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邮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邮政服务三农工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5〕46号 【发布日期】2005-09-13 【生效日期】2005-09-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邮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邮政服务三农工作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5〕4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邮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九月十三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
(省邮政局二○○五年八月)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以下简称《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现就发挥邮政行业优势,进一步加强邮政服务“三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重视和支持邮政服务“三农”工作
邮政作为具有“通政、通民、通商”职能的行业,服务“三农”符合党和国家的发展政策,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相关业务,把推进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
全省邮政系统要通过发挥全程全网的网络优势、百年邮政的信誉优势和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功能优势,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做好传统邮政服务工作的同时,认真开展服务“三农”工作。
二、大力开展农资配送和农业科普服务
邮政部门要利用四通八达的流通服务网络、快捷的信息处理系统和资金结算系统,依托符合条件的邮政“三农”服务点,开展农资配送服务,为推广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邮政部门还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贴近农村、方便农民、适应农时的农业科普宣传推介活动,使邮政服务“三农”和科技兴农观念深入人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邮政部门开展农资配送服务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要依法认定其经营资质,不断优化其经营环境。
三、统筹利用邮政金融工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邮政部门要不断提升农村邮政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民群众理财致富、为劳务资金回流农村发挥重要作用。要提高农村地区邮政汇兑网点联网率,规范邮政汇兑业务处理,保证邮政汇款及时全额兑付,确保资金回流农村渠道畅通。要积极探索建立邮政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机制,稳步推进邮储资金运用,争取更多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支持农村经济建设。要积极开展各类保险兼业代理业务,利用县级及乡镇邮政代理保险网点,大力发展健康险、养老险、农业灾害险以及各类简易险种的保险业务,为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四、借助书报刊发行渠道,开展农村文化服务
邮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村地区报刊发行主渠道,农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获取科技致富信息重要窗口,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重要形式和载体的作用。要借助自身的网络优势和已有的出版物经营资质,努力做好农业科普图书和中小学教辅资料下乡工作。要开展以服务“三农”为主题的书报刊流动销售活动。要改进农村报刊投递服务,扩大农村报刊发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教育部门要允许邮政部门参与所有教材、教辅材料发行的招投标。
五、依托邮政网点,积极开展各类便民服务
农电部门可利用邮政的众多网点和收费平台,在我省农村推行邮政代收电费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电费收缴难的问题。财政部门可利用邮政储蓄网点和“三农”服务网络,按“一卡式”发放的要求,代发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代发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铁路部门可利用邮政网点开办面向农村的火车票订送业务。公安、计生部门可加强与邮政速递部门合作,为农民群众和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办理居民身份证、婚育证明速递服务。商务部门要支持邮政部门参与“农家店”的建设。
六、加强农村邮政网点建设
邮政网点是邮政服务“三农”的基础。各级政府在制定“三农”工作的整体规划时,应将邮政网点建设纳入其中,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邮政部门要积极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加快推进农村邮政网点建设和改造。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
实施方案的通知
皖政办〔2000〕79号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人事厅、教育厅《关于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实施方案
安徽省人事厅、教育厅(二○○○年七月十七日)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政府机关人员定岗实施办法〉和〈省政府机关人员分流 1
安排实施办法〉的通知》(皖办发〔2000〕6号)有关规定,参照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的有关做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原则
组织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是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人员分流安排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开发人才资源、培养后备干部、建设一支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做好分流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对于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和培训的原则是:统一规划,形式多样,分类培训,按需施教。做到组织安排和个人选择相结合,统一安排与部门自行组织相结合。
二、学习和培训的形式
1、研究生学历教育。由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院校进行有关专业研究生学历教育(专业设置见附件,下同)。具有大学本 科学历或大专学历且有两年以上工龄、达到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并经组织考试后入学,学制二年半。参加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人员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后,由承办院校发给国家 承认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2、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由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农大、安师大等高等院校分别承担相关领域的硕
士生培养工作。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一般具有学士学位),年龄40岁以下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参加全国联考合格后入学,学制三年。学习合格者授予相应学科领域的专业硕士学位。
3、工商管理硕士同等学力教育。由安徽工商管理学院统一组织考试、录取,报省教育厅备案,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规定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且工作二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且工作三年以上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学员修完规定的课程并考试(核)合格,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发给视为MBA同等学力(省内享受同等待遇)的学业证书。学员的学籍进入本人档案,在省内晋级、评定职称和使用时,享受工商管理硕士同等待遇。具备条件者可按规定程序申请MBA学位。
4、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由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开设有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免试入学,学制二年。学习合格者由举办院校发给省学位办统一印制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证书,在省内享受毕业研究生同等待遇。其中符合条件并具有学士学位者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5、本、专科学历教育。具有高、中专学历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省自考办组织的应用型专业自学考试。学员免试入学,集中脱产学习,学习合格者颁发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证书。本科毕业生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学士学位。
