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有效组织幼儿餐前活动结题报告[范文模版]
如何有效组织幼儿餐前活动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餐前活动旨在调节幼儿良好的进餐情绪,让幼儿能在愉悦的情绪下进餐。它不像集体教学活动严谨、规范,其游戏性、互动性强,形式和内容都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而及时变化,能提供给幼儿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轻松的活动氛围更能加深师幼之间的感情。为了更好的体现“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餐前活动的作用,我们开展了关于有效组织幼儿餐前活动的调查和探索,旨在从有效组织餐前活动的实际出发,激发孩子进餐兴,通过家长、幼儿、教师三维一体的共同努力,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真正起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餐前活动是一日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由户外的剧烈活动向安静有序愉悦进餐过渡的重要部分,健康是一个人有着高质量生活的前提与保证而饮食与健康又是契契相关的。幼儿正处于人生生长发育的快速期新陈代谢旺盛对食物营养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由于身体各个机能发育尚未成熟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利用尤其如此明显地受到食物质量的影响因此合理的饮食是使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必备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汉中市幼儿园餐前活动组织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2.餐前活动存在的不足与原因。
3.关于有效开展幼儿餐前活动的指导策略。4.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二)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汉中市幼儿园保教人员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幼儿有目的和计划的跟踪观察,了解餐前活动组织的现状,根据数据和观察结果分析组织餐前活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最后提出改善意见与建议,旨在为改善餐前活动的现状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和实践支持。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
2.个案研究法
3.游戏法 4.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0月)
学习餐前活动的主要形式、方法理论书籍;调查餐前活动的主要形式、方法;讨论各自在班餐前活动中主要存在的困惑。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6月)
课题组教师根据有效的方法进行尝试、实验;课题组教师自己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餐前活动形式和方法;讨论交流各自探索的经验和方法;汲取课题组教师的优点,改进自己存在的问题。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撰写报告(2017年7月——2017年9月)
收集、整理各种研究资料。(收集查阅);撰写结题报告。
五、研究成效
根据对问卷调查表的分析和对研究对象长期的观察分析,我们总结出目前组织餐前活动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组织餐前活动必要的认识。
2.类型单一,形式随意。
3.食谱介绍过于简单。
4.忽视幼儿个体差异与年龄特点。
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针对所在班级,积极改善,将餐前活动融入到一日活动计划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最终达到预设的课题研究目标。有以下几点成果:
(一)有效开展餐前活动对教师的积极意义 餐前过渡环节往往是教师进行有效教育指导的盲点。为了更好地体现“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我们对于如何开展餐前游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既满足了幼儿喜欢游戏的意愿,促进了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优化了过渡环节的秩序,又调节了幼儿良好的进餐情绪,使每位幼儿在获得快乐与自信的同时,养成习惯、启迪智慧、发展能力,也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一日活动各环节的重要性,提高了教师对游戏的理解、组织和指导的能力。
(二)活动中渗透生活习惯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都是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每个细节来实现的,教师应善于抓住餐前活动这个有利的教育契机。
1.生活习惯(主要是进餐习惯)的养成:
(1)养成良好的盥洗常规,如儿歌“吃饭前,要洗手,先把袖子挽起来,再用香皂擦一擦,两只小手搓呀搓,清清水里洗一洗,两只小手甩一甩,再用毛巾擦擦手,看,我的小手真干净”;
(2)开展值日生工作,鼓励幼儿发餐盘、叠餐巾、摆放勺子和碗筷,体验劳动的乐趣;
(3)懂得基本的进餐礼仪。如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进餐时做到:坐姿端正,脚踏在自己的座位下,不任意伸直或两腿不停摇晃,吃饭时不和朋友交谈,不用嘴嘬筷子等;
(4)做到不浪费,爱惜粮食。可以选用讲述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下巴上的洞洞》,学习古诗《悯农》等。
2.能力的培养(1)幼儿在上台讲述故事和表演节目时,既能锻炼胆量,培养自信心,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小组活动中,提供了自由活动的机会,自主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幼儿能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同时能培养组织和协调能力;
(3)合作游戏时,幼儿可以尝试处理和调解相互之间的矛盾,也能学习如何与朋友更好的相处、合作游戏。
(三)具有趣味性的食谱介绍
食谱的介绍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同时还能让孩子们对每天的饭菜感兴趣,帮助孩子愉快的进餐。我们针对当天的主菜,准备谜语让大家一起猜,比如蘑菇就是:一顶小伞,落在林中,一旦撑开,再难收拢。准备儿歌,大家一起学一学唱一唱。通过一唱一猜,孩子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还可以进行知识竞赛。请当天值班的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提前准备好介绍蔬菜营养知识的材料(可以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图片),在餐前活动时进行介绍:如菠菜汤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和叶绿素,多吃蔬菜能帮助我们消化吸收;“碎肉豆腐”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能供给我们必要的营养等。这些丰富有趣的食谱介绍方法不仅调动孩子进餐的积极性还让许多孩子改善了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
(四)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儿童教育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在日常集体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全面的关注到每一个幼儿,而餐前活动作为最有利的边角时段,为幼儿提供了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个性得到彰显。适合老师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指导,特别是有利于进行个别儿童教育。
针对调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幼儿,建议在餐前活动时给予其充足的自主游戏空间,或是将两个行为相似的幼儿安排在一起活动,让其相互监督、约束。我班的浩浩和宁宁,集体活动中都不能安静的参与,思想和行动都很自由,老师便安排两人在同一组进行活动,并且要求活动中只要有人出现吵闹或是不遵守游戏规则时,另一人就要马上语言提示制止其行为,活动结束后,由小组其他成员评价两人中谁比较遵守规则,并适当给予鼓励和批评。头几次的活动,两人都因为图表现而相互指责,甚至影响了整组活动的开展,这时老师及时介入,告诉两人在要求别人的同时自己先要做好,并参与活动和相互监督,几次尝试后,两人都有了进步,宁宁不但自己很认真的参与活动,还能时时提醒浩浩遵守纪律,而宁宁为了能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也很努力的克制自己的行为,虽然还是会犯小错误,但相比之前已经进步了很多。
针对没有耐性,特别是那些坐不住和坐姿不好的幼儿,我们采取一对一的数数游戏帮助其培养耐性:两人面对面坐好,一人开始从1数到20,另一人则按要求在数数时间内坐好不动或是坚持某一个动作,直到停止数数。开始玩此游戏时,可以缩短数数量,等相互之间都能完成游戏任务后,再慢慢加数到30、50、100甚至更多。这种游戏具有趣味性,既能培养幼儿的耐心,又能练习数数,一举多得。
针对胆小、不爱说话的幼儿,可以先让其跟老师单独沟通、交流,给予肯定和鼓励,树立了自信心后,再逐步参与到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中。大班的琪琪是个能干的女孩,但就是不大喜欢说话,每次上台时都会满脸通红,不敢出声。为了让她能大方自如的表现,每次餐前活动的时候,几个老师都轮流找她聊天。一开始,都只是有问才答,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她的话变多了,话题也从班上有几个好朋友变成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于是,在后来的分组活动中,老师不再单独找她聊天,而是陪同她一起参与游戏,并鼓励她在组内表演节目,慢慢的,琪琪终于不再上台就满脸通红、说不出话了,现在的她,已经能够在集体面前大方的表现自己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在老师的指引下,一步步由被动参与活动变成主动参与活动,从开始适应小环境到能在大环境下表现、锻炼。
(五)组织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1.教师尽量用语言创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幼儿身心都得到放松;
2.组织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重在指导和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不过多干预幼儿的活动,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3.活动形式应经常性的变换,机动灵活的采用集体活动和分组、个别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积极主动并有选择的进行游戏;
4.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巧妙渗透,关注到个体。活动少重复、单一,尽量简单、有趣、多样化。
餐前活动时间虽短,但只要老师合理利用、灵活组织,便能获得与集体教学活动同等的教育价值,使其成为又一个幼儿能在游戏中学习、进步,感受快乐的有利时段。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了:如果你把孩子作为活动的主体,那么你的活动就是有效的,他们也乐意配合你,给你无穷多的惊喜,创造出无穷多的奇迹。
六、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当然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有不足之处,比如研究内容不全面、研究层次不深入等等,恳请专家给予批评指点。
第二篇:有效教学结题报告
“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松原市第二高级中学
“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
负责人:
杨柏金 孟祥峰
