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倾力支持“三农”纪实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倾力支持“三农”纪实
信息来源:
作者:
本站收录时间: 2007-6-15
点击数: 12252
金融之花盛开在希望的田野上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倾力支持“三农”纪实
前言:长期以来,农村、农业是一块相对贫瘠的金融土壤。2004年5月26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明确提出以立足社区、服务“三农”为己任。3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全面践行“推进规范化、提升竞争力、作出新贡献”的三大使命,从解决“三农”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有效需求入手,通过创新经营理念,理顺管理体制,拓展信贷产品,改进服务手段,强化內部管控等一系列措施,着力破解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给难题,增强了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使农村信用社进入了较好的发展阶段,广大城乡居民享受到农村信用社改革带来的巨大成果。3年的业务发展规模超过改革前农村信用社50多年的发展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同等规模且发展质量更高、经营效益更好的金融机构。
3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网点多、机制活、客户广等优势,积极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全民创业和富民兴赣的热潮中,千方百计激活有效信贷需求,全力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器。3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010亿元,其中累放农业贷款467亿元、农村工商贷款149亿元、农村经济组织贷款52亿元、再就业担保贷款10亿元、助学贷款1.2亿元,向40万户“文明信用农户”累放贷款40多亿元,存贷款业务3年平均保持了25%以上的增长速度,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提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破解农民贷款难题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三农”对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金融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但农户贷款分散、高风险的特点与金融机构趋利避险本能之间存在制度障碍。同时,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做大做强也因农村市场抵押担保条件不充分而难以找到有效的路径。为破解这些难题,我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为农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宗旨,在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针对农户生产、生活金融需求额度小、无抵押物等特点,总结提升小额农贷业务,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打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品牌。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规范的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操作流程,按贷前把好“三关”、强化管理考核、依靠党政支持、坚持不断创新的方法,实现了小额农贷的健康持续发展,使小额农贷发展成为全省农村信用社客户数量最多、业务量最大、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的重要信贷品牌,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后盾。截至2007年4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已向360万户农户核发贷款证,凡符合贷款条件又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均已办理贷款证,对340多万农户累计发放小额信用贷款400多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到期收回率保持较高水平,实现了良性运行与发展。婺源县联社率先在全国试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年来,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2.6 亿元,受惠农户达40625 户,截至2007年4月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2.19 亿元,到期贷款和利息收回率达到97 %,2006年农民人均增收达3661 元,比推广前的2000年人均增收1518 元。发起于江西婺源等县、推广于全国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成为近几年来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中国特色的乡村银行业务模式中的重要产品,为全国乃至世界所关注。
开办农户大额贷款
破解农村大额资金需求难题
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发展,对资金需求量扩大,信贷投入明显增加,而现阶段传统的小额信用贷款又难以满足农村大户贷款需求。为破解这一制约农业发展问题,省联社因需而变,主动跟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开办“农户大额贷款”,对从事农村种养、特色农业、绿色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等符合国家政策的生产项目,且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文明信用农户提供30万元的授信贷款支持,并制定了大额农贷操作流程和管理办法。按照调查摸底、资信审查、授信发证和贷款发放等程序,规范农户大额贷款的发放和管理,使农户大额贷款成为全省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新的增长点,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也有效地激活了农村信贷市场。3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共发放农村经济组织贷款52亿元、农村工商贷款149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投放量占支农信贷总投放量的15%以上,支持了省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余家,支持建设各类标准化种养生产基地5150个,面积达3600万亩。进贤县的军山螃蟹、奉新县的碧云大米、青原区的菌菇、信丰县的脐橙、大余县的花卉、广昌县的白莲、石城县的烟叶等都是当地农村信用社支持发展的支柱产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业品牌。
