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

时间:2019-05-14 03:5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

第一篇: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

2011年11月16日下午,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在我校图书馆举行。

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以下简称省数图)是由湖北省教育厅领导和投资建设的全省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系统。项目启动于2006年底,总投资1500万,目标是依托现代网络条件和技术,以全省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为基础,合理布局,分工协调,建立纸本馆藏文献和网上电子文献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体系和网上公共服务体系,为全省所有高校的师生提供服务,使我省高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保障有明显的改善,促进我省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经过三年的建设,项目的计划任务全部完成,建立了两个数据中心和18个学科文献中心,拥有一批可供全省高校使用的、可满足教学科研基本需要的中文文献数据库,形成了全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新机制,并利用节余资金,新增了区域随书光盘及中文电子文献元数据仓储等系统的建设,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于2010年1月7日顺利通过了项目一期建设验收。2010年5月,教育部曾在武汉大学召开全国省级高校文献保障系统建设现场会,推广湖北省的经验。

为了在一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水平、提升省数图两个数据中心的服务能力、加强对成员馆的服务力度,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管理中心提出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为保证《规划》科学可行,保证省数图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2011年11月16日下午湖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召开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对《规划》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论证。专家组组长由教育部高校图工委秘书长/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担任,专家组成员有教育部高教司教学条件处处级调研员李晓明、北京大学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郑巧英、东南大学图书馆馆长顾建新、湖北省图书馆党委书记贺定安、武汉大学网络中心主任石岗、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中心副主任贺聿志等七位图书馆界、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专家。会议由湖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张建军主持,湖北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张锦枫、我校图书馆馆长燕今伟、副馆长刘霞参加了会议。

会上,省数图系统组组长、我馆馆长助理、系统部主任黄勇凯从项目背景、建设内容、管理与运行机制、可行性分析、总预算和效益分析等方面向专家组汇报了省数图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在认真听取汇报后,专家组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质询和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认证,认为:湖北省教育厅在“十一五”期间投资建设了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成果丰硕,效益显著,为“十二五”期间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规划》根据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思路明确,内容全面,体系完整,切合实际,总体可行;《规划》提出的投资规模基本合理。同时,专家组也就规划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进一步加强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运行中的软件投入和队伍建设投入,完善和细化应用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以《规划》为蓝图,省数图将在一期建设形成的技术、数据、成员馆等方面的基础上,扩大建设和服务规模,大幅提升全省高校体系的学术文献资源共享与保障能力。到2015年,省数图将建成一个资源丰富、无缝连接、覆盖全省高校图书馆的云计算公共服务集成平台;建成面向全省各级各类高校图书馆和读者的“资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和“宣传培训中心”;建立与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充分融合、互动服务的可靠机制,推动全省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文献服务队伍,形成体系完善、机制健全、服务一流,符合我省创新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保障服务运行机制,使高校教学科研文献保障和服务能力进持续增强,促进我省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篇:湖北省冶金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冶金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 言

冶金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推进冶金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冶金工业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贯彻落实《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和《湖北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具体安排,是推进未来五年全省冶金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是全省冶金工业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较大、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五年。现已基本形成了包括矿山采选、冶炼、压延加工、技术开发、设计、装备制造、建筑施工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冶金企业560多家,固定资产总计 1820 亿元,从业人员共15万。

(一)“十一五”的主要成绩

1.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0

年,全省生产生铁2311万吨、粗钢2864万吨、钢材2895万吨、十种有色金属86万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9.7%、12.8%、12.9%和13.6%,居全国第6、6、7、10、16位。

2.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10

年全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00亿元,其中钢铁行业2705亿元,有色金属行业695亿元,与

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29.7%。全行业完成增加值584亿元,其中钢铁行业450亿元,有色金属行业134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12.2%。

3.品种质量明显改善。我省冶金工业产品基本满足了全省电力、汽车、铁路、电子、桥梁等行业的需求。“双高”产品比例由2005年的50%提高到2010年的70%以上。高档取向硅钢已部分替代进口,并应用于50万伏以上等级的超高压大型变压器。高品质汽车钢板成功进入国内知名汽车制造企业。高速重轨产品跻身国内一流行列。电解铜箔、高精度铜及合金带材已替代进口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第五代桥梁钢已在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等大型及特大型铁路、公路及跨海钢结构桥梁上得到应用。

4.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十一五”时期,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922亿元。武钢集团本部投资强度相当于公司自1958年投产以来至2004年所有投资总和。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投资54.3亿元实施二期技术改造项目,综合装备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投资16.8亿元采用世界先进的奥斯麦特炉替代了现有贫化炉,加快了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步伐。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一期工程项目,用15个月时间完成投资70亿元,已建成年产320万吨超薄涂镀板生产线。

5.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关停小炼铁、小炼钢企业92家,淘汰落后钢铁产能438万吨。2010年,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30千克标煤,铜冶炼企业综合能耗降至600千克标煤,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6%、42.6%。

