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呈现出规模庞大且老龄化速度较快的特点,并且地区间的老龄化比例也有所差异,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通过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我国的养老保险水平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影响 对策
作者简介:任俐竹,河北工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170-02
一、引言
国际上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数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如果以这种标准来判断人口老龄化的话,我国于2000年就已经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在随后的十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规模不断扩张,且地区间差异更加明显,需要抚养的老年人数量急速上升,使得我国面临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然后经历了文革的破坏与恢复,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改革和完善,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实施意味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全面和完善。随着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日益淡化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年轻人可能无法为老人提供较为周全的赡养,而养老保险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可以预期,使得自己老有所养,免除了后顾之忧,也增加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强化了家庭关系中感情的交流。但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也给养老保险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存在养老金筹集更加困难,养老金资金缺口变大,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养老金的支付周期变长,地区间差异造成养老金制度难以实施等问题。我们接下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消除或减轻人口老龄化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造成的影响
(一)养老基金筹集更加困难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基金的筹集方式也应当不断的进行改变,然而我国现有的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给养老基金的筹集带来了困难。一是养老基金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在社会统筹部分如果工资替代率保持不变的话,则赡养率越高则养老基金的缴费率越高,而赡养率是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比的,这就使得人口老龄化极大的提高了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而企业或个人对于养老保险费的上缴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果保费的上缴不能按预期收回,将严重影响养老基金的筹集;二是乡镇企业的养老保险筹集较为困难,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其不稳定,且最近几年经济更加不景气,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而且大多数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对于养老保险不够重视,所以可能不会为企业的员工购买养老保险,使得养老基金的筹集不够全面;三是农村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意识淡薄,观念仍然停留在养儿防老的层面,且对于国家的养老基金缺乏基本的信任,导致农村养老基金的筹集较为困难。以上几点均导致养老金的筹集过程面临较大的困境,养老基金的补给严重不足。
(二)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不断增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开始领取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过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养老基金将面临巨大的赤字;第二,由于退休制度不够健全,一些机关单位的员工可能出现提前退休领取养老保险的情况,且机关单位员工的养老保险领取数额较大,给养老基金的支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第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人类的不断进化,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很大提升,这就使得养老保险的支付周期变长,大多数人领取的养老保险均会超过其缴纳的数额,导致养老基金支付面临较大困境;第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退休前累积缴纳的基金已不足以支付当前经济条件下的养老金金额,所以国家多次提升养老金水平,这就使得需要支付的离退休费用越来越高,对养老基金的支付能力提出挑战。
(三)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差,存在潜在风险
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种长期的金融投资,其涉及的范围较广,涉及的数额巨大,但是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保证增值能力较差,无法利用养老基金巨大的数额带来更多的收益,且养老基金的保管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国家对于养老基金的管理缺乏统筹的安排和全面的评估,无法为养老基金提供良好的投资方式,使得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部分养老基金出现了贬值,对养老基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次,国家对于有些养老基金的投资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比如据说将有400亿资金将进入股市,但是相关部门在利用养老基金进行投资之前,缺乏对于该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也无法确定该投资的风险收益值,使得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能力较弱;最后,缺乏对于养老基金的监督控制体系,对于养老基金的入账和出账,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督控制体系对养老基金的日常运作进行监督,防止养老基金贪腐、浪费现象的发生,以确保养老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为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四)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程度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统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首先,据数据显示,我国于2014年进入高度老龄化的省份有19个,然而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等地区的老龄化程度不够严重,甚至没有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结构较为年轻,如果对养老保险进行统一的管理,则会造成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比如对于养老金的筹集数额及筹集年限应根据地域不同有所差异,各个地域的退休年龄也应有所差异,如果仅仅按现在这样统一安排,则缺乏针对性,将会导致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甚至对养老保险制度造成巨大冲击;其次,养老保险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的老年人数量也在不断加深,但是由于一些农村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养儿防老的阶段,或者是农村一些人缺乏购买养老保险的能力,使得农村大量的老年人没有购买养老保险,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不断完善,并且给社会的稳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三、人口老龄化后的养老保险制度改进措施
(一)拓宽养老基金筹集渠道,建立养老基金补偿机制
不断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渠道,完善基金筹集方式,并建立养老基金补偿机制,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养老基金筹集带来的压力。第一,在对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基金进行计算时,应当充分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个人的支付能力,并对赡养率、预期养老基金缴费率、工资替代率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准确的评估,以确定最佳的筹资方式,避免个人或企业不愿意进行养老基金的缴纳,增加养老基金的筹资数额;第二,增强乡镇企业管理者的养老保险基金缴纳意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乡镇企业养老基金的缴纳,比如对于乡镇企业盈利能力较弱,生存较为困难的情况,为其量身制定一款适合其为企业员工购买的养老保险方式,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当乡镇企业倒闭时,对于企业的职工转换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继续养老基金的筹集,并且对于给员工购买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给与资金奖励和政府支持,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范围;第三,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力度,通过加大宣传增加农村老年人购买养老保险的力度,可以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提供广大的市场;第四,建立养老基金补偿机制,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基金临时亏空或财政赤字,应当由政府建立补偿机制,对养老保险基金给与临时支持,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采取相应措施缓解支付压力