开展“文明信用农户”活动
破解农村信用环境难题
信用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的稳健经营与发展,也是多年来未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针对部分农民信用观念淡漠,长期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影响信贷资金良性运行等问题,省联社与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从打造农户的信用意识入手,把信贷支持与农民的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找到了破解难题的路径。2005年联合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农村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农户道德为评定对象,由农村信用社直接参与,经村公评公议会自下而上、自主评议产生文明信用农户,按农户道德水准配置农村信贷资源,使信贷资金成为激励农民提高道德素质的物质动力,促进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有效改善。文明信用农户的创评,既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手段,又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夯实了信用平台,农民信用观念明显增强。截至2007年4月末,全省共评出文明信用农户40万户,累计发放文明信用贷款40余亿元,贷款一直保持了较高的收回水平。靖安县联社坚持经济与道德联姻,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3年来累计发放“三农”贷款1.8 亿元,新增农业贷款到期收回率由2002年的71%提高到2006年的96 %,文明信用农户贷款到期收回率高达99 %。
打造信用共同体
破解信贷资金风险难题
信贷资金风险防范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更是做大做强贷款业务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破解农村信用社贷款担保难、抵押难问题,达到既要做大贷款业务,又要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省联社创新信用共同体建设,提出了“实现农村金融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互动,农村金融服务与其他中介服务互动,农村金融业务发展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互动,农村信贷政策与各级政府扶持三农政策互动”的工作思路。加强与专业合作社互动,不仅解决了信贷风险分散问题,也不断满足了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以信贷杠杆和金融手段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分散的农户与现代大市场的有效对接。3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推出了农户联保贷款、企业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物流担保基金贷款等几十个信用共同体贷款品种,及时加大贷款发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07年4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类信用共同体贷款1.8 亿元,支持50多家企业发展,到期贷款本息收回率达98 %以上。鹰潭余江县微型元件产业已发展到53家,该产业十家公司共出资400万元作担保基金,实行信用捆绑,组建信用共同体,当地信用社及时给予支持。截至2007年4月末,累计发放信用共同体贷款2685万元,贷款余额达1410万元,比组建信用共同体前增加1180万元,增长513%,贷款本息到期收回率达100 %。上高县联社以生猪、养鱼为载体,组成牧业协会和渔业协会,组建信用共同体,分别发放授信贷款6000万元和1600万元,贷款本金和利息收回率分别达98%和100%,达到了政府、农户、信用社“三赢”的效果。
创办农民住房贷款
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难题
全省新农村建设启动后,省联社审时度势,主动策应,认真调查研究新形势、分析新情况,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六个方面的举措,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特别是针对新农村建设农民建房资金短缺问题,积极拓展信贷新领域,2006年在赣州市率先试办农民住房贷款。1年来,按照“立足实际、分步实施、加强联动、防范风险”原则,扎实开展农民住房贷款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截至2007年4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累放农民住房贷款36545万元,帮助21508户农户购建新房,其中支持农民自建住房16353户、金额24845万元,购置住房5155户、金额11700万元,农民住房贷款户达20317户、金额32405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民购建房资金不足的难题,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赣州市大余县新镇观路村25户农户从信用社申请住房贷款19万元,顺利完成危旧房和空心房改造,如今一排排设计别样的二层半农民公寓屹立青山之中,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自来水、舒适的卫生间,以前村里脏、乱、差的环境状况不见了,一个现代文明城镇的生活缩影展现在大家面前。
推出林权抵押贷款
破解林农融资难题
林农贷款抵押难是困扰林农多年发展的问题之一。为寻求农村信贷投放的新渠道,解决林农贷款抵押难问题,省联社积极支持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借鉴外省经验的基础上,拓展信贷新品种,及时在部分县试办林权抵押贷款,通过制定林权抵押贷款办法、与林业主管部门联合发文和确定林权抵押贷款资料等操作流程,对符合条件的林农发放抵押贷款,为林农贷款找到了一条有效路径。截至2007年4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 9000 余万元,惠及林农达600余户,林权抵押贷款收回率达95%以上。崇义县是我省林业大县,森林覆盖率高,县联社抓住林权改革的契机,及时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发放林权抵押贷款,解决林农和民营林业企业资金困难。现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85户,余额为2908万元,有效地解决了林业生产资金需求问题,并先后为36户私营企业解决了因建厂和扩大生产规模而导致的资金短缺问题,帮助林农年人均增收580元,较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林农的生活水平。
