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级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
管理系班级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
(2013-3-12)
第一章 综述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集体观念、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风气和严谨浓郁的学习氛围,努力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成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班级建设与学生发展融为一体,推动我院学生基础管理工作更上新的台阶,特制定《理工学院班级建设指南》。
第二条 班级建设是指辅导员、班团干部、班级成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对班风、学风、班级制度、班级文化诸方面的探讨、研究、落实等行为,是建设文明班级的必要基础。班级建设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科学理念、专业特色,能反映当代大学生青年成才发展的主旋律,是一种能够为广大青年学生所认同的管理行为。
第三条 各班级建设应结合本指南,并结合各专业年级的具体要求,围绕班级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性别比例和班级专业特色等,确立适合班级自身的各项建设方案,明确学生在班级建设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整体的策划、管理和评价,大胆而有创意地建设好班级,管理好班级。
第二章 班风
第一条 意义综述
班风是班级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班风建设从内涵上来说,包含制定班级共同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有力的组织机构、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和严格规范的纪律约束五个方面。其中,目标是方向,人际关系是纽带,组织机构是核心,健康舆论是支柱,严格纪律是保证。良好的班风能给学生带来有利于学习、有利于生活的环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班级正气上升;不好的班风会使他们受到不健康风气的熏染而消极不思进取,使整个集体涣散。因此,班级应注意使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
第二条 共同目标
1、遵循国家教育方针,遵照学校具体要求,通过调研和同学们充分讨论,共同制定出符合专业特点、符合班级同学意愿的奋斗目标。
2、班级目标要具有方向性,要有长期和短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班级目标要具有鼓励性,同学个人目标、小组目标和班级目标整合一致,同学们为班级目标的奋斗过程成为个人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
第三条 和谐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与同学关系密切,信息沟通及时充分,相互支持信赖。与任课教师以诚相待、配合默契,教学相长。
2、融洽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要宽容大度、相互支持,关心学习和生活上困难同学,班级同学共同进步。
第四条 健全组织
1、有威信高能力强的班委会,稳妥地推选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干部,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班委会。
2、有符合班级实际的组织,根据专业特色和同学发展需要创造性的设立相应的班干部或委员,如:“职业发展委员”、“心理气象员”等。
3、有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依据学校及学院相关文件规定,制定出符合本班级实际的管理制度。
第五条 健康舆论
1、班内有正确的价值观,班级同学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政策,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自觉维护和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关心时事政治,关心集体,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提高班级成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动员班级同学递交入党志愿书及思想汇报,积极组织班级同学参加各级党校培训学习。
2、每班应针对校风、院风要求,制定符合本班的班风口号,采取各类形式强化班级成员对校风、院风、班风的认知与理解,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3、充分利用班会或集体活动的时机,以及QQ群、博客、班级网页、班刊班报等等舆论宣传阵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性的道德评价活动,充分发挥班集体舆论氛围的约束和教育作用。
第六条 遵纪守法
1、班级同学应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学校、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利用合适的时间通过各类形式认真学习《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学生管理手册》各项内容。
2、举止文明,能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创造和维护文明、整洁、优美、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每班建立符合各自班级情况的《班级文明公约》。
3、班级各级学生干部应以身作则带领同学履行遵纪守法要求,班委会应督促班级成员严格遵守学校、学院各种规定。
4、对于班级有成员被认定存在各类违纪现象,在认真执行学院处罚决定同时,班委会(团支部)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号召班级其他成员帮助该成员及早改正。
第三章 学风建设
第一条 意义综述
学风即学生的学习风气,是班级成员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等方面的综合反映。班级经常开展各类学风建设活动,可以督促同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稳定专业思想,浓郁学习氛围,改善学习习惯,以取得优良的专业成绩和科研创新成果。
第二条 学风建设要求
1、整个班级应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勇于坚持真理、独立思考,并具有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对本专业有较高的认同度并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2、班级成员遵守考勤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班委成员当以身作则,并严格执行上课考勤制度。上课时,遵守课堂纪律,关闭手机、寻呼机等通讯工具,不做任何影响教师授课和他人听课的行为;课堂学习认真,气氛活跃,形成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
3、班委应牵头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的平台。班级成员能自觉独立完成各项作业,并认真做好复习迎考工作,遵守考试纪律,在每场考试中避免作弊现象的发生。
4、班级成员具有主动学习的精神,能利用课堂内外与教师主动沟通,积极参加各类学术和科技竞赛,积极发表有关专业论文,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5、班级成员主动参与专业实践,班委会能及时收集并甄选有关培训信息,进行班级共享。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班级成员能结合自身兴趣与专长拓宽知识面,以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社会竞争力,并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以专业的视野和技能服务社会并取得良好效果。
第四章 制度建设
第一条 意义综述
明确的符合学校和专业特色要求的班级制度,完备规范的班级各项工作程 3 序、团结负责的班委会对于班级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班级应参照《学生手册》,并结合学院有关要求及各学年特定情况,制定各类班级制度、年度计划等,促进班级制度建设。
第二条 日常管理
1、班级有明确的符合学校和专业特色要求的发展及建设规划,学期初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在班级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指引全班努力前进的目标。
2、各班按照民主投票方式选出班级委员,规范班委职责,明确班委任务和目标,各班委应团结一致、奋力向前,将班委建设成为高效、向上、和谐的团队。
