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紫阳县厚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紫阳县厚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紫阳县招商局 马骏
近年来,县委、政府按照“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发展思路,把发展厚朴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来抓,厚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为推进我县厚朴产业化进程,加快厚朴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我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了解、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县厚朴产业发展情况、市场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国内市场发展情况
我国是厚朴种植大国,主产于陕西省、四川省、湖北省、浙江省、福建省、湖南省,一般来说认为以陕西省、四川省、湖北省所产质量最佳,称“川朴”或“紫油厚朴”。我国厚朴野生资源蕴藏量约7000吨,现有家种资源成龄树约1500吨,年需求量约2000吨,出口量80-100吨,出口价4—6美元/kg。从购销情况看,20世纪50—70年代初,厚朴供需基本平衡。70年代人工栽培厚朴还不能提供较多的商品,供应略有不足,价格上扬。20世纪80年代,一部分厚朴林进入成龄期,大部分还是中幼林,但由于价格刺激,产区提前超量采伐剥皮,供给量明显增加。商品虽然供应有余,却影响了80年代后期厚朴的产量,且使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厚朴商品质量下降。2003年由于“非典”因素曾上升为15-20元/kg,“非典”过后回落到12元/kg左右。2010年厚朴价格约为20元/kg左右。厚朴多年低价,药农弃种,在地面积逐年下降,随着库存的消耗和社会需求的增加以及药材质量的良好控制,预计厚朴数年内价格将坚挺。厚朴适生范围虽广泛,但有效成分厚朴酚因区域而含量不同。
二、我县厚朴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是厚朴适生区,种植历史悠久,自古是厚朴等中药材的主产区和集散地,素有药材之乡的美称。20世纪90年代前紫阳厚朴以野生居多,后由于多种原因破坏严重。90年代初开始群众自发缓慢零星栽植,2003年前全县总面积约0.5万亩左右。2003年以来,县林业局依托林业重点项目,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采取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典型示范、大户带动的办法,组织全县中高山乡镇、村新建厚朴基地6万亩,随着厚朴园相继投产、厚朴产品市场行情看好、销售价格稳步提升,中高山部分农户从厚朴生产中获取了较丰厚的收益,发展厚朴积极性日益高涨,种植大户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一个大户引导、集中栽植、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厚朴产业发展格局在全县中高山地区形成。2010年下半年历时近两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了全县7万多农户在承包林地上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县林业部门和中高山地区11个镇,聚力聚资打造权洄公路沿线5万亩厚朴产业示范带,采取林业部门牵头指导、镇政府组织实施、林业项目资金扶持种苗、农民投劳投肥、强村大户带动的建设机制,组织60个村新建厚朴林4万亩。据统计,止2012年底全县厚朴面积达到20万亩,是全省厚朴面积最大的县,紫阳是全国两大富硒区之一,亦是全省富硒厚朴第一县。主要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桥、双桥、班桃、界岭、洄水、东木、联合、瓦庙、洞河等16个镇79个村,共有栽培农户30006户,覆盖农业人口117499人,占全县乡村总户总人口的41.94%和41.93%,尤以双桥、高桥、斑桃、界岭四镇种植较
多,面积达1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6.7%。全县有500亩以上的组158个,有50亩以上大户515户,100亩以上大户189户,500亩以上大户17户。全县厚朴投产采剥面积4万亩,年厚朴成皮产量2000吨,年收入2800多万元,主要销往西安、成都、重庆和亳州等地。
三、我县厚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1、资源培育集约化程度不高,管理粗放。我县种植厚朴虽历史悠久,但规模化栽培厚朴的时间较短,缺乏厚朴种植的专业人才,对厚朴GAP栽植重视不够,资源培育过程中集约化程度低,栽培管理粗放。
2、资源利用率较低,经济效益不显著。厚朴利用以皮为主,种子、叶、皮后木材及根都可利用。目前紫阳市场上只收购厚朴树皮,其叶、花、果、树杆都还没有被利用,人为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低,尚未开展厚朴叶、花、果、木材的综合利用研究。
3、无药材加工企业,厚朴附加值低。至今紫阳县还没有一家中药材加工企业,缺失产业发展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厚朴产品只能以加工原料低价销售,产品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4、产业发展资金缺乏。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乡镇两级财力有限,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厚朴产业发展。
5、厚朴适宜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我县是山区县,厚朴都分布在中高山地区,面积分散,农户都是各自为战,根本无法准确把握市场导向和行情,产品销售难,产品优势不能快速转化为商品优势。
6、产品缺乏知名度。紫阳厚朴目前尚未通过中药材GAP认证,产品还缺乏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厚朴产业的发展。
四、我县发展厚朴产业的必要性
1、做大做强厚朴产业是实现林业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需要。厚朴是生态经济兼用性树种,生态经济兼容性极强,是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的首选树种,种植厚朴,就等于种下了绿色、建设了银行,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一举两得。
2、做大做强厚朴产业是解决中高山地区“三农”问题的需要。我县中高山地区不仅土地占全县总面积的2/3,人口也占全县乡村总人口的2/3,若能解决1/2以上乡村人口的增收致富问题,就稳定了全县“三农”的大头。若全县厚朴发展到30万亩,中高山农民人均厚朴林近1.8亩,六年后人均仅售厚朴皮一项就可增收1200元以上。
3、做大做强厚朴产业是加快中高山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中高山地区发展茶桑果等多种经济林的适应范围较小,而厚朴需生长在海拔600米以上,厚朴是中高山的主要优势产业,发展厚朴是中高山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我县厚朴产业已具规模,中高山农民特别是大户已从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厚朴既合时宜,又达民意,做大做强厚朴产业有群众基础。
4、做大做强厚朴产业是中高山地区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需要。我县现每年有近10万农民在外务工,在荒山空地上大力发展厚朴等中药材产业,一旦在外务工出现低谷,收入不景气,务工农民回
家后就有创业平台,就有了绿色银行养老依靠,对稳定“三农”、保障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5、做大做强厚朴产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中高山部分农户外迁进城创业,大量的耕地、撂荒地、荒山被闲臵,如高桥镇龙潭村杨干沟原有农户30多户,现居住农户不到10户。班桃镇麻园村秀道河原有20多户,现只有2户居住。这些地方大量土地闲臵,又是厚朴适生区,空下的山地用于发展厚朴,培植后续财源,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这样就可实现城里创业、山上增效的双赢目标,解除了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必然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五、我县发展厚朴产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1、自然、气候、地理、土地条件适宜厚朴发展。我县属典型的北亚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厚朴最佳适生区,全县80%以上地区都可发展厚朴。据调查统计,全县中高山地区有70万亩山地可供发展厚朴。
