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农大,绿树参天

时间:2019-05-14 03:3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百年农大,绿树参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百年农大,绿树参天》。

第一篇:百年农大,绿树参天

百年农大 绿树参天 QQ529776132 ——河南农业大学百年办学之路

1902年7月,河南大学堂创建,承载了“作育人才”、“修明学术”的使命,成为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12年11月,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由河南大学堂一脉传承的河南高等学校改办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百年历史自此发轫。

1913年5月,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开学,《时事豫报》发出“中州将来农业之发达不卜可知矣”的期许。

1929年3月,时任中山大学农科主任王陵南奋笔立下“一人衣食不足都是农科的不尽职”的誓言。

……

2011年12月5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明确指出:“河南农业大学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百余年来,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河南农业大学如同一粒种子,生于毫末,发于壬寅,数迁校址不坠科教之志,几更校名愈彰兴农大任,历百年风雨终成参天巨木,厚生丰民,荫泽黎庶。

生应时运 破土萌发

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飘摇,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内外交困的清廷为挽救统治危机被迫进行了一场史称“庚子新政”的改革运动,教育改革幸在其中。是年9月14日,清廷颁布《兴学诏》,要求各省“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

在此背景下,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八(1902年3月7日),河南巡抚锡良、学政林开谟在省府开封主持筹办了河南大学堂。同年7月6日,河南大学堂开学,19名教职员、200名学生肩负起清廷“作育人才”、“修明学术”的美好愿望。

清末新政的昙花一现没能阻止大清王朝土崩瓦解,却由此种下了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种子,萌生着古老河南走向现代的春天。

1903年,根据清廷《钦定学堂章程》,河南大学堂更名为河南高等学堂,定员250人。河南高等学堂办学持续至1912年。

从1902年至1911年的10年间,随着清廷控制力减弱,河南高等学堂渐渐摆脱了官绅办学和任教的传统,在西学东渐和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开启民智、宣传革命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学而优则仕”的求学理念,毕业生大多成为后来的社会精英。

秉志是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一代宗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系,1948年当选为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人杰、张钟端是河南辛亥革命的重要负责人;

程克曾担任民国总统府咨议、内务总长、司法总长、天津市长;

陶怀琳曾任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第二任校长、河南省教育会长;

张鸿烈曾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中州大学校长、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

李敬斋曾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地政部部长;

王毅斋曾任河南省副省长、民盟河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拱壁是早期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华留日学生总会领袖、青年公学创始人、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先行者;

程毅是早期中国同盟会会员、绍兴大通学堂学监、秋瑾助手、革命烈士。

……

峥嵘岁月 逆势拔节

有高山的落差才能造就瀑布的壮美,有山石的撞击才能成就浪花的美丽。一棵树只有经受得住暴风骤雨,才能傲立天地。河南农业大学的成长历史亦是如此。

1912年,民国肇造,百业待兴。同年1月19日,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河南高等学堂改称河南高等学校。同年10月,民国政府一道《大学令》又让这个河南开办最早、层次最高的学校面临若不改办就将停废的窘境。

面对这一局面,时任河南高等学校校长时经训作出了一个对于河南高等教育尤其是农业高等教育而言意义非常重大的选择:请示将河南高等学校改办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该请示以河南都督张镇芳的名义上报中华民国教育部,1912年11月15日,改办请示获得批准,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由此肇始。

改办请示获准后,河南当即于12月筹划改办事宜,并在次年1月登报招生。1913年3月,学贯中西的清末举人、著名农林专家吴肃出任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首任校长。5月12日,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在古城开封隆重举行首届开学典礼。“昨日为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始业之期……中州将来农业之发达不卜可知矣。”这是当时1913年5月13日出版的《时事豫报》在报道农专入校典礼时发出的期许。

就是从这里起步,质朴无华的农大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的幼苗,在中原大地上写下了以教育和科技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的不朽篇章,薪火相传,百折不悔。

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校长、教师多为赴美、法、德、日求学归来的留学生以及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如吴肃、王直青、常志箴、万晋、郭须静、黄人俊、钱养浩、郝象吾、王陵南、李静禅等,一时名师汇集,菁英荟萃。这一时期,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和农技推广,郭须静从法国引进的香蕉苹果和玫瑰香葡萄不仅在开封扎根结果,还被传播到了大江南北;学校与南京金陵大学合作培育出124号小麦新品种,成为当时高产典范;棉花、西红柿、茄子等农作物研发与推广都取得了良好成效。毕业生们大都在农、林、蚕桑试验机构从事科研和生产,或在其他省区的农业学校任教,实现了办学初衷。

这一时期,常志箴校长提出了“奋发自强、求实力行”的校训,后演变至今天的“明德自强、求是力行”。

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经历15个春秋,总计毕业学生397人。

1927年,冯玉祥任河南省主席,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与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中山大学,随后改名为河南中山大学,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为中山大学的农科。1929年,时任河南中山大学农科主任的王陵南教授这样描述农科的使命:“农科是河南全省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也是黄河流域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对于一切农业问题……皆须担起解决的责任,也就是一人衣食不足都是农科的不尽职。”这就是农大人百年来一以贯之的情怀。

1930年8月,河南中山大学改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农科改为农学院。20世纪30年代中期,农学院师资力量十分强大,教授由8名增加到近30名。他们中有许多人在当时已经颇负盛名,也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学术泰斗,如中科院学部委员涂治、细胞遗传学及育种学家李先闻、水稻遗传育种学家赵连芳、植物分类学家黄以仁、植物病理学家王鸣岐、畜牧学家许振英、遗传与植物生理学家郝象吾、土肥学家彭谦、测树学者李达才、造林学家林渭访、昆虫学家陈振铎等。旨在“阐扬农林学术、促进农村建设”的《农学院院刊》也于1936年10月1日创刊。一时名家鼎盛,学术张扬,将农学院带入了一段黄金时代。

