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
全国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2016年6月
目录
一、“十二五”工作成效
(一)安全监管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二)安全监管体制不断创新
(三)“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不断深化
(四)监理惠农政策实施范围不断扩大
(五)安全监理文化建设形式不断丰富
二、发展环境
(一)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不断强化,对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二)简政放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给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赋予了新内涵
(三)新型农机经营组织快速发展,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了新机遇
(四)农机化发展转型升级,给强化农机安全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发展理念
(一)改革驱动,创新发展
(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三)节本增效,绿色发展
(四)凝心聚力,开放发展
(五)惠民利民,共享发展
五、主要任务
(一)完善责任体系,推进主体责任落实
(二)健全法规体系,全面推进依法监管
(三)落实惠农政策,推进免费安全监理
(四)保障安全投入,提升监管服务能力
(五)构建长效机制,深化“平安农机”创建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机手安全素质
六、重点工程
(一)“平安农机”创建工程
(二)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三)农机安全惠民工程
(四)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七、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争取政策支持
(三)做好衔接落实
(四)强化评估指导
一、“十二五”工作成效
“十二五”期间,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及其安全监理机构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安监和公安等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安全监管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制修订了《拖拉机登记规定》《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4个部门规章、《农业机械事故处理文书规范》等4个规范性文件、《拖拉机安全操作规程》等29项标准。黑龙江、山西、云南等13个省(区、市)制修订了20个地方性法规。农机安全监管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为规范农机安全执法、强化依法依规监督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安全监管体制不断创新
2015年底,全国共有县级以上农机安全监理机构2867个、监理人员近3.1万人,监理机构参公管理步伐加快。各地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创建活动,共推出了216个部级示范窗口和781个示范岗位标兵。监管网络不断完善,监管体系不断向乡村两级延伸。四川强化了乡镇政府农机安全管理责任,宁夏在村镇建立安全联组,内蒙古和新疆等设立乡村安全协管员,青岛等地推进农机监理服务进社区。监理人员服务意识和能力水平明显提升。
(三)“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不断深化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和国家安监总局继续组织开展了“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共创建509个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更加重视,多部门协作机制更加完善,农机安全工作基础更加夯实。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30个单位、40名监管人员分别记集体和个人二等功,支持创建的“平安农机”示范县占到全区总县数的45%。江苏等省区市下沉工作重心,积极推行送检、送考、送安全知识下乡、一站式服务等便民措施,让农民在更多的获得感中接受安全管理。
(四)监理惠农政策实施范围不断扩大
全国共有807个县开展了农机安全监理减免费试点,北京、天津、内蒙古、上海、湖北、海南、陕西、青海、宁夏、大连、宁波、青岛等12个省(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实现了减免费管理全覆盖;北京、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东、陕西、宁夏、新疆、宁波、大连等14个地区结合各自情况开展了农机保费补贴;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新疆、宁波、青岛等17个地区开展了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内蒙古等30个地区开展了农机安全防护性能提升试点;甘肃省建立了农机燃油补贴与牌证管理衔接工作机制。惠农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负担,密切了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提升了农机安全监管效果。
(五)安全监理文化建设形式不断丰富
各地积极推进农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宣传形式不断创新。广西组织开展“农机安全文化乡村行”、江苏和安徽通过“平安农机通”信息平台宣传农机安全知识、云南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形式新颖、效果明显,受到群众欢迎。各地通过编印安全宣传教材、举办培训班、开展知识和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受众面不断扩大,广大机手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机安全监理文化。
“十二五”期间,全国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2015年农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与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7.6%、37.9%和49.6%。拖拉机“三率”(上牌率、持证率、检验率)综合水平超过70%,比“十一五”末提高了30个百分点,农机安全监管水平大幅度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不断强化,对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对安全生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求必须坚定不移保障安全发展,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安全监管工作;必须强化依法治理,着力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必须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立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农机安全生产作为全国17个安全生产重点行业之一,必须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和国务院统一部署,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加强监管,切实担负起保障农机安全生产的历史重任。
(二)简政放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给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赋予了新内涵
近年来,中央加快了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国务院先后作出了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工作部署,要求在减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及其安全监理机构进行了积极响应和主动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中央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安全监理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地方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登记、驾驶证申领、安全技术检验工作中,依然存在责任主体不清、程序复杂、项目繁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使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更加便民高效。
(三)新型农机经营组织快速发展,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了新机遇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过去农机生产的主体是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机手,点大面广,安全监管难度大。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步伐加快,机械智能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机生产从业者的内在结构不断优化,给精细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把握新趋势、抓住新机遇,转变监管方式,突出监管重点,加强动态管理和精细管理。
(四)农机化发展转型升级,给强化农机安全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当前,农机化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期,给安全监管提出了新课题。一是机手安全意识普遍不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等违法违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二是很多老旧农业机械不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淘汰更新速度较慢。三是新机具和大型复式机型不断出现,但对其安全性能认识和监管措施相对滞后。四是投入不足,安全监管手段薄弱,监理装备建设滞后。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及其安全监理机构,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力度,加强隐患排查和违章治理,加强安全标准的宣贯力度,加快报废更新步伐,争取财政投入,改善装备条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综合判断,“十三五”期间,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挑战更大。必须准确把握行业内外形势发展的深刻变化,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机安全生产的发展方向。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农机安全生产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以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提高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水平为中心,以依法行政、文明监理、优化服务为主线,以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完善政策法规、创建安全文化、加大隐患治理、提升监管能力为重点,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转变监管方式,改善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果,坚决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推动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依法监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行政执法工作,坚持依法监理,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更好地维护农机安全生产和监管秩序。各地要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理清行政权力清单,公开办事流程,规范执法行为,依法及时纠正和制止部分地区给变型拖拉机发放牌照的违法行为。
二是必须坚持优化服务。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加密切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推动农机安全监理工作顺利开展。各地要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秉承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理念,不断优化服务措施,通过送检下乡、宣传到村、服务到户等方式,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农民群众遵章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是必须坚持政策引导。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促进了“三率”水平的大幅提高,减少了违法违规等现象,消除了安全隐患,化解了事故风险。实践证明,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必须争取并实施好农机安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法律和政策双重作用,将执法与疏导、便民与惠民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引导和促进农机化安全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综合治理。农机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安监、公安、交通、质监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构建“政府主导、农机主抓、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长效机制,运用法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努力构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源头管理、执法监控三大防线,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机安全生产力争达到以下目标:农机事故减少10%以上,严格控制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率”水平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监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创建一批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县和岗位标兵,“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农机安全生产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机安全监管网络进一步健全;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发展理念
