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代会报告大字稿A5
以迎接建州60周年为契机 全面开创甘南“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一次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魏建荣
(2011年10月25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甘南州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迎接建州60周年为契机,全面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面开创甘南未来五年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局面。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甘南州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科学把握新形势新要求,研究制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甘南州第十一届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甘南州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甘南州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甘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级党组织团结带
领各族人民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有效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圆满完成了州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州上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预计到2011年底,全州实现生产总值80.76亿元,年均增长12.8%,是2006年的1.8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4亿元,年均增长33.8%,是2006年的4.3倍;大口径财政收入7.74亿元,年均增长22.3%,是2006年的2.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0元,年均增长15.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年均增长14.1%。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大力实施“项目拉动”战略,重点建成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生态及城乡公用设施骨干项目。完成了州内重要公路干线的改造升级,夏河飞机场开工建设,天然气入合工程进展顺利,临合高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和电力送出骨干网络基本建成,信息通讯基本覆盖全州,城镇改造取得重大进展。五年间解决了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13000余户游牧民实现了定居。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场“三化”治理等生态保护项目深入实施。
——特色产业势头强劲,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大力培育优势
特色产业,形成了以水电、旅游、矿产、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的支柱产业。预计到2011年底,全州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6万千瓦,旅游人数2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水电、旅游两大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30:22:48调整为2011年的22:24.6:53.4。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实现增加值43亿元。大力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甘南特点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
——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开放开发取得突破。加快农牧村税费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千方百计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我州开发建设,五年累计签约项目219个、资金总额达137.5亿元,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放手发展非公经济,非公经济已占到全州GDP的35%。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作取得实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完成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医疗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科技、文化、人口、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城乡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达到97.8%和97%。每年有25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五年内全州减少贫困人口9.33万人,贫困面由41%下降到24.7%。九甸峡库区移民安臵工作顺利完成。全面实施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和农牧村危房改造工程,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大、政协工作不断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依法行政的水平不断提高。普法教育深入开展,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了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妥善处臵各类矛盾纠纷,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坚决开展反分裂斗争,保持了全州社会政治稳定。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预期成效,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各级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全力推进“党员先锋工程、支部堡垒工程和组织创新工程”,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引领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改进干部作风,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及时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过去的五年,是我们经受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最多的五年。面对“3〃14”不稳定事件、“5〃12”特大地震、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等一系列风险挑战,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州委迅速果断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紧紧依靠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沉着应对,果断处臵,全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锻炼了干部,凝聚了人心,为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促进发展的五年;是同心同德、奋力拼搏、战胜灾害、攻坚克难的五年;是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的五年。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州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全州各族人民凝心聚力、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各人民团体、工商联、宗教界爱国人士、驻州部队和武警官兵、省驻甘南各单位、离退休老干部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甘南州第十届委员会对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通过五年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法宝,把中央和省上的精神同甘南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依靠发展战胜前进中的困难,依靠发展壮大经济实力,依靠发展实现强州富民;必须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创新社会管理,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力,在开放中增活力,在创新中谋发展,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必须坚持把求真务实作为第一要求,大力弘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工作争创一流”的甘南精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第一保证,牢牢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
个根本,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组织保证。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但是,必须看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脆弱,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资源利用率低,优势效应不明显,缺乏龙头支柱产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社会发育程度低,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农牧业基础薄弱,农牧村贫困面大、程度深,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文化资源开发不足,表现形式单一,缺乏新理念、新元素,支撑发展的活力不强;宣传工作薄弱,对外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高原有效建设期短,重大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社会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社会稳定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反分裂、反渗透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巨;党建工作还有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实现甘南跨越式发展新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我州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家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实施扩大内需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专门制定了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甘南的发展将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特别是中央和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藏区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更是给甘南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为我们借助外
