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RFID技术的石油炼油厂设备和管道巡检系统20180116
基于RFID技术的石油炼油厂设备和管道巡检系统一、方案背景
石油炼油厂设备和管道巡检是指设备安检部门对其厂内设备、管道进行的定期巡视、检查。设备和管道的巡检工作是保障设备顺利运行的一项重要措施,以保证石油输送和提炼的安全。巡检是一项时效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值班人员必须周期性地巡检每一个巡检点。但是人工巡检,难以有效监督值班巡检人员,导致经常出现由于巡检报告不到位、故障处理不及时而引发的各类事故。长期以来炼油厂的巡检工作一直沿用“一表制”的工作方式。巡检人员按照巡检路线检查设备和管道,然后在表格上选择运行情况,返回管理处统计巡检情况。由于巡检人员责任心不强、天气情况等因素,有时候巡检人员偷懒,谎报巡检情况,使得安全巡检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二、方案概述
利用RFID技术与无线局域网进行设备与管道巡检,通常应用于电力、制造型企业设备巡检、石油化工管道巡检等。在厂区内沿巡检路线覆盖无缝无线网络(局域网或广域网都可),在每个巡检监测点安装一个RIFD标签,RFID标签记录巡检监测点的基本信息。巡检人员每到一处巡检点首先用岳冉HA500 RFID手持终端读取标签内容后,检查设备及管道,把检测信息通过无线网传输到管理处。后台建立一个巡检管理系统,通过系统来实现巡检人员的工作质量检查,提高被巡检的设备的管理水平,提高巡检效率,洞察整个巡检工作的情况。
三、系统设计
基于RFID技术的石油炼油厂设备和管道巡检系统主要包括巡检派送管理,巡检线路管理、巡检信息下载管理、巡检信息上传管理、巡检信息查询管理、巡检信息报表管理等。硬件设备主要由岳冉HA500 RFID手持终端与RFID标签,无线接入点组成。在此系统的设计上,紧密的围绕行业的核心需求与巡检作业的关键业务流程,并紧密的结合RFID技术在实际需求的适用性,比如对于RFID标签的选择使用了超高频无源电子标签,相应的读取距离也要较大,这样才能准确的检测到RFID标签的信息。巡检业务操作流程:
(1)在现有的巡检检测点安置RFID标签,标签经过初始化,记录巡检检测点的基本信息,如巡检编号、巡检地点;
(2)建立巡检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进行各项业务的管理,在系统上实习各项巡检业务的操作、管理、统计、分析;
(3)当有巡检的计划时将计划录入系统,如巡检人员、巡检路线、出发时间、要求等,然后将巡检任务下发到RFID手持终端上,然后巡检人员出发;
(4)巡检人员按照巡检任务开始巡检,在检测点上将RFID手持终端靠近检巡检监测点,便可自动记录检测人员的检测情况;(5)巡检的情况和结果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上传到管理信息系统,也可以返回到管理中心将巡检的数据上传到管理信息系统中;
(6)管理中心可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查看巡检计划完成情况,可以查询、打印相应的巡检统计信息。
四、系统优势
本巡检设备系统充分了利用RFID技术的物理优势,主要利用了超高频RFID无需接触、阅读距离远的特性,无需人工的干预,这样就提高了巡检人员巡检方便性,大大降低了巡检人员的工作量。阅读距离远可以实现远距离数据采集,更好的实现远距离设备巡检;RFID识别速度快,减少了大量的巡检时间,提高了效率,提高了设备巡检的管理水平;RFID技术可以适当穿透布、皮、木等材料阅读,并且能够充分的应对恶劣环境的挑战,保持全天候的工作。
重要的是RFID技术带来了数据的实时与准确性,对于管理人员能够数据中获取洞察,并将这种洞察转化为一种业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提高管理水平和预测能力,促进整体的效率和管理提升。
五、RFID硬件选型
1.HA500 RFID手持终端 2.抗金属RFID标签
第二篇:RFID技术在智能物流系统的应用
RFID技术在智能物流系统的应用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物流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物流仓储和运输环节做了详细的设计,设计包含了物流仓储模块和车载运输模块的智能物流平台。将电子标签与货物相结合利用电子标签作为货物识别手段,利用3G通信技术,GPS定位将运输车辆数据实时上传监控中心。实现了物流系统的人性化,智能化,促进了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对智能物流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RFID
智能物流
仓储管理
0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物流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物流被认为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因为它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和综合服务水平。但是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中央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而仓储作为现代物流业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人工智能领域在不断地扩大,智能物流成为了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在原有物流系统的模型下,引入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提高生产力,通过追踪式的物流配送来提高配送效率,从而构建出智能物流系统。通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对物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提高了物流的效率和准确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智能物流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系统存在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基于人工的操作管理系统,由人工来进行简单的仓储操作,但这种方式比较费时费力,容易出现一些认为错误,造成物流效率低下;第二种模式是基于条码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仓储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但是因为条码自身的特点如所含信息量少,易损使得它在物流的环节中操作效率较低,信息录入不精确;第三种模式是基于RFID技术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货物查询和盘点的精度,同时也提高了货物出入库的速度,但是由于电子标签价格较高,使得应用系统的成本增加,因此这种模式没有被广泛的应用。
而如今芯片制造技术,天线制造技术,读写设备制造技术以及其他中间件制造和应用软件设计等都有了成熟地发展,RFID技术成本有所下降,所以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逐渐地被物流企业接受。
2总体架构
RFID技术是一种无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静止的或移动中的带识别物体的自动机器识别。RFID系统的组成需要3个部分:电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数据管理中心。电子标签安装在待识别物体上,当带有电子标签的物品进入阅读器的有效识别范围内时,阅读器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对电子标签中的数据进行读写,从而实现对物品的自动识别。
2.1
RFID电子标签
RFID电子标签分为有源标签、无源标签(UHF
RFID标签天线设计、仿真及实践2012.11)。无源标签也成为被动式标签,是通常意义上的RFID标签,既由读写器询问信号提供能量,标签通过反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无源RFID标签无须外加电池,当其读写器的有效读取范围内时,读写器产生的询问电磁波在RFID标签天线上产生的能量即可驱动芯片完成解码,解析,编码及反向调制等功能。无源RFID标签体积小,成本低,寿命长,但是由于标签不自带电池,必须处于有效读取范围能才能工作,因此其读写距离较短,约为1m—1.5m。
有源RFID标签也成为主动式标签。标签内装有电池,使用专用射频芯片,一般具有较远读写距离(>50m),并定时主动发送信号。有源RFID标签使用可靠,读写次数多(>10000次),但是有源标签体比无源标签体积较大,成本高。
2.2
RFID读写系统
RFID读写系统是一种无线射频识别系统,该系统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通过射频识别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读写相关数据。
2.3数据管理中心
数据管理中心由管理软件和数据服务器组成。管理软件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服务器用来存储相关数据并自动备份。
3系统模块设计
3.1
物流中心服务器
服务器是一个管理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通常分为文件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服务器。
对于物流中心的服务器的性能要求有:实用性,可扩充性,安全可靠性,网络化,功能模块化。
根据我们对物对物流公司的业务调查,我们认为可使用一套具有较强扩展性的松耦合服务器架构。这种架构可以保证在用户数量不断增多的环境下,通过添加硬件服务器来规避系统性能方面的缺陷。
3.2主机系统
主机系统是物流系统中承担业务数据处理的核心平台。
基于主机系统的物流管理软件用来对物流信息数据进行处理。物流管理软件按功能分为:主控子系统,出入库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报警系统,账务系统,数据查询系统等。(我国物流软件开发探析,杨鹏强,)
系统与外部的接口可分为数据输入和数据输出两部分,数据输入由RFID读写系统以及其他输入设备完成。数据输出是将软件处理后的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以及显示设备上。
3.3入库管理系统
入库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制作入库订单,制作RFID标
签,统计入库信息。
入库流程:
1、生产厂家联系物流中心,发出货品入库申请(种类,数量)。
