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习惯 塑造人格 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培养习惯 塑造人格 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材料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始建于1972年。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近1700人,教职工160余人。学校多年来坚持质量强校,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加大规范办学管理,不断创新管理途径和措施。近年来,在以“家”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引领下,明确学校育人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同时,不断深化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教育行风建设,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树立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形象,社会信誉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单位、辽宁省和谐校园、辽宁省五一巾帼先进集体、辽宁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本溪市先进集体、本溪市绿色学校、本溪市德育先进学校、本溪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本溪市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本溪市教育局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本溪市教育局礼仪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
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师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的关键所在;是师生健康成长,实现人生目标的思想基础。因此,学校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融入学校常规工作中,常抓不懈。
一、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孙士崇、校长刘喜彦为组长,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为组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此项工作。具体工作部门——学校纪委:负责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学校德育处: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明确分工、明确责任,使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得到组织保障。
二、完善制度建设 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家”文化的核心——和谐,责任与爱。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学校提出了师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办学理念:
以生为本,为学生接续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石 以师为本,引导教师做一个幸福的职业从教者 育人目标:
培养师生做优秀的社会公仆,具备“五个一”的素质:一个健全完整的人格、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一个适用于己的学习方法、一个终身受益的知行习惯、一个品味高雅的艺术爱好。
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工作规范,如《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好习惯八十条》、《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学生文明礼仪二十五条》等。
三、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
(一)环境建设工程——“家”一般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走进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厚重而典雅的“五个一”育人目标,师生育人立学的“四道”走廊文化及围绕此核心设计的学校每一处设施设备呈现在眼中,典雅中透露着活力,精致中蕴含着关怀。27中学多年来实践着学校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对优秀人才的高培养,以“五个一”育人目标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让学生的智能与情感态度得到了最好的融合和发挥。这不仅是二十七中学的育人目标,也是二十七中学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
(二)教师培育工程——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
1、建设一支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一个团结、民主、廉政、务实、高效、创新的领导集体。
2、注重师德建设,建立师德考核机制与考核队伍。
3、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师德意识。制定《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师德规范》,以条例规范的形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要求、约束、规范和指导,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形象。
4、开展“读经诵典、润教人生”的读书活动。要求教师每个学期要实现1123目标(即阅读一部教育专著、撰写一篇教育论文、阅读体会两则、撰写3000字读书心得)。
(三)学生培育工程——独具学校特质学生的培养
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德育进程中,我们遵循并采取: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坚持“一个注重”——调查研究;保证“二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二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立足“三个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拓展“四种育人途径”——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现“五个培养目标”—— 养成人生九种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具有强健体魄;学会一种特长,掌握生活技能;确立正确人生目标。
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
教育的使命是传承与发展。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传承五千年文明古国的道德观念;发展学生的智能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心理与身体。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促进学生由物化的“人”向文化的“人”转化。教育是一项以智慧激发智慧,心灵滋养心灵,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其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要完成教育的历史使命,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不折不扣的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坚持一个注重——深入调查研究
从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的目的出发,始终坚持深入研究,研究家长对教育的需求;研究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研究教师工作需求;研究目前德育工作现状;研究德育工作策略。以此为科学制定德育工作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由于学校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到学校读书的目的也在逐渐改变。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对家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二十七中的家长中有60%以上的就是为了升学,其他的无所谓。还有将近20%的家长可能是虚荣心的驱使,觉得把孩子送进二十七中学有面子,至于学得怎样无所谓。通过学生问卷,了解到学生“重智轻德”现象较为普遍。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以成绩论英雄”观念左右教师的从教行为。为解决以上问题,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家校合作共建,学校自2012年成立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家长学校以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更为紧密,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能够尽职尽责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能够在全体家长全方位的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对学校发展中的决策进行解析,同时学校能够依托致家长一封信、家校联系卡、校讯通、家长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家长也可以通过以上平台与学校和老师及时联系和沟通,以便更好的为孩子的成长创建最好的家校教育资源。
二是打造学生的成才观,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培养学生讲文明、树文明形象入手,开展“让文明走进校园,让校园走向文明”教育活动。利用板报宣传文明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利用升旗仪式发出倡议并举行签字仪式,召开班会学习学校印发的《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学生文明礼仪二十五条》《一日常规》,评选学校文明礼仪师范生等。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活动,学生行为习惯明显改变,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加深了对人才观的理解,不再把分数看成是唯一的人才标准了。
