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24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国家形象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3:3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4.24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国家形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4.24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国家形象》。

第一篇:2011年4.24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国家形象

2011年4.24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国家形象

【背景链接】

2010年11月中旬正式推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启动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的拍摄工作,此片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而设立的重点项目,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标准表述】 [权威警句]

公共外交不是涂脂抹粉,而是坦诚地自我介绍,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和看法说清楚就好。——前中国驻英国大使 傅莹

[原因]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进程中,“国家形象”已经并仍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必然遭遇的现实问题。

国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其国际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本民族每个个体对于国家共同体的认知、认同,从而影响到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而且也复杂地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国政府、民众以及所有中国的精神信息和物质产品的接受和评价,从而影响并决定着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为考生总结如下措施:

当前,我们要在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各方面,努力塑造中国的和平、民主、发展、开放、和谐的形象。

一是塑造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安全形象。

国际关系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看来,新兴大国的崛起总是意味着国际权力的转移和现有国际权力格局的调整。因此,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首先是树立中国的和平形象,使之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

二是塑造科学发展、共同发展的经济形象。

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国家形象最显著最突出的本原要素。三是塑造民主、法制、平等、负责任的政治形象。

社会政治制度是国家的政治身份,是国家形象的政治本原。四是塑造开放、繁荣、多样、包容的文化形象。

这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文明,充分挖掘和吸取“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爱交利”、“包容兼蓄”等传统文化精华,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

五是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公平合理的环境形象。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家园。当前,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加以解决。

2011年4.24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专项高分系列之范文点评:

依法行政

【背景材料】

2009年9月16日,张晖搭载自称胃痛路人被指非法运营。10月14日,孙中界遭钓鱼持法为证清白自断手指。26日,浦东宣布孙中界事件初步调查结论与事实不符。11月19日,张晖状告闵行交通执法大队案宣判,交通执法大队被判违法。

尽管执法者找出了诸多的理由以示执法的正当性,但却掩盖不了实质上和程序上的违法性,以及背后的利益驱动。回顾类似行为造成的结果,发现在“鱼钩”上晃荡着的,除了当事人,还有更大的“鱼”——那就是法律、道德和人们的善良之心。

【题目】

上海等地发生的“钓鱼执法”事件,并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和孤立问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对此从“法治意识淡薄”方面做出了反省,姜梁则表示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1000~12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论述充分,结构合理,语言流畅生动。【范文】

斩断钓鱼之钩 严格依法行政

上海市发生的“钓鱼执法”事件,因河南小伙孙中界断指示清白,而为舆论所关注。这件事凸显了当下我国一些执法部门不能依法行政,执法犯法,法治意识淡薄。诚然,“钓鱼执法”在某些案件中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张军和孙中界两案中,却是冤屈了好人,败坏了社会公德,引发网络和舆论声讨。如何加强依法行政能力,仍然是许多执法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

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依法行政需要贯彻法治意识,就是指依法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意识,其实质就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目前我国关于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还不十分完善,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少数执法部门及工作人员以“执法”之名,行“违法”之实,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侵害群众利益。

要想避免孙中界断指示清白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就必须要求执法部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首先,要懂法。“钓鱼”执法者的法治意识淡薄到了极点,把自己当作法律的化身了。不然,岂能干出这种令人愤、招人怨的蠢事。执法者要是不懂法的话,肯定比普通老百姓构成的负面影响要大很多,这是不言而喻的,又是必须引起警惕的。懂法,先要真正懂得自己是执法人。其次,要守法。老百姓需要守法,执法者更需要守法。老话说: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对“钓鱼”执法者来说,执法犯法自然就极其严重了。因此,很好地遵守法律,才能很好地执行法律规范,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再次,要谨记“法”为谁所用。胡锦涛总书记说过:“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三层意思都没离开一个“民”字。那么,执法呢?理所当然要为民了。就“钓鱼”执法来说,同执法为民相去甚远。法律是保护老百姓的,执法者应该维护老百姓的利益才是,如果把老百姓当鱼来钓,岂不大错特错了!为谁执法,怎么执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理念。

最后,在社会文明进步不断向前的今天,法律要健全完善,执法者的素质和行为更要增强和规范。在此不能不肯定网络和媒体对政府执法部门和执法者的舆论监督作用,正是由于这种监督作用日益明显,才能使众多“孙中界”走向前台,映入人们视野,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还事实以真相,还蒙冤者以清白。网络和媒体正确有效的舆论监督,应该成为依法行政的助推器。依法行政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我们的执法部门和具体的执法者,是不是真正懂法了,是不是真正地自觉守法了,是不是以法律职责来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损害老百姓的利益。这对于建设法治政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公教育点评】

文章采取递进式结构进行论述,以“钓鱼执法”事件开篇,密切联系实际,切合题目“根据材料内容”的要求。然后在首段结尾处提出文章主题——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开门见山,主题明了。第二段通过温家宝的讲话引出对依法行政的论述,明确了依法行政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要求,指出了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然后,针对“如何加强依法行政能力”问题提出对策,前后呼应,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最后,文章提出依法行政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对文章进行了总结。总体来讲,文章结构清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对全文思想进行总结,有很强的逻辑性,层次分明,脉络层次清晰。文章对问题的分析理论性很强,对策也有很好的可行性、操作性。文章结尾有力地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提升了文章主题。另外,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文章中习语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的大量使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论证性。

热点时评:从“工”到“工人”,路还有多远

“有生产没生活”,这是大多数农民工的现实困境。而他们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诉求,正日益强烈

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城市”,对农民工黄莲梅来说,这个希望正变得真切。

5年前来到吉林市打工的这位环卫女工,几天前面对前来调研的李克强副总理,实话实说自己“悬”了很久的苦恼:为这座城市打拼多年,至今依然居难定所。即使是各地政府正在大力推行的公共租赁房政策,也只是面向城里人。

这番心酸之语,道出了亿万农民工的一个共同困境:大部分人都还未摆脱“有生产没生活”的处境。而农民工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诉求,正日益强烈。

这是一个长年辛劳、忍辱负重的群体。他们顶严寒冒酷暑,风里来雨里去。最脏最重最苦的活,往往由他们承受。可长期以来,他们居无定所,工资较低,子女上学难、看病难。一座座楼房盖起来了,一座座桥梁架起来了,他们很开心,但“熙熙攘攘的都市里,哪里才是我的家?”他们像候鸟一样在城乡间顽强迁徙,编织美好梦想,却不时被现实灼痛。

长期以来,农民工的角色定位,似乎还只是一个“工”。学者说,廉价劳动力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支撑了经济低成本快速扩张。企业家呢?招不到人,就喊“用工荒”;就业压力大了,一句冷冰冰的“企业也要生存啊”,裁员没商量。城里人呢?公交车拥挤不堪,地铁站人流如织,农民工常被某些城里人视作“多余的人”,但春节保姆返乡、送奶工回家,又苦苦哀求“留在城里过年”。这样的一群人,为城市的体面与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自身的生活质量与个人尊严却难以顾全。

人口众多,农业大国,工业化、城镇化步履沉重,农村贫穷落后;长期严格的二元结构、根深蒂固的“二元意识”,加大了城乡差距,阻碍了农民进城的步伐,打破了社会公平公正„„这些国情与现实,使得“先生产后生活”成为一种无奈选择。但这样的情况不能也不会永远——正如李克强副总理对黄莲梅所承诺的,要“让你们的身心真正融入城市”。

这样的承诺与要求,也有望很快化为现实。走过“十一五”,亿万农民迎来反哺“三农”的春天,城乡分割的制度逐步废除,从清理欠薪问题到保障生产安全再到社会福利的保障,农民工获得的社会保障与生活权利正在增多。而展望“十二五”,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农民进城的道路也在变得平坦和宽广。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项举措的进一步推进,由“工”到“工人”的彻底转变,这一天并不遥远。在为之辛勤劳动的城市里,黄莲梅们也会分享到更多快乐、更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篇:2011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

2011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治堵新政 来源:中公教育 作者:中公教育申论研发团队 时间:2011-03-18

加入收

【背景链接】

首都成为“首堵”,长时间里一直是人们对北京交通拥堵的讽喻。时近年底,悬念已久的北京治堵新策终于面世。其中,“公交优先”所面临的尴尬,体现在交通和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在有限的交通资源下,真正面临大考的是政府的管理智慧。

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 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以摇号方式无偿分配小客车配置指标、调整停车收费标准等政策安排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北京拥堵的根源在于“摊大饼”式的城市结构——即北京的城市建设,以紫禁城为中心环状向外扩

电邮给

朋友

打印文 章

写信给编 辑 张,行政、金融、商业机构高度集中,造成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大城市病”。

在“单中心”结构下,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市中心区内,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北京城绕着最初的圆心,不断修建快速环路,构造了一个个“同心圆”。但修路的速度远不及汽车的增幅,每一条环路开通不久,就会被人戏称为“露天停车场”;而在这种“小汽车优先”“公路优先”的模式之下,公交系统发展滞后,交通压力长期无法缓解。[权威观点]

继续坚持公交优先的方针,建设公交城市。优先推进中心城轨道交通建设。鼓励就近就业,从源头上减少市民出行需求。制定防止机动车过快增长的措施,研究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机动车污染和解决重点拥堵路段交通拥堵问题。——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 [表现和影响]

北京机动车总量高,明年上半年将突破500万辆;增量高,近5年的增量,接近前50年保有总量。今年上半年,新增机动车34.5万辆。2009年,净增51.5万辆,几乎与香港的保有总量相当;增速高,机动车保有量从300万辆到400万辆,北京只用了2年7个月,而东京用了12年;用车频率高出行集中度高,北京逾七成小客车集中在五环内,核心区小客车出行比例34.8%,是纽约核心区的2倍多。小客车日均行驶45公里,是东京的2倍多。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表示,按照目前机动车日均净增量测算,到2015年,北京拥堵指数将在9.5以上,高峰期间路网平均车速不到15公里/小时,低于人们可以承受的极限。换句话说,2015年北京日常平均车速,还不及现在最拥堵一天的车速。不采用经济杠杆、行政手段、法律措施进行调控,任其发展,北京交通可能不是堵,而是瘫的问题。[措施]

眼前措施:收费与限行并举,收“防止恶化,局部改善”之功。实施限行规定,加强进京车辆管理,减少高峰时段中心城交通流量,必要时实施重点交通拥堵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单双号行驶,提高停车费等多个方面。加强机动车管理,调整非居住区停车价格方案,三类阶梯收费引导合理使用。

