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行政执法规定
地震行政执法规定
中 国 地 震 局 令第 3 号
《地震行政执法规定》,已于1999年8 月5 日经中国地震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局 长 陈章立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震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地震行政执法行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地震行政执法,是指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统称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以及受委托进行地震行政执法的机构或者组织依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三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和受委托进行地震行政执法的机构或者组织及其执法工作人员进行地震行政执法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地震行政执法必须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
第五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工作人员依法进行地震行政执法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六条 各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接受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监督。
第二章 地震行政执法主体
第七条 各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是地震行政执法的主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普及、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制定地震行政执法的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向立法机关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见和建议;
(四)组织地震行政执法的培训和考核;
(五)监督下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工作;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根据需要在其权限内可以委托有关组织或者机构进行地震行政执法。未设立地震工作机构的市、县的地震行政执法工作,由其上一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或者委托有关组织或者机构负责。委托机关负责监督受委托的组织或者机构实施的地震行政执法行为,并对行为后果负责;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机关名义进行地震行政执法活动。
第九条 具备地震行政执法资格,依法履行地震行政执法职责的人员是地震行政执法人员。地震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熟悉防震减灾业务工作;
(四)熟悉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的法律知识。
第三章 地震行政执法管辖
第十条 地震行政执法实行地域管辖。国务院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国的地震行政执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行政执法。受委托的组织或者机构,在其委托的范围内进行地震行政执法。
第十一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因执法管辖权发生争议时,争议双方应当协商;协商不成的,案件由其共同上一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指定管辖。
第十二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发现查处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受送机关不得再自行移送或者拒绝。
第十三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处案件时,如发现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给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章 地震行政执法内容
第十四条 地震行政执法内容包括:
(一)地震行政检查;
(二)地震行政许可;
(三)地震行政确认;
(四)地震行政处罚;(五)地震行政奖励;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地震行政执法行为。
第十五条 地震行政检查,是指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遵守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执行地震行政决定、命令等情况进行检查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十六条 地震行政许可,是指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通过颁发证明或者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行使某项权利,从事某项活动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十七条 地震行政确认,是指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防震减灾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进行甄别,给予确定或者否定并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十八条 地震行政处罚,是指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对违反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十九条 地震行政奖励,是指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对在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五章 地震行政执法程序 第二十条 地震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地震行政检查、处罚等执法活动,应当出示表明其身份的执法证件。不按规定表明身份的,当事人有权拒绝。
第二十一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实施地震行政检查,必须告知被检查者检查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等事项。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当制作笔录,并由被检查者阅核、签字;被检查者拒绝签字的,应当由2名以上现场检查人员签字并注明情况。地震行政检查应当按照法定时间进行。在检查中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事先向被检查者说明理由。检查结束后,应当对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并制作检查报告。
第二十二条 地震行政许可的一般程序是:申请的提出、申请的受理、申请的审核、许可证的颁发。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依法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应当给予驳回。地震行政执法机关颁发的许可证应当载明许可的内容、期限、许可证件编号,并加盖颁发机关印章。
第二十三条 地震行政确认的一般程序是:确认事项的提出、检查鉴定、确定鉴定结果和确认结果公告。地震行政确认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二十四条 地震行政奖励的一般程序是:奖励的提出、审批、公布、授奖和存档。
第二十五条 地震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是:受理立案、调查取证、决定、执行和结案。
第二十六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对下列案件应当及时受理:
(一)监督检查中发现的;
(二)举报的;
(三)移送的;
(四)下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报请的;
(五)上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指定办理的;(六)其他需要受理的案件。
第二十七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受理的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予以立案:
(一)有违法人和违法后果;
(二)有事实依据;
(三)属于地震行政处罚的范围;
(四)属于本机关管辖。
第二十八条 确定立案办理的案件,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由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确定立案日期和两名以上地震行政执法人员为案件承办人。
第二十九条 对于立案办理的案件,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调查取证,查明违法事实。