2、物流中心审批申请,在入库管理系统中进行登记,生成入库单,生成电子标签。
3、库管员申请使用手持RFID扫描设备进行货品入库操作。
4、库管员使用手持设备扫描员工卡进行身份认证,若操作员身份合法则系统激活该手持设备,开始进行入库操作。
5、库管员根据入库单对货品进行登记,贴电子标签。当贴有电子标签的物品和托盘经过装有读写器的大门时,数据将全被自动采集,并传回主系统,根据预先分配好的存放位置摆放,同时刷新货架上的电子标签数据。(贴标签时需要再用手持设备激活一次,用于记录入库信息,并确认入库)
6、手持设备自动将设备上的入库操作信息传送给入库管理系统,系统将入库信息上传至主机系统,最终入库信息将会保存在物流中心服务器中。
7、员工注销登录并归还手持设备。
3.4出库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负责对库存生成出库信息,制作出库单。
货品出库流程为:
1、生产厂家联系物流中心,发出货物出库申请(种类,数量)。
2、物流中心审批申请,在出库管理系统中进行登记,生成出库单,根据物流中心服务器中电子标签数据生成出库数据,并将数据传送至配送管理系统。
3、库管员申请使用手持设备进行货品出库操作。
4、库管员使用手持设备扫描员工卡进行身份认证,扫描出库单获取待出库货品电子标签数据。
5、对分拣好的货品进行出库操作。当贴有电子标签的货品经过装有读写器的大门时,读写器自动上传数据,由系统将货品与任务单进行对比进行确认,如有错误,发出报警(声音,手持设备提示),如核对后无误,则系统自动跟新货品库存信息以及货架预录入信息。
6、装车,由库管员监督装车。
7、员工注销登录并归还设备。
3.5配送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负责对出库货品进行分拣、对运输过程进行时时监管。
货物配送流程:
1、配送管理系统获得出库单,根据出库单对货品进行分拣。
2、根据出库信息安排运输车辆。
3、对货品运输信息进行实时监管。
3.6通信系统
通信方式:有线通信(双绞线)、无线通信(WIFI)、3G通信
有线通信使用双绞线进行通信,双绞线的传输距离远远,传输速率快,抗干扰能力强,布线方便因此在主机之间通信,子系统之间通信都选择该方式。
无线通信(WIFI)主要是与手持RFID电子标签扫描器进行连接。该通信方式部署在仓储区内部因此所受外部干扰小,通信稳定。
3G通信是一种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速率较快,通信稳定。该通信主要用于配送管理系统与物流之间。
3.7
报警系统
我们在入库、出库以及货品运输过程中加入了报警系统,当货物在存储或者运输过程中出现任意挪动或者非法盗运等问题时,RFID读写系统将侦测到物品电子标签的信息并将该信息传送至主机系统,主机系统将在数据库中查找是否存在该物品的订单信息,如果不存在,主机系统判定此次搬运行为非法,将向报警系统发出报警指令,同时传送报警信息至工作人员。
物流车上装有车载终端,车载终端集成了GPS模块、RFID读写器、3G网络模块,当带有电子标签的物品装车时,RFID读写器将所有装车的物品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将物品的基本信息和GPS地理位置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后,将处理后的信息通过3G传输方式传输到主控服务台,主控服务台将采集到的物流信息存入数据库,此时客户和主控服务台可以通过访问数据库进行物流信息的查询。当物流车在行驶过程中,RFID扫描器定时扫描车内的的RFID标签,如果物品没有异常变化则定时将GPS地理位置信息上传到服务器,如果物流车中物品需要进行合法变动时,主控服务台将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要变化的信息传输到车载终端,车载终端将根据命令信息允许带有电子标签的物品进行合法移动。如果中途出现异常变动,车载终端将立刻向主控服务台发送信息,主控方将向报警系统发出指示,报警系统向工作人员发出报警信息,工作人员在接到报警信息时将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此保证货品的安全运输。
4硬件与软件
4.1
RFID读写电路
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对RFID芯片中的数据进行读写。我们使用MELEXIS公司MLX90121多协议RFID收发器芯片、单片机控制电路及其他外围设备组成RFID电子标签读写电路。MLX90121芯片是一款适合ISO智能标签和读卡器使用的集成电路芯片(无线发射与接收电路设计,第二版)。其符合ISO16593-2和ISO14443-2A标准要求,输出功率打到200毫瓦(50殴负载),电源电压为3.3V—5V。在写模式,可以选择调制深度。在读模式,可以配置副载波为AM或FSK调制形式。
使用AT89S52单片机作为读写器的微控制器。AT89S52单片机是一款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微控制器,具有8K可编程Flash存储器,该芯片被广泛地应用在众多嵌入式控制系统中。
MLX90121应用电路
射频识别方框图
4.2
软件系统构架设计
由RFID电子标签及读写设备完成数据采集,并与仓储管理等各功能模块基尼系那个信息交互;本系统软件通过第三方软件接口与其他系统进行互联。系统采用多层混合架构,分别利用C/S和B/S的优点来满足不同应用子系统的需要,并实现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信息层的多架构模式。
5、仿真
6、结论
第三篇:化工企业设备、管道设计布置技术要求
化工企业设备、管道设计布置技术要求
1设备布置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满足工艺流程要求,按物流顺序布置设备;
(2)工艺装置的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应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
(3)应考虑管道安装经济合理和整齐美观,节省用地和减少能耗,便于施工、操作和维修;
(4)应满足全厂总体规划的要求;装置主管廊和设备的布置应根据装置在工厂总平面图上的位置以及有关装置、罐区、系统管廊、道路等的相对位置确定,并与相邻装置的布置相协调;
(5)根据全年最小频率风向条件确定设备、设施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
(6)设备应按工艺流程顺序和同类设备适当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布置。在管廊两侧按流程顺序布置设备、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处理腐蚀性、有毒、粘稠物料的设备宜按物性分别紧凑布置;(7)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应按生产过程的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类别分区布置。为防止结焦、堵塞、控制温降、压降,避免发生副反应等有工艺要求的相关设备,可靠近布置;
(8)设备基础标高和地下受液容器的位置及标高,应结合装置的坚向布置设计确定;(9)在确定设备和构筑物的位置时,应使其地下部分的基础不超出装置边界线;
(10)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布置,应在设备布置设计时统筹规划。
2装置中主管廊宽度、跨度和高度的确定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1)管廊的宽度:
1)管廊的宽度主要由管道的数量和管径的大小确定。并考虑一定的预留的宽度,一般主管廊管架应留有10%-20%的余量,并考虑其荷重。同时要考虑管廊下设备和通道以及管廊上空冷设备等结构的影响。如果要求敷设仪表电缆槽架和电力电缆槽架,还应考虑其所需的宽度。管廊上管道可以布置成单层或双层,必要时也可布置三层。管廊的宽度一般不宜大于10m;
2)管廊上布置空冷器时,支柱跨距宜与空冷器的间距尺寸相同,以使管廊立柱与空冷器支柱中心线对齐;
3)管廊下布置泵时,应考虑泵的布置及其所需操作和检修通道的宽度。如果泵的驱动机用电缆为地下敷设时,还应考虑电缆沟所需宽度。此外,还要考虑泵用冷却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的干管所需宽度; 4)由于整个管廊的管道布置密度并不相同,通常在首尾段管廊的管道数量较少。因此,在必要时可以减小首尾段管廊的宽度或将双层管廊变单层管廊。(2)管廊的跨度: 管廊的柱距和省廊的跨距是由敷设遮其上的管道因垂直荷载所产生的允许弯曲挠度决定的,通常为6—9m。如中小型装置中,小直径的管道较多时,可在两根支柱之间设置副梁使管道的跨距缩小。另外,管廊立柱的间距,宜与设备构架支柱的间距取得一致,以便管道通过。如果是混凝土管架,横梁顶宜埋放一根φ20圆钢或钢板,以减少管道与横梁间的摩擦力。
(3)管廊的高度可根据下面条件确定:
1)横穿道路的空间。管廊在道路上空横穿时,其净空高度为: ①装置内的检修道不应小于4.5m;②工厂道路不应小于5.0m; ③铁路不应小于5.5m;
④管廊下检修通道不应小于3m。当管廊有桁架时要按桁架底高计算。
2)管廊下管道的最小高度。为有效地利用管廊空间,多在管底下布置泵。考虑到泵的操作和维护,至少需要3.5m;管廊上管道与分区设备相接时,一般应比管廊的底层管道标高低或高600~1000mm。所以管廊底层管底标局最小为3.5m。管廊下布置管壳式冷换设备时,由于设备高度增加,需要增加管廊下的净空。
3)垂直相交的管廊高差。若省廊改变方向或两管廊直角相交,其高差取决于管道相互连接的最小尺寸,一般以500~750mm为宜。对于大型装置也可采用1000mm高差。管廊的结构尺寸。在确定省廊高度时,要考虑到管廊横梁和纵梁的结构断面和型式,务必使梁底和架底的高度,满足上述确定管廊高度的要求。对于双层管廊,上下层间距一般为1.2~2.0m,主要决定于管廊上最大管道的直径。
至于装置之间的管廊的高度取决于管架经过地区的具体情况。如沿工厂边缘成罐区,不会影响厂区交通和扩建的地段,从经济性和检修方便考虑,可用管墩敷设,离地面高300~500mm即可满足要求。3塔的布置方式有哪几种?塔与其关联的设备的布置有什么要求? 答:(1)塔的布置方式:
1)单排布置,一般情况下较多采用单排布置,管廊的一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塔或立式容器时,一般中心线对齐,如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塔设置联台平台时,宜中心线对齐或切线对齐;
2)双排布置,对于直径较小本体较高的塔,可以双排布置或成三角形布置,这样,可以利用平台将塔联系在一起,提高其稳定性。但对平台生根构件应采用可以滑动的导向节点,以适应不同操作温度的热胀影响;
3)构架式布置,对直径DN≤1000mm的塔还可以布置在构架内或构架的一侧。对用构架提高其稳定性和设置平台、梯子。对于布置在构架上的分段塔,当无法使用机动吊装机具时,应在构架上设置检修吊装设施。
(2)塔与其关联设备的布置要求: 塔与其关联设备如进料加热器、非明火加热的重沸器、塔顶冷凝冷却器、回流罐、塔底抽出泵等,宜按工艺流程顺序靠近布置,必要时可形成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设在一个区内,这样便于操作管理。4沿管廊布置的塔和立式容器与管廊的间距如何确定?
