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相应社会、经济改进措施
论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相应社会、经济政策
摘要:随着计划生育取得一定成果,我国人口总体增长局面得到缓和,但随之带来的是人口的老龄化。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较低,造成了“未富先老”的现象。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人口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并整理部分文献,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和应该采取和改进的一系列措施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未富先老 社会经济措施
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的切身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解决好人口问题对一个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全国人民整体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随着计划生育国策几十年的推行以及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始凸显。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有着自己的发展原因和发展特点,所以也应该有相应的适应中国国情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20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迅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尤其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对上升的比例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者7%,即可看做是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测算,2002年全世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表明全球已经步人了老年型社会。由此看来,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重大社会现象之一[1]。
低生育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过程中都要面临人口高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两难抉择。中国做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抉择是艰难的,也是科学的,对此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后果是有一定认识和准备的。存在决定意识。老龄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对中国老龄化过程、前景的科学认识之上,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决定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的国情决定了人口老龄化过程和形成特点集中表现为: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在中国跨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对其特点进行更准确的再认识。
1.1 老年人人口绝对数量大[2]
中国是世界老年人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多是由中国“人口众多”这一突出国情决定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有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并且继续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1/4。
1.2 高龄化趋势明显,但目前人规模大主要表现为低龄老人比例大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中国80岁以上特高年龄段人口在迅速增加,1990年80岁以上老年人是768万。到1998年底达到1068万[3]。2000年达l100万人,今后每年将以5.4%的速度增长[4]。
分年龄段来考察,2000年,中国人口总量略高于发达地区,但老年人占发达地区比例随年龄升高而下降。例如,60岁以上老人相当于整个发达地区老年人数的60%,65岁以上老人相当于发达地区的55%,80岁以上高龄老人相当于发达地区的32%,百岁老人大大低于发达地区。类似情况在中国与日本、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比较中同样存在。例如,我国2000年百岁老人为17877人,只有日本百岁老人的一半。日本2003年正式公布百岁老人已超过两万,而日本人口只是中国的1/10。由此可见,中国老年人死亡率高、存活率低,健康水平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见表1)[5]。
1.3 老年人人口质量相对不足
中国老年人规模大,但老年人比例低。与整个发达地区相比,无论老年人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不算大。即使到2050年,也只是在总人口数超出发达地区较多的情况下,老年人数略高于这些地区。而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可见,中国人口的健康长寿不如发达地区。
1.4 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即“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左右,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经济承受力强.而且及时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即使在进入老龄社会后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中国则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主要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推行,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形成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结果。1.5 人口老龄化的地区性差异明显
由于我国区域存在着人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各个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推进速度也不尽相同。按照省份划分,东部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较早地进人了老年型社会,上海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步人了老龄化社会,随后北京、江苏、天津等地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也超过了10%,目前这些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的阶段。相对比而言,西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比较缓慢,一些地区刚刚步入老年型社会,而像西藏还处于成年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不过,鉴于目前大规模、持续的人口是由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地区流入东部地区的城市,有学者估计,未来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要快于东部地区。例如,按照曾毅的估算,2050年,广西、四川的老年人口比重将名列全国前列,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4%和42.9%[6]。
1.6 “空巢”老人迅速增加,农村养老问题严重
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不断削弱,空巢老人(即独居老人和仅与配偶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加。目前全国约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据一些大城市调查,目前空巢家庭已占30%,京、沪,津大城市己达30%以上。而在农村,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加,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独立或只与配偶生活的老年人的比例还会上升,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将日益弱化。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医疗、养老保障匮乏,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趋明显。老龄化人口背景下的社会、经济政策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以保证老龄化人口稳定,保障社会的和谐。
2.1 社会政策
2.1.1 发扬尊老敬老美德,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民族,尊老、敬老、养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尽孝是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孝是人世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在中国进人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继续倡导和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和孝文化,是老龄化社会的文化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2.1.2 建立和健全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变化的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按照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多层次与广覆盖、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相衔接、城乡统筹等基本原则,重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进程,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低水平、广覆盖,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目标是多层次、分类型。此外,也要逐步完善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生活服务照料保障体系。
2.1.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养老问题必须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倡导敬老助老社会风气同切实落实老年法律法规、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相辅相成的。要加强老年法律制度建设和老年法律的宣传工作,提高老年人法律意识。老年人要学法、懂法、用法、运用法律武器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要严格执法,对虐待、遗弃、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行为给予法律制裁,使老年人权益真正得到维护。
2.2 经济政策
2.2.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建设人口和谐的社会打下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一个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提高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打下物质基础。才能为老龄人口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2.2.2 大力发展老年产业[7]
追求晚年生活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营造一个适合老年人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老年产业,又叫银色产业,指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老年产业发展的宗旨在于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具体的措施应该围绕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比如推动老年人娱乐行业、老年人健康产业以及老年人教育行业等等。
2.2.3 提供适应老年人的工作岗位
对于刚刚进入老年人行列的一批人口来说,他们仍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并且自身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能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改革优化,提供给老年人一些工作,不仅能够增加老年人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问题,同时还能够利用老年人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工作经验,为社会创造财富,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参考文献:
[1] 陆杰华.快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挑战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7,(6):12.[2] 王海波.人口老龄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23(6):69~70.[3] 左学金.21世纪中国人口展望[J].人口研究,2000,(1):31~32.