针对老年人不断增多、老年人平均寿命变长、提前退休、经济不断发展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的支付压力,可以利用以下方法给与一定程度的缓解。首先,分地域对我国的老年人口以及已经购买保险的老年人口进行准确的统计,并利用运筹学、统计学、数学等方法对我国收入的和可能支付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分析,以确定最优化的养老基金筹集方式和支付方式,缓解支付压力;其次,针对不同地域,对不同地区的老年人数量及平均寿命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保费以及养老保险支付方式,使得养老保险的支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以缓解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再次,延迟退休年龄,由于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可利用劳动力的减少以及养老基金的赤字,所以可以通过延迟退休增加就业人口,并且减少养老保险支付年限,有效缓解支付压力,而我国也已经着手开始采取这一措施来缓解养老基金的财政赤字;最后,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及其变化趋势,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养老保险的实效性和可调节性。
(三)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养老保险基金的数额庞大,如果能够采取恰当的措施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提供一些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如下一些方式来促进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能力的提升:一是对养老基金的性质和筹集方式、支付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筹集方式、不同支付方式的养老基金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以确保资金投资的最优化,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建立完善的养老基金风险评估系统,在养老基金进行风险投资之前,应当对运用各种风险评估软件对该笔投资的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建立对应的风险防控机制,在确保养老基金安全的同时实现保值增值;三是建立养老基金的日常监督控制体系,通过计算机对养老基金的日常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测、审核、评估,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或者是可能造成资金风险的指标,并及时的加以控制,并对养老基金投资的每一个步骤进行监督控制,以确保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统筹区域养老保险制度,缩小城乡差距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统筹区域养老保险制度,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各个省、市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全面的统计、了解,并且结合各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建立分门别类的、细致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省、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均有所区别,但是与自身的地域特点和发展情况相适应,从而促进全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整合,使得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更具针对性,以避免社会矛盾的发生;其次,通过宣传教育和颁布适合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农村老年人购买养老保险的力度,比如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村老人意识到城乡一体化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可能以后无法利用土地来维持生活,并且让其意识到子女进城后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无法很好的赡养他们,让其主动购买养老保险,对于没有能力购买养老保险的,国家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扶持。另外,就是应当退出适合农村老人购买的养老保险,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退出已经做到了这一点。通过以上方法,实现全国各个省、市、县、乡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
第二篇: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与对策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
影响与对策
作 者 姓 名 专 业 指导教师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劳动和社会保障
林 教授 副 教 授
simon
目录
摘要„„„„„„„„„„„„„„„„„„„„„„„„„„„1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2
二、产生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2
(一)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 „„3
(二)有力的人口干预政策 „„„„„„„„„„„„„„„„3
(三)人口的流动和迁徙 „„„„„„„„„„„„„„„„„4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
(一)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 „„„„„„„„„„„„„5
(二)人口“未富先老” „„„„„„„„„„„„„„„„„6
(三)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 „„„„„„„„„„„6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7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7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8
五、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 „„„„„„„„„„9
(一)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进一步弱化 „„„9
(二)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抚养比加大,增加了养老负担„„„9
(三)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保险基金面临危机 „„„„„„„„„9
(四)养老相关保障与服务缺失严重 „„„„„„„„„„„„10
六、比较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保险对策的启示„„„„10
(一)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保险制度„„„„„„„„„10
(二)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的启示„„„„„„„„„„„11
七、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11
(一)逐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12
(二)将“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分离 „„„„12
(三)建立国家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13
(四)建立养老保险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转制成本”„„„13
(五)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养老保障体制中的作用„„„„„„13
(六)对养老基金进行有效投资,确保其保值增值„„„„„„14
(七)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15
摘要
二十世纪末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口死亡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减慢,生育率降低,这些原因导致了人口结构开始出现老年化现象,从而带来了新世纪全球范围被称为“银色危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在上世纪末也开始出现,而且老龄化速度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保持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以及对未来社会经济的稳定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影响 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
两个方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产生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一)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
人口年龄老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走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必然,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近代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人口现象。
从1978年开始,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时期,长期困扰普通百姓的吃饭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加之医学技术和医疗服务的飞速发展,个人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死亡率进一步下降。这成为人口老龄化的一个次要影响因素。1950年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是49岁,到1982年达到67.77岁,1990年达到68.55岁,2000年达到71.40岁,2006年为72岁。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的程度,杜鹏认为,在1950—1990年间,生育率的下降使我国1—14岁少儿人口比例降低了19.5个百分点,死亡率的下降则使少儿人口比例增加3个百分点,两者作用相反,但生育率对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促进作用是死亡率的6.5倍。
