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小说专题讲稿

时间:2019-05-14 20:2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当代小说专题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当代小说专题讲稿》。

第一篇:现当代小说专题讲稿

中国现当代小说专题讲稿

第一讲 文学与小说

一、文学的定义  认识论定义:

 信息论定义:不等值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二、文学的本质

文学——过程(作家创作、阅读过程、评论过程)

三、小说

区分小说与文本? 小说=文本+活动

四、文学阶段的划分

 古代(商代——1840)近代(1840——1919) 现代(1919——1949) 当代(1949——当下)这样划分存在一些问题:

A、逻辑上不合理——完全按照 时间、价值观念,忽视 文学自身

B、当代终点问题

C、分类标准不一 从现代性的角度来划分较为科学

第二讲 现代性概述

一、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就是现代社会的属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形态等方面)

二、现代性的标准:

 基础:人道主义 ——以全人类为出发点(1)是从神学中分化出来的

(2)注意区分中国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统治,出于士大夫阶层,可以说民本思想是初级的朴素的人道主义(李贽:百姓日用,乃是道) 方法:理性主义 ——科学理性主义(1)区分中世纪的“道德理性”

(2)现在科学的转义:道德化、善的、好的——伪科学(3)张君劢《科学与人生观》1922年  目的:个性主义 ——个人主义

个体与群体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 三者 均衡 发展

三、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的发端——从文艺复兴开始

阅读书目: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课下查阅:加洛林王朝

腓特烈二世

梅迪奇家族

第三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人道主义状况

一、1915——1926

1、人道主义表现最为充分的时期,唯一一次对下层阶级人性的关注,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平等。2、1926年后——无产阶级文学

郭沫若的“叛变”,《英雄树》——集体

3、叔本华的悲剧理论——“黑暗的现在”

二、1926——1936

1、革命+恋爱

eg:张天翼 2、1936年 左翼解散

三、1936——1949

1、战争文学

2、田间——“毫无人的关注”

四、1949——1956

1、建国后的“歌德文学”

2、“双百” 3、1956年揭露官僚主义、爱情——有人道主义精神

五、1957——1962(调整)1、1957年 反右 2、1958年 大跃进

六、1962——1966 农村题材小说、电影

七、1966——1976 文化大革命,人道主义的最低点,但是存在潜在写作(地下文学)——人道主义精神潜在:eg:A:手抄本小说《少女的心》

B: 张扬《第二次握手》——古典主义手法、“拥双艳”模式

苏贯兰

丁洁琼

C:白洋淀诗派(朦胧诗的萌芽)

八、1976——现在

伤痕文学:人道主义大规模复苏

中国现当代文学100年人道主义精神考察情况:

 1915——1926 鲁迅 是人道主义的最高峰  1957 著作中对爱情的关注,如《百合花》  1962 微露光芒

 1972 “文革”中的“地下写作”  伤痕文学:人道主义大规模复苏

阅读书目:《树与林同在》 《欧洲史》 《文革十年史》 《古罗马衰亡史》

第四讲 1976年后的文学发展情况

一、伤痕文学——反思“文革”10年

1、正视了人性,正视了人权2、1978年,针对“两个凡是”提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3、人道主义的复苏: A:知识角度

B:人与人的关系

C:什么样的人是正常人

4、卢新华的《伤痕》——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复苏

刘心武《班主任》——“人”回到中国人的视野 冯骥才《铺花的歧路》

二、反思文学——反思建国30年、理性

1、题材:(1)揭露对人的伤害

(2)文化形态描写

(3)文化存在发扬→“寻根文学”

2、思考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三、寻根文学——人道主义(伦理观念、性的观念、人的生存形态)

1、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改革开放后,外国思想的传入,引起中国人思想混乱,异质性文化的冲击,各种思想、行为方式被接受。(83年——86年——89年)

2、重要作品:

 郑万隆《异乡异闻》、《老梆子酒馆》→生命意义和生命形态的苏醒  邓友梅《烟壶》、《那五》→下层生活状态,人道主义  冯骥才《神鞭》→人自强不息

《小脚》→从文化传统来表现人道主义  刘绍棠 秦淮河风俗人情

 李杭育 葛川江系列→人怎么活才是对的,对传统文化的惋惜  王润滋 山东

 韩少功 《爸爸爸》→文化批判

 贾平凹 商周系列——刻画人物表现能力超强,语言简练,可与汪曾祺相比

四、改革文学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五、性文学

新时期中后期出现“性文学”

 张贤亮 第一次正面把“性”(性行为、性意识)写入文学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  王安忆 “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 铁凝

《玫瑰门》

六、先锋文学

背景:国外:

1、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博尔赫斯《曲径交叉的花园》→叙事迷宫

2、形式主义的影响

国内:高行健《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初探》

代表人物: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格非、孙甘露、余华、苏童

七、新写实主义

85——86年后回归现实→新写实主义,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细节的真实、典型化)

1、代表人物及作品: 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塔铺》  池莉《烦恼人生》  方方《风景》

 路遥《平凡的世界》

2、“零度叙事”与福楼拜的“客观叙事”的关系

八、新历史主义

1、海德怀特《新历史主义叙事》“所有历史都是表述出来的,具有修辞性”

2、历史主义:(查)

黑格尔是较早有系统地理解整体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为历史主义建立基础元素。这些元素在十九世纪兴起,包括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

历史主义有时会与还原论相比较:还原论主张人类发展可以还原为基础法则。例如,有些人类历史发展是由经济法则所决定的(经济决定论)。历史主义者则以解释个别人类历史发展,建立他相信的基础法则。

此词在其他范围有不同的使用。在人类学上,“历史主义”指人类或生物会适应当地的环境而作出发展。在神学上的使用,一些基督教教派亦会以“历史主义”为名理解圣经的预言,特别是与教会发展作出关连理解。

3、新历史主义:思考角度:

 语言表达能力(不被官方认可,但不一定不被民间接受,如《白鹿原》,历史的必然性变成偶然性) 写作主体

 接受主体(能将自己所认同的那段历史合法化)

福柯:A:话语权问题

B:知识考古(概念的起源发展)

九、现实主义冲击波(“新左派”)

河北的三驾马车

十、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时期:人逐渐被异化成一种符号

2、解构的时代

3、现代性——中华性

第五讲 个人主义

一、概念

英文是:individualism

divide 分解的意思

所以individualism 的意思是 不能再分解的单位或团体

二、起源

源于基督教:个人最初为出世

出世——接近上帝 9世纪神学

13世纪——查士丁尼、格里高利二世、康士坦丁大帝、丕平宗教改革

传统:只有教会有权与上帝沟通

路德改革:每个人都可虔诚的与上帝沟通  卡尔文之后,现代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开始  后来浪漫主义表现最为突出

《约翰·克里斯多夫》《红与黑》《复活》《安娜·卡列琳娜》

三、中国个人主义发展状况

1、最早:《老子》《庄子》个人可通过自己努力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2、孔子关心的事集体主义

3、竹林七贤——个人主义,但是他们是消极的

4、唐代 大一统社会抵制“个人意识”的觉醒

李白

“才子意识”

5、白居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6、宋明理学:个人修养(天人合一)

7、李贽:“百姓日用即是道”

8、“四大名著”——个人主义由虚到实,中国个人主义真正产生,进入文学 9、20年代表现在浪漫抒情领域和鲁迅的思想

如:郁达夫

丁玲 10、30年代有沈从文的作品,但自茅盾的《子夜》之后,转为集体主义,进入无产阶级文学:领导出思想、作家出技巧

11、抗战时期: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被批判)

12、建国后:个人主义遭到否定

13、文革期间:个人主义被湮灭

14、文革后以“性文学”为代表,略见个性主义

四、个人主义的标志

1、平等观念

 现实平等、机会平等  霍布斯“三大契约论”  洛克“三权分立”“让步权利,换来幸福” 原则平等,现实不平等 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美国 “五月花号公约”1620.11.11 影响《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制定

 国家建立的前提:①正义性②法律性 政权的合法性与法制、个人平等相对立  “正义”与“法律”的关系:“正义”只是一种标签,有力量就有话语权 “法律”是公正,人人都应坚持  存在主义,选择原则 “人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干什么,但可以选择自己不做什么”

2、所有权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自身所有权的问题和财产所有权的问题

3、主体性

确定一个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此目标

只有人才具有主体性,其他虚化的概念都不具有

五、个人与社会其他范畴

1、个人→家庭(族)