(一)改革驱动,创新发展
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要不断适应农机化发展新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和服务方式,推动农机安全监管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农机安全生产要顺应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需要,树立全面统筹、协调推进、综合治理的系统观,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夯实基础,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三)节本增效,绿色发展
农机安全生产要围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扩大报废更新试点范围,加快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步伐,淘汰落后机型;加强机务管理技术指导与服务,改善机械的技术状态,提高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
(四)凝心聚力,开放发展
农机安全生产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必须转变“就监理论监理”的封闭式思维方式,开放式积聚安全监理资源和社会力量,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尤其是加强与安监、公安、交通等部门的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五)惠民利民,共享发展
共享安全发展成果是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在加强监管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安全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积极推行惠民政策和利民措施,让广大农民和机手共享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
五、主要任务
(一)完善责任体系,推进主体责任落实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强化政府、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建立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农机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把农机安全生产列入安全生产的目标考核内容,纳入各级安全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落实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及其安全监理机构的监管责任,推动农机安全生产与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通过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等方式,落实农机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农民机手等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二)健全法规体系,全面推进依法监管
按照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制修订农机安全监管规章、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农机安全法规建设质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农机安全法规体系。坚持改革创新,按照分类管理、简化内容、优化程序和提高效率的原则,探索研究新机免检的实现途径,研究改革现行的农机安全检验制度。把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局中来谋划,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用法治方式贯穿于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全过程。农机安全监理人员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带头崇尚法治、坚守法治,做依法办事的表率,依法维护农民群众和农机手的合法权益。严格依法办理农机安全监理各项业务,健全规章制度,公开办事流程,规范执法行为,坚持廉洁履职,落实农机安全监管执法责任制,不断提高农机安全监管依法履职、依法监管水平。
(三)落实惠农政策,推进免费安全监理
积极争取和创设农机安全监管扶持政策,推进农机安全监理减免费政策落实,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贯彻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扩大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的通知》精神,做好监理经费保障,确保免征“拖拉机号牌(含号牌架、固定封装置)费、拖拉机行驶证费、拖拉机登记证费、拖拉机驾驶证费、拖拉机安全技术检验费”的政策落到实处。通过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加快老旧和高能耗机械淘汰及报废更新速度,促进农机结构调整、节能降耗和安全发展;积极争取将农机保险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通过开展政策性农机保险补贴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具有农机特色的保险补贴制度,提高农机户、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风险保障能力;通过进一步扩大农机防护性能提升试点工作,减少农机安全隐患,增强农机事故防范能力。
(四)保障安全投入,提升监管服务能力
加强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依法保障农机安全投入。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装备建设,积极争取实施农业安全生产保障工程和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工程,配备必要的适用的安全检验、执法车辆、事故勘查、培训考试等装备设备,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改善农机安全监管手段。加强农机安全监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机安全监理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努力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农机安全移动执法终端设备和微信客户端,实现农机安全监管与服务信息化。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高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强化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的政治理论、业务技能、廉洁从政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打造一支履职尽责、敢于担当、为民服务的农机安全监理队伍。
(五)构建长效机制,深化“平安农机”创建
进一步加强与安监等部门紧密合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平安农机”创建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与安监等部门紧密合作,继续抓好“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创建活动要突出“创建平安农机,推进农业现代化”主题,提高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容,扩大创建范围,夯实创建基础,提升创建效果。进一步健全基层特别是乡村两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夯实基层基础,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创建一批代表性强、示范效果好、经验可复制的“平安农机”示范市(县)、农机安全生产标兵和农机监理示范岗位标兵。要按照农业部和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十三五”平安农机创建工作方案的要求,因地制宜抓好创建工作,将该项活动打造成平安创建的一大品牌。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机手安全素质
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广泛开展群众性农机安全文化活动和“六个一”、“农机安全生产月”、“农机安全咨询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农机安全法律法规,普及农机安全生产和驾驶操作知识,推动安全知识、安全常识进农机作业组织、进社区、进村组、进学校、进农户,增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氛围。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岗位练兵、专业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安全素质。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创作和推广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机安全文化产品,用丰富的农机安全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农机安全生产生活需要。
六、重点工程
(一)“平安农机”创建工程
开展以“创建平安农机,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完善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容,扩大创建范围,夯实创建基础,提升创建效果。进一步健全乡村两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每年创建一批代表性强、示范效果好、经验可复制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县)、示范乡、示范村、示范合作社(户)和农机安全生产标兵、农机监理示范岗位标兵。
(二)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与生产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大专院校的合作,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可靠性高、适应性强的安全检测、驾驶人考试、事故勘查处理(应急救援)等技术与设备;建设农机安全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和农业机械登记信息数据库,推广应用农机安全移动执法终端设备和微信客户端,推进农机安全执法的科学化和信息化进程。
(三)农机安全惠民工程
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将农机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登记证书和安全技术检验费的免征范围扩大到所有的企业和个人。全面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加快报废更新速度,促进农机结构调整、节能降耗和安全发展。研究探索农机保险补贴制度,争取将农机保险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提出适合农机安全生产特色的农机保险模式和机制,提高农机户、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风险保障能力。扩大农机防护性能提升试点范围,增强事故防范能力,减少事故发生。
(四)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积极参与“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努力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安全素质。开展安全操作主题系列宣传活动,加强农机安全文化建设。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咨询日”等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农机安全法规和安全操作知识,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岗位练兵、专业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素质和操作水平。
七、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及其安全监理机构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扬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明确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规划指导,加强监督管理。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要尽快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与财政、农机工业等部门的沟通,发挥好协调、服务和保障的作用,抓紧制定规划具体实施方案,逐级分解落实规划主要任务和目标指标。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工作责任制,加快启动规划重点工程,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与方法。加强与公安、交通、安监、卫生等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巩固联合执法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科技装备改进工作手段,推动与相关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构建重预防、抓治本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二)争取政策支持
