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倪华林—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关于使用“58”教学模式 实现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关于使用“58”教学模式
实现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蒲江县技工学校 倪华林
摘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计算机专业教师通过实践每学期五个教学步骤、每堂课八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学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过程。
关键字:中职学校 计算机专业 “58”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
“58”教学模式即五个教学步骤和八个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每学期五个教学步骤——了解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建立学生小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励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职业素养;每堂课(大课堂,90分钟)八个教学环节——预习交流与检测、明确学习目标、分组探索合作、巩固小结、拓展提升、成果展示、作业布置、达标测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学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培养职业素养,真正达到中职学校的高效课堂标准。一、五个教学步骤
(一)了解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了解学生,关心一切学生,关心学生的一切,是走近学生心灵,融洽师生关系的第一步。科任教师了解学生,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
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的技能,了解学生是否具备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以应用软件类课程为例,第一节课可以布置一道作业: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某软件,并写一篇文章,内容包括对该软件的认识、软件应用的范围、该软件涉及的行业及行业的招聘要求、希望通过学习该软件学到哪些知识、以及对老师的希望。
2、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
了解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初衷,了解学生喜欢学习哪些课程及这些课程的特点,了解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了解学生希望通过该门课程学到什么。召开主题会,让学生畅言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兴趣所在、期望、及自己的态度等。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学生对于老师认真了解他们的行为一般比较认可,尤其是一些平时不太受关注的学生,特别在意老师的关心,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感觉到老师的重视,必定会喜欢该门学科,和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学活动必将事半功倍。
(二)调动学生,建立学生小组
1、调动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分组的重要性、必要性,组织建立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教师在构建学习小组时,要注重结构的合理性。一是人数要合理,一般为4~6人为宜。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平衡、组內存异、优势互补”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基础知识、想象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个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建立明确的小组合作规则。小组成员之间要合理分工,职责明确。小组内设组长一人,组长要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意识的同学来担任,让其来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组织讨论及监督等工作。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发扬团队精神,有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把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评价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互促;二是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教师除了对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还要对小组学习过程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更应该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运用各种合理的、有效的手段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比如:
1、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方法,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内预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预习的内容、方法、速度和达到的要求,并严格检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获取和筛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会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掌握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操作技巧,通过参考书籍、网络视频教程及欣赏优秀作品等,思考、创新,灵活应用软件完成作品。
3、培养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和认知归纳的能力。每个项目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全面整理,仔细研读,随时归纳所学知识,整理笔记、收集自己完成的作品,形成自己的作品集,总结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反思还应该加强培养的能力。
(四)激励学生,提升职业能力 教师必须要相信自己的学生人人成才,激励学生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成怎样的人。以下面几个例子说明要提升职业能力,应该重点注意的地方。
1、想从事广告设计方面的工作。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历练细致、吃苦、认真负责的生活态度,学习一些美术设计方面的知识,学好平面设计相关软件。
2、想从事计算机销售方面的工作。要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亲和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承压能力,要有积极向上、乐观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计算机硬件、配置等相当熟悉,对计算机各种配置的品牌、性能、特点等有一定了解。
很多工作都对应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有明确的要求,所以激励学生,有重点地培养自己,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有助于学生端正态度,变要他学到他自己要学,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构建高效的课堂。
(五)帮助学生,培养职业素养。
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当学生了解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后,教师应该着力于借助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职业素养。
1、培养良好的态度,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小组中分配的工作的态度,对待同组成员的态度是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培养敬业精神,敬业精神在课程学习中体现为在学习中要将自己作为小组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小组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
3、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组长分配的任务,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到整个小组的学习成绩,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与其他成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小组的合作任务。二、八个教学环节
以计算机专业课《3ds max 7.0案例教程》中的“车削修改器”一课为例的实践过程:
(一)预习交流与检测(3分钟):预习作业——观看“我要自学网”上的视频,在纸上画出“碗”和“杯子”的截面线条。小组间互相检查预习情况,讨论画截面线条时应该注意的地方,以及同类物品的截面线条应该怎样画;教师查看各小组预习情况和小组间讨论的情况。教师需要了解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二)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该堂课的学习目标是要利用“车削”修改器制作轴心对称物体,以实物图片展示,提出问题:本堂课,我们能否完成其中的一幅作品?
(三)分组探索合作(30分钟)
学生带着问题,分组探索制作书上的案例“杯子”要涉及的知识点:绘制截面线条、参数设置。教师适时提出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并给予点拨和引导。学生在解决了知识方面的学习目标后,通过小组合作突破技能上的难点,完成教师指定的物体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参考教学视频、学案等资料,使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四)巩固小结(10分钟)
学生经过上一阶段的探索与合作,基本完成了“杯子”的制作,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画直线的时候画出来的线总是不太另人满意,教师即可通过学生总结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如使用shift键辅助画直线。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修改作品,巩固知识。
(五)拓展提升(30分钟)
学生通过前面四个环节,已基本能使用“车削”修改器制作教师指定的“茶杯”模型,但是仅能完成书上的有限的案例并不够,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拓展提升环节必不可少。
在这个阶段设计三个主题:青花瓷、红酒瓶与红酒杯、果盘与水果,通过小组自选主题、讨论构思、分工合作完成其中一幅完整作品,在组内进行评选后提交作品。
(六)成果展示(10分钟)
为了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保持学生的兴趣,成果展示阶段相当的重要,在这个阶段,每组推选一个组员上台阐释该组作品的思想和内涵,以及他们在制作过程中的想法、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其它组成员给予评价,教师鼓励、点评。
(七)作业布置(2分钟)
作业布置既要有对本堂课的复习巩固,还要有对下节课的预习要求。如本节的作业为:
1、课后观看“相框”的制作视频,完成相框的制作;
2、在网上学习其它的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模型的例子,归纳各方法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1-2人完成一个方法特点的总结,下节课进行组内交流)。