血缘——半实体化    

→民族 文化语言——虚化

→国家 法律契约——虚化

→人民(公民)政治 ——虚化

2、社会——有机体→整体

社会——机械体→集合

第六讲 理性主义

一、理性——能力——真理

1、柏拉图最早提出“理性”→文艺复兴的主导理念

2、亚里士多德“理性”恢复到人自身能力的角度,表现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是从逻辑角度说明的

3、“逻辑学”——文艺复兴后渐入人心

牛顿、莱布尼茨将逻辑学应用到具体领域,将理性由“实体”转化为“工具”,所以理性分为:①道德理性(浅)②工具理性——科学理性 例如:大陆理性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

 工具理性:⑴严复、林则徐“格致”(洋务运动)

⑵新文化运动“科学”→乡土小说 用科学理性解构中国传统

如:《阿Q正传》中华民族逆来顺受的人格“社会大融合主义”

《狂人日记》 解构封建礼教

这批知识分子对自己家园的矛盾心态(揭露与哀愁、无可奈何)

⑶社会剖析小说 以茅盾为代表 与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相似

 道德理性:孔子“周礼”

孟子 天理

法家

“法理”——自然法(西方)

汉代

道德体系

宋明理学

4、反理性

尼采、叔本华对“理性”产生质疑,一战二战是理性发展到了极端而缺乏人道主义 反理性——用理性来批理性→后现代主义

解构——非理性状态——“无工具”

5、科学理性的特征:

①因果联系 由现象到结果,由结果找原因 ②本质 由现象到本质

二、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1、现代与后现代并行发展,而不会消亡,前现代会逐渐走向消亡

2、现代

现代性的一个表征是建构

社会中心:→官方话语

→主流意识形态:某一社会阶段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得到普遍认可 →平民话语

3、后现代——知识分子的死亡、各种思想都有存在的道路

三、点播:文学史应以文学思潮编写

启蒙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化氛围 总结

第七讲 文学的现代性运作

一、人道主义

1、小说(古典小说)定义的渊源:

⑴庄子:小说 “大道” ⑵《汉书·实货志》:“小说家者流盖稗官,街头巷议” ⑶言史——演绎出

2、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的显著区别:

中国古典小说:以情节为中心 现代小说: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3、现代小说转型的原因:

⑴叙事学观念转变,历史文本的影响 ⑵宗教神学影响,人道主义进入作家内心

3、中国以道德、伦理为中心

二、个性主义

1、个人意识觉醒→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诞生

2、文化共同体

⑴西方最早的文化共同体:

①以希腊为中心 公元前20世纪到16世纪

②罗马 承认基督教为国教

③16世纪初: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结束(各民族自己的语言产生)⑵东方最早的文化共同体:

①约1617年,韩国世宗改革 ②印度佛教传播,语言传播

③中国《白话报》比鲁迅、胡适早20多年 20年代 白话运动

30年代

沈从文

40年代

解放区文学

⑶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现代性:①要以人物形象为中心②用本民族语言书写

③现代性的三个方面需均衡发展

三、理性主义

1、“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建构性的社会结构

强调人的主体性

2、“怀疑论”——对文学权威性进行挑战、解构

3、文学思潮对权威观念的解构,而不是文学创作方法

①古典主义时期:挑战非理性(王权与道德)

②浪漫主义时期:挑战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③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用科学理性衡量进行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

四、现代性社会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最根本的表征是理性

人道主义是基础,个性主义是目的,理想主义是手段而不能单独作为一种价值

五、乌托邦

乌托邦:知识分子或相当于知识分子的人对整个社会进行认识,而绝望的时候出现 的“构建”。

有关“乌托邦”的作品: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 奥斯汀《上帝之城》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中国:《桃花源记》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六、讽刺形式

1、悖论:两种价值观念的对立并存

2、反论:名与实产生的对立冲突 如:“革命”就是逻辑上的“悖论”

革命是要人活的但革命的过程中却要死人

第八讲 三种话语、三种文学与三种知识分子

一、概述

从主导性来看,有三种价值观念:

官方话语——官方文学——官方知识分子 启蒙话语——启蒙文学——精英知识分子平民话语——平民文学——平民知识分子

二、官方话语——官方文学——官方知识分子

中国现当代官方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

 新文化运动

 30年代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国民党政权官方话语  抗战后,官方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合二为一

二战内战后,人民日报(共产党)——中央日报(国民党)

 建国后,特别是56年,人道主义和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仍是官方话语下的,就像十七年文学

 86—89年,主流意识形态与官方话语决裂,但是只是少数人,如 刘再复、李泽厚、刘晓波

 90年代通过经济杠杆完全合二为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批判性故有但是体制化

三、启蒙话语——启蒙文学——精英知识分子

 第一个启蒙时期:1915——1926 新文化运动时期 鲁迅把工具作为目的——乡土小说  第二个启蒙时期:75年“两个凡是”“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新时期文学前期阶

段,用“民主”启蒙——伤痕、反思文学

中国:启蒙+救亡+革命三重变奏

启蒙对象:对官员 对平民 ┃

四、平民话语——平民文学——平民知识分子

周作人的“平民文学”中的平民是指农工大众 现在的平民是指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公民

反映平民老百姓的生活与心态变化,关注小人物的命运,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等

第九讲 文学作品研究范畴

一、康德

范畴:质、量、模态、关系

二、福柯

1、知识考古

2、话语权问题

三、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文学研究范畴:

客体:①现实生活——②文本(作品)┃ ╳ ┃

主体: ③读者 ——④作者

⑤ 批评界 ⑥出版界(媒体)

四、刘再复

《文学主体论》

第十讲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具有历史性,在现代性下的一个特殊群体,具体的标准:

一、稳固的价值观念

1、知识分子与匠人的区别就是 知识分子不会随便改变价值立场,而匠人则是无轨迹可循的

2、三种话语、三种文学与三种知识分子 具体见第八讲

3、流氓无产者:阿Q(《阿Q正传》)

赵多多(《古船》)王秋赦(《芙蓉镇》)

“人物形象的半主体性”

4、中华民族中的人格褒词变迁:

春秋战国: 士 汉: 圣人 三国:英雄

二晋南北朝:士族 隋唐宋:才子 明清:忠臣孝子

清末、民国:知识分子 40-70年代:工农兵

80年代:知识分子(短暂)现在:官 财

二、能够发明或运用一套符号系统(语言)

语言:

1、日本文化对中华文化有种反哺,梁启超时代学术用词80%都源于日本

2、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

文学语言:形象性、多义性

┃ ┃

日常用语:准确性、单一性

3、文学语言多义性引起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文学语言的极致)具体表现:

①描述(具体)②概括(抽象)

代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陌上桑》

4、文学语言学

三、创造性

1、自然学科知识分子→物质 ——可复制性——市场化

人文学科知识分子→精神、思想—— 一次性——非商品化

现在学术规范的不合理性:①思想商品化②思想个人化,而不能传播

2、知识分子与政治家之间关系的密码:

知识分子:非秩序性——知识分子的使命 政治家:①在野政治家——非秩序性

②掌权政治家——秩序性

知识分子与掌权政治家之间就会产生冲突,而知识分子往往是受迫害的

3、⑴道德是统治者的反应,道德与统治者的政策总是合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意识形

态的反应,上升一步就是被统治阶级的法律

⑵道德的内化:被统治阶级将统治阶级的意志内化为自己应该遵守的规范 如:狼与羊 口号:生命或哺乳动物 ⑶立足点:国家、民族(虚化)人

第十一讲 重返八十年代一、八十年代纯在部分理想主义,难重返

原因:

1、历史是单向线条式发展的

2、不民主

几十年文革文艺并没有发展,80年代相对文革有所发展(相对论)

3、政府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交锋,重锤打击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重要年份

83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捕知识分子)86年:清除政治污染

刘晓波与王朔《美女送我蒙汗药》

下岗现象

“官倒”

89年:“反官倒”,**

三、文学经典化的问题

过去:官方与知识分子合谋

现在:经济与“知识分子”合谋

四、新疆文学

1、民族意识:具体的民族意识(哈萨克、维吾尔等)

2、地域意识:独特的地域存在,地理风貌

3、国家意识(淡薄):法律√ 政权ⅹ

五、重点理解

后现代 ┃ 审美 ——道德生存(相对生存)—— 现代 ┃ 实用 ——物理生存(绝对生存)—— 前现代 ┃ 道德

第二篇: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现当代小说鉴赏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 说实话以前很少看小说,除了上课时老师会将那几篇外几乎是没读过其它的。这学期我选了这门叫做现当代小说鉴赏的选课也是为了弥补一下自己在小说文学这方面的欠缺。第一节课时老师就说了这个课的最后会写个论文作为评分标准,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说说鲁迅这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现当代小说作家吧。