摘要: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等问题,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或是低效的、无效的等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于2008年9月申报立项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有学校领导及全体一线教师等。课题组分工明确,思路清晰,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体会和成效。
关键词:课堂
有效教学
建立与研究
一、开题阶段
⑪、时代的需要 1.“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这一论断的认识越来越走向深化。21世纪的国际竞争将使人才竞争、科技竞争日渐进入白热化状态,人才的背后是教育,科技的影子是教育,经济的操作平台是教育,物质丰富的宽阔基础是教育,因此,21世纪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教育规模、教育层次、教育质量,尤其是教育效益的竞争,科技、经济花开花落,其根基在教育,只有教育竞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根本竞争。因此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便极其客观地摆在我们的教育者面前,那就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国际竞争性人才方面是否真的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于是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便被凸现出来,倍受关注,并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可以说,未来的教学中必将植入有效教学的理念、方式、策略,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⑫、课程改革强烈地呼唤有效教学
现行的课堂教学现状在经过多年来教改洗礼之后,虽然有所改观,但仍然令人担忧。课堂上,空泛的教材,伴以冰冷的作业,几乎成为学生唯一的信息源,他们远离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在老师的强迫下单通道地传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往往很少沟通,缺乏合作,鲜于理解与帮助。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空泛的,低质的,缺乏策略的,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更是问题重重,如:①概括不准,②捅而不悟,⑧法不导学,④法不对点,⑤生填硬灌,⑥给法难用等。所有这些都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浅表的,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往往是低水平的,甚至是失控的,学习中所体现的或能训练的思维过程大多是低质的,最终获得的知识往往又具有很强的纯记忆性色彩,在多变的真实情境中,常常因不能有效迁移而无法灵活应用
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⑬、有效教学已成为我校教学发展的重要依托
作为一所省级重点高中,虽然在教学质量和社会信誉上都已得到了社会首肯,但作为新时代的二中人,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新的要求的背景下,更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及实践等作出更为科学的应答。为此,我们选择了“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试图开拓一条有关教学有效性的校本化研究与实践之路。
2.调查研究
⑪有效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强调全面,强调效率.⑫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传统意义上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但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类别的智力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研究证明,学习的效率直接影响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能有效学习的学生其非智力因素往往也不能有效地发展.⑬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有效教学直接考量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有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法,对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教师课堂行为进行了比较,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在课堂组织与管理方面要优于低效教学的教师;有效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监控能力方面优于低效教学的教师.⑭有效教学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天天喊,应试教育大行其是”,这种将载入教育史的怪现象既说明我们的体制和评估系统有问题,也说明我们的教师被普遍“格式化”为双面人格.出于良知和对教育的正确理解,教师们认同并呼吁素质教育的到来;而出于自我保护和急功近利,教师门又拼命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狂奔.而教学效率低下的教师又让学生在应试教育的伤害中雪上加霜.⑮.有效教学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旨在增效,而绝不是减效或失效.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成了低效的“放养”,一些情景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种种现象都说明: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效教学,绝不能以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给新课程改革造成消极的影响.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树立和坚持课堂有效教学的观念。
我校自建校以来,由于教师配备不足,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在当前的社会教育环境中,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鉴于以上调查研究结果,我校决定积极参与本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于2008年9月申报立项了“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目标、步骤、方法,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3.确定目标、内容,公布研究课题
我们课题组成员力争通过对“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总目标。为了使这项研究更为具体、深入,我们确定了以下四项具体研究目标:
⑪.通过研究,为教师提供课堂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其中主要有“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如何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如何科学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等内容,为广大教师克服教学中的无效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供范式;
⑫.通过研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⑬.通过研究,使课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以后的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奠定科学的基础;
⑭.通过研究,使有效教学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课题围绕课程有效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这一中心内容有以下10个要点。
①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②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的研究; ③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有哪些影响。④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研究;
⑤不同的教学问题设计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影响的研究; ⑥问题的价值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⑦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研究;
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教学方式的研究; ⑨科学选择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影响的研究。⑩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有效备课,有效评价的研究。
确定了目标和内容后,我们在各人的分工下行动起来。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的理论和经验介绍,经常交流,及时调整计划。
二.课题研究活动阶段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我们制定了总的研究方案后,每学期根据情况也制定学期研究计划,根据研究分工,有的负责与教师交流,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有的负责收集资料,借鉴其他学校的宝贵经验;有的负责组织培训班;有的负责每次培训的后勤及考勤、考核等工作;有的收集教师的体会文章和先进事迹。
2.采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
本项研究内容多、跨度大、命题新、综合性强,因此,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综合采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文献法、行动研究、调查研究等主要方法。我们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注意向和该课题相关研究方面做得好的学校学习,在网上了解课程有效教学的有关经验介绍,在期刊、报纸上了解课堂有效教学的信息。
3.及时归纳整理资料
在获取了大量资料后,我们经常讨论、交流,整理资料,了解教师情况,逐渐调整研究思路、实践方案。
三.成果展示阶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要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将思想转化为行为能力,更要求科学、有效,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我们经过三年的实践,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可以看出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效果。我们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一)认识成果
1、有效教学的理念进一步提升
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我们组织教师共同学习了《有效教学论》等,教学理念得到提升.对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老师们真正认识到:
①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②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结果,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苦再累,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设计初步成型
通过研究,我们确立了以下学科的几种课型的行为设计:语文学科的精读课、习作课;数学学科的新授课、复习课;音乐学科的歌曲学唱;美术学科的造型表现课。其中数学学科的复习课的教学行为设计研究尤为突出。