6.废弃资源再生利用得到规模化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再生资源回收率、规模化经营和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培育了一批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兴业钢铁炉料公司已形成年收购、加工、配送废钢铁200万吨生产能力,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已聚集废铅、废铝、废钢铁等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及相关产业链企业107家,年回收废钢铁、废铅、废铝等各类再生资源120万吨,年综合利用各类再生资源78万吨。

7.兼并重组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武钢集团先后完成了对鄂钢、柳钢、昆钢的联合重组,组建了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防城港钢铁项目获准开展前期工作。通过联合重组,武钢集团已具备年产钢40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国内钢铁行业排名前三,2009年进入世界500强行列。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与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黄石新兴管业有限公司,盘活了新冶钢的闲置资产。大冶华鑫实业、新冶特钢、广水华鑫公司三家企业完成联合,民营钢铁企业重组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结构性矛盾突出。钢铁企业中

400立方米以下高炉、公称容量30吨以下电炉还有存在。民营钢铁企业同质化竞争矛盾突出,低附加值的建筑用钢产品占民营钢铁企业钢材总产量的9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冶金企业尚未实现从冶金产品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

2.节能减排压力大。2010

年,全省冶金工业能源消耗约占全省工业能源消耗的27%。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高出15%以上。

3.原材料对外依存度高。全省矿石资源品位低,共伴生矿多,利用难度大,开采成本高。铁矿石、铝氧粉、铜精矿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85%、100%、90%。

4.民营钢铁企业生产规模小。民营钢铁企业生产规模小且布局分散,不少企业的生产规模达不到《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规定的“2009年普钢企业粗钢产量100万吨及以上”条件。

(三)发展环境

1.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有利于我省冶金工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1)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机遇。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十二五”期间将以拉动内需为主,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高速公路和铁路网、小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装备、船舶、汽车和家电制造业的崛起,决定国内冶金产品市场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机遇。我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国家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等国家战略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我省冶金工业提供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

(3)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机遇。“十二五”期间,伴随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的不断深入,落后产能将逐步退出市场,为优势企

业腾挪出较大的发展空间。行业兼并重组将推动冶金工业向生产区域集约化和产品结构高端化方向发展,优势企业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4)下游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冶金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也为冶金工业提供了丰富废旧金属资源。据测算,全省制造业每年产生的废钢铁达1300万吨,可以满足1100万吨粗钢冶炼的原材料需求。

2.面临的挑战

(1)生产要素紧约束将更为突出,企业间争夺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紧张的状况短期内不会缓解,冶金行业将继续在高成本低回报中艰难前行。

(2)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冶金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传统产业高污染、高能耗和消耗资源性的增长模式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完成优化升级,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艰难困境和生存决择。

综上所述,“十二五”时期,全省冶金工业的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严峻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契机,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推进兼并重组,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做大做实做强冶金工业,实现全省冶金工业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和产业优化布局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稳定协调发展。

2.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升级相结合。加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体系建设,把自主创新作为冶金工业发展的动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促进冶金工业转型升级。

3.坚持兼并重组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推进企业之间以资源、市场和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壮大优势企业集团。

4.坚持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搞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构建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生产高效、环境清洁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彻底淘汰钢铁、有色金属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先进产能所占比重。加快推进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规模总量和品种质量基本满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全省冶金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产业规模。到2015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企业主营收入超过60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2.产品产量。到

2015年末,全省生铁、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控制在2600万吨、3500万吨、4000万吨、150万吨以内。钢材深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吨,铜材产量达到50万吨,铝材产量达到160万吨。冶金产品“双标率”(按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产量)达到90%以上。钢材“双高”产品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量比例大于70%。

3.结构调整。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推进武钢、鄂钢、新冶钢等企业由单纯的生产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着力推进以大冶有色为龙头的有色金属千亿元产业计划的实施,做大稀贵金属产业,做强铜铝深加工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总产值1600亿元。着力推进民营钢铁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实现生产集约化、产品差异化发展。到“十二五”末,省内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省总量的比例提高到90%左右,通过兼并重组组建2~3家规模效益居中部地区钢铁行业前列的民营企业集团。

4.可持续发展。淘汰

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不含铸造铁)、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等落后生产能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2%。重点产品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到或优于国家准入值,冶金炉渣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四、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全面淘汰落后产能

“十二五”时期是淘汰落后的攻坚期,继续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全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1〕85号)等文件精神,按照“严格、严肃、严厉”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彻底淘汰《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所列落后的钢铁、有色金属生产能力和落后产品,着力解决冶金行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

(二)加快推进兼并重组

积极支持全省冶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开展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省内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的优势民营钢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对区域内的民营钢铁企业进行重组,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支持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跨区发展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把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支持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关键特殊钢产品制造基地建设,确立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在国内特殊钢市场的领先地位。

