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写作经验浅谈以及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4 02:4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语国际教育写作经验浅谈以及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语国际教育写作经验浅谈以及案例分析》。

第一篇:汉语国际教育写作经验浅谈以及案例分析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该怎样答,我根据自己的粗浅经验,现总结如下:

1.答题思路:按照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如下:

(1)发现问题:也就是提出问题。在所给的案例中,某个出国教汉语的志愿者教师或来中国教外语的外教等,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遇到的困难可能是课堂教学时的,比如学生上课都不积极回答问题,不愿意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或者问老师一些可能涉及到“隐私”的问题;也可以是这位老师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无法与当地人沟通或交流(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无法适应当地人的生活,或不理解当地人做某事时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方式,等等。注意: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要从多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也不只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按条来答。

(2)分析问题:要求你具体分析一下这位老师或某人遇到这种困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他所采用的文化策略等。比如,他由于对对方国家文化不了解,对方国家可能很注重“隐私”,而在我们国家这不被看做是“隐私”。同时要求你分析出我们的母语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和对方国家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因此造成了他在文化方面的不适应,以至于教学和生活中都出现了问题或遇到了困难。关于他所使用的文化策略,主要就是他自身有没有做到尊重当地的文化,有没有试着去融入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还是一味的采取排斥策略,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别人的一切都不好。这就是分析问题了。

(3)解决问题: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了。怎么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你自己提出个对策就行了,当然,要根据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常识和应对策略。比如首先尊重当地文化,多和当地人交流,努力让自己适应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到求同存异,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文化的知识是很灵活的,比如中国人的谦虚、中庸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就知道的,就是稍微总结一下,理顺一下,就能答题了。关于这个,如果时间还来得及,就看一下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看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等,很多东西是很细致的,自己要稍加总结。如果时间不是很充分了,就把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上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那个章节仔细看一下,我觉得应对这道题应该够用了。

2.答题方法:其实思路清晰了就很好弄了,老师会看你的逻辑分析能力。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分条论述,千万别想到哪说到哪,写出一大片,阅卷老师还得自己去给你找点,这样,老师会很疲劳的,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思维混乱的。所以说,大家答题时我觉得可以按两种方法来写:

第一种: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写,一共三条,然后在每条的下边分几个小点,因为发现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不止一条。

第二种:按一共出现了几个问题分条,第一条,问题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以此类推。

总结一下,以上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因为有时不同的问题是由同一个原因产生的,或者需要同一种解决策略。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种。按以上的问题全部分析完以后,最好再来个综述,大致总结一下,字数不用太多,就是有个小结尾。

最后,要说的是,字数和字迹的问题。这个案例分析要求是1000字以上的,还有的要求是1500以上,所以,大家一定要条理清晰,说明白问题。字数不能太少。字迹当然也是越清晰越好,不要求非得漂亮,但最起码要工整,让老师能够有心情看下去,然后,老师一高兴,多给点分。

在考研复习过程中,发现这部分试题各学校好像没有什么参考书目,复习的过程中也容易忽视对于这部分的复习。所以找了一个案例借鉴一下它是怎样将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专业课程的知识与材料结合,且条理清晰的。特此分享。希望大家都能受用。

1.引言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会继续坚持本民族文化,还是会迁就他人?显然主要还是会保持固有文化而根据情况适当迁就他人。这样就使学习和生活中,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难免发生小摩擦。既然矛盾和摩擦难免会发生。那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和怎样的方式来处理。是逃避?是搁置?还是积极的面对寻求解决?请看下面的案例分析。2.案例分析

为方便起见,案例中本人用小李表示,留学生用苏菲表示,留学生的中国同学用小颖表示。2.1案例陈述

背景介绍 小李每周四上午常在二体二楼打球,直到中午12:30才离开。因为那时是苏菲和小颖上排球课的时间。他们因此经常碰面,并有几次目光的接触。案例1 初次印象

小李在打球时,十分积极的救球、组织进攻并常喊“好球”、“我的错”等等。另外也是场上主要的得分手。因此,常是场内外观众的关注焦点。小李得分时,苏菲在场外有时会鼓掌。这次,苏菲在场外练球不小心把球打到场内,小李帮忙捡起并面带微笑递给她。苏菲也微笑且眼神流露歉意并用中文说了句“谢谢你!”。案例2 苏菲生气

小李打完球,到场边铁衣架上取风衣外套。大家风衣挂同一支架上,小李的风衣在最里面。他问了一句,“有人吗?麻烦让小李拿下小李的衣服好吗?” 然后又开玩笑的说,“有人吗?谁躲在里面?”因为那么多外套全挂在一个地方,看着很大,所以让人感觉里面藏着一个人。小李边问边在衣服四周打量。由于没人反应,所以小李就把衣服抱起来。准备取自己的衣服。这时,苏菲和小颖连忙从不远处小跑过来。小李向苏菲微笑示意,她没有回礼,取而代之的是一脸严肃的表情。小李一不留神,将自己风衣掉在了地上,却没察觉,苏菲眉头皱了起来。小李见苏菲的表情,再之没找到自己的外套,有点不知所措,急忙想把满手的衣服都挂回原位。但是没成功。接连试了几次都不行。苏菲这时伸手帮忙,嘴里一边还咕哝着。小李只听出苏菲说的是法语。而且声音中含有不满和抱怨的情绪。小李更加的慌神了,怎么也没有办法把外套都挂上。这次,苏菲用了非常重的语气说了一句话,是不太标准的中文,“拿过来吧你!”她把衣服用力拽走了,眉头紧皱,表情非常生气,而且侧脸对着小李。由于苏菲的身材很好,拽的过程中,小李的右臂碰到了苏菲的胸前,条件反射似地连忙把手缩回来,而且一脸尴尬的表情。这一举动使苏菲转过头来直瞪着小李,小李感觉脸很烫,不敢直视对方。这时小李的同学汤宁把地上的风衣捡起来,并准备拍两下灰被小李顺势拦住并接过。小李说,“不用拍,没关系的,外套就是让它脏的。”之后,苏菲把衣服挂好了,小李对她说了声sorry。苏菲没有理会。在一旁的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苏菲又斜视了小颖一下。小李做了个深呼吸调整了一下心态。用很谦卑的神态和可爱调皮的语气对苏菲说,“You are so beautiful like la lune!”,“沙律”,“沙哇滴卡”,“欧呵哇呵”。一旁准备上课的学生们都被逗笑了,但是这些招数对于苏菲似乎没能奏效,小李只好用很无奈很歉意的手势表达了此刻的心情。刚准备离开时,灵机一动,先微微鞠个躬,然后一边膝盖微微触地,手势做照相状,微笑着用英语问了一句,“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苏菲,苏菲没有理会,转身背对小李,小李只好离去。案例3 苏菲say“Hi”