[4] 李中流,过琥岗.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195.
[5] 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28(1):10.[6] 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J].人口与经济,2001,(5).[7] 刘鹏飞.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经济学思考[J].西北人口,2006,(6):24~25.
第二篇:论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
论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人口老龄化的产生及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年型国家,再过20多年,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如何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使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个重要问题。研究我国的老龄化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对于我们迎接老龄化高峰即将带来的严峻挑战,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曾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如果说自然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的话,那么,作为社会的主体和基础的人口,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总能力的综合表现,又被视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总体水平的基本表述。人口考龄化作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既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代际经济交换,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合作加以综合处理的社会经济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每年仍然以1600万人的速度增长,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趋紧迫。
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使社会生产得到不断的发展。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较重的情况来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也不例外,它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动态过程。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如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等,都是在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繁荣过程中出现的。在生产落后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自然经济阶段,天灾、人祸、贫困和疾病等导致人口死亡率很高,平均寿制很短。高死亡率必然导致高出生率。亚当.斯密对此曾说:贫困似乎会促进繁殖。历史事实表明,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死亡率高、出生率高和平均寿命低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数量少、比重小,人口年龄结构呈正金字塔形,不可能出现人口老龄化。
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加速了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状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抗病、治病能力,从而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如英国的人口死亡率从产业革命前的22.2‰下降到1891年的16.4‰,德国从1880年的25.3‰下降到1910年的19.3‰,丹麦从1880年的18.7‰下降到1920年13.0‰,成为人口死亡率持续明显下降的第一次人口革命,为出生率下降创造了条件。
工业化生产把原来追求劳动力数量转换为强调劳动力质量,家庭在收入支配上开始把法码加在提高子女的质量上而不是增加数量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退休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人们“养儿防老”的生育观逐渐改变。由于以上诸多因素,欧洲—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如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从1851年的34‰下降到1901年的30‰,丹麦从1880年的32.1‰下降到1920年的25.1‰,德国则由1880年的37.0‰下降到1910年33.6‰,表现为继死亡率下降后出生率持续明显下降的第二次人口革命。
两次人口革命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比重普遍加大,法国、瑞典、英国、德国相继成为老年型国家。二战以后,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预计2050年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和地区将占总数的91.6%,21世纪将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
考察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实践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之间不存在截然对立的矛盾,通过协调一切积极因素,在人口老龄化进—步发展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原来的24个成员国,除土耳其外,都是老年型国家。1998年,这些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都已超过11%,最高已达到18%,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并未因人口老龄化的进—步发展而停滞不前,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79年平均为9440美元,1989年为19090美元,1995年为24930美元,1998年为25510美元。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瑞士为40080美元,最低的葡萄牙为10690美元,绝大部分成员国仍为高收入国家。
法国和日本是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国家,1965年,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进入老龄社会。以后,由于政府为解决老龄问题制定了包括从物质基础到思想认识的全方位老龄政策,并采取了相应措施,重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发展经济,缓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从而使这个已经历了135年的老年型国家,尽管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1999年的16%,居世界第7位,而人均国民总产值仍在不断增长,1999年为23480美元,名列世界第21位。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超过所有发达国家。1970年日本成为老年型国家后,由于政府重视并采取多种积极政策与措施,减轻了老龄化的消极影响,保持了经济不断增长的势头。1999年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7%,居世界第2位,但同年的人均国民总产值为32230美元,居世界第6位。实践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可以相互协调,走向良性循环的。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和预测,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堪称世界老年人口大国。200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 49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1 8%。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32845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6%。现在,世界上每5个老年人中有1个中国老年人,2030年,世界上每4个老年人中将有1个中国老年人。