中期措施:公交优先,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

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公交专用道150公里以上,提高承载能力。要遏制道路建得越多、汽车增长越快的“汽车化怪圈”,引导私人小汽车出行向公共交通出行转移,优先、科学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公交城市”。

长远措施:调整城市功能结构,绿色出行低速高效

完善城市规划,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加快重点新城建设,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改善公共自行车系统、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导绿色出行。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接驳客运交通枢纽、地铁站和地面公交中心站。在CBD等重点地区、重点大街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一批步行、自行车示范区。【一句话点评】

对于“治堵新政”,大部分市民给予了积极评价。北京的探索和尝试,也给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但专家们表示,治理城市拥堵是一道世界难题,如何科学设计治堵方案,如何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如何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出行意识,将是永恒的话题。[措施]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个世界难题。我国人口众多,当前又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堵车之“痛”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必须采取增加交通供给与引导交通需求并举的方针,做到标本兼治。第一,加强城市交通发展总体规划,强调道路建设科学性。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注意优化城市布局,以居民居住区靠近工业区以及机关、科研单位集中的地区为原则,尽量减少跨区域交通量,商业、服务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生活服务,要实行大中小相结合,均匀分布在这些交通吸引点和发生源;应从政策和规定上提倡拆除单位、小区外围围墙,开放区域内道路,增加城市道路的通行面积;改造有通行潜力的胡同、里弄为城市道路,建设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网,提升城市交通的循环能力;改造断头路,减少断头路与主干道不联贯所造成的巨大浪费;适当开发空洞、闲置或废弃的道路用于静态交通用地,最大限度提高道路交通利用率。

第二,增加道路资源供应量。首先,增加道路面积与改善道路布局。增加路网密度,拓宽一切胡同、大楼之间以及居民区之间甚至居民区内的通道等,为主干道分流;增加放射性道路,使横向路纵向相连。其次,改善道路配套设施和辅助设施。主要地区全部立交化,在主要街区实现行人过街桥涵化;增设公交港,改善高速路进出口,增加停车场以避免路旁停车而影响道路通行;完善交通规则和改善交通秩序。此外,降低出租车的空驶率;鼓励小轿车的多人搭乘(如减免通行费)等等。

第三,降低对于道路资源的需求。一方面,控制汽车拥有量和上路量。主要包括:(1)控制小轿车拥有量。收取较高的汽车牌照费,以控制汽车的购买。(2)通过提高汽油税控制上路汽车数量。(3)通过收取上路费控制高峰期严重拥堵的地区、路段的上路汽车数量,可通过监视器落实。早在1975年新加坡就开始收取“拥堵费”,收效极为明显。1991年起挪威的几个城市加以效仿。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交,做到公交优先、公交优惠。一方面我们要降低客运价格,进一步提高公交车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是形成灵活的票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从长远来看,则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降低路面拥堵。

第三篇:2010年浙江省申论热点标准表述

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

一、经济

1、转型升级

【背景链 接】2009年10月16日,浙江省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指出,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更趋平稳、回升势头更趋明 显。初步统计,全省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4.4%和12.5%。工业增速逐步回升,服务业持续较快增长,投资、消费增速继续加快,出口 降幅逐步收窄。尤为可喜的是,我省的经济回升是建立在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的基础上的。科技创新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财政收入增长加 快,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会议提 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的两大任务。要围绕市场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 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表明,尽管浙江在保持经济增长、应对金融危机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省委、省政府仍然把 “保稳促调”、推动转型升级作为当前经济领域最突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2009年5月8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指 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对推动浙江经济科学发展做出了 全面部署。

此后,浙江省政府先后出台《浙江省服务业发 展规划(2008-2012年)》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政策措施,鼓励扶持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全省产业结构 向“三、二、一”型加速转变。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超过55%,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浙江经济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工业牢牢抓住短缺经济时期和加入 WTO前后国际市场拓展的两大历史性机遇,形成了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中小企业、轻纺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演变的过程决定了浙江 总体经济规模扩张较快,发展水平较高,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仍显滞后,主要表现出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相对失调,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工业内部高新技术产业 比重偏低;产业组织形态方面,浙江省大量企业是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着产业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下、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和薄弱环节。在这一轮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当中,浙江经济结构的体制性、素质性、资源性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暴露。

针对以上问题,浙江省委、省政府针对结构调整开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药方”,切实把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能源消耗型、粗放发展型的发展模式为科技导向型、集约发展型的模式,作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来 抓。在具体手段上,一方面着力抓好一批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以成长性、行业领先性为导向,全省选择了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其“对 标”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和传统行业,浙江省出台了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以21个不同行业、不 同类型、不同区域的产业集群为首批示范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路径和政策支撑。

【标准表述】实现浙江经济的科学发展,必须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 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积极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 新转变,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普惠性,推动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跨越、经济大省向经济强 省的迈进,加快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在推动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中,要坚持把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基本目标。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在努力确保即期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着重在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调整结构作为主要途径。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生产要素结 构、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浙江经济整体素质。“调结构”是落实中央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结构调整,必须落实“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的工作方针,在经济增长动力上,确保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齐头 并进。

调整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基 于投资结构的调整,而投资结构的调整方向则是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要求。浙江产业结构的调整原则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用 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临港型高端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其中,必须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结构调整的重 中之重。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经验,人均GDP超越6000美元,就到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浙江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发 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正当其时。

加快发展服 务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将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积极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建立浙江现代产业 体系。

加快发展服务业,着力改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 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工业支撑的状况。紧贴工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和商务服 务等产业,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左右。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社区服务等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的创新发 展。引导和支持服务业集聚发展,科学规划建设各类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积极推动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服务业市场体系,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积极引进 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以及优势企业,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

在优化升级第一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以创业创新为动 力,科技进步为支撑,结构调整为主线,节能减排为导向,发展培育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把 我省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要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强化支撑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一方面,要创造积极条 件,进一步发挥浙江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力军和主动力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政府职能的转变,明确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定位。要通过规划引领、产业指导、优质高效服务,有效地实施产业政策,变无为政府为有为政府、善为政府,使企业的主体力、市场的配置力和政府的调控力形成合力,产生共振效应。

浙江本轮产业转型升级在企业、市场、政府三股合力的推动下,必将知难而进,大有作为。

衡量和判断一个地区经济结构合理与否,关键是看这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与未来市场的需求结构相适应。

2、科学发展

【背景链接】2008年8月26日至28日,浙江省委举行专题学习会,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浙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进一步深化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增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 级、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信心和决心。会议深入研讨了我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要求,提出了工作重点和主要举措,进一步 明确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方向。

【标 准表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事关我省新一轮发展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 略任务。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三个转变”的要求与浙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验与浙江新阶段的发展实践紧密 结合起来,把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与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培育发展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具有 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省形成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探索科 学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省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探索科学发展之路,赢得了明显的先发优势。

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之路成为浙江的重大战略抉择。

从国内外发展趋势、中央要求和我省实际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战略途径,是解决结构性、素质性、资 源环境性矛盾和问题的根本之策,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省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意 义,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新变化,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作 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来抓,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明确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主要举措,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努力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要 按照“三个转变”的基本要求,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着力在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节能环保、区域布局、协调发展等五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高综合 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均衡性和普惠性,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跨越,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

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优势与转 化劣势、实现经济总量和效益增加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走出去”与“引进来”、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等五大关系。

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要以 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联动推进技术跨越战略、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以产业优化升级为基本途径,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 和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以扩大内需为导向,优化和调整需求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以节能减排为 突破口,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优化空间布局为重要契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以改 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 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脚踏实地抓好落实。只有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把转型升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工作主线,不断推出新招和实策,才 能使新一轮的浙江发展之路特色更加鲜明、亮点更加突出。

3、综合配套改革 【背 景链接】2009年5月6日至8日,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明确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六大任务,明确了改 革方向。提出要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2009年10月29日,浙江省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的意见(代拟稿)》。

2008年以来,杭州、嘉兴、义 乌、温州、台州等地先后进行了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在经济、社会、农村、政府职能等重要领域进行改革攻坚,浙江省从去年开始在杭州 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嘉兴、义乌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温州、台州开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委、省政府赋予这些试点地区 “先行先试权”,通过这些试点地区的先行先试,为推进全省体制改革工作提供了经验积累,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标准表述】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载体,先行先试,在重点领域和关 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示范引领全省改革开放,再创我省体制机制新优势。

当前,我省经济呈现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延续,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强,迫切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经 济转型升级。根据当前形势,把握长远发展要求,我省应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推进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改革,加快构筑现 代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推进有利于要素支撑结构调整的体制改革,加快构筑节约集约创新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推进有利于需求结构调整的体制改革,加快构筑投 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的新格局;着力推进有利于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体制改革,加快构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率先基本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和 制度环境,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之路。

加快推进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杭州市着力推进创业创新体制、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建成创业创新充满活力、民生保障全 民共享、政府管理科学高效、体制机制全面接轨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嘉兴、义乌着力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深化规划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利益协调、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率先建设成为体制机制活、统筹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温州、台州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制度创 新、要素供给、市场准入、和谐创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改革,率先建设成为创业活力更足、创新能力更强、创业环境更优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启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产业发展。着力推进要素支撑结构调整,加快节约集约发展。着力推进需求结构调整,加快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城乡 区域统筹发展。通过5—10年努力,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海洋开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城乡协调、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体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充满活 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出富有浙江特色的创新之路。

当前综合配套改革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推动改革,转换机制,是保稳促调的重大举措,也是走出金融危机的现 实选择。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根据全省总体要求和当地实际,科学合理确定本地的试 点主题,细化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4、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背景链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在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浙江屡闯屡试、逐步确立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和鼓励人民富裕、勇于改革创新的政策措 施,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 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标准表述】未来一个历史时期,浙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浙江经济又 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坚决转变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坚决破除一切影响创业创新的体制弊端,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浙江大发展。

必须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集中民智民力,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进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 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 相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5、“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

【背景链接】2008年初,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从 2008年到2012年,政府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改善发展环境和增进民生福祉上,充分运用和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研究采取有力举措,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 计划”,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六 大行动计划包括: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

【标准表 述】落实“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对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全面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满足新形 势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品质需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6、深化改革开放六大任务

【背 景链接】2009年5月6日至8日举行的浙江省委12届5次全会明确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六大任务:一是围绕保增长、促转型,深化经济领域 改革;二是围绕惠民生、促和谐,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三是围绕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四是围绕扩大民生、健全法制,深化政治领域改革;五是围绕 拓展空间、提升竞争力,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六是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标准表述】当前要紧紧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按 照“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方针,着眼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深化扩权改革、资源要素市场化配制改革、产业转型升 级机制建设、城乡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