2、紫阳厚朴富含硒,品质好,销路好,效益好。我县气候独特,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生产的药材天然无污染,厚朴酚含量高、品质好,又是全国两大富硒区之一,硒具有抗癌抑癌、延年益寿之功效,硒通过种植厚朴为载体,是人们补硒的最佳途径。富硒厚朴在全国的销售空间很大。
3、厚朴生产成本低,比较效益高。厚朴是多年生植物,一经种植,多年受益是投资少、成本低的项目。厚朴一经栽植,只要注意加
强割草、砍灌、松土和施肥等抚育管护外,无需大的投入,且厚朴林内可套种蔬菜、豆类、薯类作物和其他药材,不影响农民当年的收益,能长短结合,可大降低生产成本,腾出劳动力从事其他工作。
4、厚朴产业链条长,综合效益显著。厚朴利用以皮为主,种子、叶、皮后木材及根都可利用,除皮直接用于制药外,种子、叶、皮、根可提炼厚朴酚,是重要的医药工业原料,大力发展厚朴既可保持水土,又可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产品;既可富民,又可壮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5、厚朴用途多,需求量大,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厚朴发展在全国都刚起步,省内外都在大力发展厚朴产业,目前全国厚朴年需求量达2000万吨。
6、发展厚朴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厚朴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把木本中药材列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的首选产业,这为厚朴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7、便捷的交通、信息为厚朴产业规模发展创造了前提。襄渝二线和阿北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及电信、移动、联通等信息工具的发达,为厚朴的深层次加工与产品销售创造了前提,给厚朴产业规模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六、做大做强我县厚朴产业的几点建议
1.编制厚朴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厚朴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和落实产业政策,研究发展战略,把厚朴产业发展纳入“十二五”
发展规划,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编制厚朴产业发展规划,解决好基地建设、种苗、山场规划、产品精深加工等一系列规划建设问题;规划好厚朴提纯、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等精深加工的产业布局,争取在“十二五”内全县建成30万亩厚朴中药材基地,建成多家以厚朴为原料的制药企业或提纯精深加工企业。同时,加大厚朴产业的推介力度,打造“中国厚朴之乡”,提高知名度。
2.建立厚朴产业发展基金。厚朴基地建设和厚朴提纯精深加工等技术的中试熟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扶持,厚朴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厚朴产业发展基金。县财政、林业等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台政策,对厚朴新植、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给予营林补贴,扶持厚朴基地建设;金融部门要开通绿色通道,以现有厚朴基地为担保,加大贷款力度,实现“以林养林”,扩大厚朴基地规模。紫阳县应多方筹措,设立厚朴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厚朴提纯精深加工等技术的中试熟化,促进厚朴精深加工企业落地生成,推进这一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3.科学规范管理基地。建立规范的种源基地,实施中药材GAP和集约化栽培,实现厚朴基地“优质、稳定、可控、高产”的生产目标。加强现有厚朴林基地的管理,在现有厚朴林下套种砂仁、金银花、桔梗、穿心莲等其他中药材,提高林地的复种指数,实现以短养长,增加经济效益。组织下派熟悉厚朴中药材的“科技特派员”,加强厚朴基地建设的一线技术指导,加快培养或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厚朴产业发展,增加智力投资。在基地建设中,要规范管理,严禁施用有机磷农药,按GAP标准建立生产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加
大对叶、花、果、种籽、木材综合利用的开发,提高单品种的附加值,做大做强厚朴产业。要抓住林改后林农造林育林积极性高涨的有利机遇,大力宣传发展厚朴产业的广阔前景,引导指导林农做好厚朴基地建设,实现山地合理有序流转。要采取优惠政策,加大与制药企业和医药公司的联系,为制药企业建立原料基地,依托企业的资金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厚朴基地。
4.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突破厚朴中药材提纯精深加工项目,抓好厚朴酚提纯、厚朴饮片生产和中成药开发项目,尤其是以厚朴中药饮片、保健品开发为重点,强力招商引资,引进与培育龙头企业,采用“企业+技术依托单位+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中药材。以生物医药生产企业为龙头,以民间粗加工为基础,促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全面推进药材种植标准化、生产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市场化、管理现代化、利益共同化的进程。
5.加大资源综合开发力度。研究和开发厚朴资源的广泛用途,另辟蹊径,提高比较效益。把厚朴等中药材往天然香料方向加工开发,前景更广阔,门槛更低,不受批文限制,比较效益有可能大于药材。此外,厚朴作为植物药物资源和食品资源已得到了国家认可,其提取物可作为中成药、食品、饮料的组方或添加剂,抓好厚朴保健品、食品的开发,依托科研机构和龙头加工企业,研究开发各类保健品、食品,发展现代食品制造业,实现厚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县市区实地考察了黄牛养殖户、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广泛听取了农户、经纪人、企业经理、科技工作者以及县、乡、村领导对黄牛产业发展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发展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经调研组反复讨论、修改,形成这份调研报告,就我市目前黄牛产业的特点、问题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对策提出了构思,谨供参阅。
1、目前我市黄牛产业的特点
南阳牛是勤劳智慧的南阳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精心培育而成的一个优秀的地方品种。XX年底,存栏160.1万头,出栏91.9万头,年产牛肉13.1万t,产值达50.8亿元,占畜牧业产值27.7%。南阳牛在南阳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有六大特点:
1.1、南阳牛的肉用性能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南阳牛经过这些年的系统选育和品种改良,一是它的体型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役用体型,接近肉用牛的体型;二是规模养殖场的育肥牛日增重一般在0.8一1.5kg之间,已接近国际肉用牛的日增重;三是经过科学育肥后的牛屠宰率达到55-65%,净肉率达到45-55%,已达到国际肉牛的标准。综上所述,南阳牛的肉用性能总体已接近国际肉牛的平均水平。
1.2、南阳牛的用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昔日养牛为耕田的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从调研看,南阳牛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使役为主,九十年代的役肉兼用,到目前平均每头成牛年耕役时间不足半月,并主要作为辅助动力,有些地方的黄牛已“不会”耕田。基本上完成了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转变,南阳牛的用途已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
1.3、规模饲养成为发展的主流
