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详细、精致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1)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4,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光球层 色球层 黑子 耀斑 太阳活动比较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 动强弱的标志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 示;但两者常相伴出 现, 活动周期为 11 年 对地球影响 1, 对气候: 降水与黑 子数的相关性 2, 干扰电离层, 影响 短波通讯 3, 干扰地球磁场, 引 起磁暴 5,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 个恒星日 6,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1)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1-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 个太阳日(24 小时)(2)不同经度 经度地方时不同 经度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 15 经度地方时差 1 小时 7,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8,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1)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3)周期:1 个恒星年(4)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5)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 1 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 月 22 日前后?12 月 22 日前后?)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 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2-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太阳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 看逆时针)恒星年(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平均 1/日平均 30 千 米/小时近日点(1 月初)快 远日点(7 月初)快 地轴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南极上空相反)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各地相等,每小时 15(两极 除外)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 1670KM小时,两极为 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 23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 2326'S 向南北降低 23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3-第二单元 大气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大气的组成及氮, 二氧化碳,水汽,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它特征 与人类关系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流 占 3/4 大 气 质 天气现象 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 致 高空飞行;存在 臭氧层 存在电离层(无 线电通讯;太阳 活动干扰短波通 讯平流层 高层大气 越高越高平流 3,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4-(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 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 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 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 低纬环流;30-60 中纬环流;60-90 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 7 压 6 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 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 7 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 1 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5-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 30-40 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 10-20 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 40-60 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低压,(1)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冷锋 图示 符号表示 过境前天 气 暖气团控 制:晴;气压低 冷气团控 制:晴;气压高 过境时天 气 降水位置 举例 冬寒潮;夏我国北 方暴雨 阴天,下 锋后 雨, 刮风, 降温 连续性降 水 锋前 暖锋(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中心气压 气旋 低 水平气流 方向 北逆南顺 垂直气流 方向 向上 中心天气 状况 阴雨 举例 亚洲低压 其它影响 沿槽线形 成锋面-6-反气旋 高 南顺北逆 向下 晴 亚洲高压(3)锋面气旋(重要!)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地理位置,大气环流, 8-1 气候因子分析(1)地理位置 A 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 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3)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4)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8-2 气候类型(1)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 15 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 0-15 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 0 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以水定型——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2)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7-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3)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 29 页图 2.1)高度 高层大气平流层 对流层 2000-3000 千米 50-55 千米 低 纬 : 17-18 千 米,中纬:10-12 千米,高纬:8-9 千米 随高度的增 加而上升 随高度增加 而递减平流运动 对流运动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 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 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截留热量而增温, 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 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1)热力环流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8-凸起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 37 页图 2.14)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 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 2.15)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陆上 7月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显著 1月 副极地低压被大陆的 亚洲高压切断 海洋上 太平洋低压(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低压(冰岛低压)大陆上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 的亚洲低压切断 海洋上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3)季风环流(图 2.18)地区 气候类型 成因 风向 冬季 夏季 温带季风气 候 东亚 亚热带季风气 候 南亚,东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 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北风(亚洲大陆)西南风(印度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南风(太平洋)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 2.19,2.20)冷锋 概念 天气 特征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水的分布 大气举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 晴朗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9-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 转好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 2.21)气旋 气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天气 举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上升 多阴雨天气 台风 反气旋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下沉 多晴朗,干燥天气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 气爽”天气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 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 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气候类型 大陆性 海洋性 气温日较差 大 小 气温年较差 大 小 最高气温月 7月 8月 最低气温月 1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 30 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 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 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 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 47 页的图 2.26)3)主要 10 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 48 页图 2.27)步骤 判断南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北半球 南半球 热带气候 最高(或最低)6.7.8 三个月气温最高 气温月份 12.1.2 三个月气温最高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带 最冷月气温在 0℃~15℃ 亚热带气候或 者温带海洋性 气候 温带气候 寒带气候 热 带 雨 林 气 候>2000mm 温带海洋性气 候 700~1000mm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 1500~2000mm)亚热带季风气 候 温带大陆型气 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极地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最热月<>5℃ 年雨型 热带 温带 夏雨型 热带 确定具体的气 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 分配情况 亚热带 温带 冬雨型 少雨型 亚热带 热带 寒带 六;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 PH 值小于 5.6 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 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我国已经采取 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3)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 6 大板块 P97 图 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3,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 沉积岩 变质岩 变质 冷凝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岩浆 熔化(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 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 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地质作用 分类 内力作用 