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4 02:2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2011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0日在淮安市 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高雪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淮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十一五”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淮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强力推进“五大建设”,在应对重大挑战、接受重大考验中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五年来,我们始终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5亿元、人均4046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1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41.4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2.8倍、4倍和5.3倍;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0亿元,是“十五”的3.8倍;

二、三产业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四大类25项指标有17项达到目标值。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五年投入2276亿元,组织实施846个亿元以上项目,FSK科技城、淮阴卷烟厂技改等项目竣工投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19户,实现销售收入2392亿元,增长49.9%,淮钢、FSK销售过百亿元。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连续七年保持粮食增产,高效种植业、高效渔业面积分别达到266万亩和50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79%,形成11个年销售10亿元县域主导产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1家,创成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乡镇工业集中区、村级创业点建成6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吸纳12.5万农民就业。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创成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8个省级物流基地(企业),建成仕泰隆模具城等31个专业市场,新增3个四星级以上酒店、7个4A级景区;淮安软件园、淮阴软件园、洪泽安芯智能港等蓬勃发展,阿里巴巴、搜狐、微软、浙大网新等知名软件企业相继落户。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五年来,我们始终围绕“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中心城市迅速扩张。建成区面积由80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人口由80万增加到120万,城市化水平由36.7%提高到45%。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生态新城、清河新区、清浦新城加快建设,万达广场、会展中心、新亚国际广场等建成投运,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功能进一步增强。里运河、大运河、古黄河风光带建设以及白马湖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新建改建15个公园,免费开放市区所有公园,新增绿地1354公顷,污水处理率超过80%,改造旧城面积120万平方米,发放公积金贷款35亿元。城乡统筹力度加大。4个县城投入850亿元,建成涟水全民健身公园、盱眙奥体中心、金湖尧帝公园、洪泽幸福广场等项目,金湖创成国家园林城市。新建农村公路4470公里,疏浚县乡河道1393条,区域供水延伸到17个乡镇,建成7个省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项目和79个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创建12个省级康居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高速公路联网成环,干线公路提档升级,淮安涟水机场通航运营,宿淮铁路、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快速推进;南水北调、治淮等工程进展顺利;华能三期、国信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成投运。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开放吸纳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引进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108个;新批外资项目760个,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6.24亿美元,累计新批台资企业600余家,台资占实际利用外资一半以上,台资集聚新高地加速形成。载体建设实现跨越。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创成中国淮安出口加工区、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7个省级开发区和淮安工业园区、盐化工新区建设步伐加快。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1.8亿元,新开发面积13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874家。改革重组进展顺利。基本完成市属75户重点企业改制,成功打造2个资产超百亿元融资平台、发行27亿元企业债券,引进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及苏南农商行来淮设点,积极构建担保、再担保体系,全面推开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和农业保险工作。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15亿元、贷款余额86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9倍和3.1倍。对外交流不断拓展。首创便捷通关模式,淮安港获批二类水运口岸;外经合作稳步推进,外贸出口突破20亿美元;国际友城总数达到11个。

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五年来,我们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7万人,累计开发新产品2195件,专利授权量3282件,市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国家级孵化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实现学费全免、硬件建设全达标、绩效工资全兑现,入学率基本保持100%。新创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职业学校17所,新增省市级优质幼儿园112所。普及高中教育,高考主要指标位居苏北前列。南京林业大学来淮合作办学,高教园区在校生增加至7万人。清河、金湖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创三甲综合(专科)医院3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标准化,建成百万群众“15分钟健康服务圈”,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42万座。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实施。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等节会,建成运河博物馆群。广泛开展“三下乡”活动,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达标、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有线电视村村通,主要公共文化设施人均面积超过全省水平。奥运金牌、残奥奖牌、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零的突破。

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优先,大力推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00元和7100元,年均分别增长14.1%和12%;人均储蓄存款突破万元。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55.4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征地农民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7.9平方米增加到32.3平方米,城乡居民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由0.5部增加到5.5部、电脑拥有量由13.5台增加到36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4.8亿元,年均增长18.3%。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低保提标扩面,惠及19.51万人;扶贫攻坚成效明显,46万农民实现脱贫;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0%、98%和9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荣获首批中国爱心城市称号。民生实事深入推进。近两年,市、县两级累计投入34亿元,每年为城乡居民办十件实事,在苏北率先为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实行市区6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五年来,我们始终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全面加强诚信、团队、效率建设,公信力、执行力进一步增强。行政效能持续提升。顺利完成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执法类、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圆满完成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行政审批、招投标、电子政务等平台加快建设。精简行政审批事项212个,压缩审批环节195个,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226个,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和为企业送工等活动,多渠道保障用地需求,为客商提供101%服务。政务公开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市政府门户网站、市长信箱和新闻发言人作用,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加强与政协和社会各界的联系,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30件、政协提案2060件,满意率达99%以上。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圆满完成“五五普法”,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创建扎实推进,连续七年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称号。完善各类应急体系,建成区域性灭火救援中心,信访稳定、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其他工作统筹开展。国防动员全面加强,顺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二连冠。圆满完成对口援建任务。供电、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邮政、地震、气象等部门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粮食、供销、农机、审计、物价、国资、机关事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全面完成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划上圆满的句号。一年来,组织实施906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1个,投入705亿元;组织实施中心城市建设项目665个,投入412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7个县(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突破20亿元。成功举办台北经贸招商、台商淮安论坛、央企省企宁企对接、美食节集中签约等活动,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0.5亿美元,增幅居全省第一,县(区)实际利用外资全部突破1亿美元。

“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全市人民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帮助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通力协作,离不开驻淮部队、武警官兵、驻淮各单位和各位老同志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广大来淮投资建设者的积极参与。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为淮安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十一五”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只有全力以赴抓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淮安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更强的竞争力,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只有始终突出又好又快的鲜明导向,在引进中提升,在增长中转型,在发展中调整,才能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只有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培育特色,做好“结合”、“转化”文章,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淮安特色的发展新路子。必须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只有统筹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之间的关系,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紧密结合,才能形成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大,县域实力还不强,部分人均指标低于全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较为明显;公共服务水平还不高,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方式有待改进,服务意识、操作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二五”展望

未来五年,是淮安跨越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众多的挑战和考验,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国家宏观调控趋紧,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我国发展内生动力增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沿海开发两大战略深入实施,这些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淮安在“十二五”实现更大突破。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为主题,以扩量提质、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市化、科教与人才兴市、借港出海与开放带动、绿色发展、城乡统筹战略,继续推进“五大建设”,全力打造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在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小康。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我们将着力突出五个方面:

(一)在加快发展中增强竞争力。发展不足、实力不强是淮安当前的最大矛盾,加快发展仍然是“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未来五年,必须进一步加大有效投入,加快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力争1个以上县进入苏北十强、全国百强。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新兴产业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工业销售超过8000亿元。大力实施县(区)和开发区工业突破计划,壮大县(区)和开发区工业体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优五个百亿元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到“十二五”末,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500名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二)在对外开放中增强吸引力。继续把外向型经济作为淮安发展的“龙头”来抓,不断增强开放带动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累计达到120亿美元,其中台资50亿美元以上,成为海峡两岸有影响力的台资名企集聚区。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扩容提质,加快专业园区、特色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建成50家省级以上开放载体,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全省十强。积极策应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快建设“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综合枢纽;加快区域合作和国际化步伐,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对接,拓展对外交流,新结国际友城5个。

(三)在城乡统筹中增强辐射力。紧紧围绕培育江苏新兴增长极、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扩张规模、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0万,城市化水平超过55%,基本建成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生态新城核心区等现代化功能区,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特色进一步彰显,承载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涟水、盱眙建成生态优良、经济繁荣的中等城市,洪泽、金湖建成湖滨生态特色城市,进一步提高区域竞争力。加强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吸引产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到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2%,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四)在改善民生中增强凝聚力。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5万元和1.27万元。加大民生投入,市级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每年为城乡群众兴办十件实事。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构筑较为完善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劳动就业等服务体系,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15分钟生活圈”。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广大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45万平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让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五)在生态建设中增强承载力。以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为抓手,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确保80%的县创成国家生态县、80%的乡镇创成国家生态乡镇、80%的村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确保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

2011年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根据市第五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精神,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增长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和12.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围绕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加快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扩总量、提质量、转方式、调结构,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新增列统企业(新口径)150户以上。

主攻重大项目。扎实开展“工业重大项目竣工提速年”活动,完成投入1000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40个、竣工100个,实施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个。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大项目考核权重,加快推进台玻100万吨纯碱、敏实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建设,确保天淮大无缝钢管、30万千瓦热电联产、天士力生物医药产业园、台啤等项目竣工投产。重点培育60个省级、220个市级新增长点,全年新增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20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

壮大产业规模。以淮钢、FSK、台玻、国宝空调、今世缘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形成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等千亿元主导产业,力争销售总额突破1500亿元。改造提升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强化新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力争销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产业规模实现倍增。扶持百户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中小企业提档升级,确保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600户,其中超10亿元企业30户。

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8亿元,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0个。依托国家级盐化工质检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全面深化与清华、南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加强人才引进和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签约合作项目400个以上。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在现有企业中实施50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新增20户以上清洁生产企业。

优化要素供给。坚持招工与招商并重,实行政府、学校与企业联动,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本地择业,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务工,吸引中西部人员来淮就业,基本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积极争取土地点供指标,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工程,加大土地整理和开发力度,保障项目用地需要。加强银企对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特色城市化。投入565亿元,实施八大类910个重点项目,加快“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步伐,确保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7%。

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生态新城建设,建成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城市博物馆和枚皋中路等,加快市体育中心、绿地广场等项目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商业商务功能,重点实施雨润国际新天地、苏宁广场等项目,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市政配套功能,重点实施明远西路、大同路等道路贯通和桥梁连接工程,启动市区快速通道系统前期工作,提高公交车、出租车服务水平,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大力推进北京路、西安路、延安路沿线旧城改造,加快西南化工片区企业和居民搬迁进度,全年开发房地产面积1000万平方米,竣工300万平方米。以提高市民素质、维护城市形象为目标,深入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积极实施背街后巷整治、城市停车场建设等项目,城市公共厕所全部免费开放,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验收。

加强生态建设。突出洪泽湖、白马湖生态水源保护,大力提升滨湖绿化生态景观,全面完成白马湖环湖大道建设及退渔还湖工程。实施里运河水位控制、古黄河水利枢纽等工程,建成大运河滨河风光带、里运河水岸公园、古黄河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二期等项目,全面提升城市出入口和主次干道景观,新增公共绿地600公顷,改造200公顷。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新创国家生态乡镇37个、市级以上生态村200个、康居示范村33个。

促进城乡联动。加快四县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成淮金路,实施洪泽—楚州—涟水宁连路东绕城段,新改建农村公路370公里;建成徐杨水厂,加快城南水厂建设进度,年底前市区三大水厂水质达到106项检测标准;新建白马湖、渔沟等水厂,区域供水范围扩大到40个乡镇、惠及120万人口。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管理,切实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拓展对外通道。加强与重点城市对接,开通至深圳、西安、成都、大连等航线,争取开通至台湾、香港航线,启动淮安涟水机场扩建工作。建成宿淮铁路,争取开工建设连淮扬镇铁路,组织开展宁淮城际、徐盐高铁(淮安段)规划性研究。推进盐河航道、淮河出海航道整治和金宝航道、新港二期、盐化工新区通用码头建设等工程。加快205国道西绕城段、金湖至马坝高速公路、洪泽至阜宁一级公路建设,建成326省道、235省道高沟至涟水段。

(三)以富民壮村强乡镇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县乡工业化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规模基地标准化生产,全年新增机插秧面积40万亩、高效种植业面积3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5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82%。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盱眙满江红龙虾产业园、洪泽中药材产业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新创省级产业园2个。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全年固定资产到位资金50亿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创建,进一步放大淮安大米、盱眙龙虾、淮安红椒等品牌效应。

重抓乡镇工业。坚持以乡镇工业集中区、村级创业点为载体,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积极引进配套协作型、就地加工型、农产品开发型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入突破200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40万平方米,新增150个上规模的村级创业点,省定经济薄弱村标准厂房实现全覆盖。积极培育列统企业,确保乡镇工业集中区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带动15万农民就业。改善农村环境。加大农村水利投入,组织实施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河道疏浚等工程。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丘陵山区、黄河故道农业开发,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成80个秸秆固化成型示范点,提高镇村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能力。

(四)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全面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推动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发展新兴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市综合物流园、涟水空港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继续推进供销“新网工程”,积极培育会展业。加强清河新区、清浦新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实施奥特莱斯购物广场、现代国际新城、禧徕乐国际商贸城等一批重点项目,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依托市综合大市场,加快义乌小商品城、欧蓓莎购物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销售超20亿元。加快物联网推广运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拓展金融保险业。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新引进1家银行机构来淮设点,光大银行、广州农商行各成立1个村镇银行,组建淮安农村商业银行和10家以上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市信用再担保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到30亿元以上。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县、达标县各1个。以加强安全生产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各类产业基金,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探索融资担保新方式,年内争取1户企业成功上市。