目前,我市养牛规模场、小区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新的亮点,在短短的几年中,已达160多个,部分规模场仍在建设中。目前我市黄牛规模养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新野县歪子镇棉花庄、唐河县上屯镇高庄为代表的联户母牛养殖小区。由村组统一协调小区建设用地、牧草用地、牛场及附属设施,统一规划,农户投资。以养母牛,繁小牛为主,多以5-20头繁殖母牛为规模,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稳。二是以唐河、社旗、方城等县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养殖。以户为独立单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每户饲养规模50-200头,繁育小牛和育肥相结合,规模适度,经营灵活。三是以新野县、邓州市、宛城区等为代表的标准化专业育肥场。饲养规模500-1000头,以架子牛育肥为主,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1.4、区域分布走向科学化
通过调研了解到,城市郊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均耕地少的地方黄牛数量在减少,而人均土地多、丘陵地区、浅山区、沿河两岸等地方黄牛数量有所增加,如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唐河县湖阳镇黄河自然村,户均达到2头牛,位于白河西岸的新野县上港乡小五村户均1.5头牛。这种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是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一种正常现象。在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一般是城市郊区养奶牛,平原养猪养鸡,山区、浅山区、交通偏远的地方养肉牛。南阳市黄牛养殖的这种趋向,说明了黄牛产业的区域分布正在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1.5、产品开发已形成燎原之势
目前我市拥有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10余家,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经营,开发出的黄牛产品已达100余种,其中分割牛肉产品达40余种,部分产品可替代进口牛肉;深加工熟食产品达60余种,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销向上海、广州、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和食品加工企业。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的人住南阳,必将带动和提升我市整体肉牛产业的大发展。
1.6、南阳牛品牌已经唱晌
南阳牛以体格高大,肉质细嫩,皮板致密,耐粗饲,适应性强等而闻名于世。建国初期,我市建立了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及科研机构,开展对南阳牛的系统选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黄牛繁育史上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八十年代初,第一个在地方良种黄牛上制订并颁布实施了《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牛育种工作中。九十年代,首次在国内提出把南阳牛培育成为我国自己的地方性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该项目相继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XX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名注册,南阳牛将受到世界上143个国家及地区的保护。XX年我市又成功的举办了首届黄牛节。XX年又对南阳牛进行了商标注册。XX年南阳牛的品种选育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XX年南阳牛育种技术创新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同时,南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南阳肉牛产业的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这次调研中,大家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市场问题
所到之处,大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养殖繁殖母牛的农户反映养牛业比较效益低。养繁殖母牛每年它的收入就是一头小牛,6个月左右断奶时的价格一般在2500-3500元之间,散养不计成本还可以,规模养殖从市场上购草、购料就难以赚钱,这也是目前繁殖母牛难以象鸡猪那样大规模饲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同全国一样,肉牛产业比较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但市场价格低,价格背离价值造成的。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于其它肉类,更高于奶、蛋产品,一般来讲,牛肉的料肉比为7:1:羊肉为5:1,猪肉为3:1,禽肉为2:1。禽蛋为2:1,牛奶为1:2-4,所以说生产牛肉的成本属于最高,一般为猪肉的2倍以上。目前我国的牛肉由于疫情和药残等原因,销不到发达国家去,只能销往俄罗斯、东南亚、香港这些国家与地区,价格与国内差不多。国内牛肉市场由于产品开发跟不上,花色品种单一,绝大部分属于大众化食品,中、高档产品少,这是造成国内牛肉产品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2.2、社会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在所调研的村、组中,一般来讲,机械化程度越高,养牛的农户越少,每增加一台四轮或手扶车,要减少2头牛(其中一头繁殖母牛,一头小牛)。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目前外出打工的多为青壮年,他们的转移使养牛环节的“下力气活”无人于。另一方面,目前养牛的农户大部分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自然减员也影响了养殖黄牛的数量。三是环境卫生及饲养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户建起了楼房,环境卫生的要求也高了,既不养牛,也不养猪养禽。以上现象说明:第一农民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在提高,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要发展养殖,必须考虑入畜分离;第二受宅基地有关规定的影响,有些农户养殖场地狭小,难以扩大规模;第三近几年来,农户散养畜禽有所下降。四是盗牛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盗牛的绝对数并不大,但它的危害、负面作用相当大。往往是一户被盗,全村养牛户受惊,有的甚至影响到周边十多华里。
2.3、资金问题
调研组所到之处均有要求解决养牛资金的呼声,由于金融政策的原因,现在农村贷款相当困难,几家企业也反映资金不足。农户贷款有四难:一是贷着难;二是数额少;三是期限短;四是利率高。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讲,养牛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牛个体大,生产周期长,养殖所需的固定投资和流动资。中固鸯牧絮恙XX年增钓金相对比较多。黄牛加工企业也同样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占用。农户困难,无钱养牛,企业无钱,开工不足。目前在养牛业价格和效益回升的形势下,农户和企业呼唤政府协调资金,倾斜养牛业。
2.4、牛自身问题
黄牛相对其它畜禽来讲,繁殖系数低,饲养周期长,产业链上环节多。牛属于单胎动物,怀孕周期长。繁殖母牛一年最多能生出一胎。改良牛饲养到1.5岁左右才能正常出栏(体重450-500kg),纯种南阳牛2.0~2.5岁才能正常出栏,而生猪一般是6个月出栏,肉鸡45天出栏。饲养上包括养母牛、繁小牛、育幼牛,加工上包括牛肉分割、熟食制品生产及牛皮、牛血、牛骨、牛杂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相对来讲产业化的运作难度加大。
3、建议和对策
3.1、提高认识,增进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信心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养牛大市,推进我市养牛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养牛,又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带核心区域。二是品种优势:南阳牛中外驰名,加上长期坚持不懈地品种选育,品质越来越优,肉用性能越来越好,为黄牛产业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饲草资源优势:我市年产农作物秸秆达800万吨,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560万亩,黄牛发展的潜力巨大。四是良种繁良体系优势:在品种改良上,我市建成了两个国家级的黄牛制种、供种场,即市黄牛科技中心和市黄牛良种繁育场,拥有比较健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改良体系。
