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肠道寄生虫知识讲稿
小学肠道寄生虫知识讲稿
时间:2011.12.16 地点:各班教室(通过学校广播网)参加人:全体师生 主讲人:辅导员
主讲内容:肠道寄生虫知识
小儿肠道寄生虫种类很多,如蛔虫、钩虫、蛲虫、绦虫、阿米巴原虫等,最常见的是蛔虫、钩虫、蛲虫,现就此三种常见寄生虫病简单介绍。
一.蛔虫病:
由人蛔虫寄生于人体所致,人食入感染性虫卵而感染,蛔虫具有游走、钻孔、扭成团的特点,能引起一系列外科并发症。
肠蛔虫病轻者无症状,大量蛔虫寄生可引起消化不良、厌食、善饥或偏食,甚或发生厌嗜症而至营养障碍,常可引起阵发性脐周腹痛、呕吐,而其代谢产物或毒素可使病儿出现毒性症状甚至惊厥。此外,因吸收虫体异性蛋白可出现寻麻疹、气喘、发热、肠痉挛、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蚴虫移行至肺部时可致蛔蚴性肺炎。虫体过多,或于小儿高热、重病时期,特别是服用不足量的驱虫药,可激惹蛔虫钻入胆管(胆道蛔虫)、胰管、阑尾(蛔虫性阑尾炎)或其它部位引起机械梗阻、炎症、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蛔虫过多时,扭结成团引起肠梗阻。
诊断主要是根据以上表现,及粪便涂片找虫卵,末梢血象嗜酸性细胞增加有助诊断,凡有吐虫或排虫史者是最好的诊断依据。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食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瓜果及生菜,开展普查普治,消灭传染源,推行粪便无害化。
二、蛲虫病
主要是由于雌虫多于夜间移行至肛门附近肛门皱折.会阴部大量产卵,卵经6小时可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小儿抓痒时,虫卵即污染手或附着于指甲缝内,经手直接入口或污染衣物.被.裤用具或虫卵随尘土飞扬而污染食物.用具,经口感染自身或周围人群。此病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尤以温带为多,易在家庭和托儿机构中传播,大多数无症状,当雌虫移行至肛门周围产卵时,可引起肛门和会阴部奇痒,多发生于夜间入睡后,常影响睡眠,有时可侵入邻近器官,引起异位并发症,如阴道炎、输卵管炎、阑尾炎等。
诊断根据以上表现,夜间患儿入睡后2-3小时,在肛门处可检截成虫。
预防:由于虫卵在体外发育时间短,很容易传播及反复感染,故防治应用同时进行,尤以预防重要。讲究个人卫生,提倡小儿穿封裆裤睡觉,饭前便后洗手,纠正吮手指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洗会阴部,在治疗同时,应每天将内裤进行煮沸消毒以灭虫卵,外衣、被褥应勤洗勤晒,使人们了解蛲虫的传染方式,以尽量减少感染机会。
三、钩虫病
由于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寄生于十二指肠及小肠内引起的疾病,每条成虫从肠粘膜吸收血液(十二指肠钩虫每日吸血量为0.14~0.4ml,美洲钩虫为0.01~0.09ml),并且分泌抗凝物质,而且经常变更吸附位置,使其周围粘膜多处受损继续出血,而导致缺铁性贫血,病初时有食欲亢进、好食易饿、喜食泥土、生米等嗜异症,继而发现食欲不振、呕吐恶心、大便潜血阴性,面色指甲苍白,表情淡漠,毛发枯干,慢性长期感染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可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出现中、重度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粪便中找到虫卵,血清中IgE、IgG、α-球蛋白增多。
预防:粪便无害化,养成不随大便及饮食卫生良好习惯,疫区避免手、足直接接触湿润土壤。
第二篇:芦蒲镇肠道寄生虫病防治计划
芦蒲镇肠道寄生虫病驱虫服药计划
肠道寄生虫病(指除了血吸虫、疟疾、丝虫病以外的其他寄生虫病)曾是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因地制宜开展重点寄生虫的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世界卫生组织在1999年报告中指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源性病和血吸虫病带来的损失占全部疾病负担的40%以上。发病多见于儿童,常引起营养不良、贫血、生长迟缓、智力受损,极易引发其它疾患”,寄生虫感染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多年来,我镇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重视和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切实提高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群防群控的工作局面;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群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不断提高防治工作水平,巩固我镇肠道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的成绩,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目的
掌握我镇目前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降低并逐步控制城乡居民寄生虫感染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原则
驱虫治疗以本着自愿,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不搞硬性摊派。遵循以乡镇为主,集体进行的原则。
三、措施
(一)组织措施
以镇为单位组织开展调查和集体驱治,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配合开展这项工作,做好调查,登记、服药工作。
(二)技术措施
1、健康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知识宣传,重点抓好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意识。
2、驱虫治疗
全镇统一选择安全、广谱、高效、服用方便的“阿苯达唑”驱虫药品,药品由镇防保所统一到县疾病控制中心采购下发,各村不得随意乱用驱虫药物,否则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责任自负。
驱虫治疗时间:
