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贡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2:2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自贡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自贡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自贡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关于自贡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前言

姓名:X X X 性别:男

学号:XXXXXXXXXXX

院别:畜牧兽医分院 班级:2010级畜牧X班

电子邮箱:XXXXXXXXXXX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前言

自贡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是闻名全国的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自贡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和70年建市史,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国民政府批准建立自贡市,为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23个建制市之一,自贡是川南地区第一座100万城市人口大城市,川南区域中心城市。

自贡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和70年建市史,东汉时期已有井盐开采的文献记载。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国民政府批准建立自贡市,为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23个建制市之一,自贡是川南地区第一座100万城市人口大城市,川南区域中心城市。恐龙、井盐和灯会被称为自贡的“大三绝”,“小三绝”是龚扇、扎染和剪纸,素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江姐故里”等美誉而蜚声中外。

自贡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介绍:

自贡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位于东经104-105度,北纬28-29度之间,东西相距约117.39千米,南北相距79.46千米,面积4372.6平方公里。自贡市北靠内江,东临泸州,南接宜宾,西连乐山、眉山,位于“川南五市之中”。

自贡市是闻名全国的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

“川南五市”是指自贡市、内江市、泸州市、宜宾市、乐山市。它们不仅在地域上相连,而且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内部联系紧密。

二、自贡的历史沿袭:

自贡历史悠久,因盐建镇、置县、设市。建市前,自贡地区分别归属荣县和富顺县。今日自贡的行政区划,系由古代的荣州和富顺县的部分盐区组成和逐步发展而来的。自贡市的称谓沿于自流井和贡井两个地名的合称。

* 富顺县和荣县的由来:

富顺县: 南北朝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因“富世盐井”(井址在今富顺县城关镇)在四川已负盛名,因而以“富世盐井”为中心,以井名命名,设富世县。唐朝贞观二十三(649年),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富世县为富义县。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升为富义监,后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为富顺监。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为富顺州,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改为富顺县,沿袭至今。

荣县:北周武帝时,大约在今贡井东岳庙处的“大公盐井”远近闻名,地位越来越重要,因而设“公井镇”(即今贡井区辖区内)。唐朝位于德元年(618年),在公井镇置荣州,并升公井镇为公井县,隶属荣州,州县同治。以后,公井县和荣州的名称几经变更,至明朝共五九年(1378年),将荣州改为荣县(治所在今荣县城关镇),沿袭至今。清初,改为贡井镇,仍属荣县。* 自贡设市和自贡市区域的发展:

明朝时候,在富顺县所管的荣溪水滨(今市中区一带)开凿出一批称为“自流井”的新盐井。至清朝乾隆以后,自流井已被作为地名而用来泛指现今市中区一带地方。“因利聚人,因人成邑”。随着盐业的兴旺繁荣,自清末以来,自、贡两地多次酝酿和筹备单独设县、设市,并于1939年最终因盐设市,由富顺县划出以自流井、大安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加上荣县划出以贡井为中心的部分地区,以两地名称的第一个字——自、贡组合,正式成立自贡市。成立之初的自贡,辖9个区,面积160多平方公里,人口23.5万。解放后,将原来的9个区合并为4个区,并分别以地名命名,即自流井区、大安区、贡井区和沿滩区。1978年4月,又将荣县全部和富顺何市区划归自贡市。1983年3月,又将富顺县全部划归自贡市,至此,自贡市共辖四区两县,面积4373平方公里,人口277.6万(2002年《自贡年鉴》记载:自贡总人口达314.98万人),1999年12月市人民政府由自流井迁至汇东新区。

沿袭

(一)从远古到公元1912年:

1、远古时期,四川东、西部分属巴国、蜀国,荣县归蜀、富顺归巴。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伐蜀。是年冬,蜀平,兼取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蜀仍为侯国),置巴郡,时荣县境归秦之蜀国,富顺县域属巴郡治理。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285年),诛蜀侯绾,国废,改立郡,是为蜀设郡之始。荣县为蜀郡辖区。

2、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分巴割蜀及新型地置犍为郡。犍为郡领江阳、南安、武阳、资中、符、南广、汉阳、朱堤、堂琅等县,富顺归为江阳、荣县境属南安县。

3、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析江阳县北部富世盐井及其附近地区置 郡、富世县(以井名命县名),是为富顺境域立县之始。同期,在荣县境东部建公井镇(因附近有著名盐井曰大公井,故井名命镇名),是为荣县境最早设立行政建制单位之始。

4、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原郡废,富世县隶属泸州。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安县置大牢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镇为县,时荣县境在大牢县内。

5、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割资州大牢、威远二县置荣州,治公井镇,公井由镇升县。

6、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大牢置旭川县(因附近有盐井号旭川,取以为名),治今荣县城关。时荣州领县六;旭川、应灵、公井、威远、资官、和义,州治由公井移旭川。时荣县境主要为旭川、公井二县。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富世县改名为富义县。

7、北宋初年。富义县升富义监,隶属潼川路;荣州辖旭川、公井、应灵、威远、资官五县,荣州隶属东川路。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避宋太宗赵义讳,富义监易名为富顺监。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置富顺县(今县名始于此),隶属富顺监。

8、治平四年(1067年),旭川县改名荣德县。熙宁元年(1068年),富顺县废存监;四年(1071年),公井县废并入荣德县。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升荣州为绍熙府。

9、嘉熙元年(1237年),蜀乱。咸淳元年(1265年)富顺监徒治虎头城。南宋德祜元年(1275年),知监王宗义举城降元,监废,治所由虎头城迁回原地。

10、端平三年(1236年)绍熙府择地侨迁徒治鸿鹤镇(今自流井区鸿鹤坝);宝祜六年(1258年),府废。

11、元朝建立行省制。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富顺安抚司,二十年(1283年)升为富顺州,隶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叙州路。元末,复置荣州,属嘉定路。

12、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富顺州为县,归属叙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荣州为县(荣县县名始于此),属嘉定府。清代因之。

(二)从1912年到1949年:

1、民国二年(1913年),实行以道统县,荣县属上川南道(次年改称建昌道),富顺归下川南道(次年改称永宁道)。

2、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复省,富顺、荣县隶属四川省。

3、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行政督察区。

4、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沦陷,川盐济楚,富荣盐场在保证瞎转民食和支援前言抗战方面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克服两县长期分治盐场的弊端,加速盐业经济发展,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划出富顺县第五区、荣县第二区两者紧密相联的的主要产盐区,面积160.9平方公里,新成立市,市名取自流井和贡井之合称名自贡市。同年九月一日,自贡市正式成立,隶属四川省政府。

(三)从1949年到现在: 1、1949年12月5日,自贡市和平解放。解放初期,隶属川南行政公署。2、1952年川南行署撤销后至今,自贡市一直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

3、解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区划多次调整,1978年4月荣县划归自贡市,1983年3月富顺又划归属自贡市管辖。

风俗习惯

自贡春节风俗:

自贡的春节习俗除了传统的放爆竹、拿压岁钱、倒贴福字、吃年糕等,自贡还有一个最独特的项目是看——国际恐龙灯会。这是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春节习俗。

一、南国灯城——灯会——自贡彩灯博物馆

(一)、灯会历史背景:

自贡地区灯会的成型是在清明时期,逐渐衍展为具有相对固定内涵、并在特定时段进行的并有一定传承线路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南国灯城的主要内蕴内核,是名闻遐迩、蜚声中外的自贡灯会。南国灯城的形成,是以自贡灯会的兴盛发展为其主线,并在城市建设、街景民居、会节庆典、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被注入了灯文化内涵而逐步成型在。自贡灯会的历史沿革与演进发展构成了南国灯城的历史文脉。