7、新兴产业

【背景链 接】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龙头,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指向的新兴产业发展,正在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潮流。

2009年11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出席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年会开幕式时 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是人们思想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世界经济创新发展的过程。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 安全等重大课题提上重要议程,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国际上一个重要趋势。这既给我们带来了一系 列重大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浙江省决策层也注 意到这一趋势,省委书记赵洪祝表示,在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目标的产业支撑上,浙江会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充分发挥浙江区域块状特 色产业优势,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思路,积极完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把节能减排、工业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

【标准表述】2008年底以来,为应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党中 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政策措施收到明显成效,促进了2009年下半年我国经济气候回暖。但国际金融危机仍 在扩散和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经济复苏过程可能是曲折和复杂的。在当前形势下,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把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上水平有机结合起来,把握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新趋势,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 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为应对危机,实行被称为“绿色新政”的措施,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人口多、资源相 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也要稳定外需,还要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选择那些潜在市场 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 突破,催生新的产业变革。综合考虑国内外情况,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一个重要的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一个 现实的切入点。这方面发展的潜力很大,应当重点给予扶持,力求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环境攸关发展和民生,安全的饮用水和清洁的空气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优良的环境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和 提高的必要条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节约能源资源一样,都是经济结 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建设环境设施、发展环保产业,有利于抑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鼓励 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的先进生产要素;也有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 持续发展。

把握低碳经济趋势,实施绿色新政,要把政府 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把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财税政策,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 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扩大终端消费,培育新的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虽然浙江还在艰难转型,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拿 出“壮士断腕”的气魄,毅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浙江经济必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8、节能减排

【背景链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供给紧 张,环境污染加重,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在“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减少10%的目标。这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绿色经济不仅可 以成为渡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确保在中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

樊纲认为,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增长点。2009年09月27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 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樊纲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经济每月谈”演讲中说,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一年之后,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五大重要趋势,即美国 消费率有所下降导致世界市场容量缩小;许多国家金融服务业缩水,更加重视制造业等实业;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新兴市场”在国际上的分量越来越大; 部分中国企业开始转变为跨国公司。

樊纲说,后金融危机 时代,美国经济的消费率会有所下降,这将导致世界消费结构调整和世界贸易的巨大调整。尽管现在的消费率下降幅度有危机时期过渡调整的因素,但由于“去杠杆 化”,金融泡沫破裂,西方的储蓄倾向会有所提高。这意味着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及时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将决定我国经济是否可以持续增长。

他认为,后经济危机世界经济的第二个趋势是回归实业。中国要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注意金融与实业的关 系,继续发展金融服务业,但更要大力发展制造业,而不是轻视制造业。

樊纲说,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后危机时代的第三个趋势。能否抓住机遇分享这个新的增长点,对中国和中国企业将是一大挑战。

他介绍,“新兴市场”在国际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现在“新兴市场”本身已占世界经济的40%以上,危机过后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将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过一半。新兴经济体将更重视相互的市场,需要更紧密的合作,化解贸易摩擦。中国和中国企业能不能抓住机遇,更好地利用新兴市场,将成为另一个重大挑战。

樊纲指出,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分水岭,一部分中国企业开始转变为跨 国公司。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中国企业应认真学习地缘政治、相关国家的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吸取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在海外拓展市 场的经验教训。

【标准表述】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而绿色经济不 但可以迅速拉动就业、提振经济,还能有效调整全球经济结构,理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长期来看,更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要强化技术创新,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健 全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最大主体,也是耗费能源、资源,产生污染的最主要产业。工业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把全面推动工业节能减排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紧密结 合。一是通过规划,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遏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二是通过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分类指导和 准入管理,狠抓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三是通过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一批节能减排项目,鼓励企业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特别是电子信息 技术,降低能耗物耗,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四是通过自主创新,加快先进技术的开发,加大重点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施力度;五是用系统论方法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三废”污染防治。

二、政治

9、党的建设

【背 景链接】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党的 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2009年10月23日,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二届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 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结合浙江实际,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具体意见。

【标 准表述】中央《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党的建设的重要文件。能不能认真贯彻这些重要精神,把党的建设 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进而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是对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重要考验。

省 委《实施意见》是贯彻中央《决定》的具体化在联系浙江实际、体现浙江特色方面有一些新探索。《实施意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思想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实效性相结合,既全面贯彻中央《决定》精神,又充分体现浙江实际,在政策取向、工作部署、工作举措和具体要求等方面,做到了既讲“普通话”,又讲 “浙江话”。比如:“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增强党的生机活力”。这既是我省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的重要原则,在今后的实践中还要坚持和发展。“重点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员干部学习考核激励制度和新任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述 学、评学、考学办法,提高学习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贯彻中央《决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为把领导干部的学习落到实处,《实施意见》认真 总结浙江的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化、可操作的制度要求。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深入研究党建工作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必将不断 推进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10、服务型政府

【背景链接】推进政府转型是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政府转型的目标是 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正在逐步完善。与此相适应,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由全 能型政府逐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要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 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以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

【标 准表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民生问题。各级政府要不断创新服务体制,改进服务方式,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 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同时,要着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这就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真正围绕民生建设提高行政能力;努力 实施科学民主决策,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改善民生出实绩、出实效。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着力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现阶段,政府应综合利用财政、税收、社保、福利和救助等政策工具进行利益调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缩小收入差 距;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11、干部考核评 价机制

【背景链接】2009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 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标准表述】完善 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从严管理领导班子和领导 干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迫切需要。

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 结果运用,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要坚持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坚持德才 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客观公正、简便易行,建立有机联系、相互配套并有效运用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加强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 干部的考核工作。

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重点在于完善考核内容。在已有考核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围 绕促进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考核内容,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突出考核发展的实绩,既注重考核发展速度,更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发 展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考核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既考核经济建设情况,又考核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热和谐 相处情况,既考核显绩,又考核潜绩,注重考核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实绩;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注重综合分析局部与全局、效果与成本、主观努力与客观条 件等各方面因素。

要加强考核内容的激励性和约束性。突出对服务和促进科学发展实践中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成效的考核,激发各级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强化对违反科学发展观行为的刚性约束,突出对人口资源、社会保障、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民生 改善、社会稳定、党风廉政、干部任用、群众满意度等约束性指标考核,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各方面的 发展。

12、依法行政

【背景链接】在 公共资源使用,一些政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造成了公众对行政权力的严重信任危机。上海闵行区、浦东新区交通运管部门的 “钓鱼执法”问题,就是行政执法不规范现象的最突出实例。

【标准表述】当前我国对行政权力的监 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钓鱼式执 法”,涉嫌用不当方式取证,是以违法的方式执法,对法律和道德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既腐蚀着道德,伤害人们的善良之心;又损害着执法者的形象,削弱政府的公 信力,打击人们对于法律权威的信心,加剧社会的信任危机,破坏社会和谐。

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措施,深刻吸取教训,进一步提 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能力,纠正这种“钓鱼执法”行为。一是要加强干部教育,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意识;二是加强纠正处理和队伍整顿,对违法执 法的人员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起到举一反

三、警戒震慑的作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执法队伍的监督,促进行政执 法队伍执法行为的规范;四是在规范执法行为的同时,继续依法整治非法营运行为,加强公交网络、出租行业建设和发展,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客运市场环境,从根 源上杜绝“黑车”现象。

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原则。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监督机制,强化 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内涵。这一原则要求政府的组织、权力和活动等,都以宪法和法律为依 据,都受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健全行 政执法体制和程序。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制度。确保行政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同宪法和法律保持统一和协调,注重配套法规规 章的制定和实施,充分发挥我国法律体系的整体功能。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执法观念,严格依照法定权 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形成职责权限明确、执法主体合格、适用法律有据、救济渠道畅通、问责监督有力的政府工作机制。

推行行 政执法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各级政府要 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对执法不规范问题要及时认真纠正,并公开向社会道歉,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 的责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接受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及时发布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切实保 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文化

13、浙江精神

【背 景链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是省委、省政府所倡导的浙江精神。把浙江精神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核心和灵魂,始终坚 持“两手抓”,把弘扬浙江精神贯穿于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等各项思想教育活动之中,在全国率先倡导和推行廉政文化建设。理论教育和舆论引导 水平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紧紧抓住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的契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解放和发 展了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服务能力,使浙江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大大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敢为人先,艰苦创 业,在率先推进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成功地激发和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为浙江经济的迅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 力,创造出了全国瞩目的“浙江现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过程中,浙江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涌现出了诸多新的亮点,无数创业者的创新实践赋予了浙江精神“求真务实、诚 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新内涵。可以说,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已经成为浙江拥有的一笔重大的精神财富,成为浙江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的核心“软实力”。

【标 准表述】浙江山水秀美,人文荟萃。千百年来,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徙和文化交融,造就了浙江人民兼有 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锤炼了浙江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砥砺了浙江人民厚德崇文、创业创新的精神品格。

在浙 江人民创造自己灿烂文明史的背后,始终跳动着、支撑着、推进着和引领着他们的力量,正是浙江人民的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从大禹的因势利导、敬业 治水,到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钱氏的保境安民、纳土归宋,到胡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岳飞、于谦的精忠报国、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张苍水的刚 正不阿、以身殉国;从沈括的博学多识、精研深究,到竺可桢的科学救国、求是一生;无论是陈亮、叶适的经世致用,还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无论是王充、王阳明 的批判、自觉,还是龚自珍、蔡元培的开明、开放;无论是百年老店胡庆余堂的戒欺、诚信,还是宁波、湖州商人的勤勉、善举;等等,都给浙江精神奠定了深厚的 文化底蕴。浙江精神得以凝炼成了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观念,求真务实、主体自觉的理性,兼容并蓄、创业创新的胸襟,人我共生、天人合一的情怀,讲义守信、义利并举的品行,刚健正直、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志向。她们浑然一体,既流溢在良渚的玉器上、鲁迅的诗文里,也徜徉在西湖的山水间、梁祝 的蝶舞中。虽然在不同时期,浙江精神呈现出来的具体形态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由上述观念、理性、胸襟、情怀、品行、气节和志向所凝聚的内涵,正如涌动 的活水,跳跃、翻腾在整个浙江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源远流长的浙江精神,始终流淌在浙江人民的血脉里,构成了代代相 传的文化基因,它“一遇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它不仅与浙江人民的历史生命相伴,而且更与浙江人民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创造相随。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今天,只有让这源头活水畅流于我们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滋润我们的生命,进一步开拓我们的未来。

