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报告关于黄寨镇社区矫正的法律思考
关于阳曲县黄寨镇社区矫正的
法律思考
09秋法本
二〇一一年九月
我就职于阳曲县黄寨镇,与黄寨镇司法所同志一同进行了近3个月的社区矫正专项工作,感触颇深,因此对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以阳曲县黄寨镇为例,我认为黄寨镇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对尚且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见解。
一、基本情况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其执法主体是公安机关,工作主体是司法行政机关。2007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太原市六城区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10年1月,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县全面推行。
二、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黄寨镇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矫正体系,严格按照《太原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方案》进行实施工作,目前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落实了工作。
(一)建立了组织机构网络
黄寨镇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综合协调处理矫正工作,各派出所、司法所确定了专人负责,各村委会还确定了一名社会志愿者和一名监护人。
(二)制定了方案与相关细则 我会同黄寨镇司法所等有关人员,按照上级相关精神制定《黄寨镇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配套制发了《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对象衔接工作的通知》和《黄寨镇社区矫正工作若干规定》,就社区矫正的每个工作环节、矫正对象衔接等进行具体细化,明确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三)充实了基层司法所力量
黄寨镇积极为社区矫正工作解决财力、物力方面的困难。为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培训活动,充分利用司法所每月工作例会加强司法助理员及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
(四)凝聚了政法各部门的工作合力
配合县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局的具体行动,真正的明确了分管领导负责对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相关事宜的协调处理,配合有关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专项摸排核查行动,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五)强化了矫正对象的个案管理
注重个案矫正,对每名矫正对象制定矫正方案,一人一案。每月要求矫正对象书面思想汇报一次,电话汇报四次,集中教育学习两次,公益劳动两次,对矫正对象实行定期考核、分类施教。
(六)创新了矫正工作的有效形式
黄寨镇结合实际,按照上级安排突出了两种社区矫正工作形式。一是针对矫正对象因生活出路要求外出就业问题,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二是针对矫正对象奖惩兑现落实问题,黄寨镇召开了研讨会,积极听取矫正人员周围人员的意见,制定严格的奖惩体系、体制。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社区矫正在我镇乃至全市还刚刚起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属于“摸的石头过河”,需要不断规范、完善。在调研中,我发现目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立法滞后,工作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立法滞后,是制约我国开展社区矫正的一处瓶颈,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直接影响着社区矫正开展的好与坏。到目前为止我国社区矫正还没有单独立法,相关的法律也很少涉及有这方面的内容,只是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规定,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公安机关是执法主体。鉴于缺乏法律根据,司法部门感到在具体工作时缺乏强制力,不能积极有效地抓好工作。黄寨镇司法所在第一次召集矫正人员进行例会的时候,30%的人,无故不来参加,其中极个别人员采取回避的态度,究其心理,无非认为社区司法所的作用不明显、权利不大。
(二)经费困难,保障机制亟待完善
社区矫正是一项新型的工作,其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体系,没有建立经费运行保障机制,各项开支均由司法局等单位和乡镇、村委会自筹,虽然涉及单位都很重视,但普遍感到这方面压力大,负担过重。
(三)专业人手紧缺,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黄寨镇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社区矫正工作网络,与县公检法司和镇派出所各负其责、齐心协力,每名矫正对象至少有一名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责任人,另外还有一名社会志愿者和一名监护人协助矫正工作,应该说人员已经不少。但真正精通业务的专业工作人员少,一线的工作人员业务相对不熟,学习、培训机会也不多。尤其是相关心理学知识匮乏,无法做到更好的矫正工作。
四、建议与意见
社区矫正工作是赋予司法行政机关一项崭新的工作职能,在我镇开展近一年得时间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使这项工作今后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更好为维护治安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服务,我建议:
(一)强化宣传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对轻微犯罪分子特殊、特定的执法活动,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这是一项重大的社会课题。要通过会议、新闻、报纸、标语等各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大意义,让各地各单位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掌握相关的政策规定,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方式方法,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要积极宣传矫正对象接受教育管理、认真进行改造的典型,促使其他矫正对象放下思想包袱,端正思想态度,主动配合矫正改造,在社会营造浓厚的帮教氛围。
(二)夯实基层基础