支持大冶有色集团公司依托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整合全省有色金属资源,实现全省有色金属产业过千亿目标。

支持具有规模、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民营钢铁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自愿、政府引导原则,重组区域内规模较小的企业,减少企业家数,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实现集中发展。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结合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改造,在不再增加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集团和提高产品质量,综合区域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原材料、环境容量、电力等资源能源保障条件,有保有压优化产业布局,形成规模集约、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发展协调的冶金产业新格局。

武钢青山本部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集团内部和周边钢材深加工能力,重点发展冷轧硅钢、汽车板、高速重轨、高性能工程结构钢。

鄂州市围绕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与鄂重重型机械、鄂钢弛久板簧、鄂钢扬子重型机械、光大船业、新力板簧等下游企业的产品配套,重点发展船板、桥梁板、锅炉容器板、精品长材。

黄石市围绕关键特殊钢产品制造基地和钢铁、有色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国家急需的高速铁路车轴钢、高压锅炉管等高端特殊钢关键品种,进一步做大做强球墨铸管、工模具钢产业,并向钢铁、有色金属制品的下游产业延伸。

宜昌市依托三峡全通公司,重点发展服务于建材、汽车、家电、轻工制品、仪表、玩具、小五金、饮料包装和装潢装饰等行业的超薄涂镀

板产品。充分利用鄂西南优质的锰矿和丰富的硅石资源,做大做强电解金属锰、硅及有机硅产品。

荆州市围绕“壮腰工程”,整合辖区内钢铁生产企业,发展服务于机械制造、新型城市化建设需要的钢铁材料。

鄂西北地区围绕十堰~武汉汽车产业走廊,重点发展服务于汽车、房地产、装备制造业需求的新兴金属材料和精品长材产品。合理开发利用银、钒、铌稀土、钛、镁等有色金属资源,加快推进“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湖北谷城再生资源园区” 建设。

十堰、咸宁市充分利用石煤含钒资源,做好钒产业深加工,形成产业链,努力打造钒、钒钢千亿元产业。

(四)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以降低钢铁、有色金属生产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冶金渣、二氧化硫等废物排放为目标,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全面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

1.铁前节能减排。推广低温烧结工艺技术,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小球烧结技术,链篦机-回转窑球团技术,球团废热循环利用技术,高温高压干熄焦技术,煤调湿技术,捣固炼焦技术,焦炉、高炉利用废塑料技术,高炉高效喷煤技术,高炉脱湿鼓风技术,高炉干法除尘技术,高炉热风炉双预热技术,转底炉处理含铁尘泥技术。

2.炼钢、轧钢节能减排。推广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转炉负能炼钢工艺技术,电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除尘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低温轧制技术,在线热处理技术,轧钢氧化铁皮综合利用技术。

3.钢铁行业综合节能减排。推广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原料场粉尘抑制技术,双膜法污水处理回用技术,能源管理中心及优化调控技术。冶金渣综合利用技术,综合污水处理技术,余热余压综合利技术。

4.有色金属节能减排。推广采选高效节能工艺和设备,自热强化熔炼和电解工艺、设备和自动控制技术,湿法冶金节能技术、电解铝液直接连续制备合金铸造坯或铸轧板坯、有色金属加工节能技术。

进一步完善废(旧)冶金资源综合利用。支持建设废(旧)冶金资源回收、拆解分类、加工配送基地,培育3~5个大型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促进废(旧)冶金资源分类分级高效利用。

支持企业与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推进节能服务机构对企业进行节能诊断,采用能源管理模式使风机、水泵、变频器等设备应用于生产过程。

(五)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充分重视和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引导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需求,加强前瞻性储备技术研究。积极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工程设计单位和下游用户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聚集优势力量进行共性、关键、平台技术攻关,形成适应未来市场竞争需要、促进冶金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

大力实施技术改造,促进转型升级。围绕提高品种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两化” 融合和安全生产等重点,支持实施兼并重组的钢铁企业集团,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进步,在坚持“等量置换”或“减

量置换”的前提下,选择在集团内具备资源、环境和能源承载等条件优势的骨干企业,集中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工艺流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重点项目:

1.武钢集团一硅钢改造项目;5#、6#焦炉改造项目;1800 mm高强度汽车板、1450 mm镀锡板深加工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江北基地二期续建项目。

2.鄂钢公司40万吨钢材加工配送项目;80万吨大园盘棒材新建项目;4300 mm宽厚板续建项目。湖北新冶钢新炼钢二期工程续建项目;高品质合金钢小棒材生产线项目;1500mm大顶管机组项目。

3.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万吨子午轮胎钢帘线扩能技改项目;10万吨超薄精密不锈钢带(管)项目。

4.大冶有色金属集团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稀贵工业园建设项目;30万吨铜线杆生产线建设项目;废旧金属拆解与配送基地建设项目。