3、各班应具有各项完备的班级民主考评体系,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贫困生认定等方面工作程序规范,有相关的评审小组或认定委员会。相关推荐名单及认定对象一般按照个人申请、班级评议、辅导员(辅导员)推荐、学院公示等环节程序,上报上级部门。
4、结合本班情况,充分做好自查和平时的督促工作,班委干部积极配合管理站进行卫生、夜不归宿情况的检查,保证班级宿舍安全、卫生、和谐。
5、班级应根据本班情况,收取一定金额的班费,对家庭困难的同学予以适当减免,要严格班费管理,建立透明、公正的班级班费制度细则,班费应用在实处,真正起到为班级建设作贡献的作用。班级各项集体获奖所得奖金应统一纳入班费管理。
6、各班应根据《理工学院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意见》及学院相关工作通知精神,公开、公平、公正的贯彻执行综合测评工作,各项加分及减分需经班级测评小组讨论并报辅导员(辅导员)审定,个人签字确认。
第五章 文化建设
第一条 意义综述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成才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适应新世纪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条 文化实践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同学,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荣辱观。班级文化与实践活动的定位要科学实际,把握同学需求,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原则,一切以同学 4 的需要、发展和成才为最终目的。
2、应定期组织班级文化活动和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每学期不少于三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能有效地与同学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相结合。
3、要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班级文化活动,为班级成员提供必要的能发挥和表现他们个人兴趣、才能和特长的条件与机会,进一步加深同学间的交流,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第三条 宿舍文化
1、班级成员积极参与宿舍文化建设,在公寓内举止文明、和谐相处、团结友爱,生活方式健康,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合理化解宿舍矛盾。
2、组织班级全体成员认真学习和领会《学生手册》中公寓宿舍管理的有关条例,积极听取班级成员对宿舍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3、定期在公寓内组织班级文化活动,培养宿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节约水电,按时作息。
4、班级应该协助学校和院系做好公寓管理各项工作,积极动员班级成员参加学校、学院各类公寓文化活动。
第六章 辅导员工作
第一条 意义综述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立完善的辅导员指导机制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激励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条 日常教育和管理
l、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做好本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从实际出发,提出切实正确的班级学生的共同奋斗目标,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风尚。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积极参加文明修身活动,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在政治上关心要求学生积极进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民主权利和正确积极的意见。
2、重视对班级每个学生的研究,分析研究他们的品德、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气质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与要求,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使班级学生尽可能地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才能。
3、组织民主选举,一般以1-2学期进行一次班委改选。指导班委会和团支 5 部开展工作,定期召开班会和班委会,一般每学期不少于三次,对班级的工作做出及时有效的指导。成立班级相应的评定工作小组,并进行监督领导,在评奖评优、困难认定、入党推优、综合测评等学生事务工作中,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4、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热爱专业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学风,与专业任课教师保持定期沟通,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课外科技活动。
5、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树立经济困难学生战胜困境的勇气,培养自立自强、勤工俭学的个人能力。同样关注家庭经济较为优越的学生,纠正其奢侈浪费的生活作风,培养勤劳俭朴的良好生活习惯。
6、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树立健康向上的自我形象,优化个性,完善人格,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安全意识。关注心理有偏差的同学,及时帮助走出困境,保证每位班级同学健康成长。
7、定期走访学生公寓,协助学校、学院纠正学生宿舍不文明行为,倡导学生建立整洁、健康的宿舍环境。
第二篇: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征求意见稿)[模版]
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10-04-24 00:35 来源:作者: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保护个人合法权益,促进个人信息有序利用,指导和规范利用信息系统处理个人信息的活动,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适用范围和方式]企事业单位部分或全部采用信息系统进行个人信息处理时,可依据本指南的原则和要求,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个人信息处理准则或办法,规范本单位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行业协会、标准化组织、第三方机构等可依据本指南的原则和要求,制定个人信息处理自律手则、标准和评估办法等,规范、指导相关单位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第三条 [不适用范围]本指南不适用于以下情况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1)因统计和科学研究需要由统计机构和研究机构匿名进行的个人信息处理;(2)因家庭事务和个人交往需要由自然人进行的个人信息处理;(3)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处理有明确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四条 [术语定义]本指南中,“个人信息”是指与特定自然人相关、能够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该特定自然人的任何信息。“个人信息主体”是指可通过个人信息识别的特定自然人。
“信息处理”是指收集、储存、修改、编辑、整理、汇编、检索、标注、挖掘、转移、披露、公开、传输、交换、删除、销毁等等针对信息所进行的所有行为。
“信息系统”是指为实现信息处理目的,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并运行的计算机及其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收集”是指获取并记录个人信息的行为。
“加工”是指录入、整理、聚合、挖掘、恢复等除收集、转移、使用、销毁或删除之外的一切信息处理行为。“转移”是指将保存或拥有的个人信息移交给其他自然人、法人或组织的行为。
“使用”是指运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包括向公众或特定群体披露、在决策中加以考虑、依据个人信息作出决定或决策,依据个人信息实施某种行动或行为等。“销毁”是指从物理上毁灭记录个人信息的载体。
“删除”是指从信息系统和载体上永久清除个人信息并不可恢复。第二章个人信息处理原则
第五条【遵循原则要求】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个人信息处理,应自觉遵守本指南确定的原则。
第六条【目的明确原则】处理个人信息应具有明确、合法的目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或者个人信息主体没有明确授权,不应擅自处理个人信息。