第三十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行政处罚认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三十一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在进行地震行政处罚时,必须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依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三十二条 对违法事实确凿,情节较轻,拟作出以下处罚决定的违法行为,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可以作出现场处罚:
(一)予以警告的处罚;(二)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罚款的处罚;
(三)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的处罚;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以适用现场的处罚。地震行政执法人员作出现场处罚时,应当填写预定格式的现场处罚决定书。
第三十三条 除适用现场处罚的案件外,承办人员在案件调查终结后,应当对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进行合议并作好记录,合议应当根据认定的违法事实,依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分别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确定应当受到处罚的,依法提出予以地震行政处罚;
(二)违法行为较轻,依法提出免于地震行政处罚;(三)违法行为不能成立的,依法撤销案件;
(四)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四条 依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制作地震行政处罚意见书,报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审批。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应当根据案件情节轻重依法提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由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十五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地震行政处罚时,应当制作地震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书应载明下列事项,并加盖本机关的印章: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执法机关认定的违法事实;
(三)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四)处理结论;
(五)处理决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六)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期限及受理机关的名称;
(七)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以及作出决定的日期。涉及罚款的还应当载明收缴罚款的金融机构名称、地址以及不按规定期限缴纳罚款的法律后果。
第三十六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或者在7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并注明签收日期。受送达人不在的,由其指定的代收人、同住的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代为签收。受送达人拒绝接受处罚决定书,则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其他人到场见证,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拒收事由、日期、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并将送达书留在受送达人住处或者单位收发部门。不能直接送达的,可邮寄送达、公告送达、委托代为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七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较大数额的罚款、中止许可证等较重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组织听证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前款所称较大数额罚款的标准依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听证费用由听证机关承担。
第三十八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告知当事人听证的权利时,应当制作听证告知书。听证告知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理由、依据和拟作出的行政处罚意见;
(三)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四)告知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的期限和受理听证申请的组织或者机构。听证告知书必须盖有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的印章。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提出听证申请时,应当提交听证申请书。听证申请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二)请求听证的目的;(三)申辩理由及其依据;
(四)申请递交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的名称;
(五)提交申请书的日期。申请人应当在申请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四十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在收到听证申请后,应当组织案件调查人员进行研究,并依法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依法不予受理的听证申请,应当告知当事人。对依法予以受理的听证申请,应当制作听证受理书,载明以下事项:
(一)听证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案件基本情况;
(三)申请人申请听证的理由;
(四)听证受理决定。
第四十一条 听证由拟作出行政处罚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组织,听证的具体工作由其法制工作机构负责。
第四十二条 举行听证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举行听证7日前,将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三)听证人员名单;
(四)告知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
(五)告知当事人准备证据,通知证人等事项。听证通知书应当加盖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的印章。
第四十三条 听证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员检查听证参加人员是否到场,宣布听证纪律;
(二)听证主持人宣布案由,主持人、听证员和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三)案件调查人员陈述当事人的违法事实、证据、处罚依据和处罚建议;
(四)当事人进行陈述和申辩,并出示相关证据;
(五)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和案件调查人员进行质证和辩论;
(六)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作最后陈述;
(七)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第四十四条 听证举行后,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听证情况进行复核。违法事实清楚的,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违法事实与原来认定有出入的,应当调查核实,查清事实后,作出处理决定。
第四十五条 地震行政处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
第四十六条 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擅自收缴罚款。依法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强制执行费用由被处罚人承担。
第四十八条 地震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后,承办人员应当制作结案报告,将有关材料进行整理装订,并由承办人员签名或盖章后,归档保存。第四十九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作出较大数额罚款、中止许可证等行政处罚案件在结案后30日内报上一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备案。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五十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对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个人或者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在宣传、贯彻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工作中成绩显著的;
(二)制止和纠正违反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