我镇将在5~6月份开展本次驱虫治疗,服药时间为晚上睡前服用。
驱虫对象几次数:
两周岁以上的人群,其中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为重点对象。所驱的虫种为蛔虫、鞭虫、蛲虫等土源性线虫。
禁忌症:
患有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急性病患者,孕妇及有药物过敏史者严禁服用驱虫药。
(三)不良反应处理原则
肠道寄生虫病的驱虫药物副作用较少见,只有少数人可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症状较轻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四)注意事项
1、在组织服药过程中,各村对药物的运输和保存注意防潮,若发现劣质霉变、破碎或超过效期的药物不得服用。
2、在服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剂量服药,不得任意加大或减少,防保所人员要加强观察,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五)培训
在服药工作开展前对村防保人员进行一次专业知识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服药。
2008年5月20日
芦蒲镇肠道寄生虫病2008年驱虫服药工作小结
根据寄生虫防治工作目标要求和县疾控中心的具体工作安排,我镇在5月底对全镇村医生进行了肠道寄生虫病驱虫服药工作的动员布置,积极行动,采取有效措施,按时完成了全镇驱虫服药工作,现将我镇驱虫服药工作情况汇总如下:
一、思想重视抓落实
搞好驱虫服药工作是阻断肠道寄生虫病传播的关键,我镇全部使用县疾控中心下发的广谱驱虫药:阿苯达唑,从源头上保证了用药安全。单位领导十分重视,分管院长亲自主持召开了防保所成员及全体乡村医生的专题会议,广泛深入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目标,克服松懈麻痹思想,落实责任,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为全面高质量的完成上级下发的驱虫服药工作任务。
二、全面监督抓落实
我们于5月30号对全体村村医生进行了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熟练掌握驱虫服药的对象,适应症和禁忌症,对所有服药人员进行登记,同时明确责任,落实奖惩措施,防保所成员具体分工到村,协助和配合村医生完成本次驱虫服药工作任务。
三、紧抓服药数量质量
为了保证本次服药工作顺利完成,防保所人员跟踪到村,检查监督各村医生及时将驱虫药送到服药对象手中,看服下肚,通过全镇上下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到6月底顺利圆满的完成了主管部门下发的4000人份驱虫药任务,服药率达到了8.8﹪,达到了的上级要求的任务目标。
在今年的驱虫服药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个别乡村医生对驱虫工作认识模糊,认为驱虫服药工作没有意义。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将扬长避短,更好的完成上级的驱虫服药任务。
2008年6月30日
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讲稿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讲稿
并 殖 吸 虫
并殖吸虫(Paragonimus)是并殖科吸虫的总称。成虫主要寄生于终宿主肺脏,故又称肺吸虫。目前,世界上已报告的并殖吸虫有44种(包括亚种),分布在亚、非、美洲的31个国家。寄生于人体的并殖吸虫约有6-7种(但并殖吸虫的分类比较混乱,可能有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我国已发现的人体并殖吸虫主要有两种,即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和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可引起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
并殖吸虫病是一种地方性人兽共患性疾病。国内分布遍及22个省市自治区,严重的地区有东北三省、四川、浙江、安徽等。我省的豫东及豫西有流行,以斯氏狸殖吸虫为主,卫氏并殖吸虫也有存在。下面重点介绍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做个比较。
一、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特点
1.形态:成虫、虫卵(略)2.生活史:
1)终宿主:人,猫、犬及野生肉食动物;中间宿主:川卷螺类,溪蟹、蝲蛄(螯虾、竻蛄);转续宿主:猪、鼠、兔、鸡、鸟类等。
2)成虫寄生部位:肺,在肺组织内形成虫囊;异位寄生于脑、肝等组织。3)虫卵随痰/粪排出体外,在水中发育3周后孵出幼虫(毛蚴)。
4)毛蚴→川卷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尾蚴→溪蟹、蝲蛄(囊蚴)。5)感染期:囊蚴;感染途径及方式:生食或半生食感染有囊蚴的溪蟹、蝲蛄及感染有童虫的转续宿主动物肉,喝生水。
6)囊蚴经口感染终宿主,在小肠内脱囊而出(后尾蚴→童虫),童虫穿过肠壁,经肝、膈、胸腔入肺定居,发育成熟。
二、卫氏并殖吸虫感染与卫氏并殖吸虫病
1.感染后结局:带虫者与病人
2.致病机制 童虫钻行的隧道样损害及成虫定居的机械性损害。
病变过程:1)脓肿期;2)囊肿期;3)纤维疤痕期。3. 临床表现与分型
1)急性期:全身过敏性炎症反应及消化道症状(主要由童虫移 行、游窜引起)。2)胸肺型: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咳嗽、胸痛、血痰或果酱色痰。3)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头痛、癫痫、偏瘫、视障。4)肝(腹)型:肝大、肝痛、肝功能紊乱,腹痛、腹泻等。5)皮下型:游走性皮下包块。4. 诊断(临床与实验诊断)
有流行感染史、出现相应症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及X线等辅助检查的阳性发现时,进行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5. 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1)肺吸虫病的流行特点:
① 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② 地域性分布(与中间宿主的分布有关);主要在山区流行(东北型:以蝲蛄为传媒,南方型:以溪蟹为传媒); 2)人类感染与生活习惯有关:
① 生吃、腌吃、醉吃、烤吃蟹与蝲蛄; ② 东北的蝲蛄豆腐和蝲蛄酱
③ 东北人用蝲蛄“治病”:辽宁人用蝲蛄汁治咯血;吉林朝鲜族用蝲蛄汁涂眼和皮肤治疗麻疹(据称蝲蛄有清凉作用);
④ 生吃或半生吃动物肉(转续宿主肉);有人调查猪发现其中一头猪肌肉内有10个虫体,将含幼虫的猪肉喂狗,92天后狗肺内发现10个成虫。⑤ 喝生水:死亡解体的蟹与蝲蛄内囊蚴可能散于水中,有报道尾蚴可实验感染狗获得成功。
3)防治原则:
禁生吃或半生吃蟹、蝲蛄与动物肉,不喝生水,治疗病人[吡喹酮、硫双二氯酚(别丁)]。
斯氏狸殖吸虫
1958年我国陈心陶教授发现并命名。斯氏狸殖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比较,有如下特点:
1.形态:虫体较狭长,体宽部在前1/3,腹吸盘靠前,口吸盘大于腹吸盘。2.生活史:终宿主为中型哺乳动物,如狸(果子狸)、猫、犬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人不是适宜的终宿主,相当于转续宿主。3.致病:由于虫体不能到达肺部发育成熟,而在肺外组织到处移行,引起皮下型及内脏型幼虫移行症。
特点:全身反应重,多脏器损害症状,血中嗜酸球明显增高。
4.诊断:皮下结节活检,免疫学诊断。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是寄生于血管内吸虫的总称,皆属于裂体科,故又称裂体吸虫(Schistosoma)。它们的宿主范围及地理分布非常广泛,可寄生于鸟类、哺乳动物及人。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血吸虫属于裂体科的裂体属,而裂体科内其他各属的血吸虫成虫虽不寄生于人体,但某些种的尾蚴能侵入人的皮肤,引起尾蚴性皮炎。如禽类和兽类血吸虫(毛毕属、东毕属、华毕属引起的稻田皮炎)。
能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目前已知的主要有三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此外,在某些局部地区还有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寄生在人体的报告。可引起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当前世界上六大热带病之一。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3个省市区,也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我省虽然不是流行区,没有血吸虫病的流行,但由于人口的流动,经常可以见到血吸虫病的病人。
一、血吸虫的生物学
1. 形态
1)成虫虫体圆柱形;
2)雌雄异体,雄虫有抱雌沟,雌虫位于抱雌沟内呈合抱状态; 3)口、腹吸盘,内脏系统;
4)虫卵特点,毛蚴分泌的可溶性抗原从卵壳微管道释出卵外。2. 生活史
1)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如牛、马、羊、猪、狗、猫、兔、鼠等,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以血液和血管内皮细胞为食物,虫体可逆血流移行到肠粘膜下层的小静脉末梢,雌虫在此处产卵。
2)虫卵的去路和体内发育 雌虫每天产卵300-3000个。产出的虫卵60%沉积在肠壁,23%回流到肝脏,16%被排入肠腔,1%到其他组织。虫卵在体内发育:含卵细胞卵—→含毛蚴卵—→死亡钙化卵(黑卵)。卵内毛蚴分泌物(可溶性抗原)从卵壳微管道释出卵外可刺激宿主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在卵周围形成小脓肿,并通过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生成多种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1、2,嗜酸性粒细胞刺激素(ESP)、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FSF)、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等,吸引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汇集到虫卵周围,形成肉芽肿,又称虫卵结节。3)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后很快孵出毛蚴,主动侵入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体内,经两代胞蚴的发育繁殖,生成大量尾蚴,从钉螺内逸出。
4)无囊蚴期,尾蚴是感染阶段。在水面游动的尾蚴如遇人及动物(终宿主)即主动吸附到宿主的皮肤上,经分泌酶和机械穿透作用,进入皮肤组织血管及淋巴管,随血液循环到达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定居并发育成熟。
二、血吸虫感染与血吸虫病
1. 感染后结局:带虫者与病人 2. 致病机制
尾蚴侵入、童虫移行、成虫定居产卵及虫卵在组织内的沉积均可导致宿主的组织损害。其主要机制为:
1)虫体侵入、移行、定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2)虫体发育繁殖过程中分泌物、排泄物及虫卵刺激所引起的急性过敏性炎症反应;
3)免疫病理反应:Ⅳ型变态反应(虫卵肉芽肿),Ⅲ型变态反应(肾损害等)。
3. 临床表现与分型
1)尾蚴性皮炎:急性过敏性皮肤损害。
2)急性血吸虫病:感染后1-2个月发病,急起发热、咳嗽、肝脾肿大、腹痛、腹泻、甚至脓血便,粪便中可查到虫卵,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病程2周-4周。3)慢性血吸虫病:为免疫适应期。急性期后病情缓解,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或仅遗留慢性消化道症状及贫血、消瘦等。
4)晚期血吸虫病:一般感染后5年左右,部分重度感染患者开始出现晚期病变,虫卵肉芽肿导致肝脏的干线型肝硬变及门脉高压症,小儿感染可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使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而影响了生长发育与繁殖。临床表现为:① 肝硬变;② 门脉高压症;③ 慢性结肠炎;④ 小儿侏儒症。其主要表现为巨脾、腹水、侏儒症。4. 诊断
1)方法:粪检虫卵及毛蚴孵化;肛门直肠镜检及肠组织活检;免疫学检查。2)非流行区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对策 ① 到过流行区,有与“疫水”接触史;
