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共5篇)

时间:2019-05-13 16:5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湖北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 言

建材工业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非金属矿物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相关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省建材工业已成为全省千亿元产业之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推进建材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全省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和《湖北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导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一、全省建材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省建材行业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四新两高”(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高档玻璃及制品、高档建筑卫生陶瓷)和淘汰“两小一砖”(小水泥、小玻璃、实心粘土砖),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全行业呈现出结构改善,规模扩大,效益提高,能耗下降,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为全省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一)产品结构调整成绩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418万吨,新增新型干法水泥产能6000万吨,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水泥总产能达9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12个百分点;优质浮法玻璃占平板玻璃总产量的76%;新型墙体材料占墙材总产量比重达到76%。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等前5家水泥企业产能约占全省水泥总产能的60%;三峡新材、长利玻璃、武汉明达、荆州亿钧4家企业浮法玻璃产量超过全省平板玻璃总产量的70%。

当阳建筑陶瓷工业园、宜都卫生陶瓷工业园、通山大理石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量已分别达到全省产量的80%、90%和50%;鄂州金刚石刀具和黄冈工业窑炉产业集群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全省建材行业已形成产值过100亿元企业1家,过10亿元企业有12家。

(二)主要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2010年,全省水泥总产量8983万吨,居全国第8位,年均增长14%;平板玻璃总产量4197万重量箱,居全国第6位,年均增长21%;建筑陶瓷总产量17464万平方米,居全国第7位,年均增长46%;卫生陶瓷产量993万件,居全国第4位;大理石板材和花岗石板材产量分别达到973万平方米、347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和第12位。

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257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达1429亿元,年均增长36.5 %;实现工业增加值约450

亿元,年均增长32.3%;利税总额达150.4亿元,年均增长42.6%。

(三)技术进步明显加快,主导产业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水泥生产线全部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干法生产工艺,产量、质量、环保、能耗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平板玻璃企业全部采用了先进浮法工艺技术装备,建筑陶瓷企业全部采用大吨位、全自动压机和宽断面、自动化、节能型辊道窑。亚州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水泥生产线和中部地区单线规模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均在我省。

到2010年底,全省建材行业拥有3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1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培育45个湖北名牌。

(四)节能减排稳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省建材工业大力推广应用窑炉余热利用、粉磨节能、高压变频、水泥助磨剂、富氧和全氧燃烧等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建材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下降。已建成和在建的余热发电项目有25个,总装机容量226.5MW, 年发电量可达150422万KWh,年节约标煤52.6万吨。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物年约3800万吨,占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的85%;其中水泥行业利废约2000万吨,墙体

材料利废约1300万吨,建材工业已成为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主力军,为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总体来看,“十一五”时期全省建材工业的快速发展仍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固定资产投入拉动,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规模偏小。目前,我省建材工业总体产业规模偏小,相比我省其他支柱产业规模和国内建材工业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二是产业结构有待调整提高。“十一五”以来,我省建材产业规模扩张长期依靠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传统建材产业,而传统产业同时存在产业链短,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新型建材及装饰装修材料产业规模小、品种少、档次低,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技术创新不足,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传统领域和主导产品工艺装备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新兴产业投入开发研究不够,品种、技术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许多行业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与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并存。中小非金属矿企业开采方式落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四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我省传统建材所占比重偏大,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工业窑炉余热利用比例

偏低,部分企业“三废”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二、行业发展方向和环境

(一)国内外建材工业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国内外建材工业总的发展方向: 一是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减少废渣、废水、废气的产出,消除和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二是更加注重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处置利用工业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是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推广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将信息技术全面运用于建材工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

四是更加注重兼并重组。推进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做大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合理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

五是更加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材料。加大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制品深加工的开发和应用,实施超细、改性、复合等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特种陶瓷、特种玻璃、特种纤维、复合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材料。

(二)我省建材工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部分传统建材产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主导产品简单的产能扩张发展模式受到限制。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传统建材产品产能总体过剩。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内外产业巨头快速扩张,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建材发展基础薄弱,我省新型建材行业发展存在较大压力。我省新兴建筑材料和节能环保新型建材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企业实力不强,产业规模较小,给我省新型建材行业增量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三是能源保障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给我省建材工业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压力。我省缺煤少油乏气,能源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在国家正在实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控制等政策背景下,行业发展的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加上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给我省建材工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多不确定因素。

但是,我省建材工业又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具有快速发展的政策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挥优势,实施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制定“做大做实做强工业”,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为我省建材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

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为建材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设施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水利交通等重大项目实施,为实现全省建材工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是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双转移为我省建材工业带来投资机遇。我省地处中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和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产业基础条件好,科教人才实力雄厚,为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我省转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十二五”建材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着力壮规模、调结构、促融合、上水平,进一步增强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综合实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兼并重组,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全省建材工业节能、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在转变方式中加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谋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传统建材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材料和新型建材,走传统建材与新型建材协同发展之路。

——坚持技术进步。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开发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快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品研发与应用,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水平,推进清洁生产,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之路。

——坚持优化布局。统筹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等因素,科学规划引导行业发展,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园区,走集约、集聚、集群发展之路。

(三)发展目标

1、经济规模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年均增长16%;实现工业增加值950亿元,年均增长16%。

2、结构调整目标。到“十二五”末,基本淘汰水泥、平板玻璃落后产能,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例达到95%以