(八)达标测评(3分钟)达标测评分为小组合作记录、自评、组评、师评四个方面。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该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还要了解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吴洪.如何发挥课堂分组教学的优势[J].文学教育(下).2009(03)[2] 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4)[3] 顾文静.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第二篇: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分层教学
模 式 初 探
姓名:刘雪宏
电话:*** 固定电话:0467—2329375 电子邮箱:lxhlxh8888@163.com 单位:鸡西市职业教育中心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课堂教学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班级“齐步走”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注重个性发展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机教学发展的趋势,更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 分层教学 模式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针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来说,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地域、生源的差异,学习计算机的起点不同,接触电脑的机会多与少,以及学生个体水平的参层不齐,造成了一个班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悬殊,这些差异使学生的发展处在不同的起点上;使得教师在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以“齐步走”的方式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分层次教学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人根据任务驱动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初步了解分层对象,对学生暗中实施分层
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刚刚入学的现状是有的学生是“电脑迷”“小专家”,有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的学生则是一无所知,连Windows基础操作都不会,一切从零开始。基于此种现状,我特地为他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的表格,目的是对班内的学生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表格内容包括:你有哪方面特长?你喜欢计算机吗?为什么?你学过计算机吗?你在计算机哪一方面有特长?参加过计算机兴趣班或校外辅导班吗?家里有电脑吗?会在电脑上进行上网并进行一些基本的网上操作吗?„„然后归类并将调查结果作为分层的依据之一。第一节课我并没有急于讲授课本内容,而让每位学生连用两节课的时间,利用计算机软件自由完成一个作品。作品形式不限,可以用Windows画笔画一幅画、可以用Word制作的一篇文档或用Excel制作一份表格等等。再经过两周的新课讲授,对上传的作业情况作以分析,分析结果作为分层的依据之一。然后教师根据这两个分层依据在心目中将学生分为基础好的、一般的和基础差的,最后根据计算机室微机分组情况,将分好层的学生分别对应在A组、B组、C组,这样教师一进教室看见学生便能清楚地了解学生计算机的基础层次。
二、教学的分层
教学目标设计上的分层。要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教学目标。
(一)授课上的分层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示,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每堂课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C层学生努力完成基础目标;B层学生完成提 3
高目标;A层学生完成拓展目标。对于C层次的学生来说稳扎稳打,促使他们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操作,多给他们训练的机会,耐心辅导,使他们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对于B层次的学生来说,不应该满足基础知识的掌握,这部分的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幅动性的,最有可开发性,教师应该重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认为应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开发他们的自觉学习的能力;对A层的学生来说,在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应当巧妙设计,在完成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涉及课程目标体系外的知识点,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并让他们这部分人去带动B层学生的学生,这样就会一举两得,既开发了A层学生也提升了B层学生。例如,在讲解Photoshop图形设计课程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在利用“Photoshop合成图像”单元教学时,面向学习困难的C层学生提出“模仿教材例子制作一个简单图片效果”的基础目标,面向B层学生提出“能够利用Photoshop自由创意制作出一个简单的图片效果”的提高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A层次的学生,则提出让他们“制作出一幅有针对性的产品广告的宣传图片”的拓展目标。
(二)备课上的分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从而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我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差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优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设计为: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如在“文字编
辑与排版”教学单元中,先进行任务驱动,再让A层的学生去自学,自主探究,第B、C层的学生在教师讲解对文字进行修饰的方法后,再进行练习。然后,要重点指导第C层的学生如何在文章的设置中,设计出美观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插入漂亮的图片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下去的兴趣。而对第A、B层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以上方法的基础上,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创意的文字排版的作品来。
(三)操作练习上的分层
计算机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大部分比重。可见,操作练习在我们计算机课堂上则是非常重要的一块,老师在课前设计得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在分层教学的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例如在学生刚刚入校,对电脑基础知识还掌握不深的情况下,我在讲解Windows基础知识操作时,在讲解完鼠标的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右击)后,我把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分为两层,基础层和提高层,并结合学生最感兴趣的电脑自带小游戏来让学生进行练习。如基础层让学生练习“纸牌”游戏;在完成基础层的要求后再让学生玩“空当接龙”游戏,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右击)的不同层面。在翻牌的过程中,学生熟练了单击操作,在移动位置时,又巩固了双击和拖动操作。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玩得高只,而且学得又快又好,更可以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
(四)学习小组分层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计算机的教学中,更应该开展大量的小组合作学习。我校的机房虽然不像其他的一些学校是几人圆桌电脑,可机子还是按组分排摆放的,每六个人一排,每一排或者两排安排同一个层次的学生。比如,我在讲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时,按照课前已分好的层次小组,在进行项目实践操作中,先让A、B、C三层的小组各自的成员合作讨论项目如何完成,然后小组成员再根据讨论结果进行上机的实施,最后把完成的作品,上传到教师机上展示给全班的同学,每一小组成员再选派一名代表讲解作品的创作过程与构思,全班同学进行点评。
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协调,能够在相似的水平层面上进一步提高,对一些基础操作的内容,可适当抽高层次的学生当“小老师”,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取长补短。
三、教学评价的分层
依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应抓住一切时机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善于运用表扬式评价肯定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才能使他们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应当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作为评价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标准。在评价方法上,对于A层学生回答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完成要求较高的操作,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向学生提出更高的案例拓展要求;对于B层学生要看到他们的成绩,如回答的不完整、不准确,操作完成得不够完善,还是应及时激励、鼓励,如他们一旦完成较难的问题或操作,要加倍鼓励,给他们以学习上的信心,也是为了激发他们更加努力的信心;
对于学习较困难的C层学生在评价上,我并不挖苦、也不讽刺,而是热情鼓励,耐心帮助,发现他们积极的因素,给予肯定,从而更加促进他们树立自信心。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课堂教学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班级“齐步走”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注重个性发展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机教学发展的趋势,更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
第三篇: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
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
摘要:计算机技术发展快,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也要跟着变。本文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谈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字:职校教育;计算机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它既不同于以理论知识为主,以高考升学为目的的普通高中教育,也不同于社会上以单一技能培训为主,时间短暂的培训教育,更不同于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研究创造型的大学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是这群特殊群体中的典型代表。他们有学习态度上的,也有学习基础上的等等一些先天不足,但我们把学生招进来了,总不得又以他们的这些不足为由再把他们赶出去。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出的去呢?“问去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只有从教学方法和技巧上适应的当今社会对人才观的需求,才能使我们自身血脉贯通,从而实现中职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关系到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能力。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艺术。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差,兴趣低。
