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感恩品质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学生感恩品质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吉化六中 邢德胜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
创建和谐班级,培养团结向上的班风和顽强拼搏的学风,这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目标。经过多年班工作的洗礼和熏陶,在2010届初一工作中,针对本班的具体情况,将学校的要求、家长的期望和学生的心愿有机结合起来,以感恩——爱校为主题,以教育是一种感动为原则,本着唤起学生积极的态度为目标,扬长避短,调整思路,以平和心态,投入到班级工作中。
面对班上学后生多,学生行为习惯差等不利因素,初一开学后的第一次班会,我没有“约法三章”,而是给予全体同学应有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详细地和大家一起分析了我班的特点和优点,以赠送的十个字——乐观、积极、踏实、理解、坚持为切入点,与同学们畅谈了初中学习的历程和以往学生的经验教训,然后师生探讨了班级的奋斗目标,并且鼓励同学们为班级发展提建议„„从一开始,我就以平等的身份和关爱的态度开展工作,取得了同学们的信任,为后面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石。
爱是最好的教育,我牢记这一条教学原则,围绕感恩——爱校这条主线,我首先拿起第一棒——施恩。感恩先施恩,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和校园的那份爱,才有可能孕育感恩的心,听到感恩的语言,见到感恩的行动。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第一,对学生施恩。
爱心和激励是我施恩的主要手段。爱心无须多言,关键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去感化学生。日常工作中,我积极创造机会,抓住一切机会和学生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学习困难,并且给予切实的帮助,让他们时刻感受老师的关爱。
第二,语言激励。
就是适时、有分量地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励教育我更多地倾向于中下生,每次课堂上无意中的提问,课下心平气和地谈心,都能感受到他们强烈的进取心。
第三,学生互帮。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一个班级,必须要有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大家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班上的姚思晗、姜泽巍等同学,不仅学习成绩优秀、稳定,而且尊敬师长、乐于助人。我把他们组织起来,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帮助,带动后进,让学后生感受来自同学的关爱
第四,信任激励。
信任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力量源泉。在班级一直推行的值周班长管理制度中,有时候我有意挑选一些成绩中等、自律较好的同学担当此任。实践证明,由于有老师的信任,此招不仅能使班级纪律平稳,而且激发了同学们为班级服务的热情,从而加速了良好班风的形成,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第五,抓住契机,回报他人。
开学后不久就是教师节,我鼓励同学去看望他们的小学老师,感谢他们六年的教育。课堂上我也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感恩节时,我不但讲了感恩节的来历和感恩节的习俗,我还让学生们为家长写一封信,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并祝他们节日快乐。
第六,利用板报实施感恩教育。
利用教室后面黑板的“本周寄语栏”,每周让学生写下一条 “感恩语录”。如有“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而吐露新芽;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激冬的到来把大地母亲银装素裹。自然界尚且如此感恩,人更应该具有感恩之心。” “星星能照亮夜空,感恩可掂量自我。感恩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怀有感恩之心,才能包容全世界”,“感恩是一种心态,犹如口渴时喝一杯绿茶,甘甜解渴,清香沁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等;这些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这一路走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班容班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室清洁了,墙壁亮丽了,桌布铺齐了;班级课堂纪律变好了,老师上课顺心了,同学们学习舒心了;其次,班风有了较大转变,形成了团结向上的良好风气,课间很少看到学生打闹,更多的是同学间的探讨、交流、互相帮助,许多同学争先恐后地为班级换水,纷纷表示愿意为班级服务,为老师分忧,班级逐渐走向和谐。
学生对师爱的感悟和反馈,还体现在对老师辛勤工作的理解和对校园的关爱上。在“行动践行感恩”的班会上,同学们用深情的语言道出了对老师的爱;学生还自发举办了 “感恩校园”征文活动,班上仍有三十多位同学积极参与,并在家长的帮助下装订成册。这一切,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可爱,感恩的魅力。
感恩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老师怀着感恩的心去工作,定会赢得学生的热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师生关系更和谐,让校园生活更美好!
第二篇: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
调研报告书
专业名称
教育经济与管理 小组组长
石竟成 小组成员
金昌浩
完成日期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广西大学教育学院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近年来,随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开始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班级和学校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关键词:班级,文化,高校班级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文艺学、天文、地理、教育、服饰等等。“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近年来,随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开始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班级和学校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高校班级文化定义
所谓高校班级文化,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接受社会主导文化的指导,吸收校园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当代青年文化的闪光面,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班级文化是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所在高校中的校园文化为根基,而又不乏独特的个性特征。它既是校园文化的缩影,又因不同班级各种因素的差异而表现出自身的特质。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成员在班级管理者的引导下,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硬文化和精神方面的软文化。
二、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是学生在校教育的基本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既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又因不同班级各种因素的差异而表现出自身的特质。因此,班级文化是在不同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的浸染与渗透下,在班级成员学习和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
高校班级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以及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物质文化是指班级文化中的实体部分,对高等学校来说,主要是指班级成员生活的宿舍环境。班级行为文化是指班级文化中的行为部分,主要包括班级成员的学习活动、言行举止、活动方式、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等。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文化的制度部分,包括班级中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文化的观念部分,包括班级的理想信念、心理认知、价值取向、情感意志等。就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来说,主要是核心价值观、和谐文化、学习文化、诚信文化等。
三、高校班级文化的特点:
高校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是无形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先认识班级文化自身的特点, 它是是一种特殊文化,有其特殊内容和内涵。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学校, 尤其是高等学校是一个学术气氛很浓的场所, 这就决定班级文化本身就极富知识性、思想性和科学性。同时新世纪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渴求知识, 要求进步的思想主流也使得班级文化有着特殊的内涵。高校中的学生对于知识有着更加自我的认识,在对各种知识的选择上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汲取,使高校班级文化具有独特思想性。
2.多元性和统一性相结合。
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多元化, 同时还有各个学校自身校园文化的整体导向的不同, 班级文
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道德水准、知趣追求的差异, 使得班级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但我们还必须看到, 在这种多元性存在同时, 学校的性质和任务都决定班级文化建设在形式和内容上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围绕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实现。所以这种多元是在目标统一基础上的多元, 是多元性和统一性的结合。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学生为主旨,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发展。
3.稳定性和可塑性相结合。科技论文。
高校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 必然带有班级在特定条件下的历史沉淀, 是班级管理者的治学思。这些是有相对稳定性的, 因而使得班级文化也具备相对稳定性。而思想活跃的学生作为班级文化的主题, 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特征都具有可变性, 同时还受培养目标和教育职能的支配, 而使得班级文化又具有可变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
4.独立性和开放性的结合。
班级文化以其特定的环境、主体及发展途径, 形成其区别于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独立的体系。同时校园作为教育的场所是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因而属于它的文化必须是符合社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是开放的。
5.差异性和趋同性相结合。
班级文化是全班绝大部分学生认同的一种价值观。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学生就能自觉地按照它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不需要我们的强制性命令和干预。这可以说是班级文化最本质的一个特点。然而高校班级作为一个有很多个人为单位组成的集体,个体之间在思想和认知上必然存在其差异性,但是正确方向的趋同性可以引导集体中的差异个体,使之认同于集体的文化。
四、高校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对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及个体的身心发展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凝聚与规范功能,教育与引导功能,满足、诊断与矫正功能。
首先,健康的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发挥凝聚与规范功能。健康的班级文化能够在集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集体目标为导向,借助班级环境、班级规范、师生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等载体,促进学生顺利而有效地接受社会经验、确立社会生活目标、掌握社会规范,使学生从一个自然有机体发展为一个社会成员。具体体现为:(1)接受社会价值观,确立生活目标。健康的班级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个人目标,并处理好个人目标、集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在社会主体价值观的指导下,把个人的兴趣、需要、愿望升华为符合社会期望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使学生成为热爱祖国、造福人民的集体主义者。(2)掌握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在健康的班级文化环境中班集体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必然形成相应的社会规范。如班级制度、学生守则等,都扮演着传递社会规范的角色,对学生具有一种同化力和约束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班级文化还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等。
其次,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发挥教育与引导功能。科技论文。班级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体现为班级团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发挥范例的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相互熏陶。概括起来,班级文化对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两项:(1)促进知识及认识发展的功能。健康的班级文化能够以优良的学风影响班集体的每位成员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确立端正的学习动机、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展开适度高效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认识的深化、自我理解的提高等。(2)促进情感发展的功能。健康的班级文化环境能产生一种聚合力,有效地协调班集体成员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氛围,从而使学生的友情、正义感、成就感等积极的个体情感不断产生和深化。
再次,班级文化对学生发展具有满足、诊断与矫正功能。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能够满足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需要,能够照出自己身上存在的弱点,能够规范班集体成员的行为。这些功能具体表现为:(1)满足需求的功能。科技论文。人处于一个团体中,会对团体产生各种需求,如安全与安心的需求、归属的需求、独立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既能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的机会,又能创造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与社会有用性需求等高级需求的途径。(2)诊断功能。当学生置身于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中时,其人格及能力上存在的缺陷就会显现出来。如社会技能的欠缺、情绪不稳定、过度利己主义及其他人格偏颇。特别是在班级组织有团体要求时,学生违反这种要求的倾向将会显现无遗。这些问题的暴露,为班级负责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矫正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3))矫正功能。学生存在的上述人格及能力缺陷,可以通过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进行矫正。例如,自我控制能力欠缺的学生能够在有序的班级氛围陶冶和集体的监督约束下逐步形成自律意识。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对班级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管理者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中,万不可忽视班级文化的作用。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建设优良的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优良的班级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3]裴春燕、刘东风.浅谈班级文化的意义、特点及其建设[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3]曾武高.谈班级文化建设[J].江西教育,1999年05期 [4]吴玮.浸润在丰盈的班级文化中[J].现代教学,2008(11)[5]林冬桂.论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教育导刊,2000(11)[6]杨汉章.简论班级文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6)
0
第三篇: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课题组
一、课题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背景
