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
摘 要:经过对苏教版中学语文现当代小说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当代小说教学仍旧存在如传统的模式化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小说教学缺少小说味道、小说解读理论方法单一以及小说理解同一化等问题。根据以上情况文章提出应该重视小说文体的独特性、探寻多元化的小说批评方法和鼓励多样化的小说理解思维等措施,希冀对中学语文的现当代小说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语文 现当代小说教学 改进措施
一、引言
通过近些年语文教学研究调查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国知网以及各大媒体网站中,有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教学的相关论文、刊物就有几百篇,其中包括硕士论文和期刊数据库等。对于小说教学现状的研究、小说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完善教学策略的研究占有很大比例。现当代小说因其丰富的审美文化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但可悲的是,在中考背景下,关于小说教学的研究,理论性远高于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运用,小说教学逐渐呈现出边缘化,零散化的局面。因此,现当代小说的教学更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与研究。
论文主要根据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以使用范围较广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通过调查分析现当代小说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特点,对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剖析,力争寻求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目前以教师为主导、参考书为依据,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兴趣,做到在面对作品时能够深入精读,学习并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从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中现当代小说文本精读的教学质量,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中学现当代小说教学现状分析
由此表格可以看出,现当代小说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选编内容大多选择了较为经典的小说篇目,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二)调查问卷及其分析
本小组成员为更直观地了解初中语文现当代小说的教学现状,设计并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由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字、词、句的教学在现当代小说的课程内占有较大比重,多媒体的使用也已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此外,我们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期刊网站查阅资料并且深入到现实课堂中,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如邵婷婷在《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的特点》中指出:“教师在分析作品时能引导学生紧扣字、词、句。”[1]这使得学生更容易把握基础知识和初步理解小说内容。闫会芬在《浅谈初中小说教学》一文中提出:“在讲授课文时,结合影视欣赏,使学生由纸质学习转化为多媒体的多元化学习。”[2]多媒体的使用为小说的学习增添了乐趣,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传统教法是大多数教师教学的习惯性手段,另外,对于现在初中所用的教材中现当代小说的选编情况存在较大争议。为此,我们又查阅了相关资料,有许多学者对这两方面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如夏涓涓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作品教学的现状描述》中提出,“当今小说的教学现状是小说教学知识相对陈旧,套路化解读,追求‘标准答案’以及与生活联系不够等问题。”[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小说教学时总是以教参等参考资料作为依据,教授一些相对老套的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大多教师并未把握小说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因此这种模式化教学使得学生思维僵化,答案千篇一律,学生的独特性消失。空有理论知识,而忽视小说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陈颖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与思考》中说道,“如今,一些教师教学时只是单方面地叙述整篇小说的发展,教学方法单调无趣,没能深入到小说的情节中,让学生觉得老师只是在讲一篇乏味的文章且难以抓住学习重点,教师同时忽略了描写在小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4]正如陈颖老师所说,现实课堂中,一直都是老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却是旁观者的身份,并未融入进课堂,他们按照老师的思路,被动地接受老师对文章的分析解读。课堂中,总是会出现老师一直在讲,而学生一直在记笔记的画面。覃勇霞老师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5]中指出在中学语文课文的编排上,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现当代小说作品并未兼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爱好,有些作品纯粹是以编者自己的主观原因而选择的,有的只节选了片段,学生即使精读了,还是“窥一斑难见全豹”,对于整部作品的理解还是有难度。比如九年级下册中的《呼兰河传》就是节选,作为学生,因为没有读过全文,而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作意图;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量有限,无法对原文进行较多的扩展与补充,只能就节选内容泛泛而谈。
总的来说,目前初中小说教学有其可取之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专家学者以及在岗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进行解决。
(附:调查问卷:http://
调查结果:http://)
(三)现阶段中学小说教学的特点
根据以上教学现状分析,现阶段中学小说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小说教学缺少小说味道
根据实地调查,小说教学存在两种极端情况。有的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有把小说当作一般记叙文来教的倾向,忽视小说这一特定文体的特点,使得小说教学缺少小说味,完全忽略小说区别于其他文体所具有的趣味性,仅仅逐段分析,课堂氛围显得无趣而呆板。如今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更多的教师为了追求小说课堂教学的创新,刻意反传统,“反其道而行”,导致教学过程中同样无法体现小说文体的特点,反而使教学内容发生了错位,成为不伦不类的小说教学课堂。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孔乙己》为例。一种教师是采取陈旧的教学模式。在《孔乙己》的教学中,只是笼统地讲述孔乙己所作所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氛围显得枯燥乏味。另一种教师是将《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结合在一起教学,设置孔乙己与范进角色互换的情境,提出相关问题并与学生进行探讨,看似气氛活跃的课堂,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抓住小说教学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学结束后,学生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知识。
