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禁毒条例》的公告
【发布单位】813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7-30 【生效日期】2001-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禁毒条例》的公告
《福建省禁毒条例》已由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于2001年7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1年7月30日
福建省禁毒条例
(2001年7月26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禁绝毒品,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和二亚甲基双氧安非他明(摇头丸)、氯胺酮(K粉)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第三条 第三条 禁毒工作坚持禁吸、禁种、禁贩、禁制并举,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综合治理。
第四条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辖区的禁毒工作,公安机关是禁毒工作的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禁毒、戒毒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禁毒、戒毒经费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
第五条 第五条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要发挥职能作用,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活动。
卫生、药品监督、工商、文化、经贸、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交通和民航、铁路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禁毒工作。
第六条 第六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教育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禁毒宣传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禁毒活动,提高公民的拒毒、防毒、反毒意识。
第七条 第七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做好本单位禁绝毒品工作;居(村)民委员会、社区组织负有本区域禁毒责任,开展无毒害社区活动。发现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以预防吸食、注射毒品为主要内容的禁毒教育活动,教育学生远离毒品。
第八条 第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支持有关部门开展戒毒研究工作,鼓励发展传统医药,发挥其在戒毒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第九条 第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戒毒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戒毒机构的作用,提高戒毒成效,降低复吸率。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强制戒毒所,由公安机关负责管理。
符合国家规定开办戒毒医疗机构条件的,经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报同级公安机关备案,可以开展戒毒脱瘾治疗业务,并接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的监督。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和管理劳动教养戒毒所。
第十条 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检举揭发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和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等涉嫌犯罪的人员以及在禁毒工作中有功的人员,给予奖励。
公安机关对检举揭发涉嫌毒品违法犯罪的人员应当予以保护;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依法惩处。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禁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的宣传教育工作。对非法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予以铲除;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查处。
村民委员会发现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公安机关。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供应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收购罂粟果实以及其他毒品原植物。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从事文化娱乐业、旅馆业、饮食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提供场所或者其他方便;发现涉及毒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并根据需要协助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禁止非法研制、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医疗、教学和科研需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使用、储存易制毒化学品(见附件)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自查、登记存档制度,不得使易制毒化学品流入制毒渠道,并接受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
生产、经营、使用、储存下列易制毒化学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每季度向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书面报告生产、经营、使用、储存的情况:
(一)1-苯基-2-丙酮(1-phenyl-2-propanone);
(二)醋酸酐(乙酸酐)(Acetic anhydride);
(三)丙酮(醋酮、二甲酮)(Acetone);
(四)三氯甲烷(氯仿)(Chloroform);
(五)氯化钯(二氯化钯、钯石灰)(Palladium chloride)。
对麻黄素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禁止在食品、饮料中掺用罂粟壳、罂粟籽等毒品原植物或者其他毒品。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开展毒情调查,建立涉毒人员登记档案。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对涉嫌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员进行尿样检验并对尿样备份保存。当事人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检验结果报告书之日起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核。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禁止吸食、注射毒品。一切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人员都必须戒除毒瘾。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对查获的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人员,实行强制戒毒治疗。
未被查获的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人员,可以自愿到戒毒机构戒毒。
经强制戒毒后又吸食、注射毒品被实行劳动教养的,在劳动教养戒毒所强制戒毒。戒毒期间的治疗费用和生活费用,由戒毒人员或者其家属承担。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宜收入强制戒毒所,应当限期在强制戒毒所外戒毒:
(一)患有急性传染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未满一周岁婴儿的;
(三)其他不宜在强制戒毒所戒毒的。
对前款所列人员由公安机关向本人和其家属发出戒毒通知书,并由其居住地公安派出所负责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解除强制戒毒的戒毒人员居住地公安派出所要与当地居(村)民委员会和戒毒人员的亲属,成立帮教小组,对其进行教育和监督,防止复吸。帮教小组可以吸收戒毒人员所在单位的工会、共青团、妇联参加。
公安派出所对戒毒人员要进行回访、检测;对连续三年没有复吸的,可以撤销检测。
戒毒人员戒除毒瘾后,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不受歧视。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三款规定,未经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擅自开展戒毒脱瘾治疗业务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药品、器械及非法所得,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对本辖区内非法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的行为放任不管、隐瞒不报、查处不力的,应当追究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当地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没收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罂粟果实以及其他毒品原植物,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为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提供场所或者其他方便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责令停业整顿,没收非法所得,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发生吸食、注射毒品被查获两次以上的;
(二)一次性被查获吸食、注射毒品十人以上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使易制毒化学品流入制毒渠道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没收非法所得,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违反第二款规定,未书面报告生产、经营、使用、储存情况的,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没收食品、饮料、罂粟壳、罂粟籽等毒品原植物或者其他毒品及其非法所得,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卫生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禁毒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件: 福建省严格管理易制毒化学品名称
表一
1.麻黄碱(左旋麻黄碱)(Ephedrine)
2.麦角新碱(Ergometrine)
3.麦角胺(Ergotamine)
4.麦角酸(Lysergic acid)
5.1-苯基-2-丙酮(1-phenyl-2-propanone)
6.伪麻黄碱(右旋麻黄碱)(Pseudoephedrine)
7.N-乙酰邻氨基苯酸(N-acetylanthranilic acid)
8.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3,4-methylenedioxy-phenyl-2-propanone)
9.胡椒醛(Piperonal)
10.黄樟脑(Safrole)
11.异黄樟脑(顺式加反式)(Isosafrole)
表二 1.醋酸酐(乙酸酐)(Acetic anhydride)
2.丙酮(醋酮、二甲酮)(Acetone)
3.邻氨基苯甲酸(Anthranilic acid)
4.乙醚(醚、二乙醚)(Ethy lether)
5.苯乙酸(Phenylaceti cacid)
6.哌啶及其盐(Piperidine)
7.甲基・乙基酮(丁酮)(甲乙酮)(Methy lethyl ketone)
8.甲苯(Toluene)
9.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10.硫酸(不含试剂)(Sulphuric acid)