我们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课程的心理特点出发,认为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达成需要以下几个环节:进入情境提出问题、整理归纳形成网络、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解决疑难课堂总结。我们对学生学的行为和教师教的行为进行了设计与论证:
先使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进入情境,在情境中了解本课的复习任务,产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探究的欲望,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整理归纳形成网络,学生用自主合作的形式整理归纳知识点,形成网络,通过设置交流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既加强基础又拓展提高,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疑难课堂总结,查漏补缺回顾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探索的欲望。
环节一是以教师成功驾驭课堂为前提,学生的情感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他们很容易进入角色,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核心来设计师生的双向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顺利进入本课学习。环节二是课堂的核心,该环节在新课程目标下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教师传授转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研究的空间,让学生能以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与归纳,形成网络。环节三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学生通过自主解题,大胆实践,把知识内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究能力。环节四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反馈,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强化评价的功能,以鼓励为主,发挥激励促进作用。
3、对课堂中有效的情境创设、有效的教与学方式、有效的练习、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有了新的认识。①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现在教材十分注重创设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现实情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情境的创设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能拘束于知识内容,主要应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创设学习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学得更透彻。
②学习方式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开展学法指导,要坚持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要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学有法,学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师生要及时总结,积极探索,重视教法、学法的创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其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应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堂上的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体验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③有效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一种必要的教学方法.练习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负担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实践证明:练习的质量与学习质量成正比,与学业负担成反比,即练习质量越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越高,学业负担就越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重视练习的科学性,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因此,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练习规律,改善学生的练习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包括: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课内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搞好练习的设计,如课前练习,课后练习,新课过程中的练习,运用知识的练习,综合练习,复习课的练习等。不同类型的练习,练习题的选择设计就应有不同;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效率;对作业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
④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结论,而且更要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即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课堂容量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难懂的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践成果
1、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课堂教学面貌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
我们的课堂教学已基本改变了教师单一的传授知识的状况,实验进行到现在,90%的教师能够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认真预设自己的课堂教学,关注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有效借助信息技术,精心设计练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这一阶段的研究,锻炼了我校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的课题意识得到加强,自我发展方式也有所改变,由实验前的85.7%的教师被动吸收,下降到80%,探索研究式的教师由原来的1.5%提高到5.7%。老师们在实验中能不断总结经验,学校已将老师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册,有《有效教学设计集锦》、《教学反思集》、《有效情境创设案例集锦》、《有效的教与学方式案例集锦》、《有效练习案例集锦》和《信息技术有效使用案例集锦》。
3、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通过两年多的研究,除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发展方式有所变化外,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目标、与人交流、质疑、概括知识、运用知识、自我评价)和学习能力也有所改变。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概括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提高。
4、学生的学业成效有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5%。
课题研究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该课题研究是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没有一位教育大家不是通过探索研究获得成功的。
在全校范围内,大家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每学期都有老师向课题组上交课题论文,其中张国学、王立臣、谢淑红老师的“课堂有效教学”论文在校本教材中被推广。吕清文、刘万春、冯作为老师的教学心得有多篇发表。
学校课题组每年组织了两次到东北师大附中学习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互帮互学,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凝聚力,而且在老教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有关课堂教学的经验。
四.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学管理不够细实,还存在一定的“粗放”现象。如对教师备课的督查、对学生作业针对性情况的检查、对学生辅导方式和辅导有效性的研究等,还没有做细做实。
2、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仍显不足。课堂教学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显露出教学的浮躁,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三维目标“分化”,教学层次“幼化”等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还存在。应付教学的现象还存在,低效高耗的教学还存在,“有效教学”研究还需进一步宣传、发动和推进。个别教师的信心不足。不少教师抱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基础太差,而对自己的管理艺术和教学行为反思较少,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管理和教学行为是否有效、高效,有时对低效、无效的做法还当作法宝紧紧抱着不放。对“学困生” 关注、帮助力度不够,缺少补差的可行措施和有效办法。
3、集体备课深入不够。由于教学课时多、教学任务重,教师忙于上课、忙于批改作业,对课的研究投入不足,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情况较普遍。教学目标定位有待研究,目标求高、内容求全现象还存在,课堂上有过难题和超标题,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学生实际解题能力还比较薄弱。
4、少数教师对课标,特别是对考试的要求还不能很好把握,备课、上课的针对性不够,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课堂教学的一些环节不够“实”,特别是学生“练”的情况落实不到位、教师检查督促的力度不够。教师“教”的多,学生“学”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
五.思考
1、研究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课程有效教学的前提
真正干好一件事情,要的是浓厚的兴趣、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愉悦的心情。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让他们在45分钟之内提高学习效率,不仅要靠教师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授课方法,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他们在枯燥和单调的书本中索求知识的动力,而这种动力的给予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教师。