第七条【公开透明原则】处理个人信息之前,应以明确、易懂的方式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处理个人信息的具体内容、个人信息在信息系统中的留存时限、个人信息保护的政策,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以及个人信息的使用范围和相关责任人等。
第八条【质量保证原则】应根据处理目的的需要保证个人信息准确、完整,时间敏感的个人信息应处于最新状态。
第九条【安全保障原则】应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保护信息系统中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未经授权检索、公开及丢失、泄露、损毁和篡改个人信息。
第十条【合理处置原则】利用信息系统处理个人信息的方式应合理,处理个人信息的内容应与告知个人信息主体的目的相关,不超出目的范围处理个人信息,不应在既定目的实现后超期限保留个人信息。第十一条【个人参与原则】应在个人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途径和手段,为个人信息主体实现其权利提供便利。
第十二条【责任落实原则】应明确个人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责任,对不承担相关责任的行为,应建立必要的制度予以追究。
第三章个人信息主体权利保护
第十三条【权利保护要求】利用信息系统处理个人信息时,信息系统管理者应提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除非法定原因或维护公共利益、第三方重大利益的需要,不应限制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
第十四条【知情权】个人信息主体向信息系统管理者提出申请了解:(1)是否拥有其个人信息;(2)拥有个人信息的内容;(3)获得其个人信息的来源;(4)处理其个人信息的目的;(5)保护其个人信息的政策和措施;(6)披露或向其他机构提供其个人信息的范围;(7)信息系统管理者的相关信息等时,信息系统管理者应当如实告知。
第十五条【选择权】信息系统管理者向个人信息主体收集其个人信息时,应给予个人信息主体同意或拒绝的机会。
第十六条【更正权】信息系统管理者应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手段,保证个人信息主体能够检查到信息系统中其个人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并且在发现错误时进行修改。
第十七条【禁止权】个人信息主体发现信息系统管理者不当处理其个人信息并要求屏蔽、删除或销毁其个人信息时,信息系统管理者应当按照个人信息主体的要求屏蔽、删除或销毁有关个人信息。
第十八条【求偿权】因信息系统管理者的原因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不当使用,给相关个人信息主体造成损害或损失,个人信息主体要求赔偿时,信息系统管理者应当赔偿。第四章个人信息处理的前提条件
第十九条【个人信息处理的前提条件】未经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或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信息系统管理者不应处理个人信息,除非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履行与个人信息主体签订的合同需要或是为了与个人信息主体缔结合同的需要;(2)履行信息系统管理者的法定职责,且不会对个人信息主体权益造成侵害;
(3)为维护个人信息主体的利益需要,且情况紧急,获得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客观上不可能或者由于时间耽搁造成的损失过于巨大;
(4)维护公共利益或第三方的重大利益需要,且不会对个人信息主体权益造成侵害;(5)因传输需要,由自动设备进行的自动、瞬时完成的个人信息处理;
(6)处理个人信息主体主动公开的信息,且处理目的不超出个人信息主体主动公开的目的范围。第二十条【特定个人信息的处理】法律法规已明确规定由专门机构处理的特定个人信息,信息系统管理者在未获得行业管理部门批准前,不应擅自处理相关信息。
第二十一条【个人信息公告要求】本指南发布前,信息系统管理者已经存留个人信息的,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公告其存留的个人信息类别、个人信息主体的规模和范围以及个人信息的使用目的。第五章个人信息收集
第二十二条【直接收集个人信息】信息系统管理者如需使用个人信息,应直接向个人信息主体收集。利用信息系统收集个人信息,应满足以下条件:(1)具有特定、明确、合法的目的;(2)采用合理、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3)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确同意,或满足第十九条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信息收集要求】信息系统管理者向个人信息主体收集个人信息前,应采取个人信息主体能够收悉的方式向个人信息主体明确告知如下事项:(1)收集信息的目的、使用范围和收集方式;(2)信息系统管理者的名称、地址、联系办法;(3)不提供个人信息可能出现的后果;(4)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5)个人信息主体的投诉渠道等。
第二十四条【间接收集个人信息】信息系统管理者一般不应在个人信息主体不知情、未参与的情况下采取技术手段间接收集个人信息,特殊情况必须间接收集个人信息时,应符合第十九条规定的条件或法律法规政策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收集】信息系统管理者不应收集未满14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收集14-18周岁未成年人信息时,应征得未成年人家长的同意。第六章个人信息委托加工
第二十六条【信息加工委托的前提】信息系统管理者收集个人信息后需委托第三方对个人信息进行加工的,应在收集前向个人信息主体说明。
第二十七条【信息加工委托的要求】信息系统管理者委托第三方对个人信息进行加工时,应确保第三方具有不低于自身的信息安全保护水平,并且应通过合同明确第三方的个人信息保护责任。
第二十八条【加工转移过程中的安全要求】信息系统管理者在向接受委托加工的第三方转移个人信息时,应保证转移过程中的个人信息安全。
第二十九条【信息加工者的责任】接受委托的第三方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本指南的要求和委托者的合同要求,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在加工过程中的安全。
第三十条【加工完成后销毁】接受委托的第三方完成个人信息加工任务并移交给委托者后,应自行删除和销毁相关个人信息。法律法规有规定或合同有约定的,从其规定或约定。第七章个人信息转移
第三十一条【个人信息转移的一般要求】信息系统管理者收集个人信息后一般不应向其他机构转移,如需转移应当在收集时向个人信息主体说明转移的目的、转移的对象,并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示同意。法律法规或政策对个人信息的转移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信息转移者的责任】信息系统管理者向其他机构转移个人信息时,应确保个人信息的接收者具有不低于自身的信息安全保护水平,应保证转移过程中的个人信息安全。
第三十三条【限制向国外转移】未经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信息系统管理者不应将个人信息转移到国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政策另有要求的除外。第八章个人信息披露、公开、使用、销毁或删除
第三十四条【信息披露】信息系统管理者应将收集的个人信息限定在收集时告知个人信息主体的范围之内,不应向其他机构披露相关个人信息。
第三十五条【公开个人信息】未经个人信息主体明示同意,信息系统管理者不应公开其处理的个人信息。第三十六条【使用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使用应限于收集个人信息时告知的目的,无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或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确授权,不应超出目的使用个人信息。
第三十七条【网站个人信息管理】未经个人信息主体同意,信息系统管理者不应在网站上发布未公开的个人信息。应个人信息主体要求,网络经营者或管理者应及时删除个人信息。删除个人信息可能会影响到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时,信息系统管理者应采取适当的信息保全措施。
第三十八条【个人信息销毁或删除】个人信息使用完成后原则上应删除或销毁。如果需要继续保留个人信息,应对相关个人信息进行匿名处理。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个人信息主体另有授权的,从其规定或授权。第三十九条【个人信息修改和补充】个人信息主体发现其个人信息有误并要求修改时,信息系统管理者应查验相关信息,并在核对正确后修改和补充相关信息。第九章个人信息管理
第四十条【管理的一般要求】信息系统管理者利用信息系统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或方针,建立个人信息管理制度,落实个人信息管理责任,加强个人信息管理,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第四十一条【机构要求】信息系统管理者应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内部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接受个人信息主体的投诉与质询。