主要来源 地球内能 作用结果 使地表高低不平主要表现形式 地震,火山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 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 的作用图要求会识 别:P99—P100 图)水蚀地貌(水流使沟 谷加宽加深;瀑布, 峡谷,黄土高原表面 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 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 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 土高原)其它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使地表趋于平坦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褶皱 基本形态 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 态判断)地貌表现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及成因: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顶部:油,气 背斜适合修地下 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 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 崖;上升岩块: 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 加固或避开 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1)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 空间分布 地表水:河水, 湖沼水,冰川水 等 地下水: 潜水,承压水(图 4.21 要会判断)备注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 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 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 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 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 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 静态水:冰川水, 动态水: 内陆湖泊,深层 地表水, 地下水等 浅层地下水 易利用:河流水, 其它 淡水湖泊水,浅 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 P103 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补给类型 雨水 冰川融水 汛期时间 雨季(我国为夏秋)夏季 影响因素 雨量 气温(冬季断流)在我国的分 布 东部季风区 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水源互补关系 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 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 庭湖)5,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 图 3-3(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B 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 图 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C 垂直海温的变化——P70 图 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 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2)海水盐度 A 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 3.5% B 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 图 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 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副热带海区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 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D 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6,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7,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1)洋流成因 A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 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 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2)洋流的地理意义 A 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 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 P90 图 3-33))(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C 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上升流:秘鲁渔场 D 航海 8,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 主要环境问题 表现 海洋污染 来源 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 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 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 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 于石油泄漏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生态破坏 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 益 2,防治污染 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 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 1,海洋污染 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 境 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 滥捕等 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 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平面上升 9,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3)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 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 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 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D 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无机物 有机物;太阳能 生物能(或化学能)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 动物 环境 微生物分解(其中粉色箭头表示有机质流动;黑色箭头表示无机质流动)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 界联系起来.(2)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3)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 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B 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形成过程: 风化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 成熟土壤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 光合作用 微生物 矿物养分 植物 土壤肥力 有机质 腐殖质(3)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 产物;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1)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气候资源 水资源 生物资源 矿物资源 属性 可再生 可再生 可再生 可再生 非可再生 光,热量,降水, 风等 组成 共性特征 1,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 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 无限的 3, 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 规律 4, 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 互联系的整体(2)海洋资源 类型 海洋化学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 组成 食盐,镁,溴,淡水等 鱼,虾,贝,藻等 大陆架:油,气等 滨海带:砂矿 海盆:锰结核 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等 可再生,能量密度小,特征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 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 海洋能源 无污染 目前工程投资大,效益 不高 海洋空间资源 生产空间,通信空间,电力输送,储 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交通运输空 间 其环境和生态条件复 杂和特殊.其开发对科 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 依赖性大,技术难度 高,风险大 14,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待查),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待查)15,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1)气象灾害 类别 台风 危害 监测和防减灾措施 强风, 特大暴雨, 风暴潮,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 给 沿 海 地 区 造 成 巨 大 的 要措施;主要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探测 经济损失 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 灾害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 和预报,可以有效减灾;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 修水库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 预警系统,居民应急撤离对策,防洪 保险等)相结合进行 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 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选 种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 护林建设等 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 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 暴雨洪涝 干旱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 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 安定 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 现象 危害农作物;大风能翻 船,倒屋,破坏牧场;雪 灾冻雨造成通信输电线 路中断,交通受阻 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 发 寒潮(2)地质灾害类别 地震 火山喷发 危害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 地质灾害 监测和防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 成因上的关联性 如地壳活跃之地,往往 多火山活动和地震 2, 原 发 性 的 主 灾 往 往 会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引发滑坡, 火山喷发引发地震 3, 人 类 活 动 及 其 对 自 然环境的影响可诱 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是泥石流加 剧的重要原因 滑坡 泥石流 1, 加 强 地 质 灾 害 的 科学研究,建立灾 情监测预警系统;高温熔岩和厚厚的 火山灰,摧毁房屋 2, 加 强 地 质 灾 害 的 管理,建立健全减 和道路,危及人类 灾工作的政策法 生存 规体系.