要想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首先要全身心投入,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使他们迸发学习的激情,在老师的点拨下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整体把握教材,有的放矢组织教学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做事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方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教学更是如此。要投入到教材中,把握教材的内容,对教材充分理解,全方位认识,明确大纲要求,大胆地根据教育对象调整讲授顺序,灵活教学,从学生听课的神态、发言得到反馈信息,果断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3、精彩生动的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为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是知识的载体。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紧迫的疑问,巧妙的点拨,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形象,乏味变有趣。另外,教师的书面语言(板书)和姿态语言(教态)也显得尤为重要。黑板上的一个记号、一种格式,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的思维激起阵阵涟漪,把教学推向高潮。所以,教师的语言应注意准确、生动、鲜明,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教育性,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倘若教师语言罗嗦重复,模棱两可,词不达意,拖泥带水,怎不令学生昏昏欲睡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语言还要做到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疾徐有序,切忌一节课一个调,从而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正确的认识和积极地参与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动力
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改变传统教学行为的束缚,以积极的态度置身于研究中,才能使课题的研究顺利进行并积极推进。
5、加强管理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制度是规范行为的保证,在实验中,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制度,加强了实验的管理,使各项研究能得以落实,稳步进行。
“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松原市第二高级中学课题组
2010年11月
第三篇: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结 题 报 告
大庆市市级课题“高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中学课堂教学有两种非常突出的不良倾向:一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桎梏,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很好地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严重脱节,重教法,轻学法,讲练不当,反馈矫正不当,教学目标指向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大量存在。二是自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教师在新课标理念下已经作了一些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确实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小组讨论随处可见。但是令人困惑的是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上下来,学生收获却很少,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一些示范课、公开课。这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变以往那种“少、慢、差、费”的现象,用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其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所有课程都应该是美丽的课程,尤其文科课堂应是语言的锦绣,是文学的花园,是文化的殿堂,是精神的家园。
因此,我们认为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取得好的效果,只有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高效教学的策略,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每一节课中针对学生实施有效教学,课堂效率才会提高,学生才会乐学、会学、学会、学好。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文科教学中加强“高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的探索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与学之后,使学生有所进步或发展。《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等问题,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本课题研究以新的课程观指导教学,深化文科教学改革,促进课堂的快捷高效。根据文科教育的具体特点,我们从高效的课堂教学理念出发,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分析框架,并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认真开展好《高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研究活动,更好地深入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文科素养及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与能力。
1、通过使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尝试为中学文科实验教师提供使用人教版等实验教材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
3、通过实验研究,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学科骨干教师。
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有效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课堂教学关注教学效益,有效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比;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它要求教师具有现代化的新课程教育的理念意识,有很强的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很强的教学反思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在反思中认识和总结,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简单的讲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包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的创设;强调“协作学习”;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强调设计轻松有意义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这种理论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具备建构性教学理念,在建构理论指导下,谋求教学效果的高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有效教学应该是一种建构性教学、策略性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体现教师主体性的教学。
2、高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认为,高效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有效率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3、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学生能否进行高效而持久学习的最重要变量之一就是其是否具备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指直接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与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强烈的动机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没有动机的学习不叫学习,也不能学习。可以说,教学是否真的有效是以其是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前提的,因此,有效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密切关注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特色创新及主要方法
本课题与国内有效教学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和目的都相同,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其特色在于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对低效无效的教学进行诊断研究,力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有效课堂教学理论校本化、个性化,给每位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不仅在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更在于形成独立的思考,主动学习、尝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本课题组成员来自各年级,既有重点实验班的老师、也有普通班老师。预期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与实施,完成研究课题研究的任务及目标。课题研究方式以对比研究的方法为主,通过自己教学班级,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实效的对比研究,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操作模式,确立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以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关注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发展成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力争达到研究有实际效果,成果有实际用途,实施简便易行。
2、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研究课改年级课堂教学现状及教改实施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操作实施,在世纪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
4、对比研究法。由本校的课题研究人员分别在各自的班级进行比较研究。
5、经验总结法。对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操作之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1、组建课题组,选题论证,申报立项,制定研究方案。
2、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实施培训。
3、举行开题论证会。
4、聘请专家指导。
(二)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