第四十二条【技术手段要求】信息系统管理者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确保但不限于以下目标:
(1)防止对个人信息处理场所和个人信息存储介质的未授权访问、损坏和干扰;(2)处理个人信息时,应保证信息系统持续稳定运行;(3)保证个人信息在信息系统中的保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十三条【信息查询要求】信息系统管理者在个人信息主体提出查询请求时,应如实和免费地告知请求人有关其个人信息,除非告知信息的成本明显过于高或者请求人请求次数明显过于频繁。
第四十四条【风险管理要求】信息系统管理者应加强个人信息风险管理,识别、分析、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风险应对策略,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监控风险变化。
第四十五条【应急处理要求】信息系统管理者应对个人信息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泄露、丢失、损坏、篡改、不当使用等事件制定预案,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第四十六条【教育培训要求】信息系统管理者应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的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落实。第四十七条【内控机制要求】信息系统管理者应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的内控机制,定期开展检查,并形成检查评价报告。
第四十八条【持续改善要求】信息系统管理者应建立持续完善机制,不断改进信息保护状况,提高信息保护的水平。第十章附则
第四十九条【实施日期】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十条【本指南的解释】本指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相关链接
部委 相关机构 合作媒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教育部交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统计局体育总局海关总署新闻出版总署烟草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12/13/14层
传真:(010)88559333 服务电话:(010)88559238/9239(010)88559372/9373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三篇:《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产业发展》(征求意见稿)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产业发展》(征求意见稿)产业发展 1.1 经济指标
1.1.1 村级集体组织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其开展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要。1.1.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当年所在县(市、区)农村的平均水平。1.2 产业经营 1.2.1 总则
产业类型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自然优势、现有产业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通过深入发掘和利用地域资源,充分认识地域资源与产业的相互关系,选择适当的产业类型,形成自身的产业特点,培育特色品牌,促进当地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效益的提升,努力实现百姓富的目标。1.2.2 农业
1.2.2.1 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庭院经济。
1.2.2.2 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2.2.3 培育“一村一品”特色品牌,鼓励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1.2.2.4 沿海或水资源丰富的村,应用现代生产方式引导渔业发展,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推广水产良种和渔业科技,发展渔业生态养殖。通过控制捕捞强度、改进捕捞作业方式和增殖渔业资源,发展可持续的捕捞业。
1.2.2.5 发展林业经济,开发林下经济,重点推进林竹等种养业的设施化、集约化。1.2.2.6 发展生态畜牧业,推进标准化养殖,促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1.2.3 工业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当地农产品附加值为原则,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等乡村生态工业,引导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禁止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1.2.4 服务业 1.2.4.1 生活性服务业
1.2.4.1.1 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及产业特色,发展多样化的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业;适度发展家庭旅馆,鼓励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民宿。
1.2.4.1.2 发展餐饮、养老家政、商业零售、美容美发、维修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居民生活中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消费等产品和服务需求。商业零售店经营按GB/T 28840的要求进行规范。
1.2.4.2 生产性服务业 1.2.4.2.1 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房屋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
1.2.4.2.2 培育文化产业,加大对手工制作、乡间小吃、特色餐饮和伴手礼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培育文化品牌。1.3 就业服务
加强就业引导,村内适龄劳动力就业率高于95%。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参加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第四篇:预防保健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预防保健科管理者加强预防保健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人健康状态,管理个人健康状态风险,进行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含中医体检、健康体检)、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与指导)、干预效果评估等全面、综合、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并开展妇女、儿童健康保健工作(含儿童预防保健接种等)。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预防保健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应开设健康评估与健康调养服务部门。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可设立传统疗法门诊或其他提供相关健康干预服务的门诊。
第八条 中医医预防保健科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健康状态信息,包括中医体检(如体质辨识、证素辨识等)、健康体检。健康体检区域应满足体检设备与功能的需要,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的结论,为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咨询与健康指导。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可以设置中医特色干预室(如膏方门诊、药膳房、针疗、灸疗、熏蒸、推拿、理疗、导引、音疗等)。
