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土地整治交流材料7.23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修编研讨会交流材料
四川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
按照《关于召开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修编研讨会的通知》(国土整理发„2010‟21号)要求,以下将四川省土地整治规划情况及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效果简要汇报如下:
一、上一轮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及实施成效
(一)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
1.目标任务。根据《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上轮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目标任务9.34万公顷,其中2001-2005年开发整理4.80万公顷,其中土地开发复垦2.08万公顷,土地整理2.72万公顷;2006-2010年开发整理4.54万公顷,其中土地开发复垦1.71万公顷,土地整理2.83万公顷。
2.土地开发整理实施情况。2001-2010年,全省实际开发整理规模108.5万公顷,新增耕地19.46万公顷,资金总投入约275亿元。其中土地开发复垦10.9万公顷,新增耕地8.72万公顷;土地整理97.6万公顷,新增耕地10.74万公顷。2001-2005年,土地开发10.08万公顷,新增耕地8.05万公顷;土地整理8.0万公顷,新增耕地0.94万公顷。2006-2010年,土地开发0.82万公顷,新增耕地0.67万公顷;土地整理89.6万公顷,新增耕地9.8万公顷。
3.实施的总体情况。总体上说,规划期内土地开发整理实际完成数量远远超过规划的目标任务。但是落实到空间上,不能体现规划的引导作用,规划的调整比较多。从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的发展 趋势看,2001-2005年以土地开发为主,2006年以来以土地整理为主。
(二)工作成效
上轮规划期内我省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 2006年开始实施“金土地工程”以来,以推进四川省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目标,依托土地整理,通过土地平整、增加肥力、沟渠配套、改善农田道路、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等综合措施,对全省130个县1000万亩土地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实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缓解我省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对改善我省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结合水利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现代畜牧业、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等一系列工作,更加有效地发挥和放大土地整理的利民、惠民功效。四川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 以“金土地工程”为核心的土地开发整理,是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际行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动员全省人民以实际行动守牢“耕地红线”的具体举措。
1.改善了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实现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保证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目标落实。土地整理项目主要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实现了耕地能灌能 排、旱涝保收,中低产田土所占比重大幅降低,实现了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不断提高,项目区充分利用整理后的农用地良好种植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2.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区土地经过整理,为引进农业企业发展商品化高效农业提供了基础,农业的经营模式、农民的经营理念由此发生了显著变化,完成了传统的分散的农业向现代的规模化农业转变。
3.极大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项目建设为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探索了成功的实现途径。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完全采用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转向城镇就业,实现城市化不尽现实。实施“金土地工程”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项目区基础设施完善,住房、交通、生活条件均按城镇标准建设,城乡差别不复存在,农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就是已经享受城市文明的新型农村居民。
4.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改善。项目区的卫生、体育、文化、环保、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体系得到改善,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村级政权得以强化和巩固,真正实现了“少有学、壮有业、老有养、病有医、困有助”。
5.有力地支持了灾后重建。2008年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无数家园倾刻间变成废墟。在灾后重建中,按照国土资源部119号文件精神,我省充分运用灾毁耕地复垦和挂钩政策,在灾区实施土地综合整理,为灾后重建筹集了大量资金,帮助灾区农民建设配套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安全的新家园。
(三)存在的问题
1.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重视不够。上轮规划由于部分地方领导和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缺乏了解,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规划编制积极性不高,导致规划编制经费不足,聘请的编制机构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加上规划编制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与相关规划衔接不够,论证不够,闭门造车,影响了规划编制质量。
2.规划理念不足,科学性不强。规划目标单一,指导思想偏重补充耕地数量,对提高耕地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用地结构和优化布局的潜力挖掘不够。
3.基础资料准确性不够。规划所依据的可靠性参差不齐,如耕地面积,统计数据和实际差异较大;有的地方政府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将指标定得过高或过低,脱离了本地的发展实际。
4.规划的权威性不够。存在随意修改和调整规划的情况,规划跟着领导变,规划跟着项目变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对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的建议
1.把科学发展观融入新一轮规划编制。上轮规划过分强调补充耕地数量,对提高农用等级,改善农用地生产条件,增加农用地产出,改善建设用地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城乡、产业和居民点等用地布局,缓解城镇建设用地压力,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不明确。新一轮规划要强调数量和质量并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概念。
2.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充分应用3S技术,本轮规划在地籍数 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整治数据库和土地整治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使规划修编与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进行,提高规划管理水平,满足国土资源“一张图”管理要求。
3.基础数据采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了很多先进技术,与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相比较,提高了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基于“二调”成果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和适宜性评价,便于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准确掌握辖区内具有整治前景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权属、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其有关社会经济状况,为选择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也是科学编制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和前提。
二、《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及土地整治重点区域
(一)土地整理规模与省级重点整理区域
结合全省“金土地”专项土地整理工程及“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项目开展,推进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及安宁河谷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结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从深度上挖掘耕地资源潜力,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充分挖掘全省农用地和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按照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原则,在成都平原、盆地丘陵区及盆周山区部分区域的130个县,实施各类土地整理工程。至2015 年,在全省整理66.67万公顷土地,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不少于6.67万公顷,在整理项目区内建成40万公顷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完善工作模式,合理确定项目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力度,盘活粗放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缓解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
规划期内,全省待整理农用地面积为908.23万公顷,其中耕地599.63万公顷,园地72.14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36.46万公顷。土地整理规模169.81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4.2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整理规模167.00万公顷,占土地整理总规模的98%,新增耕地面积13.36万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规模2.81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0.90万公顷。其中,2006-2010年规划土地整理规模为56.60万公顷,占土地整理总规模的33%,新增耕地4.75万公顷;2011-2020年土地整理规模113.21万公顷,占土地整理总规模的67%,新增耕地9.51万公顷。
(二)土地开发规模与省级重点开发区域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规划期内安排土地开发规模2.00万公顷,新增耕地1.60万公顷。其中,2006-2010年土地开发规模0.80万公顷,新增耕地0.64万公顷;2011-2020年土地开发规模1.20万公顷,新增耕地0.96万公顷。川西南山地区、盆周山地区、川中丘陵区3个省级开发重点区域开发规模1.60万公顷,占规 划开发总规模的80%,新增耕地面积1.28万公顷。
根据可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分布情况,土地开发重点区域可分为川西南山地区、盆周山地区、川中丘陵区。川西南山地区开发规模为0.73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0.58万公顷。其中2006-2010年开发规模为0.29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0.23万公顷;2011-2020年开发规模为0.44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0.35万公顷。
