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制度改革政策出台过程[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11:3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登记制度改革政策出台过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登记制度改革政策出台过程》。

第一篇:登记制度改革政策出台过程

登记制度改革政策出台过程

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

2013年12月28日,人大常委会对《公司法》作出修改。2014年2月7日,国务院批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2014年2月14日,国家工商总局发文要求停止企业年检。2014年2月19日,国务院对涉及市场主体登记的两部法规予以废止,对包括《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在内的八部法规作出修改。

2014年2月20日,国家工商总局对涉及市场主体登记的四部规章进行了修改,发布新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

2014年3月1日,新的登记制度正式启动实施。

第二篇: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政策集锦及专题解读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政策集锦及专题解读 | 史上最全 吐血整理

原创2016-04-01红盾论坛红盾论坛自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开展以来,本公号一直持续跟进高度关注。应广大粉丝要求,为方便大家一站式全景式了解商事制度改革,现将有关重要政策及解读汇总如下(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一、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1、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2、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3、工商总局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各项工作的通知

4、工商总局《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系列解读

5、开公司有哪些新变化: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6、宁波市工商局关于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解读

7、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提示单

8、最高法院:关于《公司法》修改后公司诉讼案件的审理问题

9、最高法院判例:工商登记不是确认股东资格的法定要件

10、最高法院判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持股比例可以与出资比例不一致

11、认缴≠任性!法院判决认股东需以认缴额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12、甘培忠:“认缴制”是个有毒产品 工商系统引领的公司登记制度改革是在自掘坟墓

13、关于认缴制的几个认识误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并非认缴注册资本制

14、关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十大认识误区

15、工商登记与公司控制权争夺裁判规范指引

16、【锦囊】新公司法下股东应该如何出资? 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改革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三证合一” 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文)

2、三部门详谈“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新版营业执照应用上各部门应通力协作

3、专家深度解读《关于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

4、国务院政策吹风会文字实录:加快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

5、国务院关于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6、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编码规则

7、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全面解读

8、政策 | 工商总局等六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9、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关于做好“三证合一”有关工作衔接的通知

10、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三证合一”有关工作衔接的补充通知

11、工商部门从今年10月1日起颁发新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

12、工商总局调整新版营业执照板式 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3、喜大普奔!央行 工商总局关于“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有关支付结算业务管理事项的通知

14、工商总局关于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的公告

15、央行关于在金融领域推广使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公告

16、工商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工作的意见

17、工商总局公布《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 10月1日起施行

18、国家工商总局:“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有关政策权威解读

19、史上最全最细的“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注册问题答疑,拿走不谢!

20、“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知多少——国家工商总局有关负责人解读相关政策

21、今日起“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实施

22、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禁设区域清单

23、税务总局明确:10月1日起新设企业无需再办税务登记

2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涉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

25、税务总局明确“三证合一”后纳税人识别号变化 27、26、“三证合一”后,纳税人最近常问这9个问题!

28、“三证合一”后企业需要跑以下工作

29、“三证合一”后,需要重新刻制发票专用章吗?最新常见问题权威解答

30、“三证合一”常见问题汇编

(二)31、“三证合一”变更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纳税人办税注意事项

32、“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业务操作重点问题

33、“一照一码”热点问答之税务专题

34、质检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通知 35、1月1日起质监部门不再向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发放和更换组织机构代码证

36、“三证合一”后,企业注销将有重大变化!

37、注意啦!“三证合一”后简易注销,工商、税务各不同

38、企业简易注销新规:哪些方面简易了?

三、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制度改革

1、国务院会议明确工商登记将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 降低创业门槛

2、国务院印发《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

明确了186项后置许可事项的监管部门

3、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后行政审批要一口受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

4、国务院关于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

5、工商总局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做好“双告知”工作的通知

6、张茅:切实提高事中事后市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7、马夫:《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解读

8、工商总局印发《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39项)和《企业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置审批指导目录》(34项)

9、工商总局关于调整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的通知

10、工商总局关于做好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后的登记注册工作的通知

11、工商登记后置审批目录大全(共148项)

12、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大全

13、国务院决定深化“先照后证”改革开展“证照分离”试点

14、国务院关于上海市开展“证照分离” 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批复

15、国务院又将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 取消和下放108项审批事项

16、国务院决定调整或明确为后置审批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共计82项)

17、国务院决定改为后置审批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共计31项)

18、国务院决定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汇总(共134项)

19、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11号)

20、国务院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27号)

21、国务院关于第一批清理规范8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22、国务院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192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23、国务院关于在北京市暂时调整有关行政审批和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定

