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20:4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共)》。

第一篇:(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共)

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一战,举国震惊。这又是一场外族对华夏土地的践踏的战争,又是一次国人求索未来道路何去何从的转折。回首历史风云,路漫漫其修远兮。身为局外人的我们,能给历史中的人们多少指点,又能看透多少历史的变幻与莫测?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反思战争的影响,从而警醒自我,启迪后继者的智慧。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便是: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虽然清朝统治阶层也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但是洋务派的分裂,对立,终究难以形成统一、独立的力量改变中国的格局。其次洋务运动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战后清政府的财政已是山穷水尽。因此, 甲午战争后,除了练兵之外,其它洋务运动的步伐骤然放慢。2.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包括台湾在内的大面积领土、巨额赔款、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等条款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社会性质。

3.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变化。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了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随后革命派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始了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更为重要的是,民主革命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更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如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都是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制度。

4.钓鱼岛问题的遗留。《马关条约》中,日本强行割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二战结束后,日本天皇承诺归还所侵占的中国所有国土。但最近一年里,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中日争议的焦点。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以及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但不得补承认,甲午战争给中国历史的影响,到今天依旧没有消除。

透析影响之余,我们还需要有客观深刻的反思,并参悟用血换来的启示。反思历史事件,不得不从政治、军事、人文三个方面谈起。

1.政治层面,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日本人发现了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差别,就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近代工业革命所导致的一系列意识形态和文化制度上,所以日本就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脱亚入欧”。我们去分析日本整个明治史,就会发现日本人早就把西方的本质看得比较明白了。中日两国为何会走不同的路,差别就在这个地方。从1868年开始,日本就开始制度变革,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坚定不移地走了中央和地方分权之路。另外,日本学西方学得很像,搞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体制,这就带来了和中国很不一样的结果。日本明治维新才二十几年,民间经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就成长了。甲午战争的时候,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日本有六千家合乎现代企业规范的企业。

反观中国,虽然国内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但是这场运动并没有对腐朽的国家制度产生任何的影响。中国由于各种守旧势力地干扰,没有走这条路,因此到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资本全部都在国有企业,全部都在官办企业,我们没有企业家,只有买办和企业高管,也就是红顶商人。我们并没有让资本真正地资本化,我们只有资本,但没有资本主义。中国在那个时候靠国有企业在发展经济,虽然这种国有经济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发展速度确实快,但是清政府在早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统治下,在经历过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蚀之后,已经变得不堪一击、摇摇欲坠,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2.军事层面,不可否认的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期间着重提高自身的军事装备,尤其在海军方面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强大的海军力量。中国海军实力强于日本,但中国采取的是守势。80年代之后,中国因为国土太大,国防的需求已不仅仅是一个海军就能满足的问题。而日本发展海军,目标也不仅仅是个朝鲜问题,它是要走向全球的,它的利益在全球。日本不可能发展强大的陆军,因为没意义,它不做本土防务。所以,日本的军费都是往海军上投。但是中国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沙俄入侵,那么中国的军事投入就要有相当一部分被迫分到了西部防务。所以,在1880年前后,中国海军快要发展成型的时候,经费却遇到了问题。同时由于国库的空虚和海军军费的任意挪用,许多先进的战舰引进之后得不到好的保养,慢慢地失去原有的战斗力。军队又疏于管理,士兵待遇差导致士气不振,训练效果不佳。

日本将国家财政收入的60%用来发展海、陆军。明治 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1892年日军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的扩军计划,日本军队的实力逐渐超过了北洋海军。

3.人文层面,当时的中国,统治者软弱无能,胆小懦弱,只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在朝廷中主和派占据上风。人民已经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了几十年,不仅要面对列强的掠夺,还要面对朝廷的压迫,生活困苦不堪,对很多事情甚至都已麻木。在中国百姓的眼里,甲午战争并不是一个全民的战争,与自身没有太大关联。这和日本武士道对国家的那种效忠有很大差别。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化文明,普及教育,天皇对战争的重视程度使得日本举国上下士气高昂。

一个是蒸蒸日上的帝国,一个是蛮族统治并压制的腐朽部落,或许在一开始这场战争就已分胜负。于是便有黄海的炮响,于是就有血红的火光,于是就有了再次委屈的求和,于是就有了打上民族耻辱烙印的《马关条约》的签订。

曾经自诩天朝之国、物产丰富的大清,曾经封闭国门腐败堕落的王朝,终于无奈地敞开国门,迎接一场场太过于残酷的变革。历史证明,闭关锁国只会带来梦幻般的满足与所谓的自信,带来愚昧无知和自欺欺人。没有了学习,何来体质的革新与进步;没有了交流,又何来对他国的敬畏和赶超。闭关锁国,带来的恐怕只是对科学的蔑视,对技术的无知,对皇权的盲从,对民族的厌恶,对那个年代日新月异的世界格局的漠视。沉溺在自我的狭小圈子里,与世隔绝,那么一个王朝只会如静水般腐烂,最终被历史淘汰。

甲午之战留给我们太多的记忆和伤痛。或许我们不能全部怪罪于祖辈的无能和懦弱,因为我们身上可能也还残留着陈旧的观念,还有亟需改进的性格。以史为镜,我们不一定要能做到明晰今朝的得与失,但我们要能看到在历史长河中自我的投影,是否端正,是否符合一个当代大学生的准则。甲午一战已悄然走过120年的风云,学习历史,学会的更多是对史实的敬重,对先者的仰望;是对今日和平生活的珍惜,对我们的后代地保护和承诺。勿忘甲午,是为了不再上演甲午,与史相伴,一路走下去,且行且珍惜!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部分节选自马勇《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理解甲午战争》

第二篇:甲午战争·演讲稿·征文·汇总.