三是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尤其是班主任的育人观。众所周知,二十七中学是全市瞩目的顶尖学校之一,其管理水平、发展态势、尤其是升学情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多年以来,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教学成绩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逐渐形成了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加上现阶段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削弱,更让班主任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我们把转变教师育人观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德育工作思路,确立德育工作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在校领导层面确立德育工作重要地位,为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其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促教,德智兼顾”理念逐渐渗透并扎根教师心里,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发展观。学校利用教工大会、班主任培训会、橱窗和宣传板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宣传正确的育人观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促使教师树立正确育人观,进而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
第三,以活动为载体,检验德育成果。通过家长会的组织,班会的设计与组织,“让文明走进校园,让校园走向文明”活动的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的组织等,我们欣慰的看到,老师们的育人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提高,开始关注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开始主动利用活动为契机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已经初步形成。
保证“两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德育。人的行为受到观念支配,学校德育遵循“形成观念、培养情感、训练行为”的育人规律。一是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二是在师生中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进而认同学校德育工作,自觉投身于德育工作;三是制定德育工作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训练行为,养成习惯。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德育。不同年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认知特点合作自控能力都不同,若要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应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特点来进行。我们采取了分年度实施德育的办法。初一年级侧重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二年级侧重于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初三年级侧重于责任意识、抗挫能力培养。循序渐进最后形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实施“两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即德育”。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其成长过程中自然受到社会各种现象影响(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此,不必刻意回避社会问题,应积极主动的利用社会上鲜活的教材来育人,正面的充分利用;负面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用于警醒自己、教育自己(腐败问题、不正之风等)。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只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德育才能取得实效。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教育学生,用学生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升旗仪式、午间阳光校园广播、各类优秀学生评选等宣传身边先进典型、校内发生的新闻、好人好事等)。
立足三个建设——德育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 一是德育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建设突出三训:师德建设培训、专业化发展培训、教学改革与创新培训。依托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平台,以师德培训为核心有计划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三训”,同时通过规范、细化、量化教师的评价考核细则,开展多种教学拉练活动,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师德认识和业务能力,推优树优学优,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的社会信誉度高、家长满意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是学生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重在终身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设条件深入挖掘在校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能力,通过德育常规管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系统的习惯教育;通过深化非中考学科的兴趣课堂改革和中考学科目标教学课堂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特色活动小组的活动延伸和拓展学生的特长发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情趣爱好;通过教师引导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感召下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亲朋、热爱社会,热爱集体和国家,使学生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健康的体魄(具备一种体育爱好或特长);掌握适合并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稳定、持久、和谐的良好习惯;至少具备一种艺术情趣或爱好。
三是德育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的设施和环境建设,保障教育教学安全有序、现代高效的发展。以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实现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文化、美化、绿化、净化、现代化。
拓展四种渠道——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首先,抓住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这一育人契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基本形式,贯穿学生校园生活始终,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育人资源,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找准德育渗透点、利用德育渗透点,并将这一要求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次,充分发挥德育活动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重点,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富于教育意义的十二项主题德育活动。
1、贯穿德育工作始终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主题为“让文明走进校园,让校园走向文明”的升旗仪式倡议字活动;标语、橱窗、班会等宣传教育活动;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等,培养学生树立文明意识。
2、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培养活动。分年级进行规范教育活动,七年级入学即进行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学习《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文明礼仪规范二十五条》、《一日常规》、《九种好习惯》、《学会四会》,让七年级学生在入校之初就能了解学校的规范制度,用规范指导自己的初中生活,开展“好习惯 好人生”,主题活动,通过培养和训练,促进学生养成决定人生命运的好习惯。
3、旨在展示学生才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及体育系列活动。每年的11月活动的开展给孩子创造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活动中还将进行 校园英语口语大赛,校园器乐大赛,书画作品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在活动中唱响青春旋律;新年文艺汇演中师生同台竞技,各领风骚。
4、结合国情、校情,开展主题鲜明的升旗仪式活动。(如培养文明习惯、诚信考试、清明节主题升旗仪式、学雷锋献爱心主题升旗仪式等),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好习惯教育等
5、培育爱家乡、爱祖国情怀的清明节参观活动。主题“追忆历史 传承文明,爱我家乡 共创未来”,学生参观本溪市博物馆,徒步烈士陵园,追忆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
6、旨在培养学生国防意识,训练学生意志品质的军训。学生在入学初将军训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让学生接受军事化训练。
7、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潜能的科技教育活动。于宏达同学代表本溪市参加省和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
8、旨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常年如一,安全疏散演练常态化(每月第二周下第二节课如期进行)。
9、旨在矫正学生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0、旨在激励先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开学典礼。聘请清华、北大优秀学生为学生做励志报告。(每学期一次)
