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油化工“十二”五发展指南
第一章 “十一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主要成就和问题
一、主要成就
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行业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现行价格),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能源保障开创新局面,国内新增石油地质探明储量42亿吨,新增天然气地质探明储量2.5万亿立方米,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1亿吨;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园区建设成为新亮点;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二、主要问题
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足;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第二章 “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国际环境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总的来看,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复苏曲折缓慢,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二、国内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改革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将更加进一步提升,行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进入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阶段。总的来看,未来五年,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
第三章 “十二五”石油和化工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全面实施科技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质量兴业和“走出去”等五大战略,加快推进传统石油和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能源、生物化工、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建设一批管理规范、专业突出、产业配套、资源充分利用的现代化工园区;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占据行业制高点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和企业集团;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的发展模式,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二、战略目标
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行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达到16万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达6%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突破80~10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在重要产业领域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的增长点,传统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继续上升。2015年,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提高到45%以上,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超过15家。
节能环保跃上新台阶。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十一五”末下降15%。COD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减少10%,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废水达标排放。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有效处置率达到100%。全行业清洁生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质量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主要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技术领先、质量过硬的行业知名品牌和世界级自主品牌。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支撑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技术基础。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高。“以人为本”的责任关怀理念普遍树立,实施责任关怀的企业数量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先进、健全并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行业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易发的势头得到根本性扭转。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升级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节能降耗、安全环保、品种质量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加快研制高端专用化学品;配套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替代传统工艺;加快推进“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抓好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的完善、评估和成熟技术的适度推广工作,促进新型煤化工的健康、有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规范化工园区发展,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园区集中。园区要形成企业相互关联、供应配套集中、物流高效传输、环境统一治理、循环综合利用、管理不断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统筹协调产业区域转移,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围绕管网规划,建设大型炼化基地和原油、成品油储备基地,限制产能过剩地区新建炼油项目。新型煤化工试点项目主要在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环境容量大、运输条件较好的地区布点,限制煤炭调入省发展现代煤化工。继续实施大型基础肥料向煤、磷资源产地转移,复合肥、配方肥向市场消费地转移,中小型基础肥料企业向化肥二次加工转变的结构调整。(二)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发展大宗、关键合成材料制造新技术,开发工程塑料、膜材料、特种纤维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产品与技术。开发高性能子午胎、绿色农药、电子化学品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等清洁制备技术,提高高端化学品的自给率。发展新催化材料与技术、新分离材料与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及节能减排技术,提高产业核心技术水平。发展新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中低品位化学矿和重质油等劣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新型煤化工技术、废旧化工材料的高值化再利用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积极发展光化学、离子液体、二氧化碳减排和利用等绿色化工技术。
推广一批成熟技术和装备。加快推进重点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工作,促进工程设计、装备制造与技术工艺配套协调。围绕产品升级、节能减排,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重点领域组建8~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5~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三)促进行业节约安全清洁发展
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完善主要耗能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体系。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做好炼油、乙烯、氮肥、氯碱、纯碱、电石、黄磷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工作。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做好农药、染料、涂料等行业的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创建一批“化工清洁生产绿色园区”。抓好农药、染料、铬盐等高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改造落后生产装置。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和过程排放控制技术。鼓励发展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