计算机的学习对学生的基础课程的要求比较高,而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恰恰比较薄弱,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的兴趣不高。
2、教学内容更新慢。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中职特色,内容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节奏。另外,教材的选择过于随便,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过于简单的教材学生学不到东西,过难的教材学生又接受不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也是同一教材;教材和软件系统不能及时更新,常常出现教材与上机试验软件不配套的现象。
3、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违背。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学课程单一,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并没有形成实际的操作技能模式,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低下,学生既不能深人理解专业知识,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必然与社会需求脱节,不符合时代所需求的有个性特征、有创造性、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需要。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让学上接受知识,教学方法简单,有的甚至抱着敷衍的态度,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造成学生主体思维缺乏,更谈不上兴趣学习、主动学习,学习成为了许多学生的一种自我负担。尤其是有些教师没有操作经验,长年从教使他们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却缺少完成关于计算机实际项目的经验,没有相关的企业工程实践,造成教学模式的呆板、老化,不能适应就业发展的目的要求。
4、条件改善难。
一边是计算机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一边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设施如实验机房、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由于资金不足而不能及时配备, 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再加上客观条件限制,如机房网络经常瘫痪无法实现系统教学、电脑配置太低、键盘鼠标不灵等等,无法进行深入的教学工作。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快捷而且最方便的手段,会不会使用、维修计算机,熟练地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常规设计与制作,已经成为将来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风向标。学校应该在硬件设施方面给学校以财力、物力的支持,迅速改变目前各校硬件设备水平参差不齐、网络教学落后的被动局面。
5、教学与就业目标的脱节。
在现在的中职教学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着盲目性的教学弊端,培养目标不准确,造成与市场、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尤其是在当前知识经济形势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计算机应用的程度越来越高。这样,中职教学就应
该培养适应具体操作、技术过硬的一线技术人才。但是,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没有实现岗位与专业的紧密结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际岗位培养质量不搭调,计算机没有成为学生的一技之长,即使走入工作岗位,也不能全部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适应技术层面的更高要求。
二、结合实际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研究。
1、精讲多练
传统的计算机授课方式多为“板书+讲解”,而现在的计算机软件教学均以图形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界面友好,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式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即使老师在台上“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台下的学生也会满脸茫然,一头雾水。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现代计算机教学必需打破传统,教师首先以贴切实际的举例和形象直观的课件进行功能说明,让学生从感观上对新内容进行认知,再使用投影、多媒体软件等演示设备向学生进行演示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实习验证,初步形成技能,最后由老师进行操作订正并对其进行拓展,学生便可修正、巩固自己的操作方法,同时在知识的连续性上,学生也有了发展创新的空间。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应该以基本讲解→启发思考→示范操作→辅导实习→巩固讲解→设计练习→拓展延伸为主,即采用边讲边练,精讲多练等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授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也就收到了笔记心记→大胆质疑→理解认知→操作验证→巩固提高→展开讨论→自主创新的效果。再加上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是名副其实的“零起点”书、“傻瓜”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业,少讲精讲,多读、多做、多思,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二次学习”打下了基础,增强了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2、任务驱动
中职的学生大都有厌学的通病,其表现主要有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等,上机实习时总喜欢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等。学生不动起来,教师再急其“朽木不可雕”也都无济于事。怎样才使他们动起来呢?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个很好的方法。它具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任务驱动”的特征。教师把课堂教学目标物化为具体任务,通过和学生们一起分析交流,梳理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新旧知识点,探讨细化出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最终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的方式完成任务。它按照实现时间顺序,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师以展示任务、分解
任务、变式创新、综合提高等几个阶段加以实施,而学生则以明确任务、初步尝试、完成任务、技能形成、拓展任务等几个阶段去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再辅以适当的情感沟通以及兴趣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就都会相应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有了动力,活动有了计划,有了步骤,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3、分层教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在基础知识、接受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面向多数,缺少培优辅差,从而导致优生不突出,差生越学越没兴趣学等问题。计算机专业由于概念抽象、上机操作又没有生活中的实际模型等等科学特点,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学生能到学校学习,其主要还是想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那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呢?我认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教学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技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班级学生的上课表现等因素,在授课思想上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哪些是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掌握的,对差生有怎样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达到什么目标,而对优等生又有哪些更进一步的要求,怎么充分挖掘其潜能,然后在课堂教学及课堂练习中进行分层,上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式及方法等以中等生为标准,课中注重对优生的引导和对差生的辅导。每堂课都留有足够时间给学生练习或思考,这样,对差生降低了练习的要求,多了点关心、指导和鼓励,让其看到了学习的成果,在每一次获得小小的成功的成就感中进步,进而重新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给了优生一定的爬坡度,引导其去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满足其求知欲,让其“吃饱喝足”。全班每个同学都有了学习的目标,并且也有能力去完成,学生共同进步了饿,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
4、目标激励
中职学校技能训练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在校时的短期目标——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一个是学生毕业后的长期目标——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个在校期间的目标,我们既可以要求学生全体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等,也可以要求部分学生在学习某个专业模块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利
用第二课堂时间报考一些像微软认证、ADBOE公司认证等。我们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穿插一些类似的阶段性目标进行激励,适当引入考核机制,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结合学校开展的诸如:艺术节、计算机技能竞赛、技能活动月等活动,强化实践技能,用大量的操作技巧来提高操作速度,同时也深化学习内容,这样,学习就有一种成就感,能够有效的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另外,利用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们在讲授某一课程时,时常穿插一些其对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工作报酬等相应情况的介绍,以及该工作岗位可能面临的发展机遇等,由于学生共同的目标是将来能寻求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教师如此引导,学生必然明白,只有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才能使自己将来能有很好的出路,才有称心的就业岗位,自然就会端正了学习态度。
总之,激烈的竞争环境给中职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想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中职学生必须要把握好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善学生学习的硬件环境,而教师则应该采取适宜学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综合能力过硬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万森 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计算机教育;2006,(02)。
[2]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8(10)[3]魏慧彩.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初探[D].
