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开题报告
北师大宁江附中《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
我校《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是国家和吉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的子课题之一,经有关专家和领导审批,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汇报,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帮助我们分析一下这一课题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是否有研究价值,预设的研究方法是否可行,研究目标能否达成,同时,恳请帮助我们找出论证逻辑上的缺陷,以便我们进一步修正、完善实验方案,把课题实验做得尽善尽美。
一、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的教育仍是未来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道德教育是永远不可或缺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作为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青少年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少年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在广大青少年当中大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使之成为未来教育的一项重点。
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教育必然是也一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学校的基本单位是班级,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必然要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体现并得以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依托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课题通过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并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同时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两者互为凭借,相互作用。本课题通过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既向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又重视行为养成的基本训练;既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既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达到学生心理品德知、情、信、意、能的协调统一。本课题通过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继承德育工作传统,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前,教育发展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过分注重了“工具教育”“科技教育”,而严重忽视了“人文教育”,学生(甚至包括教育者本身)可能升入理想的大学,拥有坚实、深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但总是在“缺养”(即缺少一定的人文素养)的窒息状态下艰难地生存着、发展着,这样的学生(或人才),很难走得远,飞得高,活得好。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历史背景条件: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是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两难选择,是抱守传统?还是渐进西化?当然,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正确的选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吸收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机。这是其一。其二,“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班级文化建设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架构和实践经验。对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2、物质基础条件:我校经过“十五”“十一五”期间的艰苦奋斗和创业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课题的研究所需要的教育设施齐备,资金充足。如:千兆局域网,10兆接入因特网,学校建有网络中心,配备四台服务器。每个教室配有三机一屏,通入校园网,教师人手一台手提电脑,两个网络机房、一个电子阅览室。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
3、人力资源条件:课题负责人王刚是北师大宁江附中校长助理,主管学校德育、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高级教师,具有很高的学识,精通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尤其具有较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和德育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实验研究能力,先后多次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实验课题的实验任务,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研经验;具有充分的教育实验时间和机会;主要参加人员有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7人,二级教师6人,这些人均为作班主任,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理论功底深厚,工作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教研热情高,研究工作能力强。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4、组织机制条件:为确保本课题实验顺进行,在课题组下成立了三个课题实验小组,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机制保障。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总目标:通过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达到传承传统美德,营造良好育人、学习氛围的目的。
1.从学生发展角度看,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修养品性,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养料;使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文化建设,在参与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素养。
2.从班集体建设角度看,通过实施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切入点和重要内容,在老师(主要是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大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实现道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3.从教师教育角度看,教师系统掌握中华民资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并使之应用于教育实践,有效实施德育和班集体建设;同时,通过实验研究,推动教师自身素质的显著提高。
4、从教科研角度看,从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自身特点的出发,遵循道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探索二者的有机结合点,丰富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理论,总结基本经验,探索基本模式,并使之具体化、系统化,具有可操作性和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2、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
3、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
4、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丰富原理和外显操作规则;
5、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
以上五个方面基本涵盖了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操作层面的主要内容,其中,“策略”和“模式”主要是基于一般性的要求,在具体试验中要以具体的操作方式、途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再由“特殊”而形成为“一般”,总结出几种最基本的策略和模式;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主要是基于二者的一致性,将“教育”和“建设”统一起来,通过实践,构建起二者的“内隐”和“外显”、“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四个结合”,即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制度文化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与教学相结合;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丰富原理和外显操作规则,以及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是基于实验状态下总结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策略”和“模式”的一般性理论,从更抽象的角度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使实验研究由实践层面推向理论层面,更具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
2011年4月——2011年7月,设计实验方案、选定实验班级、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方向、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和研究有关理论、掌握研究方法和步骤。同时召开课题会,确定实验人员职责分工,讨论课题目标,确立课题意义。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实验的基本设想是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出发,在德育工作的一般性理论指导下,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进行实验研究,主要采取自然实验法和观察法两种试验方法进行。在实验中有效操控自变量。在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把实验内容有计划、分步骤、有目的、有层次地交代给学生,并把启发、调动和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接受教育和积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实验目标之一,使实验目标、内容落到实处。恰当操控无关变量。教育内容、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设施等都与对比班相同。及时检测因变量。通过问卷调查、日常观察、班级考核、学生行为考核、班主任工作考核等方式反馈实验班的实验效果。
七、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其转化
1、课题准备阶段(2011.4——2011.7):(1)《德育工作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和可行性》(论文)(2)《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论文)(3)《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构想》(论文)
2、课题实施阶段(2011.7——2013.12):(1)《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实施策略》(论文)(2)《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论文)(3)《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论文)(4)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外显成果展示(活动展示)
3、课题总结阶段(2014.1——2014.6):
(1)形成《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汇编)(2)撰写《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实验报告)(3)编写《传美教育校园行》和《班级文化你我他》(校本教材)
4、成果转化
(1)在学校德育工作和班集体建设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有效实验,实验班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实验班级的文化氛围普遍良好。(2)实验教师的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普遍提高。
(3)在区域内(初步确定在松原市内)推广传统美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更广范围内(初步确定在省内)推广本课题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使之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八、本课题的研究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三年,2011年4月至2014年6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4——2011.7),为课题准备阶段。主要是设计实验方案、选定实验班级、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方向、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和研究有关理论、掌握研究方法和步骤。同时召开课题会,确定实验人员职责分工,讨论课题目标,确立课题意义。第二阶段(2011.7——2013.12),为课题实施阶段。全面实施课题研究计划,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内容,使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中期评估,总结和分析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修订研究方案和细节。第三阶段(2014.1——2014.6),为课题总结阶段。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课题研究案例,聘请专家作出全面鉴定,给予验收;组织课题参与人员反思整合课题延伸的步骤、意义,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和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成果做准备。
九、本课题组成员
(一)课题领导小组
顾问:王云松樊海杰宿国峰王朝军 组长:王刚 副组长:范景海
成员:武文杰刘大威张烨
(二)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指导:王刚 课题设计:王国琦 课题研究人员
第一小组:组长:范景海
组员:王国昌陈艳辉范强郭彦冰 第二小组:组长:刘大威
组员:王云霄陈焕新马洪凤王桂珍 第三小组:组长:武文杰
组员:王刚王国琦李玉红董冠红 档案整理:张晔张科研
各位领导、专家,全体老师,本课题得到了上级教研部门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大家!