破坏和掩埋农田, 3, 实 施 一 些 预 防 措 建筑物和道路,造 施 成人员伤亡 堵塞江河,摧毁城 4, 积极开展防灾,减 灾的宣传教育,提 镇村庄,破坏森林, 高公众的环保意 农田,道路,危害 识和减灾意识 生命财产,生产以 及环境 16,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地理环境要素组成: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 地理环境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 1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或海拔不同 气候(水热组合)等要素的不同 自然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热量差异为主)(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因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水分差异为主)(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与(1)的规律近似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 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两者的关系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 运动为辅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 63 页图 3.11)(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 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 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背斜 岩层形态 一般是岩层 向上拱起 一般是岩层 向下弯曲 沿断裂面两 侧岩块错位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成为山岭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 力,常被侵蚀成谷 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 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与人类生产关系 储油构造 向斜 断层 成为谷地 储存地下水 东非大裂谷, 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 工 程 建 设 遇 断 层 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 加固或避开 汾河谷地,鄱阳湖.搬运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 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 渐沉积 形成戈壁,荒漠 堆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 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 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 如黄土高原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流水作 用 风力作 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 使谷地加深加宽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1)海水的温度海水 温度 分布 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相当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 1000 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 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 的海最低(不超过 1%)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降水量与蒸发量 入海径流 洋流 影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 度偏高 响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四;海水的运动(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 3.31,3.32)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按性质分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以副热带为中心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 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 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 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 起了一定的 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 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按空间分类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按循环周期分类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 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 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 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 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雨水 冰川融水 湖泊水 地下水 补给时间 夏秋季节 主要在夏季 全年 全年 补给特点 水量变化大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我国分布地区 东部和南部 西北地区 东部 普遍(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 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形成不同的植被带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 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 加速岩石的风化, 促使土壤的形成, 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 过滤空气, 减轻污染, 降低噪音,美化环境)七: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 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 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整体性(图 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 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 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 和沙漠, 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 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从赤道向两 极 从沿海向内 陆 山地的垂直 分异 形成基础 热量 水分 热 量, 水 分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海陆分布 海拔高度 分布规律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 替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 替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 的变化 主要分布地区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 的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 30~60 度的夹角 日照与街道方位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风向与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城市规划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 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 公路和铁路的建设 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机场的选址 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 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二;海洋资源(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海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渔场的 洋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 渔 业 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生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产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 100 图 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 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 4.9)(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 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港口作用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腹地(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 暖,海平面上升)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 4.4)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 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 西北太平洋 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 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 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3)干旱(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 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 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秋季和春季 五:地质灾害(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 30 倍,3 级以下为微震,5 级以上为破 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3)滑坡和泥石流(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 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 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 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4)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 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 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 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B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 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 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农业地 域类型 水稻种 植业 代表性地区 中国秦淮以南 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的亚热带 季风区;南亚的 热带季风区;东 南亚的热带雨 林区 分类 劳动密集 型 自给农业 特点 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优良的天然牧场 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 广阔的市场需求 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 和 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 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 化肥,农药 先进农业科技 大牧场 放牧业 阿根廷的潘帕 斯草原 美, 新西兰, 密集农业 澳, 阿根廷,南非 商品农业 商品谷 物农业 美国中央大平原 美, 阿根廷, 商品农业 加, 澳,俄,乌克兰 种植业 密集农业 混合农 业 澳 大 利 亚 的 墨 欧洲,北美,南 累-达令盆地 非,澳,新西兰(背风坡;灌溉 成为农牧业发 展的限制性条 件;东水西调)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 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 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 市场广大 交通便利4,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1)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2)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3)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类型名称 原料指向型工业 典型工业部门 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 头厂 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 相关特点 所需原料丰富地 区;原料不便运输 接近产品消费地 区;产品不便运输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 制鞋 力地区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 达地区 5,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如下:(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 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2)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本地劳动力素质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5)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发展(6)国防的需要:如我国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7)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8)工业惯性的影响(9)环境保护的影响: 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 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6,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1)工业联系: A 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 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基础设施 C 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2)工业集聚 好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7.