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课考点总结
政党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指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维护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或影响政府而结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政党制度的主要体现
1.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与协商2.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发挥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作用3.在各级人民政府中的共产党员同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4.在人民政协中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到31日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
1.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2.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3.争取早日和平统一,谋求两岸共同发展4.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性质 是指一个政党本身具有的性质的规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
1.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2.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保持社会发展正确方向的需要3.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具有“两个先锋队”性质
“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两个概念,其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实质是完全一致的。前者着眼于党的阶级基础及其先进性,反映的是党与工人阶级之间的本质关系;后者着眼于党的群众基础及其先进性,反映的是党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之间的本质关系。这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如果不坚持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不具备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基本素质要求,就不可能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反之,如果不集中全民族的先进分子,不代表全民族的利益,不站在民族解放和振兴中华事业的前列,成为全民族的先锋队,党就无法壮大,党的历史使命就不可能完成。所以,从根本上讲“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都是我们党的性质和科学定位。两者统一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融于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中。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领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3.中国的未来,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第二,党是由工人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第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它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最完备、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重要地位
是贯穿于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是我们领会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关键之所在,使我们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主要表现在: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新的科学判断。第四,从总体方面讲,邓小平理论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党在现阶段的任务(P65:倒数第3段标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是辨证统一的整体 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产党员要做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共产党员要身先士卒,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中的“四个服从”原则
1.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织外,都由选举产生3.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4.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5.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6.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体现了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的辩证统一。党的纪律的内容
1.政治纪律2.组合纪律3.群众纪律4.党的经济工作纪律5.保密纪律 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
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它具有强制性、严肃性和统一性。党的纪律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党的纪律,是保证完成党在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其次,加强党的纪律,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力武器;第三,加强党的纪律,是巩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必要条件。党的三大作风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二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三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两个务必”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求真务实的作风
求真,就是要认识失误的本质,把握发展规律;务实,就是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只有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解决和处理不同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科学发展,才能真正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才能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是依法治国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民主的“三种民主”
“三种民主”是指人民民主、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着力阐述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三种方式。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1.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就应该认清历史2.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就应该认清形势3.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4.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重庆直辖后,中央交付重庆的四件大事——国企改革、农村脱贫、生态保护、三峡移民。
重庆科技学院的成立日——2004年5月18日
重庆科技学院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2007年6月15~16日 毛泽东提出“工业学大庆”——1964年,全国掀起了学大庆的活动。重庆唯一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配套特别贡献奖”的企业——西南铝业
红岩精神的实质
红岩精神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在特定斗争环境中展现出来的共产主义精神。中国工人阶级的“铁人精神”
即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老黄牛精神。
重庆科技学院新时代精神的内涵
正是在团结、拼搏、超越中,科技学院广大师生凝练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科院精神,即可贵的创业精神、可赞的创新精神、可歌的创优精神。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科学内涵
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党员个人或党员群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群众相比较能够自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人类社会进步方向和趋势的行为和特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科学内涵概括
1.政治思想上的先进性2.政治理论上的先进性3.道德品质上的先进性4.专业学习上的先进性。
大学生党员先进性体现在“六个表率”上面
1.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率2.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表率3.做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表率4.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5.身心健康的表率6.需哦开拓创新的表率。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的三点基本要求
1.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2.要努力实践党的根本宗旨3.参加社会实践。
自觉接受党组织的考察和帮助
1.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情况2.要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努力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3.要认真参加党组织的培训。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标准
一是普通标准,二是时代标准,三是具体标准。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
第二篇:党课考试考点
党校学习必备知识
《党章》、《新编入党教程》、《中国共产党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等部分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6、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7、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8、“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具体指的是什么?
9、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1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10、我们的立国之本是什么?我们的强国之路是什么?
11、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12、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什么?
13、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是什么?
14、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15、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涵义是什么?
16、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分别是什么?
17、什么问题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18、党的领导主要是哪些方面的领导?
19、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应具备哪些资格?
20、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1、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履行哪些义务?
22、中国共产党党员享有哪些权利?
23、发展党员必须坚持什么原则?
24、入党誓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5、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有多长?预备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与正式党员有什么不同?
26、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转正的条件和程序分别是什么?关于延长预备期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27、预备党员的预备期和党员的党龄应如何计算?
28、每位党员都应该编入党的哪一级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29、党员在什么情形下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30、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1、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几年?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任期几年?
32、担任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在党龄方面有何要求?
33、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有哪些?
34、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在党员人数上有什么要求?
35、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过上级党组织批准,可以设立哪些党的基层组织?
36、党的基层组织的任期是几年?