答:沿管廊布置的塔和立式容器与管廊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1)在塔与管廊之间布置泵时,应按泵的操作、维修和配管要求确定;
(2)塔与管廊之间不布置泵时,塔外壁与管架立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m。
5塔与塔之间或塔与其他相邻设备之间的距离如何确定?
答:塔与塔之间或塔与其他相邻设备之间的距离,除应满足管道、平台、仪表和小型设备等布置和安装的要求外,尚应满足操作、维修通道和基础布置的需耍。两塔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2.5m。6塔和立式容器的安装高度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利用内压或流体重力将物料送往其他设备或管道时,应由其内压和被送往设备或管道的压力和高度确定;
(2)当用泵抽吸时,应由泵的汽蚀余量和吸入管道的压力降确定设备的安装高度;
(3)带有非明火加热重佛器的塔,其安装高度,应按工艺要求的塔和重沸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操作要求确定;(4)应满足塔底管道安装和操作所需要的最小净空,且塔的基础面高出地面不应小于200mm。7换热设备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与分馏塔关联的管壳式换热设备,如塔底重沸器,塔顶冷凝冷却器等。宜接工艺流程顺序布置在分馏塔的附近;
(2)两种物料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宜布置在两种物料进出口相连的管道最近的位置;
(3)一种物料与几种不同物料进行换热的管壳式换热器,应成组布置;
(4)用水或冷剂冷却几组不同物料的冷却器,宜成组布置;(5)成组布置的换热设备,宜取支座基础中心线对齐,当支座间距不相同时,宜取一端支座基础中心线对齐。为了管道连接方便,地面上布置的换热器也可采用管程进出口管嘴中心线对齐;
(6)换热设备应尽可能布置在地面上,但是换热设备数量较多可布置在构架上:
1)浮头式换热器在地面上布置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浮头和管箱的两侧应有宽度不小于0.6m的空地,浮头端前方宜有宽度不小于1.2m的空地;
②管箱前方从管箱端算起应留有比管束长度至少长1.5m的空地。2)浮头式换热器在构架上布置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浮头端前方平台净空不宜小于0.8m; ②管箱端前方平台净空不宜小于1mn,平台采用可拆卸式栏杆,并应考虑管束抽出区所需的空间;
③构架高度应能满足换热器的管箱和浮头的头盖吊装需要。(7)为了节约占地或工艺操作方便可以将两台换热设备重叠在一起布置。但对于两相流介质或壳体直径大于或等于1.2m的换热器不宜重叠布置;
(8)换热器之间、换热器与其他设备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0.7m;(9)重质油品或污染环境的物料的换热设备不宜布置在构架上;(10)操作温度高于物料自燃点的换热器的上方,如无楼板或平台隔开,不应布置其他设备。8重沸器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明火加热的重沸器与塔的间距,应按防火规范中加热炉与塔的间距要求布置;
(2)用蒸汽或热载体加热的卧式重沸器应靠近塔布置,并与塔维持一定高差(由工艺设计确定),二者之间的距离应满足管道布置要求,重沸器抽管束的一端应有检修场地和通道;
(3)立式重沸器宜用塔作支撑布置在塔侧,并与塔维持一定高差(由工艺设计确定)。其上方应留有足够的检修空间;
(4)一座塔需要多台并联的立式重沸器时,重沸器的位置和安装高度,除保证工艺要求外,尚应满足进出口集合管的布置要求并便于操作和检修。
9空冷器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空气冷却器(以下简称空冷器)宜布置在装置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2)空冷器应布置在主管廊的上方、构架的顶层或塔顶;(3)空冷器不应布置在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物料自燃点和输送、储存液化烃设备的上方;否则应采用非燃烧材料的隔板隔离保护;(4)多组空冷器布置在一起时,应布置形式一致,宜采用成列式布置;应避免一部分成列式布置而另一部分成排布置;
(5)斜顶式空冷器不宜把通风面对着夏季的主导风向。斜顶式空冷器宜成列布置,如成排布置时,两排中间应有不小于3m的空间;(6)并排布置的两台增湿空冷器或干湿联合空冷器的构架立柱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7)空冷器管束两端管箱和传动机械处应设置平台;
(8)布置空冷器的构架或主管廊的一侧地面上应留有必要的检修场地和通道。
10空冷器的布置如何避免自身的或相互间的热风循环? 答:(1)同类型空冷器布置在同一高度;(2)相邻空冷器靠紧布置;
(3)成组的干式鼓风式空冷器与引风式空冷器分开布置,引风式空冷器应布置在鼓风式空冷器的常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4)引风式空冷器与鼓风式空冷器布置在一起时,应将鼓风式空冷器管束提高。
11加热炉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加热炉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明火加热炉宜集中布置在装置的边缘并靠近消防通道,且应于可燃气体、液化烃、甲B类液体设备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2)加热炉与其他明火设备应布置在一起;
(3)几座加热炉可按炉子中心线对齐成排布置。两座加热炉净距不宜小于3m;
(4)当采用机动维修机具吊装加热炉炉管时,应有机动维修机具通行的通道和检修场地。对于带有水平炉管的加热炉,在抽出炉管的一侧,检修场地的长度不应小于炉管长度加2m;(5)加热炉外壁与检修道路边缘的间距不应小于3m;
(6)对于设有蒸汽发生器的加热炉,汽包宜设在加热炉顶部或邻近的构架上;
(7)加热炉与其附属的燃料气分液罐、燃料气加热器的间距,不应小于6m;
(8)当加热炉有空气预热器、鼓风机、引风机等辅助设备时,辅助设备的布置应不妨碍其本身和加热炉的检修;
(9)加热炉与露天布置的液化烃设备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2.5m,当设备之间设置非燃烧材料的实体墙时,其间距可减少,但不得小于15m。实体墙的高度不宜小于3m,距加热炉不宜大于5m,并应能防止可燃气体窜入炉体;当液化烃设备的厂房或甲类气体压缩机房朝向加热炉一面为封闭墙时,加热炉与厂房的间距可减少,但不得小于15m。12立式容器布置的方式有哪些要求?
答:立式容器的外形与塔类似,只是内部结构没有塔的内部结构复杂,立式容器的布置方式和安装高度等可参考塔的布置要求,另外尚应考虑以下要求:
(1)为了操作方便,立式容器可以安装在地面、楼板或平台上,也可以穿越楼板或平台,用支耳支撑在楼板或平台上;
(2)立式容器穿越楼板或平台安装时,应尽可能避免容器上的液面指示、控制仪表也穿越楼板或平台;
(3)立式容器为了防止粘稠物料的凝固或固体物料的沉降,其内部带有大负荷的搅拌器时,为了避免振动影响,应尽可能从地面设置支承结构;
(4)对于顶部开口的立式容器,需要人工加料时,加料点的高度不宜高出楼板或平台1m,,如高出lm时,应考虑设加料平台或台阶。13卧式容器的布置和安装高度有哪些要求?
答:(1)卧式容器宜成组布置。成组布置卧式容器宜按支座基础中心线对齐或按封头切线对齐。卧式容器之间的净空可按0.7m考虑。(2)在工艺设计中确定卧式容器尺寸时,尽可能选用相同长度不同直径的容器,以利于设备布置。
(3)确定卧式容器的安装高度时,除应满足物料重力流或泵吸入高度等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容器下有集液包时,应有集液包的操作和检测仪表所需的足够空间; 2)容器下方需设操作通道时,容器底部配管与地面净空不应小于2.2m;
3)不同直径的卧式容器成组布置在地面或同一层楼板或平台上时,直径较小的卧式容器中心线标高可适当提高,使与直径较大的卧式容器筒体项面标高一致,以便于设置联合平台。
(4)卧式容器在地坑内布置时,应妥善处理坑内的积水和有毒、可燃易爆介质的积聚。坑内尺寸应满足容器的操作和检修要求。对多雨地区可考虑在地坑上部设置雨棚。
(5)卧式容器的平台的设置要考虑人孔和液面计等操作。顶部平台标高宜比顶部管嘴法兰面低150mm。当液面计上部接口高度距地面或操作平台超过3m时,液面计应装在直梯附近。对于集中布置的卧式容器可设联合平台。
14泵的布置方式有哪几种?其布置有何具体要求?