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明显超前于经济发展。虽然我国1999年进入老年型国家,比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晚了许多,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速度已经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现在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3亿,预计今后40年间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总人口1.68%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世界平均和欧美各国的发展速度。据联合国统计和预测,1950年———2000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176%,中国增长217%;2000———2025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90%,中国增长111‰。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需要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66年,英国为45年,中国只有25年。另据世界银行预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9%上升到18%所需要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42年,意大利为100年,瑞典为86年,英国为43年,中国仅为33年。
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低生育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因而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同时,由于老龄化速度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而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1999年进入老龄型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780美元,低于人口预期寿命和老年人口比重与我国相近国家的水平。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还将继续一段较长时间。因此,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2.人口老龄化发展在时间上有不规则性和累进性,并存在着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分析我国老龄化进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经历过多次转折,由于人口出生率时高时低,从而形成了不规则的特点。出生率急剧下降对老龄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1962———1973年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一代,在人口年龄金字塔形成向外突出扩张的部分。高出生率的这一代人处于劳动年龄阶段时,总供养系数和年赡养系数都比较低,而当他们将来陆续进入老年时,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并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累进态势。
人口老龄化表现出由沿海到内地,从农村到城镇的区域差异。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致性,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但地区间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8%,其中上海达到11 46%,早在1982年就已进入老龄社会,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北京、天津、重庆人口老龄化最为快速,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11.53%、8.36%、8.33%和7.90%。其他东部省份如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等发达地区都率先进入了老年型社会,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省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老年人比重最低的青海省为3.07%。各地老年人口比重的差异导致对老年人的负担畸轻畸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赡养系数平均为9.22,最高的上海市为16.11,最低的新疆仅为7.75,两地相差一倍多。另外,各地区的老年人口大部分分布于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农村。2000年全国8827.4万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的65.8%分布于农村,农村超级龄化程度达到10.89%,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及城市。伴随地区间、城乡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老龄化程度不一致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第一至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和预测数据,我国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上半世纪,人口老龄化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2———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在这期间,70年代生育率下降对总体年龄结构的作用刚刚开始,因而老龄化的速度不是很快,老龄化的程度也不很高,老年人口从0.77亿增加到1.28亿,老年人口比重从7.63%上升到9.84%,年均上升0.12个百分点,接近老年型的标准。2000———2030年为高速老龄化阶段。在这期间,生育率下降对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和影响已经充分显示出来,因此老龄化速度加快。预计老年人口将从2000年的1.28亿,增加到2030年的3.35亿,年均增长668万。老年人口比重从9.84%上升到21.93%,年均上升0.39个百分点。2030———2050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化阶段。在这期间,老龄化速度开始减慢,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幅度下降到年均364万。同时,由于少儿人口比例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同时下降,因此老年人口比例从21.93%上升到27.43%,并长期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实现这一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其中包括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要消除和缓解其不利影响,变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就必须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将导致我国劳动力不足。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结果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来源的基础,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地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所占比重的大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较大,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较小,甚至小于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就会出现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是下降,而是上升的现象。一旦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回升,而老年人口比重只升不降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就会立即下降。
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现在到2020年呈增长趋势,预计2010年增长到9 268亿人,2020年达到9.345亿人。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2022年以后,将出现递减的趋势,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将分别递减为8.879亿、8.654亿和8.357亿。从1970年起,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大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70年的53.5%依次提高到2000年的65.1%,预计2010年将达到67 9%。从此以后将逐年下降,2020年、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将分别为64.5%、59.2%、57.0%和55.1%。
上海已在前几年出现了“青年人赤字”,北京到2010年也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出大于进的局面。
