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有资产和项目资金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社有资产和项目资金监管工作
调 研 报 告
——
根据运供监发[2013]19号文件精神,我社开展了对社有资产和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细致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供销系统社有资产现状
我县供销系统现有汇编单位
个,其中:县直企业
个,占全系统汇编单位的%;基层供销社
个,占全系统汇编单位的 %。
全系统社有资产总量为
万元,其中:县直企业
万元,基层社
万元。
从资产总量分布看,县直企业占系统总资产量的 %,基层社仅占资产总量的 %。
总体来看,目前全县供销系统虽经过改制和改造,系统的资产运行质量和资产效益都有所提高,但是资产的盈利水平不高,经营结构不合理,基层社的运行不够稳定;从系统资产质量状况看,历史包袱过于沉重,贷款较多,实无能力偿还,不良资产所占比率还很大,总体上资产盘活变现的难度很大。从资产开发利用的角度看,利用率不高,开发程度较低,从资产运营效率来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普遍偏低。
二、社有资产监管运行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县供销系统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经营机制,拓宽服务领域。
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社有资产也在运营监管开发、改造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2008年县社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全县供销系统从盘活社有资产、合理配置资源的理念出发,在坚持深化社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对社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和运营体制进行了探索,在社有企业中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正在形成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健全资产管理体制,完善资产监管机制。
各县直企业、基层社结合产权改革及企业改制,积极探索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社有资产管理体制,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社有资产管理机构,要规定职责,明确要求,双管齐下,从体制上加固了社有资产的防护堤,对以社有资产出资、投资成立组建的小型企业,要分别考核,进行责任审计。对经营较好、前景广阔的窗口企业,加强管理,给予扶持,对鞭长莫及难以管理的企业,回收资本,及时关闭。对名存实亡、有帐无物的空壳企业,尽快清算,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为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积极作用。
各县直企业、基层社因地制宜,因企制策,制定资产管理措施,完善资产管理体制。
我县于2004年成立了社有资产管理科,负责对全系统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通过宣传发动,建章立制,实行规范化管理和程序化运作,各企业配备了资产专管员,初步建立了社有资产管理新柜架。为了规范管理行为,县社于2001年下发了绛供联社(2001)1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的规定》,2005年下发了绛供联字(2005)10号文件《关于加强社有资产管理的补充规定》。绛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关于加强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指出:
第一,供销社资产归社员集体所有,必须坚持社员集体控制,依法处置,防止各种形式流失。严格管理程序,凡涉及到社有资产变现、置换、转让、参股、对外出资、盘亏及报损等,均要提前上报县社资产管理科备案,经理事会批复后执行。
第二,资产开发前必须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开发方案。基层社社有资产发生产权变更时,需依法进行财产评估,并调整其帐面价值,对于政府部门拓宽公路、城市规划确实需要拆除的企业设施,一定要同政府部门协商协调,求得合理补偿。
第三,对各企业在社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严重损害社有资产利益的行为,对主要负责人和责任人实行问责,对造成社有资产重大损失的要负法律责任。
各企业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健全社有资产登记和保管使用制,以制度管企业,有效遏制社有资产流失。对强化资产监督管
理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和规范作用。
二是定期开展经营分析,全面评估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几年来,我县供销社坚持半年经济形势分析,总结企业经营状况,资产状况及时了解,全面评价。对企业有效资产加强管理,对不良资产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消化措施,为资源整合、实现社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
虽然我县社有资产运营质量和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应该看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较少,我县地处山西南部,即不能同发达县区相提并论,也缺少政策优惠,社有企业及资产同其他县相比,数量少、规模小的差距非常突出。无论是利润指标、商品销售总量指标,还是资产总额指标,都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县社有企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增加资产总量,增强企业实力,是一个亟待解放的问题。
二是营销手段较差,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由于体制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促销无措施,竞争无手段,发展无后劲,主营业务不断萎缩,经营阵地逐渐缩小,导致企业资金不足、周转不灵,从而丧失商机、丢失市场、中断网络、失去效益,使企业仅仅维持在微利经营中。