1、依据实施方案开展研究,收集信息与课改资料,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实施操作奠定基础。
2、对个案进行分析。教师反思、评价自己的课堂实录,写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做法,并在今后课堂教学中发扬光大,不断积累总结、完善,形成自己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
1、系统整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做法,传播、推广有效课堂教学经验。
2、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结题报告。
3、申请结题。请专家鉴定课题研究成果及结题报告。
4、举行结题论证会。
5、经专家评估认定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全校传播、推广。
(四)推广阶段:2014年3月—2015年1月
1、全面总结,分期分批进行推广试行。
2、不同班型进行适当改进。
3、争取获得全市甚至省级成果推广。
六、主要研究人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王立杰 大庆市第四中学校长,中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级领导,负责课题设计及主要指导工作。
副组长:张秀文 大庆市第四中学教学副校长、中学特级教师,协助组长工作,指导布署各项研究工作。
成员:崔文、赵海、夏伟明、涂立人、李其金 负责现状分析,适时指导具体工作开展。
执行小组负责人:王晶华 唐淑君 辛明君 文科综合教研组长,负责实施研究。兼任课堂实录、电子文本(上报)和课题研究文档工作及实施研究。经验总结文本(信息)整合工作并撰写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课题研究已进行了三年,通过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们的艰苦努力,课题组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㈠深化了对新课程和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
我们的课题题目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在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我们结合教学实际,通过理论学习,普遍接受了的这一教育理念,在研究中进一步深化了课题组成员认识:
1、文科教学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文综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对文综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文综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还文综以本来的面目。关注人文性,一要“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学习收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标准,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学生”是发展的学生,是差异的学生。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实践“以学定教”,务必非常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二要“以教促学”,以教师有效的教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实现两个转变,即通过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策略性地改变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针对高中生各个学期不同的学习特点,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创造性地教,顺应学情地教,不任意拔高教学的要求。当然,我们在突出体现文科教学的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文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2、有效课堂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表现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遵循教学原则,合理组合教材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全面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实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我们必须建构起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创生出适合学生的实际的教学系列,解决课堂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际中,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1)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它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我们认为在有效课堂实施过程中,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以生为本”应有有三个体现:一是学生是否喜欢和期待上这一节课;二是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是否有“两得”,即得到了文科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技巧,得到了良好的情感熏陶;三是这一节课的学生学习反馈的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并快速反应跟进,查漏补缺。
(2)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他人的反应,必然会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我们认为,在这些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差异,指导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相应的知识;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接受能力出发,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必须能够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实践,相互批改;必须尊重学生的表达愿望和表达内容。
(3)“授之以渔”与“独特体验”。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要做到“不教”,就是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中寻求方法,学会求知,最终达到“不教亦能”的学习境界。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对话的过程。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在对话中阅读、体味、经验、感悟,用心灵聆听,用经验享受,从而达到审美主体与审 美客体统一,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是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而不是别人所能替代的。(4)“学以致用”与“终身受用”。文科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读写等综合素养,就是在一次次的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且还要落实到最有效的读写的实际中去接受检验。因而,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让学生亲自体验,以形成个性化理解和个性化表达,在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强化素养,提升能力,这不是任何人包办代替所能企及的。新课程把学习过程和方法作为文科素养的一个维度,凸显出对学习方法的高度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自信,获得学习的乐趣,养成学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坚持终身受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归纳总结出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才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和终生教育思想相一致、相适应的。
㈡提高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内涵的认识
1、对低效教学的理性反思与追因分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我校近几年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感到有许多课堂属于低效教学的范畴。一是对教学目标理解模糊或表述不清;二是教学内容把握不够精当;三是教学结构呈现过度的教师主导特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四是缺乏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狭窄;五是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评价的策略研究;六是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原因如下:学校教研氛围平淡。尽管教研活动正常进行,但研究的圈子较小,研究内容常浮于表面,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坚持力;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行为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教研的要点和抓手十分模糊,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主动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但缺乏方法的推敲和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对学情估计不足,以致课改达不到预期效果。面对如此现状,我们感到本课题的研究肩负着一种强烈的责任。如何依托课题团结一批教师,解决一些问题,拓展一些发展的空间?我们感到: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抓起,从帮助教师克服以往的教学弊病抓起,从教师执行的每一堂课抓起。
2、寻求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综观有效教学的各种论述,我们把有效课堂的关键字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八个字上。
“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即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学”不是静态的学生,而是发展的学生,是差异的学生。我们要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教的起点,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教的方向。有了起点和方向,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实践“以学定教”,务必非常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
“以教促学”,反映了教的目的。第一,教不是单纯的教,而是促进教学互动的教,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的教;第二,“以教促学”更高层次是指向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策略性地改变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第三,针对学生不同学段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以教促学”强调创造性地教,顺应学情地教,不任意拔高教学的要求。