力发展自己提供了难得机遇。全省和周边地区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为我州提供了接受辐射带动的更大空间。经过“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我州生存发展的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全州各级干部在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领导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在省委的直接关心下,加强了州县两级的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我们下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所有这些,都为我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和省委对甘南的发展寄予厚望,全州各族人民群众对甘南的未来充满期待,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必须把握形势、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推进甘南经济社会率先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跨越式发展和实现长治久安为主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保护、发展、稳定”并重的原则,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旅游兴州、文化撑州、产业富州、稳定安州”五大战略,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快旅游资源大开发进程,加快高原多元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科学化水平,努力实现
我州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生活宽裕、社会和谐。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全州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到2016年达到15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35%,五年累计达到15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长,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初具规模,社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维护稳定的基础更加牢固。
建设生态甘南。甘南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是国家重要的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是制约我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建设生态甘南,就是要树立“保护优先”的理念,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采取更加符合要求的有效措施,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努力把甘南建成青藏高原东部生态文明示范区。今后五年,要从根本上遏制重点区域生态恶化趋势,逐步恢复草原湿地森林的水源涵养和补给功能,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系统更加优化,人与自然相处更加和谐。
建设旅游甘南。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距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属藏汉两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在4.5万平方公里内,地势错落,有广袤无垠的天然草原,郁郁葱葱的浩瀚森林,雄奇壮观的高山石林,纵横奔腾的一江三河,翠绿碧蓝的高原湖泊,红墙金瓦的宗教寺院。鲜明的地域特色、原始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传奇的红色历史、厚重的宗教文化和初具规模的十多处景区景点,让古老神奇的甘南变得更加美丽,独具魅力的甘南旅游已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人间仙境。甘南先后被多家国际国内权威旅游评级机构评定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梦幻之旅〃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的生态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甘南,就是要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确立旅游产业在甘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地位。以大力开发旅游业为抓手,以多元产业为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整合全州资源,强化旅游产业竞争优势,加快推进与旅游开发配套的机场、道路、饭店、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成全州旅游线路畅通网络,推进全州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要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不断聚集人气、吸引投资,不断增添新的生产和生活元素,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造城市面貌和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为其他产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切实把甘南建设成为高原特色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16年,全州旅游人数达到500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占全州GDP的比重大幅提升。
建设文化甘南。甘南自古以来是安多藏区的文化核心区,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建设文化甘南,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挖掘弘扬特色文化,引进融汇文化新元素,开发利用甘南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使甘南成为
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一方乐土。今后五年,甘南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要得到有效开发与保护,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科技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艺术产品进一步丰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州GDP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科技教育水平和全社会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不断增强。
建设多元甘南。充分利用甘南资源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甘南唯有发挥自身的长处,积极主动地打好优势仗,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缩小差距,实现率先跨越。建设多元甘南,就是要围绕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做大做强以清洁能源、农畜产品加工、藏中医药和优势矿产等为重点的支柱产业,形成多元特色产业支撑,把甘南建成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高原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高原特色种植业基地和清洁能源工业基地,实现资源优势向特色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为甘南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建设幸福甘南。甘南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提升民生幸福水平,是全州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建设幸福甘南,一要平安,二要和谐,三要富足。平安是前提,和谐是基础,富足是保障。建设幸福甘南,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安定有序,让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各族人民群众有稳定感、安全感;建设幸福甘南,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各族人民群众有公平感、成就
感、归属感和和谐感;建设幸福甘南,就是要立足我州实际,通过增强经济实力,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各族人民群众的发展愿望,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各族人民群众衣食无忧,让各族人民群众活得更有尊严。今后五年,全州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加健全,公共服务能力要进一步提升,就业压力要得到有效缓解,教育、医疗、住房、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等条件进一步改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让全州各族人民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信心一天更比一天足。
三、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未来五年,是推进甘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认真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科学谋划未来发展,始终坚持“保护、发展、稳定”并重的指导思想和“冬谋春干”的工作方式,做好思路上、项目上、资金上的充分准备,以责无旁贷、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义不容辞、背水一战的使命感,凝全民之智、举全州之力,全面推进甘南经济社会率先跨越发展。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着力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节约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有关政策意见,制定和实施全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加快重点领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大森林、草原、湿地保护建设力度,整体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化”草场治理、鼠虫害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抓好迭部“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打造提升“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知名品牌。全面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尽快启动实施白龙江流域甘南段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和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地综合治理、玛曲黄河首曲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项目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甘南州高原特色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全州国民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支持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完善开发与建设的准入机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加大矿山开发、水电站建设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力度,提高农牧业防灾减灾和地质灾害监测防治能力。积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水资源利用和草原、森林、湿地生态补偿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积极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试点工作。加快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逐步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农牧民转化为生态管护人员,加快缓冲区农牧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效解决退耕(退牧)农牧民、生态移民的后续生活和转产问题。以积极争取合理确定当地留存电量、支持水电资源就地转化、开征水电站水资源费、开展地方依法参股试点和实施“以电代薪”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水电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
(二)以开发旅游产业为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实施“旅游兴州”战略。针对我州经济结构单
