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冲击及相应对策[范文]

时间:2019-05-13 18:5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冲击及相应对策[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冲击及相应对策[范文]》。

第一篇: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冲击及相应对策[范文]

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冲击及相应对策

摘要: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于2011年4月28日由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10年增加7390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龄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必将日益严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社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尚不发达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其必将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本文试图在总结分析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对策

Abstract: The sixth census of China in April 28, 2011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announced that China's total population of 1,339,700,000 people, an increase of 73.9 million 10.In which the population aged 60 and over 177,648,705, accounting for 13.26%, the population aged 65 and over 118,831,709, accounting for 8.87%.With the aging of our population deepening degree of aging on the impa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As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s also the country with the largest aging population in the lower level of social production, underdeveloped economy ushered in the context of an aging population, its bound to br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profound change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results have been based on studies of population aging o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o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Aging of the population;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此前媒体报道,人口学家担心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首个“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口的年龄构成数据也成了是本次人口数据发布的看点之一,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和老龄化人口的比例。据公布,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①。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而且,可以预见在未来,①杜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N].中国新闻网,2011.4.28 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按照国际的相关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社会的人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低、综合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前提下进入老龄化的。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老龄化是截然相反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完成之后经济达到高度的发展水平之下才出现。这种人口老龄化将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制约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导致劳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新生儿比重不断减少,这将导致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国劳动力面临不足。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它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发达国家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出现了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的趋势,在一些高度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发生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期,现阶段我国并没有感受到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用工荒”,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因为市场缺乏技术人才以及劳动力要求自身待遇的提高。不过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缓解的话,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社会必然会面对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局面。

(二)减缓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速度总的作用趋势是: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的速度越快,制约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速度较慢,制约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要快一些。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自身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通常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用工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会导致劳动力短缺,而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因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及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外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早已发生劳动力短缺问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大量依赖外籍工人的移入来补齐,从而影响到经济健康发展。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仍十分丰富,一段时期内,当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但国家应及早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用工不足的挑战,这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我国产品的出口优势很大程度是因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如果我国失去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国外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劳动产品的需求会转移到其它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从而必然会减少中国的出口需求和引进外资。而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深刻的变化。

(三)加剧社会养老保障问题

养老保障问题是老龄化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其主要包括物质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三方面的内容。从物质供养方面来看,城市老年人大多有医疗保障金、退休养老金,所以以自我养老为主;农村老人由于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从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来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主要由子女、老伴承担,老人和子女共同生活,便于家庭照顾、关心老人,也是老年人喜欢的日常生活方式,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养老保障冲击是巨大的。

1.人口老龄化加大了养老保障需求

养老保障需求的加大将使我国总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比例扩大,投资率、积累率下降,减慢经济发展速度。20 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养老保障金增长速度较快,1979 年全国共有离退休职工596 万,1989 年增加到2 205 万,十年增加了2.7 倍,各种费用相应由32.5 亿元增加到382.6 亿元,增长10.8 倍。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预计:2050 年,我国退休职工将超过1亿,每年支付退休费用将高达18 万亿人民币,是1993 年的二十多倍。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医疗设施将增加,医疗费用也在增长。各国调查表明,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一般为成年人口的3-5倍。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均消费基金也随之提高。从1986年至1997年我国离退休人员年平均增长5.79%,而其保险福利费用年平均增长23.96%。

2.家庭养老方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世纪70 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几十年过去了,第一、二代独生子女正进入婚育年龄,他们组成的家庭将接管社会,构成新的家庭生活模式,即“四二一”家庭模式,家庭成员为4 个老人、1 对夫妻、1 个孩子,也就是说,1 对夫妻要同时赡养4位老人,抚养1 个孩子。然而,由于现代化生活、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子女精力十分有限,越来越感到照顾老人的负担沉重,加之工作压力大,如果老人生病或体弱需要照顾,再孝顺的儿女都难以尽孝,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受到严重冲击,迫切需要多元化养老①。

三、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影响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既有机遇又挑战,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迎接挑战。应加快发展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开发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的机制,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保持适当快速的经济增长