第四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背景
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只要教育存在,就存在提高质量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因此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
2.现实状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关于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省内某些地市及部分县市区已经开始行动,并且有的还有所成就。加强课堂建设是深化我校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构建和谐高效特色的课堂也是形成教学风格、彰显名师品质的重要标志。同时,大家都意识到:只有触及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才是彻底的,才能真正改变教师行为和学校生活,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态;同时,也只有课堂效率的提高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前提和保证,才能适应规范办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在前期提高课堂效率调研的基础上,准备进一步以更大的力度、更坚定的信心在全校积极加强对新课改条件下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构建进行研究,决心从根本上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于是,我校于2011年6月申报了合肥市级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并被合肥市教育局批准立项。
3.研究基础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
新课改实施后,我们的老师转变了教育观念,但教学实践中依然故我,大多数课堂仍然是讲堂,而不是学堂,表现在:教师更多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而不是更多关注学生学的怎样、怎样学?教师教的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品尝不到教学的快乐、职业的幸福;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如何改变课堂,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2010年学校先后两次选派教师在洋思中学与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同时利用网络深入学习部分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如邱学华尝试教学、王敏勤和谐教学、顾泠沅青浦实验、李炳亭“五步三查”模式、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模式,并通过多次学习研讨、问卷调查,教师深切感受到,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应通过高效的组织,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力、教给学生方法,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精讲多练。
4.选题、立意的现实意义 我校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深入分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的教改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的高效课堂的主要特点、基本模块和基本环节,努力构建起各学科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校本教研与管理,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解决当前课堂效率较低的实际问题,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是指通过对初中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视,发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无效、低效教学的各种表现,寻找克服这些无效、低效教学行为的策略,积极构建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教研氛围,努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的生态课堂,形成适合我校的各学科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教学的核心命题:学生可持续发展与教学质量。然而,既然名为“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其重心就必然在于一个“效”字。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质量,做到教学效率高、教学效益优、教学效能强,摒除无效以及低效,实现有效进而高效,是本课题所研究的目的所在。
高效课堂的内涵
(一)课堂实然目标:从低效甚至负效→有效课堂的探索→实现课堂高效。通过改变课堂效益量化,旨在发挥45分钟的时间效能,原则是尽可能不浪费每一分钟。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二)课堂应然目标:从学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提升,课堂即成长,即成长知识能力,也成长精神创造。
其实,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恰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时,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主体,既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三)高效课堂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个、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
(四)和新课改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理念的“实践表述”。新课改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落实成方法恰是——自学、展示、反馈,也就是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三、理论依据:
本课题立足提高各科课堂教学效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日常教学行为,避免课堂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致力于学生科学、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倡导的学习原则:①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②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
(一)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是:构建起各学科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率的质的提高;促使实验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成为骨干名师;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可具体化为以下几点:
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高效课堂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办学水平。3.让学生想学习,会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使课堂教学良性发展。5.形成适合我校各学科的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高效课堂主要特点的研究;高效课堂基本模块的研究;高效课堂基本环节的研究;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具体做法有:
1.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学生观是什么,对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3.通过对当前国内有影响和实效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初步形成适合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4.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
5.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6.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7.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材,各学科不同内容和课型,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研究课堂评价。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初步制定出各学科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持续作用”的.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9.各学科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观摩学习、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学法教法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我校课题组教师面向我校全体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奠定基础。
2、教育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了解我校课堂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研究整理。
3、行动研究法:针对目前课堂不高效的原因,研究制定相应的机制以及教学模式,并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坚持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从而在本校打造高效课堂。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教师典型课堂教学实录,并进行研究分析进行案例反思。
5、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6、总结研究法:及时对本课题每一阶段的调查、研究进行总结,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小结,找出经验和教训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研究;同时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和课题结题报告。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2年2月):
2011年6月由张文宏副校长与黄诗河副校长牵头,由我校的骨干教师与2011级七年级教师组成课题组,申报了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2011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并被合肥市教育局批准立项。立项后课题组做了大量基础性准备工作,包括:问卷调查、课题组教师培训、课题实施方案的制订、责任分工、召开开题论证会、完成阶段性总结等,其中重点是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做好课题分工。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及分工如下: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杨四清 副组长:张文宏 黄诗河
成 员:方三虎 王仁平刘春潮 丁名新 王跃青 魏艳华 王二红
课题实施小组 组 长:张文宏
副组长:张文革 王跃青 魏艳华 王二红 刘家根 罗守华 张旻 成 员:
王跃青 郑腊平许治平耿家富 唐宗明 洪秀兰 负责子课题《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2月开始实施)
魏艳华 杨智刚 杨田中 黄书文 缪维珩 黄永红 负责子课题《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2月开始实施)
王二红 方文清 张红艳 李林 刘华云 负责子课题《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2月开始实施)
张文革 蒯超林 张敏 黄泽贵 负责子课题《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9月开始实施)
刘家根 谢玉荣 方祥生 盛敏 负责子课题《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3年9月开始实施)
罗守华 张二霞 黄小青 负责子课题《初中政治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3年9月开始实施)
张 旻 唐小祥 唐绍兰 杨前胜 负责子课题《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2013年9月开始实施)