2.小说解读理论方法单一
我国小说在明清时期发展尤为成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给我国小说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小说的理论体系也更加完整。但是在现在的初中小说教学中,对于小说阅读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却少之又少。教师一般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却没有突破这个框架,导致没有更多的知识教授给学生。通过分析研究相关教案和教学实录,发现许多中学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此类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在遇到脱离传统意义的小说时,无法进行分析,从而引起阅读障碍,比如,初中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一文,就淡化了人物、情节,学生如果仅凭课堂中所学到的传统理论分析这篇小说,就会读得很吃力。因此,引入一些新的小说理论势在必行。
3.小说理解同一化
在如今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一直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考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同一化教学。对于文章的概括、人物的分析以及主题思想的探讨,教师只是将自己的思维强加到学生的脑袋中,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按照自己所预想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回答或多或少都有教师的思想在其中,他们的回答其实只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使得学生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听”小说。许多教师在提出问题时,甚至会给出模板,禁锢学生的思维。如《智取生辰纲》一文中,通过现实走访,许多学生都表示通过教师的解读,他们并没有体味到选段的精彩之处,就更别说理解领悟原著的内涵了。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策略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现代小说教学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重视小说文体的独特性
首先,教师要端正认识,准确把握小说这一文体,这需要教师既要有精读文学作品、准确运用文学术语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也要有探究作品背后的文化和背景语境因素的能力;既要能识别和分析各种不同的非文学文本类型的文体特征和各种不同媒体传播的特点,也要能探究语言如何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发展以及媒体使用语言的各种方式。其次,教师要熟悉和了解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不同媒体表现形式,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加强其对包含有静态图形、动态图像和声音的材料的视看技能的培养。运用到小说教学中,可以将小说文本与影视相结合,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促进他们更立体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等。最后,教师应当多阅读来自不同地区、时代的作品,不能满足于教材中片段或节选阅读,尽量让学生阅读完整的作品,学会思考作品的意义是如何受到创作环境和背景语境因素影响的,学会精读文学作品。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甜甜的泥土》为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注意的是明确这篇文章的文体是小说,让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并进行分析比较,比如通过小亮对两个妈妈的态度,来体会两种母子之间的关系,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母爱;最后,可以找一些以母爱为主题的其他不同文体的文章,让学生更能明确小说文体的独特性。
(二)探寻多元化的小说批评方法
教师应当跳脱传统分析小说的框架,引导学生留心、积累各种常见的文学手法和术语,学会从结构、技巧、语言和风格等方面分析文本。另外,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技能和分析技能,平时在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小说时,要学会多角度审视、学会辩证思考、学会批判质疑,学会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小说文本。
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故乡》为例,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分析法,对比小说里“我”记忆中的故乡和“我”实际回到的故乡,然后围绕“闰土”与“我”的“隔膜”进行分析,来体会“我”对故乡美好梦幻的破灭的心情,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幻想破灭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身份理论分析法来分析闰土的形象,比如,“闰土”作为一位农民,当他面对曾经的“我”时,他们俩的地位是一样的,因此交情甚好;但当“闰土”面对现在的“我”时,他们的身份已经完全不同,社会地位也不一样,因此才感觉生疏。总之,教师在分析具体的小说文本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剖析文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三)鼓励多样化的小说理解思维
一方面,作为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学生必要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对于小说教学来说,学生缺少基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他们对于小说的理解。另一方面,小说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身边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提醒学生关注生活,留心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和时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可以学之有用。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任何包含有信息的文本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研究的对象,反之,这些生活中的知识就可以运用到课堂小说学习当中,使学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伟人细胞》为例,初一学生贾里为实现“伟人计划”而经历的三次失败以及一次不经意中获得了成功的曲折过程,除了说明了必须从小事做起,方能干成大事的道理,还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发表自己对于贾里行为的看法。比如可以从正面肯定贾里的一些人物品质,他天真烂漫、有上进心和正义感,不同意戳破邱士力的轮胎,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又如他勇于尝试,大胆冒险,独立自主,不被他人意见所左右。在教学时,很多学生可能只看到贾里好高骛远的一面,那么老师的作用就是鼓励学生要多方位思考,形成自己的?^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说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小说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都在不断地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本文从当前中学小说教学的现状、特点以及对策对小说教学进行全面剖析,并把小说教学作为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到中学语文教学当中来。在小说自身和理论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教材中已经引入多篇现当代小说的现实背景下,更加突出了小说教学的重要性。