6、专业培训。对安排到其他国家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工
作的分流人员,由接收单位组织开展专业岗位培训。有关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和培训时间等,由各部门自行确定。培训合格者可获得专业培训证书。
三、实施步骤
1、各部门要在人员定岗之后及时组织分流人员报名,一次性将参加学习和培训人员名单报省人事厅。
2、省人事厅将各部门的报名情况汇总并审核后,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下达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3、各指定高校根据统一的培训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组织实施教学和管理。分今年秋季和明年春季两次入学,有关入学事宜另行通知。
四、有关政策规定
1、学习、培训结束后,分流人员由原行政关系所在单位结合分流人员的考试、考核成绩,推荐安排工作。如机关有职位空缺和选派人员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可优先选用。分流人员也可自愿进入人才市场择业。
2、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分流人员,学习期间享受机关在职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工龄连续计算。参加学习的分流人员,在三年之内人事行政关系由所在部门管理。
3、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安排解决。
五、组织分工和有关要求
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的组织工作,由省人事厅牵
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以及有关高校密切配合,按照统一要求,切实完成这次机构改革中有关分流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任务。
1、省人事厅负责制定学习、培训实施方案和组织实施,并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下达培训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检查、指导和督促学习、培训工作。
2、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审定培训人数与收费标准。由省财政厅会同省人事厅按有关规定具体审定省直各部门分流人员培训经费,并将培训经费拨至各部门,专款专用。
3、省政府各部门负责组织报名并及时了解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分流人员的思想动态,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培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好培训结束后的推荐安排工作。
4、有关高校和培训机构,负责具体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要针对分流人员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培训内容,确保培训效果。要按规定进行考核和管理,核发结业或毕业证书,授予相应学位。
对分流人员进行培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分流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各部门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尤其是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和组织报名工作,周密安排,搞好衔接。
附件:安徽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计划表
附件:安徽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计划表(略)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
省财政厅关于实施计划生育家庭 特别扶助制度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8‟6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人口计生委、省财政厅《关于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关于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意见
省人口计生委 省财政厅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皖发„2007‟18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统一部署,从2008年开始,在我省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国人口发„2007‟78号),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重大意义 建立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实施这项制度,有利于缓解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精神上获得慰藉,生活上得到帮助;有利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和利益导向转变,更好地体现我国人口和计 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率先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
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为了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更有效地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所做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
(一)扶助对象。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扶助的对象是: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2.女方年满49周岁。
3.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4.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
特别扶助条件的具体政策由省人口计生委负责解释。符合上述条件的对象,由政府发放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因丧偶或离婚的单亲家庭,男方或女方须年满49周岁方可 领取扶助金。已超过49周岁的,从其扶助资格被确认起发放扶助金。
享受特别扶助的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终止领取扶助金:
1.死亡。
2.再生育或收养子女。3.户口迁出本省。4.残疾子女康复。
对于独生子女伤、病残或死亡而女方尚未达到49周岁的家庭,由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为其提供精神抚慰、经济救助和医学咨询指导等服务,帮助有再生育意愿的家庭实现再生育。
(二)扶助标准。
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扶助金,其中只生育一个独生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对象扶助金标准由省财政出资提高到每人每月110元,直至亡故为止;独生子女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8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
(三)扶助对象确认。
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具体程序是: 1.本人提出申请。2.村(居)委会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资格初审。
3.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审批并公示。4.市级和省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独生子女死亡的,需提供乡级以上医疗机构或公安机关或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独生子女三级以上残疾的,需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三、资金来源、管理和发放
(一)资金来源。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资金由各级财政负担,安排专项资金并分别纳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预算。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发放的特别扶助金,由中央财政负担50%,省财政负担50%。提标经费由省财政全额负担。
(二)资金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扶助资金的预算决算、转移支付和监督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设立专账,分别核算中央财政拨付和地方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并及时足额将扶助金拨付到代理发放机构,监督代理发放机构将扶助金及时划转到个人账户。
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核实扶助对象人数,编制资金需求计划,管理特别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掌握并监督代理发放机构建立扶助对象个人账户和资 金管理情况。