适当快速的经济增长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前提。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一个人口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由于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经济特征,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必然会给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带来重大的影响,如产出、投资、储蓄、消费及税收等。这就要求我们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分配的平等、交换的供需平衡和消费结构、社会保障的模式等一系列环节和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调整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代价的大小则取决于调整时机的选择是否正确或者及时,正处在这种调整的有利时机②。保持适当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能够给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无疑会将这种调整带来的阵痛降到最低。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期间,由于非公有经济的成长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实现根 ①祁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A].生产力研究,2010.7 ②范志超.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的思考[N].现代商业,2009 本转变,全要素生产率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经有过的先例表明,单纯依赖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经济扩张,通过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尽管在一定时期由于这样或那样特有的原因表现出高速增长的绩效,但是,最终都被证明是不具有可持续性。随着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经济的不断增长,能源、矿产等供给对于目前的高速经济增长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支撑乏力。因此,通过正确的发展战略选择,根本转变增长方式,依靠生产率的提高,才可能克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①。

(三)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拉动会越来越强。在经济结构上表现为:引起整体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投资结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例如,需要考虑为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调整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减少少儿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多地生产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只有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经济负面影响。而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所以必须重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所谓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数量的增多,以及老年人需求范围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老龄产业的市场份额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将会不断上升。因此,老龄产业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由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政府的行政手段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将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不利影响的一项重要战略②。

(四)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

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严重少子化。虽然现在看来,我国还没有出现太大的忧患,那是因为有人口惯性的支撑。从长远来看,并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如西欧、日本等国家,其人口增长已是负增长或零增长,社会养老保障已经成为其甩不掉的沉重包袱。如果不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人口危机必然成为阻碍我国 ①卢明名.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②程勇.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EB/OL].http://ln.jiaj.org/duice1.htm,2002-10-11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将对我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

(五)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的系统工程。因此,在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是一个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不利影响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逐步拆除城乡“二元养老保障”体制屏障,建立把广大农民包括在内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覆盖面是反映劳动者消除生、老、病、死、伤、残的后顾之忧,是生活于有安定感的网络之内的比例数。“安全网”的覆盖面比例越高,社会越稳定,而且也是经济发展的保证①。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障的城乡差别很大。在城镇,养老保险只覆盖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虽然改革方案要求所有的城市就业人员都必须参加养老保险,但目前缴费还主要来自国有企业。在2000年,100%的国有企业参加了养老保险计划,只有59%的集体企业和18%的私营企业参加养老保险计划。而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就更低。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必须重视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此外,由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至城镇,同时转移劳动者的年龄特征表现为以35岁以下的青年为主,因而将转移的劳动力逐步纳入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不仅是劳动力市场完善必需的,也将缓解现有的养老保险体系负担,在更长时间内实现养老基金的均衡运行。因此,有步骤、有组织地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是健全养老保障制度的重点②。

其次,加强法制化和社会化管理。实现法制化管理是社会保障的内在要求,因为社会保障是以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为宗旨的,管理对象具有社会的广泛性和全民性,管理过程及其复杂,涉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普遍性和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在经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之后,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很多问题充分暴露,社会保障法制的不健全已经影响到制度的正常运行,亟需法制充当重要的管理角色。同时,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执法的法制化配套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从具体实施角度看,社会保障需要在社会范围内统筹、调剂社会保障基金,对社会保障对象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提供一系列必要服务。实施社会化管理需要在资金 ①郭士征.社会保障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150 ②袁志刚.养老保险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254-255 筹集、保障对象、管理服务的人力资源诸方面建立起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必须遵循企业发展的规律,将原来归单位管理的大部分社会保障对象移交社会的公共机构去管理,达到真正意义的社会化。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享受者由单位管理,按照惯例,社会保障基金应由享受者及其所在单位和国家共筹,管理服务等项工作均与享受者所在单位结合得非常紧密。这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社会管理体制是互相矛盾的。我国需要尽快提高生活保障管理的社会化水平,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管理。老年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有组织机构的社会化、服务人员的社会化、服务对象的社会化、资金筹集的社会化几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进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和社会化管理是我们的重要任务①。

