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主讲稿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集体备课主讲稿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本文的插图与这一部分描写相对应,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略林冲的英雄风貌。文章语言明快洗练,叙事写人,寥寥几笔,绘声绘色,神形毕肖。特别是生动地刻画了林冲武艺高强、忠直淳朴的英雄形象和洪教头自以为是、跋扈嚣张的个性特点。通过本文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窗户。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阅读感悟,在对比中感受人物个性特点。通过悟读、品读,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感受古典小说中语言的精妙,从而将自身的体验、感受变成内在的积淀,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煮书论人物” 我重点讲第二部的处理课文第三自然段,先大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分别用直线和波浪线找出林冲和洪教头言行举止的词句,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最后呈现得出两个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接下来仿照第三自然段的学习继续第4—7自然段的学习。让同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
故事逐渐发展进入高潮,开了枷锁后,林冲和洪教头较量了几个回合?出示表格,还是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锻炼他们这方面的能力,相信他们会有令人满意的表现。那最终结果怎样了呢?这个结果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洪教头被打败的原因,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接下来我们看24课《少年王冕》
在教学时,可以“荷花美,爱荷花”为主要线索,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先分层理解、再联系全文体会人物特点。十岁时,母亲为生活所迫,让他去放牛,王冕说在学堂“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还说他依旧可以“带几本书去读”等,一个孝顺母亲、热爱学习的小王冕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接着,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学画的经过,从另一方面凸现了他奋发自强的毅力。在品读时,只有联系全文,才能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其形象真实、丰满起来。
25课《黄鹤楼送别》 首先是文本解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分析“文包诗”的体例,我们可以发现它有这些特点:首先,它以平实浅近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再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佳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为儿童自学古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它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要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着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双重功效。另外,学生在读文学诗的过程中,势必要“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及结构特点,这就可以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发挥综合效应。
这一课我重点和大家交流一下高年级“文包诗”该怎么教?
第一,关注文体。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创造,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文是对诗歌的解释和补充,诗是对文的精炼和概括。把诗和文对照起来,在对照中提供给孩子资源,也让孩子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教材的资源。
所以,首先思考的是,如果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上出“文包诗”的特点来。“文包诗”怎么教呢?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到文,最后还要回到诗,落脚的基点还是诗歌,我觉得这是这一类“文包诗”教学的一般模式。
第二,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
文中关键词句是和诗歌紧密相连的,抓住这些与诗歌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在此基础上,扣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第三、学以致用。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有它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着的理由,这样的文本同样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消除他们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文包诗教学的基本思路及步骤
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从诗入手,引出要学习的文章,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诗,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出发点、落脚点、归结点都在诗。
步骤:
在设计“文包诗”课型的教学时,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几点。
1.粗知大意,整体感知,发现联系。初读课文,要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要让他们明白,这类课文第一是要学习一首古诗,第二是通过读课文学好这首古诗。然后再让学生选准角度,定好方向进行初读。除了要求像对其他课文一样认真进行“正确认读”之外,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发现“文”、“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预测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程度。
2.精读文本,品“文”悟“诗”,体会联系。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教师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体会到“文”、“诗”之间的联系,进而突破学习难点。
3.借文学诗,“诗”“文”共赏,加深联系。“文包诗”中的短文,不是对古诗背景资料的罗列和对诗句意义的译注,而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背景写出来的一篇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散文。它们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个抓手,而且本身就是一篇篇美文。所以,我们既可以借助短文学习和欣赏诗句,借助短文深入品味诗句,更可以读文吟诗,诗文共赏。
欣赏歌曲《烟花三月》
26、《 清平乐· 村居》
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第五题是一次写的练习。要求——“借助想象,把原诗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具体地写出来”;方法——先“把握原诗的内容”,“想象诗人高鼎看到了怎样的美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教材的编排,本组训练重点是“读懂例文及提示部分,领悟如何进行古诗改写”,教学难点是“既要忠实于原诗的内容,又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村居》这首诗的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如何去把古诗改写成 记叙文呢?其改写的方法与把现代诗歌改写成 记叙文是不是一样呢?激发学生的爱好,也为古诗改写做好铺垫,然后一起学习例文。其中让学生读懂例文及课文的提示是要害,于是我让学生在读与找的过程中去了解例文改写的方法:先自由阅读,在速读全文后,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原诗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想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最后教师协助归纳:1。把握原诗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例文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有独创性和创造性,最后过渡到对古诗《村居》的改写.习作七
习作教学时可以先按照课本提供的话题类别分组(可设立其它话题组)交流、讨论。再思考,说构思,围绕各自话题的主要内容,个人初定写作构思。然后抓重点,详细写,最后是作后评改。评价可以分三个步骤1自我评价.2同学评价.请好朋友读读你的习作,恳请他(她)给自己提提建议。3自我修改。根据自我及别人的评价,对照标准,精心修改习作。
练习七 语文与生活
1、我们都来背背朝代歌吧。