1978-2008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二)有力的人口干预政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规模巨大,其原因首推自1973年以来实施了全面、坚决、彻底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1978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8.25‰,到1987年达到最高,为23.33‰,之后逐年下降,1990年为21.06‰,1995年为17.12‰,2000年降为14.03‰,2005年为12.40‰,2008年进一步降低为12.14‰。正如杨中新教授所言“计划生育等人口控制因素并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即使没有计划生育的作用,中国人口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产生老龄化现象;但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口加速老化的主要原因。”
(三)人口的流动和迁徙
由于长期实施的户口政策将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还不足200万人。然而,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开启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闸门,人口流动的增长势不可挡。1995年,流动人口已达到8000万人,2000年又突破1亿人大关,达到1.2亿的规模。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经达到1.47亿的巨大规模,占到了全国人口总量的11.3%,而且流动人口的主体是由青壮年构成的。全国流动人口的27.19%集中在广东省,7.12%在浙江省,5.44%在江苏省,4.67%在福建省,4.63%在山东省。上述流动人口最多的5个省集中了全国流动人口的49.06%。广东省的流动人口占本省常住人口比例最高,为28.3%。而河南、广西、西藏、甘肃等省的流动人口比例相对较低,流动人口占本省常住人口的比例都不超过3%。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来自四川省的流动人口比例最高,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的13.0%。除四川外,输出流动人口较多的省份还包括湖南(11.3%)、安徽(8.3%)、广西(8.3%)、河南(8.2%)、湖北(7.3%)、江西(7.2%)。来自上述省份的流动人口占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的63.6%。
流入省份流动人口占本省常住人口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劳动人口统计年鉴整理
流出省份流动人口占本省常住人口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劳动人口统计年鉴整理
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人口流动及由此带来的人口单向迁移起到了“削峰平壑”的“补偿效应”。即缓解了发达地区和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口结构上的城乡与地区差异,但也是造成农村落后地区的老龄化重于城市的基本原因,况且,流动人口的大部分年老后又回到原居住区,这也加剧了农村落后地区的老龄化这一趋势。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一)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
2000年始,我国就开始步入老龄化国家的阶段,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 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亿, 2026年将达3亿, 2037年将达4亿, 2051年将达到最大值4.7亿,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 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 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衡量老龄化速度通常观察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5%提升到14%所经历的年数。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经历了115年(1864—1979年),瑞典经历了85年(1887—1972年),美国预计将用72年(1942—2014年),英国经历了4年(1929——1976年),德国经历40年(1932—1972年),在发达国家中速度最快的日本仅用了24年(1970—1994年),而我国预计只用27年,就可以进入这个阶段;我国是进入老龄化社会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建国以来,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一直维持在略高于4%的水平,但是进入1980年代中后期,这一比例开始超过5%,2000年达到7%,2008年更跃升为8.3%。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5%提升到14%所经历的年数
(二)人口“未富先老”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结果,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经济承受力强,而且及时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即使在进入老社会后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尽管从GDP总量来说,中在世界上排在第7位,但在人均GDP、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家的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在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为1100美元,同期的发展中国家中阿根廷为3375美元、巴西2700美元、印尼944美元、印度555美元,仅高于人口大国印度10和印尼,比阿根廷和巴西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发达国家中美国最高,为36924美元,其次是日本33819美元、英国30355美元、法国29222美元、德国29137美元。中国与之相比,更有很大的差距。
(三)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地区差异比较显著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2000年,中国各地区的老年比,按照7%的标准,全国进入老龄化的地区共有12个,按老龄化程度的排列如下:上海(11.53%)、浙江(8.84%)、江苏(8.76%)、北京(8.36%)、天津(8.33%、山东(8.03%)、重庆(7.9%)、辽宁(7.83%)、安徽(7.45%)、四川(7.45%)、湖南(7.29%、广西(7.12%)。另外,河南(6.96%)、河北(6.86%)也即将进行老龄化的地区行列。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地区除了四个直辖市以外,其它都是如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发达地区(四川除外);而我国西部的一些省份,如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人口结构仍处在较为年轻的状态。这也显示了我们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年龄结构完成了向成年型转化的全过程,开始向老年型过渡。而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6.96%,即此时中国已基本进入标准定义下的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2%,即已超过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水平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把5次人口普查获得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与国际通用年龄结构类型标准相对照,第一次至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见下表。
下图的曲线是中国五次人口普查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的数据,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国尚处在发展中国家便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就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以及《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等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的阶段,这一阶段中,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的阶段。这一阶段中,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620万老年人口,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如下图
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一)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进一步弱化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流向城市,社会流动的加快,也将越来越多的子女与其父母在地域上分开,此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户均人数下降到了3.13人。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的双重影响,越来越多的“4+2+1”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结构开始出现,对于家庭保障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家庭小型化使得日益沉重的养老照顾问题更加突出。
(二)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抚养比加大,增加了养老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而出生率下降导致年轻的工作人口日趋减少,也就是中国人口负担老年人口将会越来越多。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统计数据,中国的总负担系数(劳动适龄人口与非劳动适龄口之比)为2.2∶1,负担老年系数(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适人口的百分比)11.19%。厉以宁等在《中国社会福模型》一书中指出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压力高于他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早在老年人开始消耗大国家资源之前就实现了繁荣,而中国在没有实现经济的繁之前就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即“未富先老”现象比较严重,此养老对社会提出的压力更大。