过完周末,星期一,小李去一教上专业课的途中,有个女生相向走来,小李没有认出是苏菲。走到跟前时,苏菲主动微笑着说,“你好!”小李这才认出是苏菲,连忙回礼,“沙律”。案例4 两人默契 星期四,又是体育课,这时苏菲在场外,当小李回头看她时,她用手示意了一下。小李也向她挥了挥手。接着,她用手指了指小李挂在支架上的风衣,又指了指她自己的风衣,然后做了个对调的手势。小李明白了她的意思,微笑着用力地点了点头,给了个OK手势,并大声说,“OK!OK!” 2.2案例分析

2.2.1跨文化交流阶段分析

小李与留学生的上述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友好的开始、**的引发、积极的补救和重归于友好。下面来逐一分析。第一阶段——友好的开始 首先,小李和苏菲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具备较高的素质且都有与人为善的意愿;其次,苏菲来中国求学也是对此怀有美好的憧憬;再者,小李也是个爱交朋友的人;最后是体育课给了他们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机会。通过初步接触,双方都展现了各自的闪光点。小李的闪光点有俊朗、健康、活力、热情等,这可以从案例1中小李的外貌神情和打球时的表现看出。如:积极救球、喊好球、帮人捡球等。苏菲的闪光点有美丽、聪明、善良、良好素养等。这可以从苏菲的外貌神情以及案例1中苏菲在场外鼓掌以及将球打到场内时歉意的表情中看出。由于双方在对方面前都只传递了正面的信息,因此,他们很自然是种友好的开始。第二阶段——**的引发

首先,小李犯了“己所欲施于人”的错误。他不介意别人打量和触碰自己的衣服,就想当然别人也不会介意自己这么做。尽管事先问了一下,可由于没考虑到对方的情况是个留学生,可能对我们的话反应不够迅速。更何况打玩球手是比较脏的。接着碰到女性身体比较敏感的部位后,又流露出猥琐的神情。最后的一串逗人笑的举动更是哗众取宠。上述行为使苏菲的反感逐步升级,先是严肃,接着皱眉,进而咕哝,愤怒地说“拿过来吧你!”,双眼直瞪,以至于到最后,背对着我。其次,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显然是站在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上,认为我不是有意的,可以原谅。另外,小颖是苏菲的同学,她对苏菲可能比较了解,知道苏菲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所以肯定会原谅我,因此大胆断言或代言。但是,毕竟小颖不是苏菲,她没有权力代表苏菲说没关系。所以苏菲斜视了小颖一下。最后,小李觉得自己该认的错认了,可是对方仍丝毫没有谅解的信号。只好无奈离去。

暂时的结局就是,谁也不理谁了。第三阶段——积极的补救

这个**的诱因主要是小李。因此,小李开动脑筋进行了补救。首先是怀着愧疚的神情说sorry,进而是一串搞怪逗笑的礼貌用语来缓和气氛,最后十分机智创造性的半跪装作照相乞求原谅,既给了对方最高的尊重,毕竟给你跪下了;同时也给了自己回旋的余地,因为这个姿势也可以是照相,不至于太低贱。最后说,“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一方面是照相用语,即请对方笑一笑;另一方面在此时此刻又是请求对方微笑以表示对小李所犯的错的原谅;可谓非常经典。但是显然当时在气头上的苏菲不吃这一套。

小颖这里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可惜文化背景上是站在小李的一方,因此很容易谅解小李的行为。相信之后,她平时私下和苏菲交流时也在向她解释中国人的一些行为,可能也包括了小李的这次行为,使苏菲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生活、学习等习惯。

苏菲事后冷静下来也回顾了整个过程。苏菲是很聪明和善良的留学生。当她明白小李并非有意侵犯隐私,意欲轻薄,哗众取宠等等。且积极道歉和传递友好信号后,且从意义上说,小李并未给苏菲带来实质性的伤害,哪怕是损害。当然,苏菲是个宽容豁达有很高修养的人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总之,她的素养,使其通过价值判断,觉得这是件小事。于是当她四天后,见到小李,就主动打招呼传递友好信号。

第四阶段——重归于友好

对于小李和苏菲相互传递友好信号,双方都做出了积极回应。促使双方最终重归于友好。但是,正如伤口愈合,伤疤仍在;绳断了,接起来也会有个结。因此,两人仍然面临一个尴尬的结。聪明的苏菲,通过一个手势向小李示意要把小李的风衣取下,先放自己的风衣,然后再把小李的风衣套在她的外面。这样,小李打完球取衣服就比较方便了。小李也心领神会。于是,两人就有了这种默契。2.2.2跨文化交流现象分析