37、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38、党的领导干部的产生方式有哪些?
39、党组织本着什么原则对违纪党员进行处分?
40、党内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
41、给予违纪党员纪律处分,由谁决定,报谁批准?
42、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什么?
43、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是什么样的?
44、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是什么?
45、你的入党动机是什么?
46、党员的党籍管理(组织关系接转)程序?
47、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应由什么人担任?应采取何种方式对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48、党支部应该间隔多长时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
49、积极分子经过多长时间的考察和什么程序,才能被列为发展对象?
50、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审查包括那些内容?基本方法有哪些?
51、什么人可以担任入党介绍人?
52、不能担任入党介绍人的情况有哪些?
53、支部大会应该如何接收预备党员?
54、讨论多个人入党时,支部大会应该如何讨论和表决?
55、哪些党组织无权接收、审批预备党员?
56、预备党员转正,应该经过什么程序,报谁批准?
57、预备党员转正的手续有哪些?
58、党员队伍建设的重点?
十七大文件部分
1、党的十七大主题是什么?
2、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分别是什么?
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
4、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与路线是什么?
5、十七大上提出我们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线是什么?
6、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8、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0、党内民主的形式体现在哪些地方?
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2、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3、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
1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
16、民生之本是什么?
17、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谁的领导?
1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是什么?
19、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是什么?
2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21、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2、确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间。
2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
对”,内容是什么?
时事政治部分
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5、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有关讲话精神
26.新时期学雷锋活动的内涵和意义。
27.“创先争优”活动内容是什么?
28、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有关精神
第三篇:党课必背必考重点考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中最根本的,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思想几班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船业为把我国建设为富强。。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行社会。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学习型政党。
党建思想基本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明珠集中制。
义务: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权利:(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
育和培训。(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党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党的全国大会职责是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修改党的章程,选举中央委员会,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国九个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大陆)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 8,九三学社 9,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的直接反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得到群众拥护的真正原因。党的根本宗旨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制定和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上。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服务群众。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一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坚持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和集中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是以对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的。
实行民主集中至有利于把党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有利于推进党内民主,更好实现党的正确领导。
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可向上级直至中央提出,但必须坚决执行,决不允许在组织上同党对立,更不允许搞任何派别组织和胶集团活动。
党的纪律是指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党内行为规范的总称。主要有: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人事纪律、群众纪律、经济工作纪律、保密纪律、外事纪律等。当机的特征:自觉性、统一性、严肃性、强制性。党纪形式:党章、准则、条例、规定、其他形式(决定、通知、通报、办法)。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第一,共产党员必须增强纪律观念,第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第三,共产党员要勇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第四,必须严肃党纪,坚决处理违纪者。严明纪律的作用:纪律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纪律严明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保证,纪律严明是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有力武器,纪律严明是巩固当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基本条。纪律严明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党员基本条件:共产党员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立和特权。
加强党性修养:一是理论修养,二是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能力修养,组织纪律修养,作风修养。
党员义务和权力的特点:一。党员履行义务和享有权利具有鲜明的党性,在党员义务和权力面前,每个党员都是平等的,党员义务和权力具有党内最高法
规的严肃性,党内的最高法规是党章。
严格入党手续的意义:一,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发展党员工作的根本要求所决定的,严格履行入党手续,也是对要求入党的同志所进行的一次严格的政治审查和实际的党员标准教育,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是为了保证新党员质量,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入党手续:必须自愿向党组织提出申请,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确定发展对象,确定两名正式党员做介绍人,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对发展对象进行入党前的短期集中培训,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填写入党志愿书,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作出决议,上级指派专人与发展对象谈话,经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经过一年预备期的考察,预备党员转正。
端正入党动机重要性:一,正确的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二,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是党组织对新党员的最起码要求。正确的动机:一,共产党员不仅仅是荣誉称号,二,加入共产党绝不能是为了谋求好处,三,入党不是赶时髦,四,共产党不是一般群众组织,只有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才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
端正动机的方法:一,加强理论学习,为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奠定理性基础,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对照党章,寻找差距。四,自觉接受组织的考察和培养。
正确的世界观: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共产党人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人生观是以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生最终目的,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最大意义。
自觉接受考察:一,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和有关情况。二,要积极参加党的活动,三,认真接受党组织的培训。四,要正确对待党组织的考察。
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三会一课: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 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民主集中制共产党员正确处理和解决党内矛盾的武器
第四篇:教育学考点总结
绪论
教育与教育学
1.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内容。2.《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分小成和大成两段。它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预时摩孙、课内外结合、常善救失、启发诱导。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4.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
柏拉图——《理想国》 5.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6.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化。
7.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民主主义与教育》 8.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5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9.布鲁纳——倡导发现式学习。
10.福禄倍尔——《人的教育》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1.斯宾塞——《教育论》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12.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
(4)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13.当代教育学的主要学术派别:
文化教育派:狄尔泰,斯普朗格。
制度教育学派:乌里,洛不罗。
批判教育学派:鲍尔斯,阿普尔,吉鲁,布厄迪尔。14.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世俗性;
教育的国际性;
教育的终身性;
教育的革命性。15.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33页)
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8项发展任务: 6项改革任务: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
改革管理体制;
扩大教育开放。
6项保障任务: 第二章
1.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3)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
2.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A.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B.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任务。