据史籍记载,唐宋时自贡地区已逐步形成新年燃灯、元宵节前后张灯节彩的习俗。唐宋时期的自贡地区,新年和元宵放灯、燃灯之时,民间杂技、杂耍等表演活动亦尽现其间,深得观灯民众的喜爱。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在其写下的《沁园春》一词中写到:“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可见当时自贡地区新春张灯、放灯已为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当然,这与生来形成的灯会尚有差异。所以,唐宋时期应为自贡灯会的萌芽时期或初始阶段。

自贡地区灯会的成型是在清明时期,逐渐衍展为具有相对固定内涵、并在特[定时段进行的并有一定传承线路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荣县志》记载:“正月人日后,各祠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谓之天灯,富人寿年丰之意。兼仿古人礼鸣金执铤,以驱瘟疫,谓之狮灯场市。”“新年火甚盛„„而楼台为甲观,乡人通命曰亭。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栋雕楼,临春组合,彩笺书画,嵌灯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亦欣然京沪所不见也。”以上证明清道光以后的灯会已崭露头角,其场景已甚为壮见,灯彩已甚为绚丽,较之京城大邑亦毫不逊色。

在明清时期自贡地区灯会的衍展和传线线路上,尚有几个节点,成为了自贡灯会地方特色和亮点。

其一是天灯会。每年正月初七开始,各祠庙均要立灯竿,悬红灯,举行祭祀活动,时称天会,亦称天灯节。庙内均张灯结彩,庙前均竖立灯竿,燃灯33~36盏。其余的小庙宇则点“九皇灯,即灯竿两边各持灯九盏。燃灯时间,少则三天,多则一月以上,视善男信女们所捐灯油之多寡而定。

天灯会的高潮是在元月十五日元宵之夜。入夜除燃灯于高矗的灯竿,庙前庙内灯笼高持外,还要燃放鞭炮、焰火,耍龙灯、狮灯,各种杂耍。牛儿灯、车车灯的表演常常通宵达旦。自贡天灯会的遗址甚多,至今在城乡保留着众多以灯竿为命名的地名。在自贡地区中,灯杆坝即近十处,此外尚有灯杆冲、点灯山、灯会山、灯夹林、点灯坡、五里灯、万年灯、红灯山等等,由此可见清代自贡地区灯会之盛。

其二是五皇灯会,系天灯会的延续。贡井地区有庙名“五皇洞”,传此处原为一山洞。五皇洞建立后,香火甚旺。每年冬至至春至春节,庙内张灯结彩,前来祭祀五皇,许愿还愿者抬着供品,络绎不绝。正月初八起竖灯竿,点红灯,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祭祀活动达到高潮。入夜施放烟火,鸣放鞭炮,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其三是漂河灯,又名放河灯。据史籍记载清乾隆年,贡井贵州庙即有办盂兰会之举。办会5至7天,有放河灯、放焰口等活动。自贡地区举办盂兰会、漂河灯一般是从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前两天开

始。设斋供佛、祈祷叩拜,以求大慈大悲菩萨救渡祖先、超度亡灵。诵经施法,做水陆道场,以求野鬼孤魂不要扰搅凡间。僧众人等,聚集在河边塘口,在一片诵经祈祷声中,将众河灯放置水面,任其漂流,统称“莲子灯”、“鲤鱼灯”等漂在最前面,称为“头灯”。其余则多用红色在厚纸做成斗型的灯,尾随其后,一任漂放。放河灯有时亦在晚间进行,河灯盏盏,灿若星河,缓缓流动,发人遐想,甚为壮见。

孟兰会期间,还有一种名为“放焰口”的习俗,老百姓直呼为“放烟火架”。焰口的形状一般为各式各样的“伞”,“伞”中结彩灯、盘烟花,晚间张放,焰光四射,响声震耳,令人眼花缭乱。《宋县志》中对此有精妙的记述:“七月十五,各乡馆举行盂兰佛事,夜张花散,其制不一。火之发也,瑰怪溢目。”

其四为“瞒天过海”,其规模最为宏大的是清末宣统元年(1909)的“皇会”。是年光绪帝驾崩,宣统即位,醇亲王摄政。自贡办了一次盛大的灯会,称为“皇会”。祀光绪皇帝的灵堂设在西秦会馆,遍馆皆挂彩灯,并以此为中心,分成三条线布置“瞒天过海”。几乎囊括了自流进地区的所有街道,可谓规模空前。入夜张灯时,徜徉穿行于街道令人流连于十里灯河之中。此次“瞒天过海”活动,白天五彩缤纷,夜里灯光耀眼,游人如织,欢乐嬉笑,热闹异常。

二、现在的灯会

新中国成立后,彩灯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彩灯艺术更是花样翻新,奇招频出,传统的制灯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将电子、建筑、机械、遥控、声学、光导纤维等新技术、新工艺用于彩灯的设计制作,把形、色、光、声、动相结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自贡灯会这门古老的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自贡灯会也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下逐步精湛、娴熟起来。1964年,自贡市人民政府组织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灯会。从此,灯会规模便由小变大,工艺由粗至精,灯具由个体发展为群体,由不动发展为联动,布局由平面发展为立体。至2008年,已在本地成功举办了十四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并应邀赴北京、广州、武汉、上海、香港、泰国和新加坡展出,所到之处,无不获得盛誉。

1988年6月北京展出期间,邓小平同志、杨尚昆同志等115名党和国家领导人观了灯,得到了他们的首肯。后来江泽民总书记也认为:自贡灯会是成功的。新加坡总统黄金辉亲临在该国展出的“中国自贡灯会”开幕式,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精美的自贡彩灯。该国前总理李光耀在欣赏彩灯后,欣然题词:“美不胜收,名不虚传”。自贡灯会在此得到了“天下第一灯”的美誉!

人民造就了灯会,灯会造福于人民。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自贡灯会必将以新的胜景奇观、异彩神韵出现在海内外,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辉。传的大窗口,一个客商云集、招商引资的大市场。有力地促进了自贡市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历史文化

二、千年盐都——井盐文化——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西秦会馆)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中心,建于1959年,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专业博物馆之一,目前仍是中国唯一的盐业史博物馆。

春节前我们摄制组到了一趟四川省自贡进行拍摄采访,自贡市是座人文荟萃的城市,它有二千年井盐生产历史,它有八百年的彩灯文化,亿万年恐龙之迷,塑造了城市的形象,使它以其厚重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卓立于中国西部,四川之南。所以这次我们把拍摄对象放在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于1959年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唯一的盐业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里专门陈列收藏及研究中国的井盐资料,搜集了不少中国盐业历史文物并珍藏及展出了我国唯一一套中国古代井盐钻治井的工具。这套钻治井工具共有一百三十余种,大约四百多件,它们的形态各异,轻重、长短比例悬殊,但是它每一种工具都有独特的用处,来处理钻井过程中,井下错综复杂的情况。

自贡盐业历史悠久,自贡市的名字也是因盐而得名的,自贡其实就是自流井和井两个著名产盐区的合称,它的产盐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东汉章帝时期,自贡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产盐区域,所以在自贡盐场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直接或间接从事盐业生产的人。如今盐业博物馆的馆址就建在了一个古建筑物里面,叫西秦会馆,这个会馆是乾隆年间,由陕西的商人共同耗资数万两白银共同合资修建的,当时叫“同乡会馆”。由此呢就可以想象的出来,当时自贡盐业的发展是相当的繁荣。在我们拍摄这个博物馆的时候导游就告诉我们,自贡因为它的地下有着丰富天然气资源,所以这里这里都是以打井资源为主的,打井资源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呢是要凿井,第二是提取地下的盐卤,第三才是制盐;这个过程说起来轻巧,听起来也简单,但这个过程对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任何机械化的年代,他们都是用双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来完成打井制盐的全部过程。我在拍摄过程中还听到了一段有关打井治盐的真实故事,因为它过于沉重,所以我在做节目的时候没有加进去,在这个馆里有一套古时钻井所用的工具实物。它是利用了足踏的方式,带动锉头上下运动,利用锉头在运动中形成的动力来冲击岩石和破碎岩石的,而当时的盐工所站的踏板只有六七米厘米的宽度,因为在他们的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所以盐工们随时都会有坠入深渊的危险,当时盐商们为了鼓励盐工们的劳动就规定了如果盐工们在上面踏几脚就给几个铜板,所以在当时把这种做法称为“脚脚红”它的意思就是说每踩一脚除了会得到铜板之外,每一脚过后,都在踏板上留下鲜红的血印。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就用这种方法钻凿了一口千米深井,这在世界上也是举无先例的,这口千米井现在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现在到自贡去旅游,一定要去看一下这口千米井,因为它不但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与汗。