一、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大、生态地位特殊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旅游业,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最佳路径。“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未来五年,我们在工作安排和部署上都必须围绕旅游开发来谋划和推动。注重科学布局,整合资源优势,围绕全省“321”精品线路和全州旅游发展基本布局,以开发草原风光、绿色峡谷、民俗风情、红色旅游、宗教文化、生态旅游为重点,积极打造具有甘南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尽快形成城乡一体、多方联动的旅游大格局。着力打造拉卜楞、冶力关两个年接待百万人次的核心景区,创建2个国家5A级、5个以上国家4A级、10个以上国家3A级景区,创建1至2个中国旅游强县、4至5个旅游示范县。注重产品开发,全力培育以冶力关、大峪沟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游,以腊子口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游,以拉卜楞寺、郎木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游,以“天下黄河第一湾”为代表的草原湿地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民俗风情、商务会展、自驾游等休闲度假产品,积极开发具有甘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努力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注重内涵挖掘,突出文化这个旅游的灵魂,充分挖掘甘南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内涵,把文化元素、文化创意贯穿旅游全过程,使旅游商品更加体现文化内涵、旅游产品更加突出文化特色、旅游服务更显人文关怀。抓好重点景区演艺中心建设,充实壮大演艺队伍,编排一批高质量的、具有现代文化艺术元素的演艺节目。加快冶力关、大峪沟等影视基地建设,支持发展“农
家乐”、“藏家乐”等乡村旅游。注重区域合作,主动加强与周边区域旅游景区、重点客源城市有效对接,不断拓展长三角、珠三角、华北及国外市场,做大做强大香格里拉北线起点——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线国家级精品线路,不断扩大客源市场份额。注重宣传推介,以“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冶力关杯”中国拔河公开赛暨洮州拔河节、“中国〃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腊子口红色旅游艺术节”等节庆活动为载体,通过媒体、网络、会展、节庆、广告影视及参与各种推介评选活动,加大旅游策划包装、品牌塑造、旅游促销和对外宣传力度。大力开展主要客源地推介活动,采取走出去参展促销、请进来考察采风踩线等方式,全方位展示甘南多彩的民族文化、地域风情和丰富独特的旅游产品,不断提升“九色甘南香巴拉”品牌知名度。注重软件建设,加大行业规范管理和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管理和高层次旅游人才的引进,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产业素质和信息化水平。创新旅游经营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旅游资源资本化运作和旅游项目市场化开发,出台旅游开发优惠政策,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旅游开发,积极组建甘南香巴拉文化旅游集团,以“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努力将其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旅游产业集团。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旅游合作与竞争,努力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引领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产业。
围绕旅游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制约我州旅游业发展最大的因素是交通建设滞后。我们要以建州60周年为契机,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从现在起,全州上下要
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突出抓好州庆重大标志性工程,使之成为提升甘南形象、推进甘南率先跨越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下气力畅通我州与外界、各地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联系通道,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成夏河飞机场和岷合、尕玛、合冶、宕迭及夏河县城至机场等五条二级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兰州至合作铁路、西宁至合作铁路、临合郎高速公路、迭九路二期、卓碌公路以及主要景区达标公路、黄河玛曲段和九甸峡库区水运等重点交通运输项目建设,实现州内主要旅游环线高等级化、对外运输主要通道高速化,尽快形成快捷畅通的旅游出入通道。以提升旅游整体服务功能和接待水平为重点,加快县城及重点景区景点供热、给排水、天然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引洮济合”、“引洮入潭”等城市供水工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景区景点和沿线服务区、游客中心、加油站、星级宾馆、星级厕所、餐饮娱乐、购物商场、旅游标识标牌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形成高端文明和设施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依托旅游开发形成多元产业支撑。目前,我州产业发展的现状是,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低、优势效应尚不明显。我们必须及早改变这种局面,紧紧依靠固有的优势资源,以旅游产业为重点,加快多元产业发展步伐,着力培育壮大以清洁能源、农畜产品加工业、藏中医药和环保级别高的矿业等为重点的支撑产业。清洁能源方面,以水电开发为基础,大力推进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资源开发,加快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把甘南建成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工业基地。农畜产品加工方面,以肉类、皮毛、乳制品、山野珍品、特色食品和小杂粮加工等为重点,力争培育一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产值上千万上亿元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企业,把甘南建成全省重要的高原绿色食品加工基地。藏中药方面,依托我州丰富的藏中药材资源和藏药研发优势,重点抓好一批生物制剂、特色成药、藏中药成份提纯制剂等新兴产业,实现藏中药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矿产开发方面,坚持环保从严、监管从严,维持现有规模,无特殊情况原则上不再审核、审报和审批新的矿业建设项目,可吸引国有大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对现有矿产企业升级改造,降低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旅游业龙头带动,加速发展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州国民经济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形成多元支撑、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产业体系。
(三)着力解决“三农(牧)”问题,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农牧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改变传统落后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就必须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提升农牧业综合效益。坚持“一产上水平”,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推进“一特四化”。加快牦牛藏羊繁育带、育肥带以及乳制品产业和草产业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草食畜牧业规模和层次。转变种植业生产方式,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要因地制宜发展以青稞、油菜、藏中药材、高原夏菜为重点的特色高效种植业和现代设施农业,把甘南建成高原特色种植业基地。加快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大力推进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薄弱始终是制约农牧业
发展的瓶颈。要抓住国家支持藏区发展的有利时机,结合新农牧村建设,突出抓好以水、电、路、气、通信、牧民定居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牧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以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新一轮城网、农网改造。改善农牧村用能结构,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流通网点,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牧村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繁荣城乡市场。
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和难点在于增强城镇对农牧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在空间布局上,要突出抓好合作市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七个县城为县域中心城镇的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镇聚集,形成以州府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县城和集镇相配套的城镇经济发展新格局。引导农牧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进入二、三产业,加快农牧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功能服务上,要重视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推进城乡民族特色化建设,大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大城乡结合部和村容整治,完善城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城镇的综合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和对外形象。
(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教育是民生之基,也是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发展的智力支撑。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不断巩固扩大“两基”成果。要继续优化教育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力争五年内把我州中小学校全部建成标准化学校。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将
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建立健全与全州的教材、师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双语”教育体系,支持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逐步普及学前一年“双语”教育。注重从娃娃抓起,逐步创造条件,在农牧村幼儿园和学前班,灵活安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汉语言启蒙益智的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学前儿童的“双语”水平;中小学教育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使用汉语言和文字的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创业就业打好基础。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州内四所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建成甘南州职业技术学院。支持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增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服务藏区的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积极培养和引进紧缺专业教师的同时,从兰州等地高薪聘请各学科优秀教师到我州中小学任教,逐步提高我州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中、高考升学率,并通过他们的教学实践带动我州中小学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把教育办成全州各族人民满意的事业。