3.2、加大宣传,进一步唱晌南阳牛这一品牌
3.2.1、引进“牛文化”:“牛文化”一词最早见于一位印度教授撰写的《中国应该引进“牛文化”》一文。文章的大意为:中国为全球吃的大户,但中国人主食淀粉过多,肉类猪肉统治,缺少营养丰富的牛肉、牛奶。他建议中国应引进“牛文化”多吃些牛肉,多喝些牛奶,少用些补品,一则提高民族素质,二则促进农户养牛,让农民增加收入。南阳是黄牛的故乡,养牛历史悠久,应大力引进和弘扬“牛文化”,宣传传统饮食的弊病和吃牛肉、喝牛奶的好处,逐步改善膳食结构,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3.2.2、扩大宣传渠道:应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加大对南阳牛的宣传工作。可采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宣传南阳牛的形成、品种特征、研究成果及牛产品;宣传典型的养殖户、养殖场、专业村、专业乡(镇)及加工企业;宣传养牛优惠政策以及为养牛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等。总之通过宣传,进一步唱响南阳牛品牌,使南阳囚黄牛而名,畜牧业因黄牛而兴。
3.3、制定政策。扶持黄牛产业大发展
从宏观上讲,制定政策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含产业规划、财政支持、融资贷款、贴息补助、减免税收、土地使用、企业改制等;二是技术政策,主要指良种推广、产品开发、标准法规、产业开发立项等;三是产品促销政策,主要指品牌保护、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从微观上讲,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大的发展。作为肉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理应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一是实施肉牛良种冻精补贴;二是加大对保种场和保种区的扶持力度;三是对实施良种登记的公母牛及其后代进行补贴;四是对性能测定站和育种中心进行补贴;五是对规模养殖母牛户、小区进行奖励或补贴;六是扶持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
3.4、培育龙头,逐步把牛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起来
我市目前加工企业虽然不少,但大都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养殖与加工环节脱节,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也很难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这种状况导致南阳牛有名,而牛的产品没有名气。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抓好对唐河肉牛产业集团公司、南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南阳市甲林清真肉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畜牧加工企业的扶持,并鼓励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二是抓招商,年加工屠宰10万头肉牛的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期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新野县已建成科尔沁牛业5000头育肥场1个,千头育肥场9个。下一步重点是落实配套措施,是企业能稳步向前发展。三是促进和培育大型交易市场以及经纪人队伍,保证养殖、买卖、加工环节的良性循环。
3.5、健全体系。
积极推进南阳牛的标准化生产切实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应以南阳黄牛研究所和南阳黄牛科技中心为龙头,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良繁体系。一方面加大南阳牛的品种保护力度,扩建保种场,增大保种区,有效地提高纯种南阳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良种登记、性能测定、人工受精、开放式基础育种群和核心母牛群的建立等措施,加快南阳牛肉用新品种的培育步伐。在牛肉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上要把好“六关”。一是入口关,加强对兽药、饲料使用管理,确保畜牧业投人品的安全;二是生产关;三是出口关,搞好检测和榆疫监督工作;四是产品的认定认证关;五是准入制度关;六是质量追溯制度关。
3.6、建好基地,使农户真正从黄牛的产业中富起来
应走千家万户养牛为摹础,以专业场、户、小区为骨干的发展路子。平原地区养牛应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特别是繁殖母牛,这样不计投入,比较效益高。专业场、户、小区应以青年牛肥育为主,利用青年牛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一可以加快资金周转,增加收入,提高效益;二可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杀青”问题;三可以通过育肥,提高牛肉的品质。有条件的地方,每户可以饲养3-5头繁殖母牛,入驻小区,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在山区、浅山区、丘陵地区以及沿河两岸有草地的地方,可通过增加投入,加大人工种草的力度,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载畜量。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办家庭牧场或联户牧场、股份制牧场等多种形式,以规模饲养繁殖母牛为基础,犊牛可以一直饲养到出栏,直接进入市场。在基地的建设上,应重点抓好规模养殖。规模场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统一规划,重点扶持,个体投入,规模经营,技术服务,种草养畜,生态发展的原则,依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黄牛产业的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7、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目前,制约我市养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投入不足。俗话讲“穷养羊,富养牛”,说明养牛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金量大,周期长。建议南阳市及黄牛发展基地县市区设立南阳牛发展基金,用好小额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秸秆养畜项目等,向基地县、乡倾斜,逐步有序地放开民间融资渠道,广开财源,以利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等发展黄牛业。
3.8、创新机制。
改革黄牛产业经营模式在黄牛产业化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并不能自动延伸到产业,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产业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有效的机制和体制创新,从这点来认识,机制和体制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我市目前绝大多数牛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之间存在的是简单的“买断”式购销关系。这种简单的购销关系很不牢固,由于是两个生产单位利益主体,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很难协调,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关系便告解体,如产品畅销。中固蠡牧东志XX年增刊时,企业之间竞价抢购牛源;产品滞销时,企业减价收牛或不收牛。这样导致农户还是企业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影响产品质量和对市场的稳定供应。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重点是通过经济关系把农户或养殖场连结为企业经营范畴的一部分,组织生产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以此把黄牛加工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合作社的成员既承担风险又分得利益,成员所生产的商品必须全部出售给合作社,利益的分配和成员同企业当年的交易数量与质量挂钩。