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土地督察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对土地督察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化建设的国度,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深沉而厚重。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独具特色、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单位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文化具有陶冶情操、凝聚人心、塑造理念、促进和谐之功能。如果说经济建设所提供的雄厚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硬件的话,那么,文化建设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的巨大精神财富,就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软件,并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从组建以来,就一直十分重视和关注土地督察文化建设。两年来,作为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产物,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在不断开拓创新、忠实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在土地督察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土地督察文化。作为一名土地督察事业的新兵,自己在土地督察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但还很不成熟,将自己这些不成熟的想法见诸文字,意在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土地督察文化的共同关注,加快土地督察文化建设。
土地督察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土地督察工作的各环节、各方面。土地督察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方面讲,土地督察文化是指督察系统内部形成的一种与土地督察工作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精神活动等方面的总和。从广义方面讲,土地督察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观念形态和道德规范,是指导思想、核心价值、奋斗目标、行为规范、管理制度、职业道德等诸因素的综合体现,是对工作实践中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以及作风和精神的积淀和借鉴,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独立性、规范性、历史继承性和阶段稳定性等特点。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是科学发展观的产物,成立伊始,就肩负着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和人民重托,工作任务艰巨,工作性质特殊,任重道远,土地督察文化建设应该涵盖广义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讲,广义的土地督察文化建设包括土地督察责任文化、廉政文化和情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一、责任文化是土地督察文化建设的核心。
责任是一个单位存在的根本。没有责任,或者不能完整地履行职责,单位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督察文化建设要坚持把责任文化放在核心地位,并不断地丰富完善。对于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而言,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既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又是国家赋予土地督察机构的重要使命。土地督察机构在对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履行督察职责时,必须始终把耕地保护作为督察的“第一要务”,始终把耕地保护工作当成自己不容辞的责任。土地督察的责任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第一要务的要求。同时,土地督察的责任文化建设要全面反映督察工作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这是土地督察责任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土地督察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土地督察责任文化建设要深刻反映这一指导思想。土地督察责任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土地督察机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必须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既是我党的宗旨,也是土地督察机构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必须始终坚持。保障国家土地管理宏观战略的实现,促进科学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障粮食安全,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更是全体督察人的责任。土地督察责任文化要充分体现全体督察人认真履职,不辱使命,不断探索总结,努力构建适合土地督察管理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反映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的、有利于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土地督察事业发展的责任文化。
二、廉政文化是土地督察文化建设的基石。
土地督察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对土地督察廉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廉政建设决定着土地督察工作的成败。因此,廉政文化在土地督察文化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土地督察文化建设的基础。
古人言,公生明,严生威。要监督检查别人,首先自己要立得正,行得端。如果不切实抓好廉政建设,保持清正廉明的形象,就没有资格监督别人,所谓正人先正己。国务院领导同志曾对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提出了“严、明、勤、廉”四字要求,强调既要把好土地的闸门,也要把好廉政的闸门,要经得起市场经济的考验,经得起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树立起国家土地督察的良好形象。2007年7月11日,甘副总督察在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学习贯彻中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座谈会上更是语重心长地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是做好土地督察工作的基石。基石不牢,大厦必倾!土地督察机构是一个监督检查部门,监督检查的对象主要是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监督对象比较特殊。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土地督察机构在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要时刻绷紧廉政建设这根弦,时刻筑牢反腐倡廉道德防线,牢记我们监督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监督我们;要更加高度重视自身的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抵御腐败风险的内在自律能力。土地督察文化建设要充分反映督察廉政文化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文化是土地督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土地督察情感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体现全体督察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情怀。