第一篇:关于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3日 来源:本站
鲁教法发〔2015〕1号
各市教育局:
章程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实施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制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办学和管理、开展社会活动的依据。为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指导和规范全省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章程建设,促进中小学校依法治校、科学发展,依据教育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学校章程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学校章程应当以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教育规律。
(二)基础性原则。学校章程应当基于学校发展实际和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对学校重大和基本事宜做出规定,统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三)发展性原则。学校章程应当将校情、发展愿景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相结合,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力求体现本学校的传统、特点和文化。
(四)人本性原则。学校章程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核心价值引领,凝聚共同愿景,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各方价值的共同实现。
二、学校章程的基本内容
学校章程应当载明以下基本内容:
(一)学校登记名称(含简称、英文译名)、办学地点、机构性质、隶属关系、学制和办学规模等基本信息。表述应当规范、准确。
(二)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宗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可结合实际,规定校训、校风等内容。
(三)学校标识,包括校徽、校歌、校旗、校庆日等,一般使用文字描述。
(四)教师与学生。主要规定教师、学生的权利、义务,教师队伍建设、考核评价、职务聘任,学生入学、学籍管理、评价以及教师、学生合法权益保障与救济机制。
(五)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主要规定学校的领导体制、校长、校长办公会议、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组织的定位、宗旨、职责以及基本的组织、议事规则,各内设机构的组成与职责。要落实校长负责制,注意理顺学校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责关系,避免职责交叉、重复,建立科学、高效、有序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主要规定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基本准则以及课程体系、目标要求、实施方式、质量监测、考核评价等。
(七)资产、财务与经费管理。主要规定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使用原则和管理制度,接受捐赠的规则与办法。
(八)学校章程修订。学校发生撤并,或者名称、类别层次、办学宗旨、发展目标与管理体制机制等重大内容变化的,可以对章程进行修订。
(九)学校章程解释权归属与施行日期。
除上述基本内容外,义务教育学校要将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教基一〔2014〕10号印发)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依据,并将相关内容体现在章程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中要载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容。
学校章程应当文体规范、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文字简明、措辞准确,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学校章程为条文式,可分为章、节、条、款、项、目等。
三、学校章程制定的基本程序
(一)成立章程起草组织。章程起草组织应当具有广泛性和专业性,成员由学校领导、校内有关机构负责人、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仅限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有关专家组成。
(二)形成章程草案。要认真做好章程起草的准备工作,梳理有关中小学管理与办学的法律法规政策,作为章程起草的基本依据;要深入调查研究,对学校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定位等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总结实践经验;要对本校已有相关制度进行梳理,充分借鉴已制定章程的其他中小学章程建设经验。
(三)征求意见。章程草案形成后,要在校内公开征求意见。对涉及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以及与教职工、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或者通过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渠道广泛征求教职工、家长、学生、社会(社区)等多方面意见、充分论证。对涉及与举办者权利关系的内容,学校应当与举办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协商。
(四)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章程草案经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后,要及时提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教职工代表大会对章程草案审议后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以会议决议的方式做出。
(五)学校决策机构审定。章程草案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后,起草组织应当将章程草案、起草说明以及征求意见的情况、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等,提交学校决策机构审定。
公办中小学章程草案经审定后,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民办中小学章程草案经审定后,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章程建设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要求,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然选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章程建设工作,坚持分类指导,坚持改革创新,抓紧制定本地区中小学章程制定与核准的具体办法以及推进计划。2015年各市教育局要全面启动本地中小学章程建设工作,已开展中小学章程建设工作的要在2016年基本完成,尚未启动的要在本通知下发后尽快启动,力争2017年基本完成本地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工作。2018年全面完成中小学章程建设工作,实现“一校一章程”。