案例涉及了跨文化的对焦、沟通障碍、忌讳、文化休克、非言语语言等等的相关现象。下面来给予总结。

跨文化对焦 跨文化对焦,指的是正确解读异文化。对于欠焦的异文化,我们要过焦解读;对于过焦的异文化,我们要欠焦解读。

小李是个乐观积极的人,同时也很自信。但是,自信的度没把握好,于是造成常常把过焦解读他人的信号。比如,苏菲表示友好的微笑信号,小李解读成苏菲在喜欢自己;苏菲有一点喜欢小李,小李解读成她非常喜欢自己;苏菲出于礼貌的感谢,小李解读成苏菲感动。总之,最终小李把自己定位整个过焦了。也就是大大超过了苏菲价值观中的真实地位。因此,把对好朋友才能开的玩笑,能说的话,对普通朋友开和说,就显得放肆了。以至于到后来,小李把苏菲一步步地激怒。苏菲觉得自己的隐私权和女性尊严受到侵犯。因此,消极情绪因素占据主导。当人的情绪因素占据主导时,也容易出现认知的过焦,进而产生过激的行为。苏菲生气后,小李后续做的任何事情,苏菲都往消极的一面解读,最终造成过焦。这也正是为什么小李当时做了那么多的事来表达歉意都没有得到效果的原因。小颖对苏菲的解读就属于欠焦。她在没有真正了解苏菲的情况下,贸然替苏菲说了没关系,最后致使苏菲斜视她。沟通障碍 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存在差异性,因此双方沟通就会出现障碍。小李不懂法语,英语也不流利,加之当时的紧张。因此,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歉意,只能多说些相关的话,来表达自己的重视,讨好对方的心态,以及想化解矛盾的心情。但是外在形式、陈述内容都是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言辞。因此,苏菲很难在当时领悟到小李内心所谓的重视、心态和心情。

苏菲中文不流畅,发音也不标准。她的第一反应还是法语,因此,当她不满时,嘴里就在咕哝法语。而小李听不懂,因此,很难做出正确的回应。当然,皱眉、咕哝、大声说话、甚至抱怨、怒骂等等总算是传递了比较丰富的情感信息。小李的回应就比较宽泛没有针对性,只能围绕表达歉意,和做些让对方开心的事来弥补。

跨文化忌讳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忌讳就是逆鳞,通常是不可触碰的。一旦触碰,后果很严重。之前打下的友好印象的基础几乎是要被颠覆的。

小李和苏菲本来见面会互相打招呼和微笑的。这样的关系是健康的良性的。可是后来被打破。就是因为小李触碰了苏菲的忌讳。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

这里,对于苏菲来说,小李触碰了两个比较严重的忌讳。第一是打量她的衣物并伸手抱到身上,这侵犯了她的隐私权。第二,RF对于像法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来说,是值得赞美的事物。在他们的文化里,是怀着开放健康泰然的心态来看待RF。而在中国,大部分人还是受传统影响,对待RF还是比较忌讳。这就就造成了小李的尴尬表情。在中国文化看来,一个男士不小心触碰,表达了尴尬,是种礼貌的表现。而在西方人看来,小李的行为相当于是得了便宜卖乖。而且是对女性的极为不尊重。

文化休克 苏菲经历了小文化休克过程。

蜜月期——小李和其他同学们给她的好印象,以及她自身对中国的憧憬,对体育课的喜爱。这些都使她感觉到北大的美好和甜蜜。这个时期就是蜜月期。

沮丧期——小李连续触碰了苏菲的忌讳,并说了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话。使得她非常的反感。如此生气的情况下,身边的中国朋友居然还帮着中国人说话,自作主张说没关系。这些都使得苏菲情绪消极。这个时期就是沮丧期。

调整期——苏菲在事后冷静时,回顾并思考了整个过程。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看法,逐渐理解并原谅了小李的行为。这个时期就是调整期。

适应期——由于经过了这次事件,相当于使苏菲产生了抗体。以后对类似事件就会有一定的免疫力了。以后对小李或其他中国人的行为就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以后的时期就是适应期。在该篇论文的几个案例中并无明显迹象表明苏菲到达了适应期。本人只是根据后来苏菲主动和小李打招呼,以及替小李把外衣挂在最外层,使他好拿。从这些信息,可以推断苏菲已经调整好自己。因此很自然地进入了适应期。

非言语语言 案例中有许多非言语语言。

对于小李来说,涉及的非言语语言有:在场上打球、帮苏菲捡球、冲苏菲微笑、打量苏菲的外套、碰到苏菲敏感部位后,不敢直视苏菲、在苏菲面前半跪、给苏菲一个OK手势。小李的这些动作,显然不是用言语传递信息。而是用表情、肢体语言来传递的。这些语言传递的信息有的是种礼貌,有的在人看来却是侵犯,还有的则像是小丑。

对于苏菲来说,涉及的非言语语言有:歉意的表情、微笑、严肃、皱眉、瞪眼、斜视、转身背对、挥手示意、对调衣服的手势。苏菲的这些动作,显然不是用言语传递信息。而是用表情、肢体语言来传递的。这些语言传递的信息有的是种礼貌,有的则是不满、生气、甚至怨怒和敌意,还有的则传递了宽容和谅解。2.3案例总结