首先对鲁迅先生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大多数同学都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以前鲁迅先生曾去过日本去留学,学过医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济世救人。但是鲁迅先生发现通过这种方法拯救的人太少,所以他才走上了写作这条道路,他想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来拯救更多国人的心灵。鲁迅先生真正的开始创作是以 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的,从此鲁迅先生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鲁迅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热风》、《华盖集》等等好多的小说和文集。还记得那些铿锵的文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年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唤醒了无数国人的心。每当我读起这些文字都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共振,那感觉真的很好。生活方面,1906年7月6日鲁迅尊母命与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朱安结婚,个人感觉朱安和鲁迅都是不幸的,鲁迅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人们依旧很封建思想很不开明,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就这样善良单纯的朱安侍奉鲁迅的母亲。在孤独与寂寞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消逝了所有的青春年华,换来的却是独守空房。鲁迅最珍爱的女人,是他学生刘和珍,她的死令鲁迅悲痛欲绝,他为此还写了一篇《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还曾出现在课本中,用铿锵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和痛苦。作为刘和珍的同学,许广平扮演了一个刘和珍的影子,她在鲁迅最受伤的时刻出现,这对鲁迅来说未尝不是个解脱。鲁迅还有两位忘年交:一位是日本人增田涉,还有一位就是萧红。终其一生,他的情感生活是挺悲剧的,孤独的,很少有人走进他心里。

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我选择了《阿Q正传》,因为这个也是老师上课讲的一个小说,而且还放了电影版,说实话当时没怎么看,最近我又看了一遍,还找了这个小说看。这是一个写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真实面貌的小说,鲁迅先生通过这篇小说披露了当时旧中国人的劣性。而这样的小说也正是当时最需要的,当时的中国需要有这样的作家来让当时的中国人认识自己的“丑恶嘴脸”。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当时病态的社会和“畸形”的国人发出呐喊,很真实,也很有效。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底层人的典型,社会地位低,受压迫和剥削,谁都欺负他。小说主人公阿Q的出场以其姓氏为开端,阿Q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姓赵而且还是本家,还去找赵太爷,结果被赵太爷好顿奚落,还给了他一嘴巴。真是自找苦吃,像他这样既没地位又没钱的人在当时又怎么会被赵太爷这样的大户人家看得起呢,简直就是找打,阿Q有可能真的姓赵,但他混得实在是太惨了,以至于人们都觉得他不配,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内心已经被长时间的扭曲,人们在看这个小说时更多的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由阿Q聊扯小尼姑,也勾起了一个男人最基本的要求:有个女人,有个家。俗话说的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也因此引出了后面阿Q跟吴妈的表白,其实阿Q跟吴妈都没有错,阿Q想要个女人想有个家,而吴妈是个寡妇在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个不错的组合,可在当时人们依旧很封建,像吴妈这样丧夫的女人就应该守寡一辈子,人们思想的腐朽导致了这一悲剧。阿Q每次被打之后总是心想“被儿子打了”之类的话,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对自己的懦弱在进行化妆,自以为自尊得到了维护,其实这是一种最无能的表现。后期阿Q还“投身革命党”,希望这样能改变知己的命运,不过在我看来他的革命跟抢劫没什么两样,只是盲目的满足自己,并没有真正的思想上革命。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一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在我看来简直是愚昧到家了,他没有灵魂,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是他用来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宝”,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阿Q死后,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 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说的话语,其实他们自己跟阿Q又有什么区别。这就是阿Q,没有做人的准则,甚至是充满着矛盾,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他就像一面镜子。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教学大纲

前言

自从中国当代作家莫言成功问鼎诺奖迄今,在静水深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长河中,那些次第沉淀下来的诸多足以彪炳汉语白话新文学史册的经典文学文本便如那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玉石珍珠般逐渐映入莘莘学子们的视野,引发起他们的广泛关注。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以小说为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学习和梳理,从而达到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对中外经典文学文本的鉴赏能力等目标。建构起他们对中国汉语白话新文学的文学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它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

课程基本情况说明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 开课学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36/1.5 适用专业:全校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选修课

选用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和朱苏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课程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百年思潮及其流变

教学内容

1.1 1917——1999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时代背景 1.2 此期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 基本要求

了解自五四前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及当下文学生长与发展的时代语境和此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以及文学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由此分析总结中国现、当代文学运动和思潮的特点与规律,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分析鉴赏能力。

第二章 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教学内容

2.1鲁迅的文学创作(重点讲解《呐喊》《彷徨》)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2.2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基本要求 了解鲁迅出现的意义,重点掌握鲁迅以小说为主的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章 茅盾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内容

3.1作家生平和经典文学作品 3.2《子夜》及其典型意义 基本要求

了解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提高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 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教学内容

4.1巴金的生平、思想和主要代表作品 4.2《家》的杰出思想艺术成就 基本要求

了解巴金的生平、思想及其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第五章 老舍和他的《骆驼祥子》

5.1老舍和他的文化救国思想

5.2 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 基本要求

了解老舍文化救国的小说主题和京味儿小说的美学、民俗学价值。

实践课

(一): 经典小说读书报告会

(一)实践活动的主题和时间安排:

主题是“我最喜爱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读后感”的读书报告会。每学期的五

一、国庆长假前布置学生在指定的中长篇小说书目中任选其一进行阅读,节后开学上课时进行发言报告。

(二)训练内容与训练目的:

内容:学生假期内认真阅读所选的中长篇小说;把阅读的心得体会撰写发言稿。

目的: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认真阅读;训练学生撰写鉴赏评论文章能力和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

(三)检查方式: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与发言稿,评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总评成绩。

第六章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

教学内容

6.1沈从文小说中城乡对立互参的模式 6.2《边城》的牧歌情怀 基本要求

了解沈从文小说创作之于左翼、海派和民主主义小说的之外的独特的审美、人文价值。

第七章 钱钟书的小说创作

教学内容

7.1钱锺书的生平、创作和“钱学”

7.2 《围城》——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描写

基本要求

了解钱钟书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客观分析80年代以后的“钱锺书热”的文坛现象。

第八章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8.1张爱玲传奇身世和其作品中的苍凉风格 8.2《金锁记》、《封锁》和《倾城之恋》 基本要求

了解张爱玲独特的身世和中国传统小说对其创作的影响,为什么说张爱玲是鲁迅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客观分析80年代以后的“张爱玲热”的文坛现象。

第九章 80、90年代小说的创作实绩(上)

教学内容

9.1 路遥的生平及其《平凡的世界》 9.2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和《秦腔》 9.3 张炜的《古船》和《你在高原》 9.4 陈忠实的儒家文化观和《白鹿原》 基本要求

对80、90年代文学创作中以人性为关怀中心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梳理,重点介绍路遥、贾平凹、张炜和陈忠实等的创作和作品。

第十章 80、90年代小说的创作实绩(下)

教学内容

10.1 现代叙事技巧的探索及刘索拉等现代派小说的创作实践 10.2 马原、余华等的后现代派先锋小说创作得失 10.3 王朔现象

10.4 女性写作的多元共生景观:王安忆、池莉、迟子建、林白、卫慧 基本要求

对80、90年代现代派、后现代先锋派等小说思潮进行分析与介绍,以此探察文学观念与文学叙事技巧的变化。为下节课学习莫言的创作成就做好铺垫。第十一章 现代汉语白话小说的硕果:莫言

教学内容

12.1 莫言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和艺术成就

12.2 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 基本要求

了解莫言作品中的以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为其主要题材的独特文坛现象。了解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和其小说中沾染的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第十二章 网络小说和畅销小说

教学内容

11.1 网络写手和网络小说:“痞子蔡”、安妮宝贝和慕容雪村等

11.2 畅销作家和畅销小说: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幻城》;姜戎《狼图腾》、杨

志军《藏獒》等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文学和畅销作家,如何在良莠不齐的诸多网络和畅销小说中甄别、鉴赏优秀的小说作品,学会自觉抵制那些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低级趣味的小说的侵蚀。

实践课

(二):小说鉴赏小论文的写作与展示

(一)实践活动的主题和时间安排:

要求学生就自己本学期所接触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中的任何一个作家、任何一部小说作品,或者是任何一部小说作品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入笔,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审美体会,把它写成一篇1,800字左右的鉴赏性评论性散文或者小论文。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另外,每小组还要抽出本组认为最好的一至两篇文章,做成ppt课件,给大家解读你的大作,让大家一起分享。要求其他同学给出评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时间定为学期结束前最后两堂课。

(二)检查方式:

所有的小论文均要求上交,作为平时成绩,对精选出来的小论文的撰写者给予平常成绩加10分的奖励并记入总评成绩。

大纲说明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一学期做四次书面作业,期终考查手段为闭卷考试。详述如次:

期 终:闭卷考试(统考),占总成绩的40%,其中包括考核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 能力。

平时成绩:开卷,以小说鉴赏小论文或者读书体会的形式考核,主要考核阅读和理 解作品的能力,占总成绩的40%。

出勤/实践: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堂发言和实践环节),占总成绩的20%。

参考书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制定人:姬志海 审定人: 批准人:

第四篇:现当代小说的论文

大家喜欢看小说吗?现当代小说的论文要怎么写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现当代小说的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一、小说淡化的“情节”

通常,文学分析类学术文章,一般先会介绍所涉文学作品的情节。但《布里尔小姐》仿佛缺少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大概只会留给人这样的印象:白发苍苍的老太,戴着狐皮围领,端坐在那里,头脑中充斥着各色各样古怪的思绪。但这却是该小说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即“无情节”或“情节淡化”。其实,曼斯菲尔德最好的创作基本都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或结局,而是创新性地描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诗意的精神感受”[1]16,成就了小说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其小说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内心独白、象征主义、转换叙事视角、诗化构建、对某特定符号与词汇的偏好等。

二、现代性的创作特色

早在短篇小说《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中,曼斯菲尔德就用到内心独白的叙事技巧,比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与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还要早。可以说,她才是该技巧的创始人。创作初期,她已然不依赖情节来展开叙事,而是围绕人物的情绪、韵律以及感官形象等,创新性地发展了“无情节”的故事体裁,并将意识流引入到小说创作中,“故事情节被作者精选的细节所取代,来营造与人物心境相符合的恰当氛围”[2]50。本文中,这些“细节”特指象征符号和意象。而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先锋,象征主义的应用必不可少。

1.创新的“无情节”故事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是对人行为的模仿,他将悲剧分为六部分,其中“情节”最为重要。但传统文学中,情节固然重要,也并非反映社会、人生的文学体裁所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有些作家恰好也选择脱离传统的叙事准确、情节复杂的体裁形式,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没有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情节,而是用松散的结构、大量的暗指,允许读者发挥自己的个人理解,来阐释和解读故事中的人物内心。《布里尔小姐》便是其最精彩的作品之一。该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名饱经风霜、留恋怀旧的老太太的一生。故事开始,旭日和风,布里尔小姐终于决定围上那束之高阁多年的狐皮围巾,她每周日都要去公园小憩,放松惬意,倾听路人的言谈,分享他们的生活,以抚慰自己孤独、寂寞的内心。她的感受、感触、思维与想象都被作者描写得生动逼真,仿佛这一切都是真切真实的。由此,我们能够真真地感受到曼斯菲尔德在“营造意象、变换视角上的娴熟技巧以及对语言的节奏和语调变换的精准把握”[3]112。一切仿佛都那么欢快、美好,直到一男一女的到来。他们的出言不逊深深地伤害了她,她想象中的美好世界轰然倒塌。心塞、心碎,她悲伤地走出美好、走出阳光,拖着沉重的步伐又走进了那阴冷潮湿、孤独无助的小屋,甚至都无心无力再去买以往每次回家都会买的蜂蜜蛋糕。确实“无情节”,可深究之下,“情节”仿佛呼之欲出。曼斯菲尔德运用独特的现代艺术,完美地营造了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2.内心独白该技巧属“意识流”的一种,较为全面地映射人物的思想、印象与联想,是现代主义创作中常用的技巧。曼斯菲尔德善用“内心独白”精准地描绘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显然,该短故事中,布里尔小姐的思维与想象正是典型的“内心独白”。例如,故事中,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舞台上”,便开始想象自己跟那个“生病老人”讲述自己演员的身份。此时此刻,作者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布里尔小姐正沉浸在自己的重大发现中,正精心编写这么一种欣喜若狂、激动人心的舞台剧:“他们全都在舞台上。他们不仅仅是观众,不仅仅在一边观看,他们也在演戏。”可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在全身心地感受到她想象中的惊喜后,在无意中、必然间窥见现实的惨淡,那该将是何其悲伤的感受呢。其实,“内心独白”在文中无处不在,较为明显,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3.象征主义与象征符号广义来说,象征符号是任何表示特定事物的标志。可在文学中,象征符号被用来指代表示某物体或事件的标志,而这一物体或事件又有他指。而象征主义正是“由多个象征符号连贯而成”[4]51。该技巧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主义先锋作家的曼斯菲尔德对象征主义的运用定当广泛而深刻。在《布里尔小姐》中,象征符号与意象的使用对故事的发展意义重大。音乐、天气、人物,各种组合与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读者明晰了布里尔小姐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前景。当她坐在“专属”的座位上,欣赏乐队的演奏,观看人来人往之时,突然一“戴貂皮无沿帽的女人和一个穿灰衣服的先生”在她面前相遇,在她眼中,那女人“……头发黄色的。而现在她的一切,头发,脸,甚至眼睛都和这顶破旧的貂皮帽一样颜色苍白了。她抬起来轻抹嘴唇的那只戴着洗过手套的手是只发黄的爪子”。或许,她很同情这个悲惨的街头女郎,但深思之下,这个女郎岂不是带着狐皮围巾的布里尔的逼真映射么。象征显而易见,她眼中别人的惨淡,除了真切的悲悯,也是自我的映照吧。狐皮围巾、蜂蜜蛋糕,可能是这大大世界中,她仅有的慰藉和温暖。社会的冷漠,人情的寡淡皆可见一斑。而布里尔住的昏暗的小屋,“像小柜橱一般的小屋”,则也象征着更大范围的冷漠社会。似乎,人人都孤立地置身于自己的小小空间内,彼此陌生,冷漠无情。其实,文中的颜色、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对比甚至是声音都包含特定的象征意义。当然,这三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是交互使用、共生并存的。传统意义上的“情节”被这些精挑细选的细节所替代,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符号,是意象,是貌似“无情节”的故事,是必然存在的“内心独白”,也是内涵更为深刻的文学创作。

三、创新叙事技巧的运用

曼斯菲尔德的大部分小说中,内心独白和象征主义都显而易见。而《布里尔小姐》中,她还用到了几种独特的叙事技巧,例如,叙事视角、诗化构建以及某些措辞与标点的创新用法等。

1.叙事视角转换首先,曼斯菲尔德舍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4]53的手法,而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并且叙述视角不断发生变化。文中,“布里尔小姐抬起手来摸着狐皮围巾。可爱的小东西!”作者轻松地在第三人称叙事和第一人称内心独白之间自如转换,外部环境描写和内部心理描写的转换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故事开始,第三人称叙事,然后转为布里尔小姐的内心独白,采用限制性叙事方式,作者和人物所知无异,尽可能不去干扰人物的内心思想变化,依照人物的思维模式与讲话方式来展开叙事,没有多余的判断与解析。另外,外部环境的描写也由第一视角完成,客观描述与主观表达交替进行。

2.诗化构建的风格小说中,音乐因素的存在仿佛为读者谱写了诗画般的交响乐。其实,乐队的演奏曾多次涉及,用“音乐节奏与旋律的变化来契合人物内心与思想的波动变化”[5]55。当布里尔小姐沉浸在虚幻世界的欢乐中时,音乐也如此轻快、欢愉,“一小段长笛,相当悦耳。然后就是一连串动听的降音。她很肯定这一段将会重复。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她扬起头,微笑着。”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她的视线,她仿佛参与了更多人的生活,她的情绪越来越好,“当—当——当——!嘀——当——!”,她几乎要跟着节奏哼唱起来。当那位道貌岸然的男士侮辱并嘲弄了那个戴貂皮无沿帽的街头女郎时,鼓声在她耳中是如“畜生!畜生!”般的怒吼。内心感触在变化,音乐奏出相应的完美契合,为我们营造了诗般的意境与音乐剧的感受。还有,明喻、暗喻等修辞也让小说更美、更有韵律与节奏感,都促成了该小说诗化的构建。

