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乡低保工作整改情况汇报
关于城乡低保工作整改情况汇报
XX区民政局从今年5月份起,认真贯彻全省城乡低保“阳光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市民政局《民声面对面》城乡低保清理整改工作,用4个多月的时间对全区近1万余名城乡低保对象展开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着力规范低保管理,大力促进我区城乡低保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的做法是:
一、领导高度重视。低保清查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分别专题听取低保清查工作专题汇报;区委书记周玉梅、区长林喜洋多次听取并亲自调度低保清查工作,就清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督促各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亲自过问抓好清查工作;区党政分管领导和区民政局先后三次下到乡镇街道指导基层开展清查工作,协调处理工作遇到了疑难问题;区委、区政府督查室按区委、区政府安排对低保清查工作进行了督查,从而确定了本次清查工作在人员、时间、经费、设施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有效保障。
二、政策宣传到位。制作发放宣传资料,重点是做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本次大清查工作的宣传。社会救助局就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和临时救助等相关制度和政策编印了宣传资料发放到乡镇街道居(村)民手中,各乡镇街道、社区(村)都制作悬挂了宣传横幅,社会救助局还在区党政门户网和局机关网上开辟了专栏,解答群众的疑问,大力宣讲社会救助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会救助的最新政策和本次低保清查政策、方案、程序以及工作成效。
三、活动方案详细完备。制定了《XX区城乡低保整改督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整改内容、整改程序和整改时间要求;成立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小组成员的整改职责;即:每个班子成员对包点的乡镇街道抽查3-4个村社区,按照“三个六必”和“四个100%”要求落实整改之责,对整个包点的乡镇街道负领导之职;转发了市局《关于开展农村低保大清查进一步完善应保尽保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15类清退对象、6类重点保障对象和家庭收入认定及家庭财产评估、审核审批程序、责任主体、公示管理、动态管理和档案管理等工作重点及操作要求,为基层开展清查工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四、动员发动全面深入。区、乡镇街道两级都召开了清查工作动员大会,民政系统所有工作人员、各乡镇街道班子成员、村社区干部以及改制企业留守处负责人全部参加了动员会,做到了宣传发动不留盲区不留死角,通过层层动员形成了共识,让低保清查成为了大家的自觉行动。
五、清查程序严谨有序。严格按标准化流程清查,即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核对低保对象名单——查看公示记录——查阅民主评议记录——入户调查填写核查表并双方签字——汇总梳理——以村社区为单位形成调查报告——查验档案——年检年审。做到既不简化任何一个程序,更不减少任何一个环节。
六、拉网清查不留死角。经历近4个月的拉网式大排查,对全区1万余名低保户逐一排查,堪称史上最严。目前享受低保待遇的低保户100%都实行了入户调查,并经审核符合条件后继续保留低保待遇;对无法联系致使入户调查不能进行的,一律暂时取消低保待遇。在清查过程中,局长及所有班子成员深入一线,亲自参加清查不漏一人,常常一查一整天,走村入户不叫累,为清查人员树立了榜样,为清查工作不打折扣树立了范本。
七、严格清查不走样。严把政策清退关,对15种应予清退的家庭一律清退;对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改变的低保户及时增、减、停发保障金;对国家公职人员、低保经办人员、村(居)干部及其近亲属吃低保的,及时制定并出台了备案制度并严格落实备案。同时,及时调度,对清查过程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召集清查工作人员召开调度会,统一规范处置尺度,确保全区一把尺子量都底,让老百姓感觉到了公平公正,从而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
第二篇:城乡低保管理汇报材料
X X街道办事处关于城乡低保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X X县政协:
X X城乡低保管理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民政局虔诚指导下,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困难群体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但同时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现就我街道城乡低保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居民低保。目前全街道共保障165户231人,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8430元,人均月补助79.8元。所有保障对象中:X X钢铁厂有114户(154人),占全部保障对象总户数的69.1%,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2326元,人均月补助80元;供销社有13户(29人),占全部保障对象总户数的7.8%,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016元,人均月补助69.5元;粮管所有3户(4人),占全部保障对象总户数的1.4%,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96元,人均月补助74元;农转非有25户(31人),占全部保障对象总户数的15.2%,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123元,人均月补助68.5元;其它类有10户(14人),占全部保障对象总户数的6%,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757元,人均月补助125.5元.(二)农村居民低保。2011年共把785户(1420人)困难 1
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占全镇农业总户数的12.7%,总人口的6%,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1000元,人均月补助50元。
(三)发放方式:采取社会化发放方式,目前城市低保由农行代发,农村低保由信用社代发。
二、管理城乡低保的政策依据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执行依据是《X X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执行依据为《X X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暂行)》,登记编号;玉府登„2007‟02号,X X县人民政府公告第1号
三、调查审批程序
城市低保: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居民,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居住地的居委会、企业工会提出书面申请(居住在本县农村的,向所在乡镇政府申请,居住在城镇的,向所在居委会申请)
农村低保: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人户分离的,由村民委员会出具证明),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所提供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后,提出初审意见,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对申请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进行调查,对符合条件的,签署审核意见,报送县民政局审批;县民政局负责对乡(镇)人民政府上报的材料进行严格审查。