3、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关注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题研究中,往往有教师抱怨自己多么优秀的教学设计,但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理性地反思这一现象,往往能得到许多启示: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设计都是不符合实际学情的,往往会导致全局的失败。因此,有效课堂教学首先是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其次是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再次,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把握住教学的基点和训练的梯度,从设计目标中寻求高效之本。第一,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内容分散,教学过程便不能深入。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从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并做出适当的信息处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从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二,优化教学结构。
安排教学结构包括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优化教学结构,应综合考虑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理念;二是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三是体现课时特点和课时目标。其中学生是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优化教学结构,着重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顺序和学习方法,体现教学设计的策略。第三,兼顾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两者的联结点在于学生。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设计,它兼顾到预设的计划性和生成的可变性。如果说教案是教师的课前设计,那么课堂就是教师的现场设计。具备这二度设计,课堂才是科学的、艺术的。
4、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过去观察一堂课,教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如今,学生成了我们听课关注的主要对象,是有效课堂教学关注的焦点,这是理念的更新与进步。在课题实践中我们更清晰地发现:如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大、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差、良好学习习惯得不到落实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课题组对组织了多次专题讨论,进一步转变观念,正视现实,寻求对策,并坚持在实践中分析总结,使这一现象得到了逐步改观,现总结如下:
一是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教师常常习惯性地充当了权威的角色,无形中降低了学生课堂主体的意识。二是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三是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四是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要求,贯彻落实。五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5、关注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主导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师的自我监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前提。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其行为主体之一的教师是具有理性反思和行为调控能力的职业人。自我监控的过程表现为设问这样四个问题:①我在做什么?②我为什么做?③我做得怎样?④我将做什么?第一问是指教师的外在行为;第二问是指教师的内在动机;第三问是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估;第四问是即时的教学打算。自我调控的有效性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在理性价值观的指引下展开的。
对课堂的微观调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重点。好的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需要教师适时地应用微观调控的技术。首先,教师应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教师应关注教学的进程作适当调控,如对有效资源的开发,对问题深层的引领,对思考方向的纠偏等。再次,教师应适度调控好教学的节奏变化。一是尊重学生的注意规律,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把握“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有时顺水推舟,不露声色;有时旁敲侧击,迂回前进;有时抓住机遇,生成资源;有时主动出击,积极控制。
㈢我们初步重构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创生了一系列适合学生的文科课堂教学模式。
在不同时代“有效教学”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大教学论》的理想寄托在“班级教学”中,它是“有效教学”的初始状态。在这种初始状态的“有效教学”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扩大教学的“规模”,减少教师教学的重复性劳动,“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夸美纽斯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所倡导的“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后来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们对“普遍有效”的、定型化的“教学模式”逐渐发生怀疑,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而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这标志着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二个阶段的出现。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开始转向“教学设计”。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无论“大”的(夸美纽斯)、“普通”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还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于是,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道路上,有效教学大体有三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
目前,我国有效教学典型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维度。基础性包括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和定位,是否注重个体差异,教师的表达是否清晰,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包括是否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是否通过启发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在研究中,我们认为高效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课堂组织的完整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教学理念、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因素组成,本身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作程序,体现出理论上的自洽性和过程上的连续性。二是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了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它通过某种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的教学程序,把某些抽象的、纯粹的理论用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出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行为框架,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理论。三是课堂形式的稳定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教学结构和活动序列的结合体,它通过概括教学经验,去粗存精,抽取出重要的教学要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规律,因此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四是课堂过程的灵活性。虽然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现有教学条件和师生水平的不同,我们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教学模式是一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模式也不断的吐故纳新,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相关理论以及《课程标准》,尝试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实践,总结了几种课堂教学模式。如讲读课模式,即预习——质疑——讨论——点拔——拓展;自读课模式,即引导——自学——练习——小结 ;评价课模式,即阅读——评价——持据——结论;展示课模式,即阅读——演示(创作、表演)——评说——结语;研究课模式,即命题——探究——演示——结语综合学习课模式,即导读——导编——导演——导评。这些模式的尝试,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显著效果。
(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及有效课堂教学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
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遵循教学规律,关注全体学生,追求有效教学,大胆尝试,在课堂驾驭和执教水平均有显著提高,深受学生喜爱,在每的学生测评中,学生的成绩和认可度均在列前茅。经过几年的努力,可以说我们的每堂研讨课都十分出色,课堂教学十分贴近学生,精巧而富有美感。
(五)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基本形成,不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均获得全面的发展。【附:学生实验数据评估报告】
八、问题和课题组今后的打算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课题虽然结题,但课题研究却永远不会结束。高效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的追求,课题组将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课,继续在实践中深入探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更加高效。课题组还将继续开设各种形式的展示课、研究课,开设各种形式的讲座和研讨会,继续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我们希望能够得到省市专家和领导更大的关怀和支持,希望吸引更多的语文老师加入到这一研究队伍中来,将这一课题更加深入的开展下去,将课题成果推广开来,使我们的作文课堂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获得更大的效果,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造福更多的学生。