从本质上看,矫正对象的身份仍然是罪犯,他们接受社区矫正其实还是在服刑,是在社区内服刑,大量的工作落在村委会身上,加强村委会建设就成为能否做好社区矫正的关键。要使村委会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工作的合力和良好的氛围。要在社区积极营造充满爱心、宽容的矫正工作环境,为矫正人提供情感支持和各种必要的帮助,形成人性化管理模式。要明确精干的人员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并保证起码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必要的工作经费,使他们安心帮教,做实做好矫正工作。
(三)抓好业务培训
目前,省、市已就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了多次培训,要在继续重视抓好这些培训的同时,把重心下移,重点抓好象村委会基层干部的学习培训。除了送出去学、走出去看以外,要利用本县各种相关会议,组织他们学习,请本县专业人士授课,以会代训。同时,经常组织大家进行相互间的交流、观摩,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实际效果。
(四)搞好协调配合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全县公检法部门以及单位、乡镇、村委会要按照法律及相关规定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更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及时有效地处理社区矫正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各部门、单位之间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司法行政机关要主动与其它部门取得联系,沟通情况,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其它相关部门尤其是公安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同时把矫正工作相关情况及时通知司法机关,切实维护司法机关在这项工作上的权威性。
(五)加大经费扶持 社区矫正工作既是一项严肃的法律行为,更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需要一定的投入。目前社区矫正没有正常的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是各相关单位及乡镇、村委会自行解决,财政根据情况不定期地适当补贴,这远远不能满足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需要。建议将其纳入县财政预算的总体框架,每年定期定额拨付给县司法局,在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组的统筹安排下合理使用,并重点用在矫正宣传和各村委会建设上。同时广开资金筹措渠道,逐步向社会热心人士、单位和企业募捐,建立社区矫正基金。
(六)加强行政立法
社区矫正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立法滞后,工作人员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后援,建议逐级向上反映、呼吁我国相关的法律尽快制定颁布。立法中,要充分考虑到现在社区矫正试行工作中的实际,借鉴已取得的经验,提高矫正工作的实效性。如在矫正对象的奖惩问题上,矫正对象需要减刑的,考虑到这些人大多属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轻微犯罪分子,其服刑时间也相对较短,我们建议除个别特殊情况或法院判决另有说明的以外,其减刑的综合意见由县一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作出,直接报相关的法院批准,不要一层层、一级级地多头上报审批,减少层次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社区矫正在阳曲县开展近一年时间内,各项工作却得了长足的进步,各职能单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较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但工作当中的不足还应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还急需解决。希望通过立法的完善、资金的扶持等措施,能使社区矫正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第二篇:矮寨镇社区矫正工作计划
矮寨镇社区矫正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省、市、县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提高非监禁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确保全镇和谐稳定,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平安创建的决策部署,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核心,以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人性化为方向,在宪法的框架内,从我镇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非监禁刑罪犯的教育改造力度,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为我镇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任务
(一)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我镇社区矫正适用于户籍登记在本镇且长期固定居住在本镇范围内,以及镇外其他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求托管的下列5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裁定假释的;
4、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5、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对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初犯、偶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二)、矫正对象
1、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2、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促使其成为守法公民。
3、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其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三、职责分工
社区矫正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工负责。
1、领导小组职责:讨论、决定涉及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负责协调理顺各种关系,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听取办公室的工作汇报,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提出工作要求。
