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林业政策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ppt.Convertor(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3:4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章 林业政策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ppt.Convertor》,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章 林业政策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ppt.Convertor》。

第一篇:第四章 林业政策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ppt.Convertor

第四章 林业政策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学习重点

现行政策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政策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及案例分析。学习方法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讲解; 查阅文献;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林业政策的演变

一、林业政策的含义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表现为法规、规章、行政命令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第一节 林业政策的演变

一、林业政策的含义

林业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林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策略。林业政策的实质就是政府从社会最普遍的利益出发,通过制定、推行林业政策来向社会宣示鼓励、限制和禁止的行为。

第一节 林业政策的演变

一、林业政策的含义

林业政策是处理人们与林业发展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新制度经济学派指出: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关键,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二、林业政策的演替阶段

在世界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总体可概括为四个阶段 :

(一)毁林开荒发展林业阶段

(二)以森林开发为主的林业政策阶段

(三)以森林保护为主的林业政策阶段

(四)林业可持续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当前主要林业政策

一、林业分类经营政策

(一)林业分类经营的法律基础

《森林法》把中国的森林分为五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发林、特种用途林。

(二)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政策区别

1.资金投入政策不同

2.森林流转政策不同

3.采伐政策不同

4.划分和批准的权限不同

5.林权权利入拥有的林权不同

6.征用、占用两类林地的审批权限不同

7.改变林地用途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二)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政策区别

1.资金投入政策不同

1998年第二次修改的《森林法》对资金投入政策进行了强化。主要是在第八条第六款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将国家要对公益林进行补偿的政策法定化了,而商品性林业则主要通过市场取得回报和投入。

(二)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政策区别

2.森林流转政策不同

商品林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依法作价人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林地。而公益林的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除了国务院有特殊规定的以外,是不能流转的。

(二)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政策区别

3.采伐政策不同

商品林中的用材林按消耗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制定森林年采伐限额。

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特种用途林中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很显然,公益林采伐分为禁伐和抚育、更新采伐两类。

(二)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政策区别

4.划分和批准的权限不同

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提出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地方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其他的防护林、用材林、特种用途林以及经济林、薪炭林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关于林种划分的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部署组织划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二)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政策区别

4.划分和批准的权限不同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面积,不得少于本行政区域森林总面积的30%。

(二)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政策区别

5.林权权利人拥有的林权不同

商品林的经营者依法享有经营权、收益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公益林的经营者有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权利。

(二)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政策区别

6.征用、占用两类林地的审批权限不同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占用或征用防护林或者特种用途林林地面积10hm2以上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林地及其采伐迹地面积35hm2以上的,其他林地面积70hm2以上的,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占用或者征用林地面积低于上述规定数量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占用或者征用重点林区的林地的,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审核。

(二)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政策区别

7.改变林地用途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未经批准,擅自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改变为其他林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

门收回经营者所获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并处所获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倍以下的罚款。而对将商品林改为公益林则没有这样的法律责任。

第二节

中国当前主要林业政策

一、林业分类经营政策

由以上规定可看出,不根据《森林法》的规定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则林业体制和政策保障制度就无法实施,更谈不上完善和发展,所以说分类经营是林业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基础。

第二节

中国当前主要林业政策

二、林权制度

林权是林业政策的核心。

在第三节讲。

第二节

中国当前主要林业政策

三、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活动的规范

(一)林地经营管理

(二)沙化土地的预防和治理

(三)植树造林

(四)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

(五)森林采伐限额

(六)木材经营、加工管理

(一)林地经营管理

国家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少占林地;必须征占用林地的,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森林法》在林地管理上的法律地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是一样的。

在林地经营管理活动中,禁止将林地开垦为耕地,并根据生态建设需要实行退耕还林。

(三)植树造林

1.种子、种苗实行许可和检疫

2.义务植树

3.部门、单位造林绿化责任制

(五)森林采伐限额

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与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不得超过采伐限额发放采伐许可证。

(六)木材经营、加工管理

从林区运出木材,必须持有林业主管部门发给的运输证件。依法取得采伐许可证、按照许可证的规定采伐的木材,从林区运出时,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发给运输证件。

第二节

中国当前主要林业政策

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政策

为了实施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战略,国家全面启动了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为此也补充和调整了部分林业政策。这些补充和调整的林业政策集中体现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中。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1998年和1999年试点的基础上,2000年10月正式启动。正式启动的标志:

200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由此,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进入了一个按规划、有步骤实施的新阶段。

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的内容包括(l)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

(2)大力推行个体承包,落实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

(3)妥善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

(4)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

(5)对长江上游、黄河上申游地区工程区内宜林荒山荒地造林进行补助

其中封山育林每年每公顷补助210元,连续补助5年;飞播造林每公顷补助50元;人工造林长江上游地区每公顷补助3 000元,黄河上中游地区每公顷补助4 500元。

(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1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概况

试点示范(1999-2001年)

大规模推动(2002-2003年)

成果巩固(2004-现在)(结构性、适应性调整阶段)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图8

99-03年 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各年度启动县数

图1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各年度任务完成情况 到07年工程涉及 25个省(区、市); 1800多个县; 2900多万农户; 1亿左右农民。

退耕还林是目前投资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

图2 1999-2007年退耕还林国家累计补助情况

国家累积补助资金1341.704亿元

其投资总额占六大林业工程总投资的49%.图3 退耕还林占重点工程总投资的比重 图3 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进程情况 政策措施

(1999,9-2007,8)国务院于2002年4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

[2002]10号文件),对2000年9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2000]24号文件)在某些方面加以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政策措施

(1999,9-2007,8)2002年12月6日,《退耕还林条例》经国务院第6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3年1月20日正式实施。标志着退耕还林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