提升文化旅游业。保护开发楚州区7平方公里历史文化核心区,加强河下古镇、码头古镇规划建设,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加快里运河文化长廊、洪泽创意文化产业园、盱眙影视基地、西游记主题公园等建设,精心筹划淮安大型实景演出项目,打响特色文化品牌。深度开发“名城、名人、名菜、名湖”资源,加快古黄河文化生态景区和白马湖、天泉湖等景区景点建设,筹建淮安游乐园,逐步实现由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

(五)以建设台资集聚新高地为重点,大力推进对外开放。抢抓用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突出招大引强。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内资项目200个以上,实际到位资金500亿元;新批投资超1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00个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5亿美元。加强与央企省企宁企对接,促进更多项目、资金和高端技术、人才涌入淮安。突出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配套能力强的项目。推进民营招商,深入开展苏南、浙江等系列招商活动。深化淮台合作。大力引进与现有台资企业和优势产业相配套的项目,鼓励引导现有企业增资扩股,争取终端产品制造、研发基地向淮安迁移,年内实际利用台资突破6亿美元。充分发挥市台商协会、台北经贸联络处和台商服务中心作用,办好第六届台商淮安论坛,加快建设台湾风情一条街,进一步拓展淮台合作空间。

建好开放平台。推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功能配套、壮大产业规模,全力冲刺全省十强目标。推进出口加工区扩区转型,加快留学人员创业园二期、软件园二期等功能片区建设,增强配套服务功能。加大淮安工业园区、盐化工新区、特钢产业园等投入,新创2家以上省级特色产业园。统筹推进其他省级开发区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努力实现全省进位争先。

(六)以促进民生改善为重点,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扎实办好各类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增加居民收入。积极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强化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和跟踪服务,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00人。大力实施城乡居民创业孵化工程,推动有创业能力的各类人员自主创业,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万户、个体工商户4.5万户。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推动市区失地农民“社保”换“城保”,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繁荣社会事业。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注重从小培养文明习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成市高职校新校区,洪泽、盱眙争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优化“15分钟健康服务圈”,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快淮安大剧院、电视调频发射塔等项目建设,推进城乡有线数字电视一体化,加强文艺创作和遗产保护。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筹备第十八届省运会。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保障水平。继续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市“五险”扩面新增10万人(次)以上。推进医疗保险病种分值结算,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报销比例分别不低于60%、80%和60%,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报销范围,生育保险目录范围内个人零支付。加强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新建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0个以上,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5%。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争取提前一年完成省定计划。加快建立非公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积极开展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新淮安人”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加强价格监管,关注物价变化,及时向低收入困难群体发放物价补贴。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让各类特殊社会群体都得到应有的关爱。

办好民生实事。投入25亿元,为城乡群众新办十件实事:

1、新建扩建城区中小学校11所;

2、新增优质幼儿园40所;

3、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40元/月、210元/月;

4、对全市80周岁以上老人普发尊老金;

5、新建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6、新建惠民医院10所;

7、建设全市统一的区域卫生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8、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9、为全市新婚夫妇提供免费健康检查;

10、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全面启动“六五普法”,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加强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设,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做好双拥工作,确保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健全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各类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预防、及时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和自然灾害。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淮安发展、建设全面小康,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诚信、团队、效率建设,全力推动淮安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发展。

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创新目标定位,绝不能以基础差、底子薄为借口,更不能只与自己比、只同过去比,必须立足新起点、确立高目标,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全市争先进、全省争进位、全国有亮点。创新思想理念,深入推进思想解放,以开放的思维、宽阔的胸襟、积极的心态,支持改革,鼓励创新,以思想的领先保证发展的争先。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结合淮安实际打造特色品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扶持,全面调动基层的创新创造活力。

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对上多争取,加强与国家部委、省属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扶持政策,确保有更多的项目受到关注,更多的资金流向淮安。对下多服务,深入践行101%服务理念,全力支持基层和企业发展,该落实的政策全面落实,该解决的问题迅速解决,该变通的地方灵活变通;全面增强群众观念,多做惠民利民富民的事,多做雪中送炭、为民解忧的事。对外多放开,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做法、运作模式,政府该退出的坚决退出,能放开的一律放开,遵循市场规律,尊重企业选择。对内多沟通,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市人大汇报,向市政协通报,认真办理建议提案,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联系,强化政府组成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全面增强发展合力。

提高务实操作能力。坚持实干为本,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本事用在跑项目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说了要算,定了就干,承诺的事情坚决办。带头深入一线,敢于动真碰硬,敢于承担责任,以良好的作风推动改革发展。坚持效率优先,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办事环节,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和网上办公,快节奏工作,高效率运转,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坚持精益求精,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每一件事,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争零差错、创一流。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以科学规范为前提,严格执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完善政府议事规则,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自觉接受人**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围绕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医药购销、招投标和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强化制度建设,坚持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廉洁从政为根本,各级干部带头执行各项廉政规定,落实“一岗双责”,踏实做事,清白为官;坚持勤俭节约办事,珍惜民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上来。

各位代表,“十二五”发展目标已经确定,今年任务已经明确。让我们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凝聚全市力量,集中全民智慧,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为建设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美丽富庶新淮安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14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淮安市长曲福田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2013年工作回顾,二是2014年目标任务。

回顾过去一年,曲福田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牢记习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的殷切嘱托,围绕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确立的“两大目标”,全力聚焦“五大突破”,大力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十项重点工程”,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态提升、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向好态势,实现了新一届政府工作的良好开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实现重大突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150亿元,增长12%,人均超过72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建筑业产值跃上千亿元台阶,分别达1100亿元、1120亿元和1048亿元。主要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1.4亿元,增长16.2%,税收占比达81.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50亿元,增长2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737亿元和1398亿元,增长14.2%和1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亿元,增长13.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25180元和10870元,增长9.5%和10.5%。

曲福田从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扩量提质;注重激发内在活力和集聚资源要素,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抓中心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履职能力不断增强五个方面,对2013年工作进行了回顾。

分析今年发展面临的形势,曲福田说,只要我们把握大局、看清走势,积极应对、负重奋进,就一定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巩固提升现有位次,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他指出,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八项工程”总体部署,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扣“两大目标”,实施“六大战略”,推进“五大突破”,重抓“十项重点工程”,切实以改革增活力,以投入保增长,以开放聚要素,以创新促转型,以发展惠民生,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持续转型、城乡持续提质、民生持续改善”,确保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2003版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要求。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高于省均水平,节能减排完成省定任务。

