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种设备事故案例(举例)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 氯气泄漏事故
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的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三氯化氮。4月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33全厂停车;2:15左右,排完盐水4h后的1号盐水泵在停止状态下发生粉碎性爆炸。
16日17:57,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声爆响,经查是5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发生了爆炸。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以坑为中心半径200m范围内的地面与建筑物上散落着大量爆炸碎片。
此次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事故分析
经调查分析确认,事故爆炸直接因素的关系链是:
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因震动引爆三氯化氮。
事故直接原因:
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含铵盐水流失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列管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
1)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的腐蚀作用;
2)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
3)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产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
4)列管和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
5)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试验,对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过泄漏,造成氨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的三氯化氮,演变成16日的三氯化氮大爆炸。
2、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引起三氯化氮爆炸。
调查证实,厂方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速度,在对三氯化氮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不足情况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操作处理经验,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号、5号、6号液氯储罐(计量槽)及1号、2号、3号气化器进行抽吸处理。
在抽吸过程中,事故氯处理装置水封处的三氯化氮与空气接触并振动,首先发生爆炸,爆炸形成的巨大能量通过管道传递到液氯储罐,搅动和振动了液氯储罐中的三氯化氮,导致了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爆炸。
事故间接原因:
1、该厂压力容器设备管理混乱,技术档案资料不全。2台氯液气分离器未见任何技术资料和检验报告。发生事故冷凝器1996年3月投入使用,2001年1月才进行首次检验,但未进行耐压试验。也无近2年维修、保养和检查记录,致使设备腐蚀现象未能及早发现采取措施。
2、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2004年2月12日,集团公司与该厂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但该厂未能将目标责任分解到厂属各相关单位。
3、安全生产整改监督检查不力。该厂“2.14”氯化氢泄漏事故后,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重要批示。为此,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与该厂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未能认真从管理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在责任追究上,以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员未能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另外,整改措施不到位监督检查力度不够,以致存在的事故隐患未能有效的整改。
吉林石化“2004.12.30”气化炉超温爆炸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4年12月30日8时,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合成气车间气化工段气化炉当班操作工赵某接班后,1#、3#气化炉处于正常生产状态,其中3#气化炉温度为1277℃。
9时左右,操作工赵某认为炉温低,打电话与氧压机岗位联系,要求提高氧气压力,稍后,氧气压力提高了0.1Mpa。同时,操作工赵某进行了提氧操作。
9时20分,3#气化炉温度呈上升趋势,9时30分,记录表显示的气化炉温度为1293℃。而在以后的三个小时,3#气化炉的温度自动记录显示则逐渐上升。
10时最低的一点温度达到1386℃,超过了允许的最高操作温度,11时炉内三点温度分别升至1548℃、1566℃、1692℃。
12时炉内三点温度分别升至1656℃和1800℃以上(该表最大量程为1800℃)。
12时35分左右,操作工赵某将监盘工作交给班长,自己去洗手间。班长接过操作后,发现3#气化炉内温指示表高达1800℃(正常指标为≤1380℃),感到事态严重,立即向值班长报告。
在对3#气化炉试图进行降温操作无效后,值班长马上通知工厂调度室3#气化炉紧急停车,并让班长组织停车,值班长向车间汇报。
此时操作工赵某返回控制室,按班长要求启动了停车按钮,并接过监盘工作。
值班长跑向气化炉二楼关闭F102氧气阀和T101预热器油阀,班长到气化工号三楼、四楼关闭了与2#水洗塔入口相连的其它阀门。值班长回到控制室后,通知氧压机岗位停氧压机。
工厂领导和有关科室人员接到3#气化炉停车报告后,相继赶到现场,分析超温原因,研究下步的工作,并向3#气化炉充氮气降温,停原料油泵。
