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小说的论文(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13:1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当代小说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当代小说的论文》。

第一篇:现当代小说的论文

大家喜欢看小说吗?现当代小说的论文要怎么写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现当代小说的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一、小说淡化的“情节”

通常,文学分析类学术文章,一般先会介绍所涉文学作品的情节。但《布里尔小姐》仿佛缺少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大概只会留给人这样的印象:白发苍苍的老太,戴着狐皮围领,端坐在那里,头脑中充斥着各色各样古怪的思绪。但这却是该小说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即“无情节”或“情节淡化”。其实,曼斯菲尔德最好的创作基本都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或结局,而是创新性地描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诗意的精神感受”[1]16,成就了小说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其小说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内心独白、象征主义、转换叙事视角、诗化构建、对某特定符号与词汇的偏好等。

二、现代性的创作特色

早在短篇小说《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中,曼斯菲尔德就用到内心独白的叙事技巧,比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与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还要早。可以说,她才是该技巧的创始人。创作初期,她已然不依赖情节来展开叙事,而是围绕人物的情绪、韵律以及感官形象等,创新性地发展了“无情节”的故事体裁,并将意识流引入到小说创作中,“故事情节被作者精选的细节所取代,来营造与人物心境相符合的恰当氛围”[2]50。本文中,这些“细节”特指象征符号和意象。而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先锋,象征主义的应用必不可少。

1.创新的“无情节”故事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是对人行为的模仿,他将悲剧分为六部分,其中“情节”最为重要。但传统文学中,情节固然重要,也并非反映社会、人生的文学体裁所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有些作家恰好也选择脱离传统的叙事准确、情节复杂的体裁形式,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没有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情节,而是用松散的结构、大量的暗指,允许读者发挥自己的个人理解,来阐释和解读故事中的人物内心。《布里尔小姐》便是其最精彩的作品之一。该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名饱经风霜、留恋怀旧的老太太的一生。故事开始,旭日和风,布里尔小姐终于决定围上那束之高阁多年的狐皮围巾,她每周日都要去公园小憩,放松惬意,倾听路人的言谈,分享他们的生活,以抚慰自己孤独、寂寞的内心。她的感受、感触、思维与想象都被作者描写得生动逼真,仿佛这一切都是真切真实的。由此,我们能够真真地感受到曼斯菲尔德在“营造意象、变换视角上的娴熟技巧以及对语言的节奏和语调变换的精准把握”[3]112。一切仿佛都那么欢快、美好,直到一男一女的到来。他们的出言不逊深深地伤害了她,她想象中的美好世界轰然倒塌。心塞、心碎,她悲伤地走出美好、走出阳光,拖着沉重的步伐又走进了那阴冷潮湿、孤独无助的小屋,甚至都无心无力再去买以往每次回家都会买的蜂蜜蛋糕。确实“无情节”,可深究之下,“情节”仿佛呼之欲出。曼斯菲尔德运用独特的现代艺术,完美地营造了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2.内心独白该技巧属“意识流”的一种,较为全面地映射人物的思想、印象与联想,是现代主义创作中常用的技巧。曼斯菲尔德善用“内心独白”精准地描绘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显然,该短故事中,布里尔小姐的思维与想象正是典型的“内心独白”。例如,故事中,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舞台上”,便开始想象自己跟那个“生病老人”讲述自己演员的身份。此时此刻,作者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布里尔小姐正沉浸在自己的重大发现中,正精心编写这么一种欣喜若狂、激动人心的舞台剧:“他们全都在舞台上。他们不仅仅是观众,不仅仅在一边观看,他们也在演戏。”可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在全身心地感受到她想象中的惊喜后,在无意中、必然间窥见现实的惨淡,那该将是何其悲伤的感受呢。其实,“内心独白”在文中无处不在,较为明显,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3.象征主义与象征符号广义来说,象征符号是任何表示特定事物的标志。可在文学中,象征符号被用来指代表示某物体或事件的标志,而这一物体或事件又有他指。而象征主义正是“由多个象征符号连贯而成”[4]51。该技巧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主义先锋作家的曼斯菲尔德对象征主义的运用定当广泛而深刻。在《布里尔小姐》中,象征符号与意象的使用对故事的发展意义重大。音乐、天气、人物,各种组合与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读者明晰了布里尔小姐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前景。当她坐在“专属”的座位上,欣赏乐队的演奏,观看人来人往之时,突然一“戴貂皮无沿帽的女人和一个穿灰衣服的先生”在她面前相遇,在她眼中,那女人“……头发黄色的。而现在她的一切,头发,脸,甚至眼睛都和这顶破旧的貂皮帽一样颜色苍白了。她抬起来轻抹嘴唇的那只戴着洗过手套的手是只发黄的爪子”。或许,她很同情这个悲惨的街头女郎,但深思之下,这个女郎岂不是带着狐皮围巾的布里尔的逼真映射么。象征显而易见,她眼中别人的惨淡,除了真切的悲悯,也是自我的映照吧。狐皮围巾、蜂蜜蛋糕,可能是这大大世界中,她仅有的慰藉和温暖。社会的冷漠,人情的寡淡皆可见一斑。而布里尔住的昏暗的小屋,“像小柜橱一般的小屋”,则也象征着更大范围的冷漠社会。似乎,人人都孤立地置身于自己的小小空间内,彼此陌生,冷漠无情。其实,文中的颜色、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对比甚至是声音都包含特定的象征意义。当然,这三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是交互使用、共生并存的。传统意义上的“情节”被这些精挑细选的细节所替代,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符号,是意象,是貌似“无情节”的故事,是必然存在的“内心独白”,也是内涵更为深刻的文学创作。