答:(1)泵的布置方式有三种:露天布置、半露天布置和室内布置: 1)露天布置:露天布置的泵,通常集中布置在管廊的下方惑侧面,也可分散布置在被抽吸设备的附近。其优点是通风良好,操作和检修方便;
2)半露天布置半露天布置的泵适用于多雨地区,一般在管廊下方布置泵,在上方管道上部设雨棚。或将泵布置在构架的下层地面上,以构架平台作为雨棚。这些泵可根据与泵有关设计布置要求,将泵布置成单排、双排或多排; 3)室内布置在寒冷或多风沙地区可将泵布置在室内。如果工艺过程要求设备布置在室内时,其所属的泵也应在室内布置。(2)泵的布置具体要求如下:
1)成排布置的泵应按防火要求、操作条件和物料特性分组布置;泵露天、半露天布置时;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宜集中布置;与操作温度低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之间应有不小于4.5m的防火间距;与液体烃泵之间应有不小于7.5m的防火间距; 2)泵成排布置时,宜将泵端出、入口中心线对齐,或将泵端基础边线对齐;
3)泵双排布置时,宜将两排泵的动力端相对,在中间留出检修通道; 4)泵布置在主管廊下方或外侧时,泵区通道的最小净宽为2m,最小净高为3m,泵端前面操作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m; 5)泵布置在管廊下方或外侧时,不论是单排或双排,泵和驱动机的中心线宜与管廊走向垂直;
6)泵布置在室内时,两排泵净距不应小于2m。泵端或泵侧与墙之间的净距应满足操作、检修要求且不宜小于lm;
7)除安装在联合基础上的小型泵外,两台泵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0.7m;
8)泵的基础面宜高出地面200mm。最小不得小于100mm;在泵吸入口前安装过滤器时,泵基础高度应考虑过滤器能方便清洗和拆装; 9)立式泵布置在主管廊下方或构架下方时,其上方应留出泵体安装和检修所需的空间;
10)输送极度危害物质(如丙烯?氢氰酸等)的泵房与其他泵房应分隔设置;
11)消防水泵房应设双动力源;
12)公用备用泵宜布置在相应泵的中间位置; 13)泵的布置应考虑管道柔性设计要求。15压缩机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压缩机组及其附属设备的布置,应满足制造厂的要求;(2)压缩机宜布置在被抽吸的设备附近,其附属设备宜靠近机组布置;
(3)可燃气体压缩机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与明火设备、非防爆的电气设备的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28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规定;
2)宜露天布置或半敞开布置。在寒冷或多风沙地区可布置在厂房内; 3)单机驱动功率等于或大于150kw的甲类气体压缩机厂房,不宜与其他甲、乙、丙类房间共用一幢建筑物;压缩机的上方,不得布置甲、乙、丙类液体设备,但自用的高位润滑油箱不受此限。(4)单层布置的压缩机,当基础较高时,宜按需要设置操作平台;当附属设备较多时,宜两层布置。16压缩机的安装高度应符合什么要求? 答:压缩机的安装高度,应根据其结构特点确定。进出口都在底部的压缩机的安装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进出口连接管道与地面的净空要求;
(2)进出口连接管道与管廊上管道的连接高度要求;(3)吸入管道上过滤器的安装高度与尺寸的要求;(4)为了减少振动应降低往复式压缩机的安装高度。17吊车的选用应符合什么要求?
答:(1)压缩机的最大检修部件重量超过1.0t时,应设吊车: 1)起重量小于1.0t,宜选用移动式三角架,配电动葫芦或手拉葫芦; 2)起重量1.0~3.0t,宜选用手动梁式吊车; 3)起重量大于3.0~10.0t,宜选用手动桥式吊车; 4)起重量大于10.0t,宜选用电动桥式吊车。(2)按压缩机台数和用途选用吊车: 1)压缩机露天布置,可不设固定吊车;
2)压缩机布置在单层厂房内数量超过4台或虽然数量少于4台,但基础在2m以上,宜选用手动桥式吊车;
3)压缩机数量超过4台或检修次数频繁、吊运行程较长时,宜选用电动桥式吊车。
18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管架,覆盖耐火层有哪些要求? 答:《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对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管架,覆盖耐火层要求、覆盖耐火层的部位、耐火极限要求如下:(1)下列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管架,应覆盖耐火层: 1)单个容积等于或大于5m3的甲、乙A类液体设备的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
2)介质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单个容积等于或大于5m3的乙B、丙类液体设备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 3)加热炉的钢支架;
4)在爆炸危险区范围内的主管廊的钢管架;
5)在爆炸危险区范围内的高径比等于或大于8,且总重量等于或大于25t的非可燃介质设备的承重钢构架、支架和裙座。
(2)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管架的下列部位,应覆盖耐火层:设备承重钢构架:单层构架的梁、柱;多层构架的楼板为透空的算子板时,地面以上10m范围的梁、柱;多层构架的楼板为封闭楼板时,该层楼板面以上的梁、柱:
1)设备承重钢支架或加热炉钢支架:全部梁、柱; 2)钢裙座外侧未保温部分及直径大于1.2m的裙座内侧; 3)钢管架:底层主管廊的梁、柱,且不宜低于4.5m;上部设有空气冷却器的管架,其全部梁柱及斜撑均应覆盖耐火层。
(3)涂有耐火层的构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当耐火层选用防火涂料时,应采用厚型无机并能适用于烃类火灾的防火涂料。19装置的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的布置应符合哪些防火规定? 答:(1)控制室、变配电室宜设在建筑物的底层,若生产需要或受其他条件限制时,可将控制室、变配电室布置在第二层或更高层;(2)在可能散发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的装置内,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的室内地面,应至少比室外地坪高0.6m;
(3)控制室朝向具有火灾危险性的设备侧的外墙,应为无门窗、洞口的非燃烧材料实体墙;
(4)控制室或化验室的室内,不得安装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在线分析一次仪表。当上述仪表安装在控制室、化验室的相邻房间时,中间隔墙应为防火墙。
20一般的多层辅助厂房跨度、柱距、进深、层高和开间为多少? 答:建筑物的跨距、柱距、层高等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应按照建筑统一模数设计。常用模数如下:
(1)跨度:6.0,7.5,9.0,10.5,12.0,15.0,18.0(m);(2)柱距:4.0,6.0,9.0,12.0(m);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柱距多用6m;
(3)进深:4.2,4.8,5.4,6.0,6.6,7.2(m);(4)居高:2.4+0.3的倍数(m);(5)开间:(2.7),3.0,3.3,3.6,3.9(m)。
21在什么情况下需设围堰?围堰设计应符合什么要求?
答:(1)在操作或检修过程中有可能被油品、腐蚀性介质或有毒物料污染的区域应设围堰;处理腐蚀性介质的设备区尚应铺设防腐蚀地面。
(2)围堰应符合下列要求:
1)围堰应比堰区地面的高出150-200mm; 2)围堰内应有排水设施;
3)围堰内地面应坡向排水设施,坡度不宜小于3‰。
22生产装置的通道设置应符合哪些要求?装置内通道的最小宽度和最小净高是多少?
答:进行设备布置时,应根据施工、维护、操作和消防的需要,综合考虑设置必要的通道和场地。在装置内部,应用道路将装置分隔成占地面积不大于10000m2的设备、建筑物区。当合成纤维装置的酯化聚合、抽丝与后加工厂房的占地面积大于10000m2时,应在其两侧设置通道。装置内主要车行通道,应与工厂道路衔接。(1)装置消防通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装置宽度大于60m时,应在装置内设贯通式消防通道; 2)装置宽度小于或等于60m、且装置外两侧有消防通道时,可不设贯通式消防通道。装置内的不贯通式道路应设有回车场地。3)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道路路肩上管架与路面边缘净距不应小于lm,路面内线转弯半径不宜小于7m,路面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5m。
(2)检修通道应满足机动检修用机具对道路的宽度、转弯半径和承受荷载的要求、并能通向设备检修的吊装孔。
(3)装置内主要车行通道、消防通道、检修通道应合并设置。(4)操作通道,应根据生产操作、巡回检查、小型维修等的频繁程度和操作点的分布决定。
(5)装置内通道的最小宽度和最小净高要求如表5.1.47。23设备的构架或平台的安全疏散通道,应符合哪些防火规定? 答:(1)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塔区平台、设备的构架平台或其他操作平台,应设置不少于两个通往地面的梯子,作为安全疏散通道。但长度不大干8m的甲类气体或甲、乙A类液体设备的平台或长度不大于15m的乙B、丙类液体设备的平台,可只设一个梯子;
(2)相邻的构架、平台宜用定桥连通,与相邻平台连通的走桥可作为一个安全疏散通道;(3)相邻安全疏散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50m。24装置布置和发展趋势归结为“四个化”是指什么?