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成立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工作人员也来自五湖四海,但全体督察人从进入土地督察机构的第一天起,就始终谨记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国务院授权土地督察机构对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全体督察人而言,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有借口,更不能推托,只能做好,必须履行好这一神圣职责。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督察人都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地,处处留着祖辈们的足迹,我们必须守望好、呵护好,以便将来完整地交给我们的子孙,否则,我们没法交待!督察人热爱土地督察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一切,都是源于对祖国的深沉的挚爱之情。土地督察情感文化建设要体现督察人大爱无疆的情怀。二是土地督察情感文化建设要全面反映督察人热爱生活,情感丰富,勤奋敬业,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要体现督察人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勤奋务实、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体现督察人始终做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忠实捍卫者的形象;体现督察人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神风貌。
土地督察责任文化、廉政文化和情感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内涵十分丰富,并且也是一个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土地督察实践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会不断变化。从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实施两年来的情况看,土地督察机构在总督察的正确领导下,阔步前进,奋力开拓,勇于进取,成效显著。特别是经过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的洗礼和锤炼,全体督察人经受住了考验,督察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在机构管理、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制度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继续做好土地督察工作打开了局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土地督察实践为土地督察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在全体督察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更多的土地督察实践和总结提炼,一定会形成土地督察机构自己的独具特色、能全面反映土地督察工作特质的督察文化,为国家土地督察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巨大精神动力。
(成都督察局办公室副主任 卢安烈)
第二篇:对土地例行督察的几点思考
对土地例行督察的几点思考(钟耀斌)
发布时间:2011-01-07 来源: 【字体:
】
土地例行督察自2008年试点以来,已逐步打造成为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核心业务之一。三年来,广州督察局不断探索督察方式,完善工作程序,扩大督察成果的应用,例行督察的影响力和威慑力得到有效发挥。本人先后参加了我局对7个地区的例行督察,对如何进一步做好例行督察工作,有几点思考,供参考。
一、突出重点,实行差别化督察方式
(一)划分不同区域。督察机构人员少,督察区域大,例行督察要实现总督察办要求的“督察区域五年实现全覆盖、重点地区二年覆盖一次”的目标,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要突出重点,可以划分成三个督察区域,即重点地区、一般地区重点领域和观测点城市。重点地区是指不严格落实国家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国家和部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违法违规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一般地区重点领域是指一个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部分领域或某个专题违法违规现象比较严重;观测点城市是督察机构确定的用于形势监测和分析,直接获取数据情况的地区。
(二)实行不同督察手段。一是重点地区重点督察,督察内容更加全面,涉及土地利用和管理各个环节;督察对象主要针对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督察要更深入,不仅指出违法违规现象,还要深挖原因、责任单位及责任人。二是一般地区重点领域实行差别督察,可以适当减少督察的内容,重点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和领域进行督察,督察与调研相结合。三是观测点城市主要采取调研为主,督察为铺的方式,一般性问题及时指出纠正。
二、精心准备,实行组团式督察形式
(一)前期准备要充分。一是掌握被督察地区督察时段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依法行政氛围、地方政府依法管地和用地意识、信访举报和媒体有关披露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工作方案的制定针对性要强,凸显地区实际和区域特点。三是开展不同形式的工作研讨会,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研究和商讨督察方式方法,预测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现场督察的针对性。
(二)组团式开展督察。一是集中力量和时间。在一定的时间内,举全局之力开展;二是实行任务包干制。一个领导带领一个处室再适当借用部分人员负责一个地区,任务和责任到领导、到处室;三是同步展开。各个督察组同时启动不同地区的现场督察,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四是交叉验证。初步督察报告实行交叉验证,相互讨论研究,提高准确性;五是交叉验收。整改验收实现交叉制度,严格整改验收标准,提高工作成效。
三、强化成果应用,凸显督察工作成效
(一)强化督察成果质量和应用。督察报告应及时整理上报,经验总结要有典型性,指出问题要准确,提出整改意见要严厉。督察成果除向总督察汇报外,还可以采取在督察区域内通报、向省区市政府反馈、适时向外界公布等。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探索建立移送制度,发现的典型或重大问题,可以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部门处理,提高督察威慑力。
(二)强化督察整改。例行督察应重点立足发现问题和督促问题的整改。发现问题,能反映督察机构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认真程度;问题的整改,能反映被督察地区对督察机构的重视程度、对依法管地、用地的认识程度。强化督察整改、促进规范管理是督察机构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三)维护督察机构形象。督察机构是随着国家实行“两最严格”(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土地管理制度应运而生的,体现的应该是“严、明、勤、廉,为国督察”的宗旨和“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的作风,应办好“四份差”:一是对被督察地区负责。督察应严格指出问题,规范管理,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达到督察一处、教育一片、影响全区域的效果;二是对督察组负责。督察人员不辞辛苦、一丝不苟的工作,发现的问题应原汁原味地进行通报;三是对总督察负责。派驻地方的督察局所有的工作都应对总督察负责,应不折不扣地落实总督察的指示和要求;四是对社会负责。督察机构肩负着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督察工作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调研处 钟耀斌)