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医改补助政策,进一步加快县、乡镇医疗机构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服务能力。重视和加强队伍建设,在抓好现有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同时,从省城大医院高薪聘请医疗专家到我州工作,让群众不用多跑路、乱找人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通过专家的传、帮、带,逐步提高我州医疗卫生队伍水平。适时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政府补偿比例,努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疫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和覆盖所有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
标。大力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完善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切实提高科技支撑服务能力。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必须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强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研发推广一批适合甘南经济发展的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稳妥地引进和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实用技术,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提升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牧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牧业科技实用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转化。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提升人民幸福水平大力改善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民生大于天,我们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针对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创造条件,集中财力物力,每年为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建立符合我州特点的种植业、畜牧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把加强城镇建设、改变城镇面貌、提高城镇综合功能、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文明的城市生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加快落实生态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解决好转产转业农牧民长远生计问题。重视解决物价房价调控、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舟曲灾后重建既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州县两级党委政府要把抓好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今明两年关注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精心组织,精心谋划,全力推进,确保按期高质量完
成重建任务,努力建成一个“居住安全、设施完善、生活提高、生态改善、社会和谐”的新舟曲,真正“让灾区人民满意,让全国人民放心。”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社会就业容量。大力开发草场保护、森林湿地保护、乡村道路协管等适合我州经济发展特点的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继续深入实施“金桥工程”、“三支一扶”等,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强农牧民技能和就业岗前培训,积极引导转移就业,不断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设投资多元化、制度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和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努力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基本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群众生活、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好被征地农牧民、退牧牧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继续加大争取力度,加快落实国家提高藏区干部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的各项优惠政策。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扶贫工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今年国家和省上相继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甘肃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为我们抓好扶贫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甘南作为国家实施特殊政策的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主战
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持之以恒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要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移民扶贫等多种方式,加快实施我州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要围绕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抓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项重点工作,尽快实现我州贫困人口持续减少、收入稳定增长、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的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州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六)加强文化建设,为甘南发展进步创造活力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贯穿于文化创作、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力实施“文化撑州”战略,使甘南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打牢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继承发扬甘南人民忠厚正直、豁达纯朴、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甘南精神,在全社会形
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加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为重点,突出抓好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民俗馆、文化站(室)、演艺中心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牧)民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强农牧村、社区、企业和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保护好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重点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修缮和加固,积极申报将拉卜楞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视文艺创作者、农牧村文化带头人、民间艺人、文化经纪人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深入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和文化下乡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全州各县市民族歌舞和文化技艺大赛活动,不断提高传统文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大力发展民族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不断活跃和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尽快形成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
大力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创新是文化的生命。要把文化创新最终体现到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依托我州民族歌舞、戏剧、民俗、服饰、美术、技艺、饮食等原生态文化资源,积极发展适应大众文化需求、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文化产品,重点打造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临潭万人拔河、格萨尔赛马大会和唐卡、“南木特”藏戏、洮州花儿等文化精品。以提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创
意、树立文化品牌为重点,着力把现代艺术理念、艺术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到本土文化之中,创作和挖掘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具有甘南特色的代表作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壮大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非公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文化企业开展银企合作、融资担保,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推进“三网”融合业务发展。规范以人才、信息、技术为重点的文化要素市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演出娱乐、动漫游戏、广播电视制作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鼓励民间文化交往,发展文化贸易,提升甘南的对外形象。
(七)加强宣传工作,打造甘南新形象
抓宣传就是抓发展,就是打造软实力。要把宣传工作作为推动甘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准确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弘扬主旋律、促进社会正气、指导推动工作、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把全社会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上来,形成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大力宣传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甘南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宣传甘南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宣传甘南美丽神奇、特色独具、魅力十足的新风貌,宣传甘南开放包容、投资福地、兴业乐土的新环境。创新宣传方式,依托中央、省级