曲福田说,实现今年的奋斗目标,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增创跨越争先新优势。着眼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创新求突破,勇闯深水区,打赢攻坚战,努力以改革创新抢占先机、争创优势、赢得发展。二是坚持转型升级发展,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力实施工业第一方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6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均增长12.5%。三是坚持开放引领发展,全面增强要素集聚能力。强化开放型经济龙头作用,进一步拓展空间、提升质效,不断创造区域发展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力争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0亿美元。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县域经济更大突破。完善“一县一题”帮扶机制,加快富民壮村强乡镇步伐,实现县区主要指标增幅在全省进位争先。五是坚持内涵特色发展,着力打造现代精品城市。按照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总体定位,重点实施八大类839个项目,完成投资1100亿元,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宜业宜居环境。六是坚持民生优先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加大民生投入,加强社会治理,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

今年将继续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投入40.1亿元,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实事。一是老旧小区改造,二是公共交通能力提升,三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四是农村饮用水安全,五是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六是困难群体住房保障,七是改善基层办学条件,八是创建惠民示范医院,九是尊老爱老济困助残,十是完善便民服务设施。

曲福田说,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实现跨越发展新目标,谱写好中国梦的淮安新篇章,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大力弘扬“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时期淮安精神,积极顺应群众对政府工作求新求快求实的要求,坚持以高效廉洁为价值取向,恪尽职守,永不懈怠,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一是联系群众聚合力,二是锐意改革善创新,三是矢志发展敢担当,四是清正廉洁树新风。

曲福田激情满怀地说,实干播种希望,拼搏创造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务实奋进,为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淮安市导游词

淮安市位于苏北平原,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下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以及洪泽、金湖、涟水、盱眙四县,面积1.01万平方公里,人口510万,年平均气温14℃,降水量940毫米。

淮安历史悠久,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青莲岗文化”发源地,商周时期还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明清时期淮安即为水运交通“咽喉”,大运河、淮河纵横交汇,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曾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淮安古迹名胜众多。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

淮安自然风光也十分独特。全国五大淡水湖之

一、素有“日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倾,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国家森林公园盱眙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怡人。作为农业大市,淮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蔬菜种植园也是农业生态观光一道道风景。

淮安还是著名的淮扬菜系发祥地之一。这里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文楼汤包等传统名菜点早已享誉神州。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赵恺曾写道,“踏上淮安的土地,就是历史与自然的回归。淮安是古老的,淮安更是年轻美丽的。”

第四篇: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淮安市环境保护局 淮 安 市 教 育 局

淮环发[2007]107号 文件

关于开展2007“绿色学校”

创建活动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环保局,开发区城乡事业局: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精神,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环境意识。同时实现市委、市政府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中确立的加强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目标,着力提高“绿色学校”的数量和质量,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建设,促进我市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深入发展,经研究决定,继续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现将2007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内容和要求:

1、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具体工作内容按照“淮安市绿色学校评选及管理办法”要求实施。各县(区)主管部门要做好县(区)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同时做好申报市级“绿色学校”推荐工作。

此项活动由教育部门牵头,环保部门全力配合,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四城”创建工作任务中下达的“绿色学校”创建任务。

2、按要求如实填写《淮安市“绿色学校”申报表》,提交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报告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创建工作的过程。创建市级“绿色学校”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表”和“创建工作总结”材料各一式三份。

3、提交一定数量的、能全面反映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相关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内容涉及环境教育的组织管理、环境教育教学、校园生态建设、污染控制及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以及开展校内外环境实践活动、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的成果和现状的典型材料。

4、各县(区)所属学校申报材料需经县(区)教育、环保部

门盖章后报送;报送材料寄(送)市教育局宣传处(德育处)收,联系电话:3605334;市环保局宣教中心联系电话:3675537。

二、创建工作安排:

各县(区)级“绿色学校”确认工作要求在2007年9 月底前

完成,上报市级“绿色学校”材料截止日期为2007年10月底前。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由市教育、环保部门对各地申报学校进行考察,经评选后,年底前命名公布。

附件:淮安市“绿色学校”申报表

二00七年六月八日(盖章)

主题词: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通知报送:省教育厅基教处,省环保厅宣教中心淮安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2007年6月8日印发

共印45份

淮安市“绿色学校”申报表

第五篇: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1月23日在淮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淮安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文件

淮安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23日在淮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樊金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淮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十一五”开局之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过去的一年,是淮安继往开来、乘势而上、科学发展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紧紧围绕“总量翻一番、财政争双百、建成特大市、实干奔小康”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三创”、“三苦”和“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淮安精神,圆满完成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2006年各项任务,实现淮安“十一五”发展良好开局,开启了“实干奔小康、建设新淮安”的新征程。

过去的一年,是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一年。全市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得益较多,全 面小康建设迈出新步伐。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亿元、财政总收入92.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6.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亿元,分别增长14.9%、22.9%、38%、36.1%和16%;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15.2亿元和340.5亿元,增长19.6%和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35元,分别增长14.6%和10.2%。

过去的一年,是政府工作突出创新主线,全面增强竞争力、执行力和公信力的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完成了“工业项目推进年”各项任务。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培植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完成工业投入226亿元,增长50.2%;实施3000万元以上项目30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6个;列统企业新增330户,累计1369户,预计增加值、销售、利税分别达210亿元、820亿元和89亿元,增长19.3%、39%和20%;销售超亿元企业新增45户,累计152户。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新签约规模项目1200个,合同引资额381亿元,到位资金198亿元、增长58.2%;新批外资项目137个,协议注册外资6.4亿美元,实际到帐1.5亿美元(商务部口径)、实现翻番;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之一的台湾鸿海集团投资建设富士康科技城,一期工程顺利开工,实现引进特大项目尤其是利用外资的历史性突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外经营 业额1.5亿美元,分别增长49.9%和16.4%;深入开展软环境评议、企业服务月等活动,改进行政审批服务,获评“2006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坚持加快开发区建设,推进四区联动战略,开工建设四纵四横主干道,市经济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3亿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个;启动盐化工园区;六个县(区)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淮阴、涟水与南京共建开发区;启动91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坚持推动全民创业,新增私营企业2506户、个体工商户1.1万户、注册资本79亿元、从业人员12.8万人。坚持推进科技创新和品牌战略,实施科技“六大工程”,科洽会签约项目370个,实施率90%;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户,开发和引进市级以上新产品620个;新创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各1件,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8件。