三、创新叙事技巧的运用

曼斯菲尔德的大部分小说中,内心独白和象征主义都显而易见。而《布里尔小姐》中,她还用到了几种独特的叙事技巧,例如,叙事视角、诗化构建以及某些措辞与标点的创新用法等。

1.叙事视角转换首先,曼斯菲尔德舍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4]53的手法,而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并且叙述视角不断发生变化。文中,“布里尔小姐抬起手来摸着狐皮围巾。可爱的小东西!”作者轻松地在第三人称叙事和第一人称内心独白之间自如转换,外部环境描写和内部心理描写的转换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故事开始,第三人称叙事,然后转为布里尔小姐的内心独白,采用限制性叙事方式,作者和人物所知无异,尽可能不去干扰人物的内心思想变化,依照人物的思维模式与讲话方式来展开叙事,没有多余的判断与解析。另外,外部环境的描写也由第一视角完成,客观描述与主观表达交替进行。

2.诗化构建的风格小说中,音乐因素的存在仿佛为读者谱写了诗画般的交响乐。其实,乐队的演奏曾多次涉及,用“音乐节奏与旋律的变化来契合人物内心与思想的波动变化”[5]55。当布里尔小姐沉浸在虚幻世界的欢乐中时,音乐也如此轻快、欢愉,“一小段长笛,相当悦耳。然后就是一连串动听的降音。她很肯定这一段将会重复。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她扬起头,微笑着。”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她的视线,她仿佛参与了更多人的生活,她的情绪越来越好,“当—当——当——!嘀——当——!”,她几乎要跟着节奏哼唱起来。当那位道貌岸然的男士侮辱并嘲弄了那个戴貂皮无沿帽的街头女郎时,鼓声在她耳中是如“畜生!畜生!”般的怒吼。内心感触在变化,音乐奏出相应的完美契合,为我们营造了诗般的意境与音乐剧的感受。还有,明喻、暗喻等修辞也让小说更美、更有韵律与节奏感,都促成了该小说诗化的构建。

3.特别的符号与措辞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总是充斥大量的破折号、分号与惊叹号等标点符号。该小说中共有30多个破折号。故事最开始,破折号的运用更是达到极致52这些连字符的运用是为了整合、串联整个故事的发展,或者说,捋清布里尔的心理与思想变化。当然,这也对“叙事视角的转换”起辅助作用。都深得垂青。该短篇小说完美地示范了曼斯菲尔德短小说创作的独特性与创新性,所有的这些现代元素与创新方法完美和谐地结合,为我们创作了“无情节”,却情节感人,涵意深刻的《布里尔小姐》。

四、结语

《布里尔小姐》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与情节,需要读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之中,才能完全把握故事的脉络,准确诠释故事的深刻内涵。虽然“无情节”,但有了“内心独白”、“象征主义”以及现代性的叙事技巧,情节发展跃然纸上,此时无语胜有语。曼斯菲尔德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先锋作家,她穷尽毕生精力来创新、创作,她的短篇小说耐人寻味,值得深究,这些成功的获得离不开作家不懈的努力与不弃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洪舟.看似寻常更奇绝—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情节淡化现象[J].风格与流派,1996,(1):13-18.[2]南帆.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50.[3]付灿邦.曼斯菲尔德小说的艺术魅力[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5):111-114.[4]傅似逸.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创新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2,(2):51-54.[5]宋坚.内心独白与诗化建构—伍尔夫小说创作论[J].广西师院学报,2001,(3):54-57.[6]KatherineMansfield.MissBrillInImpact—FiftyShortStories.HarcourtBraceJovanovichInc.,1986:52-56.

第二篇: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现当代小说鉴赏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 说实话以前很少看小说,除了上课时老师会将那几篇外几乎是没读过其它的。这学期我选了这门叫做现当代小说鉴赏的选课也是为了弥补一下自己在小说文学这方面的欠缺。第一节课时老师就说了这个课的最后会写个论文作为评分标准,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说说鲁迅这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现当代小说作家吧。

首先对鲁迅先生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大多数同学都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以前鲁迅先生曾去过日本去留学,学过医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济世救人。但是鲁迅先生发现通过这种方法拯救的人太少,所以他才走上了写作这条道路,他想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来拯救更多国人的心灵。鲁迅先生真正的开始创作是以 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的,从此鲁迅先生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鲁迅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热风》、《华盖集》等等好多的小说和文集。还记得那些铿锵的文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年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唤醒了无数国人的心。每当我读起这些文字都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共振,那感觉真的很好。生活方面,1906年7月6日鲁迅尊母命与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朱安结婚,个人感觉朱安和鲁迅都是不幸的,鲁迅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人们依旧很封建思想很不开明,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就这样善良单纯的朱安侍奉鲁迅的母亲。在孤独与寂寞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消逝了所有的青春年华,换来的却是独守空房。鲁迅最珍爱的女人,是他学生刘和珍,她的死令鲁迅悲痛欲绝,他为此还写了一篇《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还曾出现在课本中,用铿锵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和痛苦。作为刘和珍的同学,许广平扮演了一个刘和珍的影子,她在鲁迅最受伤的时刻出现,这对鲁迅来说未尝不是个解脱。鲁迅还有两位忘年交:一位是日本人增田涉,还有一位就是萧红。终其一生,他的情感生活是挺悲剧的,孤独的,很少有人走进他心里。