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如今各种传媒及网络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给学生的素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这就加重了学校教育,尤其是班级对学生意识观念和文化教育的负担。然而,现实中我们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千篇一律,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中共中共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有很多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因此,班级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支点与抓手,班级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2、班级自身成长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树立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不容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需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一个主要方面——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班级里,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因此,合理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在新课程改革理论体系中,特别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这不仅可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更可以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健全学生人格,成就学生终身良好品质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效率,成就教师幸福生活。教师的年轻化已成为当前教师队伍的主流,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缺乏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能是宽泛空洞的,而应有抓手和支点。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可以为年轻班主任教师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班主任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深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同时让班主任老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享受到工作的愉悦和职业的幸福感。
3、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缩影。学校可以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以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从外部形态来看,它表现为学校师生员工“在这儿做事的方式”。从产生的程来看,学校文化是基于预设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产生制度,并进而约束行为。尽管有点难以捉摸,但学校文化经常会以强有力而又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学校师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以学校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支配着学校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而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因此,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类似,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组织文化,渗透到班级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以及班级活动等各个方面。简单地说,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从具体内容上主要分为:班级目标文化、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其中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班级文化的关键是班级管理制度。
(四)研究的目标
1、遵循教育科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班主任教师的教育观念,使班级工作从以班主任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以往,我们在班级管理上,往往是“保姆式”的管理方式。老师累,效率低,学生也不买账。其原因主要是“保姆式”的管理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教育科学以及新课改理念相悖。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旨在促进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主体,提高教育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压力。
2、深化对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探索班级管理的有效模式,促进班主任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开展“人文性”育人的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班级文化品牌,通过班级品牌文化的营造,进而形成内涵丰富、特色显著的儒雅、文雅、高雅的校园文化。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班级自主管理的有效模式,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以“人文性”育人,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和教学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一样,班级文化建设是校本研究的重要载体,能从学校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五)研究的内容
1、探索基于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途径。培养班主任的五种能力:(1)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2)以言讲理的说服能力(3)建设班风的组织能力。(4)引导活动的指导能力。(5)善于总结的研究能力。
2、结合学校“文明礼仪进校园”的校园文化主题,打造“举止文雅、谈吐儒雅、情趣高雅”的班级文化群体。
3、以班为实验单位,围绕本课题总的指导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国内外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结合班级以及学段的实际,以“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为主线,有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
4、各班班主任教师根据学校课题的研究计划积极开展了相关的工作: ①布置教室。
②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徽、誓词、班训、班级公约等。③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④结合班级对儒雅、文雅、高雅内涵的理解,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系列主题活动,5、做好阶段性的研讨工作。原则上一个学期召开一次课题阶段班级文化建设研讨会,做好经验交流、问题探讨、现场观摩、典型表彰等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六)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事实性依据。
2、经验总结法。针对班级文化建设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影响班级文化建设效果的主要因素,在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写成论文。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反思,分析研究,进一步调整后再实践,再反思总结。
(七)研究对象
全校所有班级都属课题研究对象。
(八)拟解决的问题
1、解决因班主任老师无明确教育管理思想或教育管理理念陈旧以及班级管理方法滞后而导致教育效率低的问题。
2、解决因保姆式管理而导致学生依赖性强、归属感薄弱、自主管理素质低,缺乏活力等问题。
3、解决班级管理平庸,没有个性,缺少班级品牌的问题。
(九)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2、做好师生的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3、拟定子课题及研究计划,收集本课题相关资料,做好总课题的开题工作。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8月)以班为实验单位,围绕本课题总的指导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国内外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结合班级以及学段的实际,以“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为主线,有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
1、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组织教师撰写研究性论文。