本文针对小说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提出几种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对小说教学起到借鉴和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但作为一个仍在探索中的命题,很多方面仍需要专家学者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修正。尽管目前的小说教学仍然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小说教学必定能取得巨大的突破,从而走向灿烂的未来。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101]。指导教师:计红芳)
参考文献:
[1]邵婷婷.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的特点[J].文理导航(上旬),2014,(11):14.[2]闫会芬.浅谈初中小说教学[J].学周刊,2015,(7):44.[3]夏涓涓.中国现当代小说作品教学的现状描述[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11):93-94.[4]陈颖.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5,(11):177.[5]覃勇霞.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课外语文,2015,(4):11-12.[6]梁茂芬.中学小说阅读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管仲霞.浅析中学小说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J].新课程?上旬,2013,(10):174.(黎芮,刘皖月,顾金婵 江苏常熟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215500)
第二篇:现当代小说专题讲稿
中国现当代小说专题讲稿
第一讲 文学与小说
一、文学的定义 认识论定义:
信息论定义:不等值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二、文学的本质
文学——过程(作家创作、阅读过程、评论过程)
三、小说
区分小说与文本? 小说=文本+活动
四、文学阶段的划分
古代(商代——1840)近代(1840——1919) 现代(1919——1949) 当代(1949——当下)这样划分存在一些问题:
A、逻辑上不合理——完全按照 时间、价值观念,忽视 文学自身
B、当代终点问题
C、分类标准不一 从现代性的角度来划分较为科学
第二讲 现代性概述
一、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就是现代社会的属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形态等方面)
二、现代性的标准:
基础:人道主义 ——以全人类为出发点(1)是从神学中分化出来的
(2)注意区分中国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统治,出于士大夫阶层,可以说民本思想是初级的朴素的人道主义(李贽:百姓日用,乃是道) 方法:理性主义 ——科学理性主义(1)区分中世纪的“道德理性”
(2)现在科学的转义:道德化、善的、好的——伪科学(3)张君劢《科学与人生观》1922年 目的:个性主义 ——个人主义
个体与群体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 三者 均衡 发展
三、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的发端——从文艺复兴开始
阅读书目: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课下查阅:加洛林王朝
腓特烈二世
梅迪奇家族
第三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人道主义状况
一、1915——1926
1、人道主义表现最为充分的时期,唯一一次对下层阶级人性的关注,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平等。2、1926年后——无产阶级文学
郭沫若的“叛变”,《英雄树》——集体
3、叔本华的悲剧理论——“黑暗的现在”
二、1926——1936
1、革命+恋爱
eg:张天翼 2、1936年 左翼解散
三、1936——1949
1、战争文学
2、田间——“毫无人的关注”
四、1949——1956
1、建国后的“歌德文学”
2、“双百” 3、1956年揭露官僚主义、爱情——有人道主义精神
五、1957——1962(调整)1、1957年 反右 2、1958年 大跃进
六、1962——1966 农村题材小说、电影
七、1966——1976 文化大革命,人道主义的最低点,但是存在潜在写作(地下文学)——人道主义精神潜在:eg:A:手抄本小说《少女的心》
B: 张扬《第二次握手》——古典主义手法、“拥双艳”模式
苏贯兰
丁洁琼
C:白洋淀诗派(朦胧诗的萌芽)
八、1976——现在
伤痕文学:人道主义大规模复苏
中国现当代文学100年人道主义精神考察情况:
1915——1926 鲁迅 是人道主义的最高峰 1957 著作中对爱情的关注,如《百合花》 1962 微露光芒
1972 “文革”中的“地下写作” 伤痕文学:人道主义大规模复苏
阅读书目:《树与林同在》 《欧洲史》 《文革十年史》 《古罗马衰亡史》
第四讲 1976年后的文学发展情况
一、伤痕文学——反思“文革”10年
1、正视了人性,正视了人权2、1978年,针对“两个凡是”提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3、人道主义的复苏: A:知识角度
B:人与人的关系
C:什么样的人是正常人
4、卢新华的《伤痕》——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复苏
刘心武《班主任》——“人”回到中国人的视野 冯骥才《铺花的歧路》
二、反思文学——反思建国30年、理性
1、题材:(1)揭露对人的伤害
(2)文化形态描写
(3)文化存在发扬→“寻根文学”
2、思考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三、寻根文学——人道主义(伦理观念、性的观念、人的生存形态)
1、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改革开放后,外国思想的传入,引起中国人思想混乱,异质性文化的冲击,各种思想、行为方式被接受。(83年——86年——89年)
2、重要作品:
郑万隆《异乡异闻》、《老梆子酒馆》→生命意义和生命形态的苏醒 邓友梅《烟壶》、《那五》→下层生活状态,人道主义 冯骥才《神鞭》→人自强不息
《小脚》→从文化传统来表现人道主义 刘绍棠 秦淮河风俗人情
李杭育 葛川江系列→人怎么活才是对的,对传统文化的惋惜 王润滋 山东
韩少功 《爸爸爸》→文化批判
贾平凹 商周系列——刻画人物表现能力超强,语言简练,可与汪曾祺相比
四、改革文学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五、性文学
新时期中后期出现“性文学”
张贤亮 第一次正面把“性”(性行为、性意识)写入文学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 王安忆 “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铁凝
《玫瑰门》
六、先锋文学
背景:国外:
1、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博尔赫斯《曲径交叉的花园》→叙事迷宫
2、形式主义的影响
国内:高行健《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初探》
代表人物: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格非、孙甘露、余华、苏童
七、新写实主义
85——86年后回归现实→新写实主义,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细节的真实、典型化)
1、代表人物及作品: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塔铺》 池莉《烦恼人生》 方方《风景》