第九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其设备应配备健康状态信息采集的中医体检设备(如体质辨识评估系统、证素辨识评估系统、中医经络检测仪器、中医四诊仪、全身功能检测仪等)、健康体检所需的理化仪器设备等相关设备。同时,可根据医院条件配备艾灸治疗仪、熏蒸(洗)设备、电磁治疗仪等健康干预设备,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第十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诊疗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各种针法、各种灸法(包括天灸)、穴位贴敷、埋线、推拿、砭石、刮痧、熏洗、熏蒸、音疗、足浴等预防保健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专业营养师或治疗师。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医师应接受过预防保健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预防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预防保健科常用健康评估技术,掌握本科主要病种的预防调养方案或指南和基本的健康评估、干预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预防保健科常用健康评估和干预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健康管理水平和思路,积累相当的健康评估及干预经验,如健康状态调养经验(包括药养食养和非药物疗法等)以及健康宣教经验等,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健康评估、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的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预防保健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重点培训常见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评估标准、本科主要健康状态的预防调养方法、预防保健科常用干预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参加学习班等方式,重点培训预防保健相关的中医健康评估与干预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等,了解预防保健新进展,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预防保健科健康评估或健康干预(包括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宣教方面)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预防保健科疑难病或状态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预防保健科学新进展。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二级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并同时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同时具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六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预防保健相关专业工作10年以上,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预防保健专业学习和相关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二级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老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中医预防保健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护士应应熟悉健康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预防保健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诊疗基本知识,掌握预防保健科常用技术的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护士掌握预防保健科常见疾病或状态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预防保健科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要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注重中医特色技术、生活方式指导、辨体准确率,将辨体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中医预防保健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应具备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应具备健康评估与健康干预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能建立较为有效的健康管理体系。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预防保健科研工作。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应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鼓励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经络评估、健康功能检测、健康调养咨询、膏方、各种针灸(包括天灸)穴位贴敷、埋线、砭石、刮痧、熏洗、熏蒸、音疗、足浴等服务项目;鼓励为管辖区域妇女及儿童提供相应的预防保健服务,如女性孕前指导、孕期服务、产后保健、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的健康促进,儿童营养、运动、心理行为的测评、咨询、指导等。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应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制定本科室主攻方向或常见健康状态的服务规范及主攻病种的中医预防调养方案(或规范、指南),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七条 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评估与对不同健康状态的调养水平。
第二十八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应根据专科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健康信息采集、评估、干预技术,并以干预效果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医院广场、门诊走廊和候诊区、健康教育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传播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介绍中医药预防保健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时令等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预防保健专业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宣传形式。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四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预防保健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 民族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医医院预防保健科常用方剂目录
1.桂枝汤(《伤寒论》)2.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4.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8.麻黄汤(《伤寒论》)9.当归四逆汤(《伤寒论》)10.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大青龙汤(《伤寒论》)12.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13.四逆汤(《伤寒论》)14.吴茱萸汤(《医宗金鉴》)15.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6.再造散(《伤寒六书杀车槌法》)17.小青龙汤(《伤寒论》)1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19.桂苓五味甘草汤(《金匮要略》)20.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21.大承气汤(《伤寒论》)22.小承气汤(《伤寒论》)23.调胃承气汤(《伤寒论》)24.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27.栀子豉汤(《伤寒论》)28.小柴胡汤(《伤寒论》)29.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寒论》)30.大柴胡汤(《伤寒论》)31.