(三)在执法工作中避免或者挽回重大损失的;
(四)在地震行政监督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
(五)其他需要奖励的。
第五十一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同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适当,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拒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超越职权,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以行政执法权为本单位谋取私利的;(四)不按本规定的期限处理违法行为的;
(五)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十二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工作人员在地震行政执法活动中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滥用职权、滥施处罚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对举报行政执法中违法问题的举报人,或者对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单位或者个人打击报复的;
(四)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徇私枉法、索贿受贿,或者采取其他手段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五)在行政执法工作中泄露国家机密或者其他应当保密的商业、技术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六)推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七)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三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不依法追究执法人员违法行为责任的,受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向上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同级人民政府举报。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地震行政执法规定
地震行政执法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震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地震行政执法行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地震行政执法,是指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统称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以及受委托进行地震行政执法的机构或者组织依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第三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和受委托进行地震行政执法机构或者组织及其执法工作人员惊醒地震执法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地震行政执法必须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
第五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工作人员依法进行地震行政执法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第六条 各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接受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监督。
第二章 地震行政执法主体
第七条 各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是地震行政执法的主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普及、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制定地震行政执法的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向立法机关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见和建议;
(四)组织地震行政执法的培训和考核;
(五)监督下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工作: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根据需要在其权限内可以委托有关组织或者机构进行地震行政执法。
未设立地震工作机构的市、县的地震行政执法工作,由其上一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或者委托有关组织或者机构负责。
委托机关负责监督受委托的组织或者机构实施的地震行政执法行为,井对行为后果负责;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机关名义进行地震行政法活动。
第九条 具备地震行政执法资格,依法履行地震行政执法职责的人员是地震行政执法人员。
地震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熟悉防震减灾业务工作;
(四)熟悉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的法律知识。
第三章 地震行政执法管辖
第十条 地震行政执法实行地域管辖。
国务院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国的地震行政执法。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行政执法。受委托的组织或者机构,在其委托的范围内进行地震行政执法。
第十一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因执法管辖权发生争议时,争议双方应当协商;协商不成的,案件由其共同上一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指定管辖。
第十二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发现查处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受送机关不得再自行移送或者拒绝。
第十三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在查处案件时,如发现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给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章 地震行政执法内容
第十四条 地震行政执法内容包括:
(一)地震行政检查;
(二)地震行政许可;
(三)地震行政确认;
(四)地震行政处罚;
(五)地震行政奖励;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地震执法行为。
第十五条 地震行政检查,是指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遵守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执行地震行政决定、命令等情况进行检查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十六条 地震行政许可,是指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通过颁发证明或者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行使某项权利,从事某项活动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十七条 地震行政确认,是指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防震减灾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进行甄别,给予确定或者否定并宣告的具体行政行 为。
第十八条 地引行政处罚,是指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则还反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十九条 地震行政奖励,是指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对在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奖励的具体行政 行为。
第五章 地震行政执法程序
第二十条 地震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地震行政检查、处罚等执法活动,应当出示表明其身份的执法证件。不按规定表明身份的,当事人有权拒绝。
第二十一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实施地震行政检查,必须告知被检查者检查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等事项。
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当制作笔录,并由被检查者阅核、签字;被检查者拒绝签字的,应当由2名以上现场检查人员签字并注明情况。
地震行政检查应当按照法定时间进行。
在检查中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事先向被检查者说明理由。
检查结束后,应当对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并制作检查报告。