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形成类型:(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 发展特点:(1)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 厂等(2)以钢铁等生产过程复杂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发展潜力大,面积大 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 传统工业区 代表工业区 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部门 工业地域特点 产品特点 生产规模 科技人员比例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研发费用 发展类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 部区 原料,廉价劳力 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 械 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集 聚而成 重,厚,长,大 大 低 慢 长 低 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 价劳力密集型 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 新兴工业区 美硅谷;中关村 人才,环境,交通 电子,航天,生物 工程 分散为主 轻,薄,短,小 小 高 快 短 高 技术密集型 技术指向型,市场 指向型 1:农业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 气候 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 250 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 地形 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 土壤 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 交通运输 输条件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 20 国家政策 世纪 80 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 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 科学技术 位.工业,城市 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 的发展 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⑥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区位 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 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市场需求量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如我国 90 年代 初苹果种植 交通条件和保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 鲜,冷藏技术 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如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照优势发 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广东,四川 等省大量调运蔬菜;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例如,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 荷兰, 丹麦,新西兰等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 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⑦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 业 地 分布地区 其他概况 典型案例域类型 水稻种 植业 大牧场 放牧业 商品谷 物农业 区位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劳动力丰富 ④有悠久的历史,稻米是 传统的食粮 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 主,澳大利亚,新西兰, 南非以牧羊为主.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① 优良天然草场;地广人 稀,土地租金低;③海港近美 国 , 加 拿 基本特征: 大 , 澳 大 利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 亚,阿根廷, 高 是 商 品 谷 物 农 业 的 基 俄罗斯,乌克 本特征.兰等地 作物:小麦,玉米 欧洲,北美, 主 要 是 饲 养 牲 畜 和 谷 物 南非,澳大利 生产的混合农业 亚,新西兰等 地 集中分布在 东亚,东南亚 和南亚的季 风区,以及东 南亚的热带 雨林区 美国,澳大利 亚,新西兰, 阿根廷,南非 等地,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 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 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 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 辟水源;种植饲料.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的 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 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农场 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 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 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 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混合农 业 2,工业 特点:地域上的灵活性,季节上的连续性 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 技术等)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 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 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城市 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投入发生了变化, 工业所采 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 范围越来越广, 而且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 高,所以对原料的投入减少,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步加大,如 50 年代 扩建的鞍钢和现在的宝钢等企业 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 ①按照工业的投入要素分类 工业类型 资源密集型工业 举例 采掘工业,制糖工业 分布地区 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制约劳动密集型工业 资金密集型工业 分布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原料的 依赖性仍然比较大 技术密集型工业 电子工业,航天工业, 分布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 核工业,激光工业 的地区 ②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③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工业部门类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属名称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 原料指向型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 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 工业 品加工 输(易变质等)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 市场指向型 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工业 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动力指向型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工业 廉价劳力指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 向型 量廉价劳力的地区 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 工业 技发达地区 仪表等 ④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发展条件 发展特点 著名工业区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 德国鲁尔区 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 传统(英国中部 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综合整治: 区近,充沛的水源, 工业 工业区,美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 便捷的水陆交通,广 区 国东北部工 工业布局, 拓展交通;③完善交通网, 阔的市场 业区)发展科技;④繁荣经济;⑤消除污染, 美化环境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 意 大 利 新 兴 的银行信贷体系,经 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 工业区 济高度开放,政府的 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新兴 大力支持 工业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 区 美国“硅谷”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 优美;气候宜人;有(高技术工 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 高等院校;便捷的交 业)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通;军事订货.⑤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 历次技术革命 年代 主要标志 新出现的工业部门纺织工业,服装工业 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 50 年代 蒸气机的发明 电气化 信息技术,生物工 程,新能源,新材 料和微电子技术 棉纺织,钢铁 电力,化学,石油, 汽车,飞机 微电子,核工业, 航天,激光 ⑥污染工业分布 工业部门 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类型 污染空气 印染长,造纸厂, 污染水源 电镀厂,皮革厂 化工厂,炼油厂 污染大气,污染 水源 发电厂,钢铁厂 污染空气,固体 废弃物污染 区位选择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 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综合以上两条 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 居民区和农田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6.1 聚落的形成.聚落概念——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还包括与居住直 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是人们居住,生活,生产,教育,休息,娱乐和进行各种 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1.