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过评价改革提高管理以及教学效率的设想
通过评价改革提高管理及教学效率的设想
四十亩地小学
翟春凤
评价是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作出的主观判断。评价对教
育教学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教育培养目标的达成与否,影响着教育效果的好坏。因此,我们要通过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不断改革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与教学效率。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设想。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评价是如何发挥它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革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换言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评价功能的这一转变同时影响着教师评价工作的发展。以往的教师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师已有的工作业绩是否达标,同样体现出重检查、甄别、选拔、评优的功能,而在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方面作用有限,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所以,我们以后的评价改革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他们的不断提高为最终目标。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学业成就曾经是考察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它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从考察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等进行考察和综合评价。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对于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也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事实上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而“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感测验”等质性评价的方法,目前也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和认可。近几年我校在1-3年级进行了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实验工作,效果比较明显。档案袋中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档案袋中的材料不是学生作品的简单随意汇集,而是有目的选择的结果,是学生某方面的作业、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有目的的汇集,以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几个领域学习的努力、进步与成就。教师对档案袋的建立给予清晰而详细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档案袋评价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的一种评价,应给学生提供自我反省的机会。实行档案袋评价的优点 是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良好学习的情感与态度,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适性教学,有利于收集有关学生表现的数据或证明,为学生成绩的报告、与家长的交流准备详实的资料。这样,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更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发展过程。
四、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这样,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评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质性评价方法的发展为这种过程式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006年9月30日
第二篇:改革教案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
改革教案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
陈平
笔者调研了本县和邻近区县300多所学校的近万名中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在工作中交教案给学校领导检查是很苦恼的事。很多学校规定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要写教案,而且要按相应的规定写,每月定期检查,如果没有教案、教案简略或数量不够,就认为教师工作态度差,教学不认真,甚至要受相应的处罚。老师们没办法,只好在阅读教材教参等相关资料后,按照写教案的一系列要求来斟字酌句,把它写在教案本上,不但要“备”课,更要“写”课。通过近万份调研信息反馈表,我明白了众多老师的心声:“太浪费时间了,写好的教案上课没多大用处!许多人的教案是抄的,是给领导检查看的!这样做,浪费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增加我们的压力和负担。备课时很多内容我们已知道,有必要写下来吗?我们的许多时间都用在写教案上了,还怎么去钻研教材、教参,讨论教学设计?不写教案去上课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那样机械地检查教案呢?”
诚然,学校管理的中心是教育教学管理,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所以学校领导把备课的管理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然而学校对教师备课的管理,主要是检查教师的教案,关心的也仅仅是格式是否正确、字数篇幅怎样、基本环节有无、字迹是否规范,至于是否适用、能否指导教学、用于教学没有,则没去关心或关心甚少。如此这般,使教师花费许多时间去抄写教案以应付各级的检查,出现了“以抄代备”、“课后备课”
等不良现象,至于是否用心备课倒居于次要位置,从而使原本生动有趣的教学工作变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教师们对这项工作失去兴趣,于是只想抄袭,偷工俭料,敷衍塞责,不求实际,备课的功能由“服务于教学”异化为“服务于检查”。教案的形式,是典型的现代八股文。教案正文十分繁琐,按照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案用书》中的教案为标准,每一节教案的字数在1000-3000字之间,甚至更长。教案要边想边写,有时思维会中断,遇到疑难要查资料。因此写一节课的教案决不是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要用多长时间?少说也得两三个小时。目前中小学课时多,教师一天要上两三节课甚至更多,大量作业、试卷要批改,要和学生交流,兼任班主任的教师还有很多处理不完的杂务。同时,教师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在这么紧张的工作安排之下,编写教案就成了广大教师的沉重负担。为了应付检查,只有抄教案,不费脑力又省时间。然而,抄写、补写的教案对教学没有什么指导意义,课堂教学与教案设计成了不相干的两张皮。由于评价标准是片面的,严重影响了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导致了课堂教学按部就班、教师辛苦、学生难学、教学效率低的不良后果。为了给教师减负,提高教学效率,应该改革教案管理,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强烈呼声。笔者认为改革教案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领导要转变观念。
要解决备课管理僵化机械的问题,关键是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检查教师备课情况数教案个数、页数,看书写认真程度,这办法简便易行,但弊端多。只考虑领导管理的方便,不考虑教师工作的方便,这能叫“以人为本”?能保证检查的实效?所以领导要“换位思考”,要考虑怎么管理的问题,首先把自己“还原”到当初当教师的时候,想想自己当时最希望什么最苦恼什么,然后从实际出发拟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教师备课是一种极具个性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创造性,用简单机械的办法很难管理。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给教师创设开阔的发展空间,从正面引领、激发、指导教师更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这样做岂不更容易奏效?各级领导可以调查一下,看广大教师希望怎样做,不希望怎样做,若能按广大教师的意愿来进行管理,顺应民意,一定能有很好的效果。