中国和世界平均65岁及以上人口赡养率
(三)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保险基金面临危机
养老金支出不堪重负。“从1998年到2005年,财政社会保障经费年支出由598亿元增长到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9.4%;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从5.5%增长到11%。”另外,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法定退休年龄后的生命余岁增加,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限增加,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就会逐渐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资金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养老保险基金进入紧张运行状态,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基金赤字运转的局面。再加上企业改制实行提前退休,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直接影响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作用发挥。(四)养老相关保障与服务缺失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除了在经济上需要资金维系其基本生活以外,还对其它方面存在一定的需求。首先,老年人口由于年纪较大经常会出现体弱多病情况,对医疗保健服务比其它人群有更多的需求;其次,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以后,往往脱离了原来的社交领域,子女一般都工作不在身边陪伴,部分老人会出现“空巢家庭”,迫切需要交往沟通和得到精神慰籍;再次,大部分老年人往往独居且生活自理能力差,更需要日常的生活服务与照料等等。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导致了家庭养老能力的下降。”随着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年人对社会的需求也会愈加强烈,他们对基本养老以外的相关保障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我国目前与老年人相关的服务设施及机构缺失不相适应,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六、比较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保险对策的启示
(一)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日本的养老金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退休金、伤病养老金和家属抚恤金。在现行的养老金保险制度体系中,既有政府承办的公共养老金,也有企业主办的企业养老金,还有个人自行投保的个人养老金储蓄。公共养老金用来保障基本的、标准的需要,公共养老金难以充分满足的个别需要,则由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储蓄来满足,力求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稳定。公共养老金根据加入者的职业分为厚生养老金、国民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厚生养老金保险制度建立于1942年,目前与国民养老金保险一起构成日本公共养老金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养老金保险是根据1959年4月《国民养老金法》设立的,它是指农民、自营者和其他公共年金包括的人员,一般要缴纳保险费。国民养老金保险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基础养老金拨款和被保险人的保险费。共济养老金是以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私立学校教职员和农林渔业团体职员等工资收入者为参加对象的共济组合养老金。在养老金基金的运用方面,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养老金基金必须全部委托给大藏省基金运用部,纳入国家财政投融资计划统一管理使用。养老金基金的运用收入是今后养老金支付的重要财源。日本养老保险模式的特征有4个:(1)政府制定并通过有关立法,作为其具体实施的法律依据。(2)以自我保险为主,国家资助为辅。公民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企业主为雇员缴纳社会保险金。政府福利机构依法拨款和发放。(3)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公民只有在履行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义务,取得享受这一制度的资格后,才能领取养老保险津贴。(4)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受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较小,并以较强的经济基础做后盾。
(二)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的启示
1.正确选择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如何确立适合本国的养老保险需要的筹资模式,这种筹资模式是否能够体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是各国政府在构建本国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所要处理好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也正是我们从日本做法中需要借鉴的内容之一。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选择往往是一国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核心,因为,养老保险筹资模式选择错误将会导致受益人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如现收现付模式),或者会导致政府负担过重(如财政补贴过大),等等问题。
2.养老事业要依靠社会,走市场化道路
养老事业是高投入、低产出,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事业,完全依靠政府投资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出资,共同举办,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创办养老事业更要依靠社会力量,走市场运作的道路,不能由政府包来。当前发展养老事业可行的办法是,大力倡导社会特别是社区办老年福利措施,政府在税收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并通过有关职能部门加强监督和管理,养老设施的财政运作应力求自收自支,走市场化的道路,由此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事业。
3.逐步延迟养老金领取年龄
日本通常采用两个办法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一是渐进式延迟,每两三年延迟1岁,这是为了减轻政策调整的震荡;二是先从提高妇女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开始着手。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目前正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为了应付由此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延迟养老金的领取年龄是不可避免的政策选择。
七、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一)逐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一项社会保障计划应该和能够覆盖到那些人群,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和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决定的。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要求看,养老保险制度应逐步覆盖所有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紧密联系的群体,包括目前所有的城镇就业者及逐渐城镇化的工资收入者。
从上表中所列数据来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参保面已经基本饱和,其中国有企业职工有参保后又流向其他所有制单位的情况,所以参保比例高于100%;外资企业的员工大部分也已参保。而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的就业者、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有很大一部分游离在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之外;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非农就业者没有列入现行统计,有更大的资源空间。因此,21世纪初叶扩展养老保险覆盖面的重点应是如下一些群体:城镇私营、个体就业者和外资企业员工;城镇的农民工和乡镇企业的就业者;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二)将“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分离
“统账结合”的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折衷方式,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制度模式强行拼凑在一起,将产生很多问题。所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保险金和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应分离开来。基本养老金实行纯粹的“社会统筹”,单独核算,“社会统筹”不能理所当然的花“个人账户”的钱。将两个账户分离后,“个人账户”逐步由“空”转“实”。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无论是企业法人和职工个人,缴费的积极性都会提高,对养老保险的信任程度会大大增强。第二,操作简便,便于管理,对养老保险金收支平衡的预测会非常准确。第三,由于将退休金两个账户分离,抵御人口老龄化的能力就会增强。
(三)建立国家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
1.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
从我国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职工三大群体的养老保险方案设计中,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单独设计上述人员各自群体自己的补充养老保险方案。其资金来源由企业以本单位职工工资之和为税收基数,并执行统一的税收比例提取基本养老金费用,以均衡税负。