在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小摩擦。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不是有意的。而是由双方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而造成的一些误会。如果我们把自己称作主人,把留学生称为客人的话。那么—— 作为主人的一方,当自己无意伤害到对方,且对方已经表露出明显不快的信号时。应立即停止同类伤害行为。同时及时道歉。不能再以本国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道德标准,更不能碍于面子而不去请求对方原谅。当向对方道歉请求原谅时,也不应急求客方立即原谅。毕竟客方受到伤害后,会有情绪期。我们应该给客方时间思考,耐心等待他们的原谅。当主人的一方被客方伤害时,首先感情上会不快,这是很自然的。但是事后冷静下来,应该换位思考一下,本着宽容的态度,最终去试着理解对方。如若不然,会使小误会演变为大冲突。我们从新闻中看到不少国内外留学生与当地人的冲突甚至流血丧命事件。我们实在应该引以为戒。作为客人的一方,首先应该入乡随俗、客随主便。同时要对文化休克有所了解,清楚知道自己目前处在文化休克的哪个时期,及时的调整自己。

本文的4个案例演绎了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解决。交流是双方的,因此问题的解决也必然是双方互动才能完成。问题形成过程,常常分不清谁更对谁更错。原则上说,谁是**的引发者,谁就应该首先积极寻求解决。本篇案例中,显然小李是整个事件的引发者。因此,他必然要负责。哪怕行为有可能显得像小丑,甚至在他人看来有点像神经病。但从最后结果两人和好来看,是值得的。3.结束语

通过案例,我们了解到,在与留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们是会遇到诸多问题。语言沟通的困难、生活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等。但是,我们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就是都怀有寻求友好的心,有可以相互理解的手势、面部表情等等。只要当双方遇到问题时,都能克制和理性并采取积极的心态进行补救。最终双方是能够重归于友好。也就是说,尽管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和留学生还是完全有可能实现友好相处的。

第二篇: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陈述

背景介绍 小李每周四上午常在二体二楼打球,直到中午12:30才离开。因为那时是苏菲和小颖上排球课的时间。他们因此经常碰面,并有几次目光的接触。1 初次印象

小李在打球时,十分积极的救球、组织进攻并常喊“好球”、“我的错”等等。另外也是场上主要的得分手。因此,常是场内外观众的关注焦点。小李得分时,苏菲在场外有时会鼓掌。这次,苏菲在场外练球不小心把球打到场内,小李帮忙捡起并面带微笑递给她。苏菲也微笑且眼神流露歉意并用中文说了句“谢谢你!”。2 苏菲生气

小李打完球,到场边铁衣架上取风衣外套。大家风衣挂同一支架上,小李的风衣在最里面。他问了一句,“有人吗?麻烦让小李拿下小李的衣服好吗?” 然后又开玩笑的说,“有人吗?谁躲在里面?”因为那么多外套全挂在一个地方,看着很大,所以让人感觉里面藏着一个人。小李边问边在衣服四周打量。由于没人反应,所以小李就把衣服抱起来。准备取自己的衣服。这时,苏菲和小颖连忙从不远处小跑过来。小李向苏菲微笑示意,她没有回礼,取而代之的是一脸严肃的表情。小李一不留神,将自己风衣掉在了地上,却没察觉,苏菲眉头皱了起来。小李见苏菲的表情,再之没找到自己的外套,有点不知所措,急忙想把满手的衣服都挂回原位。但是没成功。接连试了几次都不行。苏菲这时伸手帮忙,嘴里一边还咕哝着。小李只听出苏菲说的是法语。而且声音中含有不满和抱怨的情绪。小李更加的慌神了,怎么也没有办法把外套都挂上。这次,苏菲用了非常重的语气说了一句话,是不太标准的中文,“拿过来吧你!”她把衣服用力拽走了,眉头紧皱,表情非常生气,而且侧脸对着小李。由于苏菲的身材很好,拽的过程中,小李的右臂碰到了苏菲的胸前,条件反射似地连忙把手缩回来,而且一脸尴尬的表情。这一举动使苏菲转过头来直瞪着小李,小李感觉脸很烫,不敢直视对方。这时小李的同学汤宁把地上的风衣捡起来,并准备拍两下灰被小李顺势拦住并接过。小李说,“不用拍,没关系的,外套就是让它脏的。”之后,苏菲把衣服挂好了,小李对她说了声sorry。苏菲没有理会。在一旁的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苏菲又斜视了小颖一下。小李做了个深呼吸调整了一下心态。用很谦卑的神态和可爱调皮的语气对苏菲说,“You are so beautiful like la lune!”,“沙律”,“沙哇滴卡”,“欧呵哇呵”。一旁准备上课的学生们都被逗笑了,但是这些招数对于苏菲似乎没能奏效,小李只好用很无奈很歉意的手势表达了此刻的心情。刚准备离开时,灵机一动,先微微鞠个躬,然后一边膝盖微微触地,手势做照相状,微笑着用英语问了一句,“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苏菲,苏菲没有理会,转身背对小李,小李只好离去。3 苏菲say“Hi”

过完周末,星期一,小李去一教上专业课的途中,有个女生相向走来,小李没有认出是苏菲。走到跟前时,苏菲主动微笑着说,“你好!”小李这才认出是苏菲,连忙回礼,“沙律”。4 两人默契

星期四,又是体育课,这时苏菲在场外,当小李回头看她时,她用手示意了一下。小李也向她挥了挥手。接着,她用手指了指小李挂在支架上的风衣,又指了指她自己的风衣,然后做了个对调的手势。小李明白了她的意思,微笑着用力地点了点头,给了个OK手势,并大声说,“OK!OK!”