四逆散(《伤寒论》)3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3.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古方八阵》)34.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35.泻心汤(《金匮要略》)36.附子泻心汤(《伤寒论》)37.半夏泻心汤(《伤寒论》)38.生姜泻心汤(《伤寒论》)39.甘草泻心汤(《伤寒论》)40.理中汤(《伤寒论》)41.甘草干姜汤(《伤寒论》)4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3.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4.温中散(《证治准绳女科》)45.小建中汤(《伤寒论》)46.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47.大建中汤(《金匮要略》)48.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49.四逆汤(《伤寒论》)50.白通汤(《伤寒论》)51.通脉四逆汤(《伤寒论》)52.温中汤(《千金翼方》)53.五苓散(《伤寒论》)54.肾气丸(《金匮要略》)5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56.十补丸(《济生方》)5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58.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5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60.玉屏风散(《丹溪心法》)61.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62.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3.归脾汤(《正体类要》)
64.左归饮(《景岳全书古方八阵》)65.右归饮(《景岳全书古方八阵》)66.八珍汤(《正体类要》)67.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6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69.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7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71.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2.杞菊地黄丸(《医级杂病类方》)73.小半夏汤(《金匮要略》)74.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5.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76.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77.消风散(《外科正宗》)78.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79.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0.三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1.五苓散(《伤寒论》)82.真武汤(《伤寒论》)8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4.葛根汤(《伤寒论》)85.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86.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87.黄连阿胶汤(《伤寒论》)88.桔梗汤(《金匮要略》)89.桔皮竹茹汤(《金匮要略》)90.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91.麻子仁丸(《伤寒论》)92.麦门冬汤(《金匮要略》)93.芍药甘草汤(《伤寒论》)94.吴茱萸汤(《伤寒论》)95.温经汤(《金匮要略》)96.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97.大陷胸汤(《伤寒论》)98.小陷胸汤(《伤寒论》)99.炙甘草汤(《伤寒论》)100.炙甘草汤(《伤寒论》)101.胶艾汤(《金匮要略》)10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103.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4.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105.杜仲散(《圣惠》)106.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107.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10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109.柴胡桂枝汤(《伤寒论》)110.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111.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112.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113.玉屏风散(《丹溪心法》)11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115.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116.附子泻心汤(《伤寒论》)
117.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118.二至丸(《医方集解》)119.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120.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第五篇: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康复特色,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康复科加强科室康复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含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是在中医整体观、辨证观与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功能评定和康复方法(针法、灸法、传统手法、导引功法、中药、情志调理、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矫形器等)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的临床科室。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康复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康复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专业人员、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的工作制度,以保障康复医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开设独立的康复门诊,根据诊疗工作情况,可开设相应的康复功能治疗区,如传统康复方法治疗区、物理治疗区、作业疗法区等,进行分区建设,统一管理。三级医院应开设康复病房,床位数不低于30张,并应根据医院的科室设置和学术特点,设置相应的康复单元(如脑病单元、骨关节病康复单元、儿童康复单元、老年康复单元、疼痛康复单元等)。二级医院应设置中医康复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病房,床位数不低于15张。开设康复病床的,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以8~10平方米为宜。
第八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康复诊室、康复治疗区。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第九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评定工具的同时,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配备康复测评系统;并应配备中药浸浴设备、熏蒸(洗)设备、低频治疗设备、电针治疗设备、微波治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水平的设备,有条件可配备手功能治疗设备、运动训练器等设备。