2、办公室职责:落实镇领导小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具体负责组织矫正工作的实施;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负责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3、成员单位职责:
(1)司法所牵头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会同公安分局做好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和帮助工作。
(2)公安分局要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做好矫正对象的衔接工作,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指教育训诫、治安处罚或建议撤销缓刑、假释和收监);对下落不明的矫正对象,及时进行查处;对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及时依法处理。
(3)综治办要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并认真检查考核。
(4)民政办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之中,指导基层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将家庭符合低保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纳入低保范围。
(5)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要积极为生活困难或有就业需要,并且具备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免费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
(6)财政所要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充分保障社区矫正工作正常运行。
(7)工会、共青团、妇联、老干部党总支、成人校要发挥职能优势,协助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矫正对象进行政治、法制、文化教育及技术培训,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学习、生活、工作上的帮助。
矮寨镇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
2011年3月10日
第三篇:寨坝镇司法所社区矫正总结(本站推荐)
寨坝镇司法所
2011年社区矫正工作
总结
一年来,我镇社区矫正工作在县局的指导下,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社区矫正小组的共同努力下,社区矫正工作始终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强化保障,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力度,努力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全镇社会政治稳定,为构建和谐寨坝,平安寨坝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现将开展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大清理排查力度,减少脱管漏管。我所按照县局的工作安排,在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村社区矫正领导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对全镇辖区内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了清理排查,造册进行了登记,做到了情况清,底数明,共有3人,其中只有2人在家(雷清海,李益群),有一人前来报到后,办理了手续,前去浙江打工。
二、认真开展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我所按照安排,年初制定了工作意见,各村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按照安排,对二年内的在家社区矫正人员,落实了监管措施。对外出务工的社区矫正人员,通过电话定期进行联系,随时掌握他们在外务工的生产、生活、思想状况。司法所认真到社区矫正对象人员家中,对她进行谈话,了解她的家庭、生产、生活、遵
纪守法等情况,并对她家庭困难,提出的问题尽量与村联系给予解决。如灵仙河村和平组雷清海于2008年2月因强奸罪被习水县人民法院判有期徒刑6年,在服刑中,表现较好,经法院裁定,予以假释,在他犯罪前是一个人居住,回来后就什么都没有,家庭生活、经济都比较困难,在来司法所报到,有车都无钱坐,靠两条腿走了二十多里,鉴于这种情况,司法所与民政联系,解决了50元给他,并答应与村联系解决明年最低生活保障和种子款,让她感受到回归社会的温暖,安心生产,勤劳致富,遵纪守法,不再重新违法犯罪。
一年来,寨坝镇社区矫正工作,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镇司法所的努力下,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维护了全镇社会稳定。
2011年12月5日
第四篇:上海社区矫正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社区矫正的实践与思考
王李娜
社区矫正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不断进步、刑事政策日趋理性化的重要标志。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开展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在此之前,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已于2002年8月在市委政法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开来,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符合上海实际、具有上海特色的社区矫正运作模式,此模式已成为当前各省、市效仿与学习的典范,同时也为理论界与学术界研究与探讨我国社区矫正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实践操作空间和理论思考空间。
一、社区矫正概念界定
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或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亦称社区矫治,起源于十九世纪,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改造罪犯的方式,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目前关于社区矫正的含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学术界与实践界都存在一定的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社区矫正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个刑罚执行过程,也是一个专业社会服务过程。2003年7月,两部两高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我国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做了基本规定,确定五种罪犯可适用社区矫正:“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与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力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另外,社区矫正除了具有这种刑罚执行的功能外,它还是一个通过解决矫正对象的心理、社会适应困难等问题,恢复矫正对象的社会功能,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社会工作过程。