推进实施责任关怀。大力宣传责任关怀理念,开展企业和园区责任关怀试点,把责任关怀理念贯彻到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方针目标中,不断提升企业形象。努力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建立科学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做好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研究提出行业的安全准入条件。贯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形成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的模式,鼓励企业研发、采用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和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新标准。
(四)实施 “ 质量兴业 ” 战略
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健全“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监督”的质量工作体系,建立行业产品质量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形成行业产品质量发展合力推进机制。规划建设一批质量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做好新兴产业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培育和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到2015年,自主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形成500个行业知名品牌和10个世界级自主品牌。
加强重要领域标准化工作。继续开展化工行业国家标准化体系工程建设,并研制出一批关键技术标准。加强节能减排、安全、健康、环保、新兴产业、重大化工装备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支持标准化技术机构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五)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优化外贸结构。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提升在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分工中的地位。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推动从加工向研发、设计、制造、物流等高附加值环节升级。鼓励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把出口产品价值链延伸到境外批发和零售终端。在巩固和拓展美、日等传统市场同时,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在WTO规则下,建立健全贸易摩擦预警系统,维护产业安全。对国内市场供给缺口较大的资源类产品,鼓励增加进口。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继续发挥外资在引进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鼓励外资投向新兴产业。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合资合作,提高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国内石化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开展境外油气、钾矿、天然橡胶等资源开发合作。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无机盐、农药、染料、纯碱、烧碱、化肥等优势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
(六)构建大中小配套协调的行业企业体系
通过改革、改造与重组,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构建产业布局合理、管理水平先进、竞争优势明显、大中小企业配套的行业企业体系。
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推进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石油和化工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石化企业与大型煤电企业联合。推进农药原药企业与制剂企业合并重组,打造一体化的大型农药企业集团。
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实施精品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支持大型企业主动与中小企业开展产业链分工合作,提高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发展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快发展石油和化工科学研究、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工程承包、物流仓储、软件开发等现代服务业。加强危险化学品储运设施建设。建设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加快发展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包括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认证评估、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等。
第四章 “十二五”石油和化工重点行业发展方向
“十二五”行业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育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新能源、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一批新的行业增长点,全面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实现行业与资源、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油气开采
按照“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开发海域、拓展海外”的思路,重点开拓海域及主要油气盆地和陆地油气新区。依靠科技进步,大幅提高油气田采收率。推动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境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
完善油气干线管网和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油田和大型原油码头为中心,覆盖主要炼化企业,东西衔接,南北贯通,国内原油、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灵活调节的管道输送网络。扩建和新建原油储备基地,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成渝地区建设成品油储备基地。扩大LNG进口来源和渠道,在沿海地区适当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二、原油加工
提高准入门槛,控制炼油产能盲目扩张。新建炼油项目需按大型化、炼化一体化要求,规模控制在1000万吨/年以上。严格控制现有小型炼油装置再次扩大原油加工能力,加快淘汰200万吨/年及以下的小炼油企业,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小炼油项目。在统筹兼顾全国总量平衡和消除区域供需失衡前提下,以现有企业改造扩建为主,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基地和产业聚集区。争取到2015年,形成若干个2000万吨/年级的炼油生产基地,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炼油能力比重进一步提高,炼油企业平均规模达到700万吨左右。
完善原油一次、二次加工配套装置,提高综合加工和炼化一体化能力,积极推动油品质量升级改造。争取到2015年,原油加工能力控制在6.5亿吨/年以内,成品油产量达到3亿吨左右。汽油质量标准达到国Ⅳ以上,柴油质量标准达到国Ⅲ以上,轻油收率达到78%。吨原油加工耗标油低于60千克。三、石油化工
(一)乙烯
依托炼油企业改扩建及新增大炼油项目,综合平衡区域市场容量,适当安排大型乙烯项目建设,提高乙烯自给率。鼓励乙烯原料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推进炼油、乙烯、芳烃等一体化的综合大型石化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烯烃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创新研究,统筹规划乙烯副产C4、C5、C9等资源的综合利用。
继续对现有大型乙烯企业实施扩能降耗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改扩建,努力使吨产品消耗标油低于600千克。争取到2015年,全国乙烯产能达到2600万吨/年左右,当量乙烯自给率达到70%左右。丙烯产能2200万吨/年,自给率75%左右。(二)合成材料