转危为机,需要浙江精神的引 领;领先超越,需要浙江的支撑。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的浙江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转型升 级不畏难、苦练内功不浮躁,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继续走在科学发展前列。

14、青年价值观

【背景链接】2009年10月24日,在湖北荆州长江堤岸 下,18名大学生为抢救落水少年,结成“人梯”,在私营船主为了谋利而捞救不及时的情况下,有3位大学生不幸遇难。“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和陈及 时、何东旭、方招三位优秀大学生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他们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这是荆楚大地上涌现出来的又一重大典型,是当代青年又一笔弥足 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崇高思想,不惧危险、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高尚情操。

中 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刘俊彦回忆说,20多年前华山、太原和石家庄三地的“一山两湖”英雄群体营救遇险群众的事件,“时任团 中央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专门写了一篇题为《英雄群体与当代青年》的文章,揭示了英雄群体的精神,现在看来,这种精神被青年们一代一代传承着。”

湖 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冯桂林,从“人梯精神”中解读出人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种气概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史。有这样的信心、勇气和力 量,是磨难之中的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些学生身上,展示出了这种精神,这是优良传统和人类高尚品德的发扬。”在冯桂林看来,“人梯精神”展示 了齐心协力的品格。他说:“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的彰显,但更加注重团体意识,也就是说注重个体利益,也注重集体利益。齐心的民族才能蒸蒸日上,齐心的国家才 能繁荣富强。”

“为救两名小学生,牺牲了三名大学生的生命,值得吗?”面对这样的争议,与会专家给予了有力的反驳——生命不是等价 交换。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欧阳康说,珍惜生命是每个人的本能,但人性的崇高之处在于追求和创造理想,舍身救人的几位大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生命的道德价 值;华中师大政法学院龙静云教授认为,拿市场经济的规则去衡量大学生英勇救人的行为,是混淆了两个领域的行为规则,“道德领域不能用等价交换。”,湖北省 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梁必说,这18位英雄结成“人梯”救人“都是自发的,都是一瞬间爆发出来的,这是他们深藏在内心深处人性光辉的闪现。英雄和平常人 有什么区分?就是看关键时刻他能不能站出来。”

专家认为,大学生英雄的壮举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更高层面的回归。这种行为 高扬了崇高的道德风尚,形成了正义的氛围,它对活着的人有积极影响,促进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大学生们在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同时,又将这种 价值融入社会价值的实现当中,实现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标准表述】

热血写春秋 丹心献祖国

——谈当代青年的核心价值观

高尚的信仰,成就高尚的人生,为公众利益而确立的信仰,其人生尤其高尚。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物欲浮躁、思潮喧腾,也许 有人习惯以货币和待遇来评价一份职业,也许有人喜欢以名下资产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也许还有人用经济收益来评判事业的价值所在。而我认为,衡量一个人事 业与作为价值的,是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崇高的精神价值,职业是否符合社会公益需求,事业是否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只要所从事的是一份崇高的事业,个人必因此 而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为履行崇高使命付出任何代价,取得任何荣誉,都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毋庸讳言,在 今天中国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既处于黄金发展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现实社会中并不是到处铺满鲜花、到处充满高尚,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 在着一些丑恶现象。更无须回避,今天社会上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社会价值判断屡屡出现混乱:有人说这是一个进入了个人价值实现的年代,反英雄、反文化、反 主流、反崇高、反责任成了时髦。于是,有人赞美欣赏自私自利的“真小人”活得真实;有人笃信,什么理想信念、人生信仰都是虚的;更有人说,只有自我人生的 需要才是实实在在的。就在不久前古城荆州长江岸边大学生们英勇救助落水儿童的时候,面对三位英勇献身的大学生,而后赶来的打捞船船主竟然声称:“活人不 救,只捞尸体”,“捞尸体,白天每人1.2万元,晚上1.8万元,一手给钱一手捞人”……冷酷的现实无情地告诉我们:这仍是一个考验信仰和英雄的年代!在 金钱物欲的诱惑面前,在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在生死关头,有人选择金钱,有人选择牺牲……

一 个国家的强盛、一个民族的崛起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其综合实力,而在国与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中,更关键的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然而,一个核心价值观缺失的民族 又何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我们欣慰的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当代青年的核心价值观;让我们振奋的是,在世风浮 躁的当下,仍有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在坚守着、实践着、高扬着他们的核心价值观。

时代的风采酝酿出当代青 年人的风采。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形成的勤劳勇敢、自信善良、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传统美德在每一代青年身上都得到体现。当代青年所表现出来的思 想特点、行为方式的多元性和选择性,都是由我们的时代所决定的。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的90后一代,曾经饱受各方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是“垮掉的一 代”、“崩溃的一代”。我们不否认这一代人身上的缺点、不足,这也是这个时代的诟病在他们身上的折射。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奥运火炬海外传递还是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无论是志愿服务北京奥运会还是10•24结梯救人,当代青年一次又一次在人民危难和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展现了这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10•24大学生英雄救人事件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对于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 效性,提供了宽广的思路。一方面,政府、社会、教育机构和青年组织要正确地看待当代青年,充分相信青年人,宽容青年人,在引导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同时为他 们提供更加宽裕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人梯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系统、全面分析当代青年的时代特征,这是在全社 会进一步弘扬社会新风正气、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热血写春秋,丹心献祖国”,服务公众,献身公 益,把大好年华和一腔热血献给祖国和人民,这是当代青年应具有的核心价值观。高扬这一核心价值观,必将有助于青年洞穿社会现象的迷雾,找准自己在历史中的 定位,实现人生价值,为打造中华民族的核心竞争力贡献一份力量。

15、文化产业改革创 新

【背景链接】2009年6月5日至9日,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先后到浙江杭州、金华、嘉兴等地,深入基层文化单位,就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进行调研。他对嘉兴市构建城乡一体 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公司建设现代化物流基地、杭州中南集团影视卡通有线 公司积极推动动漫产品走出去、宋城集团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长演不衰、横店集团探索影视制作基地化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等成功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9月26日,该《规划》全文公布,分为“加快 产业振兴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保障条件”五个部分,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 层面,纳入了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

【标准表述】实施“文化大 省”战略,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再一次充分证明,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 就有新局面。浙江要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为全国创造更多新鲜经验。

按照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精神,根据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提出落实相关任务的政策措 施和保障条件,对成长性好、示范带动效应强、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大项目作出安排。

按照《规划》的 基本原则,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三是坚持重点突破,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四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五是坚持内外并重,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

主要任务一是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 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三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四是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五是扩 大文化消费。要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要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 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六是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七是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新兴出版发行 业态,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八是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为实现上述目标,政府要在以下方面提供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一是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准予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 产业领域。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设立并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三是落实税收政策。要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 展。四是加大金融支持。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规划》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六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抓住转 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明确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七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着力加强 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注重海外文化 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八是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依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各类 盗版侵权行为,促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四、社会

17、社会管理

【标准 表述】加强对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有效性,牢牢掌握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权,积极营造促进 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 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建立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 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改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加强对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的管理。积极培育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 展,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表达诉求、规范自律的作用。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落实信访工作各项 制度,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等制度的衔接,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 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加 强公共安全管理,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强化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

18、群体性事件 人民内部矛盾

【背 景链接】2008年至2009年,瓮安事件和孟连事件、石首事件先后发生,同时,镉污染、铅中毒等环境污染原因导致的群众抗议,也成为 群体性事件的新趋势。这引发了各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中央连续对全国县委书记、公安局长进行培训,国家的政治决策层与执行层基本确立了以化 解人民内部矛盾方式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思路。

2009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特别重视维 护群众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 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 各类群体性事件。

【标准表述】近期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其中深层 次的原因都是多年矛盾蓄积而致。瓮安、石首等几起事件无不是由群众的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冷淡麻木、滥用警力激化矛盾等 造成的。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略了应有的服务职能。一些矛盾原本可以得到很好解决,只是因为对“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熟 视无睹,或者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民众的对立面,才激起了民愤。

政府失去公信力,新闻媒体声音单一乃至失声 时,民众必然“不明真相”。所以,在指出群众不明真相的同时,必须指出导致群众不明真相的责任方是掌握“知情权”和“信息发布权”的当地政府。封锁任何不 利于自己的消息的做法,已经被证明无效。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既是政府依法行政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同时也是防止事态恶化的技术性措施。

群体性事件事态平息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善后工作。一是要甄别合法与违法。对守法者的权益要依法保护、受害者的 权益要依法补偿,而对侵权和违约的违法者要依照法律或相关规定严加惩处。二是兑现承诺。要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使相关群体的合 法权益真正得到维护,取信于民,防止死灰复燃。三是及时公布事件真相和处置情况,决不能为推卸责任而隐瞒事实真相,以免激起众怒,导致谣言满天飞,造成不 良影响。四是坚持回访。问题解决后,要及时到群众中了解情况,摸清相关群体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早做好工作。五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举 一反三,从中探求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以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重大污染事件或者重 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长期忽视安全生产、长期漠视百姓利益、长期放任污染的恶果。应落实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当一个地区发 生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健康、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重大污染事件时,对当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行“环境影响”一票否决。运用考核结果,引导各级党政干部树 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部门负责本管辖区内重大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 作,成立重大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落实具体责任人,逐级抓落实。二是建立重大污染事件报告和应急处置制度。发现或收悉污染事件 信息后,所在地相关单位要及时赶赴现场,进行核实,一旦确认,要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局领导,立即开展调查,并采以应急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同时对 污染事件发生地点、类型、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已采取的措施向上级报告。对瞒报、漏报、迟报影响及时妥善处理重大污染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 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三是建立重大污染事件值班制度。重大污染事件发生期间,要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信息传递的畅通。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控制其危害,需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就要认清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社会转型期的人民内部矛 盾。

当前,我国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闭半封闭型的传统社会向开放型的现代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样一个利益格局剧烈碰撞、调整的历当前,我国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闭半封闭型的传统社会向开放型的现代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样一个利益格局剧烈碰撞、调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日益突出起来,这是新时期的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 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