2.人口老龄化将导致供养系数升高,劳动力成本加大。人口老龄化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必然导致老年赡养系数和供养系数上升。我国老年赡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预测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0,到2050年进一步上升为47.5时,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少年儿童抚养系数高,所以总供养系数也高。此后,随着少年儿童抚养系数下降,总供养系数下降,1990年为56.5,预测2010年达到低谷时仅为47.3。随后,少年儿童抚养系数回升,老年赡养系数上升,总供养系数也相应提高。2030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68.9和81.4,大大超过了当前发达国家的水平(48—55)。由100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70-80个非劳动年龄人口,不但会使社会不堪重负,还会大大提高劳动力成本,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多,退休金的支出相应加大。据有关资料表明,1984年全国离退休人员总数1478万人,1990年为2301万人,1997年为3351万人,1999年增加到3727万人。预计2030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9127万人和10303万人。全国离退休人员保险福利费用总额,1984年为106.1亿元,1997年为2068.3亿元,预计2030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73219 5亿元和182195.2亿元。
3.人口老龄化将影响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结果是,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上年龄劳动者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这种变化在人口统计中叫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国际上把劳动年龄人口划分为三个部分:15———29岁为年轻劳动力,30———44岁为中年劳动力,45———59岁(或45———64岁)为老年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中,年轻劳动力比重下降,老年劳动力比重上升,称为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一般认为,老年劳动力的体力逐渐衰退,反应不如年轻人快,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特别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中,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自动化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影响就会更大一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比较多。在这些行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制定一个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能避免过度人口老龄化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实现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 5亿人以内的预期目标,需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9%以内。从2000年到2010年,如果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由1.2提高到1.8,全国的总和生育率由1.89上升到2.0左右,一方面,城镇人口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胎,避免家庭结构“四、二、一”格局的出现,同时也可以减缓城镇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可以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使2010年的总人口控制在13.74亿以内。2010年以后,农村和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保持不变,总人口在2035年达到峰值年时为15.03亿。此后逐渐下降,到2025年为14.68亿,在人口最大容量16亿之内。按照这—趋势,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将从2025年的2.76‰下降到2030年的0.99‰。同时经验表明,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人口增长率为2%时,15-59岁的人口比重为55.97%;增长率下降为1%和0时,比重分别上升为57.47%和58.35%。这样就既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减缓老龄化的程度,又能降低供养系数,有利于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要制定扶持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人口老龄化对市场总需求的影响,必然导致市场结构变化。因此,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市场,已成为保持市场稳定与繁荣的重要途径。国外经验表明,重视老年消费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是拉动国内需求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国家对发展社会助老服务等要给予经济扶持和政策优惠。2 建立健全老年法律和道德体系,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都将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归根到底要体现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虽然1996年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有关老年的法制建设还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在处理—些涉老的民事纠纷方面,缺乏专项法律和法规依据。要切实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发展老龄事业,我们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法、家庭赡养法、社区服务法、老年福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践证明,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体系,可以更好地调整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制裁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要建立和完善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针对我国经济尚不发达,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来势猛、超前于经济发展等特点,我们应建立—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的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与社区助老服务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由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组成,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宜采用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相结合的模式,即在现收现付的基础上,建立个人账户储存积累,多征集一部分保险费为积累基金,为21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退休金剧增作准备。这样既能保障近期内老年人的经济生活,又能缓解未来的压力。同时要大力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因为协调代际关系,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既要靠法制、法律的支持,又离不开精神文明和道德的保证。为此,要加强敬老、养老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3.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标志。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基于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增长黄金时代的消失,特别是继石油危机而出现的经济危机,使社会保障制度速入困境,从而使所有发达国家出现了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据国际劳工局的研究报告认为:出现社会保障危机的主要起因不是领取养老金者持续增加,也不是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而是经济发展缓慢和失业问题严重。社会保障的危机不是社会保障结构的危机,而是经济基础由于营运不良而受到侵蚀造成的。如果经济能有一个合理的发展速度,社会福利的支出是可以得到满足的。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更需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以增强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对此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解决“老有所养”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增强综合国力。