2011年11月22日
最新评论
第二篇:班级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班级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陶行知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我国,国家和教育有关部门一直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育本身具有着超越性本质和强大的现实性功能。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几千年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让我们的学生“成才先成人”,而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也就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共同的信念、价值观、作风和行为的准则总和。班级文化建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育人环境。班级文化可以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两个层面,硬文化是显性文化,具体可以物化为班级学习的硬件设施、教室环境等等,软文化是隐性文化,实际就是指班级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可经具体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把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形成和谐上进的班级文化,使学生能够在这种育人环境中含英咀华、茁壮成长,从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个人自身价值在社会上最大程度的体现。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结合。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教室的环境布置、桌椅的摆放、黑板报的利用、墙面的布置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等,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比如:挂一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挂幅,同时再辅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或“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挂幅,就可以让同学们明白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同时还可以养成打扫卫生的良好习惯。墙报、板报可以每期都宣传几个小故事,比如:用“孔融让梨”来诠释兄弟友爱,“岳母刺字”来诠释忠孝节义,“程门立雪”来诠释尊师重道,“囊萤映雪”来诠释刻苦求学。在教室的墙壁上可以适当挂一些配有诗句的“梅兰竹菊”水墨画,让学生们得到一种人生的感悟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辟“图书角”“班级博客”等,适度地进行传统美德方面宣传教育。通过在班级物质文 化建设中融入传统美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同学们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民族社会的认同感,从而对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相结合。班级行为文化的建设,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比如:主题班会、文体活动、评比竞赛、社会实践等。在班级行为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歌颂祖国、关爱父母等主题班会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准备、参与及亲身感受,来达到对传统美德的正确认知和树立传统美德的意识,从而达到通过活动引导行为的目的。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大型活动和班级活动,如运动会、歌咏比赛、军训等进行集体观念教育。让学生能够学会发现别人优点,肯定别人优点,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可以与教师节、国庆节、劳动节、世界精神文明日、西方的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结合起来开展热爱祖国、尊师颂师、爱生重教、尊老爱老、团结友爱的传统教育,评选“文明之星”“卫生之星”“爱心之星”等积极分子,宣传先进事迹。可以组织“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勤俭节约”“环保校园行”等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美德,使认知转化为信念,信念转化为行动。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制度建设相结合。在班级集体 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学生自觉,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制度文化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发挥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的作用。班级制度的生成,首先要体现人性特点,关照“人”的价值和尊严;其次,必须充分考虑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必须体现出对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尊重。班级制度建设要通过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以自我约束为主、被动监管为辅的手段来实现整个班级风清气正、健康活泼。因此一定要注意少做处罚,多进行引导和鼓励,现在许多老师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以罚为主,甚至进行金钱物质上的惩戒。皮亚杰说:“外部制约强加给学生的纪律只会停留在学生精神之外,基于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纪律才能植根于学生心灵”。把中华十大传统美德即正义、仁爱、宽恕、礼仪、勤俭、爱物、自强、诚信、谦虚、尽孝融入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去,可以试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制度的建立中来,讨论通过一个班级公约,在公约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如“必须”“不准”“惩罚”等带强制性和命令式的语句,使公约本身成为学生规范行为,涵育良好道德素养的标准和指路明灯。在学生行为偏离正确发展方向时,班级制度就成了自我调节的坐标,而这 一行为坐标恰恰是我们的参与者——学生亲身参与制订出来的。当一个学生的某种行为通过反复的调整之后成为一种习惯,当大多学生都按一个大致相同的标准而就某种行为形成同一习惯的时候,这种集体的习惯便会升华为一种制度文化。显而易见,班级制度文化是一个集体自主内化的制度,它将会促成班级管理向高度的自主和自治的方向不断地正向迁移,使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使制度的强制约束力逐步转化为自主的道德约束力。
四、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值得班级全体成员依赖的。在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切入点,构建以传统美德为核心的班级精神文化。比如:一个班要有班魂或者班训,班魂或班训的制订要充分体现“好学、诚信、节俭、自强”等传统美德,并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心里。人是因为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才走到一起,形成凝聚力,从而组成一个集体的。一旦班级精神确立、深入人心,班内每个成员都能有较高的自律要求、自我教育要求和自我控制能力,大家具有共同的目标、情感、意志,那么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也就基本达到了。
第三篇: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占建斌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软环境,班级的文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到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优化班集体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而优化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无疑是师生关系中的主导,因此,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表率作用对班级文化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使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班级管理中,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首先选择了班级管理这个角度,让学生由过去的管理的对象变成管理的主动参与者,在这种角色变换中加强自我控制与自我监督。通过各种角色设置,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这样一来,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我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的积极创新的精神。
