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度建设是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根本之策
制度建设是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根本之策
一、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人大工作的本质体现,是代表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宪法规定的必然选择和要求,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人大代表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因此,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有其深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选择
人大代表应当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的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1]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提出:“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十八大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十八大尤其强调“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同时,总书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的出台,反映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未来施政的动向。人大工作是党领导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需要,更是做好党的事业的需要。这表明,面对新形势,我们党已经把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新思路、明确了新任务。
2.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各级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宪法职责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人大代表必须履行以下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和原选举单位,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经常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宪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同原选举单位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地方组织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同原选举单位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可以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代表法第四条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代表法第五条规定:“代表受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选举单位有权依法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人大代表是由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选举产生的,是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代理者,是构成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人大代表是否切实履行了宪法规定的代表职责,直接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施行效果,直接关系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坚持与完善。因此,明确并落实人大代表的宪法职责,尤为重要。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选民和群众的监督,是宪法规定的各级人大代表应当履行的职责,这既是强制性的法律约束,也是从“人民选我当代表”,到“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依法还原。
3.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其中,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所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主要途径,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和细胞,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必须站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通过人大行使国家权力、实施对“一府两院”监督的政权组织形式,深刻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律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的制度保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动实践中,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人大工作的本质体现,是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有力维护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人大代表只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才能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代表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
4.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新形势下提高代表履职能力的迫切需要
人大代表保持与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具体体现,是人大代表执行职务、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是代表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提高代表履职能力的迫切需要。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实现。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是代表履职的原动力所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稳固与发展的根基所在。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对于加强和深化代表工作、发挥代表作用、提升代表履职实效、完善人大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大代表是民意的代表,是人民的“代言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责任。既然是人民的“代表”,只有密切了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知道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才能代表人民行使好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力;只有密切了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从群众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学到更多的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科学文化、法律和管理知识等,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同时,通过加强人大代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可以使代表更直接、更深入、更广泛地了解群众的意愿,了解到真实的社情民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而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议案和建议,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实现自身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的作用。