第十一条 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建立本科室相关管理制度,重点病种的诊疗常规,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和预防并发症,防止发生二次损伤,保证康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医师、治疗师、护士。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医师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治疗师队伍也应体现层次、结构合理,岗位责任分工明确,团队协作特征鲜明。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医生在掌握中医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应接受1年以上的康复医学专业培养,掌握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建立康复理念。
住院医师应进行规范化培训,完成住院医师轮转(包括急诊科、重症病房),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重点培训本科室常见病种与功能障碍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能分析康复评定结果并用于指导临床康复治疗,能掌握康复方法的适用范围,并根据疾病的病种和所处阶段开具相应的康复治疗处方。
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熟悉中医特色疗法,对康复科常见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对常见的疑难病与难治性功能障碍形成系统的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能够及时发现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指导下级医师。
中医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康复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疑难病的诊断和处理疑难重病症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并能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进行临床科研设计,领导下级医师进行康复医学科的科研工作发展。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康复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康复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常用功能障碍的评定方法、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100首常用方剂的掌握。
中医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方法、康复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在某一疾病康复治疗方面有专长。
中医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重病症的诊疗技术方法,掌握国内外康复学新进展。
中医医院康复科治疗师应系统接受康复治疗技能的培训,具备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在医师指导下,负责具体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工作的实施。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应有从事康复相关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康复相关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康复特色的传承和创新,科学制订康复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培训计划,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康复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康复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康复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做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名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在护理人员培训中,要注重专科特色,培养符合科室需要的专科护理人才结构队伍。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应掌握康复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康复科常见病与不同功能障碍的基本护理和方法。应经过康复科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良姿位摆放、体位转移、二便功能障碍护理、皮肤护理、吞咽功能障碍护理、营养指导等康复科常用护理技术;基本了解康复科特色技术操作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护理措施,能进行具有康复特色的常见病康复宣教工作。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长是康复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康复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康复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用中医康复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康复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非药物疗法)应用、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治疗率、中药辨证使用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科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康复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康复特色诊疗新技术,积极吸纳现代康复理念和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当根据医院的级别和功能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以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为重点,与其他临床科室建立密切的团队工作模式,选派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深入其他临床科室,提供早期、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提
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为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作好准备。
中医医院康复科诊治疾病以脑病、骨骼肌肉系统疾、老年病为主,具备相应疾病与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和诊治能力。二级医院应能对科室常见疾病的康复诊疗工作。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建设专病门诊,并能开展康复特色突出、临床疗效确切的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同时根据临床工作开展相关临床科研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采取适应技术开展以下康复诊疗活动: 疾病诊断与康复评定:包括疾病的中西医诊断、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存质量评定、手功能评定、言语及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基础治疗:针对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临床问题,由康复医师实施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在康复医师的组织下,由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康复工程等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专业技术服务。包括:针法、灸法、传统手法、传统功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制定本科室常见病、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功能评定、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优势病种,开展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康复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形成动态管理。