盆周山地区开发规模为0.47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0.38万公顷。其中2006-2010年开发规模为0.19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0.15万公顷;2011-2020年开发规模为0.28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0.22万公顷。
川中丘陵区开发规模为0.40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0.32万公顷。其中2006-2010年开发规模为0.16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0.13万公顷;2011-2020年开发规模为0.24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0.19万公顷。
(三)土地复垦规模与省级重点复垦区域
规划期内安排土地复垦规模0.76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0.46万公顷。其中,凉山州、攀枝花、宜宾市、内江市、巴中市5个省级重点复垦区域复垦矿山废弃地和塌陷地4907公顷,占规划安排土地复垦总规模的65%,新增耕地2944公顷。
全省可复垦的废弃压占地和塌陷地主要分布在凉山州、攀枝花、宜宾市、内江市以及巴中市,规划为省级重点复垦区域。省级重点复垦区域规划复垦总规模4907公顷,占总复垦规模的65%,新 增耕地2944公顷。其中2006-2010年规划复垦规模为1636公顷,占复垦总规模的33%;2011-2020年年复垦规模为3271公顷,占复垦总规模的67%。
三、对做好省、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构建土地整治规划体系。
注意规划的上下结合,形成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卫生防疫、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结合的土地整治规划体系,并明确各级规划的定位。从上轮规划四川的情况看,市级规划明显缺位,部分市(州)没有编制规划;编了规划的深度不够,规划的科学性及严肃性不足,有的仅限于对省级规划的简单分解或对县级规划的简单汇总,对实现补充耕地的区域平衡和合理的空间布局引导作用不强。
(二)尽快出台省、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今年到期,2010年应完成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并颁布实施,不然从2011年开始土地整治将面临无规划可依的局面。应加快出台省、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对地方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进行技术指导。
(三)丰富土地整治潜力的内涵,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的目标。
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主要体现在数量上,即补充耕地面积、提高集约节约用地和城乡用地布局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向提高耕地等级、提高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多元化目标转化。
(四)在土地整治规划中体现土地整治功能分区。各级规划应根据区域的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和现有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功能区划, 统筹考虑未来本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通过功能区划, 为不同的土地开发整理区域进行功能定位, 按功能定位规范土地开发整理的空间秩序, 统筹配臵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在国土空间上形成一个合理的开发整理格局, 实现不同的土地开发整理功能。
(五)尽早以文件的形式部署各级土地整治规划修编工作。
各级土地整治规划修编与专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尽早下文部署该项工作,利于地方有依据做好项目预算,争取工作经费,也便于开展前期工作、机构建设等。
第二篇:四川省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四川省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省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整治,是指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对宜农未利用地进行开发,对低效利用土地进行整理,对废弃土地或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活动。
本办法所称土地整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由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实施的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等项目,分为省级投资项目和市、县级投资项目。
第三条 市、县级投资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和监管等,适用本办法。
省级投资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资金管理和监管等,适用本办法。第四条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决算批复和绩效监督。其中:省财政厅负责省级投资项目的预算管理、决算批复和绩效监督;市(州)、县(市、区)财政部门负责本级投资项目的预算管理和决算批复,以及各级投资项目的绩效监督。
第五条 土地整治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综合整治、规模推进,因地制宜、保护环境,分级负责、强化监管的原则,科学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实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土地整治项目的专项资金应按照“项目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效益优先”的原则使用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二章 项目管理职责
第六条 土地整治项目实行省、市、县三级分级管理负责制。
第七条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制定土地整治管理政策和技术标准;负责编制省级土地整治规划;下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和补充耕地任务;负责项目信息在线备案的核实;组织对省级投资项目的技术核查、验收并核发验收证书;组织对市、县级投资项目按照一定比例抽查和专项检查;组织建设省级土地整治数据库。
第八条 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省级投资项目的入库、立项、初验和市、县级投资项目的入库、立项和验收;负责对耕地质量评价的认定;负责建设市级土地整治数据库;负责对市、县级投资项目验收合格的新增耕地核发验收证书。
第九条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的申报、实施和市、县级投资项目的初验,负责项目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项目信息在线备案和县级土地整治数据库建设。
第三章 项目申报和立项
第十条 省国土资源厅每年依据全省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计划、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条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等编制下达次年全省土地整治目标任务。
第十一条 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计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等编制土地整治计划和项目实施计划,每年年底前逐级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第十二条 申报条件
(一)政府重视,群众同意,资金有保障,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项目实施所需的路、水、电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或相关工程正在建设,道路、水利、电力工程、村庄改造等建设方案和资金已经落实,可保证与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二)土地整理项目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各行政村应相邻,集中连片,建设规模一般不超过15000亩。
(三)土地开发项目规模不低于50亩,开发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坡度低于25°,海拔一般不超过3000米,具备道路通达和水源保障条件。河滩地开发必须具备达标的防洪河堤,或经批准建设达10年一遇标准的防洪堤坝工程。
第十三条 项目库
(一)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建立项目库,按不低于土地整治计划和实施计划2倍的数量储备项目。
(二)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具备相应资质的从业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入库申请,并抄送县级财政部门。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现场踏勘并对可研资料进行审查,对合格项目下达入库批复,纳入项目库。
(三)项目入库须提交以下材料:
1.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向市(州)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入库的请示文件及专家论证意见。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利用分类统计汇总表、土地整治项目现状图、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图及项目区最新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图、项目耕地质量等别图。
3.项目土地整治图斑、地类、面积、土地整治前耕地质量等别和耕地质量提升目标表。
4.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或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同意并签字,乡(镇)、村、组同意进行土地整治的建设方案意见书及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5.项目区建设前典型土地利用影像资料。
上述各项资料同时提交电子文档及数字化成果(文字采用Word或PDF文件格式,图件采用AutoCAD图形文件格式)。
第十四条 规划设计
(一)省、市级投资项目由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编制规划设计,县级投资项目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编制规划设计。
(二)规划设计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TD/T 1038-2013)、《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TD/T 1039-2013)、《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标准》等相关技术标准组织开展,应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相衔接。项目规划设计须明确增加水田、水浇地、旱地的数量、质量等别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
项目规划设计应达到施工图设计标准,满足工程招投标和施工的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或农户实施的土地平整工程等,应单列工程量和概算。
第十五条 项目立项
市级国土资源部门从项目库中筛选项目进行立项,并明确新增耕地的数量、质量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
第十六条 项目优选
省级投资项目由省国土资源厅从市级立项上报的项目中进行优选,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市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省厅安排,每年分两批次,按分配任务量的2倍向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推荐备选项目,并抄送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
(二)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建设规模、投资概算、新增耕地率等相关指标组织专家对市级国土资源部门推荐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概算进行评审,由专家组出具评审意见并提交优选项目清单。
(三)省国土资源厅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和优选项目清单,提出优选方案并在国土资源厅门户网站公示,公示期不低于5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方案报国土资源厅厅务会审定。