2.基金制的养老保险采取个人账户方式
即把原有的个人账户从基本养老保险中分离出来,并将个人账户的个人部分做成“实账”后,与企业的补充保险合并,合并后的个人账户由企业和个人按新的政策规定缴费,积累储存。这样一个基金制的个人账户将构成养老金计划体系的第二支柱。
3.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个人养老出自于个人自愿行为。参加个人储蓄养老有两种办理方式:一是通过商业人寿保险,并按照其有关条款规定参保人员自愿选择支付方式。二是个人储蓄养老也可由各商业银行经营,劳动者个人自主到银行开办养老金储蓄专户。
(四)建立养老保险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转制成本”
根据国际上养老保险改革的成功经验,筹集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渠道主要有:变现国有资产、征收新的税种、发行特种国债、发行福利彩票等。依据我国国情,可采取如下的措施融资:一是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如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一次性划拨一定量的国有股份,出让部分国有土地、公有住房等,作为养老保险补偿金。二是发行社会保障债券。三是在继续实行财政收入增量3%转入养老保险基金政策的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养老保险基金量。四是开征新税种或提高某些税种的税率。五是发行社会保障彩票。1994~1999年,我国彩票销售收入从18亿元增加到104亿元,增长了4.77%。这表明通过发行彩票筹集一部分养老保险基金有一定的市场。六是发行社会保障特种国债。通过以上措施,解决制度“转制成本”问题,在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后,则能使新制度拥有更充足的资金来源。
(五)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养老保障体制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后指出,要“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设施的网点”,“发扬邻里互助的传统,提倡邻里间关心,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就是指通过社区服务来弥补家庭支助功能的不足。社区的优势在于为老年人服务就近方便、互相熟悉、最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是老人们都熟悉的交往方式与交流环境。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晚年,心里上就会有一种安全、踏实的感觉,社区理所当然是承接家庭养老向养老社会化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国外相比较而言,我国具有健全而系统的基层组织。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有的优势缓解人口老龄化社会快速降临所带来的矛盾。通过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多开展集体活动等从精神上传递社会的关爱。
(六)对养老基金进行有效投资,确保其保值增值
为了使险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政府应在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的基础上,改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体制。
1.政事分开,政府由直接经营转为间接监督调控。政府与基金管理机构实行脱钩分离,政府负责建立监控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管理,具体营运由专业机构负责。与政府管理相比,由民营机构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可以克服“所有者缺位”问题,还能够消除垄断,强化竞争,提高基金的收益率。基金管理公司无疑是最佳的养老基金管理者,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选择基金管理公司:一种是在现有基金管理公司中进行公开招标,由各个基金管理公司设计各自的基金管理方案,从中挑选出优秀的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其进行管理和运作;另一种是吸收养老保险部门参与设立新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制衡机制。同时要加强政府对基金运营的监督,强化信息披露,防止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违规行为,确保养老基金保值增值。
2.拓宽投资领域,提高投资回报率。目前政府只允许养老基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不能满足保值增值的要求。为此,应放宽投资限制,而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已成为必然选择。且从国际经验看,养老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是资本市场发展完善的基本推动力之一,而一个健全高效的资本市场又是养老基金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为了分散风险,一般应注意采取合理的投资组合。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领域,要逐步从安全性高的政府债券向外延伸,如投资于公司债券和股市,要正确运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分散投资风险,实现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
(七)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及传统的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二元经济制度的确立把城镇和农村严格区分开来。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主要面向城镇居民,正如社保专家穆怀宗教授所说,“目前,国家在社保方面的投资,90%以上用于城市人口”。而作为占全国近70%人口的农村居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各地区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居住地与分散、投保观念落后等诸多原因,至今仍是全国养老保险最薄弱的地方,其养老方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是指我国传统的依靠自己的子女抚养至老的模式。“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是这一养老模式的集中反映。据统计,从城乡比较来看,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收入,社会养老的比例高达48.5%,其次是家庭养老为34.9%,再次是自我养老14.3%;农村老年的养老保障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比例高达64.2%,差别很大。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时,应维护以家庭养老为主的非正规体系,一方面确保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口老有所养,而另一方面要努力建立起以社会养老为主的正规群体养老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人口老龄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在目前的经济基础条件下,规模巨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和迅速提高的老年人口比例给中国开来了严峻的挑战,但老龄化并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包袱。中国正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购买的、商业性的养老保险三个支柱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国人口众多、积累不足,建立一套有效率、有保障的养老保障体系,不是短期内一蹴而就的。在城镇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应该根据城乡有别、多层次、分步骤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郑京平.“银色浪潮”对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冲击及对策.统计研究[J].2001(18~21). [2]吴忠观.人口科学辞典【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尹豪.人口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4]国家统计局.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99.[5]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http:∥.[6]杨中新,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6、77.[7]孟庆平:《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山东财政学院学报[J].2007(3)[8]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人口研究[J].2005(6):90-94.[9]翟振武,李建新.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老[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150 [10]全国老龄委.全国老龄委工作报告,2006 [11]王胜今,尹豪.东北亚区域人口与发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310.[12]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2007年中国主要人口数据[EB/OL].[2008-06-29].http:∥.[13]国际劳工组织.全球养老保障与改革发展.社会保障译丛[J],2003.1.(21~23)[14]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0)
[15]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2008.[16]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曾毅,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3). [18]姜向群,丁志宏.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析.人口学刊,[J],2004(5)[19]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载于郑功成,郑宇
全球化下的劳工与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7.(528~537). [20]王慧红.从人口老龄化论我国养老保障问题.陕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2(第23卷),2(44~46).