② 急性期表现(须与疟疾、伤寒、结核、肝炎等相鉴别); ③ 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④ 肛门直肠镜检,肠粘膜活组织压片检查; ⑤ 粪检虫卵及毛蚴孵化; ⑥ 有条件可做免疫学检查。
5. 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1)流行区类型:平原水网型、山区丘陵型、湖沼型; 2)病人和病牛是主要传染源;
3)钉螺的分布限制了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
4)与“疫水”的接触及其机会是造成感染的必要条件;
5)防治原则:① 消灭钉螺;② 避免与“疫水”接触;③ 减少和消灭传染源:治疗病人和病畜,使用药物为吡喹酮、硝硫氰胺、呋喃丙胺,等。
第四篇:肠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
肠道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
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张伦理教授
冬去春来,随着季节的变化,气温逐渐回升变暖,尤其是进入夏季,则天气炎热,如此的自然环境变化,在有利于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春夏季节期间,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较冬季为高。如何做好春夏季肠道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则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一、春夏季节肠道感染性疾病的特点:
1、多有诱因: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往往有着各种不同的诱因,如进食变质食物(冰箱内过夜的剩饭菜、过期变质食品等)、进食生冷食物(未清洗干净的生瓜果菜等)、受凉(夜间睡觉开空调未注意保暖等)。
2、起病急:肠道感染性疾病大多数均为急性起病,少数病人呈慢性经过(如慢性细菌性痢疾等)。
3、临床表现以腹泻、呕吐症状为主,有时可伴有发热、腹痛等,严重可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4、病程较短:肠道感染性疾病通常病程较短(平均3~7天)但若合并有严重并发症者则病程相对较长。
二、春夏季肠道感染性疾病好发的原因:
1、细菌繁殖生存能力增强,气温回升变暖有利于自然环境中的细菌生存和繁殖,其致病性也增强。
2、食品易于变质:气温变暖使食物易于变质,而变质的食品往往又成为细菌繁殖的极好的培养基,进食此类变质食品则可导致发病。
3、生活习惯发生改变:随着天气逐渐炎热,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好喜欢凉爽,喜食生冷食物,喜饮水降温等,也为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4、机体免疫力下降: 天气炎热使人们白天工作时水分丢失过多,夜间睡眠质量下降,得不到较充分的休息,同时为弥补出汗等所致较大量体液丢失,需大量饮用水分,可稀释胃内胃酸,使胃酸的防御作用减弱,从而有利于进入消化道的细菌生存繁殖而致病。
三、春夏季常见肠道感染性疾病:
(一)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
1、诱因:进食被致病细菌污染的变质食物、生冷食品及饮水、饮料等,常见致病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2、临床表现:
起病急,主要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多为黄色水样便,次数较多,7~8次以上,常伴有恶心、呕吐,可有发热,腹痛呈阵发性,头昏、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由于腹泻致大量体液丢失而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甚至血压测不到,脉搏细速,面色黄白,甚至晕厥等。O157:H7血清型大肠杆菌可致肠出血性肠炎,则表现为痉挛性腹痛、典型的血水便。
3、化验:大便常规可见有少量白细胞存在,外周血血象正常或白细胞稍增高,大便培养可培养出致病细菌。
(二)细菌性痢疾
1、诱因:多为进食被志贺菌属细菌(又称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水等而致病,且该菌可随病人粪便而排除体外,再污染食物、水而经粪—口途径传播,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3天,可分为急性或慢性菌痢。⑴ 急性菌痢
① 普通型:起病急,常有畏寒、高热(体温达39℃以上),可伴头痛、乏力、纳差,继而发现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少,初为稀便或水样便,1~2天后转为粘液脓血便,可出现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自然病程为1~2周,如早期治疗,多数病人1周左右可痊愈。
② 轻型:全身中毒症状轻微,可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大便次数每日不超过10次,大便有粘液,但无脓血,里急后重较轻,可有腹痛和左下腹压痛。
③ 中毒型:小儿多见,成人偶发生,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突起畏寒,高热,体温达40℃以上,伴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烦躁惊厥,昏迷,抽搐等,严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和/或呼吸衰竭,但此时消化道症状并不明显,起病初可无腹痛、腹泻,可于发病数小时后方解出痢疾样大便,临床上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⑵ 慢性菌痢
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菌痢,其发生与下列两方面因素相关。一方面为人体因素,如原有营养不良、胃肠道慢性疾病导致抵抗力下降或急性菌痢未获有效治疗,另一方面为细菌因素,如福氏志贺菌易致慢性化。
3、化验:血常规多有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大便常规外观多为粘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大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