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县域经济提速发展,县级财政快速增长,加速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高效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比重分别达14.8%和7.8%,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27%和40%,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优质农产品基地23万亩。积极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新增年销售超亿元企业6户,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户,累计60户。农业招商到位资金30亿元,增长50%。成功举办中国(淮安)农业龙头企业首脑峰会。新创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组 织技能培训6.8万人,新转移劳动力10.2万人。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130公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人口320万,覆盖率92.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5%,新增无害化户厕2万座;疏浚县乡河道1113公里,整治村庄河塘2066面;新增农村沼气受益户1万户,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示范市;新建改建乡镇文化站52个。加大扶贫力度,4500户低收入农户当年脱贫。推广“农技一线通”信息服务,推行农技和农机服务一体化,开展粮食订单购销。

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顺利实现了“服务业突破年”目标。全年完成服务业投资190亿元,实现增加值222亿元,分别增长45%和15.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淮海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建成淮安国际商城一期、江苏移动第二话务中心等工程。旅游业发展取得新进步,铁山寺申报国家4A级景区、白马湖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5.1%和30%。信息服务业提高到新水平,实施“家庭上网”工程,互联网注册用户达12.5万户。电子政务平台基本建成。

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了城乡建设水平。全市城市化率达39.1%,中心城市建成区89平方公里,人口90万,比上年增加5万人。完成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划调整。立足优 化功能,中心城区投资93亿元实施重点项目366个,开工建设宁淮高速南互通和宿淮高速西互通连接线,完成南昌路、翔宇大道盐河桥等一批重点工程,淮安火车站即将建成投运,整治巷道301条、生活大院251个,新建改建公厕110座,开工建设人防工程7万平方米,房地产销售面积200万平方米;完成主城区高速公路环等25项绿化重点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37.4%,实现省园林城市创建目标。强力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市容环境整治和“五小”行业整顿,拆除违法建设11万平方米,“创卫”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技术考核,健康城市建设富有成效。举行全国学术研讨会确立淮安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以再创运河之都新辉煌为主题,举办第五届淮扬菜美食文化节。全面推进县城和镇村建设,四县完善规划编制,提升城区功能,整治市容市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完成镇村布局规划,启动105个市级、20个省级村庄示范点建设。加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宁淮、淮盐高速公路淮安段,加快建设332省道金宝南线等干线公路。加强水利建设,完成大运河两淮段整治,积极实施淮阴三站、淮安四站等南水北调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2.6亿元,三项工程获得“鲁班奖”。

着力推进各项改革,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加大市属企业改革力度,实施淮钢与沙钢的战略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清轴改制全面完成,清棉、清印、清拖战略重组方案顺 利实施;累计完成市属企业改制212户,改制面达97.3%。加大财税金融改革力度,建立了市、区财税新体制;完善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财政监督等制度;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公共项目代建制面进一步扩大,资金节约率超过20%;金融创新力度加大,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强化了救灾效能。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项目市场化运作水平,完成市自来水公司股权转让,引资合作参与建设市政项目。市政府首次设立“政府工作创新奖”,组织实施84个创新项目,行政审批改革、招投标管理、政务公开等工作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农业农村、事业单位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激发了各条战线的发展活力。

着力推进统筹协调发展,有效加强了和谐社会建设。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群团组织的联系,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100%,满意率99%。启动“五五”普法,干群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86.9%、99.9%、62.5%和30.6%;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政策惠及65.6万名学生;高教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如期建成财经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和教师公寓。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91%,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76个、标准化村卫生服务站220个、示范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个,建成市妇幼保健院母婴大楼,市传染病医院搬迁工程进展顺利。繁荣文化、体育和广电事业,完成市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举办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承办13项省级以上赛事,我市运动员在十五届亚运会、十六届省运会上分获3枚和53枚金牌;有线电视行政村开通率达76%。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金湖、洪泽、清河获省示范县(区)称号,农村独女户奖扶政策全面落实。大力实施“八大工程”,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4050”人员再就业6012人,资助特困生12.1万人,帮扶困难残疾人家庭1970户,发放廉租房补贴275万元,市区居民医疗统筹惠及8万人。扎实推进“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全面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县(区)称号。完善八条信访通道,启用市信访联合接待中心,开办电台“市长在线”栏目,解决了一大批信访难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成政府“110”应急指挥平台,妥善处置突发事故。启动生态市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增加到4个。治理一批污染源,饮用水源基本达标,创模工作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创新国土资源管理,积极破解用地难题,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人民武装建设取得新成效,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增强。供电、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海关、检验检疫、邮政、电信、气象、烟草、盐务等部门积极为发展保驾护航。审计、物价、统计、国资管理、防震减灾、机关事务、住房公积金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民族、宗教、外侨、档案、地方志、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是在宏观调控趋紧、困难和矛盾增多的形势下取得的,来之不易。这是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群团组织、老同志及社会各界支持、帮助和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市人民,向解放军和武警驻淮部队指战员,向来淮投资建设者,向关心支持淮安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去年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区域竞争优势不足,集聚市场资源的能力还不强;生产要素制约突出,尤其是破解用地、融资等困难的路径有待进一步拓展;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强,缺乏优势产业支撑;地方财力较弱,乡村负债较重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部分企业职工和 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政府改革和职能转换还需继续加强,机关行政效率、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对以上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认真负责地加以解决。

努力实现新一年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加快“实干奔小康、建设新淮安”的重要一年。新一年的发展形势,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生产要素全球范围加速重组,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将为产能释放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将促进发达地区资本加速流动;省委、省政府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对苏北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一批主导产业正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市第五次党代会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上下团结奋进的士气,各级政府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干群的创新创业能力逐步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在国家宏观调控刚性约束增强的情况下,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增强发展后劲需要更大的创造性;能源紧张、工业原料价格上涨、运输成本提高等因素,对经济发展将产生较大影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动力,抢抓机遇 开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又好又快”发展主题,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做好富民惠民安民工作,坚定不移地加速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坚定不移地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建设“实力、活力、魅力、文化、和谐”新淮安,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到位300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除富士康项目)翻一番。

主要约束指标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2%,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1.6%和12.4%。

主要导向指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着重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把富民作为优先发展目标,加快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全力落实扩大就业、鼓励创 业等重点举措,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的优先目标,广开就业门路,发展中小企业和社区服务业等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确保净增就业3.5万人。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发展职业中介机构,提高劳动力资源信息化水平。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强化结对帮扶再就业机制,组织再就业培训2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万人。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协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做好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完善农民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和自主创业并举,优先满足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力争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引导企业在后勤保障等岗位使用年龄大、技能低的失地农民和困难家庭劳动力。改革劳动力培训机制,加强监管,提高实效。鼓励企业进行岗前培训。重视劳动力市场监管,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把创业作为致富群众的首要途径,全面落实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低成本创业平台,着力培育充满生机的“淮商”群体。建立健全民营经济重点问题会办、创业项目帮办、领导干部挂钩等制度,继续开展全民创业调研服务活动。着力“引凤还巢”,鼓励有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推进银企合作。全年新发展私营企业2860户、个体 工商户1.15万户,新增从业人员10万人。