媒体,加强与中外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联络,建立有效的对外传播渠道,努力提高我州在主要媒体的报道数量和质量;加大对甘南重点媒体的扶持力度,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宣传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宣传甘南的舆论强势;做好重大节庆活动的对外宣传,借助西交会、兰洽会、香巴拉旅游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活动的聚焦效应,扩大甘南影响;充分发挥典型宣传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能体现甘南形象的重大典型。通过多渠道宣传,力争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全方位展示甘南文明、发展、稳定、开放的新形象和甘南各族人民勤劳、质朴、诚信、包容的新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来甘南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推进创新发展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破解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依法治州、依法行政,坚决破除一切阻力,努力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推动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时调整和理顺重点工作领导小组的体制机制,规范其职责与任务。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农牧区水利水电管理体制和资源税费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建设诚信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信贷、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想方设法吸引社会资本、银行资金投入到甘南的开发建设,增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
力。
着力提高开放开发水平。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抓住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主动融入全国经济发展大循环,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构建我州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提高招商引资的层次和质量,加强“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工作,以优势资源的开发和未来发展的优势产业,吸引大公司、大企业来甘南投资兴业,促进我州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放手发展非公经济,培育壮大一批民营实力企业,使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逐年大幅提升。未来五年,投资拉动仍然是全州加快发展的主要方式。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做好争取工作,最大限度地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省上支持藏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尽最大努力为甘南的长远发展争取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有效解决制约甘南发展的瓶颈问题,以项目建设带动大投入、培育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四、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实现甘南藏区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党中央、省委和甘南各族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职责。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强基固本,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法治保障和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一)坚决开展反分裂斗争,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保持藏区政治社会稳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前提。目前,甘南藏区的局势总体稳定,形势是比较好的,但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的操纵下,**集团图谋分裂祖国的顽固立场不但没有改变,而且采取的手段更是诡异多端。近期藏区发生的一系列破坏稳定的事件再次告诫我们,同**集团的斗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尖锐复杂,维护甘南藏区稳定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因此,我们始终要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旗臶,坚持旗臶鲜明、针锋相对、掌握主动、争取人心、强基固本的方针,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两手对两手,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采取扎实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甘南实现长治久安。要坚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及时稳妥地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防止社会问题演变为民族问题,民间纠纷演变为民族群众之间的纠纷。要密切关注周边省区不稳定事件,深入研判给甘南藏区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早制定应对措施,维护甘南和谐稳定局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以反分裂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继续深化在全州农牧村、机关、学校、寺院开展的以“爱祖国、反分裂、促和谐”为主题的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打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要立足长期斗争,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基层基础性工作,强化隐蔽战线工作,着力构建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防控体系,充分运用专群结合的方法,坚决严厉打击各种分裂破坏活动。当前我州的维稳工作缺的不是政策法规,也不是制度措施和具体办法,而是维护稳定的责任意识。我们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不动摇,牢固树立强烈的“守土有责”和“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意识,把维护稳定这根弦始终绷得紧而又紧,把各项维稳措施落得实而又实,尽快实现甘南由基本稳定迈向长治久
安,真正做到让中央放心、让省委放心、让甘南各族人民群众满意。
(二)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进民族团结,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汇聚力量、凝聚人心的优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联系群众、反映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引导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美好生活。加快依法治州进程,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
民族团结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要紧紧围绕把甘南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一目标,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力维护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加强“三个离不开”教育,大张旗鼓地表彰促进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坚决惩戒破坏民族团结的人和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抵制各种狭隘民族意识,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 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
加强和改进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院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36号)精神,牢牢掌握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权、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权、宗教界爱国人士对宗教活动的主导权。要继续深化寺院法制宣传教育,使之由阶段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转变,由应急性教育向常态化教育转变,不断增强广大信教群众和僧尼的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要紧紧抓住爱国进步和分裂倒退这一主要矛盾,深入揭批**集团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最大限度地肃清在部分僧尼中的政治影响。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六〃五”普法规划,因寺因人建立健全长效教育机制,引导僧众爱国爱教,做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合格公民。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开展和谐寺庙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深入创建爱国爱教、团结稳定、规范管理、服务社会的寺庙。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明确各级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职责,建立责、权统一的管理机制。要加强寺庙社会公共服务,将寺庙纳入县、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将寺庙通水、通电、通路、通讯等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将僧尼的社保、社会救助等纳入城乡社会保障范围,强化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统战、宗教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寺管会班子建设,对重点寺院及问题突出的寺院,县(市)级行政分管领导以及统战、民族宗教、公安等有关部门干部要参加寺管会工作,确保政府对寺院实施有效管理。要充分发挥藏传佛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在维护社会稳定、参加法制宣传教育、守
法持戒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关键时候能够站得出来、说得上话、压得住阵。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争取帮助解决,努力实现好、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多做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实事好事。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统战、宗教工作部门干部要加强与宗教界代表人士的经常性联系,广交、深交朋友,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坚持政治培训和提高宗教学识相结合,重点培养有影响的**、高僧大德和年轻宗教教职人员,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实现既定目标凝聚强大力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社会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应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谋之、鼎立为之。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2011‟11号)精神,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要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法设施建设,完善投资保障机制,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强化基础工作,切实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末梢,切实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牧