路遥《平凡的世界》
2、“零度叙事”与福楼拜的“客观叙事”的关系
八、新历史主义
1、海德怀特《新历史主义叙事》“所有历史都是表述出来的,具有修辞性”
2、历史主义:(查)
黑格尔是较早有系统地理解整体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为历史主义建立基础元素。这些元素在十九世纪兴起,包括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
历史主义有时会与还原论相比较:还原论主张人类发展可以还原为基础法则。例如,有些人类历史发展是由经济法则所决定的(经济决定论)。历史主义者则以解释个别人类历史发展,建立他相信的基础法则。
此词在其他范围有不同的使用。在人类学上,“历史主义”指人类或生物会适应当地的环境而作出发展。在神学上的使用,一些基督教教派亦会以“历史主义”为名理解圣经的预言,特别是与教会发展作出关连理解。
3、新历史主义:思考角度:
语言表达能力(不被官方认可,但不一定不被民间接受,如《白鹿原》,历史的必然性变成偶然性) 写作主体
接受主体(能将自己所认同的那段历史合法化)
福柯:A:话语权问题
B:知识考古(概念的起源发展)
九、现实主义冲击波(“新左派”)
河北的三驾马车
十、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时期:人逐渐被异化成一种符号
2、解构的时代
3、现代性——中华性
第五讲 个人主义
一、概念
英文是:individualism
divide 分解的意思
所以individualism 的意思是 不能再分解的单位或团体
二、起源
源于基督教:个人最初为出世
出世——接近上帝 9世纪神学
13世纪——查士丁尼、格里高利二世、康士坦丁大帝、丕平宗教改革
传统:只有教会有权与上帝沟通
路德改革:每个人都可虔诚的与上帝沟通 卡尔文之后,现代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开始 后来浪漫主义表现最为突出
《约翰·克里斯多夫》《红与黑》《复活》《安娜·卡列琳娜》
三、中国个人主义发展状况
1、最早:《老子》《庄子》个人可通过自己努力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2、孔子关心的事集体主义
3、竹林七贤——个人主义,但是他们是消极的
4、唐代 大一统社会抵制“个人意识”的觉醒
李白
“才子意识”
5、白居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6、宋明理学:个人修养(天人合一)
7、李贽:“百姓日用即是道”
8、“四大名著”——个人主义由虚到实,中国个人主义真正产生,进入文学 9、20年代表现在浪漫抒情领域和鲁迅的思想
如:郁达夫
丁玲 10、30年代有沈从文的作品,但自茅盾的《子夜》之后,转为集体主义,进入无产阶级文学:领导出思想、作家出技巧
11、抗战时期: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被批判)
12、建国后:个人主义遭到否定
13、文革期间:个人主义被湮灭
14、文革后以“性文学”为代表,略见个性主义
四、个人主义的标志
1、平等观念
现实平等、机会平等 霍布斯“三大契约论” 洛克“三权分立”“让步权利,换来幸福” 原则平等,现实不平等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美国 “五月花号公约”1620.11.11 影响《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制定
国家建立的前提:①正义性②法律性 政权的合法性与法制、个人平等相对立 “正义”与“法律”的关系:“正义”只是一种标签,有力量就有话语权 “法律”是公正,人人都应坚持 存在主义,选择原则 “人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干什么,但可以选择自己不做什么”
2、所有权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自身所有权的问题和财产所有权的问题
3、主体性
确定一个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此目标
只有人才具有主体性,其他虚化的概念都不具有
五、个人与社会其他范畴
1、个人→家庭(族)
血缘——半实体化
→民族 文化语言——虚化
→国家 法律契约——虚化
→人民(公民)政治 ——虚化
2、社会——有机体→整体
社会——机械体→集合
第六讲 理性主义
一、理性——能力——真理
1、柏拉图最早提出“理性”→文艺复兴的主导理念
2、亚里士多德“理性”恢复到人自身能力的角度,表现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是从逻辑角度说明的
3、“逻辑学”——文艺复兴后渐入人心
牛顿、莱布尼茨将逻辑学应用到具体领域,将理性由“实体”转化为“工具”,所以理性分为:①道德理性(浅)②工具理性——科学理性 例如:大陆理性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
工具理性:⑴严复、林则徐“格致”(洋务运动)
⑵新文化运动“科学”→乡土小说 用科学理性解构中国传统
如:《阿Q正传》中华民族逆来顺受的人格“社会大融合主义”
《狂人日记》 解构封建礼教
这批知识分子对自己家园的矛盾心态(揭露与哀愁、无可奈何)
⑶社会剖析小说 以茅盾为代表 与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相似
道德理性:孔子“周礼”
孟子 天理
法家
“法理”——自然法(西方)
汉代
道德体系
宋明理学
4、反理性
尼采、叔本华对“理性”产生质疑,一战二战是理性发展到了极端而缺乏人道主义 反理性——用理性来批理性→后现代主义
解构——非理性状态——“无工具”
5、科学理性的特征:
①因果联系 由现象到结果,由结果找原因 ②本质 由现象到本质
二、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1、现代与后现代并行发展,而不会消亡,前现代会逐渐走向消亡
2、现代
现代性的一个表征是建构
社会中心:→官方话语
→主流意识形态:某一社会阶段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得到普遍认可 →平民话语
3、后现代——知识分子的死亡、各种思想都有存在的道路
三、点播:文学史应以文学思潮编写
序
启蒙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化氛围 总结
第七讲 文学的现代性运作
一、人道主义
1、小说(古典小说)定义的渊源:
⑴庄子:小说 “大道” ⑵《汉书·实货志》:“小说家者流盖稗官,街头巷议” ⑶言史——演绎出
2、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的显著区别:
中国古典小说:以情节为中心 现代小说: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3、现代小说转型的原因:
⑴叙事学观念转变,历史文本的影响 ⑵宗教神学影响,人道主义进入作家内心
3、中国以道德、伦理为中心
二、个性主义
1、个人意识觉醒→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诞生
2、文化共同体
⑴西方最早的文化共同体:
①以希腊为中心 公元前20世纪到16世纪
②罗马 承认基督教为国教
③16世纪初: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结束(各民族自己的语言产生)⑵东方最早的文化共同体:
①约1617年,韩国世宗改革 ②印度佛教传播,语言传播
③中国《白话报》比鲁迅、胡适早20多年 20年代 白话运动
30年代
沈从文
40年代
解放区文学
⑶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现代性:①要以人物形象为中心②用本民族语言书写
③现代性的三个方面需均衡发展
三、理性主义
1、“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建构性的社会结构
┃
强调人的主体性
2、“怀疑论”——对文学权威性进行挑战、解构
3、文学思潮对权威观念的解构,而不是文学创作方法
①古典主义时期:挑战非理性(王权与道德)
②浪漫主义时期:挑战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③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用科学理性衡量进行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
四、现代性社会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最根本的表征是理性
人道主义是基础,个性主义是目的,理想主义是手段而不能单独作为一种价值
五、乌托邦
乌托邦:知识分子或相当于知识分子的人对整个社会进行认识,而绝望的时候出现 的“构建”。
有关“乌托邦”的作品: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 奥斯汀《上帝之城》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中国:《桃花源记》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六、讽刺形式