合成树脂 聚烯烃树脂在增加产量的同时,要从通用型向专用型和高档化发展。热固性树脂要提高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加强应用研究。加快吸水树脂、导电树脂等功能性树脂和可降解聚合物的开发与生产。加强可再生“绿色”树脂的研发及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推动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发新的聚合技术和新型高效催化剂。合成橡胶 加快丁基橡胶(特别是卤化丁基橡胶)、乙丙橡胶和异戊橡胶工业化的技术、设备开发。加快特种橡胶的开发和生产。发展苯乙烯类嵌段共聚橡胶SIS和SEBS等产品,增加专用产品比例。发展有利于提高橡胶工业产品品质、档次的合成橡胶新产品,增加粉末橡胶、液体橡胶等专用品种和产量。合成纤维 提高通用型纤维的质量,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和多纤材料,提高功能性纤维的比例。大力发展特种合成纤维。加快己内酰胺、丙烯腈、乙二醇等装置的技术改造,增加碳纤聚丙烯腈原丝的供应。对二甲苯(PX)力争自给率达到85%左右。(三)有机化学原料
加快国内缺口较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和高端有机化工产品规模化发展。鼓励发展重要农药、染料、医药中间体。鼓励发展丙烯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甘油法制环氧氯丙烷、丁二烯法制己二腈等先进生产工艺和裂解碳五的分离及深加工、煤焦油深加工技术等。
四、新型煤化工
有序开展新型煤化工研发示范,努力提高示范项目技术、经济和环保管理水平。在全面总结示范工程经验、评价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碳排放指标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在保障经济性的前提下,在沿海地区适度布点进口甲醇制烯烃项目。
加大核心技术装备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包括:先进煤气化技术、大型空分技术、合成气变换与净化技术、煤基多联产关键技术、褐煤高效洁净综合利用技术、甲醇芳构化技术、甲醇蛋白产业化技术、煤层气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60万吨/年以上规模甲醇合成等基础技术。推进煤的洁净利用,提高高灰、高硫、低值煤的综合利用水平。
防止甲醇、二甲醚产能盲目扩张,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开发下游产品,有序推进醇醚燃料示范发展,缓解产能过剩矛盾。
五、农用化学品
化肥 严格控制氮肥、磷肥产能的盲目扩张。鼓励发展符合测土配方施肥要求的复混肥、专用肥、缓控释肥、生物肥,适合节水农业需求的全水溶性肥料、液体肥,以及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生产的新型肥料,适度发展硝基肥料等多元肥料。
氮肥行业鼓励发展大颗粒尿素,积极研发和推广新型煤气化技术、先进净化和合成技术;对具备条件的20万吨/年以上合成氨企业进行原料结构调整,减少对无烟块煤和天然气的过度依赖。积极推广先进节能减排工艺技术。
磷肥行业重点支持中低品位磷矿精选和利用技术,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湿法磷酸净化技术等。做好部分关键设备的材质、制造工艺的研究工作。钾肥行业重点是增加钾肥产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海水提钾和不溶性钾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力度。鼓励境外钾资源开发,建立国家钾肥储备制度。
农药 鼓励发展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新制剂、专用中间体、助剂的生产,以及清洁生产工艺。逐步淘汰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支持和鼓励农药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力争到2015年,农药创新品种累计达50个以上,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品种占总产量的50%以上,高毒、高风险品种的产量降至3%以下。化工集中区的农药原药企业达到全国50%以上。组建一批农药原药、制剂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争取使生产企业数量减少30%。六、基础化学品
发展重点是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实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开发新的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
氯碱 大力推广自主研发的离子膜、干法乙炔、电石渣干法制水泥和低汞触媒等先进技术和工艺。加强热电联产、直购电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高附加值耗碱、耗氯产品,开发精细化、专用化和系列化的聚氯乙烯产品。到2015年,乙炔法聚氯乙烯全部使用低汞触媒,吨聚氯乙烯的汞消耗量下降50%。
纯碱 鼓励纯碱生产采用先进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大型、高效节能设备。继续提高纯碱质量,特别是联碱法纯碱的质量;提高重质纯碱和干燥氯化铵产能,争取到2015年,重质纯碱产能和干燥氯化铵产能分别达到总能力的60%。
无机盐 加强对磷、钾、硫、氟、铬、硼、锰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序开发资源;鼓励中低品位矿石开发及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副产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降低高耗能产品比重,着力培育锂盐等新型产业,提高精细化率。重点发展无机纳米粉体材料、无机功能性新材料、无机有机复合材料、高端专用无机化学品等。
硫酸 继续进行原料结构调整,3~5年内不再建设新的硫酸装置,充分利用冶炼副产硫酸资源;鼓励石油、天然气、原油加工、煤电等行业回收硫资源。提高行业整体余热回收利用率;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保证尾气SO2、酸雾等指标达到新的排放标准。
电石 严格执行准入条件,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电石产能向资源、能源产地集中,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一批产能在2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企业,打造5~8个百万吨级的电石生产基地。建成若干个“煤-热电(焦炭)-化工(电石-乙炔化工)-建材”的一体化产业基地。积极开发电石下游产品。推进氧热法电石炉的产业化,加大大型密闭式电石炉的推广力度。力争到2015年,密闭式电石炉的产能比重达到80%,吨电石综合能耗下降到1吨标煤以内。
七、化工新材料
有机硅 控制总量,严格执行准入条件,限制10万吨/年以下的单体项目建设。提高单体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快下游产品的发展和加工应用。
氟化工 加强氟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严格限制萤石、氟化氢的出口,鼓励中低品位萤石采选利用和磷肥副产氟硅酸制氟化氢。鼓励干法氟化铝、高分子比冰晶石等高性能无机氟化盐的发展。鼓励环境友好新型含氟制冷剂的开发及规模化生产。推进系列含氟特种单体的开发及产业化。加快高性能聚四氟乙烯、可熔融性氟树脂、含氟膜材料等产品的生产及开发。工程塑料 积极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芳醚酮、聚苯硫醚、聚芳醚树脂系列产品。提高聚甲醛和热塑性聚酯等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加强功能化、专用化工程塑料新产品及其应用研究。加快树脂共混、改性及合金化的进程,鼓励发展环保型改性材料、新型阻燃材料。
热塑性弹性体 重点发展聚氨酯弹性体、聚酯弹性体、聚脲弹性体以及聚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加快助剂和加工应用的研究和开发。
复合材料 大力发展以特种纤维为骨架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尽快掌握碳纤原丝生产、碳化等关键技术;提高树脂基材环氧树脂的质量;加强应用研究,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工业领域的应用。
聚氨酯 加快研发先进生产技术和聚氨酯泡沫稳定剂、高效低毒阻燃剂。鼓励再生资源型生物基可降解聚氨酯原料、熔纺氨纶切片等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快聚氨酯新标准制定,大力推进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尤其是节能保温方面的应用。争取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异氰酸酯生产基地。
八、精细化工及专用化学品
涂料 提高准入门槛,加快淘汰溶剂法氯化橡胶生产工艺和含有害物质的涂料产品。限制1万吨/年以下氧化铁颜料生产线。重点发展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分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等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建筑、桥梁、航空、汽车、船舶、重防腐等专用涂料,推广溶剂型涂料全密闭式一体化生产工艺。争取到2015年,钛白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0%。染料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工艺。重点开发和推广催化、三氧化硫磺化、连续硝化、绝热硝化、定向氯化、组合增效、表面处理、“三废”治理、循环再生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推广环保、高附加值和功能性品种。