甲午战争·演讲稿·征文·汇总

1895年2月10日凌晨,黄海海面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深处威海保卫战中的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遭日本海军鱼雷艇袭击、围攻,为避免军舰落入敌手,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命令用水雷将搁浅的定远炸毁。当晚,遵循自己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刘步蟾自杀身亡,不久,中国战败,丁汝昌以身殉国。一时间,名将凋零、龙旗飘落,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遭受到又一次历史的重创……

历史的车轮向前转动120圈,当我置身定远舰景区——这个按照定远舰等比例复制的钢铁围城之中,内心的思绪依然如120年之前的黄海一样,久久无法平息。

随着解说员逐处逐字的介绍,目光穿梭在一层又一层展厅、文物、图片、文字之间,愈前行愈发现军舰内光线的昏暗与空气中难以抑制的压抑气氛。威海,这个联合国评定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恰如奥斯维辛,因与众不同的历史印记,而注定以另一种方式被铭记。驱车来到威海港公园,远远的白鸥翔集的天幕下,是鸣笛的客轮与苍渺的大海,视线向近处收回,一座白色的纪念碑魏然耸立,不高,但却处处透露出肃穆的神气,这是收回英租威海卫纪念碑。一场大战,一块

石碑,构成了威海历史最深刻的记忆。

思绪回到定远舰,随着人流来到忠烈祠,千古流芳的匾额之下,赫然镌刻着英雄邓世昌那最后的旌表——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耳边,小贩不停地劝说着我该买一个模型纪念品,然而回荡的却是苟丧舰,必自裁悲壮誓言。是的,有公足壮海军威,诸公为国为民,已然洒血海疆,诸公捐躯国难,故有今日盛世欢歌。然而,在定远舰,在遥遥相望的刘公岛,在碧海蓝天——这片曾沃满先烈血泪的土地上,有公真的足壮海军威吗?

我不敢断言,我只知道,甲午年那场海战,大清败得一塌糊涂。

大清的完败,不是败在一人一舰的存亡,不是败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是败在一个条约、一个李鸿章、一个西太后;大清的完败,败在天朝上国的大梦,败在奇技淫巧的不屑,败在四万万人无能为力!

很多史家,喜欢比较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后变化,因为这场战争,中国败于日本,败于列强,而日本胜了大清,得了列强的美名。中国之

败,原因太多,研究者也太多了。史家们已将这失败的各种原因总结到了很好、很高妙的境地。诸如,武备弛怠、经费短缺、制度落后、人事不当、战略失误等等等等。然而,研究者们,研究的目的究竟何在呢?

与定远舰遥遥相对的,是刘公岛,这个令北洋海军神殇之地。刘公岛一战,甲午一役,中国一败,除了为历史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素材、为愤青者流提供谈资之外,究竟给我们、或者说我们自己找到了,多少遗产呢?

去年十月,我曾踏上刘公岛,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当时,写过一篇名为《盛世哀歌》的文章,其时很多同学问我,题目是否有误,言盛世是欢歌,如何会是哀歌。我想,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盛世之前,若为盛世,则不能称之盛世,必是乱世,由乱而治,才有盛世可言;盛世之后,未必盛世,居安不思危,盛世之后仍是乱世,盛世欢歌,瞬间就成了挽歌。由刘公岛而至定远舰,大清而至今日,道理何尝不是如此呢?

五千年的大国思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大国遗产,期间虽也有外

人争过家产,起过萧蔷,然而终究是家大业大的。只是,这遗产,是否真的被我们好好继承了呢?中国,如果仅仅以一个历史悠久或经济发展的大国出现,那么虽期望于被人所尊重,然而最终被尊重的也不过是祖先或者金钱,或者说是富二代或者暴发户,到底难以有真正的好朋友。

中国,有了经济的一定发展,有了国力的一些恢复,我们真的就是盛世中国了吗?真的可以放声高歌了吗?真的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吗?不,绝不是这样的!

当我们打开世界地图,沿韩国、日本、台湾、菲律宾直到印度洋画一条线,你就会发现,防卫着美国的所谓太平洋岛弧链究竟防着谁;当大使馆无端被炸、飞机在自己的领空被攻击、渔政船在中国的领海被撞击,你会明白,所谓的大国尊严究竟有多少;当我们一面过着情人节、愚人节一面对韩国的端午祭嗤之以鼻时,我想不到,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到底在哪里;当所谓的国产大片们重复着复仇+爱情+神幻的恶俗模式而日剧、韩剧、美剧却真正把持着时尚潮流方向时,我们的民族精神,你在哪里?当中国遭受着雪灾、地震的巨大创痛举办奥运会时,宵小们却自导自演着台独、藏独、疆独的闹剧时,我们的中国,真的是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吗?

不是的,中国不太平;而且也有许多人、许多势力不希望中国太平,太平的中国,对他们没有多少好处。有人说中国的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可是作为社会新兴力量的80后、作为当代校园主体的90后,传承五四精神的当代青年,能对盛世光华下的危难中国漠不关心吗?先贤们告诫了我们太多太多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听到这些话语,我们还能无动于衷,高唱盛世欢歌吗?

我想,显然不能了。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渴望和平,那就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我不是偏激的民族主义者,也不是狂热的军国主义者,然而我明白,如果祖国的明天属于我们,那么,我当不仅仅有权享受她的荣耀,更当为了保卫她而不惜生命!如果在盛世的欢歌里放松了警惕,总有一天,这欢歌将成为一首哀歌,甚而挽歌。

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结束,历时9个月。1894年7月25日,日军以偷袭大清帝国运兵舰队为发端,不宣而战,挑起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大规模侵华战争。从丰岛海战到鸭绿江溃败,从大连陷落到旅顺屠城,从大东沟决战到威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再到《马关条约》的签订,最后以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赔偿2.3亿两白银

而告终。这笔巨大的赔款,相当于清朝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财政收入的4.5倍!