1、悖论:两种价值观念的对立并存
2、反论:名与实产生的对立冲突 如:“革命”就是逻辑上的“悖论”
革命是要人活的但革命的过程中却要死人
第八讲 三种话语、三种文学与三种知识分子
一、概述
从主导性来看,有三种价值观念:
官方话语——官方文学——官方知识分子 启蒙话语——启蒙文学——精英知识分子平民话语——平民文学——平民知识分子
二、官方话语——官方文学——官方知识分子
中国现当代官方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
新文化运动
30年代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国民党政权官方话语 抗战后,官方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合二为一
二战内战后,人民日报(共产党)——中央日报(国民党)
建国后,特别是56年,人道主义和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仍是官方话语下的,就像十七年文学
86—89年,主流意识形态与官方话语决裂,但是只是少数人,如 刘再复、李泽厚、刘晓波
90年代通过经济杠杆完全合二为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批判性故有但是体制化
三、启蒙话语——启蒙文学——精英知识分子
第一个启蒙时期:1915——1926 新文化运动时期 鲁迅把工具作为目的——乡土小说 第二个启蒙时期:75年“两个凡是”“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新时期文学前期阶
段,用“民主”启蒙——伤痕、反思文学
中国:启蒙+救亡+革命三重变奏
启蒙对象:对官员 对平民 ┃
四、平民话语——平民文学——平民知识分子
周作人的“平民文学”中的平民是指农工大众 现在的平民是指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公民
反映平民老百姓的生活与心态变化,关注小人物的命运,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等
第九讲 文学作品研究范畴
一、康德
范畴:质、量、模态、关系
二、福柯
1、知识考古
2、话语权问题
三、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文学研究范畴:
客体:①现实生活——②文本(作品)┃ ╳ ┃
主体: ③读者 ——④作者
⑤ 批评界 ⑥出版界(媒体)
四、刘再复
《文学主体论》
第十讲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具有历史性,在现代性下的一个特殊群体,具体的标准:
一、稳固的价值观念
1、知识分子与匠人的区别就是 知识分子不会随便改变价值立场,而匠人则是无轨迹可循的
2、三种话语、三种文学与三种知识分子 具体见第八讲
3、流氓无产者:阿Q(《阿Q正传》)
赵多多(《古船》)王秋赦(《芙蓉镇》)
“人物形象的半主体性”
4、中华民族中的人格褒词变迁:
春秋战国: 士 汉: 圣人 三国:英雄
二晋南北朝:士族 隋唐宋:才子 明清:忠臣孝子
清末、民国:知识分子 40-70年代:工农兵
80年代:知识分子(短暂)现在:官 财
二、能够发明或运用一套符号系统(语言)
语言:
1、日本文化对中华文化有种反哺,梁启超时代学术用词80%都源于日本
2、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
文学语言:形象性、多义性
┃ ┃
日常用语:准确性、单一性
3、文学语言多义性引起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文学语言的极致)具体表现:
①描述(具体)②概括(抽象)
代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陌上桑》
4、文学语言学
三、创造性
1、自然学科知识分子→物质 ——可复制性——市场化
人文学科知识分子→精神、思想—— 一次性——非商品化
现在学术规范的不合理性:①思想商品化②思想个人化,而不能传播
2、知识分子与政治家之间关系的密码:
知识分子:非秩序性——知识分子的使命 政治家:①在野政治家——非秩序性
②掌权政治家——秩序性
知识分子与掌权政治家之间就会产生冲突,而知识分子往往是受迫害的
3、⑴道德是统治者的反应,道德与统治者的政策总是合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意识形
态的反应,上升一步就是被统治阶级的法律
⑵道德的内化:被统治阶级将统治阶级的意志内化为自己应该遵守的规范 如:狼与羊 口号:生命或哺乳动物 ⑶立足点:国家、民族(虚化)人
第十一讲 重返八十年代一、八十年代纯在部分理想主义,难重返
原因:
1、历史是单向线条式发展的
2、不民主
几十年文革文艺并没有发展,80年代相对文革有所发展(相对论)
3、政府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交锋,重锤打击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重要年份
83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捕知识分子)86年:清除政治污染
刘晓波与王朔《美女送我蒙汗药》
下岗现象
“官倒”
89年:“反官倒”,**
三、文学经典化的问题
过去:官方与知识分子合谋
现在:经济与“知识分子”合谋
四、新疆文学
1、民族意识:具体的民族意识(哈萨克、维吾尔等)
2、地域意识:独特的地域存在,地理风貌
3、国家意识(淡薄):法律√ 政权ⅹ
五、重点理解
后现代 ┃ 审美 ——道德生存(相对生存)—— 现代 ┃ 实用 ——物理生存(绝对生存)—— 前现代 ┃ 道德
第三篇:小说文体教学研究
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课的教学策略浅析
摘要:阅读不仅是搜集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历来在语文教学中备受重视,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本文从文体上入手,分析议论文、散文、小说、说明文四种文体的阅读教学策略,试图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实际教学课堂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文体;教学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文字产生起,阅读活动就诞生了。从甲骨文中的“文”“教”“学”等字,可知我国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语文教学的活动。从上古至今,语文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意义重大,不言而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小学阶段,特别是高年级语文阅读文体的多样性,为丰富学生视野,培养他们多种阅读方法和理解作品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接下来,笔者就以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四种文体:议论文、散文、小说、说明文的阅读策略做简要的分析。小说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小说题材的阅读教学在高年级语文中有一定的比例,大部分是短篇小说,也有少量的长篇小说,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鲁滨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小说类型的阅读教学,该怎样开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去感悟、欣赏小说中的语言文字。《小说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把握小说的阅读方式。
2、过程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与作品分析融为一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其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小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难点:小说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阅读小说的“三部曲” 第一步:这篇小说写了什么内容?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深浅实际上就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那怎样理解小说的主题呢?主要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第二步:这篇小说怎样写的?