答:装置布置和发展趋势归结为“四个化”即:露天化、流程化、集中化和模块化。
(1)露天化:从近几年实际设计中可以看出,除大型压缩机布置在半敞开的厂房内以外、其他设备给大多数布置在滚天。其优点是节约占地,减少建筑物,有利于防爆,便于消防;
(2)流程化:以管廊为纽带按工艺流程顺序将紧凑设备布置在管廊的上下和两侧;
(3)集中化:将几个装置合理地集中在一个大型街区内组成联合装置,按防火设计规范用通道将各装置分开,此通道可作为两侧装置设备的检修通道,也可作为消防通道。设中央控制室,且朝着设备的墙不开门窗,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操作;(4)模块化:装置的工艺单元可采用模块布置。如泵、汽轮机、压缩机及其辅助设备采用模块布置,配管也可以模块布置;又如加热炉的燃料油、燃料气管道系统,装置内软管站管道也可以模块布置。甚至整个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用于不同地区仅作局部修改即可重复利用。
25管道布置设计的要求有哪些? 答:(1)管道布置设计的一般要求有;
1)管道布置设计应符合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并力求整齐美观;
3)在确定进出装置(单元)的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
4)厂区内的全厂性管道的敷设,应与厂区内的装置(单元)、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协调,避免管道包围装置(单元),减少管道与铁路、道路的交叉;
5)管道应架空或地上缴设;如确有需要,可埋地或敷设在管沟内; 6)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地上的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管墩上; 7)在管架、管墩上布置管道时,宜使管架或管墩所受的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均衡;
8)全厂性管架或管墩上(包括穿越涵洞)应留有1O%-3O%的裕量,并考虑其荷重。装置主管廊管架宜留有10%-20%的裕量,并考虑其荷重; 9)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以及大直径管道的布置,应符合设备布置设计的要求;
10)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构件的安装、检修和消防车辆的通行;
11)管道布置应使管道系统具有必要的柔性。在保证管道柔性及管道对设备、机泵管口作用力和力矩不超出过允许值的惰况下,应使管道最短,组成件最少;
12).应在管道规划的同时考虑其支承点设置。宜利用管道的自然形状达到自行补偿;
13)管道布置宜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减少气袋或液袋。不可避免时应根据操作、检修要求设置放空、放净。管道布置应减少“盲肠”;
14)气液两相流的管道由一路分为两路或多路时,管道布置应考虑对称性或满足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除与阀门。仪表、设备等需要用法兰或螺纹连接者外,应采用焊接连接。
下列惰况应考虑法兰、螺纹或其他可拆卸连接: 1)因检修、清洗、吹扫需拆卸的场合; 2)衬里管道或夹套管道;
3)管道由两段异种材料组成且不宜用焊接连接者; 4)焊缝现场热处理有困难的管道连接点; 5)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100mm的镀锌管道; 6)设置盲板或“8”字盲板的位置。(3)气体支管宜从主管的顶部接出。
(4)有毒介质管道应采用焊接连接,除有特殊需要外不得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有毒介质管道应有明显标志以区别于其他管道,有毒介质管道不应埋地撤设。
(5)布置固体物料或含固体物料的管道时,应使管道尽可能短。少拐弯和不出现死角:
1)固体物料支管与主管的连接应顺介质流向斜接,夹角不宜大于45°;
2)固体物料管道上弯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道公称直径的6倍; 3)含有大量固体物料的浆液管道和高粘度液体管道应有坡度。(6)需要热补偿的管道,应从管道的起点至终点则”整个管系进行分析以确定合理的热补偿方案。
(7)敷设在管廊上要求有坡度的管道,可采用调整管托高度。在管托上加型钢或钢板垫枕的办法来实现。对于放空气体总管(或去火炬总管)宜布置在管廊立柱的项部,以便于调整标高。
(8)布置与转动机械设备连接的管道时,应使管系具有足够的柔性,以满足设备管口的允许受力要求。必要时可采用以下措施: 1)改变管道走向,增强自然补偿能力; 2)选用弹簧支吊架; 3)选用金属波纹管补偿器; 4)在适当位置设置限位支架。(9)布置与往复式压缩机相连的管道时,应使管系的机械振动固有频率和管道的气柱固有频率避开机器的激振频率.必要时可采用以下措施:
1)增设防振支架; 2)适当扩大管径; 3)增设脉动衰减器或孔板;
4)合理设置缓冲器,避开共振管长,尽可能减少弯头。(10)不应在振动管道上弯矩大的部位设置分支管。
(11)在易产生振动的管道(如往复式压缩机、往复泵的出口管道等)的转弯处,应采用弯曲半径不小于1.5倍公称直径的弯头。分支管直顺介质流向外接。
(12)从有可能发生振动的管道上接出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40mm的支管时,不论支管上有无阀门,连接处均应采取加强措施。(13)自流的水平管道应有不小于3‰的顺介质流向坡度。(14)管道穿过建筑物的楼板、屋顶或墙面时,应加套管,套管与管道门的空隙应密封。套管的直径应大于管道隔热层的外径。并不得影响管道的热位移。管道上的焊缝不应在套管内,并距离套管端部不应小于150mm。套管应高出楼板、屋顶面50mm。管道穿过屋顶时应设防雨罩。管道不应穿过防火墙或防爆墙。
(15)布置腐蚀性介质、有毒介质和高压管道时,应避免由于法兰、螺纹和填料密封等泄漏而造成对人身和设备的危害。易泄漏部位应避免位于人行通道或机泵上方,否则应设安全防护。(16)有隔热层的管道,在管墩、管架处应设管托。无隔热层的管道,如无要求,可不设管托。当隔热层厚度小于或等于80mm时,选用高100mm的管托;隔热层厚度大于80mm时,选用高150mm的管托;隔热层厚度大于130mm时,选用高200mm的管托;保冷管道应选用保冷管托。
(l7)厂区地形高差较大时,全厂性管道敷设应与地形高差保持一致。在适当位置调整管廊标高。管道的最小坡度宜为2‰。管道变坡点宜设在转弯处或固定点附近。
(18)对于跨越、穿越厂区内铁路和道路的管道,在其跨越段或穿越段上不得装设阀门、金属波纹管补偿器和法兰、螺纹接头等管道组成件。
(19)有热位移的埋地管道,在管道弧度允许的条件下可设挡墩,否则应采取热补偿措施。
(20)管道布置时管道焊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道对接焊口的中心与弯管起弯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管子外径:且不小于100mm;2)管道上两相邻对接焊口的中心间距:
a.对于公称直径小于150mrn的管道,不应小于外径,且不得小于50mm;
b.对于公称直径等于或大于150m的管道,不应小于150mm; 3)环焊缝距支、吊架边缘净距不应小于50mm;需要热处理的焊缝距支、吊架边缘的最小净距,应大于焊缝宽度的5倍,且不得小于100mm。
26可燃液体、可燃气体、液化烃的管道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原则是:
(l)管道不得穿越与其无关的建筑物;(2)管道应架空或沿地敷设;
(3)必须采用管沟敷设时,应采取防止气体或液体在管沟内积聚的措施,并在进、出装置及厂房处密封隔断;
(4)管沟内的污水,应经水封并排入生产污水管道;(5)取样管道不应引入化验室;
(6)金属管道除特殊需用法兰连接外,应采用焊接连接。27哪些介质管道须静电接地?管网的接地连接点和接地电阻值有何要求?
答: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固体的管道在下列部位应设静电接地设施:
(1)装置区中各个相对独立的建(构)筑物内的管道,可通过与工艺设备金属外壳的连接(法兰连接),进行静电接地;(2)管网内的泵、过滤器、缓冲器等处应设置接地连接点;(3)管网在进出装置区处、不同爆炸危险环境的边界、管道分岔处的管道应进行接地,对于长距离的无分支管道,应每隔80-100m与接地体可靠连接;(4)对金属管道中间的非导体管段(如聚氯乙烯管),除需做屏蔽保护外,两端的金属管应分别与接地干线相接,或用6mrn多股铜芯绝缘电线跨接后接地;
(5)非导体管段上的金属件应接地。
每组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宜小于100Ω;在山区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场所,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00Ω。28管道敷设的方式有哪几类?其优、缺点是什么? 答:管道敷设方式有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两大类:
(l)地而以上通称架空敷设。是工业生产装置管道敷设的主要方式。具有便于施工、操作、检查、维修及经济等优点;(2)地下敷设
1)埋地敷设:其优点是利用地下的空间,使地面以上空间较为简洁,并不需支承措施;其缺点是管道腐蚀性较强,检查和维修困难,在车行道处有时需特别处理以承受大的载荷,低点排液不便及易凝油品凝固在管内时处理困难,带隔热层的管道很难保持其良好的隔热功能等,故只有不可能架空敷设时,才予以采用;
2)管沟敷设;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并提供了较方便的检查维修条件;还可敷设有隔热层的高温、易凝介质或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其缺点是费用高,占地面积大,需设排水点,易积聚或单入油气增加不安全因素,易积聚污物清理困难等。因此在装置内只在必要时,才采用管沟敷设。
29符合哪些条件的管道.允许将管道直接埋地布置? 答:(1)输送介质无腐蚀性、无毒和无爆炸危险的液体、气体管道,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在地上敷设的;
(2)与地下储槽或地下泵房有关的工艺介质管道;(3)冷却水及消防水或泡沫消防管道;(4)操作温度小于150℃的热力管道。30埋地敷设管道的埋设深度有哪些要求?
答:埋地敷设管道的埋设深度应以管道不受损坏为原则,并应考虑最大冻土深度和地下水位等影响。管顶距地面不宜小于0.5m;在室内或室外有混凝土地面的区域,管项距地面不宜小于0.3m。通过机械车辆的通道下不宜小于0.7m或采用套管保护。31管廊上管道布置的原则是什么?
答:(1)大直径管道应靠近管廊柱子布置;
(2)小直径、气体管道、公用工程管道直布置在省廊中间;(3)工艺管道宜布置在与省廊相连接的设备一侧;工艺管道视其两端所连接的设备管口标高可以布置在上层或下层;
(4)需设置“Ⅱ”型补偿器的高温管道,应布置在靠近柱子处,且‘Ⅱ”型补偿器宜集中设置;
(5)低温介质管道和液化烃管道,不应靠近热管道布置;也不要布置在热管道的正上方;
(6)对于双层管廊,气体管道、热管道、公用工程管道、泄压总管、火炬干管、仪表和电气电缆糟架等宜布置在上层;一般工艺管道、腐蚀性介质管道、低温管道等直布置在下层;(7)管廊上管道设计时,应留10%-20%裕量。32治塔管道布置设计时应如何考虑?