上;浮法玻璃产能比例达到100%,原片玻璃深加工率达到45%;中高档建筑陶瓷和中高档卫生陶瓷比例达到40%;新型墙材生产比例达到85%以上。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力争全省年形成产值过百亿元企业1家,过30亿元企业5家,过10亿元企业50家。

3、主要产品产能、产量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水泥产能达到1.2亿吨,产量约1亿吨;平板玻璃产能7500万重量箱,产量7000万重量箱;技术玻璃产能3500万平方米,产量3000万平方米;建筑陶瓷产能8亿平方米,产量7.5亿平方米。

4、节能减排目标。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0年降低18%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以上,建材行业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增长18%以上。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浮法玻璃生产线窑炉全部实现纯低温余热发电;建筑卫生陶瓷和墙体材料企业窑炉余热利用技术取得突破,并得到推广应用。

四、发展重点

统筹全省建材工业现有基础和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物流等因素,明确“十二五”期间全省建材工业总体发展思路是:优化调整水泥产业,加快发展优质玻璃及深加工,聚集发展陶瓷、石材产业,增强传统产业的综合实力;培育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壮大新兴产业经济规模;强力推进行业技

术进步、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全省建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按照“四区、两地、三园、三山、一带”总体布局即:

水泥工业以鄂东(武汉、黄石、黄冈)、鄂中(荆门)、鄂西(宜昌)、鄂西北(十堰、襄樊)四区为发展重点,水泥产量占全省75%。

平板玻璃工业以武汉、当阳两大浮法玻璃原片生产基地为重点,形成两大玻璃深加工产业集群,浮法玻璃和技术玻璃产量分别占全省80%。

建筑卫生陶瓷工业以当阳、宜都、蕲春三个陶瓷工业园为重点,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产量分别占全省90%。

石材工业以咸宁通山、随州大洪山、麻城大别山以及京山石材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咸丰大理石特色产业园为重点,大理石和花岗石产量分别占全省50%。

沿江循环经济带和新型建材产业既是战略性新兴材料和新型建材工业密集发展带,也是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示范带,沿江建材企业年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占全行业的70%以上。

“十二五”期间,全省建材产业发展重点是:

(一)水泥及水泥制品工业

1、发展方向。以资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拓展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应用领域为发展重点。实行总量控制,结合兼并重组、调整产品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着

重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利用矿山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利用率;延伸完善产业链,开发满足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各种水泥基材料及制品。

2、发展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整合中小水泥企业和水泥粉磨站,推进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等优势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鼓励大型水泥企业发展商品混凝土、砼外加剂、干混砂浆、建筑骨料等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积极配合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开发推广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水泥基构配件和水泥基新材料,全面提高全省水泥和水泥制品行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开展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和企业能源中心建设,推广节能粉磨、余热发电、变频调速等先进技术,提高综合节能水平;推广高效减排技术与装备,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加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低品位矿和尾矿利用水平;继续推进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发展循环经济。

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水泥和水泥制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水泥年产能过千万吨企业3

家,过500万吨企业3至5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水泥制品企业2家,过5亿元的企业3至5家。

3、支撑项目。华新等水泥企业投资建设12个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项目;华新、葛洲坝、亚东等企业投资进行水泥生产线的节能、环保综合技术改造项目,及城市水泥企业搬迁的技改项目;建华管桩、三和管桩、宜昌昌耀等企业投资建设混凝土管桩、混凝土电杆、混凝土住宅产业化部件生产线等水泥制品项目。

(二)平板玻璃和技术玻璃工业

1、发展方向。以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技术进步为重点,围绕提高质量、节能减排及精深加工,改造提升现有生产线,推进生产加工一体化。引导玻璃深加工企业在消费地周边或平板玻璃生产地集中布局、聚集发展。

2、发展重点。依托长利玻璃、三峡新材两大浮法玻璃龙头企业集团,引导玻璃深加工企业在武汉、当阳两地聚集发展,形成两大玻璃深加工产业集群,配合汽车工业发展,大力开发汽车用原片玻璃,汽车玻璃产能达到500万套∕年;配合建筑节能的发展,LOW-E节能玻璃和中空玻璃产能分别达到500万平方米∕年和1000万平方米∕年以上;配合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开发非晶硅太阳能薄膜光伏电池、太阳能超白玻璃、导电玻璃等新产品。支持中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结业

能力强的优势,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玻璃深加工产品。

改造提升现有浮法玻璃生产线,提高产品档次,普及浮法玻璃生产线余热发电技术和富氧燃烧、全氧燃烧等节能技术,提升平板玻璃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力争“十二五”期末,玻璃原片深加工率达到45%以上。全省平板玻璃及技术玻璃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形成年产值超30亿元的玻璃企业集团2家,超10亿元的玻璃企业集团3-5家。

3、支撑项目。武汉长利玻璃投资建设汉南玻璃产业园;三峡新材投资开发高级车用本体着色玻璃、在线低辐射节能玻璃、太阳能超白玻璃等高附加值产品;福耀(湖北)玻璃、明达玻璃等企业年产300万套汽车玻璃生产线。