11.盐酸(不含试剂)(氯化氢)(Hydrochloric acid)
表三
1.三氯甲烷(氯仿)(Chloroform)
2.氯化亚砜(二氯亚砜、亚硫酰氯)(Thionyl chloride)
3.硫酸钡(Barium sulfate)
4.氯化钯(二氯化钯、钯石灰)(Palladium chloride)
5.醋酸钠(乙酸钠)(Sodium acetate)
6.氢气(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外商投资企业
【发布单位】813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6-09-27 【生效日期】1996-09-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颁布施行《福建省外商投资企业条例》的公告
《福建省外商投资企业条例》已经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1996年9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6年9月27日
福建省外商投资企业条例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七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维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福建省行政区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
本条例所称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及国家允许的其他形式的外商投资企业。
第三条 第三条 政府的外经贸、经贸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协调、服务和管理工作,促进外商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和终止的申报审批
第四条 第四条 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照审批管理权限,办理审批和登记手续。
审批、登记部门在受理申请人按规定报送的全部文件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完成各自的审批、登记或转报手续。但在接受申报材料时,应一次性告之所欠缺的材料及具体要求。
第五条 第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简便、高效的原则,制定出审批和会审办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 第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在经营期间,需要变更合同、章程主要条款的,应报原审批部门审批,并向原登记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审批、登记部门在受理企业按规定报送的全部文件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完成各自的审批、登记手续。
第七条 第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终止,应按规定进行清算,并向原登记部门注销手续。提前终止的,应报审批部门核准后,报原登记部门办理注销手续。原审批、登记部门应在受理企业按规定报送的全部文件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准、注销手续。
第八条 第八条 审批、登记部门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应制订办理外商投资企业事宜的工作规则,并将其公布在办公场所的明显位置。
公布事项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外办公的时间;
(二)办理事项须提供的全部文件材料目录及具体要求;
(三)收费的项目、标准和依据;
(四)完成手续的期限。
第三章 外商投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第九条 第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合同、章程,接受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十条 第十条 外商投资企业应遵守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社会保险等与职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与企业工会依法签订集体合同。
外商投资企业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外商投资企业在批准的合同、章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有权拒绝以下行为:
(一)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检查和处罚;
(二)各种名目的摊派和未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各类收费。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人员在企业按规定缴纳首期注册资本后,可向公安部门申办居住证。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认为其合法权益由于政府部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而受到侵犯,可向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协调中心或政府有关部门投诉并提请协调解决,也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第四章 行政部门及服务机构的工作职责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坚持公正、公开的办事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做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指导、协调、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统计部门依法负责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按规定予以公布。
政府的外经贸部门依法对利用外资情况进行统计。
其它有关部门如需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统计、调查,应依法报请同级政府统计部门审批或备案。
需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非政府部门工作范围及非强制性的社会调查或统计,须经同级政府统计部门批准。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各级地方政府及其他行政部门不得对外商企业进行各项评比活动。确有必要举办的评比活动,须经有关主管部门严格审核同意,然后统一归口省经贸委从严审查,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外商投资企业的年检,应由法律、法规规定的年检部门执行,并应本着方便企业的原则,统一安排。具体工作程序由各地行政公署、市政府制定,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严格执行以下规定:
(一)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检查和处罚;
(二)除法律赋予其强制执行手段的机关外,不得责令银行强行划拨外商投资企业的款项;
(三)不得要求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其指定的产品;
(四)不得对外商投资企业举办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
(五)不得向外商投资企业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服务机构;
(六)不得要求外商投资企业向指定的施工单位发包工作;
(七)不得实施其他违背法律、法规规定,有失公正,损害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社会各种中介机构应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和自愿的原则,依法开展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中介服务活动,公布经有权机关批准的服务项目和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并对其出具的证明文件负法律责任。执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商品和各项服务,不得实行歧视性价格。
涉及国家特殊保护及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项目,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实行保护价格。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福建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福建省涉及外商投资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协调中心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受理外商投资企业投诉,按《福建省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办法》办理。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政府工作人员执行公务,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廉洁高效。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商业秘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拒不接受合法监督管理的,政府有关部门应视情节轻重,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有关部门应依法追究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因履行职责不当造成企业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并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四条规定造成企业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对直接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造成企业损失的,中介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有关主管部门应视情节轻重给予直接责任人相应处分,直至取消其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应赔偿外商投资企业因承担歧视价格而造成的差价损失。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以及在国外居住的中国公民在本省设立企业,适用本条例。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由省人民政府负责应用解释。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常[2002]48号 【发布日期】2002-09-29 【生效日期】2002-09-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的公告
(闽常[2002]48号)
《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已由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02年9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2年9月29日
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2002年9月27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毗邻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本省行政区域毗邻海域的海洋环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第三条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毗邻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并负责防治本行政区域内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毗邻海域的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海事管理机构依法负责所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本行政区域毗邻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本行政区域毗邻海域的渔业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