通常为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胃肠型和神经型食物中毒。
1、胃肠型食物中毒
⑴ 诱因:多为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致疾病发生,常见细菌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⑵ 临床特点:起病急,潜伏期短,夏秋季多见,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腹痛以上腹部及脐周多见,腹泻频繁,多为黄色稀便和水样便,也可依感染的细菌不同而出现粘液脓血便或血水样便,严重者可导致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病程短,多在1~3天内,而共餐者在短期内集体发病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⑶ 化验:对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及粪便进行细菌学培养,分离鉴定菌型,或取细菌培养液或毒素提取液喂猴或猫,观察有无胃肠道症状。
2、神经型食物中毒:
⑴ 诱因:进食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食物而致病,主要见于腊肉、罐头等腌制食品或发酵的豆、面制品。
⑵ 临床特点:起病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可有头痛,头昏,眩晕,乏力,恶心,呕吐,眼内外肌瘫痪而出现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重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咀嚼、发音困难,甚至呼吸困难,还可出现颈部肌力下降,出现头向前倾或倾向一侧,病程中患者神志清楚,感觉正常,无发热,常有顽固性便秘,腹胀,尿潴留,轻者5~9天内逐渐恢复,但全身乏力及眼肌瘫痪持续较久。重者抢救不及时多数死亡,病死率高达30%~60% ⑶ 化验:用可疑食物进行厌氧菌培养,分离病原菌。
(四)霍乱
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曾引起七次世界大流行,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
1、诱因:进食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或排泄物污染水源或食物是造成该病易于传播引起流行的主要原因,其中水源被污染后的作用最为突出。
2、临床特点:以夏秋季为流行季节,最早发病在4月份,高峰期在7~9月间,潜伏期1~3天,多为突然起病,典型霍乱的病程可分为三期: ⑴ 泻吐期:持续数小时或1~2天,先泻后吐,一般无发热,腹泻是发病的第一症状,多数不伴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大便多为黄色水样便或米泔水样便,有肠道出血者排出洗肉水样便,无粪臭,大便量多,次频,每日可达10余次,甚至大便失禁,随后出现呕吐,多为喷射状,次数不多,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为水样,严重者可呕出米泔水样液体,少有恶心。
⑵ 脱水虚脱期:频繁的泻吐使病人迅速出现失水和电解质紊乱,轻度脱水可见皮肤粘膜稍干燥,皮肤弹性略差,约失水1000ml;中度脱水可见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声音嘶哑,血压下降及尿量减少,约失水3000~3500ml;重度脱水出现皮肤干皱,声音嘶哑,两颊深凹,腹呈舟状,神志淡漠或不清,极度乏力,尿量减少,失水约4000ml。随之可有代谢性酸中毒,肌肉痉挛,鼓肠,心律失常,甚至循环衰竭,昏迷。
⑶ 恢复及反应期:脱水纠正后,症状逐渐消失,体温、脉搏、血压恢复正常,少数病人可有反应性低热。
3、化验:大便常规及粪便培养可找到霍乱弧菌,血清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五)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是感染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所致的肠道感染性疾病。
1、诱因:为进食被阿米巴原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其传染源是慢性阿米巴痢疾病人,患者的粪便中持续排放阿米巴包囊,如污染食物和水,就会传播本病。因此生食污染包囊的瓜果蔬菜可致病。苍蝇、蟑螂也可起传播作用。
2、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3周,临床上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型、普通型及重型。
(1)轻型:临床症状不明显,间歇出现腹痛、腹泻。
(2)普通型:典型急性表现为黏液血便呈果酱样,每日10余次,便量中等,粪质较多,有腥臭味。伴有腹胀或轻中度腹痛,右下腹压痛
(3)重型:起病突然,高热,先有较长时间的剧烈肠绞痛,随之排出黏液血便或血水样大便,每日10余次,伴里急后重,呕吐、失水,甚至虚脱或肠出血、肠穿孔或腹膜炎。但本型少见。
3、化验: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军均升高。粪便检查见粪便呈暗红色果酱状。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少量白细胞以及阿米巴滋养体。
四、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注意卧床休息,饮食上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2、严格隔离:对于烈性传染病如霍乱,一经发现则应按甲类传染病的防治要求进行严格隔离,包括家中及医院内的严格隔离直至达到解除隔离标准为止。
(二)补液: 补液是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关键。通过适当补液可以防止因过多体液丢失而致脱水、血压下降、甚至循环衰竭。补液方法主要有:口服补液,主要针对病情较轻且无呕吐的病人。可口服补液盐或者糖盐水。静脉补液,主要用于腹泻较为严重并合并有恶心、呕吐者。补液种类可为生理盐水、葡萄糖、碳酸氢钠等,且必须在医生及护士指导下进行。补液的种类和量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
(三)抗炎:由于大多数肠道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因此使用抗生素也是治疗的重要一环。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有:喹喏酮类(氟哌酸、氟嗪酸等)、四环素(治疗霍乱首选)、黄连素(用于有妊娠的患者)、先锋类(用于病情严重并伴有感染性休克等情况者)。
