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提升生态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0507定稿)

时间:2019-05-14 02:4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巩固提升生态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0507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巩固提升生态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0507定稿)》。

第一篇:巩固提升生态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0507定稿)

调研报告

巩固提升生态市创建成果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布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市环保局积极开展“增强忧患意识,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活动,在市政府张瑞平副市长的指导下,就“如何巩固提升生态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专题研讨,通过此次调研,市环保局深刻认识到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掌握了南安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生态建设做法及成效

2009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着力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经济的同时,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抓建设、搞整治、强监管,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特别是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各项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创建国家生态市(县级)的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基本达到考核要求,于2013年1月14日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考核验收组考核验收,成为福

2江上游20家电镀企业搬迁入驻工作,消除了晋江上游饮用水安全隐患。同时,注重电镀废水处理工作,在水头华源电镀集控区引进并使用国内最先进电镀废水“分质分流膜处理”技术。目前,集控区内电镀废水经技术处理后,回用水可达60%以上,每年可减排电镀废水量170万吨,可回收镍、铜、铬、锌等重金属,回收价值达2000多万元。

(三)强化综合整治,城乡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我市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严格实行流域限批政策,关停一批污染企业,确保饮用水安全。加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铺设污水收集管网228公里,安装1千多个聚乙烯一体化户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套建设35个垃圾收集中转站,形成“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制定畜禽养殖区划,33家大中型养猪场建成生化、沼气等综合处理设施,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强化环保执法,关闭取缔小造纸、小化工等企业100多家,关停改造一批造纸和陶瓷企业,市级以上重点监控企业全部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大力开展生态建设与修复,2009年以来共完成21个乡镇(街道)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创建任务并均获命名,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56.7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万亩,完成5处废弃矿区绿化,森林覆盖率达52.7%,全市环境质量均达到功能区标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四)深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我市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通过设置公益宣传牌、开设报纸电视等媒体专栏、举办“城市摄影大赛”和“画家走基层,丹青绘南安”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镇、村、学校和社区等层面大力普及环保理念和环保知识。积极开展基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建成绿色学校100多所,形成了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全民生态意识明显提升。

二、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生态市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与生态文明评价体系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缓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饮用水源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和公众生态环保意识急需提高等方面。今后,我市将以国家生态市通过考核验收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布局,积极探索具有南安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生态发展,优化空间开发布局,加大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生态化水平;着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收集管网建设到位,严格环境准入门槛,防范环境风险,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力度,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深化生态市创建成果,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抢抓泉州市成为国家级“金改区”和省级“综改区”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分享实体经济“二次创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红利,引导金融资本为调优整合产业结构服务,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壮大生态经济总量。一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合理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严把项目建设的资源消耗关与环境保护关,提高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积极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要大力发展与泉州及南安优势产业紧密相关的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环保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智造升级”工程,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材陶瓷、水暖厨卫、鞋服轻纺、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节能、节水工业,提高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能力。抓好印染(漂染)、造纸、电镀、制革、建材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二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重点加强滨海石材产业园区、光伏信息产业等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中泰石材集控区、华源电镀集控区功能,整合现有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污染集控区,促进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以建设循环型集聚区产业为目标,加快推进产业一体化、基地化、园区化和清洁化生产,促进园区企业产业链之间的延伸和耦合,促进专业化生产和企业相互协作配套,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四)加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持续推进重点流域、近海水域和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抓好晋江东西溪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积极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水源地水质得到切实改善。一是实施水资源功能区管理,科学划定全市水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目标,加大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治理力度,控制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主要水源水体污染。二是定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密切关注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变化,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巡查和隐患排查,及时查处污染饮用水水源的活动,取缔水源保护区排污口,消除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隐患,修编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储备。三是加强我市饮用水水源地的规划和评估工作,根据国家环保部的统一部署,完成我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状况评估工作。四是按照规范要求组织开展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定期监测,做好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源地的整治和保护,提高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五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快重点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步伐,优先实施晋江东西溪流域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确保晋江干流水质安全。