村社会管理新路子,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综治组织全覆盖。加强社区管理,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社区更好地承担起服务管理“社会人”的责任。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村,逐步推行社区化管理体制,防止出现管理真空、服务盲区。从建立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入手,加快州县社会管理工作机构、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村居综治工作站规范化建设,推进社会管理网络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优势,努力增加和谐因素,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最广泛地形成合力、减少阻力、增加动力。积极探索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好工青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个根本,既要服务好群众,又要教育引导好群众,使社会管理成为促进和谐的工作,成为得民心的工作。对多年来影响我州稳定的重点区域和重大问题,州县两级党政领导要及时疏理,认真分析成因,从维护发展和为民谋利的高度,从化解利益纷争着手,综合运用组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彻底消除隐患。要以平安甘南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重视源头预防,把协调利益关系、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化解矛盾作为着力点,改进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
处力度,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的社会矛盾。以提高社会管控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安联防、情报信息、矛盾调解和电子监控网络,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数字化、网络化。继续保持“严打”整治的高压态势,提高快速反应、快速侦破、快速处臵能力。以破解社会管理难题为重点,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做好重点人员的稳控和帮教转化工作,逐步把流动人口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提高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控水平。
狠抓社会管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强领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有效实施社会管理和应急处突维稳的能力。要抓紧制定和完善符合州县实际的具体方案,把各项工作责任分解到有关领导、部门和个人,完善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奖惩机制,确保各项任务都能落到实处。各县市党政一把手要做到硬道理与硬任务统筹抓、第一要务与第一责任一起担,把更多的精力、注意力放到社会管理上来,确保每年解决几个突出问题、办成几件惠民实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管理工作取得的新成效。
五、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办好甘南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创先争优为载体,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着力在提高理论武装水平上下功夫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的思想,是甘南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员的素质、更好地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就一定要重视和善于学习。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把创先争优贯穿思想建设的始终,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创新学习方法,善于运用学习的成效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分析形势、应对复杂局面、处臵复杂问题的能力。全州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能力。要通过学习,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州委重大决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事业的大发展。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在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上下功夫
实现我州生态环境保护、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持和维护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不动摇,全州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集中精力抓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有效实施好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各级领导班子要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情、做决策,凡是涉及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全局性的问题和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活动以及重要干部任免,都要依据有关规定,分别提交党委会、常委会或党
组集体讨论决定。对集体作出的决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并积极执行。凡是涉及重大问题、重要工作和重大项目、大额资金分配等,都要按照规定及时向党委请示报告。干部队伍是引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选人用人上,要注重在重大事件和急难险重的工作中检验干部,对那些在条件艰苦、任务繁重、成绩突出的基层一线工作的干部要高看一些,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要更多关心,绝不能让那些有素质、能干事、肯干事的老实人吃亏。要按照“事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缺少什么就培训什么”的要求,实施新一轮干部培训工程,加大干部挂职、轮岗、交流和外出考察学习的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基层干部外出考察学习,着力提高他们执行政策、服务群众、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的能力。要重视人才工作,突出抓好各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着力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上下功夫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和抓队伍的工作。要大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固本强基。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州委中心工作,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以破解发展难题为重点,以转变作风、推动工作为着力点,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党组织的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激励和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现甘南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以创先争优的实际成效推动党建工作上水平、推动事业大发展。要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为重点,33
以实施“党员先锋工程、支部堡垒工程和组织创新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进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作用。要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全面实施“千名农牧村党员致富工程”和农牧村党员“设岗定责”制,创新实践载体,使广大党员在提高素质、改进作风、为民服务中发挥作用。把建设一支永葆先进性的党员队伍作为根本任务,既要突出抓好农牧村、学校和“两新”组织中发展新党员工作,又要注重解决好党员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着力提高党员质量;要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在夯实“两委”班子的同时,选好配强街道社区、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要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积极探索支部设在产业链上的有效形式,使发展建设拓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要重视改进和理顺机关党建的工作体制,重视从制度机制上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作风建设,着力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下功夫 完成我们既定的目标,关键在干部作风。要着眼于形成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良好作风,从思想教育、完善制度、治理整顿、严肃纪律入手,在全州大规模地开展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懒、散、庸、浮等突出问题,重点解决执法部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存在的“吃拿卡要”以及粗暴执法、胡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努力营造风正劲足、干事创业的环境。要着眼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和改进干部联系点制度和调研工作,今后每个地级干部每年在所联系的乡村蹲点不少于一周,每个县级干部每年在所联系的乡村蹲点不少
于半个月,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要着眼于增强改进作风的实效性,在继续深化“千名干部下基层”和“科技干部服务基层”活动,广泛推行“乡村干部代理服务制”的同时,深入开展“进百家门解百家忧”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锤炼党性、转变作风、推动工作。要把抓工作落实作为改进作风的关键,对认准的事,就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对上级党组织决定的事,就要不讲条件、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就要全力以赴办成办好。要着眼于破解发展难题和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问题,集中半年左右的时间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着力提高各级领导机关和基层单位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率。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上下功夫
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要守住底线,防止出问题,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和党性修养。要以打牢思想防线为切入点,坚持不懈地抓好以党性党风党纪、宗旨观念、廉洁从政为重点的思想警示教育和勤政廉政教育,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做廉洁从政的表率。未来五年,甘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有大量的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建设领域项目招投标、灾后重建资金和扶贫资金使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强农惠农政策、民生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州县检察机关要重点加大对职务犯罪的预防和惩处力度。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正确使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无论是谁碰触到这些“高压线”,不论是哪一级单位或哪一级干部,都要坚决查处,决不手软。要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同志们,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美好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和州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强大的执行力,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十八大和建州60周年,为全面开创甘南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最新党代会报告(王书记提纲稿)大字