四、日常管理方式
城市居民低保管理方式:实施按1个季度或1个月一次的审核签到制度。2010年前实施按月审核签到,从2011年1月起实施按季度审核签到。目的是及时完更新善低保家庭收入和就业信息。
农村居民低保:实施1个季度一次的审核签到制度。
五、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一是调查评议队伍问题。村级低保人员评议组成变动大,同时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低保年初成立评议小组完成评议任务后,日常动态管理工作基本陷入“真空”状态,从建立农村低保管理长效机制的长远目标看,建议固定村级低保评议小组,划拨固定经费确保评议小组能顺利开展日常性工作。
二是申请对象收入认定标准过低。目前城市低保保障执行的最低收入认定标准为210元,远远低于我县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54元,只占城镇家庭人均年支出15118元的16.6%。(X X县统计局发布X X县2010年城镇居民收支情况简析)
建议提高我县低保准入线,即提高认定人均月最低收入标准,我们认为低保保障线定为650-850之间较妥当。
三是户籍和居住地不一致的问题。X X钢铁厂165户失业在保对象中,户口在X X实际在其他乡镇常住的有60户。
在日常管理上,有诸多不便之处,其一是签到手续的办理,根据云南省民政厅要求,低保领取对象每个月必须到城市低保管理部门实行签到,对于在其它乡镇居住的低保对象,实在是不方便;其二管理部门对于此种对象难以实施监管,最主要的是家庭收入的核定和家庭人员的减员、就业信息,难以掌握准确的情况。部分低保对象多次提出,因为户口所在单位已经解散,能否把户口迁移到老家或现在的居住地,同时审核签到手续归当地乡镇政府管理。鉴于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县级管理机关,把低保户户口协调迁移到实际居住地。
四是城市低保管理层次错位。日常低保调查评议、签到手续和动态调整管理应由居委会负责,目前由街道办事处民政办负责。
X X街道办事处
二0一一六月三
第三篇:城乡低保工作规范
郑州城乡低保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根据《郑州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结合咱中心城区新区特点决定对本辖区的城乡低保对象进行符合认定。
一、城乡低保工作原则
城乡低保制度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居民,政府以货币补助的形式,保障其家庭人均收入达到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城乡低保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保障基本生活;
2.属地管理;
3.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
4.保障水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5.公开、公平、公正。
目前我市城乡低保标准为:城市275元,农村180元。
二、农村低保工作管理机构职责
(一)市民政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省、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要求,做好本行政区城乡低保工作。制定本行政区城乡低保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落实本行政区城乡低保标准;编制本行政区城乡低保 资金需求计划和年终决算;建设和管理本行政区城乡低保信息系统;负责城乡低保待遇的审核审批;管理城乡低保工作档案等事项。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城乡低保待遇申请的审核;受理辖区居民的低保申请,指导村(居)委会开展城乡低保工作;定期核查辖区城乡低保家庭收入变化情况;管理城乡低保工作档案等事项。
(三)村(居)民委员会受市级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委托,负责受理本村居民的低保申请;组织成立低保评议小组,对申请人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等基本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初审和公示;跟踪核查农村低保家庭收入变化情况;
三、农村低保范围及低保待遇
(一)凡本市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城乡低保标准的,且均可申请城乡低保待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家庭中具有法定赡养或抚(扶)养关系的人员。包括:
1.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
2.父母双亡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未成年或者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孙子女或外孙子女;
3.父母双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
4.民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认定的其他成员;
5.户口已迁出的在校学生,仍视为家庭成员。
(二)根据低保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困难程度给予不同档次的 补助。
对重度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危重病人、70周岁以上老年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特殊困难对象给予重点保障,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三)城乡低保对象除享受低保待遇外,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其他专项救助。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享受低保待遇;已经享受低保待遇的,应予取消:
1.不按规定程序申请、审批,相关证明材料提供不全,不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或者弄虚作假的;
2.拒绝接受低保工作人员入户核实家庭财产和家庭收入的;
3.家庭成员自费(含社会各界或亲戚朋友资助)安排子女借读、择校就读、进入私立学校就读的;
4.家庭成员有出国工作(包括劳务输出)、学习、经商的;
5.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拒绝劳动使其承包管理的田地、山林、水塘等被撂荒的(因外出打工、经商而转包他人的除外);
6.有高额价值收藏、买卖股票或其他投资行为的;有高于农村低保标准馈赠、礼金支出的;平时穿戴具有较高经济价值首饰的;经常出入餐饮、娱乐场所消费的;
7.拥有机动车辆(不含残疾人代步车)、移动电话(单件价值在800元以上)等非生活必需品或家中饲养观赏性宠物的;
8.近半年内购买高档(单件价值在800元以上)家用电器等 非生活必需品、近两年内建设或非拆迁原因购买住房、近一年内装修现有住宅;拥有具备一定经济价值、可租赁的闲臵住房的;
9.因赌博、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造成生活困难尚未改正的,或因其他违法行为正处于被司法机关处罚期间的,违法人员本人不能享受低保待遇;
10.申请人的法定赡养人、抚(扶)养人有赡养、抚(扶)养能力,但未依法履行赡养、抚(扶)养义务的;
11.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但家中有一定的款物积蓄,能够自行维持基本生活的;
12.有正常劳动能力,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8周岁至60周岁,女18周岁至55周岁),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劳动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
13.户口在本市,实际在外地居住1年以上的;
14.经市、县(市)民政部门认定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其他情形。
四、低保实施分类施保
(一)低保对象的分类施保。依据低保家庭主要成员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和劳动能力等情况,分为A、B、C三类。