(二)加强指导交流。加强专家咨询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中小学章程建设进展情况,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富有实践经验的相关负责人,对中小学章程制定提供咨询指导意见。要总结已公布章程在结构框架、内容表述、制度创新方面的特色,通过召开座谈会、培训等不同方式,加强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
(三)完善执行机制。建立健全章程执行机制,形成学校依法依章程自主办学、主管部门对章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作为实施管理依据的新格局。各中小学校要结合章程制定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规范学校各项工作,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章程执行情况要形成年度报告或作为学校年度工作报告的内容之一,向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及主管部门报告。
山东省教育厅
2015年6月16日
第二篇:鼎湖区公办中小学校章程建设指导意见
鼎湖区公办中小学校章程建设指导意见
(仅供参考)
一、章程的结构
(一)组成。章程一般由总则、分则、附则三部分构成,总则与分则、附则相对应,总则在学校章程整体中居于统领地位。
(二)布局。总则是首章,一般应按顺序载明:制定章程的目的、依据;学校的名称、校址;学校的性质、隶属关系、办学规模;办学目标、教育的基本原则及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校庆日等;分则是学校章程中与总则相对应,它是学校章程中的实体性内容;附则是末章,是章程中作为总则和分则辅助性内容,附则的内容是关于名词术语的定义、特色内容的规定、制定规章制度的授权规定、章程解释权的授权规定以及施行问题的规定。
二、怎样起草好学校章程
(一)设计好学校章程的总则、分则和附则。
(二)设置好章、条、款、项。
1、章。章是了解学校章程结构、整体、主要内容和风格的最为重要的要件,章与章的内容相对独立。在起草中必须弄清楚:①应当设哪些章,②各章的主题是什么,③怎样为各章设计最佳标题,④如何使各章之间的关系和谐,⑤怎样使各章的顺序和逻辑关系最佳。
2、条、款、项。
条是学校章程最重要的单位,条隶属于章,是各章内容的具体表现。起草条文时需注意三点:①每个条文的内容都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②条文的内在顺序,应按由一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来排列。③尽量使条文内容长短适中。全篇条文从总则到附则相互延续,一气呵成。
款是隶属于条文的一种结构要件。当一个条文的内容有两层以上意思时,便需要运用款这一要件。一款只能规定条文中的一层意思,同一层的意思只能规定在同一款中。款是以自然段的形式出现在条文中的。当一个条文有多款存在的情况下,各款的位置安排应以由一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为依据。
项是隶属于款之中的,通常当款的内容有两个以上层次出现时。项一般以序数形式分段加以表现。当一款中有多项存在的情况下,各项的位置安排,亦以由一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为依据。
(三)学校章程中语言的运用
学校章程在运用语言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具体;二是用规范化的语言;三是应注意“要”、“不得”等常用语的运用。一般来讲,“要”、“不得”等词,如果用在学校对班级、教师等的要求上,则没什么问题;而一旦用在学校对自身的要求上,则不符合章程的语言规范,欠妥当。
三、章程的文档格式
(一)页面设置:上下3.6cm;左2.8 cm、右2.6 cm。
(二)大标题:鼎湖区×××学校章程
1、标题字体:小二,方正小标宋简体,加粗;
2、位置:居中。
3、载明:在标题下方载明。格式:《××学校章程》已于××年××月××日经学校教职工大会第××会议通过,并经××教育局批准生效(批准文《××》××号),现予以公布,自××年××月 ××日起施行。
××年××月××日
4、载明字体:4号,仿宋。
(三)正文
1、小标题:第一章 总则(3号宋体加粗,居中)
2、正文字体:3号,仿宋。
3、正文编辑:首行缩进2个字节,行距固定值:28磅;每条后空一个字节。
附:学校章程版面样式
鼎湖区×××学校章程
《××学校章程》已于××年××月××日经学校教职工大会第××会议通过,并经××教育局批准生效(批准文《××》××号),现予以公布,自××年××月 ××日起施行。
××年××月××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 第二条 ××× ……
第二章 ×××
第×条 ××× 第×条 ××× …… 温馨提示:
因今年我区要通过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评估,《学校章程》是“创现”的必检内容,我区“创现”评估初步拟定在今年12月。所以,《学校章程》建设与原计划安排有所改变,望各校积极配合,加快章程建设步伐。请各校的《章程》在10月15日前,完成校内的草拟、修订、公示、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会议审定等一系列工作。随后,于10月19日前,各校《章程》送区教育局核准。
学校申请章程核准需递交如下材料:
1、章程核准申请报告一份。文件名称一般为《××学校关于申请核准学校章程的报告》及以下附件。
2、附件包括以下材料,各一式15份:(1)章程核准稿;(2)章程注释稿;
(3)章程起草说明,包括起草过程(制定程序、校内外征求意见情况及采纳情况)、主要内容和特色、制度创新、自主权的落实及其监督等重要事项说明;
(4)有关佐证材料。主要是章程制定程序证明材料(指章程修订、公示、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会议审定情况等)。
鼎湖区教育局办公室
2015年2月26日
第三篇:海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指导意见
佛山市南海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指导意见
(讨论稿)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是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及我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深入,建立和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显得尤为重要。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即向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生活生涯指导的场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以人格发展为前提的真诚相谈的地方。
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着眼学生的心理健康,重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服务。
二、功能定位
1.学生发展心理指导研究室
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辅导不仅要解除或缓解学生内心烦恼,还应进行各种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特长等,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帮助自身发展。