突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公益性,保障财政对农机安全生产的投入,稳定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改善装备条件。强化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保障免费管理、农机保险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安全防护装置安装与安全技术推广、农机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等扶持政策持续深入稳定实施,并逐步提高补贴力度、扩大受惠范围。引导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充分发挥社会各相关机构和组织的辅助支撑作用。进一步健全农机安全生产扶持政策体系,大幅降低农机安全生产风险,实现强农富农的根本目的。
(三)做好衔接落实
做好本规划与现代农业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安全生产等相关国家规划的衔接,确保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协调一致;地方规划要做好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切实贯彻落实国家规划的统一部署,并针对本地区农机安全生产实际,确定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各地要针对本规划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实施要求,合理分解年度工作计划,确保规划各项任务逐一落实。针对重点工程编制工程专项实施方案,提出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和进度安排,以及各级财政资金筹措方案。
(四)强化评估指导
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健全并严格执行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将规划实施效果与政绩考核挂钩,加大失职追责力度,严格监管执法。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开展全面评估,跟踪形势变化和风险演化,科学评估农机安全发展进程,定期形成评估报告。围绕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等实施总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目标考评,及时发现、总结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挥示范带头效应,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第二篇: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全文内容
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全文内容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
(一)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思想理念、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强调必须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明确要求“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以更有效的举措和更完善的制度,切实落实和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筑牢安全防线。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严肃查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大力推进依法治安和科技强安,加快安全生产基础保障能力建设,推动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面完成了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连续5年下降,2015年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2010年分别下降22.5%和16.8%,其中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5.3%和46.6%。
(二)新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许多挑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全社会安全意识、法治意识不强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矿山、化工等高危行业比重大,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大量存在,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三是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建设、轨道交通、油气输送管道、危旧房屋、玻璃幕墙、电梯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风险突出,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四是传统和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并存,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业态大量涌现,增加了事故成因的数量,复合型事故有所增多,重特大事故由传统高危行业领域向其他行业领域蔓延。五是安全监管监察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监管环节有漏洞、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依然突出,安全监管执法的规范化、权威性亟待增强。
(三)新机遇。
“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续推进,五大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巨大动力和能量。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弘扬安全发展理念,遵循安全生产客观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生产,坚持改革创新、依法监管、源头防范、系统治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健全责任体系,着力加强法治建设,着力强化基础保障,大力提升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基本原则。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加快安全生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依法治理,系统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强化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发挥科学技术的保障作用,推进科技支撑、应急救援和宣教培训等体系建设。
预防为主,源头管控。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把安全生产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生产、经营等各环节,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有效控制事故风险。
社会协同,齐抓共管。完善“党政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社会共治的能力与水平。
(三)规划目标。
到2020年,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基本成熟,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事故总量显著减少,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职业病危害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安全生产总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专栏
一、“十三五”安全生产指标序号
指标名称
降幅1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10%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10%3
重特大事故起数 20%4
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
22%5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td> 30%6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19%7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
15%8
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
6%9
万台特种设备死亡人数
20%
第三篇:全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十二五”规划
全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十二五”规划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二○一一年九月
前 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机化发展靠科技,科技应用靠推广。为了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普及应用,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机化技术推广成效
“十一五”期间,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宣传培训,农机化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50%,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实现粮食七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农业部认真组织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科技支撑计划、行业科技、“948”、“跨越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农机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建设、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和农机化推进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了102个综合机械化示范区,282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县,40个玉米收获机械化示范县,40个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县,256个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以及25个重点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地方各级也建立了一大批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农机化重点技术试验示范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10年,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玉米机收、油菜机收水平分别达到20.9%、25.8%、10.7%,分别比“十五”末提高13.8、22.7和5.7个百分点;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4317千公顷,比“十五”末增长6.5倍;机械化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农田节水灌溉和深耕深松面积分别达到11153千公顷、28517千公顷、11666千公顷和27435千公顷,比“十五”末分别增加了91.4%、47.4%、38.5%和19.7%。
(二)农机化技术推广领域不断拓展。在加强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的同时,农机化技术推广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向林果业、食用菌、设施园艺、畜牧业、草业、渔业、秸秆综合利用等领域拓展。重点开展了水稻、玉米、小麦产前种子处理和产后烘干技术试验示范,果园管理、采摘、运输、贮藏保鲜等林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牧草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食用菌生产、秸秆饲料加工、户用沼气及工业化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械化饲喂、粪便处理等畜牧养殖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械化增氧、投饵等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设施园艺装备与技术推广;丘陵山区轻便型耕整地、种植和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推广。2010年,谷物烘干机保有量达到3.76万台,保鲜贮藏设备4.04万台(套),果蔬加工机械9.24万台,茶叶采摘机4.15万台、加工机械97.34万台,秸秆捡拾打捆机1.43万台,林果业机械17.4万台,畜牧养殖机械607.8万台(套),渔业机械247.6万台,温室1133996万平方米;机械烘干粮食2721万吨,机械初加工农产品61010万吨,机械化饲
中国矿山机械网http://kuangshan.gongchang.com有你更精彩,有我更精彩 草料加工数量18744万吨,牧草收获量1844万吨,机械化秸秆捡拾打捆面积1122千公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
(三)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宣传力度加大。农业部制定了春耕、三夏、三秋技术要点,编印了《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技术要点》《中国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技术》《中国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挂图》《水稻技术模式汇编》《十大节约型农业技术》等技术资料和科普读物,充分利用农机科技推广杂志、中国农机推广网、中国农机化信息网、中国农机化导报等媒体宣传农机化技术,举办重点农时和专项技术培训示范活动,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和推广机构采取现场展示演示、技术培训、咨询指导、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大集、放映农机化科普录像、印发明白纸等多种方式,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宣传普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十一五”期间,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现场会、科技下乡活动等20多万期(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5亿份以上,培训技术人员300万人次,培训农机操作人员2000多万人次。
