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稿《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
王瑶
美是什么?一朵艳丽的鲜花?一道亮丽的彩虹?还是一片璀璨的星空?不?都不是,我认为真正的美,是那些对学生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老师们。他们,才是最美的。
老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上最珍贵的艺术品;老师不是伟人,但老师的身上凝聚着学生滚烫的目光。老师的职业是崇高的,老师的职业是无价的。老师,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您还独自一人不停的批改着我们的作业,您每上一节课,都会在私下里认真的备课,您在那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一节课,一站就是三百六十五天,一站,或许就是永远。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 的两鬓,总有一天会变斑白,但您对教育的热爱,对莘莘学子的责任却永远鲜活。
老师,如果可以,我想用最美的色彩来描绘您,我想用最动听的歌声来歌颂您,您是美的耕耘者,您是美的歌颂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大地,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您的爱,如阳光般温暖,春风般的和煦,清泉般的甘甜。您的爱像灯塔,照亮了知识的路程,像金钥匙,带领我们走进知识的宝库。
老师,您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却不求一点回报,就像春雨一般,默默的到来,滋润万物,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然后又默默无闻,做好一切工作后,便悄然退去,而我们就像那些小苗,老师给了我们养料,给了我们知识,让我们茁壮成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爱就是无声的。如果说用鲜花、彩虹、星空来和您媲美,我想说,这些都不及您的三分之一,您才是最美的,您才是我们生命中那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篇:润物细无声演讲稿
润物细无声,教育爱无痕
尊敬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润物细无声,教育爱无痕》。
我做着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自踏上三尺讲台起,我便暗暗对自己说,一定要做一名好老师,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从教的5年来,每天早晨迎着初升的太阳来到学校,晚上披着满天星光离开校园。这样的生活节奏让我切实体会到了教师的平凡和工作的艰辛,然而也更深深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纯洁和高尚。
每当我和孩子们一起,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庞,清澈水灵的眼睛,他们多像一朵朵小花,渴求着阳光和雨露。清晨听着一声声“老师,您早”,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快乐和生机;放学随着一声声“老师,再见”,又给我留下了明天的希望之光。孩子们纯洁的心、深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我要成为这些孩子们的灯塔指引他们方向,我要倾注我全部的爱和知识,在他们心里谱写出一页页最美丽的诗篇。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用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它的后面,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世界。还记得有一个人几年难遇的调皮女孩,见她的第一面还是从他爸爸身后探出个小脑袋,眼神还有些躲闪。未曾发
现她与其他孩子的有大的迥异。可是开学后她的各种捣蛋行为不逊色于男孩子甚至上升为同学间的不友好,伤害行为。这让我不少头疼,可是每当想到十八大精神指出要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平等受到教育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有自己的闪光点,不可以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爱。
便一次次蹲下来和她进行真诚的交流,聊她的家人、她的朋友还有她开心与难过的事。给她梳理乱糟糟的头发,清晰脏兮兮的脸蛋,送她生日小礼物。。一次次的心灵互动似乎让她感觉到还是有人爱她的。慢慢地她学会了谦让、学会了与人道歉,尽管还有地方要改,但我知道她变了,而且一定会变得让更多人去接受她。
亲爱的孩子们如果你们是蜜蜂,我甘当采蜜的花朵;如果你们是花朵呢?我一定做好护花的绿叶;如果你们是小船,我一定当好助力的桨助你们踏上辉煌的前程。
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播撒爱的阳光。只有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每一位学生,我们才能打开每一位学生心灵的窗户,才能教育好他们。给学生一张微笑的脸,会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知道怎样去笑看世界、笑对人生。
所以我要说教育更是一种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我将把平凡的人生献给这壮丽的教育事业,用爱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幼儿教师演讲稿: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
农民,选择了土地,因为他们知道这里的耕耘能使他们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花匠,选择了花园,因为他们知道这里的耕耘能使他们看到盛开的鲜花。而我却选择了一群群孩子,因为,我知道在孩子们的心田耕耘,能使我体会到农民的喜悦,花匠的欣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自我踏上幼教工作岗位以来这句话时时萦绕在我的耳边。这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座右铭。陶行知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他的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要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宽容的心理去对待那些幼小的还未成熟的心灵,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多份宽容和厚道,理解并教育他们,使他们遵循正常的轨道发展。工作中,我正是朝着这一目标奋进着,在教育岗位上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用这段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青年教师的奉献之歌。