11、“让践行优秀在我心中扎根”优秀学生励志行主题实践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学校获奖学生免费到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沈阳科学宫、辽宁省博物馆、九一八纪念馆、抚顺雷锋纪念馆、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等)
12、开展“尚德成才”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美德教师”、“美德少年”评选活动,涌现一批美德教师和美德少年,让雷锋式“美德师生”在学校成长。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定了《家长学校章程》和家长学校相关制度,完善了学校家长委员会,根据学生家长的申报和全校家长对自愿申报的家长同志进行民意测评、推荐,经学校指导小组研究,确定被推荐人选,征求个人的意见后确定,选取了22名家委会成员,学校颁发了聘书。家长学校的成立使学生家长能够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教育,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家委会成员能够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和支持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二是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育子方法。每学期聘请著名的教育专家对全校学生家长做一次家教报告,并在每月第三周周四或周五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 活动,长年坚持,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三是指导家长率先垂范,用自身榜样的力量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第四,不忽视社会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
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5+2小于0现象)。一是利用社会鲜活的教材教育学生。
二是利用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四学:学军、学农、学警、学历史)
1、新生入学第一课——军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社会实践——学农。(组织得力,受到基地领导、员工的高度评价)
3、社区活动和警校共建活动——清除小招贴、爱警日等(给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机会)。
4、参观本溪市博物馆——爱国从爱家乡做起(了解本溪历史,激发爱家乡情怀)。
实现五个育人目标
通过三年的教育实践,基本实现培养目标:
1、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
2、健康的体魄(具备一种体育爱好或特长)。
3、掌握适合并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4、形成稳定、持久、和谐的良好习惯。
5、至少具备一种艺术情趣或爱好。
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努力构建“和谐——责任与爱”的学校家文化,彰显环境育人的特色.学校一直坚持道德教育为首,素质教育为重,培养学生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空间里体味成功的快乐,营造出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整体奋发向上、斗志昂扬、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蓬勃态势。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 2014年9月
培养习惯 塑造人格 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材料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
2012年11月
第二篇: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姓 名:赵冬梅
单 位:胜利油田第一小学
时 间:二00四年三月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可以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素质之一。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如果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习惯成定式,孩子以后就会自然而然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
那何谓习惯呢?习惯就是一种行为,是由于长期重复或练习所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自然的、不假思索的、不知不觉的行为。譬如走路,便是一种习惯的行为,是不必加以思索的,假使到了“邯郸学步”的地步,恐怕连路也走不好了。
那么,良好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呢?也许,木桶理论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解释清楚。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对148名杰出青年和115名被判处死刑的问题青年作过对比分析,发现决定他们命运迥异的不是其它,而是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的差异,可见习惯关乎人的一生。
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研究表明:0至6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启蒙,6至12岁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10岁左右儿童性格开始形成,而至16岁左右独立人格基本形成。因此,小学阶段是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的敏感期、关键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完善、发展。只有拥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拥有健康的人生;如果童年时代养不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后天矫正非常困难,同时还会潜藏着种种危险。
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习惯培养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教师要做“有心人”,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学生,大处着眼,从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一切为了塑造未来的有用之材;而习惯培养又是具体、微观的,教师必须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抓起。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学习虽说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也存在一个捕捉最佳时机、形成扎实根基的问题。小学生可塑性很强,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视,一旦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想去改变或矫正就比较困难了。例如读写姿势,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读好书、写好字,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骨骼是否正常发育,视力能否保持正常,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
从学生一入学,我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良好习惯。如:写字、读书时坐姿要端正,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大约一尺,胸部与桌缘的距离大约一拳,握点离笔尖大约一寸;写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干净,免得弄脏习字本,写完字以后,把铅笔放起来,以免折断笔尖;引导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同时教师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由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他们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人的一生来说,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而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在生产、工作岗位和生活实际中自学,则是终生所需,这以后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不难设想,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来即使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趣味地去读书、去学习、去交际。学生时代播下的良种,便可赢得未来的丰收。因此,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若干年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像细胞溶进血液一样融入他们的素质,他们将成为“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人”的一代。
二、倡导“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
周弘和他自幼双耳失聪的女儿周婷婷,20年来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周婷婷在伟大父爱的精心教育下,三岁半开口说话,8岁会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0岁在美国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3月,她被评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位不平凡的父亲充满灵性的教育——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上课铃声已响,可很多同学还未做好准备。这时,你如果发现并及时表扬了最先坐好的几位同学,“* * 坐得真棒!”“* *今天多精神啊!”不出五分钟,全班同学都会悄悄地、迅速地坐好了。此时你的心情,学生的心情,整个教室的氛围一定是令人愉悦的,一堂课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相反如果此时“啪”地把书往讲桌上一甩,指指点点地训斥学生:“你干什么呢?”“上课铃听到没有?”甚至再将这群“屡教不改”的孩子好好惩罚一顿,结果即使也很快安静了,但想必你的心情,学生的心情,乃至整节课的气氛都大不一样了吧!