(四)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积极推进农机化推广机构改革与发展。全国共有省级推广机构31个,地市级推广机构294个,县级推广机构2228个,乡镇级推广机构(含综合站)29996个,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达9.8万人。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基本稳定,职能进一步明确,以国家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机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等积极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人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已成为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
但是,我国农机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还不够合理,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推广任务艰巨;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还存在基层体制不顺、保障不足、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农机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成果转化速度慢。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机化发展处在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重要阶段。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农机化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进一步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机化技术普及应用,对促进我国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牢固树立情系三农、服务三农、造福三农的推广理念,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持续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及建设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的战略目标,以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加强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农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努力实现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矿山机械网http://kuangshan.gongchang.com有你更精彩,有我更精彩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坚持公益。坚持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加大政府对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保障和投入力度,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探索适宜的农机化技术路线,推广先进适用的机具装备,推进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重点突出,示范先行。以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为重点,加快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坚持先试验示范再推广普及,通过示范引导、宣传培训、辐射带动,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4.机艺融合,完善机制。建立完善农机推广部门与农艺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方法,探索全程机械化合理生产模式,形成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机化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农机化技术推广总体目标是:通过进一步加强推广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设施条件建设和推广机制创新,农机化技术创新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推广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通过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加快技术普及,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实现大面积推广,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明显突破,农机化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重点推广任务
(一)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1.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以工厂化育秧、低成本育秧、精量育秧播种、机插秧技术为重点,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大力推广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和烘干技术。到“十二五”末,水稻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35%、80%以上,推动主产区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2.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以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加大玉米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推广力度,推广一次完成精少量免耕播种、化肥深施、覆盖镇压等作业的复式作业机具与技术,推广中耕施肥、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以及种子处理、产后烘干等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到“十二五”末,玉米机收水平达到45%以上。
3.薯类生产机械化技术。以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加快薯类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推广开沟起垄、施肥、播种、覆土等复式作业机具与技术,节水灌溉、中耕培土、追肥、植保等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收获、田间运输、贮藏机械化技术,加快国产马
中国矿山机械网http://kuangshan.gongchang.com有你更精彩,有我更精彩 铃薯联合收获机的性能改进。到“十二五”末,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20%、40%以上。
4.种子处理技术。示范推广主要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种子产前处理技术,烘干、筛选、药物处理等种子加工技术;试验示范大田育种机械化技术。
(二)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示范推广
1.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加快油菜直播、移栽、收获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配套,形成以机械化技术为支撑的区域性标准化生产体系。到“十二五”末,油菜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均达到18%以上。
2.大豆综合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先进的大豆高产栽培机械化技术,大力推广少耕深松、精密播种、分层深施肥、高效植保、节水灌溉、低茬收割等多项技术集成的技术模式。到“十二五”末,大豆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3.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铺膜播种、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推行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地膜覆盖种植地区推广应用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形成不同地区的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到“十二五”末,花生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25%以上。
4.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种子加工清选、高密度铺膜精量播种和膜下滴灌、高效施药、棉花机械收获、加工、棉秆收获及残膜回收等综合机械化技术。到“十二五”末,新疆棉区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30%以上,全国棉花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以上。
5.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以甘蔗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为重点,示范推广蔗地深耕深松、中耕施肥培土、节水灌溉、蔗叶粉碎还田等机械化技术,完善不同类型的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到“十二五”末,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20%、15%左右。
6.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开展茶园中耕、植保、茶树修剪、节水灌溉、茶叶采摘等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提升茶叶机械化加工工艺技术水平,实现茶叶生产清洁化、节能化。到“十二五”末,机械采摘水平达到25%以上,茶叶机加工水平达到90%以上。
7.果蔬生产和产后处理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开沟、施肥覆土、中耕除草、高效植保、修剪、采收、运输、分级、包装等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果园复式作业机械和贮藏保鲜技术。
(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1.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加大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力度,发挥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实施规模;按照《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确定的类型区继续完善熟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进一步探索南方地区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加强配套作业机具筛选和改进完善,建设技术试验监测平台,强化应用效果的试验监测与示范引导;强化宣传培训,加强技术普及,提高农民认知度和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自觉性,构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7亿亩。
中国矿山机械网http://kuangshan.gongchang.com有你更精彩,有我更精彩
2.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围绕秸秆的肥料、饲料、燃料、基料和原料“五料”利用,重点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以及秸秆收、储、运机械化技术,探索农作物秸秆科学还田技术模式,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收集加工体系建设,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能力,为实现到“十二五”末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5%提供机械化技术支撑。
3.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在北方旱作区重点示范推广少免耕播种、深松、联合整地与化肥深施等机械化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推广以机械化覆膜保墒种植及残膜回收等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灌溉农业区重点示范推广深松蓄水、激光平整地、滴灌等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
4.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加强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研究制定各类作物残膜回收作业技术规程及相关标准,加强机具试验选型,提高机械化残膜回收率,减少白色污染。