3.特别的符号与措辞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总是充斥大量的破折号、分号与惊叹号等标点符号。该小说中共有30多个破折号。故事最开始,破折号的运用更是达到极致52这些连字符的运用是为了整合、串联整个故事的发展,或者说,捋清布里尔的心理与思想变化。当然,这也对“叙事视角的转换”起辅助作用。都深得垂青。该短篇小说完美地示范了曼斯菲尔德短小说创作的独特性与创新性,所有的这些现代元素与创新方法完美和谐地结合,为我们创作了“无情节”,却情节感人,涵意深刻的《布里尔小姐》。

四、结语

《布里尔小姐》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与情节,需要读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之中,才能完全把握故事的脉络,准确诠释故事的深刻内涵。虽然“无情节”,但有了“内心独白”、“象征主义”以及现代性的叙事技巧,情节发展跃然纸上,此时无语胜有语。曼斯菲尔德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先锋作家,她穷尽毕生精力来创新、创作,她的短篇小说耐人寻味,值得深究,这些成功的获得离不开作家不懈的努力与不弃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洪舟.看似寻常更奇绝—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情节淡化现象[J].风格与流派,1996,(1):13-18.[2]南帆.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50.[3]付灿邦.曼斯菲尔德小说的艺术魅力[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5):111-114.[4]傅似逸.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创新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2,(2):51-54.[5]宋坚.内心独白与诗化建构—伍尔夫小说创作论[J].广西师院学报,2001,(3):54-57.[6]KatherineMansfield.MissBrillInImpact—FiftyShortStories.HarcourtBraceJovanovichInc.,1986:52-56.

第五篇:小说讲稿

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小说的创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定义,什么是小说:

训练方法:

一. 掌握叙事的节奏:生活时间和艺术时间(吃饭,红楼梦,吃饭)

将时间缩短:100字以内写春夏秋冬 将时间拉长:吃一顿十分钟的饭

二. 学习刻意描写:(奥地利茨威格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个小时,赌徒的手)三. 心理描写:(茨威格:象棋的故事)四. 展开想象的翅膀

五. 意识流:意识流都表现人物内心,但意识流不一定合乎逻辑,而常有时间颠倒,回忆,想象,联想等功效(一个人正在弥留之际、咖啡馆里凭窗眺望)六. 景物环境的描写(王安忆 长恨歌)七. 不同角色的体验 八. 人物形象的刻画

一种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并由此来达到反映社会生活目的叙事文学样式。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那我们今天就从这三个要素出发,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写小说

一. 小说创作技巧之人物塑造: 1.肖像描写

要求一: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曹雪芹《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含情目。态生两靨,娇柔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柔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肖像描写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要求二: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即画眼睛

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极为成功。作者通过她眼睛的变化,反映她精神的变化,表现她被害的过程,揭露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压迫至死的不幸遭遇。

常见的肖像描写方法

(1)整体式描绘

例如:鲁迅在《故乡》中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描绘,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没系裙带,两脚张开,像圆规。

(2)局部性的描绘

是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肖像最有特征性部位的着意描摹。有点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的手

2.行动描写

(1)人物个性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

如叶圣陶在《潘先生在难》中能过描绘潘先生稍闻风险就张慌失措,携妻率子逃难过程中在车站及车上一系列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

(2)人物系列动作。

为了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示各种不同人物的风貌,小说家经常描写人物的一系列彼此相关的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如我国在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凡是在人民群众中有深刻影响的,都和他们的行动有关。《水浒》中一讲到武松,人们便会想到武松打老虎的行动。他到酒店如何三碗又三碗再三碗喝酒,如何看告示,如何上岗,如何哨棒打,哨棒断后如何用拳头等等,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武松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

(3)人物心态动作,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象是受到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单怕黑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犹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象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至常常忘却了淘米

这诸种心态动作表现了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精神受到摧残后胆怯、卑微、麻木的心理。

3. 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特征。不同性格

如鲁迅的《阿Q正传》是,描写了不少骂阿Q的话,同是骂阿人,由于各人的身份、地位、性格不同,骂法也不一样。如当阿Q声称姓赵时,赵太爷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赵太爷是未庄的老财主,这骂法充满了霸气、老气和土气。当阿Q向吴妈求婚不成,吴妈又哭又闹,秀才用大竹杠对阿Q边打边骂道:“你反了!”这骂法与赵太爷大不相同,因为他是个正往上爬的年轻地主,俨然以官场人物自居,所以用的是“官话”,当阿Q自愧不如王胡抓的虱子多,咬得响,而不服气骂了一声,王胡抬起眼轻蔑地骂道:“癞皮狗,你骂谁?”接又站起来骂道:“你的骨头痒痒了吗?”这是因为王胡自恃力大身粗,不把对方放在眼是的骂法。当阿Q和小D来了场不分胜负“龙虎半”后,小D因自己与阿Q的力气是“旗鼓相当”的,所以只是骂:“妈的,你记着罢„„”,当阿Q拧了小尼姑的脸,小尼姑带着哭,骂了一声:“这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是个弱女子,没有地位,只能用她认为是刻毒的话来骂。这些语言都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思想

4. 心理描写

心理独白

这几天来,方鸿渐白天昏昏想睡,晚上倒又清醒。早晨方醒,听见窗外树上鸟叫,无理由地高兴,无目的地期待,心似乎减轻重量,直升上去。可是这欢喜是空的,像小孩子放的气球,上去不到几尺,便爆裂归于乌有,只留下忽忽若失的无名惆怅。他坐立不安地要活动,却颓唐使不出劲来,好比像填词里所写幽闺伤春的情境。现在女人都不屑伤春了,自己枉为男人,还脱不了此等刻板感情,岂不可笑!

梦境幻觉

又擦了一根,火柴烧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在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一直向可怜的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就灭了,面前没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间接心理描写,是通过一些外在的形式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完成了以上描写后,形成了人物的性格: 丰富复杂、发展变化、鲜明完整

引发思考:解构二元对立的人物、逆向思考人物

二,小说创作技巧之情节: 小说情节提炼的要求: 一. 以矛盾冲突为基础 二. 服从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 三. 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1、叙述(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插叙——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线索,插入有关部门的情况或 解说的一种方法。追叙:插叙的内容是对过去事情的追溯。预叙:插叙的内容是对以后事情的预叙。

诠叙:插叙的内容是对人、物、事进行说明性解释。

如《**》中写到七斤嫂“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从独木桥上走过来……”以后,暂时不写赵七爷到来以后的事,却写了一段介绍的话:“赵七爷是领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出色的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

逆叙:一种对往事的追叙,用以帮助和推动眼前主要事件的 发展。

补叙:事情虽然发生在原中心事件叙述的时间内,但正面未作叙述,过后才作补充交代。2. 小说的故事

(1)来自历史的真实 三国演义(2)来自丰富的想象(3)来自生活思考 务需笔记

(4)来自现实生活偶然的启发 许三观卖血记(5)重写经典

小说的情节: 悬念——人们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等,所抱有的一种期待的心情。误会——作者有意让小说里的两条情节链交织形成一种错位。由此生发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让人物和主题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而有力的昭示。

意外(突变)——小说情节在进展过程中,发生出乎意料之外的转折,致使人物的运、事件发生重大的影响。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尾、黑色幽默“含泪水的微笑”。莫泊桑《项链》、欧 亨利《麦琪的礼物》、契诃夫《变色龙》等。(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尾、黑色幽默“含泪水的微笑”。)

第八篇 结构短篇小说的十个常用技巧 1 “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 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 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 奇,又理所当然。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小 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 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女,拿去卖了,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 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 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 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 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表链”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 辣的结局。“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 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 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如张洁写的《拾麦穗》,是讲 农村的一个小姑娘,家里很穷,每年夏天割麦时,她总是挽个篮子,到打过麦的麦地里拾麦 穗.这个时候,一个卖麦芽糖的老汉来了。别的孩子用拾的麦穗与老汉换糖吃,而这个小女孩 舍不得。老汉便常常免费敲糖给她吃