胶粘剂 淘汰技术落后和质量低劣产品,限制溶剂型氯丁橡胶、丁苯热塑性橡胶、聚氨酯和聚丙烯酸酯等类胶粘剂通用型产品的发展,加快推进水性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高端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专用化学品 电子化学品重点发展高纯试剂、高纯(特种)气体、高性能新型封装材料、高性能基板树脂、新型液晶材料。水处理剂重点发展聚丙烯酰胺、聚天冬氨酸、壳聚糖等高性能、环保型水处理剂。饲料添加剂重点发展蛋氨酸、丙酸等短缺品种,限制发展氯化胆碱等过剩品种,取缔瘦肉精等违禁添加剂的生产。食品添加剂重点发展仿生态、安全型添加剂。表面活性剂重点发展高性能含氟、含硅表面活性剂和脂肪酸类、葡萄糖类等天然产品为原料的表面活性剂。鼓励发展高性能环保型阻燃剂、高性能橡塑助剂及高档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等。九、新能源和生物化工
新能源 提高核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的化工原材料配套水平。发展能量储存、转换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完善盐湖提锂技术。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提高致密砂岩气、页岩油、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
生物化工 对柠檬酸、赖氨酸、腐植酸、乳酸等传统生物化工产业,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加快发展单细胞蛋白、酶制剂、生物试剂、生物芯片、干扰素、生物传感器等高端产品。积极推进工业生物技术替代传统工艺,鼓励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发展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合成技术、高分子材料聚合与改性的生物技术。在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等领域开发和推广生物法合成技术。逐步扩大非粮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生产规模。重点开发生物乙烯产业化关键技术,耐盐性高分子聚天门冬氨酸的合成技术,生物能源制造关键技术及生物能源与化工产品的耦联技术,高效生产菌种构建和高通量筛选技术,新型好氧、厌氧和复合的高效反应器、高效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及应用技术等。十、橡胶制品
控制轮胎总量,限制斜交胎发展,进一步提高子午胎比例。继续提高载重子午胎和工程子午胎产量,特别是无内胎载重子午胎的产量。继续提高轻载和国产轿车子午胎的比例,在增加系列化产品的同时,提高低断面、扁平化、大轮辋高性能轿车子午胎比例。
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传统用途输送带的性能和质量,重点发展具有功能性和特殊要求的产品。炭黑行业要加快低滚动阻力炭黑和功能型炭黑新品种研发推广应用,开发市场急需的专用炭黑新品种。胶鞋行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使高、中档产品占总量的比例由现不足50%提高到65%左右。
十一、装备制造业
大力提高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大型对苯二甲酸、大化肥、大型煤化工、大型天然气及LNG、化工气体液化和储运、页岩气压裂等成套设备,大型离心压缩机组、大型容积式压缩机组、关键泵阀、反应热交换器、大型反应塔、大型干燥设备、挤压造粒机、特大型空分设备、低温泵等重点设备自主化率,力争使自主化率达到90%以上。推进深水勘探开发重大装备、深水水下生产设施、深水工程施工作业重大装备及应急维修装备的研制。提升橡胶机械制造的竞争优势。争取到2015年,研制10~15套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成套石油和化工装备。十二、节能环保
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炉、多喷嘴及清华炉等先进煤气化设备和技术,推进腐植酸原位气化炼铁技术、氧阴极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氧热法电石技术的产业化。鼓励开发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应用技术,支持企业采用碳含量低、可再生的原料,发展具有环保特性的产品。积极推广无碳能源技术,鼓励开发石化行业余热回收技术。鼓励LNG冷能的利用,特别是大型空分设备对LNG冷能的利用。鼓励先进环保技术在行业的应用。抓好资源循环利用中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重点发展磷矿、钾矿等共伴生矿产资源和磷石膏、铬渣、电石渣、氨碱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以及废塑料、废橡胶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鼓励二氧化碳及其他工业尾气的回收利用,禁止开采地下二氧化碳气井。
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组织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积极开发和推广高效高效换热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设备、绝热保温材料。满足石油化工行业自身发展对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产品的需要,也为冶金、有色、建材、电力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第五章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产业政策研究,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策保障。
二、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三、抓好典型培育,推动大型企业集团、化工园区的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和管理人才。
五、强化行业引导,保障《指南》的顺利实施。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定稿)
大庆市物业行业“十二·五”
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物业行业体制转轨、机制创新步伐不断加快,行业总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住区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行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为我市“三城联创”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十一〃五”期间,市、区政府及中直大企业共投资28.06亿元,对全市2000年前建成的163个老居住区中的97个实施了整体改造,老区改造覆盖率达60%,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物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创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项目6个,累计达到46个,创建全省物业管理示范项目30个,累计达到78个,均居全省首位。
(三)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物业服务企业增加85家,达到163家,从业人员增加1.2万人,达4万余人,物业管理总面积增加1264万平方米,达到558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区增加151个,达到386个,住宅物业管理面积增加929万平方米,达到4865万平方米,非住宅物业面积发展到现在的724万平方米,住宅区物业 1 管理覆盖率达98%,居全国首位。物业行业生产总值达到10.5亿元,利税1.4亿元。
(四)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在2003年第一次物业费改革基础上,2006年再次对物业收费政策进行了改革,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率先建立“菜单式”物业服务收费机制,实现了政府定价向政府指导价的顺利转轨;在全市物业行业开展办事公开工作,将物业服务收费标准、服务标准、办事流程等向业主进行公示,业主参与小区管理的意识逐步增强;在全省率先引入招投标机制,将全市所有住宅物业项目全部纳入招投标轨道,推动了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依法组建了153个住宅区业主委员会,鼓励业主委员会与物业企业签定合同,加速了物业管理社会化、契约化步伐。
(五)维修资金稳中有升
“十一〃五”期间,住房维修资金归集额度逐年递增,归集率显著提高,尤其是近几年的新建物业小区,已售出房屋维修资金基本做到足额归集,截止目前归集资金2.8亿元,预计年末有望突破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行业发展,急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业服务质价不符
部分物业企业服务与收费质价不符、维修养护不及时、企业擅自处分小区公用设施谋利,服务标准达不到相对应的收费标准。服务水平低,服务不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落后,管理层素质 偏低。
(二)业主委员会运作不规范
部分业主委员会运作不规范,不能依法有效履行业委会工作职责。个别业委会甚至未经业主大会同意,出现擅自选聘解聘物业企业、随意出租小区公共场地、私自签订施工合同、煽动业主不交费等乱作为现象,干扰了物业管理工作正常实施,侵害了广大业主权益。主要原因是缺少对业主委员会工作的指导监管。
(三)开发建设遗留问题多
部分开发建设单位不按规划配套建设小区公共设施,不能及时履行保修责任,施工质量低劣,出现问题往往是一推二拖三跑,导致业主迁怒于物业企业。政府部门对开发商监管不到位,开发商没有履行维修职责。
(四)老区改造仍不到位
尽管我市已累计投资31.84亿元,完成了165个老居住区环境改造任务,但全市仍有66个2000年前建成的老居住区未实施整体改造,人居环境较差,无法实施基本的物业服务。政府投入资金不足,部分老区改造不到位。
(五)房屋大修不及时