24、国务院关于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

25、国务院关于第二批取消15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

26、文件 |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

27、文化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全面放开网吧审批

28、国务院审改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

29、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项目 30、国务院关于在广东省对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暂时调整有关行政审批和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定

四、企业年报、信息公示制度改革

1、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全文)

2、工商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外企字[2014]166 号)

3、国务院法制办、工商总局负责人就《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答记者问

4、工商总局局长解读《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热点问题【国新办发布会实录】

5、工商总局解读《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实录

6、工商总局关于停止企业检验工作的通知

7、【新法速递】农民专业合作社报告公示暂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70号)

8、【新法速递】个体工商户报告暂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69号)

9、【新法速递】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暂行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71号)

10、【新法速递】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67号)

11、工商总局要求企业和工商部门及时公示行政处罚信息

12、工商总局关于开展企业公示出资信息定向抽查的通知

13、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年报功能有调整,看看今年怎么报

14、提示丨不重视取消年检后的公示和报告义务,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法律风险

15、关于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报送报告并公示的操作指南

16、逾期未年报信用受损,该如何修复?

17、提示 | 企业年报进入倒计时阶段 工商部门详细解答有关问题

18、年报公示,企业不能不上心

19、微电影 | 企业不及时年报的代价

20、您的企业年报信息准确吗?工商部门今日起在全国开展企业年报抽查工作

21、您的企业年报信息及时准确吗?| 工商总局关于做好2016年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工作的通知

22、又要报年报了!工商总局关于做好2015年报公示工作的通知

23、企业年报17种常见错误要注意!|法律后果很严重

24、知识 | 年报与年检有哪些区别?

25、企业信息如何公示——2014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三十问答

五、事中事后监管、信用惩戒制度改革

1、国务院印发《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 明确了186项后置许可事项的监管部门

2、工商总局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做好“双告知”工作的通知

3、张茅:切实提高事中事后市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马夫:《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解读

5、【政策】国务院: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推广随机抽查机制

法规没有规定的不得擅自开展检查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

7、【解读】李克强:“双随机”抽查是监管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8、争鸣 | 市场监管部门推广双随机法要认请其局限性

9、【新法速递】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67号)

10、工商总局发布首部“黑名单”制度:《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

11、工商总局:建全国统一异常名录数据库,做实失信联合惩戒

12、政策 | 工商总局:本月起“老赖”不得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13、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44部门关于印发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

14、上市公司以后要悠着点啊,违法失信会被22个部门联合惩戒

15、妈呀!犯了这些事进失信黑名单,工商局将联合38个部门整你

16、【案例】工商总局公布9起失信联合惩戒典型案例

第三篇:浅议名称登记制度改革

浅议名称登记制度改革

江苏省无锡工商局 魏磊 徐艳

对一个商事主体而言,名称是其独立人格的基础,也是其财产权的重要部分,因此,名称对于商事主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名称登记制度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正在试点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又将带来新的变数。

一、现行名称登记中存在的问题

1.名称登记的法律支撑严重缺乏。对于名称登记是否属于独立的行政许可,现行法规没有明确的规定,学界也有不同的认识,导致名称登记在程序设定、争议解决、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出现了严重的障碍。此外,目前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还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以总局令颁布实施的,法律位阶偏低,多年来还未做修订,不仅在与《公司法》等几经修改的法律法规上衔接不畅,即使与2009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相比,在设计思路、原则把握等方面也已显得落后。

2.名称登记效率低下。经营者申办营业执照时常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进行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少则几天,多则数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传统的趋吉避凶心理造成经营者对名称的要求过高;苛刻的名称查重标准限制了经营者的选择面;名称相似性判断难度过高严重降低了登记效率;名称登记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便捷的需要保护的字号和不允许使用的字号信息数据库等。

3.名称近似性判断过于主观。《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六条规定企业在登记主管机关辖区内不得与已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相同或者近似,对于名称近似的判断只有原则规定,没有具体标准。对名称近似性判断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字号和行业,字号究竟达到何种相似程度才可以认定为“近似”很难把握,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使得同行业的认定难度越来越高。对名称近似性的判断在实践中过于依靠登记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主观认识。