代理发放机构负责制定资金发放办法和操作规程,按照代理服务协议的要求和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扶助对象名单建立个人储蓄账户,将扶助金及时足额划转到个人账户,并将资金发放情况反馈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特别扶助资金管理的具体要求参照《安徽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资金发放。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资金依托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由财政、人口计生部门与有资质的金融机构签订代理服务协议,建立扶助对象个人账户,直接发放到人。农村地区特别扶助金发放按照我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渠道和要求执行。
特别扶助金以个人为单位按月计算,一年发放一次。扶助对象凭有效证件到代理发放机构领取扶助金。
在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时,扶助金不计入家庭收入。
四、组织管理与监督考评
(一)组织管理。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托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体系,由各级人 口计生和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明确专门人员和职能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
(二)监督评估
1.国家和省人口计生、财政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制度实施情况的综合评估,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绩效考评,对扶助资金的到位、管理和发放情况进行监督。
2.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及时反映专项资金的落实情况。
3.实行政务公开和群众举报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4.各级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扶助对象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制度运行等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监督。
(三)考核奖惩。
1.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实施工作纳入各地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对在实施过程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执行制度出现重大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
2.严禁用扶助资金进行任何形式的盈利性投资、融资活动,不得将扶助金抵扣其他个人款项。对虚报、冒领、克扣、贪污、挪用、挤占扶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触 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资金代理发放机构不按代理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扶助资金的,取消代理发放资格,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建立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制度实施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与监督评估“四权分离”的运行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做好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建立个案信息档案和日常管理等工作,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广大计划生育家庭了解政策内容,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各级残联要负责残疾对象的甄别、核残与鉴定等工作,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开展扶助对象的摸底调查登记和资格确认;财政部门要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公安、民政、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共同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衔接工作;代理发放机构要按代理服务协议要求,确保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到人;监察、审计等部门要积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三)搞好政策衔接。认真做好特别扶助制度与奖励扶助 制度及其他相关政策的衔接,逐步形成完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对于目前已经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且同时符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资格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特别扶助范围,2009年起不再确认为奖励扶助对象;对于符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资格条件的农村对象,年龄达到60周岁以后,仍继续执行本方案规定,不再重复执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要把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以及“关爱女孩”行动、“生育关怀”等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
各地要按照本意见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规范制度运行的标准和程序。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各项措施。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定期将制度实施情况报告省人口计生委和省财政厅。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意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6〕2号 【发布日期】2006-01-20 【生效日期】2006-01-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6〕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一月二十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的意见
省统计局
(二○○六年一月)
为做好新时期农村统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各级政府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决策信息,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农村统计工作的责任感
农村统计工作是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加强农村统计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实施农村统计改革以来,农村统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近几年来,由于部分地方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机构不够健全,队伍不够稳定,经费难以落实,农村基层统计工作弱化,已直接影响到农村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农村统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高度,将加强农村统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住当前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的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统计工作健康发展。
二、固本强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统计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统计机构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统计队伍是做好农村统计工作的前提。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统计队伍建设,下大力气扭转目前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的状况。要根据《统计法》有关规定和乡镇统计工作的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员,挑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一定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人员担任;有调查户的村要配备好辅助调查员。要努力改善乡镇统计员的工作条件,切实做到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要加强统计业务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统计人员开展持证上岗、统计专业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农村统计调查队伍。要切实保障农村统计工作必需的经费。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对农村辅助调查员、调查户给予适当补助,原则上辅助调查员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调查户每户每月不低于10元,具体补助标准由县级财政部门确定。农村统计必需的经费按财政体制规定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
三、严格管理,不断提高农村统计工作水平