由于我市从2002年开始归集新建商品房维修资金,房改房小区和2002年前建成的商品房小区维修资金未归集,造成房屋漏雨、排水管线断裂、马葫芦塌陷、道路场地破损等大修问题无法得到及时修缮,严重影响了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这是当前物业服务投诉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占全市物业管理投诉量的50%。油田、石化、炼化等中直企业在实施老区改造的同时,每年安排资金进 行房屋及公共设施大修,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突出问题是中直企业所管小区之外的房屋维修保障问题,政府每年没有列专项资金。
(六)综合执法难保障
目前,许多居住区存在着业主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住宅、车库改商服、地下室住人等)、车辆乱停乱放、破坏公共绿地进行“小开荒”、乱挖乱建、店外经营洗车、修车、露天烧烤、噪音油烟污染扰民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人居环境。物业企业没有执法权,相关执法部门没有形成执法合力,导致此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整治和规范,业主意见较大。
(七)救助政策不完善
我市对低保户实行物业费、供热费同步救助,除此之外还对部分困难家庭实行了供热费救助,但未实现物业费同步救助,造成困难家庭负担重、物业企业收费难,由此产生的物业服务难达标、服务双方矛盾多等诸多问题,百姓意见大,物业企业管理服务积极性不高,“物业弃管”的隐患十分突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政府解决。
三、“十二·五”期间物业管理规划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立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的物业管理新体制为目标,以实施老区环境改造为基础,以体制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为手段,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强化行业监管,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推 动物业管理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规划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
(2)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原则;(3)符合我市行业发展现状和实际的原则。
(二)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1、规划依据
(1)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2003年9月1日)(2)《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3)《大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4)《大庆市东城区总体规划》(2005-2020)(5)《大庆市西城区总体规划》
(6)《大庆市萨尔图区总体规划》(2001-2020)
2、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3、规划范围
大庆市建成区建制镇以上的具备实施物业管理条件的居住区(不含平房区)。
(三)规划总体目标
规划至2015年,物业管理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集约化效果明显,高科技管理服务设施设备和手段得到普遍应用,物业管理从住宅领域逐渐扩展到写字楼、商业区、医院、学校、工厂等各个领域。到2015年,物业行业生产总值达到15.5亿元,利税2亿元。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脱离房地产业成为 独立的第三产业。
(四)规划任务
1、实施老区改造,到2015年,全市拟投资11亿元完成2000年前已建成的66个老居住区环境改造任务,老居住区改造覆盖率达到98%。其中市政府投资2.4亿元对万宝园区实施综合改造;投资1.2亿元对东风新村0-8区破损道路、铺装、马葫芦、地下管网进行改造;投资2000万元对东风新村地区漏雨严重的楼房进行防水保温改造。石油、石化大企业投资6.5亿元对丰收、希望、厂西等48个老居住区实施整体改造,各区(含高新区)投资7000万元对辖区内15个老居住区实施环境改造。
2、建立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全市90%以上住宅小区实现物业行业监管工作智能化、信息化、动态化。其中物业行业信息子系统,主要包括企业信息、项目信息、人员信息、业委会信息;政务办公子系统,主要包括资质管理、收费备案管理、招投标管理、业委会备案管理、公文办理、统计上报、老区改造管理;动态监管子系统,主要包括服务质量监管、企业资质监管、市场行为监管、业委会监管、统计考评功能、业主投诉受理处理功能。
3、全面归集商品房维修资金,到2015年预计归集新建商品房维修资金8.6亿元,新建商品房维修资金归集率达100%;完成全市房改房维修资金追缴以及2002年以前建成并已办理产权证的商品房维修资金60%的归集额。在维修资金使用方面,按计划及规定有序推进维修资金的使用,至2015年,计划启动维修资金1000万元,在维修资金应急使用方面,建立应急维修保障机制,市、区分别建立应急维修资金,发生危及房屋使用安全等紧急情况时,进行维修、更新、改造。
4、完善业主委员会运作及监督指导,到2015年,全市所有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区业主大会召开、业主委员组建工作达90%,业主委员会的改选、换届均能按法律的要求正常进行,《物业服务合同》签订率达98%,实现业主自治与物业企业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物业管理新体制。组建业主大会工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对业主委员会的指导、培训,发挥业主委员协调处理业主投诉、监督物业企业服务质量的职能。
5、行业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到2015年,物业行业从业人员达到4.9万人,其中管理人员达到4500人,同2010年相比增加就业岗位9000个。一是强化物业管理岗位培训,每年组织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物业企业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二是强化物业管理继续教育培训,每年对已取得岗位证书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率达到100%。三是强化物业管理专业技能培训,举办保安、保洁、绿化、维修等物业管理各个专业从业人员的专题培训班,提升物业管理专业化服务水平。
6、加强居住区城管综合执法力度。明确各级城管执法单位的执法范围、执法责任、执法队员派驻小区执法,做到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月,提高执法效率。突出物业企业的日常管理作用,对日常管理和巡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物业企业要及时制止,并报相关城管执法单位。各级城管执法单位要及时查处,物业企业要积极配合,建立起物业企业“管理”、执法部门“执法”的联动机制。
7、开展物业项目创优达标,到2015年全市所有住宅小区,70%获省级示范项目称号或达到省级(含国家级)标准。其中,完成30个2010年前已建成住宅小区达到省级或国家级物业管理示范项目创建标准,达标小区总数达154个;完成新建住宅小区创优达标任务,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完成后年平均达标率达到70%。
8、健全完善物业管理政策法规体系。业主大会制度、业主公约制度、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物业承接验收制度、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物业管理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住房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等七大制度得到普遍确立。
9、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在物业行业进行推广使用。一是引进智能立体车库建设新技术,解决老居住区停车难问题,到2015年,建设立体车库100个,增加停车位1.5万个;二是引进电瓶垃圾清运车,完善住宅区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到2015年,50%居住区使用电瓶垃圾清运车清运垃圾,实现低碳环保;三是完善监控、技防设施建设。电子监控、周界防越、电子巡更等高科技管理手段在住宅区得到普遍应用。至2015年,50%居住区安装完善技防系统。
10、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随着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渐弱化,物业管理协会作为政府与物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将会配合政府行使监督、管理企业的职能。协会履行政府部分转移职能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开展调研、培训、交流、新技术推广等活动,行业的自律管理得到进一步增强,行规、行约凸显更大的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物业行业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监管机制。以社区为单位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各级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及监管措施,建立物业层级履职监管考评机制,实现部门监管向属地监管的转变,解决行业部门人员少、监管到位率低的问题。
(二)建立物业项目服务质量监管考评问责机制。由各区主管部门、各街道、各社区和业委会按照《物业服务质量考评标准》对物业服务质量实行月检查、季考核、年考评,依据考评结果给予企业责令整改、收费降级、退出服务的处罚。实现粗放式监管向科学监管的转变,解决物业服务质价不符的问题。