政策措施

(1999,9-2007,8)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的标准,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为2250kg• hm-2,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为1500kg• hm-2。国家给退耕农户适当的现金补助,用于农民日常生活需要,现金补助标准每年300元• hm-2;

政策措施(1999,9-2007,8)

钱粮补助年限,还草的补助2年,还经济林的补助5年,还生态林的暂按8年补助,退耕还林应当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单位核算,不得低于退耕土地还林面积的80%。

2004年起,对农户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土地的粮食补助全部改为发放现金,每公斤粮食按1.40元计算。

政策措施(2007,9-)2007年8月9日发布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简称国发〔2007〕25号),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

政策措施(2007,9-)

(1)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 退耕地每年补助的标准,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

(1)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

补助年限,还草的补助2年,还经济林的补助5年,还生态林的暂按8年补助,根据验收结果,兑现补助资金。

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政策措施(2007,9-)

(2)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西部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中部地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

政策措施(2007,9-)

(2)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中央财政按照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各省(区、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并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省。专项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与原有国家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

(3)配套措施

①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②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③继续推进生态移民。

④继续扶持退耕还林地区。

⑤调整退耕还林规划。

⑥继续安排荒山造林计划。

(3)配套措施

①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

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的西南地区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西北地区人均不低于2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

中央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西南地区每亩补助600元,西北地区每亩补助400元。退耕还林有关地区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

⑤调整退耕还林规划

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耕地不少于18亿亩,原定“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2000万亩的规模,除2006年已安排400万亩外,其余暂不安排。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

⑥继续安排荒山造林计划

继续按原渠道安排种苗造林补助资金,并视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在安排荒山造林任务的同时,地方政府要负责安排好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并安排相应经费。

在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

第三节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林权制度度是我国林业体制和政策的核心,而林权制度改革则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林业的相关其他制度都是依据林业产权制度建立的。

第三节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产权是最重要的经济权益,它是构成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基础,是规范各种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相应地,有效的产权制度是各种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产权制度作为调整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规范,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林业产权制度安排是整个林业发展的基础。

一、林权的概念

林权是林业政策的核心。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是一组权利束,产权是广义的所有权,包括占有权(狭义的)、使用权、受益权、处分权等。据此,林权应是一种复合性权力。

森林、林木、林地的权属,通常也称为林权,是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依法对森林、林木、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一、林权的概念

1.占有权

指森林、林木与林地的财产归属的权利。

2.使用权 是指林权所有者或使用者根据森林、林地、林木的性质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权利。如林权所有者或使用者有可以利用林地种植树木的权利。使用权可以由林权所有者行使,也可以由非林权所有者(如经营者或使用者)行使。

一、林权的概念 3.收益权 是指林权所有者或者使周者在对森林、林地、林木的经营过程中获得收益的权利,这种收益我是作为实物形态,如树木、果实、树叶、树皮等,或是作为价值形态,如货币、作价入股、资产评估,在数量上或是全部或是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林农的切身利益。在所有权与使用权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受益权将在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按照法律或合同的规定进行分配。

一、林权的概念

4.处分权也叫处置权,是指林权所有者或使用者对森林、林地、林木进行处分的权利。如对林木进行采伐、销售的权利;对林地进行出让、转让的权利等。在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与使用者的处分权将会有不同的内容。

一、林权的概念

林权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林权则不具有林地的内容,即森林、林木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对森林、林木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或依法处分)的权利。一般情况下所说的林权是广义的。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把国有森林经营单位依法对授予其经营管理的森林、林木、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依法处分的权利称为“经营管理权”。

一、林权的概念

林权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林权不仅包括森林、林木的内容,还包括林地的内容,即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对森林、林木、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或者依法处分)的权利。

二、林权的主体和客体

(一)林权的主体

林权的主体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根据《宪法》、《森林法》和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森林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或者集体;林木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集体、个人;林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或者集体。也就是说,在我国,森林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公民个人不享有森林的所有权;林木可以归国家、集体所有,也可以归公民个人所有;林地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公民个人没有林地的所有权,但可以依法享有林地的使用权。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的主体可以是国家、集体或者公民个人。

二、林权的主体和客体

(二)林权的客体

林权的客体是林权所指向的具体物,包括森林、林木、林地。

二、林权的主体和客体

(二)林权的客体

林权的客体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林木、林地属于生产资料

2.森林、林木、林地是可分物

3.森林、林木、林地属于限制流转物

三、林业产权制度变迁

林业制度的改革是以林地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先后进行了五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实现了林地由封建地主所有制向农民私人所有制的转变;

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实行的是农民所有、初级社集体经营的林地制度;

第三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期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林地产权制度由农民所有、集体经营转变为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

三、林业产权制度变迁

林业制度的改革是以林地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先后进行了五次重大变革:

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林业“三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山林划分为自留山、责任山和统管山,自留山、责任山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由集体统一经营改变为农户家庭经营;

第五次是林权的市场化运作阶段,森林、林木、林地流转迅速发展,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通过市场进行一次或者两次流转。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虽经数次变革,但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发展现代林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全面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在全国铺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新一轮集体林权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新一轮集体林权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集体林权改革的任务包括: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

主体改革——确权发证

配套改革——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

(二)集体林权改革现状

(二)集体林权改革现状

经过前三年的六个省试点改革,福建、江西、浙江、辽宁四个省的主体改革已经全面完成。集体林权改革已经在河北、云南、安徽、湖北、重庆、河南、贵州、湖南、四川、陕西、吉林、海南等省全面推开主体改革,其他省(区、市)正在开展改革试点。

(二)集体林权改革现状

(二)集体林权改革现状

全国四大重点林业省区之一的云南省2007年集体林改全面铺开,到2009年底,除迪庆州外,全省15个州(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进入收尾阶段,确权面积和发证面积分别达到97%以上。