2、整理课题核心成果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编写论文集。
3、作好结题申报,迎接课题的验收、评估。
(十)组织分工
组长:组织课题全面工作。
成员:主要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
(十一)预期成果
1、《班级管理制度汇编》(文本)
2、《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论文集》(文本)
3、一班一品(图片、视频、文本)
4、《课题研究实验总结报告》(文本)
(十二)经费保障
本课题组全体成员自筹经费外,积极向学校申请课题经费,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1、课题组负责经费概算与分配
2、经费来源: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一)加强课题组建设,保障课题研究规范实施。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课题组争取学校的支持,成立了以校长王国生同志为组长,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席玉平同志、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贵明同志为副组长,政教处、研究室、各教学部主任为成员的顾问团。
课题组多次以专题会、工作会、德育年会的形式对课题的内涵进行论证,对课题的操作进行探讨,结合外校特色,力求在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和谐感恩”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去影响和促进班级文化特色的生成和发展,从而创设班级育人的氛围,搭建学生成长的阶梯。
在加强学习,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确立了“五个一”的课题操作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班级文化建设,注重课题内涵;达成一个共识——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发展班级文化特色,完成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依托一个载体——班级文化交流展示课,鼓励师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探索班级文化特色;开辟一个阵地——《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网站》,对内学习、研讨,对外展示、交流;实现一个飞跃——从传统、经验、简单、封闭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跃升到科学、民主、创新、开放型的班级文化建设和策略机制。
在操作模式的基础上,确立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方针,围绕班级文化建设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从德育理念,队伍培训,学生行为,校园环境,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统筹规划,互相促进,整体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二)注重调查分析,保障课题研究有的放矢。为了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情况,课题组编制了班主任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各一套,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全体学生和班主任,问卷侧重以下四个方面情况:
1、班级文化建设参与情况的调查。
受调查学生主动参与的学生为96.7%的学生,3.3%的同学表示不直接参与。说明学校和班主任的工作没有做到全覆盖。受调查班主任主动积极参与的班主任为100%。说明班主任的工作意识与态度极强,有强烈的上进欲望。
2、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情况的调查。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上主要分为目标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板块。受调查学生问卷调查中14.4%重点在班级目标文化建设,28.6%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24.6%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32.4%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受调查班主任问卷调查中12.2%重点在目标文化建设,29.4%在环境文化建设,22.6%制度文化建设,25.8%在精神文化建设。从学生和班主任的调查中发现,两者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出现认识上的一些误差,但总体情况差异不是很大。
3、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情况的调查。
受调查学生问卷调查中72.4%学生觉得班级在各方面进步明显,19.6%学生觉得进步一般,6%学生觉得没有进步。受调查班主任问卷调查中81.4%班主任觉得班级在各方面进步明显,13.2%学生觉得效果一般,5.4%班主任觉得没有效果。学生和班主任普遍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班级和学生种形成了正面的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4、“学生心目中的理想班级是怎样的”的情况调查。
受访者学生46%认为班级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最重要,同学们拥有共同的目标与理想,学规守纪,快乐学习;33%学生认为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教室布置是他们的首选,大家动手一起来创造温馨的家园是快乐成长的关键。21%学生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他们最想要的,有喜欢的老师和好伙伴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根据调查情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在“新”、“特”、“实”上下功夫。
第一、班级文化建设要有“新”意 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努力通过赋予新内容,创设新载体,使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承接,与学校整体育人环境要求相一致,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相吻合。赋予班级文化建设新内容,要着力在深化建设内涵上下功夫。
第二、班级文化建设要有“特”色
班级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的建设只有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点、班级特色,符合班级发展实际,符合学生发展实际,才能体现价值、发挥应有作用。
第三、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实”效 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实效,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加强班级管理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三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推进制度建设的关系。
(三)加强学习培训,保障课题研究的专业水准。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操作者,这只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推进程度和实施效果。为了解决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理解、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提高班主任操作文化建设的专业水准,课题组采取了“请进来、多交流、勤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队伍培训。
1、“请进来”。学校花大力气邀请多名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来校对全体教师进行高水准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
2013年11月,我们提请学校组织全体老师观看了全国著名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班主任、《人民教育》理论室主任任小艾的教育讲座视频。
2013年12月,学校邀请了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第二届“名师”,郑州市师德标兵,郑州市教育教研先进个人李迪莅临我校,做了一场主题为《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策略》的专题讲座。通过诸多鲜活的案例,以其独特的方式启发和引导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给学生方向感、关注弱势学生、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有创造性的学生、以及有敏感性的学生,努力促使班主任工作从生活里来,向生命里去。
2、“多交流”。课题组每年都要组织多次理论学习、学习心得交流、班级文化设计评比,并请文化建设优胜班级的班主任面向全校进行经验交流,在内部研讨中为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提供新思路和途径。通过交流以典型引领班主任自觉学习,互相学习,积累经验,取长补短。