民之痛,国之殇。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的一场战争。

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战争的结局置换了日本和中国在亚洲的地位,日本靠强索中国的巨额赔偿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脱亚入欧,跻身列强,走向了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之路,为其后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

甲午战争,可谓一个庞大帝国崩溃的临界点。正如恩格斯1894年11月深刻指出的: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进程,中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遭此奇耻大辱,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甲午战争彻底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进一步唤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回首甲午,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历史走向,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亚洲政治格局和世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仍有着挥之不去的影响。

170多年灾难深重的近代遭遇,为我们提供了沉重的历史警示。习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几代中国人百年夙愿和共同心声,展现出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要看到,两个甲子之后的世界复杂多变,我国周边仍不安宁,东海、南海依旧风云诡谲、波叠浪涌,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窃取的钓鱼岛成为中日之间屡起争端的外交问题。今天怎样防止甲午战争的悲剧重演?中国梦、强军梦的愿景能不能实现?面对这一沉甸甸的考问,我们理应交出一份无愧于历史与民族的答卷!

忧患与担当——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1886年12月,英国埃尔斯威克造船厂为北洋水师打造的新型巡洋舰靖远号下水,按惯例新舰下水需演奏国歌,而当时的中国没有国歌,英国人信手拈来了一首古老的民谣——妈妈好糊涂,不幸竟一语成谶!

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大清帝国正处于史称同光中兴的太平盛世。洋务运动造成的繁荣表象,使清廷当局沉浸在感觉良好的糊涂状态。

其实,盛世、中兴的背后,潜伏着种种杀机。战争的胜败,实际上是在战前决定的。

19世纪中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并毫不掩饰要发动一场征讨清国扬威海外的侵华战争。一场注定要爆发的大战已经危在旦夕,而沉醉在海宇升平荣光中的清廷大员却熟视无睹,不以倭人为意。《盛世危言》、《上大清皇帝书》之类的呐喊,远不如洋务佣金、卖官鬻爵、万寿庆典那样实惠诱人。直至日军攻陷大连、旅顺,北京城仍鼓乐连天,弦歌悠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国的千年古训,与古罗马谚语要想得到和平,那就准备战争吧说的是同一道理。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从文景之治到七国之乱,从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直至这次从同光中兴到大清衰亡,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太平盛世,并非意味着永享太平;战争的潜力,不等于战争的能力;和平的愿望,更不等于和平的现实。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往往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戈。承平日久,一个民族最难维系的是忧患意识,一支军队最难做到的是居安思危。败战、亡国,常常并非因为对手有多强大,而是由于自己思想上的麻痹、懈怠,自己打败了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挑战和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陶醉,因为这种麻木可以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堕入危险的境地而不自知。唯有发扬居安思危、忧患在先的精神,时刻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方能弭战患于未萌保和平之长久。

政治上的昏庸,必然导致军事上糊里糊涂吃败仗;思想上的忧患,精

源于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担当。没有责任感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没有使命感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尽管今天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但铸剑为犁的时代远没有到来。我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但准备战争、进行战争、赢得战争,始终是军队的根本职能。历史没有后悔药,胜利没有替代品。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强军梦,需要强化使命和担当意识。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当代中国军人必须彻底摒弃和平麻痹思想,在心里刻上定远的铁锚,以民族和国家大业为重,以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念,千万不可用不打仗的心态做打仗的准备。

只有我们拥有了任何人都不敢觊觎的意志和力量,战争才会真正远离我们。

器物与观念——

思想观念落后也要挨打

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但就甲午战争而言,仅作此分析还嫌不够。

从经济上看,中国的GDP是日本的9倍;从军力比较,中国舰队总体上略占优势,定远镇远堪称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的铁甲利器。应当说,思想观念的落后、军事理念的陈旧,才是导致天朝上国一败涂地的一个致命伤。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马克斯·布特考察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海战,发现中俄两国的新型战舰都比日本多,但都将其与旧式战舰混编在了一起,使得新型战舰根本无法发挥威力,结果都败于貌似相对弱小的日本海军。英国海战史学家评价: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

清军虽然装备了现代化海军装备,但未能形成足以与列强抗衡的新质战斗力,充其量不过是拿着一些洋武器的旧式军队。

甲午海战,从反面演绎了器与道的古老哲学命题。武器本身并不是战斗力,任何武器的效用都要通过人去实现。今天,军队的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战斗力生成模式深刻嬗变,新型作战力量不断涌现,这对人的思想观念更新、军事理念和战略战术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技术浪潮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更新、更勇敢的精

头脑。

作风与战斗力——

锻造永不卷刃的精神刀锋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战争既是武器和战术的对抗,也是作风和精神的较量。

曾有文章考证,一度相传的清军舰炮晾晒衣物,并无事实根据。但多种资料表明,北洋水师在一片承平的中后期,受没落王朝腐朽颓废之风浸淫,确实军风败坏,弊端丛生。士兵腰间皆斜插烟枪一支,平居烟酒淫赌,沉溺往返,甚至管带也侧身其间,大敌当前而逐声妓未归。演习训练则虚应故事,欺上瞒下。平日操练炮靶、雷靶,唯船动而靶不动;每次演习,总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演放整齐,空给观者以威力强大的假象。

弄虚作假可以欺骗自己,欺骗许多人,却无法欺骗敌人。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日舰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9倍以上。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实有土沙、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

尽管北洋海军中邓世昌、林永生等官兵浴血奋战,实践了与军舰共存亡的诺言,但总体上这支新式军队,与文恬武嬉的八旗绿营腐败军风相差无几,无法经受实战的检验。

作风就是战斗力,徐向前元帅的这句名言,其实是古往今来的一条铁律。战争实践反复证明,优良作风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在斧钺捉对、血雨腥风的战场上,对军队来说,优良作风就是锐不可当的气势,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气概。一支精神萎靡、作风涣散的军队是不可能有战斗力、不可能打胜仗的。

战争最终检验、证明一支军队。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我军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人民军队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80多年来,我军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作风优良是重要法宝和根本保证。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环境如何变化,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远不能丢。

强军必须强作风,兴军必须兴作风。人民军队在强军兴军征程中,把作风建设作为生命工程来对待,作为胜利之源来维护,锻造克敌制胜的精神刀锋,弘扬革命战争时期那种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这是历史的昭示,更是时代的呼唤!