云南省认真抓好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整改工作,全面启动配套改革;制定出台《集体林地林木流转管理办法(试行)》,建成林权流转服务中心73个,促进了林权的规范有序流转;出台《关于改善金融服务支持林业发展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林权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贷款余额达23.03亿元;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在19个县开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

(三)集体林权改革本质

正在进行的我国集体林产权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林业“三定”产权制度安排的延续与完善,把当时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加以解决,尤其是解决复归家庭经营不彻底、不到位的问题。

(三)集体林权改革本质

集体林产权改革的核心点不是集体林地和林木自身的产权问题,而是相关配套问题的改革,如减轻林业税费、放开木材市场、规范流转等,这些措施属于产权改革的配套措施。只有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才有兴趣关注集体林,若不能从集体林的经营管理中获得收益,就不会有人关心集体林的产权,人们获得产权的目的在于获得利益。

五、林权流转

林权流转问题的提出

贵州省纳入林改的林地有876.67万hm2,800多万农户已或将分到这些林地,户均有林地1.096hm2左右,分林到户后林业生产要素组合中将会出现“缺位”现象。林权主体改革工作完成后,如何实现林权的经济价值,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有利于林业发展的方向流动,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调动森林经营者和全社会各种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林权交易成为必然。

林权交易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

林农有时迫于村委会的压力出卖或转让林权给企业 将林地转换为其他用途时存在不透明的交易

当地村组织与林业企业窜通,不支持林农,损害林农的权利 市场价格信息不透明与利润信息缺失

在国家层面就急需建立林权交易中心的法规,为了鼓励加强分散林地的所有权,同时避免以牺牲贫困农户为代价来牟取暴利的行为。

文献综述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或者说使林农受益的直接方式是在落实权责利和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林权正常、规范和有序的流转,因此,林权流转问题受到关注。目前理论界重点关注:林权流转的涵义;林权流转主体、流转客体界定;林权流转的前提;林权流转的方式;林权流转存在的问题;林权有效流转与配套改革机制建设。文献综述

但如何结合实际制定真正有利于林农的林权流转的各种配套改革措施,避免政策排斥、政策冲突,为林农带来切实利益的系统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深层次研究如何消除林农顾虑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流转方式(如林权交易中心或其他林权交易方式)使林业发展中各利益主体都达到共赢的方式等将成为学者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文献综述

为巩固集体林权主体改革的成果,国家及各地结合主体改革的需要积极开展了配套改革的尝试,尤其是围绕林权林权交易中心在政策制定、运行规则和交易中心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部分地区出台的林改文件名称见表1)。

林权交易机构发展情况

目前,全国有19个省(区、市)成立了426个林权交易机构,427个资产评估机构。2009年11月23日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北京正式成立,它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性林权及森林资源市场交易平台,由国家林业局联合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采用国有控股公司制的组织形式。

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

该交易所由林业要素交易中心、林权交易托管登记中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大宗林业商品综合交易中心等部门组成,提供全国范围林木林地交易托管及信息查询、林权证抵押融

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大宗林业商品交易等服务,并对外公开发布林权流转交易、林权证抵押融资、林木交易市场行情等相关信息。

评述

虽然对林权交易中心的运作开展了有益尝试和创新。但林权的规模流转受到限制,阻碍了林业的集约经营;各地林权流转运行机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参差不齐,林权流转的公平性引起质疑,急需相关的规范统一性政策文件给予指导;林农对林权交易中心的认识不足,参与交易的积极性不高。林权交易中心发展处于起步或尝试阶段,其系统研究薄弱。因此加强林改县林权及土地使用权交易中心经验教训评估,对加快林权流转,增加林农收入,优化生产要素,实现林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林业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巩固林改成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贵州省黔东南州林改县林权及土地使用权交易中心经验教训评估

贵州省黔东南州林改县林权及土地使用权交易中心经验教训评估

主讲人:支玲(教授)工作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2010年6月

课题组主要成员:支玲

齐新民

刘燕 谢彦明

张静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二、林业生态工程影响评价

二、林业生态工程影响评价

1、支玲等.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林业科学 , 2004.3

2、支玲等.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以原州区和朝阳县为例.林业科学, 2007.11;2008.3

3、支玲 等.云南鹤庆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28(4)

4、支玲 等.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视角的西部退耕还林影响评价-以陕西省宜川县为例.林业经济, 2010,210(1)

5、支玲 等.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影响评价——以甘肃省安定区为例.林业经济,2010,212(3)

6、刘燕 支玲等.退耕还林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织金县为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2)案例分析

林业生态工程影响评价

林业生态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以退耕还林和三北工程为例

案例分析

林业生态工程影响评价

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退耕还林影响评价——以宜川县为例

案例分析

林业生态工程影响评价

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影响评价 ——以云南鹤庆县和贵州织金县为例 本章结束

第二篇:林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材料

、入户动员讲解等宣传方式,把林改政策法规、目的意义、改革内容等宣传到位,讲解到位,积极营造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据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印发《致全县林农的一封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学习培训提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回答》、《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法学习培训材料》等各类宣传材料5万多份。通过宣传发动,进一步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真正做到让各级干部知道,让广大农民群众知道,使广大林农真正关心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林改工作。