从“七七”事变华北沦陷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8年间,农学院随河南大学先后迁徙到南阳镇平、嵩县潭头、淅川荆紫关和陕西宝鸡附近的石羊庙、武成寺、姬家店等地流亡办学。其间农学院师生遭遇日寇屠杀凌辱,王直青院长被俘后不堪忍受日寇欺辱,毅然跳崖身负重伤。其间,教学设施也在漫天硝烟和不断搬迁中损失惨重,畜牧系全体师生更是被划归西北农学院,农学院元气大伤。但学校先辈们毅然共承国难,在离乱中不辍耕耘,教学科研难而不断。王鸣岐教授指导消灭了在豫西南危害极大的黑甲虫虫害,深受农民称誉。刘葆庆培育出了“河南大学H-4”等小麦优良品种,使豫西南68县的小麦普遍增产15%左右。在1944年民国教育部综合评估中,河南大学被评为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农学院更是名列第四。

解放战争时期,农学院曾随河南大学南迁苏州。1949年新中国成立,农学院师生重回开封,拥抱黎明。

1952年,教育部进行全国院系调整,8、9月间,农学院从河南大学分出,重新独立建制,河南农学院从此命名。同时,畜牧兽医系被划并给江西农学院,植物保护系被划并给华中农学院,两系师生南渡长江,为中南地区农业教育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957年,学校从开封搬到郑州办学,既要补充师资,又要重新建校,困难可想而知。但农学院师生不仅闯过了独立建校的难关,还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吴绍骙主持选育了优良品种“洛阳混选一号”,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他还提出了异地培育理论,开创了我国“南繁北育”的先河。短短几年时间,异地培育法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并从玉米扩大到高粱、水稻、小麦、棉花、瓜果及蔬菜等数十种作物。目前,“异地培育”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的自觉行为,其效益之大,已无法用数字估量。

1960年,河南农学院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62年,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教育部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这是新中国首批研究生教育,也是河南省首次实现研究生招生。

河南农学院曾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1971年,学校又迁往许昌农村办学,直至1982年才搬回郑州原址办学。而此时的郑州校区已是支离破碎、满目疮痍。

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自强不息的农大教职工总能以惊人的毅力履行着“厚生丰民”的重任。当时有3句话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农大人:“摘下高帽进课堂,煤油灯下育人才,田间地头搞科研”。

就是在那样困难的年代,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吴绍骙、胡廷积等专家教授启动了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高产稳产低成本”研究,收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大奖,为河南人民乃至全国温饱问题的解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河南省从缺衣少粮到自给自足,再到成为国人粮仓,农大人为之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曾赞叹道:“河南农大在河南高校中与经济建设结合得最紧密,河南人从逃荒要饭到吃上大米白面,农大人功不可没!”

不负东风 翠绿争辉

改革开放起春风,万紫千红竞芳菲。沐浴着阳光雨露,这棵大树尽情生长,经脉蓬勃,翠绿争辉。

198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大好春光,怎敢蹉跎,农大人鼓足干劲,只争朝夕。

于是,在近30年的时间跨度里,河南农业大学紧紧围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造就学生者为学校,而造就学校者则其学生。”河南农业大学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全体成才”为目标,创立和完善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机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建设,使学生们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锻炼,全面提升素质,真正培育了一批批农业现代化的播火者,奉献四海,建功八方。

仅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毕业生中,就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畜禽疾病速测试纸发明人张改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棉花害虫生物学与控制技术专家吴孔明,美国农学会院士马保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道文、李大伟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从农大走出去的学子中,不仅有科学大家,也有商界精英、政坛公仆,还有在不同岗位默默奉献的建设者。同时,在校生才俊辈出,收获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一等奖,2011级研究生王灵光更是荣获2011年全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这些人才,是国家之栋梁,更是河南农业大学百年树人的生动诠释。

2002年和2008年两次接受教育部教学评估时,评估专家们一致称赞“河南农业大学探索出了一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带就业的新路子”,这也是学校两次获得评估优秀的重要砝码。

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上升,招生和就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学校第一志愿上线率平均达到350%,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11年被评为全国就业50强高校。

学科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学校选择对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将作物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做大、做强、做出特色。目前,学校作物学科是河南省唯一,也是全国省属农业高校中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产出了河南省高校第一个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办学思路,一方面高度重视高端和前沿的科技创新,另一方面架起了农业高校通向新农村建设的金色桥梁。

学校发挥学科优势,提出“打造大平台、组建大团队、申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科研工作思路,瞄准国家所需,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三大索引论文、新品种选育为抓手,加快科技自主创新。

科研平台建设突飞猛进。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29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国家级平台数量在全省高校及全国省属农业高校中名列前茅。

依托雄厚的学科实力和良好的科研平台,学校连续主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粮丰工程,创造了多个国内和国际粮食最高产纪录,为河南小麦、夏玉米总产量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相继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为全国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大批优秀科研工作者脱颖而出,他们在小麦、玉米、烟草、泡桐、畜牧兽医、能源等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产出了一批富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范濂教授是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主持育成多个小麦优良品种,在黄河以南大面积推广。

蒋建平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泡桐研究,为新中国推广优质泡桐2.1亿株,占全国泡桐总数量的1/5。这2.1亿株巍然挺立的泡桐树为农民致富竖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为曾长期遭受风沙肆虐的兰考县改变贫困面貌作出了贡献。

陈伟程教授主持的“玉米杂交种„豫玉22‟的选育与雄性不育利用及产业化”项目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豫玉22”在20多个省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增产28.28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23.64亿元。