最后,继续探索基金管理、运营的有效途径。由于养老保险是积累性保障项目,基金的管理是否有效,能否实现保值增值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根据养老保险基金的性质、特点、用途、规模等情况,需要对养老保险基金采取既审慎又积极,既封闭又开放的管理政策。一方面应对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单独管理,确定独立的专门的管理机构;另一方面,通过投资运营来实现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这需要健全的基金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在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不强和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下,应该积极探索一条既能坚强基金的有效管理以提高基金的安全性,又能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和提高基金效率的途径②。参考文献:

[1]杜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N].中国新闻网,2011.4.28.[2]祁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A].生产力研究,2010.[3]范志超.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的思考[N].现代商业,2009.[4]卢明名.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5]程勇.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EB/OL].http://ln.jiaj.org/duice1.htm,2002-10-11.[6]郭士征.社会保障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7]袁志刚.养老保险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0]曾毅.中国人口分析[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杨中新,钟若愚,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北京: 社 ①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6-78 ②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6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王珣,洪国栋,刘毅强.我国人口老龄化宏观政策和法规的现状及建议[A].北 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3]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4]王正国.转型期经济发展成本问题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6).[15]朱仲群,杨爽.国际养老保险基金的发展趋势及启示[N].中国金融,2001.10.9

第二篇:人口老龄化对策【正稿】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

班级:2010级 学号:034 姓名:孙晓健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都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迅速地、大规模地到来,尤其是高龄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前所未有的。目前,中国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但尚处于老龄化社会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因此,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中国主要的人口问题,同时,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需亟待关注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中国人口;人口老龄化;政策建议;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口占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过程,是近代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人口现象。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

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人口问题,随着各国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都会显露出其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而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并且超前于现代化 自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三次人口高增长阶段,造成了人口庞大的局面,而这些人口已陆续进入老龄社会行列。加之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以及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口将呈现惯性快速增长的局面。

2、人口结构趋向老化且老龄男女比例相对悬殊 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典型的年轻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由年轻型开始向成年型过渡;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以转变为典型的成年型而且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得到巨大改善的同时,老龄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尤其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生育率低和老龄化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同时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而且比例相对悬殊。

3、人口老龄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且出现城乡倒置 中国人口老龄化显现明显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从东西区域看由于东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量的青壮年涌向东部沿海地区,从而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无论医疗还是生活水平明显比西部欠发达地区好,然而常理应该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跟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但在中国却出现了城乡倒置的现象:从城乡看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即在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像这样的人口现状无疑增加了老年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难度。

二、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原因

在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医疗卫生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而且由于出生率、死亡率降低,同时,一些国家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干预,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这导致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步加大,从而使人口老龄化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已步入老年型人口国家。然而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简述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现的较低生育率。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均寿命的延长。这两点是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但对于经济尚还不发达的中国,而且人口老龄化的提前来临这无疑会给中国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和巨大的压力。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多,人口增长速度快,以及医疗水平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使得人的预期寿命的延长,这意味着高龄老人将会越来越多。而这大规模的老龄人口将不断给社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对此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有必要先了解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其具体影响表现如下:

1、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结构改变。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比重下降将影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的供给一般是由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就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在现阶段劳动力资源还很丰富,但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导致劳动年龄结构改变,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2、人口老龄化加重政府的财政支出。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快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报道表明“老年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具体形式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做法逐步加以规范。争取到2012年,城镇和农村无保障老年人人均月补贴分别达到300元和100元,到2020年实现城镇和农村无保障老年人人均月补贴分别达到555元和285元。中央财政应当对经济落后地区给予一定财政支持,使这一制度面向全国老年人,不同地区可以根据本地生活水平进行附加。”从这可以得出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