4、夯实基层力量,严格规范操作。为了更好地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县实际,加快林改的路子,我们通过试点先行、夯实力量、创新技术、加强培训,促进了林改工作依法依规,规范操作,提高了工作质量。一是认真开展县级试点工作。2003年6月25日,我县选择城郊乡下村开展县级林改试点工作。通过总结林改经验,制定了《――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同时结合东林乡山岭村试点工作,形成材料汇编,向全县推广。二是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从县林业局抽调8名专业技术干部,充实到相对薄弱的基层林业站,协助外业区划等技术服务工作。结合全县生态公益林护林员调整,从待业的林业院校毕业生中选聘10名熟悉电脑操作的,作为专职护林员充实到基层林业站,参与林改材料的整理录入。三是搞好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原林业站站长吴国华同志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开发了林权数据自动处理模块软件,加快了我县林改内业材料整理进度。四是举办多层次、系统化的技术培训班(内容涉及地形图判读勾绘、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林改方案编制、各类表格填写、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用以及检查验收等各个方面)。据统计,全县共举办林改培训班10期,培训人员达380多人次,印发林改指导性材料(如《――县林改业务培训材料》、《――县乡镇林改工作队工作提纲》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材料汇编》等)460多份。五是抓点带面,全面推进林改工作。各乡镇先选择两个群众基础好、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的行政村作为示范村,强化内外业质量管理,以点带面,推动其他村林改工作开展。

5、尊重群众意愿,选择合理模式。按照省、市林改的政策要求,结合我县集体林地经营的实际状况,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改革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做法。一是对产权明晰、相对独立的林业经营区、生态公益林和83年林业“三定”时核发无误的自留山进行巩固登记。二是对已落实承包、租赁、合作、转让经营的山林,符合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的,予以确认登记;程序不够规范、手续不完备的,在尊重历史事实、依法依规、协商解决、补充完善的基础上,给予确权登记。三是对一些权属存在争议、千米以上无人承包的荒山、城镇建设预留地等暂不进行产权明晰。四是对集体经营的商品林,根据实际林况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选择适宜的明晰产权与经营形式。主要有:①划定自留山。对四至清晰明确,小块分散的个私林、农民长期经营的竹林、经济林和集体荒山迹地,划定为自留山,原则上按户划块,面积掌握在全村林地总面积的5-20%之间。②落实单户承包经营。按照个人谁造谁有、集体山林均山到户的工作原则,落实家庭单户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③落实联户承包经营。对一些集中连片、难以分割的集体山林、荒山迹地以及村民合造、合股共有林,通过公开投标、公平竞争或林地租赁的形式,由若干户(30户内)为单位,推选委托代理人与村委签定林木林地承包或租赁合同,确定每年或到期采伐时上缴林木承包基数或林地使用费。目前,我县林权区划登记面积63.0万亩,除了24.6万亩生态公益林按原有权属落实承包经营或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外,其余38.4万亩商品林基本划分为四种经营类型,其中自留山经营6.1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9.2,承包经营(包括租赁经营)26.4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9.7,村集体统一经营2.1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1,其他经营(包括转让、股份合作、划拨等)3.8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5.7。

6、强化自查验收,确保改革质量。为扎实推进林改工作,确保改革质量,我县在林改工作中强化自查验收。2004年7月14日制定出台了《――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办法》,随后,选择东石乡太阳村和富财村开展县级检查验收试点工作。通过补充完善,形成《――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材料汇编》,下发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供参检人员学习,以便统一规范操作。同时,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林业局局长和县纪委常委、监察室主任任副组长、4名县直部门副科级领导、1名高级工程师和7名林改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县级林改检查验收组和4个林改检查验收小组。2004年11月初至2005年11月10日,验收组深入全县9个乡镇11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进行检查验收,重点审查了96个林改任务村的所有林改材料,抽查了初审材料的整改情况,共走访了干部群众2083人,占验收单位(村、社区)总户数的9.4%;共抽查宗地791宗、面积4.7万亩,分别占验收单位申请登记总宗地数和面积的10.8%和7.5%。2005年11月11日开始,林改检查验收工作重点转入对各乡镇“林改工作责任状”的综合考核评定,主要是查阅各乡镇有关林改工作的文书档案和经费收支情况,并随机抽查两个整改村,对整改情况进行核实。通过考核评定,3个乡镇被评定为全面完成改革任务,6个乡镇被评定为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全县林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林改工作主要成效

三年来,我县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林区群众发展林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

1、稳定了山林权属,增强了林农发展林业的信心。通过改革,落实了自留山政策和“谁造谁有”政策,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山,权利平等”的改革目标;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经营主体,有效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颁发(换)了林权证,让林农吃了“定心丸”,增强了他们管好自家林,大力发展林业奔小康的信心。林业生产逐渐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良性发展局面。如石洋乡五蒲村农民郑兴旺,2003年底在县林业局的指导帮助下,投资25.5万元,在自留山和承包的林地上种植木瓜85亩。2005年初步投产,收入5.6万元。今年计划再筹资30多万元,扩大种植至200亩,全部木瓜投产后,每年可稳定收入60万元以上。

3、盘活了林业资产,促进了村集体和林农双增收。为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促进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在促进林农增收的同时,注意解决村财增加的问题。首先,通过改革,产权明晰、利益到人,解放了林业生产力,林农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愿意投入,从林业经营中得到的收益明显提高,脱贫致富信心更足。其次,通过改革,落实集体山林承包、租赁和转让,村集体可以从林地使用费和现有林承包经营分成和林木转让款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我县许多村财空白村,通过林改,盘活了林业资产,每年获得3000-10000不等的收入,这些收益,村集体除了用于维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外,主要用于村道、自来水、村办公楼等方面的改造。部分村财收入较多的村,还加大了农村文化、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方面投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5、缓解了农村长期矛盾纠纷,促进了农村社会安定稳定。我县在整个林改实施过程中不回避矛盾,不绕过困难,严格落实“谁造谁有”政策,稳妥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地化解或缓解了农村长期存在的矛盾纠纷,促进了农村社会安定稳定。如北山村林农雷春美1992年向村里租赁一片500亩的山场进行造林,由于该山场遗留有原来村里的部分林木,后来村里未按合同执行,双方引起争执,一度影响该村林改工作开展,该造林户也多次向县林业部门反映。后来,经林业部门实地调查核实,理顺了双方的利益关系,将分成比例由7:3调整为6:4,重新签定了合同,村里满意、造林户满意、群众也满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全县尚有30067亩商品林未明晰产权关系,特别是我县存在20179亩争议山林有待调处登记;二是县界勘定时我县石洋乡1799亩山林被划到邻市行政辖区内,其中,该乡水头村村办林场全部被划走,群众反映强烈;三是许多村在宗地区划上,存在区划面积过大、联户登记户数偏多的现象;四是配套改革工作滞后,影响改革效果。