(三)建筑卫生陶瓷工业

1、发展方向。以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园区发展为重点,围绕延伸产业链,注重增值服务,着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促进全省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2、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当阳、宜都、蕲春3个陶瓷工业园的区位优势和集聚效应,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完善工艺设计、专用设备制造维修、原燃材料和釉料集中供应、包装运输及市场营销等专业化配套服务,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积极推广陶瓷工业原料制备大型自动化连续技术、低温快速烧成技术、大吨位自动压机成型技术、高效连续注浆技术以及窑炉余热利用技术,推进产品向节能节水、薄型化、轻型化、艺术化、多功能化、系列配套化发展,中高档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比例达到40%以上。研发并推广陶瓷工业减排新技术,全面实施陶瓷企业清洁生产,引导陶瓷工业和谐发展。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工业总产值达到220亿元。

3、支撑项目。当阳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宜都卫生陶瓷产业集群、蕲春陶瓷产业园等建设项目,建设中高档陶瓷生产线,大力开发适销对路、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的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新产品。

(四)石材工业

1、发展方向。以培育品牌、结构调整、保护性开采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着重石材产业集群和园区的建设,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促进石材产业聚集升级。

2、发展重点。依托咸宁通山大理石产业集群、麻城大别山花岗石产业集群、随州大洪山石材产业集群,京山石材高新技术产业园、咸丰大理石特色产业园,武汉阳逻港华中石材物流中心的发展和建设,全面提升我省石材行业整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

推广资源利用率高、石材成荒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现代化石材矿山开采技术和石材精、深加工技术,打造独具湖北特色的石材精品。坚决关停破坏资源和环境 的“小石材”矿山,促进石材资源向现代化大企业集中,扶持2-3家产值过5亿元的石材企业集团,把我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天然石材开采、加工、销售集散地。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石材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3、支撑项目。通山大理石产业集群、麻城花岗石产业集群、京山石材高新技术产业园、咸丰大理石特色产业园、随州和孝感石材产业园以及华中石材物流中心等建设项目,建设从荒料开采、石材加工、产品营销、石材物流、专用设备、刀具制造等上规模、上水平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石材工业产业链。

(五)墙材工业

1、发展方向。以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集安全、环保、节能等多功能于一体新型墙材及部品为重点,加快技术进步,培育龙头企业,促进新型墙材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2、发展重点。大力发展保温隔热、防水、防火、耐久、环保的新型墙材和多功能屋面系统;推广墙材生产企业对低品位能源、可燃废弃物、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进一步淘汰粘土实心砖,在城镇周边合理布局新型墙材加工基地,支持一批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新型墙材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促进墙材工业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逐步实现从产品结构调整

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变。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墙材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3、支撑项目。重点支持年生产能力1亿标砖以上、石膏板或硅钙板生产能力3000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型墙材企业,依据资源、市场、运输半径等条件,发展高性能、多功能、系列化、施工效率高的新型墙体材料。应城、宜昌、鄂州等地投资建设石膏深加工及膏渣、磷石膏综合利用生产基地。支持武汉市培育大型住宅产业化项目的建设主体,发展新型墙体集成构件。

(六)建筑防水材料和化学建材工业

1、发展方向。以开发生产高性能防水材料和新型塑料管材管件为重点,通过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专业服务,满足建筑业对防水材料和塑料管材管件的质量及功能要求。

2、发展重点。扩大防水材料应用范围,积极向市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领域延伸;在提高产品防水性能的同时,增添保温隔热、绿色环保、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性能;积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使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如SBS、APP防水卷材和高分子防水卷材)占总量的70%以上。

进一步发挥我省塑料管件行业的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品牌优势,促进化学建材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建筑防水和化学建材工业总产值达到230亿元。

3、支撑项目。湖北永阳、武汉美利信、湖北国创高新开发沥青和改性沥青新型防水卷材、改性沥青路面新型材料。武汉金牛、顾地塑胶等化学建材企业投资建设新型塑料管件及型材生产线。

(七)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非金属矿制品工业

1、发展方向。以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加工制品,加快技术进步,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促进全省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制品快速发展。

2、发展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以高纯度石英玻璃、特种玻璃、特种陶瓷、特种纤维,柔性石墨、高强石膏、无石棉摩擦材料、云母制品等优势产品、优势矿种为基础,通过科技进步和关键技术研发,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努力把产品融入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机械汽车、石油化工、交通电力等领域。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非金属矿制品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3、支撑项目。中科恒达石墨、应城高强石膏等非金属矿制品企业投资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及新建生产线;襄樊汇尔杰、武汉共达机电建设耐碱玻璃纤维及玻璃钢生产线。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指导,严格行业准入

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安全、节能、环保、质量和土地等各项法律法规,严格行业准入条件,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政策导向和长效机制,为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发展腾出环境空间和市场空间。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升级 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升级作为“十二五”时期我省建材工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主攻方向。继续推进优势传统建材产业壮大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建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特别是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推动兼并重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依托,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现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走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促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广泛应用。加强行业节能管理,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推广合同能源

管理,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建设。促进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以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评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水泥窑和新型墙材等产业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四)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质量品牌建设

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我省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和重要支撑,推动努力实现建材行业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载体,推进一批重点企业尽快形成若干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批建材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推动共性技术研究及成果应用转化。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政策,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抓品牌创建,提高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含量,提升品

牌的社会公认度,争创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湖北名牌产品。

(五)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实现集约、集聚、集群发展

坚持把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作为建材工业各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高起点搞好各地建材园区规划,突出产业特色和产业定位,合理规划园区空间布局、功能配套等,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使建材园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依托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各类特色建材产业集群。