14时20分左右,2#水洗塔突然发生爆炸,将正在气化工号厂房内一楼作业的班长和在三楼准备作业的一名分析技术员崩伤,飞溅的物体将在室外的一名劳务工击伤。三人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另外二名在厂房内准备作业的检修工人受重伤,还有一名在室外的员工被飞溅物体击伤。
本次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273.5万元。其中,财产损失为12.6万元;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为260.9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1)操作工赵某联系提氧后,不监盘,对操作变化没有及时调整,导致操作失控,系统过氧,3#气化炉严重超温,操作人员严重违章操作是超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紧急停车后,由于2#水洗塔与系统相连的阀门没有关闭,1#水洗塔中的裂解气(一氧化碳、氢气)逐渐通过止逆阀倒入2#水洗塔内,造成洗涤过程中由于蒸汽被冷凝,部分二氧化碳被水吸收带走,使得2#水洗塔内的过剩氧和一氧化碳、氢气的浓度逐渐提高,直至达到爆炸范围。氢气的最小点火能量极低,为0.019毫焦,在较高氧浓度和2.5兆帕的压力下发生爆炸,这是导致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
3)超温后,工厂、有关科室及车间都及时赶到了现场,但对超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清,没有提出超温后在生产上应采取的措施,没有想到应关闭水洗塔后的阀门,导致在停车处理过程中判断不清,指挥失误,与系统相连的关键阀门没有关闭,没有对系统采取必要的置换措施,是造成爆炸的主要原因。
4)按照班长岗位操作法规定,班长负有检查工艺纪律执行情况,保证各项指标均在控制范围内的责任。但岗位班长疏于管理,在3#气化炉超温的3个小时没有查看工艺控制指标的执行情况,也没有对记录的准确性进行检查。没有及时发现3#气化炉超温的严重问题,是该起事故的又一原因。
三、预防措施
一是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查找事故隐患,彻底整改和消除不安全因素。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规范各项管理工作。
二是进一步强化员工教育,提高全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全面加强对员工技术业务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在应知应会上下功夫。使员工能够正确果断处理突发异常情况,从而确保生产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
三是生产技术部门要对现有《气化岗位操作法》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气化炉在异常情况下的操作和处理手段,补充非正常情况时的处理方案。
四是进一步加强生产工艺的管理,强化工艺纪律、操作纪律和劳动纪律管理,严格检查和考核制度,对违章违纪人员严肃处罚,做到精心管理、精心组织、精心操作。合理安排岗位定员,在任何情况下必须保证岗位不缺员。
五是深入开展事故反思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发动职工识别生产装置和岗位的风险,严格制定并落实风险削减和控制措施,加强对事故应急预案的学习,并做好实际演练工作,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六是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监控措施,对重要的控制仪表要采用声光报警设施或仪表控制连锁系统。终洗塔增设紧急事故放空设施。
第二篇:案例描述举例
案例:馄饨怎么包的?
案例描述: 游戏前,因为班级来了几个客人老师,教师提出了请餐厅做些地方风味小吃给客人老师吃。游戏开始前,餐厅的幼儿很积极地做起了营业,有幼儿忙于写菜谱,有幼儿忙于寻找活动室中的替代物,按照旧的菜谱准备食物,有幼儿忙于布置餐厅。
厨师则追在教师后面:“老师,馄饨要怎么做呀?”教师说:“我也不知道,你自己想想办法吧?”
厨师在活动室转了一圈,找不到合适的替代物,看到盥洗室门口的一包抽式面巾纸,灵机一动,抽了两张,团成一团,开始做起了馄饨。
看他做得差不多了,教师坐到餐桌前:“来一碗馄饨。”看到有人在吃馄饨,厨师一高兴,端出了他的一大锅馄饨。教师边“吃”着馄饨,边说“这馄饨也太大了,实在不好咬呀。”厨师着急地说:“我很使劲地把它们团在一起了,可还是团不紧。”教师说:“肯定有办法的,你再想想办法吧。”
第二天,教师又看到那孩子还在当厨师,他正用劲地“包”着馄饨,教师问他“你想到好方法了没有?”他说:“我还是没有想到办法,我已经很用劲捏它了,可还是会散开。”教师说:“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什么办法?”他急切地问,教师告诉他,每只馄饨只要用一张面巾纸,半张当皮,半张当馅,就可以包出小馄饨了。他恍然大悟,很高兴地把原来的馄饨一一解开,重新包了起来,边包边喊“新鲜的馄饨,有大的有小的,快来买噢——” 分析: 1.案例反映了幼儿对馄饨的经验? 2.案例中幼儿的表征水平? 3.案例中幼儿的游戏水平? 4.教师的指导价值? 案例中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发展? 1.幼儿已有水平?(1)会当厨师,角色意识强(2)做事执着,有坚持性(3)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2.教师的指导价值(1)宽松的环境(2)不包办
(3)重视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案例中,第一次游戏,教师似乎以过于简单的方式回应当厨师的幼儿“怎么做馄饨”的求助,但这能促使幼儿自己想办法,以餐巾纸制作馄饨,解决了问题。
当幼儿解决了问题时候,教师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馄饨太大了”,提高问题的难度。
而当教师发现幼儿确实无法解决问题时,适时给予点拨,帮助幼儿突破思维定势,让游戏得以更好进行。
第三篇: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制度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制度
一、目的
为严格特种设备事故管理,减少和避免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确保公司财产和职工生命的安全,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所有包括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的特种设备事故处理过程。
三、事故定义及划分
特种设备事故是指特种设备因非正常原因损坏,造成减量、停车等影响生产或修复费用超过规定数额的事故。
特种设备事故分类分为重大、一般和微小三种。
1、重大事故:特种设备损坏,造成公司停产12小时或修复费 用超过10万元(含10万元)的特种设备事故。
