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统计流程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从统计流程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作为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自己从事规模工业统计2年多的时间不算长,但是这两年却是规模工业统计发生深刻变革的两年,统计范围的变化,计算方法的变更,能源统计的变革。每一次制度改革,都关乎统计数据的质量,改革的好坏对于统计数据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统计改革的亲历者,抱着抛砖引玉态度,提几点自己对数据质量控制的思考,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甚至引出前辈、专家的大思考,对以后规模工业统计改革也能有所裨益。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事业的生命,我想从基层统计工作的流程入手,只有每个流程的质量都得到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才会有保障,通过流程解剖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笔者从事的是规模工业统计,就以规模工业统计为例。就规模工业来说,一张报表的完成基本上要经历报表收集—录入审核—反馈修改—汇总上报四个流程,规模工业最重要和最常态的报表是产值报表和财务报表,也就是我们行业通常所称的201表和202表,我就以此为例谈谈报表的四个流程,以此来揭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流程是报表收集。201表省统计局要求的上报时间是下个月的4号中午12点之前,为了能够顺利收集各区 县和企业报表,我们市统计局要求他们分别在2号和1号之前上报,县统计局收集报表就更加靠前了,通常都安排在月底之前上报。然而企业断帐的时间却不尽一致,部分企业要到下个月的上旬才能出初步数据,有些集团公司或总厂由于要收集下面分公司或分厂的数据,就难免还要晚一点。这里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方面催着要报表,另一方面数据出不来,企业怎么办?要么先报个预计数应付一下,要么迟报或者拒报,但是迟报或拒报就会违犯《统计法》,面临处罚,所以通常企业都选择预计上报。众所周知,企业上报数据是我们统计数据的源头,源头上的数据把握不准,势必影响统计数据质量。但是如果要保证数据质量就要牺牲一些时效性,如何既保证准确性又不失时效性呢?这是当前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的两难抉择。
统计报表的第二个流程是录入审核。这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一环,县市和企业上报的数据准不准确,报表内有没有逻辑错误,报表与报表之间有没有互相匹配和验证,都要靠我们这个流程来发现和纠正。这个流程的数据质量如何控制?就要靠我们的基层统计工作者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责任心。有些人认为,现在的报表处理都是通过电脑软件来进行,有电脑审核还会有什么错误审核不出来吗?统计工作者只要根据审核错误修改就是了,不需要太高的业务素养。其实不然,电脑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根据程序中的公式来 进行机械审核,并不能发现一些细微差错和一些明显作假的报表。比如一个企业上报的产值报表,每个月的产值都是100万这样的整数,电脑是不会审核出什么错误的,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类报表存在弄虚作假的嫌疑。还有一些县市上报的分企业数据并没有明显的错误,但是一进行汇总,问题就浮出来了,有的增加值突增突减,有的与用电量和财务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匹配等等,不一而足。
统计报表的第三个流程是反馈修改。这个流程其实就是对审核发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是一个纠错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把电脑发现和自己发现的错误和疑问反馈下去,要求县市和企业对错误进行纠正,对疑问进行说明就可以了。虽然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也有学问在里面。通常来说,电脑审核出来的错误和疑问会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错误和疑问通通反馈下去,要下面的统计员修改,会给基层统计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工作配合。那么哪些错误属于笔误?哪些错误属于逻辑错误?哪些疑问需要解释说明?哪些疑问不需要解释说明?这就需要我们一一甄别、筛选。比如有些同期数审核错误,电脑会提示你:本年上报数为30069,去年实际数为3069,而累计数与去年上报数一致,没有错误,那明显就是多录入了一个0。再比如企业上个月已经说明新上一条生产线,产值同比成倍增长,本月产值成倍增长就不需要再要求企业重 复说明了。
统计报表的第四个流程就是汇总上报。这是统计数据出成品的环节,也是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最后一环,这一流程的控制直接关系到数据质量的优劣。这个流程分为两个过程,首先是把初步数据给领导汇报,领导同意之后再上报省统计局。通常领导看到数据之后会有许多疑问,增长过快或过慢是什么原因啊,哪些企业或者行业增长快,哪些企业或行业拖了后腿等等,针对这些疑问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尽量对一些重点行业企业了解深入一点,这样给领导汇报时才能有理有据。有些统计工作者经常抱怨统计的外部干扰太大,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笔者认为应该辩证的来看,更重要的是要反思我们的工作力度和工作方法,力度有没有到位,方法是不是正确。如果对于一个有疑问的数据,我们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来,能够举一反三,拿出一些有说服力的根据来,我想也没有哪个开明的领导敢冒着违法的风险来干扰统计数据。
报表的基本流程就这些,通过对流程的解剖,也触及了当前一些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笔者来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的体会和建议。
一是如何解决报表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两难的问题。当前统计改革力度加大,但是改革给我这样的基层统计工作者的印象就是加任务,新的报表制度不断增加,旧的报表制度 又丢弃不了,改革似乎步入了一个不断加任务的怪圈。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使基层统计人员不堪重负。致使统计部门收集源头数据不但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且也受报表数量的制约,企业统计员抵触情绪非常强烈,有些企业统计员要么迟报,要么作假或者拒报,严重影响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要使统计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两全,就必须从统计制度改革这一源头上入手,改革统计调查方法,精简统计报表,缩减统计报表指标。具体到规模工业统计,笔者认为可以改革现有的全面统计方法,改用分行业分级抽样的方法进行。当前规模工业统计的范围仍然是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在煤炭、有色金属等价格飞涨的今天,随便买上几台机械,请几个人挖一个矿,年销售收入就能达到500万元,但是要求这些企业准确上报名目繁多的统计报表,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何况这些企业多数是私人企业,上报统计报表在他们看来只会增加他们的成本,却不能给他们带来利润,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在资本家趋利避害的天性驱使下,统计工作难免不被边缘化。