课题研究至今,得到了各级专家、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得到了各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得到了我校教师配合和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一点成绩。在此,课题组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大庆市市级课题“高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课题组
二〇一二年三月
第四篇:大班幼儿餐后活动的组织策略
大班幼儿餐后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摘要
餐后活动一般是指从第一个幼儿用完午餐到全体幼儿进行午睡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展开的活动。它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部分幼儿的“进餐”和部分幼儿“自主游戏”阶段;二是全体幼儿进行安静活动阶段。
餐后活动是幼儿重要的自主活动时间。就幼儿人格发展而言,自主活动的重要性不容质疑。问题是幼儿自主性体现在哪里,如何管理?过度追求活动的宽松与自由,就可能会有意外事故的发生,过分强调安全,则会抑制幼儿自由的天性,扼杀他们的快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告诉我们:应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建立良好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二、现状描述与分析:
镜头一:教师在幼儿餐桌旁走动,一边高度关注还在用餐的幼儿,一边不时提醒幼儿摆正椅子、放好盘子,并对爱挑食的幼儿耐心引导。教室的另一边,已经吃完饭的幼儿则按自己的意愿在游戏,有安静搭积木的,有争抢玩具的,有打打闹闹的,教师完全顾不上。
镜头二:教师在给已经用完餐的孩子讲故事,餐桌边还有七八个孩子还在用餐,他们高兴地交流着,甚至嬉笑打闹着,饭菜撒了一地,匆匆吃了几口就放下碗去听故事了。
镜头三:教师请用完餐的孩子在走廊上折纸,可由于已经连续好几天折下来了,幼儿对折纸已经失去了兴趣,于是有的干脆结伴在走廊上打闹、相互追跑;有的随意撕纸或撕图书,弄得满地都是碎纸片;有的不时地向老师告状,甚至个别幼儿想出到厕所借小便之名和几个幼儿结伙玩。而教师一边在引导吃的慢的幼儿进餐,一边又要管理走廊上的幼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餐后活动是两个不同活动环节的交互,一部分幼儿已经用完餐,开始进入下一个生活环节,按自己的意愿在餐后活动中进行自主游戏;而另一部分幼儿则在进餐,他们还在用餐环节上努力着。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幼儿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环节,教师要全部照顾到,并作出相应的指导,这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大班幼儿处于学前晚期,他们身体状况与3—4岁的孩子相比有了明显不同,精力旺盛,爆发力强;他们喜爱游戏,游戏活动的水平更高了;他们好学好问,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们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初步形成个性并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三、餐后活动的组织策略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开展丰富的活动,是有效组织餐后活动的必要保证。我们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入手,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餐后活动,同时也提高了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
(1)发挥小帮手的媒介作用
充分发挥小帮手的作用,培养幼儿劳动的兴趣、责任感和是非判断能力,教师让小帮手做中间媒介,配合老师做好餐后活动的组织工作(有时也可以让吃得快的幼儿担任)。老师可先向小帮手说明工作的具体要求,而小朋友的要求也可通过小帮手传递给老师,老师可以通过小帮手把处理的意见传递给幼儿或启发指
导小帮手独立解决活动中的小问题。同时也可以请小帮手组织其他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如念儿歌、讲故事、石头剪子布等。一学期下来,许多小帮手也积累了管理小朋友的经验,已经能独当一面,很好的进行管理了。
(2)有规则游戏:
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教授幼儿一些有趣的有规则游戏,但要求游戏的选择是活动量较小的游戏,如“山上有个木头人”,当幼儿念完儿歌“山山山、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动动就是小蜜蜂。”后立即摆出一个造型,坚持不动,谁如果先动了就是输了,这类游戏就比较适宜在餐后进行。还有民间游戏、智力游戏及娱乐游戏等等。在平时我们可以教授幼儿一些简单的民间游戏的玩法,如《翻绳》、《东南西北》、《抓子》、《弹球》、《点点捏捏》、《翻饼烙饼》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又如智力游戏中的“看谁接得快”,可以2至5个幼儿围坐成一个圆圈,第一个幼儿说出任何一个词,然后第二个幼儿用第一个词的后一个字作为词头,再说出一个词,依次类推,此类游戏不仅使幼儿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又在游戏过程中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娱乐游戏“谁是小熊”在幼儿中深受幼儿欢迎,所以为了符合餐后活动量小的原则,我将游戏的玩法稍作变动,改为幼儿自由结伴,将各自的椅子排成圆形,椅子数少与幼儿人数一张,幼儿围着椅子站成圆形,然后幼儿面对圆心边唱歌曲边绕着椅子走,当唱完“小熊就是它”时立即找一张椅子坐下,未坐到椅子的幼儿搬走一张椅子,坐在一边观看,游戏再重新开始,对此幼儿的兴趣也很高,同时又增进了同伴之间的关系。
(3)丰富语言区:
教师可请幼儿从家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看的几本图书,放在我们的语言区里,这样架上的图书数量就会增加不少,题材广而丰富,幼儿选择余地相应地扩大,看书的兴趣和效果也随着提高。同时可供应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允许幼儿一起看,小声谈论;亦可让幼儿自由练习讲故事,你讲给我听、我讲给你听、或几个人一起听讲,甚至可以请那些识字不少的幼儿看着图书讲故事给同伴听。这样一来幼儿不仅对看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识字产生了极大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录音机的作用,向幼儿提供录音机、各类故事磁带或儿歌磁带等,并教会幼儿如何使用录音机,这样幼儿在餐后就能围坐在录音机前一起听故事或儿歌。这样在满足了幼儿学习的需要的同时又培养了幼儿良好听读习惯和能力。
(4)小书包大乐趣
让幼儿每天自带一个书包来幼儿园,里面可以装一些图书、铅笔、彩色笔、小本子、玩具等幼儿自己喜欢的物品(物品可以每天更换)。幼儿将带来的小书包由教师统一安排地点存放,到了午餐后活动时间再发给幼儿自主活动。孩子们玩得可井井有条啦:他们有的看图书;有的讲故事;有的画画;有的玩玩具;还有的下棋等。幼儿参与活动非常投入,兴趣十分浓厚。以前那种追逐嬉戏、大声喧哗、不遵守活动规则的现象少了。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都会自觉地整理活动材料。一个小小的书包,既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又便于教师午间管理;幼儿既学会了分享资源,又学会了合作交流。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从中找到了许多的知识和乐趣。
(5)有趣的传统游戏
秉着让幼儿自主游戏的原则,我们将传统游戏引入到餐后活动中。传统游戏的存在有它特有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利用传统游戏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的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享受乐趣,享受成果,让我们的餐后活动更加有意义。如翻绳游戏,在教师提供的各种彩色绳子中,有的两两结伴进行穿绳,进行相互合作,共同创造;有的自己独自翻出各种东西,看!电灯泡、小碗、扫把、蝴蝶„„一根简单的绳子,却给与孩子广泛的动手操作和思维跳跃的空间。
如打弹珠、弹皮筋等等。孩子们在游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父辈们的智慧。
(6)转移指导重心
当大多数幼儿还在进餐环节时,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指导上,提醒幼儿正确的用餐方法,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肯定和鼓励;当大多数的幼儿都进入到自主游戏时,教师就可以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各个功能区活动的幼儿,对他们活动中出现的情况做及时准确地指导和帮助。
四、由餐后活动的组织引起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日生活皆教育。孩子的一日生活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在这些细节中存在着许多有价值的随机教育的契机,这就需要老师灵活的来处理,将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变成有价值的活动,让孩子随时都能得到收获。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遇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最后,我们教师要善于总结,从反思中提升。在认识、观念调整之后,管理行为过程中的反思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工作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我是不是按新纲要的理念做的?”“我做得怎么样?”“班级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反思是教师提升自己的关键,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中,一点点积累自己,丰富自己,教师就会逐渐地充实和能干起来。
五、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1漓江出版社:魏书生著作的《幼儿园餐后活动管理》
[2] 参考文献2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唐淑、虞永平主编的《幼儿园班级管理》
第五篇:有效教师结题报告(xiexiebang推荐)
在联片中成长 在互动中提升 ——以“城乡互动·乡镇联片”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提出
我校地处乡镇,镇域内各校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发展不均衡,单靠一所学校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教研活动;部分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但缺乏带教和指导;多数教师在教研上处于被动,缺乏反思、研究意识,专业发展缓慢、不均,乡镇孩子难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为此,我们想在全镇内设置教研联片,借助城区学校优势资源,通过联动、互动的方式,激发乡镇教师的教研热情,提高乡镇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乡镇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缩小与城区差距,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因此,我们开展以“城乡互动•乡镇联片”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在“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活动中,通过不同形式充分发挥各校的教研资源,实现校际教研的联合,优势互补,教研相长,解决了单靠校本教研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在校本教研中成长,实现教育均衡。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巩固乡镇教师专业思想,提升乡镇教师专业精神。