(一)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有很强归属心理,倾向于寻找能确定自我价值的组织,如果他们不被班级接纳或认可,年轻的冲动的情欲就会使并不坚强的理智土崩瓦解。个体的成长在满足最基础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之后,更深层次就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只有使学生对班级有归属感,才能使班级在个体的力量之上向前发展,要产生这种归属感,又必须使学生对这个班级有种认同感:他能否接受这个班,取决于他在这个班级中能否按他的理想发展,能否满足他在生理和心理发展
过程中的必要的人际关系,是否受到必要的尊重,是否被别人认可等属性。一个班级众多的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心理状况也很复杂。如果许多学习上不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能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向班上同学展示他的另一面,实际上也有助于班级同学对他的一种重新的全面认识,培养对班级的亲近感和一种家的归属。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仅仅让学生对班级有一种溶合的感情归属,只能使班级很团结。要使班级向
前进一步发展就应该让学生肩负起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意识。班主任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是在班级生活中起一个平衡与决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适应青少年心理的发育过程和渴求成熟的愿望,培养一种自立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管理班级全方位事务。同时,学生以班级为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种责任感,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在实践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认识和磨合以后,开始由全体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班级实际的班规。因为现行的许多规章制度尽管很全面,但是比较抽象,因此很容易流于形式。这种实践性强的班规有针对性,而且给学生灌输一种主体意识,从人格与道德的角度要求学生言出必行。主体意识实际上是责任意识的一种雏形。珍视和逐渐培养他们这种责任意识对于他今后对事业、对工作、甚至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意识都是一脉相承的。
(三)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形式。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竞争,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譬如在校体艺周中,我要求学生本着锻炼、超越自我的精神,充分挖掘班级每一成员的潜力,调动全班的积极因素,提出尽力取得好成绩,无论胜者还是败者归来都有热烈的掌声。在各类活动中我都要求大家尽自己所能,提出目标,不断超越提高自我,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又使须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教育归根到底是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心理的人。中学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
期,很多观念逐步成型。所以这个时期的心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作为一名学生,能够在班级里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追求的统一,说明他的自我意识能够令他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能够在班级生活中实现自我意识的价值所在,拥有健全人格,我们的素质教育
才能称之为成功。
(一)、开展诚信教育
真诚、接受、理解是建设班级文化的条件和保证。真诚,是人格特征的核心
部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应始终把“真诚”、“信任”放在第一位。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
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诚信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在班内十分注意培养诚实守信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首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讲诚信,知道哪些现象是诚信的表现,哪些是不诚信的;让学生明白丢失诚信的危害性;让学生明白确立诚信的途径有哪些。其次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人人做“诚信”的监督员。第三要求指出身边的“不诚信”现象,如虚、假、谎、骗等不良行为,对其进行分析,认清其危害性,引以为戒。
(二)、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
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
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真爱自己;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三)、坚持不懈地倡导积极、进取精神。
由于学生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思想、心智存在差异,不同层次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的是终生都不能更改的,但是,和谐的、人性化的班集体就应该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追求,但必须是积极的、向上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一个人缺少进取心将会碌碌无为,一个班级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纪律,班风,学习等方面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是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群体精神是由个体对同一目标的认可凝结而成。班级文化并不是与班级的成立同时产生,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是班级成员能够在某一价值取向获得一致的表现。马卡连柯“前景教育”思想认为,要激励一个集体,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希望,能团结大家、激励大家、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这种局面形成时,这个团体就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
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呢,班级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首先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教师要体会学生生活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有意识地在班级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活力。另外,重视每位学生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使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气氛。
在长时期的校园生活中,班级的面貌是这个班级内部文化底蕴的一种外在体现。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一定能促进班级整体优化。
第四篇: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作者:赵立刚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5期
[摘要]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业务管理的综合体现。标准化的管理、人员的培训、人心的凝聚是提升服务能力、推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动力。新时代图书馆发展要充分体现新时代特征、人文理念与自然和谐的特点,要充分体现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这一核心竞争力主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文化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01-0
1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管理实践形成的精神产品,优秀的图书馆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员工集体智慧和能力创造的精神财富所在。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它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所认可的规章制度、道德标准、价值观、信念等。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是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其他管理特征的集合,包括自己的形象、企业形象、公众形象。通俗点就是信息的能力表现,是图书馆读者服务能力在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实际行为上的行为准则。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作用