开发小额担保贷款
破解下岗职工就业难题
城区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社会的稳定,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全省农村信用社急下岗职工所急,分地方政府所忧,解社会矛盾所难,积极发放小额贷款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与地方党政做到了思想上同心、工作上同向、措施上同抓、步骤上同行,密切配合,加强协作,使地方党政深刻体会到农村信用社是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保一方平安不可缺少的有力金融助手。近年来,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响应支持全民创业、实现富民兴赣的号召,将小额贷款融入到民生工程中,加大下岗职工信贷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发放规模,积极推广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同时对进城创业的农民搞好跟踪服务,对守信用、具有偿债能力的,按照小额农贷管理办法提供“打工创业”贷款。3年来累计发放再就业担保贷款12.92亿元,余额达7.86亿元,贷款发放额和余额保持全省银行机构的56.6%,直接支持4.89万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带动14.68万人就业。洪都联社荣获“全国再就业先进单位”。宜春市袁州区联社发挥地处城区的优势,积极支持下岗工人就业,近年来累放再就业担保贷款5825万元,直接支持1967名下岗工人就业,带动了6884人再就业,2006年被评为“全省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先进单位”。
发放国家助学贷款
破解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难题
为帮助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省联社按照省政府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要求,积极主动的走进大学校园,在九江、上饶、景德镇三地市开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此项贷款以学生家庭居住所在地为区域,以学生父母为承贷主体,采用相应的担保抵押,期限1-3年不等,既分担了贷款风险,也为在校学生解决了上学经济困难,受到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好评。2006年,全省农村信用社主动承担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代理行和部分地区主办行职责,使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基本得到了国家助学贷款,目前共与41所高校的4351名学生签订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合同,合同金额4982万元,发放贷款金额325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1869万元。景德镇市农村信用社开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以来,共受理內高等院校40余所,380余人申请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申请金额达441万元,对符合条件的350人签订助学贷款合同,金额419万元,累计发放助学贷款190万元。
拓展“双带致富”贷款
破解农村能人创业难题
为支持农村村支部书记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推出了“双带致富”贷款,按照政府推荐、调查审批、签订协议和发放贷款的流程办理,期限为1-3年,采取土地、机器设备抵押和有价证券、公司、自然人担保方式,开办“双带致富”贷款业务,此项贷款开办以来,坚持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丰富产品设计、完善风险管控、适时动态调整等,使产品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双带致富”贷款基础上,省联社又相继开发了“青年创业贷款”、“帼国创业”贷款等业务品种,适应了全民创业不同层次的贷款需要。南昌县联社形成信贷工作与政府支持“三农”的政策互动,利用信贷资源解决品牌建设问题,形成了较好的信贷品牌效应,促进了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为繁荣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县联社推出“双带致富”贷款以来,共向2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累计发放贷款8625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 74 户,100万元以上的24户,帮助他们创办致富项目212 个,带动农户 4500余户,户均增收3600多元,取得了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北望村党支部书记涂皆皆,在信用社贷款5万元启动支持下,目前贷款余额达150万元,现养母猪180头、年出栏肉猪3000多头,种鸽2000多对,水面30多亩,鲜鱼起水3万多斤,种鸭6000多羽,年产值超800万元,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立体养殖基地,带动了周边300余户农民养殖,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做实“三个银行”品牌
破解农村金融功能不充分难题
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主要体现在金融功能发挥不充分。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为更好地发掘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省联社提出了打响做实“三个银行”的思路,破解农村金融功能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农村和社区经济发展。一是打造服务县域的主力银行。发挥农村信用社县域经济金融主力银行的作用,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重点扩大对工业园区经济、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同类型产业集群、区域性物流中心、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规模农业、现代农业等七大行(产)业的支持,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打造立足社区的零售银行。