村落的形成,要了解(1)聚落形成的演变: 乡村的形成: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固定的乡村 最初的穴居或逐水草而居: 随着畜牧业与农业的起源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刚 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于迁移式农业,所以乡村形成时,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随农业 水平提高,出现稳定的乡村聚落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 质基础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2)村落的分布与形态(通过读图 6-2,6-3 分析得出表)分 布 在平原 地形特征 河流较少,地形完整,开阔,平坦 河网密度大,村落沿河道伸展 村落形态 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带状 6.2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城市的区位因素(重点:分析总结河流,气候,地形等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1.地形与城市区位阅读图 6-6 和图 6-7,分析地形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 城市选址 有利影响 举例 一般 多在平原 地区(100— 一平(地形平坦)二土 ,(土壤深厚, 美国东部城市带,我国 200 米沿河, 海平原地带)肥沃)湖, ,三利于(利于农耕,交通联 东部城市,印度平原上 系,节省建筑投资)的城市如加尔各达等.高原也有城市分布 山区也有城市分布 热带低地闷热,高原凉爽 沿河谷低地,地势开阔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太原,西安,拉萨 2.气候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 6-6 和图 6-7 分析气候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 城市选址 中低纬度(沿海比内陆城市多)荒漠地区 高纬,高山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 气候有利,不利影响 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干旱 严寒 闷热 举例 多数城市,如北京,上海,纽 约,巴黎 城市很少 3.河流与城市区位:我国和世界大部分城市是沿河道,沿江,沿湖建设起来的,沿河设城有 两大优势——水运便利,水源充足.河流为城市提供了①水源,②交通运输,③在古代还有军事防卫作用(1)沿江湖河道设城 ① 水运优势:河流水运起点,终点,货物在此集散.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流物流集散.过河点位置,陆上交通线过河处.河口位置,在河口海岸建沿海城市.② 水源优势(1)水运的端点(2)两条河的汇合处(3)河口 矿产与城市区位 主导矿产 煤矿 石油 铁矿 金矿 主要城市 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中国 大同,阳泉,抚顺,开滦.英国阿伯丁,中国大庆,玉门,东胜 中国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 南非约翰内斯堡 6.4 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城市化的内涵,标志,表现特征 城市化含义 城市化标志①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 ① 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 水平的重要指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即城市面积由小到大,城 市数目由少到多)②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1, 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 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地理因素:(1)地形: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2)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 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3)河流: 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 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社会经济因素:(1)自然资源: 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 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2)交通: 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汇合处 铁路枢纽城市: 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 运河城市:扬州,济宁(3)政治(4)军事(5)宗教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2, 城市化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 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重): 1, 大气污染 2, 水污染 3, 噪声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解决途径 1,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如上海浦东新区,北京周边 14 个卫星城 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 的首都 2,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1)治理污染(2)加强绿化建设 3,城市化 ①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 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标.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 年代后期达到了 70%);出现逆城市化 现象(出现的原因:70 年代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发达国家特 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 点 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 村人口数量增多)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1990 年只有 33%);城市发展不 发展中国家 合理(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 特点 力过剩造成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城市居民燃烧产生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 大气污染 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危害人们健康 环境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 质量 噪音污染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下降 固体废弃物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 差 增加就业难度,失业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 质量低劣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人数增多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主要方式 作用 主要是运送旅客和货物, 亚欧大陆桥包括两条铁路:一条是西伯利亚 大铁路,东起符拉迪沃斯托克,西至莫斯科,主要通过俄罗斯;另一 条是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鹿特丹, 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便捷的通 运输业 道.世界上比较繁忙的航线有四条:北大西洋航线,地中海-苏伊士 航线, 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运河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航线, 北 太平洋航线.包括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邮政的任务是通过交通工具, 传递信函和 包裹,现在还兼营某些金融业务(储蓄业务,保险业务)以及一些代 ,邮政网络由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 邮电通信 理业务(代收税款,代发养老金)件传递系统;电信通信的主要业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电磁 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 商业(服务 业)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 满足生 产和生活的需要,包括收购,储存,调运,消售,通过租让劳务,使 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交通运输和通信 ①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 铁路运输 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 好 发展最快, 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 公路运输 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 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水路运输 缺点 修筑铁路造价高, 消耗金属材 料多, 占地面积广, 短途运输 成本高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 费较贵 航空运输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 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 成本低 然影响大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 输方式 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 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 设 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 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 昼夜不停,运量很大.②四种交通工具的比较 比较类型 运输工具 运费由高到低 飞机,汽车,火车,轮船 运量由大到小 轮船,火车,汽车,飞机 速度由快到慢 飞机,火车,汽车,轮船
第二篇: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3)季风环流(图2.18)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2)开发利用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3)干旱(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五:地质灾害(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3)滑坡和泥石流(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
科学技术 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工业、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⑥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区位 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市场需求量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种植 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如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照优势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广东、四川等省大量调运蔬菜;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⑦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其他概况 典型案例
水稻种植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区位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劳动力丰富
④有悠久的历史,稻米是传统的食粮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①优良天然草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海港近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作物:小麦、玉米 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2、工业
特点:地域上的灵活性,季节上的连续性
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
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
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城市
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投入发生了变化,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所以对原料的投入减少,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步加大,如50年代扩建的鞍钢和现在的宝钢等企业 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 ①按照工业的投入要素分类 工业类型 举例 分布地区
