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解读“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推荐)
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解读“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
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解读“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
近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工商总局和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就《意见》出台的背景、实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的意义、改革的目标、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改革的主要内容等问题予以解答,并对推进这项改革提出工作要求。
简化登记手续 实施“两证整合”
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指将个体工商户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营业执照,通过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公民只需填写“一张表”,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办理个体工商户工商及税务登记的登记制度。“两证整合”是“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向个体工商户的延伸,是商事制度改革的又一新举措。
2015年10月1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的“三证合一”。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属于自然人范畴,不是组织机构。在制度上,个体工商户只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税务部门颁发的税务登记证,没有组织机构代码证(有些地方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颁发部门曾向少部分个体工商户颁发了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因此,在2015年实施“三证合一”的改革中,没有包括个体工商户。在企业实行“三证合一”以后,个体工商户依然要到工商、税务两家分别办理登记手续的问题逐渐凸显,简化个体工商户登记的呼声开始出现。
2015年12月,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要求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研究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问题,使我国公民能够更便利地从事个体经营。工商总局、税务总局领导对这一工作高度重视,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与税务总局征管科技司密切合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今年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确定为今年商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按照国务院要求,工商总局、税务总局与相关部门积极协商,加紧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召开专门工作协调会,确定了使用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的统一代码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工商总局、税务总局按照“保留必需、合并同类、优化简化”的原则,整合优化了满足两部门工作要求的登记文书规范和业务流程,确定了两部门信息共享技术方案,完成了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的相关制度制定工作。8月底,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四部门制定发布了《意见》。
便利个体经营 促进经济发展
个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工商户是我国公民从事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主体形式,我国个体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创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面推行“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这一改革,有利于建立程序更为便利、内容更为完善、流程更为优化和资源更为集约的市场准入新模式,简化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程序,便利公民从事个体经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有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这一改革,能够有效推动工商、税务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提升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效能,对于推进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表一窗一材料 登记只需找工商
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实现公民只需填写“一张表”,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办理个体工商户工商及税务登记,将由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部门分别核发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改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同时,实现工商、税务部门的个体工商户数据信息实时共享。通过“两证整合”实现一照一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个体工商户创业经营的便利化程度。
这项改革将遵循三项原则:一是便捷高效。就是按照程序简便、办照高效的要求,优化审批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登记效率,方便个体工商户登记。二是规范统一。就是按照优化、整合、一体化的原则,科学制定“两证整合”登记流程,实行统一的“两证整合”登记程序和登记要求,规范登记条件、登记材料。三是统筹推进。就是大力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将“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与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工作统筹考虑、协同推进。
7项改革内容 减轻商户负担
全面实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整合。《意见》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建立了个体工商户统一登记流程、统一编码和赋码规则等,全面实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模式。通过“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该营业执照具有原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的功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赋码后,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相关信息按规定期限回传统一代码数据库。
统一登记条件,规范登记流程。《意见》按照“保留必需、合并同类、优化简化”的原则,整合优化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照和公示等程序,缩短登记审批时限。实行统一的登记条件和登记申请文书规范。申请人办理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时只需填写“一表”,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并核准后,向个体工商户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并与税务部门共享申请材料和审核信息,实现实时数据交换、档案互认。个体工商户的电子登记档案与纸质登记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税务机关在个体工商户办理涉税事宜时,确认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相关信息,进行税务管理。
优化登记管理服务方式。《意见》要求个体工商户登记做到公开办理、限时办理、透明办理,条件公开、流程公开、结果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要及时公开个体工商户的基础信息。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简明易懂的“两证整合”登记办事指南,严格按照《个体工商户登记业务流程》(附件3)的规定办理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工商部门要切实履行对申请人的告知义务,包括告知相关涉税事宜,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强化内部督查和社会监督,提高登记效率。
改造升级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意见》要求各地依托已有的“三证合一”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以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为单位,建立工作机制,确定工作职责,落实责任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切实按照《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工商税务信息共享技术方案》实施信息交换和共享。工商、税务部门将个体工商户相关登记信息实时传输至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意见》强调要强化信息化保障,改造、升级各自信息化业务系统,确保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的顺利实施。
建立部门信息传递与数据共享的保障机制。要充分利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个体工商户基础信息和相关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间广泛共享和有效应用。积极推进“两证整合”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照和公示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最终实现“两证整合”网上办理。
积极统筹推进,确保平稳实施。为顺利实施这项改革,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确定黑龙江、上海、福建和湖北4个省(市)为试点地区。试点地区自2016年10月1日起实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向新开业个体工商户发放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其他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5个计划单列市自2016年12月1日起实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