本条例规定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可以委托其所属的海洋监察机构行使。
第四条第四条 海洋环境保护应当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海洋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鼓励海洋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广泛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五条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因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其权益时,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在保护、改善海洋环境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六条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拟定全省毗邻海域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毗邻重点海域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毗邻重点海域区域性的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海洋生态保护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海域环境容量和国家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本省行政区域毗邻重点海域的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污染源排放控制计划。
沿海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确定的毗邻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污染源排放控制计划,制定本行政区域毗邻重点海域的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本省行政区域毗邻重点海域名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
第八条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对国家海洋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根据本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地方海洋环境质量标准。
第九条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监测、监视规范和标准,管理本省行政区域毗邻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和海洋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全省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网络,定期评价海洋环境质量,发布海洋巡航监视通报,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编制全省环境质量公报所必需的海洋环境监测资料。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其他部门分别负责各自所辖水域的监测、监视。监测、监视形成的资料应当纳入全省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网络统一管理。
从事海洋环境监测的单位,必须依法设立并经计量认证后,方可从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第十条第十条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防治赤潮工作计划,加强赤潮信息管理和预警、预报工作。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沿海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必须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海上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发生海上重大污染事故时,要指挥、协调各有关部门消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或者海事管理机构,发现海上污染事故或者有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时,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调查取证,必要时有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事态的扩大,并依法进行处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或者海事管理机构,有权依法对管辖范围内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检查单位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发生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时,责任人必须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减轻或者消除危害,及时通知可能受到危害和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并立即就近向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或者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及海事管理机构接到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态的扩大。属于其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对事故的性质和危害程度进行认定并处理;不属于其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转交有管理职责的部门,并告知当事人。
属于特大或者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当立即将事故的类型、发生的时间、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质、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初步情况报同级人民政府和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并在查清基本情况后将事故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海洋环境损害和采取的措施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章 海洋生态保护和陆源污染防治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沿海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下列区域的保护:
(一)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
(二)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
(三)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
(四)九龙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五)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六)东山珊瑚自然保护区;
(七)厦门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
(八)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地貌遗址;
(九)其他依法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上述保护区内海洋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和海岸自然性状;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填海、围海;从事填海工程的,应当采取先围后填的方式。
采挖海砂、开发海岛及周围海域资源的,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海岛地形、岸滩及海岛周围海域生态环境破坏的,开发者应当承担整治和恢复的责任。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禁止在半封闭海湾、河口兴建影响潮汐通道、行洪安全,以及明显降低水体交换能力的工程建设项目。开挖、疏浚航道应当避开赤潮多发期。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沿海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统筹规划三都湾、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同安湾、东山湾、诏安湾等重点养殖海域的养殖生产,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施肥。
水产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农药、渔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不得使用国家或者地方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渔药,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海上养殖生产、生活废弃物应当运至陆地场所作无害化处理,不得弃置海域。沿海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重点养殖海域海洋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区域,不得从事养殖生产活动。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的,应当依法向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海洋生物物种释放安全环境评价报告。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并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书面通知申请人。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报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批准的,从其规定。
有关部门应当对引进的海洋生物物种组织跟踪观察,发现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危害的发生或者减轻、消除危害。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或者地方的标准和有关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标准的,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责令其限期治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和完善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者其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入海河口、排污口的监测工作。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滨海沿岸的度假村、酒店、宾馆、医院等单位,其排放的污水未能纳入城市污水设施进行集中处理的,必须设置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港口、码头、船舶修造(拆)厂、海滨旅游点等使用海域或者海岸线的单位应当防止污染物、废弃物进入海域,并负责清除本单位使用的海域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和固体漂浮物。拒不清除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指定人员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使用海域或者海岸线的单位承担。