第二十二条 地震行政许可的一般程序是:申请的提出、申请的受理、申请的审核、许可证的颁发回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依法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应当给予驳回。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颁发的许可证应当载明许可的内容、期限、许可证件编号,并加盖颁发机关印章。
第二十三条 地震行政确认的一般程序是:确认事项的提出、检查鉴定、确定鉴定结果和确认结果公告。
地震行政确认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二十四条 地震行政奖励的一般程序是:奖励的提出、审批、公布、授奖和存档。
第二十五条 地震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是:受理立案、调查取证、决定、执行和结案。
第二十六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对下列案件应当及时受理:
(一)监督检查中发现的;
(二)举报的;
(三)移送的;
(四)下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报请的;
(五)上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指定办理的;
(六)其他需要受理的案件。
第二十七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受理的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子以立案:(一)有违法人和违法后果;
(二)有事实依据;
(三)属于地震行政处罚的范围;
(四)属于本机关管辖。
第二十八条 确定立案办理的案件;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由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确定立案日期和两名以上地震行政执法人员为案件承办人。
第二十九条 对于立案办理的案件,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调查取证,查明违法事实。
第三十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行政处罚认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三十一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在进行地震行政处罚时,必须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依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三十二条 对违法事实确凿,情节较轻,拟作出以下处罚决定的违法行为,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可以作出现场处罚:
(一)予以警告的处罚;
(二)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罚款的处罚;
(三)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的处罚;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以适用现场的处罚。
地震行政执法人员作出现场处罚时,应当填写预定格式的现场处罚决定书。
第三十三条 除适用现场处罚的案件外,承办人员在案件调查终结后,应当对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进行合议并作好记录,合议应当根据认定的违法事实,依据防 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分别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确定应当受到外罚的,依法提出予以地震行政处罚;
(二)违法行为较轻,依法提出免于地震行政处罚;
(三)违法行为不能成立的,依法撤销案件;
(四)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外理。
第三十四条 依据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制作地震行政处罚意见书,报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审批。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应当根据案件情节轻重依法提出行政处罚决定c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由地震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十五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地震行政处罚时,应当制作地震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书应载明下列事项并加盖本机关的印章: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执法机关认定的违法事实;
(三)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
(四)处理结论;
(五)处理决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六)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期限及受理机关的名称;
(七)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以及作出决定的日期。
涉及罚款的还应当载明收缴罚款的金融机构名称、地址以及不按规定期限缴纳罚款的法律后果。
第三十六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或者在7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井注明签收日期。
受送达人不在的,由其指定的代收人、同住的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代为签收。
受送达人拒绝接受处罚决定书,则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其他人到场见证,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拒收事由、日期、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并将送达书留在受送达人住处 或者单位收发部门。
不能直接送达的,可邮寄送达,公告送达、委托代为送达。
行政处罚决定书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七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在作出较大数额的罚款、中止许可证等较重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组织听证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前款所称较大数额罚款的标准依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听证费用由听证机关承担。
第三十八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告知当事人听证的权利时,应当制作听证告知书。听证告知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理由、依据和拟作出的行政处罚意见;
(三)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四)告知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的期限和受理听证申请的组织或者机构。
听证告知书必须盖有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的印章。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提出听证申请时,应当提交听证申请书。听证申请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二)请求听证的目的;
(三)申辩理由及其依据;
(四)申请递交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的名称;
(五)提交申请书的日期。
申请人应当在申请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四十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在收到听证申请后,应当组织案件调查人员进行研究并依法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依法不予受理的听证申请,应当告知当事人。
对依法予以受理的听证申请,应当制作听证受理书,载明以下事项:
(一)听证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案件基本情况;
(三)申请人申请听证的理由;
(四)听证受理决定。
第四十一条 听证由拟作出行政处罚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组织,听证的具体工作由其法制工作机构负责。
第四十二条 举行听证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举行听证7日前,将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三)听证人员名单;
(四)告知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
(五)告知当事人准备证据,通知证人等事项。
听证通知书应当加盖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的印章。
第四十三条 听证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员检查听证参加人员是否到场,宣布听证纪律;