2.深入实践阶段(2012年3月—2013年7月):
深入实践,定期研讨,从教师角色及“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研究、小组学习评价体系研究、创设情境策略研究、各学科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当堂检测设计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堂评价等方面对课题进行研究。召开“中期成果汇报会”。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学校积极为老师们的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了以有效教学为载体的各种教育研讨,如教学开放日、同课异构、中考研讨会,通过实践研讨,各子课题组初步形成本学科的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和课堂评价体系。完成课题中期报告。
关于课堂的“高效”,在2013年3月22日的研讨会上,大家经过激励的研讨,达成了共识:课前:抓学生预习,提高学习准备的高效性;抓集体备课,提高课前准备的高效性;抓作业设计,提高学生作业的高效性;课堂:抓教学活动的组织,抓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后:抓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认识的高效性;抓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进一步细化,课堂高效点有:学生预习的高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高效;课堂情境设置的高效;良好课堂氛围的高效;课堂活动组织的高效;问题精心设疑的高效;多媒体资源利用的高效;课堂语言的高效;对每一位学生关注的高效;课堂学生评价的高效;肢体语言合理应用的高效;课堂生成问题或偶发事件处理的高效;当堂检测的高效;作业布置的高效;资源共享的高效;课后反思的高效。
课堂教学中,杜绝提前上课、提前下课、拖堂、课堂接手机、课堂讽刺挖苦及体罚学生现象,杜绝满堂灌。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及课堂表现,重视知识的生成,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有效评价,精讲多练。
在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上,在深入实施阶段,也初步达成了共识:第一步:指导预习(课前),第二步:学情反馈(课前),第三步:互动解疑(课中),第四步:当堂训练(课中),第五步:归纳提高(课中),第六步:复习质疑(课后)。
但因各学科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各学科不同的章节或不同的课型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我们也作了一定的调整:教无定法,可以突破模式,超越模式,化有形与无形中,不论什么样的课堂,在课中都要突出“高效”,即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学、互学,突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及知识的生成,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让学生多种形式展示,精讲多练。
3.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定期开展校内多种形式的课题研究课,并充分利用与合肥市四十七中结对合作,开展多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校际间研讨课。收集整理各学科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及研究性材料,对各组课题进行检查验收,进行回顾总结,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课题研究沙龙活动,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结合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校情、学情,及时调整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初步形成了我校高效课堂的抓手和有效教学模式。
4.总结深化阶段(2014年2月—2014年7月): 开展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展示课。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学案及教案专集,出台学校各学科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和优质课评定标准。主动申请结题。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我校课题组从2011年6月开始组建进行课题研究,至今已历时三年,即将结题。我们紧紧按照“课题带动、骨干示范、全员参与、评价调控”的课堂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思路,将课题研究与工作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我校研究工作的协调发展,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以及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和明显成效:
1.理性成果(隐性成果)。(1)明确高效课堂的“高效”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充分认识到: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预习是关键,展示是提升,反馈是保证;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在此基础上,对课堂“高效”的实施,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
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两点,打造高效课堂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主动展示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了吗?学生的学习过程快乐吗?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教给学生方法了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高效点:课前预习案设计的高效,学生预习的高效,学生预习中提出问题能力的高效;课中良好课堂氛围设置的高效,情境教学设置的高效,问题精心设疑的高效,课堂活动组织的高效,学生合作、展示及质疑的高效,科学探究的高效,多媒体资源利用的高效,课堂语言的高效,对学生评价的高效,肢体语言合理应用的高效,课堂生成问题及偶发事件处理的高效,当堂检测的高效,作业设计的高效;课后学生巩固提高的高效,老师教学反思的高效。(2)形成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 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与诱导者教师要在观念和行动上都秉承改革创新的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在二年多试点年级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并组织了多次各种形式的深入研讨,初步形成适合我校的“学案导学,引领自主探究,以学定教,教学合一”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
第一步:指导预习。课前发放预习案,学生在独学的基础上完成预习案,导学引疑、自主质疑,总结学习中的收获,提出学习中的问题。第二步:以学定教。课前对预习案有发必收,有收必批,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第三步:互动解疑。课中进行,小组解疑,小组不能解决的进行班内解疑,含学生多种形式合作交流、探究及展示,教学合一。
第四步:精讲释疑。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启发式或情境式精讲,包括课堂生成的与学生提出的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五步:当堂训练,课中进行,十分钟左右。像考试一样的训练。
第六步:归纳提高。课中进行,学生归纳总结,提出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与困惑。
(3)全体教师基本都树立起“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意识,提升了课堂效率,初步实现了教学效率的质的提高。“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理念已渐入全校上下和课堂细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正在逐步产生质的变化,课堂生活正在朝向“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方面迈进。
(4)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水平不断提升,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观,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有效促进了我校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我们的课题研究还是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尤其是在明确了高效课堂的一些主要特点及有效教学模式上,初步构建起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各学科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四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解疑、精读释疑)一定(以学定教)一训(当堂训练)”的“学案导学,引领自主探究,以学定教,教学合一”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升我校的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我市兄弟学校也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和推广价值。
2.实际成果(显性成果)。
课题研究与工作研究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加速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了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我校教师进一步实现专业成长,成为骨干名师。2011年9月孙明金老师在巢湖市数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洪晓晨老师在巢湖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一等奖,郑腊平老师被评为全省优秀乡村教师;2011年10月,洪晓晨老师在合肥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12月,郑腊平老师在合肥市教师“我读经典”征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12年2月,洪晓晨老师在安徽省语文学科7~9年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2年4月,我校许正林老师参加了巢湖市初中思想品德课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一等奖;吴银芳老师参加了巢湖市首届初中数学教师综合素质大赛,荣获一等奖;2012年5月,许治平老师在巢湖市青少年“建设幸福中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荣获中学组征文比赛教师辅导二等奖;2012年7月,吴银芳老师在2012合肥市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并在合肥市初中数学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12年9月,张文宏副校长荣获合肥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洪晓晨老师在合肥市第八届普通话大赛中荣获优秀奖;2012年11月,张文宏副校长荣获合肥市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012年12月,张文宏副校长在安徽省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同时获实验技能操作单项一等奖,翟安跃老师荣获巢湖市《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大奖赛三等奖; 2013年3月,魏璠同学在合肥市青少年“建设新中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荣获征文比赛中学组三等奖,洪晓晨与郑腊平老师均荣获2012巢湖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征文比赛一等奖; 2013年4月,蒯刘平老师2013巢湖市初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13年5月,洪晓晨老师荣获巢湖市语文课堂教学评比初中组一等奖;2013年7月谢玉荣老师、吴银芳老师和张文宏副校长同时被评为合肥市第二批中小学骨干教师; 2013年9月孙传翠老师、黄泽贵老师同时荣获巢湖市2013年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一等奖,蒯超林老师荣获巢湖市2013年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二等奖;2013年10月刘家根老师荣获巢湖市2013年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程李骏老师荣获巢湖市2013年初中体育优质课三等奖;2013年11月孙传翠老师荣获合肥市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三等奖;2013年11月我校在巢湖市第23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女子团体二等奖,男子团体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3年12月孙传翠老师荣获合肥市全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学二等奖,魏艳华老师荣获巢湖市第二届初中数学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4年4月唐绍兰老师荣获巢湖市历史课堂评优三等奖;2014年5月魏艳华老师荣获合肥市数学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