(三)建立物业企业资质动态监管机制。根据《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按照《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违法违规行为处理标准》对无资质从事物业服务,聘用无资格证书、岗位证书人员为管理人员,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实现由常规监管向动态监管的转变,解决物业企业违规经营、捆绑收费问题。
(四)建立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指导监管考评机制。按照《业主委员会履职情况考评标准》,各区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各街道、各社区按季度对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备案、运作等情况进行指导、检查、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作出通报、改选、重组、限期改正或撤消决定等处理,实现问题式监管向预防式监管的转变,解决业主委员会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五)建立居住区物业管理与综合执法联动机制。针对居住区内存在的业主改变房屋使用性质、违法违规经营、机动车乱停 乱放、噪音油烟扰民及污染环境、占用破坏公共绿地、乱挖乱建等违规行为,制定《大庆市居住区环境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由工商、房产、卫生、公安、消防、交警、环保、规划、水务、工信等部门共同组建整治机构,各负其责开展整治,建立居住区违法违规行为综合执法长效机制。
(六)建立老区改造持续投入机制。一是编制改造规划,明确改造任务。由市城管委牵头,各区政府、中直企业和相关产权单位参加,对全市未改造老居住区进行全面普查,编制《全市2011年至2015年老居住区环境改造工程规划》,进一步统一改造标准,明确改造任务,利用五年时间完成全部老区改造任务。二是落实改造责任,实现共同投入。中省直大企业(油田、石化、炼化、铁路)自管老区由其负责投资改造;东风新村及万宝园区由市政府投资改造;各区及高新区辖区老居住区由各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投资改造。
(七)建立房屋维修长效机制。加强对我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保障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安全使用,切实维护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针对其它老居住区在全市住房专项维修资金尚未补建到位的情况下,借鉴外地市经验,积极向市政府争取资金,做为东风新村及万宝园区应急维修资金,专项用于小区房屋本体及公共设施专项大修资金,由市城管委按编制应急维修计划并组织实施。东风新村及万宝园区之外的,实行属地负责,由各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和相关产权单位负责应急维修。
(八)建立立体车库投资建设机制。为缓解我市停车难问题,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鼓励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的建设和经营,借鉴外地经验,由市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建设经营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的意见》,给予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营业税免二减三等优惠政策,由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地点,鼓励立体车库生产厂家或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并在政府与投资者约定的期限内进行经营。经营期限届满后,停车库收归政府。此办法既能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又不需政府投资。2011年在东风新村、万宝园区规划几处建设地点,试点启动立体车库建设,待成功后再向全市新、老居住区铺开。五年时间建设立体车库100个。
(九)建立困难家庭物业费救助机制。借鉴其他地市经验,继续向市政府呈报《关于对弱势群体实行采暖费物业费同步救助的请示》,待市政府批准后,参照弱势群体困难家庭热费救助范围和标准,建立困难家庭物业费救助机制,实现“两费”同步救助,解决低收入家庭无力承担物业费和物业企业收费率低的实际困难。
第三篇:十二、五医改
国务院:医改“十二五”规划暨实施方案发布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了2012-2015年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医改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将得到合理控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群众负担明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作为未来四年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医改规划》由背景、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建立强有力的实施保障机制七部分组成。为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医改规划》提出,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2015年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初步实现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医改规划》把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作为强基层的关键举措,到2015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生15万名以上,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两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此外,《医改规划》还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鼓励有实力的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依法开办私人诊所。(张蕾)
第四篇:石油化工HSE管理体系发展及应用
摘 要: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各行业都要将保证员工的健康,预防事故以及保护环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危险因素,HSE管理体系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其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逐步建立和发展,HSE管理体系作为国际石化行业的“准入证”,对减少石化环境、安全及健康事故有着重要的作用。为真正保证安全生产,确保HSE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本文分三个部分介绍了我国石油化工HSE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应用。
关键词:石油化工行业 HSE管理体系 发展 应用
1.HSE管理体系概述
HSE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的简称,健康是指影响工作场所内人员健康的条件和因素,即人身体没有疾病,在心理上(精神上)保持一种完好的状态;安全是指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劳动生产在保证劳动者生命安全健康、企业财产不受损失,以及确保他人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包括人员安全、设备安全、生产(施工)过程安全和环境安全;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是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和人类与自然因素间相互形成的生态关系的组合。如图1-
1HSE管理体系是近几年国际石油石化行业推行的组织机构、职责、资源、程序和过程等构成的通用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该体系要求组织确定其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减少可能引起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它是石油天然气工业实现现代管理,走向国际大市场的准行证,也是目前较为先进和科学有效的一种管理方式,体现了完整的一体化管理思想。
HSE管理借鉴各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管理经验,通过整体和全过程来考虑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用系统的管理思想,推崇健康、安全与环境一体化管理的现代模式,是当今国际石油石化行业通行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体现当今石油化工企业在大城市环境下的规范运作,突出了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思想,为企业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运行机制;同时,HSE管理体系是多年来国际先进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总结出来、符合管理学基本原理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它通过实施风险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应急措施来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不仅具有系统化、规范化、文件化的管理特点,也为有效预防、减少石油化工生产中的高风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提供了科学化、程序化的管理手段,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的机制。