第十七条 项目自批准立项之日起,一年内开工有效,确需延期的,应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其中,省级投资项目自优选确定下达资金之日起,一年内开工有效。确需延期的,应经省国土资源厅同意后,报原批准立项的市级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延长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
第十八条 规划设计变更
(一)项目规划设计是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的依据,一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在项目投资总额不增加的前提下,应满足项目建设位置、建设规模、耕地质量目标、新增耕地面积不变等条件。
(二)省级投资项目涉及以下变更的,须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核后,由原批准立项的国土资源部门批复;其中涉及资金调整的需经省财政厅同意。
1.增加或减少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等,单项工程变化量超过原建设任务量30%的。
2.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等投资资金,增减幅度超过单项工程原施工费10%的。3.增加、取消或大范围移动某一骨干工程或其设计标准发生显著变化的。
其他变更,由原批准立项的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批。
(三)市、县级投资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由原批准立项的国土资源部门审批。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十九条 项目实施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公示制、监理制、审计制和廉政建设等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项目的招标代理、勘测定界、规划设计、监理、施工等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实施条例》、《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的决定》(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97-1号)等相关规定,面向社会以招投标(比选)等公开竞争方式确定。
第二十一条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编制项目的招标方案和招标文件,组织施工招投标。省级投资项目和市、县级投资项目的招标方案和招标文件须经市级国土资源部门核准备案。已经核准备案的内容,招标人不得变更,确需变更的,须报原核准部门批准。第二十二条 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开展项目实施;建立督查制度,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投资等情况;定期上报项目实施情况。
第二十三条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按相关规定确定工程监理单位,并报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负责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控制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时共同收方;协调处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十四条 土地整治项目须设立项目公示牌、单体工程标识牌,加大宣传、接受监督。
第二十五条 探索通过以奖代补或定额补助的方式,依据评审核定标准和招投标中标价格平均水平,严格按照村务公开程序,将农民可以承担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建设、田间道路建设等工程,直接交给项目区农民群众自行组织实施。其他工程仍然严格依法按照工程招投标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项目验收
第二十六条 项目开工后原则上两年内竣工并验收。第二十七条 项目竣工后,省级投资项目由市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财政等部门进行初步验收,并报请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市、县级投资项目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同级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财政等相关部门及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通过后,报请市级国土资源部门验收。
第二十八条 项目验收前,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对省级投资项目进行技术核查,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对市、县级投资项目进行技术核查;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依据技术核查结果,会同农业部门组织开展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价。
第二十九条 项目验收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申请验收请示文件。
(二)项目立项文件、规划设计变更及批复相关资料。
(三)1:2000实测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图。
(四)项目竣工报告。
(五)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六)实施前后的土地利用影像对比资料。
(七)权属调整方案实施情况。
(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群众意见。
(九)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报告。
(十)招投标总结报告。
(十一)工程监理总结报告。
(十二)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报告。
(十三)审计部门出具的项目结算审计报告。上述各项材料同时提交电子文档和数字化成果。第三十条 项目验收通过后,省国土资源厅对省级投资项目核发新增耕地验收证书,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对市、县投资项目核发项目新增耕地验收证书。证书须注明新增耕地二级地类的数量、质量等别。
省级投资的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指标的5%分配给市(州),15%分配给县(市、区);省级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指标的3%分配给市(州),12%分配给县(市、区)。
第三十一条 项目验收后,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及时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和耕地质量等别更新,并对工程设施和新增耕地进行移交,落实后续利用和管护责任。
第六章 资金管理
第三十二条 资金使用范围为组织、实施、管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发生的各项支出,由工程施工费、管理费用和不可预见费组成。
第三十三条 省财政厅对省国土资源厅转报的省级投资项目进行预算评审,并根据当年预算规模从已完成评审的项目中依序安排资金预算,报经省领导审定后下达。预算评审结果同时作为项目招标最高限价,省以下财政部门不再实施预算评审。
资金下达后,原则上不得调整。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应按程序报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审批。
第三十四条省级投资项目的省级相关工作经费(包括项目优选评审、设计变更审核、验收前技术核查、在线备案、专项检查、财政评审等工作经费)不计入项目总投资,由省国土资源厅测算申报,省财政厅审核并报经省领导审定后下达。
第三十五条 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工程形象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并根据工程建设实际进度与合同约定条款申报用款计划,同级财政部门应根据工程进度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金。
第三十六条 省级投资项目按项目单独进行会计核算,会计处理严格依照《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会计核算有关问题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6‟87号)有关规定执行;财务管理原则上参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以及后续修改完善的相关规定执行。
项目管理费按照《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规定相应予以计提,项目的前期费用、日常监督检查管理、竣工验收、审计等费用纳入项目管理费。管理费用按各级工作量大小进行分配,其中:前期工作费按市(州)级70%、县(市、区)级30%;竣工验收费按市(州)级20%、县(市、区)级80%;业主管理费按市(州)级15%、县(市、区)级85%。不可预见费全额留省财政。
第三十七条 各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专项使用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项目支出不得用于购建固定资产(项目配套设备的购置除外)、生产经营设备和无形资产支出;不得用于对外投资;不得用于支付滞纳金、罚款、违约金、赔偿金、赞助和捐赠支出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列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
第三十八条 省级投资项目的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由项目所在地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编制,并按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1‟10号)和四川省审计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明确省投资土地开发整治复垦项目竣工决算编报和审计有关事项的通知》(川审发„2011‟82号)的要求报项目所在地审计部门组织审计,经审计部门审定并出据审计报告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核,由省国土资源厅汇总报省财政厅批复决算。
第三十九条 项目决算批复后,若有结余,结余资金由省财政全额收回,继续安排用于省级投资项目建设。第四十条 因项目调整以及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项目终止实施的,应按程序报省国土资源厅会同财政厅批准,由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核、清算,清算后的全部资金由各级财政部门通过逐级追减支出预算的方式收回省财政,继续安排用于省级投资项目建设。
第四十一条 市(州)、县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由市(州)、县级财政部门参照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
第七章 监管
第四十二条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是项目监管的责任主体,各级财政部门是资金监管的责任主体。各部门应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加强项目建设和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督促相关参建单位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第四十三条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强化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组织开展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入库、招投标、工程施工、实施进度、资金使用、耕地质量和数量、验收和备案等专项检查,组织开展项目评价和考核。
省财政厅将对土地整治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资金分配的参考。第四十四条 省国土资源厅每年对市级验收项目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进行抽查,不符合要求的,责令整改,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撤销新增耕地验收证书。
第四十五条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分别在立项批复下达、开工令下达、核发新增耕地验收合格证书之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在部、省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中项目计划、实施、验收等阶段信息的备案工作,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备案信息的初核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备案信息的确认。
第四十六条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在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变更批复、验收后10个工作日之内将项目有关纸质资料、电子文档及数字化成果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各阶段备案资料如下:
(一)立项备案资料:规划设计报告、规划设计图。
(二)规划设计变更备案资料:规划设计变更报告、变更图。
(三)验收备案资料:竣工报告、竣工图。
第四十七条 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对本辖区本省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和总结,并于次年1月31日前向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报送有关统计报表。第四十八条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建立项目招标代理、勘测、规划设计、监理、工程施工等从业单位的信用制度,开展诚信考核,切实加强从业管理。
第八章 档案管理
第四十九条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及时做好项目资料及数据的整理汇总和立卷归档,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的保管期限管理。
第五十条 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省级投资项目的项目优选、技术核查、验收、核发新增耕地验收证书以及对市、县级投资项目抽查、备案等资料的立卷存档;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入库、立项,市、县级投资项目的验收、核发新增耕地验收证书等资料的立卷存档;负责市级投资项目从入库到验收各阶段资料的立卷存档。
第五十一条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是项目档案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及时全面收集整理从项目入库、立项、工程招标、实施管理到验收各阶段的文件、数据、图件、声像等资料,并登记造册、立卷存档。
第九章 责任
第五十二条 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按职责分别对项目的勘测定界、规划设计、评估、立项、施工、监理、技术复查核查、验收、抽查等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各级土地整治机构按职责分别对所承担项目提供的技术性、事务性工作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五十三条 项目建设单位对项目申报、实施、质量和资金管理等负责,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对所承担项目的工程质量负责。
第五十四条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实施条例》、《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的决定》(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97-1号)等相关规定,确定项目招标代理、勘测定界、规划设计、监理、施工等承担单位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项目主管部门、实施部门及相关职责部门和有关责任人在勘测定界、规划设计、立项、评估、咨询、施工、监理、监督、技术复查核查、验收、抽查等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行贿受贿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违反相关财务会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擅自调整项目经费预算,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伪造、隐匿有关技术和数据资料,或因管理不善、严重失职等人为因素造成投资浪费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金土地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9‟46号)和《关于印发<四川省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国家和省投资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财投„2006‟80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土地整治
1.土地整治: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包含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给出了相关的定义: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2.土地分类:土地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是土地科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产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础和前期性工作。土地分类是土地类型的划分,其理论是建立在类型学基础上。其分类单位是从区域土地个体单位所具有的相似属性中归纳出来的,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单位级别愈低,分类标志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则愈多,级别愈高则共同性愈少。
对土地进行分类研究,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土地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状况,指出改良与利用的方向及途径,而且有助于扩大土地科学理论的应用范围,使其理论体系更趋完善。土地分类的分歧
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土地分类问题还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在分类系统的建立上,由于应用目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系统。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二大类:一类是基于理论研究而建立的分类系统,其特点是理论性强,如土地类型分类,我们称之为基础理论分类系统或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它包括两种,一是从景观学理论角度出发,所建立的多序列分类系统;二是单系列的分类系统。另一类是基于应用而建立起来的分类系统,称之为应用性分类系统。
土地类型较多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草地等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1985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主持制定了“中国1∶100 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该系统是典型的系统分类,是对中国土地分类研究的一次总结,具有开创意义。它把土地类型分为3 个级别: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这一分类系统符合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土地类型多样的基本国情,便于在生产实践中掌握和应用,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操作,代表了一种讲究实用的研究方向。由于此种分类不是本文重点,所以不再叙述。
土地应用性分类系统与理论性分类系统相对应,它是从实际出发反映同特定目的关系密切的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和一定的自然属性。这种分类系统主要有三种:以土地资源类型为划分对象的土地资源类型系统;以土地利用方式为目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以城镇土地利用为目的的城镇土地分类系统等。
3.土地投资强度:投资强度,即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除以土地面积,是衡量开发区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标准。投资强度、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其中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4.经营性用地:经营性用地一般是指经营性项目的用地,按照现行的政策,经营性项目用地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经营性项目一般指商业、旅游、娱乐、金融、服务业、商品房等项目。
5.多用途地籍:以土地产权登记、课税、科学管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等多种用途为目的建立的地籍。它记载有关宗地的全部属性。
6.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分析
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对农地的集约利用研究,李嘉图认为,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笔者认为,我国农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是指在区域农地资源科学配置和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在有限的农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相关生产要素投入,充分发掘农地的利用潜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农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是从农地集约利用借鉴而来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1-5]。由于城市土地利用自身的特殊性,中外学者目前还没有给出明确、统一的定义和内涵解释。笔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最本质的内涵是加强土地投入以及土地的深度利用与精细利用,即充分挖掘城市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潜力,使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率最佳。,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城市土地布局合理和用地结构优化,即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应高效协作,使城市健康高效发展。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追求的目标是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化,即城市土地利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的内涵不同。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土地的空间尺度和类型不同而不同,即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层次性,在宏观层次上强调城市的综合效益;中观层次则强调用地功能和结构的合理性;微观层次侧重于单块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衡量具有区域差异性,即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模式也不同。土地稀缺理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基础 土地的稀
缺性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基础,可以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马尔萨斯的绝对稀缺理论认为,人口增长呈指数型的加速增长,而自然资源的增长不具有指数型的加速特征,从长远看,人口的数量将超过自然土地资源的承受水平。李嘉图提出的相对稀缺理论认为,自然土地资源不存在均质性。由于土壤肥力存在级差,人们总是先利用肥力高的土地,再利用肥力次之的土地。随着需求的增加,总会有较低肥力的土地得到开发利用,不存在绝对的稀缺。李嘉图还强调,通过技术的进步,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
从土地的供给上看,马尔萨斯的绝对稀缺实质上是指土地自然供给的绝对无弹性;李嘉图的相对稀缺是指土地经济供给的相对弹性。土地供给的绝对稀缺性决定了必须对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的相对稀缺性则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可行性,通过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经济供给能力,来解决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2.地租地价理论与区位理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机制(1).地租地价理论。地租和地价理论揭示了土地集约利 用的内在机制。马克思在其地租地价理论中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指出级差地租II是由于对土地的集约经营而产生的。阿朗素在其城市地租理论中建立了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价格之间的简单一致性模型,并指出竞价过程是将土地分配给多个竞争者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方法。土地集约利用实质就是合理地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力求获得最大的地租收入,而市场机制则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根本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地价是土地市场运行的指示器,能够
