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题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一、本选题主要是有关现代文学方向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鲁迅《人之历史》解读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精神要义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对有关诗人及作品的评论 鲁迅《野草》中的战士形象简析 论《野草》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论《野草》中鲁迅的想象力
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及鲁迅的态度 论《朝花夕拾》中的幽默 论《故事新编》中的荒诞描写 简析《铸剑》中的复仇
论胡适《尝试集》的艺术特征 论夏衍的报告文学创作 论郁达夫散文的审美特征 论周作人三十年代的散文 论周作人二十年代的散文 论瞿秋白的杂文
论戴望舒四十年代的诗 论田间抗战时期的诗歌 论艾青抗战时期的诗歌 藏克家《烙印》解读 论藏克家抗战时期的诗歌 论洪深的《香稻米》 论胡风的诗歌创作 胡风论诗
评曹禺的《北京人》 论夏衍抗战时期的戏剧 论杨绛抗战时期的戏剧 论丁西林抗战时期的戏剧
评骆宾基的长篇小说《边陲线上》 论谷斯范的长篇小说《新水浒》
从《速写三篇》看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论沙汀的长篇小说《淘金记》
沙汀的长篇小说《困兽记》的内容与艺术特色。解读沙汀的长篇小说《还乡记》 解读艾芜的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论艾芜的长篇小说《故乡》 论茅盾《腐蚀》对赵惠明的描写
试析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论齐同长篇小说《新生代》中的几个知识分子形象 试谈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几个汉奸形象41、42、43、44、45、46、47、48、论巴金《寒夜》中的心理描写 论钱钟书《围城》的幽默艺术
论黄谷柳的长篇小说《虾球传》中的景物描写
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很多,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一部进行研究)陈敬容的诗集《交响集》、《盈盈集》(可以择其一研究)谈袁水诗歌的讽刺艺术
陈白尘的戏剧(讨论其艺术特色)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考虑其文学史意义、其精神内涵,以及它的局限性)
49、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艺术成就、人物塑造等)50、40年代解放区的报告文学(可选择《五月的延安》、《冀中一日》、《渡江一日》等集子来作为研究对象)
51、论40年代孙犁的小说对抗日战争的描写
二、当代文学方向选题可向赵牧、马超、翟创全等老师咨询、面议。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现代女性的爱情观
在中国,自古就有男尊女卑的观点。但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不这么认为,她们认为男女是平等的,尤其是在爱情方面。不少的文人都有作品阐释了男女平等的爱情。舒婷就是其中的一个人。
舒婷是当代中国女诗人,她经历过下乡插队,当过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大盘福建省文联工作,走上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她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并成为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致橡树》也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
在《致橡树》中,出现了不少的形象,它们也有着独特的代表意义。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笠、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其次,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致橡树》讲述的正是舒婷的爱情观。《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透过木棉和橡树这两个饱含作者主观感情的意象、舒婷所要否定的一种爱情观是依附:如冰雪花之于高枝,另一种爱情观是奉献:如险峰衬托威仪。它们都以压抑或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她所肯定的爱是双方平等的人格独立,形态可以迥异,但却必须“做为树的形象”站在一起。只有在人格价值上的各自独立,才有在彼此平等基础上的互相扶持。这样作者透过爱情外观表现出来的便是一个更加普遍深刻的人格主题,是潜藏在爱的表层下的更深沉的感情。这是舒婷诗歌的一种普遍的观照方式。她写爱情,表现的是人际关系的理想追求,她写友谊,激荡的是她对人性尊严的呼唤,她写自己的骄傲和寂寞,同时也是倾诉一代人对这落漠命运的不满和抗争„„诗人在选择某一题材来抒写时,同时也在努力超越这一题材,力求使自己骚动不安的心灵尽可能广阔和多层次的体现。
《致橡树》很贴切的表达了舒婷的感情观。她认为:女性在爱情中不应该只做依附、痴情、善良、奉献。爱一个男子,不应该只是他的外表、物质、名誉、地位甚至才学等,更重要的是这个男子的精神内核,如追求、事业、理想、信念、人格等。而这些,在传统女性的爱情视野中很少出现或没有。作者顺前文而点出,这才是与以往不同的“伟大的爱情”,能坚贞不渝,从而卒章显志。她颠覆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爱情观。
但是,这样的爱情观,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可的,就如诗中提到的“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 这里却把红硕的花朵 比喻成沉重的叹息,整首诗给人优美,积极明朗的感觉。但这一处却使人心情有些低落,因为有很多人,尤其是男性,并不能理解这般美丽女子的心声。她那份独立的、特殊的、深沉的爱不被理解,反被灌之以“争强”。因此有了“沉重的叹息”。
作为现在的女性,我也认同舒婷的爱情观。在爱情与人性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的!