(六)加强非金属矿产资源管理,加大勘探投入 进一步提高对建材类非金属矿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认识,重点加强水泥用石灰岩、玻璃用硅质岩(砂)、陶瓷用陶瓷土(高岭土、硅灰石、硅藻土等)、大理石、花岗石、石墨、石膏矿山的保护性开发。加强非金属矿资源管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开发秩序,严历打击无证开采和私采乱挖行为;强制实施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先进开采技术,提高非金属矿资源利用率,坚决取缔破坏性开采的“小矿山”;鼓励研发低品位矿的采选工艺和技术,延长矿山开采期;以政府补贴与企

业自主找矿相结合的方式,加大非金属矿地质勘探投入力度,增加资源储量,为建材工业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资源保障。

(七)发挥协会作用,提升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系政府、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并完善全省各级建材行业协会组织,积极组织开展有关建材行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重大课题研究,积极承接政府委托的各项工作,建立行业协会参与产业政策制订的征询机制。加强行业统计、市场行情、技术发展、经济预警等信息交流,强化行业自律,反映企业诉求,维护市场秩序,引导建材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更新日期:2011-6-10

6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在北京组织召开《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建筑材料和非金属矿五个子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家论证会。来自行业协会、专业院所、重点企业、咨询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十四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规划进行了论证。部规划司和产业司参加了会议。原材料司巡视员贾银松、副司长高云虎到会并讲话。

专家组听取了起草组对规划内容及编制过程的说明,对规划进行了认真审议。专家组认为,规划贯彻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要求,是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的具体措施,规划整体结构合理,定位准确,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篇:湖北省冶金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冶金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 言

冶金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推进冶金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冶金工业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贯彻落实《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和《湖北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具体安排,是推进未来五年全省冶金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是全省冶金工业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较大、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五年。现已基本形成了包括矿山采选、冶炼、压延加工、技术开发、设计、装备制造、建筑施工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冶金企业560多家,固定资产总计 1820 亿元,从业人员共15万。

(一)“十一五”的主要成绩

1.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0

年,全省生产生铁2311万吨、粗钢2864万吨、钢材2895万吨、十种有色金属86万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9.7%、12.8%、12.9%和13.6%,居全国第6、6、7、10、16位。

2.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10

年全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00亿元,其中钢铁行业2705亿元,有色金属行业695亿元,与

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29.7%。全行业完成增加值584亿元,其中钢铁行业450亿元,有色金属行业134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12.2%。

3.品种质量明显改善。我省冶金工业产品基本满足了全省电力、汽车、铁路、电子、桥梁等行业的需求。“双高”产品比例由2005年的50%提高到2010年的70%以上。高档取向硅钢已部分替代进口,并应用于50万伏以上等级的超高压大型变压器。高品质汽车钢板成功进入国内知名汽车制造企业。高速重轨产品跻身国内一流行列。电解铜箔、高精度铜及合金带材已替代进口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第五代桥梁钢已在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等大型及特大型铁路、公路及跨海钢结构桥梁上得到应用。

4.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十一五”时期,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922亿元。武钢集团本部投资强度相当于公司自1958年投产以来至2004年所有投资总和。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投资54.3亿元实施二期技术改造项目,综合装备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投资16.8亿元采用世界先进的奥斯麦特炉替代了现有贫化炉,加快了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步伐。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一期工程项目,用15个月时间完成投资70亿元,已建成年产320万吨超薄涂镀板生产线。

5.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关停小炼铁、小炼钢企业92家,淘汰落后钢铁产能438万吨。2010年,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30千克标煤,铜冶炼企业综合能耗降至600千克标煤,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6%、42.6%。

6.废弃资源再生利用得到规模化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再生资源回收率、规模化经营和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培育了一批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兴业钢铁炉料公司已形成年收购、加工、配送废钢铁200万吨生产能力,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已聚集废铅、废铝、废钢铁等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及相关产业链企业107家,年回收废钢铁、废铅、废铝等各类再生资源120万吨,年综合利用各类再生资源78万吨。

7.兼并重组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武钢集团先后完成了对鄂钢、柳钢、昆钢的联合重组,组建了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防城港钢铁项目获准开展前期工作。通过联合重组,武钢集团已具备年产钢40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国内钢铁行业排名前三,2009年进入世界500强行列。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与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黄石新兴管业有限公司,盘活了新冶钢的闲置资产。大冶华鑫实业、新冶特钢、广水华鑫公司三家企业完成联合,民营钢铁企业重组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结构性矛盾突出。钢铁企业中

400立方米以下高炉、公称容量30吨以下电炉还有存在。民营钢铁企业同质化竞争矛盾突出,低附加值的建筑用钢产品占民营钢铁企业钢材总产量的9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冶金企业尚未实现从冶金产品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

2.节能减排压力大。2010

年,全省冶金工业能源消耗约占全省工业能源消耗的27%。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高出15%以上。

3.原材料对外依存度高。全省矿石资源品位低,共伴生矿多,利用难度大,开采成本高。铁矿石、铝氧粉、铜精矿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85%、100%、90%。

4.民营钢铁企业生产规模小。民营钢铁企业生产规模小且布局分散,不少企业的生产规模达不到《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规定的“2009年普钢企业粗钢产量100万吨及以上”条件。