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我选择了《阿Q正传》,因为这个也是老师上课讲的一个小说,而且还放了电影版,说实话当时没怎么看,最近我又看了一遍,还找了这个小说看。这是一个写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真实面貌的小说,鲁迅先生通过这篇小说披露了当时旧中国人的劣性。而这样的小说也正是当时最需要的,当时的中国需要有这样的作家来让当时的中国人认识自己的“丑恶嘴脸”。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当时病态的社会和“畸形”的国人发出呐喊,很真实,也很有效。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底层人的典型,社会地位低,受压迫和剥削,谁都欺负他。小说主人公阿Q的出场以其姓氏为开端,阿Q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姓赵而且还是本家,还去找赵太爷,结果被赵太爷好顿奚落,还给了他一嘴巴。真是自找苦吃,像他这样既没地位又没钱的人在当时又怎么会被赵太爷这样的大户人家看得起呢,简直就是找打,阿Q有可能真的姓赵,但他混得实在是太惨了,以至于人们都觉得他不配,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内心已经被长时间的扭曲,人们在看这个小说时更多的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由阿Q聊扯小尼姑,也勾起了一个男人最基本的要求:有个女人,有个家。俗话说的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也因此引出了后面阿Q跟吴妈的表白,其实阿Q跟吴妈都没有错,阿Q想要个女人想有个家,而吴妈是个寡妇在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个不错的组合,可在当时人们依旧很封建,像吴妈这样丧夫的女人就应该守寡一辈子,人们思想的腐朽导致了这一悲剧。阿Q每次被打之后总是心想“被儿子打了”之类的话,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对自己的懦弱在进行化妆,自以为自尊得到了维护,其实这是一种最无能的表现。后期阿Q还“投身革命党”,希望这样能改变知己的命运,不过在我看来他的革命跟抢劫没什么两样,只是盲目的满足自己,并没有真正的思想上革命。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一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在我看来简直是愚昧到家了,他没有灵魂,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是他用来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宝”,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阿Q死后,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 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说的话语,其实他们自己跟阿Q又有什么区别。这就是阿Q,没有做人的准则,甚至是充满着矛盾,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他就像一面镜子。

第三篇:现当代小说专题讲稿

中国现当代小说专题讲稿

第一讲 文学与小说

一、文学的定义  认识论定义:

 信息论定义:不等值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二、文学的本质

文学——过程(作家创作、阅读过程、评论过程)

三、小说

区分小说与文本? 小说=文本+活动

四、文学阶段的划分

 古代(商代——1840)近代(1840——1919) 现代(1919——1949) 当代(1949——当下)这样划分存在一些问题:

A、逻辑上不合理——完全按照 时间、价值观念,忽视 文学自身

B、当代终点问题

C、分类标准不一 从现代性的角度来划分较为科学

第二讲 现代性概述

一、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就是现代社会的属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形态等方面)

二、现代性的标准:

 基础:人道主义 ——以全人类为出发点(1)是从神学中分化出来的

(2)注意区分中国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统治,出于士大夫阶层,可以说民本思想是初级的朴素的人道主义(李贽:百姓日用,乃是道) 方法:理性主义 ——科学理性主义(1)区分中世纪的“道德理性”

(2)现在科学的转义:道德化、善的、好的——伪科学(3)张君劢《科学与人生观》1922年  目的:个性主义 ——个人主义

个体与群体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 三者 均衡 发展

三、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的发端——从文艺复兴开始

阅读书目: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课下查阅:加洛林王朝

腓特烈二世

梅迪奇家族

第三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人道主义状况

一、1915——1926

1、人道主义表现最为充分的时期,唯一一次对下层阶级人性的关注,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平等。2、1926年后——无产阶级文学

郭沫若的“叛变”,《英雄树》——集体

3、叔本华的悲剧理论——“黑暗的现在”

二、1926——1936

1、革命+恋爱

eg:张天翼 2、1936年 左翼解散

三、1936——1949

1、战争文学

2、田间——“毫无人的关注”

四、1949——1956

1、建国后的“歌德文学”

2、“双百” 3、1956年揭露官僚主义、爱情——有人道主义精神

五、1957——1962(调整)1、1957年 反右 2、1958年 大跃进

六、1962——1966 农村题材小说、电影

七、1966——1976 文化大革命,人道主义的最低点,但是存在潜在写作(地下文学)——人道主义精神潜在:eg:A:手抄本小说《少女的心》

B: 张扬《第二次握手》——古典主义手法、“拥双艳”模式

苏贯兰

丁洁琼

C:白洋淀诗派(朦胧诗的萌芽)

八、1976——现在

伤痕文学:人道主义大规模复苏

中国现当代文学100年人道主义精神考察情况:

 1915——1926 鲁迅 是人道主义的最高峰  1957 著作中对爱情的关注,如《百合花》  1962 微露光芒

 1972 “文革”中的“地下写作”  伤痕文学:人道主义大规模复苏

阅读书目:《树与林同在》 《欧洲史》 《文革十年史》 《古罗马衰亡史》

第四讲 1976年后的文学发展情况

一、伤痕文学——反思“文革”10年

1、正视了人性,正视了人权2、1978年,针对“两个凡是”提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3、人道主义的复苏: A:知识角度