2、一般事故:特种设备损坏造成修复费用达1万元以上(含1 万元)的特种设备事故。
3、微小事故:特种设备损坏,影响生产和修复费用低于1万 元的特种设备事故。
四、事故报告程序
1、重大事故报告程序:
(1)特种设备发生重大事故,最先发现者应尽快以最快捷的方式通知当班调度,由当班调度组织实施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预案。
4.1.2 按调度指令尽快处理事故现场,停开相关设备,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4.1.3 调度在安排处理重大特种设备事故的同时,还应同时向安全环保人员、生产设备部经理汇报事故发生及现场处理情况,并请示下一步处理方法。
4.1.4 当日由分管副总将重大事故情况汇报总经理。
4.1.5 造成人员轻伤或重伤事故,调度应同时联系综合办公室及安全环保人员办理实施抢救等后续相关事宜。
4.1.6 若同时造成人员死亡事故,应由安全环保人员与区上级主管部门通报。
4.2 一般事故报告程序
4.2.1 特种设备发生一般事故,最先发现者应以最快方式通知当班调度,由当班调度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处理方案。
4.2.2 当班操作按调度指令实施停开设备、隔离等有效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4.2.3调度在安排处理一般特种设备事故的同时,还应同时向安全环保人员、生产设备部经理汇报事故发生及现场处理情况,并请示下一步处理方法。
4.2.4造成人员轻伤或重伤事故,调度应同时联系人综合办公室及安全环保人员办理实施抢救等后续相关事宜。4.3 微小事故报告程序
4.3.1特种设备发生微小事故,最先发现者应以最快方式通知当班调度,由当班调度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处理方案。
4.3.2当班操作按调度指令实施停开设备、隔离等有效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4.3.3调度在安排处理微小特种设备事故的同时,还应同时向安全环保人员、生产设备部经理汇报事故发生及现场处理情况,并请示下一步处理方法。
4.3.4造成人员轻伤或重伤事故,调度应同时联系综合办公室及安全环保部办理实施抢救等后续相关事宜。
第四篇:特种设备事故及其调查处理
《特种设备事故及其调查处理》
一、有关法规、规定
(一)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列》
制定:2003年3月11日国务院令第373号公布,(朱榕基总理),共七章91条;
修订:2009年1月24日国务院令第549号公布,(温家宝总理),共八章103条,其中第六章共11条“事故预防和调查处理”为新增内容;
(二)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制定:2007年4月9日国务院令第493号公布,(温家宝总理),共六章46条,规定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法律责任等内容。
(三)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
制定:2009年7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令第115号公布,共七章49条,规定事故定义、分级界定,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法律责任等内容。
(四)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导则》TSG Z0006-2009.制定:2010年5月1日起施行,共九章91条,规定事故分级、调查,技术鉴定和损失评估,事故原因、责任认定与预防措施,事故调查报告,事故批复与处理等内容,外加两个附件:
附件A:“特种设备事故术语与定义”;
附件B:“特种设备事故调查报告”(格式)。
二、事故定义与类别
(一)事故定义(《规定》第六条,《导则》第五条)
特种设备事故是指因特种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相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在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护、使用、检验检测活动中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特种设备严重损坏或者中断运行、人员滞留、人员转移等突发事件。
1、因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事故
指因特种设备本体或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失效和损坏,发生爆炸、爆燃、泄露等为主要特征的事故;
2、因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
指因特种设备相关人员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或者操作失误等造成的事故。
(二)事故类别
1、按事故特征分类
事故特征指导致事故严重后果对应的设备失效形式和损坏程度。按事故特征,特种设备事故分为爆炸、爆燃、泄露、倾覆、变形、断裂、损伤、坠落、碰撞、剪切、挤压、失控或者故障等十三种。(1)爆炸
承压类特种设备部件因物理或者化学变化而发生破裂,设备中的介质积蓄的能量迅速释放,内压瞬间降至外界大气压力的现象。
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主要承压部件及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设置、元器件损坏造成易燃、易爆介质外泄发生爆燃的现象。(2)爆燃(闪爆、闪燃)
锅炉炉膛、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内的可燃性介质泄漏与空气(氧)混合达到一定浓度,与火(或者能量)在空间迅速燃烧的现象。用煤粉、油、可燃气体等燃烧介质的锅炉,4、起重机械整体倾覆的;
5、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高空滞留人员12小时以上的。
(四)一般事故
1、特种设备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
2、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有毒介质泄漏,造成500人以上1万人以下转移的;
3、起重机械主要受力构件折断或者起升机构坠落的;
4、客运索道高空滞留人员3.5小时以上12小时以下的;大型游乐设施高空滞留人员1小时以上12小时以下的;
5、电梯轿厢滞留人员2小时以上的。
四、事故报告
(一)报告要求
1、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2、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二)报告程序