4“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作者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 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 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 界,揭露生活本质,完成作者在这发现上的美学思想。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 二十先令的银币》就是如此。我们看到,“20先令的银币”本身就是作者的一个道具。作者 就利用这个道具,首先让文中的、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然后让她的 仆 人弗斯戴克太太送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弗斯戴克是个穷人,丈夫又瘫痪,急需钱用。这银币该给她带来多少欢乐呵:可以给可 怜的丈夫买水果,买烟,加上一瓶酒;还可以去买几件必须添置的衣服……而马斯顿太太,就希望弗斯戴克 悄悄地瞒下这枚银币,并把这二十先令花掉,然后她 再叫弗斯戴克交上这笔钱。弗斯戴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达到了,证明穷人穷得卑劣、下 *,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你看,作者利用这个道具,自然而然地“一箭双雕”了。既展现了 世界穷人物质的贫穷,还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无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残酷!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后,总算没用这个“设下圈套”的钱。当马斯顿太太一过问,她就颤悠悠地交还了……可这“二 十先令的银币”却深深地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5“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说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 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 必 然性。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 意义。如法国小说《项链》的作者莫泊桑,对此技巧就运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这样的:小 职员的妻子路瓦裁夫人为了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在准备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时,向她 的女友借了串项链配戴。当晚,这项链加上她的美貌,确实让她出了风头。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上她竟丢失了项链。为了赔偿这项链,她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压力。经过十年艰苦 努力,她和丈夫还清了因买项链所欠的债。谁知待她刚还完债,便发现她原来借的项链是假 的。真是一夜风头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虚荣换来的是半生痛苦。这“借项链”--“失 项 链”--“赔项链”--“还项链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节,节节都 隐 蔽着“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

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 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以反映他们的世界 观.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细读,会发现,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点一线”吧。如美国作家亨利。

斯莱萨写的短篇小说《……以后》。它是反映核战争恐怖,谈世界进行核大战以后的情况。核大战如今没有发生,如何描绘?现代派的作家就用他们打 碎当代世界的“碎片”,主观荒诞地串起来叙述。《……以后》共分四段:“博士”、“律师”、“商人”、“酋长”.这博士、律师、商人、酋长之间毫无联系,似乎风马牛不相 及。

但“博士”段讲的是--他原来教《记忆学》,训练学生养成完美的记忆,已出版了六本 这方面的专著。可核战争后,他失业了,人们再不要记忆了,核战惨状令人不敢回忆!所以,他只好改教“速成课程”--“如何忘记”.“律师”段讲的是:过去的杀人犯是要判极 刑 的,但核战后,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女人与男人的比例是800∶1.因此,这位男性杀人 犯现在的极刑是:与18个女人结婚,使他妻子的总数达到31个。“商人”段讲的是:原来他 以为核战后,人死的多,服饰用品销售量会直线下降,但一个优生学教授对他说,由于原子 辐射,变种生育-一个孩子有两个头,已经接近生育总数的65%,所以,包括帽子的服饰用 品会逐渐畅销,供不应求。商人也就放心了。“酋长”段讲的是:几个文明的白种人跑到一 个很远的孤零小岛上去躲避原子辐射毒。他们随身带了个仪器-一个开着小口的金属物。凡 是有原

子幅射毒的人,只要一瞄它,它会发出声响。这些白人与岛上的土著酋长见面后,就 用这仪器试验:当时,岛上的土人瞄仪器,仪器不声不响;而白人看仪器,仪器狂呼乱叫.白人大喜,请求留下。可白人进村后,酋长下令把他们杀掉,并与部下吃了他们的肉,结 果 染上了原子辐射毒,再瞄仪器,仪器便响起来。从此原子辐射毒在哪儿也不能幸免了。

这四 段无连贯的情节,堪称“笔断意不断”,藕断丝连,以四个不同的荒诞侧面,反映了世 界一些阶层在核战争后的心态。现代派作家就是这样把当代与未来采用他们的人生观穿起 来了。“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

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 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 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如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 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 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 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 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 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 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 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就自然而然地 从坟地里奔出来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

这种创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妨先压一压,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先缩一缩。这样,击出去,更有力;而准备贬低的人物,则不妨先让他“威风威风”,然 后,让他从“威风岭”上掉下来,便“摔”得更惨。这里,先看看“欲扬先抑”的典型 例子,它就是马烽写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县农建局的田副局长。从 表 面看,这个老田衣冠不整,披个烂棉袄,无精打采,疲疲塌塌,慢慢吞吞,简直不象个领导 样子。可随着作品的逐步深入,突然异峰崛起:他在海门决堤抢险过程中,熟谙全局,胸有 成竹,果敢勇猛,不顾1954年防汛中患上的、一直没有好的、十分严重的关节炎,身先士卒 地带头在大风大浪中搏斗,一直到战胜险情才收兵!作品正是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塑 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英雄人物。而“欲抑先扬”的例子,各类小说中都有,象《水浒 》中的 “武松醉打蒋门神”,作者先把蒋门神描绘得如何厉害,如何了不得,很多武艺高强的人 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先扬”,可武松一出场,几个回合,蒋门神就趴下了:一方面衬托 了武松威武,一方面也把蒋门神欺软怕硬的虚弱本质揭露无遗。这两种写法常常是交*使 用,互辅互补。9 “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

用这个技法的小说,一般题材单纯,场景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相对来讲也比较平淡。但如 何从单纯的题材和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丰满的形象和挖掘出较深的主题,就得“盆中藏月,以 小见 大”了。下面是作家叶文玲用此法结构的《藤椅》简介:一个中学教师杨健,领回了学校发 给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兴。可高兴之后,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儿放呢?这个三代 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间里,现在是连一把椅子也挤不进去了。于是,老杨只好 婉惜地将藤椅退给学校。看,这个作品,一无传奇色彩,二无复杂的情节,就这么平凡人小 事,就这么平铺直叙,就这么淡淡然,凄凄然……但它确实震撼了读者的心!解放三十年了,一直勤勤恳恳干教育事业的杨老师一家,为什么还窝在蜗牛似的小房里?!诚然,是“四人 帮”十年的“愚民”政策,是“白卷大王”散发的精神污染……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 清醒清醒,尽快地、实实在在地清除这些“愚民”的余毒和“白卷”的偏见!让藤椅、还有 比藤椅更重要的东西能来到杨老师的家呢?!大海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小小的一盆水也能容下 皎明的月亮,如何以小见大,一叶报春,就看作者运用此法的功力了。10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这是讲小说收尾的技巧。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处理若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

小说结构:

小说结构 ——一点写作常识

结构的方式是指小说总体是用何种结构形式组织全篇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A.单线型结构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小说白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众这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其实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说创作中广泛使用。特别在我国,不仅在短篇、中篇中广泛使用,在长篇中也是主要结构形式之一。短篇小说《伤痕》写晓华在突然变故的打击之下,断绝了和母亲的关系,十六岁就下了乡。可是“叛被母亲的”黑锅“一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入不了团,连和另朋友好下去的勇气也没有了。打倒”四人帮“后,她在母亲病危的情况下赶回上海,可是母亲已经病逝。整个故事只有一条线索,就是晓华的遭遇。

美国丈夫里?科尔曼的社会问题小说《克莱默夫妇》(大中篇)提出了西方社会存在的“家庭崩溃”的社会问题,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成为畅销书,共主要情节线索只有一条,即将德和乔安职的关系及儿子的抚养问题,结构形式也是单线型的。

这种结构有两个特点:

第一,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乔厂长上任记入《小镇上的将军》、《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埔下的红玉兰》、《蒲柳人家》、《张铁匠的罗曼虫b1《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说就是这样安排情节的。长篇小说,围绕一两个人物单线型地组织情节也有不少,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磋蛇岁月》(人物略多,主要情节线索仍然是单线型的)、《英蓉短》等。

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条线索。上面是从人物安排上说的,这里则是从情节线索安排上进行分析。这条单线要贯穿始终,没有第二线索干扰,更没有两条以上线索穿插。中国古典小说,如“三言”、“二掐”中记述的大量短篇小比大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小说的情节内发端--展开--结局直至尾声,次第展开,环环相扣,所以它的结构形式也可以说是“链条式”的。

B.复线型结构小说安排的线索有两个,就构成复线式结构。《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线索就有两条:一条以涅伦斯基和安娜?卡列尼绷为主;一条以列文为主。长篇中的线索往往在两条以上(不全如此);中篇、短篇中也可以有两条以上的线京,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线索就有两条--存妮一条、荒抹一条。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在长篇中,这种复线型结构,出于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使得小说反映的生活内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C.辐射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作者的“透视点”很集中,整篇小说的情节线索都从这一点救射出去。王蒙和湛容的一些作品格这种方式运用得很娴熟。典型的文例是《人到中年》。小说的复杂内存是从陆文镕躺在床上的朦胧追忆中散射出去的。