健全农村统计工作制度,规范统计工作行为,是提高农村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各地要严格按照《安徽省农村统计基础工作规范章程》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统计管理,完善乡镇统计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数据质量检查活动,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做好调查网点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源头数据准确可靠。要加快乡镇统计手段现代化建设,配备必要的信息化设备,逐步实现乡镇统计办公室与县统计局联网。要研究制定农村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办法,通过科学、严格的考核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努力营造创优争先、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
四、依法统计,维护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安徽省统计管理监督条例》,支持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职权,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要加强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依法统计观念,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统计违法行为。各级纪检、监察、法制、司法等部门,要支持和配合统计部门做好统计法规宣传和统计执法检查,对拒不履行统计义务,迟报、拒报、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数据的单位和人员,依法追究责任。今后,对外发布和使用的农村统计数据一律以统计部门认定的数据为准。
五、加强领导,进一步优化农村统计工作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农村统计工作的领导,重视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科学运用统计数据信息指导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切实帮助解决基层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为提高统计工作整体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内蒙古邮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办字〔2005〕397号 【发布日期】2005-12-20 【生效日期】2005-12-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内蒙古邮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邮政系统服务“三农”工
作意见的通知
(内政办字〔2005〕397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邮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邮政系统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邮政系统服务“三 农”工作的意见
(内蒙古邮政局 二○○五年十二月五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做好农牧业、农村牧区和农牧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发挥邮政行业优势和业务特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意见》(中发〔2005〕1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区邮政系统服务“三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邮政系统服务“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农村牧区小康社会的高度,切实重视和支持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相关业务,把加强邮政系统服务“三农”工作,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
我区邮政系统拥有遍及城乡的服务网点,有贴近农村牧区、方便农牧民的行业特点和优势,是一条直接为“三农”工作服务的重要渠道。邮政部门要加快网点建设,完善邮政服务“三农”的网络,积极开展农资配送和针对农村牧区的便民服务,拓宽农牧民生产生活资料的流通渠道,切实提高服务效率,确保服务质量,方便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二、加强协作,切实推进邮政系统服务“三农”工作
(一)加快农村牧区邮政“三农”服务网点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在制订“三农”工作的整体规划时,应将邮政网点建设纳入规划,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特别是旗县、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要将邮政局(所)建设纳入城镇建设和改造整体规划,支持邮政部门在中心城镇和嘎查村开办服务机构,并在选址、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各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指导、帮助嘎查村设立和完善信报接转点,有条件的嘎查村、社区应结合建设村民书报阅览室设置信报箱和阅报栏,维护和保障好农牧民的通信用邮权利,推进农村牧区基层文化建设。
(二)支持邮政部门开展农资配送和农牧业科普服务工作。邮政系统要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参与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有助于农牧业发展的农资连锁配送业务,为农牧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农牧民群众购买生产和生活用品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贴近农村牧区、方便农牧民、适应农时的农牧业科普宣传推介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各级农牧业、质监部门要积极支持邮政部门开展农资连锁配送服务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要依法给予从事农资配送服务的经营资质,并对邮政服务“三农”工作进行政策及技术方面的指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邮政系统开展连锁配送种子、化肥、饲料、农药等农牧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的经营活动,并依法办理相关经营手续。商务部门要支持邮政系统参与“万村千乡”工程建设。税务部门要按照政策规定对邮政服务“三农”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
(三)统筹利用邮政金融工具,支持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多年来,邮政储蓄和汇兑业务为农牧民群众理财致富和劳务资金回流农村牧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一要发挥邮政汇兑点多面广的优势,从提高农村牧区网点联网率、规范邮政汇兑业务处理、保证及时全额兑付以及做好售后服务等方面提升农村牧区汇兑业务的服务质量,确保农村牧区各类资金回流渠道畅通,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服务。二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邮政储蓄机构的各项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机构的服务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探索支持“三农”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服务方式。要积极争取更多的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牧区,支持农村牧区经济建设。三要积极拓展农村牧区代理业务市场,开办“三农”保险业务,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险体系。加强与各类保险公司的保险兼业代理,利用旗县及苏木乡镇邮政代理保险网点,大力发展养老险、健康险、家财险、农牧业种养险等险种,为促进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事业发挥积极作用。
(四)充分利用邮政报刊发行渠道,繁荣农村牧区文化生活。邮政是我区农村牧区报刊发行的主要渠道,是农牧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获取科技致富信息以及农村牧区中小学生订阅书报刊的重要渠道,也是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载体。邮政部门具有网络优势和国家赋予的出版物经营资质,文化出版部门要统筹好邮政系统与新华书店、教育、农牧业科技等部门和单位的业务协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共同推动中小学教科书、报刊和农牧业科普图书下乡工作。一要积极参与农村牧区中小学免费教科书的发行工作,减少流通环节,减轻农牧民负担。中小学教材、教辅材料的发行要按照《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办理。二要依托“三农”服务点,开展以服务“三农”为主题的书报刊流动销售活动。三要改进农村牧区投递服务,扩大农村牧区报刊发行,丰富农村牧区文化生活。
(五)充分利用邮政网点,积极开展各种便民服务。邮政部门开办了以代办、代收、代付为主的各类代理业务,各有关部门要利用这一平台,支持邮政部门在广大农村牧区开展更多的便民服务业务。一是邮政部门可与农电部门协商,利用邮政的众多网点和收费平台,在农村牧区推行邮政网点代收电费服务业务。邮政部门可与各旗县财政部门协商,通过邮政网点代理发放农村牧区中小学教师工资。二是利用邮政网点开办面向农村牧区的火车票订送业务。要在农牧民工进城务工和返乡高峰期,方便农牧民购票,有效解决农牧民买票难的问题。三是公安部门要加强与邮政速递部门的合作,为农牧民和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办理居民身份证等速递服务。计生部门要利用邮政储蓄和邮政电子汇兑业务平台和网点资源,做好在全区范围内代理发放农村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