[21]李晓莹.日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及经验启示.财政研究[J],2002,(79~81). [22]柳清瑞.基于人口老龄化的日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分析.东北亚论坛[J],2005(4)[23]武川正吾,伊藤博树.企业保障与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24]钟仁耀.养老保险改革国际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5]李森.日本年金制度的内涵、特征及主要问题[J].日本学刊:2008(4): 132-143.[26]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求是[J],2005(6)[27]骆勤.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财经论从[J],2006(8)
[28] 张运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205.12.1
第三篇: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要]在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制度 影响 对策
进入2001年, 我国的人口类型从成年型迅速转变成老年型,整个社会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很有值得研究的必要。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国际社会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二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凡符合上述两个标准之一的国家或地区,就可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根据这个标准来看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我们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从数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生育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二是老龄化速度快。我国实现从人口成年型向人口老年型转化只用了短短的18年时间(1981-1999年),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四是农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8838万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中,农村老龄人口为5944万,占67.3%。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未来时期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加速期(1999-2010年),老年人口比重每年上升0.1%;第二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高速期(2010-2040年),老年人口比重每年将上升0.4%;第三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减速期(2040-2060年),老年人口比重年均上升速度将回落到0.1%;第四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稳定期(2060年以后),老年人口比重基本停止上升,人口也达到基本稳定。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也是养老金领取者与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在职职工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离退休退职总费用逐年上升。全国离退休退职费用总额逐年攀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离退休退职人数(主要是退休人数)迅速增加。二是每人每年离退休退职费用也逐年攀升。
(三)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换。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不改变现收现付模式,中国的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到2030 年时,将上升到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为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因为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把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负担压在了下一代职工的身上,必将影响下一代人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制约经济发展,也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正在迅速地由传统的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要提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来抓,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应加大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逐步延长职工退休年龄,增强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积累。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可以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迟退休年龄:首先可以将女工人的退休年龄提高到55岁,然后将女工人和女干部的退休年龄推迟到60岁,最后将所有职工的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
解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问题,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改变目前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筹资模式,实行部分积累式的基金制筹资模式。总之,解决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不能采取单一的保障办法,而应采取“大保障”的思路,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型养老保障体系。
(三)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解决好迅速增加、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的老有所养。当今社会,社会养老已成为主要方式,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加快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改革养老基金的缴费机制, 实行费改税, 保证基金入口畅通。改革基金统帐管理模式, 实行分帐管理、实帐运行。通过这些措施,基本养老保险的“空帐户”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个人帐户可以得到真正的积累,从而实现实帐运行。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机制,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未来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因此需要抓紧时间从立法、机制改革、管理模式、体系、投资机制等方面去改善,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文学.《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分析》.统计观察.2005,(8).[2]王金安.《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陷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7).[3]张运刚.《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郑功成.《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4,(2).[5]陈坚.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 2003,(03).[6]张运刚.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1999年,世纪之交,千年之交,这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待殊意义的一年,因为1999年标志人类进入长寿时代和人类社会进入全面老龄化的时代。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又称“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取决于死亡率和出生率(除去人口迁移因素),而出生率的下降则是加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的自身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全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3]。一份由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 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高,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地区发展严重失衡,与其它一些老龄化国家的经济水平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和中国现有的国力水平不相适应,即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承载能力极为薄弱阎。与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老龄化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几十年直至上百年,而我国只用了近20年时间。
第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上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己经开始老龄化,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还相对年轻。上海198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青海、宁夏则要到2010年左右才能到达,相差约30年。
第三、拥有老年人口的绝对数最大。到今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1.3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0
第四、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发达国家大多是“先富后老”,经济发展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是尚未富裕却“老”了,这就增加了我们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 又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主要表现有: 人口老龄化必然要求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 需要政府财政做出相应安排;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 对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老年消费的特殊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代际关系出现许多值得重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研究和采取相应对策, 防患于未然。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我们要予以重视。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胡锦涛同志也强调: “人口老龄化给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变化,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全国上下都要有充分的认识, 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