第二十八条 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康复诊疗工作。积极使用中医药治疗,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及时开展病例讨论,重视传统功法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功能为核心,在中医康复理论、技术方法、康复用具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就医环境应当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
旨,便利、舒适、整洁、温馨。门诊、治疗区、病区及相关公用场所应当参照国家无障碍设计规定的相关标准执行。可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及人文关怀。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区域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传统康复疗法、运动疗法、物理治疗、作业疗法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规范使用中医病名和专用术语,重点传播康复预防和改善功能障碍的理念,介绍康复技术和家居环境改良方法,彰显本科室诊疗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康复文化氛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摆放人体骨骼肌肉系统模型,悬挂经络、穴位等相关知识的挂图等,设立康复预防常识宣传栏,开设橱窗、展柜、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康复防治疾病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和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
中医医院康复科常用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2.大青龙汤(《伤寒论》)3.小青龙汤(《伤寒论》)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三仁汤(《温病条辨》)6.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桂枝汤(《伤寒论》)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五仁丸(《世医得效方》)12.十枣汤(《伤寒论》)13.小柴胡汤(《伤寒论》)14.四逆散(《伤寒论》)15.白虎汤(《伤寒论》)1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17.左金丸(《丹溪心法》)18.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19.六一散(《伤寒直格》)20.苓桂甘露饮(《宣明论方》)21.四逆汤(《伤寒论》)22.四君子汤(《圣济总录》)2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4.生脉散(《医学启源》)25.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6.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27.四神丸(《内科摘要》)28.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29.四磨汤(《济生方》)30.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31.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32.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33.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34.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要略》)35.四妙丸(《成方便读》)36.二妙散(《丹溪心法》)37.五苓散(《伤寒论》)3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39.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40.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1.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42.五皮散(《华氏中藏经》)43.金铃子散(《圣惠方》)44.独参汤(《景岳全书》)45.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46.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4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48.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49.清营汤(《温病条辨》)50.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51.犀角地黄汤(《千金方》)52.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53.八珍汤(《正体类要》)54.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55.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大活络丹(《圣济总录》)57.大补阴丸(《丹溪心法》)58.归脾汤(《济生方》)59.左归丸(《景岳全书》)60.右归丸(《景岳全书》)6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62.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63.十灰散(《十药神书》)64.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65.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6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67.炙甘草汤(《伤寒论》)68.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69.酸枣仁汤(《金匮要略》)70.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71.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72.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3.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74.保和丸(《丹溪心法》)75.越鞠丸(《丹溪心法》)76.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77.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7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79.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80.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81.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8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8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8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8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87.增液汤(《温病条辨》)88.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9.三仁汤(《温病条辨》)90.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91.真武汤(《伤寒论》)92.乌头汤(《医学心悟》)93.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94.小建中汤(《伤寒论》)95.理中丸(《伤寒论》)9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9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99.缩泉丸(《魏氏家藏方》)10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附件2
中医医院康复科常用技术目录
针刺、手法、中药熏洗(熏蒸)、药浴、中药蜡疗、中药热熨、中药药透、微波、超短波、超声波、中频、低频、磁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功能训练、矫形器制作与训练、灸疗、刮痧疗法、拔罐疗法、腧穴药物敷贴、针刀、膏摩、穴位注射、牵引、音乐疗法,心理疗法、传统功法、埋线、刺络放血、中药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