为确保这项改革能够平稳实施,尽量减轻改革前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负担,与“三证合一”对企业提出过渡期的要求不同,《意见》对2016年12月1日前成立的个体工商户没有设定换照过渡期。对于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和主动要求换照的个体工商户,工商部门换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暂未取得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其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继续有效。各地可以鼓励个体工商户主动换领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但是,《意见》特别强调,要充分尊重个体经营者的意愿,不得组织对“两证整合”前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强制换照;因实行强制换照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严肃处理。
对于已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且在税务机关办理过涉税事项的个体工商户,其申请注销登记,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税务机关出具的《清税证明》。
清理相关法规文件,推动改革成果广泛认可和应用。各地要及时梳理与“两证整合”登记模式相冲突的相关文件,尽快在制度框架内依法及时修订和完善,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内运行。“两证整合”改革后,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具备原工商营业执照和原税务登记证的效力,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及中介机构等均要认可,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督促,做好代码转换以及部门间信息系统衔接。
六项工作要求 稳步推进改革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工商、税务、发展改革和法制部门要积极推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强化统筹,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做好人、财、物、网络和技术保障。
加强工作落实。各地工商、税务、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倒排时间表,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法规文件的清理和信息系统升级改造等工作。要做好基础数据采集工作,提高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准确、完整;对于申请变更登记和主动申请换照的,要做好换照前后工作的延续和衔接,确保改革举措顺利平稳开展,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加强协同推进。《意见》要求各地把促进个体经济发展同实施“两证整合”改革结合起来,清理、取消限制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制订、出台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化保障,形成工作合力。要积极构建公平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研究、探索对个人网商等新型市场主体依法登记问题,稳妥推进个人网商登记工作,实现线上线下统一登记、一致监管和公平纳税。
加强业务培训。“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改革内容多,实施操作比较复杂,工商、税务部门要围绕“两证整合”登记改革涉及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文书规范和信息传输等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要特别加强办事窗口能力建设,使窗口工作人员准确把握改革要求,熟练掌握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加大对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的宣传解读力度,及时解答和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使社会各界充分知晓改革,支持改革,自觉应用改革成果。
加强督促检查。各地工商、税务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制定督促检查工作计划,按照责任单位、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做好跟踪督查。要严肃工作纪律,对实施改革工作协调配合不力,造成工作脱节、延误改革进程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加大问责和考核力度。
《意见》要求黑龙江、上海、福建和湖北4个试点地区密切关注试点过程,将试点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报告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法制办。在全国全面实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后,各地对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要及时报告。
下步工作安排 办实惠民好事
工商总局制定相关方案。工商总局要抓紧制定下发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数据标准和技术方案,各省工商部门要根据工商总局制定的数据标准和技术方案,抓紧进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调试,确保改革按时实施。同时,推进其他信息系统的相应调整改造,确保后续顺利衔接。
税务总局做好系统升级。税务总局要抓紧对金税三期核心征管系统进行对应的改造升级,确保改革按时实施;同时推进其他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确保与改革顺利衔接;督促各地国税机关和地税机关尽快完成国税、地税共管户比对清理工作,切实落实好“两证整合”业务流程相关规定,实现“一方受理,另一方共享数据”,减轻个体户负担。
两部门共同指导试点工作。两部门共同指导、跟踪试点开展,密切关注试点推进工程,及时总结试点经验,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问题,为在全国实施“两证整合”积累经验。
两部门联合开展系统培训。个体工商户登记和税务管理都在基层,目前全国有2.2万多个工商所开展登记工作,有2.1万个税务分局(所)开展税收管理工作,这项改革涉及两部门的基层机构和数量庞大的工商、税务干部,培训内容多,培训任务重。但是,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顺利实施这项改革的关键。因此,培训工作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认真做好。
两部门联合加强宣传引导。在充分利用好中央媒体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指导各地广泛开展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的宣传工作,形成使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个体经营者知晓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把这项惠及上亿群众的改革好事办实。
第二篇: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
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
政策解读
1.什么是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 答: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是指将个体工商户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营业执照,通过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公民只需填写“一张表”,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办理个体工商户工商及税务登记的登记制度。“两证整合”是“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向个体工商户的延伸,是商事制度改革的又一新举措。
2.我区“两证整合”改革启动时间及实施范围? 答:自2016年12月1日起,我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实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两证整合”实施范围为本地登记的个体工商户。
3.“两证整合”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答:个体工商户是我国公民从事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主 体形式,我国个体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创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推进这一改革,有利于建立程序更为便利、内容更为完善、流程更为优化、资源更为集约的市场准入新模式,简化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程序,便利公民从事个体经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降发展,有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这一改革,能够有效推动工商、税务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提升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效能,对于推进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通过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实现公民只需填写“一张表”,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办理个体工商户工商及税务登记,将由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部门分别核发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改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同时,实现工商、税务部门的个体工商户数据信息实时传输至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新疆)共享平台。通过“两证整合”实现一照一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个体工商户创业经营的便利化程度。
5.什么是“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答: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要求,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建立覆盖全面、稳定且唯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该代码设计为18位,一个主体只能拥有一个统一代码,一个统一代码只能赋予一个主体。主体注销后,该代码将被留存,保留回溯查询功能。
6.“两证整合”后加载统一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具备什么功能?