二、明确“备”与“写”的关系。
备课与写教案是不同的两回事。备课,是对讲课内容和学生情况了解驾驭的过程,备课的结果和要强调的内容完全可以记录在课本上。上课是一定要准备的,不备课上不好课,但一些人把此理解为“不写教案上不好课”,实为大谬。问题的实质在于,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交流的过程,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教案写得再详细,也只是教学过程的一种设想和计划,并不一定适合课堂的具体情形。教案不是剧本,不需要设计好师生的对话;教学不是演戏,学生不是演员;上课不需要背台词、配对白,完成教案并不一定就是理想的课堂教学。很多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都承认自己的教案多为“造假”,“抄了一辈子教案”。笔者认为,备课的结果用简明实用的方式表达未尝不可,写在教材上也同样管用。备课的结果的表达形式应是多样的,可以根据教师的习惯和自身情况进行,没有必要千篇一律。
事实上,一个合格的教师,上课时是用不着边讲课边看教案的,何况许多精彩的课事先往往是预料不到的,很难想象,一个教师边看教案边讲课能产生好的课堂效果。
三、改革教案管理的方法。
1、借鉴他人成果。从管理理念上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根据课改精神,去掉一些条条框框的规定,给教师营造自由发挥的空间,提倡教师写个性化、创新型的教案。可以将优秀的教案书,发给教师修改增补,借鉴运用。科学地讲,教学改革应该是继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完全接纳与完全拒绝已有经验都是不可取的,对待教案同样要有这样的辨证态度。教案是教师讲课的稿本,不应千篇一律地追求过程的详尽完整。如果备课只是为了给检查者看,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教案是供教师自己用的,只要他们看得懂、心中有数,那就不需要写得过于麻烦。有些重难点的部分,需要深入分析发挥之处,教师则可以详尽地备,这种详略结合的方法,应视教材实际而定,只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便可以灵活处理。如此,将有效地节省时间,也不会影响教案质量。
2、允许形式多样。允许教师在教案本上补注圈画、粘贴资料等形式代替文本。允许教师在教案中删除众所周知的共性内容,集中精力,就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之处,感受最深之处,或有独创性的教学设计,写成精彩的“片段教案”。允许教师在课本上写教案。习惯上人们总认为备课教案应写在笔记本上,实际上,教案备在课本中,未必不是一种好的方式,笔者了解到,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不知
不觉地在这样做。教师在讲课时,一会儿看课本,一会儿看备课笔记本,显然会有一种手忙脚乱的感觉,如果将教案圈点批划在课本上的字里行间,以及在空白地方做记号,并清楚地知道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思,那么在讲课时只需一本教科书便胸有成竹,对整堂课的过程脉络分明、层次清楚了。允许写电子教案。这种方式便于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便于随时修改,便于随身携带,便于通过电子邮箱查找与传输,便于学校教师共享教学资源。
3、多进课堂听课。备课的目的是为上课而服务的,学校领导给教师教案评的分并不代表讲课的效果。过于在教案上做文章,毫无意义、本末倒置。学校领导应该将抓教案转移到抓听课上来,在课堂听一节课,所有问题都能见分晓,课讲得好,说明教师的课备得好,下了功夫,不管他是备在纸上还是备在心里;相反,一堂课在本子上写得再好,讲不好也还是枉然。听课更有实质意义,比泛泛地检查教案也更易于操作和评价。怎样抓听课呢?一是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组织和监督教师相互听课,二是学校领导要亲临一线,多进课堂听课,以此督促教师认真备课,三是在听课以后,及时组织相关教师评课,使教师在听课评课过程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4、检查教学后记。课前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但教后知喜、知忧、知困、知不足,如果把这些记下来,用以指导以后的备课和教学就更重要了。因此,教学实施之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教学后记,有助于知教知学,有利于教学
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记取,对于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写下每堂课的教学后记,内容多少不限,并定期收集教师的教学后记进行检查评比,把优秀的教学后记拿出来展览,并给相关教师一定的奖励。由于写教学后记的要求没有写教案的要求那样复杂,我相信广大教师会乐意接受的。
总之,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事业心、责任感,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们。关注教师的健康成长,引领他们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是各级教育领导不可轻忽的责任。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就要首先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通过打造高素质的教师群体,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改革教案管理,把广大教师从教案中解放出来,是尊重教师、关爱教师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教师的休息时间,促进教师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保证教师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保证教学过程有良好的效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耿沭林
花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是每个教师的最大心愿。这也是高效课堂的理念,教学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氛围
1.把握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愿意受重视,被承认,学生更是如此。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给各个层次的学生以成功的机会。
例如,由“一只蚂蚁在筒外壁的A点,想吃到筒内壁的B点处残留的一点蜂蜜,怎样走路程最短?”从而引出几何体表面的最短线路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设置,便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认真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是激发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2.创设人人求异,勇于创新的气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灵感和创造,往往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教学中,我们要十分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善于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
(二)确立目标,主动参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创设自主学习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以前很多时候的教学中,会出现“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唯恐学生“噎”着,“教师搭好梯子让学生爬”,唯恐学生“摔”着。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于是我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以“探索”为核心来设计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