(三)发展环境

1.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有利于我省冶金工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1)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机遇。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十二五”期间将以拉动内需为主,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高速公路和铁路网、小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装备、船舶、汽车和家电制造业的崛起,决定国内冶金产品市场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机遇。我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国家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等国家战略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我省冶金工业提供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

(3)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机遇。“十二五”期间,伴随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的不断深入,落后产能将逐步退出市场,为优势企

业腾挪出较大的发展空间。行业兼并重组将推动冶金工业向生产区域集约化和产品结构高端化方向发展,优势企业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4)下游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冶金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也为冶金工业提供了丰富废旧金属资源。据测算,全省制造业每年产生的废钢铁达1300万吨,可以满足1100万吨粗钢冶炼的原材料需求。

2.面临的挑战

(1)生产要素紧约束将更为突出,企业间争夺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紧张的状况短期内不会缓解,冶金行业将继续在高成本低回报中艰难前行。

(2)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冶金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传统产业高污染、高能耗和消耗资源性的增长模式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完成优化升级,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艰难困境和生存决择。

综上所述,“十二五”时期,全省冶金工业的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严峻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契机,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推进兼并重组,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做大做实做强冶金工业,实现全省冶金工业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和产业优化布局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稳定协调发展。

2.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升级相结合。加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体系建设,把自主创新作为冶金工业发展的动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促进冶金工业转型升级。

3.坚持兼并重组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推进企业之间以资源、市场和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壮大优势企业集团。

4.坚持节能减排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搞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构建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生产高效、环境清洁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彻底淘汰钢铁、有色金属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先进产能所占比重。加快推进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规模总量和品种质量基本满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全省冶金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产业规模。到2015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冶金工业企业主营收入超过60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2.产品产量。到

2015年末,全省生铁、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控制在2600万吨、3500万吨、4000万吨、150万吨以内。钢材深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吨,铜材产量达到50万吨,铝材产量达到160万吨。冶金产品“双标率”(按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产量)达到90%以上。钢材“双高”产品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量比例大于70%。

3.结构调整。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推进武钢、鄂钢、新冶钢等企业由单纯的生产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着力推进以大冶有色为龙头的有色金属千亿元产业计划的实施,做大稀贵金属产业,做强铜铝深加工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总产值1600亿元。着力推进民营钢铁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实现生产集约化、产品差异化发展。到“十二五”末,省内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省总量的比例提高到90%左右,通过兼并重组组建2~3家规模效益居中部地区钢铁行业前列的民营企业集团。

4.可持续发展。淘汰

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不含铸造铁)、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等落后生产能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2%。重点产品工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到或优于国家准入值,冶金炉渣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四、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全面淘汰落后产能

“十二五”时期是淘汰落后的攻坚期,继续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全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1〕85号)等文件精神,按照“严格、严肃、严厉”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彻底淘汰《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所列落后的钢铁、有色金属生产能力和落后产品,着力解决冶金行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

(二)加快推进兼并重组

积极支持全省冶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开展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省内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的优势民营钢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对区域内的民营钢铁企业进行重组,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支持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跨区发展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把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支持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关键特殊钢产品制造基地建设,确立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在国内特殊钢市场的领先地位。

支持大冶有色集团公司依托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整合全省有色金属资源,实现全省有色金属产业过千亿目标。

支持具有规模、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民营钢铁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自愿、政府引导原则,重组区域内规模较小的企业,减少企业家数,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实现集中发展。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结合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改造,在不再增加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集团和提高产品质量,综合区域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原材料、环境容量、电力等资源能源保障条件,有保有压优化产业布局,形成规模集约、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发展协调的冶金产业新格局。

武钢青山本部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集团内部和周边钢材深加工能力,重点发展冷轧硅钢、汽车板、高速重轨、高性能工程结构钢。

鄂州市围绕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与鄂重重型机械、鄂钢弛久板簧、鄂钢扬子重型机械、光大船业、新力板簧等下游企业的产品配套,重点发展船板、桥梁板、锅炉容器板、精品长材。

黄石市围绕关键特殊钢产品制造基地和钢铁、有色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国家急需的高速铁路车轴钢、高压锅炉管等高端特殊钢关键品种,进一步做大做强球墨铸管、工模具钢产业,并向钢铁、有色金属制品的下游产业延伸。

宜昌市依托三峡全通公司,重点发展服务于建材、汽车、家电、轻工制品、仪表、玩具、小五金、饮料包装和装潢装饰等行业的超薄涂镀

板产品。充分利用鄂西南优质的锰矿和丰富的硅石资源,做大做强电解金属锰、硅及有机硅产品。

荆州市围绕“壮腰工程”,整合辖区内钢铁生产企业,发展服务于机械制造、新型城市化建设需要的钢铁材料。

鄂西北地区围绕十堰~武汉汽车产业走廊,重点发展服务于汽车、房地产、装备制造业需求的新兴金属材料和精品长材产品。合理开发利用银、钒、铌稀土、钛、镁等有色金属资源,加快推进“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湖北谷城再生资源园区” 建设。

十堰、咸宁市充分利用石煤含钒资源,做好钒产业深加工,形成产业链,努力打造钒、钒钢千亿元产业。

(四)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以降低钢铁、有色金属生产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冶金渣、二氧化硫等废物排放为目标,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全面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

1.铁前节能减排。推广低温烧结工艺技术,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小球烧结技术,链篦机-回转窑球团技术,球团废热循环利用技术,高温高压干熄焦技术,煤调湿技术,捣固炼焦技术,焦炉、高炉利用废塑料技术,高炉高效喷煤技术,高炉脱湿鼓风技术,高炉干法除尘技术,高炉热风炉双预热技术,转底炉处理含铁尘泥技术。