4.充分利用老年人力、人才资源,变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要加快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使老年人的潜力得以发挥。如果说当前中国劳动力比较富裕的话,那么20年后这一优势将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一是可以弥补劳动力不足,二是可以为国家多增创财富,三是可以变—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要加强老年学研究,发展老年教育,实现,健康老龄化,对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新事物,因此在制定老龄政策,开展老龄工作,发展老年教育,培训老龄工作者,处理代际关系,以及实现健康老龄化等方面,都急需老年学理论的参考和指导。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老年学研究,才能为实现人口老龄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三篇: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10预防陈欢20102236
41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江泽民提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方针后,中国的经济就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以很快的速度赶超着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但是西方世界历史在2007年达到颠峰,人口老龄化问题随之出现。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精神物
质得到进一步保障,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向后延迟.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出现,相继的问题随
之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是极赋挑战性的,也是非常棘手的。能否处理
和解决好此问题,是关系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下个目标的关键。关键词:人口 老龄化 加快 解決
Abstract
From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to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o jiang zemin put forward “all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the construction policy, China's economy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ing, fast catch up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to life level.But the western
world history in 2007.It reached its peak,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appears.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reached a well-off standard, spirit material further security,life expectancy gradually backward delay.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s inevitable, have
problems arise.Such a question for a developing nation, it is vastly challenging, is very difficult.Can deal with and resolve this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our country achieving a goal down the
key.Key words:populationagingSpeed upsolve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年龄达到老龄,而不是指单
一群体或个人年齢。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10%65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
总人口数酌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而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0%并逐渐缩小,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自1982年第三
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
人口增长速度。到2004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数的10.97%。
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二.中国人口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上升到2000年的8811万,占人口的比例由5.57%
上升为6.96%,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将会日趋明显.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1.老龄人口步伐趋快性,趋多性。2.老龄人口的“贫
富差距”性。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最早出现在富人区,因为他们可以享受艮好的医疗设备,也有比较充足的物质精神保障。而贫民则沒有这些保障,平均年龄和富人相比就相对要低得
多.3.老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农村老年人口高于城乡人口,出现倒置现象;再者便是发
展地区高于落后及发展中地区,导致一些地区出现老年人口集聚的现象。四.中国人口老
龄化问题的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认为中国以如此快的速度赶超欧美国家
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其主要原因便是国家多年实行的计划生育。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必须的,但是多年严格执行,致使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是独生子女。这就出现了六老一小的现象,即一个小孩,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者,现在提倡晚婚晚育的政策,年轻人一般都会先以事业为重,等到有一定成绩了才会想着呀我成家立业,这样的话在很大的程度上加重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而且这样的现象会循环式的出现,老龄化的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2000年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从新中国五次人口普查的变化来看,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加快的趋势。1991-2003年的13年间,老龄化人口的比重年均增加0.226个百分点,而前26年(1965-1990)年均才增加0.077个百分点,前者几乎为后者的三倍。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速度快,来势猛。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我国老龄人口(65岁以上的人口,下同)的比重从4.91%上升为6.96%花了18年时间,日本老龄人口的比重从4.79%上升到7.06%花了20年的时间,瑞典老龄人口的比重从5.2%上升到8.4%花了40年的时间。另外,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85年,美国68年,英国45年,日本26年,而我国大约只要27年。
2、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8811万,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数字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比西欧各国老龄人口的总和还多。预计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2.65亿,约占总人口的16%,接近经合组织国家1990年18.6%的水平,高于2020年时的周边国家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3、老龄人抚养比明显偏大。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老龄人抚养比近年来上升较快。2003年已接近12%,比1990年前提高了3.63个百分点。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按人口年龄结构推算,今后30年我国老龄人抚养比将继续快速升高,到2030年将会超过20%。
4、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且长期以来户籍管制较严,人口的迁徙率相对国外来说极低。因此地区间的人口分布不平衡,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其中,最高的上海市(16.38%)是最低的新疆省(5.43%)的3倍。如果仅在省区之间进行比较,老龄人口比重高的浙江、江苏等省也是比重低的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的近2倍
5、乡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们在工业化的同时没有相应地进行城镇化,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到2003年仍有59.47%的人口为乡村人口。与此相应,乡村老龄人口也大大高于城镇。在10724.6万老龄人口中,乡村占70%左右,而许多发达国家乡村人口(不是指农业人口,而是指非城市人口)的比重很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均低于15-25%。