加快南昌洪都合作银行组建步伐,全面拓宽服务领域,加大城区网点调整力度,在人口密集居民区、商住楼盘集中小区增设新的服务网点和自助设备,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主动把触角延伸到社区,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协作,完善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大力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创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三是打造农民喜爱的村镇银行。加快试点步伐,不断适应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将两级法人体制的基层法人信用社,直接按村镇银行要求进行规范和改造;对县级统一法人的基层信用社实行“一级法人、两级经营”,按照村镇银行模式经营,强化小额信贷业务责权挂钩,优化较大信贷项目管理;对农村合作银行乡镇支行要赋予适应非正规金融需求的村镇银行经营自主权,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农民喜爱的村镇银行。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怎样支持三农
农村信用社怎样支持“三农”
中国金融界网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任何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作用。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工作中面临着一些困难。
一、当前支农的难点
(一)社会环境因素。
一是农村的社会信用环境欠佳。虽然近年来通过信用评定活动的开展,农村社会信用环境有所改善、农户的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但总体来说,农村的社会信用环境还不是太理想,赖债现象还有一定程度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我国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因为农业本身是一个相对弱势产业,自我积累能力较差;国家过去长期采用牺牲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积累少;我国农业是一个回报率较低,风险却相对较高的产业,对民间资本缺乏吸引力。农业自发投资能力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 1
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是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及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最终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对先进技术的接受能力,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只有 20-25%,而发达国家可达80%。此外,我国的农业科技重点过于向生产环节倾斜,农业产前、产后有关环节的科技状况,如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更加不尽人意。
四是支农的合力没有形成。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的农业政策,财政的资金支持,涉农单位的合作,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农户个人素质的提高等等,虽然政府、财政、农业部门都有自已的扶农措施和办法,但是都是各自为政,信息互不沟通,如果仅仅是农村信用社靠加大投入单方面扶持,支农的效果和效益都会受到影响。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因素。
一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信用社信贷员普遍偏少,据查,一个信用社一般有信贷员5—6名,一个镇有十多个行政村,一个信贷员要负责好几个行政村几千户农民,加上信贷日常工作,实在忙不过来。同时,为防范风险,信贷员不仅要懂得贷款知识,还要懂一
些科学知识,对种殖业、养殖业、企业管理、农村产业政策,整个市场行情等等都要了解。这就对信贷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是严厉的责任追究以及信用环境欠佳一定程度制约了信贷支农。贷款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它是以安全为起点的,但农业贷款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自然风险大,比较效益差的特点,而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科学合理的风险与利益平衡机制,上级对责任追究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由于一些政策原因信用社债权长期无法落实,这给信贷员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惧贷恐贷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
二、改进信贷服务支农建议
(一)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在信贷资金投向上要体现“三优先”:农户贷款优先、社员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具体说一是要保证农民种植粮棉油的生产费用需要。二是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支持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产品质量的加工转化,支持农户多种经营。三是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择优支持以本地区资源为依托,产品有销路,还款有保障的,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
化。