第三篇:土地督察公告2007
2007年国家土地督察工作情况公告(全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8年05月07日 16:0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7日电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国家土地总督察第1号公告发布,公告称,2007年,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边组建、边工作,各项监督检查职能逐步到位,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了使社会各界了解国家土地督察工作的进展情况,接受监督,现将2007年国家土地督察工作情况予以公告。
公告全文如下:
国家土地总督察公告
(第1号)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边组建、边工作,各项监督检查职能逐步到位,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了使社会各界了解国家土地督察工作的进展情况,接受监督,现将2007年国家土地督察工作情况予以公告。
国家土地总督察 徐绍史
二〇〇八年五月四日
国家土地督察公告
(2007年)
前言
一、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
二、国家土地督察工作的基本思路
三、对土地违法违规突出问题的专项督察
四、全面推动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
五、督促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六、积极探索国家土地督察工作机制
七、2008年国家土地督察重点工作
前言
2004年10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2006年7月,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土资源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抓紧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组织实施,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组建工作全面展开并切实履行监督检查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职能,促进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实施。
一、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
200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6〕50号),决定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由国务院授权国土资源部代表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设立国家土地总督察、副总督察,负责组织实施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在国土资源部设立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向地方派驻9个国家土地督察局,代表国家土地总督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派驻地方的9个国家土地督察局分别是: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督察范围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土地督察沈阳局,督察范围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大连市;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督察范围为: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及宁波市、厦门市;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督察范围为: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督察范围为:山东省、河南省及青岛市;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督察范围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及深圳市;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督察范围为: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督察范围为: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督察范围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省级以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落实情况;监督省级以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土地执法情况,核查土地利用和管理中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监督检查土地管理审批事项和土地管理法定职责履行情况;监督检查省级以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关于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要求情况;开展土地管理的调查研究,提出加强土地管理的政策建议;承办国土资源部及国家土地总督察交办的其他事项。
依照法律规定由国务院审批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事项,省级人民政府在报国务院时,应将上报文件同时抄送派驻地区的国家土地督察局。派驻地区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发现有违法违规问题的,应及时向国家土地总督察报告。依照法律规定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事项,应及时将批准文件抄送派驻地区的国家土地督察局。派驻地区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发现有违法违规问题的,应在30个工作日内提出纠正意见。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派驻地区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应及时向其督察范围内的相关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提出整改意见。对整改不力的,由国家土地总督察依照有关规定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被责令限期整改地区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受理和审批。整改工作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结束对该地区整改,由派驻地区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审核后,报国家土地总督察批准。
2006年9月6日,国务院任命了国家土地总督察、兼职国家土地副总督察和专职国家土地副总督察。2006年9月13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及9个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的具体编制方案。根据国办发〔2006〕50号文件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的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编制,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和派驻地方的9个国家土地督察局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2006年9月—2007年4月,国土资源部先后任命了总督察办公室和9个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主要负责人。同时,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和面向社会招考,加快配备各督察机构工作人员。到2007年末,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到位人员总数133人,约占督察机构编制总数的37%。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作为新组建的单位,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认真贯彻“严、明、勤、廉”四字方针,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和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先后组织了四期培训班,对督察机构负责人、业务骨干和公开招考的公务员进行业务培训、党风廉政和工作作风教育,促进督察干部摆正自身位置,尽快熟悉业务,积极投身到土地督察工作中。