2.学生生活生涯指导研究室
心理咨询室备有各种有关学生心理问题及指导方案的资料,对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动向掌握得比较准确,因此,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学生生活生涯指导的中心。
3.提供及保存信息的资料室
心理咨询室应该及时收集和保管有关学生年龄特征,升学、就业等的信息,以及对学生发展和适应社会有用的资料,随时提供给每一名学生进行参考。
4.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
学校应该有效利用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通过提供典型事例,探讨指导方案,研究咨询技术及指导艺术。心理咨询室应该成为教师研讨,接受继续教育的基地。
5.学校与家庭的桥梁
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心理咨询室还应成为联接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帮助家长理解学生,了解学校对学生指导的目的及方法,从而协助学校更好地完成指导学生的任务。
三、区域划分
一般说来,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必须具备个体咨询区、团体辅导区、办公区(兼接待、档案室)三个区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置诸如心理阅览区、心理测量区、心理宣泄区、心理放松区、生物反馈区、学生等候区等其他辅助区域等区域,这些区域也可以单独建室。
(一)建设标准
心理咨询室必须独立设立,选址适当,有专用房间,并相对固定。心理咨询室应本着方便学生进出的原则,不宜设在学校办公中心区,尽量设在图书馆、阅览室附近,远离操场、运动室、会议室、音乐室、楼梯口、卫生间等场所。位置尽量安排在一楼,不宜设在高楼层。对于小学心理咨询室,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建议采用亲切、活泼的语言如心语室、知心屋、谈心室、怡心室、晴朗地带、心灵港湾、温馨小屋、快乐方舟等鲜活的名称,咨询室的名称尽量避免“心理辅导”等字眼出现。学校可向学生发动起名的征集活动,以拉近学生与咨询室的心理距离。各功能区(室)的建设标准如下:
1.个体咨询室。个体咨询室是进行个别心理咨询的场所,面积以12—15平方米为宜。环境设施宜采用安全、柔和、温馨的布置。采光通风条件好,室内装饰风格温馨、宁静,尽可能减少线条和棱角,避免强烈刺激的色彩或过于灰暗的颜色和灯光;设施简洁大方,摆放适宜,安全舒适,求助者的座位应面对门口并与心理教师成90°角,以减轻求助者的心理压力;个体心理咨询室可配置2张沙发椅、1张圆角茶几以及饮水器具、面巾纸等,可在适当的地方摆放鲜花、盆景及书画。位于高楼层的咨询室窗户应安装隐形防盗网。
个体咨询室使用的各类记录没有固定模式,但应有以下种类的文件。即,咨询室日记、咨询记录本、咨询申请单、学生登记卡、会议记录本、事例集、活动计划方案、各项检查记录单、资料目录、心理测验记录等。
2.团体辅导室。团体辅导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和针对某一心理问题进行室内团体辅导、游戏辅导的场所,兼有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室和团体辅导室的功能,面积以30-60平方米为宜。环境设施宜采用轻松、活泼的布置格局,色调应以温暖舒适为宜,墙壁、窗帘等大块的颜色以偏明亮为主,如浅蓝色或淡绿色。地板可用木质地板或耐脏地毯,方便开展室内游戏活动。团体辅导室可根据团体活动的规模或团体咨询的需要,分隔为活动区和观察区,中间用单向玻璃隔开,活动区可设置一面涂鸦墙。可配置组合活动桌椅、活动道具、抱枕、沙盘游戏器材、心理挂图、白板以及电脑、投影、音响等多媒体设备。
3.心理阅览室。心理阅览室是心理图书资料的专用阅览室,它是来访者与心理辅导教师沟通的桥梁。面积大小可根据学校条件和在校学生数而定,一般至少应容纳2O人以上。室内应以安静色调为主,可配置书柜、阅览架、桌椅以及心理方面的图书、报刊和杂志等。
4.心理测量室。心理测量室用于个别心理测量以及记录和存放学生心理档案,可兼有心理档案室的功能,一般不要和咨询室合在一起,最好有一个安静、独立的房间,面积以20平方米左右为宜,以保证心理测量过程不受干扰、结果准确。心理测量室需备有常规的心理测量工具或心理测评软件。
5.心理宣泄室。心理宣泄室是供学生宣泄情绪的场所,面积以8—30平方米为宜。环境设施宜采用简单、粗犷的布置格局,注意安全性。地板可用耐脏地毯,注意隔音效果,墙壁等以冷色调的大块颜色为主,适当配以挂画;可配置沙袋和拳击手套、球类、跑步机等需要大运动量的器械以及宣泄音乐磁盘、面巾纸等。
6.心理放松室。心理放松室是供学生放松情绪、调适心态平衡的场所,面积以20平方米左右为宜。环境设施宜采用温暖、优雅、简洁的布置格局,墙壁等以暗淡的暖色调为主,适当配以挂图。可配置音响器材、音乐放松椅、按摩椅、哈哈镜、用于游戏的玩具以及放松音乐磁盘、面巾纸等。
7.心理办公室。心理办公室是心理教师办公和存放相关教学、档案资料的场所。面积以12-20平方米为宜。环境设施采用明亮、自然、大方的格局,可配置办公桌椅、资料柜、电脑、打印机、电话、沙发、茶几、心理挂图等。墙上悬挂《心理辅导员工作守则》。
8.学生等候室。学生等候室兼有咨询等待、阅览室及小团体辅导的功能,便于学生等待咨询、阅览心理相关报刊杂志和书籍,面积以20平方米左右为宜。环境设施采用轻松、自然的布置格局,墙壁可粉饰为浅色偏明亮系列,不宜过于跳跃或凝重,在醒目处标注《使用守则》。可配置硬坐沙发、长方茶几、书橱或书架、心理书籍及杂志、饮水机、一次性茶杯、盆花、小饰品、心理挂图等。
(二)建设要求
各校可根据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和实际条件建设心理咨询室。条件较好的学校,可建立比较完整的、功能齐全的心理咨询室,包括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阅览室、心理办公室、心理测量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放松室等。其中团体辅导室可兼有心理宣泄室和心理放松室的功能,心理阅览室可兼有学生等候室的功能,心理测量室可兼有心理档案室的功能,从而提高各功能室的面积利用率,并使整个心理咨询室具有系统性和多功能性。可依照先个体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后其他功能室的原则建设。
学校心理咨询室基本标准应建立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办公室,并符合建设标准。
学校心理咨询室较高标准应建立个体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心理办公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测量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放松室,并符合建设标准。
四、师资配置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教师的岗位要求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保证,主要由心理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基本能力四部分组成。
1.学校心理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全心全意为来访者服务,平等地对侍每一位来访者;严格为来访者保守秘密和隐私,给人以亲和力和信任感;与来访者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与同事友好合作;严格执行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要求等。