5.武汉、黄石、襄阳市等地区重点民营钢铁企业结合淘汰落后的技术改造项目。

6.湖北美亚达集团涂镀板有限公司40万吨彩铝板生产线项目。7.大冶铝型材产业集群50万吨铝型材结构优化技改工程。

(六)大力发展高技术化冶金新材料

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进一步提高冶金产业附加值比重。

积极争取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冶金新材料产业支持力度,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加速推进冶金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1.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领域。超细组织钢铁材料的轧制工艺、先进微合金化、高均质连铸坯及高洁净的冶炼工艺,高强度耐热合金钢及铸锻工艺和焊接技术,高强度轿车用钢、超超临界机组用钢、高性能工模具钢、960MPa 以上高韧性工程机械用钢、耐腐蚀及耐高温、高压高强钢,经济型奥氏体及铁素体不锈钢,高质量大型轴承钢,高速铁路用钢,特殊品质高级无缝管。

2.高性能合金材料领域。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钨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钛合金及铝合金大型宽厚板,镁及镁合金的液态铸轧技术,镁、铝、钛、钨合金的线、棒、板、带、薄板、铸件、锻件、异型材等系列化产品的加工与焊接技术,大型复杂构件成形技术,着色、防腐技术及相关配套设备。

(七)加快钢铁产品升级

调整钢材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下游产业链需求的冶金制品,进一步提升建筑、机械、轻工、造船等行业用钢材的产品质量,满足相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1.建筑用钢。适应减量化用钢趋势,支持鄂钢和重点民营钢铁企业围绕高强度螺纹钢筋生产和品种开发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保

障供应能力。结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全省推广使用400兆帕、500兆帕高强度螺纹钢筋,通过发展钒钛高等级钢促进钢材升级换代和减量应用。

2.汽车用钢。围绕十堰至武汉汽车产业走廊,支持武钢、新冶钢公司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用钢产品,形成以高强度、高表面级别为主的全系列汽车用钢现实生产能力,产品实物质量和稳定性能够满足知名汽车制造商的需求。

3.特殊用钢。支持新冶钢公司加快特殊钢基地建设,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用特殊钢、超临界火电机组用耐热钢,高铁等重大装备用优质齿轮钢、高品质轴承钢、车轴钢、无缝管钢等高技术含量钢铁制品以及深加工产品。

4冷轧硅钢。充分利用武钢公司已建立的研究院、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现有的生产技术和装备,开发可供500KV以上级别大型变压器等使用的高端取向硅钢产品,提高高品质HiB产量的比重。

5.高纯硅铁。充分发挥武钢和科研院所在研发和生产等方面的领先优势,高效利用省内优质硅石资源,做精做强做特高纯硅铁产业,巩固高纯硅铁产品在全国和亚洲的垄断地位。

(八)大力发展深加工

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稳固和拓展营销渠道为目标,不断完善冶金产品加工配送服务网络体系。加强与用户的直供关系,以市场和服务带动产品结构调整,保持市场份额稳定增长。

1.钢材深加工。重点围绕武钢集团钢铁产品向下游延伸,加快推进江北公司二期、大冶山力薄板二期、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有限公司二、三期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冶钢公司、宝钢黄石公司特殊钢基地建设。

2.铜精深加工。依托大冶有色、中铝华中铜业公司、湖北中科铜箔有限公司、十堰益明铜材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发电解铜泊、优质铜线杆、铜合金棒材、印制电路板产品。大力发展特种电线电缆、特种漆包线、工业民用电器、电机用线材及各种异型线材、高档家电及电器专用铜板带等高精产品,形成下陆、大冶和铁山有色金属深加工板块。

3.铝深加工材。充分利用电解铝和废铝资源,调整铝材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板、带、棒、箔等工业铝型材及高附加值异型铝材产品。推进合金铝和近终端铝制品生产,鼓励和支持开发预拉伸板、结构型材、精密锻件、超硬铝合金等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生产技术,发展汽车、船舶、建筑型材、食品、医药包装用铝产品。

4.稀贵金属加工。依托大冶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和湖北鑫银贵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铜、黄金、白银、铂和钯等金属和贵金属资源,围绕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大力发展投资、收藏领域金银产品,进一步向黄金、铂金、白银饰品、工艺品等消费领域拓展,延伸金银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九)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支持武钢、新冶钢、大冶有色等重点企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开发国外矿石和煤炭资源步伐,建立稳定可靠的海外战略资源供应基地。

按照“鼓励攻关、严格准入、有序推进、无效退出”的原则,鼓励省内钢铁企业、科研院所和勘探单位联合攻关,加快对鄂西高磷铁矿开展选冶试验,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支持大冶有色集团加快对竹山县庙娅铌稀土矿资源和枣阳市金红石矿进行综合开发,根据预可研方案尽快开展采选、冶炼及深加工的研究、试验,力争在“十二五”末形成生产能力,为我省有色金属产业过“千亿元计划”提供重要支撑。