3、“勤展示”。在每年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中,课题组均要组织优秀作品现场展示。在2013年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交流展示活动中,11学前艺术班的班级文化建设获得特等奖。他们根据变平面为立体,化静态为动态,注重环保这三个理念,设计了希望之树,班级公约,心灵鸡汤,生活掠影,魅力90后,美文欣赏六个板块。都是学生自己的创意,自己动手经营的天地,每个人都倾注了情感,用了心思,可想而知,这样的班集体不让学生热爱都难。
(四)坚持活动评议,保障课题研究的实践效果。
近年来,课题组坚持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研究转化为具体行动。每学期初均在全校组织开展以“创建特色班级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求各个班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班级管理的特色,选定受大多数同学欢迎的主题,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目标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
学校制定以下评比标准进行评议:A、班级文化主题鲜明有特色;充分展示班级的特色,内容生动活泼,有教育义意,深受学生喜欢,可持续发展。(30%)B、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好。(10%)C、学生行为习惯好。卫生整洁,无人乱丢垃圾;桌椅、电脑平台、墙壁无乱画迹象;校服规范,发型规范,无人戴首饰,无人带手机进校。(30%)D、班级学生学习气氛浓。(20%)E、班级日常管理较好,纪律严明。(10%)按照“一看材料,二查现场,三到班随访,四常规管理一天一检查,五检查结果一周一汇总”的操作程序审核评定,获奖比例每个学部50%,评出一二三等奖,公布以后在每周升旗仪式上颁发流动红旗。
1、确立班级目标文化,树立追求的共同愿景。
在学校“创建特色班级文化”活动中,许多班级在不断学习和找寻班级的共同愿景,共同理想与目标。班主任们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各自班情、学情的基础上,依靠集体的智慧碰撞,制定出具有本班个性特色的标志、名称、口号、目标等。
2、建设班级环境文化,让班级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在2013年“班级特色文化”创建中,许多班主任关注教室环境的布置,与全体同学群策群力,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报、特色园地、以及墙面等,精心布置美化教室的环境,努力使教室的墙壁说话。学生的手抄报、书画作品、摄影作品,都运用点缀教室的四壁,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鼓舞了学生创作的热情,时时给学生以启迪。
初二(6)班设计的有特色:
A.黑板留言——格言警句。在黑板的固定角落,每天由一位学生写上一句名人名言、哲理警句,天天点亮“心灯”。
B.课桌留言——座右铭。每个学生的座右铭都包含三个内容: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班级里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名字、针对自己不良习惯的警示语。
C.墙壁留言——写满快乐和自信。在班中悬挂一本“好人好事”。“学习园地”上有学生自己的习作、书法、优秀作业的展示;“特色园地”中粘贴学生的摄影作品,手工制作,科技小发明;有时则是手抄报、剪贴报的展示等等。
D.开辟“优乐园”——记载成长印迹。把所有学生的照片和优点卡贴在里面,卡上的优点不断增加,让学生在班级里快乐地成长、自信地微笑。
E.读书角——“阅读名著,品味人生”。每位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一本名著或刊物带到学校,成立“班级读书角”。在走近名著、走近名人中,感受人文情怀;在走近文化、走近传统中,陶冶道德情操。
F.创作社——引导着班级的主流思想和文化。创作班刊系列——《春之声》《夏之梦》《秋之实》《冬之韵》的诞生,一篇篇文章,一首首小诗,都凝聚了学生写作的快乐,记录了他们成长的足迹,折射了思想闪烁的光辉,体现了诗意栖居的蕴藉。
3、创新班级制度文化,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2013年“特色班级文化”创建活动中,许多班级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民主表决确定,建立班级文明礼仪、学习常规、卫生值勤、奖惩等制度,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通过班干部值日制,从学习、纪律、卫生、两操等各方面进行分管督促,形成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初一(2)以民谣的形式编制《我们的共同承诺》,轻松中透着严谨。A.衣着问题要注意,校服穿戴要整齐,红领巾、校徽要佩戴。B.头发问题要注意,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能散发,刘海也要注意。C.学校语言要文明,不讲粗话,不讲脏话,更不给他人取绰号。D.学校举止要文明,不动手,不乱跑,不乱踢,不追逐。E.班级卫生要注意,不乱扔,不乱画,勤弯腰,勤打扫。F.学校公物要爱护,不乱摸,不乱碰,看到破坏现象要阻止。G.学习时光要珍惜,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特殊情况要请假。H.读书上课要认真,不乱说话,不捣乱,勤思考,勤举手。I.每天作业要完成,不抄作业,不漏作业,更不一起核对作业。J.手机电脑要注意,手机不带入学校,电脑不长时间玩耍。K.休闲娱乐要注意,不看不健康书籍,不去网吧、游戏室等各类不适合的娱乐场所。L.同学朋友相处要得当,不过分“亲密”,不可不理不睬,和睦团结最重要。M.班干部,要注意,“三公三不”要坚守——管理班级时公开、公正、公平,平时学习时不乱用职权,不带头犯错,不徇私舞弊。N.班主任,要注意,“三多三少”要留意——多点笑容少点脾气,多点宽容少点苛刻,多点关怀少点责备。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教育,促进校园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2013年我校推行“值日班”制度,深化班级制度建设。“值日班”管理是以班为单位,每天由一个班级负责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环境卫生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劝导、服务的自主管理制度。以班内安排、个人自愿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岗位,明确职责,引领学生诚信守责,追求荣誉,从而将每一次值日作为班级发展、个人成长的新台阶,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值日班”制度的实施是对班主任组织管理工作的一次全面检查和考核,是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它通过体验式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具有良好公民道德意识,提升文明素质。实行“值日班”制度旨在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从管理中锻炼自我,反思自我,促进校园文明程度的提高。值日班制度的实施丰富了我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2012年11月,张家港电视台《教育周刊》栏目对这一制度进行了专题报道。
4、塑造班级精神文化,激发群体激励的内驱力。
在2013年“特色班级文化”创建活动中,许多班级致力于塑造班级精神文化,努力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
高三(4)班以“争先”作为班级精神。提出“发掘自我,奋勇拼搏,扬帆掌舵,气势磅礴”的内涵,通过以下形式培育争先精神:A.荣誉榜:将学生的优良表现及进步幅度颇大的表现公告于此。B.心语心愿:全班48人每人一心,心上标明姓名,学习目标等。C.读书驿站:同学们读过文章,书,电影等之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给大家推荐好书等等。D.书画天地(作品展示):展示学生满意的字、画、作业。在群体激励中该班在当年的高考中囊括了全市高考文科前三名,一人北大、一人清华、一人港大、五人南大,获李政道奖学金一人。
初二(1)班以“和谐共进”为精神文化建设主题。采取以下实施办法:A.优化班级文化环境,建立积极、健康、融洽的班级心理环境。B.建立净化、美化、知识化的班级物质环境,要求同学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窗明几净,物品放置井然有序,形成“班级就是我的家,我要为家作贡献”的良好氛围。C.教室后墙:开辟文化特色专栏,定期更换内容,如学生优秀作文、书法、学习体会等。D.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竞赛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与互动,激发学生个体与整个班集体的学习与工作的热情,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E.建立值日班长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一年来,成长为张家港市“优秀班集体”。
三、研究的主要成效
从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对我校全方位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完成学校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并开始第四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历史时刻,对于落实“特色为根、质量为本、文化为魂”的办学方针,建设“美丽校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效率,成就教师幸福生活。
(一)促进了学校品牌的深度发展。近年来,学校努力创建“和”文化,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学校的快速、持续发展,我们正遵循科学发展、人民满意的办学原则,努力办成誉满大江南北的新型外国语学校的典范。