一、爱满天下、润物无声
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是啊,热爱教育,首先要对孩子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陶先生高尚品格的熏陶下,在校领导的倡导影响下,从教10年来,我一直把班级的孩子看作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一起笑、一起忧、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去年,我接了一个住宿班,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观察、了解,发现班级存在着“几多”——爱哭的多、不愿吃饭的多、脾气倔强的多、祖辈带的多……家长们对这些“小太阳”“小祖宗”可谓百依百顺。针对这些情况,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孩子走出自我、走出宠爱、走进同伴、学会交往。如我班的兵兵小朋友非常内向,在集体场合从不与大家一起玩,也不与别人说一句话,父母为此十分着急,为了给他创造一个与外面多接触的环境,所以将他从祖父母那里接出来,并让他住宿在幼儿园。刚来的时候他一言不发,仅仅用点头与摇头来表示。于是,我每天早上来园第一件事就与他问早,晚上他临睡前吻别道晚安,慢慢的他对我的问候做出了语言的回应。每月的远足活动,我总是领着其他孩子与他一起分享美食,3个月后的一个周一早上,妈妈送兵兵到幼儿园,进门的第一件事他对我说“老师早”,还能开心的与妈妈说“再见”。这时的我和兵兵妈妈一样,眼里噙着激动的泪水,无法用语言表达眼前的这一切。兵兵从此越来越合群了,六一节还参加表演节目呢!看完节目后的一天兵兵妈妈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她满怀感激地说:“是您的辛勤教育让我有了今天的喜悦,如果说机遇决定命运的话,那么我的孩子庆幸能遇上您这样的老师,是您改变了我孩子的命运,让我看到了希望。”正如陶行知先生在“育才三方针”中所说:爱,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倾向,透过集体生活,我们培养和引导他们对民族人类发生更高的自觉的爱。”
师爱不是溺爱,师爱还是“偏爱”。通过学习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论,我明白在一视同仁爱学生的同时,如果能给待优生一点“偏爱”,这样更有利于教育他们。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这么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和潜力,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我班的浩浩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由于经常捉弄同伴,大家都惧怕他。但我在班级宣布:凡能帮助别人、爱劳动等方面做得好的同学也会得到奖励。下午当我叫到浩浩领奖时,全班小朋友都向他看去,她满脸通红,很激动,我抓住机会对大家说说:“浩浩今天主动给植物角的花浇水,而且帮助老师拿东西,你们同不同意给他发奖?”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同意。”这时他怀着惊喜的心情上来领奖。我恳切地对她说:“多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更棒的。”果然第二天,他没有捉弄
小朋友,还争着举手发言,这期间,虽然有小的反复,但毕竟在原有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事实证明,爱心的沟通,赢得了教学高效的情感基础。我所带的班级也被评为园“优秀文明班”。而且,在陶先生“爱满天下”思想的感召下,无论是在校外还是在校内,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家长,我都给予同样的爱。
二、做中玩、玩中学,积极投身课改实践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早提出创造教育理论的教育家。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并在《创造宣言》中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也在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要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思想,在做中学,在做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我不会轻易否定一个孩子的突发奇想,使得不同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我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热爱自然、探索自然。
在主题活动“汽车”的开展过程中,小朋友们从收集资料开始,了解汽车的种类、功用。参观浦东通用汽车公司了解汽车的历史、制作程序、组装部件等一系列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制作汽车的实践活动,孩子们从中学会了收集资料的本领,学会了统计与设计,学会了交流与交往,还开阔了眼见。根据这个主题撰写的“游戏性主题创意操作活动”获得国家游戏论文二等奖。
为了让孩子理解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我设计了一节活动“小兔请客”。以游戏的形式,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主线,通过创设情景“在森林里躲避危险”“在家里找礼物”“在家里找玩具”,充分让孩子在自然的情况下,在轻松的玩乐中学会知识,达到预期目标。这节公开活动得到了观摩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所以,我觉得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才有可能使得教学相长。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无名无利没有尊荣的事业,教师应当专心尽责,不能因金钱破坏教师职责的尊贵。我只是教育战线上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我的头上没有耀眼的光环,但我却一直努力,做到身体力行,教人求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用爱耕耘孩子们的心田,润物细无声。
第四篇:润物细无声-护士节演讲稿
润物细无声
胜采医院王漂萍
年轻是充满希望的岁月,我等待着与美好理想拥抱的一刻。
然而命运却把我送进了医院-——这座白色的殿堂。每天,看着病人那因痛苦而扭曲了的面容,时而听到家属的哀嚎,肃穆中带着残酷,我的心冰凉了。难道这就是我十年寒窗所苦苦追求寻觅的么?
