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上《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讲课稿《黄鹤楼送别》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你从这个诗题能读出什么信息?(生讨论)
a.这是一篇记叙文b.讲的是一场送别c.这场送别发生在黄鹤楼。
2、对这个诗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生讨论)
a.这是谁在和送别?b.他们送别的时候都说了什么?c.为什么要送别?
d.要送他去哪儿?e.送别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f.送别那天环境是怎么样的?
(二)倾听朗诵,感受诗情。
在我们正式开始这篇课文之前,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首故事,看看从这首古诗中能不能解决刚刚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播放音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出示古诗)好,这首古诗相信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已经读过了,现在伴随着诗朗诵又听了一遍,你们先说说有什么感觉?(生讨论)以后大家学习古诗的时候,也可以找些带有配乐的诗朗诵,增加大家对诗情的感悟理解。
好,现在大家来看这首诗,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大家都看出来这首诗的诗题挺长的,有没有同学可以为它断个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是什么意思,猜一猜?(到)
好,第二个问题,从这首诗中,你都能得到哪些信息?能解决我们刚刚提的哪些问题?
(地点:黄鹤楼;人物:孟浩然、李白;目的地:扬州/广陵;景象:孤帆、碧空、长江)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这样还没有读文章,一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打开课本,翻到课后生字表,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
(三)认识生字。
1、每个读两遍,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的读音有哪些? 捺(nà)孟(mènɡ)饮(yǐn)暂(zàn)谊(yì)
2、我们需要易写错的字有哪些? 暮 暂 唯(描红)
3、认识完生字,认一认文中的词语吧。黄鹤楼 暮春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饯行 飞檐临空 远眺 敬仰 誉满天下 一饮而尽 暂时 友谊 伫立 凝视 浩浩荡荡
按捺不住 随即 吟出 脍炙人口(每个读两遍)
4、形近字对比 暮、幕、墓、慕 饯、践、浅 誉、誊
鸥、欧、殴、呕 即、既 炙、灸 唯、维
(四)初读文章,朗读感悟
现在可以带着你们学会的生字词,重新回到文章中,读一读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一起来读!(齐读)【第一段】
(暮春三月,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什么是“饯行”?(设宴送行)。为什么用“饯行”,不用送行?更显正式,李白对友人的重视,为下文饮酒送别做铺垫。
这段用了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暮春三月的美,分别是?(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是怎么样的一幅景象,有没有同学愿意来拓展一下这幅画面?
暮春三月的清晨,长江上烟雾迷蒙,雾气和着水汽,朦朦胧胧地笼盖在江面上,仿佛一层唯美的轻纱遮蔽了人们的双眼。江边杨柳依依,繁花盛开,那色彩纷繁的鲜花,就像一匹匹富丽多彩的锦缎,在春意的渲染下,显得格外绚烂、芬芳。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景象美不美?(美)谁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一读?(请读)
让我们所有女生读一读,把暮春三月的美读出来!(女生齐读)【第二段】
第二段介绍了什么?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建筑外观。)同学们知道黄鹤楼在哪儿吗?(出示黄鹤楼资料)*“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湖北武汉——崔颢《黄鹤楼》)滕王阁(江西南昌——王勃《滕王阁序》)岳阳楼(湖南岳阳——范仲淹《岳阳楼记》)《黄鹤楼》翻译: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第二段还写了什么?