(二)进一步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要适应农民对信贷资金需求额度逐渐加大的形势变化,不断总结小额信用贷款的经验,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在贷款期限上,要合理确定支农贷款使用期限,在经营方式上,由以往的“坐等放贷”转变为“主动营销”。在工作作风上,农村信用社信贷员要发扬老农金“背包银行”精神,坚持走出社门,访农民家,知农民情,助农民富。从根本上扭转农民“贷款难”问题,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三)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困境。一是切实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首先要健全农户贷款档案,各类管理台帐、卡片,要规范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帐、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帐实行计算机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其次是探索实行贷款公示制,将信用社的贷款条件,贷款对象,贷款利率,贷款程序公示于众,以程序的公开保证贷款管理的公正。再次就是转变工作作风,要规范信贷人员深入农户调查的次数、比例及内容,加强信贷调查,及时掌握农户真实的基本情况。二是建立有效风险防范体系。农村信用社要深入研究信贷支农风险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借鉴国外同类中小金融机构和国内金融机构先进的信贷风险评级方法,建立适合产业化特点和自身情况的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三是规范贷款责任认定。责任追究和认定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综合性指标,对不良贷款数量、占比等各种情况综合考虑,同时增加对信贷人员的奖励条款,对信贷投放效果好、质量高的信贷人员实行奖励政策,达到既控制违规贷款,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贷资产风险,又有效地支持“三农”的目的。(作者 胡景甥)
第三篇:**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纪实
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纪实
谱写支农富民的新篇章
——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纪实
xx农村信用社业务辖区共有3个镇、29个行政村、223个农业生产队、8000余农户家庭、人口26000人,地处xx市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郊农村的经济、社会及金融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xx农村信用社以发展的思路重塑合作金融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农贷投放力度,几年来,累计发放支农贷款7200万元,占贷款总额的51%以上,新增贷款中65%以上是用于农民、农业、农村,把服务“三农”推向了新的高潮。
一、支农制度化,措施具体化。
200*年以来,xx信用社将‘党员农贷快车’与‘
十、百、千、万’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支农责任制,以主任挂帅、副主任分片包干,以信贷部门为核心,成立了支农服务工作小组.建立公示牌,公开党员身份、公开信贷程序、公开服务承诺,将支农的户数及其经济效益、还贷付息等具体指标落实到专人负责,并与工资挂钩考核,奖优罚劣,强化以人为本的支农管理机制。
确保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信用社年初就深入辖内农村进行了大规模的资金需求调查,了解掌握了真实具体的资金需求情况,并通过积极清收不良贷款、大力组织存款、申请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了支农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优先支持种植业,巩固发展农村基础产业。
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大力扶持农民发展花卉种植业、园林观光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等新型高效产业,2003年以来,信用社发放种植业贷款362户(次),金额130多万元,帮助农户建起了一个花卉苗圃园林观光区,三个大棚蔬菜基地和为数众多的水果种植,年创产值1600万元,实现利润300多万元,仅顺欣花木公司就实现年利润30余万元。几年前,这家主要经营花卉苗木的农业企业因资金困难一直未有大的发展,信用社经调查认为其经营的项目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积极投放贷款40万元,支持该公司建起了占地31亩的生态园区,经过短短三年的建设,该园区已发展成为集花卉苗木生产、市民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基地,年产值100多万元,解决下岗职工就业65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信用社帮扶的重点优质企业之一。
三、扶持发展农村特色旅游——“农家乐”
几年前,xx镇xx村地处市郊,却“守着金饭碗叫穷”,信用社急农民之所急,主动深入农村与干部群众一道研究分析如何脱贫致富,寻求发展的出路。经过充分调查、论证,最后确定了以“城市为依托,发展农家乐”的经营方向,对全村进行了统一规划、部署,规模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业,信用社提供小额农贷支持,让农民改善房屋设施,对厨房、卫生间进行硬化、清洁化,并请来宾馆服务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旅游接待培训,让“农家乐”的软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服务质量层次更高了。如该村农民张新生全家五口人,因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日夜忙碌也未能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经信用社规划,发放贷款3万元。帮助该户盖起了三层小楼,办起了“农家乐”,生意蒸蒸日上,收入日益丰厚。日前,不仅还清了信用社贷款本息,还新添置了卡拉ok高档设备,建起了ktv包间。该村在信用社的帮扶下,2003年人均收入7200元,实现了整体脱贫,如今的xxx村已成为顺庆区远近闻名的观光旅游地,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领导多次在该村视察,对信用社扶贫帮扶工作给予了肯定。
四、支持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
城郊清泉坝一带原有一批养殖户,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效益提不高,规模上不去,信用社了解到此情况后,深入养殖户中调查摸底,帮助他们进行市场分析、经济核算、确立合理的养殖规模,使养殖户有了正确的市场定位和明确的经营目标,信用社还到畜牧相关部门请来专业技术人员,为养殖户们传经授课,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养殖大户胡泽萍在信用社的支持下,贷款2.5万元,建起了三座养猪大棚,2003年底,生猪出栏150头、存栏100头、猪崽200只,实现净利润2万元。舞凤镇4村12组农民郑晓芳因家庭缺乏劳动力导致经济异常困难,在信用社的帮扶下,贷款2万元建起了养殖棚,养奶牛10头,2003年实现收入8万元,净获利2万元。像胡泽萍、郑晓芳这样在信用社的支持下发家致富的农民还有很多,提到如今的幸福生活,农民们不禁动情的说:信用社不光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真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啊!