三、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虽然已基本完成,但许多工作尚待进一步完善,林改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好整改落实,巩固林改成果,提高林改效益。

一要加强林权发证工作。在完成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再次组织技术人员、包村干部和村民,对林权申请材料进行复核,确保在发证过程中切实做到不错、不漏、不假、不重。

二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两年内机构不撤、人员不散、工作不停。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发动广大林农群众,认真总结林改中成功的作法和经验,不断完善欠妥之处。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方式、创新的思维,在前进中解决问题。

五要化解矛盾,维护林区稳定。积极探索林地使用费收费标准和支付方式,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切实维护林区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林区长期安定稳定。

第三篇:林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省林业厅――带领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组一行深入我县进行林改检查验收。首先,让我们用掌声对验收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汇报三个方面

内容:

一、――县林改工作基本情况

――县地处福建东北部,被誉为“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试点建设预验收。全县辖7乡2镇、11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总人口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户8.8万人。土地总面积81.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6.7万亩,有林地面积50.8万亩,森林覆盖率62.3,活立木总蓄积量48.8万立方米。2005年全县实现林业经济总产值16911万元,其中林业第一产业产值5679万元,比增38.6%。

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县根据县界勘定结果,及时调整了林地区划范围(其中石洋乡1799亩集体林地被划入邻市辖区),并考虑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的需要,将村、镇周围的25997亩商品林先后界定为县级生态公益林。经重新核对统计,全县林业用地实有面积66.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24.6万亩(省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22.0万亩)、占37;应明晰产权商品林面积38.4万亩、占57.7;暂不列入应明晰产权商品林面积3.5万亩、占5.3;全县林权应登记发证面积63.0万亩,占94.7%;商品林面积1000亩以下的行政村20个,有改革任务的行政村96个。截至2005年11月30日,全县共完成集体商品林产权明晰面积36.3万亩,占应明晰产权面积的94.6%;完成林权区划申请登记面积62.9万亩,占林权应登记发(换)证面积的99.9%;完成电脑录入面积62.8万亩,占符合条件申请登记面积的100;已发放林权证25本,面积2.4万亩。经县林改检查验收组的严格检查验收,96个有林改任务的行政村中,合格村45个,基本合格村51个,合格率为100%;9个乡镇中,有3个乡镇全面完成改革任务,6个乡镇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林改受益农户20071户,受益面达90.5%,乡镇的综合满意率在96.3-100%之间,全县的综合满意率为97.5%。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三年来,切实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力,大胆探索、全面推进,切实从组织上强化领导、从队伍上加强建设、从检查上深化监督、从工作上注重协调、从物质上做好保障,确保了林改工作稳步有序有效推进。一是成立了县、乡、村三级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组建了村级林改监审小组,并根据各级领导班子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从组织领导上确保林改工作扎实推进。二是组建了村级林改工作队。按照“县直接领导、乡镇负责组织、部门搞好服务、村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从县直各部门、各乡镇抽调了301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建了116个林改工作队,深入各乡镇、村组织开展林改工作。三是深化检查监督。县人大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强化人大代表监督工作。县政协组织委员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防火”专项调研,对林改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认真传达贯彻上级精神。每次省、市林改会议后,我县及时进行传达,并按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据统计,2003年6月以来,全县先后11次召开林改专题会议或结合农村工作会议传达省、市林改有关精神,确保了林改工作能够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五是多方筹集经费。三年来,我县通过采取上级补助、县财政专项列支和乡镇配套相结合的办法,共投入林改专项资金36万元(其中省市补助13.4万元、县财政投入11万元、乡镇级配套11.6万元),确保了林改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县直有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大力协作配合,形成了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林改工作深入开展。

2、明确目标责任,健全督查机制。按照先紧后松的指导思想,县委县政府及早安排好林改任务(2003、2004、2005年分别安排20%、60%、20%的林改任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按照任务,采取并落实一系列工作措施,建立健全督查机制。一是县政府在每年年初的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以责任书的形式将林改任务下达给各乡镇,将林改工作列入乡镇经济量化考核内容。二是各乡镇实行分管领导挂片、干部包村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林改任务分解落实到村、责任落实到人,将林改工作列入乡镇领导干部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三是林业部门组建林改督查组。县林业局6名副科级领导各负责1-2个乡镇的林改督查指导工作任务,业务科室干部负责乡镇林改技术检查指导工作任务。四是将林改列入县效能督办项目实行一旬一报、当月通报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五是开展专项执法监察工作。由县纪委、监察局、县效能办、县林业局联合组建成立林改执法监察工作小组,深入各乡镇各村,对林改进展情况、规范操作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限期整改。

3、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改革氛围。为了使林改工作深入人心,得 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县乡两级坚持舆论先行,通过广播、有线电视、黑板报、公开栏、标语、365服务中心等宣传渠道和发放林改材料、入户动员讲解等宣传方式,把林改政策法规、目的意义、改革内容等宣传到位,讲解到位,积极营造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据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印发《致全县林农的一封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学习培训提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回答》、《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法学习培训材料》等各类宣传材料5万多份。通过宣传发动,进一步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真正做到让各级干部知道,让广大农民群众知道,使广大林农真正关心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林改工作。