2.石油化工HSE管理体系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石油化工行业开始加强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注重考察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石油工业国际勘探开发论坛也在1974年建立,这是国际协会的石油工业组织,它组织了专题工作组,从事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开发。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包括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印度美国所属联碳公司博帕尔农药产毒气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英国北海油田帕玻尔阿尔法平台爆炸事故等世界上的几次重大安全事故引发了国际工业界对其后果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关注, 不但导致重大安全、环境、卫生健康方面的影响,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安全意识,这几起重大事故使得人们用新的理念,通过全方位的视角、认识工程建设与制造生产活动中全过程的安全问题,一系列安全
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逐渐发展形成,1985年,壳牌石油公司首次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提出了强化安全管理的构想和方法。
1991年,石油工业国际勘探开发E&P论坛在荷兰海牙召开,HSE管理体系的概念才开始被正式提出。1991年,壳牌公司委员会颁布健康、安全与环境(HSE)方针指南;1992年,正式出版安全管理体系标准EP92-01100;994年油气勘探开发工业安全、环保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召开,HSE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6年正式推出ISO/CD14690标准草案,即《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该草案是石油勘探开发多年管理工作经验积累成果,体现了完整的一体管理思想,目前,这一标准也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的广泛认可。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布了《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手册》,并于2000年3月正式发布了《中油集团HSE管理体系手册》,这表明了中国石油全面实施HSE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管理工作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HSE管理体系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
3.1 HSE管理体系在国外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
在国际各大石油公司和有关组织的推动下,特别是在石油工业几次重大事故震动下,HSE管理体系不断地在向前发展,各大石油公司基本上形成了带有自身特色的HSE管理体系模式。
3.1.1壳牌(SHELL)石油集团公司的HSE管理体系
1985年壳牌公司向杜邦公司咨询,首次在石油勘探开发中提出了强化安全管理的构想和做法;1986年在强化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安全管理手册;1987年发布了环境管理指南;1989年发布了职业健康管理导则;1991年发布了健康、安全、环境方针指南(HSE);1992年形成安全管理体系(SMS);1994年壳牌公司HSE委员会制定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导则”经壳牌公司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颁发,正式发布了HSE管理体系。制订了壳牌公司HSE管理的11条原则、8条政策和目标,采用EP-55000勘探与生产安全手册,加强了对壳牌公司员工的HSE管理体系培训,建立“HSE规划”的内部审查制度,壳牌公司的HSE管理组织。
3.1.2杜邦(DUPONT)的HSE管理体系
杜邦公司在HSE管理方面的水平也是一流的,杜邦公司把安全放在经营战略的重要地位来考虑,制定了十项安全工作的原则,集中体现了HSE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杜邦公司认为:“所有的工伤事故都应归于管理上的失误”。从管理出发对一切不安全因素要从管理上进行反省,用管理的先进性来杜绝一切事故的可能性;同时,杜邦公司建立了先进的应急措施,配备了一套先进的急救和自救装置,将工厂生产全过程置于其监视之下,生产中的主要参数随时可得,以组织厂内及周围人员撤离或疏散。
3.1.3英国石油公司(BP)的HSE管理体系
BP是较早重视HSE管理并开发HSE管理体系的石油公司之一。BP集团制定了五大企业政策,包括道德行为、雇员、公共关系、HSE业绩、财务管理等;提供了包括十三个要素的HSE管理体系框架,要求所有的业务单元开发围绕着PDCA循环往复的HSE管理体系;此外,还提供了大量的工具箱指南文件,并建立了HSE管理体系保障系统来保证公司的HSE管理体系框架得以实施。
3.2 HSE管理体系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
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了HSE标准体系,标志着HSE标准体系正式进入我国,近几年,中海油、中石化在集团公司内部内部也逐步建立起了HSE管理体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2.1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HSE管理体系
在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中,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HSE管理起步是最早的。中石油从1997年开始建立与实施HSE管理体系的系统工程,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集团公司、企业和企业所属主要生产作业单位三个层次上编制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手册》,在基层队(站、车间)编制HSE计划,同时要求承包商编制HSE管理体系手册对于具体项目要开展安全卫生预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应急反应计划,并要求项目承包商(作业服务公司)提供HSE例卷(HSE CASE)。2004年中石油发布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第1部分:规范》(Q/CNPCIO4.1-2004), 2007年中石油重新修订并发布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第1部分:规范》(Q/SY1002.1-2007)。中国石油HSE管理体系是中国石油集团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和维护企业文化,符合集团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目前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炼化、油品销售各专业领域都已开始实施HSE管理体系,在基层组织探索实施风险管理的“两书一表”管理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惯例和做法。中国石油集团HSE管理体系由领导承诺、方针和战略目标、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评价和风险管理、规划、实施和监测、审核和评审七个关键要素组成。每一个关键要素都是中国石油集团HSE管理要达到的一个标准,同时,每一个标准又是由一个战略目标和具体指标来支持。他们将体系比喻成螺旋桨,螺旋桨的轴心为领导和承诺;螺旋桨的叶轮片分别为方针和战略目标.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评价和风险管理,规划,实施和监测,评审;螺旋桨的保护层为不断审核。
3.2.2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HSE管理体系
1997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发布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安全(HSE)管理体系原则及文件编制指南》,该指南对有关HSE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政策进行了详细阐明。中海油的HSE管理体系更多体现了满足法规的要求,海洋石油设施按照国际海事组织的有关公约、规则、标准等运作。目前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参考OGP和API的有关HSE管理体系指南进一步的改进其体系,逐步形成以安全评价为基础的海洋石油作业安全(HSE)管理体系。2003年起,中海油与杜邦公司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在企业内部深入推进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使安全生产和环境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3.2.3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HSE管理体系