把这些企业纳入规模工业统计范围,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有些县市为了完成工业经济发展目标考核任务,千方百计增加规模企业数量,有的将大企业分拆为几个小企业,有的将几个小企业捆绑成企业集团,凡是能使规模企业数量增加的方法无所不用其极,严重干扰了统计数据质量。改用 分行业分级抽样的统计方法,既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又能大大减轻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统计任务,对提高规模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是如何对规模工业报表进行审核。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表内审核,二是表间审核,三是汇总审核。表内审核就是审核报表的逻辑关系,比如本月加上月累计等于本月累计,比如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比如产值的增长与用电量的增长应该匹配,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和应交所得税的变化趋势应该一致等等。表间审核就是将几张报表联系起来审核,比如产值报表的销售产值与财务报表的主营业务收入联系起来审核,虽然销售产值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有可能出现较大差距,但是如果长期如此就可能有问题。再比如将产值报表与能源报表联系起来审核,看企业单位GDP能耗是否变化太大,一个企业在没有进行技术改造的情况下,单位GDP能耗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三是汇总审核,汇总审核分为分行业汇总审核和分地区汇总审核两种。分行业汇总审核可以针对突增突减的行业查询到企业,看是哪些企业影响了该行业的增减,是不是情况属实。分地区汇总审核可以针对增减过快的地区,进行查询,看这些地区的增减主要受哪些企业的影响,这些企业的情况是不是属实。经过了这几步审核,数据质量基本上可以得到保障了。
三是如何排除外部干扰的问题。当前统计数据面临的外 部干扰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地方领导的政绩观,二是部门的考核关。每逢领导换届,在体现领导政绩的时候,统计数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领导政绩如何体现?一个一个的数据当然是最形象和最有说服力的,自然而然统计数据就会面临干扰。到了年终省级部门考核市级部门考核,市级部门考核县级部门时,通常也是以统计部门的数据为准,因为统计数据是法定数据,这个时候那些平常从来不与统计部门打交道的部门,三天两头往统计部门跑,要求开证明的有之,要求改数字的有之,不胜枚举,统计部门一下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真有范进中举的感觉。
统计部门要想排除这些干扰,首先要思想上绷紧实事求是这根弦,把统计数据质量就是统计事业的生命的认识提高到行动上来,切实保证统计数据质量。其次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针对领导或者部门提出的质疑,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再次要充分利用《统计法》这一尚方宝剑,要懂法,要敢于用法,用《统计法》来维护统计数据质量。第四就是进行统计监审,上级统计部门对下级统计部门进行监审,上级统计部门组织地方统计部门之间互相进行监审,通过监审来曝光弄虚作假的行为,增强震慑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第五就是要科学评价各地之间的发展情况,取消名目繁多的年终考核。
上述问题和建议是笔者两年多的工作实践得来的一些 粗浅的认识,难免会有贻笑大方之处,但是对统计事业的责任和直面问题的勇气却是真诚的,如果每个统计工作者都能有一个真诚的心对待统计工作,我想我们的统计数据质量一定会有一个大提高,统计事业也一定会有大发展。
第二篇:浅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浅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论文关键词:统计统计数据统计资料统计人员质量控制
前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失实的现象日渐严重,统计工作者应当本着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行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参与,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培训以及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等,以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使我们的统计工作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正文: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快速成长、扩长信息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的准确性、效率与速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企业要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高效的信息系统,一支能提供准确数据的素质过硬的统计队伍,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因此,作为提供信息的企业统计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从总体上看,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因而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统计失实的潜在危险性也就日渐严重,并将逐步暴露。对此,我们必须需要清醒的认识,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才却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信息不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高。所以,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
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已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2.1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些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度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2.2 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2.3 指标数值背离指标意愿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提,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2.4 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2.5 数据的非同一性
这是指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
2.6 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2.7 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基础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业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有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实际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3.1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来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局面。