二、国家土地督察工作的基本思路
2007年是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全面推进的一年。一年来,国家土地督察工作坚持“边组建,边工作,以工作促组建,以组建促工作”,着力推进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组建工作,认真开展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积极探索和完善土地督察工作机制,初步形成符合实际的“围绕一条主线,抓住三个重点,建立三个机制”的基本工作思路。
围绕一条主线即监督检查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
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监督检查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落实情况,主要是监督检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分解下达、执行、考核及相关制度建设情况,特别是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制度的落实情况。二是监督检查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关于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要求情况,主要是督促地方人民政府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和建设用地税费政策等。三是推进土地政策的完善,通过调查研究土地管理中带苗头性的问题,总结各地典型经验,向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提出合理建议;调查研究国家(包括部)政策法规在地方的执行情况和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建立三个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发现机制,通过采用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和运用媒体披露、群众举报、实地巡察、查阅档案等手段,及时发现土地违法违规情况。二是建立审核机制,研究确定对建设用地审批事项进行审核的操作程序,对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三是建立纠正机制,研究制定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纠正整改有关规定,对通过发现机制和审核机制掌握的土地违法违规情况,及时向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提出纠正整改意见。
三、对土地违法违规突出问题的专项督察
2007年,在开展专项督察工作中,有关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向存在问题的13个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发出国家土地督察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整改意见书和建议书。
有关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整改工作。据统计,2007年各地在整改工作中,共撤销违规违法设立的各类开发园区及其管委会63个,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2500多亩,拆除非法建(构)筑物600多万平方米,没收非法建(构)筑物290多万平方米,罚款5.06亿元;处理闲置土地23万多亩,其中收回闲置土地3266宗,面积3.87万亩;256名相关责任人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36名相关责任人被移交纪检监察机关依法追究党纪政纪责任,其中12名处级干部受到不同程度的行政处分。
——监督检查四川省眉山市发生的违规设立工业集中区问题。2007年6月,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调查发现,四川省眉山市(及所属的县)存在擅自批准以“工业集中区”名义设立开发区,及违规占用基本农田、征而未用等违法用地问题。2007年7月,国家土地总督察向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整改期间暂停眉山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受理和审批。四川省人民政府认真落实督察意见,组织眉山市政府抓紧整改,撤销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立的12个工业集中区及其管理机构,撤销或废止了非法批地项目的相关批准文件,废止了非法批准同意企业用地的《投资协议书》等文件,依法收回38个项目的土地使用权,对其中的部分项目依法予以强制拆除,共恢复耕种面积277亩,依法依纪处理了丹棱县县长等10名相关责任人。2007年10月,限期整改工作结束,恢复对眉山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受理和审批。
——监督检查北京市顺义区发生的“以租代征”问题。2007年3月,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就北京市顺义区木林镇政府将其下属的唐指山村上千亩土地出租用于跑马场建设的问题,向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整改意见书。北京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迅速组织整改工作,查处了唐指山村违法占地行为,撤销了土地审批文件;完成全市“以租代征”问题的清理并进行严肃查处,其中:房山区政府严肃查处青龙湖镇青龙头村“以租代征”占地318亩违法建设别墅问题,拆除别墅85栋,没收别墅59栋。
——监督检查河南省焦作市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位置问题。2007年3月,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就河南省焦作市违规调整基本农田引进河南风神轮胎公司项目进行非农建设的问题,向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出整改意见书。河南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撤销原规划调整的批复文件,责成焦作市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对已占用的400多亩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原貌,全部退还给当地村民耕种。河南省人民政府还在全省范围内排查出3个类似违规项目,进行了纠正整改。
——监督检查云南省曲靖市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问题。2007年4月,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就云南省曲靖市职业教育中心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业建设问题,向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出整改意见书。云南省人民政府迅速提出纠正和处理意见,立即停建职业教育中心范围内所有项目,涉及违法占用的耕地已全部恢复耕种,对三所学校违法占地给予罚款处罚,分别给予三所学校校长行政记过和警告处分,对曲靖市的有关领导给予通报批评,曲靖市政府向省政府作出书面检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土地违法行为专项整治,清查出2005年以来土地违规违法行为2034起,涉及用地面积9832亩,其中纠正1023起,立案查处1011起。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的通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