这里就要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了。小说的三要素指的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的。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个性。那么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呢?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这里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有三点: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丰满人物的形象;丰富作品的内涵。
情节:小说的情节包括哪些呢?首先小说的开端,故事的发展,小说的高潮,最后就是结局。
环境:小说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
这里注重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和环境的描写。
小说的阅读教学课要求教师要注重在整体上进行把握,抓住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析人物,环境细节抓得住,提炼主题明意图。说明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比较理性,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整合、搜集、处理能力。《说明文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说明文的对象,说明方法等说明文文体的知识点。
2、分析说明文中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品味词句。
3、结合实际生活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知识和科学精神,培养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看懂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的特点,理解一些专业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说明文,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发科学好奇心。
教师展示说明文的文体知识点,由科学奥秘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说明文阅读规律的欲望。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让学生抓住“地球”这个科学点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步:抓住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步:回归到说明文的主题上,领悟文章所要传达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说明文的阅读是让学生能够广泛地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综合处理知识的能力,所以,课堂的学习只是一个引子,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科普短文,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议论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在小学阶段,议论文所占比例不大,但是这一文体是考查学生创新、思辨、认识等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议论文阅读教学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思辨的阅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对于议论文的认识和理解,是为了以后阅读更多的更深刻的议论文打下基础。笔者认为议论文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初步理解,引起兴趣;找出论点,小心求证;删繁就简,总结概括。《议论文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议论文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情感目标:感受议论文的语言魅力,学习写议论性的文字。教学重点:
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②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从而运用到写作上。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把握各个知识要点,掌握阅读方法。当学生讨论出现偏差时,教师就做好应对策略,加强学法指导。)第一步:导入新课。
让学生明确,不管是哪一种文体,都要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要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但是不同文体有它不同的特点,阅读时要了解文体特点,掌握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那么,阅读议论文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从总体上明确议论文的知识要点。
(1)把握文章的论点
(2)弄清文章运用的论据
(3)搞清文章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知识点:(4)弄清文章的结构(5)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6)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第二步:引导学生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学生明确了议论文的知识要点后,告诉学生这一节课主要学习三个要点,即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议论文有什么特点?有哪三要素?
什么是论点?什么是论据?论点和论据有什么要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什么是论证?有哪几种常用方法?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后出示幻灯片。论点——鲜明、正确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第三步: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分析议论文。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为例,导入新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议论文文体知识。接着教师可以将这一篇议论文的论点提炼出来,告诉学生这样一篇文章可以删繁就简成这几句话:中心是为人民服务,毛主席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地对待人民的批评,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团结一心。然后,教师重点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例,小心求证什么是正确的生死观,交给学生方法,最后让学生用上这个方法学习品味接下来的段落。散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散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形散神不散”,此外散文还有“笔法灵动”“理趣性”“自传性”“书写真性情”等等诸多特性。散文不仅仅是一个文体概念,而是一个门类概念。散文特征是在发展演变着的,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散文,她永远是姓“散”名“文”。散文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六年级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散文更多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是作者生活细节的见解和感悟,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或者哲理性。
《散文阅读指导》教学思路
其一,散文要多吟诵。备课时教师先要投入地美读几遍,局部最好反复吟哦回味。教师自己读出了味道,读出了心得,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得心驰神往,摇曳生姿,口有余香,不知不觉地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例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其二,不动笔墨不读书。美读与吟哦的时候,拿起一支铅笔,圈圈点点,勾勾划划,标示让你产生共鸣的句子。同美读一样,教师如此备课,引导学生如此体味语言细节。其三,从“感受”逐渐向“鉴赏”靠近。散文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的语言魅力。感受散文的语言特点的方法有:(1)梳理行文的脉络(文脉),注意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2)结合梳理文脉、标示相关语句,探究作者描述的特色。(3)结合探究描述的特色,分析欣赏精彩语句。(4)结合欣赏精彩语句,用文字记述自己点点滴滴的阅读心得,可采用写旁批、写感言等方式。