张百良教授研发的烟叶节能烤房,在云南、河南、四川、辽宁等省区推广了46万余座,每年节能60万吨标准煤,为烟农增收近亿元。

韩锦峰教授长期致力于烟草栽培生理研究工作,是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科发展的主要奠基人,为我国烟草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康相涛团队主持的“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项目于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国内家禽学科该奖项零的突破,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河南省10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郭天财教授长期系统研究河南小麦生产不同发展阶段主推品种生长发育规律,集成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由其主持的科研项目“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范国强团队连续15年集中开展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由其主持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尹钧教授运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抗穗发芽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解决了成熟小麦连遇阴雨天发芽这一世界性灾害的技术难题。由其主持的科研项目“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一项项高端成果次第花开,河南农业大学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仅2002-2010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7项,在河南省高校和全国农业类高校中都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与优势企业的合作,探索“共建研究机构、共同申报项目、共同研发产品”的新型合作模式。先后与北京奥瑞金种业、甘肃敦煌种业、河南三高集团公司等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显著的社会效益。

王泽霖教授发明一系列禽用疫苗和试剂等新生物制品,与企业合作进行产业化生产,创造经济效益789亿元,累计获得转让经费4799万元。

刘国顺教授主持的“优质高香气烤烟生产综合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转化效益达1.52亿元。

陈彦惠教授等培育的玉米新品种“豫单998”是目前我省玉米生产上迫切需要的耐密植高产新品种,一次获得4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让费。

落叶滋泥,河南农业大学牢记使命,服务“三农”的金色桥梁也不断延伸。从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农业大学就拉开了在全省实施科技开发、为农民送去科技服务的帷幕,先后在南阳、许昌、信阳、济源等30多个市县开展全面校地合作,选派科技副县(区)长40多人,建成200多个合作基地。每年组织10多支博士服务团、近千支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上万人次师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奔赴农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直接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学校还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600行动计划”和“450行动计划”,积极参加“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计划”,开展了“百名教授、千名学生小麦春管科教服务行动”,在全省率先探索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省大灾之年粮食丰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服务“三农”的光荣事业中,农大人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郑祥义教授6年如一日投入民权县人和乡的苹果产业,积劳成疾,献出宝贵生命。魏克循教授退休后,20多年坚持奔走在乡野间,一直服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被誉为“河南蔬菜之父”的张绍文教授10年间长驻新郑市八千村,在菜农眼里,这位七旬高龄的省城大专家“比农民还农民,随叫随到,有问必答,是咱自己人!”……一代又一代农大人用步履丈量着河南的山山水水,将希望播撒在中原大地上,奏响了一首首“厚生丰民”的时代赞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曾称赞说:“你们农大既出技术,又出人才。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写在了粮食丰产上。”

百岁良木 当为栋梁

“凤凰自古栖大梧,良木由来作栋梁。”

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的农业最高学府,省委、省政府对河南农业大学寄予厚望。

2008年,学校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当年省委1号文件即明确提出,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向全国一流迈进。

2008年12月25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视察农大,明确提出要把河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与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地位相适应的农业大学。

争创一流,这便是今日河南农业大学的光荣使命,它承载着一万万中原百姓的重托,承载着农业现代化腾飞的梦想。

河南农业大学当仁不让。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高校竞争日趋激烈,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落伍。

河南农业大学深知任务艰巨,按部就班没有希望,除了跨越式发展别无他途。

校党委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将党的建设同学校改革发展紧密结合,努力打造“五型”领导班子,争做“六个表率”,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障。

学校领导亲自当起冲锋的号手,带领农大人快步前进,扩张外延,提升内涵,跨越式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农大人敢闯敢拼,敢想敢干,披荆斩棘,捷报频传。

新校区建设打破办学瓶颈。从2009年9月奠基到2011年10月喜迎首批6000名师生入住,短短两年,龙子湖校区就崛起在郑东新区;2011年9月6日,学校在许昌实现招生,中断30年的许昌办学历史重新接续。几代农大人拥有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的夙愿不仅一朝实现,而且花开并蒂。如今文化路校区办学条件日趋完善,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建设强力推进,掀开了河南农业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

成功跨入省部共建行列,成为全国第一所农业部与地方省政府合作共建高校。2009年11月10日,是河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河南省省长郭庚茂与时任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签署省部共建河南农业大学协议,为学校向全国一流农业大学阔步迈进搭建了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共建两年来,农业部对河南农业大学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学校承担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2项,参加行业科技专项8项,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是未共建之前5年经费总和的40倍。

构建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障机制,新一轮的校内改革深入推进。2010年8月,学校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新一轮改革既为学校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又充分调动了校内各单位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想做事能做事的教职工看到学校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从而激活了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和澎湃激情,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

服务社会再立新功,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2010年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河南农业大学审时度势,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2010年开始在方城、民权两地创建“9∶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区,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两个试验区2011年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21.5%,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实现向农业科技要空间、要粮食的目标。2011年11月24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学校“9∶1”模式探索新型农业发展之路的做法和成效。

科研实现跨越式发展,3年连获4项国家科技大奖,特别是2010年学校一次摘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6位,在河南省高校中位居首位。教育部专门发来贺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批示要求对创新团队进行宣传报道;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此作出了“来之不易,谨祝贺,再接再厉,继续突破”的重要批示。

“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得国家批准立项,实现了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突破。

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大步推进。

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合作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开设了中部地区唯一的意大利语官方考试中心。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生数量进一步增多,目前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300多名留学生在农大学习。