变革与现代化——

在突破体制机制痼疾和利益固化藩篱中前行

甲午战争提供了一块再好不过的切片,让我们探寻历史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玄机。

龙跃在渊,革故鼎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工业化、现代化运动,也可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和军事变革。面对三千年

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为了自强,先后创建江南制造局,设立兵工厂,建立军事学堂,编设防军和练军,发展新式海军,编练新式陆军,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洋务运动为何以失败而告终?当年李鸿章有一段为人们所熟知的话: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变革思想主导下,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不少西方的近代武器装备,但由于固守腐朽没落的朝制,试图通过小修小补解决问题,使得社会和军队组织体制机制的改进甚微,即使是新建的海军,官制也完全按旧军制,而且具有浓厚的私属性和严重的派系,甚至海军建设本身最后也成了利益分赃。晚清社会内部的不同利益集团,皆以自己固有的狭隘利益为出发点,而忘记了变革图强之大义,实际上都成了埋葬北洋舰队乃至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甲午战败之后激起的一场新的戊戌变法运动,也在旧政治利益享有者的极力反对、抵制、绞杀下,前后仅百余日便告破产。当时清政府雇佣的一个英国雇员——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比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它醒了,但过了一阵,却看它又坐了下

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正如百川东去,历史总是在变革中迸发前行的力量。而变革与现代化如影随形,相互激荡。

绵延35年的洋务运动,已经化为历史的烟云。国运沧桑,甲子轮回。今天,历经35载的改革开放,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时代节点上。

回眸历史可以发现,任何改革创新,都不可避免地冲击既定规则,触及既得利益。而体制机制的障碍,既得利益格局的制约,往往会成为变革中难以解开的死结。在近代社会、军事变革中,中国错失了一次次良机,酿成了一次次历史悲剧。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独行,才弥足珍贵。今天的改革,无论是利益格局的调整,还是体制机制的转型,都是硬骨头,都要涉险滩。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人们利益越来越多样化,任何一项改革都很难满足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打破,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不克服,全面深化改革就深不下、化不了。

1895年2月10日凌晨,黄海海面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深处威海保卫战中的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遭日本海军鱼雷艇袭击、围攻,为避免军舰落入敌手,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命令用水雷将搁浅的定远炸毁。当晚,遵循自己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刘步蟾自杀身亡,不久,中国战败,丁汝昌以身殉国。一时间,名将凋零、龙旗飘落,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遭受到又一次历史的重创…… 历史的车轮向前转动120圈,当我置身定远舰景区——这个按照定远舰等比例复制的钢铁围城之中,内心的思绪依然如120年之前的黄海一样,久久无法平息。

随着解说员逐处逐字的介绍,目光穿梭在一层又一层展厅、文物、图片、文字之间,愈前行愈发现军舰内光线的昏暗与空气中难以抑制的压抑气氛。威海,这个联合国评定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恰如奥斯维辛,因与众不同的历史印记,而注定以另一种方式被铭记。驱车来到威海港公园,远远的白鸥翔集的天幕下,是鸣笛的客轮与苍渺的大海,视线向近处收回,一座白色的纪念碑魏然耸立,不高,但却处处透露出肃穆的神气,这是收回英租威海卫纪念碑。一场大战,一块石碑,构成了威海历史最深刻的记忆。

思绪回到定远舰,随着人流来到忠烈祠,千古流芳的匾额之下,赫然镌刻着英雄邓世昌那最后的旌表——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耳边,小贩不停地劝说着我该买一个模型纪念品,然而回荡的却是苟丧舰,必自裁悲壮誓言。是的,有公足壮海军威,诸公为国为

民,已然洒血海疆,诸公捐躯国难,故有今日盛世欢歌。然而,在定远舰,在遥遥相望的刘公岛,在碧海蓝天——这片曾沃满先烈血泪的土地上,有公真的足壮海军威吗?

我不敢断言,我只知道,甲午年那场海战,大清败得一塌糊涂。大清的完败,不是败在一人一舰的存亡,不是败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是败在一个条约、一个李鸿章、一个西太后;大清的完败,败在天朝上国的大梦,败在奇技淫巧的不屑,败在四万万人无能为力!很多史家,喜欢比较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后变化,因为这场战争,中国败于日本,败于列强,而日本胜了大清,得了列强的美名。中国之败,原因太多,研究者也太多了。史家们已将这失败的各种原因总结到了很好、很高妙的境地。诸如,武备弛怠、经费短缺、制度落后、人事不当、战略失误等等等等。然而,研究者们,研究的目的究竟何在呢?

与定远舰遥遥相对的,是刘公岛,这个令北洋海军神殇之地。刘公岛一战,甲午一役,中国一败,除了为历史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素材、为愤青者流提供谈资之外,究竟给我们、或者说我们自己找到了,多少遗产呢?

去年十月,我曾踏上刘公岛,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当时,写过一篇名为《盛世哀歌》的文章,其时很多同学问我,题目是否有误,言盛世是欢歌,如何会是哀歌。我想,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盛世之前,若为盛世,则不能称之盛世,必是乱世,由乱而治,才有盛世可言;盛世之后,未必盛世,居安不思危,盛世之后仍是乱世,盛世欢歌,精

瞬间就成了挽歌。由刘公岛而至定远舰,大清而至今日,道理何尝不是如此呢?