4.名称登记制度过度公法化。名称权是私权,企业拥有自主选定和使用名称的权利。理论上,要求企业名称必须经过法定程序登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名称具有唯一性和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因此,登记机关只需要保证其名称具有唯一性、不违反法律强制规定和公序良俗即可。我国立法对名称登记限制过多,将很多本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了行政机关。譬如,一个企业应当有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使用与自己相同的字号或者与自己近似的企业名称,如果商事主体已明确放弃行使私权,行政机关还横加干涉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如,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危害的是在先登记企业的民事权利,对登记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影响很小,由此引起的争议应当通过民事途径解决为宜,我国由登记机关进行裁决虽无不可,但是登记机关却无权作出最终裁决,还要经过法院的审查,这样一来原本简单的民事纠纷演变成行政和民事纠纷,给争议双方和登记机关都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名称登记可能造成的影响

从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和广东等工商登记改革试点地区的情况看,本次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将涉及注册资本、(住所)经营场所、经营资格、企业年检等许多方面,其中有些方面可能对现有名称登记制度产生很大影响。

1.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影响行业、组成形式和登记管辖。四个城市均实行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深圳和珠海的营业执照上不再记载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目前在名称核准登记过程中,注册资本是决定登记管辖机构和行业、组成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达到一定注册资本要求才能在企业名称中冠以“中国”、省名等行政区划名称,才能使用特定行业名称和企业组成形式。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后,必须变革相关登记制度。

2.经营范围非强制登记影响行业划分。目前行业划分在名称核准登记中意义重大,不仅是企业名称的要素之一,而且决定了能否使用与已登记注册的企业相同的字号。行业划分的直接依据是经营范围。四个城市对经营范围登记均进行了改革,不再强制要求企业按照营业执照登记的范围从事经营活动,可以自主经营法定范围内的所有一般性经营项目,许可经营项目登记不需要提交许可证或许可批准文件。深圳、珠海营业执照中不记载经营范围。即使名称中登记了从事的行业,企业也可以进行该行业以外的经营活动,如此一来,目前名称登记中的行业划分将失去意义,进而影响同行业中相同或近似字号的使用。

3.行政许可和审批后置影响企业名称中的经营范围信息的准确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广东四市试点中均提出将行政许可和审批后置,企业先进行商事主体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再申请从事特定经营活动所需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但是企业在登记名称中常常包含了反映经营范围信息的内容,如“好滋味”字号暗示从事的是食品行业,“某某某加油站”表示经营的是汽车加油业务。如果企业注册的名称明示或暗示其从事的是需要取得行政许可或审批才能经营的业务,但取得营业执照后迟迟未能取得相关许可或审批,产生经营者名不符实的问题,这势必会降低登记的公信力,提高市场交易风险。

4.对名称登记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材料齐全但申请的名称总是被登记机关驳回常引起申请人不满。目前该问题很少引起重视是因为前置许可和审批耗时更长。行政许可和审批后置后,如果不变更名称登记制度,必将凸显出名称登记效率低的问题。

三、名称登记制度改革建议

针对当前名称登记存在的问题和工商登记改革的趋势,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变革名称登记制度:

1.加快立法立规。要借推进工商登记改革修改大量法律法规定的有利时机,系统梳理名称登记规章,调整名称登记理路,确立新的审查原则,以立法立规的形式,确立名称登记的法律地位。

2.建立公共名称查重平台,由申请人自行查重,只要与现有名称不完全相同、不违反法律强制规定和公序良俗,登记机关就可以核准,由名称近似等问题引起的法律责任由申请人自行承担。这样既可以保障经营者的私法自治,减少公权干涉,提高名称登记效率,也符合当前“简政放权”的机构改革要求和“宽进严管”的商事改革方向。

3.根据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登记制度的变化调整名称登记制度。工商登记改革中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登记制度变化后,名称登记制度也应相应改变。譬如改变根据注册资本确定登记管辖和组织形式的作法,名称中是否包含行业由经营者自主选择等。对于经营者名不符实的问题,按照现在的改革思路,在名称登记中较难解决,只有在事后加强监管,如果名不符实造成他人利益受损,受害方也能通过诉讼的方式保护权益。

4.完善名称争议解决机制。因名称近似等问题引起的法律纠纷是私法纠纷,理应通过私法的方式解决。争议双方可以自行协商,协商不成的提交仲裁或向法院起诉。如果需要建立行政解决机制,建议采取行政裁决的方式,行政机关作为第三方的身份居间裁决民事纠纷。裁决的启动应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不能由行政机关自行启动;裁决的对象是双方名称是否近似等民事争议而非登记机关的名称登记行为;裁决应当具备准司法的效力,裁决结果具备执行力;由于名称近似判断过于主观,建议或者给予名称争议行政裁决的终局效力,或者规定如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可以就争议内容向法院起诉,但不能就裁决行为提起诉讼。