其四,适当进行拓展迁移的演练。建议采用“笔述”法,让学生每人至少写出一段文字(短文)。提供两类题目:第一类侧重于评析,谈一谈鉴赏心得。比如,以“我对时光匆匆的看法”、“谈时间”等为题,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第二类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某些内容进行仿写、改写。散文的教学没有定法,但要切记:
第一,教学散文重在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散文中所蕴含和表现出来的“情”“思”,重在引导学生探究在作者独特视角观照下的“人”“事”“物”“景”“理”“趣”,即探究作者从“我”的角度观察世界人生的独特感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才能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得到学习散文的审美愉悦和人生启示。记得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一句话“散文是作者写给自己看的。”可见,散文是最能表现作者真性情、真品性的一种文体。教学散文,如果学生没有领悟到作者对世界人生独特的体悟,那就没有真正读懂散文,还在“门外徘徊”,没有悟出学习欣赏散文的真谛。
第二,教学散文还要善抓文眼。散文里诸多材料,看似很“散”,实际上它们是统辖在一个总纲之中的。散文中,总有那么一句话、一个短语或一个字词,可以统携全篇,这就是散文的“文眼”。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出来,并体会其作用。比如林清玄《桃花心木》中的“独立自主”;朱自清《匆匆》中的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惋惜之情等等。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少慢差费”,不得要领。
第三,教学散文还要善于梳理线索。线索是作者思路的物化,在文章中就表现为文脉。思路清则文脉显;思路乱则文脉散。教学散文,宜善于引导学生梳理清楚散文的线索,使学生理解清楚文章脉络。因为“作者思有路,循路识其真。”
第四,教学散文还要特别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散文中的有些句子、词语,你初看它,似乎平淡无奇,但是结合上下文一思考,则会发现它的奥妙所在。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项创造性的艰苦劳动。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教师研究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以及掌握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对于在实践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现当代小说鉴赏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 说实话以前很少看小说,除了上课时老师会将那几篇外几乎是没读过其它的。这学期我选了这门叫做现当代小说鉴赏的选课也是为了弥补一下自己在小说文学这方面的欠缺。第一节课时老师就说了这个课的最后会写个论文作为评分标准,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说说鲁迅这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现当代小说作家吧。
首先对鲁迅先生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大多数同学都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以前鲁迅先生曾去过日本去留学,学过医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济世救人。但是鲁迅先生发现通过这种方法拯救的人太少,所以他才走上了写作这条道路,他想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来拯救更多国人的心灵。鲁迅先生真正的开始创作是以 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的,从此鲁迅先生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鲁迅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热风》、《华盖集》等等好多的小说和文集。还记得那些铿锵的文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年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唤醒了无数国人的心。每当我读起这些文字都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共振,那感觉真的很好。生活方面,1906年7月6日鲁迅尊母命与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朱安结婚,个人感觉朱安和鲁迅都是不幸的,鲁迅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人们依旧很封建思想很不开明,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就这样善良单纯的朱安侍奉鲁迅的母亲。在孤独与寂寞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消逝了所有的青春年华,换来的却是独守空房。鲁迅最珍爱的女人,是他学生刘和珍,她的死令鲁迅悲痛欲绝,他为此还写了一篇《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还曾出现在课本中,用铿锵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和痛苦。作为刘和珍的同学,许广平扮演了一个刘和珍的影子,她在鲁迅最受伤的时刻出现,这对鲁迅来说未尝不是个解脱。鲁迅还有两位忘年交:一位是日本人增田涉,还有一位就是萧红。终其一生,他的情感生活是挺悲剧的,孤独的,很少有人走进他心里。
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我选择了《阿Q正传》,因为这个也是老师上课讲的一个小说,而且还放了电影版,说实话当时没怎么看,最近我又看了一遍,还找了这个小说看。这是一个写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真实面貌的小说,鲁迅先生通过这篇小说披露了当时旧中国人的劣性。而这样的小说也正是当时最需要的,当时的中国需要有这样的作家来让当时的中国人认识自己的“丑恶嘴脸”。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当时病态的社会和“畸形”的国人发出呐喊,很真实,也很有效。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底层人的典型,社会地位低,受压迫和剥削,谁都欺负他。小说主人公阿Q的出场以其姓氏为开端,阿Q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姓赵而且还是本家,还去找赵太爷,结果被赵太爷好顿奚落,还给了他一嘴巴。真是自找苦吃,像他这样既没地位又没钱的人在当时又怎么会被赵太爷这样的大户人家看得起呢,简直就是找打,阿Q有可能真的姓赵,但他混得实在是太惨了,以至于人们都觉得他不配,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内心已经被长时间的扭曲,人们在看这个小说时更多的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由阿Q聊扯小尼姑,也勾起了一个男人最基本的要求:有个女人,有个家。俗话说的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也因此引出了后面阿Q跟吴妈的表白,其实阿Q跟吴妈都没有错,阿Q想要个女人想有个家,而吴妈是个寡妇在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个不错的组合,可在当时人们依旧很封建,像吴妈这样丧夫的女人就应该守寡一辈子,人们思想的腐朽导致了这一悲剧。阿Q每次被打之后总是心想“被儿子打了”之类的话,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对自己的懦弱在进行化妆,自以为自尊得到了维护,其实这是一种最无能的表现。后期阿Q还“投身革命党”,希望这样能改变知己的命运,不过在我看来他的革命跟抢劫没什么两样,只是盲目的满足自己,并没有真正的思想上革命。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一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在我看来简直是愚昧到家了,他没有灵魂,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是他用来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宝”,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阿Q死后,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 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说的话语,其实他们自己跟阿Q又有什么区别。这就是阿Q,没有做人的准则,甚至是充满着矛盾,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他就像一面镜子。
第五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教学大纲
前言