2、提高教师群体的研究能力、反思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提高乡镇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城乡教师的均衡发展铺垫基础。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建立乡镇联片教研的管理组织机构,为乡镇联片教研的顺利开展奠定组织保障。
2、探索乡镇联片教研多样化的形式,以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的合作与骨干教师和专家的专业引领,带动乡镇教师的专业发展。
3、构建城乡学校优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模型,增强乡镇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提升乡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立足本校实际情况,以“城乡互动,乡镇联片”为载体,找准教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寻找有效对策,不断改进管理组织机构,构建了具有联片特色的教研模式,让全校教师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而得到真正的专业化发展。
2、案例研究法。选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包括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以博客形式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考察其成长轨迹,研究其成功经验,从中发现某些普遍性规律。
六、本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自2007年11月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7年11月至12月
提交课题申报书,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召开开题会议。
2、实施阶段: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1)认真组织学习
组织课题组成员重温实验方案,组织全体教师研读《有效教师》读本,做笔记,写体会,召开交流会。
(2)积极开展实验
①在全镇六所学校内分学科、分年级成立年级联片教研组,确定负责人,并以其为单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乡镇联片教研的方法、途径,构建了具有联片特色的基本流程,确立联片教研的要素。努力营造乡镇教研氛围,让乡镇教师在活动中发现自己与同行的差距,并且自我反思,在众人的帮助下不断进步。
3月7日,大杨镇一二年级语文联片教研组老师齐聚在五里拐小学,共同探讨评课方略。
4月18日,大杨镇五六年级数学联片教研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活动留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一次活动,更多的则是教师在活动中的经历与成长。
9月26日,大杨镇一二年级数学联片教研组开展了主题为“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实效” 低年级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11月6日,大杨镇英语联片教研组开展跟进式课堂教学调研活动。课后,区教研室茆老师给三位老师的课作了总评,她说:此类活动为促进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月5日,大杨镇三、四年级语文联片教研组开展了“互助、引领、提高、成长”教研活动。
……
②构建城乡互动教研活动形式,以课例为载体,依托专家点评,通过相互研讨、相互评价,促进教师更深层次的思考,体现城乡之间携手并进,共同提高。
3月28日,新农小学与岗西小学举行了联合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加强了学校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意识。
5月9日上午,安
三、大杨、十张三校联动开展了以“互补、共享、发展”为主题的课例研讨活动。区教育局电教馆闫馆长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6月10日,“永小——五里拐、宿小——跃进共同体主题教研”教研活动如期开展。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跃进小学的张正权与宿州路小学的刘飞两位老师同上一节课。课后的研讨体现了城乡之间携手并进,共同提高,共同建立合作、交流、研究的新机制。
10月17日,永小——五里拐、虹小——岗西共同体学校开展主题教研联动活动。本次活动在教学同一课时内容时为我们展示了常态课与多媒体课两种课型的特点,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则让我们再次见识到了同课异构的魅力以及教无定法的教育真谛。
12月16日上午,宿小—跃进、亳小—十张四校联动开展“同上一节课”活动。活动特邀区电教馆闫馆长和教研室李玲玲老师两位专家引领指导。
……
③加强乡镇教师技能培训,制作教师成长博客,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扩大课题成果的辐射。
(3)及时反馈,随时调整,经常总结。期间组织参加相关课题研究与实验阶段性总结交流会。
3、总结阶段:2009年1月至2月
依据课题研究实验,总结得失,推理归结,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教师成长案例(个案)集》、《教师论文集》、《教学案例、反思集》等,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七、本课题研究成果
1、初步形成了“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模式 ▲构建了具有乡镇联片特色的教研模式
由于我镇各校规模小,开展教研活动缺乏基本的人力条件。于是,我们发挥中心小学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中心小学为基地,集中整合优势资源,把全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聚集起来,成立学科年级联片教研组,定期集体备课,开展联片教研活动,使全镇教师有了交流的对象,有了切磋的同行,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本镇实际,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我们构建了具有“联片”特色的教研形式。
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后反思)——专题研讨(解释现象、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
同时,我们探索出联片教研三要素: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了落实联片教研活动,保障教师有效参与,我们还制定了一些制度和实施意见:
《关于开展大杨镇教研联片——“集体备课”活 动 实 施 意 见》 《关于开展“二度教学”联片教研活动实施意见》 《关于开展“同课异构”联片教研活动的尝试》 同课异构制度 教学反思制度 推门听课制度
公开课说课评议制度 ……
▲形成了以“三课”为形式的“城乡互动教研”教研模式
为了拓展乡镇教研的空间,为乡镇教师成长搭建一个平台,促进与城区学校教师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又主动邀请,主动送出,大力开展城乡互动教研活动。
一是请课:充分发挥城区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邀请城区教师把优质课送到乡镇学校的课堂,与乡镇教师同享。
二是送课:给我校年轻教师搭建展示、成长的平台,把他们的课送到城区学校,接受城区骨干教师的指导。
三是联课:开展城乡教师同上一节课、城乡教师同课异构等城乡联动教研活动,促进城乡教师相互交流、研讨。
2、较好地增强了乡镇教师的专业意识
乡镇教师以前的学习和活动是被动的,封闭的。课题实施以来,“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把乡镇教师从封闭中引领出来,让乡镇教师步入广阔天地,他们有了学习、提高的机会,同时产生忧患意识,产生发展的动力。在互动中,乡镇学校的课堂有城区骨干教师精彩的教学,城区学校的课堂也有乡镇教师的身影。城乡老师们既互相欣赏又互相质疑,形成思维的碰撞,不但产生了新的教学思想,还充分把城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与乡镇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了乡镇教研的内容,浓郁了乡镇教研的氛围。老师们通过学习、交流、研讨等系列活动的锻炼,学会了自我反思,同伴协作,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例如,老师们在不断反思中学会了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在同伴间的研讨辩论中,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在专家和教研员的引领下,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我校余学芳老师在反思中说:
联片教研组活动开拓了我的视野,使自己不再是井底之蛙,也不会孤芳自赏„„
在联片互动教研中,乡镇教师由被动到主动,由主动到互动,初享教研带来的喜悦,树立了自信,部分教师显露出来,他们的自豪感、荣誉感,即推动了自己,也带动了其他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3、逐步提高了乡镇教师的专业技能
在开展各项教研活动的同时,我们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师专业技能活动。如,农远工程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三字一画竞赛等,同时,我们还邀请专家来校作班主任工作、作文教学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乡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乡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特别是学会了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大杨小学自课题实施以来,教师们就学习在网上制作博客,不仅学会了上传下载教学资源,还掌握了一系列计算机运用常识。正如一位老教师说:
现在想查什么资料太方便了,大家都在学,不学就真的落伍了,一定要把握好现在的学习机会。
课题研究以来,乡镇教师们积极反思,积极探索,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学校给予汇编成册,并积极向各级论文评比、刊物投稿。一年来,大杨小学教师50多篇文章在省、市、区级教育教学活动中荣获,教师3篇文章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生120人次在省、市、区级活动中获奖,与往年相比,是前三年的获奖之和。另外,我镇的其他学校在课题的引领下,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跃进小学在区农远教学竞赛中获奖,五里拐小学在省级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奖„„课题研究更丰富了学校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2008年,大杨小学荣获“安徽省第二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等7项集体荣誉,2008年12月,顺利通过了合肥市特色小学评估„„
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促进了乡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推动了乡镇学校的发展,这为乡镇孩子们得到优质的教育起到了铺垫,为实现教育均衡、教育公平迈进了一步。
八、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课题研究受条件的限制,且研究的方法还不够周密,对生成性资源的捕捉还缺乏经验和方法。
但随着区教育局城乡学校共同体“捆绑”机制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将借助新的机制,总结“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模式的理论经验,探讨与“捆绑”学校联动教研模式,完善研究方法,继续促进乡镇教师专业发展,为实现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而努力。
合肥市大杨中心小学
2009年2月
在联片中成长 在互动中提升 ——以“城乡互动·乡镇联片”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合肥市大杨中心小学
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