(四)止泻:止泻有利于减少体液丢失,防止脱水。抗生素具有杀菌、控制肠道炎症、减少肠黏膜分泌作用,可达到止泻目的。此外,也可口服思密达或肯特令等,具有止泻作用。应注意慎用强烈止泻药,如易蒙停等,以免使病情加重。
(五)对症治疗:伴发热者可用物理降温(冷敷、酒精擦浴等);恶心呕吐严重者可用止呕药物,如胃复安、吗叮啉、维生素B1等;腹痛者则用654-2等解痉药。
(六)霍乱及其他严重肠道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合并严重并发症者,必须在医院住院治疗。因其需要对病情进展进行监控。且有利于对危重病人进行抢救。
五、判断和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时应注意的事项:
1、考虑肠道感染性疾病时应注意与其他非肠道感染性疾病相鉴别:由于引起腹泻的原因复杂多样,因此遇见腹泻时,除了要考虑肠道感染性疾病外,还应注意排外其他疾病所致腹泻。如:急性阑尾炎、原发性腹膜炎、病毒性肝炎、伤寒、胃肠穿孔、宫外孕等。这些疾病也可以腹泻为初始症状,但常伴有高热、腹痛、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黄疸以及其他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等,可以进行鉴别。
2、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时,抗生素的使用应当规范、合理。对大多数肠道感染性疾病而言,喹喏酮类药物(如氟哌酸或氟嗪酸)均有较好疗效,可作为首选药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16岁以下病人不宜使用该类药物,因为该药有影响机体骨骼发育的副作用。也可依据大便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要防止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同时使用4 — 5种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有可能诱发肠道细菌的菌群失调或二重感染,从而加重腹泻和病情。
3、肠道感染性疾病病人切忌补充大量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因为大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会加快肠道蠕动、加重肠道粘液的分泌而使原有的腹泻加剧。不仅不能达到人们补充营养的初衷,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和迁延。因此该类病人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待腹泻停止、病情好转后再逐渐恢复常规饮食。
六、如何预防肠道感染性疾病
肠道感染性疾病的防治重点在于预防。应从下列方面着手: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包括:饭前便后洗手;不提倡暴饮暴食,尤其是过量饮用冷饮和冷开水。
2、加强食品管理和饮水卫生:不吃变质食物或未经加热的过夜食品;熟食与生食分开处理;新鲜瓜果食用前应加以洗涤并用开水清洗。不饮用生水。
3、加强居住环境卫生清洁:杀灭苍蝇和蟑螂,以达到阻断细菌通过苍蝇和蟑螂等媒介污染食物而造成肠道感染性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4、管理好传染源:对具有传染性的肠道感染性疾病病人应加强管理和控制。发现可疑或确诊的肠道传染病病人要求立即向防疫部门报告,并通过隔离病人、消毒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等措施,使传染源得到很好的控制。
5、增强机体免疫力:一是要避免过劳,注意适当休息。夜间睡眠使用空调时注意保暖,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和营养补充。二则进行预防接种。当有传染性较强的肠道感染性疾病发生时,如霍乱,可接种全菌体死疫苗,以达到预防作用。
总之,肠道感染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春夏季多见。多数具有传染性。做好该类疾病的预防工作是减少其发生的关键。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可确保该类疾病的恢复。
第五篇:预防肠道传染病知识
预防肠道传染病知识
1、饮用水消毒:
井水:若井直径为80公分,水深2.5米,则加漂白粉10克(约1匙)。
缸水:1片漂白粉精片研碎后,加水1担。
2、餐(饮)具:
首选煮沸消毒30分钟。也可用含有效氯5000mg/L溶液(约2匙漂白粉加水1升)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3、排泄物和呕吐物:
稀薄的排泄物(粪便)或呕吐物,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1两),搅匀放置2小时。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
4、地面消毒:
含有效氯10000mg/L溶液喷雾。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5、家用物品、家俱:
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含有效氯7500mg/L)喷洒或擦洗消毒。
海宁市疾病预访控制中心
预防肠道传染病
种类
包括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巴米痢疾、脊髓灰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以及其他通过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脑炎)一类传染病。
流行性学特征 传染源: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季节分布
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每年的5-10月为流行季节,高峰在7月和8月份。
临床表现
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霍乱防治
1、什么是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严重者可因体液和电解质丢失,形成脱水、休克,但若及时救治完全可以治愈。
2、霍乱有哪些传播途径?