资源密集型工业 采掘工业,制糖工业 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制约 劳动密集型工业 纺织工业,服装工业 分布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资金密集型工业 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原料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大 技术密集型工业 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激光工业 分布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②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③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④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著名工业区 发展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③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④繁荣经济;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美国“硅谷”
(高技术工业)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军事订货。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⑤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
历次技术革命 年代 主要标志 新出现的工业部门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气机的发明 棉纺织、钢铁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气化 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
第三次 20世纪50年代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核工业,航天,激光 ⑥污染工业分布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空气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
印染长,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 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聚落的形成
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而构成聚居。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 ①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自然因素 影响的结果 影响原因
地形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例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分布在中部平原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
山区 城市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 例如:我国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区 河流 河运起点 货物在此转运,如我国江西的赣州
河流汇合处 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如我国宜宾(岷江和长江);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武汉(汉水和长江)
河口 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如我国上海和广州
河流曲线处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
河心岛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
自然资源 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英国的阿伯丁与北海油田有关,我国的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与金矿有关;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
交通 在古代靠帆船和马车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北方靠马车,大多数城市在大道的会合处,如古代的邯郸城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发展起来的,南方城市多数在河流的汇合处(沿河设城),随着公路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在公路和铁路的枢纽和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如我国在京广线的石家庄,郑州,陇海线上的宝鸡,京广线的株洲等;交通线的变化也会给城市分布和发展带来变化,如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的发展,扬州和济宁等运河城市发展比较快,但是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线的建成,这些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线沿线和沿海的城市发展比较快
政治 军事 宗教
古代的首都,现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中心,例如我国的合肥就是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有一些国家专门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例如巴西的巴西利亚、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等;宗教因素建立起来的城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我国的拉萨、梵蒂冈
其他因素 因科技而兴起的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的张家界,黄山等
3、城市化
①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标。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后期达到了7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70年代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只有33%);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产生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危害人们健康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
噪音污染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增加就业难度,失业人数增多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主要方式 作用
运输业 主要是运送旅客和货物,亚欧大陆桥包括两条铁路:一条是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起符拉迪沃斯托克,西至莫斯科,主要通过俄罗斯;另一条是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鹿特丹,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便捷的通道。世界上比较繁忙的航线有四条:北大西洋航线、地中海-苏伊士航线、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运河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航线,北太平洋航线。邮电通信 包括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邮政的任务是通过交通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现在还兼营某些金融业务(储蓄业务,保险业务)以及一些代理业务(代收税款,代发养老金),邮政网络由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电信通信的主要业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
商业(服务业)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包括收购,储存,调运,消售,通过租让劳务,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交通运输和通信
①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②四种交通工具的比较 比较类型 运输工具
运费由高到低 飞机、汽车、火车、轮船 运量由大到小 轮船、火车、汽车、飞机 速度由快到慢 飞机、火车、汽车、轮船
③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汽车站: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
d.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以上海港为例,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所需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水流分叉多,河道分散,来自河流上中游的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④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⑤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是高峰;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安全问题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形式: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放射有利于进入市区,环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同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
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⑥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的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化通信网。1993年美国首先提出。
国际互联网: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作用: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频繁、方便地参加电子会议,发表思想、论文,推动科技发展。
3、商业贸易
①商业中心(以商业街和商业小区为组织形式)的区位因素:
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
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路沿线。
商业小区:多建立在居民区内,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劳务服务 ②商业网点的布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a.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山区沿谷地布局。
b.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
③中国主要商业中心:
现代: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重庆、沈阳、西安、天津、哈尔滨、南京、深圳、成都 ④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
出口: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煤、机械、茶叶、稻米、土特产、工艺品等 进口: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 ⑤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韩国、西欧、东南亚各国 ⑥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当今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包括商品的交易和商业信息的交易),以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长短期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以及黄金、外汇买卖等活动),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铝土矿等矿产品。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除此之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①环境问题及其发展: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②环境问题的防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可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防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2、可持续发展
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中国的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3.4%的GDP供养21%的人口);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第三篇:上海市高一信息会考总复习资料
上海市高一信息会考总复习资料
基础章节
1.信息的主要特征:传载性、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
2.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指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发布。3.各种数制的相互转换