2011年6月,蒯超林老师论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获巢湖市物理学科论文评选一等奖;翟安跃老师论文《发展后进生做体育骨干对班级工作的影响》获巢湖市体育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2011年7月,方三虎老师论文《有用、有效的原则——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获巢湖市语文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郑腊平老师论文《充实而有意义的课堂前五分钟》在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张红艳老师论文《浅析农村中学生如何远离中式英语》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谢玉荣老师论文《注重基础 关注细节 突出方法 彰显能力》获巢湖市化学学科论文评选一等奖,王二红老师论文《浅谈英语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艺术化》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黄诗河老师论文《巧用评价 点石成金》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2011年12月,唐宗明老师论文《散文教学三四重奏》在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在确定”征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2012年,张维芹老师论文《初中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获巢湖市语文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吴秀娟老师论文《浅谈初中数学的探究学习》获巢湖市数学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方三虎老师论文《小议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获巢湖市语文学科论文评选一等奖,并获合肥市中学语文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唐朝霞老师论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收获》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洪晓晨老师论文《在感悟中成长》获巢湖市语文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许治平老师论文《永葆语文味》获巢湖市语文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郑腊平老师论文《充实而有意义的课堂前五分钟》被《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15期刊用,管先宏老师论文《构建高效课堂,进行有效教学——尝试全等三角形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获合肥市中学数学论文评选二等奖,黄书文老师论文《新课程改革现在进行时——我校数学“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手记》获巢湖市数学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并被《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3期刊用,蒯超林老师论文《初中沪粤版物理教材改编的几点建议》获巢湖市物理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蒯刘平老师论文《激趣赏识,英语学习的催化剂》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一等奖,孙明金老师论文《对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思考》获巢湖市数学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唐宗明老师论文《管好自留地 收获高效果》获巢湖市语文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王二红老师论文《如何对我们这样的农村孩子实施有效教学》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张红艳老师论文《转化英语学困生——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物保证》获巢湖市英语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谢玉荣老师论文《关于化学模拟试题命题的实践与反思》获合肥市中学化学学科论文评选二等奖。
合肥市骨干教师谢玉荣《分析中考试题,提高复习效率》在2012年巢湖市中考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论文《中考复习中化学教师如何做》获“全国新课程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征文活动一等奖,《2012年安徽省巢湖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网主办的人教网刊《滴定化学》第38期(2012年第6期)。
2013年,王跃青老师课题研究论文《重指导 巧引导 勤诱导——“学案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体会》发表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第10期,张文宏老师论文《初中物理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发表在《中学物理》第二期,唐小祥老师论文《科索沃战争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方法》获合肥市历史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吴银芳老师论文《新课程理念伴我成长——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初探》获合肥市中学数学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谢玉荣老师论文《对中考化学复习课效率的反思》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并荣获该刊举办的“总结课改经验 推进素质教育”征文活动一等奖。
2014年,张文宏老师课题研究论文《课堂改革在行动——基于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考》发表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第一期。
八、研究后的思考:
教有百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的,不应是束缚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程式和桎梏。
课堂教学模式的确定,带来了课堂的改变,但因各学科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各学科不同的章节或不同的课型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我们也作了一定的补充说明:教无定法,可以突破模式,超越模式,化有形于无形。不论什么样的课堂,要取得效果,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为课堂的高质量最终是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没有学生的全情投入、主动参与,不可能成为高效课堂。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学、互学,突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及知识的生成,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尽可能让学生多种形式展示,培养自信。
关注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性。“课堂要打假,要挤水分,挤假学假教的水分,只有面对真实的学生,进行真实的教学,才是教学成功的起点。
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情境或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主动地学习。通过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关注评价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推进作用。此次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了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发展性评价的关键,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避免“廉价的表扬”。
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的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高效的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改革;有效的教学模式应包含“动静结合”、“收放自如”、“智慧生成”、“彰显个性”、“以学定教”、“教学合一”这些因素在里面的。在模式的构建中,我们将努力丰富这些教学元素,让学生在自学中静思,在尝试中发现,在辩驳中感悟,以教师无痕的“导”带学生走向更高的知识境界。
九、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1]周德藩 《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2] 周峰、郑向荣 《优质学校形成规律探索——从“洋思”到“东庐”》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
[3]卢志文 关于高效课堂的16个问答 卢志文杏坛絮语2009-5 http://luzhiwen.eduol.cn/archives/2009/782508.html [4]高效课堂研究简报
2010年第01期(总第1期)2010年6月20日
http://wenku.baidu.com/view/6a802b630b1c59eef8c7b4ab.html 2010年第02期(总第2期)2010年12月18日
http://wenku.baidu.com/view/e1f3ffec5ef7ba0d4a733b66.html 2010年第03期(总第3期)2011年1月18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ef51dc0100mglb.html
[5]艾玛·麦克唐纳 《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03-01 [6]陈源清 《精彩的小班课堂——初中小班化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探索》 凤凰出版社 2011年7月
第五篇: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
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
广州市花都区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谢凤玲
【内容摘要】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特点,通过自身的实践探讨,提出了实现中职计算机有效教学课堂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课堂教学及有效的学习评价。【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中职计算机课堂,如何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收获更多,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下面本人以实际教学为例,跟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有效的课前准备,教学事半功倍。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与学生都必须做充分的准备。
(一)教师灵活备课