2.2.3 解决好我国健康老龄化问题的主题思路是: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 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合理规划社区蓝图, 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护理和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 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 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服务体系。
2.2.4 照管好老年人的生活, 使老年人安度晚年, 并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把低龄和健康老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加入创造社会财富的行列, 减少需要养护的人口, 将老年人重新融入创造价值的生活主流, 开发老年人人才资源。要在关怀老年人健康前提下, 量才发挥, 量力而行, 使“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相结合。为社会、为国家继续奉献光和热, 创造更大的财富。
2.2.5 实现健康老龄化, 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节省医药卫生资源, 构建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寿命的延长, 老年人口逐年增加, 根据全国老龄办最新消息, 截至2006 年6 月1 日零时, 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 657万人, 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 且老龄化增长速度快, 年均增长率达3.2%, 几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 倍。“空巢老人”比例显著增加;18%的城市老人常感孤独;养老保障尚有较大差距。世界各国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社会的过度一般需50~80 年, 而我国只用了18 年。上述情况说明, 应对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 做好养老服务工作任务紧迫。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 人口规模大, 老龄化速度快;人口“未富先老”;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
第四篇:人口老龄化对如皋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人口老龄化对如皋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市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大大突破了10%的界限,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业已成为如皋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对如皋经济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美好的愿望,标志着经济、文化、卫生和社会安定的水平。当然,我们也应当以辩证的观点全面看待这个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都带来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1、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对老人的赡养比上升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0年我市劳动年龄人口对老人赡养比为10%左右,2000年上升为15%左右,预计到2025年上升为30%左右,2050年上升为50%左右。如果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抚养比将上升得更为迅速,2025年可能达到60%左右,2050年将达到75%以上。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
而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等等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
2、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必然影响家庭结构和赡养功能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过去老话都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如皋人说“七十才是小弟弟,八十九十多来西,人活一百不稀奇。”随着长寿之乡如皋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的日益增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家庭比例很大,有的甚至出现五世同堂。加上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的代
际人口结构必将呈现“四二一”型和“八四二一”型。家庭“一子化”和“少孩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据悉,如皋目前65岁的老人中,有60%与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这一比例在农村显得更高;而在老年妇女中,65岁至79岁的有70%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相比之下,80岁以上的老年人无论男女则有80%与自己的子女同住一屋檐下,他们对子孙后代的经济依赖也就更强。
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老年人口的心理变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帮助。如皋的老龄工作起步较晚,基层服务网络相对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相对缺乏,老龄工作资源明显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较少,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养老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3、人口老龄化将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明显增加,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多少。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近几年来,由于完成“两个确保”的任务,各级普遍调整了财政预算结构,为确保“两金”发放,实行财政兜底,使各镇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纵观目前我们如皋的养老方式:一是由政府承办的社会基本养老;二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三是以个人储蓄为主的自身养老。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和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和意愿必将进一步扩张和强烈。事实上,年轻的一代也已缺乏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老年人口的超速增长,又进一步表明社会养老负担的日益加重和基金积累难度的更为加大,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增长产生强烈的掣肘作用和后续影响。
二、应对如皋人口老龄化应采取的对策探讨
既然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部分发达国家以及我国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早在若干年前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的行列,因此我们也不必“谈虎色变”。正因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必然趋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统筹协调,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谋划,及早部署。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应对如皋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1、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根据调查,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0%以上的医疗费用是发生在60岁以后,特别是用在临终前的治疗抢救费用。目前,如皋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仍然是“看病难”问题,主要因为经济拮据,无钱看病,大部分老年人有了病也只能“硬撑着”。据了解,老年人中享受“公费医疗”的大约只占全市老年人的三分之一左右。大部分老年人患病时,医疗费全部要自己拿或者一部分子女出,那些退休金少而又不能按时足额拿到手的老人显然是难以看病的,而农村老人则看病更难。
我们建议,首先必须要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与总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为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对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开展面向老龄化社会的医疗保健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尤其对医疗保健需求的特殊性,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保健常识、护理知识、紧急状况下的应急措施,提高人群对老年身心特点的认识和一般保健护理知识,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城镇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村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方法,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其次要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有关研究和经验表明,疾病和伤残并不是老年期的必然产物,通过努力完全和可以把它们压缩到生命最后的最短时期内,即实现健康的老龄化。这是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老龄化社会的期望。在促进老龄人的全面健康对策中,要建立医院、家庭、社区和老年人个人组成的健康促进整体。特别要注意家庭小型化趋势下老年家庭看护照料的供需状况,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措施。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2、逐步建立和推行适合如皋城乡各自特点的社会养老制度