(李白和孟浩然分别前的活动)
分别前他们做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二段。(生读)第二段的情绪我们可以用文中的一个成语概括:依依惜别。什么是依依惜别?(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为什么要一会看天一会儿看江?(不愿意触动,不愿意提起分离)谁来试着读读这种依依惜别的感觉?(请读)这段话里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好?你们有发现是哪个字吗?(藏)对啦,“藏”这个字用的很妙,把感情藏起来,不表露出来,我们更能感觉出?(这份感情是特别的沉重)他们借由仰望蓝天白云,远眺江上景色来回避隐藏这份离情。
我们来请男生读一读,想象你最好的朋友即将离开了,你的情绪是怎么样的?读出这份不舍。(男生齐读)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仰望”和“远眺”可以交换位置吗?(不能)为什么?(仰望:向上看;远眺:向远处看)【第三段】
第三段介绍了什么?(分别时的对话。)
这里出现了三个人物,除了李白和孟浩然,还有一位是王勃。他们虽然都属于唐朝的诗人,但是所处的时代都不同,你们都了解他们吗?(出示李白和孟浩然的关系资料)*“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王孟”:王维、孟浩然;
感谢时光,让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们,都生在了同一个时代,正是因为有这些诗人们的才华横溢,风姿卓越,才有了我们唐诗的盛世光华,亘古流传。这段我们请两个同学来角色扮演朗读,一位当李白,一位当孟浩然,其余同学来读旁白部分,把他们的这段对话重现一遍。(请读)我们先来看李白的这段话,这段话中你感觉到什么? 提示:这段话里李白用了几个“您”?(6个)整整六个“您”,可见李白是多么得尊敬、敬仰孟浩然啊!还有吗?你们还能读出什么?
提示:不知我们何时才能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什么情况下你会请人满饮一杯酒?(心中满满的情谊)
酒桌上大多数时候都是晚辈给长辈敬酒,基本没有倒过来的,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晚辈对长辈的尊重。
思考:这杯中有的只是酒吗?(还有他对友人的尊敬、不舍、祝福)想不到这短短两句话中就有这么深沉的牵挂,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祝愿和尊敬读出来,就读李白说的话。注意我们要重点读出感情的地方。(齐读)
我们再看,面对李白的敬酒,孟浩然又是怎么做的?(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这个“一饮而尽”你读出了什么?(接受这份情谊,饮下这份豪情)我们常常在一些朋友的饭局上听过这样一句话,好兄弟一口闷,这个一口闷说的文雅些,是不是就是“一饮而尽”?由此可见,孟浩然对于李白也是同样饱含情谊的。
孟浩然说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他借用了王勃的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家知道这首诗出自哪儿吗?谁能试着翻译一下?(生翻译)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说:天底下只要存在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
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这后半句话,用了一个什么修辞?(比喻)
把什么比成了什么?(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长江的波涛不断绝,我们的情谊也不会断绝。
“永世不绝”你读出了什么?他相信他们的情谊绝对不会断绝,非常的肯定。谁能再试着把孟浩然的这段话读好!读出这份肯定(请读)
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学们,你们能演好这段话别的场景吗?我请这边两组同学读李白,那边两组读孟浩然,老师来读旁白,请大家把这场对白中深藏的情谊读出来!读好!(请读)【尾声】
分离就在眼前,有太多的话没来得及说,有太多的情未来得及诉,看着友人即将离去,李白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剩下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
1、“大李杜”是?
2、“小李杜”是?
3、“王孟”是?
4、“江南三大名楼”分别是?
5、什么时候?谁?在哪儿?做了什么?
6、当时的环境是什么样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7、黄鹤楼是什么样的?(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8、他们分别的时候做了哪些事?分开前?分开时?用文中一个词来形容?
9、李白用了几个您?这体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感情?
10、孟浩然又借用了谁的什么话来宽慰李白?
(二)初读文章,朗读感悟。
全班齐读第1到3段,把春天的美好,依依惜别的情谊,和李白的尊敬,孟浩然的宽慰读出来!