4、夯实基层力量,严格规范操作。为了更好地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县实际,加快林改的路子,我们通过试点先行、夯实力量、创新技术、加强培训,促进了林改工作依法依规,规范操作,提高了工作质量。一是认真开展县级试点工作。2003年6月25日,我县选择城郊乡下村开展县级林改试点工作。通过总结林改经验,制定了《――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同时结合东林乡山岭村试点工作,形成材料汇编,向全县推广。二是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从县林业局抽调8名专业技术干部,充实到相对薄弱的基层林业站,协助外业区划等技术服务工作。结合全县生态公益林护林员调整,从待业的林业院校毕业生中选聘10名熟悉电脑操作的,作为专职护林员充实到基层林业站,参与林改材料的整理录入。三是搞好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原林业站站长吴国华同志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开发了林权数据自动处理模块软件,加快了我县林改内业材料整理进度。四是举办多层次、系统化的技术培训班(内容涉及地形图判读勾绘、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林改方案编制、各类表格填写、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用以及检查验收等各个方面)。据统计,全县共举办林改培训班10期,培训人员达380多人次,印发林改指导性材料(如《――县林改业务培训材料》、《――县乡镇林改工作队工作提纲》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材料汇编》等)460多份。五是抓点带面,全面推进林改工作。各乡镇先选择两个群众基础好、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的行政村作为示范村,强化内外业质量管理,以点带面,推动其他村林改工作开展。

5、尊重群众意愿,选择合理模式。按照省、市林改的政策要求,结合我县集体林地经营的实际状况,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改革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做法。一是对产权明晰、相对独立的林业经营区、生态公益林和83年林业“三定”时核发无误的自留山进行巩固登记。二是对已落实承包、租赁、合作、转让经营的山林,符合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的,予以确认登记;程序不够规范、手续不完备的,在尊重历史事实、依法依规、协商解决、补充完善的基础上,给予确权登记。三是对一些权属存在争议、千米以上无人承包的荒山、城镇建设预留地等暂不进行产权明晰。四是对集体经营的商品林,根据实际林况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选择适宜的明晰产权与经营形式。主要有:①划定自留山。对四至清晰明确,小块分散的个私林、农民长期经营的竹林、经济林和集体荒山迹地,划定为自留山,原则上按户划块,面积掌握在全村林地总面积的5-20%之间。②落实单户承包经营。按照个人谁造谁有、集体山林均山到户的工作原则,落实家庭单户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③落实联户承包经营。对一些集中连片、难以分割的集体山林、荒山迹地以及村民合造、合股共有林,通过公开投标、公平竞争或林地租赁的形式,由若干户(30户内)为单位,推选委托代理人与村委签定林木林地承包或租赁合同,确定每年或到期采伐时上缴林木承包基数或林地使用费。目前,我县林权区划登记面积63.0万亩,除了24.6万亩生态公益林按原有权属落实承包经营或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外,其余38.4万亩商品林基本划分为四种经营类型,其中自留山经营6.1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9.2,承包经营(包括租赁经营)26.4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9.7,村集体统一经营2.1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1,其他经营(包括转让、股份合作、划拨等)3.8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5.7。

6、强化自查验收,确保改革质量。为扎实推进林改工作,确保改革质量,我县在林改工作中强化自查验收。2004年7月14日制定出台了《――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办法》,随后,选择东石乡太阳村和富财村开展县级检查验收试点工作。通过补充完善,形成《――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材料汇编》,下发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供参检人员学习,以便统一规范操作。同时,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林业局局长和县纪委常委、监察室主任任副组长、4名县直部门副科级领导、1名高级工程师和7名林改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县级林改检查验收组和4个林改检查验收小组。2004年11月初至2005年11月10日,验收组深入全县9个乡镇11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进行检查验收,重点审查了96个林改任务村的所有林改材料,抽查了初审材料的整改情况,共走访了干部群众2083人,占验收单位(村、社区)总户数的9.4%;共抽查宗地791宗、面积4.7万亩,分别占验收单位申请登记总宗地数和面积的10.8%和7.5%。2005年11月11日开始,林改检查验收工作重点转入对各乡镇“林改工作责任状”的综合考核评定,主要是查阅各乡镇有关林改工作的文书档案和经费收支情况,并随机抽查两个整改村,对整改情况进行核实。通过考核评定,3个乡镇被评定为全面完成改革任务,6个乡镇被评定为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全县林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林改工作主要成效

三年来,我县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林区群众发展林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

1、稳定了山林权属,增强了林农发展林业的信心。通过改革,落实了自留山政策和“谁造谁有”政策,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山,权利平等”的改革目标;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经营主体,有效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颁发(换)了林权证,让林农吃了“定心丸”,增强了他们管好自家林,大力发展林业奔小康的信心。林业生产逐渐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良性发展局面。如石洋乡五蒲村农民郑兴旺,2003年底在县林业局的指导帮助下,投资25.5万元,在自留山和承包的林地上种植木瓜85亩。2005年初步投产,收入5.6万元。今年计划再筹资30多万元,扩大种植至200亩,全部木瓜投产后,每年可稳定收入60万元以上。

2、提高了林农护林防火的主动性,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通过改革,广大林农在取得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同时,也落实了管护责任,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护林难、防火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过去,由于森林资源属于村集体所有,村民护林防火的积极性不高,发生森林火警火灾时,往往是林业干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冲锋在前,村民很少自觉上山扑火。改革以后,村民护林防火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基本做到了“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如今年春季,由西洪村引发的森林火灾蔓延到邻村东阳村界时,东阳村全体在家青壮年村民均第一时间主动赶到了现场扑火,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据统计,2005年1-11月份,全县共发生乱砍滥伐等林政案件45起,比上年同期减少11.6%,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