三是历史包袱沉重。长期以来,在城乡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供销社也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供销合作社的性质职能和任务决定供销合作社在经营活动中,一方面要以为农服务
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另一方面要承担国家赋予的某些经济社会任务。几十年来,一头挑着亿万农民社员的利益,一头挑着党和政府的委托。尤其是在步入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一度片面强调供销社不以盈利为目的,即要兼顾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环境。这双重性的矛盾使得供销社企业处于两难境地,而在这一矛盾中,供销社往往牺牲企业利益,形成大量政策性、行政性经济包袱。我县棉花企业不景气,四个棉站都处于停业状态,企业面临危机,大量的吊帐、死帐使资金无法周转,陷入业务萎缩、经营困难、效益下滑。同时,人员包袱、经济包袱、债务包袱日益加重,出现了各企业连年亏损,严重影响我县供销社的整体效益。
三、社有资产被任意划拨和不当定性问题
虽然我县政府都很重视和支持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但社有资产被无偿占用的现象一再发生,特别是在1998年城建改造、道路拓宽中,拆除供销社营业场所的案例屡见不鲜,有的拆除象征性地补偿一点,有的甚至分文未补,上级文件得不到真正落实。
为了支持供销社改革和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虽出台文件制止和解决供销社经营服务设施被无偿拆迁占用,要求对供销社的资产按照“拆一建一,占一还一”的原则予以补偿,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反差,不是侵占不赔,就是占补悬殊,企业维权艰难,职工安置得不到保障。
四、政府对供销社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县供销社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为政
府分忧,替农民解愁,用实际成效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任和赞誉,赢得了各级党政的重视和支持,省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与措施,支持供销社事业的发展与改革。
2006年6月,全国总社“新网工程”全面起动,我省供销社为适应农村经济形势,积极向省委、省政府请缨,提出在全省供销社系统开展“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的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把“新网工程”建设列入省政府的“十一五”规划中。山西省人民政府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供销合作社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晋政办发(2006)97号文件,充分肯定了供销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供销合作社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四大体系”指明了供销合作社深化内部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房屋及土地使用权,设立了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农村便民店补贴政策。
我县供销社在参与新农村建设,落实省、市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农村便民店补贴政策中。完成了:县级农资配送中心1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1个,便民连锁商店130个,这些政策的支持,充分体现了省、市、县政府对供销社为农服务、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五、对社有资产监管办法的建议
一是加强监事会监管职能。各企业要配备资产管理专管人
员,企业因改制、重组或其他情况需要处置社有资产的,应由企业法人和资产专管员提出处置方案,写出报告,报县联社资产管理科备案,由理事会、监事会研究审核批复,方可实施进行。凡是不经过上述程序处置资产的,应视为违规处置资产,追究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是强化资产管理的政策保护。应进一步明确供销社资产的属性,供销社资产归社员集体所有,土地资产作为供销社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所用的土地资产其土地权属性质应恢复集体所有性质,在改制时企业的土地资产应全额并入改制资产总额。地方政府不能无偿占用,任意划拨或拆除供销社营业场所,征占供销社使用的土地。
三是对供销社土地出让金等给予减免。明确供销社土地权属性质,对供销社企业改制涉及的土地出让金和房产过户费用实行减免,只收取工本费,企业改制时以土地作价入股的,参照国有企业政策实行直接过户,除工本费外不再收取其它费用,为供销社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加强供销社资产的法律保护力度。鉴于目前总社印发的《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属于系统管理制度,当供销社遇到财产、产权纠纷时,不具法律效力,政府部门一定程度上不予采纳,给供销社维权带来困难。
六、在社有资产监管工作中需要反映的其他问题
(一)职工年龄结构老龄化,面临着退休养老问题,社有资
产不能明显增值,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制约着困难职工的生活。
(二)在社有资产运行中形成的历史债务问题,只能通过破产核销,但是破产后使社有资产的价值仅能用于职工安置问题,没有剩余社有资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2010年后我社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及效益情况(详见附表)
八、项目资金监管工作中的主要经验和突出典型