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流阶段分析

小李与留学生的上述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友好的开始、**的引发、积极的补救和重归于友好。下面来逐一分析。

第一阶段——友好的开始

首先,小李和苏菲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具备较高的素质且都有与人为善的意愿;其次,苏菲来中国求学也是对此怀有美好的憧憬;再者,小李也是个爱交朋友的人;最后是体育课给了他们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机会。通过初步接触,双方都展现了各自的闪光点。小李的闪光点有俊朗、健康、活力、热情等,这可以从案例1中小李的外貌神情和打球时的表现看出。如:积极救球、喊好球、帮人捡球等。苏菲的闪光点有美丽、聪明、善良、良好素养等。这可以从苏菲的外貌神情以及案例1中苏菲在场外鼓掌以及将球打到场内时歉意的表情中看出。由于双方在对方面前都只传递了正面的信息,因此,他们很自然是种友好的开始。

第二阶段——**的引发

首先,小李犯了“己所欲施于人”的错误。他不介意别人打量和触碰自己的衣服,就想当然别人也不会介意自己这么做。尽管事先问了一下,可由于没考虑到对方的情况是个留学生,可能对我们的话反应不够迅速。更何况打玩球手是比较脏的。接着碰到女性身体比较敏感的部位后,又流露出猥琐的神情。最后的一串逗人笑的举动更是哗众取宠。上述行为使苏菲的反感逐步升级,先是严肃,接着皱眉,进而咕哝,愤怒地说“拿过来吧你!”,双眼直瞪,以至于到最后,背对着我。

其次,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显然是站在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上,认为我不是有意的,可以原谅。另外,小颖是苏菲的同学,她对苏菲可能比较了解,知道苏菲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所以肯定会原谅我,因此大胆断言或代言。但是,毕竟小颖不是苏菲,她没有权力代表苏菲说没关系。所以苏菲斜视了小颖一下。

最后,小李觉得自己该认的错认了,可是对方仍丝毫没有谅解的信号。只好无奈离去。暂时的结局就是,谁也不理谁了。

第三阶段——积极的补救

这个**的诱因主要是小李。因此,小李开动脑筋进行了补救。首先是怀着愧疚的神情说sorry,进而是一串搞怪逗笑的礼貌用语来缓和气氛,最后十分机智创造性的半跪装作照相乞求原谅,既给了对方最高的尊重,毕竟给你跪下了;同时也给了自己回旋的余地,因为这个姿势也可以是照相,不至于太低贱。最后说,“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一方面是照相用语,即请对方笑一笑;另一方面在此时此刻又是请求对方微笑以表示对小李所犯的错的原谅;可谓非常经典。但是显然当时在气头上的苏菲不吃这一套。

小颖这里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可惜文化背景上是站在小李的一方,因此很容易谅解小李的行为。相信之后,她平时私下和苏菲交流时也在向她解释中国人的一些行为,可能也包括了小李的这次行为,使苏菲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生活、学习等习惯。

苏菲事后冷静下来也回顾了整个过程。苏菲是很聪明和善良的留学生。当她明白小李并非有意侵犯隐私,意欲轻薄,哗众取宠等等。且积极道歉和传递友好信号后,且从意义上说,小李并未给苏菲带来实质性的伤害,哪怕是损害。当然,苏菲是个宽容豁达有很高修养的人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总之,她的素养,使其通过价值判断,觉得这是件小事。于是当她四天后,见到小李,就主动打招呼传递友好信号。

第四阶段——重归于友好

对于小李和苏菲相互传递友好信号,双方都做出了积极回应。促使双方最终重归于友好。但是,正如伤口愈合,伤疤仍在;绳断了,接起来也会有个结。因此,两人仍然面临一个尴尬的结。聪明的苏菲,通过一个手势向小李示意要把小李的风衣取下,先放自己的风衣,然后再把小李的风衣套在她的外面。这样,小李打完球取衣服就比较方便了。小李也心领神会。于是,两人就有了这种默契。跨文化交流现象分析

案例涉及了、沟通障碍、忌讳、文化休克、非言语语言等等的相关现象。下面来给予总结。

沟通障碍: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存在差异性,因此双方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小李不懂法语,英语也不流利,加之当时的紧张。因此,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歉意,只能多说些相关的话,来表达自己的重视,讨好对方的心态,以及想化解矛盾的心情。但是外在形式、陈述内容都是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言辞。因此,苏菲很难在当时领悟到小李内心所谓的重视、心态和心情。

苏菲中文不流畅,发音也不标准。她的第一反应还是法语,因此,当她不满时,嘴里就在咕哝法语。而小李听不懂,因此,很难做出正确的回应。当然,皱眉、咕哝、大声说话、甚至抱怨、怒骂等等总算是传递了比较丰富的情感信息。小李的回应就比较宽泛没有针对性,只能围绕表达歉意,和做些让对方开心的事来弥补。

跨文化忌讳: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忌讳就是逆鳞,通常是不可触碰的。一旦触碰,后果很严重。之前打下的友好印象的基础几乎是要被颠覆的。

小李和苏菲本来见面会互相打招呼和微笑的。这样的关系是健康的良性的。可是后来被打破。就是因为小李触碰了苏菲的忌讳。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这里,对于苏菲来说,小李触碰了两个比较严重的忌讳。第一是打量她的衣物并伸手抱到身上,这侵犯了她的隐私权。第二,对于像法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来说,是值得赞美的事物。在他们的文化里,是怀着开放健康泰然的心态来看待RF。而在中国,大部分人还是受传统影响,对待RF还是比较忌讳。这就就造成了小李的尴尬表情。在中国文化看来,一个男士不小心触碰,表达了尴尬,是种礼貌的表现。而在西方人看来,小李的行为相当于是得了便宜卖乖。而且是对女性的极为不尊重。