记得刚去烧伤科实习时,病房内弥漫着湿润烧伤膏与磺胺嘧啶银的浓烈气味。翻身床上躺着的病人,大面积烧伤使他们一个个面目全非:裸露的躯体,大块大块的黑色焦痂,简直目不忍睹。老师叫我给病人打针,当我看到他那眼睑外翻,露在外面的光秃秃的眼睛时,又怕又恶心。我的手颤抖了,腿后退了。这时老师赶快走上前,接过盘子,敏捷地挂好吊瓶,毫不犹豫地握起那脏兮兮涂满药膏的腿,仔细地挑选血管,熟练地打上了针。老师对我说:“尊重生命,这比什么都重要。”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终于勇敢地打下了第一针,也第一次接受了这灵魂的洗礼。
工作了,满含着热情和喜悦。一天,来了一个胃溃疡并穿孔的农村病人。我向他介绍了病区的环境并告诉他说:“老大爷,我是您的主管护士,我叫王漂萍,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请随时叫我。”在他术后,我还告诉他下床活动时一定要一手轻轻地按着伤口,弯着腰,一手扶着床边慢慢地活动,促进肠蠕动,有利于恢复。能进食后又告诉他要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软食,忌烟酒。过了些天,这个病人的身体很快恢复起来了。肖院长带领我们护理查房问他:“老同志,您的主管护士叫什么名字呀?”他不说话,只是用手指指我。院长又问他:“您知道您的病情该注意些什么吗?”他摇了摇头仍不说话。我看着他又气又急又委屈,眼泪在眼眶中直打转,我拼命忍着才没掉下来。当时我真想大哭一场。后来肖院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还是咱们的工作没做到家啊!”肖院长的话浇灭了我心中的火,冲走了我满肚子的委屈。我想:光按书本上学的做还不够,病人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对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老人、小孩,需要我投入更多的关爱与呵护。我感到做一个合格的护士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温柔细腻的感情,还要有博大的胸怀。每天我都无
数次地提醒自己,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命。我不能有半点马虎,我必须竭尽全力,就象老师所做的那样,我别无选择。
流光容易把人抛。打针、发药、测体温、量血压。日子在这单调而刻板的往复中过去了。桌上的那本《内科护理学》也早已久违了。机械性地重复迷住了我的双眼。
一天,我无意中问护士长李老师:“你昨晚看《情深深,雨蒙蒙》了吗?”李老师抬起头微微一笑:“啊,没有,我们家晚上很少看电视。”“那你们都干什么呀?”我好奇地问。“一家三口一人一本书。”“你不觉得枯燥吗?”“不,习惯了。”。我恍然大悟,难怪李老师能在自学本科时,一次过三门,并且考出98分的好成绩呢!我突然明白了亚力士多德说的“优秀是一种习惯。”
儿科的老护士——宋老师在她父亲身患重病的四个月里,她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照顾老人,从未请过一次假。她父亲去世的那一天,因为一位病危的新生儿需要特护,她瞒着科里的同志值了一夜班。第二天一下夜班,她才匆匆赶到殡仪馆为父亲送行。她俯在父亲的遗体上,泣不成声地说:“爸爸,女儿不孝,没好好照顾您。可我知道,您不会怪我的。您不是常说女儿的工作是救人的,耽误不得吗?爸爸,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做您的女儿,好好地孝顺您!”这生死离别的一幕谁能不为之动情?又有谁能不为这名普通的护士而肃然起敬呢?
我想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各种各样的所谓新生活方式,各种各样如何边玩边工作的指南不时充斥着媒体,也充斥着人们的心。但认真地想一想那些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的人,都必然要做出牺牲,必然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忠诚与热爱。正是她们为美好的人生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给人类的精神赋予了明亮的光芒!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们的精神正象这春雨,时时滋润着我!
我的灵魂得到净化,精神也随之升华。全身心充满着新生的喜悦。我想起王国维的一首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啊!护士,你这白色的精灵,我已深深地爱上了你!