二、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路径
人大代表保持与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密切联系,是人大代表应当依法履行的义务和职责,是人大代表执行职务、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规范,是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的根本保障,是提高代表履职自觉性和积极性的迫切要求,也是畅通民意诉求的有效途径。当前,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从制度层面加强人大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实现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显得尤为迫切。
1.建立和完善具体的实施机制,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供制度依据
当前,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代表与人民群众之间尚未能建立起科学的联系,代表和群众之间的互信互动制度还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因此,要在代表法等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织和领导作用,不断完善人大代表工作制度,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对人大代表如何听取、反映群众意见、建议和呼声作出具体规定和安排,推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在平台、渠道和形式等方面的规范、完善和创新,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供制度依据。
搭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间的联系,首先需要搭建好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人大闭会期间,由于闭会期间周期长,人大代表又分散在各地,搭建好代表履职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范和办法,进一步加强代表联络机构建设,完善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充实人大工作力量,强化部门职能,便利和畅通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各级人大要以代表小组[3]、“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站”“街道人大联络室”和“社区人大代表联系站”为依托,搭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平台,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作用。当前各地建立的“人大代表之家”,是各级人大代表履行职责、发挥自身作用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支持和便利条件,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现实载体和最好依托。加强人大代表联络机构建设的目的是要促进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推动人大代表工作有效开展。因此,各级人大代表可以通过“人大代表之家”等平台,经常性地开展代表活动,组织代表学习培训、交流代表工作经验、通报代表工作情况、听取和审查相关工作报告、开展对政府及其部门工作评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回答群众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组织代表接待群众和向群众述职、倾听群众呼声、收集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等,这样就能把人大代表工作渗透到广大群众之中,进一步扩大代表知情、知政渠道,为代表履行好自身职责创造有利条件。
拓宽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目前,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还存在着渠道不宽的问题,依托“人大代表之家”以及网络媒体等联系平台,建立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融入基层社区的具体制度和办法,广泛开展“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活动日”“代表联系服务群众见面周”“代表联系选民月”“代表在线”和“代表阳光热线”等活动,积极拓宽人大代表同原选举单位和选民的联系渠道,是加强人大代表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如依托“人大代表之家”联系平台,利用群众较为集中的时机,根据“就近就地”原则,以代表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每月开展一次“代表联系选民日”活动。活动可以采取个别走访、约请座谈、听取汇报、实地视察等形式,深入选区和选民,了解社情民意,回答选民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倾听群众呼声、收集和反映群众意见,为民排忧解难、化解相关矛盾纠纷。这一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行,既能增强群众对人大代表工作的直观了解,也有利于广大人大代表在增强当好代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同时进一步扩宽知情、知政渠道,为提出高质量的代表议案、建议和意见,在人代会上审议好各项议案和报告打下良好基础。
规范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形式。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何开展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文件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就是“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以代表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活动一般在代表原选举单位的行政区域内进行”[4]。各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依此进行,这就需要根据行政区域把人大代表组织成“代表小组”,以便在人大会议闭会期间开展相应的活动,更好地听取和反映原选举单位的意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而从现有的立法规定和各级人大代表多年的实践来看,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走访原选区的选民和选举单位,举行群众座谈会,接待群众来访,应邀列席本级人大常委会会议、“一府两院”举行的会议、有关群众组织举行的会议,开展专题调研,持证视察本级或者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参加本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和其他活动,参加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定期向原选区选民和选举单位述职等[5]。现阶段,要通过各种有利的方式,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在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方面的作用,增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效果,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办法,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和保障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有序和深入开展,更好地发挥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人大工作不断发展。