1.培育人才。高校图书馆文化是精神层面上的集中,能够激励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尊重、爱、关怀是充分肯定员工,鼓励每个员工发挥个人价值和智慧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能够让员工自主地实现自我完善,提高工作质量,从而创造高质量的劳动成果。事实上,在整个工作中管理理念锻造了一个个优秀的员工。
2.加强凝聚力。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激励员工树立“服务教育,管理教育,文化统一”的“导航”。这些精神可以促进形成一些概念,如主动服务、有效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思想的表现、互助等概念,实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想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图书馆文化能够激励员工关注读者的需求,促使他们形成主动服务的理念,这种理念有助于员工之间的团结与尊重,能够形成一种主动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勇气。
3.促进规范化管理。高校图书馆文化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需要建立和不断发展的。人是管理活动中的关键,图书馆和文化的重点在于“人”的存在,相互尊重、彼此关怀,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使人们形成自觉的习惯,逐步改善书籍博物馆群体意识和行为,逐步形成了图书馆条例、法规和规章,员工自愿维持图书馆的规定,是图书馆实现履行社会职能的目标。
4.提高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人创造的高质量的信息化,它以培养信息素养为主要内容,优秀的大学图书馆可以充分肯定实践者的能力和智慧,鼓励员工与时俱进,激励员工终身学习,为读者服务,鼓励员工,让员工在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优秀的文化会提高员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提高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实践
(一)从环境入手,推动人文理念的发展与深化
高校图书馆文化中的人文理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能充分满足读者的合理要求。具体来说,将设备、管理、信息资源作为基础保证,先进的技术为手段,以满足读者的合理诉求作为工作目标。建立“左藏右学”的结构,形成了一个相当标准的人文理念,形成“书院内必有花圃池塘”的读书环境。
(二)构建服务文化
服务理念和服务能力将反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图书馆服务必须依靠资源服务,图书馆资源是人力资源、图书馆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合。在使用资源提供的服务中,要反映技术进步的能力、创新的服务理念,形成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概念。优质的服务文化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气氛机制和心理契约,可以降低沟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服务文化是路标,为管理活动提供指导;服务文化是文化领域中服务人员可以统一的价值观;服务文化允许员工能量补充,使员工主动创新、快乐服务,把服务当做自愿乐趣和事业。
(三)参与校园精神产品的共建共赢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依据校园内各个部门教学需要的事实而进行运作的,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非常明确,即提供学习和信息的服务,可提高教学质量。大学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教育工作,有三个基本的任务要去完成:1.了解科室工作情况的不同动态和信息需求;2.对服务满意度调查进行核查;3.“推动服务”。这三项工作应该是一致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满意度,以便更好地掌握其努力方向,抓住问题所在,扩展优质服务,参与教育工作。适当的服务创新,如为英语角提供场所,为员工提供文化讲座的地方,培养浓厚的学术氛围,这也将成为大学图书馆文化的一大特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潘晓秋.论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125-126.[2]邵明哲.秀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期刊,2008,26(1):21-24.
第五篇: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课题组
一、课题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背景
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如今各种传媒及网络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给学生的素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这就加重了学校教育,尤其是班级对学生意识观念和文化教育的负担。然而,现实中我们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千篇一律,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中共中共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有很多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因此,班级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支点与抓手,班级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2、班级自身成长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树立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不容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需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一个主要方面——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班级里,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因此,合理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在新课程改革理论体系中,特别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这不仅可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更可以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健全学生人格,成就学生终身良好品质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效率,成就教师幸福生活。教师的年轻化已成为当前教师队伍的主流,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缺乏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能是宽泛空洞的,而应有抓手和支点。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可以为年轻班主任教师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班主任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深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同时让班主任老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享受到工作的愉悦和职业的幸福感。
3、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缩影。学校可以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以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从外部形态来看,它表现为学校师生员工“在这儿做事的方式”。从产生的程来看,学校文化是基于预设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产生制度,并进而约束行为。尽管有点难以捉摸,但学校文化经常会以强有力而又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学校师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以学校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支配着学校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而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因此,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类似,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组织文化,渗透到班级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以及班级活动等各个方面。简单地说,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从具体内容上主要分为:班级目标文化、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其中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班级文化的关键是班级管理制度。