五千年的大国思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大国遗产,期间虽也有外人争过家产,起过萧蔷,然而终究是家大业大的。只是,这遗产,是否真的被我们好好继承了呢?中国,如果仅仅以一个历史悠久或经济发展的大国出现,那么虽期望于被人所尊重,然而最终被尊重的也不过是祖先或者金钱,或者说是富二代或者暴发户,到底难以有真正的好朋友。

中国,有了经济的一定发展,有了国力的一些恢复,我们真的就是盛世中国了吗?真的可以放声高歌了吗?真的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吗?不,绝不是这样的!

当我们打开世界地图,沿韩国、日本、台湾、菲律宾直到印度洋画一条线,你就会发现,防卫着美国的所谓太平洋岛弧链究竟防着谁;当大使馆无端被炸、飞机在自己的领空被攻击、渔政船在中国的领海被撞击,你会明白,所谓的大国尊严究竟有多少;当我们一面过着情人节、愚人节一面对韩国的端午祭嗤之以鼻时,我想不到,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到底在哪里;当所谓的国产大片们重复着复仇+爱情+神幻的恶俗模式而日剧、韩剧、美剧却真正把持着时尚潮流方向时,我们的民族精神,你在哪里?当中国遭受着雪灾、地震的巨大创痛举办奥运会时,宵小们却自导自演着台独、藏独、疆独的闹剧时,我们的中国,真的是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吗?

不是的,中国不太平;而且也有许多人、许多势力不希望中国太平,精

太平的中国,对他们没有多少好处。有人说中国的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可是作为社会新兴力量的80后、作为当代校园主体的90后,传承五四精神的当代青年,能对盛世光华下的危难中国漠不关心吗?先贤们告诫了我们太多太多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听到这些话语,我们还能无动于衷,高唱盛世欢歌吗?

我想,显然不能了。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渴望和平,那就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我不是偏激的民族主义者,也不是狂热的军国主义者,然而我明白,如果祖国的明天属于我们,那么,我当不仅仅有权享受她的荣耀,更当为了保卫她而不惜生命!如果在盛世的欢歌里放松了警惕,总有一天,这欢歌将成为一首哀歌,甚而挽歌。也许当今世界无大战,可是无论经济、文化、政治、信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早已经演进为没有硝烟的战争。时至今日,当代大学生,是否该到了觉醒的时候呢?吾国即吾家,无国即无家。想想南京雨花台,三十万曾经鲜活的生命;想想驻日大使馆,右翼狂人的叫嚣;想想年复一年的所谓《中国军力报告》、《中国人权报告》;想想G20峰会上,强迫人民币升值的世界警察们……我们,还能无所事事,谈笑风生吗?

伸出我们的手,中国未来的命运,正被我们掌握,作何选择?选择掌握在我们手中。可是,历史的兴衰荣辱,却将被岁月书写铭刻,永远流传。而我们,将是历史的主角,正面的,抑或,反面的。>

第三篇:甲午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1)“从甲午失败到抗战胜利,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结合这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大事件,说明我们甲午虽败,“抗战胜利”的必然性?

(2)“中国取得了一个资格:人们不敢轻视我们”,结合材料1和2,谈谈人们不敢轻视我们的原因是什么?(3)怎样理解材料3中所说的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 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失败,促进了民族普遍觉醒。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随后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共产党,我们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有了科学指导思想。“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我们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中华民族进入全新的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人们再也不敢轻视我们。

(3)“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明确提出的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1)结合图1和图2,中国经济呈现出了哪些主要特点?

(2)怎样理解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从“衬衫换飞机向高铁换牛肉时代”的转变?

(3)阅读图1和图3,结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谈谈我们如何共同努力留住“APEC”蓝? 答案: 参考答案:

(1)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2)第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3)从图1和图3,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环境的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问题,尤其表现为近年来我国的“空气质量”下降导致雾霾天气频发。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留住APEC蓝:

第一,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与此同时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二,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三,树立经济新常态理念,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提示:《毛特》第八章“经济+政治+生态”是今年命题大热点。“政治”方面一定要关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0周年”和“协商民主”两个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点和特点,协商民主——人民民主的真谛(习总首次提出的观点务必牢记);具体题目请参阅《绝对考场五套题》和《真题预测百分百》相关内容。

(1)“从甲午失败到抗战胜利,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结合这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大事件,说明我们甲午虽败,“抗战胜利”的必然性?

(2)“中国取得了一个资格:人们不敢轻视我们”,结合材料1和2,谈谈人们不敢轻视我们的原因是什么?(3)怎样理解材料3中所说的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 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失败,促进了民族普遍觉醒。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随后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共产党,我们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有了科学指导思想。“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我们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中华民族进入全新的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人们再也不敢轻视我们。

(3)“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明确提出的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1)美国抛出“新丝绸之路”计划和中国的“一路一带”目的有何不同?

(2)习近平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和提出的“一路一带”,体现了中国怎样的周边外交工作理念?(3)结合中国对世界频送“中国红利”的事实剖析奥巴马“搭便车”论的错误?

(1)美国“新丝路”计划背后主要目的是遏制“中国崛起”,同时体现出美力求削弱中亚与俄罗斯的传统联系、整合中亚和南亚并建立起美主导的地区新秩序的意图。中国的“一路一带”是秉持互利共赢的时代理念,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不断拓展经济发展外部空间和良好国际环境,以期实现经济共同发展繁荣,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中国梦”对接“亚太梦”。

(2)“周边是首要”是中国的总体外交战略布局重要内容。我们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会不断向周边国家释放“中国红利”,搭上中国的“便车”。

(3)中国是现有国际体系的贡献者,对世界频送“中国红利”,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搭上了中国发展的便车。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搭便车”说法片面,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是互利互惠的。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有好处。事实上,西方从中国发展中获益匪浅。搭便车”论的实质是“中国责任论”的翻版,其目的在于推卸责任、掩盖矛盾、打压和遏制中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分工,相互提供产品与服务,包括国际政治和安全服务。如果把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描述为“搭便车”,也应该是相互“搭便车”。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实力迅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已进入了全面崛起时期。中国取得如此成就,一方面是利用好来自国际方面的机遇,抓住和利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最重要的方面还是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简单的理解为“搭便车”是荒唐的。★特别提示:38题命题的套路就是《当代》+《毛特》+时政热点命题。请同学们一定要学会最后点题课时候给大家总结的“万能金句子”,可以轻松应付这类题目。

(1)结合“呼格”案,谈谈对法律公平正义的理解?