答:“两证整合”后加载统一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具有原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的功能。
7.实行“两证整合”后是否还需要办理税务登记证? 答:实行“两证整合”后,新办个体工商户由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核发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不需要再单独办理税务登记证。
8.个体工商户换领“两证整合”营业执照时是否需要收缴原税务登记证及组织机构代码证?
答:2016年12月1日前成立的个体工商户申请变更登记或者申请换照的,无需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交回原税务登记证,换照后,原税务登记证自动失效;对于已领取组织机 构代码证的个体工商户,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原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为防止赋码错误,工商、质监部门也已提前进行了数据对接,组织机构代码证的码段将直接嵌入新照中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中,以便于个体工商户在其他部门办理车辆登记、银行帐户开户等业务。在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第9—17位为主体标识码,使用原组织机构代码)的营业执照后,原组织机构代码证自然失效。
9.实施“两证整合”后,必须要换照吗?未换发的证、照可以使用到什么时候?
答:工商部门鼓励个体工商户主动换领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对暂无换照意愿的,不实行强制换照;对于暂未办理“两证整合”的个体工商户,其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继续有效。
10.个体工商户换领“两证整合”营业执照收费吗? 答:换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不收取任何费用。
11.新办个体工商户取得“两证整合”营业执照后,到哪个税务机关办理涉税事项?
答: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 户,应持营业执照到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涉税事宜,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按期申报、缴纳税款。
12.实行“两证整合”后,个体工商户注销登记时是否要先行进行清税申报?
答:已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且在税务机关办理涉税事项的个体工商户申请注销登记,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税务机关出具的《清税证明》。其他个体工商户仍按原规定办理注销登记。
13.实行“两证整合”后,已在税务机关启用统一代码的个体工商户如何办理变更登记?
答:在税务机关已启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个体工商户,登记信息发生变更的,主管税务机关通过外部信息交换系统获取工商部门变更工商登记有关表单信息,并对变更信息进行确认,纳税人无需至税务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14.2016年12月1日前成立的个体工商户换领“两证整合”营业执照的,是否需要前往税务机关办理相关涉税事宜? 答:换领加载统一代码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应尽快联系税务机关办理启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相关涉税业务。
第三篇: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政策集锦及专题解读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政策集锦及专题解读 | 史上最全 吐血整理
原创2016-04-01红盾论坛红盾论坛自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开展以来,本公号一直持续跟进高度关注。应广大粉丝要求,为方便大家一站式全景式了解商事制度改革,现将有关重要政策及解读汇总如下(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一、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1、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2、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3、工商总局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各项工作的通知
4、工商总局《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系列解读
5、开公司有哪些新变化: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6、宁波市工商局关于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解读
7、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提示单
8、最高法院:关于《公司法》修改后公司诉讼案件的审理问题
9、最高法院判例:工商登记不是确认股东资格的法定要件
10、最高法院判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持股比例可以与出资比例不一致
11、认缴≠任性!法院判决认股东需以认缴额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12、甘培忠:“认缴制”是个有毒产品 工商系统引领的公司登记制度改革是在自掘坟墓
13、关于认缴制的几个认识误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并非认缴注册资本制
14、关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十大认识误区
15、工商登记与公司控制权争夺裁判规范指引
16、【锦囊】新公司法下股东应该如何出资? 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改革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三证合一” 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文)
2、三部门详谈“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新版营业执照应用上各部门应通力协作
3、专家深度解读《关于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
4、国务院政策吹风会文字实录:加快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
5、国务院关于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6、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编码规则
7、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全面解读
8、政策 | 工商总局等六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9、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关于做好“三证合一”有关工作衔接的通知
10、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三证合一”有关工作衔接的补充通知
11、工商部门从今年10月1日起颁发新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
12、工商总局调整新版营业执照板式 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3、喜大普奔!央行 工商总局关于“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有关支付结算业务管理事项的通知
14、工商总局关于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的公告
15、央行关于在金融领域推广使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公告
16、工商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工作的意见
17、工商总局公布《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 10月1日起施行
18、国家工商总局:“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有关政策权威解读
19、史上最全最细的“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注册问题答疑,拿走不谢!