3、人口老龄化将改变社会产业结构。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促使老龄产业的形成,同时,使得一些新兴产业的诞生,提升第三产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老年服务产业提高,比如专门为老人提供产品、服务和就业机会的盈利性经济实体(包括生产、销售和经营的实体)。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人口老龄化造成的消费需求改变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重视老龄产业的发展,要重点考虑老年消费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老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产物,对人口老龄化人类社会是不可选择的。人口老龄化在给中国带来诸多问题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老年人的自身,而且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对策的选择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是不同的,在21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对策也要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演进和创新。目前的主要对策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我觉得政策上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首先,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继续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然后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同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加强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敬老年人的良好道德风气。扎实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健全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体系。同时,还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并根据城乡老年人口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城乡老年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第四,政府应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养老的优势。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护理等,还包括在社区兴办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 咨询服务站、以及各种老年文体设施等等。同时,政府可协助物业管理也建立“日托中心”,让年轻人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接回家团聚。这样既解决了子女在白天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困难,又满足了老人与子女经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然而,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因此,完善社区管理制度,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黄小花,《中国人口与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张昌彩,《人口老龄化:影响、特点与对策》,2008.3、《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养老保障待完善》,2010.4、参考百度文科对“人口老龄化”的解释。

5、参考百度文科对“抚养比”的解释。

第三篇:人口老龄化 计划生育 对策调整

摘要:近20年,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普遍,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其解决途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却又其自身的历史和制度根源。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根据分析的内容,总结了三点政策调整的思路。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计划生育政策 政策调整

2005年1月6日是国家有关当局所确定的“13亿人口日”。当天零点后,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的第一个婴儿幸运地成为我国的第13亿个公民。虽然,这两种命名都是象征性的,但是 “13亿”这一标志却意味着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性高度,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发展将面临更加艰巨、更加复杂的问题。1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人口老龄化加剧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取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绩。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的统计,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现在1.8%左右,这种生育率的下降让我国13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整整4年。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人口的发展也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总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按国际通用标准,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便可以称为“老龄化社会”。美国《纽约时报》指出,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太快,从而飞速经过了这个原来西方社会可以建立起一个中产阶级的时间段。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是全球最快的。根据我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l世纪中期,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不仅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且这种人口老化趋势也超过了国家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我国社会的人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低、综合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前提下进入老龄化的。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老龄化是截然相反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完成之后经济达到高度的发展水平之下才出现。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着区域失衡的特点。我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地区间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8%,其中上海达就到11.46%。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老龄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它也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那么,13亿人口大国的养老问题该如何应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众多人口学学者都提出通过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来缓解这股银色浪潮的汹汹来势。但是,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却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我国养老保障的短缺金额到2010年将达1 100亿美元,而未来30年内将会出现3.7万亿的资金缺口。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研究报告《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中指出,即使在我国的城市也有近一半的劳动力人口享受不到公共养老体系的保障。全国职工有近3/4的人没有任何退休保障。报告还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基金的运作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现收现付制,即是用现在工人的税来养活目前的退休人员,不做任何基金积累。虽然,目前我国正努力促使“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养老基金仍然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到2004年,我国全国养老保险欠费达到了450多亿元,在全国范围内,许多省市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情况,甚至是积累亏空。加之农村养老问题也日益提高到政策议程上来,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艰巨的挑战。2 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根据西方人口学理论,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才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取决于上述两种因素。其中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口年轻化,而后期下降则会促进老龄化。但是生育率的下降则会直接促使人口的老化。所以,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对于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根本原因,许多西方人口学家则认为是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所导致。所以,人口的老龄化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同样也是受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影响。其中生育率的下降则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生育率的下降正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自从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便大幅下降。根据《2002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可知,我国2002年的出生率为12.86‰,比1973年的出生率下降了15.21‰,而我国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剧下降,从39.7%下降到24.9%。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的老龄化并不完全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因为即使没有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老化。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却是中国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提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3 新时期人口政策调整的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总和以及生育率都被控制到了更替水平以下。然而,就在我们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我们也步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因此,我们在积极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外,还应该重新审视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3.1 “控制人口数量”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两手抓