由于各国商标制度不同,一些外资企业不注重在华商标注册,导致其商标在中国被恶意抢先注册。一些企业或者个人“傍名牌”,将外国商标用作企业字号,进行不正当竞争。

第四篇:《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定稿]

《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出台

为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保障公务出行,切实降低公务交通支出费用,《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及配套文件日前出台,标志着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参改范围、主要任务、强化管理、组织实施7个部分共21条,重点围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补贴发放、车辆留用、司勤人员安置、拟取消车辆处置和改革后公务出行保障等几大关键问题,提出了具体政策和措施。改革的6项主要任务是: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合理确定及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从严保留公务用车、创新公务交通保障机制、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公开处置取消的公务用车。> 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有关要求,推进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公务用车制度,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4〕40号)和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地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与报送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车改办〔2015〕1号)精神,结合云南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总要求,围绕建设廉洁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加快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保障公务出行,切实降低公务交通支出费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相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云南省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制度、保障公务。改革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补贴交通费用,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

(二)统筹兼顾、政策配套。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分级、分类制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实现新旧制度平稳过渡和有机衔接,确保改革方案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行性。

(三)因地制宜、倾斜基层。针对云南省边境线长、山高谷深、路网不健全、自然灾害频发以及禁毒防艾、处突维稳任务繁重和交通社会化保障能力差等实际,对基层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及乡镇予以政策倾斜,确保改革后的公务用车。

(四)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以及本方案要求,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省级党政机关先行推进,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加快推进,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按照中央部署有序推进。

三、主要目标

力争2015年12月底完成省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6年1月底完成州市级改革,2016年3月底完成县市区、乡镇(街道)改革,省以下垂直管理系统按照驻在地进度推进。2016年完成全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通过改革,实现全省公务用车数量大幅压减,行政成本明显降低,努力构建公务出行便捷可靠、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公务交通补贴适度合理、监督制约切实有力、监管问责严格有效、符合云南省实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四、参改范围

(一)机构: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下同)。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待国家出台有关政策后按照规定执行。

(二)人员:参改机关(单位)在编在岗的厅级及以下工作人员按照本方案全部参加改革。鼓励省所属厅局正职主要负责人和各州市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及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改革;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务用车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公务用车保障,但应严格规范管理,不得再领取公务交通补贴。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全部参加改革。

(三)车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

(四)其他:非驻昆的省垂直管理单位和省直行政机构,按照属地化原则,执行驻在地标准,与驻在地同步推进。迪庆州可按照本方案实施改革,如中央对藏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另行规定,再根据中央政策调整。之前已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地区和单位,一并纳入此次改革范围,并按照本方案重新规范。

五、主要任务

(一)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

改革公务交通实物保障形式,对参改人员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行政区域(城区或者规定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

行政区域(城区或者规定区域)范围由各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并与差旅费保障范围作好衔接。行政区域外公务出行执行差旅费有关规定。省级机关公务交通补贴保障范围为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等5城区。

(二)合理确定及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按照“节约成本、保证公务、简化档次、便于操作”的原则,确定并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具体档次划分如下:

1.省级部门厅局级每人每月1950元,处级1200元,科级及以下750元,机关工勤人员650元。

2.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以省级部门标准为上限制定交通补贴标准,如节支率达不到规定要求,须细分补贴档次、下调补贴标准。同一州市执行统一标准。

3.公务交通补贴属于改革性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在交通费中列支,按月随工资发放给个人,相关税收政策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承担。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适时适度调整。

(三)从严保留公务用车

1.机要通信和应急用车

省级部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可各保留10辆机要通信和应急用车,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纪委办公厅可各保留7辆。省级其他副厅级以上机关(单位)按照参改人员编制数保留,正厅级机构75人以内(含75人)的保留2辆、76—150人的保留3辆、151—225人的保留4辆、226人以上(含226人)的保留5辆;副厅级机构75人以内(含75人)的保留1辆、76人以上(含76人)的保留2辆。

州市本级:昆明市作为国家认定的大城市(Ⅰ型),可保留150辆以内;滇中产业新区可保留15辆以内。其他州市在综合考虑行政区域人口数量、面积、县市区数量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保留车辆数,曲靖市、昭通市、红河州可保留130辆以内;楚雄州、文山州、普洱市、大理州可保留120辆以内;玉溪市、保山市、丽江市、临沧市可保留110辆以内;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怒江州、迪庆州可保留100辆以内。留用的车辆由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统筹。

县市区本级:综合考虑行政区域人口数量、面积、乡镇(街道)数量等因素,将全省县市区分为四类。原则上Ⅰ类县市区可保留90辆以内;Ⅱ类可保留80辆以内;Ⅲ类可保留70辆以内;Ⅳ类可保留60辆以内。