天车

三、恐龙之乡——恐龙化石——自贡恐龙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在世界上与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齐名,合称为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

一.馆址位置:

自贡恐龙博物馆位于自贡市东北郊大山铺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距自贡市中区11公里。是中国继半坡遗址和秦始皇兵马俑坑之后,又一大型现场博物馆。博物馆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分馆舍、绿化地带和附属建筑3部分。主体馆舍内设有化石埋藏馆、中央大厅、化石装架陈列馆、报告厅和恐龙生态环境厅。恐龙埋藏遗址有1900平方米,可见到多种恐龙的骨骼错落交织,分布在近水平延伸的砂岩层中,是巨大恐龙墓地的缩影。在装架馆内,有近10米高的“天府峨眉龙”和多具恐龙的复原骨架组合,以及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馆舍外形用天然砂岩石块堆垒而成,使整个建筑与恐龙发掘现场相协调,立意新颖,造型独特,引人入胜。

二、恐龙动物群: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是1.6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的遗址。在已发掘的280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200多个个体的上万件骨骼化石。其中有恐龙及鱼类、两栖类、龟鳖类、鳄类、翼龙类、似哺乳爬行类等18个属21个种,20个种为新种。在恐龙化石中有长达20米的食植物性长颈蜥脚龙、有保存完整的短颈蜥角龙,有凶猛的食肉恐龙,也有仅1.4米长的鸟脚龙,而且有目前世界上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原始性剑龙及其伴生的我国首次在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翼龙,有生活在河湖中的蛇颈龙等。由于化石埋藏集中、数量多、门类全、保存好,且由于其产出时代为中侏罗世,从而也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这一时期恐龙化石材料匮乏的空白,因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化石遗址之一,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恐龙动物群”包括了3个纲、11个目、15个科的属种,既有陆生、水生、两栖类,又有空中飞行的古脊椎动物;有长达20米的草食长颈椎蜥脚龙、凶猛的肉食恐龙和数量多而完整的短颈椎蜥脚龙,也有仅14米长的鸟脚龙。最珍贵的是目前世界上发掘 最早的中侏罗纪剑龙和首次发现的翼龙,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

由于化石埋藏集中、数量多、门类全、保存好,且由于其产出时 代为中侏罗世,从而也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这一时期恐龙化石材料匮乏的空白,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好的恐龙博物馆”。

这是继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之后的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之一,被誉为“东方龙宫”。博物馆占地27000平方米。1991年自贡恐龙博物馆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列入世界地质遗产提名录,现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自贡恐龙博物馆

第二篇: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青海省乐都县地处祁连山支脉达坂山东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以东,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一带,自古以来便是由内地进入藏区的咽喉要道;青海重要水系“湟水”横穿境内,使该县成为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辖区内居住有汉、蒙、藏、土、回等名组。这些均使乐都县成为一个文化底蕴丰厚,地方特色浓郁,对青海各族文化风俗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大美之地。县政府所在地碾伯镇文物古迹颇多。特被是东关街的西来寺,创建于1606年。寺院规模宏大,占地2100多平方米,山门、金刚殿、关圣殿、正中大殿、观音殿等,都无不宏伟壮观。

乐都以田园景色而久已著名。清代文人写下了大量描写郊野风景的佳作。所谓“东溪春色”是碾伯镇八景之一,府志称“春时小桥流水,花发鸟鸣,亦可游赏。”由于乐都比西宁海拔低,温度高,山乡风光幽美。大概正因为山乡气候好风景秀,所以《穆天子传》上叫做“温谷乐都”的吧。

乐都温润的气候也适宜于水果生长。每当秋季,碾伯镇上水果丰富,价格便宜,质量上乘。其中“乐都的沙果子”是早已远近闻名的,外地人甚至以“沙果子”代指乐都人。乐都沙果子是梨的一种,色艳多汁,香酥脆甜,是青海的名特产之一。还有一种“软儿梨”也很有名,其吃法很特别。一般是放置到严冬,待冻成冰梨,吃时放在凉水中融解,食之酸甜可口。如果自然解冻,果皮呈黑色,拿起一吸,便可尽食其肉,香甜如蜜,所以叫做“糖包”。

彩陶文化是青海原始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以乐都柳湾出土的彩陶数量居多。

柳湾在乐都县东高庙镇。镇东两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就是柳湾村。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子,村北那东西走向的旱台,也从来没有外地人光顾过。1974年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埋藏在地下几千年前的世界。于是,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的工作者,在这里扎下根来发掘。他们勤奋工作了6年,1980年宣告发掘结束。他们在这里清理了1700余座原始墓,出土了35,000多件文物,而彩陶多达15000件。一个彩陶世界清理出来了,考古工作者将它命名为柳湾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后来又创办了柳湾彩陶研究中心。厚厚的两大本《青海柳湾》在全国发行。“柳湾”从此出名,为国内外文化、学术界所关注,游人也从此摩肩接踵,前来观赏。

柳湾墓地是新石器时期的。从考古文化分期讲,出土的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也有齐家文化的类型,其中以马厂类型的数量多。

彩陶是原始先民们的生活用具。先民们不仅讲究实用,而且讲究美观。在陶器上绘有大量精美而神秘的花纹图案,底色与花纹颜色搭配得当,相得益彰。彩陶上还有大量类似

十、○、、工、×之类的符号,有人认为是最早的文字,也有人认为是数学代码,还有人说是氏族的徽号。

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件“阴阳合体壶”。陶壶颈腹部塑有一个全裸的人像,下边又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性器官。可是性器官是两性的,既有男阳又有女阴,很难说人像是男还是女。搞原始文化的学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实,这件彩陶的价值恐怕在于反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环节,即由女性崇拜走向男性崇拜的过渡阶段——男女性同时崇拜。

在柳湾墓地附近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质地为夹砂红陶,表面为紫红色,并绘有条纹、回纹、三角纹等黑彩,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长统靴相似。这种陶靴在中国还是首次出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它形象地说明了早在青铜器时代,青海高原上的先民们已经会制作和穿用长统靴子了。

柳湾彩陶中精品众多,每一件都会使人发现一个新的问题,让人看到原始文化的一个方面。如果要想感受一下原始文化,莫过于亲自到柳湾彩陶世界里漫游一番。

青海有句谚语:“去了瞿昙寺,北京再别去。”意思是看一看瞿昙寺的建筑,就可以想象出北京紫禁城的样式。这自然有些夸张,但瞿昙寺的殿堂建筑的确有点像故宫,据说当初就是仿照故宫修建的,所以又有“小故宫”之称。尤其可喜的是,青海的古老建筑群在历代劫火中屡遭焚毁,能完整地保留下来的极少,而瞿昙寺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