我校已获得全国合格外国语学校、全国重点大学暨“211工程”大学生源基地学校、苏州市首批双语学校、苏州市非公有制党建工作示范点、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苏州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优秀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张家港市文明单位、张家港市巾帼文明岗、张家港市十佳卫生学校等称号,并担任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校连续获得张家港市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小学、初中、高中教学质量均列全市前茅。小学、初中学生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2010、2011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本科平均上线率超过73%,2012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本科平均上线率超过83%,2011届陶倩英琦同学获得张家港市文科第一名,并获得李政道奖学金,2012届顾心怡同学成为江苏省文科状元。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所有名牌高校和部分国际知名大学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50余名学生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郭程现就读美国芝加哥大学、吕曜晖现就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学校“和谐·感恩”德育文化品牌逐渐深化。《人民教育》2010第八期●名校扫描以《和谐,让梦想成为现实——记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为题发表了记者任国平撰写的学校“和”文化建设报道。文中写到:“„„爱因斯坦说过,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元,在智力因素之外,更看重一个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健康审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和谐”的人才最具有发展潜力。在和谐的育人文化里,外国语学校每个孩子所获得的正是这些走向未来的精神滋养和熏陶。外国语学校的师生们,正是以这样近乎虔诚的精神,心怀教育理想,齐心协力地构建着知识和人生的金字塔。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里,教师幸福地工作着,学生快乐地成长着。和谐,让这里的每个师生拥有了强健的双翼,向着梦想振翅翱翔„„”
(二)促进了学生生命发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健全学生人格,成就学生终身良好品质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近四年来,我校学生近500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级各类比赛和活动中获奖、报道。2012.6.25《扬子晚报》、江苏新时空、张家港电视台报道文科状元顾心怡的成长心路,2012.6.13苏州日报《端午粽飘香》报道外校利用端午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2012.2《中学语文》以《苏州市张家港外国语学校花语文学社》为题介绍我校重点社团花语文学社,2012.2.17张家港日报以《外校学子征战“哈佛模联”》为题报道我校参加哈佛模联活动的情况。苏州教育局、苏州市共青团组织的苏州市第五届快乐成长节中顾心怡被评为“苏州市学子之星”,模联社团被苏州教育局、苏州市共青团评为苏州市第五届快乐成长节中被评为“苏州市社团之星”,2012.5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江苏省第十一届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健美操社团获苏州市教育局颁发2011年肯德基全国青少年校园青春健身操苏州赛区二等奖,踢踏舞社团被苏州教育局、苏州市共青团评为苏州市第五届快乐成长节中被评为“苏州市中学生达人”,陈袁杰因拾金不昧(30万元)被评为2011年张家港市十大好人好事之一并获张家港市首届“凤凰基金”奖学金,2012年11月张家港市电视台以“外校实施值日班制度,深化小手拉手文明向前走活动”为题在城市生活频道报道我校开展值日班制度。
学校的“和谐·感恩”的精神文化已经深深渗入张外人的心田,2012届高中毕业生陈佳楠(录取中国传媒大学)在写给母校的信《筑梦,逐梦》中写道:“„„深爱外校,魂牵梦萦。如今,离开了外校,每每打开电脑,一次一次点开,我才发现,自己爱你爱的很深,我的母校。虽然已经离开母校,但我还是会不自主的去关心你的一切。记得十一回张家港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母校看看。看看这里的一切,闻闻这里独有的草木的芬芳。现如今,每每在梦里回到你身边,橘桂飘香,让我沉醉,使我靠近你时,扑鼻而来的,依旧是你的芬芳。想你,爱你,我的母校。这份情,永远难了。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天天的流转,我们的四季年华终会成为光阴的故事,我会将在母校的每一刻都赋予可铭记的理由,因为我爱你,我的母校!张家港外国语学校,这个我梦想起飞的地方。你给的这份情,永远难了,那就让我将它永远放在心里。十二岁的那个夏天是不会再回来了,但我永远记得那个满怀憧憬走进外校的女孩,十六岁的那个夏天也不会再回来了,但十六岁的那个梦会一直伴随着我走下去。不论前方多坎坷,不论前路多漫长,有母校,有恩师,有梦想,我必将勇往直前。母校,请您与我共同见证我的成长,我的未来!„„”
(三)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化高位发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我们为班主任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引导他们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深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同时让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享受到工作的愉悦和职业的幸福感。近四年来,我校教师近200人次在各级各类德育竞赛和活动中获奖、报道。我校全国知名的德育专家、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王开东老师多次受邀赴全国各地讲学、培训班主任,影响广泛,他的德育文章《教育是什么》、《学生有选择不优秀的权力》等13篇先后发表在《班主任之友》、《河南教育》、《教师月刊》等国家级核心期刊杂志上。朱燕老师的《班级文化建设之环境建设》发表在《新课程》、倪丽元老师的《班级管理的金钥匙》发表在《考试周刊》、方理老师的《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营造和谐对话气氛》发表在《现代教育科学》、刘桂岩的《一个后进学生的转变》发表在《河南教育》、黄洁的《春雨的启示——谈教师的“爱”和“育”》发表在《班主任》、李春燕的《由“闷葫芦”到“开口松子”》发表在《新课程》。在市首届德育骨干教师评比中,沈洁、李春燕、黄洁等被评为德育能手和德育新秀。李春燕、张红等多人被评为苏州市优秀班主任,邵丽新、周亚红、刘扣芬、魏丹等多人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赵樱恒、谭肃暮、陶花、徐云霞、盛莺等一批班主任在苏州市、张家港市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获奖,一只懂文化、会管理、受欢迎、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日臻完善。2013年校本德育课程《歌者印迹——讲述张外学子生命成长的故事》被评为“苏州市校本课程优秀成果”。
在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化总课题组举行的历届“班主任专业视野”高层论坛中,我校20多人参加课题成果评选。黄洁老师的《尽力擦和放弃擦》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一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育人故事“一等奖”;徐辉老师《感谢有你主题班会》一文,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一等奖”;赵春雷老师的《抓住心灵转化的契机——例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分析及改善措施》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一等奖”(后发表在《教师博览》);强桐江老师提交的论文《教育是一种智慧的服务》、朱敏丰老师提交的论文《宽容既是教育》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获“二等奖”。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六届全国班主任专业化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评选中,强桐江老师提交的论文《在心灵的碰触中成长》、朱敏丰老师提交的论文《用爱撑起孩子成长的天空》获“一等奖”。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青年班主任正历练成长,为队伍专业化注入活力。2012年青年班主任代表支莉娅在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中谈到体会时说道:“„„学会正确关爱,营造温馨班级。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他便是温馨的,温暖的。在班级管理中我努力做到“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班主任工作精心而又繁琐,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我的青春继续耕耘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我无悔,我高兴,因为我是一个班主任„„”。