二、上海模式的发展历程
建国后,虽然我国的刑事法律已确立了“社区矫正”的制度,但由于国内外多种复杂原因,致使我国的社区矫正进展缓慢。二十世纪末,上海市监狱学会专家组的老同志根据他们长期的执法经验、借鉴世界行刑的发展趋势以及上海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客观需要,提出了扩大社区矫正的建议和方案,引起了市委、市政法委的重视和支持。2000年9月,上海市女子监狱试行了对罪犯半监禁刑处遇的探索,对于符合条件的罪犯,允许从周一到周五回社会参加劳动,周末回监狱服刑。同时,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对关押对象实行了“试工试读”的制度。
在我国加入了WTO后,进一步促进了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为了社会的稳定,为适应国际行刑现代化的趋势,刑罚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上海于2002年8月开始了在徐汇区斜土路、普陀区曹杨新村和闸北区宝山路三个街道扩大社区矫正的试点,试点的管理对象包括缓刑、假释、管制、保外就医和剥权人员。到2003年1月在这个三个区的31个街道(镇)进行全面开展工作,再到2003年8月又扩大到浦东、卢湾两个区,在全市的5区的59个街道(镇)试点,试点工作走过了3年艰苦探索的不凡历程。2003年初,上海市委政法委经过半年的调研,提出在全市构建预防犯罪工作体系的思路,即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各方参与”的方式,由政府出钱购买服务,引入社团和社工帮助吸毒者、社区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三类特殊人群树立生活的信心和能力,从源头上预防犯罪。2004年2月,在肯定前一阶段工作成效的基础上,上海市按照前一阶段提出的“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组建了的三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社团组织,即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和上海市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标志着社团自主运行的实质性启动。2004年8月起,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体系建设在全市各区县范围内全面推进,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各司其职、协同管理的综合治理新格局。
三、上海社区矫正模式的评析
(一)上海模式的优点分析
1、上海模式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上海位于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实力雄厚。良好的社区环境不断培育形成,基层组织和文明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队伍。另外,市委、市政法委对上海市法制建设的改革和创新非常重视和支持,也为扩大上海的社区矫正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上海模式具有专业工作理念,在整个模式的构建与发展完善中,设计者与实施者超越了传统依靠行政方法的实施专政的理念,而采用了社会工作关于平等、尊严、接纳、诚信等方面的理念,以及发挥社会工作康复、预防功能的理念。因此,从一开始就强调了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到社区矫正的过程,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推动民间社团的自主运作,实行专门化机关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
3、上海模式的独特的体制建设,上海市成立了以市委政法委牵头协调,公、检、法、司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社区矫正办公室、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作为政府主导推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三项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下,分别从事禁毒、社区矫正、青少年事务三项工作的民办非营利社团——上海市自强服务社、上海市新航服务总社、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成立并良好运作,标志着“社团自主运行”的顺利开展。这三个社团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费用,承担政府指定的服务项目,主要职能为人事招聘、培训与考核以及制定统一的工作要求等日常管理。在区级层面,对应三个社团各区相应有三个社工站,各个街道都设有社工点。
4、上海模式的矫正队伍构建,通过政法选聘与社会招聘两种方式建构,社会招聘的工作人员按1:50的比例配置,招聘的人员大约12%左右的专业为社会工作与法律。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每月工资待遇是2000元,大专学历的只有1500元(另外每年具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福利待遇)。而选聘的人员指导、帮助招聘人员熟悉工作,并以每年25%的比例退出社区矫正工作;选聘人员除原先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外,适当给予电话补助、交通费用补助和餐饮补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在正式上岗进行社区矫正前,进行120个课时的集中封闭式培训,授课老师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与法学专业的专家与教授,分别进行法律知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矫正业务与流程等课程培训。另外,每人每年至少要进行48小时的再培训,主要包括新的政策规定的学习、具体工作中的一些方法、技巧,如谈话技巧等。
5、在矫正内容方面,通过建章立制,初步形成了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管理、学习教育、公益劳动、帮困解难、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五大工作内容。同时建立了五大基地:政治思想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爱国教育基地、公益劳动基地和推荐就业基地。
6、在考核评估方面,由市社区矫正办分别对矫正工作站、社工点进行考核,其标准包括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管理职能;重新犯罪率的大小;法律文书是否齐全;矫正方案是否规范;台帐是否完善等方面。对于社工的考核,制定了“台帐建立率、案主见面率、重点案主谈话率、个案涉及率”为主要内容的目标考核制度,而不是一味强调总结报告与重新犯罪率的多少。