乡镇(街道):原则上坝区乡镇(街道)可保留2辆以内;半山区可保留3辆以内;山区可保留4辆以内。乡镇(街道)留用的车辆,上级不得截留,确有必要增加车辆的,应从所属县市区本级留用车辆数中调剂。

各类开发区和农场: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经济合作区等管理机构可留用少量机要通信和应急用车,并纳入州市本级统筹。参改范围内的各类农场管理机构可参照坝区乡镇留用。

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可根据当地特殊情况,对县市区、开发区留用车辆进行统筹,但不得调配到州市本级。

2.执法执勤用车

执法执勤部门统一参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照规定保留的执法执勤用车要严格配备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管理和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省级执法执勤部门留用执法执勤用车不超过编制数的30%,州市本级不超过50%,县市区及以下原则上不超过70%。超出留用比例的部门,按规定扣减部门的公务交通补贴,留用比例超过90%的不予发放。同时,按照总量控制原则,在中央政策允许全省保留执法执勤用车数量上限内,统筹部分执法执勤用车,用于保障边境县市、藏区县市和少数民族自治县基层一线工作需要。推动建立跨部门综合执法用车平台,对保留的执法执勤用车进行统一集中管理。执法执勤部门的其他一般公务用车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3.特种专业技术用车

符合规定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由各地区各部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分类,同时需附装载专业设备清单,逐级汇总审核后,报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

4.调研和接待用车

县级以上党委和政府可保留少量调研车辆,不固定专人使用,用于保障各级党政负责同志下乡调研等活动。接待用车可以取消的一律取消,通过社会化方式提供;不具备社会化保障条件的,通过各级公务用车服务平台保障。调研和接待用车以中巴车型为主,实行编制总量控制,集中管理。

(四)创新公务交通保障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以本方案核定的平台车数量为基数组建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和综合执法用车平台,州市本级平台车数量原则上不得少于50辆,县市区本级原则上不得少于25辆,平台车基数不足的要在本级留用车辆总数中进行调增。公务用车服务平台用于保障跨区域出差、大型会议、重大接待等公务活动,并且要搭建预约服务系统,预约信息要向本级部门公开,服务价格要统一核定,透明结算。综合执法用车平台用于保障跨部门综合执法执勤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用车需要,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使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各级要在2年内建成到位。对于中央明确允许配备执法执勤用车系统之外、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担负执法任务的部门,可通过使用综合执法用车平台车辆予以保障。

若遇重大突发应急事件,各级政府必要时可调用本行政区域内各部门留用车辆,也可协商调用相邻行政区域车辆。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公务出行保障方式。

(五)妥善安置司勤人员

各地区各部门是本地区本部门司勤人员安置的责任主体。要根据改革后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司勤人员岗位,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方式,在现有在册正式司勤人员中确定上岗人员,订立聘用合同;未聘用人员原则上以内部消化为主,通过内部转岗、开辟新的就业岗位、提前离岗等措施妥善安置。依法做好未留用人员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的终止、解除工作,维护其合法权益,相关必要支出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负责指导参改单位做好司勤人员安置工作,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六)公开处置取消的公务用车

各地区各部门可在现有车辆中选择车况较好的予以保留。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可在本级部门间,县市区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垂管部门在本系统内,对拟取消的公务用车进行一对一调剂,将车况较好的调剂到边远、路况较差的地区特别是乡镇继续保留使用,但不得将车辆调剂到非参改单位或者变相增加各级留用车辆。对于确定取消的公务用车,由各地区各部门公务用车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要求统一规范、公开透明处置。

六、强化管理

(一)严格定向化保障车辆管理

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定定向化保障公务用车的编制和标准。用于机要通信、相对固定路线执法执勤、通勤等车辆配备更新时应当使用新能源汽车。按照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5部门印发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国管节能〔2014〕293号)要求,确保全年购买新能源汽车达到一定比例。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等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用车外,按照规定保留的公务用车要区分用途,实行统一或者单位集中管理,统一喷涂标识,采用卫星定位等手段,实现全程有效监督,确保规范合理使用。

(二)完善财务管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财务管理,按照参改人员数量和职级核定公务交通补贴数额,严格补贴发放,不得擅自扩大补贴人员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对未参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单位和人员,不得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三)切实保障公务出行

鼓励公务出行利用公共交通服务。各地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城乡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善出租车市场化运营管理方式,有效增加社会化交通供给,积极发展适合公务出行的市场化交通定制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公务出行遇到的问题,确保改革后公务出行得到有效保障。