第四章 工程建设项目污染防治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措施保护海洋资源。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应当合理选址。在本条例规定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和重点养殖海域陆域内,不得新建不具备有效治理措施的化工、印染、制革、电镀、炼油、拆船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工业生产项目。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不得使用含超标准放射性物质或者易溶出有毒有害物质的材料。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其监督。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法定的审批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批准或者省人民政府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跨市、县行政区域毗邻海域的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由省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其他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沿海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必须征求海事管理机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涉及军事禁区、军事保护区的,必须征求军队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因工程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等发生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海岸或者海洋工程建设项目,自批准之日起满五年,方开工建设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海洋工程建设单位或者使用者,应当及时拆除可能污染海洋环境或者影响海上交通安全的废弃的构筑物和附属设施。
拆除废弃的海洋工程构筑物和附属设施,应当编制工作方案并报原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从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五章 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污染防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废气或者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从事船舶供油、残油回收、清洗油舱或者船舶垃圾接收等作业活动的,必须配备相应的作业装备和专业从业人员,并具有安全与防污染操作规程、应急措施和实际操作记录。
在港内从事油料补给和残油、污油水接收处理的船舶,应当依法办理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船舶垃圾应当存放在容器或者垃圾袋内。含有有毒有害或者其他危险物品的船舶垃圾,应当单独存放。
接收船舶垃圾的单位,应当将船舶垃圾集中运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陆地场所进行处理。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来自疫情发生港口的船舶,需要处理的垃圾、生活污水、压舱水、洗舱水,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卫生处理后,方可委托接收单位接收。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载运具有危险性或者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其航运公司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体系,防止船舶海难事故发生,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载运散装油类的船舶应当依法办理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船舶发生海难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重大污染损害的,海事管理机构有权依法采取强制清除、强制打捞或者强制拖航等应急处置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污染损害;由此产生的费用由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承担,未缴清费用或者未提供相应经济担保的,不得开航。
属于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受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造成污染损害的责任人赔偿损失。发生赔偿纠纷时,当事者双方可以依照本条例规定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向海事管理机构或者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调解,也可以依法提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因非法采挖海砂、没有采取先围后填方式进行填海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填海、围海,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并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除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规定收取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由作出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停业或者关闭。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原审批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并处以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海洋工程建设单位或者使用者不拆除或者不按照有关规定拆除可能污染海洋环境的废弃构筑物和附属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来自疫情发生港口的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压舱水、洗舱水未经卫生处理委托接收单位接收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依法对委托单位和接收单位予以警告,并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或者海事管理机构依法予以处罚;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成作出检查;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现海上污染事故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时,没有予以制止或者必要的时候没有采取有效防止措施;
(二)接到海洋污染事故报告后,没有立即赶赴现场调查;
(三)对特大或者重大海洋污染事故,没有按照规定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福建省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管理规定》、《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与本条例不一致的,适用本条例。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的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挥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应有作用。
一年来,常委会共召开6次会议,制定法规5项、修改2项;审查和批准福州市、厦门市法规4项;讨论并作出重大事项决定、决议7项;先后对9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及其部门、省法院、省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12项;组织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39件、建议910件;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50人次,全面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
一、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常委会始终准确站位、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国务院颁发《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通过实施意见后,常委会都认真组织学习贯彻。组成人员认为,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是国家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省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要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和省委要求上来,坚持“四求作为”,认真履行职责,依法促进和保障海西建设顺利进行。
讨论决定有关海西建设的重大事项。根据国务院若干意见,省政府提出《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草案)》,常委会认真进行审议,认为在新的起点上对纲要进行修编,是必要和适时的,建议纲要(修编草案)要更好地与国务院若干意见相衔接,与我省即将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相衔接,更加突出产业合理布局和先行先试举措。常委会提出了修编决议草案,提请本次会议审议。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适应海西建设的需要,常委会听取省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汇报,依法决定任免了政府组成人员,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组织开展有关海西建设的立法工作。涉台立法是我省地方立法的一大特色。常委会审议通过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确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闽台农业合作原则,明确台湾同胞在闽投资从事农业合作的经济活动与本省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并在农地使用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作了先行先试的规定。条例是常委会贯彻国务院若干意见,服务海西建设的重要成果,对于促进和保障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航道管理有利于海峡西岸港口群建设,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航道条例,对我省沿海港湾和内河航道、航道设施以及与通航有关设施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作出规定。组织起草现代物流业促进条例草案,开展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促进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建设等项目的立法调研工作。适应海西建设的新需要,部署开展地方性法规清理工作,这项工作将在今年内基本完成。
重点监督海西建设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组织代表调研和集中视察,都紧紧围绕推动海西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来进行,努力营造有利于海西建设的法治环境。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加强闽台交流合作环境建设的专项工作报告,建议省政府集中力量规划、建设好承接台湾产业集中园区;加快农产品进出口岸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切实解决好台湾同胞反映比较强烈的企业融资难、产业不配套、技术人才不足等具体问题,认真办理台商投诉,维护台胞合法权益。省政府认真办理常委会的审议意见,采取相应措施,推动闽台交流合作。