(四)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1.畜牧养殖机械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饲料加工技术、饲喂技术,机械化畜禽舍粪便清理技术、固液分离技术、液态肥储运施肥技术、有机肥堆肥生产技术,推进畜牧业与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农村能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禽养殖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2.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牧草种植与收获、天然草场恢复机械化技术、青贮和黄贮饲料收获加工机械化技术,促进草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十二五”末牧草机收水平达到50%,人工草场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3.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耕水机、微孔曝气增氧装备、叶轮式增氧机、智能投饵机、清淤机等健康养殖装备和技术;示范推广养殖水质的便携式检测、在线监控等智能化水质调控技术和装备,提升科学养殖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
(五)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示范推广
加强设施园艺实用装备、设施畜牧实用装备、设施水产实用装备示范和推广,重点推广设施生产机械、环境调控、物理农业装备与技术。
(六)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
针对丘陵山区种植制度多样、规模小、种植分散等特点,示范推广适合丘陵山区先进适用的轻简型农业机械及技术,加大技术推广服务与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探索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体系,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的推广与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科学谋划,确定推广重点,强化推进措施,落实部门责任,切实抓出成效。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和措施。切实落实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保障推广人员合法权益,保证推广工作正常运转。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技术补贴的中国矿山机械网http://kuangshan.gongchang.com有你更精彩,有我更精彩 导向作用,引导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农机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民等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加强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建立起机构健全、责任明确、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推进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创新运行机制,改善推广手段,提升服务能力。依托《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机化推进工程》等建设项目,加强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知识更新,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全面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抓好项目实施,发挥示范作用。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的论证和立项工作力度,科学谋划项目,增加项目储备,争取项目支持。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要以农民为主体,紧紧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实施,充分发挥项目的宣传带动、技术辐射和示范效应,提高项目实施效果。要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以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加强先进的农机化和农艺技术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强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并充分发挥项目的培养人才的作用,提高项目的综合效应。
(四)加强广泛协作,创新推广机制。完善农机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推结合。加强农机、农艺等部门的合作,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建立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合作推广机制,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技术推广中的载体作用。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推广机制和方法,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道坎”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机化技术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五)强化信息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宣传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化技术推广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农机化技术推广法规政策、成效经验,先进典型,为农机化技术推广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广泛利用报刊杂志和网络,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势,大力宣传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并加强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建设以互联网为主的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信息服务水平。
更多具体内容解析尽在中国矿山机械网http://kuangshan.gongchang.com?gzm=r11t10
中国矿山机械网http://kuangshan.gongchang.com有你更精彩,有我更精彩
第四篇: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一、现状与形势。
我国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出口和消费大国,截至2015年底,全国现有危险化学品企业近30万家(其中生产企业1.9万家、经营企业26.5万家,储存企业0.55万家),从业人员近千万,陆上油气输送管道总里程超过12万公里。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在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的情况下,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事故总量明显下降。2015年共发生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事故97起,死亡157人,事故起数首次降至100起以内,2015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2010年下降了62%和55%。
——积极推进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建设。修订颁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制修订了10项部门规章,制定了29项规范性文件和36项安全生产标准。
——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重点县攻坚、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治理、本质安全专项行动、罐区和特殊作业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推动1.1万家危险化学品企业进园入区;搬迁、关闭或转产危
险化学品企业0.17万家;改造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生产储存装置1.5万多套;排查整治油气输送管道隐患2.72万处,整改率92.6%。
——积极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全国危险化学品创建企业达到5万多家。推进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2015年重大危险源监控率达到95.0%。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2015年危险化学品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主要负责人持证率分别达到为96.0%、94.1%和95.8%。
——加强危险化学品和化工安全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化工安全人才培养途径,启动了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完成了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全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登记率达到100%,基本建立了全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及危险化学品信息数据库。
——严肃事故查处。查处危险化学品事故518起,完成了54起典型事故挂牌和跟踪督办,深入吸取事故教训,有效加强和改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较大及以上危险化学品仍时有发生,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十二五”期间,全国发生较大及以上危险化学品事故84起,年均17起,共死亡340
人,事故总量仍然较大。
二是企业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大部分中小化工企业安全意识薄弱,安全责任制流于形式,安全投入不足,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安全培训不到位,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不高。
三是危险化学品法规标准体系有待健全。目前没有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的专门法律,难以统一协调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体系众多,相互之间缺少衔接,标准内容交叉重复。标准制修订工作滞后,一些急需的重要标准缺失。
四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在部分行业领域和环节存在部门分工不清、职责交叉、责任不落实、监管缺失、监管效能不高等问题。基层监管机构力量不足,人员履职能力不强,执法效率不高。
五是科技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制约危险化学品安全状况的部分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尚未完全突破,工艺过程安全管理、仪表安全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尚未在企业中得到全面应用。
(三)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尤其是青岛“11·22”和天津“8·12”事故
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批示指示,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全社会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高度关注,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安全愿望,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推进动力。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必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危险化学品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和过剩产能,提升产业工人的能力素质,降低安全风险,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同时,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大规模建设期的石化装置已进入运行后期,由于设备老化等原因,安全风险加大。随着石化企业“两化融合”和新型煤化工企业的发展,化工人才储备不足,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化工围城”、“城围化工”现象将更加凸显,对安全生产、行业和城市发展等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是危险化学品知识普及不够,公众对危险化学品的科学认知不足,危险化学品事故发展快、危害大、影响广,一旦事故发生,在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下,将给公众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坚守红线意识,以防范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为引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突出实施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完善法规标准,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实现社会共治,构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本兼治长效机制。
(二)规划目标。
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危险化学品法律法规标准、政府安全监管、安全科技支撑、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推进行业管理部门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职责落实,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较大及以上危险化学品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1.2020年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比2015年下降10%。
2.2020年危险化学品和化工较大以上事故起数比2015年下降15%,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
3.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到2020年,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创建50家以上一级企业。