反映土地供求状态,收益水平的高低以及土地是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就是借助价格标杆的强力调控,来引导土地资源在各部门、各区域间的最有效分配,从而实现整体最优。
(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研究特定区域内关于人类经 济活动与社会、自然等其他事物和要素间的相互内在联系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杜能在其区位论研究中,最先将区位与土地利用方式和集约程度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应按土地区位地租的高低即距离市场远近进行配置。此原理为后来的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市场区位论等研究区位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布规律打下了基础。区位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是为土地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即宏观政府调控机制,依据区位理论中区位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布规律,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可以对城市各种产业结构和用地类型进行合理地空间配置,优化城市布局和用地结构,以达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可确定土地合理集约度
最直接研究土地合理集约度的经典理论是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对单位土地连续追加投入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追加的投入越多,获得的报酬就会随着增加,当追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投入部分所获得的增加报酬就会逐步减少,从而使得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会呈现递减的趋势。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所阐述的就是土地的合理投入问题,研究的是土地的合理集约度。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上的最高报酬。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因而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可以依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通过科学手段测定最佳的投入点,即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4.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
标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①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以发展为中心,没有发展就不存在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通过协调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种要素都维持良好的状态,以达到最佳的综合效益。③可持续发展要受到自然界物质基础的限制。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④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公平性发展,关键问题在于资源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出一种公平关系和合理性。
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特点,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土地集约利用即研究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其目的就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挖潜存量土地,提高土地的相对供给能力,保持土地价值的耐久性和其自然利用性,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创造有利条件。7.土地管理中区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制度创新
1.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念。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主导优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制度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而地方政府树立长远的、综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则更有利
于促进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实际上自1984年我国农村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集团,在某些地区的制度创新中已经发挥了有效的主导 作用,例如,先后实行的“两田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和“股份合作制”,尤其是后两种制度创新更是收到了明显的制度创新绩效。因此,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中转变其发展观念将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关注长远目标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发展观念才更适合时代的要求。
2.搞好地区协调工作,加强中央政府的统一调控能力中央政府在逐步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同时,应在宏观角度加大统一调控力度,主要包括:淤中央政府需加强统一领导和适度下放权力;于加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和联系,包括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宏观与微观、监督与被监督等关系,努力提高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盂各级地方政府在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地区间资源禀赋和社会人文等差异,综合权衡,从地区差异的角度考虑协调发展的问题。
3.建立政府官员考核制度与公众参与机制。一是建立相应的政府官员考核制度。政府应转变发展观念,为规范土地市场,建立相应的政府官员考核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要改变过去 单纯以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为主的考评办法,采用综合的指标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可持续发展、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保障等,以突出对地方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考评;同时应建立短期和长期考评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以避免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短视行为。二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有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组织架构、不断提高公众的话语权、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使其有足够能力与政府进行谈判,从而维护自身的权益。
4.建立外在的第三方约束机构。在土地市场或征地过程中,无论是政府、银行、房地产商,还是社会公众和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而产生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行为偏差。因此,建立外在的第三方约束机构,使之与土地参与者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能够保持公平公正性和监督约束有效性。8.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概念及意义
不动产统一登记,是由2013年11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各地在中央统一监督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将不动产登记职责统一到国土资源部一个部门。2014年6月底,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从住房信息联网上升到不动产登记
住房信息联网一直阻力重重,住建部从2010年开始推进。但在住建部2012年6月如期完成了40个主要城市的联网目标之后,联网的扩围工作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停滞状态。住房信息联网的技术难度其实已经不大,一些地方或部门不愿意主动配合完成联网工作,是主要的阻力。事实上,在联网工作扩围之初,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就曾公开表示,扩围系统有相当的难度。拥有住房私有财产的业主,都不希望过分将这一财产进行暴露。而地方政府,或出于利益考虑,或是行政上的惰性原因,都以不情愿的态度来应对住房信息联网的任务。房屋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资产,从住建部层面,已经难以推进住房信息联网,所以必须以一种新的思路来推进这一工作,而新的思路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房产登记,将土地、房屋、园林等统一纳入考虑,并由一个部门全盘指挥,有利于破解各自为政下的无力推进局面。国务院决定,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多个部门已经强势表态要推过不动产登记
产权登记三中全会的一系列决定里,对房地产部分着墨不多,政府层面对楼市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朗,中央更希望依靠市场机制来促进楼市健康发展。但推进房产税是这一思路下的一个比较明确的表态。而推进房产税,前提是有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中,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发表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一文。徐绍史表示,要加快推进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实现全国联网。推动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逐步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从一系列的表态来看,推进房产税已经是不容质疑的决定,而且推进速度也将加快。从短期看,房产税试点扩围可能成为楼市调控政策切入点。当前多个城市已制定并上报房产税试点方案。房产税试点可能最快在岁末年初扩围。由房产税试点带动的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拉开房地产领域各项改革的序幕。能否平抑房价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后。许多人从这一制度上读出了“反腐”“控房价”等效果。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微博中表示:“这是好政策,如果实施,房价马上会跌。
统一可参考的信息,正是实行一系列楼市调控的基础,只有当各地部门间实现信息共同可参考的前提下,税务部门才能有效地依据业主的房产数量开征税收,也就是说,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房产税,其执行的前提是拥有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
而,不动产登记的具体操作思路已经开始显现,国务院提出,要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不动产审批、交易和登记信息在有关部门间依法依规互通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另外,国务院提出推动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依法公开查询系统,保证不动产交易安全,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房婶、房叔类新闻层出不穷,官员拥有多套房产的消息刺激公众的神经,只有推进不动产信息公开查询,才能有效抑制一些群体利用不正当方式获取多套房的行为。
如此一来,房产税的加速推进,与不动产统一登记后对腐败行为的抑制,有效缓解房价的不正常上涨。
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其作用或许不仅有利于平抑房价,它更有利财产税的推进,依据高净值人士不动产数量,开征一定的财产税,既平抑贫富差距,同时还能为财政增加收入。9.什么是土地总登记,土地总登记要准备哪些材料?需要注意什么?