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中央作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决策,省委认真贯彻,作出了相关重要部署。常委会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召开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专题研究全省各级人大服务“三保”工作,加强立法和监督,促进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监督。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关于我省2009年1—8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要求省政府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抓紧实施产业振兴规划,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审查批准了2009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同意发行2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有效保障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保证增加政府性公共投资资金的及时落实到位,发挥效益。加强对财经工作的监督,听取和审议了2008年省本级决算和2009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了2008年省本级决算;听取和审议了2008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做好下半年预算执行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着重对政府性投资项目、民生投入等重点财政支出领域开展监督。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审议意见。
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三农”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常委会审议通过林权登记条例,规范林权登记程序,设置预告登记制度,明确共有林权权利人持证方式,条例的一些制度设计具有创造性,它的颁行有利于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我省现有林业方面的法规8项,涉林立法已成为我省地方立法又一亮点。审议通过气象条例(修订),有利于保障和促进我省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监督,听取和审议农村土地承包法及我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若干问题的规定、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的执法检查报告,和实施“六千”水利工程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在审议中,组成人员建议要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依法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继续做好集体林权制度的配套改革,妥善处理林地承包经营中的矛盾和纠纷;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健全水利工程管护机制。省政府认真办理常委会的意见和建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农业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关注和支持企业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振企业信心,常委会于2008年12月初及时出台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2009年即对这项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针对条例宣传贯彻不够深入、行政权力运行不够规范、各类协会收费问题依然突出、企业维权环境仍不宽松等问题,提出审议意见,要求加大条例宣传贯彻力度,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常委会还对不同类型企业分别进行调研,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
三、推动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
常委会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注重社会领域立法。常委会在重视经济领域立法的同时,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立法。审议通过了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若干规定、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条例,审议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若干规定草案,批准福州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修订)、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等一批法规。常委会对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作了较大修改,特别是对水下文物保护、涉台文物保护、中央苏区革命文物保护都作了专章规定,体现了我省文物保护立法的地方特色。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若干规定,对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电子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以及危险废物、一次性医疗垃圾的管理等作出规定,有利于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加强对解决民生问题的监督。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相关专项工作报告之前,调查了解法律实施和具体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大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队伍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制定配套法规等建议。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常委会提出的意见建议,组织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培训,调整部门监管职责,开展专项整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
环境保护事关科学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常委会加强对环保工作的监督,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开展座谈、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接受群众投诉等方式,检查我省贯彻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情况。在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组成人员指出环评工作存在规划环评进展缓慢,重审批、轻监管等问题,要求加大规划环评工作,进一步加强环评市场建设,提升环评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以环境影响评价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贯彻实施为重点,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
教育、社会保障等工作与民生密切相关。常委会组织开展对职业教育法、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监督的决定的执法检查。针对我省职业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在教育事业中发展相对薄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建议;针对我省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较低、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制度上缺乏衔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建议。开展我省散居归难侨生活情况调研,并就落实“应保尽保”、解决无房危房问题、增加补助经费等提出建议。对常委会提出的上述意见和建议,省政府逐一认真研究,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努力推动问题解决。
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社会安定和谐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公安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分析了公安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强调要深入推进“平安福建”建设,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切实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省政府十分重视常委会审议意见,认真组织研究办理,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及时排查、妥善处置各类不稳定因素,有效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常委会组织开展了消防法及我省消防条例执法检查,要求进一步加强消防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大执法工作力度,着力解决火灾隐患,强化农村和社区的消防工作。跟踪监督2008年监狱法执法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着眼于促进司法公正,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听取和审议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民事执行工作、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专项工作报告。针对法院“执行难”和检察院办理渎职侵权案件困难的问题,要求法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用好司法手段,密切审执协调配合,加强对执行不力案件的跟踪督办;要求检察院进一步加大打击渎职侵权犯罪的力度,严肃查办事关国计民生的医疗医药、能源环境、安全生产、工程建设、社保资金、司法执法等领域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省两院认真办理常委会审议意见,省法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意见,加强执行工作力度;省检察院下发了相关文件,采取措施,推动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深入开展。
常委会十分重视维护公民的诉求权利,认真做好信访工作。一年来,共受理群众来信6010件,来访3075批6342人,均按规定程序及时交由有关方面研究处理。针对重信重访现象突出,集体访和异常访时有发生,涉法涉诉、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环境保护等问题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情况,加强综合分析和督查督办,积极推动信访问题解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做好代表工作
常委会重视代表工作,召开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专题研究代表工作,并通过完善代表工作机制,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
加强代表培训工作。常委会把握代表工作的新要求,在初任培训和履职培训基础上,举办两期培训班,对代表进行专题培训,安排代表学习宪法、海西建设、“三农”工作、对台交流等方面课程,组织代表就做好审议工作、提出议案建议、开展闭会期间活动等进行经验交流。专题培训有助于代表增强责任感,提高履职能力。