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方式。

D.蛛网型结构三条以上线素互相交又,盘根错食象一个蛛网。《水浒传》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线索,其中的很多线索是交织在一起的,使得结构有气魄,生活内容复杂丰民《战争与和平》也是如此。象《红楼梦入情节线索繁多,互相交叉,把生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用蛛网形式组织起来。又如柳青的《创业史》有四条线索同时展开:一条是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贫下中农的活动线索,一条是以郭振山为代表的党内的反对派的话动线索;一条是以姚世瘸、郭世富为代表酌坚决反对合作化妄图恢复旧秩序的复辟势力的活动线氯一条是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中间人物”的活动线索。这四柬线索,互相冲突,互棉交叉,织成了一个有机的网,组织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结构架式。

蛛网型结构在推理小说中往往表现丸同时写几条表面上看不出来联系的线索--把情节的网撤出去,随后收网,使各条线索的必然联系浙沥显露出免把各条线索集中在案件的结局上。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如《蓝宝石》、《英犬》、《恐怖谷》就惯用此法。当代日本推理小说家仁水悦子的《猫知道》(江户川乱步奖获奖作品)把这种结构形式用得很到家。

E.回环型结构这种方式的作用在于使情节线索之间能“咬得很紧,前后融为一体。张弦的《扯不断的红丝线》可作为典型文例。杨玉洁参加了文工团,组织股长马秀花把她介绍给齐副师长,她不同意,她的女友汪婉芬取代了她;她则和苏骏结了婚。苏被打成右派,思想、性格发生很大变化,他们离了婚。而齐副师长的妻子汪腕芬也病故了。二十六七年后,马秀花又来把博再介绍给齐;傅终于没有扯断这根红丝线。博转了一大圈,终于转回来了。在结构上,人物关系形成一种回文式的回环:博齐--苏博--齐傅。情节的发展沿着倒转回环的方式展开。王朝闻曾在成都的一次讲演中,把结构的辩证联系概括如下(省略)

F.情特型结构有的小说,在结构上,看不出情节线象故事性不强,或根本无故事性可言,只写一些事,全篇侧重于作者情绪的抒写。组成小说结构的主要部分就是馆结朗描写。它用以吸引读者的并不是生动的信节,而是流动的意识,对细节的精彩描绘和对感情的细致生动的抒写。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形式。所谓无情节小说,采用的也是这种结构形式。

近年国内小说创作中,不少作者在作品中,或局部或整体地运用这种结构形式,不注重情节,不讲故事,如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竿。又如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使情绪贯彻全篇,成为组织小说材料的无形线索。

G.板块型结构现代小说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不少作者已不道扼以上的情爷结构形式,使小说结构有很大的“随意性”。作者在小说中‘随意“地写出一个人物,并对他进行描写,然后放在一边;或”随意“描写某种心别、景物,又放在一边,这种胡写白成一统,有一定独立性,有它白己特定的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板块。这些板坎有时互相靠拢、碰撞,发生联结,仍能使人了解整个情节的过程;也有的板块在表面上根本无任何联系,更谈不到联结,但是读完全篇,却可以由读者自己把它们联结起来,或者说,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线索,无形地把它们串联了起来,然后作用于读者的意识,使读者意识到板块之间的关系。各个部分自成板块,这是与以上方式不同的地方。

这种结构形式显然已经丢弃了“过渡段”、“过渡句”等常闻的过渡方法,甚至丢弃了有过渡作用的标点;如冒号、则节号等,而直接把前后完全不相干的板坎“前言不接后语”地联在一起。

这种结构形式,可能有贯串情书,也可能没有。

有贯申馆节的,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形成一块独立的板块,但情节人物又是贯串前后的,这种结构形式叫“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没有贯穿情节的板块结构,如意识流的某些小说--象法国作家普鲁斯持的意识流小说《斯万的爱情》即其一例。在国内小说中,很少完全没有贯串线索的这种结构形式。现代西方的这种结构形式的作品,往往写了较多的下意识的活动,甚至是梦境、“魔幻”以及施催眠术后的“无意识”幻觉等。也正因此,自成一块的具体内容,不仅可以与主体毫无关系,而见在小说中,某些板块毫无可取和必要。在一些现代派小说家中,这种结构形式已成为纯粹的形式主义,究竟能有多少读者,究竟又有多少读者能加以卒读,是很难说的。人们已经越来越看不懂这种现代派小说了。

顺便说一下,现代国外最引入注目和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大多是有贯串线索的或有贯串情节的,得诺贝尔奖金的大多数作品都届此类。板拍成电影,产生巨大影响的也是此类作用,如科尔曼的《克莱默夫妇》的同名影片在1980年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第五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中获得五个最佳奖。

“在细节描写中要具体”。

小说要给人以现实感

你要能准确地描绘出一幅幅场景,使人物真实可信,他们在自己国有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中进行着日常工作。

--拉威尔。斯潘塞

“怎么才能让事情看起来真实可信呢?”当一位作家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赞扬。如果有人进一步对他说:“我好像身临其境,能够听到、嗅到、感觉到这些地方,就像走进了小说的书页中”,那他给读者的东西就的确非同寻常了。

当我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我的回答是:“借助于五种感觉”。一些作者总意识不到应利用读者的五种感觉来获取真实感。利用读者的视觉感受是常见的,但是利用读者的嗅觉、听觉(除了在对话中)、触觉或是味觉又有几次呢?

我从1976年开始写作,至今仍在我办公室的墙上保留着五个词:看、听、感、尝、嗅。每当我写作的时候,都会参照这张表,有意识地写些带有气味的东西。实际上,一些令人作呕的东西在创造真实感的时候,反而有奇迹般的效果。想想当一个人打开冰箱的时候,那种腐烂的水果的味道;当一个人剥一只熊皮的时候,那腐臭的脂肪;当一位妇女在无人服务的加油站给油箱加油的时候,手上会沾满了汽油味。

仅在故事的开头提及味道是不够的,在叙述情节时,你还得反复参照那张表。让我们设想一下,一男一女正在争论某件事情,男人从门口一直冲到厨房,冲着女人大声嚷嚷:“我不能再忍受你妈妈和我们住在一起,老太太必须在我回来之前搬走,否则我就离开这个家!”在设置这个场景的时候,我可以让女人烤制南瓜饼(味道甜美、温馨,让人回想像感恩节一样的快乐时光),但是如果再加上腌制香料和醋的气味,这个场景就呈现出寓意。我会在某个时刻让读者想象这种气味:“我郑重警告你,劳拉,有她没我,有我没她!”他说着,那样子就像厨房里的味道一样酸。

不要忘记,在争吵的时候,劳拉还一边往罐子里装着泡菜。当她在大声吵嘴的时候,可能会烫伤手,然后把手伸到冷水里冲洗。当然,她也可能正在往泡菜里倒盐水,并且洒了一地,然后还要擦干净。她还在粗棉布制的围裙上擦干她的手。她可以擦拭从额头(热热的,痒痒的)上流淌下来的汗水,她可以一边叫嚷,一边挥舞手中的勺子(坚硬的,木柄的),并向男人扔去。这些都会增强视觉效果。

环境描写的要求:反映时代特征、表现人物性格、追求诗的意境

弄清楚了小说三要素的技巧之后,我们来看看,究竟一篇小说应该怎样完整的被创作出来:

如何激发小说创作灵感:

1从场面出发。

一个场面成为小说想象的基础,好像不太实际,但屠格涅夫写《阿霞》,就是从场面开始。是他坐一个小船时看到一个窗口有一老妇,一位少女,突然激发了他的想象,就因此而写出了这部有名的作品。那么我们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种类似的经历?如果有就是有意义的。福格纳看到一个小姑娘趴在墙头偷看她奶奶的葬礼,一边看一边对摇她在下面的弟弟讲怎么样怎么样,这样一个场面使他后来写出了著名的《喧嚣与骚动》,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这样的场面实际已经揭示了当时的一定的人物和人际关系,通过方方面面地联想与分析,这种固定的场景是比较鲜明和易于把握的。我们想人物可能会比较容易变幻,想情节也可能转变,而一个场面是非常直观的,富于色彩的,这就可以不断地激发作者的想象与构思。像福格纳看到小女孩看葬礼,他认为这是非常富有象征意味的,这就是生活,是思想深度,是我们与大作家的差距。福格纳说,写小说无非是围绕这样一种特定场面罗致情节,叙述……如何,作家就是要在这样的场面里用可信的程度来创作可信的作品。福格纳的小说大多数是这样通过场面来想象完成的。像马尔克斯写《枯枝败叶》时,就是因为看到一个在码头焦急地看着大海苦苦等待的形象,才引伸出了这个作品。就是这个场面给他提供了形象的思维。后面写的《百年孤独》,也是考虑很久以后,由他有一天想起小时候外祖父带他去一个仓库里看冰,见到这种神奇的叫冰的东西,他把手摸上去,当时一摸他感觉很神秘,冰是这样的啊,这简直就像魔鬼手里的一个法宝一样。他这样的体会被想起时,他觉得这个小说可以写了。就是因为他把整个作品的调子规定下来了,既现实又魔幻的调子。这些都证明了这种思路的重要。我们要对场面加以改造,但不要放过这种场面。