2.建立和完善保障与监督机制,确保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落到实处
要使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从制度层面上得以规范和保障,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保障机制、督办处理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从而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保障机制。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高度重视,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实施办法,加强组织领导和落实力度,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密切联系群众提供联络机构、人员、时间和经费等方面服务保障,创造有利条件,完善保障措施,保证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活动深入有序地开展。首先,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逐步建立健全专门的代表联络机构,各级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和各乡镇人大主席团要根据各选区的实际情况,按照方便开展工作、专业相对对口的原则,分别建立完善人大代表活动小组,使之成为基本的活动单元,切实履行代表联络职责。其次,要组织人大代表进行履职学习和培训,增强和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规范与办法,加大对人大代表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和提高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从而为更好地开展联系群众活动打下良好基础。要在抓好人大代表对法律法规等内容学习掌握的基础上,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班,对各级人大代表如何开展联系人民群众活动,如何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如何撰写调研报告,拟写议案、建议、书面意见,如何增强开展调研、视察的能力等进行培训[6]。最后,要考虑人大代表大多数都是兼职的实际情况,从时间和经费上,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供切实的保障。一方面,人大代表要处理好本职工作与代表履职的关系。要提前拟定联系群众工作计划,并向所在单位报告,必要时可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便于所在单位为其开展联系群众工作安排时间。另一方面,各级人大要根据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开展的实际情况,保障代表必要经费,保证不影响其正常生活。
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督办处理机制。要强化人大代表建议意见的办理,创新督办方式,完善办理制度,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反映上来的建议意见等及时纳入办理范畴,有效跟踪督办,确保办理效果。注重督办,提高人大代表转交意见和建议办理的成效,是为代表依法履职增添“原动力”和保证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效果落到实处的有力之举。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等是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不仅体现在充分听取民意上,还体现在对民意的有效‘上传’上。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是代表对民意‘上传’的法定途径。”[7]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不仅要向群众宣传政策法律法规,回答群众的询问,还要督促和推进“一府两院”对群众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特别是对代表以建议、批评和意见形式提出的群众意见和建议,各级人大常委会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督办,督促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在办理议案、建议时,明确办理主体,落实办理责任,保证办理实效。特别是对那些涉及群众较多、社会普遍关注、情况复杂、办理难度大和代表多次来信来访提出而又未解决问题的建议,通过努力能够办理落实的,要确定一批重点督办件,由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牵头督办,并在规定时间内答复代表,尽力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8]。这样,既能真正有效解决人大代表在联系群众中反映的实际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又能有效调动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监督考核机制。人大代表不认真履职,谁来监督、管理?目前人大代表的述职测评机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要尽快探索建立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管理、监督制度和考核办法,促进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实现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履职登记制度和履职评价制度,以《代表履行职务登记册》的形式建立代表个人联系群众的履职档案,将代表联系群众、收集社情民意,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情况如实记录和整理归档,实行量化考核和统计评估,结合代表自身的述职测评一并进行综合评定,并将相关结果纳入代表个人的履职档案,反馈给代表所在的选区或选举单位,作为对代表进行考核和连任以及开展“优秀人大代表”“优秀代表小组”等评优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对那些联系群众较少和联系效果欠佳的代表实行定期督促与重点提醒。这一机制的建立既可强化对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监督检查,促使各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工作实效和整体水平;又能有效地调动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自身履职的责任意识,促进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认真履职,更好地发挥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结论