五、主要措施

(一)强化规划指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冶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注重规划与产业政策、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做好投资、土地、环境等政策协调。

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做好行业信息发布和运行分析,根据行业运行态势适时开展规划后评价工作,必要时按程序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各重点企业要从产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开展兼并重组,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扎实做好规划项目的推进工作,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准入管理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钢铁、有色金属、稀土项目的有关规定,项目核准、土地供应、环境评估、信贷融资、电力供应要以行业准入条件为依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

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冶金企业的生产经营规范管理,强化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装备水平、生产规模、安全生产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做好准入公告工作。加强对公告企业保持准入条件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公告企业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落实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和金融对兼并重组企业的支持力度,拓宽兼并重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继续执行淘汰落后“以奖代补”政策,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优先支持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进步的升级改造,提高先进产能比重。

(四)加速推进“两化” 融合

推动“两化” 融合是冶金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是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以推进武钢“两化”融合为示范,推动重点冶金企业加快实施以信息集成应用技术为依托,发展高端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总包服务。以关键设备核心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重点,提高冶金技术水平和过

程自动化控制能力。推进钢铁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建设面向直供汽车企业、造船企业及家电企业的一体化协同商务平台。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建立和完善全省各级冶金行业协会机构,健全行业协会参与产业政策制订征询机制。积极宣传国家产业政策,贯彻行业准入条件,协助政府推进行业结构调整。汇集和发布行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引导企业规范经营。推广新技术,指导企业进行整改,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条件。约束企业行为,实现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十五规划

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十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2001年11月)

进入21世纪的湖北省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发展机遇:高校的财政状况由于国家对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有了明显的改善,学校对图书馆的投入也相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最明显的标志有三个:一是近几年湖北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进展迅速;二是在建和即将开工的新馆和扩建馆达十多个,前所未有;三是进书订刊量遏止了十多年来一直下滑的趋势,开始回升。

同时,湖北省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招生人数的急剧扩大对高校图书馆提供文献的能力(手段、范围、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全球文献资源共享的趋势无疑加重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和领导者观念更新的紧迫感。

(一)湖北省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分析

湖北是我国的教育大省和教育强省。全国第一批进入211的61所大学中,湖北占了6所。同样,湖北高校图书馆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据1995年年统计,湖北高校图书馆藏书总量达2460万册,居全国第四位;馆舍面积34.2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二位;工作人员2440人,居全国第三位。1995年以后,我省高校图书馆更呈迅猛发展的势头。至2000年,我省高校藏书达3200余万册,比1995年增加30%;馆舍面积达456,483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33%;书刊总购置费4003.3万元,比1995年增长50%以上,2001年更猛增至5800多万元,一年增幅即达44%以上。

湖北省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和各项业务工作也具有较高的水平。2000年全省高校图书馆的平均开放时间为72.56小时/周,超过70小时/周的教育部标准,比1997年延长4.46小时/周,延长范围也从部分阅览室扩大到大部分阅览室甚至全馆;生均借阅书刊38.43册次,生均阅览55.9人次,开架率57%,图书馆人均服务读者113.3人,均大大超过国家标准和1997年的水平;全省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新生“利用图书馆”教育,88.24%的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定题服务数、专题索引数、网上文献传递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馆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有所提高,馆风馆貌有了较明显的好转。在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工程(CALIS)建设中,华中地区中心所在的武汉大学图书馆上缴的20多万条数据合格率居全国之先,显示了我省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高水平和强大实力。2000年底,我省54所图书馆签定了通阅通借协议和文献传递协议,说明共享和开放的观念正为我省高校图书馆界接受。

尤其是1997年以后,我省高校图书馆以国家CALIS项目建设为中心,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方面进展迅速,为全省高校的网上资源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99年底,我省54所高校图书馆中有44所开通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管理,22个馆实现了网上信息交换和检索,38个馆建成了电子阅览室或光盘检索室,馆藏文献建库量超过80%的馆达到30个,重点学校通过自购自建数据库或网上检索基本上满足了本校重点学科的文献需要。

在湖北省高校图书馆“九五”规划中,省教育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这六个目标的主要方面已基本达到:在管理体制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大锅饭、铁饭碗正在打破;在干部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专业人员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人员素质有较大提高,馆风逐渐好转,领导班子的年轻化专业化已基本实现;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经费紧缺的局面已开始缓和,印刷型和电子型文献的年购进量明显回升;在读者服务方面,扭转了下滑趋势,开馆时间、情报服务、文献课开课率、开架率都达到历史最高或较高水平;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如前所述,进展尤为迅速。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校图书馆距离国内外先进图书馆,距离实现全省高校文献资源共享,距离基本满足师生的文献需求这一根本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

一.在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扩大图书馆开放度方面,存在较大的思想障碍、技术障碍和环境障碍。部