四、研究的反思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问题也有收获。发现和暴露出一些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在实践中提炼出一些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需要进一步推广形成了学校班级个性品牌文化。
(一)存在的主要误区。
1、部分班主任重智轻德,忽视文化建设。认为只要升学率高,教育质量好,就可以名声在外;尖子生越多,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越强;中高考成功,班主任就成功,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部分班主任注重环境、制度文化,忽视目标、精神文化。认为只要有环境文化,就可以造就精神文化;只要严格管理,自然就可以形成育人氛围;只要学生听话,秩序稳定就是好班级,从而忽略了一个班级的文化底蕴。一个班级的文化氛围,其实正是一个班级生命力之所在,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
3、部分班主任因循守旧,忽视创新。要么就是中规中矩地带班,只抓常规,满足于学生不出事;要么就是被动跟随,学校有啥活动就参与啥活动,对活动不主动、不热心,对学生不引导、不指导,忘记了班主任其实是班级文化的设计者、践行者,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师。教育需要智慧,需要爱心奉献,更需要创造性的班级文化建设。
(二)获得的主要感悟。
1、要注重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文化育人。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正向引领和激励作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形成班级文化发展的内驱力,塑造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2、要注重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环境,以环境感人。外校15年的校园建设,要不断追求品质提升,让学生从学校的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的内涵,用心灵审视学校的每一个宣传栏,每一个文化窗口,每一面墙、每一朵花,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
3、要注重文化传统的积淀,以品牌育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校以“和谐感恩”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以12个主题活动月、两个文化节这些传统活动,要做到年年有新意,坚持不断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培育着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创新意识。
4、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以特色育人。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成就学生,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以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亮点,培育符合班级学生精神需要和审美特点的特色文化,让班级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起点,成为师生终生留恋的地方。
“春风吹过花千树”,《班级文化建设的案例研究》这个课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的理念,丰富了我们的活动,促进了我们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我校的素质教育再上新水平,再谱新华章。
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2014年12月
第四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生德育素质在班级文化的涵泳中得以内化和升华。
一、丰实班级文化──生活化
“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培育人,让学校成为美的摇篮,使学生成为美的使者。”是我校文化建设的指南。为了使学校文化建设不是空洞无物的摆设,而是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精神大厦,我们确立了以班级为学校文化创造的基点这一思想,使“立美”走进教育的全过程,使素质教育的灵魂──学校德育落到实处,使学
在教育文化理念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不乏独特动人的文化标识,如“创新”、“素质”,包括“立美”等等,这些前卫精神,由于班级文化的虚化,而只浮现于儿童精神生活之外,因而丧失自己存在的根基。因此,我校尽全力充实班级文化价值的深度与丰富形式以此作为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
首先,增加班级文化含量就是创生有生命的文化。走向生命就是走向生活。盈怀生命的文化,是显现儿童生活的文化,是儿童生长的一种生活境遇,是儿童探寻世界、惊奇发问、情感表达的真实自然,就是让班级充满生活。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儿童生命存在的重要形式,我们像“游戏”一样精心构筑儿童的生活,使教育形式游戏化,从而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和探讨中,我们就班级管理集体、学生自主文化等方法进行了尝试。比如,学生干部是班级管理的习惯形式,我们既不像传统教育那样,也不像有的学校采用的“竞选制”那样,只让少数有能力的人获得这种特殊体验,而是像游戏一样,按学生个性、能力和特长编组形成班级管理集体,在老师辅导下,自主分工,每周一组,轮流“执政”,而且还制定了一套执行的细则,如每天编一期“小主人”报,晨会课汇报前一天的活动情况,商量当天的学习与生活。当一周的“管理”完结,则组织汇报、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孩童时期珍贵的生活经历。这是让教育走向儿童生活的途径,儿童从自然的生活中看到了游戏,也看到了自己的生命。你到我们的班级中可以看到学生参与班级生活的热情,孩子们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喜欢表达,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生活,没有来自成人社会的压力,一切似乎都是一种模拟,是生活的学习。
其次,提高班级文化含量就是要开拓教育资源,增加文化含量即意味着向开放的班级过渡向生活世界寻觅教育资源。正像哲学家叔本华所言:学者是研究书本的人而思想家则是“直接去读宇宙万物”。我们应让儿童真正临场世界本身,不是间接地理解世界,而是直接地体验世界,儿童应像思想家那样主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支配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最大可能地靠近人类为自己选择的生活理想和价值目标,这样才能使虚化的班级文化走出沙漠化的教育境遇。
二、呵护班级文化──自立化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也是学校中的“个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会冲破形式的掩饰而外溢,问题是要自觉寻求这种精神文化的自立和自足。
1、教育者自立
班级自立,需要主体性的教师,这需要学校的关爱与呵护,当教师个人还处在起步阶段时,学校给予有力的指导,当教师经受磨练已发展成熟时,学校将权威悄悄隐去,这时教师主体代替学校权威成为教育实践的主角。权威不在自立者面前释放,只是促进自立的动力。如三年级某班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将教育环境自我化,将班级公共环境分包到学生个体,一人一个小方格,将这个小方格主观的赋予学生,使学生对环境有了一种主体支配感,无生命的环境因这种主体支配感而被学生赋予了个人的情感生命,学生变得像爱惜生命一样的珍惜环境,使环境本身成为了一种有力的教育形式。邱老师的“创造”成果,很快被学校教师肯定、认同,“小方格”成为我校班级管理和引导学生求美的代名词。
2、被教育者自主
班级文化的主人是学生,只有当学生获得真正自由,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的班级文化。这需要教育者进行呵护,班主任要特别重视与学生以心换心,与学生结成良师益友关系。提供足够的选择机会或可能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活动。九八年,我校就校园文化,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令我们深思,大量的“校园文化”频临生存危机,学生认为漂亮的墙面装饰、鲜艳的橱窗布置都出自老师之手,不是他们自己亲自的劳动成果,他们觉得意义不大。学生简单而率直的话,引起了我们全校师生的大讨论,自此,也奏响了学生自主参与创造校园文化活动的序曲。
3、活动自主
由于教育者与学生达到了自立,班级文化便显露出巨大的活力。如:学生三五成群按棋类、美术、音乐、书法、昆虫饲养、科技制作、阅读、数学、编织等方面的兴趣爱好成结成互动性的互助合作小组,共同研究,交流心得体会,班主任及时提供学习和汲取营养的素材,提供板报、队会、晨会等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我校许多班会都是以这样的主题展开的:如以学生生活身边的人和事为题材的,运动员将参加市运动会,你有什么悄悄话要对他(她)说;对未来充满幻想和理想主题的,假如你是校长(镇长、老师)„„21世纪等于什么?你准备好了吗?对改革开放成果的调查报告“老桥·大桥·新桥”等等。如果你走进一些班级的班会听一听,孩子们以无邪的思想展开对话,将让你发现在童年时的纯真与智慧。
三、创生班级文化──个性化
班级文化作为儿童生活的微观世界,为儿童提供富有个性的文化生活世界。“立美育人”是我校的教育灵魂,给予班级最大的创造想象的自由已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要求每一个班级把自己的想象力不仅运用于一般管理之中,而且要努力在班级文化生活中张扬自己的文化个性。