文化休克:苏菲经历了小文化休克过程。

蜜月期——小李和其他同学们给她的好印象,以及她自身对中国的憧憬,对体育课的喜爱。这些都使她感觉到北大的美好和甜蜜。这个时期就是蜜月期。

沮丧期——小李连续触碰了苏菲的忌讳,并说了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话。使得她非常的反感。如此生气的情况下,身边的中国朋友居然还帮着中国人说话,自作主张说没关系。这些都使得苏菲情绪消极。这个时期就是沮丧期。

调整期——苏菲在事后冷静时,回顾并思考了整个过程。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看法,逐渐理解并原谅了小李的行为。这个时期就是调整期。

适应期——由于经过了这次事件,相当于使苏菲产生了抗体。以后对类似事件就会有一定的免疫力了。以后对小李或其他中国人的行为就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以后的时期就是适应期。在该篇论文的几个案例中并无明显迹象表明苏菲到达了适应期。本人只是根据后来苏菲主动和小李打招呼,以及替小李把外衣挂在最外层,使他好拿。从这些信息,可以推断苏菲已经调整好自己。因此很自然地进入了适应期。

案例总结

通过案例,我们了解到,在与留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们是会遇到诸多问题。语言沟通的困难、生活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等。但是,我们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就是都怀有寻求友好的心,有可以相互理解的手势、面部表情等等。只要当双方遇到问题时,都能克制和理性并采取积极的心态进行补救。最终双方是能够重归于友好。也就是说,尽管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和留学生还是完全有可能实现友好相处的。

第三篇: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 课堂上的突发状况

上午九点半,王老师早早地走进教室,调试了一下多媒体设备。这节课要讲解的主要内容是《汉语教程》一的第25课——状态补语,除了平日里的26名学生以外,还有五名研究生实习教师要来见习观摩。

在新内容“补语”的引入环节,王老师采用了归纳演绎的教学方法。首先问大家人民币的汉语怎么样(该同学水平不错),众人回答“好”。引导说出“人民币汉语很好”,然后给出之前学过的句子S+V+O,比如“我吃苹果”“小王说汉语”,然后提出如何把“小王汉语很好”“小王说汉语”合并成一句话。同学们的回答千奇百怪,有“小王说汉语很好”、“小王汉语很好说”等等。有一个同学说出了正确答案,但是声音很小。王老师特意让他大声说一遍“小王汉语说得很好”,同学们一起朗读了几遍。随之,王老师又将其他两种句型“小王说汉语说得很好”、“小王说得很好”都教给了同学们。并要求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这三个句子三遍。此时,有些同学的注意力就不在课堂上了,他们开始聊天,玩手机。而此时,两名迟到的同学笑闹着走了进来,从老师身后穿过讲台,坐在了离同学们稍远的角落。教室里起了一阵骚动。

王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安东尼、马修,你们坐到这边来。”王老师一边说着,指了指前方的座位,一边打开PPT,开始带领同学们做练习。Gif动图练习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他们兴致勃勃。在用 “在电视台

表演 我 愿意”造句环节,玛丽问王老师“我在电视台表演”与“我在电视表演”是否可以说,反复问电视台的“台”是什么意思,王老师讲解了一遍,玛丽仍然不明白,王老师又讲解了一遍,其他同学也用英语告诉玛丽原因,玛丽又重复了一遍自己的问题。此时已经过去了五分钟。

下课铃响了,王老师赶忙布置了作业。今天的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三分之二,下次课还需要补上。

分析:

在有关教学与课堂管理方面,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在讲解语法与练习语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王老师引入新知识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但是否要在讲授新课时将三种句型一并展现,有待商榷;同学们注意力不集中时,老师要反思自己有没有与学生互动,是不是应该做一些练习等等,这一点王老师做的很好;最后,在处理个别同学的上课提问时,因为问题不具有普遍性而耽误了全班同学的时间,影响了课堂进程,这一点是需要改进和注意的。

首先,是引入“补语”环节。在新内容“补语”的引入环节,陈老师的做法很新颖。没有采用我们熟知的情境引入法,如:

师:“你今天吃早饭了吗?” 杰克:“吃了。” 师:“那你吃了什么?” 杰克:“吃了包子。” 师:“吃了几个包子?” 杰克:“吃了五个包子。” 教师:“五个包子多不多?”

众人:多/不多。然后问同学们用一句话应该怎么表达,从而引导出今天的主题:“杰克吃包子吃得很多/不多”的句型。

而是采用了归纳演绎的教学方法。首先问某位同学的汉语怎么样(该同学水平不错),众人回答“好”。引导说出“小王汉语很好”,然后给出之前学过的句子S+V+O,比如“我吃苹果”“小王说汉语”,然后提出如何把“小王汉语很好”“小王说汉语”合并成一句话,这时候就会有各种回答,一般情况下至少会有一个同学说出正确答案,然后可以点他大声说一遍。然后,全班同学一起重复,再点个别同学重复。随之,王老师将“小王说汉语说得很好”、“小王汉语说得很好”、“小王说得很好”三个句子进行了对比,并归纳句型。我认为陈老师将此三种句式都做展示的方法是否值得借鉴,要视学生情况而定。如果学生掌握得好,接受能力强,就可以进行比较教学。输入时要遵循克拉申的“i+1”输入原则,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定量输入。但我个人比较赞成第一次引入给出一种示范,在复习课环节再做比较。因为一次引入太多,并进行了错误句子的示范之后,同学们容易混淆。