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一是利益相关性凸显,二是群体性矛盾增多。社 会转型期不少利益矛盾都是存在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因此,一旦出现利益矛盾,就不单单是个体性利益矛盾,而是群体性利益矛盾,这种群体性利益矛盾,往往造 成群体性事件的增多。如企业破产、职工社会保障、农民负担过重、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安置纠纷等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极易出现一人闹事、连锁反应的现象,酿成群体性事件。三是矛盾对抗性增强,四是党群、干群矛盾突出,五是处理的难度增大。新时期人民内部矛 盾的产生,既有经济、政治根源,又有干部和群众思想认识、心理心态的根源。要从根本上消除群体事件发生的根源,必须切准病脉,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首 先,坚持改革、推进发展,夯实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经济基础。其次,提高政府汲取能力,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实际 困难。第四,建立不良情绪的宣泄机制和人民内部矛盾的预警防范机制,变疏为导,为社会减压。第五,不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证权力的规范运行。

19、法治浙江

【标 准表述】建设“法治浙江”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浙江的具体实践,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必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两创”总战略的推进而推进。全省上下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建设“法治浙江” 的工作方向,坚持依法执政,推进依法行政,努力使我省在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方面走在前列。要以服务大局为使命,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 社会和谐、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供法治保障,进一步提高建设“法治浙江”的工作水平。要以实现社会法治化为目标,进一步把握建设“法治浙江”的工作重点,在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建设法治政府、提高公正司法能力、加强执法监督和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上取得新进展。要以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出发点,把握社会发展的新 情况、新问题,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需求的新变化,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真正把建设“法治浙江”的成效体现在法治为民的要求上,切实保障人民群 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增强建设“法治浙江”的工作实效。

要以建设“平安浙江”为载体、“法治浙江”为保 障,妥善处理和化解利益冲突,促进不同利益群体平等友爱、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要以共同目标为价值追求,和而不 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共同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和谐社会。

20、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2009年9月13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全文公 布《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该《条例(征求意见稿)》包括信用报告、信用评分和信用评级,将信用报告业务、信用评分业务和信用 评级业务等都纳入管理的范围,对征信业务中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和加工等各个环节均做出了规定。其中首度提及“负面记录保留期”问题:“征信机构不得披 露、使用自不良信用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已超过5年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以及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超过7年的个人犯罪记录。” 征求意见稿界定了信用信息的范围,包括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身份识别、职业和居住地址等基本信息。央行还透露,今后个人水、电、气缴费情况、欠税情况等 都将纳入信用记录。

信用记录最重要的信用交易信息,包括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贷款、使用贷记卡或准贷 记卡、赊销、担保、合同履行等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与信用有关的交易记录。此外,信用信息还包括诸与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信用状况密切相关的行政处罚信 息、法院强制执行信息、企业环境保护信息等社会公共信息。

【标准表述】建 立法制化的征信制度,加强征信管理,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新生事 物,尤其是一份法规的征求意见稿,难免有不成熟和挂一漏万之处,比如《征求意见稿》所列信息采集范围,有业界人士认为过于宽泛,个人水、电、气缴费情况列 入征信范围,不利于实际操作。但是没有尝试就不会进步,对于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制度创新,始终应持鼓励态度。各界人士应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对《征 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完善提出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协助政府制定好、执行好征信管理制度;政府法制部门要顺应民意,从善如流,采纳合理意 见,及时修订条例原稿,增强可操作性,并把法规出台和执行的全过程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保证行政立法的透明度和执法的规范性,严密征信管理制度体系,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21、改善民生

【背 景链接】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先发展教育,大力促进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 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 有所养、住有所居。

温家宝2009年6月、9月在湖南、辽宁考察时强调: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 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目 的,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使人们无后顾之忧。因此要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标准表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 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始终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激发人民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在新 的形势下,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尽最大努力解决城乡低收入居民的实际困 难;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不断提高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水平,使得全省 人民更加充分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加充分地感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效,在全面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下 一个5年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问 题,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实践问题。只有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党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才会显示无尽的生命力。

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我们必须坚 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把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需求,把群众的评判作为第一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最大限度地反映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党的各 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一些地方民生问题解决得不好,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意见较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个别干部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形 式主义严重,更有甚者,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作风粗暴,败坏了党风政风,伤害了群众。因此,必须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民生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对群众的利 益关不关心、对群众的疾苦焦不焦心、对解决群众的困难上不上心、对群众的冷暖操不操心,作为衡量干部思想作风的重要尺度,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切 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

搞好民生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对于改善民 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各级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地区和部分领导干部忽视了民生问题,致使本该解决的群众利益问题越积越多。这就告诉我们,在发 展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特别要关注基层的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注重民生,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社保等基本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注 重解决生态问题,特别是老百姓身边自然环境的改善,不断提升人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的环境质量。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民生建设 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在统筹多领域与多层面、当前与长远的民生建设中,特别需突出关注以下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在农民。近几年来,“三农”问题越来 越突出,搞好农村民生建设,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民生建设体制机制。其中包括,建立覆盖城乡的民生财政制度,尽快形成有利于加强农村民生 建设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等。

统筹区域民生建设,重点是西部地区及贫困 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民生建设。要尽快健全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公共财政体系、金融投资体系、文化教育体系、卫生医疗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统筹不同阶层的民生建设,重点是关注困难群 众的民生建设。当前,尤其要关注以下阶层: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困难人员;二是尚未被社会保障体制覆盖到的困难群体;三是不断增加的农民工;四是部分退休工资 较低的人员;五是生活困难的残疾者等。民生建设应当向这些困难群众倾斜,以缩小阶层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覆盖面窄、统筹层次较低、转移接续难、基金支付压力大等突出矛盾。必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 保障体系。当前,要以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发展,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制 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结转办法。

22、新医改

【背景链接】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 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 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意见》共分六个部分: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标 准表述】新医改最大的亮点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看做是一种公共产品,实施医改是重大民生工程,把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 体人民提供是政府责任的体现。但具体落实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鼓 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投入责任。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 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二是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完善卫生法律 法规,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立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居民在促进健康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健 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城乡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

三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全面覆盖 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做好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管理机制,有效减轻城乡居民个 人医药费用负担。

四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建成比较 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四篇:公务员申论经典表述

我搜集的部分经典表述

模范遵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政绩观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现代社会经济契约关系的基础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转化为发展和竞争优势

将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促成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以市场配置资源取代权力配置资源

努力把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形成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

努力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群策群力促和谐、团结一心干事业的生动局面 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用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出现的问题冷静对待,正确认识,全面安排,妥善处理。提升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完善审批制 完善登记备案制 利用好后发优势 遏制扩张冲动

大力发展„„产业,努力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形成„„型的产业格局。要把教育引导、利益调节和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产业格局。制定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强化试点的示范作用,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强化政策的支撑作用。形成„„的整体合力(或制度合力)

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打造产业延伸链,加快配套产业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当前很多问题的原因都可归结为“道德失范,监督乏力,制度缺位” 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合作交流工作机制 创新和完善各种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产业联动

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

巩固和扩大劳务合作规模

巩固和提高工作交流平台

形成新老城区良性联动的发展格局

发挥新城区龙头带动作用,提升中心城区载体功能,统筹区县城乡联动发展。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

把„„努力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把„„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注意一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十七大的最新表述)。为„„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强化各级政府的„„职责,开展„„全民行动

理顺和拓宽„„投入渠道,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

搭建有助于建立„„补偿机制的政府管理平台

山区在地形上是隆起区,在经济上却是低谷区

不能在建成经济高地的同时成为了文化洼地

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形成„„之间的良性互动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好各项工作。

医改的:实现“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衔接。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消费需求不足,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治本之策是,切实扩大消费需求,探索建立消费主导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十七大相关表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请注意消费是放在最前面的)。

“非遗”方面(07贵州省考):

建立优秀传承人与优秀传承团体名录体系,实施传承人津贴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众中呈现出旺盛的生命状态,是保护的最高境界。“非遗”所依存的农耕文明的土壤正在逐渐削弱与消失。

“非遗”保护为守护人们的精神家园、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了不竭的源泉。节能减排方面:

优化增量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

抓住关键,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

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并举。

突破难点,末位淘汰,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谈判能力和定价影响能力。

强化法律责任,提高处罚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切实把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亦可用于遏制房地产投资冲动)

大段经典表述

有的很管用的表述不只是一句两句,而可能是一整段,几乎是个万金油,抹啥都灵。比如我们看技术创新这块。“十一五”规划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那么技术创新怎么来表述呢?如果平时总结了这么一段:

加快XX技术研发和创新。优化XX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XX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XX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广泛开展XX国际科技合作,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XX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XX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XX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那么把这个标准表述记熟了,遇到适合的往里套就行了,诸如电子啊、通信啊、数码啊、医药啊,都可以往里套。例如一篇申论写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举措,前面一点谈了提供金融优惠,接下来一点若谈技术创新,完全可以套用上面这个表述:

加快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和创新。优化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生物医药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广泛开展生物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外先

进生物医药技术和行业管理经验,不断拓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甚至当前的第一热点节能减排都照套不误: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节能减排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国际科技合作,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节能减排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节能减排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神奇吧?它只要跟科技沾边,就必然要创新,都可以这么套。

像这种大段的经典表述,平时要多总结,考试的时候脑子要活,一旦有套用机会绝不放过。因为你那一段可能是你花了个把小时几个小时汇集各方精华熔铸而成的,漂亮无比,而别人现场才来编,他要用个把小时都要写一篇文章了,何况这一段,哪能有你表述得这么精彩?除非他不是人是神了。

一、开头

“现象+事例+后果+观点”的自由组合例: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性公共事件,尤其是社会根源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正处于高发阶段,如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张海超开胸验肺连锁反应、校园刺童事件等。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如何科学、及时、有效得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维护社会各阶层的核心利益,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升级,是新时期对我党执政能力的新考验。(2006年国考)

现象+事例+观点

例: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有两万多种,滨海沙矿、海洋石油等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为我国创造了创造了接近十分之一GDP的海洋经济。但是当人类大力开发海洋的同时,骇人听闻的日本水俣病、1998年长江洪水肆虐、南方某市因围海造田而遭来灭顶之灾等事件纷纷袭来,向人类敲醒了警钟,盲目开发海洋资源,忽视海洋保护,是不可持续的,是得不偿失的。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推进海洋开发与保护,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2010年国考)

现象+后果+观点

例: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据《财经时报》2004年报道,中国过去十年间转让的土地达1亿亩。在土地征收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侵犯农民主体地位的事件,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导致农民的群体性上访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建设和农村的稳定发展。因此,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做好土地征收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2007年国考)