A类对象为长期重点保障户,即:家庭主要劳动力伤亡(患重病或重残),其他人员无劳动能力,需要长期重点保障的家庭。
B类对象为长期保障户,即:家庭主要成员伤亡(患重病或重残),其他成员有劳动能力,但能力较差,生活状况短时间内 不会有很大变化,需要长期保障的家庭。
C类对象为短期保障户,即:符合低保条件,主要成员虽然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能力较差,生活状况会因就业、农业收成等因素发生变化而脱贫,需要短期保障的家庭。
(二)低保实行差额补贴。根据当地农村低保标准扣除低保对象人均月收入后所需的实际补助资金作为差额补助金。为便于计算补差标准,根据农村低保对象的类别,实行分类核定施保:
A类对象,农村130 B类对象,农村110 C类对象,农村90
五、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核实与计算
(一)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货币收入包括:
1.工资性收入:指居民受雇于单位或个人而获得的劳动收入;
2.家庭经营收入:指家庭成员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加工业等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扣除生产成本和相关税费后的实际收入;
3.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村集体分配及其他股息与红利收入、保险收益以及其他投资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财产租赁收入、特许权使用收入、知识产 权收入、财产转让收入等;
4.转移性收入:包括养老金、军人转业费或复员费、人身伤害赔偿中生活费部分、保险赔偿金、退耕还林补贴、库区移民生活补助费、老年人定期生活补贴、赡养费或抚(扶)养费、救济金、接受的馈赠和继承的遗产、偶然所得收入等;
5.家庭成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且有劳动能力(在校学生除外)拒不参加劳动的,按上当地人均收入计算其收入;户口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如不能出具相关的收入证明,按上当地人均收入计算其收入;
6.其他应当计算的家庭收入。
实物收入按物价部门核定或按物价部门设立的价格认证机构认定的物品价格计入家庭收入。
居民申请农村低保待遇时,其家庭人均年收入以提出申请之日前12个月的家庭收入为基数计算。按家庭总收入除以共同生活家庭人口数计算。
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前12个月收入总额÷家庭人口数
(二)家庭收入不包括下列收入。
1.优抚对象按照规定享受的优待金、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和保健金;
2.政府给予的奖金和特殊津贴;
3.人身伤害赔偿中除生活费以外的部分;
4.因公(工)伤亡人员及其家属享受的工伤费、护理费、一 次性伤残补助金或抚恤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费、生活补助金;
5.在校学生的生活津贴、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
6.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
7.与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员没有法定赡养、抚(扶)养关系的亲友、社会组织或政府给予的数额在500元以下的一次性临时资助、救助或慰问款物;
8.因病生活困难而得到政府救济款和社会捐赠款中用于治病支出部分;因灾生活困难而得到政府救济款和社会捐赠款中用于住房修复部分;因就学困难而得到政府救济款和社会捐赠款中用于学费支出部分;
9.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认定不计入家庭收入的其他收入。
(三)核实家庭收入可采取下列办法。
1.个人申报。申请人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情况和家庭实际生活状况,同时经办人对申请人进行必要的询问;
2.入户调查。经办人员直接到申请人家中进行调查,核实家庭收入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
3.邻里走访。通过走访村民,了解申请对象及其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
4.信函索证。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经办人员通过信函向用工单位索取有关证明材料;
5.消费跟踪。由村委会对申请人家庭的收入、消费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其实际生活状况。
(四)农村居民因国家征用土地、房屋拆迁而获得一次性补偿金的,应视情计入家庭收入。购买住房或自建房屋后有结余的,应计算可分摊年数。在可分摊年数内,该家庭不享受低保待遇;在可分摊年数外,符合低保条件的,可享受农低保待遇。
租房住的,补偿金收入在扣除两年的租金后(租金数额以租房协议为准),计算可分摊年数,在可分摊年数内不享受低保待遇。
自有住房或借住他人住房的,全部补偿金收入计算可分摊年数,在可分摊年数内不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五)农村居民因国家征用耕地而获得一次性补偿金的,应视情计入家庭收入。缴纳社会保险费后有结余的,应计算可分摊年数,在可分摊年数内,该家庭不享受农村低保待遇。没有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全部补偿金计算可分摊年数,在可分摊年数内,该家庭不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在可分摊年数外,符合低保条件的可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六)领取一次性补偿费用的人员,在可分摊年数内,因病、因灾等特殊情况将领取的补偿费提前用完(以使用凭证为依据),生活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农村低保待遇。
(七)计算申请人和低保家庭收入时,有赡养费、抚(扶)养费支出的,应从申请人家庭收入中扣除;有赡养费、抚(扶)养费收入的,应计入申请人家庭收入。
赡养费、抚(扶)养费支出或收入的计算方法:
1.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按照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数额计算;如果法院提供无法执行证明的,不计入家庭收入;
2.无协议、裁决或判决的,赡养人、抚(扶)养人家庭年人均收入达到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两倍以上的,按下列计算公式计付赡养费、抚(扶)养费;
计算公式:赡养、抚(扶)养费=[赡养、抚(扶)养人家庭年总收入-当地农村低保标准×200%×赡养、抚(扶)养人家庭人口数]÷[赡养、抚(扶)养人家庭人口数+被赡养、抚(扶)人数]
3.实际支付赡养费、抚(扶)养费高于上述规定的,按实际支付额计算;
赡养人、抚(扶)养人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或者等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两倍的,可以不计算赡养费、抚(扶)养费。
(八)外出务工人员的实际收入一时难以核查的,按不低于务工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实际收入一时难以核查的,按不低于经营地同行业平均收入计算,但不应低于经营地最低工资标准。
申请人家庭有灵活从业人员的,其收入依据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行业收入测算标准进行认定;收入难以认定的,按照当地行业平均收入计算。
(九)认定家庭实际收入的有效证明。
1.务工人员的收入证明,由用工单位认定其收入并出具证明;
2.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由市场管理部门认定其收入并出具证明;
3.从事第三产业非正规就业工作人员的收入证明,由乡(镇)或街道劳动保障机构或其他管理机构认定其收入并出具证明;
4.从事建筑业、修鞋、缝纫、废品收购等行业人员的收入证明,由本人申报或由知情人提供情况的,村委会评议小组经调查后提出意见,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核确定;
上述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须加盖单位公章方才有效。