班级可以有自己的文化见解与文化形式。我校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由儿童自己主持的“班级之窗”,它每天展示着班级中动人的故事和优秀的人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精心地装饰着自己的心灵之窗,当你驻足于它的面前时,里面的内容之丰富,会让你体验到一个班级的确不同于另一个班级,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对美的理解,都有自己选择文化生活方式的能力。班级开放了,学生才会更多地关爱社会,关爱生活,关爱自己的成长,根基于教育者和班级的实际就会萌发出许多创造之举,比如:六(2)班自称为环保中队,他们经过水样调查,发现河污染严重,经过大家商量和研究后,向全校少先队员发出“救救母亲河”的倡议,通过调查数据和图片的展示及报告会,引起全校师生的共鸣,进而影响九曲河边的百家千户,他们承包清理河边废物,引起了社会的好评。五(3)班自称为“爱心中队”,他们担起学校的废纸垃圾处理任务,将每天产生的废物分类处理,或销往废品站,或送到垃圾箱,他们把拾废纸,卖废品的所得,捐资帮助一个个贫困生。其间他们不仅感受了人间真情的价值,而且,把自己融入了自然,盟发了保护自然的意识,将自己的行为生命与保护改造自然紧密相连。“我能行中队”、“尊师中队”„„一切的一切,“三好加十星”的学生评价和“十星班级”的评比,或由班级首创或由年级组率先展开,成为访仙小学每一个班级文化管理的共同模式,变成了学生自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导向机制。
我校以科研为导向,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依托,学校德育工作结出丰硕果实,审美、求美、立美成为师生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
第五篇:班级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班级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陶行知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我国,国家和教育有关部门一直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育本身具有着超越性本质和强大的现实性功能。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几千年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让我们的学生“成才先成人”,而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也就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共同的信念、价值观、作风和行为的准则总和。班级文化建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育人环境。班级文化可以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两个层面,硬文化是显性文化,具体可以物化为班级学习的硬件设施、教室环境等等,软文化是隐性文化,实际就是指班级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可经具体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把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形成和谐上进的班级文化,使学生能够在这种育人环境中含英咀华、茁壮成长,从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个人自身价值在社会上最大程度的体现。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结合。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教室的环境布置、桌椅的摆放、黑板报的利用、墙面的布置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等,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比如:挂一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挂幅,同时再辅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或“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挂幅,就可以让同学们明白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同时还可以养成打扫卫生的良好习惯。墙报、板报可以每期都宣传几个小故事,比如:用“孔融让梨”来诠释兄弟友爱,“岳母刺字”来诠释忠孝节义,“程门立雪”来诠释尊师重道,“囊萤映雪”来诠释刻苦求学。在教室的墙壁上可以适当挂一些配有诗句的“梅兰竹菊”水墨画,让学生们得到一种人生的感悟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辟“图书角”“班级博客”等,适度地进行传统美德方面宣传教育。通过在班级物质文 化建设中融入传统美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同学们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民族社会的认同感,从而对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相结合。班级行为文化的建设,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比如:主题班会、文体活动、评比竞赛、社会实践等。在班级行为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歌颂祖国、关爱父母等主题班会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准备、参与及亲身感受,来达到对传统美德的正确认知和树立传统美德的意识,从而达到通过活动引导行为的目的。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大型活动和班级活动,如运动会、歌咏比赛、军训等进行集体观念教育。让学生能够学会发现别人优点,肯定别人优点,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可以与教师节、国庆节、劳动节、世界精神文明日、西方的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结合起来开展热爱祖国、尊师颂师、爱生重教、尊老爱老、团结友爱的传统教育,评选“文明之星”“卫生之星”“爱心之星”等积极分子,宣传先进事迹。可以组织“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勤俭节约”“环保校园行”等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美德,使认知转化为信念,信念转化为行动。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制度建设相结合。在班级集体 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学生自觉,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制度文化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发挥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的作用。班级制度的生成,首先要体现人性特点,关照“人”的价值和尊严;其次,必须充分考虑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必须体现出对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尊重。班级制度建设要通过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以自我约束为主、被动监管为辅的手段来实现整个班级风清气正、健康活泼。因此一定要注意少做处罚,多进行引导和鼓励,现在许多老师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以罚为主,甚至进行金钱物质上的惩戒。皮亚杰说:“外部制约强加给学生的纪律只会停留在学生精神之外,基于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纪律才能植根于学生心灵”。把中华十大传统美德即正义、仁爱、宽恕、礼仪、勤俭、爱物、自强、诚信、谦虚、尽孝融入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去,可以试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制度的建立中来,讨论通过一个班级公约,在公约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如“必须”“不准”“惩罚”等带强制性和命令式的语句,使公约本身成为学生规范行为,涵育良好道德素养的标准和指路明灯。在学生行为偏离正确发展方向时,班级制度就成了自我调节的坐标,而这 一行为坐标恰恰是我们的参与者——学生亲身参与制订出来的。当一个学生的某种行为通过反复的调整之后成为一种习惯,当大多学生都按一个大致相同的标准而就某种行为形成同一习惯的时候,这种集体的习惯便会升华为一种制度文化。显而易见,班级制度文化是一个集体自主内化的制度,它将会促成班级管理向高度的自主和自治的方向不断地正向迁移,使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使制度的强制约束力逐步转化为自主的道德约束力。
四、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值得班级全体成员依赖的。在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切入点,构建以传统美德为核心的班级精神文化。比如:一个班要有班魂或者班训,班魂或班训的制订要充分体现“好学、诚信、节俭、自强”等传统美德,并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心里。人是因为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才走到一起,形成凝聚力,从而组成一个集体的。一旦班级精神确立、深入人心,班内每个成员都能有较高的自律要求、自我教育要求和自我控制能力,大家具有共同的目标、情感、意志,那么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也就基本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