B:人与人的关系

C:什么样的人是正常人

4、卢新华的《伤痕》——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复苏

刘心武《班主任》——“人”回到中国人的视野 冯骥才《铺花的歧路》

二、反思文学——反思建国30年、理性

1、题材:(1)揭露对人的伤害

(2)文化形态描写

(3)文化存在发扬→“寻根文学”

2、思考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三、寻根文学——人道主义(伦理观念、性的观念、人的生存形态)

1、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改革开放后,外国思想的传入,引起中国人思想混乱,异质性文化的冲击,各种思想、行为方式被接受。(83年——86年——89年)

2、重要作品:

 郑万隆《异乡异闻》、《老梆子酒馆》→生命意义和生命形态的苏醒  邓友梅《烟壶》、《那五》→下层生活状态,人道主义  冯骥才《神鞭》→人自强不息

《小脚》→从文化传统来表现人道主义  刘绍棠 秦淮河风俗人情

 李杭育 葛川江系列→人怎么活才是对的,对传统文化的惋惜  王润滋 山东

 韩少功 《爸爸爸》→文化批判

 贾平凹 商周系列——刻画人物表现能力超强,语言简练,可与汪曾祺相比

四、改革文学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五、性文学

新时期中后期出现“性文学”

 张贤亮 第一次正面把“性”(性行为、性意识)写入文学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  王安忆 “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 铁凝

《玫瑰门》

六、先锋文学

背景:国外:

1、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博尔赫斯《曲径交叉的花园》→叙事迷宫

2、形式主义的影响

国内:高行健《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初探》

代表人物: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格非、孙甘露、余华、苏童

七、新写实主义

85——86年后回归现实→新写实主义,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细节的真实、典型化)

1、代表人物及作品: 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塔铺》  池莉《烦恼人生》  方方《风景》

 路遥《平凡的世界》

2、“零度叙事”与福楼拜的“客观叙事”的关系

八、新历史主义

1、海德怀特《新历史主义叙事》“所有历史都是表述出来的,具有修辞性”

2、历史主义:(查)

黑格尔是较早有系统地理解整体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为历史主义建立基础元素。这些元素在十九世纪兴起,包括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

历史主义有时会与还原论相比较:还原论主张人类发展可以还原为基础法则。例如,有些人类历史发展是由经济法则所决定的(经济决定论)。历史主义者则以解释个别人类历史发展,建立他相信的基础法则。

此词在其他范围有不同的使用。在人类学上,“历史主义”指人类或生物会适应当地的环境而作出发展。在神学上的使用,一些基督教教派亦会以“历史主义”为名理解圣经的预言,特别是与教会发展作出关连理解。

3、新历史主义:思考角度:

 语言表达能力(不被官方认可,但不一定不被民间接受,如《白鹿原》,历史的必然性变成偶然性) 写作主体

 接受主体(能将自己所认同的那段历史合法化)

福柯:A:话语权问题

B:知识考古(概念的起源发展)

九、现实主义冲击波(“新左派”)

河北的三驾马车

十、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时期:人逐渐被异化成一种符号

2、解构的时代

3、现代性——中华性

第五讲 个人主义

一、概念

英文是:individualism

divide 分解的意思

所以individualism 的意思是 不能再分解的单位或团体

二、起源

源于基督教:个人最初为出世

出世——接近上帝 9世纪神学

13世纪——查士丁尼、格里高利二世、康士坦丁大帝、丕平宗教改革

传统:只有教会有权与上帝沟通

路德改革:每个人都可虔诚的与上帝沟通  卡尔文之后,现代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开始  后来浪漫主义表现最为突出

《约翰·克里斯多夫》《红与黑》《复活》《安娜·卡列琳娜》

三、中国个人主义发展状况

1、最早:《老子》《庄子》个人可通过自己努力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2、孔子关心的事集体主义

3、竹林七贤——个人主义,但是他们是消极的

4、唐代 大一统社会抵制“个人意识”的觉醒

李白

“才子意识”

5、白居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6、宋明理学:个人修养(天人合一)

7、李贽:“百姓日用即是道”

8、“四大名著”——个人主义由虚到实,中国个人主义真正产生,进入文学 9、20年代表现在浪漫抒情领域和鲁迅的思想

如:郁达夫

丁玲 10、30年代有沈从文的作品,但自茅盾的《子夜》之后,转为集体主义,进入无产阶级文学:领导出思想、作家出技巧

11、抗战时期: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被批判)

12、建国后:个人主义遭到否定

13、文革期间:个人主义被湮灭

14、文革后以“性文学”为代表,略见个性主义

四、个人主义的标志

1、平等观念

 现实平等、机会平等  霍布斯“三大契约论”  洛克“三权分立”“让步权利,换来幸福” 原则平等,现实不平等 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美国 “五月花号公约”1620.11.11 影响《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制定

 国家建立的前提:①正义性②法律性 政权的合法性与法制、个人平等相对立  “正义”与“法律”的关系:“正义”只是一种标签,有力量就有话语权 “法律”是公正,人人都应坚持  存在主义,选择原则 “人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干什么,但可以选择自己不做什么”

2、所有权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自身所有权的问题和财产所有权的问题

3、主体性

确定一个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此目标

只有人才具有主体性,其他虚化的概念都不具有

五、个人与社会其他范畴

1、个人→家庭(族)