六、低保待遇申请与审批
(一)申请低保待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以户主为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同时提供下列相关的证件和证明材料。
1.居民户口簿及家庭成员身份证的原件和复印件,收养证或其他证明其家庭成员身份关系的证明;
2.家庭收入证明;
3.夫妻离婚的需提供离婚证和离婚判决(调解)书;
4.残疾人需提供残疾证、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需出具医院的诊断证明;学生证(或入学通知书)、优抚对象证明;
5.土地(山林、水塘)承包或者租赁合同;
6.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人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7.领取一次性补偿金的数额及用途证明;
8.有关裁决、判决、协议书及其他相关材料等;
9.申请人要求有关部门、单位或组织出据收入等情况证明的,有关部门、单位或组织应在5日内如实提供;
特殊情况下,也可由非户主家庭成员或者法定监护人、社会组织等提出申请。
(二)申请人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实行属地管理,在村居住的由村(居)委会核收入,在商业区居住由办事处核查收入。
(三)村委会受理申请后,应对申请人家庭 收入及生活状况等进行入户调查。入户调查工作人员至少2人,并填写《低保家庭调查审批表》,实行“谁入户、谁签字、谁负责”的首问责任制,入户调查结果应由入户调查人和申请人签字确认。
村委会应组成低保评议小组,对申请人家庭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评议小组由村民代表、村委会成员、驻村乡(镇、街道)干部等组成。低保工作人员向评议小组会议介绍入户调查情况,经评议小组成员评议后表决。出席评议人员必须超过评议小组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方能有效。评议小组评议情况应形成记录并存档。也可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
出席评议小组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认为评议对象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户主姓 名、家庭人数、家庭住址、家庭收入状况、拟享受低保补助金额等),公示时限为不少于5日。无异议的,由村委会签署意见并上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评议小组会议未通过或者公示有异议并经核实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应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应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做好审核记录。认为符合条件的,通知村委会张第二榜公示,无异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签署意见并盖章后,将申请材料上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认为不符合条件的,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五)县级民政部门应对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对申请人进行入户抽查。对拟批准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家庭,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通知村委会第三次张榜公示,公示时限不少于5日。无异议的,由县级民政部门下达批准通知书,并由村委会代发《郑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和县级民政部门统一代办的金融机构存折;有异议的,应重新审核,对经调查核实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应及时通知,并说明理由。
(六)申请人对家庭收入核定有异议的,可直接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级民政部门提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异议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核查完毕,情况属实的应及时予以纠正。核查结果应及时馈 申请人。
申请人对于村委会初审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直接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低保工作人员应再次进行入户调查。经评审认为符合条件的,再次进行公示。经评审仍认为不符合低保条件的,或在第二次公示中仍有异议并经核实不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应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实行随时申报,按季审批。管理审批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人书面申请之日起三个月内办理审批手续。
(八)从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和审批工作的人员应依法办事,接受社会监督。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优亲厚友,擅自改变低保范围和保障标准的;
2.玩忽职守,影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常进行的。
(九)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民政部门按有关规定予以教育、警告、追回保障金、依法追究责任:
1.采取虚报、隐瞒、依靠等手段,骗取享受低保待遇的; 2.因家庭经济状况好转,不按规定告知管理审批机关办理变更手续,继续享受低保待遇的。
第四篇:城乡低保
一、城乡低保政策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为了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1997年9月2日,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下发。这个通知是从1997年初开始,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起草的。在此期间,李鹏总理作过两次重要指示。这两次重要的指示,对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快起草国i务院的通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自1999年10月1日实行,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的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2000年1月14日,民政部下发 关于深入贯彻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进一步规范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提出将“深入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切实解决部分应报未保问题”纳入重点民政工作之一。2001年1月22日,民政部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做好2001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 》该通知提出:“2001年全国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总人数要有较大的增加,缩小应报未保面,争取用比较短的时间彻底解决保障对象遗漏问题。”