2.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校心理教师必须具备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测验学、咨询心理学和诊断心理学以及教育统计与测量学等专业知识。
3.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一般要具备四项咨询技能,即面谈的技能(包括倾听、同理、解释、沉默、提问、总结等方面);心理测量的技能(包括施测前的准备、施测过程中误差的控制、施测结果的解释等方面);指导的技能(包括学习技能的传授、生活适应的辅导、职业选择的帮助等方面);矫治的技能(包括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等)
4.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资格:学校心理教师应具备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B级证书(含B级)以上或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等相应资格。
5、学校心理教师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与思考的能力、言语表达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个案调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五、使用与管理
1.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负责人一名(相当于中层领导),在学校主管校长领导下,具体负责心理咨询室工作,要制定专门的工作制度与工作计划,并纳入学校教育整体计划之中,同时还要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与检查。
2.心理咨询室的档案建设要规范化管理,遵循保密性原则,对咨询室的咨询记录、咨询日记、图书资料、学生档案、心理信息库的建立要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3.有条件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每天下午或课后时间对学生开放,教师或家长可在其他时间来访;条件有限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每周两个半天对学生开放,一个半天对教师或家长开放。
4.对心理咨询室的测量工具、仪器、量表要严格管理,不能强迫学生接受任何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
5.学校心理咨询室应注重自身(软、硬件)建设,学校每年要保证一定经费投入,使心理咨询室趋于完善。
6.心理咨询与咨询工作原则上必须在咨询室内进行。如使用某种测验或实验方法,必须向来访者说明目的、步骤、局限性及安全措施等。
7.建立对心理咨询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以进一步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心理咨询教师不得在咨询室办理私事,不得将心理咨询室的设备、资料等挪作私用;不得接受和索取额外报酬;心理咨询教师严守自己资格的限制,不得以来访者作试验。
第四篇:2018-2022安徽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安徽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2018-2022年)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我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教育信息化开始进入2.0时代,由此将掀起智慧学校建设的浪潮。
智慧学校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升级阶段,是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1.0提升到2.0的重要举措。智慧学校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学校的主要业务和教育教学关键环节深度融合,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促进教学、学习、管理、生活和文化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逐步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
为全面深入推进我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工作,根据《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智慧教育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稳步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完善优
化教育供给侧服务,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全省所有中小学校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所有中小学生都享有智慧学校带来的便利学习生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普遍具有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初步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智慧学校发展模式,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2018年,全省普通高中结合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同步进行智慧学校建设,遴选300多所示范高中学校、各地市条件具备的中小学校以及开设在线课堂的乡镇中心学校(含教学点)达到首批智慧学校示范学校或实验学校标准;到2020年,全省50%的中小学校进入智慧学校建设阶段。
三、建设原则
(一)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面加强智慧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有序推进,努力形成省、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校共同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的良好局面。省级层面制定整体推进指导意见;各地根据实际做好规划;学校制定适合自身的智慧学校实施方案。
(二)分步实施,示范引领。省级建设以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为龙头的省市县校四级教育云服务体系。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自身财力和教育教学需求,按照统一目标、任务、标准,加强智慧学校建设过程的统筹、论证、监管与评估,尤其将信息化环境设施、重点项目、运维等经费列入预算并指导实施。学校主抓建设应用。创设一批示范校、实
验校,引领带动全省智慧学校建设,由点及面推动智慧学校的整体提升。
(三)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师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智能化教育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四、建设内容