出错犯规,其实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印记”。尽管宽容难以完全避免对错误的迁就,但我们仍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教育专家魏书生一直喜欢与那些所谓的“差生”打交道。他们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考试只有几分,原本是一群整天生活在“惩罚”中的人。但他们在魏老师真挚、宽容、细微的爱心中,渐渐步入正轨,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少人还有了大出息。这正说明,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上的,也没有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每一天,我都提醒自己:蹲下来,跟孩子在同一视线,站到孩子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世界。对每一个学生我都对他们寄以更高的期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及时鼓起他们的勇气,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前只有最优秀学生才能评选的班干部如今换成了在某方面有特长、有进步的学生,哪怕仅仅是说话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都有机会当选。孩子不敢与家长说的话,可以找老师倾诉。平时调皮的孩子,我除了耐心开导,还让学生每人写出一条优点(如爱劳动、衣服干净之类),汇集成一封信交给他,结果家长通过打骂没有管教好的孩子,如今改掉了坏习惯。起初一些不理解“赏识教育”的家长们也纷纷认可了我的做法。
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每个孩子都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世间的,而我们长辈总是舍不得给孩子一句合适的赞赏,总是对孩子喋喋不休,生怕孩子翘尾巴。赏识成了孩子渴望的一件奢侈品,在否定与警告中长大的孩子在心理上重复着父辈们的悲观心理。”,我认为,孩子的心灵是张白纸,关键看教育者怎样绘制。如果在学校和家庭中推进尊重和平等的教育,让每一位老师和家长从爱出发教育孩子,那么赏识教育所倡导的“尊重、平等”的观念一定会带给他们一生的影响。
三、采取分层管理,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然他们在同一个班级学习总有他们共同的基础和需要,而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上又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受到社会影响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在他们自身发展的各方面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各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方式和时间也常因人而异。
因此,我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摸清他们学习底数,掌握他们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后,登记造册,对他们逐个进行科学的分析,采取分层管理,注意个别对待,加强个别指导。一方面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如对观察力薄弱,感性经验储备少的学生,注意引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学习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作业要仔细认真;对行动缓慢、反映迟钝的学生,鼓励他们提高作业速度,勤于思考;对视觉听力不好的学生,照顾他们坐在合适的座位;对成绩差的学生,冷静地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出改进的方法,避免其产生自卑心理和矛盾的心理压力;对思维能力强但学习不够勤奋的学生,多给以难度较大的作业,要求他们精益求精;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多检查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精力注意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如鼓励差生“自我竞赛”,引导他们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相比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培育健康心理。通过分层管理,既转化了“差生”,使之跟上全班以保证大面积质量,又抓好“尖子”学生的培养,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更扎实、更深刻地打好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班级整体水平,得到了家长的好评。
谁都无法否认习惯的巨大力量,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随。国外有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也有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本文的最后,让我们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加里埃尔拉·米斯特拉尔的一句话:
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儿童不能等——
他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发育,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是今天!