2002年2月4日,中央在专门研究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安排问题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特别强调要 进一步做好城市低保工作,把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各地党委、政府和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把低保工作摆在突出位臵,反复排查摸底,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使这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第一阶段,用了7年的时间,城市低保制度完成了以点及面,在全国普遍建立的历史使命:最初,城市低保制度的创立表现为一些城市的地方政府与时俱进的政策创意和自发的行政行为,继上海之后,又有大连、青岛、烟台、福州、厦门和广州等东部沿海城市加入了有个性地创建制度的行列;1995年,这项制度为中央政府的相应的职能部门 民政部所认可,并下决心在全国组织推广;1997年,这项制度再次上升为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在本世纪末,全国所有的城市和县治所在的镇都要建立这项制度;到1999年建国50周年前夕,民政部宣布: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已经全部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出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标志着这项制度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和长期的基本国策。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城市低保制度首先用了4年的时间,突破了“资金瓶颈”,从而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第一阶段的创建过程中,当时的政策取向是城市低保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这就造成了一个悖论:越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方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面临的城市低保对象越多,分担的低保资金也就越多。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城市低保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发挥保障城市贫弱群体最起码的生活水平的作用。当全国所有的城市和县镇都建立起这项制度时,实际上只有281万城市贫困人口得到了救助。与当时学界和一些国际组织对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在1500--3000万的估计数相比,只占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2000年,国务院作出重要决策,从2001--2003年,中央财政负担的低保经费要连续翻番。于是,从2000年的8亿,增加到2001年的23亿,2002年的46亿,再到2003年的92亿,2004年的105亿。加上地方财政支出后,全部低保经费从2000年的27亿,增加到2001年的42亿,2002年的109亿,再到2003年的151亿,2004年173亿。随之,低保制度保障的人数也大幅度增长,从2000年403万,增加到2001年的1171万,2002年的2065万,再到2003年的2247万,2004年的2201万。2005年,截至到5月份的统计数字,累计支出低保经费77亿元,低保对象为2182万人。从2003年起,城市低保支出稳定在150亿元以上,低保对象稳定在2200万人上下。于是,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的重点走向了“配套措施”和“分类救助”。所谓 “配套措施”是指为解决低保对象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及冬季取暖(北方)等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采取的配套政策。所谓“分类救助”是指对低保家庭中有特殊需要的家庭成员,如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重病人等采取的特殊政策。2003年,民政部发出了《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2004年,民政部、建设部等联合颁布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民政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的通知》,民政部发出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困难毕业生救助工作的通知》。从2004年开始,民政部积极与其他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协商,总结、推广部分省、市的经验,着手探索和建立以城市低保制度为主体,以优惠政策和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相配套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争取为城市贫困居民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
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在全国“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7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对农村低保标准、保障对象、规范管理、资金落实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在年内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并保证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到户。8月2日,财政部、民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有关通知》,并首次下拨中央财政30亿元补助资金。组织开展一系列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活动,积极指导、推动
各地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这标志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已完成试点探索过程,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就此揭开了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后新一次“为民解困”行动的序幕。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常住户口居民实行救助的制度。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维护和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推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低保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2005年年底前各市、县基本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县农村低保制度是在2005年11月开始实施的。由最初的不成熟,到现在逐步完善。毫无疑问,13年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不断地改进、完善和规范化建设,在城市低保制度发展的同时,农村低保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也有很大的发展。实际上,最初提出“最低生活保障”这一概念,在农村更早于城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创立城市低保制度的过程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再次被提出。1996年民政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补助的制度”。同时,在这个文件中,也确立了“保障资金由当地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的筹资原则。此时,上海、北京、广东、辽宁等省市纷纷提出了“整体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设想。到2003年,民政部官员披露:已经有15个省的2037个县市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对象为404万,约占农业人口0.4%,支出的低保资金为8亿元。为此,民政部发文要求各地对特困农民人口进行全面排查,并寄希望于中央给予农村低保财政支持。但是,遗憾的是,2003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并未通过针对农村低保的新政策。此后,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对象,农村低保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有了不同的“说法”:其一是北