2.炼钢、轧钢节能减排。推广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转炉负能炼钢工艺技术,电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除尘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低温轧制技术,在线热处理技术,轧钢氧化铁皮综合利用技术。

3.钢铁行业综合节能减排。推广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原料场粉尘抑制技术,双膜法污水处理回用技术,能源管理中心及优化调控技术。冶金渣综合利用技术,综合污水处理技术,余热余压综合利技术。

4.有色金属节能减排。推广采选高效节能工艺和设备,自热强化熔炼和电解工艺、设备和自动控制技术,湿法冶金节能技术、电解铝液直接连续制备合金铸造坯或铸轧板坯、有色金属加工节能技术。

进一步完善废(旧)冶金资源综合利用。支持建设废(旧)冶金资源回收、拆解分类、加工配送基地,培育3~5个大型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促进废(旧)冶金资源分类分级高效利用。

支持企业与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推进节能服务机构对企业进行节能诊断,采用能源管理模式使风机、水泵、变频器等设备应用于生产过程。

(五)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充分重视和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引导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需求,加强前瞻性储备技术研究。积极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工程设计单位和下游用户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聚集优势力量进行共性、关键、平台技术攻关,形成适应未来市场竞争需要、促进冶金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

大力实施技术改造,促进转型升级。围绕提高品种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两化” 融合和安全生产等重点,支持实施兼并重组的钢铁企业集团,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进步,在坚持“等量置换”或“减

量置换”的前提下,选择在集团内具备资源、环境和能源承载等条件优势的骨干企业,集中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工艺流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重点项目:

1.武钢集团一硅钢改造项目;5#、6#焦炉改造项目;1800 mm高强度汽车板、1450 mm镀锡板深加工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江北基地二期续建项目。

2.鄂钢公司40万吨钢材加工配送项目;80万吨大园盘棒材新建项目;4300 mm宽厚板续建项目。湖北新冶钢新炼钢二期工程续建项目;高品质合金钢小棒材生产线项目;1500mm大顶管机组项目。

3.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万吨子午轮胎钢帘线扩能技改项目;10万吨超薄精密不锈钢带(管)项目。

4.大冶有色金属集团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稀贵工业园建设项目;30万吨铜线杆生产线建设项目;废旧金属拆解与配送基地建设项目。

5.武汉、黄石、襄阳市等地区重点民营钢铁企业结合淘汰落后的技术改造项目。

6.湖北美亚达集团涂镀板有限公司40万吨彩铝板生产线项目。7.大冶铝型材产业集群50万吨铝型材结构优化技改工程。

(六)大力发展高技术化冶金新材料

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进一步提高冶金产业附加值比重。

积极争取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冶金新材料产业支持力度,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加速推进冶金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1.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领域。超细组织钢铁材料的轧制工艺、先进微合金化、高均质连铸坯及高洁净的冶炼工艺,高强度耐热合金钢及铸锻工艺和焊接技术,高强度轿车用钢、超超临界机组用钢、高性能工模具钢、960MPa 以上高韧性工程机械用钢、耐腐蚀及耐高温、高压高强钢,经济型奥氏体及铁素体不锈钢,高质量大型轴承钢,高速铁路用钢,特殊品质高级无缝管。

2.高性能合金材料领域。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钨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钛合金及铝合金大型宽厚板,镁及镁合金的液态铸轧技术,镁、铝、钛、钨合金的线、棒、板、带、薄板、铸件、锻件、异型材等系列化产品的加工与焊接技术,大型复杂构件成形技术,着色、防腐技术及相关配套设备。

(七)加快钢铁产品升级

调整钢材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下游产业链需求的冶金制品,进一步提升建筑、机械、轻工、造船等行业用钢材的产品质量,满足相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1.建筑用钢。适应减量化用钢趋势,支持鄂钢和重点民营钢铁企业围绕高强度螺纹钢筋生产和品种开发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保

障供应能力。结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全省推广使用400兆帕、500兆帕高强度螺纹钢筋,通过发展钒钛高等级钢促进钢材升级换代和减量应用。

2.汽车用钢。围绕十堰至武汉汽车产业走廊,支持武钢、新冶钢公司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用钢产品,形成以高强度、高表面级别为主的全系列汽车用钢现实生产能力,产品实物质量和稳定性能够满足知名汽车制造商的需求。

3.特殊用钢。支持新冶钢公司加快特殊钢基地建设,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用特殊钢、超临界火电机组用耐热钢,高铁等重大装备用优质齿轮钢、高品质轴承钢、车轴钢、无缝管钢等高技术含量钢铁制品以及深加工产品。

4冷轧硅钢。充分利用武钢公司已建立的研究院、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现有的生产技术和装备,开发可供500KV以上级别大型变压器等使用的高端取向硅钢产品,提高高品质HiB产量的比重。

5.高纯硅铁。充分发挥武钢和科研院所在研发和生产等方面的领先优势,高效利用省内优质硅石资源,做精做强做特高纯硅铁产业,巩固高纯硅铁产品在全国和亚洲的垄断地位。

(八)大力发展深加工

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稳固和拓展营销渠道为目标,不断完善冶金产品加工配送服务网络体系。加强与用户的直供关系,以市场和服务带动产品结构调整,保持市场份额稳定增长。