6、经济发展水平低。与世界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是最低的,而且差距极大。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按当年价为860美元左右,换算成1990年的美元仅为750美元。而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1990年左右)人均GDP均超过2500美元。随着人类的进步,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对于人权的保障较一个世纪前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些都向我国年轻的养老金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然,不可否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龄人口的赡养成本也
较低。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改革的冲击
众所周知,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当代人所消费的产品都是由当代人生产的,今天的社会如此,将来的社会也如此。然而进入了老龄化阶段,从事生产的在职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会大大减少,退休人员的比重却不断上升,几十年后,我国将从一个劳动力丰富的社会转变为劳动力短缺的社会,并出现无力承担养老费用、产品不够全社会消费的情况。那么上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能不能改变呢?我们有两种假设:(1)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储藏起来留到将来再用。这样,不但有储藏费用的问题,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因为储藏物质不能使财富增加,而存钱却可以变成资本,并有增值的可能。现在存一元钱的产品,过了二十年,假定物价不变,还是一元钱;但是如果有一元钱的储蓄,二十年后很可能升值为两元钱。所以储藏产品不是明智之举。(2)借钱给外国人,二十年后让他们还钱,既可以起到储藏产品的作用,又能生利。还钱其实还的是购买力,在国际市场上是可以购买产品的。现在把消费节省下来,把钱借给外国,等于把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借给了外国人,还钱的时候,不仅归还了产品,而且还带着利息。然而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大家都想把钱借给外国人,没有谁会找外国人借钱。所以这个方法未必可行。也许非洲的老龄化来得晚一些,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但毕竟不是长久之策。显而易见,进行储蓄是最适当的解决方法,养老金改革要向这一方法靠拢。
三、对策
1、根本措施——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变
大多数国家的养老金管理都实行现收现付制,即在职的一代赡养已退休的一代,在职者的缴费直接用于支付当期退休者的养老金。这种制度有利于低收入者,体现了帮助弱者的社会保障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公平,而且不会出现由于经济波动的影响造成退休待遇遭受损失的结果。但是,它使个人的贡献与将来的回报脱离,每个人都会有搭便车的思想,尽量少交点钱,多得些养老金,造成个人对国家的过分依赖,没有监督养老金投资是否有效的权利和渠道,往往容易产生腐败。由于人口老龄化,未来总人口中在职职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等待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职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财政上就很容易陷入危机,特别是待遇水平过高、层次单一的保险制度给政府造成的责任和负担就更重了。因此各国纷纷对现收现付制进行改革,逐步向基金制(又称完全积累制)的筹资模式转变。我国现阶段的改革方案是:保留个人账户的设置,雇主和雇员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退休待遇水平取决于账户基金积累额,账户基金可进行投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1)形成一定的储蓄,有效解决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并且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长期建设资金。(2)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有效防止了养老金清偿风险转化为政府是否履行养老承诺的政治风险。(3)经济效率得到改进,养老金改革就是一种帕累托效率改进的改革。由于政府长期以来始终致力于建立省级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迄今为止也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完全意义上的养老金统筹制度。从改革的路径依赖特性来讲,有以下三种途径:第一,由中央政府扶持起数个全国性的基金制养老金计划,覆盖所有地区;第二,某个省的基金可以覆盖该省以外的地区;第三,在一个省内至少建立起两个同样的基金。其中,全国性的基金制养老金计划可以借助于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保险公司等现有的全国性金融机构来实施,而省级基金也许还要借助于目前的省级统筹养老金计划来实施。
需要指出的是,个人账户积累虽然在权利和责任的关系上更为有效,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关系,即当代人为当代人生产。它所能够做到的主要是通过建立个人账户,做实个人账户,使整个社会增加一笔储蓄,资本更为充足,资本的价格降低,这一价格信号有利于用资本代替劳动,以达到节约劳动的目的,从而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2、配套措施
以价格为信号的经济学并不能完全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因为劳动力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它具有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当价格提高时供给量未必增加,面对更高的工资水平,人们可能选择更多的休闲而不是更多地工作。所以必须有配套的措施:(1)发明节约劳动的机械设备;(2)在制度上发掘能更好地利用劳动的各种安排,如推迟退休年龄、让带孩子的妇女可以兼顾工作;(3)寻求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机会,如配备必要的设施以实现在家中上班、合理布置城市中生产和生活的布局以节约上下班的时间等等。
3、大力消除非经济因素对劳动力的浪费
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消除浪费劳动力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最重要的浪费劳动力的非经济因素:
(1)军备竞赛,将一部分劳动力用来生产无用甚至有害的产品。(2)个人或集体之间的利害纠纷。大多数是法律难以判定的,从而造成许多浪费人力物力的诉讼。(3)犯罪。对个人的侵犯,造成财产甚至身体的损失,最后都要耗费劳动来补偿;对罪犯进行惩治时,公安、法院、监狱也会占用社会的劳动。(4)对人权的侵犯。除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还有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也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5)吸毒。不但本人丧失了劳动力,还要别人养活他们。(6)流行疾病,寿命的缩短,甚至个人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实现,都属于人力资源的浪费。(7)各种虚假信息所造成的行为错误,包括社会信用不良引起的人力浪费。(8)由于个人利益膨胀,引起谈判困难,交易费用上升。(9)战争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老龄化社会既缺乏上战场的士兵,更经不起战争的折腾。
第四篇: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小论文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报告,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排在世界第一。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谁来养活中国?已执行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调整,是否应放开二胎管制,无疑都需在新的人口环境和发展背景下重新考量。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产生老龄化的原因只有二个:寿命延长和少生孩子。
解决老龄化的措施,依据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有所区别:一是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二是由于人们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是家灾国难的开始。解决的措施只能是允许多生、奖励多生、补助多生;三是中国的老龄化是由人们寿命延长和少生孩子共同作用产生的。由于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来解决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
第五篇: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对经济影响的研究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经济影响的研究