(一)项目资金的应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激活了项目单位为农服务的动力,方便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能力,方便了农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提高了消费水平。特别是南凡红利果业专业社果品配送中心的建设,带动了周边4个乡镇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樱桃、山楂、苹果等种植面积达到1.5万余亩。专业社通过提供种植技术和信息及收购贮存服务,帮助农民提高质量,寻找销路,助农增收100余万元。
(二)项目资金的应用,提升了供销社的服务能力,重塑了供销社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使供销社在为县域经济发展、搞活农村流通、扩大农民消费、带动农民增收,如安峪绿园合作社,前身是安峪供销合作社,通过自身企业的食品加工,年消化转化各种粮食1000余吨、果蔬产品500余吨,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80人,为农民增收300余万元。
九、项目资金拨付使用中违规违纪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项目资金从县财政专户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专款专用,无
截留、挪用、挤占、套取等问题,全部用于仓储建设、网点建设、购置设备、配送车辆、建设冷库等项目建设,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为项目单位在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农”服务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十、项目资金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项目资金监管工作中不仅使资金正确使用,而且要引导项目单位走科学化、现代化的经营之路。
十一、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改建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延长特别流转金的使用期限。
(二)特别流转金多向供销系统倾斜,使供销社在为“三农”服务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013年4月24日
第二篇:供销社资产监管调研报告
供销社资产监管调研报告
供销社资产监管调研报告 供销社资产监管调研报告
一、资产现状 截止201X年12月底,我市供销社系统县(区)以上公司44家,基层社27家(含保牌企业)。资产总额 4.33亿元,其中流动资产 2.41亿元,非流动资产 1.92亿元;净资产
1.59亿元,其中实收资本0.95亿元;资产总额中有土地、建筑物
1.96亿元,占资产总额的45 截止201X年12月底,我市供销社系统县(区)以上公司44家,基层社27家(含保牌企业)。资产总额 4.33亿元,其中流动资产 2.41亿元,非流动资产 1.92亿元;净资产
1.59亿元,其中实收资本0.95亿元;资产总额中有土地、建筑物 1.96亿元,占资产总额的4 5.26%;已登记的土地254270.22M2,其中: 划拔土地16778 5.05M2,出让土地8648 5.17M2;未登记(在使用未确权)的土地7688 1.53M2,土地出让都集中在市本级、区。
二、社有资产的监管体制
(一)社有资产运行模式 10年前我市供销社系统先后对市、县(区)直属企业及基层社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及职工身份置换,明晰了社有资产的权属。目前,社有资产主要有四大块构成: 一是新设企业对外投资形成的资产。
二是产权制度改革时以净资产形式出资的股权。三是以开放办社等形式的参股、联营资产。四是市、县(区)社持有的资产。
(二)监管方式 各县(区)供销社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监管运营模式: 对未改制的全资企业和部分改制企业的剩余资产、由市县(区)供销社代为行使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进行直接管理;对控参股企业按照公司法和企业章程的有关规定进行间接管理。
1、直接监管
(1)各级供销社是全资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代表和管理者,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行使所有者代表职责和资产管理职能;负责社有资产的获取、开发、投资、运营、收回与处置、资本收益和分配、监管与考核。
(2)部分县社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和本县企业经营现状,由县社代为行使全县供销社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成立了由县社主任挂帅的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实行县社对企业改制剩余资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的办法,提高了资产收益率,避免了社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
(3)基层社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各县(区)供销社委派专人负责统一监管。
2、间接监管(1)供销社控参股企业的社有资产依据公司法按照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营,各级供销社以出资人身份委派股东代表参加股东会,推荐人员出任公司董事、监事,代表供销社行使社有资产的经营和监管职能。
(2)市、县(区)供销社内审组受公司股东或董事会的委托定期对控参股公司经营者进行资产运营、经济效益、离任等进行内部审计。通过项目审计,既能达到客观评价企业经营者任期业绩和界定经济责任,又能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同时强化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职能。
(3)部分县(区)社进入了社有资产处置招投标平台,对资产的招租、承包、拍卖及重大工程建设经过招标中心的招投标,并在企务公开栏目中公布。通过公开交易,增加了操作的透明度,使社有资产 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三)社有资产收益分配方式
1、供销社控参股公司的社有资产根据公司章程,按股分红。
2、由供销社监管的全资企业,对内部职工承包经营、对外租赁经营的,供销社按承包和租赁合同收取资产租赁费。
3、对开放办社的投资,在确保本金安全的情况下,原则上按固定回报收取。