3、盘活了林业资产,促进了村集体和林农双增收。为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促进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在促进林农增收的同时,注意解决村财增加的问题。首先,通过改革,产权明晰、利益到人,解放了林业生产力,林农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愿意投入,从林业经营中得到的收益明显提高,脱贫致富信心更足。其次,通过改革,落实集体山林承包、租赁和转让,村集体可以从林地使用费和现有林承包经营分成和林木转让款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我县许多村财空白村,通过林改,盘活了林业资产,每年获得3000-10000不等的收入,这些收益,村集体除了用于维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外,主要用于村道、自来水、村办公楼等方面的改造。部分村财收入较多的村,还加大了农村文化、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方面投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4、激活了林业经营机制,加快了山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了确保林改成果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针对目前存在的农户发展林业经营规模偏小、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发挥等诸多问题,我县按照“稳定体制,放活机制”的思路,积极引进林业加工企业,开发山区优势资源,同时鼓励企业以联办或定向收购等形式建设原料林基地。既让广大林农增加了收益,又解决了加工企业有资金、有市场、无原料的问题,实现了双赢,促进山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我县2005年引进的竹浆粕项目为例,该项目依托我县和周边地区丰富的竹林资源,年加工竹浆粕2.5万吨,年需竹材原料几十万吨,项目投产后,每吨竹子的市场收购价可达400元左右。据推算,仅此一项,可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50元,户均增收1800元,并可带动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5、缓解了农村长期矛盾纠纷,促进了农村社会安定稳定。我县在整个林改实施过程中不回避矛盾,不绕过困难,严格落实“谁造谁有”政策,稳妥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地化解或缓解了农村长期存在的矛盾纠纷,促进了农村社会安定稳定。如北山村林农雷春美1992年向村里租赁一片500亩的山场进行造林,由于该山场遗留有原来村里的部分林木,后来村里未按合同执行,双方引起争执,一度影响该村林改工作开展,该造林户也多次向县林业部门反映。后来,经林业部门实地调查核实,理顺了双方的利益关系,将分成比例由7:3调整为6:4,重新签定了合同,村里满意、造林户满意、群众也满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全县尚有30067亩商品林未明晰产权关系,特别是我县存在20179亩争议山林有待调处登记;二是县界勘定时我县石洋乡1799亩山林被划到邻市行政辖区内,其中,该乡水头村村办林场全部被划走,群众反映强烈;三是许多村在宗地区划上,存在区划面积过大、联户登记户数偏多的现象;四是配套改革工作滞后,影响改革效果。

三、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虽然已基本完成,但许多工作尚待进一步完善,林改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好整改落实,巩固林改成果,提高林改效益。

一要加强林权发证工作。在完成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再次组织技术人员、包村干部和村民,对林权申请材料进行复核,确保在发证过程中切实做到不错、不漏、不假、不重。

二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两年内机构不撤、人员不散、工作不停。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发动广大林农群众,认真总结林改中成功的作法和经验,不断完善欠妥之处。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方式、创新的思维,在前进中解决问题。

三要建立林权管理交易平台。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机制为基础,组建县级林权管理交易工作机构,履行林权登记、变更、交易等管理职能,为森林资源转让、流通、管理提供服务平台。

四要加快三个服务中心的建设步伐。面对林改后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机遇,及时转变观念,发展森林资源评估、伐区调查设计、木竹检尺等中介机构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林农提供更多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五要化解矛盾,维护林区稳定。积极探索林地使用费收费标准和支付方式,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切实维护林区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林区长期安定稳定。

最后,我提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验收组一行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第四篇:林业人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月主要落实了官家堡村和燕子嵌村两个村“两山合一山”的森林登记工作。官家堡村版土面积13000多亩,其中:耕地8000多亩,山地面积4000多亩,全村共落实79户农户,本村落实181宗地,申报面积1144.5亩,农作物以马铃薯、水稻、甘薯、烟草等为主。燕子嵌村土地总面积13000亩,其中:耕地总面积

8500亩,山地面积4500多亩,全村共落实255户农户,本村落实475宗地,农作物以马铃薯、水稻、甘薯、玉米等为主。

二、主要做法

根据县局林改计划,我乡共有7个行政村有改革任务,改革工作主要通过承包经营、租凭经营、联户经营、分户经营、“谁造谁有”等方式进行展开。

三、主要成效

通过半年多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已初见成效。

1.明晰产权,落实经营权。谁造谁有的经济林、用材林通过林改明晰产权,使林农对自己经营的林地充分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免除林农害怕政策多变的后顾之忧。

2.林农收益得到增加,村财收入有了保障。林改后,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调动林农经营的积极性,增加对林地的投入,为增收创造了条件。

3.林业生产得到发展。通过林改,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更加明确,利益更加直接,责任更加落实。

4.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通过林改,林地林木产权得到进一步明晰,广大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盗砍滥伐案件明显减少,森林防火意识明显增强。

5.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林改工作通过民主决策,民主决议,提高了群众对政策的理解以及参与林改工作的热情,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和融洽。

6.增强群众维权意识。通过林改,调动老百姓学习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

四、存在问题

1、部分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官家堡村和燕子嵌村人多地少且立地条件较差,无法满足综合开发的要求,且群众大多到就近煤厂上班或外出务工,对耕山面积极性不高。

2、实际操作难度大。比如很多老百姓对自已的山林四至边界都搞不清楚,对林改进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进度有些缓慢。

3、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困难。林改推行以来,山林纠纷暴露,引发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这次林改过程中虽解决部分林权“三定”时错界及错证,历史纠纷山难以调解,将给林改成果的巩固、林业的发展埋下隐患。