第三篇:现当代文学品读论文
《色戒》背后,张爱玲的爱情斑影
色是理性,戒是感性。色易守,情难防。
——题记
小说名为《色·戒》,其实已不单是表面的意义,它不是易先生的好色之戒,而该是王佳芝的情之戒,是所有人的情之戒,当然更包括张爱玲自身,这又是张爱玲的一次不经意地袒露自己。《色戒》,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篇写了三十年的小说,一段张爱玲似的海上旧梦。
作者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艺术成就及荣誉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又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在文坛中赫赫有名的她,却因为和胡兰成的失败婚姻,最后只得远走他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掌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两;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猝死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出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
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但她没有后悔。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作品简介
《色戒》是张爱玲小说中,少数以前卫手法探讨女性心理及情欲的作品,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识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一位高级特务,双方在政治、权谋、性之间尔虞我诈的故事。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写于1950年,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一群进步青年为刺杀汉奸特务头子易先生,派出最漂亮的女子王佳芝实施“美人计”。但在刺杀就要得手之际,剧情却戏剧性地发生逆转——王佳芝在老易为她买钻戒的过程中深受感动而改变初衷。
这部小说深得张爱玲的喜爱,她虽然在1950年就完成书稿,但是却经过近30年不断修改,直到1978年才将这篇小说和其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浮花浪蕊》
结集成《惘然记》出版。张爱玲在卷首语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小说主要内容
日伪时期,广州沦陷,岭南大学迁至香港,小美女王佳芝是话剧社的骨干分子。汉奸易先生随汪精卫来到香港,王佳芝的同学邝裕民跟易先生的某个副官是小老乡,无意中得知消息。热血青年们心血来潮,决定设下圈套谋刺易先生,最终选定王佳芝施展美人计靠近易先生。
王佳芝本质上不过是个小女人,她暗恋邝裕民,内敛、克制的邝裕民却对她无动于衷。“美人计”可是要玩儿真的,尽管本质上不过是小青年们的热血游戏。原本纯真的王佳芝为了腐蚀”易先生,不得不提前培养“性经验”,为此,与有过嫖娼经验的同学梁闰生发生关系,一切原本都是为了“救国锄奸”啊,可王佳芝却遭到同学们的窃笑,反倒是跟又老又秃的易先生在一起,才能获得内心的宣泄与解放,“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
不曾想易先生突然返回上海,暗杀计划流产。珍珠港事件后,学校又迁回上海,王佳芝却留在了香港,因为她不愿再面对过往。两年后,同学们却再度向她发出召唤,让她到上海完成未竟的暗杀事业。
小说展开在王佳芝来到上海后,以“麦太太”的伪装身份出现在易太太及其“闺蜜”们的牌局上。王佳芝要在今晚假借“修耳钉”的名目把易先生骗到暗杀地点:珠宝店。她惴惴不安,借故离开,在南京路上的咖啡馆等候易先生。在焦虑的等待期间,从前的种种复杂心绪掠上心头,王想起与易的种种暧昧情景,以及这两年的经历,内心五味杂陈、徘徊不定。易先生终于来了,他尽管心狠手辣、老谋深算,却也想不到眼前这个跟自己暗渡陈仓了两年的小情人儿会是刺客的布局„„
作品评析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已经面世很久了,假如没有李安和那部电影,恐怕它不会像现在这样洛阳纸贵,充其量也就是研究者的对象,不会成为今天大众人人争说的“八卦”——即便是资深张迷,之前对这篇小说也是见仁见智,但却没有像现在这么热捧。
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人们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对号入座,往往试图从作品里找到与现实中对应的人或事,动辄考据癖大发,仿佛不如此就对不起作者或者作品。这一点,在《红楼梦》那里被推向极至;《色,戒》现在面临的也是这个命运。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开放的,需要读者的阅读才能最终完成。因此,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王佳芝或者易先生。作者怎么写固然重要,但读者怎么读却也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张爱玲本身是一个传奇,她和胡兰成的爱恨情仇也是一个传奇;同样,当年郑萍如和丁默邨的故事也是一个传奇。这些传奇加在一起,让很多人在面对《色,戒》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这故事的原型及其影射。加之这篇小说从写作到发表,中间隔了漫长的三十年,而且发表的时间又恰恰是在胡兰成出版《今生今世》之时,这就更让人难以抵御一探究竟的诱惑,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出张胡之恋的蛛丝马迹。而现在,李安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正大火,人们对它的进一步探询也就在所难免。
我第一次读《色,戒》,是在五年前,那时并未觉得这是张爱玲最好的小说;现在重读,因为年龄、阅历的缘故(相信再过五年,或是十年,重新品读,又会有新的感悟),觉得这小说对人性的复杂有老到的认识和深度的描写,而李安说它是张爱玲最好的小说,我也觉得未尝不可以这样评价。应当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很多人其实对人性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于是,对《色,戒》里人性的描写缺乏认识、只对故事的原型、影射乃至外衣感兴趣,就在所难免。
脸谱化或者说平面化的描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难的其实是写出“人”的本来面目以及人性的错综复杂。《色,戒》则恰恰写出了这个“难”,而且驾驭得游刃有余,让人不得不佩服张爱玲的才华以及手笔。本来是一出色诱而杀之的“锄奸戏”,因为人性的缘故,变成了一出悲剧。王佳芝为国锄奸的春秋大义,在易先生为她买下那枚六克拉钻戒的瞬间轰然坍塌,——“这个人是爱我的”,这突然而至的想法,让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却也因此送掉了自己的卿卿性命。神来之笔在于结尾处易先生的想法,“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这些话读来令人毛骨悚然,而这正是张爱玲所要达到的阅读效果。人性至此,怎不令人心惊胆颤?