(2)从我国的宪法特征和作用方面回答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3)怎样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参考答案

(1)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要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执法是公平正义的保障,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平正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坚持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并重。二是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从特征上来说: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诸如国家的性质等;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从宪法作用来看:一是确认和规范国家权力,规定国家权力的归属,规定国家权力的职责分工、权力行使的方式和程序;二是确认国家制度,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规定国家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三是确认和规范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四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3)第一,推进依法执政;第二,提高立法质量;第三,严格规范公正执法;第四,提升司法公信力;第五,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精神之钙必背内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理想信念的作用第一,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第二,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第三,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1.反对“去中国化”必须用到的核心句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其中核心内容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成为不可磨蚀的“胎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答题必须用到的核心句子: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第一,法律至上。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第二,权力制约。权力制约原则可以概括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第三,人权保障。人权是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第四,正当程序。正当程序具有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中立性是正当程序的底线标准。参与性是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公开性是正当程序的重要特征。时限性是正当程序的内在要求。2.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第一,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第二,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按照法治思维,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权力来源于权利。其二,权力服务于权利。其三,权力应当以权利为界限。其四,权力必须受到权利的制约。第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四,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法律上的自由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法律上的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五,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1.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意味着:法律在众多社会规范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和习俗等社会规范代替法律;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为最高权威。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2.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是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神圣使命。对于执政党和国家机关而言,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更要带头维护法律的权威,切实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第一,推进依法执政。第二,提高立法质量。第三,严格规范公正执法。第四,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是保障法律权威的重要机构。司法机关是否有权威和公信力,直接影响到法律是否有权威。第五,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经济话题

热点问题:“两只手”---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热点问题:“经济新常态”;“衬衫换飞机向高铁换牛肉”;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等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第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工业化以城镇化为载体,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二者的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一变化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是不能分开的一个整体。最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的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第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优越性主要表现为:其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其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协商民主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一是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二是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1.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3.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就是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中国梦

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2.中国梦与世界梦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3.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四大考验:第一,执政考验。第二,改革开放考验。第三,市场经济考验。第四,外部环境考验。四大危险:第一,精神懈怠的危险。第二,能力不足的危险。第三,脱离群众的危险。第四,消极腐败的危险。

第四篇:甲午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刘颖04130101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时,中国是日本学习的对象,但当时中国人自诩为天朝上国,对日本是瞧不起的。最早有唐朝,日本就向唐朝派遣唐使,日本向唐朝学习律令制、汉字等文化,学习到的这些知识促进了日本的急速发展。明末的中国虽已衰败,在1592年至1599年还能派出10万大军跨过鸭绿江,联合朝鲜取得抗倭援朝的胜利。这一胜利遏制了日本的侵华野心,赢得中国东邻半岛近300年的稳定。不得不承认日本是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使其国家实力极速强大,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它急需寻求国外市场,邻近的中国成了它觊觎的对象,于是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际,日本国民更多的是不理解。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作为学生的日本,要对自己的老师大动刀戈,对于战争的结果,日本人也没抱有期望会胜过中国。然而令世人震惊的是1894年的中日战争,竟然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持续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两国签订《马关条约》,这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关系的转折点,改变了中日两方发展轨迹,甚至影响到今天的中日关系。日本打败中国后,日本人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从谦卑膨胀成傲慢自大。清末时日本对华称“清国”,甲午战后东洋三岛上却以“猪尾巴”作为称呼中国人的绰号。华侨男子或中国留学生上街,日本小孩往往放肆地在后面用手扯辫子,口中还喊:“清国奴”。在甲午战前,在日华人相当地受欢迎,在横滨卖衣服的来自中国的人,可比在横滨卖药的来自富山的日本人更受优待。”然而战中,“各地上演的甲午战争剧目里,扮演中国士兵的日本舞台剧演员一登场,就有观众向其扔花生壳和桔子皮,有的演员忍无可忍,甚至在舞台上对着观众大喊,“我们也是满怀爱国心的日本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男人都剪去辫子,日本人不再称“清国”,不呼正式国号而只用“支那”一词。战后的日本社会充斥着“中国蔑视观”,说中国人撒谎,中国人偷东西,中国人有无数个老婆,中国人是卑怯者,中国人是迷信家。

甲午战后的中日两国关系从老师学生变成了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中日实力在甲午战后进行了第一次换位。甲午战争的胜利让日本的胃口越来越大,不断发动对华的侵略,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青岛,提出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不久占领济南和胶济铁路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发动局部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叫嚷“三个月灭掉中国”。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日本竟然歼灭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土地。日本对中国造成了伤害,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后来取得的民族进步也包含着向日本学习的成果。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与日本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相当活跃。经济方面是日本对华贸易量大幅度增加,在华投资办厂,甲午战前对华投资几乎为零,战后1897年,已有商社44个,在上海出现了日华合办的纺织厂。当然,日本出于侵华的侵略目的,也大力扶植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经济活动,间接刺探情报。在文化方面,中国人开始以日本作为自己崛起的目标,1896年,由于甲午战败的刺激,第一批13人的留学生去了日本,至1905年突破万名,规模为当时世界仅见。至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留学过日本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下10万,若加上短期考察参观者人数更要翻番。日本对中国留学生实行鼓励政策,其主要政治目的是为了培养“亲日派”,为自己的侵略扩张服务。