2从细节出发。

一般来讲,这个细节是作品中一种富有强力度的情感符号,作者在生活中偶尔接触到这个细节,就围绕细节展开想象,这样的思路也是存在的。

比如说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就是一个老伯爵夫人的孩子打牌,老打老输,去跟老伯爵要钱,伯爵给他三张牌,结果一打就赢。他认为这个细节很有魔力,就写成了作品。还有《桃花扇》,就是

扇面上的血像桃花的细节。还有《海鸥》,也是一个人把死海鸥扔出来威胁别人的细节。还有《木工》,是老仆人从此后再也不看主人的狗一眼,通过这一眼的细节写出了地主与奴隶的关系。还有《白毛女》,一个躲进山里没吃盐的女人白了毛发,就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细节。《沂蒙颂》就是一个农村妇女解开衣襟给一个口渴的伤兵喂奶的细节,这个细节是全剧的基础,决定了全剧的分量。《幸福的黄手绢》也是生活中能看到的。所谓细节是非常有含量的一个点,这个点上人物感情人物关系都会有很突出的表现,这就是细节被发现之后的价值。你很有可能通过一个生活中非常有感情含量非常有艺术质量的细节,就一举成功。

3是从人物出发。

这种容易理解,写的理论文章也最多。这种论点的意思就是要先有人,把人写出来,像砣螺一转,就动起来。人物是考虑的出发点,有几个阶段,第一是考察人物,主人公的意义,由此产生主题;二是设定不同关系的人物,展现主人公性格的机会;三是把所有人物连接起来,安排情节和动机;四是任所有设定好的人物自身线索自己去走。这是很多作家都比较赞赏的一种思路。有的作家就是从人物出发,任何情节都不考虑。像李准写《李双双》,就非常典型,最早写李双双是为了让李双双成为一个大办食堂大办公社的典型,想写一个新型农村妇女的形象,就让她办食堂,小说写出来很生动。后来改电影,办食堂在农村不适应,成了不对的事情,就把李双双办食堂改成了计工分。有一点立得住,就是李双双这个人物写得活,情节即使变了,价值仍在。有的作品在考虑时的确是先考虑人物,一般把一个人物写生动写活,成功的可靠性更大点。茅盾就是这么写,他主张别的不管,先有人物,主人公有了以后,再看他与周围其他还有什么人物可以搁进来,再看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情节,再从情节中展示各自的命运,这是很典型的一种写小说的思路,这样写没什么问题。比如我给大家讲课,写我时,就要写几个学员,还不够,又写王祥等老师,还不够,就把我儿子老婆写进去了。我在你们面前是一副嘴脸,但在某人面前又是一副嘴脸,回家里跟老婆、孩子又是一副嘴脸,这就是表现我这个人的几个侧面。一个人跟第二个人接触是一个嘴脸,跟几个人接触都有不同的嘴脸,你就要设定他跟不同的人接触,就能表现他丰富的性格,写活这个人。茅盾就常在作品中对他写的人物进行一些刻意的安排,他从不想情节。这种办法比较正宗,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首肯。但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慢慢少起来了,换成了一种观念,即一个小说或文学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人物与人有什么区别呢?即只要是人,在里面起主导作用就行了。而人物必须具有丰富的性格特征,从外到内都有特色的人,要有外貌、性格、方方面面等。现在不太主张这样,只要写一个人,甚至名字都没有也可以,外貌怎样不写也可以。从头读到尾,一个人长怎么样你不一定想得出来。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人与人有区别,不一定要像刘再复说的性格组合那种,反过来也可以。

4从素材和题材出发。

这种思路很常见。比如说武警就是从题材出发。要办一个武警班,目的是为了发挥武警题材的文学创作,来的学员多多少少是有过类似经历的武警,所以大家面临的首要的是题材的问题,不是其它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你需要写一个其它行业的作品,也没告诉你具体素材和人物,比如你写公安题材,那么就是写一个反映公安战线生活的作品,那个就叫从题材出发。可能有的人会发疑问,这样好不好?甭管它好坏,的确有人从题材出发写出了好的作品,而且从一个作家出发,他局限于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就不会是一个真正的作家。我们要主要考虑从题材出发的创作的经验。比如老舍,这样一个很有生活经验的人,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就是从题材出发。如解放后政府和百姓要求他写一些解放后的新生活的作品,他就从接任务入手,写出了《龙须沟》。他实际去龙须沟才两次,后面托人了解了些情况,再翻翻材料,结果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他从一个院子写起,也是从歌颂新社会的主题出发,这必须得承认人家的能耐。再比如意大利著名作家黑利,这个通俗作家很有本事,他有一个庞大的计划,他要写各行各业的作品,对所有感兴趣的行业全部写到。后来真的实现了,他的作品都很棒,都成了汽车业、航空业、旅馆业、银行业等行业的名篇,这就是从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开始创作的一种方式。这种生活每写一部要花三年去了解行业知识,翻书本,谈话知人,广泛观察体验材料;设定环境;出现轮廓;写出作品。他每到一个行业,就广泛接触人,观察他们行业的外表、所有的语言表达特征、而且包括专门列出一些专有名词、还记住每一种物质方面包括场景的细节、详细画出每一个场景的地图,包括城市、房间平面图、街道上的树和狗等都画出来,这样一个故事就出来了。这样是很专业的,一下就能抓住特征,把握事件、语言和矛盾等,都很扎实。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出人物,出什么人物来表现行业。为此,他要写很详细的人物小传,把人的所有出生经历都安排出来,有了这样的经历,就把握了人,就像一个真人一样,写出来份量就很重。然后结构故事,而且他很善于发掘一个题材的特点。比如他写《航空港》,选择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件,就写了一个劫机事件。搞三年的积累,出这个作品,这就是一个概括能力。写武警的长篇,也应该是要有一个能非常概括武警生活的作品,也需要深入生活,不能局限于一个小小单位。不要鄙视武警题材,我们干这一行有干这一行的优点,这是你的优势。我们经常想想黑利,就能得到信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非常典型的环境来综合反映武警的生活,那就不致于写出来都和解放军一样。比如写武警的艰苦,这样的作品很多了,就不需要。我们要研究其它军兵种写不出来的题材内容,这个题材内容本身具有的特点,能使我们看得高一点更广一点。

5.从逆向思维出发 6.从个人欲望出发 7。从市场需求出发

1.「背景设定」

2.按照「背景设定」来做「资料收集」

3.以「资料收集+背景设定」来做「人物分析(设定)」

4.以「人物分析+资料收集+背景设定」来写出「故事大纲」

5.集合「故事大纲+人物分析+资料收集+背景设定」来做「内容撰写」

6.依照「内容撰写+故事大纲+人物分析+资料收集+背景设定」来「修改」

下载现当代小说专题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当代小说专题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重点解答

    革命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是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

    关于课程“现当代小说专题研究“的一些看法

    关于课程“现当代小说专题研究“的一些看法 1209班 林梁成 20120101306 当初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专题研究”这门课时,是出自对阅读与小说的热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许......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部分讲稿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史 部 分 讲 稿任课老师:孙良好 slh@wznc.zj.cn wznc 2004/07——2004/08 导论(2课时) 一、关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二、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一)学......

    小说阅读讲稿[优秀范文5篇]

    小说阅读 一、了解小说的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形象 典型环境:能鲜明反映时代的社会风貌 典型形象: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代表时代......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引言 1.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半个世纪的经历,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对我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有着普遍的、典型的意义,鲁迅也是我国老......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共5篇)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 摘 要:经过对苏教版中学语文现当代小说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当代小说教学仍旧存在如传统的模式化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小说教学缺少小说......

    现当代 文档

    1.许杰是那时“成绩最多的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家”,最长的《惨雾》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 2.《呐喊》、《彷徨》艺术成就 1)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许多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

    现当代

    伤痕、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 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张洁的《从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