答:沿塔管道的布置设计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应满足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布置应从塔顶部到塔底部自上而下进行规划,并且应首先考虑塔顶管道和大直径的管道的位置和自流管道的走向,再布置压力管道和一般管道,最后考虑塔底管道和小直径管道;(3)应考虑方便操作、维修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4)每一条管道按照它的起止点都应尽可能短,但必须满足管道柔性的要求;
(5)每一条管道应尽量沿塔体布置,并且注意有一个“好的外观”;1)有两种惰况可考虑:一是每一条管道分别布置;二是按管道成组布置(这种方式加管道的集中荷载较大时,应取得设备设计人员的同意);2)在管道侧沿塔外壁呈同心圆布置,或沿塔外壁呈切线布置。33塔顶管道设计的要点是什么?
答:(1)塔顶管道一般有塔顶油气、放空和安全阀出口管道。塔顶放空管道一般安装在塔顶油气管道最高处的水平管段的顶部,并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
(2)塔顶油气管道内的介质一般为气相,管径较大,管道尽可能短,要“步步低”,不宜出现袋形管,且具有一定的柔性;
(3)每一根沿塔管道,需在上部设承重支架,并在适当位置设导向支架,以免管嘴受力过大;(4)分馏塔顶油气管道一般不隔热,只防烫;如该管道至多台冷换设备,为避免偏流,应对称布置;
(5)塔顶为两级冷凝时,其管道布置应使冷凝液逐级自流,油气总管与冷凝路入口支管应对称布置,使流量均匀;
(6)当塔顶压力用热旁路控制时,热套路管应保温,尽最短,其调节阀应安装在回流罐”上部,且管道不得出现“袋形”,以避免积液;(7)减压塔顶油气管道与塔开口直接焊接而不采用法兰连接,以减少泄漏。
34塔体侧面管道设计有何具体要求?
答:(1)塔体侧面管道一般有回流、进料、侧线抽出、汽提蒸汽、重沸器入口和返回管道等,为使阀门关闭后无积液,上述管道上的阀门宜直接与塔体管口直接相接,进(出)料管道在同一角度有两个以上的进(出)料开口时,管道应考虑一定的柔性;
(2)分馏塔侧线到汽提塔的管道上如有调节阀其安装位置应靠近汽提塔.以保证调节同前有一段液住.其液柱的高度应满足工艺的要求。35塔底管道设计有何特点?
答:(1)塔底的操作温度一般较高,因此在布置塔底管道时,其柔性应满足有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尤其是塔底抽出管道和泵相连时,管道应短且少拐弯,又需有足够的柔性以减少泵嘴受力。塔底抽出线应引至塔裙或底座外,塔裙内严禁设置法兰成仪表接头等管件。塔底到塔底泵的抽出管道在水平管段上不得有“袋形”,应是“步步低”,以免塔底泵产生汽蚀现象,抽出管上的隔断阀应尽最靠近塔体,并便于操作;
(2)除非是辅助重沸器,或者是两个以上并联的重沸器同时操作,而且要求在较宽的范围内调节其热负荷,塔底到重沸器的管道一般不宜设阀门。塔底釜式重佛器带有离心泵时,重沸器的标高应满足离心泵所需要的有效汽蚀余量,同时使塔底液面与重沸器液面的高差所形成的静压头足以克服降液管、重沸器和升气管的压力损失。因此,管道的布置应在满足柔性要求的同时,管道应短,弯头应少。36塔上人孔的布置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1)塔的人孔应设在塔的操作区内,进、出塔比较方便、安全、合理的地方,并宜设在同一方位上。
(2)设置人孔的部位必须注意塔的内部构件,一般应设在塔板上方的鼓泡区,不得设在塔的降液管或受液槽区域内;
(3)塔体上的人孔(或手孔),一般每3-8层塔板布置一个;(4)人孔中心距平台面的高度一般为600mm至1000mm之间,最适宜高度为750mm;
(5)一座塔上的人孔宜布置在同一垂直线上,使其整齐美观。37塔的管口方位有何要求?
答:(1)塔的管口方位应满足塔内件工作原理及结构的要求,设计时应注意设备内件整体结构与管口的相对方位;塔顶气相开口布置在塔顶头盖中部;塔的回流开口,一般布置在塔板上方的管道侧;气相进料开口在塔板上方,与降液管平行;气液混相进料开口在塔板上方,并设分配管;汽提蒸汽开口在汽提塔板下方,并加气体分配管。侧线产品抽出口在降液管下方的公弧范围内,宜设抽出斗,对于中间降液管的双溢流塔板,其抽出口可布置在该处任意角度,设抽出斗;塔底抽出口设在塔底头盖的中部,并设防涡流板,抽出口应延伸到塔的裙座外;
(2)对于有塔板的塔,人孔宜布置在与塔板溢流堰平行的塔直径上,条件不允许时可以不平行,但人孔与溢流堰在水平方向的净距应不大于50mm;
(3)人孔吊装的方位,与梯子的设置应统一布置,在事故时,人盖顺利关闭的方向与人疏散的方向应一致;
(4)液位计接口可通过根部阀与液位计直接连接,也可通过根部阀与液位计连通管相接。不得把液位计接口布置在进料口的对面60°角的范围内,除非进料口有内挡板保护。与塔直连的外浮筒式液位控制接管应加挡板。液位计、液位控制浮筒、报警等装置常位于塔平台内或局部平台端部,以便于维修;
(5)压力计接口应布置在塔的气相区内,使压力计读数不受液位压头的影响;
(6)取样口和测温口的布置,气相取样口和测温口应避开塔板降液槽的气相区,液相取样口和测温口应设在降液管区域的塔板持液层内;对于易结晶的液相取样管应被向塔板;
(7)塔顶部吊柱的定位应使旋转时可达到平台外起吊点上方,以及平台所有人孔的位置。38设备管口方位图除表示管口外,还表示什么方位? 答:除表示工艺及公用介质管口外,还应该表示:(1)仪表接管的方位,包括温度、压力、液位;(2)人孔、手孔和吊柱的方位,裙座排气孔的方位;(3)设备地脚螺栓孔的方位或支耳的方位;(4)吊耳、接地板和铭牌的方位;(5)内部爬梯、裙座底部加强支撑的方位。39如何确定卧式容器支座的固定侧?
答:从该容器所需连接的管道中找出对柔性计算最重要的(难度或要求最高的)一根管道,例如补偿量大,管径大的管道,作为决定支座型式的依据。固定侧支座位置应有利于该管道的柔性计算。40卧式容器的管口方位有什么要求?
答:(1)在设备壳体上的液体入口和出口间距应尽量远。液体入口管应尽量远离容器液位计接口;
(2)液位计接口应布置在操作人便于观察和方便维惨的位置。有时为减少设备上的接管口,可将就地液位计、液位控制器、液位报警等测量装置安装在联箱上。波位计管口的方位,应与液位调节阀组布置在同一侧;
(3)铰链(或吊柱)连接的人孔盖,在打开时应不影响其他管口或管道等;
(4)安全阀接管口应设在容器顶部。41卧式容器的管道布置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容器(罐)的管道比较简单;立式容器的管道布置大体上与塔的管道布置相似,也采取沿罐壁进行设计,管道上的阀门也要求直接与开口相接;这样可避免积液。卧式容器设备布置时,一般将罐与管廊的长方向相垂直所以其管道如气体出口管道、安全阀出口管道、液体出口管道等都朝向管廊,并与管廊上的有关;主管相连接。容器顶部开口接出的管道,其标高宜高于与管廊上相接的主管,以便于接在主管的顶部。容器底部的液体出口管道与管底下的泵相连接时,其管底标高应不影响人的通行。
(1)对卧式容器的液体出口与泵吸入口连接的管道,若在通道上架空配管时,最小净空高度为2200mrn;
(2)与卧式容器底部管口连接的管道,其低点排液口距地坪最小净空为150mm;
(3)安全阀的出口排入密闭管道系统时,应避免积液,并满足安全阀出口管道顺介质流向成45°向下与密闭总管顶部相接,且无“袋形”。若安全阀安装在远离容器时,要校核从容器至安全阀入口管道的压力降;
(4)储罐顶部管道的调节阀组布置在平台上;(5)应根据设备及管道布置惰况设置平台。42加热炉管道布置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加热炉管道布置随加热炉的炉型不同而异,在加热炉管道布置时,应对其进、出料管道、燃料系统管道、吹灰气管道、灭火蒸汽管道等统一考虑;(2)对圆筒炉进、出料总管,通常采用环形布置于炉体周围,可支承在地面或炉体上。环形总管应布置在看火门以上,以便于看火门的正常操作和维修;
(3)必要时在炉出口管道弯头。三通或变径较大之外,或者从炉顶垂直向下的底部位置,设置防震支架;
(4)如果在管道设置爆破片,其方向不得朝向操作或设备;(5)主要调节阀组通常布置在管廊与炉体之间并注意通道要求;(6)蒸汽、燃料油或燃料气管道上的阀门宜布置在看火门附近的垂直管道上,并满足调节和检修的要求;
(7)在寒冷地区,应根据规定对燃料油管道采用蒸汽伴热;(8)靠近喷嘴处的管道应采用便于拆卸的接连结构,以便清扫和维修;
(9)应在经常操作的在较高位置的阀门和观察部位设置平台和梯子;(10)燃料管道的排放点,应远高炉子至少15m,并应排入收集系统,不得直接排入下水道;
(11)与炉子连接的管道,尽量集中排列,以便于支撑,达到协调。美观的目的;
(12)对加热炉的进料管道,应保持各路流量均匀;对于全液相进料管道,一般各路都设有流量调节阀调节各路流量,否则应对称布置管道,气液两相的进出管道,必须采用对称布置,以保证各路压降相同;(13)环形油线应以最高温度计算热补偿量,并利用管道自然补偿来吸收其热膨胀量。
43对加热炉的燃料气管道布置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1)燃料气要设分配主管,使每个喷嘴的燃料气都能均匀分布;燃料气支管由分配主管上部引出,以保证进喷嘴的燃料气不携带水或凝缩油。在燃料气分配主管末端装有DN20的排液阀,便于试运冲洗及停工扫线后排液,以及开工时取样分析管道内的氧含量,排液管上应设两道排液阀以免泄漏,该阀能在地面或平台上操作。燃料气切断总阀应设在距加热炉15m以外。
(2)在燃料气管道上设置阻火器,就可以阻止火焰蔓延,阻火器按作用原理可分为干式阻火器和安全水封两种。工业生产装置中加热炉的燃料气管上一般采用多层铜丝网的干式阻火器。阻火器应放置在靠近喷嘴的地方。管道阻火器与燃烧器距离不宜大于12m。这样,阻火器就不致于处在严重的爆炸条件下,使用寿命可以延长。44管壳式和套管式换热设备的管道布置应如何考虑?