好,这篇文章除了是一篇记叙文,它还是一篇“文包诗”。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包诗”吗?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
谁还记得我们这些年学过哪些“文包诗”?二年级的《母亲的恩情》——《游子吟》;三年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名诗歌;四年级《李广射虎》——《塞下曲》。今天我们这篇《黄鹤楼送别》要学习的古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古诗,请人读一读,断句)
“文包诗”的特点就是可以在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诗句,你们能找到吗?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第四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此时的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杨柳依依,随风飘舞,似乎也在挥手告别;江上沙鸥追随着远去的白帆,在天边一遍遍的转圈,似乎也在为孟浩然送别。就连这一江春水,好像也带着我的思念流向了看不见的远方。谁能来读读第四小节,把这场无声的告别读好,读出这份宁静,读出这片深沉,读出凝视,读出情谊的缱绻。(请读)【第五段】
我的好友啊,你终是离我远去了。此时的李白已经再也隐藏不了内心的激动,他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故人......”在这里,李白为什么这么激动?李白对孟浩然的情谊之深,直到友人离开才涌现出来。两点:1)友人离开,情绪难以平复。2)“按捺不住,随即吟出”看着此情此景,真情流露,诗兴大发。什么是“脍炙人口”?
这首诗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不仅仅是因为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人们更加铭记的其实是什么?李白对好友孟浩然的这份牵挂、不舍,被他们之间深深的友谊所打动。本文中李白对孟浩然都有哪些情感?(尊敬崇拜、不舍留恋、牵挂祝愿)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首诗,好好品味诗中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预备齐。
(三)解决问题,细节扫尾
1、下面三个词语都有“看”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说说他们的差别。你还能再写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吗?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边,孟浩然由西往东去,故曰“西辞”。烟花:花柳如烟的繁花春景。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就要顺流东下离开黄鹤楼了,他将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前往扬州。他的船只在辽阔的江面上显得格外孤寂,白帆渐渐远去,只留下逐渐模糊的倒影,终于在碧空之中渐渐消失,只看见滔滔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向了天边……
第二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2、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六、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让学生听歌,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录音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4、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第三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回忆上节课课文的中心内容,从而导入本文的中心。
2.直接出示本课的重点,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指名读,学生自读,,在读中质疑,并提示学生仔细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再自读课文,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句子,结合课文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文包诗”这种体裁的特点。
四、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制作书签并赠送朋友,旨在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友情的理解。
20xx年《清平乐 村居》说课稿(观摩)
《清平乐·村居》是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一、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会写3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文中词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农家生活的闲适和劳动的快乐。
二、教法学法
1.教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实现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构建。
三、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 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筝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的预社设为课堂的生成奠基良好的基础。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引导,促进学生对古诗词认知深刻化。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学生交流,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着重理解:“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无赖”一词的意思,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教师不多作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只要抓住学生课堂生成的每一个亮点,让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画面,最后配乐背诵。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目标检测,总结全文 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结束语: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你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从以下四题作业中任选一题完成。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收集几首送别诗,并背诵。
3、以《朋友》为题,写一位你的好朋友,表达你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从你背诵的送别诗中选择一首,模仿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改写。(以叙事为主)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3
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说教法和学法: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利用课前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已学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接着,教师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看与老师比谁能读的更有味。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古诗提问,教师简要进行归纳,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兴趣浓厚。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做到把课文中的字词的音读准,读通读顺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时,采用指名分小节朗读,学生评议,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在初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三、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再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四、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找出“依依不舍”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一个“原幕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五、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受学生情感的影响,我设计了一个古诗今唱的环节,旨在让课堂更轻松,更愉悦,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清唱,以达情感的共鸣,使语文课堂更具艺术性。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4
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三、教学准备
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图片、部分送别的诗句
说教法与学法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引言揭题,导入新课。
1、让学生背诵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他们动人的友谊。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3、点出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听到“春”字,请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我们把暮春三月,又可以成为“烟花三月”。注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自主感悟,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述:在这美好的季节,两个好朋友要分别了,心情有点
?板书(伤感)理解“饯行”(设酒送别,借酒作诗,符合诗人的身份)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读课文思考,李白、孟浩然在干什么?(仰望……、远眺……)活动的主题是送别,为什么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连贯说一说当时的情景。相机板书:依依惜别。他们无心欣赏景物,此时此刻,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该走的还是要走,该说的还是要说。)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在话别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到他们情深似海。板书“敬仰”