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天津、辽宁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正以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领到低保证的有将近440万人,共支出低保资金12.6亿元。其二是中西部其余23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实施特困户救助为主,领到特困证的将近800万人,共支出特困户救助资金18.3亿元。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共有需要救助的特困人口1972万,东部8省市领取低保证的和中西部23省份领取特困证的加起来合计共有1257万人,得到低保救助的占调查特困人口总数的64%。另外,全国还有255万“三无老人”得到了“五保”供养,其中有50余万老人在24000多所各类敬老院中安享晚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有关精神的推动下,2003年,中央投入 3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因此,民政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财政部、民政部联合出台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了实施办法,943个县(市)实施了医疗救助,492万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
近13年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不断地改进、完善和规范化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社会政策都是“双刃剑”,优点与缺陷犹如一个钱币的两面。作为一项政策工具,随着我们对低保制度 国际上称为社会救助制度(Social Assistance Scheme)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我们对这项制度的运用也就能越来越得心应手。因此,如今在讨论低保制度的现状时,我们可以清醒地从这项制度的优点和缺陷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评估。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优点是:能够保证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低保制度的这个优点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在整个社会保障体制中,社会
救助的立足之本,就是其与众不同的“须经家庭经济调查”的特点。这项制度设计了一整套相关的行政程序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直到确认其“确有需要”,亦即确认申请者确实因为收入过低乃至中断而不能维持其最低的生活水准,在这个前提下政府有关部门才能动用纳税人的钱来对其施救。同时,在受助者领取救助金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会对其进行持续的追踪调查。一旦其收入超过救助标准,救助即告一段落。正因为有了这样严格的行政审查制度,纳税人的钱不被滥用才有了保证,从而也确保了在反贫困方面财政支出的效益最大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缺陷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缺陷也像其优点一样,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低保制度并不能帮助低保对象脱贫在国际上,低保制度或社会救助制度还有一个别称,亦即“收入维持制度”。此类制度的政策目标都是“维持”受助者最起码的生活水准。从这一点上说,这项制度本身是“被动的”和“消极的”,并不能帮助受助者脱贫。从中国的实践看,当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对象2002年突破了2000万大关后;2003年再度上升,达到2247万;2004年略有下降,2201万;2005年上半年再度小幅下降,则为2182万。可以预计,如果不采取其他更加积极的政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低保对象的规模将稳定在2000--2200万人之间。2.低保制度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 因为低保制度或社会救助制度都需要对申请者进行家庭经济调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法定的受助条件。在受助者享受低保金期间,还要对其进行追踪调查,以确认其在此期间没有因为从其他途径获得收入。一旦超过法定标准,就必须取消其受助资格。以上这些法定程序的进行,都需要大量的人工。从中国的实践看,在城市低保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巧妙地利用了遍布在中国城市中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80017个(2004年数)的社区居委会,动员起至少30--50万人的从事调查审核的“志愿者”队伍,所以只花费了极少的人工成本就使一个庞大的“低保机器”运转起来。在城市社区中,居委会与社区居
民几乎“零距离”的接触,这对于他们掌握对制度实施必要的信息非常有利。但与此同时,这种“零距离”接触也导致了两个的居委会干部不利的因素:一曰 “优亲厚友”,二曰“身家性命受到威胁”。
3.低保制度容易同时 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攻击低保制度的最初的设计应该是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对于这些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出于人道主义的思想和互助互济的传统的社会救助在社会上比较容易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当失业者 他们是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机会的人 也获准享受同样待遇时,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因为低保制度“养活穷人”的钱实际上来自于全体纳税人,于是,一部分纳税人对这项制度是否“养懒汉”变得十分敏感;而另一部分人又常常从人道的角度,同时对这项制度的行政程序中的“羞辱性”问题提出指责。这种同时受到两面夹攻的尴尬处境,常常使低保制度进退维谷,无所适从。从中国的实践看,在2200万左右的城市低保对象中,实际上70%上下是失业人员,而有劳动能力的要占到总数的50%左右。因此,自从低保制度实施以来,对这项制度“养懒汉”的担心颇盛,以至于地方上一度普遍采取所谓“虚拟收入”(对失业人员不管事实上有没有收入都按当地最低工资计算其收入)来设臵“门槛”,造成了大量失业人员被排除在外的“应保未保”的现象。而与此同时,又有从人道的理念出发,对严格的家庭经济调查和追踪调查进行严厉批评,在社会舆论中,在新闻媒体上,造成了对低保制度的负面影响。
二、城乡低保存在问题、对策、发展前景
1、城乡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城镇低保:一是部分低保户想法设法隐瞒家庭收入;二是开具虚假证明;三是低保入户核查提供虚假住址;四是户籍制度改革取消非农户和农户的限制,统称为家庭户,这为以户口性质介定城镇低保带来难度。
农村低保:一是村干部存在优亲厚友;二是部分村未暗农村低保审
批程序进行操作;三是未户保障,存在“保人不保户”的问题和按人口总量派发低保“指标”的做法。