三、社有资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有资产质量较差,房屋严重老化,安全隐患突出,经营租赁的收益较低;新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弱,除经营蔬菜交易、烟花爆竹、生产资料等少数企业经营尚可外,其他企业市场占有率比较低,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发展较慢。(二)部分县(区)供销社控参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如不委派代表出资人利益的董、监事进入董、监事会,董、监事会成员均由职工自然人出任,可能形成内部人经营,引发社有资产隐形流失。
(三)部分县(区)社因各种历史原因土地房屋至今未确权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导致社有资产权属不清,部分基层社尤为突出。(四)各县(区)供销社的土地尚有较大比重是划拨(含租赁)土地,土地房屋产权变更登记时需缴纳较高的土地出让金及交易税费而被搁置。
(五)供销社土地房产遇到城建拆建或其他项目需要拆迁的,一般都由政府出面协商,最后结果很难体现土地房产的市场价值。
四、建议及意见
(一)各级供销社应结合本地实际,完善社有资产监管体系,规范土地房屋资产的租赁、维修及处置行为。上级社要加强对下级社社有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确保社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二)建立和完善社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全资、控参股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强化会计、内部审计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提升资产监管的质量。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对有条件的企业县(区)社应委派人员进入董、监事会行使职权,实行有效的监管。
(四)把握机会,贯彻落实各项政府已出台的供销社土地使用政策,抓紧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系,明确供销社土地权属,以促进供销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五)县(区)供销社已参 公,各社应按照社企分开的要求,积极创建和完善独立的资产经营平台,确保社有资产完整和安全。
(六)加强重大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的管理,重要经营事项的监管和资产收益管理,建立社有资本经营制度,探索社有资产处置招投标制度,实行公开透明操作,切实管好社有资产。
第三篇:乡镇涉农资金监管调研报告
关于涉农资金监管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县不断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力度,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纯收入逐年增长,特别对基础设施建设、种粮直补、农产品品种改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均有很大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确保越来越大的涉农资金板块能更行之有效地应用于推进“三农”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加强了对涉农资金使用、分配、管理等方面监督,我县更率先创新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新模式,为涉农资金安全良好运行打下坚实基础。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涉农资金名目种类繁多,来源渠道广泛,资金性质复杂,资金监管往往存在薄弱地带,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予以解决。现结合斑竹园镇涉农资金监管工作实际,就监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一一罗列,形成报告。
一、斑竹园镇涉农资金监管日常工作开展情况 XXX年,XXX镇财政补贴惠民资金投入XXX万元,用于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经济利益,投入涉农项目类资金达XXX万元,主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镇政府及职能部门通过区分资金来源、性质、用途,实施分类监管,从资金流向、到位情况等方面严格把关,多项举措确保涉农资金平稳运行。
一是建章立制注重强化执行。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涉农资金监管制度体系,针对存在的缺失和漏洞,完善项目招投
标、审计验收、资金直达、公示公开、责任追究等制度,大力推进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制度实施。另一方面,利用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横幅标语、电视媒体等多种形式,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等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并实施不定期抽查巡查,化制度为行动,确保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理事,源头防范涉农资金领域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二是加大宣传引导社会监督。结合镇、村公开公示、抽查巡查和走访调查,重点对资金拨付、直达、去向情况进行掌握和核实,以村组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入户宣传、公开宣传等方式,引导农户及其他社会人士参与涉农资金监管,并畅通监督渠道,设立群众举报电话,做好群众来访接待,针对其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进行核实和反馈。
三是电子平台实时监督反馈。注重运用现代化手段为涉农资金运行保驾护航,在资金支付上,实行账户直达,财政补贴惠民资金利用“一卡通”及时足额打卡发放到享受对象,项目类资金细化分解到人,通过银行代发系统打卡发放,减少资金传达中间环节;在监督管理上,强化乡镇资金监管系统维护,及时录入项目类、补贴类、“三资”类资金监管信息,落实监管信息通达和反馈机制。
四是创新方式落实包干监管。把包村干部涉农资金监管作为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监管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落