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中,我不是直接把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活动猜想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这种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到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只有把数学课的课堂定位于探索科学思维的实验室,建立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基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师生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我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的描述性、美术的直观性、体育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我在对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教学时,我采用了山峰与山谷来对照。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相当于是山谷,就说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爬山:先下山坡,再上山坡。而a<0时,相当于是山峰,可看成先上山坡再下山坡。这样比较形象直观,学生也容易想象,自己很容易地撑握了二次函数的增减性。
由于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实例比较,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容易理解的知识,学生也就容易掌握,自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效果。
2.、数学美感提高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教材内容的美, 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美丽而神奇的黄金分割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事:人体中有着许多黄金分割的例子,比如,人的肚脐是人体长的黄金分割点,而膝盖又是人体
肚脐以下部分体长的黄金分割点。再如:古埃及的第一座金字塔古萨金字塔气势雄浑,经测量发现,它的正方形底边边长与塔高的比例近乎1.618:1的黄金分割比例。这种设计使塔看上去挺拔秀美,十分舒服。在视觉上给人以极大的冲激和美的享受。渗透数学美是科学美的一种,但数学美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应该多留心一下身旁的数学美。
(四)鼓励质疑,激活思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学生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
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时,针对“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这条判定方法,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夹角”改为“角”,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五)适当内容适当时机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材特点、教学情境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
1.解题方法、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合作学习
用火柴棒按下图的方式搭三角形
2.在课题学习和问题探索中组织合作学习
例如中点四边形的问题。
通过小组各成员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现一般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有时也会出现矩形、菱形、正方形。不难看出四边形不论是什么形状,它们的中点四边形是有共性的,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还出现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形状无关,那么它的形状与原四边形什么有关呢?通过研究,同学们发现:“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取决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
由于小组的每一成员都能做一做,猜测自己图形的结论,而结论的推理又是大家一起进行,使每一同学既复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又明确中点四边形的边是由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来决定的,使课堂合作教学富有成效。
(六)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效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的特点。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续十几分钟后开始发散。第二次十分钟左右,依次递减。针对学生这种特点,我注重把握好讲课时间。
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先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这样学生在注意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经产生的疲劳,通过练习的时间得到消除,为下面的内容做好了准备。再分析内错角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配合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最后小结。学生在讲与练交替的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不仅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还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又能当堂消化新课,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变式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维过程,一般地都可以把它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问题的条件部分、问题的解答过程、问题的结论部分。如果把这三个部分作为变化的因素,可以构成条件变式题、结论变式题、过程变式题。在进行变式题设计时,应主要依据教材的例题与习题。
(七)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目前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已广泛运用到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并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它独有的魅力。特别是那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数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既具体形象,又直观易懂,还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再配上
那悦耳的音乐和美丽的动画,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是,在制作课件时应全面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用在该用的地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数学。
总之,优秀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成功的教学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过程,是终生的学习过程。怎样实现有效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向我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需要我研究教育科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倾听学生的心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篇:如何利用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如何利用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是怎样突出学科特色的?)
答:数学课堂,用的最多的模式是对学、群学和展示,在对学时,针对每组对子的学习情况,组长在个人积分表上的学习方面给予打分。群学时根据每组的学习交流情况,分A、B两组进行打分,如果能积极交流,全员参与,便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不能全员参与讨论的,给予扣分。由于数学每节课的学习任务较少,不可能每一个小组都进行展示,所以根据预展的情况,也会为每个小组打相应的分数,展示时,也会根据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打分,而没有参与展示的小组会通过质疑、补充、纠错、答疑等方式,得到相应的分数。
二、如何利用小口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口令使用方面曾遇到哪些问题,有哪些思考与改进,效果怎样?现在使用的小口令,这些小口令在课堂中起什么作用?)