2、城乡低保总的思路是打造阳关诚信低保,坚持三评三示,采取户报、村(居)委会评议、乡镇(社区)审核,县审批的程序,保证公开、公正、公平,强化乡镇(社区)、村(居)委会的主体责任,实行定时审批,定期核查,加大责任追求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准确施保。(1)、定时审批
城乡低保审批实行每季度审批一次,每季度第二个月10日前乡镇(社区)在履行相关程序后将乡镇(社区)申请手续报民政局,民政局在履行程序后落实低保待遇,要按照城乡低保的政策规定,严格落实自下而上的三级评审机制,把好每一道关口,做到精细化管理,确保该履行的程序一步不少。
(2)、推行民主评议和公开制度
一是全面推行村(居)委会民主评议。村(居)委会、乡镇(社区)接到低保申请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对申请人开展家庭收入核查,并进行民主评议,防止把评议变成选举,杜绝暗箱操作、徇私舞弊行为。申请人家庭收入和民主评议情况公示无异议后,由村(居)、乡镇(社区)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连同所有申请人申请书报乡镇(社区),民政局审核,村(居)委会不得拒绝受理或据不上报群众的低保申请。二乡镇、社区要加大公开公示力度,在民政局统一制作的公开公示牌上公示。对低保政策长期公开和新增低保对象在审核审批过程中按规定进行正常公示,是公开县、乡镇(社区)监督电话,接受群众咨询、投诉和举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并有详细记录,促进低保工作公开、透明,提高群众的满意率。
(3)、明确责任
一是村(居)委会负责对个人申请以及相关证明材料的整理,家庭收入的核实,民主评议工作,做好听证会议记录,负责村级低保政策的宣传,张榜公示,上报申请材料以及人员变动情况等工作;二是乡镇(社区)负责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入户核查,监督(居)会民主评议工作,低保家庭的审核和月度核查工作,三级联审联评,分类施保,动态管理等工作。三是民政局低保中心负责全县低保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建设,政策宣传落实呢,业务指导培训,低保金的审批和发放等工作。
(4)、建立核查队伍、完善核查机制
建立专门核查队伍,成立城乡低保社会调查对,加强城乡低保定时核查机制和随机核查机制。乡镇(社区)、村(居)委会实行每月核查,强化乡镇(社区)、村(居)委会的主体责任,按照统一标准重新核查家庭收入,采取乡镇干部包村责任制和“谁入户、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打造阳光诚信低保,最大限度保证弱势群体的权益,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民政局城乡低保社会调查队不定期抽查,每年抽查新申请城镇低保家庭总数和已有城镇低保家庭总数的20%,农村低保每年抽查新申请和已有低保家庭总数的20%,对调查出的情况上报县政府主要领导,限期整改。
(5)、加强责任追究制度
实行一票否决,对群众反映的低保问题,村中低保全部停发,待调查核实后补发,并对反映强烈的村的低保问题在媒体上曝光。加强责任追究,要继续加强与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低保责任追究制度,对农村低保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违纪、不讲诚信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
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展望
毋庸臵疑,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前景是被看好的,其做法也是与国际接轨的,所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国内专家的一致好评。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低保政策中的优点和缺陷是同时并存的:因为有家庭经济调查,才有社会救助制度,取消了这项前臵条件,社会救助就不成其为社会救助了(变成社会福利或社会津贴制度了)。但因为这个前臵条件的存在,如果执行不力,就会形成福利依赖,就会“养懒汉”;同时,如果执行过头,也会形成社会排斥,从而导致基层干群关系紧张,违背了实施这项制度是为了稳定社会的初衷。正因为如此,应对策略应该是不要使低保政策在反贫困领域“单打独斗”,要与其他反贫困政策构成一个社会政策的“组合”,用其他更为积极的反贫困政策来抵消低保政策的副作用。目前,可以与低保政策相辅相成的其他反贫困政策有:社区组织、可持续生计、资产建设和劳动力流动。“社区组织”是指以社区为单位将低保人员组织起来,尽量争取为他们提供一些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机会。在没有工作的时候,则进行学习、交流,也为社区提供一些志愿服务。这样做,可以避免他们因长期失业而导致的“边缘化”倾向,使他们回归到主流社会中来,达到“增权”的目的。“可持续生计”是指要帮助低保人员打破固有的“就业”观念 8小时工作、按时上下班、按月领工资……而去尽力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努力帮助他们找到一种既适合自己又可持续的谋生手段,这种“生计”大多与自谋职业相关。同时,政府的政策应该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可持续生计”,而不是在城市建设的旗号下,肆意破坏老百姓的生计。“资产建设”是指鼓励低保人员建立自己的金融资产 个人发展账户。低保政策不再“逼迫”低保人员在收入和财产方面必须永远处于“山穷水尽”的窘境;另一方面,也是干脆承认他们的收入和财产实际上政府机构也不可能查清楚这个事实,从而避免对抗和冲突。用指定的目标,譬如子女教育、发展可持续生计、治病……来引导他们向指定的个人账户中存钱,同
时在他们动用这笔存款时,政府给与一定的配比。“劳动力流动”是指鼓励低保人员向有就业机会的地方流动,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际上,在一些情况特殊的地方,不流动是没有出路的。以上的“政策组合”实际上是用低保制度来维持城乡贫困人口的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以达到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的目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又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寻找他们的“可持续生计”,建立他们的 “个人发展账户”,从而走出贫困的困境。但是,遗憾的是,目前政府有关部门还没有意识到低保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在发现了低保对象在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冬季取暖等问题后,政策设计仍然按不断扩大救助范围的思路来进行。这使低保制度的“含金量”大增,从配套措施得到的实惠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低保金本身。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利于鼓励工作积极性的,反倒会造成“福利依赖”。同时,也造成了基层的干群关系紧张,这样的发展态势对社会稳定不利。因此,我们应该考虑低保政策是否又到了一个应该 “转向”的“拐点”。在农村,以经济开发为主要手段的扶贫工作的作用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对现存的贫困人口 一是孤寡残幼,二是“一方土地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的人口,三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地方的人口 实际上已经难以起作用,近年来农村贫困人口总是在2500--3000万上下徘徊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更为明智的做法是用社会救助,亦即低保制度来接替。
第五篇:城乡低保
城乡低保政策
1.什么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资格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人员经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审批机关审核批准后,即成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最基本的内容。每人每月278元。
3.城乡低保保障对象分哪几类?