第三篇:良好的习惯培养人格
良好习惯培养人格--听《 孙云晓教授讲座》有感
有幸得到实验中学的邀请,我们来到泰山影剧院聆听孙云晓教授的讲座《良好习惯培养人格》,受益匪浅。孙云晓教授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听众聚精会神、笔走如飞。整个会场座无虚席,教授铿锵有力的讲述回荡在整个会场,给教师、家长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有一种仿如大悟的感觉。回想起以往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的种种困惑,在听了孙教授的讲座后得到了逐一的解开。
如今家庭教育倍受重视,这不仅源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源于当今的孩子更难教育。孙教授的理论应运而生,给了我们很好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导。孙教授的讲座从四方面进行阐述: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二.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好坏决定了教育成败;三.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四.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
孙教授的讲座让我们醍醐灌顶,给我们的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良好习惯培养人格”应成为家庭教育的座右铭。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维德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孙教授一再强调“习惯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个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需要21天,稳定形成需要90天。身为教师的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了吗?为人母的我不禁惭愧:自己的孩子至今有几个好习惯?孙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习惯养成的五个步骤:提高认识——明确规范——持久训练——及时评估——形成环境。其中,尤其要关注细节指导,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改正坏习惯要用减法。
健康人格集爱心、学习、责任、自制、尊重于一体,为人母者、为人师者尤其要注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不能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人格形成。教育以育人为本,只有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端端正正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贡献于社会。“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命运,关注习惯养成,培养健康人格。讲座上,让我获益不浅的还有:
一、认真聆听孩子的说话,孙教授在讲座上谈到我们作为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放在高高的位置上,必须与孩子持平,让孩子认同彼此是朋友,是一名可倾诉的对象,不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不要让彼此间形成一种代沟。
二、言传身教。要教人,先律己。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因为孩子处于一种学习阶段,潜移默化地会把我们作为他们的学习对象,所以我们必须要以言传身教的方法,让孩子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习惯。
早段时间,更听街道举办的“孝道”方面的宣传教育,我觉得,将这些结合到孙教授的教育理念上,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相信,我们的下一代将来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如今的社会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好榜样,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给孩子最好的锻炼。父母也不要以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阅读,多带孩子见见外面的世界,开阔孩子的视野情操。
第四篇:砥砺意志,培养习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20081028
砥砺意志,培养习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碧桂园威尼斯中英文学校
陈玉忠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反思维新变法失败的阵痛中,写下了《少年中国说》,他不无犀利地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此段文章寄托了梁启超对青年成长、国家昌盛的殷切希望。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面对我们青少年教育和成长中的一些现状,我们越来越感到梁老先生这句话的高瞻远瞩和深远意义。
两个镜头,让我们反思青少年教育之痛。
镜头一: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和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草原探险夏令营。中日两国孩子每人负担20公斤,匆匆前进。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要求,他们至少要步行50公里,而若要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公里。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则几乎是空的,装样子,或只背一点吃的。才走一半路,多数中国孩子就粮尽水光了。只好靠后勤队支援;野炊时,凡是又白又胖却不干活的,全是中国孩子。在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带走,而中国孩子却一路走一路丢杂物……一位漂亮的中国女孩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蜷缩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生泪如滚珠,于是被送回大本营。而身材矮小的日本男孩黑木雄介,路上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当中国领队让他放下背包坐车时,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老师和家长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出发之前,日本家长乘车来了,把鼓励留给发烧的孩子,毫不犹豫地乘车走了。然而,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中国的一位少工委干部却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
【感言】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这么多的弱点!日本人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意志薄弱,不能吃苦,耐挫力差,缺乏环境意识和生存能力等弱点,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无论日本人的断言正确与否,但值得每个中国人震惊和忧虑。较量绝不只在孩子们中间,21世纪是当今青少年的世纪,那时,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将取决于当今一代青少年的知识、意志和品格。
镜头二:在1998年的特大洪灾中,溃堤时,湖北嘉鱼一个年仅六岁的小朋友江姗正和妈妈住在奶奶家。听到“溃口了”的呼喊后,奶奶、妈妈带着她夺门而逃。他们没跑多远,洪水就淹到奶奶的肩上。奶奶奋力把小江姗托上一棵树。“别放手!搂住!”奶奶的喊声没完,她就和妈妈被激流冲走了。后来,一个猛浪把树 杆打断,与小江姗在同一棵树上的5人同时落水,卷入洪流。小江姗抓住手中的树杆,在汹涌的洪流中翻滚起伏,呛得她连喝几口水……其他4人都不见了。几经挣扎,她感到筋疲力尽,改用比较省力的仰泳。又不知漂了多久,小江姗的头猛然碰到了硬物,原来是棵树。小江姗翻身抱住树,又用脚缠住树,一把一把地往上爬,直爬到超出水面的树杈上。她坚持了9小时!终于等来了救命恩人解放军。被救到冲锋舟上的小江姗,四肢僵硬,脸色铁青。
【感言】江姗能劫后余生,一是她学会了游泳、爬树等在洪水中自救的技能。二是她有非凡的毅力和顽强的坚持。三是她机灵敏捷,善于利用一切机会。
砥砺意志,培养习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秉持何种原则和思路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我觉得,青年毛泽东求学时所提倡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可以作为我们培养青少年身心素质的指南。
下面,笔者就结合所在的碧桂园威尼斯中英文学校在这方面的实践来谈谈对“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理解和体会,以抛砖引玉。
在发展青少年身心素质健康、均衡发展方面,我们一直实施“两大工程”:
一、第一大工程:意志品质的锤炼工程―――让学生的身心素质更加健全。
1、理论基础:
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越来越成为人们成功的能动性因素,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要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和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他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怕挫折、愈挫愈勇的意志和品质。这种意志品质对于当今多为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体能和意志品质锻炼的实践探索:
1)体能的锻炼。坚持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的意志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
A.全体学生的每日体能训练。自学校开办以来,每天早晨和每天下午,学生都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体能训练。以跑步为主要方式,低年级每人每天跑1800米,高年级每人每天跑2600米。跑步完毕,还要分组进行俯卧撑、蛙跳、仰卧起坐、球类运动。风雨无阻,保质保量坚持开展至今。体能锻炼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极大提高,而且,在坚持锻炼的过程中,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B.高年级学生的每周环岛长跑。鉴于高年级学生的体能素质,他们每周要进行一次环威尼斯岛的越野长跑,全长约5公里,除个别特殊体质学生可以申请不跑外,其他同学都要参加。从参与情况来看,最快的学生跑完全程耗时28分钟,最慢的也只用了32分钟。且没有掉队的现象。最近,我们 组织学生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有意没有动用车辆接送,结果,在太阳底下往返十二公里的路程,学生没有一个落下,精神饱满地参加全程。C.体育特长学生的培训。针对个别有体育潜质的学生,进行田径、球类方面的培训,组织其参加一些赛事活动,以激励他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2)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等非智力因素的磨炼。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A.环境的布置。在学校宣传橱窗、大厅、廊柱、教室墙报等关注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布置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名人事迹宣传内容,以可读性强、主题突出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教育。
B.开展名人教育活动。充分发掘古今中外一些能体现相关教育意义的名人事例,作为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典型材料。每个学生至少要能熟练地讲述出5个名人事例,并把它们作为自己学习生活成长的榜样。
C.作为名人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学校专门组织“光环背后的拼搏”故事演讲会,借鉴人类文明史以及奥运史上一系列的以顽强不屈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事例,进一步将学生关注的目光引向荣誉背后的人生意义,等等。将时事引入教育,更好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贴近了社会和生活的实际。
二、第二大工程:良好习惯的培养工程―――让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健康。
1、理论基础:
好习惯,好人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因此,我们认为,千积万累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断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强行为习惯训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三大教育“的实践探索:
1)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是做文明人最基本的要求,我校师生有一个基本的文明礼貌规范,即“见到师长、来宾,在2米外停下步子,鞠躬行礼并用英语问好”。老师做好表率,同学们积极响应,校园文明礼貌蔚然成风。市教育局王副局长好几次来校检查工作,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学生的文明有礼,于是,在有一次何副市长来校视察时,王副局长深有感触地向市长介绍我校学生的文明礼貌说:“他们这个学校的文明礼貌规范的确是不错的,学生不是表面上点点头敷衍一下,而是标准的九十度鞠躬问好,很自觉,很认真的!”鞠躬问好虽然只是个细节,但是却有着举一反三的奇效。
2)“我能行”的信心教育。我校坚持开展以“我能行”为主线的德育活动,激发每个学生内心的自信系统。活动旨在树立学生自信心、进取心,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从小就相信自己成为强者,能够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并学会合作,乐于助人,求得共同进步。“我能行”活动形成了八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并且呈层进式表述的口号:“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还要助人行;互相支持行,合作大家行;全面发展行,创造才最行!”活动范围广,深入到了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课堂提问“我能行”使课堂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劳动“我能行”使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甚至包括了社会调查等综合性实践项目;文明礼貌“我能行”使文明有礼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和行为;英语竞赛“我能行”使英语竞赛成了练兵竞技的舞台。很多家长在回顾孩子的进步时,纷纷评价自己的孩子变得自信开朗,更加阳光。
3)感恩教育。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的基本的道德准则。我们利用“三八”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为活动开展的平台,开展了“三八”节给妈妈写一封信、“爱心妈妈”评选、采访劳动者、采访家长公司,了解公司创业经历等活动,将感恩教育贯穿其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了解父辈创业的艰辛,理解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并体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的无私的关爱,从而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和享乐等毛病,唤起学生因感恩而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内在动力。今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校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组织全校师生捐献爱心,并将全部41405.65元善款委托交付给湖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人员,请他们转交给有关部门用于援建“千秋中学”,省青基会和报纸媒体对我校师生这一义举给予高度评价。
诚然,上述做法仅仅是我校在实践学生意志磨炼和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一点不 成熟的做法。当然,德育实践也逐步显现出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意志和品质是青少年正常学习和日后工作的保障,所有成功者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在青少年阶段能否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前所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青少年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未来的国家意志和国家强健形象的基础,因而,这是我们所有教育者应该永远思考和不懈实践的问题。
第五篇:幸福人格塑造
幸福人格塑造二拥有正能量
一.总体目标:
通过团体活动,帮助学生寻找快乐、留住快乐,升华到创造幸福,并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行动去调节和保持快乐的情绪,提高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获得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团体活动对象及规模
10-13儿童(小学生)及父母,20人左右
三.活动时间
90分钟
四.活动方案设计
第一阶段:暖身活动——体验快乐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送给大家一个见面礼,你们猜会是什么呢?