答:小口令最初在使用时,通常一个“聚焦——迅速,倾听——认真”的口令,要重复使用好多次才能起到作用,如果长时间这样下去,小口令就失去了它“快速、简洁”组织课堂教学的作用。因此,针对这种现象,一个口令,多次训练,哪怕耽误上课的时间呢,也要让这个口令一次成功运用,经过几次的坚持与强调,终于可以使一个口令,只说一次就到位。
现在常用的小口令有这些:
独学——静悄悄,让孩子们得到口令之后,明确自己的学习态度是什么样的。
对学——头碰头,让孩子们知道对学时的方式什么样的。
群学——我起立,小板凳——轻轻放,让孩子们知道群学时,大家起立围在一起,讨论交流,为了避免凳子磕碰,要把凳子轻轻放在桌子底下。
时间到——我做好,在讨论交流结束时,听到口令,要快速做好。大眼睛——看过来,让孩子们知道,听到口令,眼睛随着老师的目标走,是看黑板,是看屏幕。
聚焦——迅速,倾听——认真。让孩子们知道课堂上聚焦时动作要快,倾听时要认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具体的要求。
扭转身——脸朝前,让孩子们知道,扭转身看黑板,这样可以更舒服的倾听。
我看书——把书拿,左手拿书,右手拿笔,认真倾听我能行。在读书的时候,要学会边读边记,既用心又用手。
第五篇:初中地理课教学如何通过评价提高教学实效
初中地理课教学如何通过评价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教学评价?都涉及哪些领域?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智能、品德发展等各个领域。说起教学评价,人们自然会与测试联系在一起,尽管评价与测试有关联,但评价不等同于测试,它较测试有更广泛的涵义和更多样的功能。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对评价改革的要求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1、教学评价优化教学过程
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测试与评价,似乎已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流程。然而,在重视教学评价的今天,这个流程中的几个要素的位次已发生了变化,测试与评价不再仅仅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的检测,而是直接参与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过程的调整。测试与评价对教学的影响程度,与评价结果的“利害”程度相关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也有了新的思考。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要发挥教学评估的导向作用,才能使各项教学活动不偏离新课程的标准,保证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行。与此同时,由于“中考”等因素的影响,与
其它学科相比,地理教学受“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及模式影响很大、近年来,地理学科的中考命题,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强调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具体表现为强调考查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阅读图表能力、联系实际能力、整合信息能力等,这些要求直接影响到初中的地理教学,甚至整个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中重心的偏向。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教学评价的教学导向功能,为全面提高教学实效而努力。
”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讲得多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多精彩”,这是课改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评价理念方面最突出的变化。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的是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情绪”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参与”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保证;“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分享体验、感受成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促使评价者和授课者对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能否进行主动探索、自由表达;是否勇于质疑、善于合作;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行为是否自觉;学习环境是否民主、宽松;学习氛围是否和谐、融洽等活动状态和气氛更加关注。在教学评价的引导下,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能做更深入的挖掘,积极创设利于学生安全、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2、教学评价促进教师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手段或方法,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用来判定学生
在教育变量上的变化。当然,这些教育变量是教师关注的、被认为是重要的或必要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它们应该包括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学习中的变化。对这些教育变量的评价,并非一次测试与评价可以达到的。不同目的评价,有着不同测试的内容和测试方法与之相对应。因此,教师要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就必须具备驾驭教学评价这种手段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素质全面地、持续地提高。教学评价本身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师可以从教学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尺度和方法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挺高了,那么学生的水平也就提高了。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如何使用教学评价的结果,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要求,使得教学评价由过去只重视一个 “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发展成为定位于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课堂上,学生既要有丰富的知识的获得,还要有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并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应在真实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跟进,积极投入,感受真挚的情感和探索体验。超越传统的评价要求,促进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也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应有的知识;是否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等,都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中对单位时间内(一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更高要求。能力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迁移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评价既可以体现于知识和技能型评价的试卷中,也可以超越试卷,形式多样。比如地理小论文的编写。在初一世界地理学习任务完成后,如果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大洲、一个国家、一个岛屿、一个高原等,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关于这个大洲、国家、岛屿、高原等的介绍文章。”来考查学生,看谁写得最精彩。这样考查,其效果未必比一张笔试试卷逊色。再比如,学生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内容后,让学生自编一张以“人口”为主题的小报,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一定会别有一番收获。
能力评价可以更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但评价的主观性往往更加突出一些,但只要正确对待,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会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在能力评价的实施中,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使得评价更公开、公正,并且可以做到让同学们在评价中发现问题、向他人学习、自我完善,使得评价过程成为一种更好形式的学习、提高过程。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有一个过程性的积累,以便于总体上把握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发展、变化轨迹,及时调整学生的发展方向,改进和完善学习方式,扬长避短。这样,可以使学习成为一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
5、教学评价与实践、生活
实践、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又一种方式,也表明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遇到的问题。例如,我曾经给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周边生态环境调查实践,参与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积极性较高。在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知识与方法的指导后,他们开始了自主的学习过程。他们查阅了有关周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制定了学习计划,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虽然同学们交上来的不是什么高质量的论文,但反映了他们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参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地理学基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较好的体
现。
总之,教学评价,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评价将新理念的精神用于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和发挥好它的作用和功能,使得评价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和学生一起提高教学效率。共同进步,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