C.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D.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E.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F.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教育现代化——基于教育传统,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
4.教育现代化的8个内容: 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 教育目标现代化;
教育内容现代化;
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 教师队伍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设备现代化;
教育制度现代化。第三章
1.内发论——孟子,佛洛伊德,威尔逊。
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
2.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辨析64)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基本阶段;(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加速人的发展;
发掘人的潜能;
提升人的价值;
健全人的个性。第四章
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2.社会本位论观点: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2)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3)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4)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
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3.个人本位论观点:
(1)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2)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3)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4.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5.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共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就是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6.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7.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1)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关。(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3)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5)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制度评价
(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8)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第五章
1.广义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2.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西方现代学制可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4.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5.教育基本法律:是依据宪法规定的全面调整教育内部、外部互相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他可以说是“教育领域的宪法”,是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6.教师如何依法执教:
(1)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前提和基础。(2)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3)教师应该具有自觉的法律意志,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7.教师资格证——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8.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热爱教育事业
(3)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
(4)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5)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9.教育基本法: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全面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它是“教育领域的宪法”,是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
10.教育基本法——《教育法》
教育单行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育行政法规——《教师资格条例》 第六章 1.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训练与资格; 专业自主;
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专业地位。2.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1)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良好的人品;
良好的人际交往过技能;
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3)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4)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基本要求: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自我反省,终身学习。3.骨干教师的4阶段理论: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 4.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敩学相长 第七章 1.课程:(广义)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学科课程——又叫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3.活动课程——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4.综合课程: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5.课程设计的模式:
学科中心设计;
学习者中心设计;
问题中心设计。
6.课程计划: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也叫课程方案。7.课程计划设计的一般原则:(1)注重课程水平的合适性(2)充分体现均衡性(3)具有充分的灵活性
(4)课程计划本身及其中的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
7.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设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8.学科课程标准设计的一般原则:(1)要保持基本要求(2)要有一定的选择性(3)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4)要体现课程中最精华的知识,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体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你,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第八章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辨别175)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概念。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主成部分,是以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智育的基本途径。智育的实施除通过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概括的说,教育和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之间关系。2.教育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双基)(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3.教学过程的5个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知识与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贯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5.在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接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以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班级授课制 意义: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缺点:班级授课制强制系统学习书本,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7.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第九章
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说,他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2.德育包括4个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的心理 4.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2)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的水平之间的矛盾(最主要矛盾)(3)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6.主要的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的原则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5)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材施教的原则 7.德育的途径:
(1)教学(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辨析】)(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活动
(4)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5)班主任工作(6)志愿者活动 第十章
1.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平行性原则;(马卡连柯)
民主与自主的原则; 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目标原则。2.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要求:(1)班级组织纪律管理(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3)班级文档管理
(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第十一章
1.课题选择选题原则:(1)教育性(2)实践性(3)可行性(4)适宜性(5)伦理性
2.行动研究的特征:
(1)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研究与教学是合为一体的。(4)研究的循环性 3.叙事研究的特征:(1)呈现事件情节(2)重视背景(3)凸显个人(4)重视反思
4.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法(选择)(1)实物分析法(2)观察法(3)问卷法(4)访谈法(5)测验法
第五篇: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
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
1.: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科学。P13
2.社会学家:
孔德【法】,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
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迪尔凯姆(涂尔干)【法】,法国第一个获的任命的社会学教授;
社会学独立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韦伯【德】,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是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
3.系,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4.: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基本问题):
·为什么个人要加入各种社会群体成为社会之一员?
·自然人是如何变为社会人的?
·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遵循的规则是什么?
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
·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基本群体形式有哪些?
·初级社会群体在其成员发展方面有何意义?
·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怎样?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社会问题对于社会变迁的意义何在?
·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如何?