第五篇:书香润物细无声(书香农家演讲稿)
书香润物细无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
万千图书进乡村,书香润物细无声;
物质精神“双小康”,喜看农村新气象。
这首小诗说得是农家书屋建成后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叫“书香润物细无声”。
一提起读书,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挑灯夜读的学生,想到有闲有钱的城里人。说起农村人的读书,也许您会摇头。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从政府到民间,重视读书的风气蔚然兴盛。涵养书香社会、推动全民阅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农民读书的状况的确令人担忧。“现在农民腰包鼓了,精神却瘪了”,不少人发出了这样感慨。“知识贫瘠的乡村能播种文明的种子吗?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能留的住缕缕书香吗?”不少人提出了这样的疑虑。
诚然,在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看电视、打麻将、串门闲聊和猜拳喝酒几乎就是他们在精神生活的全部。
感谢党的文化惠民工程,让新一轮创办农村图书室的热潮在全国上下悄然兴起。短短的几年间,近百个个农家书屋,就如雨后春笋遍布高台县的各个村庄。在劳作之余,富起来的农民掸去身上的泥土,抖落一身的疲惫,纷纷走进农家书屋,去品味知识的芬芳。农家院落里,不再是吆喝一片,麻将声声,昔日那种“农村不闻读书声”的沉默局面已经被“农村处处读书声”的动人景象所取代。如今,在高台农村里,“读一本有益图书,学一门实用技术,找一条致富门路,开一代学习新风,争当学习型农民”的倡议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变牌桌为书桌,变酒柜为书柜,变玩风为学风” 已经成为了广大农民自觉的行动;到农家书屋“充电”休闲,已成为广大农民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
1会风尚,成为新农村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农家书屋里,前来读书看报的农民络绎不绝。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四处充溢着淡淡的书香,到处弥漫着文明的气息。农家民书屋已成了为广大农民群众学文化、长知识的第二课堂,成了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成了培养农村新型农民的“充电场”。
你看,农家书屋里一片繁忙的景象: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正在寻找致富项目,精神矍铄的老大爷正在查看农作物防病治病的良方,刚过门的小媳妇正在翻阅养殖奶牛的资料,那些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也纷纷走进了自己的乐园,手捧喜爱的童话故事,个个爱不释手„„缕缕书香在这里弥漫,知识的种子在这里发芽,文明的基因在这里培植。
“知识浇开文明花,书屋惠及千万家”。学马列治本、学法律治乱、学文化治愚、学科学治贫、学医疗治病,学文艺治忧。有的村干部学习了法律知识,在调节村民之间的纠纷时更能以理服人;有的农民身患疾病,按书上的知识调理饮食,身体状况大有好转;有的妇女通过学习,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家庭和邻里关系„„读书让群众真正体会到了读书能使愚者开窍,智者添翼,笨人变巧,穷人致富。正如一位读者说的:农家书屋真是我们读书的学校、解难的教师、治病的医院、致富的帮手。
“瞎白丁,总受穷,书本里面有黄金。”合黎乡六二村有名的种田能手王海红道出了他的感慨和致富经:2002年,他搭建了一座日光温室,从那以后他就每天起早贪黑的在温室里辛勤劳作,本指望靠种经济作物致富,但因为不懂种植技术,导致年年辛苦加失败。“是农家书屋救了我。”一有空闲,他就到书屋里翻看温室种植方面的书籍和报刊,还专门做了笔记,将所学的知识和平时的劳动相结合,逐渐摸索出了温室作物高效生长种植经验。2009年,他全年的总收入30500元,纯收入高达18000元,被全村村民称为庄稼地里的状元,成了村民们公认的技术员。在温室的大棚里,辛勤劳作的王海红,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高兴的说“ 只要学习文化,科学种植温室,土地里照样能长出金娃娃!”
兴办沼气的优惠政策下达后,五二村很多村民都很热心办沼气,但由于缺乏技术,推行十分缓慢。是农家书屋一本叫《沼气实用技术》的书帮了他们的大忙。他们边学边用,很快成功地建起了一个个沼气池,大大地改善了家居卫生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如今农民跟时代,钢笔本子随身带;不打麻将不摸牌,有空就到书屋来;读书看报取真经,富了脑袋富口袋。”村民们新编的顺口溜道出了农家书屋给他们带来的可喜变化。
一位领导感触说,真没想到农家书屋会有这么大作用。现在走进村里,再也看不到从前“三个月种田,三个月干闲,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的现象了,农民都在忙着到书屋为增收致富“充电”。是啊,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成为了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好帮手。
我国农村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耕乃本,读至远”,以耕创造丰衣足食的生活,以读致以知书达理的境界。如今,从合黎乡间小路走过,“耕可致富,读能养心”、“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之类的对联,会时时映入你的眼帘;步入农家书屋,踏进乡村小院,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农民们崇尚读书学习的新风尚,感受到了他们用知识致富的强烈渴望。
听吧,智慧之声在合黎山麓延伸,文明之曲在黑河两岸奏响。谁说农村是文化的沙漠?谁说农家小院留不住书香?谁说贫瘠的土地不能播种文明的种子?知识改变命运,文化重塑人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期盼,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我们有理由坚信,在物质和精神的“双轮驱动”下,走向富裕的农民必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奔向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