大步生风,有了跨越式发展的大思想,河南农业大学各项事业发展风生水起,百舸争流。

绿树参天 春在八千

沐浴着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已由当初仅有3门课程、19名教职员、200名学员的河南大学堂,发展到有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下设20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34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动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29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837人,其中双聘院士14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8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400多人,中原学者2人,省“百人计划”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获国家“中华农业英才奖”专家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岗位科学家10人,国家骨干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8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3人。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学生近3万人,建有文化路校区、龙子湖校区、许昌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334公顷。

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在河南高校中创造了“两个唯一”和“三个第一”;是唯一连续两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高校;是唯一具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是第一个具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校;是第一个具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高校;还是第一个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的高校。

走进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优美的环境,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农大师生们眉宇之间展露的是自信和大气,举手投足间体现的是力量和干劲。

“2011年12月5日,省委书记卢展工视察河南农业大学,用„举足轻重、不可替代‟八个字高度评价我校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代代农大人长期努力的结果。河南农业大学在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征程中,一定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弘扬农大精神,续写百年辉煌,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传兴的话语显示了农大人的百倍信心。

“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正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朝着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奋进!向着建设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奋进!”面向未来,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琼有力地诠释了农大人的敢于担当。

河南农业大学已经走过了百年,百年辉煌可以庆祝几许,百年沧桑可以小憩片刻。但农大所图何止百年,农大所向岂止万里!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河南农业大学这棵百岁之木虽已参天蔽日,比之于大椿,依然青葱。

第二篇:百年农大情

百年农大情

金风吹着那壶热了又凉的茶水。母亲又在忙,一刻也停不下来。她看起来比我更兴奋,一大早就收拾好了行囊,但总感觉还有些东西没准备好。那天是2011年10月20日,从那天起,我与一所学校的名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河南农业大学。

百丈高楼,拔地而起。站在校园的北门前,雄壮的工程楼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试想一下,如果站在工程楼的顶层,那种“一览众山小”的诗意将会体现的淋漓尽致。各种科学实验正在这里一个个的被完成,广大学子从这里获得前卫的科学知识和过硬的本领及技能,这里有过硬的硬件设施和超强的软件设施,这里是科学家的摇篮。年轻的学子在这里播撒希望、放飞梦想,创造辉煌。农大的明天恰如那只威武的海东青振翅飞翔的模样,自信、坚定,高傲。这里不仅仅是农大的象征,更是广大农大学子的归属地。

念家乡菜肴,来民族餐厅。每每进入到民族餐厅,就有了回家一样的感觉。光喝“墨水”是安慰不了我们的肚子的,当肚子向你控诉时,那还等什么呀,没看到民族餐厅正向你招手吗?身带疲惫进入民族餐厅,满怀笑意踏出门口。文明礼貌的同学,使你心情high;笑脸盈盈的师傅,叫你说good;香甜可口的饭菜,让你can't forget。也不必担心没到饭点就吃不着,物美价廉、真材实料的饭菜等你随时去品味。几年过后,也许你客居他乡,但当你肚子饿的时候,你也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农大民族餐厅的馍夹蛋来。

浓厚的书香气息,非属图书馆莫属。古朴的图书馆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深邃,上个年代的建筑风格与今天的建筑群交相辉映。在图书馆南门前竖立的,吴绍骙教授正专心致志研究玉米新品种的塑像,那专注的神情,牢牢地印在了农大学子的心中,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进入图书馆,仿佛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中。各种学习资料应有尽有,解决了同学们学习上的困难;古今中外的书籍都可借阅,提升了同学们的底蕴内涵;现刊和过刊分类清晰明了,帮助了同学们了解时事、放松心情;多功能报告厅的使用,加深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图书馆后的那条樱花大道,更给古朴的图书馆增添了些许浪漫的气息。

大家的交流中心——3号楼。“明德自强,求是力行”八字校训赫然立在3号楼顶,让每个经过的人都能清晰看到,使每个经过的人都要在心中默念上几遍。楼前的两列公告栏让信息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得以交流,拉近了学生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每天粘贴的党报、日报给同学们了解日益变化的世界提供了方便。LED显示屏则更直观的给同学们提供了各种信息。未进入楼里,琅琅的读书声就已传了过来。跟着书声向前走,井然有序排列的各种设施映入眼帘,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条理,到处都被打扫的干干净净,让人的心情大好。这里传来阵阵笑声,是哪一个捣蛋鬼在班会上说到了搞笑的事情;那儿传来激烈的争论,原来是学长们正在举行辩论赛;远处门外一些同学看起来有些紧张,是要进行社团的面试呀。好一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情感纵情挥洒——体育场。走到体育场,处处洋溢着青春、朝气和活力。在这里,男子是潇洒的、挺拔的、刚健的,女子是热情的、奔放的、流畅的。看,一个漂亮的射门赢得了全场的喝彩,一个高难度的扣篮令人叫好。一道光影从身边闪过,是运动员的百米冲刺的身影;一个完美的弧线划过,是打网球的杰作;一个完美的跳跃,是准备扣球的排球运动员的身形。看看那些跑步的、抖空竹的老年人,他们一个个精神矍铄,乐此不疲。我敢说他们现在不是七十而是十七。看到这,感到自己浑身有使不完劲儿,也想跃跃欲试。

又是一年花开时,又是一年春来早。农大的校园里充满着花香鸟鸣,充满着欢声

笑语,充满着昂扬向上,充满着丰收的希望。

借百年校庆之际,献上一个普通学子对母校绵绵深情。“百年农大情,万千学子意。”祝愿农大越办越好,年年桃李,岁岁芬芳。农大的明天会更美好,不因悠久而闻名,只因闻名而悠久。

第三篇:百年农大校庆征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活动论文

世纪回眸:辉煌与梦想

——河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之际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百年农大,农大百年