——监督检查大连市发生的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农用地进行非农建设问题。2007年4月,国家土地督察沈阳局就2005年以来在大连市存在的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农用地进行非农建设的问题,向大连市人民政府发出整改意见书。大连市人民政府对整改意见高度重视,对区县各级政府提出了整改要求,全市查明违法用地210宗,涉及用地面积13188亩。大连市人民政府对清查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并对其中的12起违法用地在《大连日报》、大连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了公开曝光处理。
——监督检查山东省卫片执法中发现的违规违法用地问题。2007年6月,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针对山东省济南、青岛、淄博、枣庄、烟台、潍坊、泰安、临沂等8个城市卫片执法检查中发现存在违规违法用地问题,向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出督察建议书。山东省人民政府对卫片执法检查发现的违规违法问题进行了清理,分类提出了处理意见。8市共发现各类违法1641宗,已全部立案,其中已结案1413宗,罚没款44790.03万元,没收253.94万平方米,拆除497.19万平方米,对372人提出党纪政纪处分建议,移送公安机关241人,已追究刑事责任49人。
——监督检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土地违规违法问题。2007年7月,国家土地督察沈阳局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违规扩大开发区用地规模等问题,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整改意见书。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对哈尔滨市松北区内的4起违规违法用地案件进行了深入调查,提出了处理意见;对全省由中小企业局认定的85个工业园区进行了清理,保留了经国家批准的35个开发区(园区),撤销了不符合要求的工业园区50个;其它相关善后问题正在继续进行处理。
——监督检查湖南省湘潭市违规设立开发区问题。2007年7月,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就湖南省人民政府擅自批准设立湘潭九华经济区(台湾)工业园问题,向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出整改意见书。湖南省人民政府立即组织整改,清理和撤销了原九华台湾工业园的文件、信函和标志,停止机构“三定”方案的审批和实施。进一步强化土地管理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开发区清理工作,坚决纠正违规设立开发区和开发区擅自扩区行为。下发了《关于开展闲置土地清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清理闲置土地,促进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公开立案和挂牌督办了一批案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管理的通知》,明确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其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并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
——监督检查湖北省武汉市执法不力等问题。2007年7月,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针对2006年第六次卫片执法检查发现的大量违法问题尚未得到查处的问题,向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出整改意见书。湖北省人民政府组织专门人员对武汉市卫片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土地违规违法案件进行督办。武汉市2006年卫片执法检查的715宗违法用地案件立案704宗。立案的704宗土地违法案件,全部完成行政处罚程序,其中,453宗行政处罚已执行到位,243宗已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结案率98.9%。结案的696宗违法用地案件,涉及拆除建筑物、构筑物面积36.75万平方米;罚款金额3097.65万元;责令复耕土地124亩;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36人,其中28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8人受到组织处理;向公安机关移送15人,目前已立案侦查。
——监督检查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擅自扩区和违规用地问题。2007年7月,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就重庆市以“委托管理”方式扩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用地规模,未按国务院清理开发区的有关要求对变相扩区进行整改等问题,向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出整改意见书。重庆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违规违法用地问题进行整改。组织相关部门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清理、核查,调整开发区管理体制,制定整改方案,核减扩大的规划面积,对闲置土地制定详细的消化方案,正在依法逐宗落实。目前,整改工作尚在进一步进行中。
——监督检查辽宁省鞍山市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立开发区和园区违法用地问题。2007年8月,国家土地督察沈阳局就辽宁省鞍山市未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违规设立5个开发园区,且大部分拟开发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问题,向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出整改意见书。辽宁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撤销违规设立的工业园区、由鞍山市向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土地总督察做深刻书面检查、在全省开展一次违规设立园区问题的清理工作等7条整改措施。鞍山市已基本完成违规设立园区内违法用地案件的查处整改工作,全市共有127起土地违规违法案件整改到位,退还非法占用、圈而未用的土地,拆除非法建筑物19261平方米,收缴罚款489万元,鞍山市监察局依法依纪处理了原农高区管委会2名负责干部。
——监督检查浙江省温州市土地批而未供等问题。2007年7月,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就浙江省温州市土地批而未供现象比较突出的问题,向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督察建议书。浙江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批而未供的专项清理,清理出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全省转而未供土地面积28.81万亩。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在根据清理情况提出处理意见。
——监督检查广东省中山市、惠州市土地大量闲置问题。2007年7月,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就广东省中山、惠州两市土地闲置问题,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督察建议书。广东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各地市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和盘整工作,中山市盘活闲置土地2.9万亩,惠州市盘整处置闲置土地8.7万亩,广州市依法收回闲置土地3.87万亩,东莞市处理闲置土地4.3万亩。广东省通过处理闲置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缓解了新增建设用地压力。
四、全面推进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