(二)听证主持人宣布案由,主持人、听证员和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权利和义务,询间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三)案件调查人员陈述当事人的违法事实、证据、处罚依据和处罚建议;
(四)当事人进行陈述和申辩,并出示相关证据;
(五)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和案件调查人员进行质证和辩论:
(六)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作最后陈述;
(七)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第四十四条 听证举行后,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听证情况进行复核。违法事实清楚的,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违法事实与原来认定有出人的,应当调查核实,查清事实 后,作出处理决定。
第四十五条 地震行政处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
第四十六条 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擅自收缴罚款。
依法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的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费用由被处罚人承担。
第四十八条 地震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后,承办人员应当制作结案报告,将有关材料进行整理装订,并由承办人员签名或盖章后,归档保存。
第四十九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作出较大数额罚款、中止许可证等行政处罚案件在结案后30日内报上一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备案。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五十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对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个人或者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现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在宣传、贯彻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工作中成绩显著的;
(二)制止和纠正违反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
(三)在执法工作中避免或者挽回重大损失的;
(四)在地震行政监督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
(五)其他需要奖励的。
第五十一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同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适当,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拒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超越职权,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以行政执法权为本单位谋取私利的;
(四)不按本规定的期限处理违法行为的;
(五)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十二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工作人员在地震行政执法活动中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滥施处罚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对举报行政执法中违法问题的举报人,或者对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单位或者个人打击报复的;
(四)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徇私枉法、索贿受贿,或者采取其地手段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
(五)在行政执法工作中泄露国家机密或者其他应当保密的商业.技术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六)推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
(七)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三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不依法追究执法人员违法行为责任的,受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向上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同级人民政府举报。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四 本规定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莆田市地震行政执法回避制度
莆田市地震行政执法回避制度
第一条 为保证地震行政执法的公正性,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全市地震行政执法实行回避制度。第三条 地震行政执法回避制度适用范围:
(一)行政处罚;
(二)行政许可;
(三)非许可审批;
(四)行政确认;
(五)行政复议;
(六)其它行政行为。
第四条 地震行政执法人员履行上述职责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本人是执法行为事项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近亲属与执法行为事项有利害关系的;
(三)当事人与执法行为事项有其它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
(四)“近亲属”是指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等;“有利害关系”是指可能影响执法公正性的各种关系。
第五条 当事人认为地震行政执法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有权申请地震行政执法人员回避。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
第六条 地震行政执法人员未申请自行回避或当事人未申请回避的,确有需要的,经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法制机构研究可决定其回避。第七条 地震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或其委托人的请客送礼。违反规定的,相对方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第八条 符合回避条件的地震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主动提出回避申请,申请回避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申请,也可以是书面申请。用口头方式申请回避的,承办部门应当予以记录。
第九条 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对当事人和地震行政执法人员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提出申请的三日内以书面的形式作出决定。
第十条 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第十一条 地震行政执法人员的回避,由行政负责人决定;行政负责人的回避由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二条 被申请回避的执法人员在回避未被决定以前,不得停止对案件的调查处理。
第十三条 被决定回避的执法人员不得参加相关的执法检查、调查、讨论、审核、听证、处理决定、送达程序,不得询问该执法工作,不得查看有关案卷,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施加影响。
第十四条 符合实行回避条件的地震行政执法人员,在地震行政执法过程中,凡出现下列情形或情节的,对地震行政执法人员应视情依法依纪予以处理:
(一)明知本人或近亲属与地震行政执法行为事项的当事人有利害关系,而未请回避,并参与办案工作的;
(二)明知本人或近亲属与地震行政执法行为事项的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却故意隐瞒实情,不主动申请回避,并利用职务之便,为行政相对人弄虚作假,使案件处理有失公正、合理的;
(三)作出地震行政执法人员回避的决定后,或者地震行政执法人员主动申请回避并得到批准后,仍以各种手段参与甚至干扰地震行政执法的。
第十五条 本制度由莆田市地震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渔业行政执法督察规定》
《渔业行政执法督察规定》
作者:阿依古力点击率:
3发布日期: 2010-6-7
《渔业行政执法督察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落实渔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层级监督,规范渔业行政执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农业部主管全国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全国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各海区渔政局负责实施本海区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省、地市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渔业行政执法单位及其执法人员的渔业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督察,具体实施单位由本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三条 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坚持依法督察、程序规范、制度保障、严格监督的原则,强调层级监督。