瞿昙寺在乐都县城南17公里的瞿昙乡。乡以寺名,足见寺院之影响。

寺的周围群山围绕,近处林木葱茏,郁郁苍苍,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远处乐都南山终年积雪,寒光逼日,“皎洁凌空似玉山”,“影射长天迷素鹤,光浮浅水失群鹇”便是真实的写照。在雪岭翠山的映照下,瞿昙寺更加幽静壮丽,古香古色。从山门而入,迎面就是高大的金刚殿,穿过金刚殿,即是瞿昙寺殿和宝光殿;左右两边殿堂众多。依次而进,后边是最宏伟的隆国殿。从高处看,主要的大殿与山门对齐,建在一条线上。

隆国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之一,建于1427年(明宣德二年)。大殿面积为912平方米,高筑坡台之上,飞檐翘角,画粱雕栋,高大雄伟,富丽堂皇。殿内还有一座高达3米的泉神堂,堂中有一眼泉水,人称瞿昙池,据说是神泉,饮之聪明倍加。大殿两边廊房相连,浑然一体,人们称之为“七十二间走水厅”。在两廊墙壁上佛画如长卷,粗粗看一遍也得半个小时。

二、乐都县春节风俗介绍

湟水千年流,唯富南凉都(乐都县在十六国时为南凉国都城),富饶的物产蕴育了发达的乡土文化。同时,来自互助的青稞酒文化、源于牧区的藏文化、扎根于本地世居汉族群众并吸收了甘肃、陕西风格的青海东部文化及祖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支奇葩——河湟花儿,共同蕴育出了乐都县独具特色的春节风俗。

进入腊月,各家各户便开始忙于为过年做准备,到处都弥漫着节日将至的喜庆气氛。

在县城地区,人们早早便忙着大扫除,采办年货,准备过节食品了。年货主要是各类食品、烟酒、蔬菜和肉类及走亲戚时的礼品。过去的礼品主要为茯茶、酒等,农家则或捎些自家炸的油饼,或带点自家田地里产的东西。现在市面上各种礼盒为拜年礼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过节食品主要是炸油饼、炸麻花、馓子等面食及炸丸子、卤肉等肉类。馓子是青海特有的一种油炸面食,形如一盘线,粗细如同筷子。卤肉种类很多,猪肉、猪蹄、牛肉、鸡等均可卤制作为过年食品。

而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一头“年猪”,用一年的时间精心饲养,为过春节做准备。进入腊月,家里的男人们便会选定一个好日子,起柴架锅杀猪,程序极为干净利落;而主妇们则将猪肉仔细清洗,然后将一部分肉以卤、炒等方式制成各种美味,邀请左邻右舍来自家做客。这也同时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成为一个固定的习俗。

品尝着鲜美的肉食,佐以青海特有的青稞酒,真是——

朋酒思乡,曰杀牛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一早便忙碌起来,贴对联,进行年前最后一次清扫,到了下午,便开始准备年夜饭,饺子是永远的经典。和面,剁陷,包饺子,油泼辣子,炝蒜泥,一切都准备停当。而在年夜饭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祭祀祖先。

传统信仰相信,人死了仍会在“阴间”“活着”,因此,这里的祭祀活动便带上了一层浓浓的迷信色彩,祭祀时,携带各类食品、“纸钱”等物品到祖先坟前焚烧,俗称“烧纸”,人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祖先便能吃到子孙孝敬的食物,收到能在“阴间”通用的“纸钱”。最后再浇上“奠茶”和酒。在县城里的居民因老家较远而选择到路边或郊外的田地进行祭祀。乐都县属城乡结合地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丧葬祭祀方式。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路边被焚烧过后留下的痕迹破坏了环境青海,同时,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定隐患。然而几百年传下来的风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更改的,因此笔者希望这种传统的祭祀方式能渐渐朝着文明、环抱的方向发展,同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引导和对火灾隐患的防预。

祭完祖先,一家人便齐聚桌前,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还有卤肉、排骨、猪蹄、肘子等佳肴,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正在精彩上演,团圆饭便开始了!真是一派和乐融融的盛世图景!

窗外的鞭炮声已是此起彼伏,因为是小城便没有了“禁放”、“限放”等约束,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大人的看护下尽情燃放烟花。整个除夕的夜晚,全城成了一个烟火的世界。

有的家庭还有守岁的习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喝酒,等待着新年的钟声敲响。老人们说除夕晚上守岁到天亮可以更长寿。

初一早晨,晚辈们要给长辈们拜年,乐都的礼节,拜年要“磕头”,如果头“磕”得响则叫“响头”,是礼仪中最重的一种,孩子们还可得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一般说来,大年初一人们是不会去走亲访友的,因为了除夕夜守岁彻夜未眠后,人们需要好好地休息一下,渐渐地这也成为了一种习俗,现在不管是守岁还是不守岁的人家,基本上大年初一是不会去亲友家拜年的。

大年初二是在自己家族中互访的日子,堂叔伯兄弟间你来我往,是增进族中感情的方式之一。大年初三则是出嫁女儿回娘家、女婿看望老丈人的日子。初四起人们便开始到一家家亲戚家去拜年。

到了亲戚家,若家中有长辈,则以“磕头”礼仪拜年问候。主人会邀请客人入坐,敬上糖果烟酒等,然后将精心准备的一盘盘菜肴端上桌,盛情款待客人。这里还需提及青海的“酒文化”。青海酒类以青稞酒著称于世。豪爽的青海人也将青稞酒文化发扬得内蕴丰富,情感质朴。一瓶酒,一个酒碟,两个或四个酒盅,猜拳喝令,推杯换盏之间,青海人的豪情立现。然而酒桌礼节的真正体现还是在敬酒上,一般来说都是晚辈向长辈、年龄小的向年龄大的敬酒,并且是年龄最高者为八盅,意在“八福长寿”,小辈敬叔伯辈则为六盅或四盅,意在“六六大顺”或“四季发财”,同辈间兄长为四盅,敬酒时要相应地送上自己对长者的祝愿。而被敬者有时也会礼节性地推娩,这时就需要敬酒者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如何才能说服他将酒喝下去,吉祥话、祝福、善意的恭维,最后被敬者不得不顺从地将酒喝下,并且心悦诚服,满心欢喜。而主人给客人敬酒时,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如果客人坚决不喝的话,主人会认为是自己招待不周,当然客人身体原因等则另当别论。敬完酒,主客之间便开始“划拳”,赢者兴高采烈,输者也心悦诚服,杯酒下肚,心里顿时暖和起来。正是“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从正月初七开始,社火就闹开了。社火的名目很多,什么耍龙、狮子、花鼓、太平鼓、八大光棍、拉花姐、高跷、罗汉、秧歌、高台。打外场的还报儿、官老爷、大哑巴、卖膏药、胖婆、傻公子等。每一位身子都尽情表演,城乡笼罩在欢乐之中。

据文字记载,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为传说中之火神。火,是人们煮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类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神物加以崇拜,并形成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如今,随着娱乐成分的增加,社火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青海汉族大都是历代从内地迁徙而来的,也把内地传统的社火带到了青海,同时又吸取了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舞剧的传统,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节目。春天,是中国人的狂欢节,而正月社火,则把每年的迎春活动推向高潮。

至于社火来历,还有一种说话。据说明代洪武年间,诸氏巷人耍社火,一个男人扮演女人,露出袍下大脚。有人向马娘娘进馋言,说露出大脚是污辱马娘娘,困为马娘娘是有名的大脚,最忌讳别人挖苦她是大脚女人。朱元璋发怒,下令将诸氏人发配到青海,诸氏巷人就一路把社火耍到青海。

现在,河湟地区社火在融入了“花儿”文化后呈现出别具特色的艺术美。花儿又名少年,是产生并流行于甘、宁、青、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在“花儿与少年”、“亲家母”等调令的旋律中,身着各种社火服饰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共同赞美社会主义祖国和越来越好的生活。