实包村干部主体责任,实行以奖代补,将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内容,按实际情况兑现奖惩,并精简包村干部履行监管职责的对应材料,规范监管信息填报,注重实效严防形式主义,确保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和监督全过程无缝隙连接。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涉农资金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总体运行良好,但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其主要表现在:
1、部分项目监管主体与申报主体重叠。基层财政部门按职能划分承担监管财政资金流向及安全责任,按照财务原则规定要实行“账钱分管”,因此财政部门本身不应具备补助资金申报造册职能,否则将造成造册、发放合一而不能实现有效的资金监管,但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仍有部分补贴清册由财政部门造册(如农资综补、粮食补贴)。
2、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成效不明显。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作为一项监管创新举措,本意将监管关口前移,形成立体化监管模式,但从实际开展结果来看,相当部分包村干部未将监管工作纳入包村常态业务,监管结果流于形式。
3、监管工作范围延伸不足。一方面,基层财政普遍面临资金、项目多头管理的情况,很多资金由项目主管部门管理,项目从招投标、实施到验收审计,均无乡镇财政部门参
与,基层财政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另一方面,部分监管浮于表面,未进行监管纵向延伸,如资金最终流向是否到达本人,仅停留在填报监管信息上。
通过调研,造成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1、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申报责任界定认识,主体责任不明确,界限混淆。
2、部分包村干部责任意识缺失,推卸责任,不愿监督。
3、包村干部涉农资金监管作为基层财政部门目标考核内容之一,但基层财政部门与包村干部没有直接管辖关系,难以推动包村干部开展监管工作,只能以协商方式进行,缺乏强制执行力。
4、基层财政部门力量薄弱,业务人员少,除监管工作外,业务人员往往兼任多项其他工作,且许多项目需要专管人员长期深入实地检查,项目多、业务量大、资金分散、多头管理。
三、针对问题谋求解决对策
1、明确主体责任划分。应明确“账钱分管”基本原则,明确资金发放清册编制主体责任单位,建立起主管职能部门提供、财政部门审核监管业务流程,确保涉农资金有效监管。
2、加强干部教育管理。要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干部的宗旨教育和法纪教育,用艰苦奋斗、节俭办事、廉洁奉公的典型事迹教育干部职工,真正把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推上台面,兑现经济待遇奖励。
3、政府主导包干监管。转换包村干部涉农资金监管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主导,职能部门配合推动的体系,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年终综合考评内容,改变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被动局面。
4、充实基层财政力量。一方面,精简和规范财政业务工作流程,提升基层财政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加大基层财政队伍建设,逐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人员结构。
第四篇:监管公司公司项目调研报告
XXXX有限公司情况调研报告
一、企业概况
二、财务状况分析
1、近期经营数据
如果企业负债率高于70%,则在此处说明
2、企业对外担保情况:无/有,(如有,则按一下格式填写)
担保1,金额:被担保单位:担保期限:
担保2,金额:被担保单位:担保期限:
。。
3、企业短期、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三、授信情况及资产支持说明
1、本次融资用途:扩大公司规模,盘活现有流动资金。
2、是否是首次抵押融资:否/是。(如是,则按一下格式填写)
一期项目敞口1亿,监管费XX万,监管公司:中远物流,质权人:光大银行上海分行,监管时间:2010/3/31-2011/3/31。
二期项目敞口1亿,监管费XX万,监管公司:中海物流,质权人:光大银行上海分行,监管时间:2011/3/31-2012/3/31。
。。
3、抵押物权属说明:企业向我司提供所抵押货物的购销合同及增值税发票,货物权属清晰。
四、发展前景分析及主要风险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1、法人简介
姓名:名族:籍贯:学历:
工作经历:
1980-2000年在某某公司担任某某职务
2000至今在某某公司担任某某职务
2、保险情况
是否已经购买保险 :否/是
(如是,则按以下格式填写)
投保人:出质人/监管人
保险险种:财产基本险/财产一切险/附加险(XXXX险);货物运输险
保险标的:
保险期限:XXXX年XX月XX日-XXXX年XX月XX日,XX年
保险费率:
受益人:
(如否,则说明未购买保险原因,以及准备何时购买,并按以上格式说明准备购买保险的情况)
3、续期项目
一期项目监管中/已审批未运作/已解押,质权人XXXX,授信额XXXX万元,实际放款额XXXX万元,监管费XXXX万元,已收XXXX万元。
二期项目监管中/已审批未运作/已解押,质权人XXXX,授信额XXXX万元,实际放款额XXXX万元,监管费XXXX万元,已收XXXX万元。
。。
4、异地监管说明
如属于区域内异地监管,说明内容监管员派遣人数,每月巡检次数,巡检形式,巡检成本是否出质人承担。
如属于区域外异地监管,除了以上说明外,如涉及到由其他区域公司派遣监管员或负责巡检的,还需说明监管费分配情况
5、其他特别说明
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内容均放在此部分,不需另行提供附件。
六、结论
在今后的对于项目的监管场地评估中请提供以下补充资料:
一、涉及到产权为第三方的监管场地,或者属于公共仓库的需说明以下几点:
1、出质人和第三方仓库间是否有仓库租赁协议,租赁期限为多久,租赁协议中是否有同意转租条款
2、第三方场地上的进出仓作业由出质人自行管理,还是由第三方管理,可否由我司进行操作。
3、出质人的货物在仓库中是否存放在单独区域
4、仓库租赁协议:(1)我司与出质人签2方反租协议;(2)与出质人、第三方仓库签三方反租协议;(3)与第三方仓库和出质人分别背靠背签署非范本协议
5、第三方仓库的企业情况,应在报告的第一项企业基本情况中说明。
二、场地的图片