合作社把所有成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集中每个成员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加工企业可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有效形式,通过资产的重组和股份改造,将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3.9、优化环境,保障养牛产业的顺利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发改部门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和金融部门要按照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政策,抓好资金的落实与管理;土地部门要把肉牛产业用地列入总体用地规划,按农业用地管理;电业、水利部门要认真落实豫政(XX)37号文件规定,对用水用电按照农用标准收费;税务、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放宽收费政策;保险部门要开辟险种,解决肉牛养殖的风险问题;城建部门对新上的肉牛产业生产、加工项目,在收费上给予适当减免;公安部门每年要开展1-2次专项行动,集中打击农村盗牛行为,解决农民养牛的安全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和农民负担监督部门要认真落实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规定,为肉牛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畜牧部门要搞好发展规划,抓好技术服务和行业执法,促进南阳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篇: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临床治疗、康养健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去年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月至*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善武、副主任率调研组赴*区等地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成效。
近年来,市zf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全面振兴*医学口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道地药材资源丰富。
我市中药材品种多、质地优,共有各类中药材*种,其中,植物药类*种,动物药*种,矿物及其他类*种,分别占全省总数*%、*%、*%、*%,贡菊、黄精等道地药材在广泛分布,被列入“十大皖药”。二是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市委市zf把振兴*医学摆在突出位置,成立由市委市zf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规格召开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锚定了发展目标。先后制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等政策文件,中药材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三是产业发展基础提升。
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全市建成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个,种植面积达*万亩。积极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共有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家,生物技术和医药国家级创新平台*个,初步构建了以*高新区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县开发区等多点支撑的医药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链条效益不优。
我市是中药材资源大市,但也是中药材产值小市,全市具备加工能力和带动作用的中药材企业不到*家,且局限于对药材的简单清洗、烘干等初加工层次,上市产品完全依赖于外地企业和市场。比如祁门蛇伤研究所在蛇药研究方面成果丰富,但缺乏工业企业支撑,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另外,各基地、农户主要以销售原药材或者初级加工为主,产销不稳定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年覆盆子价格达到*元一斤,全市不少农户一哄而上,近两年覆盆子价格跌到*元一斤,造成大量覆盆子荒芜。
(二)种质资源保护不力。
目前,我市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较少,种质资源驯化培育良莠不齐,多数药材种子来源靠自选、自留、自繁、自用,提纯复壮不足,品种退化、混杂严重,中药材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抗性表现差异较大,品质得不到保障。比如,*贡菊与亳菊、滁菊、杭白菊一起被列为“四大名菊”,过去以晚熟品系为主,品质最优,但管理难度较大,不少种植户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盲目选择种植周期更短、品性较差的中熟品系,导致*贡菊在市场上的药用价值不断下降,品种退化严重。
(三)发展要素保障不全。
我市山多地少,土地碎片化严重,再加上受国家禁止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的政策影响,中药材在耕地上很难大规模种植。林下种植是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林业方面政策限制,人工林砍伐栽种需采伐计划,天然林下抚育性采伐栽种审批难,从而制约了林下中药材的规模化发展。另外,政策资金方面,目前我市虽然提出振兴*医学,但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还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四)专业人才队伍薄弱。
中药材无论是管理还是种植,对专业技术要求都很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就我市目前而言,一方面,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全市除祁门县设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配备了管理人员之外,其余区县均没有专业中药材管理机构和力量;另一方面,种植科技人才紧缺,多数中药材种植户没有充分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管理粗放,致使中药材质量和效益始终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三、意见建议
(一)要制定道地药材发展规划。
市zf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抓紧研究制订以道地药材为重点的全市“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系统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要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根据我市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突出药食同源,参照浙江打造“浙八味”、湖南打造“湘九味”做法,科学选定几个具有*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率先突破。要建立完善品牌培育与评价标准体系,抓好GAP认证、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造我市中药材发展品牌。
(二)要提高中药材加工水平。
要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引进有实力的中医药企业落户*,建基地、办工厂。同时,要努力培育壮大现有中药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天目制药、科宏生物、同仁堂精制药业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中药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大力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加强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贮藏等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三)要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