(四)加强监察审计

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用途使用或者固定给个人使用执法执勤、应急、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

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并会同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对全省推进、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各项任务进行集中检查和重点抽查,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履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主体责任。注重发挥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受理群众举报,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和纠正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管理的行为,对违反规定的,严肃追究查处有关人员的责任。

审计部门要把车辆配备和运行维护费用、公务交通补贴发放、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重点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变相多留用车辆等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和督促整改。

七、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确保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改成功、改到位。

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省级各部门(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实施方案报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同时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由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指导所属县市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适时制定、有序推进。

(二)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研究部署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落实,周密制定车改实施方案,明确时限要求,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改革任务。要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三)做好宣传,营造氛围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调整,社会关注度高,要切实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广泛宣传相关政策、经验和成效,及时回应社会关注,使广大公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了解、支持改革,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第五篇:住房制度改革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国发〖1998〗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国情的城镇住房新制度;加快住房建设,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二)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三)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在国家统一政策目标指导下,地方分别决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平稳过渡,综合配套。

二、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四)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具体时间、步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确定。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职工购房资金来源主要有:职工工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以及有的地方由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转化的住房补贴等。

(五)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到1999年底,职工个人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交率应不低于5%,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高。要建立健全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帐户,进一步提高住房公积金的归集率,继续按照“房委会决策,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督”的原则,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

(六)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房价收入比(即本地区一套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年平均工资之比)在4倍以上,且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地区,可以对无房和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实行住房补贴。住房补贴的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

(七)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住房供应政策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八)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加快解决城镇住房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新建的经济适用住房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按保本微利原则确定。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管理费、贷款利息和税金等7项因素,利润控制在3%以下。要采取有效措施,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是降低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切实降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本,使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与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促进居民购买住房。

(九)廉租住房可以从腾退的旧公有住房中调剂解决,也可以由政府或单位出资兴建。廉租住房的租金实行政府定价。具体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十)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和承租廉租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县)人

民政府制定。

四、继续推进现有公有住房改革,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十一)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4]43号,以下简称《决定》)规定,继续推进租金改革。租金改革要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与提高职工工资相结合。租金提高后,对家庭确有困难的离退休职工、民政部门确定的社会救济对象和非在职的优抚对象等,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减、免政策。

(十二)按照《决定》规定,进一步搞好现有公有住房出售工作,规范出售价格。从1998年下半年起,出售现有公有住房,原则上实行成本价,并与经济适用住房房价相衔接。要保留足够的公有住房供最低收入家庭廉价租赁。

校园内不能分割及封闭管理的住房不能出售,教师公寓等周转用房不得出售。具体办法按教育部、建设部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要在对城镇职工家庭住房状况进行认真普查,清查和纠正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建立个人住房档案,制定办法,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稳步开放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交易市场。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实行准入制度,具体办法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五、采取扶持政策,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十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应在建设用地计划中统筹安排,并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

(十五)各地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扶持政策。要控制经济适用住房设计和建设标准,大力降低征地拆迁费用,理顺城市建设配套资金来源,控制开发建设利润。停止征收商业网点建设费,不再无偿划拨经营性公建设施。

(十六)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应实行招标投标制度,用竞争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要严格限制工程环节的不合理转包,加强对开发建设企业的成本管理和监控。

(十七)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坚持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可以继续发展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多渠道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十八)完善住宅小区的竣工验收制度,推行住房质量保证书制度、住房和设备及部件的质量赔偿制度和质量保险制度,提高住房工程质量。

(十九)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注重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应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步伐,大力推广性能好、价格合理的新材料和住宅部件,逐步建立标准化、集约化、系列化的住宅部件、配件生产供应方式。

六、发展住房金融

(二十)扩大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范围,所有商业银行在所有城镇均可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取消对个人住房贷款的规模限制,适当放宽个人住房贷款的贷款期限。

(二十一)对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贷款,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内,优先发放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贷款。

(二十二)完善住房产权抵押登记制度,发展住房贷款保险,防范贷款风险,保证贷款安全。

(二十三)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方向,主要用于职工个人购买、建造、大修理自住住房贷款。

(二十四)发展住房公积金贷款与商业银行贷款相结合的组合住房贷款业务。住房资金管理机构和商业银行要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效率。

七、加强住房物业管理

(二十五)加快改革现行的住房维修、管理体制,建立业主自治与物业管理企业专业管

理相结合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

(二十六)加强住房售后的维修管理,建立住房共用部位、设备和小区公共设施专项维修资金,并健全业主对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制度。