(二)加速新型工业化步伐,全力落实“大项目突破年”各项任务

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突出量质并举和又好又快的导向,致力于好,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提升;立足于快,把扩大总量作为工业发展的第一目标。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大产业、主攻大项目、培植大企业是新型工业化的新要求,是工业产业的支柱,是经济实力的支撑。发展大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三大千亿元级产业:围绕富士康项目,强化配套服务,确保10月份一期工程投产,带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抓住淮钢、沙钢战略重组机遇,加强现有产品的后道延伸加工,加快发展特钢、精锻、大口径钢管和新型机械业;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力争中化集团新材料基地落户盐化工园区。同时大力推进结构优化调整,改造提升纺织、食品、医药、建材等支柱产业。主攻大项目,完成工业投入300亿元以上,实施投入超亿元项目100个以上、力争超10亿元项目10个以上。加大淮阴卷烟厂、清江石化、韩泰轮胎、华能电厂等重大技改项目服务力度。培植大企业,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确保列统企业达1700户,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其中超亿元企业160户,超10亿元企业10户,超百亿元企业1户。完善名牌创建推进机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名牌 产品2个、著名商标3件。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创新招商方式,努力在引进大项目和外资项目上求突破。大力推进对台招商,放大富士康效应,吸引台商投资,打造苏北台资高地。立足“借船出海”,主攻港资集中的珠三角、韩资集中的环渤海湾,加快引进以服务业和新兴科技产业为重点的外资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属国有大企业的重大项目落户淮安。鼓励和引导已落户企业扩大投资。强化专业招商,提高专业招商队伍素质。优化招商环境,打造诚信、高效的投资服务平台。做好外经外贸工作,重点扶持一批出口骨干企业,力争完成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

加快开发区建设步伐。围绕大产业,构建大载体,全面建成四纵四横主干道等配套设施,确保市经济开发区海关通关点、保税仓库、出口加工区投入运行,争取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建设富士康科技城、新型机械工业园、盐化工园区,为千亿元级产业发展留足空间。加快县(区)开发区建设步伐,推进配套建设,提升开发水平。发挥政策优势,加速南北共建开发区产业转移和集聚。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重抓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建设和项目引进。

努力化解生产要素制约。实行土地管理政府责任制,立足保护资源,着眼保障发展,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源节流保发展,在盘活存量上,鼓励现有项目增资扩股、提高 投资强度,对不合理用地“腾笼换鸟”,对不同类型的闲置土地采取各种措施予以盘活,有序开发城中村、园中村建设用地,积极利用关停企业等存量用地;在扩大增量上,用好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置换政策,争取国家和省批准的大项目直接供地。实施土地有序配置,把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重大项目,重点加强主导产业的用地服务,尤其是保证电子信息、新型机械、盐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用地需求。创新金融服务,探索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的新机制,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构建新的融资平台;加强信用服务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力争实现1-2家企业上市目标。用好财政杠杆,优化支出结构,对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好金凤集团对外战略重组工作,加快清棉、清印、清拖等重点企业改制重组实施步伐,全面完成市属企业改制。加大县(区)国企改革力度。多渠道筹措改制成本,做好改制企业职工理顺劳动关系、保险接续、分流安置和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等工作。创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拓展建筑业市场。引导建筑企业联合重组,从整体上提升资质和竞争力。建设苏北建筑劳务培训中心,发展壮大建筑队伍。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8亿元。

(三)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

积极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村庄建设整治、农民健康、百村万户帮扶以及农村道路通达、清洁、文化、保障“十大工程”,扎实抓好新五件实事,把农村作为扩大投资、加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空间。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重抓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力争高效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比重分别达20%和17.7%,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达40%以上;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力争15%的村成为特色专业村;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围绕培植年产值超10亿元的高效特色产业,加强农业招商,力争引资到位40亿元,各县(区)引进1个投资亿元以上企业、新培植1个销售超亿元加工企业,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户。引导农民经纪人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新增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强化农业新品种推广体系、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供应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测监督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探索资源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转变的新路子,努力增加集体收入,增强富裕农民、为民办事的能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有序地推进村庄整治和建设,基本完成农民集中居住点近期建设规划,优先启动城镇规划区和大型基础设施征地拆迁范围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建 设。疏浚县乡河道290条,整治村庄河塘3146面,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改造农村泵站和危桥。积极实施南水北调、治淮和防汛岁修急办等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2亿元,重点建设20个优质农产品基地示范片。

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五件实事。结合村庄布局,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00公里;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5万人,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20个、标准化村卫生服务站300个、示范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个,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稳定在93%左右;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围绕“三清一绿”整治农村环境,新增农村沼气受益户1万户,新创建绿色乡镇20个、绿色居住示范点20个,新建农村无害化户厕6万座;加快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乡镇文化站达标率85%,广播电视行政村开通率82%以上。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

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推进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开拓消费市场,满足生产需求,全面增强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

努力提升城市商务商业功能。加快建设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强化会展、金融、咨询等功能,实施会展中心、神旺大酒店等项目,逐步建成辐射周边地区的商务中心。加快建设 淮海中心商业区,完善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加快新亚国际广场、金马广场等项目建设进度,提升苏北区域性商业中心地位。加快建设一批新的区级商务、商业集中区,重点以里运河沿线、楚州古城、淮阴新城、城南新区等为载体,加大国际国内名牌服务企业引进力度,全面增强城市的商业活力。

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抓好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等生产服务业,积极规划和培育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建设市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淮阴区农副产品物流园,拓展袁北站、新港、邮政配送等物流节点功能,在城郊接合部和四县设立物流节点和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新港码头、铁路、货场向专业物流经营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专业物流公司。

全面提升生活服务业。培育大型商贸集团,拓展周边消费市场,形成区域性商业消费中心。扶持商业特色街发展。鼓励专卖店、连锁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向县城和农村拓展,继续推进“千村百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商业网络。培育区域性美食文化中心,全面提升淮扬美食水平,启动“百名淮扬菜老板”计划,探索建立名厨培训、认证、输出机制,逐步在全国开办淮扬菜名店。办好第六届淮扬菜美食文化节。