要把中药材种子培育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加快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开展道地药材筛选驯化、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展示示范,培育一批抗性强、质量稳定的良种。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尤其要发展林下生态种植。切实加强*贡菊提纯复壮、治理连作障碍技术攻关,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稳定*贡菊品质。要以“十大皖药”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全市各类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左右,规范化种植面积突破*万亩。
(四)要强化人才队伍培养。
各级zf及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学院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沟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引进中药材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农业、林业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中药材方面管理人才。要进一步激活乡镇农技站活力,充分调动乡镇涉农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水平,发挥农民身边的“土专家”作用。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认真抓好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专家团队组建,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五)要推动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
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依托中药材植物学特性,充分利用其在观赏、绿化、采摘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建设一批中药材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因地制宜推出药膳、研学等附加服务,让顾客变游客,药园变乐园,努力丰富中药材产业内容。第四篇: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
一、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电子商务作为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正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县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住宿、零售等行业为主的电子商务应用与服务模式。
(一)电子商务发展氛围逐渐浓厚。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我县《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意见》和《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扶持对象、扶持重点和扶持措施,为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
(二)电子商务发展初见成效。目前全县电子商务用户达191家,主要涉及旅游、住宿、零售等行业,形成了以服装、特色产品、日用品、房间和景点门票订购等为主的电商体系。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建成集商贸、金融、通信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农家店35家,促进了农村市场网络零售业发展。
(三)城乡快递物流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全县共有快递物流企业17家,其中快递企业12家、物流公司及物流托运部5家。随着境内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部分快递物流企业已在乡镇(园区)设立快递服务站,服务功能延伸至村,方便了城乡居民网购网销,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网络运营商加大了对县域内网络铺设力度,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县、镇、村三级体系的信息网络,进一步优化了电商发展环境。今年,计划建设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镇、***镇、***镇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村、***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目前已确定服务中心、站、点选址,随文上报了《***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待县政府审议后实施建设,并积极与省内大型电子商务科技公司衔接,筹建县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全县电商从业者提供专业服务和运营指导。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处在起步阶段,与省内外电子商务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应用范围不广、水平不高、主体不强、配套支撑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一是大部分企业、商家缺乏发展电子商务的前瞻意识,没有利用电子商务提高经营效率的观念,缺少带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二是我县农产品结构单一,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农土产品的开发、包装等产业链条还未形成,无公害、绿色环保、地理标志标识等资质认证缺乏;三是政策支持不够,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面向电商企业、网络平台和个人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四是我县从事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较少,网络维护、IT外包、美工、运营等电商专业人才紧缺;五是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办公场所和经费等问题未落实,亟待县政府协调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农村宣传专栏,大力宣传电子商务,普及电子商务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和从事电子商务的认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壮大电商主体。选择县内具备电子商务发展条件的企业,加大培育力度,打造一批以网络交易为核心、以供应链管理为支撑的网络零售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小杂粮、土蜂蜜、铁皮石斛、灵芝等适应网络销售的本地产品,打造具有电商竞争力的***特色品牌。鼓励个体工商户、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待业青年等群体开设网店或网下实体店,实现自主就业创业。
(三)加大政策扶持。制订出台鼓励电子商务发展奖励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规模建设、房租、税收、参展、人才培育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扶持。
(四)加大人才培育。积极邀请电商专家、网上创业的成功者对我县电商从业人员开展系统的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加大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优先录用,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和高级人才参与到我县电子商务建设中。