帮助学生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相机板书:永世不绝。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师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学生读)
讨论“凝视”的意思,能不能换成看?凝视的背后还包涵着什么?(凝视远方,目送友人,感情的见证。)讨论还有什么流向天?(李白的心、思念、一片深情……)此时此景,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指名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注重理解“广陵”、“故人”、“烟花”、“西辞”等词。简要介绍黄鹤楼。到文中有关诗句意思。了解“文包诗”的特点。让学生体会李白当时的惆怅心情。
三、内化积累、拓展延伸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5
一、说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情势,即以一个活泼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育学生接洽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绪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色,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我拟订如下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能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学习重难点: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色,遵守“积极领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动学习、发明学习、前后接洽、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学习此类文章的根本学法。
五、说教学思路:
预习反馈:
1、小组内交流课外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
2、小组讨论思考题,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指名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试着讨论诗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了解古诗创作的时间、地点等时代背景。
(1)“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习建议:抓住“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等词想象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美丽春景。】
(2)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学习建议:通过“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等词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指导朗读(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
(5)理解几个关于“看”的词语的意思的差别:仰望远眺凝视我还能再说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1)练习朗读。
(2)图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建议: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先在文中画出诗歌中写到的情景,用“文”、“诗“对照来理解诗意。】
(3)通过学习,我理解了下列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辞:
碧空尽:
唯见:
烟花三月下扬州:
(4)比较句子,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长江边,眺望着远方。
B、李白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学习建议:“伫立”是长时间地站立,“凝视”是专注地看,体现出李白对朋友的万般深情。省略号则表现出李白的惆怅和不尽的思念。】
(5)练习朗读,读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当堂检测:
1、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之情。知识积累:
关于送别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
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板书:烟花三月]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同学们请看——[媒体5:播放动画]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第2、第3位同学配乐)
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 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今天,我们通过对《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了解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由来。
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课后作业既引导学生指向课后的阅读积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迁移”。
[板书]
赏景藏情
25、黄鹤楼送别 对话叙情 依依惜别 烟花三月
吟诗抒情 孤帆
三、说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
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
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
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7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地位: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
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
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李白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4、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8
一、说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说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课文以饱满的情感、如诗的语言,描绘了大诗人李白在长江边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感人场景。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友情的可贵;
4、学习理解表示“看”的词语,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文中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惜别之情,但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不易于体会这种情感,只有指导他们去学习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因此我把“品读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 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示目标
1、首先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要学生说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找出文章中最能表达他们心情的词语——“依依惜别”,顺势导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 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
(二)略读课文,聚焦惜别
这个环节中出示一个学习单,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词语和句子,并写好阅读感受,然后在自己写好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用朗读来体现依依惜别。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默读速度,能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情感、审美体验。能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具有一定的品读能力。但有些孩子存在羞涩心理,即使思考了,怕出错而不敢或不主动发言,因此会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不够高。所以,我尽量地给他们搭建一个四人小组合作地平台,让他们自己有了一个静思默想的过程之后再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这样,学生就有感受而谈。
三、细读课文,感受惜别
如:
句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体会这个句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字“藏”,藏的是什么?然后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藏,问问学生,你现在就是是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情感藏?孟浩然又为什么而藏?理解之后,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这句话读好了。
句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在体会李白的话时我也同样让学生找出体会深刻的词语来谈自己的理解。如“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体会不舍;因为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还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诗人敬仰友人的关键词:“夫子、您、兄长、老师、请”等。并通过多次引读来让学生读出敬仰与不舍的情感。除了敬仰之情还有赞美之情,赞美“诗篇誉满天下”,“人品”令人敬仰,在这里补充介绍梦孟浩然的《春晓》以及李白的《赠孟浩然》,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他的这种抛弃荣华富贵、不为名利的人品。而孟浩然说的话在我的引导下启发学生理解,抓住王勃的这句诗,最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情感。
句3、“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在品读这句话时,我主要由问题:此时的李白在做什么?来引出“伫立”“凝视”“依然”进行理解体会李白的恋恋不舍。由此引入关于“看”的词语的训练。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表示不同的方式或角度的“看”的词,我让学生说完后记下来。又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 “看”的词,我设计了选词填空的习题来加强训练运用。这样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达到巩固内化的作用,做到有效教学。