血缘——半实体化    

→民族 文化语言——虚化

→国家 法律契约——虚化

→人民(公民)政治 ——虚化

2、社会——有机体→整体

社会——机械体→集合

第六讲 理性主义

一、理性——能力——真理

1、柏拉图最早提出“理性”→文艺复兴的主导理念

2、亚里士多德“理性”恢复到人自身能力的角度,表现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是从逻辑角度说明的

3、“逻辑学”——文艺复兴后渐入人心

牛顿、莱布尼茨将逻辑学应用到具体领域,将理性由“实体”转化为“工具”,所以理性分为:①道德理性(浅)②工具理性——科学理性 例如:大陆理性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

 工具理性:⑴严复、林则徐“格致”(洋务运动)

⑵新文化运动“科学”→乡土小说 用科学理性解构中国传统

如:《阿Q正传》中华民族逆来顺受的人格“社会大融合主义”

《狂人日记》 解构封建礼教

这批知识分子对自己家园的矛盾心态(揭露与哀愁、无可奈何)

⑶社会剖析小说 以茅盾为代表 与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相似

 道德理性:孔子“周礼”

孟子 天理

法家

“法理”——自然法(西方)

汉代

道德体系

宋明理学

4、反理性

尼采、叔本华对“理性”产生质疑,一战二战是理性发展到了极端而缺乏人道主义 反理性——用理性来批理性→后现代主义

解构——非理性状态——“无工具”

5、科学理性的特征:

①因果联系 由现象到结果,由结果找原因 ②本质 由现象到本质

二、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1、现代与后现代并行发展,而不会消亡,前现代会逐渐走向消亡

2、现代

现代性的一个表征是建构

社会中心:→官方话语

→主流意识形态:某一社会阶段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得到普遍认可 →平民话语

3、后现代——知识分子的死亡、各种思想都有存在的道路

三、点播:文学史应以文学思潮编写

启蒙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化氛围 总结

第七讲 文学的现代性运作

一、人道主义

1、小说(古典小说)定义的渊源:

⑴庄子:小说 “大道” ⑵《汉书·实货志》:“小说家者流盖稗官,街头巷议” ⑶言史——演绎出

2、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的显著区别:

中国古典小说:以情节为中心 现代小说: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3、现代小说转型的原因:

⑴叙事学观念转变,历史文本的影响 ⑵宗教神学影响,人道主义进入作家内心

3、中国以道德、伦理为中心

二、个性主义

1、个人意识觉醒→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诞生

2、文化共同体

⑴西方最早的文化共同体:

①以希腊为中心 公元前20世纪到16世纪

②罗马 承认基督教为国教

③16世纪初: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结束(各民族自己的语言产生)⑵东方最早的文化共同体:

①约1617年,韩国世宗改革 ②印度佛教传播,语言传播

③中国《白话报》比鲁迅、胡适早20多年 20年代 白话运动

30年代

沈从文

40年代

解放区文学

⑶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现代性:①要以人物形象为中心②用本民族语言书写

③现代性的三个方面需均衡发展

三、理性主义

1、“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建构性的社会结构

强调人的主体性

2、“怀疑论”——对文学权威性进行挑战、解构

3、文学思潮对权威观念的解构,而不是文学创作方法

①古典主义时期:挑战非理性(王权与道德)

②浪漫主义时期:挑战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③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用科学理性衡量进行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

四、现代性社会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最根本的表征是理性

人道主义是基础,个性主义是目的,理想主义是手段而不能单独作为一种价值

五、乌托邦

乌托邦:知识分子或相当于知识分子的人对整个社会进行认识,而绝望的时候出现 的“构建”。

有关“乌托邦”的作品: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 奥斯汀《上帝之城》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中国:《桃花源记》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六、讽刺形式

1、悖论:两种价值观念的对立并存

2、反论:名与实产生的对立冲突 如:“革命”就是逻辑上的“悖论”

革命是要人活的但革命的过程中却要死人

第八讲 三种话语、三种文学与三种知识分子

一、概述

从主导性来看,有三种价值观念:

官方话语——官方文学——官方知识分子 启蒙话语——启蒙文学——精英知识分子平民话语——平民文学——平民知识分子

二、官方话语——官方文学——官方知识分子

中国现当代官方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

 新文化运动

 30年代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国民党政权官方话语  抗战后,官方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合二为一

二战内战后,人民日报(共产党)——中央日报(国民党)

 建国后,特别是56年,人道主义和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仍是官方话语下的,就像十七年文学

 86—89年,主流意识形态与官方话语决裂,但是只是少数人,如 刘再复、李泽厚、刘晓波

 90年代通过经济杠杆完全合二为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批判性故有但是体制化

三、启蒙话语——启蒙文学——精英知识分子

 第一个启蒙时期:1915——1926 新文化运动时期 鲁迅把工具作为目的——乡土小说  第二个启蒙时期:75年“两个凡是”“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新时期文学前期阶

段,用“民主”启蒙——伤痕、反思文学

中国:启蒙+救亡+革命三重变奏

启蒙对象:对官员 对平民 ┃

四、平民话语——平民文学——平民知识分子

周作人的“平民文学”中的平民是指农工大众 现在的平民是指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公民