(五)加快项目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站、点建设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尽快解决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选址、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设施设备配备、设立专项资金等问题,确保今年11月底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3个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3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
第五篇:新型建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专题
临澧县新型建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县新型建材产业发展现状,今年6月份以来,县新型建材产业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分成四个小组,通过实地查看、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我县石膏、陶瓷、水泥及常规建材、装饰材料四类建材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还征求了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意见,形成调研报告。
一、建材产业的历史地位和发展现状
建材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近30年来,一直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扮演重要角色,曾经是全县税收的重要支撑、“临澧现象”的重要板块,同时也是带动群众就业的富民产业,建材产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近几年来,建材产业积极应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取得了新的发展,2012年,全县建材产业企业已达184家,其中规模口径企业18家,完成产值25亿元,入库税收1亿元。
水泥:临澧水泥曾经是临澧经济响当当的品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过辉煌,是当时发展乡镇企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全面淘汰小型立窑生产工艺,我县水泥产业面临生存危机,县委县政府和水泥行业积极应对挑战,于2008年成功引进冀东水泥,实现了水泥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得水泥产业在我县没有倒下,并得到快速发展,仍然保持了税收贡献最大的地位。到2012年,全县水泥行业完成产值5.14亿元,入库税收6680万元,其中冀东公司占据99%的份额。
石膏:我县是石膏资源大县,探明储量21.7亿吨,远量储量达50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1/12,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3/4以上,石膏资源矿床大,矿层厚,埋藏浅,品位高,易于开采。我县石膏开采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经过近几年严厉整顿开采秩序,石膏开采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产能逐步扩大,安全得到加强,到2012年,石膏原矿生产能力从75万吨增加到210万吨,实际生产108万吨。石膏加工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几年发展更快,目前列入调度的石膏加工企业有24家,特别是2004年引进了湘福公司,建成了硬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等石膏精深加工生产线,带动了我县石膏产业的提升,使石膏产业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整个石膏行业2012年完成产值7.29亿元,入库税收 2384万元,其中湘福公司完成产值7362万元,入库税收1006万元。
陶瓷:自南宋起我县就有陶瓷生产的记载,建国后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生产的日用陶瓷曾一度占据湘西北90%的市场。近年来,陶瓷产业适应技术变革和市场需求,实现了机械化、隧道窑生产,产品由日用陶瓷发展到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等。到2012年,全县共有陶瓷生产企业15家,年产各类陶瓷产品1千万件以上,完成产值2.16亿元,入库税收308万元。
除了水泥、石膏和陶瓷外,我县还生产玻璃、砖、瓦、预制构件、石灰、砂石等传统建材,近年来还引进和发展了石材、板材、不锈钢卫浴等新兴建筑、装饰材料。砖、瓦等传统建材虽然经济规模不大,但满足了建筑工程,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需要,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变化,正在寻求产业的升级。目前全县有各类砖、瓦生产企业39家,其中粘土砖厂16家、环保砖厂23家,预制构件厂28家、涵管厂8家,石灰厂5家,玻璃企业2家。新引进的新型石材企业2家、不锈钢卫浴企业1家,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产品市场前景看好。2012年这些企业完成产值9.91亿元,入库税收1112万元。
二、建材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和瓶颈
我县建材产业虽然有过辉煌,产生过重要影响,作出过重大贡献,但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存在不少问题和瓶颈,制约了产业发展。
1、缺乏战略投资者。除了水泥行业引进冀东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石膏行业引进湘福公司开始起步外,看到希望外,我县其他建材行业,特别是陶瓷行业与外地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比,都还只是小打小闹,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快,慢进也是退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本地企业缺乏战略眼光、风险意识,“小富即安”思想作祟,大部分企业安于现状,习惯于自己同自己比,现在同过去比,不愿意扩大投资。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虽然有引进大企业、大投资的意识,但近些年的力度还不够,这些问题在陶瓷、石膏两个行业尤为突出和急切,没有大的外来战略投资,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2、缺乏人才和技术。我县建材产业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产品技术含量低、档次低,大部分还是“大路货”。多数企业对新技术以及人才引进、使用舍不得投入。陶瓷行业发展多年,但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本县成长起来陶瓷专业技术人员大量外流到潮州、佛山等地,致使企业用工困难,研发人才、高级技工更是缺乏。部分企业装备、工艺、技术水平落后,绝大多数仍采用燃煤工艺,能耗高、正品率低,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石膏加工企业大部分是石膏粉的初级作坊式加工,玻璃行业还是以生产普通玻璃为主。我县建材仍处初级发展的阶段,整体竞争力不强。
3、缺乏整体规划和目标。建材产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整个产业还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政府口头上喊得多,实际措施少。除了石膏产业有过专门的规划外,建材产业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缺乏长远和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对新型建材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如何实现传统建材向新型建材的转变,认识还比较模糊,思路还不清晰,方向还不明确,目标还不具体。