一个称职的教师,课前必做好充分准备,不但要预先研究和处理好教材,还要根据学生总体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选定课堂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我在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这一章之前,根据这一章知识理论性强以及学生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设置了有效的教学设计。为了达到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计算机的特点、系统组成这一知识目标,我采用了课堂抢答及奖励的方式,把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计算机的特点等知识按顺序系统地设计为一系列的问题,并且给出选项,让学生课堂上进行抢答,每抢答对一题给一分。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我干脆搬了台主机到讲台上,随机地指着上面的组件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抢答,也是每答对一题给一分。最后以积分的高低给前十名的同学颁发一些小奖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为了让学生形成信息安全意识,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职业道德,我搜集了很多案例,让学生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之后,深刻地认识到信息安全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二)学生有针对性预习
让一群毫无准备的学生去面对一位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师接受新的知识,就算教师讲得再好,学生听不懂或者难听懂,课堂的效率也是低下的。因为学生课前知识的准备程度会影响到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而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或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学习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提前预习,然而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对课堂教学起作用,就要看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是否具有针对性了。例如我在教学《演示文稿的制作》这一章之前,根据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我让学生先用word文档写好一篇自我介绍的简单材料,然后选定一些自己平时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并且给他们留下一个问题:是否想让自己的这篇自我介绍以更美的形式体现出来?在下节的新课里将教同学们使用一种新的软件。带着对新课的好奇和期待,学生们课前认真地写好了自我介绍,并且精心地准备了很多喜欢的照片和精美的图片。后来在课堂上我教一步学生就兴致勃勃地做一步,最后当一个完整精美的演示文稿制作完成的时候,他们都很开心,并且兴高采烈地与同学相互欣赏。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最主要阵地。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把课堂构建成学生学习的舞台,还学生自主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
那如何将普通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师生喜欢并使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绚丽舞台呢?下面是本人的一些实践体会: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有特色的导入新课,引入主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给学生设置各种悬念,力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每上一节新课之前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例如在进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教学时,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在电脑上听音乐、看电影和玩游戏吗?(喜欢)想让自己的电脑桌面变得更漂亮、更有个性吗?(想)那么计算机对各种软件和文件是怎么进行管理和运行的呢?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电脑桌面变得更漂亮?学习了Windows XP操作系统之后,这些问题就通通可以解决了。”再如上EXCEL的函数知识课时,我导入某些学生的期中成绩情况表,先让学生用笔或计算器计算平均分、总分、优秀率,等他们计算出来之后我再快速地用EXCEL的函数给学生演示求平均分、总分和优秀率,“哇,这么快!到底怎么算的?”在学生的一片惊叹声中,我感觉到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你看,巧妙的导入既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得后面的教学能更有效的进行了。
2、寓教于乐,促进参与
教无定法,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莫过于“寓教于乐”了。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游戏、竞赛、阶段性挑战训练等等,既可以吸引学生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当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例如提高打字速度的训练时,我让学生使用金山打字通等教学软件,里面的打字练习生动有趣,还有一些小游戏也特别有吸引力,不用我敦促,学生练得是津津有味。有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打字竞赛,看谁打得又快又准,结果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在教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时,我让学生上网申请邮箱和聊天工具,互相给同学发邮件和信息;让他们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比赛,看谁最先找到要求搜索的内容;教他们如何下载自己喜欢的歌曲和各类软件,如何在QQ空间里上传自己的照片等。在教授《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时,我给学生分阶段设置了各种具有挑战性的课堂练习,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做出答案,并适时对学生实行分层指导。通过挑战性的训练巩固教学效果,分层指导既让好的学生更进一步,也让一些基础差、缺乏主动性的同学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鼓舞,从而提高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演示文稿的制作时》我让学生比赛制作一个自我介绍的作品,然后给他们评一、二、三等奖,并给他们颁发奖状和奖品,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像上面这样的例子在我的课堂上是很多的,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本人觉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对于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的有效教学真的作用不可小觑。
三、有效的评价体系,激发学习动力。
教育部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 “不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像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再者,中职学生在初中的学习阶段中就觉得自己不受老师重视,心灵敏感又脆弱,学习成绩不好,很大程度上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理障碍问题。因此老师的评价方式要特别注意公正、公平、公开,以期真正达到评价的效果,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
根据这一原则和特点,我使用了下面的评价方法。
1、利用考试软件
现在,各校都有一些考试软件。一般的考试软件都有很强的功能,利用这些功能,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来说,考试软件都具有:①自动出题功能,题目的难度可由出题者掌握,这既保证了测试的难度不出偏差,也保证了评价的可信性(因为每人的题目均不相同,从而避免了抄袭现象的发生);②自动计时功能,保证了每个考试者有同样多的考试时间;③自动改卷功能,能实时地给出每人的考试成绩,既保证了成绩的准确性,又使改卷的速度快捷无比。很多考试软件还有统计功能,可以对考试进行统计分析。
考试软件的专业性,保障了评价的高度可信性,是一种理想的评价方法。但目前的问题是真正适合中职学生用的考试软件还不多,此时我们可以自制一些试题,虽然没有考试软件那么多的功能,但能适合实际需要,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上交作品
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一定时间后(例如两个星期),要求学生上交作品。作品的质量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必须注意的是,布置的任务不必太细,太细了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但是,也不能放任自流。一些学生的自觉性不强,如果没有具体要求,他们就不会认真完成任务。还有,我们也应该为他们提供研究的方向,获取资料的途径以及一些范例等。例如,我在上完文字处理系统(Word)之后,要求学生上交的作品是一篇板报,只规定板报在500字以上,并且图文并茂,对板报的内容则没做要求。在学生上交作品之前,我在教学中已经一步步地完成了一篇板报,并指出了资料、素材的出处。我觉得,这样做学生才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很有益处。
上交作品,也不一定要人手一件,有时也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每组交一件作品。这样,既能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有益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要有统一的标准。现在的学生是很看重分数的,如果评分不公平,会严重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对教学十分不利。所以,决不能根据教师个人的喜好给分,要在布置任务时公布要求,并公开评定分数,让学生们认同你的评价。
3、随堂抽查
我们还可以用随堂抽查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抽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抽查上机作业,也可以提问,还可以是操作演示。因为方法多种多样,所以特别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应的方法。比如,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完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可做一次测验。此时,可用提问法,我们可以打开若干台计算机的机箱,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提问,我们能够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达到评价的目的。讲Windows的基本操作时,可以采用操作演示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
随堂抽查机动灵活,只要运用得当,便能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信息。同时,通过随堂抽查,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不过,为了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我们对随堂抽查要全盘考虑,计划好哪堂课抽查,抽查比例是多少,抽查哪些人。每一次的成绩都应有纪录,以便期末评定学生随堂抽查的总成绩。
随堂抽查的分数同样应有统一的标准,并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以上就是我在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时所做的探讨和实践,总之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动力,这样教师要做什么样的教学都会显得事半功倍,有效得多了。
参考文献:
1、姚利明,《有效教学论——理论与对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2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55]技工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2005-11-11
[摘要]:本文以《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分析有效教学的的含义,从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估策略、情意策略四方面探索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机械基础》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技校生来说,无疑是大难度的课程。首先,他们对