反映平民老百姓的生活与心态变化,关注小人物的命运,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等

第九讲 文学作品研究范畴

一、康德

范畴:质、量、模态、关系

二、福柯

1、知识考古

2、话语权问题

三、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文学研究范畴:

客体:①现实生活——②文本(作品)┃ ╳ ┃

主体: ③读者 ——④作者

⑤ 批评界 ⑥出版界(媒体)

四、刘再复

《文学主体论》

第十讲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具有历史性,在现代性下的一个特殊群体,具体的标准:

一、稳固的价值观念

1、知识分子与匠人的区别就是 知识分子不会随便改变价值立场,而匠人则是无轨迹可循的

2、三种话语、三种文学与三种知识分子 具体见第八讲

3、流氓无产者:阿Q(《阿Q正传》)

赵多多(《古船》)王秋赦(《芙蓉镇》)

“人物形象的半主体性”

4、中华民族中的人格褒词变迁:

春秋战国: 士 汉: 圣人 三国:英雄

二晋南北朝:士族 隋唐宋:才子 明清:忠臣孝子

清末、民国:知识分子 40-70年代:工农兵

80年代:知识分子(短暂)现在:官 财

二、能够发明或运用一套符号系统(语言)

语言:

1、日本文化对中华文化有种反哺,梁启超时代学术用词80%都源于日本

2、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

文学语言:形象性、多义性

┃ ┃

日常用语:准确性、单一性

3、文学语言多义性引起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文学语言的极致)具体表现:

①描述(具体)②概括(抽象)

代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陌上桑》

4、文学语言学

三、创造性

1、自然学科知识分子→物质 ——可复制性——市场化

人文学科知识分子→精神、思想—— 一次性——非商品化

现在学术规范的不合理性:①思想商品化②思想个人化,而不能传播

2、知识分子与政治家之间关系的密码:

知识分子:非秩序性——知识分子的使命 政治家:①在野政治家——非秩序性

②掌权政治家——秩序性

知识分子与掌权政治家之间就会产生冲突,而知识分子往往是受迫害的

3、⑴道德是统治者的反应,道德与统治者的政策总是合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意识形

态的反应,上升一步就是被统治阶级的法律

⑵道德的内化:被统治阶级将统治阶级的意志内化为自己应该遵守的规范 如:狼与羊 口号:生命或哺乳动物 ⑶立足点:国家、民族(虚化)人

第十一讲 重返八十年代一、八十年代纯在部分理想主义,难重返

原因:

1、历史是单向线条式发展的

2、不民主

几十年文革文艺并没有发展,80年代相对文革有所发展(相对论)

3、政府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交锋,重锤打击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重要年份

83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捕知识分子)86年:清除政治污染

刘晓波与王朔《美女送我蒙汗药》

下岗现象

“官倒”

89年:“反官倒”,**

三、文学经典化的问题

过去:官方与知识分子合谋

现在:经济与“知识分子”合谋

四、新疆文学

1、民族意识:具体的民族意识(哈萨克、维吾尔等)

2、地域意识:独特的地域存在,地理风貌

3、国家意识(淡薄):法律√ 政权ⅹ

五、重点理解

后现代 ┃ 审美 ——道德生存(相对生存)—— 现代 ┃ 实用 ——物理生存(绝对生存)—— 前现代 ┃ 道德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教学大纲

前言

自从中国当代作家莫言成功问鼎诺奖迄今,在静水深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长河中,那些次第沉淀下来的诸多足以彪炳汉语白话新文学史册的经典文学文本便如那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玉石珍珠般逐渐映入莘莘学子们的视野,引发起他们的广泛关注。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以小说为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学习和梳理,从而达到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对中外经典文学文本的鉴赏能力等目标。建构起他们对中国汉语白话新文学的文学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它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

课程基本情况说明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 开课学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36/1.5 适用专业:全校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选修课

选用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和朱苏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课程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百年思潮及其流变

教学内容

1.1 1917——1999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时代背景 1.2 此期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 基本要求

了解自五四前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及当下文学生长与发展的时代语境和此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以及文学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由此分析总结中国现、当代文学运动和思潮的特点与规律,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分析鉴赏能力。

第二章 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教学内容

2.1鲁迅的文学创作(重点讲解《呐喊》《彷徨》)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2.2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基本要求 了解鲁迅出现的意义,重点掌握鲁迅以小说为主的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章 茅盾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内容

3.1作家生平和经典文学作品 3.2《子夜》及其典型意义 基本要求

了解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提高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 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教学内容

4.1巴金的生平、思想和主要代表作品 4.2《家》的杰出思想艺术成就 基本要求

了解巴金的生平、思想及其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第五章 老舍和他的《骆驼祥子》

5.1老舍和他的文化救国思想

5.2 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 基本要求

了解老舍文化救国的小说主题和京味儿小说的美学、民俗学价值。

实践课

(一): 经典小说读书报告会

(一)实践活动的主题和时间安排:

主题是“我最喜爱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读后感”的读书报告会。每学期的五

一、国庆长假前布置学生在指定的中长篇小说书目中任选其一进行阅读,节后开学上课时进行发言报告。

(二)训练内容与训练目的:

内容:学生假期内认真阅读所选的中长篇小说;把阅读的心得体会撰写发言稿。

目的: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认真阅读;训练学生撰写鉴赏评论文章能力和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

(三)检查方式: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与发言稿,评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总评成绩。