保障代表知情知政。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工联系省人大代表的制度,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代表履职情况、反映代表履职意见;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及时向代表通报常委会工作情况;增加邀请省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人数,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现在,常委会的每次会议都有代表列席,每次重大立法调研都有代表参与,每项执法检查都有代表参加。列席常委会会议和参加活动的代表事先认真准备,会上积极发言,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呼声,为提高常委会工作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展代表视察调研。组织代表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主要内容开展专题调研,以“港口规划建设与对外开放”为主要内容开展集中视察。为使代表全面了解我省情况,安排部分代表开展异地视察。代表们就调整经济结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港口整合、九龙江流域污染防治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办好代表议案建议。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39件代表议案,已全部办理完毕,其中12件议案涉及的立法项目列入常委会当年立法计划。及时交办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884件建议,闭会期间提出的26件建议。进一步健全办理工作责任制,强化跟踪督办。加强与代表的沟通,组织代表开展视察检查和“回头看”,听取办理工作情况报告,使代表及时了解办理过程,有利于提高办理质量。确定关于要求法院加大执行力度、加强财政性投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加大山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6件涉及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代表建议进行重点督办,取得了较好的办理效果。还从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中确定20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建议,进行继续跟踪督办。
五、推进常委会自身建设
常委会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认真组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人大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切实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着力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工作为契机,着力解决常委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和要求,在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束后,常委会党组就集中力量抓整改落实工作,并开展了整改落实“回头看”。紧密结合实际,紧紧围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提高代表履职能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等当前人大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采取措施,标本兼治,健全工作机制,促进科学发展观在人大工作中得到更好贯彻落实。
以开展省委决定贯彻落实情况调研检查为契机,着力增强地方人大工作实效。受省委委托,常委会党组在全省组织开展了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决定》情况的调研检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听取调研检查汇报,充分肯定了我省各级人大工作取得的成效,强调要不断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努力发挥好人大职能作用,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省委批转了常委会党组调研检查情况及建议的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和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围绕中心,依法履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省人大工作迈出了新步伐。
常委会自觉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指导和监督,积极配合做好立法调研和执法检查。加强与国外地方议会的交流交往,加强与兄弟省(区、市)人大常委会的联系和交流,学习借鉴工作经验。密切与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的联系,加强工作指导,增强工作合力。常委会工作机构还与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联合办班,对全省人大系统厅处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人大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
以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为契机,着力推动常委会工作上新水平。召开纪念大会,省委主要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回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深刻阐述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的重大意义,系统总结30年来我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显著成效和宝贵经验,明确提出做好新时期地方人大工作的具体要求。还通过开展人大制度建设课题研讨和知识竞赛、编印纪念册、举办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人大工作成就,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新闻媒体和人民政坛杂志、人大网站开展了系列宣传报道,为推动我省人大工作上新水平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各位代表,30年来,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经过一届又一届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的共同努力,常委会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立法质量持续提高,监督实效持续增强,代表履职能力持续提升,常委会及机关自身建设持续强化,有力推动了依法治省进程,保障了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回顾和总结30年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人大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人大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人大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法集体行使职权;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看到,常委会工作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与党和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立法工作需要更好地适应海西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监督实效有待进一步增强;代表工作还需要不断改进,代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自身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履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将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虚心听取代表意见,认真研究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常委会工作,更好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
新一年的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按照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着力提高立法质量,着力提高监督水平,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努力提高立法质量
认真落实五年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抓紧制定关系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条件成熟的法规。今年拟安排审议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办法(修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台湾船舶停泊点管理办法(修订)、现代物流业促进条例、城乡规划法实施办法、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促进茶产业发展若干规定、征兵工作条例、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修订)等法规草案10项。同时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基本完成法规清理工作,做好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督促省政府等有关方面抓紧制定或及时修改法规配套规章,确保法规的有效实施。今年还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的立法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一要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继续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多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法规草案经过一审后,都要通过新闻媒体和人大网站,向社会介绍草案主要内容,广泛征求意见。二要加强立法调研和科学论证。针对法规草案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论证,寻求最佳方案,充分沟通协商,凝聚各方共识。三要提高法规审议质量。做好各个审次之间的衔接,引导组成人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四要严格立法程序。坚持三审制,充分发挥统一审议的作用。防止和克服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倾向,拓宽法规草案起草渠道,增加以常委会为主组织起草法规草案的数量。
二、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努力提高监督水平
深入贯彻实施监督法和我省实施办法,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加强对经济工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监督,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民生改善,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加强对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推动问题有效解决,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在人大监督工作中的作用,选好调研题目,实现调研方式多样化,推动调研成果更好地运用到监督工作中去。增强监督工作的透明度,监督情况向社会公开。今年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拟安排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及主要内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专项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省法院关于民事审判工作、省检察院关于开展刑事审判监督工作的专项工作报告。