2007年9月,针对一些地方通过“以租代征”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突破批准的开发区四至范围,以各种名义圈占土地进行工业用地开发;建设项目用地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擅自先行动工建设等突出问题,国土资源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土地执法百日行动。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根据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工作部署,全程参与监督检查,全面完成了百日行动各阶段的任务。在自查清理阶段,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完成了对全国50多个地市、100多个县(区)的检查和抽查工作,审核汇总各省(区、市)自查清理数据,督促各地摸清三类土地违规违法问题的底数。在查处纠正阶段,深入土地违规违法现场,督促各地对清理出来的土地违规违法问题进行查处纠正;核实案件查处纠正情况,圈定土地违规违法重点地区和典型案件。在督察整改阶段,完成对全国12个土地违规违法重点地区和37个典型案件的监督检查,督促地方政府做好整改和查处工作,完善土地管理和执法监察制度。
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遏制了土地违规违法行为上升的态势,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共清理出三类违规违法案件3.1万多件,涉及土地336万多亩,截至2007年12月15日,立案查处2.67万件,立案率为85.3%。收缴罚没款19.2亿元,没收地面建筑物1468万平方米,拆除地面建筑物772万平方米,退还土地15万亩。各地移送纪检监察机关3788人,已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17人;移交司法机关2740人,已追究刑事责任337人。
五、督促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保护耕地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采取措施,切实保护本行政区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200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国办发〔2005〕52号),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省长、主席、市长为第一责任人。《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布,保护好18亿亩耕地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央作出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共同责任。
监督检查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情况是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基本职责。2007年,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重点督促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层层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
开展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2007年,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实地督察和调研,重点检查和了解各地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制度情况、责任状签订情况、责任目标分解下达、执行和考核情况,宣传中央关于耕地保护“一把手”负总责的政策要求。从督察和调研掌握的情况看,近年来,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文件要求,正在逐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制度。有24个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制定了考核办法。山东、浙江、广东、重庆等省(市)正在制订考核办法实施细则。有22个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对部分地区存在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制度不健全、考核措施不落实等问题,及时向有关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提出了督察意见和建议。
2007年5月以来,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把监督检查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重点转向督促各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特别是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和耕地总量,督促各省(区、市)按照土地利用计划的分解指标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全国共有24个省(市、区)重新完善并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
六、积极探索国家土地督察工作机制
2007年以来,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围绕建立发现、审核和纠正工作机制,在开展基础业务信息建设、信访工作、遥感监测、动态巡察、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审核、纠正整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与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积极沟通协调,初步建立了工作协商机制。
基本形成传统手段与先进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发现机制。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初步建立了与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及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沟通联系制度,建立了土地管理信息和土地违法统计信息的正常交换渠道。同时,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通过信访、报刊、网络等渠道发现土地违法信息,运用土地巡察系统、遥感监测等现代技术手段掌握违法用地情况。2007年,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共接待来访225批1008人次,处理群众来信906件。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开发成功土地巡察系统并装备形成巡察车,实现了对违法用地的快速准确定位。国家土地督察沈阳局、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等运用卫片监督检查各地土地利用情况,督促地方纠正整改,对违规违法用地行为起到了很大的威慑作用。
监督检查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的审核机制建设已经起步。制定了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审核试行办法,并开展试点工作。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在浙江省开展了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督察工作试点,重点对浙江省抄送的上报国务院审批的2007部分城市建设用地,以及由省政府批准的部分项目用地进行了内业审查,结合土地执法遥感影像资料,从中选择了一批项目用地以及遥感变化图斑进行外业核查,检查城市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的真实性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初步建立处理不同土地违规违法行为的纠正机制。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根据督察工作业务范围和实践需要,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程度土地违规违法情况,向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发出督察建议书、纠正意见书、整改意见书、限期整改通知书工作方式,并在2007年开展的专项督察实际工作中应用。
与省级人民政府协调合作机制开始形成。一年来,各省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要求,与土地督察机构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工作。目前,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及青岛市12个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已专门出台了支持土地督察工作的文件,与各督察局初步建立了定期的工作磋商机制。