1.钢材深加工。重点围绕武钢集团钢铁产品向下游延伸,加快推进江北公司二期、大冶山力薄板二期、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有限公司二、三期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冶钢公司、宝钢黄石公司特殊钢基地建设。

2.铜精深加工。依托大冶有色、中铝华中铜业公司、湖北中科铜箔有限公司、十堰益明铜材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发电解铜泊、优质铜线杆、铜合金棒材、印制电路板产品。大力发展特种电线电缆、特种漆包线、工业民用电器、电机用线材及各种异型线材、高档家电及电器专用铜板带等高精产品,形成下陆、大冶和铁山有色金属深加工板块。

3.铝深加工材。充分利用电解铝和废铝资源,调整铝材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板、带、棒、箔等工业铝型材及高附加值异型铝材产品。推进合金铝和近终端铝制品生产,鼓励和支持开发预拉伸板、结构型材、精密锻件、超硬铝合金等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生产技术,发展汽车、船舶、建筑型材、食品、医药包装用铝产品。

4.稀贵金属加工。依托大冶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和湖北鑫银贵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铜、黄金、白银、铂和钯等金属和贵金属资源,围绕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大力发展投资、收藏领域金银产品,进一步向黄金、铂金、白银饰品、工艺品等消费领域拓展,延伸金银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九)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支持武钢、新冶钢、大冶有色等重点企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开发国外矿石和煤炭资源步伐,建立稳定可靠的海外战略资源供应基地。

按照“鼓励攻关、严格准入、有序推进、无效退出”的原则,鼓励省内钢铁企业、科研院所和勘探单位联合攻关,加快对鄂西高磷铁矿开展选冶试验,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支持大冶有色集团加快对竹山县庙娅铌稀土矿资源和枣阳市金红石矿进行综合开发,根据预可研方案尽快开展采选、冶炼及深加工的研究、试验,力争在“十二五”末形成生产能力,为我省有色金属产业过“千亿元计划”提供重要支撑。

五、主要措施

(一)强化规划指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冶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注重规划与产业政策、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做好投资、土地、环境等政策协调。

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做好行业信息发布和运行分析,根据行业运行态势适时开展规划后评价工作,必要时按程序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各重点企业要从产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开展兼并重组,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扎实做好规划项目的推进工作,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准入管理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钢铁、有色金属、稀土项目的有关规定,项目核准、土地供应、环境评估、信贷融资、电力供应要以行业准入条件为依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

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冶金企业的生产经营规范管理,强化产品质量、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装备水平、生产规模、安全生产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做好准入公告工作。加强对公告企业保持准入条件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公告企业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落实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和金融对兼并重组企业的支持力度,拓宽兼并重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继续执行淘汰落后“以奖代补”政策,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优先支持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进步的升级改造,提高先进产能比重。

(四)加速推进“两化” 融合

推动“两化” 融合是冶金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是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以推进武钢“两化”融合为示范,推动重点冶金企业加快实施以信息集成应用技术为依托,发展高端钢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总包服务。以关键设备核心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重点,提高冶金技术水平和过

程自动化控制能力。推进钢铁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建设面向直供汽车企业、造船企业及家电企业的一体化协同商务平台。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建立和完善全省各级冶金行业协会机构,健全行业协会参与产业政策制订征询机制。积极宣传国家产业政策,贯彻行业准入条件,协助政府推进行业结构调整。汇集和发布行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引导企业规范经营。推广新技术,指导企业进行整改,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条件。约束企业行为,实现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十二五”发展规划材料

中平能化集团

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材料

人力资源部

规划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平煤股份计财处:

根据《中平能化集团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提纲及分工情况,我们整理材料如下: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中央、省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煤炭工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6、煤矿技术面貌。原煤全员效率(人力资源部负责)。

“十一五”以来,集团公司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突出重点,多策并举,努力提高采掘机械化装备水平,减头减面,减人提效,建设安全高效矿井,原煤全员效率由2006年的2.916吨/工提高至2009年的3.9吨/工。

(三)面临的形势

从人力资源需求(人力资源部负责)方面,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分析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人才市场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最宝贵、最关键的战略资源。在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人力资源-1-的竞争实际上是人力资源工作体制、机制的竞争。中平能化集团战略重组后,企业规模空前壮大,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加快实现千亿目标,挺进世界500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化工集团,需要不断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好人才战略,抓紧培养一批懂经济会管理、熟悉世贸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善于资本运作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引进一批在国际、国内领先,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批在煤炭采选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危化产业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只有不断创新人力资源工作的体制和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集聚优秀人才,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市场化的态势中立于不败之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掌握竞争主动权,赢得发展先机。

三、发展方针和发展目标

(二)“十二五”及2020年发展目标

8、职工队伍。职工总数,其中原煤生产人员、选煤生产人员数量;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人力资源部负责)

截止2009年末,集团公司职工总数159397人,其中原煤生产人员45769人,选煤生产人员3181人。2009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9371元/人。根据集团公司发展规划和煤炭产量逐年增加的总体进程,我们会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整顿劳动组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分配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人力资源价值。2010年计划职工总数160990人,其中原煤生产人员46226人,选煤生产人员3212人。2010年预计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2520元/人。到201