(五)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构建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10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南安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应有之义,也是南安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全球新一轮经济格局的深入调整,中央支持海西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入推进,泉州产业、港口、城市的深入联动,南安迎来强势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站在新的起点上,只有坚持生态立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富强南安、创新南安、宜居南安、文化南安、幸福南安”的奋斗目标。

课题指导:张瑞平课题负责:苏建华 课题组成员:蔡志通

陈少宝

课题执笔:陈少宝

第二篇: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启示

青海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新中国成立及青海解放60周年”

序号----------理论研讨会

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启示

姓名:陈玲 职称:讲师

电话:09728263397

邮编:810700

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启示

陈玲

近年来,乐都县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好机遇,用足国家政策,发挥自身优势,扎实苦干,狠抓落实,在全县开展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荒山绿化、植树造林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活动,使全县植被覆盖率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有明显改观。

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力实施,乐都县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一些水土流失严重、耕种困难、收成差的陡坡地(25度以上坡地)得以退耕,水土流失加剧的执着得到遏制,植被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二是兑现的补助款和粮食解决了退耕地农户的基本口粮问题,保证了农民收入吃粮的稳定,避免了因退耕还林造成缺粮现象,浅山地方光补助的粮食就超过原来各地的收入;三是退耕还林后农民的基本口粮得到保证,退耕农民从种地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农业收入不断增加;四是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大力推广节约能源、科学饲养、科学种植等科技兴农措施和方法,激发了广大群众对科学知识的接受,促进了这些地方群众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许多群众发展养殖业和技术含量更高的种植业,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和能力;五是通过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了农村种养业结构,拓宽了农村致富途径,改变了退耕农户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的现象,使这些地方找到种植、养殖、务工、发展个体经济等多业并举创收之路子。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来,乐都县退耕还林工程进展良好,但对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主退耕区在南北二山各乡镇,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生活资源贫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退耕农户文化素质低,实用技术的运用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后续产业的较快发展;二是基层技术干部缺乏,工作主动性不强,技术推广服务意识差;三是退耕还林的管护难度较大,退耕地鼠兔危害严重,成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的主要障碍;四是后续产业发展前景不乐观,因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退耕区内的林木难以在短期内成林,发展后续产业困难;五是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的现象初步得到控制,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十分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致使生态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不断下降,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几点启示

启示一:落实责任,加强技术指导,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前提。

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严管林、质为先、慎用钱”的要求,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工程化管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建设监理制。为切实加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力度,各乡(镇)成立以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主管乡(镇)长为直接责任人的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乡林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组织人员摸清各村退耕还林需补植补种面积、苗木需要量、苗木种类、苗木调运组织方式等情况,确保补植补种苗木来源充足和供给方便,为顺利完成补植补种工作打好基础。各乡镇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发动群众,继续深入宣传《退耕还林条例》等,使退耕农户进一步明确“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验收不合格面积不发补助粮款的”政策规定,动员退耕农户积极做好退耕还林补植补种工作。

生态建设是最根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危及全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大计。要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治防并重,治用结合,讲究效益。要积极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等,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减轻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实现农村“减员增效”。加大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至二门农业技术以外的谋生技能,同时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引导和支持,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解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积极妥善处理和解决林牧矛盾,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封山禁牧规定宣传和执行力度的同时,着力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根据载畜能力和饲草秸秆资源,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舍饲圈养。

启示二:加强政策宣传,严格管护职责,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加强工程管护,加大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力度,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退耕乡镇成立退耕还林工程管护小组,组建管护队,全县建立基层护林小组22个,聘请管护人员154人,为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退耕还林工程重要性的认识,使各项政策规定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有关政策。发放《退耕还林宣传手册》8000册和配套光盘23张,印发《林业法规选编》500册,分发到乡村社户,内容包括《森林法》等22部林业政策法规,并印发1500份《退耕还林条例》、《禁牧令》张贴于人口密集地方。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鼓励、支持个人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承包荒山、荒坡造林,坚持“谁承包、谁造林、谁受益、谁拥有”。同时,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村能源建设、调庄移民、扶贫开发等政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将退耕还林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之中。