(二十七)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向用户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不得只收费不服务或多收费少服务,切实减轻住户负担。物业管理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管。

八、加强领导,统筹安排,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十八)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各地可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通知要求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并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二十九)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城镇居民住房观念,保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十)严肃纪律,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决定》和本通知精神,继续实行无偿实物分配住房,低价出售公有住房,变相增加住房补贴,用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超标出售、购买公有住房,公房私租牟取暴利等行为,各级监察部门要认真查处,从严处理。国务院责成建设部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本通知的贯彻执行情况。

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行。原有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凡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一律以本通知为准。

一九九八年七月三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闽政[1998]32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发[1998]2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精神,现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实施意见,现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近期目标

(一)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省省情的城镇住房新制度;加快住房建设,促进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二)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在国家和省里统一政策目标指导下,地方分别决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平稳过渡,综合配套。

(三)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近期目标是:

1.全省所有市县最迟不得超过1998年12月1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并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2.1999年各市县住房公积金缴交率应达到6%,有条件的市县和单位可适当提高。1999年出台实施《福建省住房公积金条例》。

3.到2000年底全省城镇公有住房租金水平应当达到占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的10%,有条件的市县可达到15%。各市县提租可与当地增加工资相结合。

4.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的住房困难户,住房成套率力争达到70%。

5.初步建立起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建立和完善城镇住房抵押贷款制度。

二、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房价收入比(即本市县一套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年平均工资之比)在4倍以上,且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市县,可以对无房职工和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实行住房补贴。房价收入比在4倍及4倍以下的市县不发放住房补贴。

住房补贴的发放标准可根据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格、职工工资、工龄和住房补贴面积标准等因素计算确定。计算住房补贴的面积标准按闽政〖1995〗40号文件规定的购房面积控制标准的上限执行。住房补贴的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住房补贴资金从财政和单位可转化的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和公有住房出售收入中解决。具体的核定划转办法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房改部门制订。

(二)按照“房委会决策,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督”的原则,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各市县应当努力提高住房公积金的归集率。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应当把由财政列支的住房公积金纳入预算,并按期拨付;缴交住房公积金有困难的单位,须经单位职工(股东)代表大会通过,并按规定报批后方可暂缓交纳。各市县要规范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与使用。1998年底各市县要实现住房公积金记帐、核算到个人,同时建立起严格的住房公积金使用的审核、审批制度。住房公积金要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没有实行住房补贴的市县,可以加大住房公积金缴交力度,以增加职工工资中的住房消费含量。

(三)根据家庭收入状况建立起三个层次的住房供应体制。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它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最低收入、中低收入及高收入家庭的界定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廉租住房可以从腾退的旧公有住房中调剂解决,也可以由政府或单位出资兴建,租金实行政府定价。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购房对象由当地房改部门审定。职工购房资金来源主要有:职工工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以及有的地方由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转化的住房补贴等。

经济适用住房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按保本微利原则确定。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管理费、贷款利息和税金等7项因素,利润控制在3%以下。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和承租廉租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四)按照国发〖1994〗43号《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继续推进租金改革。租金改革要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并与提高职工工资相结合。租金提高后,对家庭确有困难的离退休职工、民政部门确定的社会救济对象和非在职的优抚对象等,实行减免政策。

同时,按照国务院《决定》和闽政〖1995〗40号文件要求,继续搞好现有公有住房出售工作。从1998年下半年起出售公有住房,不再执行标准价,一律按成本价出售。今后售房成本价应当逐步过渡到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对已腾空的旧公有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或作为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对于在1998年12月1日前已立项开工并将于1999年底之前竣工交付使用的单位自建住房,允许各单位继续按照国务院《决定》规定的办法向职工出售。机关、学校以及当地政府规定的其它企事业单位中不能分割及封闭管理的住房不能出售,教师公寓等周转用房不得出售。具体办法按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五)已购公有住房、集资建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上市交易实行准开、准入制度、各市县要对城镇职工家庭住房状况进行认真普查,清查和纠正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

为,建立个人住房档案,在此基础上,制订办法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可先行试点,而后方可放开已购公有住房、集资建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交易市场。

(六)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应在建设用地计划中统筹安排,并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

各市县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扶持政策。要控制经济适用住房面积设计和装修标准,大力降低征地拆迁费用,理顺城市建设配套资金来源,控制开发建设利润。取消各种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摊派、集资和收费;停止征收商业网点建设费;个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适用零税率;水、电增容费按照“对等替换”原则,扣除原有基数,新增部分减半征收;其他经有权部门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在原有标准基础上减半征收。同时,不再无偿划拨经营性公建设施。