自从中国当代作家莫言成功问鼎诺奖迄今,在静水深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长河中,那些次第沉淀下来的诸多足以彪炳汉语白话新文学史册的经典文学文本便如那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玉石珍珠般逐渐映入莘莘学子们的视野,引发起他们的广泛关注。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以小说为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学习和梳理,从而达到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对中外经典文学文本的鉴赏能力等目标。建构起他们对中国汉语白话新文学的文学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它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
课程基本情况说明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 开课学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36/1.5 适用专业:全校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选修课
选用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和朱苏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课程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百年思潮及其流变
教学内容
1.1 1917——1999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时代背景 1.2 此期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 基本要求
了解自五四前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及当下文学生长与发展的时代语境和此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以及文学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由此分析总结中国现、当代文学运动和思潮的特点与规律,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分析鉴赏能力。
第二章 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教学内容
2.1鲁迅的文学创作(重点讲解《呐喊》《彷徨》)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2.2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基本要求 了解鲁迅出现的意义,重点掌握鲁迅以小说为主的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章 茅盾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内容
3.1作家生平和经典文学作品 3.2《子夜》及其典型意义 基本要求
了解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提高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 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教学内容
4.1巴金的生平、思想和主要代表作品 4.2《家》的杰出思想艺术成就 基本要求
了解巴金的生平、思想及其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第五章 老舍和他的《骆驼祥子》
5.1老舍和他的文化救国思想
5.2 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 基本要求
了解老舍文化救国的小说主题和京味儿小说的美学、民俗学价值。
实践课
(一): 经典小说读书报告会
(一)实践活动的主题和时间安排:
主题是“我最喜爱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读后感”的读书报告会。每学期的五
一、国庆长假前布置学生在指定的中长篇小说书目中任选其一进行阅读,节后开学上课时进行发言报告。
(二)训练内容与训练目的:
内容:学生假期内认真阅读所选的中长篇小说;把阅读的心得体会撰写发言稿。
目的: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认真阅读;训练学生撰写鉴赏评论文章能力和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
(三)检查方式: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与发言稿,评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总评成绩。
第六章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
教学内容
6.1沈从文小说中城乡对立互参的模式 6.2《边城》的牧歌情怀 基本要求
了解沈从文小说创作之于左翼、海派和民主主义小说的之外的独特的审美、人文价值。
第七章 钱钟书的小说创作
教学内容
7.1钱锺书的生平、创作和“钱学”
7.2 《围城》——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描写
基本要求
了解钱钟书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客观分析80年代以后的“钱锺书热”的文坛现象。
第八章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8.1张爱玲传奇身世和其作品中的苍凉风格 8.2《金锁记》、《封锁》和《倾城之恋》 基本要求
了解张爱玲独特的身世和中国传统小说对其创作的影响,为什么说张爱玲是鲁迅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客观分析80年代以后的“张爱玲热”的文坛现象。
第九章 80、90年代小说的创作实绩(上)
教学内容
9.1 路遥的生平及其《平凡的世界》 9.2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和《秦腔》 9.3 张炜的《古船》和《你在高原》 9.4 陈忠实的儒家文化观和《白鹿原》 基本要求
对80、90年代文学创作中以人性为关怀中心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梳理,重点介绍路遥、贾平凹、张炜和陈忠实等的创作和作品。
第十章 80、90年代小说的创作实绩(下)
教学内容
10.1 现代叙事技巧的探索及刘索拉等现代派小说的创作实践 10.2 马原、余华等的后现代派先锋小说创作得失 10.3 王朔现象
10.4 女性写作的多元共生景观:王安忆、池莉、迟子建、林白、卫慧 基本要求
对80、90年代现代派、后现代先锋派等小说思潮进行分析与介绍,以此探察文学观念与文学叙事技巧的变化。为下节课学习莫言的创作成就做好铺垫。第十一章 现代汉语白话小说的硕果:莫言
教学内容
12.1 莫言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和艺术成就
12.2 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 基本要求
了解莫言作品中的以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为其主要题材的独特文坛现象。了解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和其小说中沾染的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第十二章 网络小说和畅销小说
教学内容
11.1 网络写手和网络小说:“痞子蔡”、安妮宝贝和慕容雪村等
11.2 畅销作家和畅销小说: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幻城》;姜戎《狼图腾》、杨
志军《藏獒》等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文学和畅销作家,如何在良莠不齐的诸多网络和畅销小说中甄别、鉴赏优秀的小说作品,学会自觉抵制那些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低级趣味的小说的侵蚀。
实践课
(二):小说鉴赏小论文的写作与展示
(一)实践活动的主题和时间安排:
要求学生就自己本学期所接触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中的任何一个作家、任何一部小说作品,或者是任何一部小说作品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入笔,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审美体会,把它写成一篇1,800字左右的鉴赏性评论性散文或者小论文。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另外,每小组还要抽出本组认为最好的一至两篇文章,做成ppt课件,给大家解读你的大作,让大家一起分享。要求其他同学给出评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时间定为学期结束前最后两堂课。
(二)检查方式:
所有的小论文均要求上交,作为平时成绩,对精选出来的小论文的撰写者给予平常成绩加10分的奖励并记入总评成绩。
大纲说明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一学期做四次书面作业,期终考查手段为闭卷考试。详述如次:
期 终:闭卷考试(统考),占总成绩的40%,其中包括考核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 能力。
平时成绩:开卷,以小说鉴赏小论文或者读书体会的形式考核,主要考核阅读和理 解作品的能力,占总成绩的40%。
出勤/实践: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堂发言和实践环节),占总成绩的20%。
参考书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制定人:姬志海 审定人: 批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