二、分析

提醒:为了使分析更具体更详尽,可以用材料中的事例来佐证。

类型:原因--形成过程--本质--重要性--危害--科学发展观

方式1:原因

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速度非常快,很多时候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公共服务机制跟不上城镇化的推进进程,导致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由此引发了社会根源类的突发公共事件。换而言之,就是某一社会群体的利益在社会活动中受到了损害,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团结起来采取行动,就引发了突发公共事件。例如三峡大坝的征地项目,相应的征地补偿机制跟不上三峡工程的推进速度,导致失地农民陷入了“无地可种,无业可谋,无社保可享”的困境,由此引发了农民的集体性上访。(2006年国考)

方式2:形成过程

例:城镇化的规划做到哪儿,那土地就征用到哪儿,很多时候,农民的参与权被弱化,利益为村干部和地方政府“被代表”,导致征地“被自愿”得进行。同时,在土地面积核算,土地单位定价,土地的分类裁定,土地的补偿标准等各个征用环节中,农民丧失了发言权,处于“被告知”的角色,土地的转让收益大部分仍归政府和企业所有,农民大量失地,却没有获得应有的补偿,土地的收益权和发展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绝大部分农民在土地被征用之后,沦为了“无地可种、无业可谋、无社保可享”的“三无人员”,生产、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生存状态岌岌可危。(2007年国考)

方式3:本质

例:说一千道一万,盲目追求增长速度的背后,其核心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在一些同志,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头脑里,衡量本地区或本行业发展快与慢的标尺,依然是纯粹的GDP是否够高的思维定势。而通过靠扩大生产规模、铺摊子、上项目则是提高GDP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方式。错误的政绩观催生出来的“政绩”,其实质是危害深重的“政疾”。因前些年来投资迅猛增长而使如今的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就是惨痛的教训。(要追求有质量效益的速度)

方式4:重要性(常用)

例: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国民文明素质的高低不再是只关于公民的个人形象,而是折射出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关乎国家的国际形象与民族声望。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对于端正社会风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09年北京)

方式5:危害(常用)

例:征地过程中,农民丧失了生存的保障,又没有合适的补偿和安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农民的群体性对抗事件,造成了干群关系的极度僵化,严重影响到农村的长治久安。一家长期研究农村问题的学术机构的调查表明,2004年以来发生的130起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其中就有87起是因土地问题引发的。(2007年国考)

方式6:与科学发展观结合例:协调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其本质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在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建设,寻求可持续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恰恰要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是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待海洋做到科学开发、合理保护、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这对我国能够持续利用海洋,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0年国考)

三、对策

技巧1:讲究公整

例:第一,从法制层面,完善海洋开发和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第二,从操作层面,优化海洋开发的方式,加强海洋的综合保护。

第三,从长远保障,将海洋开发与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10年国考)

技巧2:讲究逻辑

例:第一,公共政策应维护好各阶层的利益,避免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第二,政府应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及时化解突发公共事件。

第三,应加强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从长远角度保障社会和谐。(2006年国考)

常用对策

第一,树立正确的政策导向。把好土地、信贷两道关卡,严格执行技术、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同时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

第二,完善鼓励和保护创新的法律体系。将鼓励和保护创新列入重要立法原则之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健全的法律体系激励、规范、协调、保护创新创业行为。

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把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放在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上,重点支持事关国际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

“原因+方式+作用”的自由组合例:强化存量土地盘活,实现集约用地。存量土地有很大的再利用和再调整的发展潜力。要通过对存量土地的再调整,例如对旧城旧村、老工业区和老企业的改造,在已有土地上腾出新的用地空间,在不占或少占耕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存量土地的再利用和再调整,有利于缓建城镇化推进中的“地荒”现象,缓减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和农民耕地被占用之间的矛盾,实现城镇化顺利推进和农民耕地得到保护的双赢局面。(2007年国考)

原因+方式

例:加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高耕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土地的退化进程,也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在农业生产中应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以实现短期的利益为目的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依靠科学投入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改变土壤径流,减少

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肥力,增加土地产出量。要建立既能保持土地增产,又不破坏水土资源环境的土地利用管理方法,实现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2007年国考)

原因+作用

例:从长远保障,将海洋开发与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海洋创造了近3万亿元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把海洋开发与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从全国的大格局上来审视海洋的巨大作用,有利于整合利用各地海洋资源,突破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的“诸侯经济”,实现集中集约用海,建立资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以实现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战略目标。(2010年国考)

四、结尾

结构:事件+意义

结构1:事件+只有才

例: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做到海洋开发和保护的并重和双赢,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2010年国考)

结构2:事件+意义

例: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期,关心和保护农民工,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在劳动工资、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对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构3:事件+政府

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多种方式来维护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避免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激化升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五篇:2012年公务员考试最新申论标准表述总结50篇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xiexiebang.community health service)是指由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卫生服务。它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的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卫生保健需求为目的,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为增进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城市卫生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优质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等问题。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让更多人放心在社区就医,我们就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

一、社区卫生存在“重医轻防”的倾向。防病功能落实不够,许多能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有效预防控制的疾病尚未得到更好地预防与控制,城市卫生资源重心偏上,二级双向体系尚未建立,群众医疗预防保健“贵而不便”的矛盾仍然突出。

二、由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定额补助政策未得到很好落实,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及特点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运行机制错位。由于缺乏政府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不少社区卫生机构主要通过医疗服务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导致出现重治轻防、诱导需求、过度医疗等问题。

三、社区医院缺乏高素质人才。由于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缺少业务进修机会,很难吸引并留住有用之才。在东中部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1/5,难以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全科教育制度的建立,人才问题的解决,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缺乏对社区医院强有力的监督。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重收入高、收益大的服务项目,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群众对社区医院尚未完全认可。相当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服务内容到服务质量,还没有得到群众的完全认可。“小病”医疗在社区的目标尚未实现,大量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还主要去大医院就医,造成大医院就诊拥挤,居民支出增加。

如何建设“社区卫生服务”:

一、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订聘用办法,加强岗位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要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各地区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有条件的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地方政府要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服务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核定财政补助;尚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人员基本工资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并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完善财政补助方式。各地区要采取有效办法,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供应质优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开展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和医药分开试点。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保证服务质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确保医药安全。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财政、审计监督。

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房屋和医疗卫生设备等设施,对业务培训给予适当补助,并根据社区人口、服务项目和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力度安排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给予必要支持。

六、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七、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加强社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备中医药或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适宜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技术。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充分利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20、“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标准表述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些俗话说出了这样的为官为政之道:做官就要做出政绩来。当今社会,在各条战线,我们党有一大批领导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出了实实在在的政绩,涌现出了像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宋鱼水这样的优秀典型。他们无私奉献,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正确的政绩观是我们党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对政绩的根本看法和系统观点,是党的领导理念和执政理念的实践体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谁谋求政绩,依靠谁创造政绩,由谁评价政绩,是政绩观的基本问题。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坚持为人民谋求政绩、靠人民创造政绩、由人民评价政绩。为民,是正确的政绩观的本质和灵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面临的问题:

在理解正确的政绩观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干部,在如何对待政绩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甚至是极端错误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近轻远。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缺少统筹谋划。

二、重表轻里。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不够重视。

三、重虚轻实。不靠艰苦奋斗、真抓实干,而靠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四、重显轻潜。热衷于干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忽视短时间内无法显现成效的工作。

五、重硬轻软。喜欢追求硬指标,轻视不易量化的工作。

六、重物轻人。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较少顾及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七、重局部轻全局。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虑问题,甚至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

八、重投入轻收益。只看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多少,招商引资了多少,不看施政成本,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比。

由于错误的政绩观,造成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是虚名招致实祸,误党又误国。虚假的政绩妨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造成人、财、物和宝贵时间的大量浪费。

二是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些干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上,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加群众负担,必然引起群众反感,伤害群众感情,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虚假政绩,必然会诱发干部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

怎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以下从干部自身角度和制度保证角度两个方面来阐述: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干部自身应提高认识,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解决好“政绩为谁创”的问题,做到执政为民创佳绩。俗话讲,“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为官一任,想干出一番可知可感、可圈可点的政绩,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离开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味地想着自己出风头、争彩头,风光体面,就不是创造政绩而是“做秀”了。因此,要始终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切实解决农民增收、企业改制、劳动就业、征地拆迁以及教育、医疗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用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实际成效创政绩。

二、应解决好“创什么样政绩”的问题,做到科学发展求真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来创造政绩。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树立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念;摒弃单纯追求局部利益的观念,树立全局协调发展的观念;摒弃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观念,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探索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三、应解决好“靠什么创政绩”的问题,做到转变作风务实绩。事实表明,贪图安逸、养尊处优创不了佳绩,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出不了实绩,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成不了真绩。唯有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才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科学把握本地区本单位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并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贯彻。少一些浮夸攀比,少一些迎来送往,多深入些实际,多体察些民情,真正思考和研究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深入到问题多、困难大的地方,同群众一道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同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该科学完善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

一、健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要树立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把群众意见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尺度。其次,要完善考评内容。要从单纯地追求速度,变为综合考核增长速度、就业水平、教育投入、环境质量等方面。最后,还要探索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与手段。

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对为人民创造突出政绩的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对创造突出政绩又有能力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对无所作为、政绩不足的干部,要予以戒勉,不能提拔重用;对投机取巧、欺上瞒下,热衷“政绩工程”的干部,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三、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要首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而事实上,屡屡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复建设、银行坏账、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致因。

四、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一些地方领导之所以敢于而且能够不顾百姓死活,大搞各种贻害无穷的政绩工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而我们目前的政绩评价和干部选拔体制,往往是由少数领导说了算,“在少数人中选拔少数人”。因此,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要与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结合起来,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

五、加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现在的政绩考核体系是全能政府下的一种设计。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干预过多,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同时并存,反映到政绩考核方面,考核指标就非常庞杂。事实上,如果政府把职能真正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使民间资本真正成为社会投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体,那么,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将会更加协调。

2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标准表述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