5年计划职工总数169039人,其中原煤生产人员48537人,选煤生产人员3372人。2015年预计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9528元/人。到2020年计划职工总数177490人,其中原煤生产人员50963人,选煤生产人员3540人。2020年预计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83339元/人。

六、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规划实施的主要保障措施

6、人才保障(人力资源部负责)。

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实现集团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为核心,以扩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为主线,以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为重点,以改善发展环境,提高人才待遇为保证,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坚持“统筹规划、重点培养、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原则,全面加强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培训,优化人才知识结构,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和措施,超前做好人才储备,保证集团发展对各类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实现集团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建立与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和体制相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倡导“以人为本”,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加大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推行“柔性流动”和“人才共享”模式,通过调入、聘用、兼职、合作、技术入股、技术转让、人才租赁等多种人才引进形式,广泛吸纳行业内外人才智力资源。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五年内引进煤电、煤

焦、煤化、危化等专业方向的大学本科以上层次毕业生1500名以上,其中硕士60名以上,博士10名以上;适量引进一批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多种经营的高层次企业管理者。

2、加强“双定”工作管理,科学制定准入资格。在“双定”工作基础上,健全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灵活的用人用工方式和各级各类人员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退出机制,控制员工总量。

3、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改善集团各级培训基地设施,建设非煤产业培训基地和远程教育网络,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职工素质。与高校合作,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平台,委托培养800名企业急需的本科层次的技术人员,以中平能化集团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基地,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每年培养2000名以上技术工人;实施“313”人才培养工程,使省部级以上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0人,市、集团公司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达到100人,矿处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达到300人;每年重点培养30名具有两种以上专业知识的能独立解决生产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对科技前沿课题进行研究创新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以及具有较高素质的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4、根据集团发展规划和产业战略结构调整的总体进程,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特别是煤电、煤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等规划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优惠政策,对高级人才采取重薪引进,对特殊贡献人员实行重奖,对有前途人员选送培训进修;用一流的人才机制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确保规划实

施所需的人才智力支持。

5、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机制,促进人才成长;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和职务聘任制,建立风险与利益对等的、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建立人才预警机制。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行岗位管理,体现因才施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6、完善分配制度,强化激励机制,体现人力资源价值,积极推行“岗位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年薪制”、“协议工资”、“贡献工资”,奖励期权、股权等多元化分配方式,有效激励人才。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五日

第五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目标

(一)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并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并对未来的5年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即一年完善规划布局,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五年实现规模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工作方面,强调了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预案,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及消防事故。要求社区着力做好民生民计工作,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推进辖区全域城

市化进程。

(三)关于自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着力强化队伍自身建设,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出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构建一支积极向上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通过各自形式的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举办党课等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推行“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政务、站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加强对街道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树改革创新之风。二是要树学习钻研之风。三是要树调查研究之风。四是要树敢抓敢管之风。五是要树团结协作之风。六是要树勤俭廉洁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突出重点,强化保障。要立足于高新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好社建处的职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重点做好社区建设管理、民族宗教、综治维稳等重点性工作。

(三)提高认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关注高新区马金铺新区规划启动的大势,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来建构社区管理新体制机制。为此,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基层党建为核心,构筑“四合一”公共服务新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作为议事机构,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为了使组织构架在“四合一”管理服务模式中建立更强

有力的联席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要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公共户单位代表、片警中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产生,采取双向任职的形式。

(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最终落实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有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到每个社区都要达到“六好”、“十无”、“两满意”等要求,“六好”就是“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标准; “十无”就是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就是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经党工委研究后决定,我们正在以国际花园社区设立为创建和谐社区试点。按照“两委一站”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开。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要开展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二是组织辖区公职人员、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站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业委会的选举,担任居住地的楼栋长,参加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共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个社区办公用房优化升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好社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社区。高新区在建设发展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或者正在酝酿成社会矛盾,使我们在维稳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有效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和冲突消化在基层,才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建立及强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联合调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出租屋综合管理及服务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应急工作机制、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制度的作用;建立及整合队伍,成立维稳突发事件“青年突击队”、“信息收集队”等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维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区矛盾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

(六)重视和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脏乱差、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等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和机制,不断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做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备案(档案)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七)继续关注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民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只有时刻把居民的利益牵挂心头,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作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次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把高新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的思想,共同营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六)做好动员和协调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社区的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快社区各项工作完成的步伐,并使“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居民群众。

下载湖北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发展规划(模版)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近年来我院在为晋庙铺镇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卫......

    街道“十二五”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梳理今后五年xx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xx街道今后发展战略目标,对于xx街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承接和促进"xxx"以来的快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

    “十二五”发展规划

    盐源县中医院肛肠痔瘘科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制定本规划。 一, 科室规模 (1开设病床20张 (2)年门诊量600人次,床位使......

    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

    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

    2011年11月16日下午,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在我校图书馆举行。 湖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以下简称省数图)是由湖北省教育厅领导和投资建设的......

    乡镇及“十二五”发展规划[共11979字]

    乡镇及“十二五”发展规划共11979字规划范围:镇全境规划年限:-2015编制单位:镇人民政府编制时间:月日目录序言.......................................4区位概况....................

    县级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共5则范文)

    县级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州政府的要求及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依据《......

    幼儿园十二五发展规划

    开鲁县民族幼儿园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民族幼儿园在上级领导支持和教育专家帮助指导下全体员工通过近几年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园赢得了较好社会声誉和集体荣誉,十一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