一百年的历史,一百年的辉煌。当岁月悄然转动不息的车轮,当太阳热情点燃不息的火焰,当理解之树绽放出智慧的花朵,农大迎来了一百周岁生日。如今的我屹立在农大的校园,让我感到有一种历经岁月的感觉,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历史的气息,在时光的流淌中,我已经在这个承载我的梦想的校园里度过的两年多的时间了,在这里,我追求着我生命中动人的章节,谱写出自己走向成熟的小调,回味着我们百年农大的沧桑岁月,激励着自己心灵的成熟。在蓦然回首中,我惊奇的发现。农大以其百年的历史哺育着我们,以其沧桑的岁月教育着我们,这里已经成了我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地方,许多种情感在心中荡漾……

百年农大其前身是成立于1912年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相继经历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为河南农学院。1957年从古城开封迁至省会郑州。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自此开始了我们农大的新的篇章,全新的条件,全新的教学方式从此在我们农大展示给我们农大学子。现代化的教育从我们农大开始,新的教育理念使我们感受到农大新的姿态,如此的风采让我们农大学子真的感到骄傲,因为我们对农大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百年了,从风雨相伴的征途之中,在反思探索的追求之下,农大终于走过来了。如今,这叶载满莘莘学子的方舟稳稳地停泊在紫金湖畔,依偎在天康道旁。

如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走入这里的感受:全新的环境、高耸的教学楼、嫩青的草坪……郁郁葱葱,一切都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和生机。学校给我留下的另一个感觉就是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自己去上课。偌大的校园,一脸的茫然,却找不到上课的地方,生活的无聊让自己感觉大学生活真的没劲,而今想想那份纯真的感觉,依旧觉得温暖。现在校园的一切都变得熟悉了,好多的地方都留下了我征程的足迹--或者快乐,或者忧伤。

也许是因为校园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校园,所以文化底蕴与别的学校有些差距,但是徜徉在这里,依旧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流露其中。我很喜欢学校的英语角,郎朗的读书声,特别是在盛夏的季节里,喜欢在落日的余晖中,坐在小河边,一个人仰望校园的天空。那时喧闹了一天的校园也静下来了,太阳也慢慢的收敛热情,一切都是那样的静谧……深蓝色的天空也慢慢变浅,袅袅婷婷,绰绰约约,光和影有着不同的旋律,那朦胧中漏出些清丽。用眼睛装满天空的蓝,心中是那样的心旷神怡。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喜欢漫步在崎岖的石子路上,路两旁的草坪,空气中满是清新的气息。汇成缕缕的清香,漫过原本疲惫的心,释放着一种情怀。

百年来一群默默耕耘的辛勤园丁们,以十足的干劲,百倍的热情,培育出一批批茁壮成长的骄子。百年,学生流了多少汗水;百年,老师花了多少心血。终于,就像秋天一样某某中学也收获了千紫万红,百花争艳,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学校里蕴含的活力就让我为之不断的进取和努力。老师用他们最渊博的思想给我讲授着知识的内涵。让我们心中满载着无比充实的愉悦。老师的睿智、敏锐、优雅……这一切的一切都激励着我们学习。如果说知识是课堂和内涵的结合的结晶,那么图书馆就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个精神家园。数万的书供我们阅览,各类书让我们感受到所谓大学的气息,在那里徜徉在古今中外的时光隧道中,摄取着文学殿堂的宝物;在社科库中,学会在沉思中寻觅哲理的深

奥,然后用一种全新的感觉去充盈生活。农大,我们可爱的校园,是你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大学的生活,让我们知道所拥有的美好的学习环境,更为身为百年农大的学子而骄傲。渊博的知识是年轻梦想永远不变的追求,只是在这里,学校教给我的也许就是一种满怀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面对我们周围的一切的一切。

记得哈佛大学有句名言: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我想这句话真正的注解一个学校的内涵,今天我们是一个学校人,以我们学校的荣誉为骄傲。而明天,我们应该让学校因曾经有过我们而感到欣慰。用责任和义务去完善自己,去诠释自己,去施展才华,去绽放青春,去演绎年轻的朝气生!把每颗爱校之心聚集起。照耀着年轻的梦想。

青春如此,青春自在,带着年轻与梦想起飞,而当你在多年之后再回首时,会发现这里就是我们梦想绽放的地方,我们美丽的学校—百年农大……

百年农大,农大百年。沧桑的岁月使我们奋进的动力,百年的辉煌使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为农大学子而骄傲,我为身为农大学子为自豪。

第四篇:百年农大校庆英文演讲

A song for ~ University On July 6, 2012, my mother school, ~will(迎来她一百年生日)welcome for her one hundredth birthday!One hundred is a long journey;One hundred is a kind of great change;One hundred is a stormy course!Through centuries, ~ University, the fertile soil that covered with hard sweat and fighting sprit, has beared too much life work of our ancestors.In 1902,it was a great time when the people and the city witnessed that our mother shcool was founded,and I believe that all of us will never forget this day;,during the centuries,our mother school has spent many difficult days ,such as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at’s all gives her enough courages and wills to stand ahead of our students and our country,and even now she is still trying her best to devote to her education career.After amount of great changes,finnaly in December 1984, she was renamed ~ university, one of the few hundred universities.Even suffered so many frustrations, she never give up or we can say she became even stronger.History of the zigzag(曲折的)development has created an inflexible(不曲挠的)will for ~ University.Rough experiences of education have confirmed the inspirit of respecting science of ~ University.During a century , my mother school has shared the noble spirit of plain with people.One hundred years, our teachers work conscientiously(有良心地)and serve as ladders for us.One hundred years, our students are diligent in study all the time: One hundred years, our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conveyed large quantities of talents to our country;One hundred years, our mother shcool has written a lot of glorious epics with regretless youth: With one hundred years of perseverance, our mother shcool has become a cradle(摇篮)of talents.With one hundred years of pursuiting, there has been filled with bright stars.On the occasion of our mother schools’ one hundredth birthday, let’s give her great bless forever!And we have enough good reasons to believe that tomorrow will be better!Let our mother shcool stride(大步)proudly ahead for a new milestone from now on!