实行全员性质量控制,就在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3.2 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一切,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2.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3.2.2 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3.2.3 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4.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一切。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控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4.2 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
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就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4.3 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4.4 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统计信息工作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要立法上,罚款数额应该大幅增加,以威慑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单位的统计诚信体系。
以上是本人对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一点肤浅的认识,旨在广大统计工作者更加重视统计数据的质量、抵制统计上弄虚作假的作为,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使我们的统计工作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1.《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主编:李强副主编:王吉利 2.《统计法基础知识》主编:程子林副主编:刘恒徐晓海
第三篇: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现代经济正步入以世界统一市场为标志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轨道,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信息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的准确性、效率与速度。因此,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企业要能在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高效的信息系统,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种内外信息。因此,作为提供信息的企业统计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我们***系统来说,随着“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的形成,以行政区划为单一的卷烟市场割据将很快被打破,搬掉门槛推倒墙是大势所趋。再下一步就有可能是***专卖法的取消,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行业也将马上面临着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支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者提供准确数据的素质过硬的统计队伍。
近年来,我国统计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因而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统计失实的潜在危险性也就日渐严重,并将逐步暴露。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一)、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二)、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三)、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四)、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卷烟库存商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省产烟、省外烟、国外烟,如果企业报送的统计资料中,卷烟库存商品总金额显著下降,而省产烟库存金额大幅度上升,省外烟和国外烟库存金额只是持平或只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就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五)、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例如,2003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在3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而在2004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5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如果在此基础上来比较两年的一类卷烟的销售量,而得出一类卷烟销售量大幅度下降的结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六)、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七)、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三、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实行全员性的质量控制,就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二)、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2、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四)、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挖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2、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
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3、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在立法上,罚款数额应该大幅增加,以威慑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全社会的统计诚信体系。
以上是本人对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一点肤浅的认识,旨在唤起统计部门和广大统计工作者更加重视统计数据的质量,抵制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使我们的统计工作能更好的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第四篇:浅谈统计流程与数据质量控制