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遇到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直接报告。
2、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尽快核实有关情况,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逐级报告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直至国家质检总局。每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1)对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由国家质检总局报告国务院,并通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
(2)对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由接到报告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时通报同级有关部门;(3)对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事故发生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及时通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3、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逐级报告事故情况,应当采取传真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快报,并且发送传真或电子邮件后打电话予以确认;特殊情况下可直接采用电话方式报告事故情况,但应在24小时内补报文字材料。
(三)报告内容
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及特种设备种类;
2、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造成的伤亡及遇险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确定的事故等级;
5、已经采取的措施,初步判断的事故原因;
6、报告人姓名、联系方式及其他必要报告的情况。
五、事故调查
(一)分级别组织调查规定
特种设备事故按不同级别分别组织调查:
(二)特种事故安全监管部门的事后工作
1、事故发生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事故责任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根据事故原因对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进行评估;需要制定或修订相关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应及时上报上级部门提请制定或修订。
(三)事故发生单位的事后工作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工会和职工监督。
七、事故防范
特种设备存在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遍布全国城乡各个角落。特种设备一旦发生事故,少则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一定损失,重则人命关天,后果不堪设想。事故是可以防患的,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小到每一个人,只要人人重视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1、强化安全防患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确保锅炉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是实施节能工程项目合同能源管理的前提,我们始终要将安全可靠摆在首位,强化安全防患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安全问题决不是公司几个领导的事情,而是全体员工,特别是位于一线的热能运行员及管理人员的事情,要在全公司上下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让“安全第一”成为公司全员的意识。
2、完善安全保护设施,杜绝设备不安全状态
工业锅炉作为特种设备,从设计审批、制造许可、出厂监检,到安装告知、使用登记、上岗特证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特别是在设计、制造和安装环节上,要注重安全保护设施的完善和质量,要严格按照有关规程、标准的规定,绝不允许出现缺项、漏项,并确保产品质量要求,杜绝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人员不安全行为
公司应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规章制度和运行操作规程,特别是对运行操作规程,要严格执行,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不能有任何折扣。要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运行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业务水平,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或者操作失误等不安全行为。
第五篇:特种设备事故专项预案
特种设备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第1版)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1特种设备事故的风险分析....................................................................................................1 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3处置程序................................................................................................................................1 4处置措施................................................................................................................................3
1特种设备事故的风险分析
1.1风险分析