总的来说,甲午战争无论是对于当时的形势,还是中日两国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影响还延续至今,比如日本人在1895年1月,趁着甲午战争的胜利,通过内阁会议决定把钓鱼岛划归冲绳县,这个决定造成了如今中日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种种争端,所以每当谈到中日关系,不可避免的就提及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日关系重要的转折点。

第五篇: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0903届 韦建新

指导老师

福建师范大学 吕雪峰

【摘要】: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中的影响。帝国主义在甲午战争之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各国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但是,此时的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得到一定的发展。甲午战争也刺激和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国近代社会,影响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是持续30余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最后失败的标志,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犹如中国近代史之网的纲,抓住了它就必然会带动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宽和深入。”①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处在风雨飘摇中的近代中国,甲午的战败对中国的影响深入到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历时之久,百年延续。自甲午战后相关研究工作业已展开,70年代后,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相关研究成果极其丰富。本文就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方面,作简要论述。学识浅薄,敬请前辈专家指正。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 “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八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虽然对西洋列强比较忌惮,但是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中国实力。甲午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防力量的虚弱,从此也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原有格局。自此以后,帝国主义列强都以中国为宰割对象,争先恐后地在中国掠夺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短短几年里,就使中国陷入了被瓜分的格局。

1、“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开端。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清政府于1895年4月与日本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引起了

早就企图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政府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对他们独霸中国东北的直接威胁。因此在《马关条约》签定的同一天,俄国就正式向德、法两国政府建议:三国联合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如日不应允,即“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②

德法两国出于各自目的,接受了沙俄建议,于1895年4月23日向日本政府递交了照会。英美各国也别有用心地劝告日本,于是,日本退还了辽东半岛,但向中国索取了三千万两“赎还费”。“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是俄、德、法、日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集中表现,标志着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中国土地的开始。

2.从《中俄密约》开始,帝国主义列强迅速搬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三国干涉还辽”以后,清政府对俄国产生了很大幻想,俄国便寻找机会向清政府索取“酬劳”,充当了瓜分中国的急先锋。1895年冬,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给予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权利。1896军6月,俄国又利用清朝钦差大臣李鸿章赴俄庆贺沙皇加冕的机全,订立了《中俄密约》,在“共同防日”的名义下,俄国取得了建筑中东铁路的权利,并且取得了在铁路沿线开矿、兴办工矿企业以及派驻警察的权利,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中俄密约》的签定,空前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德、法、英、美、日等国纷纷向中国勒索,在中国划界租地、争夺势力范围达到高潮,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③

从1895年到1898年短短三年内,各国列强利用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租或强占等手段,将中国大部分土地变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俄国的势力范围在长城以北,德国在山东半岛,法国在滇、粤、桂三省(包括海南岛),英国在威海卫和港九地带,日本在台湾和福建。此时的中国处于被瓜分的境地,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存亡危机。

二、各国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变商品输出为主为资本输出为主.其主要形式有:

1.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货款。

《马关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所谓的“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共计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刮民财以外,只得大举借外债。而列强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争着向中国投放贷款,并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战后三年内,清政府以海关税、盐税、厘金作抵押,分别向俄、法、英、德等国借巨款共计三亿多两白银。这些贷款利息重、折扣大,使帝国主义列强轻而易举地捞取了高额利润,更为严重的是,列强通过贷款合同中附加的政治条件,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内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列强资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甲午战争之前,外国资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虽已出现,但一般投资较少,规模不大,并且没有法律依据.《马关条约》是第一个允许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原料、榨取中国人民剩余价

值的不平等条约。自此,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合法化规模化。“1895年至1900年间,外国资本投资总额达到五亿二千万元,比1894年以前五十年的总和还多三十倍。1895年至1900年,外资新办工厂达933家,为甲午之前几十年总和的九倍。”④

对中国的地下矿产,列强早就有所企图。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家与中国买办官僚互相勾结,千方百计掠夺中国矿产。他们以“合办”形式插足,诱迫清政府签定矿务合同,取得了在中国开采矿山的特权:德国在直隶、山东;俄国在奉天、东山省铁路沿线以及蒙古、新班,英国在四川、河南、云南、山西等省;美国在直隶、山西;法国在四川、云南的一些地区都取得了采矿权。

3.修筑铁路,攫取路权。

在当地修筑铁路,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用来压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有力工具。甲午战争后,外国在华投资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攫取路权。1896年至1900年,列强多次争的铁路借款权,贷款总额巨大,并且攫取大量路权。同时它们还控制了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有些还享有沿线的行政权和普察权,使这些中国领土的主权名存实亡。另外,帝国主义各国还通过开设银行和扩大银行活动范围,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总之,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各方面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得到一定的发展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政府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失败破产,“洋务派”已无法垄断近代民族工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再也无力投资设厂开矿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向人民勒索“捐输”,不得不给民族工商业让出一点道路;同时,甲午之后由于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自由办厂,清政府也不得不放松了对商办企业的限制;国资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也为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如市场的开拓、劳动力来源增加、交通条件有所改善等等);加之民族危机加剧,促使一些商界人士对振兴本国经济的热情大为增长,纷纷投资于工矿企业。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甲午之后一段时间内,商办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其速度远远超过了所谓的“官办”工业。如1895年至1898年里,有资本额(一万元以上)可查的八十家国内企业中,商办资本占资本总额的70%,官办与官督商办资本仅占3D%,而在1894年之前这二者比例正好相反。另据有人统计,从1895年到1913年,新投资一万元以上的国内工厂已有463家,资本总额达到9100多万元,为1894年的数倍。⑤

但是,甲午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遭到重重阻碍,表现在:第一,清政府虽然给民族工商业让出了一点出路,但仍然没有给予真正的法律保障:国货从口岸到内地的税金负担往往比洋货重;第三,列强一方面在中国经营厂矿,一方面还向中国输入大量的过剩商品,使中华民族工业处于受排挤的状况;第四,帝国主义控制着路权及主要矿产资源,为民族工业发展带来极大困难。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⑥