不管民间传说怎么说,高原人通过社火表演来表达自已的快乐和心愿。

正月十五,便是元宵节了,人们白天一般去街上观看县政府组织的全县社火调演,有县城附近的也有周围乡镇的社火队,很是热闹。

到了晚上,人们就出去看一年一次的焰火。而在这绚烂的焰火的余烟,便也做了春节的尾声。正月十五一过,春节就算结束了,人们又投入到新的一年的生活中。

第三篇:11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调查报告

陈柏龄 学

10071005 院系

电子信息学院 专

电气信息 任课教师

李安辉

完成日期

2011 年9 月日

关键词:壮族 风俗习惯

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一贯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的生活。虽然是先进民族文化影响、带动了落后民族的生活,但少数民族中的风俗习惯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了解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有利于保护我国民俗文化遗产。

我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但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8%。少数民族的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所以,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受汉族文化影响,正在慢慢地改变或消失。另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受到很大的考验。

本次调查的地方是我的家乡广西横县那阳镇。虽然这里以汉族人口为主,但是有一部分壮族人口散居于此,他们仍有着自己的生化习惯。村民们的服饰、住房等都与汉族人无异,可见该村受汉族文化影响之深。但仔细调查下来,这里的风俗习惯还是带着浓厚的壮族风情的。

村落里比较神圣的地方有两处:祠堂和土地庙。这两处是村民们祭祀祈祷的主要地方,而什么时候祭什么神,村民们自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惯例。

一、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这段时间的祭祀活动也最多。

除夕,一般从早上就开始准备祭品,杀鸡杀鸭,准备祭礼的饭菜。等到下午4点左右,家里的春联(壮族人贴春联,不同于别的地方,在壮家人眼里,家里的东西都要贴上红红的福纸,以示吉利,所以,水井,衣柜,碗柜,鸡圈,牛圈,窗户甚至饭桌都要贴上)贴上了,家里的男丁就带上祭品到祠堂祭祀去。祭品一般包括:十碗饭,十双筷子,一只鸡,一块猪肉,另加酒水和茶水。待等到全村的男丁都到齐后,开始祭拜。祭礼的主持一般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祭礼之后,燃放鞭炮。等到一切静寂下来,祭拜的人才各自回家准备年夜饭。年夜饭菜肴丰盛,大家开怀畅饮,以酬一年的艰辛和合家之乐,而且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以示“年年有余”。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即“压年饭”,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家家都要守岁,人们等待着子时的到来:姑娘描花绣朵、孩童盼放烟火、老人传授着新歌……子时一到,鞭炮齐鸣,往日宁静的山村僻壤顿时沸腾起来。

大年初一,村民们一大早就要起来准备新年祭礼。这次的祭礼一般为一个大粽子(约十斤左右)和各色果品以及一碗青菜炒猪肉,一碗青菜炒鸡肉。粽子是过年前就准备好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用当地特产的大粽叶,将十斤糯米、二斤猪肉、三斤绿豆、包扎成大年粽,放在大铁锅中烧煮三天三夜。其他的都要早起来弄。八点左右,开始新年祭礼。这次的祭礼要摆一整天,中午还有一次祭拜,到傍晚才能拿两个小素粽换回来。这小素粽却要初十才能拿回来,而且这期间,每天都需到祠堂去烧香,祈求一年平安富贵。这一天的禁忌很多,如不能挑粪桶,不能洗澡,不能洗头发,不能洗衣服,不能捡蛋(村民们从初一直到十五都不能吃蛋)。所以,这一天生活所需的用品,早在年前就准备好了。

大年初二,是祈宝福的日子。祭礼也是各色果品和一碗青菜炒猪肉,一碗青菜炒鸡胸肉。这次要到土地庙去。村民认为土地公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既可保佑农业丰产,也可保护村寨平安,阻止猛兽鬼怪入村危害人畜。据说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日,各家各户都要杀鸡煮肉到土地庙祭祀土地神,祈求保佑农业丰产,人畜兴旺,生活平安。这个村的土地庙与别处不同,它没有庙宇,只是一座原生态的小山,山上藤萝缠绕,大树参天,在半山腰里,有一块大石头,面前一块空地,便是村民祭拜的地方。据村民说,碰上大的祭祀日,村里还要在这儿大办祭礼酒席,全村的男丁都要来这里还和土地公一起进餐,吃完后还要带一点回家里去,让家里的女眷都吃一点。带回去的饭菜经过祈福,吃了可以保平安,多祈福。女眷吃过后,会给家里的牲畜也吃一点,祈求六畜兴旺。若是平常的祭礼,就只是轮流的人家煮好,再分发到各家各户去。

大年初十,各家各户开了大粽子,盛上十大碗,去祠堂祭拜完,新年便过去了。

二、清明节

清明节是祭扫祖坟的节日。壮民族崇拜祖先,扫墓必以三牲供祭。大户人家则联宗祭祖;在坟山大摆宴席,凡过路者均被请去宴饮。一般扫墓,均在清明节前后十五天进行。扫墓主要分三种。首先是全村村民一起去扫的大墓,这个比较隆重,祭拜的都是村里的先祖;其次是同宗的亲友,祭拜的是宗族里的祖先;最后才是自己家里祭拜,祭拜的是比较亲近的祖先。

三、百草节

百草节是四月初八,传说这天药王显灵,百草的药力最强,所以村民在这一天采集百草,混在一起碾碎了,磨成粉末,和着米粉做成汤圆,吃了可以预防百病,强健身体。有的村民还把多余的药粉晒干了,留着过后有空再做来吃。

四、端午节

端午节是五月初五,这里的村民比较兴碱水粽,端午前夕,村民就提前准备碱水。先挑选适合的树木,砍下来晒干,再把它们烧了,然后再把烧得的灰过滤,得到碱水。用这种碱水包出来的粽子,味道特别纯。端午节这天早晨,村民会用艾草搓的水来洗脸,据说可以驱邪。

五、鬼节

鬼节在七月十四。这天不仅要到祠堂去祭拜,还要用纸钱剪些衣服,鞋子,房子之类的,拿去烧,让那些孤魂野鬼吃饱穿暖,有个安身之处,不必到处流浪,祸害人间。

这些节日活动,从内容看,有预祝新年大吉大利的,有喜庆耕种开始、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有慰劳牲畜或农田劳作某个阶段胜利完成任务的,有欢庆好收成的,有纪念祖先和其他历史、传统人物的,也有其他特定好日子的。节日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或者烹猪煮羊,用糯米做成五色饭、米花、糍粑、汤圆或粽粑,一家团圆,同餐共饮,而且还要请客走亲,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热爰生活,创造生活的良好愿望和感情,体现了壮族人民团结互助相爱如宾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壮族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多神(金、木、水、火、土等等方面)保佑的美好愿望上。与此相关联,壮族的节日活动形式就更十分多彩。供祭祖先,给先人坟墓烧香扫祭,舞狮、舞龙等,拜年祝寿,给房屋、社庙、大树、大石、大山贴红纸,或者集会坐龙灯会、装古事、坐歌堂、对歌等等都是从当地实际习惯出发,表示自己的信仰、愿望、情绪和追求。

第四篇:11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报告

——壮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2010年9月 5 日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调查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一贯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的生活。虽然是先进民族文化影响、带动了落后民族的生活,但少数民族中的风俗习惯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了解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有利于保护我国民俗文化遗产。关键词:壮族风俗习惯新营关冲村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

我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但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8%。少数民族的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所以,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受汉族文化影响,正在慢慢地改变或消失。另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受到很大的考验。

本次调查的地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镇的一个村庄——新营关冲村。该村人口1000人左右,以壮族人口为主,只有少数嫁进来的外族人,是一个壮族人口聚居地。村民平时以当地壮语为主要语言,但近年来外族人口嫁入的多,又常以钦州白话为主。村民们的服饰、住房等都与汉族人无异,可见该村受汉族文化影响之深。但仔细调查下来,这个村落的风俗习惯还是带着浓厚的壮族风情的。