20、“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知多少——国家工商总局有关负责人解读相关政策
21、今日起“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实施
22、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禁设区域清单
23、税务总局明确:10月1日起新设企业无需再办税务登记
2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涉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
25、税务总局明确“三证合一”后纳税人识别号变化 27、26、“三证合一”后,纳税人最近常问这9个问题!
28、“三证合一”后企业需要跑以下工作
29、“三证合一”后,需要重新刻制发票专用章吗?最新常见问题权威解答
30、“三证合一”常见问题汇编
(二)31、“三证合一”变更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纳税人办税注意事项
32、“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业务操作重点问题
33、“一照一码”热点问答之税务专题
34、质检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通知 35、1月1日起质监部门不再向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发放和更换组织机构代码证
36、“三证合一”后,企业注销将有重大变化!
37、注意啦!“三证合一”后简易注销,工商、税务各不同
38、企业简易注销新规:哪些方面简易了?
三、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制度改革
1、国务院会议明确工商登记将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 降低创业门槛
2、国务院印发《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
明确了186项后置许可事项的监管部门
3、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后行政审批要一口受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
4、国务院关于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
5、工商总局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做好“双告知”工作的通知
6、张茅:切实提高事中事后市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7、马夫:《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解读
8、工商总局印发《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39项)和《企业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置审批指导目录》(34项)
9、工商总局关于调整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的通知
10、工商总局关于做好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后的登记注册工作的通知
11、工商登记后置审批目录大全(共148项)
12、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大全
13、国务院决定深化“先照后证”改革开展“证照分离”试点
14、国务院关于上海市开展“证照分离” 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批复
15、国务院又将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 取消和下放108项审批事项
16、国务院决定调整或明确为后置审批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共计82项)
17、国务院决定改为后置审批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共计31项)
18、国务院决定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汇总(共134项)
19、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11号)
20、国务院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27号)
21、国务院关于第一批清理规范8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22、国务院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192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23、国务院关于在北京市暂时调整有关行政审批和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定
24、国务院关于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
25、国务院关于第二批取消15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
26、文件 |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
27、文化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全面放开网吧审批
28、国务院审改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
29、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项目 30、国务院关于在广东省对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暂时调整有关行政审批和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定
四、企业年报、信息公示制度改革
1、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全文)
2、工商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外企字[2014]166 号)
3、国务院法制办、工商总局负责人就《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答记者问
4、工商总局局长解读《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热点问题【国新办发布会实录】
5、工商总局解读《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实录
6、工商总局关于停止企业检验工作的通知
7、【新法速递】农民专业合作社报告公示暂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70号)
8、【新法速递】个体工商户报告暂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69号)
9、【新法速递】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暂行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71号)
10、【新法速递】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67号)
11、工商总局要求企业和工商部门及时公示行政处罚信息
12、工商总局关于开展企业公示出资信息定向抽查的通知
13、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年报功能有调整,看看今年怎么报
14、提示丨不重视取消年检后的公示和报告义务,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法律风险
15、关于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报送报告并公示的操作指南
16、逾期未年报信用受损,该如何修复?
17、提示 | 企业年报进入倒计时阶段 工商部门详细解答有关问题
18、年报公示,企业不能不上心
19、微电影 | 企业不及时年报的代价
20、您的企业年报信息准确吗?工商部门今日起在全国开展企业年报抽查工作
21、您的企业年报信息及时准确吗?| 工商总局关于做好2016年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工作的通知
22、又要报年报了!工商总局关于做好2015年报公示工作的通知
23、企业年报17种常见错误要注意!|法律后果很严重
24、知识 | 年报与年检有哪些区别?