第四条 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内容:
(一)上级布置的重大渔业执法行动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渔业行政执法六条禁令》的执行情况;
(三)渔业行政执法单位及其执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情况;
(四)渔业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五)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是否具备执法资格;
(六)按规定着装及佩戴标志的情况;
(七)渔政标志、执法装备的使用、管理及日常维护情况;
(八)渔业行政执法违法行为和执法过错的追究和纠正情况。
第五条 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督察相结合,督察的主要方式有:
(一)开展渔业行政执法检查;
(二)监督重大渔业行政执法活动;
(三)开展渔业行政执法评议;
(四)听取渔业行政执法工作报告;
(五)调阅渔业行政执法案卷和文件资料;
(六)受理、处置信访举报事项;
(七)调查核实渔业行政执法违法行为和执法过错并督促有关机关处理;
(八)发布渔业行政执法督察通报。
第六条 实施督察工作的单位需指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辖区内的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并可根据工作需要设不少于2名督察员,由现职工作人员兼任。督察员根据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职责、辖区渔业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和上级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安排,开展渔业行政执法督察工作。
第七条 地市级负责实施督察工作的单位所设督察员,由其所在单位确定,报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省级负责实施督察工作的单位所设督察员,由其所在单位确定,报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备案。督察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严守纪律;
(二)有大专以上学历和必要的法律知识;
(三)有三年以上行政管理或执法经历以及一定的组织能力;
(四)经过专门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第八条 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负责全国督察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并统一制作、发放督察标志和证件。
第九条 执行一般督察任务时,应按照报告、审批、实施和处理等程序进行,由分管领导审核批准;执行重大督察任务时,还应报单位主要领导批准,并报上一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备案。
第十条 督察员执行督察任务时,不得少于二人。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采取明察和暗访等形式。督察员执行明察任务时,应着制服,佩戴督察标志,出示督察证件;进行暗访时,可着便装,依法开展督察工作。
第十一条 督察员履行职责时,应对被督察事项进行调查,调阅渔业行政执法案卷和其他有关材料;必要时,可
询问被督察单位有关人员、行政管理相对人和知情人,被督察单位及其执法人员应予以配合。
第十二条 督察员发现渔业行政执法单位及其执法人员正在实施的执法行为不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如不及时制止将对国家、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应当场予以制止,并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
第十三条 督察建议或督察决定应以本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做出。
第十四条 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令下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专门事项进行督察,必要时可以直接派员督察。下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及时完成上级交办的督察事项,并及时上报督察结果。
第十五条 被督察单位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可根据其行为性质、情节、后果等严重程度,予以批评、通报批评:
(一)未执行有关渔业法律法规规定或上级布置的重大渔业执法行动的;
(二)安排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从事渔业行政执法活动的;
(三)不按规定报告渔业行政执法执行情况的;
(四)拒绝接受或妨碍督察员依法进行督察的;
(五)拖延执行督察决定或督察建议的。
第十六条 被督察人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可以根据其行为性质、情节、后果等严重程度予以处理,建议或决定给予其批评教育,责令纠正违法行为,暂停其执法资格90天;情节严重的省以下被督察人员,可由省级督察单位决定取消其执法资格,并可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省级及省级以上被督察人员,由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决定取消其执法资格,并可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执法过程中有违法行为或执法过错的;
(二)不履行法定职责、玩忽职守的;
(三)违反职业道德、不文明执法的;
(四)拒绝接受督察的;
(五)拒不履行督察决定或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督察建议的;
(六)其他违法失职行为。
第十七条 根据督察建议或督察决定被开除、撤职、降级、取消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如需重新录用、恢复职级或执法资格的,其所在单位应报提出督察建议或做出督察决定的单位备案。
第十八条 被督察单位,应当自收到督察决定或建议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提出督察决定或建议的单位报告落实情况。
第十九条 上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发现下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对督察事项处理不当的,可提出重新处理的建议。必要时,可责令下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停止执行,并予以撤销或变更。
第二十条 被督察单位及人员对督察决定不服的,自接到督察决定书之日起5日内向做出督察决定的单位提出复核申请,做出督察决定的单位应当在10日内做出复核决定。
对复核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核决定书之日起5日内向上一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提出申诉,上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应在1个月内予以答复。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原督察决定的执行。但经复核或由上级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认定原督察决定确属不当或错误的,做出原督察决定的单位应立即变更或撤销,并采取适当方式消除影响。
第二十一条 督察员执行督察任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与督察员本人有利害关系的;
(二)与被督察单位有利害关系的;
(三)其他可能影响执行公务的。
第二十二条 督察员违反本规定或在督察工作中违法违纪的,应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负责渔业执法督察工作的单位应设立公开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投诉、举报,并如实登记、认真核实、及时反馈。经核查证实反映问题不实、造成一定后果的,负责督察工作的单位应予以澄清,消除负面影响。超出督察范围的,应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反馈给检举人或控告人。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行政执法文书使用规定
昌吉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行政执法文书使用规定
第一条
为提高行政执法案卷制作水平,正确使用行政执法文书,保证事实要素的完整性,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文书按其使用范围分为内部使用文书和外部使用文书两类。
(一)内部使用文书:
1、行政执法案卷
2、卷内文件目录
3、立案审批表
4、现场检查笔录
5、调查笔录
6、行政案件审查表
7、行政案件审理记录
8、听证笔录
9、行政案件结案报告(行政案件结案审查表)
10、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案件登记薄
11、行政案件办理报批书
12、行政复议申请笔录
13、行政赔偿申请笔录
14、行政复议案件调查报告
(二)外部使用文书:
1、当场处罚决定书
2、通知书
3、检验(检定)(鉴定)委托书
4、产品质量检查结果告知书
5、案件办理报批书