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是人大工作一以贯之的做法和要求,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必然要求和发挥人大制度作用的客观要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关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维护和巩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实现。吴邦国同志曾指出:“人大工作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人大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代表人民,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使人大工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只有通过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搭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拓宽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规范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形式,推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机制创新,以制度化促进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规范化和常态化,才能有效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多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以切实的行动诠释“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深刻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维护和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巨大的优越性,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0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2]林孝桂:《人大代表如何密切联系群众》,载《人民政坛》2012年第1期。
[3]代表小组是代表在闭会期间的重要活动平台,在开展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大代表深入原选举单位联系群众的重要组织保证。各代表小组通过开展活动,能够拉近群众与代表之间的距离,增近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使代表联系群众活动成为畅通民意诉求、化解群众矛盾、凝聚发展共识的有效途径。
[4]具体参见2005年6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原则同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和规范全国人大代表活动的若干意见》第四条的规定。
[5]马耕夫:《谈谈人大代表联系工作》,载《人大研究》2000年第11期。
[6]范燕青:《如何保障代表联系群众》,载《中国人大》2009年第3期。
[7]赵玲玲:《关于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实践与思考》,http://,2013年7月15日访问。
[8]于五一:《把握代表联系群众的目的、规律和效果》,载《北京人大》2011年第11期。
(作者系湖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二篇:制度建设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敬爱的党支部:
腐败问题是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共十八大之后,新领导班子就“反腐”话题频频发声,并且措辞严厉。
全世界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有三个政党:巴拉圭的红党,连续执政63年,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连续执政71年,苏联共产党,连续执政74年,但是为什么他们都不能够长期执政,不管是红党和革命制度党,他们还有机会翻盘,而苏联共产党丢了政权21年没有翻盘机会,这对我们是一个最好的警戒。因此十八大提出了最为严峻的一句话——反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另外,它还提出反腐败“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是很有新意的一句话。十八大后的网调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排在第一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排在第二的是反腐败,排在第三是民生。原本都认为民生应该是群众最关心的,没有想到它仅仅列在第三,这说明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强烈的呼声,希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深化反腐败。
过去我们党只有三大建设,但是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战争远去,运动不再,新时期党的建设就必须依靠制度建设,所以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两大建设的提出是建立在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以及走什么样的道路,朝什么方向走等问题都有了一系列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执政党应有的认识。
十八大提出要求干部要清正,政府要清廉,政治要清明,这“三清”就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党的建设中必须依托党的制度建设并把它作为根本性建设,在反腐中必须依托制度反腐,并把它作为治本的方略,这样才能够既靠教育更靠制度,解决新时期的反腐败问题。因为教育只是一种软约束,制度才真正具有刚性,才真正具有邓小平32年前所指出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目前反腐败的难点在权力结构的改革上,而突破口也在权力结构改革上。胡锦涛在2008年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曾经谈到“监督的制衡力”,充分说明党内的权力结构必须改革,没有改革没有分权就不可能有制衡,必须站在权力结构改革和分权的起点上,“监督的制衡力”才能出现。
新一任总书记习近平曾提出“权为民所赋”,这句话就蕴含着选用人机制改革必须进行,否则就不可能实现“权为民所赋”,人民和党员的主体地位也就无从体现。
这就是十八大以后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反腐需要高度注意和加快进行理论设计的两个重要支点。第一,党要分权,以形成制衡,否则党内民主难以发展,党内监督无从实现;第二,选用人机制要改革,否则党员和群众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无从体现,这就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反腐两个根本的核心要素。
汇报人:xiexiebang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第三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组织工作创新奖)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密切党同群众联系
岳阳楼区深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情况汇报
岳阳楼区现有25个党(工)委,616个党(总)支部,共有党员56000余名,其中直管党员17072名。近几年来,我们把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主题,不断完善功能、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强化保障,努力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服务意识更自觉、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形式更多样、服务功能更完善的战斗堡垒,取得明显成效。中组部《组工通讯》、《人民日报》、中央创先争优活动简报、《湖南日报》、《湘组研究》等先后多次宣传推介我区工作经验。