第二章
1.:
·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社会是由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社会内涵集中体现为社会关系。
2.社会实在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各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 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并不简单的是个体之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社会唯名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相互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韦伯)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 技术和知识 规范和习惯 信仰和价值等。文化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经验。
4.文化中心主义:
在研究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时,可能会发现某一民族成员因过分认同本族文化,而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不理解以致贬低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5.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6.:
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
指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在变迁速度上所发生的时差。一般而言,物质技术的变化发生在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之前。但是,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的变化先于物质文化的变化的情况也经常发生。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化决定非物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一旦形成必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因此,文化堕距是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7.文化边际:
文化区域或文化群体的边缘部分
第三章
1.: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具有社会性,结果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
2.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
·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应,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重新社会化”
3.人格结构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理想原则)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
4.①口唇期(0到18个月),在这一阶段口,唇,舌是动情区,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依赖和攻击性
②肛门区(18月到3岁),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肛门,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性格:肛门排放性性格和肛门便秘性性格
③性器区(3岁到6岁)其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
④潜伏期(6到1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玩伴多为同性
⑤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儿童的认知发展:
·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根据:心理社会危机
1、婴儿前期 0-2岁 信任-不信任
2、婴儿后期 2-4岁 自主-怀疑
3、幼儿期 4-7岁 主动-内疚
4、童年期 7-12岁 勤奋-自卑
5、青少年期 12-18岁 角色认同一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 18-25岁 亲密-疏离
7、成年中期 25-50岁 繁衍-停滞(代际关怀-自我沉浸)
8、成年后期 50岁后 完美-失望、厌恶
第四章
1.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p69
2.符号互动论:p76-77
开创者-米德;
贡献者-托马斯,库利;
发展-布鲁默(芝加哥学派),库恩(衣阿毕学派)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三个基本假设+五个观点
3.与人们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 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人社会地位的表征。
4.第五章
1.同体中,成员具有某种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3.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初级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库利提出)
4.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规模较小
·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全面性,多层次性)
·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具有人情味(人际关系亲密)——最重要
·人与人之间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
·非正式群体规范
5.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婚姻构成最初的家庭关系,这就是夫妻之间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6.:
1)生物功能——满足、生育
2)经济功能——生产、消费
3)抚育功能
4)赡养功能
5)休息与精神满足
家庭的功能与社会发展阶段,家庭生命周期,文化等因素有关
7.p113【功利主义文化】
第六章
1.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的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等
2.·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目标比较简单明确
·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3.p132
定义: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层、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理想型组织的特征——简答题)
(1)组织内部有清楚地分工
(2)职位分等,形成自上而下的权威体系
(3)行政管理人员有专业资格
(4)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职务即职业
(5)行政管理人员的升迁取决于上司评价
(6)组织内部有严格的、统一的纪律,下级要接受上级的监督
4.(简答题,重点在负功能)p133
第七章
2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p148
3.p156
4.垂直(纵向)流动: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
5.:功能专门化,地位多样化
·水平分化——职能上的差别
·垂直分化——社会不公平
6.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地位最重要)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7.:一些社会群体或职业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排列顺序大体是一致的。:一些社会群体或职业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排列完全相反。
8.精英循环理论——帕累托(意)
精英称号与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是精英衰败的表征,这种不平衡的潜在原因是低级阶层中优秀分子的聚集和高等阶层中劣等分子的聚集,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流动不畅和精英循环受阻。
9.第八章
1.: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德国,滕尼斯)
2.·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一定的地狱界限
·共同的社会生活
·社区文化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1)土地的重要性 2)区位边缘化 3)区位结构简单 4)地域范围广 5)工作场所与居住空间合一
4.(1)城市社区人口规模大 密度高
(2)城市居民的异质性高
(3)城市居民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色彩薄弱
(4)城市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较明显的区分
5.: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和受教育机会,乃至在政治和社会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别的现象。
6.城市化的定义: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第九章
1.体系。
2.·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p193-195
正:满足人的需要,导向功能,整合与控制功能,文化传递功能
负:压制成员个性,阻碍社会变迁p199-201
第十章
1.: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期望的事物被中断
·社会规定的正当的东西被破坏
·社会所珍视的社会模式与关系脱节
2.第十一章
1.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社会控制是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上的,并主要表现为外在力量的施加,但并不排除个人内在约束力的发挥。
2.简答题):
正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2)维持正常生活3)促进社会发展
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僵硬而有力地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P241
第十二章(不考)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的定义: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指的是十七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模式的转变过程。
第十五章
题型:
一、论述题(2)
*结合实际谈谈社区的功能具体论述
二、简答题(5)
简要论述+解释
三、名词解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