分校长、馆长仍局限于一校办一馆,一馆为一校的思维方式,没有认识到,只有走文献资源共享的路,才是解决文献跟不上教学科研需求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部分省、市属院校经费紧张,无力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从而影响到它们参加文献资源共享的进程。而网络环境的问题,尤其是网络通道窄,传输速率低的问题不是图书馆和学校本身能够解决的。此外,我省高校图书馆虽然签定了通借通阅协议和文献传递协议但通借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手工管理的馆际互借水平。

二.在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方面,尽管进展迅速,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全省54所高校图书馆中还有7所完全实现手工操作,有20多所不能上网,已实现计算机管理的的47所图书馆中有近20所使用的管理系统软件需要更新或升级。

2.自建特色数据库数量太少,全省联合目录数据库工作由于经费问题陷于停顿,相当部分馆的书目数据不符合标准。

3.文献资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协调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重复购买造成一定的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三.尽管在读者服务的大部分指标上,我省高校图书馆总体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图书馆读者服务评估指标(如开架率、开放时间)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办馆思想(如藏书布局、部门设置、规章制度)上还没有完全体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

(二)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十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我省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为方向,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纲领,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深化改革的大好机遇,配合国家CALIS工程的建设,初步建成我省高校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立文献资源协调和共享机制,并使我省高校图书馆在现代化水平、文献资源建设、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和队伍建设诸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具体目标如下:

一.配合国家CALIS工程建设,全省高校图书馆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并初步实现网上信息交换(包括网上文献信息查询、网上编目、网上文献传递、网上馆际互借)。

二.继续完善全省高校通阅通借和文献传递的管理机制,使文献资源共享化为全省高校图书馆和读者的共识和行动。

三.建立全省高校文献资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和贵重文献以及大型软件和设备的协调机制,推行集团购买,共同使用的协调方式以节省资金,提高使用效率。

四.继续推行开放性图书馆模式,加速文献的流通以适应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

1.大力推行读者使用方便,省人省钱,节省建筑空间的大开间的藏借阅参合一的藏书布局,尤其在新建图书馆要推行这种布局。

2.继续延长开馆时间,所有高校图书馆的普通书刊阅览室的开放时间达到教育规定的每周70小时以上。

3.缩短借阅期限,提高图书使用率。学生借阅期限不超过1个月,教师借阅期限不超过2个月。

4.图书馆要面向社会,首先要面向兄弟院校,扩大读者范围。

五.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重点解决计算机人员、编目人员、网络信息查询人员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

六.配合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图书馆的三定一聘(定编、定岗、定职责、公开招聘),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考核奖惩制度,激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三)实现湖北省“十五”规划目标的具体措施

为了实现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十五”规划的目标,拟采取以下措施:

一.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

1.按照全国和湖北省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方案的要求,2001年制定湖北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评估指标体系及其评估细则,2002年进行全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测评,以促使全省高校图书馆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 的建设。2002年后,根据评估情况,采取措施促使未达标馆尽快达标。

2.通过集团购买的方式,尽可能以较少的经费统一购置全省高校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软件和主要硬件。

3.积极参加CALIS工程的建设。CALIS华中地区中心切实按照CALIS二期工程计划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按计划扩大参加集中编目、信息检索、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成员馆。

4.在湖北省高校办学和图书馆办馆条件评估指标中加进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内容,电子文献的数量要在图书馆藏书数量中加以体现。

5.通过套录、集中编目的方式,解决部分图书馆回溯建库力量不足和数据不标准的问题。

二.文献资源协调

1.2001年,实行我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微普公司数据的集团购买,然后总结经验,分别制定出大型数据库、贵重文献和设备的购买信息通报制度和集团购买制度。

2.委托图工委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起草全省文献资源协调方案,确定各高校图书馆的收藏重点。对使用较少的贵重书刊、大型数据库一般不要重复购买,应按集团购买或分头购买,共同使用的原则进行共享。

三.通借通阅和文献传递

1.定期组织对通阅通借协议和文献传递协议执行情况的调查,及时总结经验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2.委托图工委读者服务专业委员会提出简便易行的馆际互借方案,在条件成熟时进行推广。

四.建设开放性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速文献的流通。

1.在有条件的图书馆,尤其是新馆推行大开间的藏借阅合一的布局方式。

2.在图书馆评估指标中将开放时间70小时/周的范围扩大到所有普通书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并规定外借期限的指标。

3.鼓励所有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扩大读者范围。

4.2003年下达新的读者服务评估指标,2004年进行1990年以来的第四次读者服务测评,推动我省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五.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1.坚持每年举办编目培训班和网络培训班并进行考核,将书目数据质量列入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力争每个馆都有合格的编目人员和网络操作人员。

2.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华师大信息管理系合作举办研究生层次和本科层次的各类成人教育班,提高各馆专业人员的层次,优化学历结构。