1998年底,中国石化集团引入HSE管理体系,2001年6月,中石化制定发布了自身的HSE管理体系规范标准Q/SHS0001.1-200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
中石化集团公司的HSE管理体系文件可用“一个体系、四个规范以及五个指南”来概括。所谓“一个体系”,即HSE管理体系;“四个规范”是指油田、炼化、销售及施工企业HSE管理规范;“五个指南”是指油田、炼化、销售及施工企业HSE实施程序编制指南。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集团公司的手册(A层次)、程序文件(B层次)以及作业文件(C层次),构成了金字塔式的结构。
4.结论
HSE管理体系将是是今后我国乃至全世界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为了提高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全面增强石油化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当坚持以HSE为载体,以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和安全意识为重点,以强化管理保护环境为突破口,在各分公司积极推动建立和实践HSE管理的活动,加大HSE管理的投入,建立严格的HSE责任制和考核制度,运用适当的风险评价管理方法做出HSE风险的专业判断,坚持人本管理思想,抓好HSE管理评审、交流工作,实
现全员的重视和广泛参与,争取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以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为基础,在HSE管理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企业内部标准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员工生命安全及健康、施工周围环境得到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景凯, 石油企业HSE管理文化建设实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
[2]戴颂文.国外HSE管理体系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J].当代石油化工,2009,(7),[3]刘勃.新建炼油化工企业HSE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9,(7)
[4]梁蕾.关于推进和完善HSE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9(21)
[5]张莲芳.浅析国外大石油公司HSE管理体系[J].油气田环境保
护,2009,(3)
第五篇:石油化工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石油化工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石油化工设备是勘探、开发、集输及加工石油、天然气的装备、它包括石油勘探开发设备和炼油、石化设备。石油勘探开发设备是指石油、天然气的勘探、钻采、开发、储运等专用设备,包括各类物探与测井设备、钻井设备、采油采气设备、井下作业设备、油气集输设备、海洋钻采平台设备等及相关的配件和工具;炼油、石化设备是指石油、天然气加工、转化全过程中所需要的成套设备,包括通用设备(如各类工艺压缩机、膨胀机、泵和阀门等)和专用设备(如反应器、塔器、换热设备、工业炉、储运设备、专用机械等)。炼油、石化工业装备规格、参数由炼油和石化工业的工艺决定,炼油和石化工业是流程工业,因此,这类设备的特点是:成套、专用;设备的品种、规格多;整个系统的自动化要求高,要求能常周期连续稳定运行,因此对设备的可靠性要求高,因为这两类设备各有特点,下面分类加以说明:
1、石油勘探开发设备
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设备是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门类比较,规格、品种基本能满足了我国陆上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自1980年以后,还有少量石油开发设备出。1980年我国开始开发海上石油,实行国内外合作开发的方式,按国际标准开发海上石油,开始几年,海上平台的国产设备只占5%以下,九十年代上升到20%左右,至今仍在20-30%之间徘徊。从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生产能力、产量、产值、生产的品种规格和从业人员等方面来看,我国已经是一个生产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大国,但设备的高新科技含量少,某些特殊设备(如海上石油开发设备)还需要进口,应变能力不强,因此,我国还不是制造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强国。
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设备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88家,从业人员4.7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89.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91.4亿元,利润总额7.4亿元。
1)勘探设备
20世纪末期,特别是“九五”以来,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研制勘探关键设备,并取得较大成果。中石油所属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地球物理勘探服务工程集团公司。探勘作业量占全国勘探量的70%,并在国外建立20多个办事处,30多支作业队伍进入国际勘探市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以及国内其他物探工程服务公司都认为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必须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探设备,需要联合国内有实力的物探装备制造和研制单位,共同研制先进的物探设备,并研制成功了一些关键物探设备。
国内研制和生产勘探设备的主力单位是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作为“九五”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研制的GYZ4000型24位遥测地震仪在1999年通过了技术鉴定和国家验收,获2001年“九五”国家重大攻关优秀成果奖。2001年西安厂又研制成功SKC2000增强型数控测井系统,2002年研制成功ERA2000成像测井系统。这些重要设备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的物探装备接近国外同类装备水平。
2)钻井设备
石油钻机是指石油钻井所使用的成套钻井装备,它包括钻机的主要部件如天车、游车、水龙头、泥浆泵、转盘、井架、底盘等,还包括动力装置、泥浆净化系统、电驱动钻机中的电驱动系统等。按用户需要,还可包括顶部驱动装置、防喷器系统等。
我国目前已能成套生产钻深1000米-7000米的系列钻机。驱动方式有机械驱动、直流电驱动、交流变频电驱动、电动加机械复合驱动等。可用于陆上钻井、沙漠钻井、近海钻井。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上只能生产钻深5000米以内的钻机。20世纪80
年代中期,由兰州石油化工机械总厂研制了第一台6000米电驱动钻机,其中电驱动系统是进口的。90年代以后,我国加大了钻机的更新改造和发展步伐,研制了机械驱动和电驱动6000钻机、沙漠钻机、顶部驱动装置等,其中电驱动系统可以国产化。
3)采油设备
为了适应不同复杂程度的油井,不同的油质,不同的开采期等,发展了很多种类的采油设备,通常分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设备,一次采油难度较小,三次采油难度较大。常用的采油设备有采油树、抽有机(包括抽油泵、抽油杆、合称三抽设备)、电潜泵、螺杆泵、人力活塞泵、气举设备等。我国用量较多的是采油树、抽油机、电潜泵等。此外,为采油所需要的注水泵、压裂泵、修井机等也属于采油设备范畴。
原上海第二石油机械厂是生产采油树的主导厂,在80年代引进美国McVEOY公司技术,在90年代研制成功105Mpa单油管采油树和70Mpa的双油管采油树,使用于沙漠油田,并率先通过竞争中标进入我国海上采油领域。企业改制、重组时,上海第二石油机械厂被上海神开石油设备公司收购。而江苏金湖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从一个较小的企业发展成为目前国内生产采油树等采油设备的主导厂之一。2003年产品销售收入13234万元,利润3207万元,新产品产值5422万元,出口6494万元,已列在我国钻采专用设备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排名前15名之内。
三抽设备也是成熟产品,抽油机已形成年产1万台生产能力,抽油杆年产3000万米的能力,从1981年开始,我国的抽油机和抽油杆开始出口到美国、后又出口到印度、拉美等地,是较早出口的产品。80年代抽油机主要生产厂家只有兰州通用机器厂和兰石厂等,其后上海、山东、东北、华北、江苏等地都涌现出一批抽油机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已过剩。
电潜泵是一个机组,包括潜油电机、多级离心泵、井下电缆、保护器、油水分离器等,技术难度相对较大。电潜泵适合于中后期注水强采,在老油田大量使用电潜泵。电潜泵一般处于千米以深的井下工作,温度达到50-150摄氏度,压力高达10Mpa,井内含酸、碱、沙、盐等化合物,工作条件比较恶劣,因为电潜泵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一直处于不断的研究改进中。1977年天津电机厂与有关配套件厂和科研单位合作研制出功率40kw、排量200米3/日的电潜泵。80年代以来电潜泵生产厂家逐渐增多,广东韶关、重庆虎溪、山东淄博、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所属工厂等约有10多个电潜泵生产厂,年产能力可达2000套,已完全恩能满足国内需要。天津电机厂引进美国雷达公司的制造技术,1993年根据塔里木油田的需要,研制成功耐150摄氏度的电潜泵,又根据出口需要,研制满足俄罗斯寒冷地区油田的电潜泵,已出口500套以上。总之,我国的电潜泵可满足国内陆上、海上的需要,并已打开出口大门。但技术上还需要改进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