答:(1)工艺管道布置应注意冷、热物流的流向,一般冷流自下而上,热流由上而下;
(2)管道布置应方便操作,并不妨碍设备的检修;
(3)换热设备的基础标高,应满足其下部排液管距地面或平台面不小于150mm;
(4)换热设备的管道,只能出现一个高点和一个低点,避免中途出现“气袋”或“液袋”,并设高点放空,低点放净;在换热设备区域内应尽量避免管道交叉和绕行;尽量减少管道架空的层数,一般为2-3层;
(5)两台或两台以上并联的换热设备入口管道直对称布置,对气液两相流换热设备则必须对称布置,才能达到良好的传热效果;(6)换热设备的进出口管道上测量仪表,应靠近操作通道及易于观测和检修的地方安装;
(7)与换热设备相接的易凝介质的管道或含有固体颗粒的管道副线,其切断阀应设在水平管道上,并应防止形成死角积液;
(8)在寒冷地区,室外的换热设备的上、上水管道应设置排液阀和防冻连通管。
45成组布置的换热设备其管道布置应如何设计?
答:(1)成组布置的换热设备区域内,可在地面或平台面上敷设管道,但不应妨碍通行和操作;
(2)当管道上无调节阀或排液管时,管底距地面净空应大于或等于150mm;
(3)调节阀组应平行于冷换设备布置;(4)成组布置的换热设备之间管道布置的净距应大于或等于650mm;
(5)管道布置应考虑各换热设备的管箱和头盖的拆卸空间;(6)并联多组换热设备的进出口管道应对称布置。46立式重沸器的管道布置有何要求? 答:(1)管道必须有足够的柔性,以补偿在各种工况下设备和管道的热膨胀;
(2)当重沸器管口同塔的管口对接时,如荷载条件允许,则最好在塔体上设支架支承重沸器,而且支架的位置及形式应能满足塔体及管道膨胀所产生的位移及荷载要求;
(3)配管时应留出重沸管束在原地拆卸所需的空间;
(4)对壳体上带膨胀节的单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在进行配管,柔性分析及设备的支撑设计时,应考虑该膨胀节的影响;
(5)当重沸器的长度与直径之比(L/D)大于6.0时,宜设导向支架;
(6)当重沸器的阀门和盲板离地评3m以上,应在塔上设置平台。47管壳式卧式卧式重沸器的管道布置有何要求?
答:(1)在热胀许用应力范围内,重沸器的降液管和升汽管,应尽可阻短而直、减少弯头数里,以减少压降;
(2)当重沸器有2个升汽口时,为使其管内流绿相等,升汽省应对称布置。若升汽管管径不同和布置不对称时,应尽量使这二根管段的阻力相等。否则,阻力大的升汽管的流量小会使热量分配不匀;(3)从重沸器内抽出的液体为饱和液体,如果管道系统产生压降,液体就将开始闪蒸,产生气液两相流体流动,影响控制和测量仪表的操作和精度。因此在布置饱和液体管道时,其基本原则是使压力降最小,并在测量或控制仪表前不出现垂直上升管段;(4)重沸器管程加热介质的进口管道上通常装有温度调节阀及其阀组,这些阀门一般布置在靠近重沸器管程进口的地面或平台面上。48空冷器的管道设计有何具体要求?
答:(1)分馏塔顶至空冷器油气管道,一般不宜出现“液袋”。当空冷器进出口无阀门或为两相流时,管道必须对称布置,使各片空冷器流量均匀;
(2)空冷器的入口集合管应靠近空冷器管嘴连接,如因应力或安装需要,出口集合管可不靠近管嘴连接,集合管的截面积应大于分支管截面积之和;
(3)空冷器人口为气液两相流时,各根支管应从下面插入人口集合管内;以使集合管底的流体分配均匀;同时在集合管下方设置停工排液管道,接至空冷器出口管道上;
(4)空冷器人口管道较高;如距离较长,需在中间设置专门管架以支承管道;
(5)湿式空冷器的软化水回水系统为自流管道,因此,应注意管系的布置,并拐弯不宜过多。回水总管应有顺介质流向的坡度;(6)空冷器的操作平台上设有半固定蒸汽吹扫接头,其阀门宜设在易接近处,并应注意蒸气接头方向,保证安全操作。49泵类的管道设计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l)泵的进、出口管道应设切断网,管道一定要有足够的柔性,以减少管道作用在泵管口处的应力和力矩;(2)泵的吸入管道应满足泵的“汽蚀余量”的要求,管道应尽可能短、少拐弯不得有气袋。如难以避免,应在高点设放气阀;(3)当泵吸入管较长时,宜设计成一定的坡度(i=5‰);泵比容器低时宜坡向泵,泵比容器高时宜坡向容器;
(4)在紧靠泵人口管道切断阀下游,应设过滤器或临时过滤器,为防止泵的流体倒流引起泵的叶轮倒转,泵出口应装有止回阀;(5)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泵的管道。阀门手轮不得影响泵正常运行及维修检查所需空间;
(6)往复泵进、出口管道设计应考虑流体脉动的影响。50泵的保护线有哪几种?其作用是什么?