3.协助各馆引进本科以上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缓解中高层次计算机专业人员紧缺的矛盾。

4.组织馆长到省外、境外、国外考察,邀请国外专家讲学,开阔馆长和专业人员的视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吸取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六.人事制度改革

1.要求各馆紧密配合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图书馆的“三定一聘”(定编、定岗、定职责、公开招聘)。

2.召开图书馆管理研讨班,推广各图书馆在“三定一聘”、工作人员考核、奖惩、职称评定等工作中的先进经验。

第四篇: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规范(试行)

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 文献传递服务工作规范(试行)

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享,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以下简称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依托CALIS的文献传递系统,组建文献传递网,向全省高等院校的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提供服务。

一、组织和管理 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负责文献传递网的组织和管理。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网由成员馆组成,凡自愿遵守本服务规范,与管理中心签订《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协议书》的我省各高校图书馆,即成为成员馆。成员馆包括提供文献的图书馆(以下简称服务馆)和获取文献的图书馆(以下简称用户馆)。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学科文献中心负责某些学科领域的重点文献收藏和服务,是文献传递网的服务馆。第一批学科文献中心设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10所大学的图书馆。其他具有文献收藏特色、并且具备文献传递服务能力的图书馆,经管理中心批准,也可成为相应学科的文献中心。

二、服务内容

1.文献传递(非返还式)。提供馆藏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图书的部分章节以及可利用的电子全文数据库文献等。文献传递方式有Email、CALIS网上文献传递系统、传真、邮寄、自取以及人工专递等。

2.代查代索。接受用户馆委托服务请求,帮助查询国内外文献信息机构的文献和代为索取一次文献。

孤本文献以及古籍、缩微品、视听资料等特种文献是否提供服务,由各服务 馆根据本馆情况自行决定。

三、成员馆的责任与义务

1.成员馆应遵守与管理中心签订的《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协议》。

2.成员馆应设有专职或兼职的馆际互借员和系统运行维护人员,并有一名副馆长主管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工作。馆际互借员、系统运行维护人员以及主管馆长的名单和联系方式须上报管理中心,并在人员发生变动时,及时通知管理中心联系人。

3.服务馆需安装CALIS馆际互借系统及相关软件;应根据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管理中心的统计要求,定期上报统计数据。4.用户馆必须保证有固定的联系方式和Email信箱。

四、服务响应时间

1.基于本馆馆藏

普通文献传递请求在1个工作日内做出响应,3个工作日内送出文献,遇节假日顺延。

加急文献传递请求在0.5个工作日内做出响应,1个工作日内送出文献,遇节假日顺延。

2.基于其他成员馆馆藏

普通文献传递请求在1个工作日内做出响应,并把请求转发到适当的服务馆。服务馆在1个工作日内向用户馆做出应答,3个工作日内向用户馆送出文献。遇节假日顺延。

加急文献传递请求在0.5个工作日内做出响应,并把请求转发到适当的服务馆。服务馆在1个工作日内送出文献,遇节假日顺延。

3.基于非成员馆馆藏

普通文献传递请求在1个工作日内做出响应,并把请求转发到适当的图书馆或文献中心。服务时间视该图书馆或文献中心具体规定而定。遇节假日顺延。

加急文献传递请求在0.5个工作日内做出响应,服务时间视该图书馆或文献 2 中心具体规定而定。遇节假日顺延。

五、收费标准 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收费参照CALIS的相关标准执行。

1.基于服务馆本馆馆藏的服务 文献传递收费=复制费+(加急费)

其中:复制费:¥1.00元/页(包括复印+扫描+普通传递)

加急费:10.00元/篇

说明:普通传递包含Email方式、CALIS文献传递系统、平寄、挂号、传真和读者自取方式。若特快专递和人工专送方式传递文献,还需加收实际发生的传递费用。

2.代查外馆文献

文献传递收费=实际付出的费用+代查外馆文献手续费 其中:实际付出的费用:文献提供馆收取的全部费用; 代查外馆文献手续费:

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网内其它服务馆收藏的文献:2元/篇 国内其他图书馆收藏的文献:5元/篇 国外图书馆收藏的文献:10元/篇

六、服务费用结算

七、附则 1.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成员馆在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时须遵守有关知识产文献传递服务的费用一年结算一次,每年12月进行。

权的法律法规。

八、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2.本服务规范的解释权归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管理中心。

附件一: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协议书 附件二: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流程

附件一:

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

协 议 书

甲方: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管理中心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书馆

为了充分利用各单位丰富的文献资源,提高图书馆文献服务保障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本着自愿、合作、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双方同意协作开展馆馆之间的文献传递服务业务。