最后在这个环节进行了课文的补白、拓展练笔,及训练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加深情感的熏陶。
总之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围绕着中心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来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齐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体会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后,顺理成章的引出古诗。本文是一篇“文包诗”,我告诉学生本文“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文是诗的诠释,诗是文的精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与诗句相对应得句子,画出来,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五)当堂检测,信息反馈
1、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充分感悟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思后,我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学生自然能读出诗的韵味、诗的情感。同时,学生的激情已经很好地调动起来了,背诵这首诗也就成了水到渠成。
2、展示几首送别诗让学生选取其中的进行朗诵。
关于送别的诗有很多,由课内的送别诗引出课外的送别诗,这样可以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又能学生充实知识。
3、作业布置:
选其中的一首送别诗,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请你们的老师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的故事编得精彩!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里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学重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教学难点:感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时,我把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全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以“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想象情境,使学生不但能从读中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
“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抓住“藏”体会。
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寄情”
1、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2、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俗话说得好,“送君干里,终有一别”!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
想象说话: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说。
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
3、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別》这样的文包诗。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思路、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第四篇:黄鹤楼送别 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 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国标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以体现“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与书写等学会生字新词。2.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达到朗读的目的,并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因为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的能力,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1.体会故事的意思。
2.感受诗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五、说教法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基于这些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努力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2.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3.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学生的读进行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六、主动参与,说学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本课我设计了这几点学法:
1、联系生活法。“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黄鹤楼送别》一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理解诗人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2、读书入境法。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黄鹤楼送别》过程中,我着力于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法。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如:在小组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说说学懂了什么?
4、多元评价法。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七、教具准备:本课我准备了生字词卡片和小黑板。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关爱留守儿童
1.请留守儿童起立,对学生说: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比其他学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然后问留守儿
童:你们想念你们的父母吗?并请留守儿童说一说他们与父母分别时送别父母的情景。这时板书送别。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25.黄鹤楼送别,感受大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板书:黄鹤楼,学生齐读课题。
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设计目的:高尔基说:最难的是开始,语文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课文之前对学生做一个感情的铺垫,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3.接下来让学生对黄鹤楼、李白和孟浩然进行介绍,然后我再进行补充介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过渡: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感受大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1.读之前,我提出自读要求。读通读顺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把生词放到课文中理解意思。
3.小黑板出示生词: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大家评议,开火车读,齐读。(现在的教学要求我们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字词的教学更要扎实有效地进行。这就是我这一部分教学的设计目的。)
三、再读课文,感悟情感
过渡:我们学会了生字,理解了生词,就踢开了绊脚石,现在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读。我提出自读要求:在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做上批注。
1.然后找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2.找学生说一说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3.最后让学生把课文整体再读一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让学生批注课文,虽然使课堂“一时寂静”,却能让学生通过批注而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再次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2.观察生字,说说书写时的注意点。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临写。5.巡视指导。
6.反馈,评议。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力课文,体会了大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真挚的友谊,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板书设计
李
白
饯行
25、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
孟浩然
目送
吟诵
第五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汇济小学
赵亚莲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句子,结合课文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文包诗”这种体裁的特点。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回忆上节课课文的中心内容,从而导入本文的中心。
2.直接出示本课的重点,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指名读,学生自读,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再自读课文,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制作书签并赠送朋友,旨在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友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