七、2008年国家土地督察重点工作
2008年,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边工作边组建,以工作促组建,以组建促工作,继续按照“围绕一条主线,抓住三个重点,建立三项机制”的工作思路,边探索、边总结、边实践、边提高,扎实推进国家土地督察工作,为推进保障科学发展的土地管理新机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方针。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结构、节奏、分布和时序等情况的督察,严守土地调控闸门。加强对城市批次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督促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有关任务。
——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积极参与对省级人民政府2007年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开展对耕地保护突出问题的督察。按照修订后的《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督促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建立完善土地管理问责制。
——加大对土地违规违法问题的督察。巩固百日行动成果,严防违规违法用地行为反弹。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继续开展对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法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未批先用、违反土地供应政策、侵害群众利益等影响耕地保护和土地调控政策落实等突出问题的专项督察。进一步完善对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以市级行政区为单位开展土地利用与管理例行督察工作试点,总结各地典型经验,及时发现纠正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督察工作机制。起草《国家土地督察条例》。深入开展区域土地管理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改革土地管理工作的政策建议。建立与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部门之间工作磋商机制。与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共建保障科学发展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试点,探索研究依法依规用地激励机制。
——全面提升督察工作能力。充实督察干部队伍,健全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领导班子。开展督察专员驻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工作制度试点,建立派驻工作规范。建立督察工作人员整训制度,提高督察干部业务素质。加强技术装备建设,提高预防和及时发现违规违法用地行为的能力。加强土地督察机构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第四篇:关于土地督察干部作风建设的个人思考
关于土地督察干部作风建设的个人思考
---调研处 王平会
发布时间:2010-07-06 来源: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 【字体:
】
近两年,国土资源工作体现了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部党组持续跟进党中央、国务院大局要求,采取了一系列全国性的整装行动,诸如百日行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双保行动”等,产生了积极明显的效果;二是同步抓队伍建设,改进国土资源队伍作风,增强系统行政执行力。我局组建以来的工作也体现了这个趋势和特点。
自从进入土地督察队伍,我也一直在思考:要做一名称职的土地督察干部,在作风上应该具备哪些要求?受到大家发言的启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土地督察作风建设的理解和思考,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描绘好土地督察干部作风素质的主色调——要讲“三色”
人生犹如绘画,我们要绘制土地督察事业这个宏伟蓝图,作风之重要,可比作画之色彩、色调。我认为,一名称职的土地督察干部的作风素质,不可缺少三种主色调。
一是要讲本色。权威更重要的来自道德,影响更重要的在于人格。土地督察干部尤其要讲做人的本色,讲道德品行,讲精神修养,讲人格影响力。我们的督察对象是地方各级政府,面对的是各级行政领导,很多属于社会精英。我们监督他人,他人也在观察和研究我们。很难想象一个道德水准不高、自身作风不强的人在督察对象心目中是何等形象?会产生什么样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是要讲角色。甘副总督察要我们打造核心业务,杨局长要我们注意区分土地督察与土地管理工作问题,其实就是讲督察机构的“角色”定位。我们当初从地方基层国土部门进入国家土地督察机构都有个角色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还没有结束。不断适应新的岗位和新的事业,找准自己做事的位置和平台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要讲成色。道德品行高低、作风是否过硬,关乎做人的成色;方法多不多、措施强不强、节奏快不快、质量高不高、效果好不好,关乎做事的成色。我们应该高标做事,低调做人。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是我们督察干部始终追求的工作成色。
第二句话:锤炼土地督察事业成功的好习惯、好性格——做到“三性”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无论是督察事业,还是个人成功,都离不开优秀的工作态度、优秀的习惯性格。对于我们督察干部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是做到“三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性是工作激情,主动性是工作责任,创造性是工作能力。徐部长提出的“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的工作要求和作风方面的四个问题,体现了“三性”;部党组关于作风建设的“四提倡”、“四反对”、“四个意识”,体现了“三性”;杨局长提出的“四要四不要”要求,也体现了“三性”。督察事业是在白纸上画图画,在空地上建房子,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照局领导关于我们调研处的职能定位,对我们的要求更高。受到思维、眼界、知识、经历、环境等因素的局限,自己觉得最缺乏的也是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习惯和性格。曾国藩说过,做事要“综理密微”,这是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好的注解。结合调研处的工作要求,就是要学会宏观思考、微观操作。
第三句话:掌握好土地督察事业的现在进行时——牢记“三此”
“三此”即:此时、此地、此身。这是今年6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工作期间专程到湖南大学看望广大师生时讲的话。他是这样说的:“我希望同学们记住6个字:此时、此地、此身。此时,就是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就立即做起来,不要拖延到以后;此地,就是从你所处的岗位做起,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不要等到别的地方;此身,就是自己应该而且能够做的事情,就要勇于承担,不要推给别人。”我觉得,温总理讲的“此时、此地、此身”,不单是给青年学子讲的,也是给我们每个人讲的,可作为土地督察干部的座右铭。我们要时刻牢记温总理“此时、此地、此身”的要求,立足长远,把握当下,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为西北土地督察事业做出贡献。
一是强化落实的观念,提高督察执行力。部党组、总督察的重大决策,局班子重点工作安排都需要我们不折不扣的去执行、去落实。现在讲扩大内需项目要落地。对于我们而言,就是各项督察工作都讲落实。
二是抓紧时间,勇于担当。我们要有“正在现场、正在进行”的意识,凡事要抓紧时间去做。毛主席词曰:“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调研处的工作,尤其讲求“此时、此地、此身”。