作为一名基层统计工作者,自己从事规模工业统计2年多的时间不算长,但是这两年却是规模工业统计发生深刻变革的两年,统计范围的变化,计算方法的变更,能源统计的变革。每一次制度改革,都关乎统计数据的质量,改革的好坏对于统计数据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统计改革的亲历者,抱着抛砖引玉态度,提几点自己对数据质量控制的思考,希望引起
大家的共鸣,甚至引出前辈、专家的大思考,对以后规模工业统计改革也能有所裨益。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事业的生命,我想从基层统计工作的流程入手,只有每个流程的质量都得到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才会有保障,通过流程解剖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笔者从事的是规模工业统计,就以规模工业统计为例。就规模工业来说,一张报表的完成基本上要经历报表收集—录入审核—反馈修改—汇总上报四个流程,规模工业最重要和最常态的报表是产值报表和财务报表,也就是我们行业通常所称的201表和202表,我就以此为例谈谈报表的四个流程,以此来揭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流程是报表收集。201表省统计局要求的上报时间是下个月的4号中午12点之前,为了能够顺利收集各区县(市)和企业报表,我们市统计局要求他们分别在2号和1号之前上报,县统计局收集报表就更加靠前了,通常都安排在月底之前上报。然而企业断帐的时间却不尽一致,部分企业要到下个月的上旬才能出初步数据,有些集团公司或总厂由于要收集下面分公司或分厂的数据,就难免还要晚一点。这里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方面催着要报表,另一方面数据出不来,企业怎么办?要么先报个预计数应付一下,要么迟报或者拒报,但是迟报或拒报就会违犯《统计法》,面临处罚,所以通常企业都选择预计上报。众所周知,企业上报数据是我们统计数据的源头,源头上的数据把握不准,势必影响统计数据质量。但是如果要保证数据质量就要牺牲一些时效性,如何既保证准确性又不失时效性呢?这是当前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的两难抉择。
统计报表的第二个流程是录入审核。这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一环,县市(区)和企业上报的数据准不准确,报表内有没有逻辑错误,报表与报表之间有没有互相匹配和验证,都要靠我们这个流程来发现和纠正。这个流程的数据质量如何控制?就要靠我们的基层统计工作者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责任心。有些人认为,现在的报表处理都是通过电脑软件来进行,有电脑审核还会有什么错误审核不出来吗?统计工作者只要根据审核错误修改就是了,不需要太高的业务素养。其实不然,电脑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根据程序中的公式来进行机械审核,并不能发现一些细微差错和一些明显作假的报表。比如一个企业上报的产值报表,每个月的产值都是100万这样的整数,电脑是不会审核出什么错误的,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类报表存在弄虚作假的嫌疑。还有一些县市(区)上报的分企业数据并没有明显的错误,但是一进行汇总,问题就浮出来了,有的增加值突增突减,有的与用电量和财务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匹配等等,不一而足。
统计报表的第三个流程是反馈修改。这个流程其实就是对审核发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是一个纠错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把电脑发现和自己发现的错误和疑问反馈下去,要求县市(区)和企业对错误进行纠正,对疑问进行说明就可以了。虽然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也有学问在里面。通常来说,电脑审核出来的错误和疑问会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错误和疑问通通反馈下去,要下面的统计员修改,会给基层统计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工作配合。那么哪些错误属于笔误(录入错误)?哪些错误属于逻辑错误?哪些疑问需要解释说明?哪些疑问不需要解释说明?这就需要我们一一甄别、筛选。比如有些同期数审核错误,电脑会提示你:本年上报数为30069(假设),去年实际数为3069,而累计数与去年上报数一致,没有错误,那明显就是多录入了一个0。再比如企业上个月已经说明新上一条生产线,产值同比成倍增长,本月产值成倍增长就不需要再要求企业重复说明了。
统计报表的第四个流程就是汇总上报。这是统计数据出成品的环节,也是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最后一环,这一流程的控制直接关系到数据质量的优劣。这个流程分为两个过程,首先是把初步数据给领导汇报,领导同意之后再上报省统计局。通常领导看到数据之后会有许多疑问,增长过快或过慢是什么原因啊,哪些企业或者行业增长快,哪些企业或行业拖了后腿等等,针对这些疑问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尽量对一些重点行业企业了解深入一点,这样给领导汇报时才能有理有据。有些统计工作者经常抱怨统计的外部干扰太大,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笔者认为应该辩证的来看,更重要的是要反思我们的工作力度和
第五篇:完善统计管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探讨
完善统计管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探讨
[摘 要]本文从货车统计的基本任务出发,阐述了现行统计工作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对存在数据不准确,传输不及时的原因具体分析,提出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加强统计培训、信息网络建设等建议与措施,对加强统计工作,提高统计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货车统计 数据 质量
中图分类号:P3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9-0399-01
货车统计是铁路运输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统计指标不但反映全局运输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对领导了解市场经济状况,调整运输生产计划起到指导作用,也是局财务进行收入清算的重要依据,所以,货车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运输生产的指挥决策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1.铁路货车统计的基本任务
适应铁路运输生产管理和产品结构的发展变化,使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段,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加工、分析、提供铁路货车运用统计资料,为铁路运输生产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2.衡量货车统计数据质量的标准与其重要性
准确、及时是对货车统计资料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
2.1 数据的准确性
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因为真实准确的数据才有说服力,才有权威性,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做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份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给企业的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2.2 数据的实效性