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灿烂的笑容,银铃般的笑声,还有无比快乐的心情!来,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把手舞起来,把脚动起来,让整个身体扭起来吧!(学生一边唱健康歌,一边做健康操,体验快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音乐做健康操,快乐吗?
师:快乐是一种美好的情绪体验,能让人身心健康,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有积极的影响,我们今天活动的主题就是“快乐的我”。
人来到世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追逐着快乐,躲避着烦恼。但是快乐和烦恼却象是一对孪生姊妹时刻追随着人们。她们不管你是贫穷或富有,稍不注意她们就变换了面孔。快乐和烦恼常常伴随我们每个人,而如果总是想着不顺心的事情,那么就会困扰自身的心境,视万物为忧愁,久之,将导致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有必要去发现愉悦的东西,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寻找身边的快乐,保持良好的情绪。
第二阶段:快乐的我1.传快乐球游戏——说快乐
引言:古人讲“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们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让一份快乐变成几十份快乐吗?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传起快乐球,注意音乐一停,球在谁的手上就请谁在这个盒子里抽出一张纸条,按照上面的要求说说自己的快乐,让别人也和你一起快乐。(出示课件:快乐球传快乐)
(1)把你最喜欢玩的游戏说给大家听。
(2)把你做的最有趣的梦说给大家听。
(3)说说你在公园里游玩中遇到的高兴的事。
(4)说一件你认为最好笑、最有意思的事给大家听。
(5)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笑话。
教师总结:对了,刚才大家享受到了很多快乐的事情,我们在优美的环境里会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快乐,别人表扬自己的时候会快乐。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可是生活中不会总是阳光明媚,不会总是快乐的,也有不快乐的时候,你们愿意来说说自己有哪些不快乐或者烦恼的事情吗?
(6)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不快乐的事。
2.故事小屋
过渡:不快乐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当你被人误解委屈时你会不快乐;当你失败时你会不快乐;当你处理不好和别人的关系时你会不快乐……如果我们能够把不快乐变成快乐,那该多好呀。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故事主要情节:
“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草帽,小女儿卖雨伞。她们都很孝顺,照说老太太应该很快乐,可是,她却天天愁眉苦脸,为什么呢?原来雨天的时候她愁大女儿的草帽卖不出去,晴天的时候她又愁小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于是她晴天也愁雨天也愁,总是不快乐。一位邻居看到了,告诉她一个好方法,她就天天眉开眼笑了。你知道怎么回事吗?
(1)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小结:原来啊,此后每逢天晴,她就想老大的生意肯定好得很,每逢下雨,她就想老二的伞肯定卖的俏。这么一想,心情就舒畅了。
(2)老太太是怎么改变自己的心情,赶走烦恼的呢?
四人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观点,学生很容易知道,老太太是换了一种想法,所以才会快乐的。
教师总结:懂得快乐与烦恼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有做到掌握方法克服烦恼情绪,才能够让快乐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3)你曾用过什么好方法赶走了自己的烦恼呢。能不能和大家说说?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评选出“快乐天使”。
(板书:倾诉、合理发泄、转移……)
教师小结:你们真是聪明,不但能发现自己身边的快乐而且能把原本的不快乐变成快乐。我们的快乐小博士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快乐小秘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A当你不高兴时,可以深深呼几口气,马上就会觉得心情轻松多了。(试着做一做)B看看漫画和小笑话,说不定你会哈哈大笑起来。(看一幅漫画)C听听欢快的音乐,唱唱欢快的歌,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心情。(听《健康歌》)
3.快乐小天使在行动。
引言:是啊!烦恼、不开心的事,你有,他有,我也有。刚听了大家说了那么多赶走不开心的好方法,我才知道赶走烦恼和不开心是那么简单。现在老师请你们这些快乐小天使们行动起来,帮帮他们,有信心吗?