第五篇:湖南农大百年史赋

湖南农大百年史赋

——熊楚才

神农创耒,邑有圣陵;善卷击壤 ,耕田凿井。禹帝南巡治水,遗留先贤之迹;陶公东篱采菊,张扬虞夏之风。南岳圣庙,麓山红枫。湘资沅澧,浩浩洞庭。神州沃土,唯楚丰盈;天下粮仓,潇湘为盛。农耕文明始祖,善德山归隐;稻作农业源起,玉蟾岩可证。湖南农大,占尽天时地利人气;先民子孙,得道尧舜帝者师宗。湖湘精神内涵,不少先烈拓展;农耕文化正脉,自有后人传承。

“修业”称谓,农大乳名。光绪廿九年间,十二青年结盟;时逢春暖花开,“修业学堂”诞生。道腴等三人协力总办,校以内诸事共同担承。修德敬业,学与政兼;爱国救亡,道合志同。驱除鞑虏,本革命之情绪;恢复中华,怀救亡之热情。“华兴会”唤醒学界,“断指书”震撼朝廷。国钧叫化磨血,不负重托;先泽赤脚主事,倍受推崇。父子同心献身修业,耕读一体受命高农黑茶研制,孟津借贷经营章

[13]

[12]

[11]

[10]

[9]

[7]

[8]

[6]

[5]

[4]

[1]

[2]

[3]

。湖南水稻改良,修业开启先河;安化

建立头功。挽学校于倒闭,黄海润经年不支;筹经费而开源,俞蕃馥

[14]

。沤心沥血,励精图治;前仆后继,规言矩行。“为时养器”,荣获政府褒

。筚路蓝缕,约农接手“克强”

[15]

;朴诚奋勉,唤起师生公勇

[16]

[18]

于艰难之际,焚

膏继晷,邦杰效命“农专”魂岳麓,继青纪征程。

于惨淡之中。红军蓄锐宁冈,士楷功

[17]

不可没;先烈安

万古长青。先驱可歌可泣,谱就五十年历史;修业可彰可表,踏响半世

新中国巍然屹立,农学院应运而生。汇“克强”农林于一脉,携农经农艺而并行。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洲岸东瀛。周汝沆雄。周声汉

[25]

[19],王首道蒞临赋予使命

[20]

。首任校长李毅之

[24]

[21],治学诚聘省内

外学者,治湖威震八百里洞庭。国际友人柳子明

[23]

[22],执教涉足多学科领域,考古名扬亚,称中外首席昆虫学家之

[26],主中国两个水稻专家之一;李凤荪

[27]

中籼良种选育,获取水稻生产标志成果;胡笃敬

[29]

生物钾肥利用,新辟以“当代麻神”遐

世界钾肥资源途径。裴新澍迩闻名。陈兴琰

以“亲缘学说”蜚声学界,李宗道

[30]

[28]

皋卢真伪之考,具划时代意义;陆松侯品茶神奇之艺,令茶学界

震惊。创业维艰,一代元老德艺双馨;薪火传递,更多后生桴鼓相应。

五十年代,学校九年三度迁徙;困难时期,师生多次下放劳动。蚓耕坚泥,每至坟岗披荆斩棘;忍辱负重,几经湖泽沐雨栉风。学朝农,办分院,分分合合;仿“共大”,拔白旗,烈烈轰轰。停课闹革命,是非可鉴;接受再教育,得失难衡。半农半读,孰重孰轻,立愚公移山之志;社来社去,何从何去,倾精卫填海之情。“工农兵上讲台”,五教授上书谏言,陶铸书记肯定表扬

[31]

;教职工成“右派”,数十人受辱蒙冤,三中全

[32]

会平反纠正。“臭老九”恢复名誉,“走资派”告别“牛棚”。调整、改革,贯彻“三

个面向”;整顿、提高,实施改制转型。通用基础,专业向综合拓宽;按系招生,定向依需求引领。创办《农村家庭经营》专业,获国家教育科学成果大奖;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开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新黉。两系杂交小麦技术,国内首创;遗传工程水稻单产,出类登峰。星火西进,扶贫困于边寨;科技下乡,建小康于三农。王震命笔而勉励,吾侪奋勇而冲锋

更名农大,春意正浓。国家制定改革蓝图,湖南出台教育纲领。乘势而上,纵向延伸专业内涵;竭力而为,横向拓宽专业口径。系部升格学院,发展追赶鲲鹏。“一主两翼”,融会农工、文理、商贸;“三位一体”,服务社会、企业、三农。科技创新频传捷报,远超以往;教学改革屡获褒奖,跻身群英。校内外协作攻关,学研产良性互动。双季稻超高产技术,夺全国十大新闻之冠

之鼎

新世纪曙光照亮广厦,大众化教育敲响洪钟。把握机缘,曾记得几番拼搏;迎接挑战,未敢忘一路请缨。办学规模,十年翻番;招生划线,三超省控

报省级先进之喜;本科生教学,连迎国评优秀之庆[37][36][35][34][33]。; “楚茗”牌苦丁茶工艺,问国际博览会。教学相长,为崛起铸就弘人之道;学以致用,为跨越宣扬秉铎之声。研究生培养,每。求真、求善、求美,拓展素质教

[38]育;求实、求特、求强,弘扬中华传统。构建“十百工程”

全管理”