经过30多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降低到了1.8,显著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宣告我国人口的成功转型。尽管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惯性等因素作用,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长一段时间,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预示着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我国人口政策应该逐步重视“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笔者认为,正确处理“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矛盾,是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所在。具体的做法是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生育率过低的地区有计划的放松可生育二胎的范围。目前,我国的生育率转变在农村地区还是不充分、不彻底,生育率水平普遍比较高;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生育率水平却过低,如北京和上海,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1.0以下。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在生育率高的地区仍然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而在生育率低的区域可以适当放松,刺激生育率回升,以达到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目的。2004年上海市推行了《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新条例扩宽了可以生育二胎的人群范围。条例推行之后,上海并没有出现申请生育二胎的高潮,市民的生育意愿也并未因此改变。相关调查表明,上海市民生育观念上逐步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市民在生育问题上都会全面考虑事业发展、经济负担等因素。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认为,新的政策是在人口数量控制和缓解老龄化之间找出平衡点,这有利于调节人口结构。根据上海的调整情况,我们可以预示,通过调整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是可行性的。3.2 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

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结果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来源的基地,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地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所占比重的大小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缓解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的形势,国家的人口政策重心应逐步转向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出,鼓励全社会各种力量投资办学,并从政策上予以倾斜。通过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来丰富劳动力资源,增强单位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出生人口素质,重视出生缺陷和残疾人口问题,降低新生婴儿的死亡率。这对保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3.3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既要以儿童、老人为出发点,同时也必须关注成年人问题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政策对象进行调整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长期以来以婴幼儿、老人为主要出发点,较为重视儿童成长和老年人问题。但是,从人口发展是动态的,今天的成年人群体也就是明天的老人群体。因此,出于对问题前瞻性的考虑,现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成年人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今失业现象严重、下岗人口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尤其应该把人口充分就业、劳动力充分利用作为制定人口政策的出发点,把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政策目标,保护劳动年龄人口的个人利益。

我国人口老龄化热潮既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也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制度根源。解决老龄化问题,既靠我们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客观地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参考文献 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顾宝昌.综论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3 周皓.低生育率条件下的中国人口控制[J].人口与经济,2000(5)4 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 李建新.不同生育政策选择与中国未来人口[J].人口研究,1997(1)6 李建新.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J].人口研究,2000(2)

第四篇: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本文概括地阐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基本特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影响,提出了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所应当采取的宏观对策。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对策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办的“21世纪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国际研讨会上,一份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并且它还严肃指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原本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我国2003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中国政府修订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条例,方便老年人的居住与出行。社区卫生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休闲广场等老年服务设施逐渐增加,服务老年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一、未来趋势预测——我国未来面临人口增长三大高峰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小组近年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已相继面临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增长的“三线交叠增长”的非常时期:总人口继续直升,估计到2050年将达16亿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达94100万人,所占比重将增长至2010年,大约占67%左右,届时从属年龄人口比下降至50%以下,社会赡养负担最轻,即从现在至2020年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最佳时期,随后从属比上升伴随着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预示着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开始显现。另一方面,未来一二十年我们在面临劳动人口比重和绝对量增长的同时,还将面对失业人口继续上升的趋势。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作出劳动就业战略决策的合理选择,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丧失的不仅仅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很有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国家财力和自身养老金积累的“黄金时代”;更为严峻的是,我们还面对着人口年龄加速老化的挑战。如下表所示,未来16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届时老年人口将逐年递增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9.96%;此后30年间将进入快速人口老化阶段,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32.73%,并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这一高水平上。[!--empirenews.page--]2001-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二、综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五个特征。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2004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1%。但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4.11亿,占到总人口的29%,它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的人口总和。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问题,对亚洲和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来势猛老龄化可能是由于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能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改变了世界老龄人口的发展格局,即人口老龄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问题,而且也已经开始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3.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变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婴儿出生率甚至已经降到了1.0;而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70岁,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低收入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另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但就动态而言,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从乡下涌到城市,农村老人因此经常无人照护,因此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5.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过去说“人活70古来稀”,现在说“活到70不稀奇”。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empirenews.page--]