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应实行招标投标制度,用竞争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和设计、施工单位,以提高工程质量,控制成本。同时,要完善住宅小区的竣工验收制度,推行住房质量保证书制度、住房使用说明书制度、住房设备及部件的质量赔偿制度和质量保险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工作由当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七)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坚持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可以继续发展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多渠道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提倡、鼓励职工参加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的统一集资建房。各地房改新方案出台后,集资建房个人出资比例不得低于当年出售公有住房成本价的70%。随着职工工资中住房消费含量的不断提高,各地集资建房应逐步过渡到个人按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出资。停止单位新征土地集资建房,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挤占单位非住宅建设用地集资建房。

已停止单位集资建房的市县,继续按原规定执行。

(八)扩大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范围,所有商业银行在所有城镇均可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取消对个人住房贷款的规模限制,适当放宽个人住房贷款的贷款期限。

对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贷款,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内,优先发放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贷款。

完善住房产权抵押登记制度,发展住房贷款保险,防范贷款风险,保证贷款安全。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方向,主要用于职工个人购买、建造、大修理自住住房贷款。发展住房公积金贷款与商业银行贷款相结合的组合住房贷款业务。住房资金管理机构和商业银行要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效率。

(九)加快改革现行的住房维修、管理体制,建立业主自治与物业管理企业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

加强住房售后的维修管理,建立住房共用部位、设备和小区公共设施专项维修资金,并健全业主对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制度。

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向用户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不得只收费不服务或多收费少服务,切实减轻住户负担。物业管理要引人竞争机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管。

三、对进一步深化房改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政策的报批规定

(一)各级有关部门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各项配套政策的出台,必须经同级房改领导小组(或房委会)讨论同意后,联合发文;

(二)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制订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住房补贴办法和放开住房交易市场管理办法,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制订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住房补贴办法,地市应当于1998年底前按规定上报,县及县级市应当于1999

年3月底前按规定上报;

(四)宁德地区、各市县其它各项房改的配套政策、措施应当于1999年6月底前出台实施。

四、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严格监管,确保房改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更名为住房制度改革委员会(简称“房委会”),并适当调整组成人员,领导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房委会办公室设在建设或房地产行政部门,负责房委会的日常工作;

(二)加强舆论引导,做好房改宣传工作,转变城镇居民住房观念,保证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严肃纪律,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通知》和本实施意见规定,继续实行无偿实物分配住房,低价出售公有住房,变相增加住房补贴,公房私租牟取暴利等行为,各级监察部门要认真查处,从严处理。省人民政府责成省房委会会同省监察厅监督本实施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

五、自本实施意见下发之日起,除经房改部门确认的单位集资建房项目外,各级计划部门一律停止单位购建住房项目的审批。

六、以上实施意见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参照执行。

七、本实施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我省原有的有关房改政策和规定,凡与本实施意见不一致的,一律以本实施意见为准。

下载登记制度改革政策出台过程[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登记制度改革政策出台过程[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住房制度改革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国发〖1998〗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城......

    地补最新相关政策出台

    地补最新相关政策出台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清楚的指导2021年到2022年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的两年!那么高标准农田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政策上的要求是这样说的:申报的高标准......

    银行倒闭政策已经出台(精选)

    银行倒闭政策已经出台 银行倒闭政策已经出台,意味着泡沫经济迟早要爆发! 银行倒闭? 绝大多数在国内银行存款的人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他们也从不担心自己存在银行的钱有可能......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问题解答1. 取消首次出资比例是指公司申请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注册资本是否可以“零首付”? 答:是的。2014年3月1日起,股东(发起人)可自主约定出资方式和......

    对外贸易备案登记过程

    现将本公司的对外贸易备案登记过程和大家分享,估计还有很多的人是不知道如何去做的。 一.经营者所在地的外贸局外贸服务处进行备案登记。 需要材料: 1. 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

    2015年最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

    2015年最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 2017年底完成 2015-04-05 11:26:00 来源:互联网 作者:匿名 访问次数:17738 我要投稿 我要纠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农村土地制......

    深圳首批电子商务政策出台

    深圳首批电子商务政策出台:在深圳正式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近半年后,第一批针对电子商务产业的扶持政策终于近期出台。 4月28日,本报记者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

    武汉公租房政策出台

    武汉公租房政策出台 (2011-4-19 11:23:13) 今年3万套公租房如何建?武汉市政府常务会给出答案:单位可自建,提供给职工住;外来务工者可申请;单套面积以40㎡左右为主;租赁期限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