正如张爱玲所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至此,《色,戒》的标题意义、原型故事、影射含义,这些羊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极端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难测。固然,那些羊毛很有吸引力,但无论对《色,戒》也好,对其他文学作品也罢,作为读者,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那只羊的身上。让文学回归文学,这似乎才是读小说的正道,否则,就是买椟还珠,干脆去读历史或者纪实好了。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编号
论文题目
001
梁启超文学观的时代意义
002
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研究
003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004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005
论鲁迅小说的“立人”思想
006
论《祝福》的艺术特征
007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008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009
近现代报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010
论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
011
胡适《尝试集》与中国新诗
012
论周作人对新文学的理论贡献
013
论郭沫若《女神》对新诗的影响
014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015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016
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
017
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
018
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019
《新青年》研究述评
020
“小诗”派研究
021
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
022
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
023
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024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025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
030
论闻一多的新诗理论贡献
031
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
032
论茅盾的早期小说
033
《子夜》的结构特征
034
《家》中人物分析
035
论老舍小说的人物类型
036
比较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
037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
038
论曹禺话剧中的人物形象(周朴园、周繁漪、仇虎、陈白露)
039
论新感觉派小说对都市社会的表现
040
论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
041
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
042
论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043
论周作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
044
论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的京派与海派之争
045
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征
046
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视角
047
论张恨水的言情小说
048
九叶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
049
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050
论艾青诗歌意想系统及其意义
051
论艾青诗歌艺术风格
052
《财主的儿女们》的艺术特征
053
论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054
论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艺术特征
055
论张爱玲小说与市民文学
056
论小说《围城》的思想和艺术
057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研究
058
论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
059
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
060
论新歌剧《白毛女》
061
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
062
论梁斌的《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
062
论《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
063
杨沫的《青春之歌》及其“讨论”研究
064
当代“政治抒情诗”重评
065
论刘绍裳的“乡土文学”
066
谈孙犁的散文创作
067
论杨朔散文创作
068
秦牧散文风格论
069
董桥散文略论
070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
071
张中行与学者散文
072
“知青小说”小说综论
073
评王安忆的小说
074
张承志小说研究
075
论堪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
076
鲁迅、赵树理、高晓声研究
077
论张贤亮小说的艺术特征
078
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
079
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
080
王朔现象研究
081
韩少功小说论
082
评铁凝的小说
083
论池莉与“新市民”小说
084
评陈中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085
论《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
086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087
论邓友梅的京味小说
088
论冯骥才的津味小说
089
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
090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研究
091
评刘醒龙的小说
092
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093
评迟子建的小说
094
余华小说论
095
评方方小说论
096
论汪曾祺短篇小说风格研究
097
严歌苓的小说
098
《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人生
099
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王蒙小说的创新意识
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
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
金庸的武侠小说
余光中诗歌艺术
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
重评“样板戏”
论食指诗歌的意义
北岛诗歌的悲剧性英雄气质
论舒婷诗歌的抒情艺术
评顾城的诗
112
论海子的诗
113
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
114
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115
论“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
116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旅小说
117
论20世纪90年代新代小说
118
试论新世纪文学中的苦难描写
119
当代探索戏剧论析
120
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
121
新诗诗论研究
122
河南新文学简论 123
徐玉诺诗歌研究 124
于庚虞研究 125
丰村简论 126
苏金三诗歌略论 127
师陀戏剧创作论 128
李准农村小说研究 129
张一弓创作论 130
阎连科论
131
河南现代文学批评研究 132
河南现代报刊与文发展研究
第五篇:现当代文学
伤痕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特点:
1、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3、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价值意义:
1、从社会意义上讲,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2、伤痕文学表明文学真实性的回归。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心武 《班主任》 卢新华 《伤痕》(“伤痕文学”源此而得名)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宗璞