霍乱有偶多种传播途径,主要有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和经苍蝇传播。但这些途径都是由病人粪便和呕吐物等污染外环境,再经口食入,是典型的病从口入传染病。
3、哪些不卫生习惯容易得霍乱?
容易得霍乱的不卫生习惯很多,主要是:喝生水,食前便后不洗手,用手抓食,生吃、半生吃食品或是吃隔餐饭菜不回锅、暴饮暴食等。需要指出的是,新鲜发、卫生的海、水产品,只要煮沸煮透,仍然是可以吃的。
4、霍乱可以预防吗?
从社会层面而言,重视环境卫生,做好管水、管粪、管食品,消灭苍蝇的“三管一灭”工作。从个人而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5、防止病从口入的有效办法是什么?
一是吃熟食。病菌对高温抵抗力弱,只要加温煮沸就能全部杀灭;不吃生的、半生的和腌制的食品;隔餐、隔夜食品要重新加热煮透。二是喝开水不喝生水。不使用不洁的水漱口、刷牙、洗食用、洗水果、洗蔬菜和其他食品。三是洗净手,食前便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防止病菌经手入口。四是不要到不卫生的小吃店、大排挡去用餐。
6、如果身边有人得了霍乱,该注意什么?有什么预防药吗?
霍乱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最有效的预防药物18岁以上的人服用氟哌酸,可以按照一天3次,第一次4粒,连服2天的方法服用,如果出现了腹泻,一定要及时到当地正规医院治疗。
细菌性痢疾主要由哪些传播途径
痢病是病从口入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是以下四种:
(1)食物型传播:近年来食物型暴发较以往多见。痢病杆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以葡萄、黄瓜、凉粉、西红柿等食品上繁殖,所以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带菌的厨师和用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做凉拌冷食等,常可引起菌痢暴发。
(2)水型传播:痢病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若病人与带菌者的粪便处理不当,水源保护不好,被粪便污染的天然水、井水、自来水未经消毒饮用,是引起菌痢暴发的根源。
(3)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主要通过污染的手而传播,这种生活接触是非流行季节中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如桌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痢疾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上述污染品后,即可带菌,如果马上去抓食品,或小孩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就会把细菌送入口中而致病。
(4)苍蝇传播:苍蝇有粪、食兼食的习性,极易造成食物污染,不少地区观察到痢疾的流行与苍蝇消长期一致。
怎样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
夏季肠道传染病是因吃了不清洁的食物所引起的。因此,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做好饮食卫生。
在采购食品时,应选择新鲜食物,病死的家禽、家畜、不新鲜的水产品不要购买。即使对于盐腌过的食品,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致病性嗜盐菌就可能在盐腌的食品中繁殖。
烹调时,炊具要注意消毒,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分开。炊事员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剪指甲勤换衣服。
餐具应该严格消毒。
凉拌菜宜少吃,吃时应洗净,并用冷开水冲洗,瓜果宜洗净去皮再吃。
夏天不宜举行大范围的家宴,饭菜应现做吃,如有剩余,第二天应煮透再吃,但即使煮透,有些细菌的毒素仍不能被破坏,如葡萄球菌肠毒素在煮沸后30分钟仍保存其致病性。
苍蝇与蟑螂等害虫,能作为肠道染病的媒介。因此,消灭苍蝇与蟑螂也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此外,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有助于增强体力,也有助于预防夏季肠道染病。
海宁市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办公室
海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从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给别人。主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0157:H7等。
有些肠道传染病传染的病变部位在肠道,可产生腹痛、腹泻等症状,如霍乱、痢疾等;还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变部位并不限于肠道,如肝炎是肝病变,脊髓灰质病变在中枢神经系统,伤寒主要侵袭全身的网状内皮系统(肝、脾、淋巴等)。
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 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水源受到污染后引起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霍乱、伤寒、菌痢被称为三大水媒病。
经食物传播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容器、进餐用具、手的接触、施用粪肥及被昆虫污染等。
接触传播 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衣物、文具、门把手、数钱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昆虫传播 苍蝇、蟑螂等都能起到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
肠道传染病共同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肠道传染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夏秋季为什么容易得肠道传染病
夏秋季气温高,适合病菌生长繁殖。条件适宜时,一个细菌经过一昼夜就能繁殖出几亿到几十亿个。剩饭剩菜保存不当,很容易受细菌污染而腐败变质;吃制作不卫生的食物和未经洗净消毒的瓜果,都很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夏秋季气温高,身体要加强散热,皮肤血管经常处于扩张状态,胃肠血管相对收缩,流经胃肠道的血液减少,胃肠道的抵抗力相对减弱,病菌一旦随不洁的饮食进入胃肠道,就很容易使人得病。
天气热,出汗多,喝水多,冲淡胃酸,减弱胃酸的杀菌作用。喝生水更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夏秋季,苍蝇孳生,增加了肠道传染病的传播机会。
夏秋季台风活动频繁,各种洪涝灾害增加了外环境被污染的机会。
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做到不生食、喝开水、洗净手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1、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2、不喝生水。菜要烧熟煮透,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过夜,食用时应重新回锅加热。