(四)研究的目标
1、遵循教育科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班主任教师的教育观念,使班级工作从以班主任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以往,我们在班级管理上,往往是“保姆式”的管理方式。老师累,效率低,学生也不买账。其原因主要是“保姆式”的管理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教育科学以及新课改理念相悖。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旨在促进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主体,提高教育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压力。
2、深化对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探索班级管理的有效模式,促进班主任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开展“人文性”育人的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班级文化品牌,通过班级品牌文化的营造,进而形成内涵丰富、特色显著的儒雅、文雅、高雅的校园文化。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班级自主管理的有效模式,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以“人文性”育人,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和教学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一样,班级文化建设是校本研究的重要载体,能从学校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五)研究的内容
1、探索基于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途径。培养班主任的五种能力:(1)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2)以言讲理的说服能力(3)建设班风的组织能力。(4)引导活动的指导能力。(5)善于总结的研究能力。
2、结合学校“文明礼仪进校园”的校园文化主题,打造“举止文雅、谈吐儒雅、情趣高雅”的班级文化群体。
3、以班为实验单位,围绕本课题总的指导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国内外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结合班级以及学段的实际,以“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为主线,有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
4、各班班主任教师根据学校课题的研究计划积极开展了相关的工作: ①布置教室。
②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徽、誓词、班训、班级公约等。③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④结合班级对儒雅、文雅、高雅内涵的理解,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系列主题活动,5、做好阶段性的研讨工作。原则上一个学期召开一次课题阶段班级文化建设研讨会,做好经验交流、问题探讨、现场观摩、典型表彰等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六)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事实性依据。
2、经验总结法。针对班级文化建设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影响班级文化建设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写成论文。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反思,分析研究,进一步调整后再实践,再反思总结。
(七)研究对象
全校所有班级都属课题研究对象。
(八)拟解决的问题
1、解决因班主任老师无明确教育管理思想或教育管理理念陈旧以及班级管理方法滞后而导致教育效率低的问题。
2、解决因保姆式管理而导致学生依赖性强、归属感薄弱、自主管理素质低,缺乏活力等问题。
3、解决班级管理平庸,没有个性,缺少班级品牌的问题。
(九)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2、做好师生的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3、拟定子课题及研究计划,收集本课题相关资料,做好总课题的开题工作。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8月)以班为实验单位,围绕本课题总的指导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国内外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结合班级以及学段的实际,以“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为主线,有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
1、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组织教师撰写研究性论文。
2、整理课题核心成果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编写论文集。
3、作好结题申报,迎接课题的验收、评估。
(十)组织分工
组长:组织课题全面工作。
成员:主要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
(十一)预期成果
1、《班级管理制度汇编》(文本)
2、《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论文集》(文本)
3、一班一品(图片、视频、文本)
4、《课题研究实验总结报告》(文本)
(十二)经费保障
本课题组全体成员自筹经费外,积极向学校申请课题经费,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1、课题组负责经费概算与分配
2、经费来源: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一)加强课题组建设,保障课题研究规范实施。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课题组争取学校的支持,成立了以校长王国生同志为组长,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席玉平同志、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贵明同志为副组长,政教处、研究室、各教学部主任为成员的顾问团。
课题组多次以专题会、工作会、德育年会的形式对课题的内涵进行论证,对课题的操作进行探讨,结合外校特色,力求在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和谐感恩”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去影响和促进班级文化特色的生成和发展,从而创设班级育人的氛围,搭建学生成长的阶梯。
在加强学习,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确立了“五个一”的课题操作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班级文化建设,注重课题内涵;达成一个共识——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发展班级文化特色,完成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依托一个载体——班级文化交流展示课,鼓励师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探索班级文化特色;开辟一个阵地——《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网站》,对内学习、研讨,对外展示、交流;实现一个飞跃——从传统、经验、简单、封闭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跃升到科学、民主、创新、开放型的班级文化建设和策略机制。
在操作模式的基础上,确立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方针,围绕班级文化建设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从德育理念,队伍培训,学生行为,校园环境,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统筹规划,互相促进,整体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二)注重调查分析,保障课题研究有的放矢。为了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情况,课题组编制了班主任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各一套,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全体学生和班主任,问卷侧重以下四个方面情况:
1、班级文化建设参与情况的调查。
受调查学生主动参与的学生为96.7%的学生,3.3%的同学表示不直接参与。说明学校和班主任的工作没有做到全覆盖。受调查班主任主动积极参与的班主任为100%。说明班主任的工作意识与态度极强,有强烈的上进欲望。