《我是谁?》
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紧随在伤痕文学之后。特点:
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天云山传奇》 刘真
《黑旗》
张弦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
改革文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许多作家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便是改革文学。时间:1978年改革开放后。特点:
1、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2、在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对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在当时被称为新人物形象塑造。代表人物和作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张锲
《改革者》
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这种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时间:1985年前后。特点:
1、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2、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
3、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人物和作品: 汪曾祺 《受戒》 韩少功 《归来去》 贾平凹 《古堡》
先锋小说
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特点:
不仅在语言形式、叙述技巧方面,而且在思想观念、文学精神上,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学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的接收和吸纳。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徐星
《无主题变奏》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红高粱》
新写实小说
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点:
1、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原生状态的感觉。
2、在主题上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3、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震云 《一地鸡毛》 《单位》 池莉
《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
张贤亮代表作,作品内容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灵与肉》,讲述的是主人公许灵均苦难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在土地和乡亲中找到灵魂归宿的精神历程。
汪曾祺作品内容,特点 作品内容:
80年代的小说世界面貌“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如《受戒》、《大淖行纪》;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噱,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
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从平淡转向苍凉。特点 :
1、在汪曾祺小说中,那些随时插入的成分,多关乎风俗民情和自然景观,且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说到哪儿是哪儿的神韵展现出来,它不只是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而且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
2、就叙述的语言质地而言,汪曾祺的小说敛省、疏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
3、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
贾平凹代表性作品 小说集《野火集》、《天狗》、《兵娃》等,长篇小说《废都》、《浮躁》等。
在80年代的小说,以对西北乡土人生的表现著称,在艺术上独具一格。他的小说在对现实强烈关注的同时,注重从乡土社会的历史、风物、地理、掌故中汲取创作的元素,厚重沉郁,富有浓厚的民间文化的气息和生命力。
莫言《红高粱》内容,叙事策略特点 内容:
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斗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叙事策略特点:
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首先,小说中的“故事”是以“非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即小说的展开并非依循事件的逻辑来建构,而是由感觉引导,有情绪推动。它通过叙述者“我”在现实与过去的“追忆”之间的自由穿梭,将完整连续的事件链条彻底打碎和肢解,竭尽打乱时空顺序之能事。于是,情节的逻辑联系最大程度地被淡化,叙述显得自由散漫,了无拘束且生气勃勃。
马原代表作
成名作《冈底斯的诱惑》,中短篇小说《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大师》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平坦》
马原的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质,引领了80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唤起了小说写作对形式和语言的自觉,他所采取的叙述技巧以及其中蕴含的小说观念对80年代后期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归来者”诗群
因为政治原因从50年代中期起陆续在诗坛隐失,后来在拨乱反正中得益平反,于是重新提笔“归来”的诗歌创作群体。时间:20世纪80年代。特点:
创作群体成员庞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与作品:
艾青 《归来的诗》 《在浪尖上》
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以莫明这样一些特征。时间:20世纪80年代。特点:
1、诗人抒情主题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2、体现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3、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
4、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世界的描述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代表人物与作品:
北岛 《回答》 《一切》
顾城 《一代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高行健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戏剧《绝对信号》、《车站》等。
徐迟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
新生代作家
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特点:
1、一方面他们认为,写作等同于生活本身。
2、另一方面,“在边缘处叙述”也表明新生代小说在艺术形态上对“返朴归真”境界的追求。
代表人物与作品:
陈柒 《时光与牢笼》 《无处告别》 朱文 《我爱美元》
鲁羊 《银色老虎》 《九三年的后半夜》
王安忆《长恨歌》的内容
小说成功写活了一个奇特的女人——王琦瑶。王安忆写《长恨歌》就是要表现一种苍凉,一种透到骨子里的人生的沧桑感。小说三卷就是写的王琦瑶人生的三个阶段。王安忆以一种细腻、抒情而又绚烂的笔法把一个女人40年的情与爱、伤感与痛苦、绝望与希望,写得一波三折,哀婉动人。
王琦瑶虽然是小说的中心和主体,但是又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而是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她既是一种精神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象征,又似乎是上海与历史的某种象征。
余华的代表性作品
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等。
苏童代表性作品
《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武则天》、《米》等。《米》的内容:
讲述了一个人物流浪和家族颓败的故事。首先,小说刻画了五龙逃离乡村,流浪于都市的生命历程。五龙是故事的主体,也是故事的衍生剂。他的流浪生涯是故事展开的核心。五龙的流浪经历了三个阶段:进入都市,占领都市,逃离都市。他最终以个体生命的抛掷完成了由乡村到都市再返回乡村的流浪。
王小波代表性作品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黄金时代》共收录了王小波的5部中篇小说,其中《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被公认为是王小波的代表作。
王朔代表性作品和小说特点
《空中小姐》、《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 小说特点集中在调侃上,美学特点是以俗戏雅。
余秋雨散文作品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