6、强制执行申请书
7、送达回证
8、涉案物品清单
9、登记保存(封存)(扣押)决定书
10、质量技术监督局封条
11、监督检查抽样单
12、听证通知书
13、行政处罚告知书
14、行政处罚决定书
15、责令改正(更正)通知书
16、解除登记保存(封存)(扣押)决定书
17、涉案物品处理记录
18、行政案件移送书
19、行政案件指定管辖决定书 20、行政执法委托书
21、行政执法变更(暂停)委托决定书
22、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书
23、行政复议告知书
24、责令受理行政复议通知书
25、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通知书
26、行政复议答复通知书
27、行政复议受理通知书
28、行政复议中止审理通知书
29、行政复议延期审理通知书 30、行政复议终止审理通知书
31、行政复议决定书
32、责令履行行政复议决定通知书
33、行政赔偿决定书
34、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
35、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
第三条
行政执法文书根据适用范围分为以下几类:
(一)适用于行政处罚案件的执法文书:行政执法案卷、卷内文件目录、立案审批表、调查笔录、现场检查笔录、通知书、听证笔录、检验(检定)(鉴定)委托书、产品质量检查结果告知书、行政案件审理记录、案件办理报批书、送达回证、结案报告(结案审查表)、登记保存(封存)(扣押)决定书、解除登记保存(封存)(扣押)决定书、涉案物品清单、质量技术监督封条、监督检查抽样单、听证通知书、当场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强制执行申请书、涉案物品处理记录、行政案件移送;
(二)适用于行政审批案件的执法文书:行政执法案卷、卷内文件目录、立案审批表、行政案件审理记录、行政案件指定管辖决定书、送达回证、结案报告;
(三)适用于行政复议案件的执法文书:行政执法案卷、卷内文件目录、立案审批表、调查笔录、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受理行政复议通知书、不予受理行政复议通知书、责令受理行政复议通知书、行政复议答复通知书、行政复议告知书、案件办理报批书、送达回证、通知书、听证通知书、听证笔录、检验(检定)(鉴定)委托书、产品质量检查结果告知书、登记保存(封存)(扣押)决定书、解除登记保存(封存)(扣押)决定书、涉案物品清单、质量技术监督封条、监督检查抽样单、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通知书、行政案件审理记录、行政复议决定书、强制执行申请书、结案报告、涉案物品处理记录、行政案件移送书;
(四)适用于执法监督案件的执法文书:行政执法案卷、卷内文件目录、立案审批表、调查笔录、通知书、行政案件审理记录、案件办理报批书、送达回证、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结案报告;
(五)适用于行政赔偿案件的执法文书:行政执法案卷、卷内文件目录、立案审批表、行政赔偿申请笔录、行政赔偿决定书、送达回证、结案报告。
第四条
办理行政案件,必备使用的文书必须齐全。
现场处罚必备使用文书为:现场检查笔录、调查笔录、现场处罚决定书、结案审查表、罚款收据;
立案处罚案件必备使用文书为:现场检查笔录、调查笔录、立案审批表、案件审理记录、行政处罚告知书、送达回证、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款收据、结案报告、行政案件审查表;
复议案件必备使用文书:行政复议答复通知书、行政复议受理通知书、行政复议决定书、行政复议案件调查报告。
第五条
办理案件,根据案情实际,应当使用的文书必须齐全。
第六条
制作行政执法文书,应当坚持事实求是、遵守法制、效率的原则。
第七条
制作行政执法文书,应符合主旨鲜明、内容规范、语言准确、效力稳定的要求,严格按照《质量技术监督执法文书范例》要求制作。
第八条
对外使用的执法文书填写完毕后,须经单位领导批准同意方可发送;
未经批准,执法人员不得擅自发送,否则,责任由执法人员个人承担。
第九条
执法文书应当专人管理,统一编号,妥善保管。第十条
本规定自二()O二年七月一日起执行。
昌吉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教育培训三年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科技革命和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新的形势对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队伍状况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2年昌吉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机构改革后,全系统共有人员487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54人,占11.1%;
具有大专学历的277人,占56.9%;具有中专、高中学历的156人,占32%。共有行政执法人员95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3人,占13.7%;具有大专学历的72人,占75.8%;具有中专、高中学历的11名,占11.6%。从上述基本情况看,我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人员中,学历水平偏低,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行政执法水平还不高。为提高质量技术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局、自治区局有关要求,结合我州实际,特制定《昌吉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教育培训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第三次全国质量技术监督教育工作会议的部署,紧密围绕西部大开发、经济建设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深入教育培训改革,强化质量技术监督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质量技术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工作目标
以全面提高质量技术监督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制度健全、机制灵活、功能完备、内容丰富、方法科学、适应我州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质量技术监督领导干部,一批掌握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复合型现代管理人员,一批既懂法律又懂技术的行政执法人员,一批掌握现代化高新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一支掌握现代化科技知识、懂经济、善管理、秉公执法、高素质的质量技术队伍。三年内,争取全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人员普遍接受一次以更新知识为目标的业务培训,逐步形成继续教育机制。
推进教育培训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完善和发展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学历教育体制,使全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学历水平逐步提高,三年后力争使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100%,同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三、培训对象和目的要求
(一)培训对象:昌吉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二)培训目的要求:
领导干部应通过接受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领导科学、行政管理学,以及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管理人员应通过接受以岗位培训为主的各类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行政执法人员应通过接受以资格培训为主的各类培训,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专业技术人员应通过接受有关专业技术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以更新知识为主要目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四、教育培训安排(一)强制性培训:
1、州、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领导的岗位培训。三年内,州、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领导有计划地轮训一遍。
2、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培训。结合行政执法人员的换证考核工作,三年内对所有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一次系统培训考核; 尚未取得行政执法资格证的在岗人员,必须经培训考试方能取得行政执法资格证书。
3、新进入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各类人员,必须经岗前培训方能上岗。
4、锅容管特、纤维检验、计量检定、质量检验人员必须经过资格培训方能持证上岗。
5、根据工作需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培训。
(二)继续教育培训
1、学历教育。根据工作性质及特点,采取脱岗、函授、业余学习等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学历教育,.力争三年内使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大专学历达到100%。