2、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情况的调查。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上主要分为目标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板块。受调查学生问卷调查中14.4%重点在班级目标文化建设,28.6%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24.6%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32.4%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受调查班主任问卷调查中12.2%重点在目标文化建设,29.4%在环境文化建设,22.6%制度文化建设,25.8%在精神文化建设。从学生和班主任的调查中发现,两者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出现认识上的一些误差,但总体情况差异不是很大。
3、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
受调查学生问卷调查中72.4%学生觉得班级在各方面进步明显,19.6%学生觉得进步一般,6%学生觉得没有进步。受调查班主任问卷调查中81.4%班主任觉得班级在各方面进步明显,13.2%学生觉得效果一般,5.4%班主任觉得没有效果。学生和班主任普遍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班级和学生种形成了正面的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4、“学生心目中的理想班级是怎样的”的情况调查。
受访者学生46%认为班级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最重要,同学们拥有共同的目标与理想,学规守纪,快乐学习;33%学生认为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教室布置是他们的首选,大家动手一起来创造温馨的家园是快乐成长的关键。21%学生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他们最想要的,有喜欢的老师和好伙伴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根据调查情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在“新”、“特”、“实”上下功夫。
第一、班级文化建设要有“新”意 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努力通过赋予新内容,创设新载体,使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承接,与学校整体育人环境要求相一致,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相吻合。赋予班级文化建设新内容,要着力在深化建设内涵上下功夫。
第二、班级文化建设要有“特”色
班级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的建设只有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点、班级特色,符合班级发展实际,符合学生发展实际,才能体现价值、发挥应有作用。
第三、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实”效 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实效,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加强班级管理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三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推进制度建设的关系。
(三)加强学习培训,保障课题研究的专业水准。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操作者,这只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推进程度和实施效果。为了解决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理解、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提高班主任操作文化建设的专业水准,课题组采取了“请进来、多交流、勤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队伍培训。
1、“请进来”。学校花大力气邀请多名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来校对全体教师进行高水准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
2013年11月,我们提请学校组织全体老师观看了全国著名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班主任、《人民教育》理论室主任任小艾的教育讲座视频。
2013年12月,学校邀请了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第二届“名师”,郑州市师德标兵,郑州市教育教研先进个人李迪莅临我校,做了一场主题为《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策略》的专题讲座。通过诸多鲜活的案例,以其独特的方式启发和引导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给学生方向感、关注弱势学生、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有创造性的学生、以及有敏感性的学生,努力促使班主任工作从生活里来,向生命里去。
2、“多交流”。课题组每年都要组织多次理论学习、学习心得交流、班级文化设计评比,并请文化建设优胜班级的班主任面向全校进行经验交流,在内部研讨中为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提供新思路和途径。通过交流以典型引领班主任自觉学习,互相学习,积累经验,取长补短。
3、“勤展示”。在每年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中,课题组均要组织优秀作品现场展示。在2013年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交流展示活动中,11学前艺术班的班级文化建设获得特等奖。他们根据变平面为立体,化静态为动态,注重环保这三个理念,设计了希望之树,班级公约,心灵鸡汤,生活掠影,魅力90后,美文欣赏六个板块。都是学生自己的创意,自己动手经营的天地,每个人都倾注了情感,用了心思,可想而知,这样的班集体不让学生热爱都难。
(四)坚持活动评议,保障课题研究的实践效果。
近年来,课题组坚持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研究转化为具体行动。每学期初均在全校组织开展以“创建特色班级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求各个班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班级管理的特色,选定受大多数同学欢迎的主题,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目标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
学校制定以下评比标准进行评议:A、班级文化主题鲜明有特色;充分展示班级的特色,内容生动活泼,有教育义意,深受学生喜欢,可持续发展。(30%)B、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好。(10%)C、学生行为习惯好。卫生整洁,无人乱丢垃圾;桌椅、电脑平台、墙壁无乱画迹象;校服规范,发型规范,无人戴首饰,无人带手机进校。(30%)D、班级学生学习气氛浓。(20%)E、班级日常管理较好,纪律严明。(10%)按照“一看材料,二查现场,三到班随访,四常规管理一天一检查,五检查结果一周一汇总”的操作程序审核评定,获奖比例每个学部50%,评出一二三等奖,公布以后在每周升旗仪式上颁发流动红旗。
1、确立班级目标文化,树立追求的共同愿景。
在学校“创建特色班级文化”活动中,许多班级在不断学习和找寻班级的共同愿景,共同理想与目标。班主任们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各自班情、学情的基础上,依靠集体的智慧碰撞,制定出具有本班个性特色的标志、名称、口号、目标等。
2、建设班级环境文化,让班级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在2013年“班级特色文化”创建中,许多班主任关注教室环境的布置,与全体同学群策群力,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报、特色园地、以及墙面等,精心布置美化教室的环境,努力使教室的墙壁说话。学生的手抄报、书画作品、摄影作品,都运用点缀教室的四壁,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鼓舞了学生创作的热情,时时给学生以启迪。
初二(6)班设计的有特色:
A.黑板留言——格言警句。在黑板的固定角落,每天由一位学生写上一句名人名言、哲理警句,天天点亮“心灯”。
B.课桌留言——座右铭。每个学生的座右铭都包含三个内容: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班级里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名字、针对自己不良习惯的警示语。
C.墙壁留言——写满快乐和自信。在班中悬挂一本“好人好事”。“学习园地”上有学生自己的习作、书法、优秀作业的展示;“特色园地”中粘贴学生的摄影作品,手工制作,科技小发明;有时则是手抄报、剪贴报的展示等等。
D.开辟“优乐园”——记载成长印迹。把所有学生的照片和优点卡贴在里面,卡上的优点不断增加,让学生在班级里快乐地成长、自信地微笑。
E.读书角——“阅读名著,品味人生”。每位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一本名著或刊物带到学校,成立“班级读书角”。在走近名著、走近名人中,感受人文情怀;在走近文化、走近传统中,陶冶道德情操。
F.创作社——引导着班级的主流思想和文化。创作班刊系列——《春之声》《夏之梦》《秋之实》《冬之韵》的诞生,一篇篇文章,一首首小诗,都凝聚了学生写作的快乐,记录了他们成长的足迹,折射了思想闪烁的光辉,体现了诗意栖居的蕴藉。