一、绪论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正在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更是面临较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同时随着程度的日益加深,也使得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日益突显。因此,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产生日益深刻影响的背景下,分析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得极为迫切。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它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而这两个问题之间既相互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问题。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中国已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1.人口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医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得以发展,死亡率下降对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的影响正在日益加大。特别是建国后消除了战争对人口死亡的影响,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或根除了饥荒、疾病、溺婴、社会剥削等因素,基本上控制造成人口大批死亡的霍乱、天花、疟疾,还着手完善和提高了医疗、卫生设施和保健服务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前提。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婴儿和儿童。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后急剧下降,这就使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婴儿有更为良好的生存机会活到老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1岁及74岁。随着人们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逐渐增加,进而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
2.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率迅速下降
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我国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和一些政治政策的原因导致人口激增。人口的增加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严峻的就业压力。
为了解决就业压力,使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协调发展,从1973年起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呈现下降的趋势.由于出生人数减少使得少年儿童比重下降,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相应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可见,生育率下降的作用远远大于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人口规模大
在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此结果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12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2.发展速度快
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的10年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的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资料,中国的老年比每五年平均增加的百点,从1997年左右就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 4.39%的最高速度,而同期世界平均老年比发展速度也达到最高,仅为2.36%。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二是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快于世界其他国家。人称“跑步进入老龄化”。
3.发展呈现阶段性
纵观中国人口发展,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老年人口的平稳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到2000年初步进入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为人口老龄化的调整阶段,在2000年到2030年这期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对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一是2000—2015年少儿人口增长率较慢,劳动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增长加快;二是2015-2030年少年人口开始减少,劳动人口也出现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2030年到2050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化阶段。在这期间老龄化速度开始减慢,但人老年人口比仍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4.起步晚,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已经在几十年或上百年前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如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的国家和年份分别为:法国1865年、英国1930年、瑞士1935年、美国1945年、日本1970年,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比较,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中国的人口转变进程,再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使得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不仅仍保持世界人口大国的地位,还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较低,而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却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因此,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短缺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贫穷落后无关,但这并不证明人口老龄化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中国特色,因此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地实证分析,否则容易犯主观片面性错误。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它们的人口老龄化是随着经济发展、生育率自然下降的过程产生的,因此,在其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时,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导致了劳动力短缺,并影响到经济健康发展。我国虽然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计划生育政策推动下产生的,即使总和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但由于人口规模大,处于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快。同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现在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均将降至该预测期的最低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总抚养比开始不断上升,到2050年达到该预测期的峰值。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和经济发展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国家需要及早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挑战。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计量,影响途径以及老年劳动力是否比其它年龄段劳动力具有较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三个问题,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得到了更为细致的研究。总结表示,人口老龄化可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影响劳动生产率:第一,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与劳动参与率。在人口因素之外,制度与宏观经济变量也可引起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其中,不同的养老制度构成了对人们退休年龄和方式的不同刺激。