五、今后工作思路

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件造福林农,促进林业生产发展,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将认真总结经验,增强信心,正视困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工作,巩固林改成果。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认真做好林改的善后工作,实事求是,先易后难,通过完善合同,逐步规范管理,达到促进林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做好思想工作。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依法依规的原则,加强法制宣传,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积极引导、加强协商、妥善解决林改工作中因利益的调整而出现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逐起解决承包合同及林地纠纷案件,把矛盾解决在萌芽中,维护好林区社会的安定稳定。

(三)进一步抓好配套改革。培育一批新型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要以企业办基地带动资源的培育,用工业化的理念、手段、方式培育林业资源,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三要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林农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

五月份已将结束,一月来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业务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以后我将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为我乡林改工作跨越式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相关政策及工作程序讲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为了在全区范围内统一政策和技术规程,自治区林改领导小组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这是我区林改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它包括林改相关政策和操作规程两个部分。我们这个讲座主要是对这个《办法》进行学习、理解,掌握《办法》的精神要点,以便在林改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第一部分林改相关政策法规

《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对我们在林改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相关政策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共有

1、自留山政策,2、责任山政策,3、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政策,4、谁种谁有政策,5、林地流转政策,6、生态公益林政策,7、退耕还林政策,8、确权发证主体与对象的政策等八个方面。

1、自留山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三条 规定,自留山长期稳定不变。继续实行“生不补,死不收”、长期无偿使用、允许继承的政策。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其成员只有使用权,不得擅自用于建房等非林业生产用途。自留山长期归农户使用,其经营权受国家保护。

自留山划定后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的应当退还农户或者划定新的自留山给农户,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其自留山在林改前已由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协议收回的,不予退还;尚未收回的,维持不变。

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户自留山统一组织造林的,不得改变自留山的使用权,所造林木可由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协商确定分成比例和采伐时间,也可由集体经济组织向农户收取营林费用后将所造林木归农户所有。

林业“三定”后,自留山、责任山合并,实行“两山并一山”管理,农户要求区分自留山、责任山的,应当按照农户的要求分别确权发证;农户不要求区分的,可按责任山的形式予以确权发证。

有自留山但无证的,要查看“三定”时的档案。当时已经过县级人民政府造册登记的,应认定为自留山,并及时发放林权证;未经造册登记,但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的,可以确认为自留山。

自留山位于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内的,由集体经济组织、自留山使用权;人与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单位共同协商处理。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给予等量置换;也可以由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单位与自留山使用权人签订合同,明确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归属、利益分成、使用期限。集体经济组织的山林全部纳入自然保护区或者森

林公园的,应将生态公益林的补助、补偿落实给自留山使用权人。

自留山使用权人死亡后没有继承人的,其自留山使用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原存在的承包经营等法律关系不变。

2、责任山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四条 规定,责任山在承包期内保持稳定不变。承包方必须与发包方签订全区统一规范的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承包期限为70年,承包期内承包方依法享有责任山的使用、收益和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力,并允许继承。

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已签订有承包合同,但没有明确承包面积、四至范围和期限的,要完善承包合同,明确承包面积、四至范围和承包期限,承包期满后可以按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责任山已落实到农户但没有签订承包合同的,要补签承包合同,明确承包面积、四至范围和承包期限。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擅自收回和调整承包的林地。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外迁,其要求保留承包经营权的,应当予以保留。承包合同生效后,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因承办人或负责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者解除承包合同,也不得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者合并而变更或者解除承包合同。承包期内,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继续承包。

承包的林地,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开发、经营和利用。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改变林地用途,不得将承包的林地用于非林业建设。

责任山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统一经营,承包方要求归还的,应当归还。

3、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五条 规定,林业“三定”时未承包到户,目前仍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凡适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按本次林改时确定的人数承包到户;不适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可以按下列办法之一处理:

(一)通过招标、拍卖、出租、公开协商等承包方式确定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其他经营主体经营,所得收入按规定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分配;

(二)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继续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但要将现有的林地、林木折股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均等持有,收益按股分配。

农户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但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种植的林木,由该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协商林木处置办法,林木处置后,林地使用权收归集体,并按照本条前款的规定落实经营主体。

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或者通过流转获得的收益,应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或公益事业,其中70%以上应当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各成员。分配方案应经村民会议

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4、谁种谁有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 第六条规定,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种植的林木,坚持“谁造谁有,可以继承,可以作价转让,林木依法采伐,产品自主处理”的政策。集体经济组织未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的,应补签承包合同,确定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第十七条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本经济组织所有且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上种植的林木,由林木所有人与集体经济组织协商林木处置办法,林地使用权收归集体,落实经营主体后登记发证。

5、林地流转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七条 承规定,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全部或者部分林地使用权通过转包、出租等方式流转给第三方,发包方与承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剩余的承包期限。

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林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林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已经实行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流转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规范;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

下载第四章 林业政策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ppt.Convertor(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章 林业政策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ppt.Convertor(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省林业厅――带领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组一行深入我县进行林改检查验收。首先,让我们用掌声对验收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我谨......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我乡林改工作严格按照市委、政府《关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在......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5篇]

    《乡镇林业工作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指导手册》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协助乡、村、组干部组织林农对宗地使用权界限、所有权界限临山逐宗核实登记, 做到“三有”(有草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训材料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训材料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确保农村稳定和谐。 (二)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生态得到保护、农民得到实惠、资源得到增长,改革决不能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 xx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xx镇党委、政府,对您们莅临我镇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把我镇集体林权权制......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

    我们肖家乡位于会同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林区乡。全乡辖9个村,94个组,2504户,9480人。全乡土地总面积13.9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1.1万亩,楠竹面积7.5万亩。全乡森林蓄积量21万立方米,楠......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示精神,按照《山西省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夏店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要......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示精神,按照《山西省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夏店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