公司在生产使用的起重设备(吊车)、叉车及液氨储罐、压缩空气储罐、天然气槽罐、钢瓶(氧气、乙炔)均属于特种设备。使用不当可能由其引发其他生产安全事故,如火灾、爆炸、车辆伤害、起重伤害、中毒窒息等。
公司发生特种设备事故的可能性、发生部位、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详见综合预案2.2章节。1.2导特种设备事故的因素有
(1)特种设备自身设计、制造存在缺陷;
(2)特种设备未按规定周期检验、维修,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带病运行,造成事故;
(3)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缺失、失效,不能起到安全防护作用;(4)作业人员违章使用特种设备。
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应急组织体系
特种设备事故应急组织体系设置同公司综合应急预案组织体系,总指挥部下设应急办,应急办负责人为安全部部长。具体参见公司综合应急预案3.1规定。
2.2 指挥机构及职责
特种设备事故应急组织体系的指挥机构及职责同公司综合应急预案组织体系的指挥机构及职责,具体参见公司综合应急预案3.2及3.3规定。
3处置程序
3.1应急响应分级
当事故危害程度未达到一般事故(Ⅱ级,未发生人员受伤),事发地负责人应立即启动现场处置方案,并报请应急办公室协助应急救援;当事故危害程度达到一般事故(Ⅱ级,发生人员受伤),事发地负责人应立即报应急办公室,启动公司综合应急预案及火灾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实施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并上报安监局;当事故危害程度达到较大事故(Ⅰ级,发生人员重伤或死亡,需要疏散周围人员)及以上时,应立即上报公司总经理,启动综合应急预案,并及时上报安监局和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部门。
3.2应急响应程序
接警:发生突发事件后,事件发现人员务必在第一时间向应急办或相关领导报告,情况严重时,应急总指挥在规定时限内(1小时)按照规定的程序逐级进行报告。特殊情况下可越级直接汇报。应急办公室接到突发事件报警后,立即上报公司总经理,并根据事件的灾种、性质、危害程度和范围组织上报。
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办公室接到报警后,要进一步查明突发事件的灾种、性质、威胁情况、危害程度和范围等情况:
(1)当需要启动综合应急预案时,应迅速按照命令展开应急救援工作。成立现场指挥部,召开指挥部会议,进行科学决策,下达联合救援命令,指挥联合救援行动;
(2)当发生事故不足以启动综合应急预案时,应按照现场处置方案展开应急救援工作;
(3)当事故不足以启动应急体系的最低响应级别时,通知各应急机构,关闭响应。
救援行动:
事故发生所在地人员积极开展自救互救,将人员救治作为一切工作的首位,全力控制事态扩大和灾情蔓延,将事件的损失或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采取救援行动的主要原则是以人为本,尽量将事故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保证现场工作人员与抢险人员的安全,经过应急指挥部对事故的分析,制定有效的抢救方案,由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按照各自职责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在应急指挥和应急行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各种通信与信息工具、应急队伍资源、应急物资装备资源、交通运输,医疗等保障措施。
扩大应急:现场应急指挥部根据安全生产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或根据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装备等是否满足应急行动的需要,及时向县政府发出请求扩大应急,并负责协助县政府或企业以外的专业应急救援机构实施应急行动。
4处置措施
4.1起重设备事故
报警:现场发现人员第一时间向应急办公室及有关领导报告事故,讲清事故发生地点、受让人数、影响范围等信息。
救援:使用工具将被压人员从坠物下救出,如本单位不具备相关器材,应立即请求外部救援。
隔离:将事故区域隔离,防止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事故区受到伤害、影响救援。
注意事项:
1)如出现被砸伤人员被大量不固定重物压住,在救援时应避免救援人员因重物滚落造成伤害,同时避免重物被抬起但未离开伤员上方时再次坠落,砸在伤员身上或伤员身上的剩余重物上,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
2)如果伤员被重物压住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将伤员身上的重物移走,如以本单位救援能力不能第一时间救出伤者,应尽最大可能
拆除压在伤员胸部的重物,或制造出可能伤员呼吸的空间,等待外部救援。
3)救援需要移动重物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事故设备,或在确认事故设备可用的前提下载使用。
4.2容器爆炸
报警:向公司应急办公室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爆炸容器(管道)及介质、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
隔离、疏散可能遇险人员和未被引燃的易燃品、可燃品到安全区域,如遇人员被爆炸崩飞的重物压住无法自行移动时,应采用对伤员伤害较小的救援方式将重物移开,送受伤人员到医院救治;如公司力量不能安全救出被压人员,应立即由应急办公室拨打119请求消防队专业破拆人员进行救援。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除消防及应急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并迅速撤离无关人员。
应切断管道或容器的供气途径,冷却受热的带压容器,控制其温度,现场通风换气,防止在救援过程中造成二次爆炸,对救援人员造成伤害并扩大事故影响程度。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
救援结束后,仍然要派人监护现场,防止二次事故发生,保护好爆炸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协助公安、消防部门和上级安全管理部门调查爆炸原因,核定爆炸损失,查明爆炸责任。
注意事项:
1)如液氨储罐发生爆炸,应注意防范救援人员及周边人员中毒,救援人员应佩防毒面具或戴呼吸器,周边人员应立即疏散。
2)如可燃气体乘装容器爆炸,如气体未被点燃,在救援过程中应防范火灾爆炸事故,救援人员不应穿化纤衣物和带铁钉的鞋,避免火花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