3、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
4、贮存食品或加工食品时,都应该生熟分开。
5、购买易生虫的蔬菜应注意鲜嫩无虫眼,留意是否使用了农药,摘去黄叶后应用水浸泡半小时以上,中间换水2~3次,然后再烹调。
6、不要去不卫生的饮食店就餐和购买无证经营的盒饭。
7、发现食物有异样或异味不可食用也不可煮沸烧透后再食用。
8、一旦出现肠道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
常见肠道传染病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可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经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和健康的带菌者是传染源。
临床表现主要有无痛性剧烈腹泻、呕吐,严重者可引起脱水死亡。人感染霍乱后,潜伏期通常为1-2天。
大多数病例起病急,多为剧烈腹泻开始,然后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大多数无腹痛,少数有腹部饱胀感。每天腹泻次数至十多次或更多,少数甚至大便失禁,无法计数。人群普遍易感。目前国际交往频繁,难免有海外病人流入境内,所以要严格检疫,隔离病人,消毒污物、控制传染源,加强治疗,加强人群防疫意识。
常见肠道传染病
甲肝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急骤,早期有明显的乏力、不思饮食、恶心、厌油腻、右上腹肝区不适及隐痛等症状,约1周后,有些病人小便呈茶色,眼白(巩膜)及皮肤发黄(医学上称黄疸)。甲肝的潜伏期约15-45天。
患了甲肝,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复,切不可乱用药物,如用药不当,反可加重肝脏的损害,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甲肝病人应及早卧床休息,要保持精神愉快,饮食要清淡,适当限制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常见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菌痢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菌痢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发。
菌痢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起病急,高热伴发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典型病人大便每日10多次甚至数十次。严重的病人可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炎,如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菌痢潜伏期大多为1-2天,短的数小时,长的可达7日。
常见肠道传染病
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好发于夏秋季。伤寒潜伏期一般为3-42天,平均14天,病程3-4周。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潜伏期短,症状较轻。
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高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暴发型伤寒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有畏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常见肠道传染病
O157∶H7
肠出血性O157∶H7大肠杆菌感染是一种食源性疾病,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群对病原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力。
O157∶H7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其中以出血性肠炎最常见。典型的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期水样便,1~2天后出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样便或血便相混,低烧或不发烧,潜伏期为3~4天,可长达8天,短至1天。
常见肠道传染病
骨髓灰质炎
又叫小儿麻痹症,半岁至5岁的小儿容易得病。症状多为发病很急,突然发烧,精神不好,很象感冒,烧三、四天后自动退烧,但过一至五天又发烧,第二次发烧两、三天后可能发生腿或胳臂不能动的现象,完全瘫软无力,所以叫“小儿麻痹证”。
小知识
1、哪些不卫生习惯容易得霍乱?
容易得霍乱的不卫生习惯很多,主要是:喝生水,食前便后不洗手,用手抓食,生吃、半生吃、吃腌制海产品、食隔餐饭菜不回锅、暴饮暴食等。需要指出的是,新鲜、卫生的海、水产品,只要煮熟煮透,仍然是可以吃的。
2、霍乱可以预防吗?
从社会层面而言,重视环境卫生,做好管水、管粪、管食品,消灭苍蝇的“三管一灭”工作。从个人而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3、防止“病从口入”的有效办法是什么?
一是吃熟食。病菌对高温抵抗力弱,只要加温煮沸就能全部杀灭;不吃生的、半生和腌制的海、水产品;隔餐、隔夜食品要重新加热煮透。二是喝开水不喝生水。不使用不洁的水漱口、刷牙、洗食具、洗水果、洗蔬菜和其它食品。三是洗净手,食前便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防止病菌经手入口。四是不要到不卫生的小吃店、大排档去用餐。
4、发生腹泻怎么办?
一旦家中出现有腹泻的病人,首先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肠道门诊就诊,以便得到及时到正规医院肠道门诊就诊,以便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处理,如果不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就要在家中及时口服补液盐。发生腹泻后人体损失最多的主要是身体里的液体和电解质。人体一旦脱水,很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这是腹泻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小孩发生腹泻后也同样需要补充水分。补液盐在医院和药店里都可买到。
腹泻发生后也要继续进食,有人腹泻后采用饥饿疗法,但科学的治疗方法并不提倡这种做法。腹泻导致身体营养损失,所以即使腹泻也要进行营养补充,可以吃一些稀、软、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羹、麦片粥、米粥、面条等。此外,发生腹泻最好不要滥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不但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也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菌群,急性腹泻有可能转为慢性腹泻。还有些腹泻是由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抗生素对这些腹泻也毫无效力。所以,发生腹泻要慎用抗生素。如要使用,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