启示三:明确林地权属,增强农户稳定,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根本。从2003年9月开始,开始对退耕还林开展确权发证工作,一次性将退耕林地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下放到个人,调动了群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加快了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发展步伐。到2007年12月底,共向全县19个乡镇3万多退耕农户发放退耕地林权证32394本,登记发证面积250926.8亩,占应发面积252225亩的99.5%,还有0.5%的农户因公路占地、异地调庄外出等原因暂未发放;共向全县243个村委会发放周边荒山造林地林权证223本,登记发放面积270663.3亩,占应发面积351494.5亩的77%。启示四:调整产业结构,农民收益增加,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有效方法。

突出抓好以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中药材、食用菌、苗木、特种养殖为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新的增长点,切实做到林上山、粮下川、羊进圈。从培育和扶持各类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县乡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形成包括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及时向劳动者提供信息,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住机遇,理清发展思路,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发展特色经济,用政策支持手段引导产业带动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系直接的龙头企业和承包大户,参与和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形成“公司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组织程度,确保退耕农民增收致富和生态建设持续发展。

典型一,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建设项目带动了全县育苗基地的发展,涌现出了以高庙镇新胜等村为代表的多处育苗基地,苗圃面积由1999年前的1760亩增加到现在的3780亩,每年有1000多农户从事育苗生产,年出圃商品苗木达2亿多株,经济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典型二,地处乐都县引胜乡大山深处的杨家山村,是乐都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代表。杨家山村原有耕地2640亩,是该乡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由于地处浅山,连年干旱,十种九不收,全村102户人家一半以上靠国家救济,农民通过发展牛羊等养殖业来增加家庭收入,但散养乱牧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山秃坡荒,植被减少,群众生产生活陷入恶性循环之中。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先后完成退耕地造林2220亩,完成 周边荒山造林3805亩,经过几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和《禁牧令》的有效实施,杨家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退耕还林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了劳作方式的改变,也直接带来了劳动力投入的改变,农民在保证了“吃饭”这个大问题的前提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它创收中去。杨家山村现有人口462人,劳动力占272人,其中210 3 人已走出去从事运输、餐饮、建筑等多种经营形式增加家庭收入,全村劳务输出年收入在55万元以上。全村剩余的近400亩耕地主要种植洋芋等经济作物,除部分外售外,大部分用来发展养猪、养羊等养殖业,年收入达45万元。

典型三,在乐都南大山腹地深处,有个叫中咀台的山岭,过去这时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而如今这里种植的3000亩云杉翠绿茂盛,生机盎然,8年时间,这些云杉最高的已长到2.5米,平均也有1.5米左右。像这样集中连片,上千亩种植云杉、沙棘、柠条区域在乐都南北二山随处可见。

典型四,雨润镇红坡村、迭尔沟村属于沟岔村,前些年这些地方种植的农作物到了浇水季节,只能等老天下

启示五: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努力提高生态建设整体效益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关键。

切实落实退耕还林编制规划,从实际出发,结合生态建设“三大工程”的实施,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展工程建设。同时应加强沼气、太阳能等能源建设,解决退耕还林地区农户的能源需求;退耕区以全面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处偏远的农民通过封山育林育草、禁牧、扶贫、生态移民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等措施,增加林草植被,逐步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只是一项基础工程,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切入点,只有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能源建设等所有面向农村的投资项目统筹结合起来、综合开发,才能确保退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解决生活用能;加大生态移民力度,通过搬迁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订单农业等适销对路的农业产业,增加现实收入,解决退耕农民的后顾之忧。

启示六:依法治林,加强管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

切实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不断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根本改变我们的生态环境,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林木管护工作。要加强退耕还林在保护上的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县乡政府要切实加大力度,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和已经出台的封山禁牧通告,4 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封山禁牧,妥善解决好林牧协调发展的利益关系。各乡(镇)、村结合实际制定的管护办法和村规民约,采取的配备专职护林员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应进一步加以推广和完善。严格实行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谁管护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机构建设,县乡都应从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考虑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强化造林管护日常的督促、检查、指导、协调、宣传等工作。同时,积极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广牲畜舍饲圈养,封山禁牧,加强森林防火,落实责任,奖罚分明,有效推动生态建设步伐。