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发展和规范中介服务业,积极培植法律、财会、咨询、策划、评估等中介机构。发挥高校院 所科研优势,发展符合淮安产业需求的科技型研发企业。发展会展业,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举办更多的品牌展览及经济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淮安特色的会展业品牌。发展教育、文化、体育等有着潜在需求的服务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发展信息产业,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发展社区服务业,建设卫生、就业、家政等便民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旅游业。发挥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旅游创意与旅游市场促销,重抓以里运河文化长廊为主体的特色旅游,建设河道总督府、漕运博物馆、淮关等项目,筹办第四届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节。围绕运河之都特色,编制旅游新线路。加强旅游品牌创建,确保钵池山景区通过4A级验收,启动周恩来故居等3个景区创建工作。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铁山寺“农家乐”、老子山“水上人家”等旅游项目,力争建成3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做好洪泽湖地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工作。适度超前发展旅游饭店,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强化宣传促销,拓展中远程市场,争取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5%和30%。

着力加强市场建设。发挥淮安农产品优势,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市场,重点加快洪泽湖农产品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规划整合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针对生产和建设需要,培育壮大一批生产资料市场,重点发展建筑材料、工业原料市场,支持淮安国际商城招商经营,实施南方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等 项目改造。针对消费需求趋旺的新形势,培育壮大消费品市场,重点实施汇通、汇丰市场改造等项目。探索与市场建设先进地区缔结伙伴关系,带动本地市场建设水平的提升。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认真执行房地产政策,从群众需求和市场实际出发,鼓励、引导和规范房地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安居工程,着力提升商业地产。加快实施房地产项目,竣工260万平方米以上。在条件适宜的老居民区、城中村,发挥街道和社区优势,实施社区开发,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完善住宅开发竣工综合验收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考核制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加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进一步优化城乡发展环境

立足辐射2000万人口的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定位,积极融入长三角,参与江苏沿海经济带战略分工,科学规划区域城市功能,推进市域城镇体系建设,努力在未来发展中争得主动权。

高起点筹谋城市未来发展。立足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积极主动地接轨上海等大中城市,更多地参与产业分工、转移和合作;立足策应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使外部优势为我所用,让本地优势充分彰显,增强淮安的区域竞争力;立足建设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标,积极打通与周边城镇的快速、便捷通道,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形成区 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中心;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研究规划城镇体系,合理分工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产业布局与功能建设。在战略规划基础上,积极争取和实施盐河改造以及淮连、淮扬等铁路项目,加快实施干线公路改造等工程,完善港口布局,开工建设汽车客运南、北站和宿宿淮铁路,做好淮安民航机场筹备工作。

大力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打造“一河三区四园”八大功能片区,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投资100亿元以上,组织实施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八大类364个项目。推进路桥工程,实施越秀路、天津路大运河桥、城市主出入口改造等56个项目。改善生态环境,以宁淮高速南互通和宿淮高速西互通连接线绿化等为重点,加快园林绿化步伐,确保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5%;以里运河水环境整治等为重点,进一步彰显绿水生态城市特色。提高管理水平,改革城管流程,启动数字城管;实行重心下移,强化街道和社区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市容环境整治,强化防违治违,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增强经营活力,引入市场机制,高效经营城市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市、区两级经营城市的积极性,同时结合旧城改造,为社区提供发展空间。深入开展城市创建活动,做好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申报工作,确保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目标,广泛开展健康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积极推进县城建设。四县对照特色定位,完成投资65亿元,完善城市功能,实施交通网络、配套管网、生态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建项目。围绕新型中等城市发展目标,规划建设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各类载体,在建好开发区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快发展商务中心区和商业集中区,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性市场、特色商业街等产业平台。开展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提高县城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加快重点中心镇建设。以10个省级重点中心镇、30个市级特色镇建设为主体,逐步建成一批外连市场、内带乡村、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农村区域中心。加速产业集聚,吸引成长型、无污染的中小企业落户乡镇工业集中区,兴办符合农业产业特色的专业市场,发展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求的服务业,为乡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加速人口集中,合理引导农村人口流动,鼓励有条件的落户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六)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视素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强化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 达88%、99.9%和65%。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政策。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积极创建农村合格学校。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成人教育阵地建设,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3%。推进高教园区建设,完成市商校和城建学校合并建设新校区工程,做好高职校、文化艺术学校新扩建前期工作。有计划地加强名校建设和名师培养。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等五大中心,依托市一院规划区域性医疗中心,开工建设市一院门诊大楼,完成市传染病医院新建工程,做好市中医院扩建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定期组织名医进社区、下基层,提高社区和乡村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和改革,确保规范运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和广电事业。着力培育区域性文化中心,积极实施文化产业规划,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繁荣文化创作,以弘扬运河文化和振兴地方特色文化为重点,发挥名人效应,推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力作,点校出版明清时期《淮安府志》;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定期组织送戏、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建成周恩来纪念馆改扩建一期工程、苏皖边区政府旧址陈列馆,新建工人文化 宫、老少活动中心,做好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项目前期工作。建设一批城市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建成健身会馆等体育场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充分发挥广电现代传媒优势,为政府、企业、民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启动市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完成有线电视网络传输中心二期工程。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实施科技六大工程,办好第六届科洽会。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积极培养和用好本地现有人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新增一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平台,开发和引进市级以上新产品650个。

扎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工作。完善计生家庭奖励扶助、计生公益金管理等制度,扎实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确保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3.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探索建立融宣传教育、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城乡计生服务新网络。积极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认真落实妇女儿童工作规划。深入抓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七)坚持集约、节约发展,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

贯彻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遗存和自然资源得到 有效保护与利用,进一步彰显环境竞争力。

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市级机关带头节能降耗。按照满足功能、节本降耗的原则,建设节约型公共设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大中型企业循环水利用,逐步推广中水技术。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工作,加快实施淮钢、安邦电化等企业节能改造项目,加强对100户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推广应用建筑节能环保新材料,逐步实现集中供热。运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护历史遗存和自然环境。把握好历史与现实、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保护淮安古城、洪泽湖大堤、洪泽湖湿地,做好清江大闸修复和联合国世界遗产亚太地区保护奖申报工作,积极配合国家大运河申遗。坚持以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集中集约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全市的产业布局,保持城乡分明、错位发展的环境特色。强化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绿色通道、农田林网等八项工程,新植林木2000万株,确保森林覆盖率达19.2%。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设一批“绿色工厂”。整治重点污染产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环境持续改善。加大小化工企业整治力度,对限期治理未达标的 予以关停,将危险化学品企业迁出主城区。加强淮河、大运河等南水北调重要水体以及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对影响水环境的企业坚决予以搬迁和关停。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市医疗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效能,抓紧建设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县(区)污水处理厂,积极引资建设垃圾发电项目。建成楚州秸秆发电厂,逐步实现“一县一厂”,减少秸秆焚烧污染。