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语文与生活”中的“朝代歌”。并熟读成诵,填写名人时,可以选择自己语文课本或课外读物中了解到的,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试着填写表格,看谁填写得多,填写得对。和同学交流自己了解哪些古代名人,他们生活在哪个朝代,曾经为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3 指导写好钢笔字。写字时,先要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再认真进行描红。要求笔笔到位,把字写得匀称、美观,并有一定的速度。4“诵读与积累”部分的成语都与水浒有关,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5口语交际:水浒故事擂台赛,让学生 阅读《水浒传》,记住其中的几个故事,并精心准备一段水浒故事准备参加班级的水浒故事擂台赛。因为口语交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讲的时候可以不拘形式,提倡百花齐放,可以是单个人在台上讲,也可以两人配合以相声的形式讲,还可以几个同学合作编排成课本剧在演中讲。
学和做(1)说名道姓(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
1、通过以“姓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百家姓》,知道姓名中多数是单姓,部分是复姓,能读准姓氏中特殊的字音。
2、写一道有关姓名的纪实作文或想象作文。
3、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增进人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活动准备
1、了解《百家姓》一书。
2、关于重名现象的调查,可以调查统计、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
3、了解关于姓氏的有关知识。活动时间
用4、5周时间作出具体安排,穿插课堂教学活3课时。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模版)
大窝镇小学校2009年秋期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主讲人: 何震 21圆明园的毁灭修改意见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
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
依据对《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巩固我们在第二单元中所学的“从内容中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2、能力目标:以读促悟,以悟促诵,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
观,读出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
侵略者的情感。
4、德育目标:教学中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因此,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
昔日的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我们知道,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又是引导学
生进行自主阅读的突破口,采用多种策略,充分挖掘渲染语言文字感染力,拨动学生情弦。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让学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22狼牙山五壮士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
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
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的语言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二是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的速度。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3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
高精神。
4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抄写自己受感动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四、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23难忘的一课
一、教材解读
所谓“难忘”,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本文叙写的是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和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为什么令他终身难忘?联系课文内容可知,这一课有着特定的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后)、特定的地点(台湾高雄市郊外)、特定的内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定的感受(充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思)。因此,“难忘”是解开本文的关键。
本文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一是以方位转换来展开故事:二是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贯穿全篇
这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所见到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课文开头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和“我”当时的身份,然后叙述了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先写老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再写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场面,最后写作者在这所学校所见所闻的总的感受。“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寓意深刻。第一次是在课堂上,老师“一笔一画地写”然后和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读得是“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反映了这些刚刚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师生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第二次也是在课堂上,不同的是,这是作者在师生爱国之情的激励下,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室,跟着老师一起读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跟这所学校的师生有着共同的爱国之情。第三次是作者参观了学校里的中国伟人像之后说的,此时,作者内心无比激动和感动,他为祖国历代伟人像重新出现在礼堂而激动;为教师和孩子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而感动。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说“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2.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24最后一分钟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作者和
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口语交际.写作七
习作
本次习作是学写读后感。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参照下列步骤引导学生进行习作。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提示,了解什么是读后感及写读后感的作用。特别是要使学生明确其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验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可以提示学生,平时在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也可随时积累下来,从而为写好读后感做好阅读等方面的准备。
第二步:赏析范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后感的写法。结合教材中范文,教师也可补充范文,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在自主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共同归纳出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及要注意之处。如
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来发表议论。
联系实际,情感真实。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才激发了“感”。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叙议结合,以“感”为主。读后感属议论文范围,但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常用的写法是夹叙夹议。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教育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另外,恰当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和谚语等,也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一般来说,读后感的题目是“读《×××》有感”或“《×××》读后感”,当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自己最深的感受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题,下面再写上副标题。如:
愤怒与惋惜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成功=刻苦+勤奋+机遇
──读《岳飞苦练成帅才》有感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选略高于本班学生现有水平的优秀习作做范文,让学生由仿到创;不要以一个模式来要求学生,更不能用范文来束缚学生。
第三步:明确要求,开启思路。本次习作主要是围绕本单元课文或同主题文章写读后感,把习作与单元主题思想结合起来,把写读后感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学生就读过的其他文章写读后感也可以。动笔之前让学生互相说说,以开启思路,跃跃思维,然后按要求写出来。
第四步:引导学生自改互评,教师及时批阅反馈。讲评习作时,交流一下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对学生真实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见解的习作,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表扬。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开展一次演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公开演说能力,是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要从小培养。但小学生演讲,主要是一项口语交际的练习,因此要求不要过高,能围绕一个主要意思,语言比较流畅,态度比较大方,感情比较真挚即可。
本次演讲的主题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列一个简单的提纲适当准备,上课时先交流一下所列的提纲,开启思路;再完善提纲并在小组里试讲,听听同学的建议;然后自荐、推荐与按一定顺序上台当众演讲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锻炼;最后评议上台演讲的情况,总结交流怎样演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可以先请两、三名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同学当众演讲作示范,然后分组试讲与在全班当众演讲。
指导演讲时,可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来配合演说,表情达意,增强演讲效果。对演讲者和听众要提出应注意的事项,比如,有礼貌,听时注意力集中,听完以后要热情鼓掌等。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引用的资料不符合历史事实或不准确,教师要及时纠正;教师要通过点评与小结,而应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中华民族能屹立在世界民族强林之列。
学习目标
1.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
回顾拓展七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流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重点是交流如何整理与运用资料。在教学时,可以把交流“屈辱的历史”整合于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收获的过程之中,比如,学生交流在哪些地方用上了搜集到的资料时,可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资料。应注意的是,所交流的资料,不要仅仅局限于“屈辱”这一方面,还应交流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资料。
学生通过几年来的实践,都积累了许多搜集、整理、运用的方法,也有许多感受与体会,本次“交流平台”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稍微系统的小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和新做法,以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搜集与处理信息资料。
整理资料,包括筛选资料和处理资料两个方面的工作。1.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资料分类方法,如,主题分类法──每学期有8个专题,每个专题的相关资料归一类;项目分类法──“勿忘国耻”可分为“列强欺辱类”“中华儿女抗争类”“爱国名人名言类”等。2.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不管是资料3.培养学生定期整理资料的习惯。4.如果有条件,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在电脑上建立自己的资料文件夹和各级子目录。一般来说,较常用的收索引擎有http: / / www.xiexiebang.com等。有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辨网络资料的真伪和优劣,因为网络资料往往宝藏与垃圾共存,权威网站的资料可信度较高;还要注意防止学生借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之中,要教育学生健康上网。
搜集资料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资料,为学习与生活服务。要热情鼓励学生在课堂交流、习作、口语交际、其它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恰当运用所搜集的资料。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16个成语。这些成语都是褒义词,与本组教材振兴中华”的主题密切相关,充满激励性。这些成语,有表示发愤图强的,如: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等;有表示团结一心的,如: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等;有表示勇敢顽强的,如: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等。通过读、背,一方面使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本组课文所表达主题思想的感悟。教学时要让学生读准字音,采用多种读、背的形式,教师不必讲解词语的意思。对不理解的成语,可让学生自主查查成语词典。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还可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展示台
到了高年级,“展示台”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而且更加关注学生获得收获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本次“展示台”紧扣单元主题,展示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特别是要充分结合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优势进行。如,请老红军、抗日老战士讲故事,参观烈士陵园等;还可以结合清明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七·七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纪念活动等进行交流展示活动。
学习目标
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3.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第三篇:集体备课主讲稿:孔乙己
集体备课主讲稿
《孔乙己》教案
主讲人:顾建荣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掌握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特点。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1)注意生字词;
(2)划分情节结构。
2、出示重要字词。
3、把“孔乙己是从哪里正式出场的?”这个问题作为切入口,划分情节结构。第一部分(1- 3)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铺垫)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9)交代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开端、发展)第二层(10-11)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高潮)第三层(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四、合作探究。
(一)赏析第一部分
1、课文第一部分具体介绍了哪些内容?
明确:(1)酒店的格局
(2)故事发生的时间——清末(3)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短衣帮:站、外
对比
贫富悬殊 阶级对立
穿长衫:坐、里
“我”——线索人物,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
以一个12岁的小伙计口吻写,使故事真实、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添悲凉气氛。
2、想一想:(1)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职务的变换,可以窥见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炎凉。)
(2)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生活片断?请找出来并分别加以评析。
明确:(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4)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5)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2、如何理解“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的含义?