25、企业信息如何公示——2014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三十问答
五、事中事后监管、信用惩戒制度改革
1、国务院印发《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 明确了186项后置许可事项的监管部门
2、工商总局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做好“双告知”工作的通知
3、张茅:切实提高事中事后市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马夫:《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解读
5、【政策】国务院: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推广随机抽查机制
法规没有规定的不得擅自开展检查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
7、【解读】李克强:“双随机”抽查是监管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8、争鸣 | 市场监管部门推广双随机法要认请其局限性
9、【新法速递】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67号)
10、工商总局发布首部“黑名单”制度:《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
11、工商总局:建全国统一异常名录数据库,做实失信联合惩戒
12、政策 | 工商总局:本月起“老赖”不得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13、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44部门关于印发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
14、上市公司以后要悠着点啊,违法失信会被22个部门联合惩戒
15、妈呀!犯了这些事进失信黑名单,工商局将联合38个部门整你
16、【案例】工商总局公布9起失信联合惩戒典型案例
第四篇:商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统计局、外汇局关于开展2011
商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统计局、外汇局关于开展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的通知
商资函[2011]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工商局、统计局、外汇局:
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联合年检是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监管、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掌握外商投资企业存续状况,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工作平台。为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的实施方案的通知》([1998]外经贸资发第938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做好2011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联合年检各参检部门要严格按《通知》要求组织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联合年检,立足本职,依法行政,各司其职,在工作中加强协调和配合,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企业的参检率,高质量完成联合年检工作。
二、2011年3月1日至6月30日为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办公时间,年检内容为2010外商投资企业运营情况。在我国境内,依法批准设立并登记注册、获得法人资格的外商投资企业均须参加年检。
三、联合年检各参检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现有网络资源,认真做好外商投资企业网上年检,有条件的参检部门可利用网上年检平台完成相关数据收集工作。
四、开展电子签章试点工作的地区,应在确保资金支持前提下开展工作,不得向企业摊派费用。
五、对不申报年检、未如实申报年检情况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联合年检各参检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依法处理。会计师事务所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国注册会计师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财务会计等法规制度的规定,客观、真实、公允地进行鉴证和服务。
六、联合年检各参检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年检工作的指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年检工作有序进行;要加强对政府部门和企业年检工作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联合年检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要加强对年检数据的统计分析,充分利用联合年检的信息资源和数据,深入分析外商投资企业运营情况,年检工作结束后形成分析报告上报。
商务部 财政部 税务总局工商总局 统计局 外汇局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浅议名称登记制度改革
浅议名称登记制度改革
江苏省无锡工商局 魏磊 徐艳
对一个商事主体而言,名称是其独立人格的基础,也是其财产权的重要部分,因此,名称对于商事主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名称登记制度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正在试点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又将带来新的变数。
一、现行名称登记中存在的问题
1.名称登记的法律支撑严重缺乏。对于名称登记是否属于独立的行政许可,现行法规没有明确的规定,学界也有不同的认识,导致名称登记在程序设定、争议解决、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出现了严重的障碍。此外,目前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还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以总局令颁布实施的,法律位阶偏低,多年来还未做修订,不仅在与《公司法》等几经修改的法律法规上衔接不畅,即使与2009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相比,在设计思路、原则把握等方面也已显得落后。
2.名称登记效率低下。经营者申办营业执照时常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进行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少则几天,多则数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传统的趋吉避凶心理造成经营者对名称的要求过高;苛刻的名称查重标准限制了经营者的选择面;名称相似性判断难度过高严重降低了登记效率;名称登记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便捷的需要保护的字号和不允许使用的字号信息数据库等。