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美好的愿望,标志着经济、文化、卫生和社会安定的水平。当然,我们也应当以辩证的观点全面看待这个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都带来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认真对待。1.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如上图所示,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对老人赡养比为13.[1][2][3][4]下一页 7%,2000年上升为15.6%,预计到2025年上升为29.46%,2050年上升为48.49%。如果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劳动年龄人口的总抚养比上升得更为迅速,2025年达到59.5%,2050年达到76.8%。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2.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3.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从327亿元增加到3043亿元,增长近10倍,其中用于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各种费用从149亿元增加到2068亿元,增长了12倍以上,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近几年来,由于完成“两个确保”的任务,全国各地区普遍调整了财政预算结构,为确保“两金”发放,实行财政兜底,使各地的财政负担十分沉重。我国目前的养老方式:一是由政府承办的社会基本养老;二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三是以个人储蓄为主的自身养老。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和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和意愿必将进一步扩张和强烈。事实上,年轻的一代也已缺乏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老年人口超速增长,又进一步表明社会养老负担的日益加重和基金积累难度更为加大,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增长产生强列的掣肘作用和后续影响。4.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影响家庭结构和赡养功能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我国厉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empirenews.page--]据从中国老龄人协会和劳动保障部获得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目前65岁的老人中,有64%与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这一比例在农村显得更高;而在老年妇女中,65岁至79岁的有67%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相比之下,80岁以上的则有80%与自己的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他们对自己后代的经济依赖也更强。5.人口老龄化使完成脱贫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老年人尤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难以满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据统计,50%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和80%左右的农村老人在银行中基本上没有存款,只能依靠子女或社会供养。老年人口的储蓄水平低于全国人均储蓄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核心家庭比例上升,世代同堂比例下降。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至今我国尚有500万贫困老年人口,他们有的处于老少边穷地区,有的身为孤寡,有的染病在身,有的身患残疾。在人生的晚年仍忍受着生活的艰辛和病痛的折磨,他们成为社会最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和脆弱群体。6.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人口的心理变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帮助中国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将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就更为突出。目前,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年人约有2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1千万。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老人经济上的赡养,而且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给予他们安慰、体贴、照料、尊重和帮助。

四、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大部分早在50年前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因此我们也不必“谈虎色变”。正因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波及许多领域的重要趋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1、做实“个人帐户”,逐步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目的就是为了迎接下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养老金支付的危机。基金累积制养老金拥有许多优势,它可以帮助正在走向老龄化的中国维持充足的存款率和良好的投资与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它能让劳动者分享经济改革成功的果实,并且拓宽和拓深中国的资本市场。但是由于当前国企处于战略重组阶段,经济效益不佳,养老金替代率又不断提高,因此现在的“个人帐户”实际上起不到积累的作用,存入的基金甚至不能满足当期的支付,“个人帐户”只起到了支付退休金的作用,基本是“空帐”。[!--empirenews.page--]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顺利转变,为制度转换成本寻找积极有效的支付手段已经迫在眉睫。据统计,从1952年到1978年,职工实际工资每年只递增0.38%,到1978年职工的货币工资平均才615元,1978年居民人均储蓄额仅有21.88元。而国民收入的积累率却由1952年的21.4%增长到1978年的36.5%,其中有的年份高达43.8%,工资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仅为18.9%。所以国有资产的存量是政府过去长期实行“低工资、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条件下实现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通过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支付社会保障的转制成本,将“老人”和“中人”的空帐填实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关于这笔转制成本的估算,国内外专家的测算不尽相同。据世行1994年测算,大约有19170亿元,只占当年GDP的40%多一点。据国务院体改办课题组1997年的测算,大约在27628亿元—108260亿元之间。笔者认为,如果剔除1997年提前退休者集中以及投资回报率不高等因素,这个成本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水平。另外,这个转制过程将经历30年,因此分摊到每一年大约只占GDP的3%左右。尤其是在2000年至2020年之间,是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而总抚养率相对较低的时期,应当抓住这个黄金时段,增加积累,将空账填空,顺利完成转制的历史性任务。