第二点,是课堂进行到一半时有同学迟到、以及思想开小差的情况。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上课方式,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上,我们要注意跨文化交际差异。就我的感悟而言,西方同学上课迟到会比较随意一些,东南亚同学尤其是印尼同学上课积极性很高,也不常迟到。这时,老师要保持好的心态,尊重文化差异性,不要觉得自己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王老师让迟到的安东尼和马修坐到教室中间来,也是为了控制课堂纪律性。

最后一点,针对学生上课提问,是否需要回答与解释。我认为要看该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比如某同学提问,“我在电视台表演”与“我在电视表演”是否可以说,反复问电视台的“台”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就不具有普遍性。而如果是“我愿意表演在电视台”,这个问题就值得在课堂上纠正并练习。同时,课堂管理和掌控很重要,第一次课上课就应该给学生制定好或者通过清楚的课堂环节和细节展示出规则,例如让学生们明白在这个课堂上发言,提问是有时间安排和流程的;我们是要以团队精神一同学习的。如果遇到像玛丽这样的学生,可以顺便问问其他同学有没有遇到这个问题,让同学来给玛丽解答。如果经过沟通学生仍然故我,教师不要表现出不知所措,不要因此而喜怒形于色,否则其他同学对特殊学生的不满会转移到老师身上,认为老师不够专业。对有价值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回答,对属于该生自己的没有价值的问题,告诉她课下单独为其解答,以不变应万变,保证课堂秩序。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自由,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自由也不是无限制的,如果只是个别学生自己的问题,就不应该耽误全班同学的课堂时间。

备注:

听课时间: 听课地点: 教学内容:

学生人数:20人左右,有同学请假或者旷课 课程类型:综合课

教师情况: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有激情,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第四篇:2018考研: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经验分享

2018考研: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经验分享

考研意味着付出和收获,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一年的时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其中有过痛苦心酸,当然也有快乐和欣喜。在此,感谢聚英考研网的老师和同学们,因为你们的关心和陪伴,我才能在这美丽的四月圆梦。下面想跟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希望可以对后面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首先,关于考试科目和参考书目。大家肯定已经注意到了,各学校、各方向考试科目不尽相同。那么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方向准备相应的参考书。有的学校提供了参考书目,有的学校没有提供参考书目。对提供了参考书目的学校,我的建议是,复习时以指定参考书目为主,适当扩大知识面。举个例子说。现代汉语的教材有很多种,也许这个学校指定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为参考书,那么我们就重点看这个。同时,我也建议大家抽出时间看看胡裕树的《现代汉语》和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甚至是张斌的《现代汉语》。因为每种教材必定有它的特色,也必定有它的不足。黄、廖本结构清晰,概念明确,但有点过时;胡本内容详细,分析细腻,但有些庞杂;邵本理论和观点新颖,特色鲜明,但有些问题仍值得商榷;等等,不一而足。多看几种教材的好处在于取长补短,对一些热点和难点,各书解释都不一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提高大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深度,是非常有帮助的。

虽然好像一说汉硕,就有人说汉硕简单好考,很多人都跨专业考汉硕,其实准备起来却觉着相当麻烦,甚至后悔当初为什么选择汉硕。大家在选择汉硕这个专业时就应该明白它所涉及的面相当广。所以在准备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二)时,就要有广泛的阅读视野,刚开始准备初我们宿舍就一人买了一本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当作休闲读物看。其实刚开始确实读不下去,拿它当休闲读物更是难上加难。这本书的知识特别杂,要把它全记住了,得看上几遍,然后开始整理笔记,我舍友光整理那个,在考试前几周才整理完,用那种大的笔记本整理了几百页。当然我没有她那么用功,没有整理那么多。

其次,复习建议。我认为考研复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份-6月份,第二个阶段是暑假。暑假是个黄金时段,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感觉政治不太好的同学,建议去报个辅导班。9月份开学后,到实习结束,是第三个阶段。在选择是分散实习还是集体实习的问题上,请大家自己斟酌,拿定主意。第四个阶段是冲刺阶段。冲刺阶段要把重点向英语,尤其是向政治倾斜。对专业书的熟练程度最好能够达到这样:打开书本的目录,你就能说出每一章每一节有哪些概念、定义、重点、难点。这里我主要谈谈专业课的复习。专业课的复习要有计划、有系统。

第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看几遍书,多长时间完成一遍,都要心中有数。每看一次书,都要先有目标。你每次看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比如,第一次看侧重于理解,弄懂那些以前没有弄懂的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原来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第二次看偏重于概念和定义的记忆,第三次看是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第四次就开始掌握全盘,对条条框框的东西进行梳理,等等。

第二,要把看书和做练习结合起来。做练习这个过程必不可少。管他哪个学校的考题,只要弄得到,我都拿来做一做,使自己提早进入状态。当然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学校的试题有不同的特点,你做试题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力,而不是在猜题。

第三,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补救;同时要善于发掘重点。

第四,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要做笔记。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某个概念语言学书上有,现代汉语书上也有,尽管基本意思相同,但还是有小异。这个时候你就要善于分析总结,你可以把两者综合起来,你也可以舍弃其中一个,总而言之就是要把它写在你的笔记本上,作

为你将来背诵的依据。千万不要看语言学就背语言学书上的那个概念,看现代汉语就背现代汉语书上的那个概念。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当你需要陈述这个概念的时候,却想不起来到底该是哪一个。因此大家要善于权衡利弊,作出最好的取舍。每个同学都应该对自己每门科目有个预期的分数。

文化的书要多看,我平时就从图书馆借着看。这个的书目我不能推荐,就看你手头的资源了。其实等看到苏大的真题,就会发现其实程的那本书没有考很多,关于外国文学的倒考了不少,推荐大家多看一下。

专业二就是要看你的知识量了。对于汉语基础,我觉得不难,主要把黄廖那两本书吃透就没有大问题了。汉硕的汉语基础考得不会很难,不过准备时也要做足功课,黄廖那本书我看了不下三遍,然后就是大量做题,练习题,真题。其实最开始学现代汉语时,我真的没怎么学,后来因为考研开始好好看书,研究起来倒也是一个很开心的过程。英语和政治这两个想必网上说的也不少了,我在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关于汉语国际硕士考研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以上都是个人见解,如有偏差还请包涵。祝你们好运!