2、知识更新培训。依据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对公务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依据国家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对计量检定、质量检验机构中的初、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轮训一遍。
五、教育培训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实行教育培训领导责任制,州、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要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领导者的任期目标,建立考核指标,将是否完成培训任务作为考核领导者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不重视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培训工作出现严重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
二是实行教育培训督导制,州局法制宣传科对教育培训单位进行督导检查,督促各单位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定,端正学习态度,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有效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建立规范的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一是积极落实国家局制定的教育培训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二是各单位要建立人员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使在职人员接受培训制度化,并纳入职工考核内容,把职工培训和考核结果记入业务考核档案,作为任职与晋升的依据之一。
(三)确保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州、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应加大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确保强制性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的经费。州局每年教育培训经费应占总收入3%,各县市局每年教育培训经费应占总收入的5%。与此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多种渠道筹集教育培训经费,加强对教育培训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使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经费使用情况由州局法制宣传科会同有关科室进行检查。
(四)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以兼职为主的教师队伍。州局负责培训部门应有计划地选送专、兼职教员参加国家局举办的各类师资培训班,经常组织专、兼职教员进行教学研讨,不断提高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要严格执行教师聘任制度,确保教师业务水平符合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各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五家渠分局、州质量技术监督稽查队及局属事业单位要根据《三年教育培训规划》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三年教育培训阶段性实施计划,将计划落实到人,确保规划的实施。
昌吉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教育培训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建立高素质的质量技术监督队伍,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解决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勤政廉洁意识,维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局“十五”教育培训计划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昌吉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
第三条
教育培训工作由州局法制宣传科负责组织实施。第四条
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五大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经济建设和质量技术监督中心任务,深化教育培训改革,强化质量技术监督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质量技术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适应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需要。
2、工作原则:教育培训实行“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工负责、分步实施”,采取集训与自训相结合,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全面提高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3、工作目标:以全面提高质量技术监督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逐步建立一个目标明确、制度健全、机制灵活、功能完备、内容丰富、方法科学、适应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需要的教育培训体系。结合实际,进行以更新知识为目标的业务培训,使质量技术监督的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
第五条
教育培训工作任务和重点。
1、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岗位培训。对州局和县市局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市场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领导科学、行政管理学以及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对州局和县市局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为主的各类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3、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以资格培训为主的各类培训。对州局和县市局行政执法人员要进行以资格培训为主的各类培训,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培训内容为本岗位需要的法律、法规基本理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执法实务,重点放在能力培训上。
4、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州局和县市局及局属各事业单位要根据人事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第六条
教育培训的方式。教育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资格培训和普及性培训四种。岗前培训是指对新进入质量技术监督队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执法人员等进行的培训。
岗位培训是指根据岗位工作需要对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及其他从业人员进行的业务技能提高、知识更继续教育培训。
资格培训是指对从事质量技术监督特殊岗位工作人员具备资格的培训。
普及性培训是指面向社会有关人员开展质量技术监督基础知识的培训。
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教育培训采取请进来讲座与送出去培训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中组织相结合,县市局自训与州局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第七条
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管理。
州局与县市局应建立教育培训领导责任制,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领导者的任期目标,建立考核指标,切实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分步实施。法制宣传科应加强对教育培训工作的督导,及时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第八条
对下列人员进行强制性培训。
1、新进入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人员;
2、州、县市局领导干部;
3、行政执法人员;
4、特殊岗位(计量检定、质量体系审核,实验室认可评审、纤维检验、锅容管特检验等)人员;
5、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强制性培训的人员。第九条
教育培训的保障和资金投入
州局及县市局应按照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原则,抓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用于教育培训的经费应占本单位总收入的5%以上。
第十条
本办法自二00二年七月一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