4、缺乏具体产业发展政策。与缺乏产业整体规划和目标相对应,就是缺乏对现有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或者已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没有落实,这也是导致近些年部分建材行业错失发展机遇的一个重要原因。石膏产业早在2003年就规定开采企业要配套深加工生产线,并与产量及采矿权挂钩,但这一规定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导致深加工率低,大量原矿外运,造成资源浪费。对陶瓷行业引进战略投资没有具体的措施,对建设陶瓷园区多年停留在口号上。距离我县不太远的湖北宜都市,陶瓷产业起步比我县晚,但从2004年起就开始规划建设1000亩的陶瓷产业园,完善天然气、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成功引进了马来西亚中甫、唐山惠达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虽然企业总数只有7家,但规模、产值以及影响已远超我县。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不大,对国家政策明确要求淘汰的小粘土砖厂、小石灰窑、小水泥厂等,关停行动缓慢,低端产品还在挤占市场,导致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动力和压力不够。另外,对新型建材在金融、税收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还不多,支持新型建材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还不优。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目标、措施建议
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材产业的前景广阔,特别是新型建材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有资源优势。我县有丰富的石膏资源,石膏的应用相当广泛,除了化工、工业模具等用途外,在建材领域也有巨大的潜力,是发展新型建材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我县的石膏,特别是优质石膏资源在长江以南地区都具有一定优势。二是有市场前景。新型建材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建材,以纸面石膏板为例,石膏板具有质轻、耐火、保温、隔声、施工便捷、便于表面装饰等特点,我国石膏板的80%用于吊顶,仅20%用于隔墙,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墙体用量占80%,吊顶占20%。我县人造大理石、石英石、不锈钢卫浴等产品销往周边省市和出口,而且供不应求。此外,我县石膏、陶瓷等传统产业的知名度和近些年发展的基础、安慈高速和宜张(宜昌-张家界)高速的建设、中国石膏协会落户我县等,必将对吸引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战略投资产生重要影响。
发展目标和重点:总的发展目标就是5年内发展一批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建成2个产值过50亿元的专业园区。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发展重点:
1、突破石膏产业。石膏产业是我县新型建材产业最大的突破点,发展空间巨大,精深加工大有作为。到2017年,石膏粉产量要达40万吨、石膏板5000万平方米、石膏超细微粉10万吨、硬石膏制硫酸30万吨、联产水泥50万吨、钛白粉6万吨、膨胀剂5万吨、石膏晶须5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力争培育3-5家产值过5亿的企业、1家突破10亿元的企业,争取和支持湘福新材公司上市。
2、稳定水泥产业。水泥产业主要是稳定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规模,支持冀东水泥达产增效,根据市场情况适时实施新型干法水泥二期工程。对已关停或待关停的落后生产线加快转型转产步伐。“十二五”期间,全部取缔立窑水泥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稳定在200万吨以上,水泥行业产值达到10亿元。
3、壮大陶瓷产业。要瞄准全国陶瓷行业的大企业以及战略投资者,投资兴建临澧陶瓷产业园,引导陶瓷行业向规模化、高档化方向发展,着力解决原料成本、能源结构和技术人才等产业发展“瓶颈”问题;鼓励县内企业实行强强联合,采取兼并、合作的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大力发展高档产品,增加中档产品,压缩低档产品;鼓励使用环保型、清洁型、节能型生产工艺。到2017年,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力争1家龙头企业产值过5亿元。
4、扶持新兴产业。大力支持顶春建材、九五石材、天伦先淘的新型石材加工和不锈钢卫浴生产,引进投资,扩大产能,将我县打造成湘西北重要的新型石材和不锈钢卫浴生产基地。支持常盛玻璃、金元玻璃淘汰或改造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以优质浮法玻璃原片和高技术含量玻璃深加工品为主的新型玻璃产业,延伸发展工艺玻璃等深加工产品。到2017年,优质浮法玻璃产能达60万吨,深加工品产能达到2000万平米,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5、发展建材市场。以大鹏装饰建材城为依托,引导和鼓励县城建材经营归市,完善市场的仓储、物流、物业服务等功能,提升市场人气,打造品类齐全、功能完善、辐射面广的大型现代化建筑和装饰材料交易中心。依托交通便利条件,规划建设大型“建材物流园”,加快我县石膏、陶瓷、石材等建材产品流通。到2017年,建材经营、物流额力争突破5亿元。
政策措施:
针对新型建材产业的现状,要将其打造成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续写临澧建材产业的辉煌,除了领导思想重视、舆论正确引导、部门优化服务等常规措施和要求外,建议还要突出以下政策措施:
1、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我县新型建材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前景都看好,但要做大做强,必须依靠招商引资,特别是石膏和陶瓷,要引进大的战略投资者、大企业。要积极参加各类招商会,广泛宣传和推介我县的优势。要重视以商招商,大力招引建材产业同类产品和上下游产品的优质生产企业落户,引导生产企业不断集中,形成规模优势,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要明确招商责任,新型建材产业领导小组要进行分工,明确牵头领导和部门,分别针对不同产业开展招商。
2、科学制定产业整体发展规划。产业要发展,规划是前提,目标要明确。要抓住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机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协调新型建材产业与其他产业、建材产业内部的关系,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型建材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水泥、石膏、陶瓷以及石材、玻璃等支柱产业的专项规划。
3、重点建设两大园区。一是建设澧北石膏产业园区。加快整合合口矿区石膏开采企业,全力支持湘福公司的露天开采项目,在此基础上,就近建设石膏深加工园区,减少企业运输成本,降低公路治超压力。二是建设陶瓷产业园。在现在陶瓷企业比较集中的停弦渡镇建设陶瓷产业园,以园区为基础,完善原材料、生产、仓储物流、包装、电子商务等配套功能,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这两个园区都作为经济开发区的分园区之一,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并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地性质问题。
4、推动人才引进培养和技术创新。缺乏人才和技术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要针对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完善激励措施,营造研发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对当前建材产业发展遇到一些突出技术问题开展攻关,比如普膏和硬石膏的深加工、石膏板和环保砖质量的改进、陶瓷煤改气等新工艺的应用等等,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5、落实产业扶持政策。一是落实金融扶持政策。要积极构建企业融资平台,为银企合作提供良好的信息渠道;要引导金融机构发展以原材料、存货等流动资产作担保的贷款业务,释放企业融资潜能;要加强金融市场主体培育,推动民间资本联合,成立具有本地市场较强适应能力的金融机构,为企业融资提供灵活的贷款和担保服务。二是落实资源调配政策。石膏、陶瓷等资源型产业要加强资源管理,将资源效益最大化。石膏产业要落实2003年就已出台的控制原矿开采与配套深加工的规定,对不符合规定的,要坚决收回采矿权,逐步关停、整合小矿井。继续加大优质膏资源的调配力度,通过行政和经济措施鼓励优质膏资源优先供应本县深加工企业。三是落实资金扶持政策。考虑设立建材产业发展基金。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产业发展资金,同时要研究政策,可否对没有深加工的石膏矿开采企业征收石膏产业发展基金,此外还可向上争取必要的产业扶持、引导资金。这个基金主要用于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项目包装、项目引进、人才引进和贡献奖励等。四是落实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对小粘土砖厂、小石灰窑、小水泥厂等,要加快淘汰步伐,为新型建材扩大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