土地总登记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的全部登记。
土地总登记有以下特点:
一是阶段性。土地总登记有期限,持续一段时间后即结束。
二是区域性。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全面登记。三是集中性。土地总登记是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有计划、有组织统一进行的。四是社会公开性。土地总登记要实行通告和公告。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总登记是一种针对辖区内所有不动产,在一个确定的时点进行的一种普遍性的登记。总登记的特点是不动产权利人在拥有或使用不动产期间,无论是否发生过变更,都必须按照登记机关的要求,在确定的时点,通过一定法定程序,在统一的簿册上进行注册登记。土地总登记:需要进行土地总登记的情形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未进行过土地登记的地区;二是原有登记需要全面更新。
土地总登记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阶段性。土地总登记有期限,持续一段时间后即告结束。第二,区域性。土地总登记作业区一般是一个行政辖区,它通常是一个县或市。第三,集中性。土地总登记是在一定范围和规定时间内有计划统一进行的。
总登记程序一般包括:登记准备、登记通告、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权利公告、注册登记与颁发书状。
土地总登记
土地总登记的程序有三个特殊性:一是增加了准备工作。这是因为土地总登记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一定区域的土地进行的集中、普遍的总的登记,工作量大、时间集中,准备工作显得特别重要,故在土地总登记中,把准备工作作为一项突出的重要内容,列为土地总登记工作程序的第一步。二是增加了通告。土地总登记的申请事先要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通告。三是增加了公告。权属审核的结果要进行公告。因此,总登记程序一般包括:登记准备、登记通告、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权利公告、注册登记与颁发书状。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1、登记准备工作
织准备。土地登记领导小组由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如国土资源、公安、司法、财税、农林、民政等)领导组成。
行政准备。①研究制定土地总登记工作计划。②划分土地登记区。③落实土地总登记工作经费。④购买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用品等。⑤准备土地总登记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宣传材料、通告、表、书、单、卡、册、簿、公告、土地证书等。
技术准备。①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权规定和土地总登记实施细则。②收集资料。③宣传培训。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2、登记通告
通告是政府让社会知晓进行土地登记的一种行政措施。它的作用在于让登记义务人知道在何时、何地向哪一个机关申请登记,申请登记时,应当履行何种义务,包括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哪些证明材料等。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土地登记通告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土地登记区的划分;②土地登记期限;③土地登记收件地点;④登记申请人应当提交的有关证明文件资料;⑤其他事项。
土地登记通告发布方式有:①张贴。把土地登记通告广泛张贴在整个土地登记区内,并重点在居民区和公共场所张贴。②直接送达申请人。把土地登记通告以通知单的形式直接送达土地总登记申请人。通知单除包括土地登记通告的内容外,还可以设置回执栏,通过回执,土地登记机关可以了解通知单的发送情况。③通过宣传媒介发布。为了保证土地登记通告的内容家喻户晓,土地登记通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并重的方法。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土地登记申请是土地权利人,按通告规定的申请期限,向登记机关申请其土地产权状况并提交有关的证明文件,请求予以登记的行为。
1、土地总登记申请人
个人使用土地的,其土地登记申请人一是使用宅基地的城镇、农村居民,由其房屋产权人或房主申请土地登记;二是使用四荒拍卖土地的农村居民,由农地使用合同签订人申请土地登记。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单位使用土地的,其土地登记申请人分别为:①企业法人单位,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凡是以企业法人名义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由企业法人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②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团法人以法人名义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由各法人及其法人代表申请登记。以上法人单位中,有法人资格,但不是以本法人单位名义取得土地使用权,如政府机关、妇联、科协等单位,以政府名义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应由原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法人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③联营单位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共同投资组成的新的经济实体,并具备法人条件的联营企业。联营单位以单位法人及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联营单位联营合同中规定土地作为入股或明确土地使用权不作为联营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土地登记申请人。④私营单位指生产资料归公民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并已登记注册的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作企业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一般由私营单位代理人申请。私营单位属合作性质且土地使用权不作为合作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视情况确定土地登记申请人。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集体所有的土地,土地所有权登记申请人分别为:
①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及其代表申请土地登记。②村集体内有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如过去的生产队,目前仍独立存在的,可以由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及其代表申请土地登记,也可以由村集体代办。
③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由乡(镇)集体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根据我国目前农村乡集体的组织形式,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具体的乡集体组织范围、章程及组织方式,严格地讲没有反映出法人应具备的条件,但是事实上确实有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全面行使着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凡属于这种情况的,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暂不进行土地登记。随着有关法律的健全,再统一解决。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2、土地总登记申请应提交的证明文件
申请人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各个时期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征、拨(使)用的土地批准文件。②因买卖、交换、赠与、继承等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的,除提交买卖、交换、赠与、继承协议书或证明外,还应提交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原始取得证明。③无任何手续,擅自占用土地的,应提交按有关规定处理后的证明文件。
由于历史等原因无法提交权属证明材料的,可以按以下办法处理:一是个人使用土地的,由四邻认可,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开具证明;二是单位使用土地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开具证明。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3、初步审查
土地登记申请人应当按规定填写《土地登记申请书》。申请书包括四方面内容:①申请人情况:申请人名称、单位法人代表姓名、住所、上级主管单位等。②申请登记的土地状况:土地坐落、土地产权性质、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和价格等。③宗地范围界线草图(注明相邻单位名称)。④产权来源及产权证明材料。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4、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是由登记机关对申请登记的土地采取实地调查、核实、测量、定界、成图等措施,查清土地的位置、产权性质、界线、面积、用途及土地权利人的有关情况,以便进行土地登记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地籍调查分为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
权属调查包括核实土地产权来源、认定土地产权界线、设立土地产权界标等内容。调查前,登记机关应根据登记区的划分,制作调查工作底图,并对各宗地预编地籍号。根据土地登记申请人提供的产权证明材料,查实土地产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及产权性质。确认产权界线时,应由被调查宗地产权人的法定代表人,与相邻宗地产权人的法定代表人,共同到现场指界,并在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确定产权界线后,需在界线的拐点等处设置界标。权属调查结束后,应绘制宗地草图,标明宗地的位置、界址点线、界址边长、相关距离等。地籍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细部测量两大部分。地籍平面控制测量是为了保证地籍测量成果具有统一的数学基础和测量精度,在细部测量之前,在整个调查登记区,由高级到低级,逐级建立控制网。地籍细部测量包括对土地产权界址及其他地籍要素的测量及绘制地籍图,量测宗地面积等。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土地登记的审核与公告,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登记部门的调查结果和审查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产权是否准予登记的法律程序。
1、权属审核
权属审核的依据有两个方面:法律依据和书证依据。法律依据是指国家现行的有关土地的法律、政策及行政法规。书证依据指土地登记申请人的身份证明、申请登记宗地的权属来源证明、申请登记宗地的地上物产权证明、地籍调查成果和土地定级估价成果等。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权属审核内容:
(1)对土地登记申请人的审核(2)对宗地自然状况的审核(3)对土地权属状况的审核
(4)审核两个阶段
审核分为初审、复审两个阶段。
初审,即审核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书、申请登记的项目,参照各种权属证明、调查结果逐项审核,填写审批表。
复审,即复审人员对初审意见进行复核。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2、权属审核结果公告(1)公告的内容