4.到2020年,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建成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全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分
布图。
5.积极推进化工园区一体化安全管理建设,到2020年,创建10个安全管理一体化示范园区。
6.到2020年,涉及“两重点一重大”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的操作人员达到化工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以上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有效遏制较大及以上危险化学品事故。严格规划控制和准入。持续推动危险化学品重点地区人民政府制定和实施化工行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本地区化工行业发展规模和定位,严禁在规划区外建设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推进实施“多规合一”,在编制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统筹安排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做好石油化工、油气输送管道安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建立土地规划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协调沟通机制,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企业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严格涉及光气、液氨、液氯、液化烃、硝酸铵等剧毒、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审查。严格油气输送管道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和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推动建立涉及“两重点一重大”危险化学品项目部门联合审批机制。
实施风险分级管控。摸清重大危险源的底数、分布和安全状况,绘制省、市、县三级以及企业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布电子图,建立国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一张图”,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数据库,实施动态
监控预警。推动在役和新建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定量风险评估,加强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及液氯、液氨、液态烃、轻质油等高风险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强化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的防范。制定硝酸铵、硝化棉等易燃易爆化学品安全监管办法和管理措施,对危险化学品实施风险分级管控。推动化工园区和危险化学品集中区域开展定量风险评估和风险综合防控规划,辨识分析区域脆弱性防护目标和危险源,绘制区域安全风险电子地图。加快推动化工园区安全管理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强危险化学品应急能力建设。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深入开展罐区、特殊作业、储存场所等专项整治和危险化学品综合治理。加快危险化学品企业和政府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将排查治理措施落实到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实现企业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和自改的闭环管理。继续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重点地区安全生产攻坚工作,适时调整重点地区范围和攻坚任务,指导基层强化执法检查。积极配合行业管理部门和属地政府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搬迁、转产和关闭等工作,全面推动石油化工企业退城入园。建设国家油气输送管道地理信息系统。
(二)强力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推动企业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配齐配
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实施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专项行动,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制修订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相关标准,开展实施效果评估,提升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水平。鼓励危险化学品企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推动企业提高人员专业技能。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对新员工、转岗员工以及承包商人员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培训,强化企业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等有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企业对易燃易爆及剧毒品、煤化工等操作人员的素质技能培训。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安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风险意识和操作技能,规范特殊作业安全管理。鼓励企业加强工艺、设备、仪表和安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推动企业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企业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全面实施自动化控制,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严格控制高风险岗位和区域的控制操作人员数量。推进企业实施全过程安全管理,促进化工过程安全管理要素在企业的普及落实,推动企业建设过程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和引导危险化学品企业加大安全投入,研发推广使用无危险性、低危险性的原材料,淘汰落后技术和工艺。
(三)健全危险化学品监管体制机制。
明晰部门监管职责。全面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配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排查和管控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理清和落实国务院相关部门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职责。推动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执法。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资金投入长效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标准,强化基层执法力量建设,配齐配全专业安全监管人员。制定危险化学品监管执法人员装备配备标准,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能力。
强化监管执法效能。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执法手册,实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执法内容清单化。将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和条文纳入监管执法范畴,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完善执法计划和专项执法行动相结合工作机制,提高执法效率。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提级调查制度。
多方助力安全监管。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推动建立技术服务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参与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管理的工作机制,通过实施派驻执法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探索建立保险机构参与企业隐患排查、风险防控等安全管理工作的机制,发挥保险机构的预防和保障作用。
(四)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规标准。
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立法。推动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法》,明确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本方针与总体战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环节,研究制定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体系框架,有序推进相关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制修订工作。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立法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规划、化工园区和危险化学品企业选址及周边土地使用控制、城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关停并转和退城入园等政策。
加快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整合修订。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顶层设计,对现有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制定标准制修订计划,逐步形成比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优化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制修订程序, 推动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实施统一归口管理,提高标准的统一性、系统性、协调性和权威性。构筑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的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国际标准采标率。制定出台安全防护距离、风险辨识和评估、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精细化工(间歇)反应风险评估、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煤化工等急需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标准。
(五)提高危险化学品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危险化学品安全科技研发。加快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领域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开展化工园区多灾害耦合风险评估与防控、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保障、高危化工工艺事故监测预警与防控、典型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在线实时安全监控等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出一批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适用技术、工艺和装备。
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危险化学品库区雷电预警、管道泄漏监测和定位、气体微泄漏检测、多光谱气体泄漏监测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继续推进HAZOP、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的应用。推动企业加强和规范化工安全仪表系统管理,开展企业泄漏安全管理和仪表功能安全的试点。探索实施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安全标志认证管理制度,开展在役安全仪表系统评估。对首次投入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新工艺新装备进行化工工艺安全性评定和新工艺安全可靠性论证。
加快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建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建设重大危险源基础数据库,强化重大危险源统计分析。应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手段,探索实施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化学品条码(安全身份证)管理,依托全国化学品数据库,登记记录危险化学品全流向、闭环化的
信息数据。配合建设平台统一、数据共享、部门联动、信息互通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平台。设立全天候国家化学品安全公共咨询服务电话,为社会公众、各单位以及各级政府提供安全咨询以及应急处置技术支持服务。研究组建国家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分析技术中心,建立国家危险化学品和油气输送管道事故案例库,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加强危险化学品和油气输送管道事故预测预警。
(六)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人才培养。