智慧学校以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突破口,以基础环境建设和人才队伍为支撑,构架“5项基本业务+2项支撑条件”的智慧学校结构,形成智慧学校生态体系。
(一)智慧教学
智慧教学是指教师在智慧学校建设环境支撑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全程智能化。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云端优质资源到书到课与智能推送,助力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为载体,促进数据支撑的针对性教和个性化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互动、即时化评价反馈,着力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基于线上线下作业测评系统,实现对学生作业和测试的自动批改与分析。利用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大数据分析工具,完成科学的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依托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等各种新型教学环境,利用智能移动终端、3D打印机、机器人、VR、AR、人工智能(AI)等新型教学设备,探索跨学科学习(STEAM)、创客教育等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实现教研方式网络化。创设融合备课教研、数据采集分析、设施设备应用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教研环境,利用备课教研系统,结合区域教研数据,实现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评课与议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即时提出、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常态化的动力支持。鼓励教师利用现有平台注册的教师空间,积极参与网络协同教研。
实现教育资源特色化。充分利用国家、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各级优质课评选、微课大赛等教学教研活动的生成性资源以及丰富多样的校本化资源,汇聚融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库。紧密结合“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加强学校间的网络交流合作,促进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智慧学习
智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新方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习者高度自主的学习活动。
实现学习方式灵活化。通过现有空间、资源、平台、各种智能终端,积极开展翻转学习、移动学习、协作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通过自动测评和及时反馈,智能主动推送适合学生学习能力、兴趣、进度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主动提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助服务的自适应学习能力。
实现学习活动自主化。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活动的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自主选择,学习过程的自主调控,学习活动的自主反思,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学习品质,促进自主学习的充分落实。
实现学习评价智能化。建立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形成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动态评测数据,改变以考试为主要手段和教师为单一评价者的“结果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生成学生个性化成长记录,实现动态、持续、隐形的过程化数据采集,全面感知和记录教与学的“大数据”并进行分析,设置数据分析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精准评估学习绩效。
实现学习成果呈现多样化。通过新型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成果呈现和分享的多样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线下线上展示,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多元主体的互动分享,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再学习、延伸拓展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化。建立学生档案,收集学生日常行为数据,帮助学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跟踪学生成长,支持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三)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的服务于学校管理全流程的综合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学校校务、教务、师生发展等管理的高效化、智能化、精细化,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整合多平台的校务管理。提供综合办公自动化管理服务,高效开展公文流转、知识共享、信息发布、公文审批等校务办公活动。提供人事管理服务,支持学校管理全体学生及教职工信息,帮助学校管理者及时、迅速、准确了解师生的出勤及人员信息情况。提供财务管理服务,支持学校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监督和控制。提供设备资产管理服务,完善固定资产的信息内容,实现高效管理各类设备和资产。
实现智能化的教务管理。支持学校开展选课、排课、评课、成绩采集等教务活动,对课程选修、班级选定、学生对教师评价进度、教师对学生评价进度等提供清晰、直观的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尤其是通过智慧学校平台,实现中心校与教学点的一体化管理,优化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的教学教研、学习、评价、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开展教师专业成长智能管理。支持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新模式,对教师参加专业发展活动、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和数据统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为制定教师培养策略提供支撑依据。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引导教师在提升师德素养、落实教书育人的同时,开展积极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主动取长补短,促进终身学习。