公告,是指登记机关将经权属审核认为符合登记要求的宗地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布,并征询意见的行为。公告的主要内容有:土地使用者、所有者或他物权拥有者的名称、地址,拟准予登记的土地权属性质、面积、用途、坐落、地号,以及对公告提出异议方式、地点、期限和要求复查办法等。
公告的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让土地权利人及时了解其土地权利是否得到保护;第二,在规定时间内,征询利害关系人的异议;第三,对登记机关在作业中的不足,施予救济,追求登记效力的公平性;第四,保证土地登记的公信力。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2)权属异议处理
土地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在登记审核结果公告期限内,对公告结果有异议的,可向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查。
3、登记审批
公告期满后,登记部门应对公告提出的问题予以逐项复查,对无异议的应按规定报人民政府批准。在一般情况下,人民政府主要对较大问题进行把关,一般的问题不再逐项审查,依据登记部门的审核意见,签署政府的批准意见,如准予登记或暂缓登记或不予登记。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注册登记和颁发证书是土地登记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土地的注册登记就是把经人民政府批准登记后的土地产权及其有关内容,正式填写在土地登记卡(簿)上,使之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同时填写土地归户卡(册)和土地证书。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登记卡是土地登记的主件,也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的法律依据。它由土地登记卡主卡、土地登记卡续表和共用宗使用权登记卡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宗地的基本状况,如地号、图号、座落、面积、用途、权属性质以及便于查找的有关图、表、册的编号;二是土地使用者、所有者或他物权者名称、通讯地址、单位性质、主管部门;三是登记的其他内容,如他物权、变更事项、登记依据等。土地登记卡以宗地为单位填写,土地权利人独自拥有或使用一宗土地的,土地登记时在土地登记卡主卡上进行登记,登记的其他内容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两个以上土地权利人共同使用一宗土地的,土地登记时,宗地及土地权利状况在土地登记卡主卡上进行登记,各土地权利人的状况在共用宗地使用权登记卡上进行登记,登记的其他内容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土地登记卡登记的内容发生变更、注销、或他物权设定及注销的,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但土地登记卡主卡中地号、图号、宗地面积发生变更的,须更换土地登记主卡。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注册登记是一件极为严肃的行为,一经填写,即产生法律效力,不可随意更改。土地归户卡依照土地登记卡填写,所谓归户,就是把产权人作为主项,把由其拥有或使用的土地都归到一起逐宗予以排列。填写归户卡是便于产权产籍管理。
土地权利证书也是根据土地登记卡填写的。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土地权利证书分为三种:《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他物权,登记在其所附属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登记卡和土地证上,同时向他物权人颁发《土地他物权证明书》。
10.为什么土地利用具有经济性,简述土地利用经济性对土地布局的影响。11.地籍管理的概念与内容。(1)土地调查(Land Inventory)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根据土地调查的内容侧重面不同,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三种。(2)土地评价分等定级
(3)土地登记(Land Registration)土地登记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依法实行土地登记申请、土地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和核发证书的一项法律措施。目前,我国依照土地法律的规定,主要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以及他项权利的土地登记。(4)土地统计(Statistics of Land Record)
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制度。
(5)地籍档案管理(Cadastral Archives Management)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报告、统计、提供利用和编研等各项工作的总称。
第四篇:土地整治+
生态发展调节器
——以石柱县脱贫攻坚项目调查为例
土地整治+N 生态;产业;效益;脱贫;科技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的补救措施。据统计,1999~2005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5928万亩,同时我们补充了耕地6929万亩,有效地弥补了各类建设占用耕地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占补平衡政策对节约集约用地有倒逼的效果,全国年均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从1985~1996年的750万亩左右下降到1999~2015年间的350万亩左右,倒逼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坚持占补平衡政策,不仅可以及时补救建设占用耕地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还可以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倒逼节约高效用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然,我们也很清醒地意识到,经过多年开发利用,国家的后备耕地资源也在逐步减少,特别是有一些耕地资源比较匮乏的省份,落实占补平衡政策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要下力气改进和优化占补平衡管理。这次出台的《意见》就是按照“控占用、调方式、算大账、差别化”的思路,提出了改进和规范占补平衡管理新的政策措施。“控占用”,就是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从源头上减轻占补平衡的压力;“调方式”,就是要转变补充耕
地的方式,尽量减少未利用地开发,着力通过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来落实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算大账”,就是要从单纯强调项目挂钩算细账,转向兼顾区域平衡上算大账,更好地落实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差别化”,就是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项目差异,实事求是地解决占补平衡的困难,构建“县域平衡为主,省域调剂为辅,国家统筹为补充”这样一种占补平衡的新格局。
20年前,中发11号文提出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时隔20年,中央又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这是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的需要。《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个别省、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的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意见》明确提出探索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是对法律规定的细化落实,是在当前后备资源不足、占地需求与后备资源空间不匹配的情况下,解决部分省份、部分国家重点项目占补平衡难题的改革举措。20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史无前例快速推进,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一边坚持保障经济发展,一边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建立起了包括规划控制、用途管制、标准核定、激励约束的管控性耕地保护框架体系。同期,国务院还建立了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等非常重要的制度。《意见》把这些行之有效的严格管理制度固定下来,同时提出“两个绝不能”,即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从耕地资源的特殊战略地位来看,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中国作为13亿多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和命脉。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耕地资源的特殊重要性和战略性。耕地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石,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耕地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这是客观事实。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要进行污染耕地治理,这也需要调减一部分不稳定的耕地。同时,我国的耕地质量总体还不高,局部在退化,还不能满足粮食和农副产品的生产需求,耕地保护面临着数量、质量和生态
等多重压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妥善解决耕地保护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出路在哪里?就在于深化改革。中央及时出台加强耕地保护的文件,既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不动摇,同时也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一是耕地数量红线,二是耕地质量红线。也就是要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行动,遏制耕地退化趋势,提升耕地的质量。特别是要把最优质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永续利用。这次《意见》又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严格实施耕地数量保护,通过控增量、挖存量、促集约来减少新增建设占用的耕地总量。既要做到“少占”,还要通过完善占补平衡的责任落实机制,拓展补充耕地的渠道,确保“补足”,守住这条红线。二是强调耕地质量保护。创新机制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推进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剥离再利用、中低产田的提质改造、新增耕地后期培肥改良等措施,大力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建好”这个目标。
三是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落实耕地生态保护。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明确禁止开垦的区域和地类,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作用。去年我们在推动耕地休养生息、促进绿色发展上,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实施耕地的轮作休耕,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拥护。今年还要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在技术模式上创新,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特别是思想理念基础。
第五篇:四川省基本烟田土地整治指导意见9.21