五、发放农村消费贷款、切实解决农民困难。
信用社以市政府搬迁和西华师范大学新校区迁入xx镇为契机,大力扶持小城镇建设,加大信贷投放,为农民建房、购房、房屋装修提供信贷资金,使部分农民住上了新房,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环境。2003年以来,信用社发放农民住房贷款736户(次),金额436万元;发放助学贷款
32万元,解决了24名大中专生、160名中小学生上学的资金困难;为农民生病医疗、购买生活用品等提供贷款340万元,信用社贷款支持覆盖农村的方方面面,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
天道酬勤,通过近年的不懈努力,xx农村信用社在扶持农民、优化农业、发展农村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3年实现盈利110万元)和社会效益,农民以纯朴的热忱回报信用社,积极支持该社的工作,该社所辖的滑滩河分社地理位置偏僻,存款余额增长一直徘徊不前,自从信用社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后,截止2004年6月,存款余额由年初的2880万元增涨到346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社农互动,共同发展”的更大跨越。
xxxxxx农村信用社
第四篇:信用社(银行)支持“三农”先进材料
信用社(银行)支持“三农”先进材料
根植大别山 铺就致富路
##市位于豫南大别山北部,是名贯中外的鄂豫皖红色革命苏区首府所在地,人口760万,耕地780万亩,现有11个县级农村信用联社、280个信用社(部)。多年来,全市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以规范服务为基点,唱响支农主旋律,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民增收、促进信用社增效的“双赢”之路。
##年以来,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 334808万元,占辖区金融机构发放农贷总额的95%,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年,全市农业生产在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取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比1999年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15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实力也大大增强。截至##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净增各项存款60443万元,占年计划的134.3%,余额达617855万元。当年新增各项贷款65291万元,其中新增农业贷款57791万元,占当年新增各项贷款的88.5%。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下降25.51个百分点,其中“双呆”占比较年初下降1.41个百分点,分别较省办分配计划多下降20.02个百分点和0.64个百分点。全市农村信用社盈余面达73%,盈亏相抵后,净盈余28万元,同比减亏增盈1746万元,在全省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
——创新支农手段,深化服务内涵
“农兴社强”是信用社发展史上一条至关重要的根本经验。实践证明,信用社背离了支农方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去年初以来,##市信合办积极引导全市农村信用社立足市场定位,深入开展“一联三送两促进”(每个信贷员联系100个农户,向农户送资金、送科技、送信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增效)活动,不断创新手段,深化内涵,提高支农综合服务水平。到去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 2100余名信贷人员共联系农户165138个,同时发放农产小额贷款信用证2.38万本,从而初步建立了农村信用社最基本的综合服务对象和资金信用网络。
首先,开展信贷人员联系百户活动。按照省信合管理办公室的支农精神,该市农村信用社每个信贷员在所包片的责任区内,根据农户的经营项目、市场前景与信用状况,在稳定老客户的基础上,主动联系100个新农户。全市##多名信贷人员在规定期限内联系20万农户,作为信用社最基本的“三送”(送资金、送科技、送信息)对象和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同时印制了《##市农村信用社信贷员联系百户活动手册》,详细载明农户姓名、地址、年龄、经营项目、家庭收入、小额贷款信用证的发放情况和“三送”笔记,要求信贷员每联系一个农户必须如实记载上述明细,并有联系户签名和村委会意见,建立健全了联系百户活动层层考核机制。为使联系百户活动深入开展,市信合办、各联社、各信用社还分别建立联系示范点工程,即市信合办选一个联社为联系点,各联社选择一个信用社为联系点,各
信用社选择一个行政村为联系点。每级组织定期检查、督促、指导联系点开展联系百户活动情况,并促使联系点成为全市、全县、全乡的示范点,及时总结、推广示范点的典型做法,在全市农村信用社系统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浓烈氛围。
其次,开展送科技、送信息活动。为进一步深化支农内涵,从根本上促进社农“双赢”目标的彻底实现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市农村信用社在开展联系百户活动的同时,还开展了向所联系的农户实施送科技、送信息活动。市信合办、联社、信用社及广大信贷人员充分运用网络、报刊、图书、广播、电视或茶余饭后得到的科技信息知识,及时留心做好笔记,或定向传递给有关农户,或由联社汇总编印,散发到农户手中。在为农户提供经济后盾的同时,多渠道、多手段为农户当好科技顾问和信息参谋,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步伐,提供了可靠的智能依托。师河区联社针对辖区几家“##毛尖”茶场仍属手工作坊作业的现状,多方打听先进制茶设备的购买渠道和市场价格,并通过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或农户联保贷款的方式,支持64户茶农购买炒茶机,聘请炒茶技术人员,提高了“龙潭”、“车云”等4个品牌的“##毛尖”的炒制水平、工艺水平和成品效率,提高了茶叶产成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在##年中国##茶叶节“##毛尖”展销会上,他们所炒制的绿茶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每市斤茶叶由原来的150元提高到450元,仅此一项,64名茶农累计售茶增收30000余元。据统计,到去年末,全市各联社共印发“利,技知识问答”24期,发送农户份数达180555份(张、册),受到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