二是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法及我省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我省实施办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我省实施办法、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海洋环境保护法及我省条例、港口法及我省条例、专利法及我省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三是加强对经济工作监督。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2010年1—8月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2009年省本级决算和2010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2009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2009年省本级决算。
四是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做好信访信息综合分析和重要信访问题督办工作,把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强烈、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督促有关方面依法解决。
三、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深入贯彻代表法和2005年中央9号、省委10号文件精神,尊重代表主体地位,认真做好代表依法履职的服务保障工作。一是组织好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围绕海西建设、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搞好代表的集中视察、专题调研和小组活动。二是继续开展代表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代表的履职能力。三是加强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议案办理要与常委会立法监督工作更好结合起来。完善代表建议督办制度、办理结果答复反馈制度,做好建议办理情况视察检查和“回头看”工作,跟踪督办重点建议。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办理实效。四是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扩大代表对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工作的参与。
四、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履职能力
始终坚持人大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继续深入贯彻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决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大会精神。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办好专题讲座。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紧围绕常委会会议主要议题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课题研讨工作。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廉政建设,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办好人民政坛杂志和福建人大网站。加强常委会机关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大干部队伍,全面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发挥集体参谋助手作用。密切与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的联系,加强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共同推进地方人大工作。
各位代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事业崇高而神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凝心聚力、乘势而上,为全面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2006修%AE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常[2006]8号 【发布日期】2006-05-26 【生效日期】2006-05-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2006修订)
(闽常[2006]8号)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的决定》已由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5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6年5月26日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的决定
(2006年5月26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结合本省实际,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对《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五条第一项修改为:“
(一)在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的提名,任免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专门委员会成员的人选,必须在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第二项修改为:“
(二)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任免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和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的主任。”
二、第十二条中“提请任免案及其材料应当在省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送达省人大常委会。”修改为“提请任免案及其材料应当在省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十五日前,送达省人大常委会。”
三、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和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的主任,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和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的厅长、委员会主任,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的任命通过后,由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或者其委托的副主任在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上颁发任命书。”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根据本决定作修改后,重新公布。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
(2002年9月27日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5月26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保障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任免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省人大常委会对权限范围内的本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命、免职、撤职、决定代理职务以及通过人选、接受辞职,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第三条 省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履行职责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忠实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认真执行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群众的监督,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条第四条 省人大常委会任免事项的具体工作,由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机构负责。
第二章 任免范围
第五条第五条 省人大常委会任免本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下列职务:
(一)在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的提名,任免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专门委员会成员的人选,必须在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
(二)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任免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和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的主任。
(三)在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省长的提名,决定副省长的个别任免。
(四)根据省长的提名,决定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和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的厅长、委员会主任的任免,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备案。
(五)根据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的提名,任免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
(六)根据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名,任免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七)根据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批准任免设区的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第六条第六条 在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省人大常委会推选、决定本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下列代理职务:
(一)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因为健康情况不能工作或者缺位的时候,根据主任会议的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在副主任中推选一人代理主任的职务,直到主任恢复健康或者省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新的主任为止。
(二)省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的时候,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从副省长中决定一人代理省长的职务。代理省长的人选不是副省长的,可以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决定任命为副省长后,决定其代理省长的职务。
(三)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的时候,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从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决定一人代理院长的职务。代理院长的人选不是副院长的,可以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任命为副院长后,决定其代理院长的职务。
(四)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的时候,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从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决定一人代理检察长的职务。代理检察长的人选不是副检察长的,可以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任命为副检察长后,决定其代理检察长的职务。决定的代理检察长,须由省人民检察院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七条第七条 省人大常委会可以通过省人大常委会下列委员会人选:
(一)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通过省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的人选,必须在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提名。
(二)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通过省人大常委会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成员的人选,必须在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人民代表大会其他代表中提名。
第八条第八条 在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成员、省长、副省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出的辞职请求,省人大常委会可以决定是否接受其辞职。省人大常委会决定接受辞职的,报省人民代表大会下一次会议备案。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辞职,须由省人民检察院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成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上述职务,必须辞去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的职务。律师担任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成员期间,不得执业。
第九条第九条 省人大常委会可以撤销本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下列职务:
(一)根据主任会议提出的撤职案,决定撤销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主任的职务。
(二)在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省长或者主任会议提出的撤职案,决定撤销个别副省长的职务。
(三)根据省长或者主任会议提出的撤职案,决定撤销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和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的厅长、委员会主任的职务。
(四)根据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或者主任会议提出的撤职案,决定撤销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的职务。
(五)在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主任会议的提请,决定撤换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撤换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须报最高人民法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六)在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提请,批准撤换设区的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七)根据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或者主任会议提出的撤职案,决定撤销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的职务。
(八)根据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建议,撤换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
第三章 任免程序
第十条第十条 新的一届省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依法选举产生后,应当在两个月内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任命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和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的厅长、委员会主任。未重新任命的,其原任职务自行终止。
除前款规定的人员外,省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省人民代表大会换届后,继续担任原职务的,不需重新任命;不再担任原职务的,应当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免职。
省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任职的机构职能已调整,但名称未变更的,不需重新任命;新设立、更名、合并、撤销或者不再属于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的,应当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任免。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名人应当书面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任免案,并报送材料。
提请任命案的材料,应当客观、全面写明拟任命人员的基本情况、简历、德才表现、任职理由等内容。新设立的机构,须附批准机关的文件。提请批准任命的,须附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结果的报告。
提请免职案的材料,应当写明拟免职人员的基本情况、免职理由等内容。机构更名、合并、撤销或者不再属于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的,须附批准机关的文件。提请批准免职的,须附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接受辞职的决定及表决结果报告,或者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的罢免决定及表决结果报告。
提请撤职案的材料,应当写明拟撤职人员的基本情况、撤职理由等内容,并提供有关材料。提请批准撤换的,须附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及表决结果报告。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提请任免案及其材料应当在省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的十五日前,送达省人大常委会。个别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报送的,提名人应当向主任会议作出说明,经主任会议同意后,可以列入省人大常委会当次会议议程。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机构应当对任免案进行初步审查,并向主任会议报告。审查认为对拟任免人员情况需作补充说明的,提名人机关应当及时报送补充说明材料。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任免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主任会议认为对拟任免人员情况需作补充说明的,提名人应当按照主任会议的要求到会或者书面作出说明。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任免案时,提名人或者其委托的副职领导人须到会作任免案的提请说明。由主任会议提名的,应当确定一名主任会议成员作提请说明。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审议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的任命案时,拟任命人员应当到会作供职发言,回答询问。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审议撤职案时,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提出申诉意见。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任免案,采用全体会议与分组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审议时,提名人或者其委托的人员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列入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任免案,在审议中发现有重大问题需要查清的,经主任会议提出,常务委员会会议同意,任免案可以暂不付表决。所提问题交有关机关调查、提出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再次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列入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任免案,在交付表决前,提名人要求撤回的,经主任会议同意,对该任免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对任免案应当逐人表决。通过省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人选,可以对每一项人选合并表决。
同一职务同时有任命和免职两项表决时,先进行免职项的表决,再进行任命项的表决。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任免案,采用按表决器或者其他无记名的表决方式。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任免案可以表示赞成,可以表示反对,也可以弃权。
任免案以省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赞成通过。
任命案未获通过的,不得在同一次会议上就同一人选再次表决。如果提名人认为必要,可以向省人大常委会另一次会议作出说明,再次提出同一人选担任同一职务的任命案;如果再次未获通过,不得再提名其担任同一职务。
任免案表决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和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的主任,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和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的厅长、委员会主任,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的任命通过后,由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或者其委托的副主任在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上颁发任命书。
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的任命通过后,任命书由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委托提名人代为颁发。
任命书由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签署。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任免案通过后,省人大常委会应当书面通知提名人机关。任免名单应当在省人大常委会公报和本省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布。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省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职期间死亡的,其职务自行终止,由提名人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四章 任职监督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省人大常委会可以通过视察、检查、调查、质询、评议和听取汇报、要求工作述职等方式,了解所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情况,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省人大常委会受理人民群众对省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交有关机关调查处理。有关机关应当将调查处理情况报省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省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受降职处理或者撤职、开除处分的,处理机关须报省人大常委会依法予以免职或者撤职;受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的,处理机关应当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