2、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按照人的生理演变,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主要因为经济拮据,无钱看病,有了病也只能“硬撑着”。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老年人中享受公费医疗的只占全区老年人的38%,大部分老人患病时,医疗费全要自己出,那些退休上一页[1][2][3][4]下一页 金少而又不能按时足额拿到手的老人显然是难以看病的。至于农村,合作医疗未能普及,许多地方缺医少药,农村老人看病更难。首先我们要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与总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位于前五位的慢性病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眼及其附属器官疾病。身体机制的退行性改变以及疾病导致了老年期伤残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76、7%的60岁以上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听、语言、智力、肢体等功能方面的残疾,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6倍。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为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对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可根据情况先从高龄老人开始逐步进行),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开展面向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有其对医疗保健需求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保健常识,护理知识,紧急状况下的应急措施,提高人群对老年身心特点的认识和一般保健护理知识。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城镇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村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方法。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empirenews.page--]其次要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国际上的有关研究和经验均表明,疾病和伤残并不是老年期的必然产物,通过努力完全和可以把它们压缩到生命最后的较短时期内,即实现健康的老龄化,这是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老龄化社会的期望。在促进老龄人的全面健康对策中,要建立医院、家庭、社会(社区)和老年人个人组成的健康促进整体。特别要注意家庭小型化趋势下老年家庭看护照料的供需状况,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措施。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3、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据报道,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68.9岁,高于世界平均63.2岁的水平①。健康寿命延长意味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将成为可能,总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会下降。在德国从1972年起就已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凡年满63岁男性,可自行决定是继续工作,还是退休,并从2000年起,把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3岁提高到65岁;意大利已准备把退休年龄从男性60岁、女性55岁分别逐步提高到65岁和60岁;在瑞典,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我国实行性别、职业差异的退休年龄制,与那些预期寿命与我国同水准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普遍较低。从而两种现象不可避免:一是退休人口大量隐性就业;二是退休时工龄越长养老待遇往往也就越优。前一现象使我们无法真实地了解、反映和掌握当前的就业状况;后一现①《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比较》,《上海证券报》1998年3月11日。象也就意味着求学时间越长退休时比同龄人的养老金会更低,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因此,我们建议考虑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其好处至少有五:一是老有所为,于健康有益,延年益寿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二是能有效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和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传授、社会公益事业、社区服务和自我服务等活动。对于从事教育、科研、医务工作和有其他特殊专长的老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和需要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为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有条件的老龄工作机构可帮助把退休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组织起来,让他们为企业界充当顾问,提供咨询服务。三是变隐性就业为显性就业既不新增就业压力,又能客观反映我国从业人员结构及就业状况,实现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目标向提高总人口就业率目标的过渡,以促成整体国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进。四是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根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原则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发掘新费源,实现保费的潜在收入水平。

4、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据民政部组织专家学者对部分省份农户进行的调查表明,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80.52%的农民选择了“养老”。因此推广实施社会基本养老不仅在城市,即使在农村也日显其重要与紧迫。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empirenews.page--]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据不完全统计,这项保险在辽宁、福建等地试点以来,全国累计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超过4500万户,投保金额在40亿元以上,受到这些家庭的欢迎,他们由养儿防老走向投保养老,观念得到很大转变,今后还应继续加大推广商业养老保险的力度。从80年代兴办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整顿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已经停办了2年,现积累基金184亿元。对于这项制度下一步向何处去?移交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其不愿意受理;维持现状,则现有的管理人员继续消耗着管理成本,长此以住拖下去使基金的安全受到影响,因此应当抓紧决断。笔者建议,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即制定政策起引导、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同时建立中国农村保险公司,性质定为政策性保险机构,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实行商业化经营,接管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将社会养老保险转化为商业养老保险,继续承保。另外,该公司还可以开展全国农作物财产保险业务,填补我国在这一业务中的空白。在组建完毕正常运营之后,现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养老保险司的功能转移到保监会去。

5、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随着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圈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护理等,还包括在社区兴办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询服务站、以及各种老年文体设施等等。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要发挥社区助老功能,不以盈利为目的,有社会公益性质;但同时,又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实行合理收费,维护良性循环。一方面,开展邻里互助,组织低龄老人、健康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工作,动员社会各方义务为老人服务等等;另一方面,还有不少项目可以按保本微利原则提供有偿服务。这既可以补充街道、居委会的经费,又可以安置一批下岗职工就业。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社区组织和上一页[1][2][3][4]下一页 社团组织具体组织实施。他们在社区住宅设计中早就提出所谓“太阳系”的建筑格局。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的设施。有的国家还建立了“日托中心”(DayCenter),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接回家与子女团聚。既解决了子女在白天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困难,又满足了老人与子女经常在一起的精神需求。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empirenews.page--]