一、改进作风,发挥主力军作用优服务。我们督促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让每名党员成为激活基层党组织服务肌体的鲜活“细胞”,着力打造一支作风优良、能力突出、甘于奉献的服务队伍。一是领导带头改进作风。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四联五包”,即联街道(乡)、联社区(村)、联项目、联产业;包基层组织建设、包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包事件事故处置、包信访矛盾调处、包市容环境整治督查。深入开展“联十帮一”,即每名党员干部联系10户群众,帮扶其中1户困难群众,做到一月一联系、一季一走访、一节一问候,一年一评估。认
真开展“党员干部访门店、共建和谐文明路”活动,面对面与群众交流,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党员干部作风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区委还选派了80名优秀机关党员干部组建16个群众工作组,派驻街道社区,担任社区工作指导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二是立足本职争当先进。坚持在各基层党组织中开展“红旗岗”竞赛评比活动,每月评选红旗站所、红旗股室、红旗社区,设立宣传栏推介典型。扎实开展街道社区党员干部优质服务竞赛活动,采取每人一岗、对标定责、每月讲评、年底表彰等办法,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服务、争当先锋。在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设立“党员示范区”、“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通过亮明身份、示范带头、责任包片,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三是走进社区认领岗位。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到联点社区,或居住地社区,或工作所在地社区报到,每人认领一个服务岗位。全体机关党员干部利用节假日每月至少两次下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实行机关与基层结对,先进与后进结对,尽最大努力帮助社区以及居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党建等工作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真正做到机关党员干部身份进社区、服务进社区。
二、整合资源,构建新管理格局促服务。充分整合城区内各项资源,增强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化服务向社会化服务转变,构建开放型的服务格局。一是扎实做好共
驻共建。认真抓好市委“百个部门联社区、万名干部进家庭”活动,对接市直单位,整合资源联点帮扶。在街道社区和辖区单位党组织之间普遍建立双向联络、双向反馈、双向服务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每次会议明确一个主题,确定一个重点,力争解决一批问题。全面推广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兼职委员制”,通过群众选任、组织委任、社区聘任的方式,吸纳辖区影响较大、与居民切身利益联系密切的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进入到街道和社区党组织担任兼职委员。目前,我区共有街道大工委委员57名、社区兼职委员173名。采取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的办法,实现辖区有效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形成了“条块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区域化管理服务格局。二是推行社区网格管理。按照“组织覆盖、网格支撑、联系群众、分格管理”的思路,大力推行社区组织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前提下,按照“党员人口均衡、家庭居住相近、日常管理集中、开展活动方便”的原则,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居民网格党小组,一个网格党小组一般为10—20名党员、联系居民100—200户,并实行一名社区党组织成员联系一个网格。网格党小组发挥网格内党员教育、技能培训、代办事项、沟通协调、纠纷调解、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作用。三是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各街道、各社区均建设集居民就业指导、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救助与保障金发放等
社会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充分整合“三调联动”办、应急办、维稳办、速裁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工作职能,选派职能部门骨干力量集中办公,化解积案和矛盾纠纷。大力推广开门接访“听清楚”、深入调研“问清楚”、依法依规“讲清楚”、息访息诉“办清楚”的信访工作经验,对居民群众做到有访必接、有疑必释、有难必帮。近三年来群众初信初访办结率保持在90%以上。
三、拓宽渠道,实行多元化联动兴服务。我们紧紧围绕居民群众需求,拓宽社会化服务渠道,千方百计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将服务触角延伸到街道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居民,营造舒心、稳定、便利、优美、和谐的环境。一是推进党群和谐共建。深化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以党组织带头服务带动其他各类组织服务。区总工会每年开展“五一先锋”评选,经常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努力维护职工权益。团区委扎实开展“五赛五优五在前”创建评比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团员干事创业作贡献。区妇联创新实践载体,为广大妇女群众开设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班,帮助下岗失业妇女群众实现再就业。二是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引导和支持社区诊所、学校、专业化市场建设,加强家政服务、幼儿托教、医疗保健等服务网点建设,形成“十五分钟”社区服务圈,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项目、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鹰山社区“130”家政服务中心开设钟点工、送货
上门、电脑维修、票务代办、老年护理等服务项目,社区设立“130”便民服务电话,居民“一拨即通、一呼即到”,13年来为居民上门服务20661次。三是实施爱心志愿帮扶。广泛开展“先锋行”社区志愿者服务。目前,13600多名党团员志愿者积极参与文明劝导、环卫保洁、义务巡逻、照顾孤寡老人、帮扶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真正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志愿者。如岳阳楼街道“老年志愿者和谐宣讲团”成立于2010年2月,总团下设8个社区分团,有128名老年志愿者,主要由社区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和居民积极分子组成。他们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做群众思想工作,热心化解居民矛盾纠纷,参与社区平安创建,成为街道联系居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深受群众欢迎。积极开展党内帮扶,全区建立13家“共产党员爱心超市”,十年来共筹集资金480多万元,为困难党员和居民免费发放爱心物质。大力开展“明灯计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免费培训,近八年来共开设家电维修、花卉栽培、手工编织等创业就业培训班56期,累计培训18000多人次;先后举办“春风送岗位”行动大型招聘会12场,56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四、创新手段,搭建现代化平台助服务。