1、场地平面图,场地平面图上应至少标明仓库布局、进出口位置、货物堆放位置、出入库通道。
2、对于部分场地没有消防验收证明,但堆放了易燃物品的,需提供消防设施设备的照片。
以上二项信息,除第一点第5条外,请在场评报告的“第五项、监管辅助项目”中进行说明。
第五篇:招投标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招投标监管调研报告
招投标监管是发改部门的重要职责,是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规范项目运作的重要保证。强化招投标活动监管,对于提高项目管理质量、更好地发挥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对全市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工作进行了调研,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进一步强化招投标监管的对策和措施。
一、我市招投标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我市招投标监督管理工作经过近年来的多方努力和实践探索,已初步走上了管理比较严格、运作比较规范、落实效果较好、招投标市场发育整体平稳健康的轨道。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制度,把好招投标方案审批关
一是坚持审批招投标实施方案。对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坚持审批项目招投标实施方案,必要时进行集体讨论审签;二是坚持对一些小项目,在申报项目初步设计(或可研报告)时一并申报招投标实施方案,将招投标方案与工程可研报告一次审查批准,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项目服务;三是对于大中型项目,先完成工程初步设计审批,待具备招标条件后,另行报批招标实施方案;四是坚持规范的审批流程。
(二)强化招标程序,实行全程监督
一是指导成立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对每个项目的招投标实施方案,都指导成立由项目县区或项目主管部门的领导牵头,发改、监察、财政、建设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支持和监督项目法人组织招标,对招标中出现的问题由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研究解决;二是认真核准招标公告发布申报表。对招标公告详细审核盖章后,由项目法人在规定的新闻媒体上发布;三是参与开标、评标过程监督。对政府投资性建设项目的开标、评标活动,实行全程参与监督;四是坚持对评标委员会确定的中标候选人,实行3日以上的公示制度,以保证充足的社会监督时效;五是坚持后审制度。对完成招投标的项目,在发出中标通知书15日内,要求将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专家来源、评标委员会组成、评标细则、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等情况报发改部门备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较好的后审作用。
(三)全面检查和重点稽察相结合多年来,我们会同监察、财政、审计、规划等部门每年组织两次以上重点项目和政府投资性项目的全面检查。在检查中,将项目招投标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期从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完善提高。同时,市重点项目稽察办每年对全市国债重点建设项目和政府投资性项目,有计划的进行重点稽察或专项稽察。几年来,我们先后对全市公路交通、公检法司、文教卫生、农林水利和城市基础设施等二百多个项目进行了检查、稽察,对规范项目招投标活动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四)积极协调解决招投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强化对招投标问题的监督,是依法管理招投标活动、推进招投标工作规范化运行的有效手段。对在项目招投标活动中出现群众举报的问题,我们随接随查,主动出击,做到件件答复,决不拖延推诿,以求最大限度的挽回损失和影响。近年来,我们先后对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交通战备公路、城市供水管网、疾控中心等项目招投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处理,为保障招投标法规的执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项目建设招投标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的监管,在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招投标过程和监管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招投标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一)监管体制不统一,法规制度不健全
目前的招标监管体制,可以说是一种以部门分散监管为主,综合监督为辅的体制,即:分别由水利、交通、建设、国土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发改委负责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协调以及对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和工业项目招投标的监督检查。这种部门分散监管模式所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招投标监管中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
理、条块分割、同体监督,监督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并存,造成了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混乱无序的局面。另外,工程招投标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如部门法规及各种配套政策之间相互掣肘,对于招投标中的违规违法行为,《招标投标法》及相应的配套规定只讲了“不准”,而没有讲违反了怎么办,致使对一些钻政策漏洞的违法违规行为,因缺乏明确的法律、行政法规处罚条款而难以查处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工作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