6、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人口老龄化呼唤老龄产业。所谓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首先,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多,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其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第三,我国地区间差异大,需求层次多,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多种选择。第四,社会化服务需求在增加。据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的丧偶率为33、4%,独居户为25%,独生子女政策继续执行,“4—2—1”家庭结构普遍出现,独居户比例还会增大。众多的独居老人对服务需求会日益增大。第五,城市老人的消费能力不可低估。老龄产业作为老年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人们通常说的老年事业,更多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来对待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年事业中的政府负责供养“三无”老人等仍属于社会公益事业,还有一些为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需求的事业,要转向从产业角度考虑生产、消费、就业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经营者牟利,为此,政府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包括给予政策扶持。如考虑到当前老年人口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对老年人生活服务市场政策中采取低税或免税优惠政策,使从事此类市场的经营者能有适当营利和拓展产业的能力。可见,经营老年产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市场专家指出,全国老龄消费者中每年有100亿的购买力没有实现,换句话说,老龄产业现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我们缺乏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护和服务人员;缺乏足够的养老机构;缺乏上门服务的保健机构,而这些服务产业和岗位将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再看看老年消费市场:老年人很难买到合适的服装鞋帽,老年食品也很少研究开发,老年药品、老年保健护理用品以及其他各种老年商品都处于匮乏状态。参考书目:①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1期。

第五篇: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大量增加,旧的养老保障制度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年人口的生活需求,不能满足“五个老有”的需要,统筹解决好老年人口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为迫切。

1、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仍将是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主要场所。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要走多元化的道路,形成以居家供养为基础、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集体养老、自己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再辅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目前,我省社会化养老体系很不健全,据民政部门统计,2000年全省1165个老年福利机构中仅拥有2万多个床位,老年医疗、保健设施更少,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因此,要积极推动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在农村,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和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逐步建立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机制,努力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创造保障老年人权益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保障老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打击虐待、遗弃、迫害老年人的违法行为。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保障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照料慰藉、学习教育、文化娱乐,形成愉快、温暖、祥和的养老环境。

3、、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研制、开发、生产适宜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产品,鼓励和引导老年用品市场的发展。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发展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建立、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和网络。采取税收、信贷等优惠措施,多渠道筹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

4、倡导和鼓励老年人自立,发挥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潜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发展为老年人提高自立程度提供了起来越有利的客观条件,使老年人实现自立具有可能。中国目前退休制,职工退休年龄比较低,一般男60岁、女55岁;有些行业还要提前退休,所以,退下来的这部分职工还处在低龄老人阶段。其中不乏许多老年人体力好,有知识、有经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城市中,由于退休金制度的建立,年轻老人有退休金收入的比例大大高于高龄老人,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日常生活不需要子女或其他亲属帮助;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城市的近郊,不少老年人获得了养老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这为他们在生活上自立提供了身体基础。老年人自立程度的提高,不仅减少了对子女的依赖,而且还可以为家庭和社会做许多事情,应鼓励那些有一技之长,身体尚好的老年人再就业,挖掘这部分人的劳动力资源,把他们的“余热”变为社会财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

下载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冲击及相应对策[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冲击及相应对策[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不久前,一篇报道《银发中国》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

    宿迁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宿迁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仲 林 黄 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表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及其对策摘要: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问题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人口老龄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问题不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10预防陈欢2010223641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江泽民提......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规模越来越大 2、高龄老人的增长速度加快,比重上升 3、独居老人增多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

    浅议老龄化人口的防火安全对策

    浅议老龄化人口的防火安全对策 陈晓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加剧以及老年人伤亡火灾的增多,以养老型服务机构为重点研究对象,立足于老年人建筑发展和利用的高效性和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要]在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关键......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及对策(5篇范例)

    摘 要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呈现出规模庞大且老龄化速度较快的特点,并且地区间的老龄化比例也有所差异,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