[42][40],跨世纪师资如雨后春笋;,凝练办学特色;推行“三栽培万千桃李,高素质人才若银汉星空。首创“双百工程”士脱颕而出,省长接踵启程。[41][39],造就报国精英。拔尖人才,在此茁壮成长。领军人物,于斯杖策奔腾。院。教学名师,受中央领导接见;劳动模范,同胡总书记合繁荣学术,修练内功;服务城乡,造福百姓。创新平台,荟萃藏龙卧虎;实习基地,锤炼开路先锋。科技期刊,屡载全国精品之誉,湘农网站,无愧高校百佳之名。识大体、观全局,奉公克己;讲公德、比贡献,明耻知荣。教学科研,雄居农林强势之内,党团建设,跻身全国先进之中。优势学科崛起,研究成果丰登。或加强基础理论,促进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调节;或立足学科前沿,加速作物品质与遗传改良进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成果,卫冕国家重大奖项之冠

[44][43];湘油新型品种选育推广,登临国家攻关目标之顶

配套,扎根万户千冲。国际交流,贯通世界各地。柑橘品种改良,挂国际学会之帅;植物功能提制,具安全高效之功。欧亚葡萄示范,[45]轰动三湘四水;“湘虹”“湘益”

对外合作,融会南北西东。

实施校园规划,优化育人环境。创建文明,以“全国文明单位”而享盛誉;绿化校园,以全国绿化先进而获殊荣。八年拆迁,举全校之力;一朝重建,安百家之营。住宅小区,沿浏阳河而座落;环校公路,与闹市区而连通。教学楼鱗次栉比,发射塔立地摩星。学生公寓,窗明几净;运动场馆,地阔天空。广场雕塑耸立[46],尊尊寓意层层。“世纪之光”,启航程似火箭;铜像之义,寄重托于后生;群牛奋进,寓师生之奋勉;“生命之源”,比创造之无穷。平湖清波荡漾,曲径绿树葱茏。四季鸟语花香,闻之心旷而神怡;日日书声朗朗,感之诗萌而灵动。

歌曰:北去湘江红叶老,归帆漫卷西风。朴诚奋勉竞峥嵘。沧桑多巨变,唯我守初衷。利禄功名谈笑过,流连绿野清黉。一方净土听书声。古今推政绩,兴教重农耕。

注 释:

[1] 相传耒阳烙下了农耕文明的始祖炎帝的足印,并在耒阳发明了掘地翻土的“耒”。

[2] 善卷,相传为尧舜时隐士,他辞帝不授,归隐枉山(今湖南常德德山),“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齐己有诗曰:“凿井耕田人在否?如今天子正征搜。”指的就是善卷。

[3] 相传禹帝治水来过湖南。

[4] 东晋陶渊明隐居桃花源,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名句。其隐居选址武陵,亦因武陵有“击壤以自欢”的虞夏之风。

[5] 隋朝刺史樊子盖莅临常德,听说善卷曾居枉山,故将此山易名“善德山”,后人简称德山。

[6] 玉蟾岩位于湖南道县寿雁镇,经考古发掘,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距今约在12000—14000年之间的原始栽培稻谷和原始陶器片。

[7] 湖南农业大学的前身为“修业学堂”,初创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0月9日。

[8] 修业学堂的创始人周震鱗,别号道腴。

[9] 1903年11月,黄兴、宋教仁、周震麟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满清政府,筹备起义活动。更有徐特立在演讲至愤慨时断指血书,震动湖南学界和满清政府。

[10] 彭国钧应周震鳞邀请到“修业”任教,先后主持工作44年,有“修业磨血人”之称。子彭先泽,曾任修业学校主事,有经常赤脚下田,被来视察其工作的上级领导当作普通农民问路之趣闻。

[11] 孟津即彭先泽别号,他对安化黑茶发展有重大贡献,被称为黑茶理论之父。

[12] 黄海润、俞蕃馥曾任“修业”校长,在办学经费紧缺,学校面临关闭时,分别以经年不支和借贷支撑被人称道。

[13] 1917年(民国六年)11月,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嘉奖“修业学校以朴诚奋勉养成校风”。鉴于校长彭国钧兼办长郡中学,足为两校楷模,奖给三等褒章。”并赠以匾额,题曰:“为时养器”。

[14] 1933年,值“修业”30周年,校长彭国钧为学校题写了“公勇朴实”四字校训。

[15]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湖南省政府决定合并省立农、工、商三专科学校,成立克强学院,曾约农出任首任院长。

[16] 杨邦杰 1941年(民国三十年)9月接掌湖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校长。

[17] “八一”南昌起义后,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汪士楷委托宋任穷转交毛泽东一封密信,明示“应退赣西宁冈”。正是因他的点拨,毛泽东才作出了秋收起义部队落脚宁冈的决策。1949年7月,汪士楷被任命为克强学院院长。

[18] 高继青,湖南克强学生自治会主席。1949年6月因帮助地下党转移印刷设备被特

务绑架并暗杀,年仅22岁。解放后,克强学院并入湖南大学,湖南大学追认高继青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和革命烈士。

[19] 1951年11月,王首道在北京请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 “湖南农学院”的校名。

[20] 1951年3月9日湖南农学院举行建校典礼,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在建校典礼上讲话,提出“要培养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农业建设人才”的 办学目标。

[21] 湖南农学院首任院长李毅之在建校典礼上阐述了“建立一个新型的、正规的农学院。”的办学思想。1954年,李毅之出任洞庭湖治理工程副总指挥长,当近百万民工被冰困工棚时,他把大衣一甩,带头破冰,和民工们高喊着“人争寒气火争烟,寒冻压不倒英雄汉”的口号,震撼八百里洞庭!