——围绕结构调整,突出支农重点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十五”期间党和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课题,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而最现实的农民经不起产业结构调整失败的打击。针对辖区一些农民观念陈旧、不想调整,信息不灵、不知调整,缺乏科技、不会调整,资金短缺、不能调整的实际情况,全市农村信用社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部署,着力帮助农户发挥地域优势,引导他们走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
(一)重点支持高效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从这一观念出发,他们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转变传统的种植业技术,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的致富项目。至##年末,他们配合市委、政府的“星火”、“丰收”计划,累计贷款9758万元,支持建成高效立体生态种养示范园1668处,培养复合型专业户525名,建成“两优培九”优质水稻基地20万亩,开发进口名优特小杂果林业基地 51个,服务4县17个乡镇营造“京九绿色长廊”高效生态种养带57公里,新建高效水产养殖基地77个,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平桥区是##市重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平桥区信用社在开展向农户送资金过程中,根据蔬菜种植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对引进蔬菜生产的新技术、新品种的资金投入,鼓励农民在河南农业大学专家的指导
下,引进了穴盘式工厂化育苗、温室二氧化碳气肥增湿技术、温室内外滴灌、遮阳网技术,引进美国西芹、韩国金光西葫芦及国外的青椒、西红柿、黄瓜等 20余种名优特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使蔬菜的亩年均效益由原来的##元提高到3000元,特别是日光温室蔬菜亩均年效益达到11000元左右,使该区近郊1480余名农户靠产业结构调整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二)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支农服务过程中,他们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的原则,积极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坚持“种养加”上规模、上档次,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发展道路,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市茶叶、板栗、柳编、银杏、花卉、养殖等高效特色产业都得到农村信用社的鼎力支持,为主导产业发挥龙头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素有“豫南花乡”之称的潢川县卜集镇,在潢川县联社的大力支持下,已跃入我国十大花木生产基地之一。两年来,潢川县联社共向花农提供支农贷款3000余万元,使该乡花木年产值达到2.6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近##元。在农信社的大力支持下,当地花木公司先后成功完成了三峡工程、京九“绿色长廊”、小浪底水利工程、太旧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等大型国家工程和诸多省、市重点工程的绿化或部分绿化工程。
——更新支农观念,帮农脱贫致富
为更好地支持农业生产,方便农民,该市信合管理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了“一个重心,两个确立,三个为主”的信贷思路:即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为重心;确立以农为本的办社宗旨,确立支农出效益的观念,把服务对象转向广大农民;以农副业生产贷款为主,以农户贷款为主,以社员贷款为主。围绕上述信贷思路,他们立足辖区实际,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杠杆作用,实现贷一户、促一户发展,支持一村、带动一方致富,让更多的农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一)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民以食为天,农以粮为本。”他们一直注重通过信贷倾斜夯实农业基础,每年春耕生产开始前组织人员对全市 217个乡镇春耕生产所需资金进行摸底调查,做到早计划、早布置、早投放、早落实。去年以来,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发放春耕生产贷款3585万元,帮助农民购买种子、化肥4.5万吨、农机具0.3万台,购买牲畜1215头,真正为春耕生产送上“青苗款”,奠定了全年丰收的基础。特别是去年全市遭遇50年来特大旱灾,市办两次下发通知,要求全市农村信用社切实把支持抗旱救灾当作支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出现了哪里有旱情,哪里就有信贷人员服务的情景。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发放抗旱救灾贷款8851万元,支持打机井2854眼,购柴油5320吨,大中小抽水动力设备13857部,各类抽水管道54670米,累计抽水1亿余立方米,为服务辖区农户抗旱保秋、改茬改种、减少损失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双满意的效果。(二)积极营销小额农户贷款。以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体,全市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组织农村闲散资
金和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方面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对3000元以内的小额农贷,实行送贷上门,或贷款上柜台。农户小额贷款信用证的发放和推广,不仅简化了贷款手续,而且方便了农民贷款,促进了贷款营销工作的开展。去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信用证2.38万本,营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715万元。当地农民把小额贷款信用证形象地称为“绿色贷款通行证”。