完善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化工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加快高素质、复合型化工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深化化工安全专业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大纲和教材,加大基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在法律法规、监管方式方法、业务知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升基层监管执法水平。制定完善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大纲和教材,探索建立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准入制度。积极推动企业聘用化工安全相关专业人员从事“两重点一重大”化工装置、设施的操作。
(七)推动危险化学品安全文化建设。
倡导“绿色化学”、“责任关怀”等安全理念,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环境。推动建立危险化学品企业和化工园区开放日制度,畅通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多边沟通交流渠道,全面客观认识了解危险化学品企业。加大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的宣传警示教育力度,提高全
社会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把握,利用新媒体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宣传普及。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宣传和普及安全防护、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建设工程。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框架。建立危险化学品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制定安全防护距离、风险辨识和评估、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等标准,构筑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信息管理平台。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程。
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领域“两重点一重大”、重点地区攻坚、储存场所、罐区、特殊作业等专项整治。全面实施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理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夯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国家油气输送管道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建设工程。建设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建立重大危险源基础数据库,制定重大危险源监控数据标准,实现国家、省、市、县和企业的重大危险源监控报警远程可视化管理,实施区域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预警和信息发布。
(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为载体,推动过程安全管理和《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过程中的有效实施,规范评审过程,严格评审,提升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内生动力。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到2020年,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创建50家以上一级企业。
(五)化工园区安全管理一体化建设工程。
制定化工园区安全管理一体化相关标准规范,持续推动各地化工园区开展安全管理一体化建设,优化园区选址布局、严格安全准入、推动企业过程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强化风险管控和应急救援,提升园区本质安全水平,“十三五”时期指导各地建立一批安全管理一体化示范园区。
(六)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人才培养工程。推动《关于加强化工安全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有效实施,建设一批化工安全培训、专业实训和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定向培养、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高素质化工安全人才,到2020年,涉及“两重点一重大”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存设施的操作人员达到化工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以上水平。
五、规划实施和保障。
(一)加强规划组织管理。
加强与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的信息共享
和工作协调,做好与相关部门规划有机衔接。细化规划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带动规划任务的全面实施。
(二)拓宽安全投入渠道。
推进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有利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优惠政策的制定、完善和落实,加大危险化学品安全投入。监督危险化学品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推动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参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三)加强规划实施考核。
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应将规划中涉及到本地区的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等纳入并分解到本地区工作安排中,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建立规划实施考核奖惩机制,将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和执行情况纳入各地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绩效考核范畴,严格规划考核奖惩。
(四)强化规划实施评估。
明确规划评估程序和方式方法,定期对规划目标、执行过程、执行效果等进行客观分析,及时掌握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目标、任务和工程适时调节,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规划执行评议。
第五篇: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二○一一年九月
目 录
前 言
一、“十一五”农机化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农机化科技进步加速
(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斐然,技术转化应用力度加大
(三)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创新能力逐渐增强
(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二、农机化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步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农机化科技的引领和支撑
(三)实现农机化科学发展,需要技术有效供给和超前储备
(四)农机制造大国向强国的战略转型,需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四、重点研究任务
(一)加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共性技术研究
(二)突破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三)加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装备与技术研究
(四)加快牧草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
(五)加强农机化软科学研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体系
(二)加强政策扶持,保障经费投入
(三)加强联合协作,健全创新机制
(四)实施重点工程,提升创新能力
(五)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技术交流
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前
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事业也迈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机化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五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科技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农机化科技进步加速。“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等对农机化科技创新投入近6亿元,重点支持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与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和集成。水稻和玉米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农机、农艺和农业经营方式相互融合的生产体系在主产区初步形成;油菜、花生、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研究全面推进,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高效低污染植保等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加速组装集成和转化应用;丘陵山地轻便型农机具、林果业机械化、畜牧业机械化和智能农业装备等研发项目启动,研究领域逐步拓展。
(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斐然,技术转化应用力度加大。农机化重大科技成果数量明显增加,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仿生技术、小麦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高速插秧机关键部件与产品、玉米收获机械、马铃薯加工成套技术装备、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具、温室关键装备及有机基质等11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成果数量比“十五”时期翻了近一番。通过实施新机具新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以及农机化示范县(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玉米机械化收获、油菜种植与收获机械化、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装备与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日趋成熟,新型农业装备种类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明显提升,通过国家推广鉴定的新产品累计2200多项,比“十五”末增加120%。
(三)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五年来,新增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农业部布局建设了现代农业装备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学科群,由两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若干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观测试验站组成。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有30余个农产品设立了机械或设施装备研究室。教育部、水利部和部分省区市先后在农业工程领域设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农业装备领域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布局建设,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一批农机行业领军型科学家入选院士、长江学者或在国际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30余名中青年专家入选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机械与设施装备岗位科学家。农业工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在改革中发展,为农机化事业培养输送了大量高层次科技人才。农业部启动全国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基层农机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成功从国外引进、消化和吸收保护性耕作技术、大中型配套农机具和油菜、棉花收获机械等关键技术装备,大大缩短了技术研发周期。农业工程领域学术交流活跃,多次召开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农机具出口扩大。