十进制转其他进制 除以2(8,16)取余数
其他进制转十进制 将各位的数值与其对应的位权相乘后再求和 二进制转十六进制 从低到高,4位一组,每组用一位十六进制数表示 二进制转八进制 从低到高,3位一组,每组用一位八进制数表示 十六进制转二进制 每一位用4位二进制数表示 八进制转二进制 每一位用3位二进制数表示
4.1B(Byte 字节 一定要大写)=8 bit(位一定要小写)
5.二态逻辑:电阻的大和小及电路的通和断等都可以认为是二态逻辑(或二态现象)。
解析:这样理解,二进制是0和1两个数码,用电阻控制电流强度以达到表达0和1两种数码的目的。当然还有多态逻辑。而且二态逻辑也作二值逻辑。6.汉字的存储:一个汉字存储时占用2个字节。(因为它多)
ASCII码由7位二进制代码表示,存储时占用1个字节(8位,为了以后可扩展)。共能表示128个字符。
ASCII码中有34个控制符(不可打印字符)和94个字符(可打印)。7.汉字编码
国家标准是:GB2312-80,一个汉字两个ASCII字符(占两个字节)1)汉字信息交换码(简称 国标码;以16进制表示)
2)机内码(=汉字内部码=汉字内码=变形的国标码,提供计算机系统内部进行存储、加工处理、传输等工作时统一使用的代码;以16进制表示)3)输入码(拼音码、五笔、字型码等)
4)字形码(是汉字字库中 存储的汉字字形的数字化信息,用于汉字的显示和打印。)8.声音编码(1)采样(2)量化(3)编码 9.图象编码
像素的数量就是图像的分辨率,通常是以水平方向上的像素数量乘以垂直方向上的像素数量。单位面积像素数越多(或分辨率越高),表现出的图像越精细。
位图:使用像素表示的图 片文件(如 bmp格式,图像不经过压 缩)。一个黑白像素只要一位二进制码就可以表示,而一个“24位颜色”的彩色图像则需要24位二进制码(3个字节)来表示。如一个黑白图像的大小用分辨率表示为800×600,所需存储容量为:800×600×1÷8(B)
10.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总线:可分为控制总线、数据总线、地址总线。
其中,地址总线帮助控制器找到数据存放的存储单元。
11、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是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的五大部件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和音箱等。存储器:对大量信息进行暂存或保存。
通常分为内存和外存,如内存条就是典型的内存储器。
内存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常见外存有磁盘、U盘、光盘和磁带。
运算器:实施 算术运算 和 逻辑判断,与控制器共存于一个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中。控制器: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进行分析,向计算机各个部分发出控制信息,使其按指令完成任务。
12.CPU主频单位是赫兹,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
13.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Current)->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Loading)14.软件:除了程序以外还包括与程序有关的各种文档资料。
15、计算机病毒是指:一种人为编制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通过非授权入侵而隐藏在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中,影响和破坏计算机的安全的程序;复制性,破坏性,隐藏性,传染性;
蠕虫病毒:爱虫,冲击波,熊猫烧香。
木马:QQ尾巴
16.恶意软件:介于病毒和正规软件之间的一种软件(如果他前面写程序,你也改成程序)。17.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联系云计算)。18.无线传输介质(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千万别选成蓝牙之类的有线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a.集线器(采用广播的形式对数据对信号进行转发,不安全,容易造成网络堵塞。一般用于家庭或小型局域网。)
b.交换机(根据目的地地址信息自动查找对应端口,避免冲突,安全,不堵塞网络。一般用于计算机数量较多,传输数据量很大。)
c.路由器(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如:和因特网连接)19.计算机指令的种类
(1)算术运算指令(2)逻辑运算指令(3)数据传送指令.(4)移位操作指令(5)堆栈及堆栈操作指令.(6)字符串处理指令.(7)输入输出(I/O)指令.20.网络按地理位置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按拓朴结构一般分为:星型,总线型,环型,混合型; Internet是WAN(重要!)各种协议:
TCP/IP(因特网最核心的协议)——必须掌握
IPX/SPX(应用于局域网)
NetBEUI(适合于“网上邻居”间传送数据)
IP协议——是支持网间互联的数据包协议,负责按照地址在计算机间传递信息,根据各个计算机的IP地址来确定收发信息计算机的地址。
TCP协议——能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连接,确保传输的数据是准确的。如果数据丢失或未收到接受方的确认信息,可要求重发;全部收到后,再重新整合成原始数据。
SMTP协议:发送邮件协议 POP3:接受邮件协议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 ftp是文件传输协议
21.URL的格式: 传输协议:// 所访问的主机域名 / 路径和文件名 22.http:// 别写错,URL是统一资源定位器。
23.光纤接入上下行速率相同;共享宽带,受用户数限制。
ADSL上下行速率不同;上网和打电话不影响;传输速率高。
速度(kb/s)=传输速率(kbps)÷8 24.常见类型 运算符 运算结果 优先级
算术运算符 +(加)、-(减)、(整除)、mod(求余)、*(乘)、/(除)、-(取负)、^(乘方)数值 ^>* />mod>+-
关系运算符 >、<、>=、<=、=、<> true或false 相同
逻辑运算符 and(与)、or(或)、not(非)true或false Not>and>or 三类运算符的优先级:算术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 25.结构一定只有一个出口。计算机软件系统
1.指令:计算机执行一步 运算或判断的命令。2.程序:指令的有序集合。3.软件:程序和有关文档资料。4.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主要是操作系统(DOS, Windows, Linux, Unix)程序语言处理的程序(Pascal、C、C++、VB、Java)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 SQL, Oracle, Foxpro)
=========== 条件语句
If 条件 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 If 循环结构(For)
For 循环变量=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
语句组
Next 循环变量 循环结构(do)
一、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
Do while 条件
循环体
loop
二、当条件满足时退出循环
Do循环体
loop until 条件
算法: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1.解析算法是指用解析的方法找出表示问题的前提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表达式的计算来实现问题求解。就是按问题本身的性质,2.枚举算法就是一一列举出该问题所有可能的解,并检验是否是真正解。查找: 顺序查找是一种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查找方法。它的思路是,从表中的第一个元素开始,将给定的值与表中逐个元素的关键字进行比较,直到两者相符,查到所要找的元素为止。对分查找又称折半查找。首先选取表中间位置的记录,将其关键字与给定关键字k进行比较,若相等,则查找成功;否则,若k值比该关键字值大,则要找的元素一定在表的后半部分(或称右子表),则继续对右子表进行折半查找;若k值比该关键字值小,则要找的元素一定在表的前半部分(左子表),同样应继续对左子表进行折半查找
排序:把杂乱无章的数据变为有序的数据。
冒泡排序 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将小数放在前面,大数放在后面。即首先比较第1个和第2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然后比较第2个数和第3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如此继续,直至比较最后两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重复以上过程,仍从第一对数开始比较(因为可能由于第2个数和第3个数的交换,使得第1个数不再小于第2个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一直比较到最大数前的一对相邻数,将小数放前,大数放后,第二趟结束,在倒数第二个数中得到一个新的最大数。如此下去,直至最终完成排序。Integer 整数 Abs(x)求x的绝对值
long 长整数 Int(x)求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
single 单精度实数 Sqr(x)求x的算术平方根
double 双精度实数 Exp(x)求自然地数e的x次方
string 字符串 Log(x)求以e为底的x的对数
第四篇: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特点: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接近原料产地,如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 如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如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如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如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基地,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 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①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②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稳定的商品来源区,②稳定的销售区,③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点;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①平原地区: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洗涤水,包括氮、磷等)(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1)生物物种锐减
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②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④
庞大的人口压力:
⑤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⑥
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
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 ③ 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理解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图)
地理必修3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遥感
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最重要)→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统
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 市场广阔 ③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① 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③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 调整产业结构;③ “三废”的治理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 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① 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①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