第五篇:银行对临沭“三农”支持情况的调查报告
银行对临沭“三农”支持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日,我支行组织人员到近年来辖内“支农”情况进行了的调查和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临沭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自====年的发放支农再贷款以来,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五年内共累计发放支
农贷款==万元,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至====年临沭gdp总值达==.=亿元,增长==.=。逐步形成了“东茶、西菜、南桑、北柳”的产业格局,“公司 农户”的特色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依托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全县工业的主力,柳编、脱水蔬菜继续快速增长,成为我县对外贸易的中间力量,稳居全市九县第二位。农民收入也明显提高,====年全县农民纯收入达到====元,增长==.=%。与此同时,金融业务也快速增长,====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亿元,增长==.=%,各项贷款余额为==.==亿元,增长==.=。其中农业贷款为=====万元。在支农中,农行、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是支农的主力。农行主要是对涉农企业支持,农村信用社主要支持农民和农村个体工商户致富,农发行主要支持粮棉油收购等。
在人行利用支农再贷款的引导下,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万元,主要来源于存款资金,一部分来源于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主要用于农户生产资料,包括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和土地承包等。其次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占全部支农再贷款的近==。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户的经商意识不断增强,有的农民开始从事农副产品经销和其他商业活动。其他有==的支农再贷款用于第三农业经济组织,主要是购买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建设和城镇建设。在发放支农贷款时,突出了支农重点,重点支持了粮棉油生产、柳条种植和加工、板粟种植、大棚蔬菜、养殖牛、羊、鸡、猪、鹿、貂桑蚕养殖等特色项目,以及带动“三农”经济发展服务的蔬菜脱水、粮棉油加工等龙头加基地型企业。在贷款方式上,对农户贷款需求进行调查和信用评定。根据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全县共评出信用村==余个,信用户=万余户,完善了农户经济档案,并对所评出的信用户颁发了《农户贷款证》,达到户户有档案、户户有等级,为农户贷款的投放提供了可靠依据,切实提高了小额农户贷款的质量。目前根据联社调查组在全县支农再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调查看,所有受到支持的农户、个体经济组织及各项开发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预期目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经济共增加=====多万元的收入。
农行作为支农的主力,累计向涉农企业发放贷款约=亿元,其中====年累计向食品加工企业发放贷款==笔,金额====万元;向化肥生产企业发放==笔,金额=====万元,支持化肥、脱水等重点骨干企业发展,为这部分企业产品上质量、上水平和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带动了我县蔬菜等基地的建设。今年以来又新发放涉农企业贷款约=亿元,其中贴现贷款约=亿元。另外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对化肥、柳编、脱水等涉农企业给予较大的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万元,全年累计发放贷款=====万元,其中发放粮食流转贷款===万元,收购小麦===万公斤,;累计发放棉花收购贷款====万元,收购皮棉======担,平均收购价===元/担。粮食风险基金累计补贴农户===万元,其中直补农民===万元。
二、支农贷款效果分析
=、农村信用社支农情况和“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实施效果。
====年农村信用社全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万元,====年全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万元,同比增幅达到==.=%;====年底农业贷款余额=====万元,较年初增加====万元。对于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的支农贷款在利率执行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浮动利率,浮动区间在=.=至=.=之间。对于致富办确定的致富工程项目贷款,采取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在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区间内实行利率上浮幅度较小(按基准利率的===%),增加了农户盈利空间。
根据县委、县府“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实施意见以及县“致富办”的项目支持范围,我支行偕同农村信用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截至====年年底,累计为====多户发放了贷款,累计发放贷款金额====万元,其中农户生产贷款累计发放====户,累计发放金额====万元;养殖业贷款累计发放====户,累计发放贷款金额====万元;农业生产资料贷款累计发放====户,累计发放金额====万元;个体工商户贷款====户,累计发放贷款金额====万元;农户消费贷款===笔,累计发放金额===万元;其他类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