对美国已婚退休老年人工作可能性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养老金收益与老年人劳动供给呈反向关系。然而,车冀等对青岛市养老金与老年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实证研究却发现,养老金与老年人劳动供给正相关。他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有养老金的老年人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和延长工作可获得更多养老金的制度与结构因素。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与65岁及以上男性与女性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进行的回归研究表明,劳动参与率与人均GDP存在反向关系。他们认为,贫困、缺乏市场机会、基本社会服务获取困难和社会网络缺乏迫使发展中国家老年人通过在低收入和危险的行业中就业来维持生活。第二,劳均资本存量。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劳均资本存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同向关系。通过对18个工业化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成年人口增长率通过劳均资本存量对劳均GDP产生了微弱影响,并且两者之间为反向关系。第三,技术。美国两个学者在既得利益基础上证明了,人口老龄化不利于新技术采用,从而不利于生产率提高。他们的理由是,不同年龄段人口采纳新技术的成本不同,由于新技术产生收益具有时滞性,老年人在新技术收益产生前就已死去,但仍要承担采用新技术牺牲休闲的机会成本,所以对新技术采用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人口老龄化加大了持反对意见人口的比例,不利于技术进步。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出生率下降造成劳动力稀缺,诱导下一代人力资本投资增加。而技术进步依赖于雇员平均人力资本水平,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将导致更好的技术被采用。第四,商品与服务需求。在非贸易部门具有较高资本集约度和人口老龄化将引起需求从贸易部门转向非贸易部门的假设下,得到了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结论,但当资本集约度相反或需求转移方向相反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也相反。
我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这些年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具有供应充足的劳动力生产的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可是老龄化将会使这种优势弱化:一方面,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根据供求关系原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将导致劳动力支付的报酬提高,劳动成本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耐受力和适应性,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不仅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而且年长的劳动者在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也不能尽快地接受新的技术,学会操作新的设备。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储蓄倾向及模式产生的影响
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不同年龄的人群,有不同的消费偏好,有不同的储蓄倾向。因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消费与储蓄比例的波动,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增加,储蓄倾向降低。这种转变的后果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消费需求,包括用于老年人的公共支出将会增加,社会消费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二是个人和家庭储蓄减少。按照经济学理论观点,储蓄等于投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家庭和企业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因而,个人消费与储蓄倾向及模式的变化,会对生产基金的积累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在这段时期内,主要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老年人口的消费倾向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一旦这些因素得到改善,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将迅速增加,对我国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消费政策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是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选择社会保障模式时,必须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的变动有密切关系,但与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的关系更密切。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正在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目前我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开发和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有了巨大的改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老龄人的身体比较健康,智慧和经验也正处于成熟期,他们有参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愿望,如果退休以后只让他们待在家中,颐养天年,将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应当积极发展老年产业。老年产业,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多,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发展老龄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不断增强经济承载力,大力发展老年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养老金、退休金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老年市场商机无限,购买力非常可观。特别是中国作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果我们能审时度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前景广阔的市场,老年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果把握得好,将给我国人们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因此企业开发产品时要有针对性的,以老年人的需要为导向,根据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特点,研制适合他们的产品。重点发展老年服务业,兴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机构、保健机构,增加老年服务项目等。为了老年产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强对老龄产业的领导,根据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和异质性,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老年产业领域,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较发达国家提前到来,因此要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物质基础,提高承载老龄化的能力。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要紧紧抓住“人口红利”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三)加快建立完善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障
针对我国国情,在养老模式上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老年人福利和社会服务体系为依托、以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安居模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愿意在家养老。而在家养老的老年人中,半数以上的老年人与已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这种居住方式既有利于低龄老人帮助子女做家务、照看孙辈,又方便得到子女的经济供养和精神慰藉,同时还能解决已婚子女无住房等问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解决这种现象,所以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需一段时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