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县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芮城县第十一次代表
大会上的报告 中共芮城县委书记 王正风(2011年5月2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芮城县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本次党代会的任务主要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九届十一次全委会、市委二届七次全委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发展历程,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大计,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县而努力奋斗。
一、总结经验,正视差距,坚定“十二五”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共产党芮城县第十次代表大会是2006年6月召开的。五年来,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县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修路、抓大、绿化、开放、公平”五大工作重点,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谱写了芮城经济社会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
——“十一五”是芮城有史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2010年,全县县内生产总值完成49.17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财政收入完成3.9亿元,是“十五”末的3.1倍;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亿元,是“十五” 末的3.5倍;一般预算支出“十一五”末为9.43亿元,是“十五”末的3.7倍;“十一五”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是“十五”期间的6.8倍。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42家,比“十五”末新增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大工业大企业强势带动,亚宝、大唐上交税收占整个财政总收入的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7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8亿元,粮食总产达到2.88亿公斤,创历史最高。
——“十一五”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每年县委都要确定十件为民实事,做到了件件落实。十一五”末,全县干部职工津贴补贴由“十五”末的600多万元增加了8000多万元,由全市13个县(市、区)倒数第二上升到全市第五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52元,比“十五”末翻了近一番;农民享受粮食补贴等各种惠农资金达2亿多元,人均增收7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22元,高于全省(4736
元)、全市(4685元)平均水平,比“十五”末增长80%;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应入学学生40636人,除8名智障以外,全部入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占到农村总人数的98%;城乡低保达到2万多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县在21个村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保人数达2万多人,参保费743万元。从2007年起我们在全县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政府出钱、百姓看戏”的送戏下乡活动,累计开展送戏下乡527场次。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生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十一五”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力度最大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全县围绕通道、景区、村镇和“三荒”四大绿化战场,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使林木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7%提高到现在的38.8%。与此同时,先后取缔关停了15家能耗高、污染重的小造纸、小水泥等“五小”企业,婉言谢绝了投资在亿元以上的磷矿粉加工项目和金属镁加工项目,使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63天,其中一级天数238天,各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全面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县标准。
——“十一五”是交通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五年。五年来,县委按照“四横二十纵”道路交通网络体系规划,始终把打破交通瓶颈作为头等大事抓住不放,现已完成四横十纵和通村道路1430多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里程达121.2公里,分别高于全
省、全市平均水平,比“十五”末提高20.9个百分点。尤其是运宝高速中条山隧道的开工建设,圆了芮城人民的百年梦想,制约芮城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彻底打破。
——“十一五”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按照打造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宜居县城的总体目标,从2007年开始,先后完成了府前广场、城隍庙、西矿路、体育场、永乐广场北扩拆迁工作,拆迁户数363户、面积13.6万平方米,全部实现了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安全拆迁。先后高标准建设了人民体育场、会展中心、府前广场、东花园和污水处理厂等,集中供热实现逐步覆盖,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分布由2005年的8平方公里7万人增加到9平方公里8.3万人,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宜居县城的品位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我们还狠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十一五”末,全县共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8个,省级生态文明村8个,完成“四化四改”和“五个一”新农村93个。
——“十一五”是旅游文化产业快速推进的五年。县委立足芮城历史悠久、区位独特、依山傍水的优势,研究制定了加快“洞宾故里、黄河风情、生态芮城”和“万里黄河第一游”的旅游建设总体规划,先后建成了通往大禹渡、圣天湖、九峰山、百梯山的高标准二级旅游公路,通过招商引资,对各个景区正在进行一流设计和改造提高,与此同时,还充分利用永乐宫壁画这一世界
瑰宝,与中国书协、中国美协联合举办了中国(芮城)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三年来,参加人员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法国、印尼等7个国家,现存名家作品和各种获奖参赛作品2万多幅,进一步扩大了芮城的对外开放度和知名度。
——“十一五”是党风政风民风逐步好转的五年。五年来,通过理论武装、提高干部选任公信度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起了县委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通过依法行政,不断加大服务型政府建设,使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通过平安芮城、和谐芮城建设,刑事犯罪、信访案件不断下降,维护了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极不平凡,五年来的奋力拼搏难以忘怀,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县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本届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县政协精诚团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辛勤工作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社会各界大力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芮城县第十届委员会,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和全县人民,向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土,向驻芮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芮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十一五”所取得的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以
下四点:一是思路明确,符合县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芮城四大优势(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教育发达)、两大劣势的基本县情,经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专家充分论证,县委确定了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县为抓手,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发展战略,率先在全省制定了生态文明县建设2006——2020年发展规划,内容涵盖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和社会进步6个方面67项指标,总体目标是:“十一五”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县,“十二五”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县,再用五年时间完善巩固提高,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奋斗,省级目标已基本实现。五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发展战略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充分发挥了芮城县独特的优势,是芮城化的科学发展观。二是重点突破,效果明显。为了把建设生态文明县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我们选择了五条路径,也是五大工作重点,即:修路、抓大(大企业、大产业、大城镇)、绿化、开放、公平(教育、医疗、社保、司法、用人)。修路就是要彻底解决制约芮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抓大就是抓好新型工业化的大企业、农业现代化的大产业和特色城镇化的大城镇,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富民强县;绿化就是要围绕四大绿化战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开放就是要借芮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