3、创新班级制度文化,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2013年“特色班级文化”创建活动中,许多班级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民主表决确定,建立班级文明礼仪、学习常规、卫生值勤、奖惩等制度,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通过班干部值日制,从学习、纪律、卫生、两操等各方面进行分管督促,形成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初一(2)以民谣的形式编制《我们的共同承诺》,轻松中透着严谨。A.衣着问题要注意,校服穿戴要整齐,红领巾、校徽要佩戴。B.头发问题要注意,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能散发,刘海也要注意。C.学校语言要文明,不讲粗话,不讲脏话,更不给他人取绰号。D.学校举止要文明,不动手,不乱跑,不乱踢,不追逐。E.班级卫生要注意,不乱扔,不乱画,勤弯腰,勤打扫。F.学校公物要爱护,不乱摸,不乱碰,看到破坏现象要阻止。G.学习时光要珍惜,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特殊情况要请假。H.读书上课要认真,不乱说话,不捣乱,勤思考,勤举手。I.每天作业要完成,不抄作业,不漏作业,更不一起核对作业。J.手机电脑要注意,手机不带入学校,电脑不长时间玩耍。K.休闲娱乐要注意,不看不健康书籍,不去网吧、游戏室等各类不适合的娱乐场所。L.同学朋友相处要得当,不过分“亲密”,不可不理不睬,和睦团结最重要。M.班干部,要注意,“三公三不”要坚守——管理班级时公开、公正、公平,平时学习时不乱用职权,不带头犯错,不徇私舞弊。N.班主任,要注意,“三多三少”要留意——多点笑容少点脾气,多点宽容少点苛刻,多点关怀少点责备。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教育,促进校园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2013年我校推行“值日班”制度,深化班级制度建设。“值日班”管理是以班为单位,每天由一个班级负责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环境卫生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劝导、服务的自主管理制度。以班内安排、个人自愿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岗位,明确职责,引领学生诚信守责,追求荣誉,从而将每一次值日作为班级发展、个人成长的新台阶,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值日班”制度的实施是对班主任组织管理工作的一次全面检查和考核,是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它通过体验式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具有良好公民道德意识,提升文明素质。实行“值日班”制度旨在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从管理中锻炼自我,反思自我,促进校园文明程度的提高。值日班制度的实施丰富了我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2012年11月,张家港电视台《教育周刊》栏目对这一制度进行了专题报道。
4、塑造班级精神文化,激发群体激励的内驱力。
在2013年“特色班级文化”创建活动中,许多班级致力于塑造班级精神文化,努力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
高三(4)班以“争先”作为班级精神。提出“发掘自我,奋勇拼搏,扬帆掌舵,气势磅礴”的内涵,通过以下形式培育争先精神:A.荣誉榜:将学生的优良表现及进步幅度颇大的表现公告于此。B.心语心愿:全班48人每人一心,心上标明姓名,学习目标等。C.读书驿站:同学们读过文章,书,电影等之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给大家推荐好书等等。D.书画天地(作品展示):展示学生满意的字、画、作业。在群体激励中该班在当年的高考中囊括了全市高考文科前三名,一人北大、一人清华、一人港大、五人南大,获李政道奖学金一人。
初二(1)班以“和谐共进”为精神文化建设主题。采取以下实施办法:A.优化班级文化环境,建立积极、健康、融洽的班级心理环境。B.建立净化、美化、知识化的班级物质环境,要求同学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窗明几净,物品放置井然有序,形成“班级就是我的家,我要为家作贡献”的良好氛围。C.教室后墙:开辟文化特色专栏,定期更换内容,如学生优秀作文、书法、学习体会等。D.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竞赛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与互动,激发学生个体与整个班集体的学习与工作的热情,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E.建立值日班长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一年来,成长为张家港市“优秀班集体”。
三、研究的主要成效
从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对我校全方位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完成学校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并开始第四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历史时刻,对于落实“特色为根、质量为本、文化为魂”的办学方针,建设“美丽校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效率,成就教师幸福生活。
(一)促进了学校品牌的深度发展。近年来,学校努力创建“和”文化,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学校的快速、持续发展,我们正遵循科学发展、人民满意的办学原则,努力办成誉满大江南北的新型外国语学校的典范。
我校已获得全国合格外国语学校、全国重点大学暨“211工程”大学生源基地学校、苏州市首批双语学校、苏州市非公有制党建工作示范点、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苏州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优秀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张家港市文明单位、张家港市巾帼文明岗、张家港市十佳卫生学校等称号,并担任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校连续获得张家港市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小学、初中、高中教学质量均列全市前茅。小学、初中学生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2010、2011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本科平均上线率超过73%,2012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本科平均上线率超过83%,2011届陶倩英琦同学获得张家港市文科第一名,并获得李政道奖学金,2012届顾心怡同学成为江苏省文科状元。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所有名牌高校和部分国际知名大学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50余名学生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郭程现就读美国芝加哥大学、吕曜晖现就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学校“和谐·感恩”德育文化品牌逐渐深化。《人民教育》2010第八期●名校扫描以《和谐,让梦想成为现实——记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为题发表了记者任国平撰写的学校“和”文化建设报道。文中写到:“„„爱因斯坦说过,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元,在智力因素之外,更看重一个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健康审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和谐”的人才最具有发展潜力。在和谐的育人文化里,外国语学校每个孩子所获得的正是这些走向未来的精神滋养和熏陶。外国语学校的师生们,正是以这样近乎虔诚的精神,心怀教育理想,齐心协力地构建着知识和人生的金字塔。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里,教师幸福地工作着,学生快乐地成长着。和谐,让这里的每个师生拥有了强健的双翼,向着梦想振翅翱翔„„”
(二)促进了学生生命发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健全学生人格,成就学生终身良好品质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近四年来,我校学生近500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级各类比赛和活动中获奖、报道。2012.6.25《扬子晚报》、江苏新时空、张家港电视台报道文科状元顾心怡的成长心路,2012.6.13苏州日报《端午粽飘香》报道外校利用端午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2012.2《中学语文》以《苏州市张家港外国语学校花语文学社》为题介绍我校重点社团花语文学社,2012.2.17张家港日报以《外校学子征战“哈佛模联”》为题报道我校参加哈佛模联活动的情况。苏州教育局、苏州市共青团组织的苏州市第五届快乐成长节中顾心怡被评为“苏州市学子之星”,模联社团被苏州教育局、苏州市共青团评为苏州市第五届快乐成长节中被评为“苏州市社团之星”,2012.5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江苏省第十一届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健美操社团获苏州市教育局颁发2011年肯德基全国青少年校园青春健身操苏州赛区二等奖,踢踏舞社团被苏州教育局、苏州市共青团评为苏州市第五届快乐成长节中被评为“苏州市中学生达人”,陈袁杰因拾金不昧(30万元)被评为2011年张家港市十大好人好事之一并获张家港市首届“凤凰基金”奖学金,2012年11月张家港市电视台以“外校实施值日班制度,深化小手拉手文明向前走活动”为题在城市生活频道报道我校开展值日班制度。