二、农机化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速农机化发展,改善结构,提升质量,拓宽领域,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对农机化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机化科技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现代农业科技深刻变革,必须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协调发展,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农机化科技的引领和支撑。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用工成本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同时,农业资源约束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农药、化肥和水资源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农机化科技进步,发展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实现农机化科学发展,需要技术有效供给和超前储备。我国各区域、农业各产业和生产环节之间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平不高,低碳型和节约型农机化技术研发刚刚起步。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新技术和新装备有效供给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需求。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超前谋划,加快研发,加强储备,加速转化,推动科技进步,为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农机制造大国向强国的战略转型,需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是农机制造和应用大国,但是部分农业装备关键技术或部件尚未摆脱对国外企业的依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提升农业装备制造水平,降低农机生产成本,必须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农机工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源泉。
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面对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农机化科技要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面临许多挑战:一是农机化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不足,应用开发研究系统集成不够;二是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不紧密,协作攻关机制不完善;三是产学研推合作不协调,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四是科技资源配置分散,缺乏对项目、平台和人才的长效投入机制。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改善农机化科技保障条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转化能力,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1.农机化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升,适宜不同区域的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基本形成,油菜、棉花、甘蔗、花生、薯类和果蔬茶类等作物关键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基本定型并在主产区全面推广应用,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装备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油等低碳节约型农机化技术进一步熟化。
2.农机化科研条件逐步改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和试验基地布局合理,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3.农机农艺融合、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
4.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领军型科学家和科研骨干数量较快增长,形成学科齐全、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精干高效的农机化科技创新队伍。
四、重点研究任务
(一)加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共性技术研究。围绕制约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机械化的共性技术,开展机械化耕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农机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
1.机械化耕作技术。重点研究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与装备,优化与提升丘陵山地耕作机械性能。
2.机械化种植技术。重点研究种子播前处理技术、气力精密播种技术、高效移栽技术。
3.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重点研究精准施药技术、农药施用关键基础部件和适宜不同作物的植保机械以及中耕、施肥技术与装备。
4.节水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低成本、智能型喷灌、微滴灌技术及设备,研究中小型多功能抗旱节水机具。
5.机械化收获技术。重点研究籽粒类、根茎类、茎秆类和果蔬类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收获装备作业状态监测及控制技术。6.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研究秸秆高效收集、贮存、运输、压缩成型及综合利用等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7.种业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种子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8.农机鉴定与检测技术。重点研究农机试验鉴定评价方法与检测技术、主要粮食作物机械的田间测试技术、农机安全监理检测技术与设备。
(二)突破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食物供给安全的战略需求,以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目标,重点突破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棉花、花生、甘蔗和果蔬茶等机械化技术瓶颈,形成适宜不同区域、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1.水稻:重点研究高效精量直播、杂交稻及超级稻育秧与栽插、大喂入量联合收获、高湿稻谷干燥等关键技术与装备。
2.玉米:重点研究精量播种、适宜对行收获、摘穗收获、籽粒收获、玉米青贮收获与茎秆还田或切碎回收技术与装备。
3.薯类:重点研究马铃薯和甘薯等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复式种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挖掘、分离、分选和装袋等多功能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4.油菜:重点研究适宜不同种植条件的油菜直播与移栽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稻麦油兼用高效低损失联合或分段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5.棉花:重点研究适宜机采收的棉花精量播种技术与机械、打顶机械、低成本棉花收获技术、中小型收获机械、场上预清理加工配套装备。
6.花生:重点研究根茎类作物多功能联合收获机具、适用于南方丘陵地区的花生分段收获机具、低破损剥壳机和高效筛选分级加工设备等。
7.甘蔗:重点研究甘蔗种植、联合收获和切段式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8.果蔬茶:重点研究果园和茶园管理机械化技术与装备、茶叶采摘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果蔬茶采后处理和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蔬菜播种育苗生产成套设备、蔬菜移栽与收获机械化技术。
(三)加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装备与技术研究。围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战略需求,重点研究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
1.设施园艺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果蔬花卉等园艺作物和食用菌等生长信息采集与环境智能化控制装备、设施栽培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设施园艺机械化作业技术与装备。2.畜禽养殖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畜禽舍自动化饲喂和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健康养殖工艺模式和成套装备等。
3.渔业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智能化增氧、投饵和水质监控设备、水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研究节能、环保、健康和高效的养殖技术等。
4.农产品初加工。重点研究谷物干燥、智能化分选技术与装备等。
(四)加快牧草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围绕有效保护和开发草原、提升草原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战略需求,重点研究草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加大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研发力度,实现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
1.草业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草场生态恢复与改良技术工艺和装备,研究牧草联合收获与深加工技术及配套机具、牧草制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2.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适宜丘陵山区水稻和油菜生产的轻便型耕整地、种植与收获作业机械,研究果蔬、薯类、茶叶、蚕桑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田间运输、田间管理、保鲜和烘干等产后加工技术与装备。
(五)加强农机化软科学研究。重点研究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农机化技术模式与技术路线、农机化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农机化生产与服务信息化、农机化标准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体系。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发展的组织领导,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需求,明确重点任务,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加强与科技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推进部门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发挥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和全国农机化与设施农业专家库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以任务带团队,以团队促体系,完善科研、制造、教学和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
(二)加强政策扶持,保障经费投入。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鼓励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对农机化的投入,重点支持农机化应用基础研究、行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让优势科研团队及成员获得长期、稳定和持续支持。完善农机化公益性项目科技立项与绩效考核机制。优化投入结构,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科技持续创新。
(三)加强联合协作,健全创新机制。建立多学科协作攻关长效机制,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特别要围绕农机化发展中的重大科研问题,加强农机农艺专家的协作。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集成和融合品种、栽培和农机化技术,探索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研究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强科研、教育、企业和推广等多部门合作,建立产学研推协作长效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
(四)实施重点工程,提升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改善农机科研院所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创新能力。积极谋划粮油作物机械化生产体系示范工程、经济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创新工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示范工程等,以重大工程建设为载体,加速科技成果熟化集成和示范推广。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建设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现代农业装备”、“设施农业工程”和“农业信息化”等学科群,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争取增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农机化技术专家数量,保证大部分农产品技术体系中配备机械研究室和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新增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任务。
(五)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技术交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依托重大工程或专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扶持民族企业和品牌的发展,积极引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产品扩大出口。支持农业机械化相关学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强政府间农机化项目合作,组织好中外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学会和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学术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