答:泵的保护线有6种,其作用是为了使泵体不受损害和正常运转,根据使用条件设置泵的保护管线。
(1)暖泵线--在输送介质温度大于200℃的高温油品时,有备用泵的情况下应设置DN20~25暖泵线;
(2)小流量线--当泵的工作流量低于泵的额定流量30%时,应设置泵在最低流量下正常运转的小流量线;
(3)平衡线--对于输送常温下饱和蒸汽压高于大气压的液体或处于泡点状态的液体,为防止进泵液体产生蒸汽或有气泡进入泵内引起汽蚀应加平衡线;
(4)旁通线--用于泵的试运转或非正常操作状态下出口主阀关闭时,仍能使泵处于运转。一般在阀前后压差非常高的场合设置带有限流孔极的旁通阀;(5)防凝线--输送在常温下凝固的高倾点或高凝固点的液体时,其备用泵和管道应设防凝线,以免备用泵和管道堵塞;
(6)安全阀线--对于电动往复泵、齿轮泵和螺轩泵等容积泵,在出口侧设安全阀线,当出口压力超过定压值时,安全阀起跳,流体返回泵人口管。
第四篇:山西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和保护办法
《山西省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和保护办法》业经2015年1月5日省人民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3月15日起施行。
省长李小鹏2015年2月8日
(原标题:山西省人民政府令 第242号)
山西省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和保护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和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以下简称 《管道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输送石油、天然气管道(以下简称管道)的建设和保护,适用本办法。
城镇燃气管道、化工和矿山等企业厂(矿)区内自用管道及燃气、液化天然气站场内的管道建设和保护,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石油包括原油和成品油。
本办法所称天然气包括常规天然气和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及煤制天然气、焦炉煤气制天然气。
本办法所称管道包括管道及管道附属设施。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管道建设和保护工作的领导,督促检查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管道建设和保护职责,组织排除管道的重大外部安全隐患。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管道经过的乡(镇)人民政府管道保护的职责。
第五条 省发展和改革委主管本省行政区域内管道建设和保护工作,组织编制并实施管道发展规划,统筹协调管道发展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处理管道建设和保护的重大问题,指导、监督有关部门履行保护义务,牵头制订专项应急预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并指导、监督管道企业制定事故应急预案,依法查处危害管道建设和安全的违法行为。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指定的管道建设和保护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管道建设和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管道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督管理工作,将管道安全监管纳入危险化学品监管范畴,负责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管道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审查,参与事故应急救援。
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对管道企业的管道生产和检验检测进行监督管理。
公安机关负责依法查处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侵占、破坏、盗窃、哄抢管道设施等违法犯罪行为。
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文物、地震等相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管道建设和保护相关工作。
第七条 管道企业是管道建设、保护和安全运行的责任主体。
管道企业应当遵守管道运行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健全管道安全保护制度,完善检测、维修、保养措施,明确管道安全保护的机构与人员,确保管道安全运行。
管道企业应当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定期组织演练,储备相应的应急设备和物资。
管道企业应当制定管道事故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并按规定向管道建设和保护工作部门报告。
第八条 管道的规划应当符合管道建设和保护的要求。新建的管道建设规划应当依法纳入当地城乡规划,管道建设选线方案应当报送拟建管道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核。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需要对既有管道改建、搬迁的,应当充分征求管道企业的意见,与管道企业协商确定技术和补偿方案,并按照方案实施管道改建、搬迁;不具备管道改建、搬迁条件的,不得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管道建设和保护工作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负责管道建设项目的审批或者核准,审批或者核准程序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企业投资规定执行,但需国家审批或者核准的除外。
第十条 管道项目审批或者核准文件有效期两年,期限届满仍未开工建设的,原审批或者核准文件自动失效。
管道建设项目未经审批或者核准的,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一条 申请管道建设项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及本省宏观调控政策;
(二)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以及城乡、土地、矿产、环境保护、农业、水利、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等规划;
(三)符合区域布局,能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
(四)符合生态环境、安全条件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 管道选线通过下列区域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
(一)跨河、穿河、穿堤、临河、通过泉域范围内的;
(二)通过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
(三)穿越、跨越铁路、公路或者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埋设管道设施的;
(四)通过地质遗迹保护区的;
(五)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
(六)通过矿山采区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区域。
管道建设项目可能影响军事设施的,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应当就管道建设选线方案征求军事机关的意见。
第十三条 管道建设选线应当避开下列区域:
(一)《管道保护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区域;
(二)居民小区、村镇、学校、医院、娱乐场所、车站、商场等人口密集的场所;
(三)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四)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五)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
(六)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泉域重点保护区、水库及重要水利设施管护区;
(七)活动断层、滑坡、崩塌、地裂缝、采空区等地震地质灾害危险区;
(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
(九)公路长(大)桥隧道区域;
(十)兵工弹药企业外部安全距离范围的区域;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区域。
第十四条 管道的改建或者搬迁,管道企业应当报原审批或者核准部门批准。审批或者核准程序,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申请管道改建或者搬迁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书面申请报告;
(二)原项目审批或者核准文件及相关资料;
(三)改建或者搬迁的设计文件及现场平面位置图;
(四)保证石油、天然气正常输送的实施方案;
(五)安全施工及安全防护实施方案。
第十六条 管道企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管道建设。
管道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管道建设有关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确保工程质量。
第十七条 管道的安全保护设施、环境保护设施和水土保持设施应当与管道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八条 管道项目新建、改建或者搬迁竣工后,除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竣工验收外,还应当审查管道是否符合《管道保护法》及本办法规定的管道保护要求。
竣工验收合格后,管道企业应当于六十日内将相关资料报原审批或者核准部门及审核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管道企业对下列重要管道,应当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
(一)途经城镇等人口密集区域的;
(二)穿越公路、铁路、河流、水利设施、桥梁区段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设立警示标志的。
管道穿越林区的,应当在林区入口处及关键部位同时设立防火警示标志。
第二十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道护线工作。
管道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管道巡护制度,可以与管道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及有关单位签订管道保护协议或者聘用巡护员。
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并及时报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管道企业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十一条 其他建设工程施工中发现管线资料中未标注的管道时,应当立即停止施工,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管道企业报告,并采取相关的补救措施。施工作业损坏管道的,施工企业应当立即通知管道企业,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其他建设工程施工中涉及对既有管道穿跨越以及在管道保护区范围内施工的,应当征求管道企业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 管道企业应当定期对管道进行检测、维修及日常巡护;对管道安全风险较大的区段和场所应当进行重点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管道事故的发生。
管道企业发现管道存在安全隐患,应当及时排除。对管道存在的外部安全隐患,管道企业自身排除确有困难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管道建设和保护工作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主管管道建设和保护工作部门应当及时协调排除或者报请人民政府及时组织排除安全隐患。
第二十三条 发生管道事故,管道企业应当立即启动本企业管道事故应急预案,按照规定及时通报可能受到事故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者减轻事故危害,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主管管道建设和保护工作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接到报告的主管管道建设和保护工作部门应当及时上报事故情况,并根据管道事故的实际情况采取事故处置措施或者报请人民政府及时启动本行政区域管道事故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
管道安全事故经调查确定为责任事故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二十四条 管道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管道建设和保护工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审批或者核准,擅自建设管道的;
(二)擅自改变经审批或者核准设计方案的;
(三)未经审批或者核准,擅自改建或者搬迁的。
第二十五条 管道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管道建设和保护工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管道安全保护制度的;
(二)未完善检测、维修、保养措施的;
(三)未制定本企业管道事故应急预案的;
(四)未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定期组织演练,储备相应的应急设备和物资的;
(五)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设立警示标志的;
(六)发生管道事故,管道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者减轻事故危害的。
第二十六条 其他建设工程施工企业施工作业损坏管道,未立即通知管道企业,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管道建设和保护工作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较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管道建设和保护工作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履行本办法规定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管道建设和保护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的有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5年3月15日起施行。
(原标题:山西省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和保护办法)
第五篇:设备及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设备及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一、设备及管道表面处理技术要求
1.表面处理方法
目前,设备及管道表面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工具除锈、喷射或抛射除锈。
工具除锈应注意下列问题:动力工具不能达到的地方,应用手动工具做补充清理。用工具除锈时不应造成钢材表面损伤,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规定,不得将钢材表面磨得过光或过于粗糙。
2.表面处理等级
手工或动力工具除锈金属表面处理等级分为St2级、St3级两级。
喷射或抛射除锈金属表面处理质量等级分为Sa1级、Sa2级、Sa2.5级、Sa3级四级。
3.表面处理要求
(1)清洁程度要求
1)达到处理等级要求。掌握表1H413072。
2)处理后的基体表面不宜含有氯离子等附着物。
3)处理合格的工件,在运输和保管期间应保持干燥和洁净。
4)再度污染或锈蚀时,基体表面应重新进行处理。
5)基体表面处理后,应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及时涂覆。
(2)粗糙度要求
喷射或抛射除锈后的基体表面应呈均匀的粗糙面,除基体原始锈蚀或机械损伤造成的凹坑外,不应产生肉眼明显可见的凹坑和飞刺。
(3)作业环境要求
1)当相对湿度大于85%时,应停止表面处理作业。
2)当进行喷射或抛射处理时,基体表面温度应高于露点温度3°C。
【2015二级真题】金属表面防腐前预处理要求,正确的是()。
A.基体表面温度应高于露点3℃以上
B.相对湿度上升到60%时,应停止除锈作业
C.海沙作为喷射材料进行除锈作业
D.金属表面应除锈彻底,打磨光滑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设备及管道表面处理技术要求。选项B:当相对湿度大于85%时,应停止表面处理作业;选项C:处理后的基体表面不宜含有氯离子等附着物,而海沙含有氯离子;选项D:喷射或抛射除锈后的基体表面应呈均匀的粗糙面。参见教材P135~137。
二、设备及管道防腐蚀施工要求
2.金属热喷涂层
(3)设计厚度等于或大于0.1mm的涂层应分层喷涂。分层喷涂时,喷涂的每一涂层均应平行搭接,搭接尺寸符合要求;同层涂层的喷涂方向宜一致;上下两层的喷涂方向应纵横交叉。
(5)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涂层外观、厚度和结合性的中间质量检查。
(6)应在涂层检查合格后及时进行涂料封闭。当涂层受潮时,不得进行封闭。不做涂料封闭的喷涂层,应采用细铜丝刷进行刷光处理。
3.衬里
(2)纤维增强塑料衬里
1)手工糊制:封底层和修补层自然固化时间不宜少于24h。
2)间断法:上一层固化24h后,应修整表面,再铺衬以下各层。
3)连续法:平面和立面1次连续铺衬的层数或厚度,层数不宜超过3层;厚度以不产生滑移,固化后不起壳或脱层进行确定。
4)喷射法:将玻璃纤维无捻粗纱切成25~30mm长度,与树脂一起喷射到金属表面,喷射厚度及纤维含量应符合规定。
(4)塑料衬里
1)从事塑料衬里焊接作业的焊工,应经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2)软聚氯乙稀板采用粘贴法施工,当胶粘剂不能满足耐腐蚀和强度要求时,应在接缝处采用焊条封焊。
3)氟塑料板焊接成型可采用热风焊、挤出焊或热压焊。
4)塑料衬里管道的施工宜采用松衬法,翻边处应进行加热,并应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