村落里比较神圣的地方有两处:祠堂和土地庙。这两处是村民们祭祀祈祷的主要地方,而什么时候祭什么神,村民们自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惯例。

一、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这段时间的祭祀活动也最多。

除夕,一般从早上就开始准备祭品,杀鸡杀鸭,准备祭礼的饭菜。等到下午4点左右,家里的春联(壮族人贴春联,不同于别的地方,在壮家人眼里,家里的东西都要贴上红红的福纸,以示吉利,所以,水井,衣柜,碗柜,鸡圈,牛圈,窗户甚至饭桌都要贴上)贴上了,家里的男丁就带上祭品到祠堂祭祀去。祭品一般包括:十碗饭,十双筷子,一只鸡,一块猪肉,另加酒水和茶水。待等到全村的男丁都到齐后,开始祭拜。祭礼的主持一般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祭礼之后,燃放鞭炮。等到一切静寂下来,祭拜的人才各自回家准备年夜饭。年夜饭菜肴丰盛,大家开怀畅饮,以酬一年的艰辛和合家之乐,而且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以示“年年有余”。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即“压年饭”,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家家都要守岁,人们等待着子时的到来:姑娘描花绣朵、孩童盼放烟火、老人传授着新歌„„子时一到,鞭炮齐鸣,往日宁静的山村僻壤顿时沸腾起来。

大年初一,村民们一大早就要起来准备新年祭礼。这次的祭礼一般为一个大粽子(约十斤左右)和各色果品以及一碗青菜炒猪肉,一碗青菜炒鸡肉。粽子是过年前就准备好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用当地特产的大粽叶,将十斤糯米、二斤猪肉、三斤绿豆、包扎成大年粽,放在大铁锅中烧煮三天三夜。其他的都要早起来弄。八点左右,开始新年祭礼。这次的祭礼要摆一整天,中午还有一次祭拜,到傍晚才能拿两个小素粽换回来。这小素粽却要初十才能拿回来,而且这期间,每天都需到祠堂去烧香,祈求一年平安富贵。这一天的禁忌很多,如不能挑粪桶,不能洗澡,不能洗头发,不能洗衣服,不能捡蛋(村民们从初一直到十五都不能吃蛋)。所以,这一天生活所需的用品,早在年前就准备好了。

大年初二,是祈宝福的日子。祭礼也是各色果品和一碗青菜炒猪肉,一碗青菜炒鸡胸肉。这次要到土地庙去。村民认为土地公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既可保佑农业丰产,也可保护村寨平安,阻止猛兽鬼怪入村危害人畜。据说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日,各家各户都要杀鸡煮肉到土地庙祭祀土地神,祈求保佑农业丰产,人畜兴旺,生活平安。这个村的土地庙与别处不同,它没有庙宇,只是一座原生态的小山,山上藤萝缠绕,大树参天,在半山腰里,有一块大石头,面前一块空地,便是村民祭拜的地方。据村民说,碰上大的祭祀日,村里还要在这儿大办祭礼酒席,全村的男丁都要来这里还和土地公一起进餐,吃完后还要带一点回家里去,让家里的女眷都吃一点。带回去的饭菜经过祈福,吃了可以保平安,多祈福。女眷吃过后,会给家里的牲畜也吃一点,祈求六畜兴旺。若是平常的祭礼,就只是轮流的人家煮好,再分发到各家各户去。

大年初十,各家各户开了大粽子,盛上十大碗,去祠堂祭拜完,新年便过去了。

二、清明节

清明节是祭扫祖坟的节日。壮民族崇拜祖先,扫墓必以三牲供祭。大户人家则联宗祭祖;在坟山大摆宴席,凡过路者均被请去宴饮。一般扫墓,均在清明节前后十五天进行。扫墓主要分三种。首先是全村村民一起去扫的大墓,这个比较隆重,祭拜的都是村里的先祖;其次是同宗的亲友,祭拜的是宗族里的祖先;最后才是自己家里祭拜,祭拜的是比较亲近的祖先。

三、百草节

百草节是四月初八,传说这天药王显灵,百草的药力最强,所以村民在这一天采集百草,混在一起碾碎了,磨成粉末,和着米粉做成汤圆,吃了可以预防百病,强健身体。有的村民还把多余的药粉晒干了,留着过后有空再做来吃。

四、端午节

端午节是五月初五,这里的村民比较兴碱水粽,端午前夕,村民就提前准备碱水。先挑选适合的树木,砍下来晒干,再把它们烧了,然后再把烧得的灰过滤,得到碱水。用这种碱水包出来的粽子,味道特别纯。端午节这天早晨,村民会用艾草搓的水来洗脸,据说可以驱邪。

五、鬼节

鬼节在七月十四。这天不仅要到祠堂去祭拜,还要用纸钱剪些衣服,鞋子,房子之类的,拿去烧,让那些孤魂野鬼吃饱穿暖,有个安身之处,不必到处流浪,祸害人间。

六、岭头节

“岭头节“在八月十三,当地人称“岭头”,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村民们在这天都通宵狂欢。因为接近中秋,所以在祭谷神的同时,也连中秋一起过了。所以村里嫁出去的人都会选这天回来和家人同庆,其他的亲朋好友也知道这村的习俗,也喜欢在这天来凑热闹。在农村,谷神是很重要的。所以,祭礼比其他的礼节都要隆重。因为谷神是大神,所以要请专门的人来做。早上开始,就有村民在固定的地方准备,那是一个小山头,顶上被削平了,铺上沙石,村民管它叫“岭头礅”。到了下午,专门的法事师傅到了,一路上锣鼓喧天,舞龙舞狮的,爱热闹的小孩子一路追着,那外地来的也很感兴趣。到了傍晚,由村里的老人带路,到“岭头山”上把“岭头神”请下来,祭礼开始。“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跳岭头”又叫“岭头节”或“看岭头”,它由“设坛”、“开坛”、“跳日午”、“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师”、“跳忠相”、“灭妖精”等戏段组成,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一一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这个要一直跳到第二天上午,师傅们吃了早餐后,把“岭头神”送回岭头山,才算完了。据1983年中国舞蹈研究所的人员到钦州对该舞蹈进行录像时说:“这种舞蹈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不多见。”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在后半年节日较少,这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后半年,村民们要收晚稻,收番薯,木薯等农作物,为过年做准备。

这些节日活动,从内容看,有预祝新年大吉大利的,有喜庆耕种开始、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有慰劳牲畜或农田劳作某个阶段胜利完成任务的,有欢庆好收成的,有纪念祖先和其他历史、传统人物的,也有其他特定好日子的。节日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或者烹猪煮羊,用糯米做成五色饭、米花、糍粑、汤圆或粽粑,一家团圆,同餐共饮,而且还要请客走亲,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热爰生活,创造生活的良好愿望和感情,体现了壮族人民团结互助相爱如宾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壮族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多神(金、木、水、火、土等等方面)保佑的美好愿望上。与此相关联,壮族的节日活动形式就更十分多彩。供祭祖先,给先人坟墓烧香扫祭,舞狮、舞龙等,拜年祝寿,给房屋、社庙、大树、大石、大山贴红纸,或者集会坐龙灯会、装古事、坐歌堂、对歌等等都是从当地实际习惯出发,表示自己的信仰、愿望、情绪和追求。

第五篇:当地夜市地摊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12月14日-2012年12月21日

调查人员:T小组 师范学院08心理咨询(2)班 蒙建全、杨小丽、童文蕾、赵翠翠

调查背景:

城市一天天在发展,城市管理需要越来越规范化的管理。曾经街旁随处可见的小摊小贩在城市的规范化管理下正在减少,但是街头的小摊小贩形式的商业并没有消失。而是演变发展成了繁华于夜晚的、在固定区域内的夜市地摊,并成为市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人 们对夜市地摊的存在与发展仍有需要看法,一方面这是市民生活文化的部分,为市民生活带来便捷,另一方面它对城市的管理和工商监管也带来了难题。在这样矛盾背景下,我们觉得要必要对夜市地摊进行调查研究,以发掘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文化意义。

意义和价值:

夜市地摊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夜市地摊文化是现行市民生活催生出来的文化,并日渐演绎为流行文化的一种,我们需要去寻根探讨地摊文化的催生与发展以及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并对夜市及夜市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本次调查研究就是对荆门夜市的初步探索。

具体目标:荆门市夜市地摊的发展历程,探求得以发展的原因。

(中天街夜市地摊何时兴起,由于什么兴起,何时达到现有规模。)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地摊的规模、以及商品种类。

(摊位的数量,商品的价值,商品的类型,商品的质量。)夜市地摊摊主人群的构成情况以及顾客来源。

(摊主的职业、收入情况、出摊目的,顾客的收入层次、年龄层次)夜市地摊的经营情况。

(商品平均利润,摊主盈利状况)夜市地摊的社会文化意义。(针对不同人群如消费者、摊主、周边商铺等)

(摊主、消费者、周边商铺、工商管理者)工商管理人员对地摊的看法。

(管理上的态度、相关管理措施)

研究方法:通过访谈

了解摊主职业,经济状况,出摊目的了解周围居民、商铺对于地摊看法

了解顾客的收入层次及看法

了解城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人员对夜市地摊看法通过查找文献

了解其他地区地摊的情况通过观察

观察夜市地摊的数量、商品种类、人流量及顾客年龄构成研究过程:

1拟定工作计划、准备相应工具,拟定访谈内容。

2实地访谈,分三次前往中天街调查

3整合资料,写成研究调查报告

研究条件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有时间与摊主进行沟通,但是可能在访谈中获得的答案不完整,而且可能有部分摊主不会配合访谈。

解决办法:提前准备好问题,并尽可能多访问一些摊主。

正文

一、夜市概述

夜市主要指在夜间做买卖的市场,可能贩售杂货、衣服、食品、电器零件、游戏等几乎任何东西。

夜市最早出现于盛唐,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那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还有各种小贩、货郎叫卖,更增添了城市的热闹气氛。夜市常是热带、亚热带国家的重要观光景点,在中国大陆许多地方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夜市都是平民生活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夜市的种类有如下几种:

商圈夜市:

多为既有商圈延长营业至深夜,商家多有自家或承租店面,亦会吸引摊贩会在路边开张营业。好处是有助于当地的商业发展。在都会区由于商业兴盛、空地寻觅不易,夜市常是商圈夜市。

观光夜市:

若商圈夜市经过政府设计规划,并配合当地特色吸引游客,即称为观光夜市。有些观光夜市经营方式与商圈夜市无异,加强整洁及美化;同时也部分兴建集合式商场,由商家各自承租店面,可改善商圈夜市脏乱现象(例:武汉:户部巷)。

流动夜市:

多为在市区空地或市郊营业,平时可能作为停车场,在特定时间营业;商家全为摊贩形态,傍晚时到达场地,午夜过后全部撒除。此类型夜市好处是便于清扫及停车,及新鲜感较大(每次摊贩不尽相同),缺点是可能影响临近住家安宁。

(参考于百度百科“夜市”词条)

二、荆门市中天街夜市

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属于商圈夜市,是以中天街商业步行街的基础上发展的起来的,其产生与中天街形成大致同时。为对荆门市中天街夜市进行深入了解,我研究小组分三次对中天街夜市进行集中调查,并在平时进行相关调查。调查对象有夜市商品及地摊主、过往顾客、周边商家、城市管理人员等。

调查时间为2010年10月1日到2010年12月1日,我调查小组分别于2010年10月11日星期1,2010年10月16日星期6,2010年11月4日星期4,前往中天街进行集中调查,得出结果如下:

1、关于中天街夜市的规模及商品

中天街夜市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为中天街主干道,即建设银行至大同服饰段。一部分为连接中天街的金虾路、中域街部分路段。金虾路部分主要经营各种服饰,中域街部分主要经营小吃。此范围内经营商品单一,且较少受城市管理人员的管理,多为商铺经营者的拓展经营,流动性较小。我们这里主要探讨中天街主干道部分夜市。

一般情况下晚7点左右中天街道路两旁开始聚集夜市摊主,开始占摊位,夜市开始时间随天气变化和城管人员离开时间而变化8点左右开始正式营业。其时间与城市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相关,城市管理人员下班时间即开始营业时间。城市管理人员延长工作时间时,开市时间也相应延迟,散场时间大约为晚10左右。

在规模上,夜市范围覆盖整个中天街步行街主干道。三次集中调查的结果显示,夜市摊位数量在180—240个左右,工作日与双休日无明显数量增减,冬季夏季规模差异也不大,即已形成较稳定的市场规模。商品种类大致可分为共12类,包括饰品、衣物、鞋袜、电子产品、化妆品、鲜花盆景、家具用品、水果、小吃、皮包皮具、小吃、玩具。商品范围涉及吃、穿、用、装饰等方面。其中衣物所占比例最大为32.63%,其次为饰品占25.79%,较多的还有鞋袜占17.37%,其余商品所占比例较小。

表1:商品种类分布情况

商品种类

衣物

饰品

鞋袜

其他

数量(摊)

249

346

所占比例

32.63%

25.79%

17.37%

24.21%

夜市商品价值均不高,每个摊位商品总值在千元以内,价格在1元到100元之间,质量参差不齐。最受消费者关注的是电子产品和化妆品的质量问题。其他商品质量较容易观察得出,消费者表示自己能分辨,以及商品本身价值就不高,也不会很在意质量。

关于商品的来源,多种多样。我们随机对摊主进行抽样调查,共调查访问了30名摊主。通过统计分类得出:商品来源地主要有荆门本地批发市场、武汉襄樊等邻近地区的批发市场、广州义乌等沿海地区批发市场、本市商铺专柜的商品及淘宝网等网上订货,还有摊主从外地零散带来的商品(这部分摊主主要为大学生,我们在关于摊主的调查中再着重研究)。商品来源于荆门本地批发市场及武汉襄樊等邻近地区的批发市场的摊主主要为专门从事个体经验的摊主及小部分业余从事夜市“练摊”的摊主,商品来源于广州义乌等沿海地区的则均为专门从事的夜市和个体经营的摊主。

2、关于中天街夜市摊主

人群组成在随机抽样中,共发现摊主人员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人群:个体店主、企业单位员工、零工、自由职业者、大学生、家庭主妇及老人、专门从事地摊的摊主。其中企业单位员工及自由职业者所在比例最大,均占23.3%、其次为大学生占11.2%。值得关注的是专门从事夜市和地摊经营的摊主所占比例较小,仅16。67%。

表2:摊主职业分布情况

职业

企业单位员工

零工、自由职业者

大学生

专业摊主

个体店主

主妇及老人

人数

43所占比例

23.33%

23.33%

13.34%

16.67%

13.33%

10%

由此看来,中天街夜市经营在专门从事夜市和地摊经营摊主较少情况下,仍能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当规模,表明其在市民生活中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而是上升至市民生活文化层次。广大普通市民不仅是夜市的消费者更是夜市的经营主体,这点在其他地方仍是少见的。

经营者的年龄分布上以青年为主,年龄跨度从18到70岁。18~25岁占50%,26~35岁占26。67%,36~45岁占10 %,其余为46岁以上。其中60岁以上有3人。另外经营者性别比例上,女性经营者较男性经营者多。