开展学校发展规划与督导评价智能管理。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学校特色个性化的业务系统,形成全面整合、集中一致的教育管理和决策基础数据库,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多元化、生成性、发展性”的诊断评价,进行数据驱动的学校发展性评价与科学决策,支持基于校情的学校发展性指标要素的动态督导评估和综合分析,为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四)智慧生活
智慧生活是指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学校生活新方式,为日常生活构建便捷的感知体系。
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生活环境。利用校园一卡通、手机芯片等智能化设施方便师生的校园生活,将其融合到师生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实现师生食、住、行的舒适与便捷化,包括校园门禁、考勤记录、食堂就餐、超市消费、图书借阅等;实现校内各种学习、生活、视频安防平台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够实现对师生线上线下行为进行数字化记录与大数据分析,提供及时的校园生活指导建议。
引导健康绿色的智慧生活方式。树立环保、节约的生活理念,利用智能化设备实现校园节能控制;养成健康、绿色的学习、生活习惯,利用智能化装备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学习、锻炼、睡眠、饮食等实时状态,及时进行健康提醒,通过数据指导生活,优化日常作息规律;开展积极、安全的网络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网络学习,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完善智能高效的校园安防机制。利用视频监控、智能传
感器和入侵报警系统等实现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测与管理的全覆盖;利用智能感知设备进行车牌识别等,实现对进出校园车辆、人员的全程监控;借助心理测量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关注特殊群体,提供实时服务支持;提供家校互通服务,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在校表现,加强家长与教师、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家校共育。
(五)智慧文化
智慧文化是指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学校文化建设新形态。
整合智慧化的学校环境文化。完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建立各类信息发布平台,逐步配置包括电子班牌在内的各类公共交互式终端、户外大屏、电子屏幕文化墙等设施,整合利用学校校园网络、综合办公平台、微信微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等载体,实现学校信息发布和校务公开渠道多样化,提供各类信息资讯服务,反映丰富多彩的师生校园生活,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学校发展正能量。
构建智慧化的学校制度文化。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实现既有传统制度规范动画、视频、图文并茂的可视化处理,和多平台、多终端灵活呈现,提高师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效果,进一步发挥学校制度规范的激情、明理、导行教育。适应信息时代数字化公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建设新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建立完善与智慧校园建设发展相匹配的学校新制度规范。
催生智慧化的学校行为文化。利用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
和智能感知终端,掌握学生特定区域的活动轨迹,实现校园行为全纪录,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日常行为管理,强化美德行为,促进数据支撑下的不良行为的自我矫正。实现网络实名认证和多平台互通互联,强化学生线上行为记录管理,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开展积极的网络活动;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疏导教育和针对性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凝练智慧化的学校精神文化。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新要求的学校主流价值观。坚持寓教育于活动,充分利用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丰富多彩学校校本资源,科学获取使用网络资源,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化主题教育,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建设优势,开展具有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健康、向上、创新、发展的学校主流价值观,逐步形成既植根于学校发展传统又呼应智慧学校建设需要的学校精神和学校特色文化。
(六)完善基础环境支撑
完善基础环境支撑是指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舒适便捷、绿色节能的学校环境。
物理教学环境。通过升级改造学校网络环境,提升学校宽带接入水平,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在教学、办公及主要公
共活动场所的全覆盖。改善物理教学环境,建设智慧教室和移动学习终端教室等,拥有支撑教学的智能终端及配套设备,在学校主要公共区域配备信息服务终端,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教研、学习活动、生活服务等需求。建设校园智能安防预警系统,实现校园视频监控、紧急呼叫求助报警、访客管理等智能化安防管理,避免学生出现校园安全事故。
虚拟教学环境。依托国家省、区域教育云平台、学科辅助工具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促进学校个性化应用系统与省、区域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建立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以及一卡通系统,建设由校园卡、传感设备、安防监控、能耗监测、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组成的学校智能感知环境。使物理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全面衔接,实现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智能感知环境的全面融合。
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基于用户、数据、资源统一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按照国家教育行业标准,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统一桌面呈现的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提供全局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认证服务,支持用户安全、便捷地应用各种信息服务。提供单点登录服务,支持用户一次登录即可在有效期内访问任何已经授权的应用系统;提供综合信息门户服务,支持用户个性化设置各种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