一. 服务范围:本协议服务范围暂限于非返还式文献传递服务,包括文献复印、传真、邮寄、电子邮件传递、Ariel传送等方式。文献提供内容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文章、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告、标准等文献复制件。二. 服务方式:本协议不直接面对个人读者,只限于馆与馆之间的服务。个人读者需向所在馆申请该项服务,由所在馆向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学科文献中心提出申请,并负责代个人读者办理手续、接受文献和结算费用。三. 操作模式:根据学科中心管理方式和设备的实际情况,以及用户馆的要求,可选择以下几种服务操作模式:

1.纯手工操作:复印----邮寄 2.半手工操作:复印----传真

3.自动化操作:文献下载/文献扫描----电子邮件传送

四. 服务时限和收费标准:遵照《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工作规范》的规定执行。

五. 费用结算:一年一次,每年12月为服务费用结算时间。六. 本协议执行过程中,未尽事宜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管理中心

(公章)(公章)

馆长(签字)

年 月 日

图书馆 附件二:

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

工 作 流 程

文献传递服务的工作流程包含用户馆与服务馆两个方面。用户馆可选择采用集团用户模式或分布式服务模式,相应的工作流程如下: 1.用户馆的工作流程

1.1 采用集团用户模式(该模式下,用户馆本地没有安装CALIS文献传递系统)

1.1.1 接受读者通过书面、Email、电话、传真等方式提交的申请,必要时与用户交流,包括确认请求,向用户说明版权要求及文献传递条件,向用户解答他所关心的问题,如费用、服务周期等。1.1.2 检索本馆馆藏目录,确认读者所需文献在本馆没有可以提供的馆藏。

1.1.3 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查证读者提供的文献信息,必要时需更正或补充文献信息,以保证向服务馆提交的书目或文献信息准确、充分。1.1.4 确定馆藏地点,以费用、时间、满足率、结算方式等作为选择依据,选择合适的文献提供馆,通常优先在文献传递网内部选择。1.1.5 到某一服务馆的文献传递系统网关注册一个账户(用户),等待该服务馆确认。

1.1.6 以该账户(用户)登录服务馆的文献传递系统网关,填写并提交文献申请单,说明费用、时间和传递方式等要求。1.1.7 答复文献服务馆可能提出的疑问或条件。

1.1.8 接收文献并进行登记,通知读者领取文献或直接将文献传递给读者,并与读者进行费用结算。1.1.9 定期进行文献传递统计 1.1.10 定期与服务馆进行费用结算。

1.2 采用分布式服务模式(该模式下,用户馆本地也安装CALIS文献传递系统)

1.2.1 登录本馆文献传递系统查看读者所提交的申请。

1.2.2 检索本馆馆藏目录,确认读者所需文献在本馆没有可以提供的馆藏。

1.2.3 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查证读者提供的文献信息,必要时需更正或补充文献信息,以保证向服务馆提交的书目或文献信息准确、充分。1.2.4 确定馆藏地点,以费用、时间、满足率、结算方式等作为选择依据,选择合适的文献提供馆,通常优先在文献传递网内部选择。1.2.5 向某一服务馆发出文献传递请求,说明费用、时间和传递方式等要求。

1.2.6 接收文献并与服务馆进行系统应答处理,通知读者领取文献或直接将文献传递给读者,并与读者进行费用结算。1.2.7 定期进行文献传递统计 1.2.8 定期与服务馆进行费用结算。

2.服务馆的工作流程

2.1 接收和查看他馆的文献请求。

2.2 检索本馆馆藏目录或电子资源,确定详细馆藏地点及是否能提供。2.3 复制(扫描)或下载文献。

2.4 在承诺的服务时限内以用户馆要求的方式送出文献,并进行系统处理。必要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以文献传递补贴。

2.5 如果无法提供,在系统中进行“无法提供”的回答处理,并说明无法提供的原因,或者提出相应的出借或提供条件。2.6 定期进行文献传递统计。2.7 定期与用户馆进行费用结算。

第五篇:《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专家论证会召开

《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专家论证会召开

2012年5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家论证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解振华副主任主持并讲话。来自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13位院士、专家参加了论证会。会议推选国务院参事冯之浚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

解振华副主任指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循环经济摆到了很重要的位置,首次提出了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十二五”时期国家级专项规划之一,是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有关循环经济目标任务的具体部署,也是我国首部国家循环经济规划。希望各位专家广开言路,多提宝贵建议,使《规划》成为“十二五”时期指导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

环资司介绍了《规划》编制情况和主要内容。专家组认真审议后认为,《规划》提出的“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总体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既着力创新,又求真务实,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要求;《规划》提出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社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提出的实施“十百千”示范行动,为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任务提供重要支撑;提出的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统计评价制度等保障措施,充分体现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公众合力的要求,有利于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最后,专家组认为,《规划》编制过程规范,基础扎实,资料翔实,结构合理,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条理清晰,保障措施有力,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具体抓手,体现了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和专项规划特色,对全国“十二五”时期循环

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意通过评审。同时,专家组还就进一步完善规划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下载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