第三篇:生态市创建标语

关于近期做好“国检”考核组对生态市建设

技术评估的宣传通知

各村、社区:

8月中旬,国家环保部生态市创建检查考核组将对我市生态市建设进行国家技术评估,为做好相关迎检工作,浓厚创建氛围,近期特做如下安排:

1、各社区要在辖区主要道路、重点地段、重点检查点悬挂横幅,城市社区2条,涉农社区3条,落款有:七里甸街道xx社区宣。

2、各社区要在辖区重点地段、重点检查点、社区宣传橱窗内更新一批有关生态市创建、绿色生活、低碳生活等相关的宣传内容;

以上工作必须在下周一全面完成。

2012年8月6日

1.创建国家生态市,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

2.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创建国家生态市。

3.倾心同护蓝天碧水,携手共建生态镇江。

4.建设生态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5.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建设绿色文明七里。

6.发展绿色经济,弘扬生态文明。

7.一点一滴汇聚你我之力,一言一行成就生态七里。

8.笔墨丹青绘千年灵秀,诗画镇江书绿色情怀。

9.同心协力共创生态镇江,全心全意谋求持续发展。

10.共建绿色生态家园,同享青山碧水蓝天。

11.优化人居环境,共建绿色社区。

12.绿色与生命时时相伴,生态与和谐息息相关。

13.生态创建携手共进,绿色生活你我同行。

14.一草一木凝聚镇江美景, 一心一意建设生态文明。

15.生态镇江,绿色家园;文明七里,世代共享。

16.建国家生态城区,享低碳绿色生活。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造福子孙后代。17.

第四篇:生态市创建基本情况

省级生态市创建情况汇报

首先,我代表汝州市环保局热烈欢迎义马市环保局孙(国珍)局长等一行4人莅临我局对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进行考察学习和经验交流。下面,就我市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我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汝州市2011年启动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六年来,我们按照《汝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11—2020年)》,深入开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现在省级生态市创建要求的5项基本条件,25项30个建设指标都已经达到了创建标准。2017年11月15日至16日,我市顺利通过了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2017年12月29日,我市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省级生态市,创建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创建工作开始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规划引领,高起点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

2013年,我们委托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了《汝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11—2020)》,立足汝州实际,着眼未来发展,构建了生态市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并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生态汝州建设的意见》《汝州市创建省级、国家级生态市实施方案》《汝州市生态市创建任务分解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生态市创建的路线图、时间表和关键点,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高度重视,全力推进生态汝州建设

汝州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汝州”建设放在“五个汝州”的首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健全机构,完善机制,为创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高规格组建生态市创建指挥部。成立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市创建指挥部,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环保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环境保护工作暨生态市创建指挥部会议、四大班子联席(扩大)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创建工作汇报,认真研究解决实施中遇到的的困难问题,创建工作持续深化。二是建立健全部门协作联动工作机制。把生态市创建纳入了市委、市政府全年工作要点和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的综合考核内容,与主要负责人签订《生态市创建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创建单位目标任务,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同时通过多渠道融资和争取上级资金,确保每年用于生态汝州建设投入不少于10亿元,保证我市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不低于1.5%。3年来生态汝州建设累计投入达到62亿元。四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我们研究制定了《汝州市创建省级生态市责任追究及奖惩办法》,采取月评比、季考核、重点工作不定期督查等多种形式,督促各创建单位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创建任务。对创建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措施不力、行动迟缓、问题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追究相关责任。