(“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根据 “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三)观看《孔乙己》短片,思考:(1)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人生的原因。(3)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紧扣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又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穷困潦倒、饱受凌辱;同时他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
2、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人生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2)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3)直接原因:因为偷窃而遭到丁举人的毒打。(4)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
3、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五、理解主题
1、思考:(1)《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 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
(2)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2、讨论交流,明确答案: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这种“笑”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当时社会人跟人冷漠无情。
3、分析“笑”的艺术效果。
明确: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4、总结课文主题。(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5、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忌懒惰、要勤奋,忌不争、要上进,忌虚荣、要务实
六、拓展延伸: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主讲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主讲稿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不解的问题,成功的喜悦,遭受挫折的烦恼由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选编这组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留下成长的痕迹。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留下成长的痕迹。
教学措施: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要提醒学生搜集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做好交际的准备。话题可大可小,资料可多可少,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决定,同时注意同其他学科的联系。为了让学习活动更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兴趣分小组针对某一个方面搜集资料,如可以按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人种特点、文化特点等角度分组;可以让学生搜集世界各地的趣闻逸事。总之,方法、角度可以多样,但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了解。
教学课时:
教学本组教材用12—14课时。
第五篇:1a unit4集体备课主讲稿
射阳实小教育集团集体备课主讲稿
一年级英语上册Unit4
主备人:顾红梅
一、单元解读
本单元的话题是展示物品。教学重点是句型This is a...和一般疑问句Is this a...? 及其回答Yes./No.虽然肯定句This is a...出现在课文的最后,但是教师可以利用Unit2的This is先导入This is a...,然后再过度到一般疑问句。另外,教师要注意区分This is...和This is a...的用法,前者用于介绍人物,后者用来展示物品。
二、新课标对本单元教学要求
1.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 teddy, box, bag, puppy, a, yes, no.2.能听懂、会说、会读、句型Is this a box/bag/teddy? Yes./No.This is a puppy.3.会诵读puppy,puppy..三、教学重难点
1.句型:This is a 和Is this a...?及一般疑问句肯定和否定回答。2.语音:Yes 和no的读音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展示物品,重点是句型This is...和一般疑问句Is this a...?为提高语言教学的实效,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操练,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领会新句子的含义并自然运用。
五、教学建议
建议二至三课时完成本单元教学内容。
六、教具、学具准备 PPT,单词卡片
七、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Story time 第二课时:Song time & Fun time
八、课时简案
Unit4 Is this a teddy?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Story time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box , bag 射阳实小教育集团集体备课主讲稿
2.会说句型Is this… 并会用yes来回答,发音准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听懂、会说box , bag, teddy, puppy
教学难点:会说句型Is this… 并会用yes来回答,发音准确 教学准备:单词卡片,人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 Step1 Greeting T:Class begins.Ss:Stand up.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Ss: Good morning,Miss...T: Sit down, please.Step 2 presentation 1.T-S1:hello, S1 S1: Hello, Miss...T: This is? S1: This is S2.T-s2 : Good morning, S2 S2: good morning, S1.T-S3: Is this S2? 引导用Yes来回答.Learn: Yes 2.T-S3: Is this S2? S3: Yes.T-S4: Is this S2? S4: Yes.Learn: Is this…? 齐读.开火车读 Step3 Practice Is this Miss Li? Yes, yes, yes.Show other pictures(Mr.green, dad, mum, Liu Tao…), Ss act Step4 Play a game Pass and say Play the music, and Ss pass the flower one by one.射阳实小教育集团集体备课主讲稿
When the music stops, the student s1 who has the flower and his partner S2 should stand up.Ss ask s1 together: Is this S2? S1: Yes, yes, yes.Step5 Presentation 1.show pictures of Yang Ling and Su Hai.Ask :Is this …? Where are they? They are at Yang ling’s house.Watch carefully, and find out what does Su Hai find? Watch and check.Learn: box , bag 齐读, 开火车读
2.watch the cartoon again, and read after the tape Pay attention to the tone and sound.Read in groups.Act.3.pair work T: 做动作比划box和bag Ss:Is this a …? T: Yes.S1: Is this a …? T: Yes.学生先熟悉动作,并自己做。pair work 附:板书设计
Unit 4 Is this a teddy? Is this …box/bag? Yes.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Song time and Fun time 教学目标: 射阳实小教育集团集体备课主讲稿
1.能听懂、会说teddy, puppy
2.会说句型Is this… ?并会用No, this is…来回答,发音准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听懂、会说book、bag、teddy和puppy, 发音准确 教学难点:会说句型Is this… ?并会用No, this is…来回答,发音准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 T:Class begins Ss:Stand up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Ss: Good morning,Miss...T: Good morning, boys.Boys: Good morning, Miss...T: Good morning, girls.Girls: Good morning, Miss...T: Sit down, please.Step 2 Presentation 1.play a game show the words, pictures and sentences quickly to have a review.2.Show the picture of the part of the puppy T: Is this a box? Ss: Yes.T: Is this a box?(see more)Ss… Learn: No 3.T: Is this a teddy? Ss: Yes/no.Learn: Teddy 4.T: Is this a teddy? Let’s watch and find the answer.Watch the cartoon.射阳实小教育集团集体备课主讲稿
T: what is it? Learn : puppy.5.T: how do you know it’s a puppy? Watch again and get the answer.No.This is a puppy.6.read after the tape of picture 4 Read together Read in groups Read in pairs.Step3 Practice Show pictures of students, and pair work Use: Is this…? No, this is … Step4 Enjoy a rhyme enjoy a rhyme, read and act 附:板书设计
Unit 4 Is this a teddy? Is this a …box/bag/teddy/puppy? Yes./No, this is…
附:研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