表3:摊主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段

18-25岁

26-35岁

36-45岁

46岁以上

人数

所占比例

50%

26.67%

10%

13.33%

在经营者人群构成上,单独经营的约占四分之一,和朋友同学合伙经营的约占四分之一,家庭经营所占比例最大占一半以上。在家庭经营中各种家庭成员均有参与,有合作经营一个摊位的,也有邻近经营多个摊位。另外长期经营者占70%以上,其余为偶尔或周末进行经营,有5%的经营者表示是第一次来。

夜市经营者的收入情况也有较大差别,主要以中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为主,同时又有公司白领及经济相对富裕的主妇。

夜市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上,约四分之一受过高等教育,其他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多在中学层次。

在诸多摊主中,大学生摊主往往容易被关注,首先是他们年轻甚至稚嫩的面孔,其次是他们的商品独特而新奇,往往独此一家。在一定程度上为夜市注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为夜市增加了可看性。是整个夜市文化中新文化注入的源头之一。

出摊目的出摊目的主要和经营者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有关,但在同一收入层次也有不同的出摊目,这一点在中低收入人群中和大学生及应届未就业毕业生中表现较突出。

在中低收入人群中,专门从事夜市地摊经营的经营者,目的即挣钱养家;零工、企业单位员工、家庭主妇及老人中,出摊目的包括打发时间、补贴家用及自我事业追求;自由职业者及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出摊目的包括锻炼自身能力及补贴生活费;个体店主及专柜经营者,出摊目的在于推销店中商品,了解市场需求。

在白领等中高收入者,出摊目的在于缓解、释放压力,或帮助朋友家人经营,同时补贴家用。将此作为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

3、关于中天街夜市顾客

在对于顾客的调查中,我们同样采取随机抽样访问及观察方式,访谈内容包括到中天街夜市的频率、是否购买商品及对夜市的看法,观察内容包括顾客人群组成及收入情况。

在受访人群中,表示第一次来的占3.8%,表示是到中天街商场购物路过的占17%,表示偶尔来的占47.3%,,表示经常来的占31.9%。40.3%的受访者表示只是来逛逛,看到喜欢或必要的就会买,仅14.5%表示是来买东西的,其余有路过人群及周围居民。

在人群组成方面,以青年人为主,以情侣居多,其次为家人一同出行,极少人为单独出行。收入层次上也有较大差别。

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在于看的人远远大于购买的人,真正购买的以中低收入者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天街夜市仍能保持较兴盛的发展,表明夜市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发展夜间小商业,而是提升至市民文化生活层次。即丰富了市民饭后散步消遣的去处,延长了城市的夜间商业活动。

4、关于工商管理及城市管理

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工商管理在夜市中基本处于盲区,未发现有任何工商管理人员出现,并进行管理。而在夜市管理中主要是城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城管)在进行相关工作,工作方式为劝阻经营者不要再道路两旁摆设摊点,如发现经劝阻无效则进行驱赶和没收经营工具,处罚的相关依据为城市市容管理的相关条例。

在调查者所观察情况中,经营者和城管之间没有发生冲突,相处较为和谐。只要经营者不在经劝阻后仍坚持占道经营,城管即不会进行处罚和驱赶。在城管下班之后,摊主即可开始经营,时间一般在晚8点到9点间。

三、结论

在对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地摊规模及商品、摊主、顾客还有工商管理与城市管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了多方面、多类型、多层次的情况,本调查着重于揭示夜市地摊的文化意义,对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地摊的规模较大、商品种类丰富涉及面广,已形成稳定的市场,成为荆门市经济文化活动中长期稳定存在的一部分,其发展与荆门市中型城市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城市发展、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其商品来源广泛,反映了夜市地摊在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也发挥着一定作用。这些都表明中天街夜市地摊已然成为荆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地摊经营者身份职业多样、年龄跨度大,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都有参与,不是单一的小范围的经济活动,市民参与度较高。同时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

第一,非专门从事夜市地摊经营的普通市民是主体,经营者流动性较大,经常有新的摊主进入,夜市有较强的生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广大市民不仅是夜市的参与者,更是直接构成的组织者,足见夜市在普通市民生活中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正是因为这种非专业的经营,使得盈利的意味有所淡化,文化休闲的意味增强。

第二,年轻人是主体,女性经营者多。年轻人代表着青春活力,女性代表着审美与细腻,经营者主体的突显,使得中天街夜市也具有了这样的特点,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和审美情趣,文化欣赏的层次得到提高。

此外,经营目的的多样性使得中天街夜市地摊衍生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大学生将夜市作为自我锻炼的平台,工薪白领阶层将夜市作为释放压力的地方,个体店主将夜市作为市场行情的风向标——这一系列的内涵都远远超越了夜市本身的盈利意义,使得夜市地摊愈发具有吸引力,我们不得不说这是文化的力量。

3、中天街夜市地摊的存在和繁荣离不开顾客的支持与推动。在对顾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夜市中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人们多结伴而行、实际购买者以中下收入者为主体等几个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天街夜市地摊对于市民生活,文化观赏意义大于购买消费意义,即便购买的人数较少远远小于逛街观赏的人数,但是中天街夜市已然繁荣的发展起来了,足见其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除了盈利的推动更多的恐怕是文化的推动,大家在这场夜市中各取所需,盈利和购买只是很小一部分。整个夜市是各个阶层共同参与的,而实际购买者却以中下收入者为主体,这样似乎构成了一种不平衡。其实不然,正是这种主体间的差距形成了文化的流向和传播,不同的人群都在向其他群体展示着自己的文化,这种展示和传播是以商品为媒介的,以审美和生活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在顾客观赏和购买商品的同时,商品上体现的审美和生活理念随即向顾客传递。

4、对于工商管理与城市管理方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关部门早已意识到中天街夜市存在及影响,但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干预,仅仅保持在维护市容的层次上对夜市地摊进行限制。可见,中天街夜市暴露出来的问题没有到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也说明了中天街夜市的发展繁荣是良性的。不可否认的管理缺陷,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一点就要求广大摊主为了中天街夜市的繁荣发展自律,管理部门积极寻求更优的管理方式。

总的来说,本次调查研究使我们较全面的了解了中天街夜市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详细的探讨了中天街夜市得以发展繁荣的原因。中天街夜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然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对市民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这样的影响力体现在经济和文化上,我们着重揭示其文化影响力。中天街夜市展现出了更多的时尚和活力,在时尚传递的主线上,衍生出更多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在夜市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文化享受。这些都使中天街夜市文化更加熠熠夺目区别于以外的夜市地摊文化,从而达到了“小夜市,大文化”的繁荣场面,成为荆门城市生活中一道独特的耐品的文化风景线。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

煤炭开采引发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消防事业发展观调查报告

沿海基地消防工作调查报告

关于消防部队非现役用工调查报告

下载关于自贡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自贡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计科系08级3班XX 摘要: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西川乡踏地坪村的二项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彝人的文明世界和欢乐的节日。 凉山彝族人民有两大......

    当地社会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正一步步迈入小康生活,在城市里,一幢幢大楼竖立在市中心。在农村,广大农民要求改善生活环境、融入城市生活、享受现代文明的愿望日益强烈.,如今,一......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

    临潭县回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临潭县回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内容提要: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它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一个民族的风俗习......

    天祝回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天祝回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回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因为回族的风俗习惯中的一些细节人们不了解,所以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尤其......

    风俗习惯调查报告(精选合集)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人:文学院096 王星云 地点:江苏省兴化县沙北村 正文: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

    天车 自贡的文化符号

    天车 自贡的文化符号 如果说,上苍给了自贡以灵秀,那么,井盐则塑造了自贡的品格。 今天我们来到了永二井,作为盐都人,都有一种被放大的感觉。其情其景,都会让我们百感交集。 所谓“......

    关于“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楚雄师院物电系2010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傈僳族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值此假期,借社会实践调查机会,我回到家乡—腾冲对“傈僳族风俗习惯”进行调研。腾冲位于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