第六章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

教学内容

6.1沈从文小说中城乡对立互参的模式 6.2《边城》的牧歌情怀 基本要求

了解沈从文小说创作之于左翼、海派和民主主义小说的之外的独特的审美、人文价值。

第七章 钱钟书的小说创作

教学内容

7.1钱锺书的生平、创作和“钱学”

7.2 《围城》——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描写

基本要求

了解钱钟书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客观分析80年代以后的“钱锺书热”的文坛现象。

第八章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8.1张爱玲传奇身世和其作品中的苍凉风格 8.2《金锁记》、《封锁》和《倾城之恋》 基本要求

了解张爱玲独特的身世和中国传统小说对其创作的影响,为什么说张爱玲是鲁迅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客观分析80年代以后的“张爱玲热”的文坛现象。

第九章 80、90年代小说的创作实绩(上)

教学内容

9.1 路遥的生平及其《平凡的世界》 9.2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和《秦腔》 9.3 张炜的《古船》和《你在高原》 9.4 陈忠实的儒家文化观和《白鹿原》 基本要求

对80、90年代文学创作中以人性为关怀中心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梳理,重点介绍路遥、贾平凹、张炜和陈忠实等的创作和作品。

第十章 80、90年代小说的创作实绩(下)

教学内容

10.1 现代叙事技巧的探索及刘索拉等现代派小说的创作实践 10.2 马原、余华等的后现代派先锋小说创作得失 10.3 王朔现象

10.4 女性写作的多元共生景观:王安忆、池莉、迟子建、林白、卫慧 基本要求

对80、90年代现代派、后现代先锋派等小说思潮进行分析与介绍,以此探察文学观念与文学叙事技巧的变化。为下节课学习莫言的创作成就做好铺垫。第十一章 现代汉语白话小说的硕果:莫言

教学内容

12.1 莫言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和艺术成就

12.2 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 基本要求

了解莫言作品中的以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为其主要题材的独特文坛现象。了解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和其小说中沾染的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第十二章 网络小说和畅销小说

教学内容

11.1 网络写手和网络小说:“痞子蔡”、安妮宝贝和慕容雪村等

11.2 畅销作家和畅销小说: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幻城》;姜戎《狼图腾》、杨

志军《藏獒》等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文学和畅销作家,如何在良莠不齐的诸多网络和畅销小说中甄别、鉴赏优秀的小说作品,学会自觉抵制那些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低级趣味的小说的侵蚀。

实践课

(二):小说鉴赏小论文的写作与展示

(一)实践活动的主题和时间安排:

要求学生就自己本学期所接触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中的任何一个作家、任何一部小说作品,或者是任何一部小说作品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入笔,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审美体会,把它写成一篇1,800字左右的鉴赏性评论性散文或者小论文。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另外,每小组还要抽出本组认为最好的一至两篇文章,做成ppt课件,给大家解读你的大作,让大家一起分享。要求其他同学给出评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时间定为学期结束前最后两堂课。

(二)检查方式:

所有的小论文均要求上交,作为平时成绩,对精选出来的小论文的撰写者给予平常成绩加10分的奖励并记入总评成绩。

大纲说明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一学期做四次书面作业,期终考查手段为闭卷考试。详述如次:

期 终:闭卷考试(统考),占总成绩的40%,其中包括考核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 能力。

平时成绩:开卷,以小说鉴赏小论文或者读书体会的形式考核,主要考核阅读和理 解作品的能力,占总成绩的40%。

出勤/实践: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堂发言和实践环节),占总成绩的20%。

参考书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制定人:姬志海 审定人: 批准人:

第五篇: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重点解答

革命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是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其写作高潮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这种小说大多是二元对立模式,大写革命者、斗争者的英雄主义、道德情感等以推崇传统道德,使之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有较大篇幅书写反面人物的侵略行为和野蛮表现,以肯定革命历史的必然趋势。革命历史小说注重文学的工具性、服务性,强制其承担起“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的重任。代表作有: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和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农村题材小说:是以农村的现实、历史和农民的生活为题材范围的小说。1)艺术形态的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2)题材类型1.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2.写农业合作化运动。反映农村生活,展示农民精神风貌。3.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3)代表作家:两个艺术倾向不同,都有很大影响的两大创作群体:一是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另一是柳青、王汶石等陕西作家。较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代表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等。

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率先打破文革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伤痕文学较成熟的作品还有: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等。反思小说: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入。1979年开始,反思小说集中涌现,标志着文学的现实主义已经进入深化阶段。它不再满足于暴露与批判,而是由近至远,由表及里地追溯极左思潮在历史进程中的脉络,并探究其原因,由于历史哲学的思考进入了文学的层面,所以在总结历史教训的浓度和广度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反思”的视角多样化,“反思”的视线不断前移,一批更有思想、更有丰富阅历的作家:王蒙、张贤亮、高晓声等率先突破了一般地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实践,写出了一大批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王蒙《蝴蝶》、张贤亮《灵与肉》。

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阿城的《棋王》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乃至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先锋小说:泛指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切具有超越既定法则、勇于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的小说。特指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批具有明显艺术探索精神的小说,也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其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