3.名称近似性判断过于主观。《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六条规定企业在登记主管机关辖区内不得与已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相同或者近似,对于名称近似的判断只有原则规定,没有具体标准。对名称近似性判断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字号和行业,字号究竟达到何种相似程度才可以认定为“近似”很难把握,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使得同行业的认定难度越来越高。对名称近似性的判断在实践中过于依靠登记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主观认识。
4.名称登记制度过度公法化。名称权是私权,企业拥有自主选定和使用名称的权利。理论上,要求企业名称必须经过法定程序登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名称具有唯一性和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因此,登记机关只需要保证其名称具有唯一性、不违反法律强制规定和公序良俗即可。我国立法对名称登记限制过多,将很多本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了行政机关。譬如,一个企业应当有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使用与自己相同的字号或者与自己近似的企业名称,如果商事主体已明确放弃行使私权,行政机关还横加干涉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如,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危害的是在先登记企业的民事权利,对登记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影响很小,由此引起的争议应当通过民事途径解决为宜,我国由登记机关进行裁决虽无不可,但是登记机关却无权作出最终裁决,还要经过法院的审查,这样一来原本简单的民事纠纷演变成行政和民事纠纷,给争议双方和登记机关都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名称登记可能造成的影响
从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和广东等工商登记改革试点地区的情况看,本次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将涉及注册资本、(住所)经营场所、经营资格、企业年检等许多方面,其中有些方面可能对现有名称登记制度产生很大影响。
1.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影响行业、组成形式和登记管辖。四个城市均实行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深圳和珠海的营业执照上不再记载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目前在名称核准登记过程中,注册资本是决定登记管辖机构和行业、组成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达到一定注册资本要求才能在企业名称中冠以“中国”、省名等行政区划名称,才能使用特定行业名称和企业组成形式。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后,必须变革相关登记制度。
2.经营范围非强制登记影响行业划分。目前行业划分在名称核准登记中意义重大,不仅是企业名称的要素之一,而且决定了能否使用与已登记注册的企业相同的字号。行业划分的直接依据是经营范围。四个城市对经营范围登记均进行了改革,不再强制要求企业按照营业执照登记的范围从事经营活动,可以自主经营法定范围内的所有一般性经营项目,许可经营项目登记不需要提交许可证或许可批准文件。深圳、珠海营业执照中不记载经营范围。即使名称中登记了从事的行业,企业也可以进行该行业以外的经营活动,如此一来,目前名称登记中的行业划分将失去意义,进而影响同行业中相同或近似字号的使用。
3.行政许可和审批后置影响企业名称中的经营范围信息的准确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广东四市试点中均提出将行政许可和审批后置,企业先进行商事主体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再申请从事特定经营活动所需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但是企业在登记名称中常常包含了反映经营范围信息的内容,如“好滋味”字号暗示从事的是食品行业,“某某某加油站”表示经营的是汽车加油业务。如果企业注册的名称明示或暗示其从事的是需要取得行政许可或审批才能经营的业务,但取得营业执照后迟迟未能取得相关许可或审批,产生经营者名不符实的问题,这势必会降低登记的公信力,提高市场交易风险。
4.对名称登记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材料齐全但申请的名称总是被登记机关驳回常引起申请人不满。目前该问题很少引起重视是因为前置许可和审批耗时更长。行政许可和审批后置后,如果不变更名称登记制度,必将凸显出名称登记效率低的问题。
三、名称登记制度改革建议
针对当前名称登记存在的问题和工商登记改革的趋势,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变革名称登记制度:
1.加快立法立规。要借推进工商登记改革修改大量法律法规定的有利时机,系统梳理名称登记规章,调整名称登记理路,确立新的审查原则,以立法立规的形式,确立名称登记的法律地位。
2.建立公共名称查重平台,由申请人自行查重,只要与现有名称不完全相同、不违反法律强制规定和公序良俗,登记机关就可以核准,由名称近似等问题引起的法律责任由申请人自行承担。这样既可以保障经营者的私法自治,减少公权干涉,提高名称登记效率,也符合当前“简政放权”的机构改革要求和“宽进严管”的商事改革方向。
3.根据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登记制度的变化调整名称登记制度。工商登记改革中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登记制度变化后,名称登记制度也应相应改变。譬如改变根据注册资本确定登记管辖和组织形式的作法,名称中是否包含行业由经营者自主选择等。对于经营者名不符实的问题,按照现在的改革思路,在名称登记中较难解决,只有在事后加强监管,如果名不符实造成他人利益受损,受害方也能通过诉讼的方式保护权益。
4.完善名称争议解决机制。因名称近似等问题引起的法律纠纷是私法纠纷,理应通过私法的方式解决。争议双方可以自行协商,协商不成的提交仲裁或向法院起诉。如果需要建立行政解决机制,建议采取行政裁决的方式,行政机关作为第三方的身份居间裁决民事纠纷。裁决的启动应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不能由行政机关自行启动;裁决的对象是双方名称是否近似等民事争议而非登记机关的名称登记行为;裁决应当具备准司法的效力,裁决结果具备执行力;由于名称近似判断过于主观,建议或者给予名称争议行政裁决的终局效力,或者规定如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可以就争议内容向法院起诉,但不能就裁决行为提起诉讼。
由于各国商标制度不同,一些外资企业不注重在华商标注册,导致其商标在中国被恶意抢先注册。一些企业或者个人“傍名牌”,将外国商标用作企业字号,进行不正当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