(1)每个小组选其中一种情况思考讨论:我们怎样帮助这个同学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难以克服的消极情绪?请你把保持快乐的“妙方”告诉大家。
(2)要求: ①每组一位主持人,一位记录员,记在一张树叶状的纸片上。
②每组讨论一个情境,看哪一组提供的方法又多又好。
(3)课件出示情境。(播放音乐《小小少年》)
①自己学习进步了,考试也取得了比平时优异的成绩,可同学们还是不相信,说是偷看同桌的……
②前段期间数学成绩不理想,今天又考砸了,老师要求回家请家长签字。
③父母答应一起吃肯德基或去旅游,结果他们没有兑现。
④和同学发生争执,别人占上风,被同学当成笑柄。
⑤有时事情自已认为是对的,却被老师、同学误解。
⑥课堂上老师提问,没答出,被同学们嘲笑。
(4)展示学生“妙方”。(各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5)小结:真是非常感谢大家。同学们给这些有情绪困惑的同学带来一帖帖好心情的“妙方”,也让我们老师受益非浅。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为自己鼓掌。
4.种棵快乐树
引言:今天这节课老师真快乐,分享了你们的快乐故事,学到了你们提供的这么多保持快乐的秘方,还有看到你们现在一张张开心的笑脸。在活动中,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快乐的方法,那么我们一起来种颗快乐树吧!
步骤:把刚刚在树叶状的小纸片贴在快乐树(一张树干状的纸,并贴在黑板上)上面。总结:生活中到处都有快乐,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就能永远享受快乐。快乐是可以学习,可以选择和创造的。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快乐的秘诀,那么我们以后就要用这些秘诀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烦恼哦!快乐让人年轻,快乐让人充满活力,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点开心,多一点快乐吧!
第二阶段:插上乐观的翅膀飞翔(35分钟)
目的积极思维游戏为解决情感上的难题而设计,处理焦虑、悲观、愤怒以及不自信等。通过了解个人的内心独白以及对事件作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使自己学会作出更合理好的反应。材料:
游戏板,一个骰子,棋子,“问题情景卡”若干
步骤:
游戏准备:把“问题情景卡”洗好后摆到与游戏板图标相符的位置上,如图7-8所示,文字朝下。每位队员选一棋子放到起点上。
规则:
(1)每个学生分发一枚棋子。活动板上有若干格子,每个格子用阿拉伯数字标明,以此表示活动中参与者前进的顺序。并且活动板上的格子中无规律的分布着“回答问题”的字样,以此表示参与者到达此格子回答问题。
(2)每个参与者轮流投骰子,按各自所投点数大小决定棋子的移动进度,先到终点为胜。
(3)在每轮活动中,参与者投骰子后,按投掷所得数字前移相应的格子数目。
(4)当参与者的棋子落到写有“回答问题”的格子时,参与者要在主持人事前准备好的“问题情景卡”中抽出一张交给主持人,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5)主持人以参与者的答案“是否属于积极思维”作为判断标准,以此决定本次参与者的棋子前进或后退,及相应的格子数。
(6)回答如果不属于积极思维则取消下一次投掷骰子的机会。
活动分享:刚刚在活动中有何感受?
教师总结:学会乐观思维的方法
(1)自我心理暗示法:每天清晨起身照镜子,不断重复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比如“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我一定能行”等。
(2)寻找积极事物法。回顾过去一星期,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现突出,有何优点,然后给自己一些小奖励。
(3)倾诉法:找一个合适的对象,说说自己开心的事以及烦恼。或者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消极情绪写下来。
(4)乐在其中法:常常给自己创造快乐,和同学说笑,在YouTube上看搞笑视频,或者创作笑话等。
(5)生理控制法:每天做30分钟有氧运动,身体好,精神好,人自然就乐观啦。
(6)自我催眠:找一个舒服的角落,用五官感受四周的一切,记住其中一种最深刻的感觉。每晚睡前反复练习,重温最深刻的感受,幻想四周,慢慢幻想直到你置身于那个舒服的角落的感觉出现。多做这个练习,可以控制自己心灵舒服的角落。在最紧张的时候,只需要回想这个最深刻的感觉,就能让自己放松、快乐。
第四阶段:诗歌朗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第五阶段:回家问问父母保持快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