势,进一步扩大芮城的对外开放度和知名度;公平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不断改进党风政风和民风。围绕五大工作重点,每年县委都要确定十大经济建设工程和十件为民实事,并把“双十工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一抓到底,件件兑现,既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建设生态文明县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了全县干部群众创建生态文明县的信心和决心。三是严格考核,狠抓落实。从2006年开始,县委就对四大班子领导实行“五包”责任制,并在年终接受群众的评议,对乡镇和县直各局按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分类建立了目标承诺责任制,采取了上评下、民评官、基层评机关的办法。尤其对十大重点工程,坚持一季一督查,半年一小结,年底交总账,对确保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四是班子团结,齐心协力。以右玉精神为动力,以创先争优为载体,以争做“五个表率”为抓手,全力维护班子团结,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特别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县委始终坚持“三个倾斜”,即:向基层一线倾斜,向考核实绩突出的干部倾斜,向不跑不要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倾斜,进一步端正了用人导向,提高了干部使用的公信度。同时,通过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县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全县各界参与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想干事的人有机会、干成事的人得实惠、消极应付的受鞭策的浓厚氛围。全县普遍认为本届县委和人大、政府、政协班子以及乡(镇)、县直各局级班子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是芮城有史以来最好时期之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全面完成省委提出的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以及市委提出的建设大通道桥头堡和“四基地一中心”的要求,实现十二五翻番目标,还存在以下四方面困难:一是由于交通瓶颈还未彻底打破,各种矿产资源十分匮乏,要通过招商引进生产经营性的工业大项目、好项目相对较难,给财政增收造成一定的压力;二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农民增收难;三是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要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还需要一个宣传发育的过程;四是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依法行政能力和工作作风与省委、市委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待进一步整顿提高。
第三篇:大字(标语)
抓安全促生产讲效益出成果,关爱生命安全生产精心操作文明施工。精心施工对业主负责,追求卓越让社会满意。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提高安全意识
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工地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提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工地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
安回家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求真务实抓质量,科学管理保平安倡导文明施工,构建和谐工地安全记心头省得人家忧
第四篇:大字标语
综合办公室标语:
持诚信互利共荣,以厚德载物 企业以人为本,员工以厂为荣 百川汇海可撼天,众志成城比金坚 用计划和行动管理,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会议室:
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 言必行 行必果
科学管理,锐意创新,开拓奉献,争创一流 以人为本
人企共赢
饭堂:
爱护公物,珍惜资源,勤俭节约,共同发展。节能需要你我他,节水节电靠大家。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点一滴,常用感恩之心。
中控室、工艺区:
立安思危,创优求存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按章操作机械设备,时刻注意效益安全。争做一流员工,铸造一流团队,共创一流企业 安全来于警惕
事故出于麻痹 防微杜渐
警钟长鸣
第五篇:大字提纲高卫东在运城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高卫东书记在运城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传达提纲
同志们:
8月8日—10日,运城市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高卫东书记代表二届市委作题为《坚持科学发展,奋力转型跨越,为全面加快建设运城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认真总结过去,科学规划未来,对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第三届市委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向新的目标迈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分两大部分:一是过去5年工作的回顾,二是今后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过去5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5年运城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主要有六大变化:
变化之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
五年中,紧紧围绕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两基地一中心”奋斗目标,通过深入开展解
程将达到654公里,翻了一番,全市公路密度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名列全省第一;实施了北赵引黄、夹马口北扩、禹门口东扩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项目,新增灌溉面积100万亩。
变化之四:以人为本、全力惠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中教育普及率和教学质量明显提升,高考达线人数连年稳居全省第一,特别是今年同比增长25%以上,占全省增长的1/4。村村通油路,村村建起卫生室和组织活动场所,户户通广播电视,所有中小学危房全部加固改造,部分群众饮用不安全水状况彻底改变,农村“六个全覆盖”全面完成。
变化之五:干群团结、政通人和,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信访稳定工作实现“四降一好转”,圆满完成党的十七大、建国60周年、北京奥运及圣火传递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安保维稳任务。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
变化之六:强基固本、创先争优,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为主旋律,围绕建设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三产规模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把运城建设成为山西省乃至黄河中游地区的现代农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全面加快建设运城小康社会而奋斗。
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确保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跨过200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持续加强,全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努力走在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列。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要顺应国家产业政策趋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引进和研发;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延伸传统产业,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经济效益;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要推动企业由小、少、弱向大、多、强转变。每个县(市、区)都要有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企业。把各县(市、区)的园区建设成要素集聚、企业集聚、商品集聚、信息交流的枢纽和平台,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化,重点实施“三河”(黄河、汾河、涑水河)、两湖(盐湖、伍姓湖)、一山(盐湖南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实施“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工程等。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连锁经济、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物联网、第三方物流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争取建设海关、商检等内陆口岸机构和保税区,努力把我市建设成黄河金三角地区的“无水港”。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精细施工、精致建设,打造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精品,提升城市品位。
三要大上项目,做大支撑产业。市县四套班子领导都要亲自跑项目、引资金,每个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为官一方,在任一届,都要在项目建设中干几件有影响的标志性大事,建几个利长远的标志性项目。抓不好项目的县(市、区)委书记不是优秀书记,抓不好项目的县(市、区)长就是不称职。
四要扩大开放,推进区域合作。围绕建设大通道和桥头堡,加快构筑运城、临汾、三门峡、渭南互利共赢“核心圈”,构建西安、太原、郑州、洛阳经济协作“联动圈”,主动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产业转移“开放圈”,争取把我市建设成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突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建设文明诚信之城。大力弘扬河东人民热情淳朴、忠义仁勇、崇教尚学、勤劳智慧的优良品德,大力弘扬“四宽”精神和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诚实守信、敢为人先的新时期运城精神,把运城打造成诚信之都、礼仪之邦。
件发生。扎实开展“法律六进”主题活动,提高全体公民法律意识。
继续深化行政事业体制改革。完善市县两级政务大厅功能,切实提高“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五)突出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构建和谐运城。
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加快发展教育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特别要加快建立职业教育新体系,让没能进入大学、高中的学生,都能接受中等以上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实用技术人才。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的大社保体系,实现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社会管理中心下移,促进人力、财力、物力向基层投放。要强化源头治理,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重点解决好征地拆迁、农村宅基地、农民工工资、1
较差的岗位倾斜,向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同志倾斜。要进一步加大干部考核力度,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奖惩制度,特别要加大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考核,以大招商检验干部能力,大评议识别干部优劣,大考核决定干部取舍,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在全市上下形成加快转型跨越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形成崇尚实干、奋发有为的良好气氛。
抓基层,夯实转型跨越发展的组织基础。继续实施农村发展党员“382”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建立培养一支8万名左右高素质的入党积极分子,力争每年每村吸收2名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深入开展“帮建升级”和“三级联创”活动,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深入开展“四强”党组织(指推动发展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凝聚人心能力强、促进和谐能力强的党组织。)、“四优”党员(指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的共产党员。)创建活动,推动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继续开展“五型四好三满意”创建活动(就是创建以学习型、规范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