四川省基本烟田土地整治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基本烟田土地整治,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把我省建设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推进我省现代烟草农业和新烟区建设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及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和国家局关于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四川省基本烟田土地整治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烟叶生产布局调整,保持烟叶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拓宽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加快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
1、按照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单元建设为单位,遵循“整合土地资源、整合资金资源、整合社会资源”的原则,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2、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支持、烟农自愿的原则,地方政府落实配套资金,烟农积极投工投劳,烟草行业给予补贴。
3、坚持打破行政区划,按建设单元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整村推进,为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打下基础。平原成片规模在1000亩以上,坝区在500亩以上,山区在100亩以上,可打破行政区划进行规划。
4、坚持积极推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不新开垦荒地,坡度在25度以上的烟田不得纳入整治范围。
5、坚持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分类建设,综合配套,注重实效,优先在土层比较深厚,能够就地取材的地方进行,合理利用项目区已有的水利设施,尽量不予损毁。
(三)总体目标
立足烟区实际,对利用不充分的或已开发但未实现规模种植的土地进行统一整治,统一规划,规模治理,建成集中连片、梯埂牢固、台位清晰、地面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便于机械耕种的基本烟田,推动烟叶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烟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主要内容及建设要求
根据我省烟区实际需要,确定我省基本烟田土地整治包括田形调整和坡改梯工程两种类型,重点以田形调整为主。我省基本烟田土地整治规模控制在每年10万亩。用3-5年时间完成此项工作。
田形调整工程建设要求:针对地势开阔、地面较为平整、坡度10°以下的集中连片的梯田或梯地,按照网格化、条块化、规范化的要求,打破原有田地块界限,小田并做大田,取消不必要的田地埂,从而增加耕地面积,便于机械耕种。
坡改梯工程建设要求:对10-25°的坡耕地进行规模改造,建设水平梯地,主要实施地埂修筑、田形调整、平整土地和增厚土层(深挖底土、爆破改土、客土增厚),采取切块等高横向修筑地埂,做到台位清晰,地埂大弯随弯、小弯取直或分段取直,横向相连。地埂用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埂筑紧夯实成形,石埂打牢基脚,留二马蹬。坡度在10度以下的烟田原则上不进行坡改梯工程,坡改梯工程总量控制在各地整治计划的50%以内。
其它类型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要求:其它类型的土地整治项目原则上行业不予补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进行土地整治的项目,必须充分说明情况,并通过严格的申报审批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
详细建设要求见《四川省基本烟田土地整治技术规程》。
三、规划设计及投资概算
(一)编制原则及依据
水利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四川省坡改梯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四川省水利厅文件“川水发(2007)20号”颁《四川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四川省水利厅文件“川水发(2007)20号”颁《四川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上、下册》
(二)投资概算标准
田形调整每亩投入费用应控制在1000元以内,坡改梯工程每亩投入费用应控制在3000元以内。工程建设所需规划设计、监理、审计等相关费用预算单列。
(三)资金筹措
实行政府主导、行业支持和烟农投工投劳捆绑投入机制,整合各类可用于基本烟田土地整治的资金,统一规划,捆绑投入。当投入费用在投资概算标准以内时,烟草行业按照工程结算审计金额的70%兑付补贴;当投入费用超过投资概算标准时,烟草行业按投资概算标准的70%兑付补贴。兑付补贴范围包括工程费用和规划设计、监理、审计等相关费用。工程按单元以项目结算。行业补贴部分在国家局下达计划后由国家局拨付专项补贴资金,其余部分由政府和烟农解决。
四、项目建设管理
基本烟田土地整治工程参照《四川省烟草行业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进行管理。由受益烟农代表、地方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当地烟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项目组。县级人民政府是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工作。烟草行业是项目的投资主体,决定项目是否给予补贴,并组织对项目进行验收工作。成立基本烟田土地整治实施领导小组,由县长或书记任组长,县级烟草部门一名副经理任副组长。
(一)项目申报
1、当地政府按照以村为单位组织烟农提出申请,并进行公示。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对配套资金提供承诺书。市(州)烟草部门负责组织对项目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审核,并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
2、参照省局(公司)项目评审的规定,对所实施的项目的必要
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审。市(州)烟草公司组织对所有项目进行评审,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工程造价进行评审并报省局(公司)备案,省局(公司)对行业投入在300万元以上的大型项目进行综合评审,对行业投入在300万元以下的项目进行抽查。
3、实施方案须载明项目出资(含投劳折资)安排和运行管护方案。必须用文字、照片或视频资料对土地现状进行准确、详尽、清晰的描述和展示。
4、省局(公司)将全省评审后的项目汇总上报国家局,国家局批复后逐级下达。
(二)工程管理
1、烟农自建项目,由项目组组织烟农投工投劳自行实施,由烟草部门聘请专业的工程监理、审计机构全程监督管理和跟踪审计。
2、项目组无能力组织工程建设的,须由项目组签订委托协议,委托当地烟草部门和地方政府相关责任部门组织招标或比选确定施工方。招标和比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各地对于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相关规定进行。
3、实行招标和比选的项目,由项目组委托县级烟草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与施工方签订施工合同,由市(州)烟草行业聘请监理公司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费用纳入土地整治投资概算。
4、各级烟草部门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根据督导检查机制,加强对建设单位施工质量和监理单位监督工作的监督管理。
5、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及烟草行业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部门全程参与工程质量、标准和资金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
资金使用安全。
(三)工程验收
1、项目竣工后,参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验收的有关规定,实行国家局、省、市(州)、县四级验收制,由烟草行业组织,聘请农业、国土等部门专家参与协助,按照《四川省基本烟田土地整治技术规程》要求进行验收。
2、验收程序:
(1)烟田土地整治工程竣工后,由县级政府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有关单位专家组成验收检查组,对本县实施的烟田土地整治工程进行自查。
(2)自查合格后的项目,县级烟草部门组织复查,聘请农业、国土等行业专家参与。
(3)复查合格后的项目,由实施单位向市(州)烟草公司提出书面申请,要求验收。市(州)烟草公司收到项目实施单位提交的验收申请、县级验收自查报告和复查报告后,组织验收组,聘请农业、国土等行业专家参与,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4)市(州)烟草公司验收合格的项目,国家局和省局(公司)进行抽验。
3、验收方法: 验收以抽样的方式,通过面积核实、质量检查、土样采集、农户调查等方法进行。
(1)面积核实: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实际量算烟田土壤改良面积,或利用“工程规划图”,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烟田土壤改良小班周界与实际地块进行对比拟合,误差不超过10%。
(2)质量检查:按“工程规划图”和“设计方案”,核实工程规模和质量是否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应根据文字、照片或视频资料反映的整治前土地状况检查工程质量。
(3)土样采集:采用多点取样方法,在项目区每个经改造的中低产田土类型上各取3个以上的点,每个点均为5点以上的耕层混合样,进行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
(4)农户调查:随机访问5个以上镇(乡)的村组干部和5~15户农户。了解当地干群对工程的反映、配套措施落实的情况和具体成效。
4、项目完成后,整治后的土地要由农业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等定级,编号后纳入基本烟田保护区,并由烟田所在县(市、区)政府对基本烟田保护区予以颁布公告,钉桩标界。完成此项工作后,项目可以申报验收。
5、验收材料:验收过程中,应根据项目要求,提供竣工自查报告、工程质量评定报告、监理报告、烟农申请、公示、补贴合同、“计划任务书”、“设计方案”、批复、反映土地整治前情况的图文或视频资料、相关图件及其他工程档案资料。
(四)补贴资金拨付
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烟草行业资金和政府配套资金实行捆绑使用。行业补贴资金由项目组委托,直补烟农或施工单位。工程量达到10%后,按照工程量的10%支付补贴,后续款项按合同要求兑付,付至合同价款的80%时停止支付,待结算审计完成,留足质保金后再支付余款。每一笔补贴,政府和行业均按前述“资金筹措”部分确
定的比例支付。
(五)建后管理
1、搞好基本烟田土地整治建后管理工作,是确保土地整治工程一劳永逸,提高耕地质量,发挥改造效益的重要手段,要认真抓好抓落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2、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经过整治的基本烟田权属不变、土地性质不变,具体承包烟田的村民为受益主体。通过整治后溢出的土地应优先规划作为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村委会和受益的烟农要成立管护组织,建立管理养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搞好工程岁修,确保工程长期发挥作用。
3、整治后的土地均为基本烟田,不得被非农业建设随意占用,更不允许抛荒弃耕。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基本烟田的,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规缴纳征用土地补偿费外,还应对被占基本烟田上的土地整治和基本设施投入进行一定的补偿,用于基本烟田建设管护费用。
二○○九年九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