2007年9月7日,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和颁奖晚会在京举行。从今年4月1日起组织实施评选,经过预评、初评和公示三个阶段,共评选出268部优秀作品。其中,电影《张思德》、《云水谣》、《太行山上》,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延安颂》、《插树岭》、《亮剑》,话剧《立秋》等8部作品获得特等奖,电影《我的长征》、电视剧《八路军》、话剧《黄土谣》、歌曲《吉祥三宝》、广播剧《代表中国》、文艺类图书《笨花》等122部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电影《戎冠秀》、电视剧《红旗谱》、话剧《平头百姓》、歌曲《永恒的彩霞》、广播剧《有个同学叫江洋》、文艺类图书《八月桂花遍地开》等138部作品获得入选作品奖。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好,发展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这些情况说明,文化建设的任务极其繁重艰巨,只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才能繁荣和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才能切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我们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拓展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空间,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原有文化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文化领域在许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体制的模式上,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有些国有文化单位被“边缘化”,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党的十六大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同时,要加快自身体制的改革,使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社会提供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 40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自身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存在的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文化单位缺乏活力,以及外来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侵权盗版屡禁不止,甚至腐朽文化沉渣泛起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生产力还有待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文化工作者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和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自身繁荣,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使我们面临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严重逆差。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基本结束,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将不断涌入,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而我们的许多国有文化单位还停留在传统体制,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实力。如果我们不加快改革发展,就会面临既走不出去又守不住的危险。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哺育和传承民族生命力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环境,面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进行文化渗透的形势,面对我国文化市场资本和投入日益多元的复杂局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关系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力量的丰富和增强,关系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现在,一方面文化市场上非公有资本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公有制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之外,造成“主体”缺位。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继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文化领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效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冲击,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要改进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不得相互混岗。

二、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确认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制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妥善安排富余人员。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 41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三、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要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四、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要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文化立法,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文化政策逐步上升为法律法规。继续执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各地可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相关政策。

六、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时,要完善配套政策,使文化体制改革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相衔接。

22、“全面解读物权法”标准表述

什么是“物权”: “物权”,这个法律术语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其实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小到一粒纽扣、一个茶杯,大到一栋房屋、一座矿山,这些物都要分你我,定名分,归主人,如此方可止纠纷,息争斗,平是非,稳秩序。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所有权指权利人依法对自己的不动产和动产享有全面支配的权利。用益物权指权利人依法对他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担保物权指是为了确保债务履行而设立的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就担保财产依法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什么是“物权法”:

物权法从起草到修改,从征求意见到最后审议通过,跨越了13个春秋,其间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审议,大小修改100多次,并广泛向社会各界征求了上万条意见,其时间跨度之长、吸纳意见之多、立法决策之慎,堪称空前。2007年3月16日,它终于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以高票通过表决并将付诸实施。它的制定,不仅是一个博采各方智慧、凝聚全民共识的立法过程,也是一个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不仅是近年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典范,也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物权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法典的核心内容,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息息相关。

物权法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

一、物属于谁,谁是物的主人;

二、权利人对物享有哪些权利,他人负有怎样的义务;

三、怎样保护物权,侵害物权要承担哪些民事责任。

实施“物权法”的重要性:

一、物权法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对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合法财产进行了确认,并规定了所有权人的排他的权利。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物可以充分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各项权利,其他任何人都不得非法干涉,所有侵犯人民群众所有权的行为都违反了物权法,责任人无论是国家、集体还是其他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警察可以在车站、广场、公路、街道巡逻检查,但不能随便进入居民住家,如果要进入,必须得到房主的许可或者持有搜查证,否则就是违法的。

二、物权法特别强调对人民群众物权的保护,使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无救济就无权利”这一法律谚语的精髓所在。物权法完善了权利保护的手段,规定侵害物权的,除承担法律规定的民事责任外,还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明确了对物权归属或内容有争议的可请求确认权利。物权法加强了对农村土地相关权利的保护,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用益物权并规定农民土地承包期满可继续承包,还确定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制度以及对征收集体所有土地的征收补偿等等。物权法维护了广大业主的权利,规定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明确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后自动续期,还对小区内的车库、车位的归属,业主委员会的职能,业主和物业服务机构的关系等作了规定。物权法还明确了对作为弱势群体的被征收人、被拆迁人的权利保护,指出征收、拆迁应遵守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并依法足额支付补偿费用,针对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征收补偿不到位、侵占补偿费用的行为,物权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补偿费等费用,违反规定的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三、物权法通过确认和保护财产,进一步鼓励人们去创造更多的财富。有了物权法这一整套对人们合法财产予以确认和保护的完整法律,人民群众就如同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势必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投资信心、置产愿望和创业动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从总体上看,物权法几乎对人们在民事生活中涉及动产和不动产关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为广大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利、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有利于他们自身劳动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有助于他们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

如何贯彻实施好“物权法”:

2007年3月23日,物权法审议通过之后仅一个星期,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四十次集体学习,内容就是关于制定和实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总书记在这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认真学习全面实施物权法,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局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制定和实施物权法的重大意义,认真实施好物权法。这次集体学习物权法,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这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法律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学习、贯彻实施好物权法指明了方向。

一、牢固树立物权观念。推行法治,观念先行。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物权法的认识,充分认识依据宪法和法律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给予平等保护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依法平等保护和正确行使财产权利的物权观念,为实施物权法营造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二、加强物权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要在全社会深入宣传制定和实施物权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宣传物权法的立法主旨、基本内容和各项规定,为实施物权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利用实施物权 43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法的有利时机,在全社会广泛倡导全体公民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

三、抓紧制定修改配套的法律法规,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物权法作为民事基本法律,它的有些规定有待于配套法律法规予以贯彻落实,包括抓紧研究制定加强国有财产管理、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完善征收征用的法律法规等。同时,要配合物权法的实施,着眼于保障权利、维护秩序、促进竞争,抓紧建立健全民商法律制度,发挥民商法律制度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23、“药品短缺问题”标准表述

“药品短缺”问题背景: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医院临床常用药品和必需药品发生短缺,因而贻误抢救和治疗的案例时有发生,已经严重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身体健康,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

医院短缺的药品既有常用药,也有罕用药品。常用药主要是指各类医疗机构普遍使用的用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和抢救性药物。如抗过敏药物苯海拉明、治疗偏头痛药物麦角胺咖啡因、治疗癫痫病的不可替代药物苯巴比妥等。罕用药品的特点是用量相对少,替代品也比较少。如治疗尿崩症的药物长效尿崩停,有机磷农药的解毒药氯解磷定等。

短缺药品的主要特点是价格低。对342种短缺药品的价格分析发现,除了因长期断货有38.3%药品的单位常规包装价格不详外,其他211种短缺药品的单位常规包装价格大部分在30元以下,其中有130种药品的价格在10元以下,占61.6%。对单位常规包装价格在10元以下的短缺药品进一步细分发现,5元以下的药品占10元以下药品总数量的69%,3元以下的占42%。

但这些价格便宜、疗效又好的短缺药品长期以来在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新斯的明注射液每支仅0.70元左右,但它却能抢救垂危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支0.68元,是治疗脑膜炎的特效药物之一;奋乃静一片不到5分钱,某些精神病患者只要长期服用,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过去多年使用的洗肠药蓖麻油,病人使用一次只需花2.5元的药费,由于这种药短缺,患者现在只能采用价格超过100元/次的洗肠药。此外还有普萘洛尔(心得安)、苯妥英钠、颠茄片、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门冬氨酸、后马托品、苄星(长效)青霉素、地高辛片剂、氯霉素、异丙嗪(非那根)糖浆等都是中国药典收载的价格便宜、疗效非常好的常用药,但大多数已经在市场上消失了。

用药短缺在各地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据一些医疗机构和临床医务人员的反映,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院临床用药短缺的案例开始比较突出并呈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医院用药短缺,短缺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药品短缺”引发的问题:

药品短缺造成群体性患者缺药事件频发。如用于治疗白血病的药物环磷酰胺发生短缺,造成一些地方众多白血病患者及家属集体投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环磷酰胺不仅疗效好,而且价格便宜,注射液每支3.0元,而一些替代药物如异环磷酰胺每支200元左右,这样价格的药品要长期使用,普通老百姓根本承受不起。过去国内有很多家企业生产环磷酰胺,但近年来都陆续停产或转产其他品种。上海华联制药原是上海地区惟一生产环磷酰胺的国有药厂,但由于价格长期偏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实在无力负担,2006年5月也终于停产,造成该药品在上海地区的短缺。最近,北京等地的环磷酰胺也已告急。据一些医学专家介绍,我国有400万白血病患者,其中一半是儿童。这样的药品发生短缺,将对群体性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罕用药品短缺发生的案件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如2003年4月陕西省岐山县安乐乡唐家岭村王录社一家11人发生A型肉毒中毒,作为国内肉毒抗毒素惟一生产和储备单位的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由于当时“无货”而无法提供药品。为抢救11人的生命,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紧急决定,从国外进口一批A型肉毒抗毒素应急。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药品短缺”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不愿生产或销售廉价和销量少的药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有多个不同利润水平的产品面前,企业当然会选择生产或销售能获得最大利润的产品,但同类药品中,生产、销售利润高的并不一定是疗效最好的,临床必需的不一定是有市场竞争力的。

二、药品审批监管不严。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有各类药厂6391家,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和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并不多,90%以上是小企业,生产品种的97.4%是已上市品种的同类仿制药。近年来,国家药品管理部门批准了大量的仿制药。仅2004年,全国的新药审批就达到10009种,其中西药类都是仿制药。如此大量的仿制药上市,很多是低水平重复生产的替代品。这些替代品和原研药相比,主要成分相同,疗效并没有明显改变;有些只是改变剂型、包装,甚至仅改变药品名称,但按新药定价政策价格却可以翻几倍甚至几十倍。比如,过去医院大量使用的普通红霉素,现在市场上各种改头换面的仿制药竟有47种之多,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疗效差别,但价格都是普通红霉素的10倍以上。大量仿制药的上市,冲击了廉价药品的市场。

三、药品目录管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国家药品目录管理存在着多头管理、重复管理和管理重点错位的问题。这些目录的制订和监管,分散在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目录之间存在着品种的大量重叠。医药企业为了产品得到行政保护而扩大市场销售,想方设法让产品进入各种目录。一些企业跑关系、走后门,因而也产生了很多腐败行为。

四、以药养医的体制加剧了廉价药品的短缺。据统计,我国80%的药品是通过医院医生开的处方卖给患者的,医院处于药品零售的垄断地位。2005年,全国医院的药费收入2988亿元,诊疗费收入2075亿元。当年的门诊医疗费收入2918.7亿元,其中药费收入比例高达52%。医院愿意采购高价药品,医务人员愿意给患者多开药,开贵重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显然和目前以药养医的体制有直接的关系。药品的消费直接与医院和一些医务人员的利益挂钩,越贵的药品给医院带来的加成收入越多,给医务人员的回扣越高,廉价药品在终端消费环节受到抑制。

解决“药品短缺”问题的对策:

一、将短缺药物管理作为国家药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建议在国家药品管理部门增加相应的职能和专门的机构,将短缺药品的管理作为药品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开放的短缺药品登记系统,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院、个人等都可以申报、登记。建立企业基本药物停产的报告制度,分析药品短缺的原因,进行预测和预警,提出解决的对策。要建立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医疗机构和药品监管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药品短缺情况,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药品供应,必要时,实行政府补贴采购或定点生产和统一配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用药。

二、严格药品的准入和注册管理。要提高药品准入的门槛,鼓励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建议对所有药品进行一次重新审查,特别是对常用药物的同类仿制品种要严格筛选,取缔那些主要成分相同、疗效没有明显改善的药品。同时,要严格控制新药的审批,对超过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的仿制药的生产和上市要控制一定的数量。新药的审批不仅要考虑安全有效和技术进步,还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考虑药品的整体结构和用药成本,保障基本用药。

三、完善药品定价、招标政策。在国家确定对药品实行价格管制的前提下,建议尽快对所有药品实行国家统一定价,消除价格“双轨制”的弊端。要完善价格管理政策,建议采取“限高和保低”相结合的定价原则,形成药品价格双向调节机制,在对药价虚高进行控制的同时,要对用量大、价格低的临床常用药和“孤儿药”进行价格保护。针对药品生产的能源和原料涨价、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标准提升等因素,要及时调查和相应调整价格。要研究目前实行的药品定价和招标的体制和政策,协调处理好定价和招标的关系。建议对目前的三段式定价办法进行调整,要么由政府确定价格,招标时不再重复定价;要么在招标中根据采购数量确定价格。

四、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要抓紧研究出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和推行医疗机构用药规范制度,特别是针对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基层医院推广用药规范,从技术上提供指导,促进合理用药。要继续开展医疗服务领域有关药品回扣 45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的反商业贿赂行动,规范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

五、清理各种药品目录。建议国家在当前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工作中,整合和规范现有的各种药品目录。选择安全、疗效好、廉价、使用方便的药品,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作为全国各类综合医疗机构必备的基本药物,包括农村和社区用药。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不宜太多,以保障基本需求和供给的普遍性为原则经专家遴选确定。目录一旦制定,有关部门就要加强监管,特别是对基本药物、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应规定医疗机构的备药率,并实施严格的检查。

六、调整国家药品储备的品种。1999年制定的《国家医药储备管理办法》规定,中央及地方医药储备机构主要负责储备全国及地方重大灾情、疫情及重大突发事故和战略储备所需的特种药品、专项药品及医疗器械。从长远看,战备和突发事故是偶发情况,而一些特殊药品短缺则是一个常态。为了充分发挥药品储备的作用,建议在国家药品储备中增加治疗特殊疾病、罕见疾病的“孤儿药”品种,并通过储备库及时调剂短缺药品,保证医院必需药品的供给。

24、“药品安全问题”标准表述

“药品安全”问题背景:

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问题频发,形势较为严峻。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对药品安全问题不够重视。“齐二药事件”、“石四药事件”、“鱼腥草事件”、“欣弗事件”、“佰易事件”,接二连三的药品安全问题不断触动公众脆弱的神经。事件背后,药品安全所面临的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容忽视。

——药品安全涉及药品生产、销售、流通以及使用后的各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药品安全问题的产生。“齐二药事件”就是因为从原料采购、药品生产,到进入市场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内控不力或监管疏漏而造成的。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鱼腥草事件”则反映出我国药品在上市前过敏反应试验严重不足的弊端。“我国药品过敏反应人体试验仅需500例,而一些发达国家要做到四五千例,整整是我们的10倍”。

——安徽阜阳特大制造贩卖假药案再一次使公众的心里蒙上阴影。据悉,安徽阜阳警方日前破获的这起“史无前例”的假药案件,查缴涉嫌假冒药品400余件,造假品种达30多个。上海、浙江、天津、山东等国内近20家知名企业及国外数家企业深受其害。

“药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追求暴利是直接动因。据医药界人士分析,以制售假药为例,一箱假药的成本不过几百元,伪造成知名品牌后,其价格可能升至几万元。从造假开始,经几次批发,再通过医院、诊所、药房等环节到病人手上,每个环节都有200%的利润。

二、企业内部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和监控。他表示,一些药企的内部管理出现严重漏洞。尽管这些药企通过了GMP认证,但是获得资质后企业并没有按要求进行自控、检查,使得GMP认证形同虚设。按照GMP管理检查要求,原料进厂时要有审批手续,质量监管要发合格证书,生产过程中要进行核对,药品生产出来后还要进行质量检测,销售后还要进行不良反应的跟踪,而且还要留样观察。这一系列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必须严格把住,才能将不合格药品及假药阻挡于市场之外。

三、相关职能部门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存在问题和漏洞。目前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职能转变不到位。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力监督,在一些地方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另一方面,对医疗卫生行业缺乏有力的监督,一些医疗机构违法违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腐败行为滋生,医疗服务市场亟待规范。其次,地方政府对药品安全的认识不到位也是使安全事件屡现的原因之一。

“药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教育和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强化自律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原料、药品进厂进店,不合格产品出厂出店。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抽验工作,凡是在企业成品库待出厂的药品,经抽查检验达不到国家药品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标准,并经复检后仍不合格的,加大处罚和曝光力度。同时,采取措施支持诚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生产经营。

二、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打击虚假申报行为,严格审评审批药品,建立健全药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动态监管,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规范药品经营主体行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加快实施药品安全科技行动计划。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完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并严格实施药品安全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旦行政区域内发生药品安全事件,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应对,有效处置,消除危害;正确引导舆论,稳定群众情绪,防止事态蔓延。对于因领导不力、疏于监管导致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地区,要依纪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增加对药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快药品监管部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改善基层监督执法条件。加大对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的投入,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五、加快完善药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在查找监管漏洞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进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订、修订工作,重点抓好药品审评审批、药品分类管理、医疗器械监督以及中药品种保护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六、深化药品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受理、审评、审批“三分离”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监督审批权力的机制。实行审评主审集体负责制,审评人员公示制和审评审批责任追究制,加快信息化建设,逐步实行审批事项的网上受理、网上审批,建立健全审评审批权力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七、加强队伍建设,防治腐败行为。加强药品安全监管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和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对药品安全监管重点岗位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实行定期交流,并形成制度;对监管人员的监督、管理、培养、使用要实行民主决策,做到公开透明。要强化主要负责人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层层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5、“建设和谐文化”标准表述

什么是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有人说,我们讲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又强调要建设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和谐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只有由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来引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也是和谐的。先进文化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的文化样式、文化门类和谐统一,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人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它与和谐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文化总是在阐释和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和价值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追求,核心价值就是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和谐文化的内核,没有它,和谐文化的“神”就散了,就失去了灵魂、迷失了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体现、来反映、来传播。就像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体现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体现到和谐文化建设中,让人们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理解、认同。

也有人讲,建设和谐文化,是不是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今年清明节,一份关于“将汉服定为国服”、“奥运会上中国汉族运动员应着汉服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发了人们关于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讨论。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成长,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时下流行的传统文化热,如呼吁重视中秋、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如一些通俗地介绍传统文化的讲坛和人物一路走红等,都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但继承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全盘复古,而是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还有人问,建设和谐文化应如何看待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但学习必须以我为主,借鉴不是照抄照搬、盲目认同,否则必定“水土不服”甚至迷失自我。必须立足国情,使和谐文化在顺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中,始终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什么要建设和谐文化: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 48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四、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个人遇到某种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人们精神上的这些不健康因素一旦变成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怎样建设和谐文化:

一、建设和谐文化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确保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谐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都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应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近两年,中央新闻媒体相继推出《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劳动者之歌》等栏目,让人们回顾光辉历史,走近时代英雄,体验崇高与感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置身何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上的资讯每天都像潮水般向我们涌来。往小处说,它悄无声息但势不可挡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往大处说,它对于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新风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和谐文化建设要体现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当今社会,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人们放松心情、滋养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一部优秀的电影,给人享受,给人感动;一首好的歌曲,给人力量,给人鼓舞;一段精彩的相声,给人欢笑,给人启迪。人民需要文艺,时代呼唤着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建设和谐文化,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49 国家人事考试信息网(www.chinarsks.net)公务员考试信息、资料分享第一门户网站

同时,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五、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规律、休养生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重视家庭和睦、融洽相处;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仍然是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对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建设和谐文化,还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超过1.6亿,这意味着不到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生活娱乐、互动交流。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快捷方便的同时,也被诸如色情、暴力、诈骗等有害信息的传播所困扰。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崭新课题。应继续深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引导广大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加强自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逐步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科学、依法、有效监管,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

26、“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标准表述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背景:

农村基础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还很薄弱,在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里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失学现象仍很严重,这种情况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有很大关系,要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总书记在2007年10月15日所作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农村比城市低。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而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偏小,有些偏僻地区还大量存在着分散的教学点,据统计,全国目前约有10万个教学点。

二、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师依然紧缺。有些地方则是由于财政困难或财政供养人员超编,即使有编制也不聘用公办教师,而是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

三、农村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在职培训机制尚需完善。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在有的地方比较突出,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还有相当一批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如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生到农村执教。要加强农村统筹协调,组织落实边远地区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师资适量。进一步建立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鼓励支持城市办学质量比较高的跟农村建立办学共同体,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组织城市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要严格控制城镇中小学教师的编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定期地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50

下载2011年4.24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国家形象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4.24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国家形象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2011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中公教育申论研发团队【背景链接】 2010年7月26日、27日,市委书记刘淇在会议上强调,要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

    浅谈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技巧】浅谈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申论考试往往考热点,而本年度或近几年有那么多热点,哪些是复习中的重点关注的呢?通过对历年申论考试中的常考热点研究,我们对申论考试的常......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确保公共安全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公共安全事故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问题。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曾在......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民生追求【背景链接】 “十八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省委《意见》提出,要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把......

    申论热点标准表述:保障性住房

    2011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保障性住房 ------------------ 2011年5月20日来源:网络综合 考试保过【网络综合北京公务员考试】 【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4日......

    2011河南招警申论热点标准表述

    2011河南招警申论热点标准表述:非正常死亡事件 来源:中公教育 作者:中公教育申论研发团队 时间:2011-02-21 【背景链接】 2010年2月,河南鲁山县一名叫王亚辉的男青年因涉嫌盗窃......

    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申论经典表述(推荐5篇)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部分经典表述模范遵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政绩观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现代社会经济契约关系的基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转化为发展和竞......

    2011年江西招警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5篇范文)

    ★开头1.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2.目前产生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