我们着力加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代化服务手段对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以及居民群众进行无缝隙、科学化管理。一是实施信息化服务。摸清社区党员、居民、门店、困难户、孤寡老人、残障人员、辖区企业等情况,建立详细的社区服务信息数据库,及时更新维护,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利用社区网站、党务热线、党员手机报等信息平台,做好政策宣传、民意沟通、便民服务等工作,以现代化信息技术助推基层党组织服务创新。二是实行网络化教育。积极搭建社区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作用,收集上传党史知识、时事动态、科技军事、人文科学、健康知识以及各类实用技术等视频学习资料,组织党员和居民网上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制作相关教育课件,设置疑难问题解答回复信箱,邀请专家教授网上解疑释惑。三是实现精细化管理。建立社区工作台帐,将党组织班子组成、队伍结构、阵地建设、运转保障、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进度以及居民、党员个人特长、家庭状况、有关诉求等详细登记,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居民群众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四篇:制度建设是中国佛教的根本命脉
制度建设是中国佛教的根本命脉
——“中国当代佛教制度建设”调研座谈会综述
温金玉
当今中国佛教迎来了大好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自身建设的严峻挑战,中国佛教协会针对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种腐朽堕落思想的泛滥,明确提出新时期佛教界要“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的历史性任务,号召各级佛协组织、各个寺院都要大力加强佛教教制的基础建设,纯洁僧伽队伍,正本清源,研究制定相应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兴利除弊,以保证佛教事业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在研的教育部研究基地重点课题《中国律宗研究》与正在开展的《中国佛教制度研究》项目(笔者主持),正是基于当前中国佛教所面临的任务而设立与展开的。2005年10月11日,湖北省随州市洪山禅寺举行复建落成庆典,来自全国各地及香港地区的诸山长老、护法信众数千人参加了盛典。在庆典仪式后,借洪山禅寺方丈室,课题组举行了“中国当代佛教制度建设”调研座谈会,宗教文化出版社第二编辑部副主任李嶷博士、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宣传处盖玉云处长与杭州富阳白龙寺住持华严法师、随州洪山禅寺住持彻慧法师、温州东山无相禅寺住持济民法师、辽宁凤城朝阳寺克能法师、云南鸡足山仁道法师、宜昌古佛寺住持根定法师、福州连江福善寺悲心法师、十堰市回龙禅寺法慈法师,以及部分居士进行了交流座谈。与会者结合《宗教事务条例》就目前佛教制度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发表了意见,并就僧制建设的前景与具体措施进行研讨。在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真诚对话,就一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就项目的展开取得共识。
戒律的现代价值 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而古老的戒律,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其化世导俗的功能,同时又不失自身的特质,是涉及佛教前途的大问题。目前教界之所以出现信仰淡化、道念不坚的现象,背景是复杂的,但戒律松驰应该说是最直接的原因。当前要破除“戒律教条”化,也要反对“戒律过时”论,今天的中国佛教,要振兴戒律,必须从树立律宗模范道场入手。严谨规范的修道生活和理想安定的团体组织,无不是建立在戒律基础之上。
制度建设的紧迫性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高僧大德们,一方面高扬戒律的权威性,同时又在戒律之外制定了许多制度,如南北朝时期的“僧制”,隋唐之际的“丛林清规”,以及日后的“共住规约”。在中国佛教史上,僧制与戒律并行,起着护法安僧的作用。当代佛教既有别于印度佛教,也不同中国古代佛教,时空因缘的转换对佛教制度的建设有着更为迫切的诉求。所以应重视整理现代僧伽规范,结合当前弘法环境,出台现代版的《百丈清规》,在制度建设上契理契机。
建立完善僧人权益的保障机制 寺院不是世外桃源,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自然也会受到经济浪潮的影响。如目前有些僧人为自己购买保险,其实反映了教界是否有必要建立相应保障制度的问题。因为佛教寺产为“社会所有”的界定给佛教界带来太多的困惑,归属感产生了问题,对僧团能否给出家人提供生存保障发生怀疑,于是就有买保险、买精舍的现象出现。佛教界应重视老年安养、医疗保障、临终关怀等现实问题。
佛法正信的问题 当今佛教弘法工作中应大力推进正信教育,反对过度的鬼神化、来世化、迷信化。经忏佛事要看到其在民众中的摄受力,同时也要警惕佛教的商业化和世俗化倾向。重视对信众功德思想的引导,端正对慈善事业的正确理解。以信众而言,淡化求财得财、求子得子的信仰范式;对僧团而言,认识到法施应重于财施,强化出家人“弘法为家务”的角色意识。
佛教人才问题 佛教的弘扬关键是人才。前些年佛教界就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问题提出来,现在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适合人才生长、成材的培养机制。提倡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更要规范佛教院校建设,包括教材、师资、经费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佛教院校的学历认定、教师的职称认定要制度化。许多法师舍弃教职而去祖寺任职,制度的不规范可能是一大原因。
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 当代佛教的主旋律是建设人间佛教。弘扬佛教,就是为了唤醒大众的自觉,自净其意,庄严国土,达到实现祥和安定的人间净土这一理想目标。从制度层面来说,就是要加强佛教自身道风建设,以独有的出世品格来弘扬“人间佛教”精神,回馈社会、服务人群,报恩众生,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第五篇:人大代表让新生代农民守住土地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宿州市葛集镇白腊园村党支部书记刘瑞莲,3日在安徽代表团驻地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呼吁,土地是根本,农民进城市打工是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而让新生代农民回归土地,参加新农村建设更应该是各级政府需要重视的问题。
刘瑞莲认为,城市建设、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但真正能融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毕竟少之又少。靠年轻力壮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到了一定年龄后,再回到农村后,连基本种田的知识都没有,面临着双重边缘的尴尬境地。大量农民外出导致“空巢”家庭、留守儿童、撂荒土地和农村治安等问题层出不穷。
刘瑞莲说,她所在的安徽皖北地区,年轻力壮的青年人都外出打工,大面积的土地由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孩子管理,虽然土地基本被种植,但是却一直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农业产业规范化发展的创新模式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归根结底是没有年轻的力量加入。
刘瑞莲说,农民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新农村建设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而让新生代农民工守住土地,掌握更具有科学含量的种植技术,才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根本。(记者 顾立军 成展鹏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