(七)加强人才队伍支撑
加强人才队伍支撑是指通过开展智慧学校人才培训,提升智慧学校领导者、教师和技术人员水平。
信息化领导力。设立由校领导或专职人员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通过国培计划等,提升领导力,使CIO具有信息化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结合本校实际,前瞻性、创新性地谋划工作并持之以恒予以推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校各项管理,有效推进教育决策和绩效评价。
考评奖励机制。通过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系统,对参加智慧学校应用能力培训的人员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考核,强化对项目实施人员的动态评估,作为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教师师德考核,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注重发挥先贤名师与师德楷模的模范引领作用。开展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水平竞赛和研究活动等,积极鼓励中小学参赛,并对优秀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并组织教师开展智慧学校课题研究。
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工作机构体系,针对中小学教师、技术管理人员分别开展智慧学校应用培训和技术管理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分组自学、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提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的支撑服务能力,确保技术管理维护到位、智慧教学应用到位。各级教研员和名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名师课堂培养适应智慧教学环境的教师。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将智慧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且覆盖所有教师教育专业,提升师范生和新入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全省智慧学校建设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智慧学校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完善政策保障和建设标准,制定智慧学校建设规划,召开会议专题部署,保障智慧学校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智慧学校经费多方投入机制 统筹建立资金多元筹措机制,统筹整合各类相关项目资金,按照分级建设、分级负担的原则,明确省和市、县财政分担办法,省级财政主要保障智慧学校全省平台建设和技术支持及奖补等,研究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措施。“智慧学校”建设经费应纳入各级财政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体系。
(三)加强安全管理,积极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方案,按需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提高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智能化。
(四)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智慧学校建设长效保障机制 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原则,形成多级统筹、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智慧学校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级联动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建立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促进智慧学校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推进督导评估,确保智慧学校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开展智慧学校建设专项督导,逐步建立智慧学校教育信
息化督导评估体系。开展面向市县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以推动各市县、各学校落实智慧学校建设各项任务。
附件:13
》 《安徽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基础环境建设指南(试行)
第五篇:关于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科协关于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中国科协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好创意、好形式,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挥组织特色和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推进产学研联合,在实践中集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创性工作。为进一步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
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科协组织优势和特色,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帮助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团队,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制约,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通过建站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巩固和扩大科协组织网络;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纳入“讲理想、比贡献”等技术创新活动之中,同部署、同推进,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