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他们还未曾掌握应有的读图知识;再加上课程本身繁杂的特点,都给学生学好这门课带来较大困难。如果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习惯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滔滔不绝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在课堂中充当配角,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形成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力,就会造成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关于"有效教学",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有效"与"教学"两个概念的本来含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三、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传统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传授信息,第二,学生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书写或动手实践。另外,要求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这比较适合于课时较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上课。但是如果是课时较长的大课(如两节课合在一起),如果是差生班级,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研究表明,许多低效教学的根源在于它过于注重教学内容,忽视了教学方法。青年教师尤其如此。他们过多地考虑教学内容的准确性,较少考虑教学方法。确切地说,他们忽视了教学策略。如果从策略的角度分析某些低效教学的原因,就不难发现其症结所在。如果教学策略不当,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产生行为问题。有时候,缺乏经验的教师还无法及时地控制这些行为问题。如果教学策略得当,它无形中避免或者消除了许多课堂问题。反过来,教师又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内容。
一)准备策略
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
二)实施策略
1、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首先认知对后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可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把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如在《机械基础》中“铰链四连杆机构”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分别固定其中的一杆,试着摆动相邻的两个杆,看看四次摆动中有什么不同?当学生迷惑不解又急于知道答案的时候,我及时切入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果较好。
教学情境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它能使学生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可活跃课堂气氛,兴奋学生的思维。例如,“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作为一次课的内容,讲动制动器时,已近“尾声”。为设计好这个“压轴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引进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大家选择自行车制动的最有效的办法:A 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课堂立即活跃起来,这个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大家立即发表意见。因为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有刹车“经验”。结果,选“D”的同学最多。“尤里卡”博士的答案是“C”,自行车的前闸制动,后闸减速。同学们所以选“D”,是注重了减速,而问题是“制动”。接着便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制动器的形式有锥形、带状、闸瓦式,等等,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作用而实现制动的。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情境,于教学活动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和生产,让学生感受实际情景,理解知识的有用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如对于四杆机构中的“死点”位置的概念,在教材中举了一个快速夹紧装置,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感到比较抽象,我就想到学校车间里有一个夹具就是利用“死点”位置的原理设计的,让学生到车间操作了这个夹具,学生觉得这很形象、直观。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概念和它的工作原理。尊重差异,分层教学,有些专业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初中所学知识联系很少,只能用到一些初中最基本的公式、计算及有关理论概念,而有些学生甚至却连这点知识都不具备,对技校专业课的学习无法正常进行而丧失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智力差异很大,智力不仅在个体之间有巨大差异,而且在个体内的不同组成部分也有很大的差异。为能使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获得成功,须根据这种差异调整教学策略,实施分层教学。这里所指的“分层”主要是指在同一教学班内,按学生现有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师生之间根据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有效的学习目标。如在构件静力分析教学中,构件的受力分析、画受力图、列平衡方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所教学生基础差异很大,在练习中,我制定了三个要求,对基础很差的学生要求其慢慢画出受力图;稍好些的学生在画出受力图的基础上,列出平衡方程;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完成画图、列方程,最后解出方程的解。
3、课堂活动的转换
心理学认为,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甚至厌烦,尤其是技校生,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很难保持长时间注意,此时,如果能不失时机地转换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原来的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一节45分钟课为例:
A.总体目标。用一句话或一个标题,让学生知道学习的中心目标。
B.介绍。(3-5分钟)
·列举若干主要的目的;
·复习先前的,有关的上课内容;
·提问学生,更正答案。
C.第一阶段(10-20分钟,根据学生的注意力而定)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解上课的第一部分内容,可以借助视听设备或者具体的举例。如果进展顺利,可以延长至25分钟。此时,教师必须明白,差生必须获得教师的帮助,再也不能延长讲解的时间了。
D.第二阶段(约10-20分钟,根据作业要求而定)
在这个阶段,必须转换学生的活动。在第一阶段,学生以听为主,现在应该以书写、绘画、手工等实践活 动为主,譬如,要求学生根据第一阶段的讲解内容进行书面回答问题。
E.第三阶段(5-10分钟,根据作业要求而定)
这个阶段可以作为一节课的结尾部分。教师应该再次转换活动,可以对第二阶段学生所作答案进行检查,也可以开展口头作业,请学生进行解释或者提问,教师予以回答。
如果一节课的时间较长,或者两节课合在一起上,有必要更多次地转换活动。应该注意的是,要转换的是活动,而不是转换教学内容。上课期间,如果学生出现焦躁情绪或者注意力分散了,那就意味着转换活动的时刻到了;如果教学内容平淡或者艰深难懂,就需要增加转换活动的次数;学生做作业时,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 给予关心,从中发现问题,在学生配合下转换活动,譬如,提供进一步的讲解,再次进行演示,或者重新举例。
4、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在传统的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由于事物不容易表现、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经验,因此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事物。而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对一些变化过程的显示,运动的模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经验,建立正确的概念,降低学生对机构的认识难度。如讲到轴系零件时,如果适时地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轴,键和轴上零件(比如一个齿轮)配合的动画,或者是对开式径向滑动轴承的轴承座,轴承盖,上轴瓦,下轴瓦和连接螺栓的爆炸视图,配以一点音乐,此时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强大表现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动手的机会不多。这与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是有差距的。因此,要尽量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大胆地进行“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如讲变速变向机构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实习工厂的车床变速箱给学生讲变速、变向要点,然后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三)评估策略
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要进行有效教学,就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性评价,评价内容有①评态度和收获,即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对化学学习“活动”的参与态度,并进行记录,同时注意学生的“活动”成果,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②评过程,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如我在批改作业时,作业的评价是:作业等级+激励性评语;考试分为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平时与期末相结合。
四)情意策略
学生学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的两个方面.积极的情感,锐意进取的意志能推动学生探究思维的积极开展.相反,消极的情绪,萎靡不振,畏难苟安就会阻碍学生的探究活动.俄国教育学家乌申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因此,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探究有浓郁的兴趣和精益求精的欲望,来激起其运用策略,改进方法,提高探究学习效率的强大动力.例如,创设良好的教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形成克服困难的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渗透着学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如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使命感、成功感等,能使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产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持续而长久;师生人格的平等,能使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最大限度地调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地探究问题;善待差异,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体验到探究的快乐等.总之,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全面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探究过程的不同层次中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的状态,以“情”的激发促进“意”的发展和优化.通过长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进取的人格, 并最终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参考文献]
[1] 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谌业锋主页.2004年11.[2] 孔企平.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http://maths.guangztr.edu.cn/jylt/yxjx.htm.[3] 王中宝.《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