学校的“和谐·感恩”的精神文化已经深深渗入张外人的心田,2012届高中毕业生陈佳楠(录取中国传媒大学)在写给母校的信《筑梦,逐梦》中写道:“„„深爱外校,魂牵梦萦。如今,离开了外校,每每打开电脑,一次一次点开,我才发现,自己爱你爱的很深,我的母校。虽然已经离开母校,但我还是会不自主的去关心你的一切。记得十一回张家港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母校看看。看看这里的一切,闻闻这里独有的草木的芬芳。现如今,每每在梦里回到你身边,橘桂飘香,让我沉醉,使我靠近你时,扑鼻而来的,依旧是你的芬芳。想你,爱你,我的母校。这份情,永远难了。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天天的流转,我们的四季年华终会成为光阴的故事,我会将在母校的每一刻都赋予可铭记的理由,因为我爱你,我的母校!张家港外国语学校,这个我梦想起飞的地方。你给的这份情,永远难了,那就让我将它永远放在心里。十二岁的那个夏天是不会再回来了,但我永远记得那个满怀憧憬走进外校的女孩,十六岁的那个夏天也不会再回来了,但十六岁的那个梦会一直伴随着我走下去。不论前方多坎坷,不论前路多漫长,有母校,有恩师,有梦想,我必将勇往直前。母校,请您与我共同见证我的成长,我的未来!„„”
(三)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化高位发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我们为班主任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引导他们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深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同时让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享受到工作的愉悦和职业的幸福感。近四年来,我校教师近200人次在各级各类德育竞赛和活动中获奖、报道。我校全国知名的德育专家、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王开东老师多次受邀赴全国各地讲学、培训班主任,影响广泛,他的德育文章《教育是什么》、《学生有选择不优秀的权力》等13篇先后发表在《班主任之友》、《河南教育》、《教师月刊》等国家级核心期刊杂志上。朱燕老师的《班级文化建设之环境建设》发表在《新课程》、倪丽元老师的《班级管理的金钥匙》发表在《考试周刊》、方理老师的《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营造和谐对话气氛》发表在《现代教育科学》、刘桂岩的《一个后进学生的转变》发表在《河南教育》、黄洁的《春雨的启示——谈教师的“爱”和“育”》发表在《班主任》、李春燕的《由“闷葫芦”到“开口松子”》发表在《新课程》。在市首届德育骨干教师评比中,沈洁、李春燕、黄洁等被评为德育能手和德育新秀。李春燕、张红等多人被评为苏州市优秀班主任,邵丽新、周亚红、刘扣芬、魏丹等多人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赵樱恒、谭肃暮、陶花、徐云霞、盛莺等一批班主任在苏州市、张家港市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获奖,一只懂文化、会管理、受欢迎、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日臻完善。2013年校本德育课程《歌者印迹——讲述张外学子生命成长的故事》被评为“苏州市校本课程优秀成果”。
在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化总课题组举行的历届“班主任专业视野”高层论坛中,我校20多人参加课题成果评选。黄洁老师的《尽力擦和放弃擦》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一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育人故事“一等奖”;徐辉老师《感谢有你主题班会》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一等奖”;赵春雷老师的《抓住心灵转化的契机——例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分析及改善措施》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一等奖”(后发表在《教师博览》);强桐江老师提交的论文《教育是一种智慧的服务》、朱敏丰老师提交的论文《宽容既是教育》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二等奖”。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六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强桐江老师提交的论文《在心灵的碰触中成长》、朱敏丰老师提交的论文《用爱撑起孩子成长的天空》获“一等奖”。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青年班主任正历练成长,为队伍专业化注入活力。2012年青年班主任代表支莉娅在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中谈到体会时说道:“„„学会正确关爱,营造温馨班级。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他便是温馨的,温暖的。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做到“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班主任工作精心而又繁琐,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我的青春继续耕耘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我无悔,我高兴,因为我是一个班主任„„”。
四、研究的反思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问题也有收获。发现和暴露出一些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在实践中提炼出一些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需要进一步推广形成了学校班级个性品牌文化。
(一)存在的主要误区。
1、部分班主任重智轻德,忽视文化建设。认为只要升学率高,教育质量好,就可以名声在外;尖子生越多,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越强;中高考成功,班主任就成功,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部分班主任注重环境、制度文化,忽视目标、精神文化。认为只要有环境文化,就可以造就精神文化;只要严格管理,自然就可以形成育人氛围;只要学生听话,秩序稳定就是好班级,从而忽略了一个班级的文化底蕴。一个班级的文化氛围,其实正是一个班级生命力之所在,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
3、部分班主任因循守旧,忽视创新。要么就是中规中矩地带班,只抓常规,满足于学生不出事;要么就是被动跟随,学校有啥活动就参与啥活动,对活动不主动、不热心,对学生不引导、不指导,忘记了班主任其实是班级文化的设计者、践行者,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师。教育需要智慧,需要爱心奉献,更需要创造性的班级文化建设。
(二)获得的主要感悟。
1、要注重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文化育人。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正向引领和激励作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形成班级文化发展的内驱力,塑造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2、要注重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环境,以环境感人。外校15年的校园建设,要不断追求品质提升,让学生从学校的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的内涵,用心灵审视学校的每一个宣传栏,每一个文化窗口,每一面墙、每一朵花,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
3、要注重文化传统的积淀,以品牌育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校以“和谐感恩”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以12个主题活动月、两个文化节这些传统活动,要做到年年有新意,坚持不断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培育着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创新意识。
4、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以特色育人。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成就学生,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以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亮点,培育符合班级学生精神需要和审美特点的特色文化,让班级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起点,成为师生终生留恋的地方。
“春风吹过花千树”,《班级文化建设的案例研究》这个课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的理念,丰富了我们的活动,促进了我们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我校的素质教育再上新水平,再谱新华章。
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