另外,他们与上海大学法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在理念的设计、制度的建设、人员培训以及其它具体矫正工作开展的各环节都展开了密切的合作,为上海社区矫正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上海社区矫正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上海的社区矫正工作在矫正理念、具体运作方式、矫正方法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但由于上海的社区矫正工作仍处于探索中,不免有许多的不成熟与有待完善之处。
1、执行主体的执法权威不够,上海社区矫正执法主体是公安机关,而实际执行的工作主体是司法行政部门。街道司法所承担着社区矫正的一线工作,责任重大,但法律政策又没有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相关的执法权。导致了司法所工作缺乏法理和政策依据,也无法保证矫正措施的实施到位。对于不配合矫正的对象由于矫正人员缺少法理权威,又不能直接采取强制性措施,导致矫正的执行出现困难。而一旦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工作责任的主要考核对象则是司法行政部门,这种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相分离的格局,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2、上海的社区矫正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现象明显。就社区矫正本身,出现公安的执法主体、司法的执行主体以及社团的运作并存局面,另外对于政府主导下的独立社团的管理上,人员、资金和业务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在主导,从而影响了矫正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率。
3、上海模式强调了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到社区矫正的过程,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推动民间社团的自主运作,实行专门化机构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但在整个社团运作中,行政干预色彩依然较强,政府并未把社团看成是独立运作的机构,在资金调配、人员招聘、社团及社工的考核评估等方面依然主导社团的运行。
4、当前上海社工网络的建立是行政建制的简单复制,不够精简科学,工作效率也有待提高。同时,社工配置不够科学,上海市要求社区矫正的配置比例是1:50,但在实际工作中,每一街道的矫正对象的数量不均无法真正按此要求配置,造成资源的分配不均与浪费。
5、在社工的管理考核方面,上海制定了以“台长建立率、案主见面率、重点案主谈话率、各案设计率”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督促矫正工作者主动与服务对象接触,但在实际与矫正工作者的访谈中发现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现象:做得好不如做得多,做得多不如讲得多,讲得多不如写得多。许多工作光看数量与台帐,不能真正起到考核的作用。
6、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与要求不相适应,在社会招聘时对人员的专业无任何要求,最终招聘的人员大约只有12%左右的专业为社会工作与法律,影响了专业矫正工作的开展,而且许多招聘来的社会工作者经过专业培训后,工作内容主要是非专业性的文书工作,自身的专职与特长没能很好的发挥。另外,社工的待遇与激励机制也及待完善。
四、上海社区矫正模式发展的未来
从上海社区矫正现行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相分离的格局所造成的工作中的矫正措施的实施不到位、矫正的执行过程困难重重等重大问题,严重影响了矫正效果的发挥,以至于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属性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而导致社区矫正偏离正确的轨道。因而,笔者认为社区矫正的将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克服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相分离的格局,尽快建立以司法行政主体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基础,着力于扩大与稳定专业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使矫正程序不断规范化、法制化的新格局。
第五篇:镇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本文作者:卜凡慧 好范文原创投稿
2010年六家子镇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六家子镇位于库伦旗西部,塔敏查干沙漠南缘。东接库伦镇,南与扣河子镇为邻,北靠茫汗苏木,西与奈曼旗新镇接壤,库大线穿境而过,交通较为便利。总土地面积6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7.9万亩,林地面积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7%。
全镇共辖16个机关单位,2处集贸市场,24个嘎查村,56个自然屯,共4550户,20280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7874人。
二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镇共有社区矫正对象(即五种人)5人。社区矫正不同于监狱矫正,在社区环境中不可能完全依托于严格的监管,在接收期间,我们到公安派出所翻阅整理被矫正人案卷,熟悉案件情况,走访社区居委会,了解被矫正对象的家庭情况;主动与矫正对象谈心,寻找治病救人的“良方”。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社区矫正宣告书、社区保证书、志愿者协议、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思想汇报等,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账。在日常矫正工作中,我们对名项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从严出发,从细节出发,同时注意在工作中进行创新,保证工作成效。青少年矫正对象是社区矫正的重要群体。针对青少年矫正对象具有团伙性强、犯罪情节轻微、社会交往复杂、观念不成熟、受外界影响比较大等特点,我们从根本上查找犯罪的原因,全面细致的对每名青少年矫正对象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以及社会交际情况通过走访、谈话等形式加以了解,分析其犯罪的原因,这样在制定矫正个案中才能做有的放矢,切实做好青少年矫正对象的工作,防止他们重新犯罪。同时,严格执行各类矫正措施,严格落实考核奖惩制度。按照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的要求,我镇严格落实报到、思想汇报、谈话教育、公益劳动、家访走访等制度,对不能按时报到等违规行为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的处理,并将矫正对象考核的情况和动态分析及时与派出所有关领导进行沟通。通过严格考核,充分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矫正对象的遵纪守法的意识、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