[22] 1972年柳子明参加了长沙市马王堆出土农产品的考证工作。证明世界稻谷起源地的中心在中国云贵高原。这一结论居然与从事长达10年之久的关于水稻起源研究的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所长,渡部忠世教授用同工酶分析法来测定、试验,得出的的结论相同。

[23] 周汝沆1950年3月应聘到湖南大学农业学院任教。他曾被誉为中国的两个半水稻专家之一,评定为二级教授。

[24] 李凤荪1951年任湖南农学院昆虫学教授和植保系主任。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教育部昆虫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湖南省科联和科普协会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昆虫学报》编委等要职。

[25] 周声汉先后任湖南农学院教授、农学系主任和教务长等职。1956年他在《中国农报》发表的论文《青森5号与湖南省的籼改梗》,当时被誉为湖南水稻生产的标志性成果。

[26] 胡笃敬筛选出20种高钾植物并应用于生产,先后在湘、川、鄂等6省推广。其论文1986年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交流,国际同行认为生物钾肥利用为第三世界国家开辟钾肥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会后10多个国家纷纷来函索取有关文献。

[27] 裴新澍1972年10月首次提出与当时在世界上占支配地位的美国科学家希尔斯的“三型学说”不同的新理论“亲缘学说”。1973年,广西、江西根据裴新澍新理论完成的三系配套取得成功。在国内外引起普遍重视。

[28] 李宗道1951年来湖南农学院任教,一直从事麻类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国家和部省级成果20多项,变麻类“无学”为“有学”。培养麻作专业人才近千人,有“当代麻神”之称。

[29] 陈兴琰新中国成立后受聘到湖南农学院任教,系中国茶叶博物馆技术顾问。他潜心科学研究,所撰《皋卢茶—苦丁茶的考证》一文被国内外知名学者称该为研究中国茶史的不朽之作,具有划时代意义。

[30] 陆松侯1959年调至湖南农学院参与创办茶叶专业,从事茶叶生产和科研教学工作60年,在省内外茶学界享有盛誉。历任全国茶叶加工检验技术职称考评委员会评委;全国名优茶评选委员会评委;亚太国际博览会茶叶主评委。

[31] 1961年9月,湖南农学院周汝沆、胡笃敬等5位教授向中共湖南省委写了一份书面意见,阐述不同意“高教六十条”中一些过“左”的提法。受到了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32] “文革”中学校有100位干部、教师被当作“走资派”、“臭老九”严管起来以

至关进“牛棚”,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全部恢复名誉。

[33]1991年3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为湖南农学院校庆40周年题词“向农业高科奋勇前进”。

[34] 1998年底,由587名两院院士投票评选产生的“98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湖南农业大学的“万亩双季稻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开发与示范”成果被列为十大新闻之首。

[35] 校办茶厂的产品“楚茗牌复合苦丁茶”先后荣获“93纽约国际发明与新产品博览会金奖”、“93中国新科技成果和专利产品博览会金奖”。

[36] 2008—2010年,学校本科录取投档线连续3年高于湖南省控线40分以上,接近一批控制线。

[37] 2001,2008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连续两次获得优秀。

[38] “十百工程”指学校在“九五”末期培养和引进50岁以下教授达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各100人,选拔出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0名,培养校级学术骨干100名。

[39] “双百”工程是指学校在全省不同经济生态区,选择100个左右的示范基地,组织100支左右的科技服务小组,与基地实行长期对接建设。

[40] “三全管理”指学校在教学管理改革方面,推行的“全程、全员、全要素”三全质量管理模式。

[41] 官春云为本校成长起来的院士;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毕业生中先后有数十人担任省部级以上领导职务。

[42] 学校先后有彭干梓、刘强、肖浪涛、石雪晖等多位全国英模和先进人物被胡锦涛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

[43] 学校2001年参与完成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选育及其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成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44] 官春云院士2003年主持完成的“双低油菜新品种湘油15号选育和推广”各项指标均超过国家攻关目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5] 由施启顺、柳小春领衔选育的“湘虹”、“湘益”猪配套系截止于2006年已向湖南省和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五省区推广亲本种母猪12万头,种公猪8300多头,为社会创造产值23.6亿元。

[46] 指分别指矗立于学校广场等地的人物铜像和雕塑。

下载百年农大,绿树参天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百年农大,绿树参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绿树的作文800字

    关于绿树的作文800字 童年的憧憬中,星星神奇美妙,理想便是那信心;青春是追求,理想是绿叶,一片平凡的绿叶……朋友,别说我胸无大志,要知道绿叶有绿叶的追求. 春寒料峭时,深处一片绿叶......

    绿树的启示作文题及

    绿树的启示 【材料设计】 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

    绿树的启示(命题作文)

    绿树的启示 [材料1]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

    绿树成阴怎么造句

    1) 在绿树成阴的地方,村里利用废弃的宅基地,因势造景设计了“农耕园”。2) 六月的循化绿树成阴,花香四溢。3) 这是一处位于城区的老公园,重新修缮后,河湖穿行,绿树成阴。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河南农大百年校庆(共5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活动论文 世纪回眸:辉煌与梦想 ——河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之际 学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 班级:软件09-1 学号:0910107020 姓......

    农大颁奖词

    奖学金 颁奖词 他们秉承“明德笃志,励学竞业”的校训,累积点滴收获,铸成自信高峰,凝聚星点能量,织就理想风帆,勇攀“书山”、畅游“学海”。他们饱读诗书、笔耕不辍,把积淀专业知......

    农大毕业论文

    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丙烯酰胺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学 生 张进 指导教师 曹振彩 专 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122 学 号 w110......

    农大毕业论文

    关于成人专升本应届毕业生 毕业照相及撰写毕业论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学校:内蒙古农业大学 层次: 专升本 专业:____________ 同学: 根据发证院校教学计划要求,为全面检查学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