三是珍惜缘分,珍视团结。惜缘凝聚感情,团结共创事业。是土地督察事业将我们这些不同地域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人聚合在西安督察局,确是人生一大缘,我们都应珍惜。团结重在相互尊重和宽容、相互支持和爱护。现在流行的理念是人本管理。我认为,理想的管理是将制度规范和人文情怀充分结合起来,增强土地督察队伍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第五篇: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_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企业的观点看法也有了改观,不再单单从盈利方面来看一个企业,更是从企业文化方面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有活力,能否长时间存活。公司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经济市场下,提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其竞争力,培养其创优创先能力,使其永葆活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思考。1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1.1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竞争表现为其软实力的竞争,如知识、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国有企业面临国内外两个市场方面的竞争,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构建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其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国际化和产业化升级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上国际舞台,如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石油集团等国有大企业,已经不是当初简单的国内竞争,而是全球经济下的竞争,在企业跨国经营的大环境下,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成为必要。二是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世界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力量高于其他发展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对人文精神的重视,提升企业文化实力,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创新性和主动性,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1.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如人的灵魂一样,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使企业更加具有灵性和发展潜力。对国有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构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1)宏观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竞争力,拉近在跨国合作中的文化距离感,有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2)微观方面。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激励、导向、约束、凝聚作用,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有利于提高其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内部凝聚力,为企业的长远有序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内部环境。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文化的建设,过程是比较曲折的,从企业没有自主权下的高度集中的企业文化,改革开放政策下的改革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发展到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企业文化也随之发展。整体看来,企业内部更加具有凝聚力,员工之间更加注重合作创新,整体协调性提高,虽说部门间仍有小范围内的竞争,但公司内部的整体合作性却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会只看到局部利益而不顾整体效益。虽说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如企业文化在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大多确定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得到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大力推行和饯行,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体系,为企业的发展塑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企业软实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在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的良好发展态势下,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应该得到企业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思考。在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对企业文化认知存在不足 企业文化一词,是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新名词。我国古时的商业精神被狭隘的认为是企业文化的代言词,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种精神,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渐渐形成的,是不需要培养和规划管理的,是一蹴而就的,认为其存在是可有可无的,只要把产品做好就可以了。再有就是过分信赖企业文化,通过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外国企业有了认识,不考虑自身企业的实际,几乎就是照科全搬,一味相信企业文化能够起死回生,过分夸大了企业文化的作用,对其过分依赖。总的来说,当今国有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比较狭隘,存在着一面倒的倾向,只有在企业面临危机时才会想到这些,对企业文化认知存在不足。2.2企业文化出现趋同化,缺乏创新精神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之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考应当拥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而当今的国有企业只是注重了形式而没有真正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去,照搬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框架,换汤不换药,打上自身企业的标签,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在实际工作中则是反其道而行,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使企业文化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纵观当今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大多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如各类的口号、标语等,只是在早会、晚会等各类会议中才能见到,员工对其背后所预示的企业精神则一无所知,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的企业文化,过重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非其内涵,大多属于大空假,没有实际效用,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