(八)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要求,创造更加和谐、健康的发展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组织“十讲文明、共创和谐”主题教育,不断提高公民道德修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工作,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二连冠”目标。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以“法治江苏合格县(区)”创建为载体,深入开展“法治淮安”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及群众团体的联系,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优先保 证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等支出需要。加大财税征收稽查力度,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发挥财政、审计监管职能,重视政府公益性项目评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关心困难群体生产生活。加快建立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两个确保”,做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重视扶贫工作,改善经济薄弱村条件,确保4000户贫困农户脱贫。组织实施“八大工程”,确保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帮扶“4050”人员再就业4500人;市区和县城廉租房租金补贴百分之百发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做好市区居民医疗统筹提标扩面工作,力争超过10万人,4个县城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医疗统筹工作;切实帮扶贫困残疾人脱贫,安排好重度残疾人的生活;认真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关心青少年弱势群体,资助特困生12.5万人。

努力保持社会稳定。畅通信访八条通道,加大依法治访力度,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新一轮平安淮安创建活动,以“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为主抓手,完善大防控网络,提高大普法质效,健全大调解机制,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88%以上乡镇达到社会治安安全乡镇要求,所有乡镇达到技防标准。重视基层社会组 织体系建设,提高群众自治管理水平。开展“安全生产落实年”活动,强化责任制,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省区域性灭火救援中心,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设一个更具活力的创新型政府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长期追求,全面小康是我们的阶段目标,加速发展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宏观调控是对我们加速经济发展能力的检验,基础薄弱是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考验。实干奔小康、建设新淮安,这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不懈追求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动员、组织、发挥全市人民的力量,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全社会的创新,责任在政府,我们必须建设一个更具活力的创新型政府。

跨越发展,优势在人。淮安基础弱、不临江、不靠海,缺乏自然禀赋和后发积累,但淮安古代有贤人,近代有名人,现代有伟人,当今有能人,我们的优势在人!要通过思想大解放,努力构建具有鲜明淮安特色的人文高地。坚持优势在人,首先是各级政府带头弘扬创优精神。一切从建设新淮安的需要出发,敢于打破旧的、创立新的、推行好的,全面创优发展环境,让各方人才最便捷地找到发展空间,各种生产要素互利共赢地生长,各类优质企业落户生根在淮安。善于着眼外部空间,整合多方资源,在各种约束条件下闯出一条新路。坚持优势在人,关键是鼓励企业家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通过改革、先行的外部服务,引导所有本土企业家和外来投 资者创新经营理念,参与全国、全球产业分工,在更大范围集聚生产要素,依靠精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培育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坚持优势在人,必须倡导全市人民弘扬创业精神。鼓励更多的淮安人走出来、创大业、富起来,形成创业经济。力争有更多的家庭获得可观的资产性、经营性收入,让创造财富的意识在淮安大地涌流,让人人想当老板成为淮安人的时尚。

加速小康,出路在创新。淮安作为后发展地区,全面小康建设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历史的经验表明,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有利于强者胜出、智者获利、创新者快上。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冲出一条创新之路。善于走顺势之路,以敏锐的新视角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强化信息引导,不搞对策搞对路,在适应形势变化中谋发展,在呼应宏观战略中抓机遇,争取更大的发展主动权。善于用市场之力,冲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向市场寻求出路,凡是市场主体愿意做、能做好的政府坚决退出,灵活运用利益交换法则吸引全国全球的生产要素,互惠互利地推进淮安的大开放大发展。善于借他山之石,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成熟的商业模式,虚心学习周边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有益经验,勇于学习全国各地破解难题的创新措施,在淮安的未来发展中攻坚克难,开辟更好更快的发展通道。

社会和谐,重在制度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公平,实 现公平的关键是制度。在物质条件有限的地区,更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来保证公平、和谐的逐步实现。科学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鼓励全社会的创业能人致富快富,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让全市人民能够共享小康建设成果,在利益协调中提高各方面的满意度。科学把握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对各类资源进行保护式开发,既满足当代人的现实发展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淮安在未来发展中提升资源环境的持续竞争力。科学把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扎实抓好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振兴淮安,再创辉煌,同步抓好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统筹兼顾,和谐进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

执政为民,关键在作风。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全面树立新形势下的新政风。弘扬依法行政之风,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善于在法制轨道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政务公开,坚持阳光行政,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弘扬真抓实干之风,深入基层一线,扑下身子认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积极化解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每一项工作的落实。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奖优罚劣,引导公务人员尽心尽责做好 工作。弘扬廉洁自律之风,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把廉政文化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以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优良作风取信于民。

更具活力,责任在政府。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孕育着极大的创新潜能,必须立足“三放”,让一切潜在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放权激发政府活力,引入重心下移的现代管理模式和接轨企业的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让中层和基层依法行使更多的行政管理权,让决策层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领创新,推进工作,充分调动政府机关各方面的创造性。放开激发企业活力,在淮安的发展平台上,无论是民资还是外资,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法律法规框架内,都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凡是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市场实践,凡是有利于造福淮安、致富人民的新招实招,我们都大力支持。放手激发全社会活力,每一个公民都是市场经济和社会的主体,我们鼓励每一个淮安人开拓前进的探索,支持破解难题的创新,宽容探索创新中的失误,努力让创新思想充分活跃起来,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各位代表,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抓紧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全面落实本届政府的目标任务和庄严承诺,是我们的崇高职责和光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为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实干奔小康、建设新淮安”目标而努力奋斗!

下载2011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月10日在淮安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淮安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文件 淮安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1月10日在淮安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樊金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淮安市人民政府,向大......

    淮安市导游词[五篇材料]

    淮安市导游词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那么一遍条理清晰的导游词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淮......

    淮安市城建档案馆

    这是一个第一眼就让人看了很舒服的网站——淮安市城建档案馆。蓝色的背景,没有多到令人头晕眼花的图片。只有大标题上有一幅略景图,鳞次栉比的高楼,耸立在这座城市的土地上。富......

    淮安市旅游业管理办法

    淮安市旅游业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依据《江苏省旅游管理条......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 月 日在 镇第八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第八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

    2008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3月26日在昭通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王敏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

    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9年 3月 11日在广州市黄埔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 杨雁文 各位代表: 我代表黄埔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

    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涂茨镇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张茂豪 2014年1月10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涂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