还有一点温馨小建议,如果在专业课上有疑问,或者还在纠结报考那所学校类似的问题,大家都可以向聚英考研网的老师请教,他们都很专业,也很细心热情,相信大家都会得到满意的答复。

第五篇: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复试经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复试经验

刚参加完2014文学院的汉硕并被录取了,鉴于初试 复试网上关于师大汉硕专业的信息太少,所以复试完我就打算写一篇关于复试的交流经验,提供给学弟学妹们参考啦。

关于分数 在成绩公布后,可以向文学院打电话查询自己的排名,但是这个时候老师不会告诉你你是否可以进复试,你可以根据往年的招生分数线,招生人数以及本年的招生人数,先做判断。如果成绩比往年分数线略高一般都可以进入复试,我们今年的情况是招26人5个推免生 21个第一志愿。第一志愿的最后一名分数线是315即2014国家汉硕专业的分数线。所以过了国家线大家就开始准备复试吧。

关于复试 文学院的研究生网站上不会告诉你复试参考资料以及考试流程的,在四月初网站会公布的只有复试名单,复试招生计划,复试招生日程,大家可以根据日程安排出行时间,我们今年4月10、11日面试,所以9号到学校就好啦

关于日程安排

9号一天都是交资格审核资料的时间,大家可以早一点去这样下午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原计划安排10号才开始体检,不过9号去校医院体检也是可以的,所以早上交资料 下午就可以去体检了。校医院两点上班,体检费65,这个时候人很少,只有20多个人,相对于10号体检的上千人,你会怎么选择?关于抽血,今年我们很幸运,当天下午就抽血了,不过有一部分同学没赶上末班车,所以第二天早上还要去抽一次血。提前体检有一个好处是人少,这个时候人很少,只有20多个人,相对于10号体检的上千人,你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等的上面你会怎么选择?今年我们比较坑的是 体检、政审、口语、听力都安排在一天,所以提前一天去体检很有必要。

关于面试

我们下午两点半开始口语面试,每个教师一名老师,进去后大家先做自我介绍,老师会根据你的自我介绍提问,当时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选择福师大,你的研究生计划是什么?你的家人对于你的选择有什么态度?一般七八分钟就可以结束。

口语面试完就进入政审的教师,一位男老师,他依旧会根据你的自我介绍提问题,不过这个时候老师都很好,就像聊天一样。完全不用准备 SO EASY 这两个面试结束后已经四点半了,不过我出来的时候还有的同学刚进去,她们等了好久啊

下午六点会有一个集体大会,这个会很重要,因为你会知道你非常想知道的结果,留个悬念吧。反正你会想给学院点32个赞

六点二十会开始考听力,很简单就像四级一样的题型,大家就在开会的教室随便坐,考试也很随意,所以不用提前准备,依旧很简单。听力考完直接进入专业课复试,这一个大家应该会觉得很难,每个专业的导师会将大家召集在一个教室,并告诉大家考试题目,两个大问题,二选一,并留给大家时间准备,准备好了就可以进来面试了不用担心,老师很NICE 都是很可爱的女士,进去面试的时候他就已经将你视为自己的学生,很负责的告诉你你今后应该怎么做,在面试中你的那些不足他也会指出来,受益匪浅。

我的QQ443630583关于初试的内容 真题 资料经验 也可以联系我

下载汉语国际教育写作经验浅谈以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语国际教育写作经验浅谈以及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写作素材part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部汉语艺术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我非常荣幸能生活在这样伟大的祖国,能够学习汉字这古老而又悠久的文字,这是一种神奇而又有趣的艺术,是世......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基础试题中的案例分析与写作1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基础试题中的案例分析与写作 在考研复习过程中,发现这部分试题各学校好像没有什么参考书目,复习的过程中也容易忽视对于这部分的复习。所以找了一个案例借鉴......

    2019年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经验分享

    2019年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经验分享 我是从三月份开始备考的,一直准备到了十二月末。这10个月大致可以分成三轮复习。如果觉得不是很把握的话,可以在新祥旭报个一对......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案例分析题答题方法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案例分析题答题方法 1.答题思路:按照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如下: (1)发现问题:也就是提出问题。在所给的案例中,某个出国教汉语的志愿者教......

    2015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心得

    2015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心得 “好吧,终于一切都尘埃落定。经过了漫长的等待,梦想是梦想,我还是一个我。明白其实自己还是不曾对经历过的迷茫产生悔意,亦不曾为我内心的质地过于柔......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认识

    深剖汉语国际教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是过河卒子,只进不退!当我决定要迈入重庆师范大学的那一刻我反问我自己:“你想好四年之后你想要成为的人了么?”当时我......

    汉语国际教育教案(含5篇)

    对外汉语教案设计 课文 照相 王强:同志,请开一张票,我们要照一张八寸的彩色合照。(对爷爷)爷爷,还要加洗吗? 爷爷:那还用说,再加洗两张,给老家寄去。 营业员:请把票拿好,到对面柜台付款,......

    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

    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 工程 ”和 “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