四、甲午战争刺激、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民是一次大刺激、大震动,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一次大转折、大变化.战争的惨败不仅扫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盲目骄妄之气,而且也促使中国有志之士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甲午战后的五年中,25岁左右的梁启超面对严酷的现实,充分发挥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和敢于抨击时弊的胆识,结合其善于思辨和勇于捕捉时代潮流的思维定式,在一系列论著中评论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变迁,初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日本观,集中反映了当时一代人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新的思索。“透过梁启超的言论,大体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承受巨大的战争创伤后,怎样去观察、思考、评论日本这个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仇人’。”⑦从此之后,变法救亡运动和新的思潮广泛掀起,民族资产阶级(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自此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开始了中华民族觉醒的新时代。表现在以下几点:

1.康有为等人发动和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觉醒的衣现,在中国近代民族觉酸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甲午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民族灾难,惊醒了以康有为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在得知《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后,即发动当时在京参加会试的17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痛呈割地赔款将引起的严重后果,提出“拒和”、“变法”之主张,这就是厉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的签定,但它标志着酝酿多年的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很快接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努力唤醒人们“与天争亡”的形势下,“图保存之举,舍变法外别无它图”。⑧举起了变法救亡之大旗。这是民族资产阶级觉醒的第一个标志。民族资产阶级觉醒的第二个标志是以“天赋人权”为武器,宣传自由平等,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源。自鸦片战争后,主张改革的也不乏其人,但直到甲午战争,封建士大夫和洋务派的改革只不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惨败,使中体西用的洋务理论黯然失色,有识之士通过探讨战争失败的原因,对封建专制改体发生了怀疑,进而提出了批评,“考中国败弱之由,百蔽丛生,皆由体制尊隔之故。”⑨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从而点嫩了争取民主自由的火种。维新派在甲午战后觉醒的第三个标志是他们能猛烈冲击代表封建文化的旧学,大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新学。

甲午战前还没有人敢向以濡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公开宣战。甲午战后,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认识到了封建文化的腐朽没落,主张废科举、办学校,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他们的主张和努力,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会风气有所转变。因为维新派的推动和客观形势的通迫,终于导致了1898年的“戊戌变法”。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维新派在政治变革上只求渐进,反对飞跃,不敢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在思想文化上,不能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变法运动中又幻想依靠少数封建官僚,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结果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这就证明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走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2.中华民族觉醒的另一个表现,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自发地树起了反帝灭洋的大旗。甲午战争后,中国农民群众自发地反洋教斗争在许多省份普遍展开,并且日益同反帝斗争联系起来。1895年夏,福建古田县爆发了“斋教起义”,号召群众征服外国人的上帝,初步表露了灭洋思想。1898年广西天地会起义,立誓驱尽洋人。十九世纪末,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帝斗争汇合成了全国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给予帝国主义以重大打击,使列强认识到中国地土广阔,民气坚劲,不得不采取“以华制华”政策,从而打乱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由于农民群众的阶级局限性和散漫性,不能认清封建统治阶级的真实面貌,也不能形成统一行动,结果以“挟清灭洋”为目的的义和团运动终于在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联合扼杀下归于失败。义和团血的教训告诉有志之士,“洋”要灭,“清”也要扫,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3.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重大飞获,为近代中国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莫定了基袖。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曾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还曾上书李鸿章,希望通过封建统治阶层的改良,达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⑩的局面。甲午战争后,孙中山等抛弃了对统治阶级改良的幻想,走上了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在1894年11月,孙中山等人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疾呼要振兴中华。1895年春,又成立兴中会总部,在其章程上明确提出了“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以后,兴中会又联合其它革命团体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者长期反复地斗争,唤醒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民主革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终于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以及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人民并未完全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就落在了新兴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上。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在国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其中,有挥之不去的痛苦,但更多的,是通过这次灾难吸取教训。“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⑾结果,以甲午战争为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探索和长期斗争实践,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所以,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可以说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奋斗的真正发端。

参考文献

①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②李侃,《中国近代史》(第三次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页。③《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1页。

④柳长毅,《论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江汉论坛》,1994年,第7期。⑤全慰天,《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3页。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592页。

⑦李习所,《“强敌”成为榜样: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对日本的反思》,《历史教学》,2007年,第4期。⑧⑨翦伯赞等,《戊戌变法》第二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97页,第223页。⑩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页。⑾翦伯赞等,《戊戌变法》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95页。

下载(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与长远影响

    特别关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 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与长远影响 张海荣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09日14 版) ●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刻骨铭心的历史创伤和挥之不去的奇耻......

    演讲稿(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我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作为环保人,最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是什么?大家也许会说:我骄傲,我们是绿色传播的使者,肩负着保护人类赖以生存......

    演讲稿终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闪光的检徽,我无悔的选择! 有一种尊严,它来自法治的力量;有一种神圣,它来自正义的光芒;有一种骄傲,它来自职业的选择;有一种追......

    演讲稿终稿

    《爱岗敬业,奉献青春》沅陵县人民法院麻溪铺法庭欧山主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亲爱的同事: 大家上午好! 康德曾说:世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们内心深深的震动。一是我们......

    英语演讲稿终

    With you, we set sail with the dream...... With You, We Set Sail with the Dream...... I often think that a person is a drop of water, only blend into the sea,......

    大学演讲稿(终)

    演 讲 稿 风格:平实,轻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在座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 我是会计系12级ACCA班的柳肖。 在今天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氛围,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来跟大家作一番交流......

    安全演讲稿(终稿)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职工朋友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参加今天的演讲,我是7号选手***,来自大准铁路公司,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鲜血不再白流! 伴随着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日益......

    新 演讲稿终

    做好安全工作,从明白“安全为了谁”开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你们好! 奋战在盐湖各条战线上的同仁们 你们好! 我的名字叫××,是来自××公司的一名安全员,很荣能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