①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②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③ 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 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 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④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五篇:广东省会考化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一、元素化合物: 卤族元素 遇淀粉变蓝的物质 I2(碘水、碘酒)2 使淀粉—KI溶液变蓝的物质 Cl2 3 最强的含氧酸 HClO4 4 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 HF 5 描述下列实验现象:(1)铜丝在氯气中燃烧(2)H2在Cl2中燃烧(3)CH4与Cl2混合光照(1)产生棕黄色的烟(2)产生苍白色的火焰(3)黄绿色变浅,瓶内壁有油状液滴 6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Ca(ClO)2 7 检验Cl- 先加稀HNO3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氧族元素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O2 2 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 SO2(颜色可复现)、Cl2(颜色不可复现)3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SO2 4 浓硫酸的特性 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难挥发 5 检查肠胃用作“钡餐”的 BaSO4 6 检验SO 先加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 7 某溶液加入盐酸产生刺激气味气体,该溶液中定含有: SO32- 8 引发酸雨的污染物 SO2 氮族元素 常用作金属焊接保护气、代替稀有气体填充灯泡、保存粮食水果的气体 N2 2 在放电情况下才发生反应的两种气体 N2与O2 3 遇到空气立刻变红棕色的气体 NO 有颜色的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 NO2 6 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NH3、HCl NH3喷泉实验的现象和原理 红色喷泉NH3的空间结构 三角锥形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 NH3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NH3 11 两种气体相遇产生白烟 NH3遇HCl 某溶液加入NaOH溶液产生气体 气体一定是NH3;溶液一定含NH 检验某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 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刺激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固体为铵盐。某溶液加入H2SO4的同时加入Cu.铜溶解溶液变蓝,该溶液中含有: NO3-浓硝酸的特性 不稳定易分解、强氧化性、易挥发 王水的成分及特性 浓硝酸与浓盐酸1:3体积比混合具有极强的氧化性(溶解金、铂)17 能使蛋白质变黄的物质 浓硝酸火柴盒侧面的涂料 红磷 碳族制造光导纤维的原料 SiO2 不能贮存在有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中的是 NaOH、KOH、(Na2SiO3)碱金属Na+的焰色K+的焰色 黄色紫色(隔蓝色钴玻璃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钠漂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个银白色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发出咝
咝的声响,反应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3 能与Na2O2反应的两种物质 H2O、CO2 4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 NaHCO3 5 碱金属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无法置换金属)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 Cu(OH)2↓+ H2↑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比较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NaHCO3加热生成Na2CO3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生成NaHCO3 AlMgFe金属 常用作净水剂的物质 明矾、Al(OH)3 2 常用作耐火材料的物质 Al2O3、MgO 3 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的物质 Al、Al2O3、Al(OH)
3、NaHCO3、(NH4)2S 4 红褐色的沉淀 Fe(OH)3 5 红棕色的固体 Fe2O3 6 能发生钝化现象的两种金属 两种酸 Fe、Al浓硫酸、浓硝酸 有色物质 有颜色的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2 淡黄色的固体 Na2O2、S、AgBr、AgI(黄)水溶液显蓝色的 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4 水溶液显黄色的 含Fe3+的溶液(如FeCl3溶液)气体小结 有毒的气体 H2S、Cl2、SO2、NO2、;CO、NO 2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HCl、Cl2、SO2、NO2、NH3、3 在空气中产生白雾的气体 HCl 4 不溶于水(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 H2、O2、N2、NO、CO、CH4、C2H4、C2H2 5 不能用排气法收集的气体 NO(氧化)、C2H4、CO(密度与空气近似)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 HCl、SO2、NO2、H2S、CO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Cl2(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7 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 NH3 8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NH3(HI、HBr)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 NH3酸性气体(HCl、SO2、NO2、H2S、CO2、Cl2)
与酸碱和水反应小结 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体情况:(1)与酸反应产生H2(2)与酸反应产生SO2(3)与酸反应产生NO2(4)与酸反应产生NO(1)活动性顺序H以前的金属与盐酸、稀硫酸(2)Cu以前(含Cu)的金属与浓硫酸(3)Ag以前(含Ag)的金属与浓硝酸(4)Ag以前(含Ag)的金属与稀硝酸 常温下与水反应产生H2的产生O2的产生C2H2的 K、NaNa2O2、F2CaC2 3 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的物质 Al、Al2O3、Al(OH)
3、NaHCO3、(NH4)2S 4 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 AgCl、BaSO4 5 不能与水反应的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的酸性氧化物 SiO2CO2、SO2、SO3等 能与水反应的碱性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的碱性氧化物 K2O、Na2O、BaO、CaO(MgO)CuO、Fe2O3、Al2O3 其它 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的溶液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少的溶液 浓硫酸(吸水)、碱溶液(吸CO2)浓盐酸、浓硝酸浓 氨水(挥发)常采用电解法冶炼的金属常采用热还原法冶炼的金属常采用热分解法冶炼的金属 K、Ca、Na、Mg、AlZn、Fe、Sn、Pb、CuHg、Ag 3 合金的定义和性质 两种或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硬度比组分金属高,熔点比各组分低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1)酸雨(2)温室效应(3)光化学烟雾(4)破坏臭氧层(5)白色污染(6)水体富氧化(藻类疯长)(7)能保护环境的最好燃料(1)SO2(2)CO2(3)NO2(4)氟氯烃(5)塑料袋(6)含磷洗衣粉(7)H2 5 常见的漂白剂(1)将有色物质氧化的:氯水(实为HClO)、Na2O2、H2O2、O3(2)SO2(与有色物质结合成不稳定无色物)
二、有机化学: 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 无水CuSO4,变蓝 2 能使溴水褪色的 烯、炔(苯、烷不能)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 烯、炔(苯、烷不能)4 能发生加聚反应的 含C=C双键的(如烯)5 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乙醇(浓硫酸,170℃)6 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 醇和酸 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 C2H2、C6H6 8 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 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9 属于三大合成材料的是 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0 常用来造纸的原料 纤维素 11 常用来制葡萄糖的是 淀粉 12 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 油脂 13 水解生成氨基酸的是 蛋白质 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的是 淀粉、纤维素、麦芽糖15 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的是 乙酸 有毒的物质是 甲醇(含在工业酒精中);NaNO2(亚硝酸钠,工业用盐)17 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是 含羟基的物质(如乙醇、苯酚)18 能发生水解的是 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 19 能还原成醇的是 醛 能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催熟剂的是 乙烯 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的是 乙烯的产量 22 通入过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 C6H5ONa溶液 23 不能水解的糖 单糖(如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或与新制的Cu(OH)2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醛、葡萄糖、麦芽糖 25 不溶于水的有机物 液态烃(苯、汽油等)、乙酸乙酯 26 易溶于水的有机物 甘油、乙醇、乙醛、乙酸 27 可用于环境消毒的 苯酚 皮肤上沾上苯酚用什么清洗 酒精 写出下列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结构简式:乙醇;(2)乙醛;(3)乙酸;(4)硝基苯(1)羟基—OH(2)醛基—CHO(3)羧基—COOH(4)硝基—NO2 30 写出下列有机反应类型:(1)甲烷与氯气光照反应(2)从乙烯制聚乙烯(3)乙烯使溴水褪色(4)从乙醇制乙烯(5)从乙醛制乙醇(6)从乙酸制乙酸乙酯(7)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共热(8)油脂的硬化(9)从乙烯制乙醇(10)从乙醛制乙酸(1)取代(2)加聚(3)加成(4)消去(5)还原(6)酯化(7)水解(8)加成(或还原)(9)加成(10)氧化
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苯酚 32 加入FeCl3溶液显紫色的 苯酚
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两种盐 Na2SO4、(NH4)2SO4 34 写出下列通式:(1)烷;(2)烯;(3)炔(1)CnH2n+2;(2)CnH2n;(3)CnH2n-2
三、化学实验: 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 2 需要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 用固—固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液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固不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 O2、NH3Cl2、C2H4H2、CO2、C2H2 4 制取以下气体需要加热的:制取以下气体不需要加热的:(1)用MnO2与浓HCl制Cl2(2)用乙醇和浓H2SO4制C2H4(3)用KClO3和MnO2制O2(4)用Cu和稀HNO3制NO(5)用NH4Cl和Ca(OH)2制NH3(1)用Zn和稀H2SO4制H2(2)用CaCO3和稀HCl制CO2(3)用CaC2和H2O制C2H2(4)用Cu和浓HNO3制NO2 5 需要保存在棕色瓶中的物质 氯水、浓硝酸、AgNO3 6 一元强酸与一元一元强碱恰好中和的计算公式(求未知碱浓度)C(酸)V(酸)==C(碱)V(碱)
四、物质结构: 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氢(H)2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碳 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 O、Si、Al 4 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 5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2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2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3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3的元素)CO 6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2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4的元素 Li、Si、Mg 7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 NF 8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个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 PAl 9 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3:2的元素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3的元素 CO 10 X、Y两元素可形成X2Y和X2Y2两种化合物(或形成原子个数比2:1与1:1的化合物 Na2O、Na2O2H2O、H2O2
五、俗名总结: 甲烷 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11 Na2CO3 纯碱、苏打 2 乙炔 电石气 12 NaHCO3 小苏打 乙醇 酒精 13 CuSO4?5H2O 胆矾、蓝矾 4 丙三醇 甘油 14 SiO2 石英、硅石 5 苯酚 石炭酸 15 CaO 生石灰 甲醛 蚁醛 16 Ca(OH)2 熟石灰、消石灰 7 乙酸 醋酸 17 CaCO3 石灰石、大理石 三氯甲烷 氯仿 18 Na2SiO3水溶液 水玻璃 9 NaCl 食盐 19 KAl(SO4)2?12H2O 明矾 NaOH 烧碱、火碱、苛性钠 20 CO2固体 干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