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新写实的文化精神:还原生活;消解崇高、拥抱世俗。代表作品有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女性叙事的精神实质是通过在文本中真实地表现女性经验(包括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心理经验和情感经验、审美经验、欲望经验等)肯定女性作为人的主体的价值追求。由于女性经验的制约,女性叙事表现出远离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女性的人生际遇来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男性的精神的孱弱与人格的畸形、塑造真实复杂的女性形象、肯定女性欲望等诸多特征。女性叙事归根结底是由女性经验和对自身价值的定位来决定的,它既受时代语境的制约,又与千差万别的个体经验直接相关,这两者交互作用,形成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 简答题: 一、十七年小说的思想、艺术弊端 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

1、文艺政治化: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理解得简单、机械化。文艺表现政治、革命、战争,文艺为社会的服务直接理解为政治的服务。文学主要集中于对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战争的表现,有对政策图解的倾向。

2、题材的单一化:主要集中于现实和历史题材,以党的革命斗争和现实政策为主要的参照点。忽略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

3、手法简单化:片面追求大众化、民族化,用狭隘的现实主义,使用图解历史、图解政治的方式进行创作,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主要是肯定性歌颂,缺少对生活的深层次挖掘。作家的个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4、人物形象扁平化:主要塑造无产阶级英雄的典型形象,人物形象类型化、模式化,属于“扁平”人物。

5、作家非专业化:作家往往借助自己熟悉的历史和生活写作,具有历史再现性质,文学创作的修养不够,许多成为了“一本书作家”,如杜鹏程、洪波、杨益言等,作家的文学素养不能够支持长期的创作。

二、知青小说的主题演变 1、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是展示伤痕的,写以知青为主的主人公的苦难历程,重于对文革悲剧的伤感的揭露与控诉。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2、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以温情怀念为主,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是对记忆的重构和怀旧的美化。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

主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3、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可以表述为“青春无悔式的悲壮纪念”,是执迷不悟的精神回归,小说致力于寻找值得珍惜的元素,维护这一代人曾经的青春和献身精神,甚至上升为缅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高度,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

主要作品: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

三、先锋小说的叙事圈套和主题表述

1)叙事圈套:他们把叙事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本身看作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像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有的并把实验本身,直接写进小说中,消解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的方式,给读者带来阅读感受。

2)元叙事、元小说:它通过作家自觉地暴露小说的虚构性质的手法,产生间离效果,反纲和消解情节连贯性,整体性和真实性,动摇了似真幻觉,这样,虚构在小说中也就获得了本体的意义。他们为了制

造侵扰叙事,还故意拆除真实与虚构界线,有时让幻觉侵入现实,有时用现实侵入想象。戏拟、空缺。小说结构上用片段性,互不相干的拼合,放弃因果联系。

3)文本实验:通过纯粹的语言游戏进行反叙事的实验。运用现代语言学关注语言本身。

4)戏仿与空缺:对传统叙事的进一步颠覆。戏仿是说故意模仿而后颠覆,空缺是指打破因果链条,使意义无法整合。

四、选择一篇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分析新写实小说潮流的精神实质

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的特征

以陈染、林白、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上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是在回避主流话语的情境下,创作主体专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私人生活和边缘性体验的书写,具有私人性、身体性的特点。从它出现起便倍受瞩目且颇多非议,成为90年代多元文化格局中不容忽视的一元,也是女性写作进程中的特别存在。90年代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观照,女性意识的整体自觉为“女性私人化写作”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提供了机遇,但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陈染、林白到卫慧、棉棉关于在面向自我、面向主流叙事、面向大众的写作姿态;共同书写关于女性生存境况、“父亲”的颠覆、女性情谊与身体/性叙事的主题形态及包括叙事场景、叙事语言、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在内的叙事方式都可以看出其由内省到扩张,由深刻到浅俗,由飞升到低徊的变化,并以此来思考市场经济下文学的脆弱性,女性写作“私人性”与“身体性”存在的合法性以及女性写作理论根基的缺失的问题,从而对其未来的写作提出一些构想。

寻根文学的发生及原因

1985韩少功《文学的根》: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原因:

1、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

2、针对80年代西方化文化趋势的应战

3、知青作家寻找和开拓自身创作道路的努力

下载现当代小说的论文(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当代小说的论文(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当代文学品读论文

    《色戒》背后,张爱玲的爱情斑影 色是理性,戒是感性。色易守,情难防。 ——题记小说名为《色·戒》,其实已不单是表面的意义,它不是易先生的好色之戒,而该是王佳芝的情之戒,是所有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现代女性的爱情观 在中国,自古就有男尊女卑的观点。但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不这么认为,她们认为男女是平等的,尤其是在爱情方面。不少的文人都有作品阐释了男女平等的爱情。舒婷就......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共5篇)

    新课标指导下的现当代小说教学研究 摘 要:经过对苏教版中学语文现当代小说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当代小说教学仍旧存在如传统的模式化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小说教学缺少小说......

    关于课程“现当代小说专题研究“的一些看法

    关于课程“现当代小说专题研究“的一些看法 1209班 林梁成 20120101306 当初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专题研究”这门课时,是出自对阅读与小说的热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许......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引言 1.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半个世纪的经历,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对我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有着普遍的、典型的意义,鲁迅也是我国老......

    如何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如何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即二级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的文学。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原因,也为了教学上......

    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题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一、本选题主要是有关现代文学方向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现当代文学概论课程论文

    【学术短论】 论龙应台家庭教育的“快慢艺术” 姓名:刘亚男 班级:12教(文)学号:12180207 摘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家庭教育,越来越多的亲子节目在各大卫视轮番上阵,见识了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