(1)对低保对象中“一类人员”,即:“三五”对象家庭、重度残疾家庭(一级残疾)、重特大疾病家庭实行全额救助长期保障制度。(2)对低保对象中“二类人员”,即:老年家庭(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且老年人口占一半以上),中度残疾家庭(二、三级残疾),患长期慢性病家庭,实行差额补助保障制度。(3)对低保对象中“三类人员”即在劳动年龄段内有一定劳动能力,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改变生活状况的家庭,实行差额补助非长期保障制度。
4.低保对象在保障期间应履行哪些义务?
(1)主动,及时通报家庭人口增减和家庭收入变化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的复审,定期参加审查。
(2)在劳动就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人员应积极参加社区等有
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并主动就业。
(3)在劳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而尚未就业的人员(含下岗及失业人员等),应当参加街办,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和活动。
(4)低保对象每月都要到居委会、乡民政办报到两次。
(5)低保对象都要挂低保户标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5.城市低保申请审批程序是:
本人申请—→居委会调查—→公布拟保名单—→乡镇审核—→张榜公布—→县民政局核查、审批—→张榜公布—→发证兑现。
6.申请城乡低保应提交的材料有哪些?
1、书面申请报告。根据家庭实际状况,如实反映家庭人口及详实的收入来源、生活困难原因;
2、家庭户口簿和所有成员身份证;
3、家庭所有成员从业单位的各种收入证明;
4、患有大病、重病当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证明;
5、残疾对象等级证书等相关证明;
6、房屋产权或房屋租赁等居住情况证明;
7、其它需要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
7.什么情况下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有小汽车或非经营性机动车辆(残疾人用于功能性缺陷补偿且非经营性活动的代步机动车除外)的家庭;
(二)持有或从事有价证券买卖
及其它投资行为和收藏高价值物品的家庭;
(三)雇佣他人从事各种经营性活动并获取报酬的家庭;
(四)近两年内高标准装修住房或有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
(五)自费安排子女择校就读、出国留学的家庭;
(六)参与各种形式赌博、卖淫、嫖娼、吸(贩)毒(或类似于毒品)、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经教育不思悔改的居民;参与政府明令禁止的非法组织且从事影响社会稳定活动的居民;
(七)参与零散朝觐的家庭;
(八)拒绝配合管理机关进行调查,隐瞒家庭真实收入(包括非稳定性隐蔽收入)、提供虚假证明的家庭;
(九)离开户籍所在地一年以上或土地撂荒的家庭;
(十)放弃法定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和其他应得合法收入的家庭;
(十一)无正当理由经两次介绍就业拒不就业的家庭;
(十二)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拒不定期报到、拒不参加就业培训、尚未就业但拒不参加劳务输出的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
(十三)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民主评议群众意见较大的家庭;
(十四)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不予保障的人员。
8.低保对象在保障期间应履行哪些义务?
1.主动、及时通报家庭人口增减和家庭收入变化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的复审,定期参加审查。2.在劳动就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人员应积极参加社区等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并主动就业。3.在劳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而尚未就业的人员(含下岗及失业人员等),应当参加街办、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和活动。
4、所有低保对象每月都要到居委会报到两次。对行动不便、无力报到的鳏寡孤独及重残、重病人员,居委会要派专人每月至少上门走访一
次。低保对象因出去打工或其他原因需长时间外出的,须向居委会请假,说明去向。
5、所有低保对象都要挂低保户标示牌,接收群众监督。
9.什么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持有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资格申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人员经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审批机关审核批准后,即成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10、农村低保对象的范围有哪些?标准为多少、农村低保对象是指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且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农村居民。
标准:每人每年1720元。
11.申请农村低保,基本程序是:户主书面申请-村委会入户调查-村民评议-村民会议(或代表大会)“民主选贫”-第1次公示-乡镇审核-第2次公示-县市民政局调查、审批-第3次公示-发农村低保领取证-发放低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