一是在农村各镇推行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为辅的社会养老制度。根据调查表明,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80%以上的农民选择了“养老”问题。因此,推广实施社会基本养老在农村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未来我们如皋的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失地农民又日益增多,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还是应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扶持为辅。但是,对于农村“三无”老人,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的,还是应当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因为模范遵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户、双女户,则应当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二是在如城和如皋港区积极推进新型社区养老制度,积极发挥社区养老功能。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日常护理等,还包括在社区兴办老年公寓、老年食堂、老年茶室、老年阅览室、老年棋牌室、老年歌咏室、老年病防治站、老年法律咨询服务站、以及可以开展各种活动的老年活动中心等,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如城和如皋港区应当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大事也不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要发挥社区帮老、助老功能,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但同时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实行合理收费,促进良性循环。一方面,开展邻里互助,组织低龄老人、健康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工作,动员社会各方义务为老人服务等等;另一方面,还有不少项目可以按“保本微利”原则提供“有偿服务”。这样既可以弥补街道、居委会的经费不足,又可以安置一批下岗职工就业。应当考虑以老年公寓为中心,在其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的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白天把老人送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晚上接回家与子女团聚。这样既可以解决子女在白天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困难,又可以满足老人与子女经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
3、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人口老龄化呼唤老龄产业。所谓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老龄产业作为老年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城市或社区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程度。人们通常说的老年事业,更多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来对待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年事业中的政府负责供养“三无”老人等仍属于社会公益事业。还有一些为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需求的事业,则要转向从产业角度考虑生产、消费、就业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经营者牟利。为此,政府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包括给予政策扶持。如考虑到当前老年人口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对老年人生活服务市场政策中应采取低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使从事此类市场的经营者能有适当营利和拓展产业的空间。可见,经营老年产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如皋的老龄产业现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我们缺乏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护和服务人员;缺乏足够的专门养老机构;缺乏上门服务的保健机构;而这些服务产业和专业岗位,将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再看老年消费市场,老年服装、老年食品、老年药品、老年保健品、老年护理品以及其他各种老年商品都
还处于相对匮乏状态,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开发,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市场需求。如皋的“长寿食品”具有长久广阔的市场,应当努力做大做强,如皋的“银燕食品”也应当开发更多的“银发”食品,以开拓新的市场。(中共如皋市委党校课题组课题组 组长:蒋文祥 成员:沈薇、石海波 执笔:石海波)
第五篇: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我国在过去20多年里,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所形成的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丰富密切相关。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劳动力的供给形势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出,如果我国的生育率维持在1.8左右,那么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增长趋势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从2011年到2016年期间将会达到高峰,其后将会转为负增长,但10亿以上规模的高峰平台将一直持续到2025年左右。因此,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如果劳动年龄的人口增长停止后,我国很快就会面临劳动力的数量短缺问题。
(二)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
老年人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事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关系民生和国民健康素质。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需求迅速膨胀。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比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加速度和GDP的增加速度。2002~2013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平均每4年翻一番。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GDP的1.23%。预计到2020年将占到1.41%,2030年将达到3.06%。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2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205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
(三)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远远大于城镇
目前和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过城镇,面临的压力也超过城镇,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镇,使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我国流动人口的80%以上来自农村,80%以上是劳动年龄人口,但这部分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又来到了城镇,凸显了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加大了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难度。
家庭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农村过快增长的老龄化问题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除比较完善的“五保”供养制度外,养老保险、低保、计划生育户奖励扶助、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建设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难以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城镇老年人形成巨大反差,这是当前社会不公的重要方面。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整建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对我们国家的老龄化问题进行治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进而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扩大就业基地、人口红利最大化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因为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虽然现在已经经过了那场下岗的风潮,但其中的一些人可能仍旧处于失业之中,甚至还会有一些永久被劳动力市场所拒绝的劳动力年龄人口。他们或许因为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但这只是人口数量带来的经济负担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评估出的贡献率由1995年的83.1%降到了2013年的68.6%,并且因为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就业培训以及信息服务,一部分劳动者因此退出劳动力市场。这就意味着我们并没有充分的利用好人口红利,以至于劳动力的短缺都不容易解决失业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还存在自然下岗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见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就业的扩大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政府效率和社会就业服务的提高。
(二)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
人力资本积累包括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以及健康状况。基本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之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形式。高效的教育系统也是一条连接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渠道。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学习领域的扩大以及教育,长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更好地利用有限资源所花费的时间关系到中国进修教育的发展。至于健康,我们应该识别并把握住提升对公共卫生质量重要的领域,包括青少年的健康,女性生殖健康,劳动者的健康以及工伤保险等方面。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升人力资本的形成效率。此外,我们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为人力资本提供正确的回报,并鼓励和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另外,市场应该配置准确的劳动补偿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转变养老金支付方式
把我国的养老金支付方式,从现收现付养老金系统过渡到一个完全资助的系统。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处于现金支付的基础模型阶段.一般来说,这种养老模式需要相对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来扶持。然而,进入老龄化阶段后,这种模式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支付危机。另外,完全自主的个人储蓄养老基金以及支付系统可以鼓励人们为其退休再建立一个托管的个人账户。在这种系统的帮助下,可以同通过资本市场投资来保留和增加养老金的价值。在市场,参与者就要承担所有的风险,而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市场选择来提升资金的管理与治理。鉴于人口转变的新特点,我们必须在老龄化到来的时期准备好退休保证金,并建立一个中国独特的可持续的退休金制度.我们现在应该确定从现收支付的基础系统到全面资助模式的方向转变,同时制定相关的过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