三、突出重点,全力抓好创建工作

(一)蓝天工程。我们深入开展了水泥、电力、焦化等行业深度治理和“再提高工程”,完成天瑞水泥、天瑞集团汝州水泥粉尘治理提标改造和脱硝工程,完成德平热电厂脱硝、炉外脱硫除尘工程。拆除改造燃煤锅炉427台,治理餐饮油烟企业404家,淘汰黄标车2644辆,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103家,取缔小、散、乱、污企业806家,清运各类堆场87.5万吨,涉气企业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秸秆禁烧实现零火点。2017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1天(省定215天),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二)碧水工程。一是大力开展河流清洁行动。加强对北汝河、洗耳河、幸福渠和涧山口水库、马庙水库、滕口水库、安沟水库等重点河、库、渠治理,重点整治乱倒垃圾、乱排废水行为。二是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我们高规格成立水安全委员会,启动编制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幸福渠整治等13项水生态工程建设,着力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三是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先后新建、改建城东、石庄、城西庙下、产业集聚区等4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5万吨/日,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三)生态林业工程。我们大力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廊道、城镇社区绿化美化等工程,高标准推进生态廊道建设,里程约750公里。广成东路景观大道栽植各类大型乔灌木16.5万株,地被170万平方米,生态廊道建设景观效果初步显现。大力实施沿河布绿,依路建园,美化庭院,以公园为依托,以河渠为纽带,以广场为节点,市区新建公园游园63座,乡镇新建游园230座,全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36.87%,绿地率31.36%,城镇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9%,建城区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76平方米。

(四)生态农业工程。我们高度重视发展生态高效农业,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养殖和规模经营,扩大农业“三品”种植面积,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构建了种植-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农业产业链。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2;化肥施用强度控制在267.37千克/公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1%;被农业部认定的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47.71%,被农业部评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省级生态市已经创建成功,下一步,我们还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我们将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相关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座谈会,就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相关工作听取代表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结合办理代表建议继续推进生态补偿机制法律文件起草工作浏览字号:小 中 大日期: 2013-02-20【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图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座谈会,就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相关工作听取代表意见。

中国人大网讯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交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牵头追踪办理。

其中,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问题,201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起草工作小组会议,认真讨论修改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初稿。2011年3月,分别组织召开了西、中、东三个片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省(区、市)的意见和建议;2011年4月,组织召开咨询专家座谈会,征求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资深专家的意见;2011年5月后,多次书面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目前,《意见》已经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务院。

关于制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了《生态补偿条例》基本框架和思路,并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2010年10月,会同亚洲开发银行在四川省雅安市召开生态补偿立法与流域生态补偿国际研讨会,2011年11月,在江西省九江市组织召开生态补偿立法与湿地生态补偿国际研讨会。针对《条例》起草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结合代表们在建议中提出的相关意见,又组织相关部门同志和专家学者分成九个调研组,分赴16个省(区、市)进行实地调研;根据调研掌握的实际情况,逐一解决相关问题。目前,《条例》草稿已经形成。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相关工作,争取《意见》和《条例》早日颁布实施,确保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落实到位。(简仪初)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3年2月20日责任编辑: 余晨相关文章中卫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议案建议办理情况良好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议案建议办理情况

下载巩固提升生态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0507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巩固提升生态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0507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县建筑材料总厂生态环境保护巩固提升年实施方案

    XX县建筑材料总厂生态环境保护巩固提升年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全县生态环境保护会议精神,按照《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倡议书

    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倡议书提纲从我做起,做文明言行的先行者。从我做起,做文明用餐的躬行者。从我做起,做文明交通的守护者。从我做起,做文明出游的引领者。从我做起,做文明......

    宣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市

    宣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市简 报第15期 宣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市领导组办公室2012年1月5日 本 期 要 目 ●郎溪县顺利通过安徽省省级生态县技术核查 ●宣城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x办发〔2016〕x号)和《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

    彬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规划(最终5篇)

    彬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规划 (2008-2015年) 为了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还林区域移民农户居住和增收问题,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长远目标,根据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

    创建国家生态市宣传标语

    创建国家生态市宣传标语 创建国家生态市宣传标语 1、创建国家生态市,建设宜居新**。 2、同心共创国家生态市,携手打造生态文明**。3、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绿色文明。4、保护生态......

    珠海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

    坚持环保"八个不准",实现生态建设"四个百分百" 珠海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 2012-10-19 珠海经济特区成立30多年来,历届珠海市委、市政府先后8次根据不同历史背景和发展条件科......

    创建国家生态市宣传标语

    创建国家生态市宣传标语1、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2、创建国家生态市,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3、同建美好生态扬州,共享清洁碧水蓝天。4、创建国家生态市,有你参与更精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