实效性是统计信息的重要特征,它是指统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只有及时地搜集、处理与反馈统计信息,使经营管理者及早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迅速做出处理与计划调整,才能对企业管理和决策产生最大效用,否则时过境迁,统计信息就会失去利用价值。
3.现行货车统计工作中常见质量问题与分析
3.1 统计数据不准确,原因分析:
(1)各别站段虚报、瞒报货车统计数据导致数据存水份.这是所有统计工作中最长见,也是危害最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受路局以运输指标考核站段经营成果的影响,个别领导者因受利益驱动,以追求超额完成运输指标做为工作重点,加之对统计法律、法规缺乏认识与重视,随便授意统计人员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统计数据,篡改统计资料。
(2)错统或漏统货车出入数据。由于长期以来铁路统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除了路局调度所、直属站、车务段设置专门的统计职能科室,中间站的货车统计工作多数由货运员、车号员兼职,因业务不专,加之个别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货车出入数据出错。
(3)上传的统计报表存在输入性与逻辑性错误。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应用,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从过去的纯手工劳动转变为半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由于部分上岗人员缺乏系统的统计知识学习与培训,对表间、表内的逻辑关系不清楚,导致关联表数据填记不一致,或表内漏填数据项造成内容与合计不等;工作流程缺乏复核环节,存在输错数据项或输入错误性数据现象。
(4)统计源点信息不完整或错误,造成列车确报采集系统不识别,致使分界口交接车数与实际货车出入数不符。
3.2 统计数据上报不及时,原因分析:
(1)上传设备故障导致。其中有两个因素,一是设备老化,系统兼容性差导致死机,二是人员操作性错误导致死机,因等待电子所部门维修、恢复设备而发生数据上报延迟.(2)网络不畅。因个别站段为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安装监控设施,占用网络资源,导致十八点统计数据无法传输而延迟。
(3)车站装车作业影响。因装车需要配送的货车到达较晚,影响制票,货运收入出不来,导致货运整体报表上报晚点。
(4)个别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素质偏低。工作上缺乏积极主动性,没有时效意识,加之业务不强,错误频出,导致数据迟迟不能上报。
4.完善统计管理,提高数据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4.1 挤出水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1)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一要普及统计法律知识。定期开展统计法律讲座,大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明确统计工作的严肃性与重要性,指明虚报统计数据、篡改统计凭证、干涉统计工作的危害性、严重性。营造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工作氛围,将宣传的重点从统计部门转移到运输生产相关各部门及各级领导层,让领导带头守法。
二要加强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统计监察部门应加大统计检查的频率和执法力度,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使统计执法经常化、制度化,综合使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大惩处力度,以提高统计违法成本,彰显威慑力。
(2)完善统计管理体制
基层站段是统计工作的源头与基础,合理配备专业统计人员,保持统计队伍稳定,有利于开展统计工作和提高统计数据的精准度。所以,相关领导应加强基层统计的管理,改善办公设备,加强统计力量,实行专职专岗责任制,统一作业标准,建立复核、自查等作业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减少人为误差。
(3)加强统计培训工作
统计工作要上水平,上档次,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职能,必须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复合型统计人才。因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抓好统计职称考试培训工作,因为统计职称考试的内容,是统计工作应熟悉和掌握的知识重点,搞好统计职称考试培训,短期内对统计知识的更新有较大的促进作用。②抓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大力支持各单位统计人员参加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和各业务口计算机软件的培训工作。③抓好专业培训工作,各单位应从经费上保证统计人员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购买相关业务书籍,扩大统计人员的知识面,提高统计理论水平。④制定相关奖励规定,鼓励统计人员参加自学考试。比如取得相关专业合格证就可获得奖励,取得相关专业文凭可报销书费及学费等规定,鼓励统计人员提高统计学历,更新统计知识。
(4)强化统计基础工作
重点掌握货票、司机报单、列车编组顺序表、货车出入报表等原始记录,确定填记要求,统一分类标准和编码,以适应计算机整理、汇总、分析的需要,建立复核制度,确保填记项准确无遗漏,实现原始记录、统计台帐标准化,统计报表规范化、系统化,避免原点信息采集不完整、不准确导致的误差。
4.2 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统计数据传输的及时性
(1)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统计信息的审核、汇总、传递和分析,若还依靠手工方法为主,这与铁路全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极不相适应。因此,有关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为基层统计岗位更新设备,进行系统维护,加强局域网建设,保障网络畅通,强化统计人员微机培训,大力促进“人机结合”,减少人为误差,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数据传输正点。
(2)加强部门间的横向沟通
货车统计工作是建立在运输生产基础上的,与货运、行车、收入、核算等部门都有着直接联系,所以,统计信息不仅要自下而上运行,还要横向运行,加强部门间的联系。对于货车装卸方面,局货调要及早摸情制定计划,并积极组织排放空车,列调对装车站所需空车要优先放行,避免因给车太晚影响装车、制票,导致数据上传晚点。
(3)建立统计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
首先,从统计机构设置、统计人员配备以及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等方面,设置统计考核指标,促进统计日常工作。其次,从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提供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统计人员出资料、出信息和好的专题分析报告。最大限度地提高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再次,对于优秀统计工作者,企业应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提供进一步学习深造机会或给予相应奖励,使统计人员从政策上、制度上得到鼓舞,以激发更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