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工作目标是:今后三年内,重点在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等培育一批示范性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形成一套有利于吸引以院士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保障机制,培养一批经济建设一线科技人才,进一步提升各级科协组织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能力。
二、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中,要坚持以“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基本原则。
需求是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基础。各地科协要根据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客观需要,围绕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特点,广泛征集企业重大技术需求,筛选一批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在尊重和顺应企业选择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合作。
项目是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核心,是院士专家与企业对接合作的载体。院士专家工作站项目是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项目的完成过程能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显著带动作用。同时项目要符合进站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专业特点和研发方向,有利于推动院士专家团队同建站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企业是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主体。建站企业应是在地区经济或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规模以上企业;企业有明确的技术创新需求和可供合作的技术项目,建有研发机构,拥有水平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的研发团队;企业领导对工作站工作高度重视,能够为院士专家及其团队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障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
实效是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根本。各地通过建站工作,要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培养创新团队,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三、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基本方法
在推动建站过程中,各地科协可采取协同配合、规范发展、强化服务、宣传表彰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动建站工作有序进行。
要注重加强同地方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切实发挥各级学会联系专家广泛的优势,为企业引进人才、智力提供支撑,共同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长效发展。
要力求合理布局,稳步推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或实施意见,明确责任、措施和流程,保护院士专家和建站企业的知识产权,合理设置建站标准,防止盲目追求建站数量。对已建工作站实行动态管理,加大追踪问效力度。
要增强服务意识,提供科技特点突出、科协特色鲜明的服务。加强与院士专家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和需求,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与建站企业的沟通联系,帮助企业做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规划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帮助企业选聘院士专家,搞好项目对接;夯实工作基础,建立《院士专家信息库》、《企业难题需求库》和《科技成果库》。
中国科协将把科技成果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企业和院士专家共同认可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纳入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表彰系列,各地科协可结合本地实际相应进行表彰奖励。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受众广泛、影响力大的媒体上,宣传成效显著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创新团队。
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保障措施
各级科协要注重调研,勇于创新,从组织、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为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发挥好中国科协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作用,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与发展,抓好典型示范工作站的建设,支持地方科协做好建站的服务工作。各地科协要结合当地实际,明确工作职责,制定配套政策和办法,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建立院士专家服务机构,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各地科协要发挥广泛联系各学科、各领域、各群体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团体优势和特点,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按照共建共享、以用为本、管理有序的原则,逐步建立科协及所属学会、团体科技人才资源信息库,为建站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
中国科协将不断增加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所需的工作经费。各地科协要为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并从人才引进、管理服务、项目引导、表彰奖励等方面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支持和资金投入。
中国科协将在各地科协推荐的基础上,重点跟踪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较高、项目实施预期较好、产业升级带动作用明显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并陆续对成效显著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以中国科协的名义统一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